王弘祚,字懋自,是云南永昌人,明朝崇祯三年考中了举人。他从蓟州知州升迁到户部郎中,负责督促大同的军饷供应。清朝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岢岚兵备道。总督吴孳昌看重王弘祚筹划军饷的能力,请求让他继续留在负责大同。第二年,总督李鉴推荐他,他又被任命为户部郎中。
中原地区刚平定下来,很多图籍都丢失散乱了。王弘祚聪明能干,而且熟悉典章制度,户部就上书请求修订《赋役全书》,并让他负责这件事。王弘祚说:“老百姓不是怕正常的赋税,而是怕各种乱七八糟的额外摊派;法律不健全,官吏就不怕犯法;官吏不怕犯法,老百姓就不得安宁。朝廷要是能清楚地知道老百姓上交的粮食布帛有多少,就能做到勤俭节约;老百姓要是也清楚赋税的账目,就能防止官吏贪污侵占。” 他重新制定赋役制度,全部按照万历年间的法例执行,把晚明时期那些苛刻繁琐、巧取豪夺的办法全部取消了,作为以后的标准。顺治三年,他升任太仆寺少卿;六年,升任太仆寺卿,还兼任郎中。
顺治十年,王弘祚升任户部侍郎。当时,云南、贵州还在明朝旧臣的控制下,孙可望占据着辰州。王弘祚建议从江南、江西、湖广这些粮食丰收的地方,征集米谷,储备军粮,作为进军讨伐的准备。他还说:“黔国公沐天波世世代代镇守云南,深得民心,他的部属有一些散落在江宁,应该派人去招揽沐天波,让他里应外合。贵州的九股黑苗,从都匀、黎平一直到庆远、靖州,最近都被孙可望欺压,应该加强安抚,让他们归顺朝廷。他们的衣冠服饰与我们不同,不要急着强迫他们改变。” 皇上觉得他的建议对平定叛乱很有帮助,大学士洪承畴也采纳并执行了他的建议。
话说这第十一年的事儿,有个给事中叫郭一鹗,他弹劾弘祚,说他编修《赋役全书》拖拖拉拉的,半天没个影儿。弘祚赶紧写了个解释信,结果郭一鹗又来劲儿了,说他那解释信全是花里胡哨的,没一句实话。这事儿最后怎么着呢?部里讨论了一下,觉得各省上报的资料都慢吞吞的,弘祚也没积极督促,所以就罚了他点俸禄。
到了第十二年,弘祚又上书了,建议禁止官吏私自加派赋税,也禁止将领冒领军饷,这些建议最后都被部里采纳执行了。第十三年的事儿,因为河西务钞关的一个员外郎朱世德,收税没完成指标,弘祚就想着法子给人家求情,最后朱世德虽然免了处罚,但也降了三级,不过还好,还能继续干活儿。到了十五年,《赋役全书》终于完工了!弘祚因为这事儿立了功,之前降的级也给恢复了,而且还考绩合格,可以荫庇儿子做官。没多久,他就升了尚书,还加了个太子少保的头衔,皇上还让他跟大学士巴哈纳他们一起校对律例。十六年,他又升了太子太保,官越做越大。
云南平定之后,弘祚接连上书,提出了很多善后建议,比如赶紧开乡试,慎重任命官员,设置重要的军事据点,仔细核查丁口和田亩,安抚士绅,抚慰土司,放宽一些新的政策等等。他还建议说,州府长官应该多干几年,州县官应该由中央选派,投降的土匪应该遣散,荒凉残破的地方应该给予救济,冶炼厂应该多建一些。这期间,弘祚的父母去世了,他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奔丧,皇上准了,让他回家守孝。不过一个月后,皇上又让他回来继续工作了。到了十八年,圣祖皇帝即位,弘祚又上书请求回乡安葬父母,皇上也同意了。不过没多久,皇上又催着他回朝。
康熙三年,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后来又调回了户部。到了康熙四年,天上出现异象,地下又地震,皇上就让大臣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弘祚就上书说:“天上出现异星,说明天失去了常态;地下发生地震,说明地失去了常态。要想改变天地间的异常现象,首先就要遵守人事间的常理。”当时漕粮从通州运到京城,有人建议在中途就分发出去,这样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弘祚坚决反对,他说:“如果中途分发,接受粮食的人会非常辛苦。如果减价出售,粮食就会流落在外。京城仓库虽然也会卖粮食,但至少粮食都在京城里。从根本上考虑,不应该为了这点小便宜而轻易改变制度。” 还有人建议裁撤州县的冗员,以及把漕粮的官运改为商运,弘祚都坚决反对,为此他还专门写了奏折上报,最后还是按照弘祚的意见办的。
六年的时候,因为辅政大臣鳌拜的意思,户部新设了一个满族尚书的职位,给了玛尔赛。这跟弘祚就有点不对付了。
七年,户部出了事,有个书吏假冒印章偷了国库的钱。大学士班布尔善就只怪弘祚,结果弘祚被罢官了。八年,鳌拜失势了,弘祚又重新被启用,当上了兵部尚书。九年,弘祚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皇上准了,让他快马加鞭回家养老,还保留原来的俸禄。结果弘祚在回家的路上病了,就在南京住了下来。他想着自己还没尽孝道,就编撰了《永思录》,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思斋”。十一年,弘祚上疏辞退俸禄,皇上说:“你在官场上做了不少贡献,现在年纪大了想退休,朕赏你俸禄让你好好养老,别再推辞了!” 十三年,弘祚去世了,皇上赐予祭祀和厚葬,谥号为“端简”。
