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椿,字香圃,是满洲镶白旗人,乌苏氏。乾隆二十五年他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户部主事,后来升迁为员外郎。 他一路升职,当过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大理寺卿。

乾隆二十九年,他被安排到上书房当差,参与了《四库全书》的总校工作,官职也一路升到礼部侍郎,还兼任了副都统。 可惜乾隆四十五年,因为四译馆房子倒塌,朝鲜使臣不幸遇难,他被革职,不过还是留任了。乾隆五十四年,他又被降职为内阁学士。

达椿在内廷当差,他不巴结和珅,还经常揭露和珅的坏事。 因为一次旷工被处罚,丢了官,但还是留在上书房帮忙。 后来又给他安排了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职位,可没多久因为大考成绩不好,他又被降职为检讨。

嘉庆皇帝知道达椿一直被压着,到嘉庆四年的时候,专门下旨说:“达椿因为旷工被处罚,他的错不算大,当年刘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降职的;现在刘墉都已经是大学士了,达椿却还没升官,朕特加恩,让他补授内阁学士兼副都统。” 而且,还特意安排达椿的儿子萨彬图在他后面排队,让达椿的官职在儿子前面。

达椿后来又担任了礼部、吏部侍郎,还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接着升任左都御史兼都统,最后升到礼部尚书。嘉庆六年,他主持了会试。嘉庆七年,他去世了。

萨彬图,乾隆四十五年考中进士,先是在户部当了个小官儿,主事,后来升了员外郎。他去贵州主持乡试,之后又调到翰林院,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内阁学士,还兼着副都统。和珅倒台后,仁宗皇帝不想大兴冤狱,牵连太多人。但萨彬图却一再上奏,说和珅藏了好多钱,还养了四个管钱的丫鬟,请求亲自去慎刑司审问。皇上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和其他的大臣一起审问,结果没查出什么来,最后被革职,降为了七品笔帖式,去万年县当差。没多久,因为父亲年纪大了,他就被召回北京,重新在户部当了主事,后来又升到了仓场侍郎。十二年的时候,他被派去当漕运总督。三年后,京仓亏空的事儿被揭露出来,他被降职为光禄寺卿。后来又调到盛京(沈阳)当户部侍郎,十六年的时候,因为奉天(沈阳)灾荒,百姓逃荒出境的事儿,他被罢官了,没多久就去世了。

铁保,字冶亭,是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他祖上姓觉罗,说是赵宋皇室的后代,后来改了现在的姓氏。他父亲诚泰是泰宁镇的总兵,家里世代都是武将。铁保却很刻苦读书,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了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在吏部当了个主事,还继承了父亲的骑尉世袭爵位。他在吏部工作的时候,比较特立独行,不太合群,有什么不同意见就敢直言不讳。大学士阿桂很欣赏他,多次推荐他升官,后来他升了郎中,又升了少詹事,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后来调到吏部。接着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还兼着吏部行走,之后又当了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乾隆五十四年,他升任礼部侍郎,还兼着副都统。一次射箭比赛中,他射中了靶心,皇上赏了他花翎。后来他又调回了吏部。

嘉庆四年,他弹劾了一些官员,皇帝觉得他太过严厉,就把他降职了,让他去内阁当个学士。后来又调到盛京(沈阳)当兵部和刑部侍郎,还兼任奉天府尹。没多久,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让他当吏部侍郎,之后又派他去当漕运总督。

嘉庆五年,皇上要到盛京去,他上奏说,皇上走的老路就行,别再开新路了;那些送礼的、跟着皇上跑来跑去的人,该省的都省省;跟着皇上出行的人,别乱抓老百姓的车马。皇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了。

嘉庆七年,他升职了,当上了广东巡抚,后来又调到山东。黄河在衡家楼决堤了,皇上让他赶紧想办法,修好运河。嘉庆九年三月,因为漕运工作做得很快,皇上给他升了官,封他为太子少保。可没多久,因为河水太浅,船走得太慢,他又被革职了,不过还是让他继续待在原来的位置上。

嘉庆十年,他被提升为两江总督,皇上让他重新审理几件案子。一件是安徽寿州武举人张大有嫉妒他的族侄,毒死了他,苏州知府周锷收了贿赂,轻判了张大有;还有一件是前任安徽巡抚彭龄,这俩人办事都不利索,得好好查查。因为铁保(指本文主人公)没发现这些问题,所以被皇上撤销了宫里给的官衔,降了两级。不过后来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铁保十二年的时候,建议给八旗士兵的米粮按比例折算成银子,结果被皇帝斥责说乱改旧章,革职留任。之后他又多次上书,建议治理黄河,提出要修改王营的减坝方案,加固高堰、山盱堤后土坡以及河岸大堤,修复云梯关外的海口,还建议派大臣去勘察,最后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

