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初期,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内建了历代帝王庙,庙宇坐北朝南。正殿叫景德崇圣殿,很大,有九间房,东西两边各建了七间配殿,每个殿里都设有香炉。后来,正殿改成了存放祭祀用品的库房,正殿前的门叫景德门。庙门外还建有存放祭祀用品的库房、厨房、宰杀祭品的亭子、水井亭、钟楼和斋房,设施齐全。
一开始,明朝只祭祀历代明朝皇帝。元朝的世祖忽必烈进了庙,但是辽朝和金朝的皇帝却没被供奉。后来,礼部官员建议,辽金两朝都曾经统治过当时的天下,他们的开国皇帝也应该被供奉。而且,元朝开疆拓土,其功劳始于元太祖,所以也应该追封。于是,一些功臣也一起被供奉了,比如辽朝的耶律赫噜,金朝的尼玛哈、斡里雅布,元朝的穆呼哩、巴延,明朝的徐达、刘基等等。
每年祭祀的时候,一位大臣在正殿祭祀,正殿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元世祖、明太祖,一共二十一位帝王,祭品是太牢(最丰盛的祭品)。另外,四位分献官在两边的配殿祭祀,配殿供奉着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益、伯夷、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张巡、许远、耶律赫噜、曹彬、潘美、张浚、韩世忠、岳飞、尼玛哈、斡里雅布、穆呼哩、巴延、徐达、刘基,一共四十一员功臣,祭品是少牢(次于太牢的祭品)。
十四年的时候,圣祖皇帝亲自去祭祀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呢,他就从西华门出发,到了太庙。进了帐篷洗漱完毕,然后进入正殿,坐到位置上开始上香。在三皇的牌位前,他行了二跪六拜的大礼,然后献上祭品,读祭文,这些都跟第一次祭祀时一样。一共三次献祭,分管祭祀的官员在两边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派去执行祭祀任务的官员都要穿朝服。那些王公大臣们参加祭祀,要从景德门的左边进去,走左边的台阶上去,站到上边的位置;其他人则从右边进去,站到下边的位置,大家都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不过不喝酒,也不接受祭祀的肉食,也不陪着一起祭祀。
十七年的时候,主管礼仪的官员们讨论说,祭祀帝王,只祭祀开国皇帝不太合适,应该加上那些守成保国的皇帝。他们还建议把宋朝的潘美、张浚从祭祀名单中去掉。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又增加了商朝的中宗、高宗,周朝的成王、康王,汉朝的文帝,宋朝的仁宗,明朝的孝宗的祭祀。而辽、金、元朝的太祖皇帝的祭祀则都被取消了。后来圣祖皇帝继承皇位后,考虑到他们开国有功,又恢复了他们的祭祀。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皇上发布诏书说:“历代帝王祭祀祖先,往往只祭祀一两位皇帝,或者祭祀臣子却忽略了他们的君父,这是不公正的。凡是做过天下之主的,除了亡国之君和被杀害的暴君,都应该被列入祭祀。明朝国事败坏,始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熹宗不应该被列入祭祀,这不能怪罪在崇祯皇帝身上。” 于是朝臣们讨论,决定在太庙正殿增加祭祀夏朝的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商朝的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朝的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汉朝的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朝的高祖、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辽朝的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朝的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朝的太宗、章宗、宣宗,元朝的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朝的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一共一百四十三位皇帝。
同时,还增加了从祀的功臣,包括黄帝的臣子仓颉,商朝的仲虺,周朝的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朝的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朝的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朝的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朝的呼噜,元朝的博果密、托克托,明朝的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一共四十位功臣。 这一年,明世宗朱厚熜登基,按照这个议案执行,增加了神主牌位,并用石刻铭文记录此事。
乾隆元年,皇帝给明朝的建文帝上了个谥号,叫“恭闵惠皇帝”,并在太庙里给他立了牌位,排在太祖朱元璋之后。同时,还重新规定了太庙里祭祀用的鹿肉,加了一只鹿,两边的配殿也增加了猪肉祭品。
十四年,皇帝觉得唐尧虞舜时期的五位大臣里,只有契没有被祭祀,于是就在成汤的庙后面建了个殿,专门祭祀契,祭祀的仪式跟孔庙里祭祀崇圣祠一样隆重。一开始,太庙正殿的屋顶是用青绿色的琉璃瓦,到十八年的时候重修,换成了黄色的瓦。