姚文然,字弱侯,是安徽桐城人。明朝崇祯十六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了庶吉士。顺治三年,因为安庆巡抚李犹龙的推荐,他被任命为国史院庶吉士。五年,他升任礼科给事中。六年,他上疏建议:“应该下令让巡抚、按察使、道员认真处理刑狱案件,不要让官吏拖延。除了赦免的人之外,如果还有值得同情、可以考虑赦免的人,允许他们单独上奏朝廷陈述。”他还建议重新制定会试落榜举人的选用办法,扩大任用范围。他还说:“直隶和山东、河南相邻,盗贼经常发生,四处流窜,很难跨省追捕。建议把保定巡抚改成总督,管辖直隶、山东以及河南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他还建议下令各省督抚不要滥用私权,随便任命私人担任州县官。这些奏疏都被采纳并执行了。不久,他又升任工科给事中。
八年,顺治帝亲政了,姚文然上疏建议都察院审查各省巡按御史,由部院会议,按照六等考核,进行奖惩。那一年,江南、浙江发大水,姚文然建议灾区漕米改成折银,根据灾情轻重决定折银多少。之后,他又说:“漕米折银的办法刚定下来,老百姓还不清楚。有些官吏在折银之外又额外收取耗银,或者先收了米又收折银,或者折银多运粮少,弊端很多。请下令让漕运官员秘密调查,严厉惩处。”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十年,姚文然上疏说大臣犯错不应该关起来,皇上也同意了。姚文然升任兵科给事中,然后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康熙五年,我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第二年,我上奏说:“四川、湖广等地的官员,借着修建宫殿的名义采买木材,搜刮民间的屋材和墓地树木,应该严厉禁止。”我还说:“采买官物,如果价格是由官府定的,如果有剩余的银子,就应该按照规定存入国库;如果价格是民间定的,剩余的银子就应该还给老百姓。” 我又说:“公文案卷太多太繁琐,导致很多弊端,那些可以马上处理完的事情,就应该马上处理;那些可以用一封奏疏就能处理完的事情,就应该用一封奏疏处理完。各省的钱粮考核报告已经报上来并且审核完毕的,主管部门就应该在讨论审核的时候直接批准。”皇上都同意了我的建议。
康熙九年,我考核合格,被提升,并被授予正四品顶戴,享受正四品俸禄。按照惯例,给事中升迁后,是要回家等待下次任命的。但是我被破格留任,这从我开始。我和魏象枢两位给事中都因为敢于直言而名声很好,人们称我们为“姚魏”。康熙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因为犯事被押解到京城,按照规定要用锁链锁着。我又上奏论述此事,皇上谕旨说:“以后官员被传讯到京城,一律免除锁链,作为制度规定下来。”
随后我升迁为副都御史,又升迁为刑部侍郎。康熙十二年,我调任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皇上派我去查办,柯永蓁最终被罢免。之后我升任左都御史。康熙十三年,我又上奏说:“福建的耿精忠、广西的孙延龄都叛变投靠了吴三桂,中间隔着广东。耿精忠的军队以前驻扎在广东,熟悉当地的山川地形,如果他们与孙延龄里应外合,那么广东就危险了。江西和福建、广东接壤,如果叛军攻占赣州和南安,那么驿道就会中断,军饷和邮递都会受阻,应该在广东和江西驻扎重兵,互相支援。”皇上听取了我的建议。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河南巡抚佟凤彩请求告病辞职,皇上已经同意了;但是我认为河南靠近陕西,流言很多,佟凤彩深得民心,应该让他带病坚持工作,皇上因此留下了佟凤彩。
文然经常上书发表意见,尤其强调要皇上爱惜自己的身体,请皇上谨慎起居。孝诚皇后去世后,皇上在巩华城修建陵寝,经常去视察,文然就偷偷地写奏章劝谏,还拿唐太宗修建昭陵,魏征劝谏拆除陵台的事来做比喻。皇上听了他的话,也没有生气。十五年的时候,文然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当时正要修改法律条例,文然说:“刀杀人是当时的事,法律杀人却影响万代,怎么能不谨慎呢?”于是他认真研究法律的精神,仔细审查案情,力求宽大平和,判案时有不少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每当平反一案,他就高兴得面露喜色。曾经因为他怀疑某个案件有冤情而据理力争,但没争赢,他就退下来,长跪不起,自己责备自己。他还因为明朝末年刑罚过于残酷,上奏请求取消廷杖和镇抚司等一些非常规的刑罚。十七年,文然去世,朝廷赐予祭祀和厚葬,谥号为端恪。