十四年,黄河运河多次决堤,荷花塘决口反复溃决,铁保再次被降级留任。山阳知县王伸汉贪污赈灾款,还毒死了委员李毓昌,这件事后来被揭发,皇帝责怪铁保偏听偏信,导致河工越来越差,官吏越来越松懈,酿成了大案,于是革了他的职,发配去乌鲁木齐。一年后,他被授予三等侍卫的职位,派去叶尔羌办事。后来又当上了翰林院侍讲学士,调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之后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还没上任就被改任吏部侍郎。接着升任礼部尚书,又调任吏部。他请求删减吏部和兵部的苛刻规章制度,还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大事的建议,很多都被采纳并实施了。

林清叛乱的时候,铁保被召进宫廷面见皇帝,他极力陈述内监与叛贼勾结的证据,因此追查逆党,很多内监都因此怀恨在心,到处散布谣言中伤他。恰逢伊犁将军松筠弹劾铁保,说他在喀什噶尔处理叛乱分子玉素普案件时,听信谗言,冤枉杀害了回民毛拉素皮等四人。皇帝大怒,又想起江南李毓昌被毒杀的案子,认为铁保屡次犯下大错,于是革了他的职,发配到吉林效力。二十三年,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司经局洗马。道光初年,他因病请求退休,被赐予三品卿衔。四年后去世。

铁保为人慷慨,敢于直言,高宗皇帝认为他很有大臣的风范。但他外放做官后,总想有所表现,态度傲慢,爱憎分明,因此多次因为措施不当而被罢官。不过他文学造诣很高,文笔优美。两次主考礼部会试和山东、顺天乡试,都选拔到优秀人才。他非常重视文献,担任了《八旗通志》的总裁。他搜集整理了开国以来满洲、蒙古、汉军遗留下来的很多作品,先完成了《白山诗介》五十卷,后来又增补修改,最终整理成一百三十四卷,进献给皇帝,仁宗皇帝亲自作序,赐名为《熙朝雅颂集》。他自己也著有《怀清斋集》。

我弟弟玉保,字号阆峰,乾隆四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很有才名。皇上亲自考试八旗的翰詹官,他和哥哥铁保都被提拔了,当时人们都拿他们跟苏轼、苏辙兄弟相比呢。他做到兵部侍郎,对兵法研究得很深入。四川、湖北的教匪起事的时候,他曾经主动请缨,想去前线效力。朝廷当时想让他当巡抚,却被和珅给拦住了,结果他郁郁而终,才四十岁不到。

我表哥和瑛,原名叫和宁,因为避宣宗皇帝的名讳改了名字,字号太葊,是额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后来升迁为员外郎。之后外放安徽太平府当知府,又调到颍州。乾隆五十二年,他升任庐凤道,后来又当过四川按察使,安徽、四川、陕西的布政使。乾隆五十八年,朝廷给了他副都统的衔,让他去西藏办事。没多久又授予他内阁学士的职位,仍然留在西藏办事。和瑛在西藏待了八年,写了一篇《西藏赋》,广泛收集了西藏的地形、风俗、物产资料,还自己写了注释。

嘉庆五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理藩院侍郎,后来又历任工部、户部侍郎,最后外放山东当巡抚。嘉庆七年,金乡县有个皂役的孙子张敬礼冒名顶替参加考试被揭发,知县汪廷楷却不管这事儿,学政刘凤诰把这事儿上报了,然后这事儿就到了和瑛手里,让他去审理。他听信了济南知府德生的诬告,做出了错误的判决,结果被给事中汪镛给弹劾了。皇上觉得和瑛整天只顾着写文章,荒废了政务,就把他罢官了,还让汪镛跟着侍郎祖之望一起去山东调查,查实后,褫夺了和瑛的官职。后来又因为隐瞒蝗灾的事儿败露,把他发配到乌鲁木齐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又给他了个蓝翎侍卫的职位,让他去叶尔羌当帮办大臣,后来又调到喀什噶尔当参赞大臣。