四十九年,乾隆皇帝跟大臣们说:“以前皇祖下令增加祭祀的对象,他的圣旨非常公平公正,但是那些提建议的大臣们却没完全理解皇祖的意思。他们列入了辽、金两朝的皇帝,却忽略了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的皇帝。他们说南北朝只是偏安一隅,那辽金也没完全占领中原啊!他们又说两晋那些朝代是因为篡位才被排除在外,却不知道三国时期真正的正统是刘备的蜀汉。至于司马氏以后,南朝的皇帝换了好几个,宋武帝刘裕篡夺了东晋的江山,罪责难逃,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得国不正,但他们的子孙如果能守成,那也可以算作是中兴之主。再说,从蜀汉到初唐,也不乏贤明的君主,怎么能忽略他们呢?从朱温开始,那些人不是造反就是叛臣,五六十年的时间,国家政权像一根线一样随时可能断掉。周世宗柴荣利用前朝的基业,扩大了疆土,成就卓著,却没被列入祭祀,这数百年的历史,祭祀典礼竟然如此混乱,这难道是千秋万代的公论吗?还有元魏在河北地区势力强大,太武帝、道武帝都勤于政事,治理有方,也应该被表彰。以前杨维桢在《正统辨》里说,正统在宋朝,不在辽、金、元,他的说法很对。现在我们既祭祀辽金,又排除两晋,会让后世怀疑我们朝廷区分南北朝的标准不符合礼仪。明朝的神宗、熹宗两位皇帝,法纪败坏,崇祯皇帝继位后,已经无力回天,虽然国家覆灭,他自己也殉国了,但也不能因为他荒淫无道就把他排除在外。皇祖把神宗、熹宗都列入祭祀,也祭祀了崇祯帝,这足以体现他的公正。但是那些大臣们又建议祭祀汉朝的桓帝和灵帝,难道是想反思汉朝灭亡的原因吗?这件事还需要再仔细讨论。”
后来,经过讨论,决定增加两晋、元魏、前后五代的皇帝进入祭祀名单,同时因为唐宪宗平定了叛乱,金哀宗殉国,也应该列入祭祀。 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1865年,把散宜生列入陪祭,他的祭祀位次在毕公高之上。高允的祭祀位次则在赵云之后。
皇上祭祀陵寝的时候,太宗皇帝曾经去过北京,当时就派贝勒阿巴泰等人去祭祀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墓。“顺治”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就下令以礼仪厚葬明朝崇祯皇帝和皇后,并且下令整修明朝十二座陵墓,禁止在陵墓附近砍柴放牧,还划拨了土地,设置了管理祭祀的官员和陵墓看守人员。每年祭祀用的东西,户部都会负责准备。第二年,规定春秋两季的仲日(每月十五日)举行祭祀,并且派官员去执行。六年后,规定明朝的陵墓仍然要设置太监管理,并且在房山和金陵设置陵墓看守人员。
八年后,朝廷制定了帝王陵寝祭祀的典礼,具体地点包括:淮宁的伏羲陵、滑县的颛顼和帝喾陵、内黄的商中宗陵、西华的商高宗陵、孟津的汉光武帝陵、郑州的周世宗陵、巩县的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陵、赵城的女娲陵、荣河的商汤陵、曲阜的少昊陵、东平的唐尧陵、中都的轩辕陵、咸阳的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陵、泾阳的汉高祖和唐宣宗陵、咸宁的汉文帝陵、长安的汉宣帝陵、富平的后魏孝文帝陵、三原的唐高祖陵、醴泉的唐太宗陵、蒲城的唐宪宗陵、酃县的神农陵、宁远的虞舜陵、会稽的夏禹陵、江宁的明太祖陵、广宁的辽太祖陵、房山的金太祖和金世宗陵、宛平的元太祖和元世祖陵、昌平的明宣宗、明孝宗和明世宗陵,这些地方都要在当地设立祭祀的殿宇,有的则是在陵寝旁边修建祭坛,只有元朝的陵墓是遥祭。十六年的时候,皇上到京畿地区巡视,亲自到崇祯皇帝的陵墓前祭奠,并追谥他为“庄烈愍皇帝”。
皇上每次出巡,到的地方都要祭祀陵墓和庙宇,遇到大的庆典,祭祀也一样隆重。康熙二十一年,云南平定叛乱后,皇上派官员去祭祀,还颁发了祭文、香火、祭品,以及一把黄伞,两套御用仪仗和龙旗。凡是取得军事胜利,祭祀仪式都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
二十三年,皇上南巡,路过江宁,就去了明太祖的陵墓祭拜。皇上还指示当地官员要巡查陵墓,看守陵墓的人要做好防护工作。五年后,皇上巡视会稽,祭祀了大禹陵,祭祀的祝文上都写着皇上的名字,行的是三跪九拜的大礼。再次路过江宁时,祭祀明太祖陵的仪式,和祭祀大禹陵一样隆重。皇上每次巡视祭祀帝王陵寝,仪式都和祭祀庙宇一样,一般都是行二跪六拜礼,这可是非常特殊的礼仪啊。
三十八年,皇上再次南巡,看到明太祖陵墓破败不堪,就下令按照周朝封杞国、宋国的先例,给明朝的后裔授予官职,让他们世世代代守护陵墓,不让它荒废。四十二年,皇上西巡,派人祭祀了女娲陵,路过陕西的时候,也派人祭祀了沿途经过的各个陵墓。只有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祝文中才写着皇上的名字,这是对圣人的尊崇啊。
六十一年的遗诏里,皇上说:“明太祖出身平民,统一了全国,他的功绩超过了汉、唐、宋历代皇帝。明朝后期,灾荒不断,大臣们内讧,盗寇四起,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考察明朝的皇帝们,并没有明显的荒废国家政务的迹象,这大概也是天数使然吧。而且,明朝的制度和规模,我们清朝也借鉴了很多。应该好好查访明朝皇室的后代,根据他们的身份授予爵位,让他们能够继续祭祀,传承香火。” 雍正帝继承皇位后,就封朱之琏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并派人前往江宁和昌平祭祀明朝皇陵,从此以后,每年都举行祭祀,成为惯例。
话说,尧帝的陵墓据说有两个,一个在平阳,一个在濮州。濮州东南有个山谷,树木茂盛,那就是古代的雷泽。乾隆元年的时候,朝廷对尧陵进行了修缮和考证,最终确定濮州东南谷林才是真正的旧址,而平阳的那个就保持原样了。同时,还修缮了神农和虞舜的陵庙,并安排了专人看守。
乾隆十一年,因为陕西地区古都遗址多,帝王陵墓也多,皇帝就下令让当地官员好好查查那些没记载在《会典》里的陵墓,并派人保护起来。乾隆十三年,皇帝亲临曲阜,祭拜少昊陵,从此以后,每次东巡都会亲自祭祀少昊陵。乾隆十六年,朝廷选了一个姒姓的后代,授予他世袭的八品官职,让他负责祭祀大禹陵。至于赵城的女娲陵,庙里以前有女娲的塑像,皇帝觉得太不庄重了,就下令把塑像撤掉,改成神位,并且禁止私下祭拜。