文然为人清廉正直,在家乡生活几乎无法自给自足,当官后也坚决杜绝贪污受贿,晚年更加深入研究性命之学。他的儿子士基,当过湖广罗田知县;士苾,当过陕西朝邑知县;他们父子俩都有良好的政绩。
魏象枢,字环极,是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四年,被任命为刑科给事中。他上书说:“明朝末年遗留下来的许多弊端还没有被革除,比如督抚按三司官员的住所过于杂乱,州县衙门的胥吏过多,应该严格清理整顿。”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五年,他弹劾安徽巡抚王懩受贿包庇贪官污吏,王懩因此被罢免。之后,魏象枢升任工科右给事中。当时因为满汉杂居不方便,朝廷下令让商人百姓搬到南城居住。魏象枢上书说:“南城地狭人多,商人百姓租房买房都没有房子,拆房盖房也没有地方。请求让工部和户部查看官府的空闲房屋,让百姓花钱承买。”他又上书请求修改会典,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下发到相关部门执行。七年,他升任刑科左给事中。
话说康熙八年,皇上亲政了。那时候有些官员贪污受贿,侵吞国库的钱财,被抓起来判了罪。有个叫象枢的官员,就上书给皇上,说这问题太大了,得好好整治。他建议各地官府都得老老实实地登记造册,把每个人的名字、交的粮银、款项,还有减免的数额都清清楚楚地记下来,让上级官员核实,然后才能收税。他还建议制定一套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官员欺上瞒下,并且规定了各个部门办事的时间期限,避免事情拖延。皇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了。
他还上书说:“现在皇上刚开始亲政,事情特别多,全国上下都盼着太平盛世,这跟以前可不一样了。皇上要是巡视京畿,我们这些辅臣当然得跟着,尽心尽责地辅佐皇上。要是皇上要去远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劝谏皇上,别劳驾您老人家了,这是我们当臣子的责任啊!” 他还因为发生灾害的事儿上书皇上,说天灾人祸都是因为人做事不对才造成的。这话说得比较尖锐,得罪了不少权贵。
到了康熙九年,象枢升迁为吏科都给事中。十年的时候,朝廷大规模考核官员,他又上书建议恢复旧制,说那些官员弹劾别人没弹劾到位,不应该反过来惩罚他们,皇上就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下令执行。他还上书为顺治四年被贬的吏科左给事中刘楗平反昭雪,皇上也同意了,恢复了刘楗的官职。
后来,有个叫任珍的总兵官因为失职而怨气冲天,还擅自杀了自己的家人。这事儿惊动了朝廷,九卿和科道官员都来讨论该怎么处罚他。大学士陈名夏等二十八个人也参与了讨论,象枢也在其中。皇上批评象枢徇私枉法,忘恩负义,最后决定降罪流放,不过念在他以前立过功,就让他继续留任了。
康熙十一年,大学士宁完我弹劾陈名夏,还牵连到了象枢,说象枢跟陈名夏家有亲戚关系,还跟一个叫牛射斗的人有关系,说象枢在弹劾陈名夏的时候弄错了。吏部讨论后决定降象枢的官职,陈名夏则被罚款。皇上还下令要调查此事。象枢自己说他根本不认识什么牛射斗,最后就免于处罚了。后来因为陈名夏父子作恶多端,而言官们之前没有及时弹劾,所以很多给事中都被降职,象枢也被降职到詹事府当主簿,后来又升迁到光禄寺丞。到了康熙十六年,因为母亲年迈,象枢就请求告老还乡,回家尽孝。
康熙十一年,我母亲去世了。后来,大学士冯溥推荐我,我就被任命为贵州道御史。去给皇上汇报工作,回来后我高兴地说:“皇上英明,太平盛世才刚刚开始啊!不能用一些敷衍塞责的话去糊弄皇上。”于是,我写了奏疏,提出了几条建议:“治理国家,首先要重视教化,满汉官员都应该注重家庭教育。” “督抚的责任最重大,有不容推卸的职责,不容忽视的细节,应该互相监督,互相检查。” “俸禄是为了保证官员廉洁,现在罚俸的规定太严厉了,应该用记过的方式处罚,用升官的方式奖励。” “治理黄河刻不容缓,应该储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要禁止奢侈淫逸,端正人心;要提倡良好风尚,修订礼制。”皇上对我的建议大多都采纳了。我还写奏疏弹劾了湖南布政使刘显贵侵吞公款却升官的事,以及给事中余司仁欺骗违法的事,他们都被罢官了。康熙十二年,因为任期满了,我被加封为四品卿衔,不久就被提升为左佥都御史。