九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理藩院侍郎,并且继续留在边疆任职。他上书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的粮仓储备足够供应军队所需,建议减少运往伊犁的布匹,改为征收四千石杂粮,降低价格出售,并且建议以后改用制钱缴纳,以节省运输费用。”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他还弹劾喀喇沙尔历任办事大臣私自将库款贷给军民,以及土尔扈特、回族收取高利贷据为己有,对这些官员进行了降职、革职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过了两年,也就是十一年的时候,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吏部侍郎,负责管理仓场。没过多久,他又被派往乌鲁木齐担任都统。十三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爱星阿想要调动玛纳斯驻军四百人到番地屯田,和瑛认为玛纳斯地处边疆,戍兵主要负责操练防务,不擅长耕作,于是上书反对,皇帝也同意了他的意见。

十四年,他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因为之前在管理仓场时失察,导致盗窃粮食事件发生,他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十六年,他升迁为盛京刑部侍郎。当时复州、宁海、岫岩三地发生饥荒,将军观明隐瞒灾情,被罢免。和瑛接替了他的职位,他廉洁公正地查明了边门章京塔清阿等人奉观明之命,隐瞒灾情不报的事实,对他们进行了降职处罚。后来,因为误将屯民张建谟当成盗贼抓捕,并严刑逼供,致使冤狱发生,刑部复查后为张建谟洗清了冤屈,建议革除和瑛的职务,但皇帝网开一面,让他继续留任。之后,他又被调任热河都统,还没上任,就被召回京城,担任礼部尚书,后又调任兵部。因为失察盛京宗室裕瑞强娶已婚妇女为妾一事,他被降职为盛京副都统,随后又迁任热河都统。

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奉命前往甘肃查验仓库亏空情况,查出前任总督先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证据,并依法进行了处置。二十二年,他调任兵部,加太子少保衔,先后在礼部、兵部任职。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并兼任上书房总谙达、文颖馆总裁。一年多后,他调任刑部,免去内直的职务。道光元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简勤。

和瑛娴熟地掌握历史典故,在文学方面也很优秀,写过很多书,但都没流传下来。他长期在边疆任职,做了不少惠民利民的好事。后来,他的儿子璧昌治理新疆回疆地区,那里的回族人民都很拥戴他。璧昌的事迹是有记载的。

觉罗桂芳,字香东,是镶蓝旗人,是总督图思德的孙子。嘉庆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检讨官职。有一次被皇帝召见回答问题,仁宗皇帝夸赞他:“奇才也!”没过几年,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内阁学士。嘉庆十一年,他进入上书房当值,之后又升任礼部侍郎,先后担任吏部、户部侍郎,还兼任副都统、总管内务府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他多次主考顺天府和江南的乡试,还兼任南书房行走。桂芳家里本来很穷,有个学生送给他很多钱,说:“这是古代的拜师礼。我虽然在司农寺当个小官,俸禄还算可以,但这钱我不能收。”就把钱退回去了。大学士禄康舆的儿子贪污受贿,皇帝就让桂芳和侍郎英和一起查办,他们秉公办事,丝毫不徇私枉法。皇帝很欣赏他这种不畏惧权势和怨恨的精神。