乾隆十八年,皇帝去祭拜泰陵,祭拜完之后,又去了房山祭拜金太祖陵,还赏赐了金太祖后裔完颜氏官爵和财物。乾隆二十六年,朝廷规定,帝王陵寝、岳镇海渎(注:岳镇海渎指名山大川,是古代祭祀的对象)、先师阙里(注:阙里指孔子的故居)都要派官员定期祭祀。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礼部官员上奏说:“正史记载的尧陵,两汉的《地理志》里说:‘济阴郡成阳有尧冢灵台。’刘向的著作里也说尧葬在济阴。晋代的《地理志》说:‘成阳是舜帝曾经捕鱼的地方,尧陵就在西边。’宋代的《史礼志》说:‘尧陵在濮州雷泽东边的谷林山。’《吕氏春秋》、《帝王世纪》、《水经注》引用的各种史料,《括地志》、《太平寰宇记》、《路史》、《集古录》等等书里的说法,都和正史记载相符。从东汉到元和年间,祭祀活动一直都在那里举行。虽然明朝洪武年间把祭祀地点改到了东平,但它仍然属于鲁地。乾隆初年,我们确定谷林是尧陵,这是根据史实纠正了错误,可以一直沿用下去。以后祭祀,就按照旧例来吧。至于平阳的那个陵墓,就让当地官员按照东平的例子祭祀。”
最后,大理寺卿尹嘉铨请求停止祭祀明宣宗和明世宗的陵墓,朝廷经过讨论后认为:“宣宗皇帝做过不少好事,不应该因为一两件事就否定他,但是世宗皇帝杀害忠臣,重用奸佞,这确实符合史实,所以应该停止祭祀他。” 最终采纳了这个意见。
1814年,皇帝南下到南京,去祭拜明太祖的陵墓。按照礼仪,大臣们摆好祭品,皇帝行了三次祭奠,每次祭奠都行一拜。后来皇帝下令,以后祭祀明太祖陵墓,就按照祭祀少昊陵的礼仪来,要行二跪六拜,不用敬酒。这个规定就正式定下来了。
1815年,皇帝去了汤山,路过昌平,亲自到明成祖的陵墓前敬酒祭奠,还下令修缮陵墓,并且在定陵修建了飨殿,恢复了对明世宗的祭祀活动。
1816年,皇帝取消了派官员去祭祀明陵的制度,下令各省的副都统和总兵官自行举行祭祀。九年后,皇帝去祭拜东陵,路过盘山,视察了明朝的陵墓。以前,去长陵祭奠要敬献酒肉,还要派王公大臣去其他陵墓祭奠。那天,仁宗皇帝亲自前往,完成了三次祭奠之后,行了三次跪拜。
以前祭拜元太祖和元世祖的陵墓,是在德胜门外,位置在畅春园和圆明园的南边,皇帝认为这违反了制度。所以下令以后举行庆典活动时,要在清河以北、昌平以南选择合适的地方举行祭祀。
1836年,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明陵,由袭爵的侯爵前往祭祀,如果侯爵没有合适的,就由其家族中品级高的官员代替,或者派散秩大臣去祭祀,这成为永久的制度。
1881年,皇帝下令禁止在明陵附近开垦土地。
【传心殿】1657年,沿袭明朝的制度举行经筵,在弘德殿祭祀先师孔子。1671年继续举行经筵,并派官员去祭祀。1688年,开始修建传心殿,位于文华殿的东边。殿内正中供奉着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面向南方。东边是周公,西边是孔子。祭祀用的器皿规格和帝王庙一样。每年举行经筵时,提前派大学士去传心殿祭告。从那时起,就开始祭祀传心殿了。
明年,皇帝要举行经筵(皇帝在大臣面前讲经的仪式),下诏说:“先圣先师们传道授业,光辉如同日月星辰。朕(我)远承他们的学说,不断效法,逐渐接近自然之道。把这些运用到政治教化上,大概不会违背圣贤的教诲,所以要亲自前往祭祀。”祭祀的时候,准备了香烛,以及各种祭器,读祭文,进行祭祀。皇帝穿着衮服,行了二跪六拜的大礼。太子在春秋两季的讲学之前,也要先祭告。每月初一和十五,就派太常卿(掌管祭祀的官员)献上酒果和香。雍正四年,正式规定了这一天要举行祗告(敬告)的仪式,从此就成了惯例。
乾隆六年,皇帝亲自祭祀传心殿,六十年归政后,又再次进行了祭祀。仁宗、宣宗、文宗皇帝也都亲自前往祗告,后来这项仪式就停止了。经筵的仪式,具体内容详见《嘉礼》。
【至圣先师孔子】崇德元年,在盛京(沈阳)修建了孔庙,派大学士范文程去祭祀。配享的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还规定了春秋两季上丁日(农历每月初九)举行释奠礼(祭祀孔子的仪式)。世祖(清太宗皇太极)确定了大原(北京)的规划,把京师的国子监(最高学府)定为大学,并建立了文庙。建筑的方位是:正殿南向;西持敬门西向;前面的大成门,里面排列着二十四根戟,十面石鼓,东西两侧各有十一间厢房,北向;大成殿七间,台阶三级,东西两侧各有十九间厢房,布局与门内厢房相同,南向;启圣祠正殿五间,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燎炉、瘗坎(埋藏祭品的坑)、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都按照规定建造。
顺治二年,正式确定了对孔子的尊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规定春秋两季上丁日,派一位大学士去祭祀,两位翰林官员分别献祭品,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祭祀启圣祠,并配享先贤、先儒。如果上丁日有特殊情况,就改用次丁日或下丁日。每月初一,祭酒要举行释菜仪式,摆上酒、芹菜、枣、栗子。先师和四配享(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行三献礼,十哲(古代儒家十位杰出人物)在两侧厢房,监丞(国子监的官员)等分别献祭。每月十五,司业(国子监的官员)要上香。
孔庙正中间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像面朝南。 南边还有四个配享: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东边和西边则供奉着十哲: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他们都面朝东西。
西边的偏殿里,还从祀了好多先贤: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晳哀、商瞿、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商泽、有若、梁鳣、巫马施、冉孺、颜辛、伯虔、曹血阝、冉季、公孙龙、漆雕徒文、秦商、漆雕哆、颜高、公西赤、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蒧、罕父黑、颜祖、荣旗、句井疆、左人郢、秦祖、郑国、县成、原亢、公祖句兹、廉洁、燕伋、叔仲会、乐欬、公西舆如、狄黑、邽巽、孔忠、陈亢、公西蒧、琴张、颜之仆、步叔乘、施之常、秦非、申枨、颜哙、左丘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一共六十九位。此外,还有二十八位先儒:公羊高、谷梁赤、伏胜、孔安国、毛苌、后苍、高堂生、董仲舒、王通、杜子春、韩愈、司马光、欧阳修、胡安国、杨时、吕祖谦、罗从彦、蔡沈、李侗、陆九渊、张栻、许衡、真德秀、王守仁、陈献章、薛瑄、胡居仁。