康熙十三年,我一年升迁三次,做到户部侍郎。正赶上西南用兵,需要筹措军粮,我负责检查国库,做了很多规划。我写奏疏论述筹措军饷的办法,建议要准确估算价格,严格检查关税,谨慎任用各省布政使。康熙十七年,我被任命为左都御史。我上疏说:“国家的根本在于百姓,百姓的安危在于督抚官员。希望各位官员为百姓留下血汗钱,为国家积蓄元气。我不敢不为朝廷端正纪纲,为臣子树立名节。” 然后,我上书阐明了十条维护宪法的纲领,皇上赞扬我的奏疏切中时弊。各省弹劾属下官员的情况很多都不恰当,比如江苏嘉定知县陆陇其虽然清正廉洁,却被弹劾罢官,我就向皇上推荐了他。镇江知府刘鼎失职,却要提拔他做粮道;山西绛州知州曹廷俞劣迹斑斑,却没有人查处,我也上疏弹劾了他们。我负责阅卷顺天乡试的考卷,因此陈述了科举考试中的各种弊端,建议设置内帘监试御史;我考核了各省学政,推荐了劳之辨、邵嘉,弹劾了卢元培、程汝璞,皇上都采纳了我的意见,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十八年,他升任刑部尚书。 他上书皇上说:“我担任主管风纪的官职,很多事情都没做好,就效仿汉朝汲黯自请降职为郎官的做法,请求留在御史台,为朝廷整顿纲纪。”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以刑部尚书的身份留任左都御史。他分别上奏弹劾山西巡抚王克善和芜湖税务主事刘源等人的违法行为,这些人最终都被罢免了。七月,发生了地震,他和副都御史施维翰一起上书说:“大地就像臣子一样,臣子失职,大地才会不安宁,请皇上惩罚我们来平息天灾。”皇上召见他,和他谈了很久,最后皇上都哭出来了。第二天,皇上在左翼门召集大臣们,严厉批评大臣们受贿徇私,互相包庇,不问操守;将领们打胜仗后,烧毁房屋,掳掠妇女儿童,抢夺财物;地方官吏不关心百姓疾苦;案件审理不及时;诸王、贝勒、大臣的家人都利用职权牟利,参与诉讼,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天道,必须严厉整改。当时索额图当权,贪婪奢侈,皇上很多诏令都是为了索额图而发,有人说,其实这是他给索额图递了刀子。
不久,皇上命令他举荐清廉的官员,他举荐了原任侍郎雷虎、班迪、达哈塔、高珩,大理寺卿瑚密色,郎中宋文运,侍讲萧维豫,布政使毕振姬,知县陆陇其、张沐凡十个人。皇上说:“雷虎朕也听说他清廉,但因为他的懒惰而罢免了他,既然你特别推荐他,就授予他内阁学士的职位吧。班迪清廉谨慎,派他去江西巡查,但他没能查清情况,问他民间疾苦,他又说不知道,所以降低了他的官职。其余的人,交给吏部讨论后任用。”十九年,他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随后,皇上又命令他和侍郎科尔坤一起巡察京畿地区,查处豪强恶霸,回来后奏报情况,皇上很满意。
他生病了,皇上赐给他人参和人参膏,还派内侍去询问他的饮食情况。二十三年,他在乾清门奏事时摔倒了,当天就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再次召见他,批准了他的请求,赐给他御书的“寒松堂”匾额,让他乘驿站快马回家。二十五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皇上赐予祭葬,谥号为“敏果”。
冯溥推荐了象枢,让他再次出仕。象枢见到冯溥后,就问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冯溥说:“以前我当祭酒的时候,按照惯例,祭祀当天不能陪祭的人,应该在祭祀的前一天去瞻拜。你每次都一定会来,而且非常恭敬谨慎地完成祭祀礼仪。有一年,祭祀当天下了很大的雨,你仍然来了,肃穆地瞻拜后才离开,其他人一个都没来。我因此知道你是个非常诚实可靠的人。”象枢的儿子叫学诚,考中了进士,被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皇上看重象枢的功劳,把他提升为编修,最后官至谕德。嘉庆年间,朝廷表彰贤良,将一些大臣的后代列入祠堂,还赐予象枢的四世孙煜举人的身份。