十八年前,林清那个匪帮竟然闯进了皇宫!桂芳当时就在宫里,他和其他的王公大臣一起带兵把他们抓住了。事后,皇上还表扬了他,给他升了两级。

皇上遇上这事儿之后,好好反省了一下,还教育了大臣们,自己写了七篇文章,给宫里的大臣们看,让他们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写下来给他。桂芳在写完罪己诏之后说:“皇上您当皇帝以来,继承了历代皇帝的恩德,每天都想着为百姓做好事,全国上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次的事儿,确实很奇怪!但我私下觉得,这还不至于影响您的圣明。以前孔子谈到仁爱,能帮助很多人,谈到敬畏,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都说‘尧舜还觉得不够呢’。难道真的觉得尧舜这样的圣人还不够好吗?天下这么大,老百姓这么多,想要让一个人都没有坏心思,这从古至今都很难。但是仔细想想,确实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林清一开始因为练习邪教被抓起来,放出来以后,反而更加煽动叛乱。几年之间,他在曹州、卫州、齐国、鲁国之间到处串联,他的党羽竟然有几千人。宫里的太监和官员,竟然有人和他一起谋划,可是在事情发生之前,竟然没有一个人揭发出来,这就是官吏不作为啊!他们带着刀,拿着白旗,轻易地就过了城门,在城里喝酒,竟然没人发现,这就是守城门的和巡逻的没有尽到责任啊!禁军有几千人,贼人不过一百来个,只要把门关上打他们,一会儿就能全抓了,结果竟然打了一天一夜才抓完,这就是军队没有纪律啊!官吏懒散,士兵骄横,文武官员都松懈了,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这危险可不只是来自贼人啊!皇上观察入微,洞察一切,在诏书里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办事拖拉,玩忽职守’,说得太好了!我仔细琢磨着,这拖拉玩忽职守,也是有原因的。没有才能和见识,就会拖拉;没有志向和气节,就会玩忽职守。所以,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任用他们,这样拖拉玩忽职守的毛病自然就能解决。要是找错人了,别说解决不了毛病,就算解决了,不是拖拉就是苛刻,不是玩忽职守就是急功近利,对治理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皇上您应该仔细考察官员,认真负责,用人所长,发挥他们的作用,从小事做起,就能成就一番大业,这全在您一念之间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这篇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什么是“实政”。作者说,实心办事的人,那就是忠臣。忠臣一心为国,不会急着邀功请赏,他们做事就像对自己一样认真。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他们恨不得立刻推行;对百姓不利的政策,他们会迅速改正。他们不会为了避免批评而歪曲事实,也不会因为被冷落就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制定政策非常谨慎,从不投机取巧;执行政策力求恰当,从不盲目迎合上意;他们只看重成效,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们只追求做好事,不在乎功劳是不是属于自己。像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实干的官员。

当个臣子,谁不应当忠心耿耿呢?可是真正的忠诚,其实就是这个样子。那些不忠诚的人,什么事也不做,却想着如何邀功;还没受到惩罚,就已经想着怎么躲避责任;他们只想着讨好上司,从不为国事担忧;他们只顾着自己喜恶,从不珍惜人才。这样的人,就算皇上天天训斥他们,又能指望他们认真做事吗?政治就像工具,是皇上治理天下的手段。只有真正实干,才能取得成效,否则就只是摆设而已。官员不实干,百姓就不得安宁,这可不是小事。皇上勤政爱民,广纳贤才,命令所有官员改变想法,努力工作。稍微有点良知的人,谁还敢偷懒?而我想要说的,陛下心里也明白。

我去年把乾隆朝大臣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抄录在御制养心殿记册的后面,请求皇上在百忙之中抽空看看。用他的观点来考察各位大臣的政绩,就能了解他们的心思,这样贤才们自然会努力工作,国家大事自然会顺利发展。依我看,这比我自己的浅见更有帮助。

接下来,文章又谈到了导致变革的根源,那就是民穷,民穷的原因是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则国家和百姓都受苦。文章还谈到,刑法虽然严厉,但如果不能公平公正,就不能铲除奸邪,平定叛乱。文章还指出,百姓迷信邪教,是因为士大夫们喜欢谈论因果报应和利益,从而误导了他们。文章中提出的建议都切中时弊。后来他又上书陈述时事,有人说他的建议未必完全符合上意。桂芳先生却慷慨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想着迎合上意吗?”皇上看了他的奏章后很赏识,让他到军机处学习,不久后就授予他军机大臣的职位。

十九年过去了,军事任务终于完成了。因为画画好,皇上赏赐了桂芳的儿子炳奎一个七品的小京官。没多久,皇上又派他去广西办事,还升他做了漕运总督。结果呢,还没到广西,在武昌就染病去世了。皇上觉得桂芳为人正直、办事认真又爽快,是难得的人才,非常惋惜,就下旨优厚地抚恤他,还感叹说:“真是难得的良才啊!” 皇上追封他为太子少保,还加了个尚书的衔。因为桂芳以前还教过三阿哥读书,所以皇上在桂芳死后,还特意让三阿哥去祭奠,并且自己还写诗悼念他,还给他谥号“文敏”。他留下了《经进稾》《敬仪堂诗存》这两本书,他的才华非常丰富,当时大家都称赞他。

唉,可惜啊!桂芳这么有才华,对国家政事也这么了解,敢于直言进谏,是当时少有的俊才,却英年早逝,没来得及做出更大的贡献。想想看,太平盛世这么久,那些八旗子弟,只要参加了甲科考试,或者当了侍从官,很多都因为写得好文章而得到皇上的恩宠。达椿这个人,因为得罪了权臣,到晚年才被重用,不过他坚持原则,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铁保和和瑛,他们都很有见识,学识渊博,写的文章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