启圣祠里,正中间是启圣公,也就是孔子的父亲,他也是面朝南的。 旁边配享着先贤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他们面朝东西。 两边的偏殿里,还从祀了先儒周辅成、程珦、蔡元定、朱松。
话说九年那年,皇上亲自去学宫参加祭祀先师孔子的典礼,文武百官都斋戒沐浴,一起参加祭祀。之前呢,衍圣公带着孔、颜、曾、孟、仲五家世袭的五经博士进京,孔家五个人,颜、曾、孟、仲各两家,都来京城了。在京城的五家子孙,也都一起参加了祭祀。那一年还给孔家南宗封了一个博士,负责西安那边的祭祀。
十四年的时候,有个叫张文光的给事中上奏说:“追封孔子为王本来就是冤枉了他,而且‘大成文宣’四个字也配不上圣人的伟大,应该改成‘至圣先师’。”皇上就同意了。康熙六年,皇上颁布了太学演奏的《中和韶乐》。二十二年,皇上亲笔写了“万世师表”四个字,挂在大成殿上,还下令全国各省的学宫都悬挂。二十六年,皇上又亲手写了赞美孔子和颜回、曾子、思孟四人的文章,刻在石头上,把这些文章下发到全国各省。
五十一年,因为朱熹把圣学阐述得非常清楚,所以皇上把朱熹提升到十哲之列,排在卜子之后。接着又下令把宋朝的儒学家范仲淹也列入从祀的行列。
雍正元年,皇上又下诏追封孔子五代为王,分别追封孔子的曾祖父为“肇圣”,祖父为“裕圣”,父亲为“诒圣”,伯父为“昌圣”,叔父为“启圣”,并且把原来的“启圣祠”改名为“崇圣祠”。祭祀的顺序是:肇圣在中间,裕圣在左边,诒圣在右边,昌圣在左次位,启圣在右次位,他们都面向南方。其他的配享从祀人员,还是按照原来的规矩。
话说乾隆二年,皇上要祭祀孔庙,顺便看看哪些贤人该列入祭祀名单,或者哪些该恢复祭祀,哪些该新增进去。 他让大臣们好好研究研究,看看哪些人应该被供奉在崇圣祠里。大臣们研究完后把结果报给了皇上。皇上一看,说:“戴圣、何休不算纯粹的儒家学者,郑众、卢植、服虔、范宁他们都只是坚持自己那一套说法,跟郑康成那种淳朴又学识渊博的人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至于其他那些儒家学者,是不是都合适,还得再仔细研究研究。” 于是大臣们又重新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恢复祭祀六个人:林放、蘧瑗、秦冉、颜何、郑康成、范宁;新增祭祀二十个人:孔子的弟子县亶、牧皮;孟子的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代的诸葛亮;宋代的尹焞、魏了翁、黄幹、陈淳、何基、王柏、赵复;元代的金履祥、许谦、陈澔;明代的罗钦顺、蔡清;还有清朝的陆陇其。 另外,宋朝的张载(横渠张子)被列入了崇圣祠。
后来,皇上为了避讳先师孔子的名讳,把地名里的“邑”字改成了“邱”字,念法不变,只有“圜丘”这个词没改。乾隆四年八月,也就是仲丁月,皇上亲自去孔庙参加祭祀典礼。以前春秋两季祭祀孔子都没有皇帝亲祭的制度,从这次开始才正式确立下来。祭祀用的牲畜、祭器跟丁祭一样,行礼时要两跪六拜,献上帛和酒,皇上改成跪着行礼,照常读祝文,但不饮福酒,也不接受祭肉。尚书大人负责向四配享祭,侍郎大人负责向十一哲和两庑的祭祀对象献祭。
第二年,皇上正式确定了八月二十七日为先师孔子诞辰,规定这一天官员、百姓、军人都要斋戒一天,作为一项常例。又过了一年,皇上亲笔写了“生民未有”三个字做匾额,按照惯例颁发悬挂。乾隆十一年,皇上又确定了亲祭的礼仪,规定在香案前要上三次香。
乾隆二年,皇上还下令把大成殿和殿门上的黄瓦换掉,崇圣祠的绿瓦也换掉。同时,恢复了元代儒学家吴澄的祭祀。乾隆三年,皇上把有子、若二人提升为十二哲,位次在卜子商之后;同时把朱子的位次调整到颛孙子师之后。
那一年是丁年,皇帝亲自参加太学释奠大典,仪仗隆重地出发,到了庙门口下车。进了中门,等候队伍都到齐了,然后出来洗手,再进入大成殿的中门,走上台阶,三次上香,行二跪六拜的礼仪。官员们依次进行祭献。在大殿里,分献的官员分别登上东西两边的台阶,进入左右两边的门,到四配、十二哲的牌位前上香祭献;两侧厢房的分献官员也分别到先贤、先儒的牌位前上香祭献。皇帝上香祭献完毕后三次行礼,亚献、终献的仪式也一样。从这次开始,释奠大典正式采用三献的祭祀礼仪。祭祀崇圣祠的时候,皇帝在台阶下行礼,承祭官登上东边的台阶,进入左边的门,到肇圣王的牌位前上香,完毕后,分献的官员登上东西两边的台阶,进入左右两边的门,分别到配位以及两侧厢房从位的牌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大礼。献帛、读祝文,在初献的时候进行。一共三次献祭,仪式结束后才算礼成。从此以后,这便成了固定的仪式。
十八年的时候,太学丁祭的祭品规格进行了修改,按照孔庙的规矩,用少牢的祭品。十二哲的牌位,东西两边各设一个案几;两侧厢房各设三个案几。崇圣祠的四配,东西两侧厢房各设一个案几;十二哲的每个牌位都献上一块帛,东西两边一共是两篚。至于分献的酒,东西两边大殿的翰林官员各献三爵;西边厢房的国子监四个官员,一共献三爵;十二哲两侧厢房的酒由在学的学生奉献。两侧厢房的牌位次序,按照史书上记载的年代先后排列。
三十三年,文庙修缮完毕,增设了大门,门额上写着“先师庙”三个字;正殿和门上都写着“大成”二字,这些都是皇帝亲笔题写的,并且还制作了碑记。从内府珍藏的器物中挑选了十件,分别是牺尊、雷纹壶、子爵、内言卣、康侯爵、鼎盟簋、雷纹觚、召仲簋、素洗、牺首罍,每样一件,颁赐给成均馆。
五十年,新建的辟雍建成,皇帝亲自到那里讲学,释奠的仪式和以前一样。嘉庆年间,两次举行了临雍仪式。
道光二年,皇上下了道旨,要追封刘宗周为先儒。三年追封汤斌,五年追封黄道周,六年追封陆贽和吕坤,八年追封孙奇逢,把他们都列入先儒的祭祀名单。这八年,湖北学政王赠芳想把陈良也列进去,皇上觉得陈良的事迹没法查证,就否决了这个建议。没过多久,御史牛鉴又提议追封李颙,相关部门觉得可以,但皇上直接否定了。道光十六年,皇上还下令,祭祀孔子的时候,不能跟佛祖和老子放在同一个庙里。后来,又把宋朝的文天祥和宋代儒学大家谢良佐列入祭祀名单。
咸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又增加了先贤公明仪,还有宋朝的李纲、韩琦也列入了祭祀名单。道光三年二月初一那天,皇上举行了释菜的祭祀仪式,过了六天,又到雍和宫去讲学,从皇室宗亲到太学里的学生,围着桥站满了,听课的人可真多啊!