朱之弼,字右君,是顺天府大兴县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被授予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后来升迁为工科都给事中。顺治八年,他上疏说道:“国家应该重视名声和器物。以前的制度是,胥吏(政府办事人员)如果长期服役没有过错,就会得到考核和提升,选拔为佐贰官。现在户部和兵部等部门的书吏,另有职衔,既不是官也不是吏,有损于官吏的品级。这些人出身贫寒,几年时间就能家财万贯,穿衣吃饭都非常奢侈。如果不是舞弊作奸,怎么会这样?户部和兵部的官员每年都有调动,而这些人却多年不调动,官成了他们的客人,吏成了他们的主人,这种弊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请求严查,剥夺他们的职务。”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执行。顺治九年,朱之弼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顺治十一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户科都给事中。
十二年前,之弼上疏说:“老百姓交粮,名目繁多,有漕粮、白粮、军粮、恤孤粮四种。军粮、恤孤粮的期限宽松,也没什么额外费用,家底殷实的人家,往往想方设法提前交清;而那些家境贫寒的人家,只能交漕粮、白粮,苦乐差距很大。军粮用银两抵交,军队拿到银子就乱花,导致欠款不断增加。恤孤粮大多被有钱有势的人拿走了,孤儿寡母根本没处申诉。请命令漕运官员和各省粮道,亲自督促州县统一征收,全部按数上缴,谁敢私自挪用,就严惩不贷!”
他又说:“钱粮欠款很多,军队吃不饱穿不暖,皇上很担心。欠款中最严重的是漕运欠款和粮赋欠款。漕运欠款要责令漕运总督亲自督促粮道,粮赋欠款要责令巡抚督促布政使,命令在当年一起征收。如果某年的欠款超过期限还没还清,就按失职论处,如果官吏侵吞、怠慢,就严厉查处,毫不姑息。这样,就能年年减少欠款,积欠的款项就能清偿干净。”皇上赞同他的意见,并下令严格执行。
他又上疏说:“国家的规章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各部官员只要认真做事,好处自己就能看到,弊端自己就能改进。现在却都好像事不关己,遇到事情,有能力的不敢做决定,没能力的更做不了决定,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就要求开会讨论。要么,就等着外地的报告,拖延好几年;要么,就等着巡抚参奏,言官弹劾;要么,就敷衍塞责,不再讨论。上下互相推诿,彼此相安无事。国家大事怎么能不耽误?百姓怎么能不困苦?想要天下太平,这是绝对不行的!我认为,现在要治理国家,首先要选拔人才。皇上应该召集大臣们亲自考核人才的才能和品德,根据才能授予官职;还要考核他们过去做官后带来了多少好处,除掉了多少弊端,以此来评定功过,实行奖惩分明,这样法令就能执行,事情就能办成。”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六部改掉拖拉懒散的旧习惯。一年之内,之弼升了四次官,被任命为户部侍郎。
第十三年的時候,河西务钞关员外郎朱世德没能按数额征税,户部援引赦免请求免于处罚,皇上严厉斥责了户部官员,之弼因此被降了三级。
十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光禄寺少卿,后来又升迁为左副都御史。他上书说:“巡按御史的选拔任用不太合适,应该由都察院负责考核,巡按御史的好坏,直接反映都察院官员的好坏。我和其他巡按御史约定,要保持清廉的操守,弹劾要恰当,巡抚和巡按要互相监督。如果我们发现考核不公正,或者考核不当,好的巡按御史没有推荐,不好的巡按御史没有纠正,其他御史也可以弹劾我们。至于巡按御史在巡视地方时应该做的事情,应该让掌管河南道的御史们一起汇报情况,然后奏请朝廷明确规定,统一执行。”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上很讨厌贪官污吏,下令官员贪污十两银子以上,小吏贪污一两银子以上,都要流放。这个命令刚下达,他就上书论述这个命令的不便之处,大概意思是:“自从皇上发布这个命令后,巡抚和巡按御史弹劾的贪官,肯定没有贪污巨款的。为什么呢?因为一旦被问话,官员们都会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性命,即使贪污了成千上万两银子,到最后结案的时候,贪污的数额往往不满十两。也就是说,在被弹劾之前,贪污的银子层层上交给了大官;被弹劾之后,贪污的银子又层层上交给了审问的官员。官府记录的贪污数额,往往只有实际数额的十分之一二。即使是像龚黄这样的清官,在现在的官场上,也难以避免触犯这个‘十两’的禁令。现在天下官员,都做不到不贪污十两银子,难道真的比古代的清官还清廉吗?其实是因为处罚太严厉,所以官员们就想方设法逃避,表面上看起来清廉,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皇上只要选择一个贪污很大的巡抚或巡按御史来惩处,再选择一个非常清廉的巡抚或巡按御史来奖励,那么贪官就会害怕,清官就会奋勇直前了。”
话说那年闹旱灾,有个叫之弼的大臣上书皇帝说:“山东巡抚耿焞和河南巡抚贾汉复因为开垦荒地得了赏赐,结果两省老百姓却因为要交更多的税而受苦,每年多征收几十万石的赋税,这些钱大多是靠残酷压榨老百姓搜刮来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怨气冲天啊!”他还弹劾户部赈灾救济太慢,根本没啥好办法。北京城下雨了,河南却传来彰德、卫辉两府旱灾的消息,户部奏报说:“皇上在祈年殿祈祷,雨就下了。彰德、卫辉离北京也不远,为啥单单要免税?这事儿得重新调查!” 之弼不同意,他又上书争辩说:“各地气候不一样,哪能用北京的情况来衡量全国?再说,凭什么不相信巡抚的奏报,还要重新调查?这样一来,巡抚报灾,户部不信,不信就换人去调查,地方官只会更麻烦。从夏天到冬天,受灾的州县税收都没停,等到调查清楚都到春天了,就算免税,钱也进了官吏的腰包,老百姓早就饿死在沟里了。”他跟户部尚书王弘祚在朝堂上辩论,最后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康熙十八年,之弼又升任户部侍郎。
康熙四年,之弼调任吏部。五年,升任左都御史,之后又升任工部尚书。康熙六年,他又上书说:“福建的官兵每月要吃五十多万石米,每年还要征收十多万石,剩下的都得从市场上买,一石米要二两四钱银子。朝廷买米养兵,绝对不会压低价格来害百姓。我听说福建延平、建宁、汀州、邵武等府的老百姓因为买米交税而受苦,有的干脆把田地交还给官府了。漳州、泉州一带,按田亩征收大米,一石米要多加六斗,还强迫他们以每石三四两不等的价格折价,比正常的供给价高出几倍,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皇帝下令让地方官认真调查此事。
好家伙,这可是个厉害人物!第七年,他被调到刑部工作。第八年,他就上书皇帝,说:“各省留存的钱粮啊,顺治年间军需紧急的时候,就下过裁减的命令。去年,部里的大臣们又建议酌情减少。这些留存的款项,本来是为了预备地方公用,实在没办法,没钱可用,就只能摊派到老百姓身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就借此机会中饱私囊。所以,应该恢复康熙七年以前的旧例!” 他还上书说:“八旗的家丁啊,每年自杀的不少于两千人。人啊,虽然有贵贱之分,但都是老百姓啊!请皇上命令八旗,凡是养着仆人和婢女的,都要好好教导他们,保证他们的衣食,体恤他们的辛劳,减少鞭打,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每年年底,刑部要列出这一年中自杀的人数,说明是哪个旗哪个家的,做成册子呈给皇上看,让大家引以为戒。” 他又说:“世祖皇帝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特地制定了严厉的法规,如果不是官吏,就不适用这个例子。现在呢,不管有没有俸禄,都用最严厉的法律处置。贪污受贿的事一旦被查出来,同案犯都害怕受牵连,刑讯逼供又得不到承认,导致那些大贪官漏网。所以,以后凡是因事受贿的,都应该按照同罪论处。如果逼迫别人交钱,如果不是官吏,就应该按照以前的法律处理。” 皇上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第九年,他又被调到兵部。十四年,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十七年,他又被起用,担任工部尚书。二十二年,他参与推荐湖北按察使,推荐的人选是道员王垓,但皇上不满意,说他推荐的人不行,吏部就决定给他降三级调职。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这个人啊,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孝顺父母,和弟弟之佐感情非常好。他弟弟之佐,顺治十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官至侍读学士。 之弼为人严谨,即使年纪大了,对弟弟仍然非常尊敬,像对待晚辈一样。
赵申乔,字慎旃,是江苏武进人,康熙九年考中了进士。
过了几年,康熙二十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商丘的知县,政绩很好,老百姓都夸他。康熙二十五年,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刑部主事。两年后,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正式上任刑部主事。康熙三十年,他又升了官,当上了员外郎,但是因为生病,请求回家休养。