道光七年,又把孔子的哥哥孟皮列入崇圣祠的祭祀名单,先贤公孙侨列入孔庙的祭祀名单,宋朝的陆秀夫和明朝的儒学大家曹端也一起被列入。道光十年,皇上采纳了礼部官员的建议,对祭祀典礼进行了一番整顿,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圣学,传承儒家道统。其他的,就根据他们的行为,分别列入忠义、名宦、乡贤等类别。那些已经配享帝王庙的名臣重臣,就不要再提了。到了同治二年,御史刘毓楠觉得新的祭祀章程太严格了,像宋朝的儒学大家黄震这样的人都没资格列入,担心会影响民心和社会风气,皇上批评他迂腐。
那一年,鲁国人毛亨,还有明朝的吕棻、方孝孺,都一起参加了祭祀典礼。 然后呢,就重新整理了一下祭祀的位次,按照各个学者的时代顺序排列。
最后,就把公羊高、伏胜、毛亨、孔安国、后苍、郑康成、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谢良佐、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陈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赵复、金履祥、陈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棻、刘宗周、孙奇逢、陆陇其,都列在了东边厢房;谷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苌、杜子春、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黄幹、蔡沈、魏了翁、王柏、陆秀夫、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吕坤、黄道周、汤斌,则列在了西边厢房。 还画了他们的画像,分发到各个省份去。
七年后,又把宋朝的官员袁燮和先儒张履祥列入了祭祀名单。到了光绪初年,又加上了先儒陆世仪。 从那以后,汉朝的学者许慎、河间献王刘德,还有先儒张伯行,宋朝的儒者辅广、游酢、吕大临,也都一起被祭祀了。
二十年仲秋上丁那天,皇帝亲自去参加祭祀典礼,还进行了饮福、受胙的仪式。
话说乾隆三十二年冬天腊月,孔子的祭祀规格升格为最高等级的大祀。之前,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开始,孔庙祭祀的礼仪就已经确定下来了,用的是八佾舞,十二个笾和豆(祭祀用的器皿)。到了嘉靖九年,因为张璁的建议,祭祀规格才降为中等规格的中祀。康熙年间,祭酒王士禛曾经建议恢复成化、弘治年间的祭祀规格,但讨论了很久也没实行。直到现在,皇帝才下令让礼部官员制定详细的祭祀仪式,然后上奏朝廷。奏章里说:“孔子的德行可以比肩尧舜禹汤,他的思想超越历代帝王。从汉朝到明朝,祭祀孔子的典礼都多有缺漏。咱们圣祖康熙皇帝在曲阜孔庙祭祀孔子时,行三跪九拜大礼,还特意用黄盖的伞遮盖祭品,留在庙里供奉。雍正皇帝祭祀孔子时,只是到孔庙致意,在案前上香、献帛、献酒,都是跪着进行的,没有站起来。现在,我们把孔庙屋顶改成黄色的琉璃瓦,这在五代时期只有帝王才能享有。孔子诞辰日,我们还敬避圣讳,表示尊重。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时,效仿圣祖康熙皇帝的礼仪,亲自完成三献礼,并将其定为常例。这种崇高的德行和丰厚的功劳,远远超过了前代。这其实已经暗含了将孔子祭祀规格提升到最高等级的意图。雍正皇帝曾经说过:‘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全靠孔子传承下来才没有失传。《论语》这本书,尤其贴近百姓日常生活,能够使后世伦理纲常明晰,名分分明,人心向善,风俗淳朴,这是对百姓最大的恩惠啊!’这是圣上的教诲,历代都应该遵循。虽然现在学派众多,观点各异,但是朝廷对孔子的尊崇,足以起到教化民众、振兴国家的巨大作用。”奏章呈上后,文庙就改成了黄琉璃瓦屋顶,祭祀时使用八佾舞,增加了武舞,皇帝亲自前往祭祀,如果皇帝有事不能亲自前往,则由亲王代替,分献给四配享用的祭品由大学士负责,十二哲的祭品由尚书负责。祭祀那天,皇帝从大成殿左门进入,登上台阶,再进入殿内左门,行三跪九拜大礼。上香、献帛、献酒都跪着进行,三献礼都由皇帝亲自完成。离开时也一样。如果由他人代替皇帝祭祀,则四配的祭品由尚书负责,其余的由侍郎负责,出入都走右门,不饮福酒,不受祭肉。崇圣祠原本由亲王祭祀,如果需要代替皇帝祭祀,则由大学士负责,分献给配享的祭品由侍郎负责,西庑的祭品由内阁学士负责,其余的和以前一样。到了乾隆三十四年,又确定了文庙的建筑规格:九楹三阶五陛。
第二段:
简单来说,就是乾隆皇帝在三十二年下令,把孔子的祭祀规格提升到了最高等级——大祀。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奏章里详细阐述了历代对孔子祭祀规格的变迁,以及乾隆皇帝亲自祭祀,并恢复和提升祭祀规格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孔子的崇敬,更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以及借此来教化民众,稳定社会秩序的一种政治策略。奏章中引用了雍正皇帝的圣训,强调了《论语》的现实意义,以及孔子思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最终,文庙的建筑和祭祀礼仪都得到了规范和提升,体现了清朝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从屋顶的黄琉璃瓦,到祭祀的礼仪,以及参与祭祀官员的等级,都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无比尊崇。 这不仅是一场隆重的祭祀活动,更是一场政治和文化的盛事。