直到康熙四十年,直隶巡抚李光地向皇上推荐了他。皇上召见赵申乔,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就破格提拔他当了浙江布政使。临走前,皇上还特意嘱咐他:“浙江的财政和土地情况,自从张鹏翮之后,钱粮收缴方面有很多弄虚作假的情况,你要秉公办事,仔细查核,不能亏空国库,也不能增加百姓的负担。布政使是全省的榜样,你要是清廉,下面的官员自然也会遵守法纪。”赵申乔连连叩头谢恩说:“皇上如此看重我,我一定努力做一个好官,绝不手软。”
赵申乔到任后,不带任何幕僚,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虽然按照规定可以收取火耗(古代官吏的额外收入),但他一概不要。
康熙四十一年,皇上表扬赵申乔为官清廉,说到做到,于是又把他提拔为浙江巡抚。以前布政使每年都会收取一部分贴解费(古代官吏的差旅费),大概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五,而赵申乔积攒了两千多两银子,他把这些钱封好,交给接替他的人,说:“我上任以来,没有私自收取一分钱,以后的人可能做不到像我这样,这些钱足够你们一年用了,千万别再增加百姓的负担了!” 他还治理了钱塘江潮水侵蚀河岸的问题,下令用铁熔铸成桩,再用石头加固,修建了护岸,保护了河堤。
湖南那边,镇筸的红苗造反,到处烧杀抢掠,老百姓都受不了了。于是,老百姓跑到北京,跑到皇宫门口告状,哭诉他们的苦难。有个叫宋骏业的给事中,就弹劾了当时的总督郭琇、巡抚金玺和提督林本植,说他们隐瞒实情,不为老百姓除害。皇上听了之后,就派侍郎傅继祖、甘国枢和申乔去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证实了红苗确实烧杀抢掠,害死了很多人,郭琇他们几个官儿都被罢官了。后来,皇上还把申乔调到沅州当巡抚。
过了几年,也就是四十二年的时候,申乔上奏皇上,说他和总督喻成龙、衡永道的张士可一起,去安抚那些红苗,已经有二十多个寨子听话了。但是,还有一些寨子不服管,所以他们又和提督俞益谟一起带兵去讨伐。皇上又命令尚书席尔达带着荆州驻防的满洲兵,还调动广东、贵州、湖北三省的提督,一起和喻成龙他们合力进攻。从龙椒洞打到天星寨,他们分兵追剿,杀死了上千个凶悍的红苗,三百多个寨子都乖乖听话了,红苗的叛乱终于平息了。申乔还上奏皇上,提出了很多善后措施,然后就调到辰沅道任职。皇上还表彰了平定苗乱的将领们,其中贵州提督李芳立了大功,皇上也特别表扬了申乔的勇敢和果断。
皇上南巡的时候,申乔去朝见皇上。皇上说广东潮州那边比较偏远,官吏们经常私自收税,加税加得比其他省份多得多,所以特别下令申饬他们。申乔回来后,就在大街上立了个碑亭,把皇上的旨意刻在上面,警示属下的官员。他还弹劾了巴陵知县李可昌等人违规乱收费,结果李可昌他们都被罢官抓起来了。四十五年,申乔又上奏说:“清浪卫和平溪卫这两个地方地处偏远山区,建议把原来的交纳粮食改为交纳银子,这样可以省去运输的费用。” 四十六年,他又上奏说:“漕运的旗丁以前都有耗赠和行月银米,在运粮之前就发放。给事中戴嵩建议等到到了通州再发放,目的是为了防止亏空。但是湖南运道比江浙远得多,本来就没有耗赠,就靠行月银米作为运输的费用。现在扣着不发,那些穷苦的丁役就没办法去运粮了,肯定耽误漕运。所以请求恢复原来的办法,提前发放。”皇上同意了,并下令执行。
话说申乔在湖北当官,已经四十七年了。他发现荆州同知王侃等人克扣木材税,就上书朝廷要求整顿港口和渡口的私税,结果荆州的关税部门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 申乔回湖南后,又上书建议把靖州鸬鹚关的税收并入辰州关。他还另外写了一份奏章,说:“军队每个正月领饷,那时候地丁税还没收上来,如果挪用其他款项发饷,会累坏官员;如果提前征收地丁税,又会苦了百姓。所以,我建议用前两年剩下的粮食来发放军饷。”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内阁学士宋大业去南岳祭祀完回京,就弹劾申乔,说他轻慢了皇帝的御书。皇帝下令质问申乔。申乔赶紧上书解释,还说:“宋大业第一次去湖南,就收受了九千两贿赂;这次再去,又收受了五百两,他心里不痛快,就私下告诉布政使董昭祚,说南岳庙修建剩下的钱不用上报朝廷。我坚持把这笔钱上报充作军饷,所以他才诬陷我。” 结果,宋大业被革职,申乔则被降了五级,但仍然留任。
到了四十八年,申乔又上书弹劾提督俞益谟贪污了三十五石兵粮,皇帝下令调查俞益谟。 没想到,俞益谟反过来弹劾申乔苛刻,还要求一起罢官,接受审讯。 到了四十九年,皇帝派尚书萧永藻去调查这件事。萧永藻查明申乔的奏疏属实,于是罢免了俞益谟,并且让申乔复职。 没多久,申乔就被提升为左都御史,皇帝还说:“申乔非常清廉,就是脾气有点大,大家都怕他的正直。但我了解他,知道他公正无私,所以一直很器重他。”
到了五十年,申乔上书请求刻印颁发部门的规章制度。他还弹劾编修戴名世,说他写的《南山集》和《孑遗录》里有很多大逆不道的言论,于是戴名世被送交刑部审判,最后被判处死刑。 五十一年,申乔又上书请求禁止军队冒领军粮;他还说,皇上已经免除了各省的地丁钱粮,但是潼关卫和大同府的税收还是按原来的标准收取,没有被免除,他请求像奉天和台湾一样,也把这两地的税收免除。 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话说,有人建议每年农忙的时候,京城就暂停审理案件。皇上说:“农忙停讼,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老百姓可不光只有农民,商人打官司会影响生意,工匠打官司会耽误手艺。地方官要是别乱收状子,该收就赶紧判了,官司自然就少了。要是只在四月到七月停审,平时却乱收状子,那停审还有什么意义?再说,这四月到七月,说不定还有坏人欺压好人,他们去哪儿告状?八月以后,正是收割庄稼的时候,也不是闲着的时候。福建、广东一年四季都在种地,难道一年到头都不审案子吗?读书就是要明白道理,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朕就答应,否则坚决不行!”
后来,公元1752年,广东闹饥荒,皇上派他去督促平价卖粮。没多久,他就升了户部尚书。
公元1753年,旗人想圈占沧州老百姓的地。直隶巡抚赵弘燮建议让旗人退回土地,另拨给他们地,户部却不同意。申乔就说,沧州百姓的土地本来就有旨意不允许圈占,应该按照赵弘燮的建议办。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那时候朝廷正在铸造大钱,商人请求用银子换取小钱,然后送到宝源局重铸。皇上就让内务府和户部商量这事儿。申乔说:“收小钱是官府的责任,商人图的是私利,恐怕会借此机会扰乱民生,不能答应。” 他的奏疏还没上交,皇上就批准了他的建议,要罢免商人们用银子换小钱的请求。
皇上召见申乔问他怎么回事,申乔说:“那些官员只顾着巴结侍郎,根本瞧不起我,我实在没脸再做这个官了。”皇上说:“君子要克制愤怒,抑制私欲,这话你应该好好想想。官员瞧不起你,你应该直接奏报弹劾他们。你这个人性子太急躁,不能容人。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生不息,不光是不杀生而已,而是要养育和保护一切万物。你在官场上确实清廉,但你能依靠清廉就刚愎自用,激怒别人吗?”皇上最后还是让他继续做官。最终采纳了申乔的意见,取消了商人用银子换小钱的办法。
申乔的儿子凤诏,当上了太原知府。皇上到龙泉关,凤诏奉诏去拜见皇上。皇上很器重凤诏,还问他巡抚噶礼怎么样。凤诏说噶礼最清廉,皇上就提拔噶礼做了江南总督。后来噶礼因为贪污被查办,皇上又问尚书张鹏翮凤诏的情况,张鹏翮说凤诏也贪污。到了雍正五年(应为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巡抚苏克济弹劾凤诏受贿超过三十万两,皇上就下令免去他的官职,要查办他。申乔上疏谢罪,说自己管教儿子无方,请求皇上惩罚自己。皇上批评申乔的奏疏语气太激动,不像个大臣的样子,就让他继续任职。后来凤诏因为贪污罪被判死刑。
雍正九年(应为康熙五十九年),凤诏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仍然称赞申乔清廉,让他继续留在官位上调理身体。凤诏的贪污案还没结案,皇上就下令免除追究,还特意告诉大学士说:“赶紧把这个旨意传达下去,让他早点知道,这样吃药才能见效啊!”不久凤诏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皇上赐予祭葬,谥号恭毅。雍正元年,追赠他太子太保。雍正六年,湖广总督迈柱弹劾下属亏空国库,牵扯到申乔在偏沅地区任职时的事情,按规定应该由申乔分担责任。但是雍正帝特地下令免除了申乔的责任。
论曰:弘祚制定赋税徭役制度,文然修订法律条例,都是一代典范,他们的功绩非常巨大。象枢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规劝当权大臣,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之弼一心为百姓着想,他提出的建议都和民生息息相关。申乔虽然名气不如前面几位,但他清廉正直,品德高尚,胸怀宽广,足以承担国家重任。贞元年间,从战乱走向太平盛世,国家的开创和治理,这些大臣都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