御史赵启霖提议把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位先生一起列入孔庙祭祀名单,礼部开始讨论这事儿。之前礼部侍郎郭嵩焘和湖北学政孔祥霖就曾建议把王夫之列入祭祀,江西学政陈宝琛也建议把黄宗羲和顾炎武列入,但都被否决了。这次礼部讨论后觉得,这三位先生都生活在明朝末年,都坚定地以研究经学来引导天下,品德学问都非常高尚,只是王夫之的《黄书》以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里有些观点比较偏激。只有顾炎武比较中规中矩,所以建议只把顾炎武列入祭祀,王夫之和黄宗羲再等等看。皇上最后决定,把这三位都列入祭祀。
阙里孔庙祭祀的时候,祭祀的仪式和祭文都按照之前的规矩来。春秋两季祭祀孔庙的仪式和太学一样。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东巡的时候亲自到孔庙祭祀,礼部准备好了祭祀的仪式。第二天,皇帝穿着龙袍,仪仗队都准备好了,行二跪六拜的大礼。配享的官员、十哲、两庑和启圣祠都分别派官员去献祭。参加祭祀的文武官员,从知府、副将以上的官员,以及衍圣公及其家族在职的子孙,都一起陪祭。康熙皇帝仍然觉得不够完善,又下令重新商议祭祀的礼仪。后来决定,迎神送神都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只有音乐和国子监略有不同,就让太常寺的乐工和舞者提前去练习。皇帝亲自写了祭文。祭祀那天,皇帝到了孔庙,在奎文阁前下轿,在斋所稍作休息,然后从大殿出来,进入大成门,登上大殿,完成祭祀仪式后,在诗礼堂讲学。仪式结束后,皇帝巡视庙庭的车马、礼器。然后换上便服,前往孔林,跪着献酒,三爵,三拜,并赏赐衍圣公以下银币,赏赐的数额各有不同。皇帝还把用过的黄盖伞留在孔庙。他还扩大了孔林的面积,免除了孔林的赋税。并下令在孔林立碑,碑文是皇帝御笔亲书。他还仿照颜回、曾参、孟子的庙宇建造了子思子庙。
话说,过了三十二年,孔庙终于修好了。皇子亲自去祭祀,在杏坛行礼,那场面可隆重了。雍正二年,曲阜孔庙遭遇了火灾,皇上赶紧派官员去祭奠慰问,还下令大臣们重建孔庙。 同时,还命令阙里司乐派人去太常寺学习祭祀的乐舞,祭祀时穿的衣服帽子,都得按照太学的标准来。八年后,孔庙重建完成,黄瓦红墙,金碧辉煌,完全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祭祀用的那些东西,登、簋、簠、铏、笾、豆、尊、爵,都是皇上直接赏赐的。 还刻了碑文,跟以前一样。皇上还特别下令,让五皇子去祭祀。
乾隆八年,孔庙的祭祀乐章终于定下来了。二十三年,皇上东巡的时候,又亲自去祭祀,跟以前一样。还派大臣去祭祀颜回、曾子、思孟二子的庙宇,并且把皇上自己写的《四贤赞》刻在了石头上。至于盛京学宫需要的乐器,直到乾隆年间,皇上才下令让北京府尹按照皇朝礼器图样制造,那些镈钟、特磬,都是从宫里造出来,然后赏赐给太学和各省学宫的。还命令府丞挑选擅长音律的学生,送到太常寺学习祭祀的舞蹈。后来,因为皇上经常去热河巡视,那里的学宫也建起来了,大成殿的祭祀用品和太学的一模一样,祭祀用的器物和乐器也一样。
各省府、州、县的祭祀活动,都是由当地的官员主持,仪式跟太学一样,这规矩是顺治初年就定下来的。雍正五年,又规定各省的督抚、学政,每年都要率领属下官员去祭祀。学政到各地考试之前,都要先去文庙祭祀;府、州、县的官员,也要率领属下到当地文庙祭祀。乾隆六年,皇上还下令直省学宫要设立先贤、先儒的神位。到了同治初年,又颁布了从祀先儒的位次图。到了光绪末年,祭祀规格又提升了,各省文庙的规制、礼器、乐舞,以及崇圣祠的祭品,都跟太学一样,祭祀的礼仪也沿袭旧制。
顺治十七年,有个叫黏本盛的给事中提议,要在文庙后面另建一座祭祀周公的庙。这事儿底下讨论开了,礼部官员就说了:“祭祀周公,以前是在太学(国立大学)进行的。到了唐朝显庆年间,因为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功劳和帝王一样大,所以才把他请到孔庙里一起祭祀,想抬高他的地位,而不是贬低他。现在既不让他和孔子一起在太学祭祀,反而要在文庙后面另建庙宇,这可就违背了最初尊崇他的本意啊!” 结果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去曲阜孔庙祭祀,下旨说:“周公是古代的大圣人,他制定的礼乐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他的庙就在曲阜,应该去祭祀一下。”于是就派亲王和礼部尚书去曲阜祭祀周公,康熙皇帝还亲自写了祭文。祭祀仪式是三献,祭品有:羊一只,猪一只,水果五盘,酒尊一个,酒爵三个,皇帝还下令有关部门负责准备祭祀用品。第二年,又给东野氏家族里一个人授予博士的官职,让他负责祭祀周公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亲笔写了《周公庙碑文》,按照孔庙的样式,刻在石头上。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东巡的时候,又增加了祭祀用品:鼎一个,铏两个,簋、簠各两个,笾、豆各八个,并派一位亲王去主持祭祀。而祭祀配享在鲁国公庙的仪式,则由礼部尚书去执行。第二年,乾隆皇帝到曲阜,亲自去周公庙上香,行了一跪三拜的大礼。从那以后,每次东巡,乾隆皇帝都亲自去周公庙祭祀。乾隆四十三 年,按照孔子的南宗后裔的惯例,又设立了当阳博士的职位,负责祭祀周公的墓地。
清朝初期,皇宫在盛京的时候,就在城外的载门外建了一座关帝庙,还赐了“义高千古”的匾额。后来皇太极入关后,又在北京城外的安门外重新修建了关帝庙,每年五月十三都要去祭祀。顺治九年,皇帝下令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雍正三年,皇帝又追封关羽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为公爵,分别追封为光昭公、裕昌公和成忠公,他们的牌位供奉在庙的后殿。同时,增加了春秋两季的祭祀。洛阳和解州的关羽后裔都被授予五经博士的称号,并且世袭承祀的职责。之后,朝廷还制定了春秋两祭的具体仪式,前殿由朝廷大臣祭祀,后殿则由太常寺的长官负责。到了祭祀那天,天一亮,大臣们就穿着朝服从庙的左门进入,然后走上台阶,到自己的位置上行礼,上香,行三跪九拜的大礼。三次献祭,不饮福酒,也不接受祭品。祭祀后殿的时候,行二跪六拜的大礼。雍正十一年,又增加了一名来自当阳的博士,负责祭祀关羽的墓地。
乾隆三十三年,因为关羽的谥号“壮缪”存在争议,所以皇帝又改为了“神勇”,并加封“灵佑”的称号。同时,把关帝庙的大殿和大门上的绿瓦换成了黄瓦。乾隆四十一年的時候,皇帝说:“关羽竭尽全力辅佐汉室,他的忠义节操令人敬佩,但是陈寿写的《三国志》有很多个人偏见,正史里记载的谥号也带着批评的意思,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现在我们正在编修《四库全书》,就把关羽的谥号改成‘忠义’吧!武英殿可以把这个旨意刻在书的末尾,以彰显朝廷的公正。”嘉庆十八年,因为林清扰乱皇宫,关羽显灵保佑了皇宫,皇帝就下令皇子按照仪式进行祭祀,并且加封关羽为“仁勇”。道光年间,又加封关羽为“威显”,咸丰二年加封“护国”,次年又加封“保民”。于是,关羽的地位被提升到与中祀的级别,祭祀的礼仪也达到了三跪九叩,演奏六种乐器,舞八佾,规格如同帝王庙的祭祀。每年五月祭祀关羽,承祭的大臣要在前一天斋戒,不吃肉,不听音乐,不撤去祭品,祭品包括鹿、兔、水果和酒。之后又追封关羽的三代祖先为王爵,祭祀的物品和崇圣祠一样丰盛。又加封关羽为“精诚绥靖”,皇帝还御书“万世人极”的匾额,并刻制颁发。同治九年,又加封关羽为“翊赞”,光绪五年,又加封关羽为“宣德”。
全国各地的关帝庙每年也都要举行三次祭祀,祭祀用的牲畜是太牢。祭祀前,承祭的大臣都要斋戒,不处理刑名案件。前殿由印官负责,后殿由丞史负责,祭祀的仪式和礼仪与北京的差不多。
明朝成化年间,文昌帝君的庙宇在北京地安门外,已经破败很久了。嘉庆五年,潼关的贼寇平定,这些贼寇起初窥视梓潼,看到庙里插着旗帜,就退兵了。 皇上为此御笔亲题“化成耆定”匾额,以表彰文昌帝君的功绩。朝廷拨款重建庙宇,第二年夏天竣工。仁宗皇帝亲自前往祭拜,行了九拜大礼,并下诏说:“文昌帝君主持文运,崇尚圣德,驱除邪祟,在全国受到尊崇,与关羽一样,应该列入国家祭祀典礼。”
于是,大学士朱珪撰写了碑文,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文昌星记载在天官的书里,就像《斗魁六星,戴匡曰文昌宫》里说的那样。尚书说‘禋六宗’,孔子的注释引用郑玄的话说:‘都是天神,司中、司命,文昌是第五、第四颗星。’《周礼·大宗伯》记载:‘用柴草和火祭祀司中、司命。’郑玄的注释说指的是文昌星。所以,祭祀文昌星,从虞舜时期就开始了,记载在《周礼》里,汉朝、晋朝还把它列入郊祀。 《元命苞》里说:‘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也就是说,文昌星主管爵位、俸禄和科举考试,由来已久了。 碑文还说,文昌帝君周朝时是张仲,以孝友闻名,显灵异迹;隋唐时期是王通; 大家可以看看李商隐、张亚子写的庙宇诗,以及孙樵祭祀梓潼神君的文章,就知道文昌帝君的历史了。唐朝开元时期被封为左丞,通考记载僖宗皇帝封他为济顺王,宋真宗改封为英显王,哲宗皇帝又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元朝又加封为宏仁帝君,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
礼部官员最终确定了祭祀的方案。每年春天,在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这天举行祭祀;秋天,择吉日举行秋祭,派大臣前往祭祀。庙宇前殿供奉文昌帝君正神,后殿则祭祀他的祖先,祭祀典礼与祭祀关羽一样隆重。咸丰六年,文昌帝君的祭祀被提升到更高的等级,礼部官员请求修建更高的殿宇台阶,扩大规模,派王公大臣去祭祀,后殿则由太常寺的长官亲自前往祭祀,行二跪六拜之礼,演奏六种乐器,表演文舞八佾舞。各省的文昌庙,地方官员都要按时祭祀;没有庙宇的地方,就在官府设坛祭祀。祭祀完毕,撤去祭品,送上祝帛,焚烧祭品。
天命十年,咱们打下沈阳,回军的时候在浑河边上杀牛祭祀军旗。天聪元年打朝鲜,第二年凯旋,也立起军旗祭天。从那以后,每次出征和班师回朝都要祭祀军旗,当时军旗就放在关帝庙里一起祭祀。到了世祖入关以后,才开始搞那种远距离的祭祀仪式。
每次皇帝亲征,选好日子出发前,先在宫殿外门内竖起皇帝的黄龙大纛(就是大旗),然后八旗的大纛和火器营的大纛,每样八面,都排在后面,面向北边。皇帝穿着戎装,佩着刀,出宫骑马,到宫殿街门下马。在圜殿(圆形大殿)完成仪式后,出内门向军旗神灵行礼,率领所有将士三跪九拜,没有其他的仪式。礼成之后奏乐,銮驾(皇帝的车驾)启程,侍卫大臣和负责军旗的侍卫率领亲军抬着军旗跟随。
凯旋回朝祭祀的时候,要提前准备好仪仗队,从郊外五里地一直排到宫殿外门。车驾到郊外,皇帝下车按照仪式拜祭军旗。出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仪式。圣祖皇帝征讨噶尔丹凯旋后,第二天在安定门外设坛,祭祀随军的军旗,用的是太牢(祭祀用的全套牲畜),第一次派大臣去行礼。雍正朝初期,规定三年祭祀一次。
所有的军旗都收藏在内府,祭祀的时候才拿出来。各省祭祀军旗,就派武官穿着戎装去行礼。
天聪五年,咱们造出了红衣大炮,还刻上“天佑助威大将军”几个字,后来带着它攻克了大凌河。从那以后,行军打仗都带着红衣大炮。
后来,皇上命令汉军把大炮运进关内。世祖皇帝在燕京建立政权后,规定每年秋季的第一个月,在卢沟桥沙锅村摆设大炮的祭祀场所,在地上铺席子作为祭坛,面向西边,由八旗汉军都统主持。按照旗帜的顺序排列,祭品是水果和少牢(祭祀用的牲畜)。先祭镶黄旗的大炮,都统穿着朝服,上香,三跪九拜,三献(三次献祭品),念祝文。其他七个旗的大炮也一样,副都统依次陪祭。圣祖皇帝凯旋的时候,在德胜门外设坛祭祀大炮,祭品和祭祀军旗一样。世宗皇帝也规定三年祭祀一次。
乾隆十四年,满洲火器营开始祭祀八旗子母炮神,总督亲自主持祭祀,仪式跟汉军祭祀火炮一样。后来,就规定满洲祭祀火炮也按照汉军的规矩来,每年秋季到卢沟桥演习火炮,就在那天祭祀。到了乾隆三十年,祭祀火炮开始用祝版,还专门设置了祭祀用的器皿。
说完了祭祀火炮的事儿,咱们再来说说祭祀先医的事。这祭祀先医的传统是从明朝沿袭下来的,每年春天上甲日,都会派官员去太医院的景惠殿祭祀。祭祀的对象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以及他们的四位配祀:句芒、风后、祝融、力牧。太医院景惠殿东边厢房里供奉着十四位古代名医:僦贷季、岐伯、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华陀、皇甫谧、巢元方、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果;西边厢房里也供奉着十四位: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扁鹊、张机、王叔和、葛洪、孙思邈、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礼部尚书负责主持祭祀,太医院的官员分别在东西两边献祭,祭祀礼仪是三跪九拜,行三献之礼。雍正年间,还规定太医院的官员都要斋戒沐浴后才能参加祭祀。
北京城隍庙有两个。旧沈阳城隍庙,从元朝到明朝,祭祀一直没断过。清朝建都北京后,这个庙就升格为都城隍庙,有关部门按时祭祀。另一个城隍庙在北京宣武门内,顺治八年秋季,派太常卿去祭祀,以后每年都这样。祭祀用的是太牢,祭祀礼仪跟祭祀先医一样,万寿节祭祀的时候,还要加上水果。雍正年间,祭祀改由大臣主持,后来又恢复由亲王主持。禁城城隍庙建在城西北角,皇城城隍庙建在西安门内,叫永佑宫,万寿节或秋季,由内府大臣主持祭祀,祭祀用的是少牢。
北极佑圣真君庙建在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叫灵明显佑宫。顺治年间规定万寿节派官员祭祀,后来改由大臣祭祀。祭祀时要摆放五个果盘、十五个饼饵盘、三个茶盏,行礼也是三跪九拜。
火神庙建在日中坊桥西边。康熙初期,每年六月二十三日由太常卿去祭祀,后来改成大臣去祭祀。祭祀用少牢。到了雍正年间,改用太牢。祭祀用的帛,开始用白色,乾隆年间改成红色。其他的祭祀仪式跟祭祀北极星一样。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每年万寿节祭祀。
【龙神之祭】黑龙潭庙建在西北金山顶上,圣祖和世宗皇帝都亲自写了碑记。乾隆五年,赐名“昭灵沛泽”。玉泉山庙,乾隆九年赐名“惠济慈佑”。昆明湖的祠堂,以前叫广润灵雨祠,赐名“安佑普济”,嘉庆年间又加上了“沛泽广生”。京城干旱的时候,皇帝会亲自去黑龙潭庙祈祷。乾隆四十六年,赐名“昭灵广济”。嘉庆年间,才把这些祭祀列入典礼,派散秩大臣去惠济祠祭祀。河神庙建在绮春园里,祭祀天后、龙神、河神,春秋两季都要祭祀,由圆明园的大臣负责祭祀事宜。祭祀的仪式等级都跟都城隍庙一样。
除了这些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祭祀,还有一些由有关部门定期专门祭祀的神祇,比如后土和司工之神。顺治初期规定,凡是大兴土木工程,都要在施工现场左右两边设坛,搭棚子,派官员去祭祀,用少牢、饼和水果。像大的工程比如修建宫殿屋脊上的吻兽,祭祀琉璃窑的神和各门神,祭祀仪式都跟祭祀司工神一样。咸丰年间,赐圆明园春雨轩司工神号为“昭休敷禧真君”,土母神号为“夫人”,并命令内府大臣春秋两季祭祀。织造局的司機神,是顺治后期织造局设立后才开始祭祀的,礼部官员主持祭祀。司仓神,通州三仓,以前只有西仓有祠堂。京内七仓,只有右翼兴平仓有祠堂,雍正年间重修。因此,左翼设立了海运仓的庙宇。京外五仓,设立了储济仓的庙宇,并立了神位。仓场侍郎负责祭祀,用少牢和水果,仓监督陪祭,行二跪六拜礼。所有祭祀活动都要在黎明前开始,参加祭祀的人都要穿朝服,这些都是大概的情况。至于皇帝特旨建造的祠堂,后面章节会详细介绍。
说白了,要是哪个地方官吏在防灾治患上立了大功,朝廷就会给他封个爵位,专门给他建庙祭祀,各地官府都要按照规矩好好祭祀。
世祖皇帝的时候,宿迁那边祭祀的是河神宋谢绪。圣祖皇帝的时候,成都祭祀的是诸葛亮;福建和其他省份祭祀的是天后,也就是宋朝林氏的女儿。世宗皇帝的时候,各省都祭祀猛将军元刘承忠。这事儿是这样的,先是有直隶总督李维钧上奏说:“闹蝗灾的时候,老百姓去猛将军庙里祈祷,灾害就消除了。”于是朝廷就下令在各省都建庙祭祀猛将军。后来,两江总督查弼纳也说:“有猛将军庙的地方都没发生蝗灾,没庙的地方都遭灾了。”结果被皇帝批评了。圣旨里说:“水灾、旱灾、蝗灾这些,地方官吏应该好好治理,别光顾着祈祷。” 钱塘祭祀伍员,封他为英卫公;临安祭祀钱镠,封他为诚应王;萧山祭祀宋朝的张夏,封他为静安公;绍兴祭祀明朝知府汤绍忠,封他为宁江伯,后来又把莫龙也一起祭祀了;汶上祭祀明朝尚书宋礼,封他为宁漕公,老人白英也被封为永济神一起祭祀;灌县祭祀秦朝蜀郡守李冰,封他为敷泽兴济通裕王,他儿子二郎也封了官,叫承绩广惠英显王;德清祭祀元朝的戴继元,封他为保济显佑侯;徐闻祭祀故水师副将江启龙,封他为英佑骁骑将军,后来又加上了张瑜,封号“襄靖普佑”;江南山阳祭祀唐朝的许远,封他为威灵显佑王;浮梁祭祀张巡,封号“显佑安澜”。
高宗皇帝的时候,陈留祭祀河神守才,后来在江南也给他建了庙,叫灵佑观;清河祭祀明朝的张襄,封他为彰灵卫漕将军;广西祭祀蜀国的将领武当,封他为显佑英济广福王;黄河沿岸的各个县祭祀故河督朱之锡,封他为助顺永宁侯。
宋仁宗时期,皇帝追封天后(也就是皇后的母亲)的父亲为积庆公,母亲为夫人。 永绥镇那边,祭祀的是宋朝的杨灏,封他为宣威助顺靖远侯。芜湖那边祭祀的是蜀汉的孙夫人。曹县祭祀的是张桓侯飞和赵将军云。江南山阳祭祀的是湖神谭氏,封她为昭灵显佑水府都君。
南昌祭祀的是旌阳令许逊,封他为灵感普济神。各省都祭祀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也就是唐朝的吕岩。仁和县祭祀的是孚顺侯宋蒋崇仁,还有他的弟弟孚惠侯蒋崇义和孚佑侯蒋崇信。会稽祭祀的是汉朝的曹娥,封她为福应夫人。慈溪祭祀的是天井潭神宋刘扬祖。义乌祭祀的是明朝的漕运总管陈道兴。都昌县左蠡镇祭祀的是元朝的将军长兴。湖州和苏州都祭祀太湖神明王天英。高邮祭祀的是露筋祠的神。淮扬运河厅祭祀的是康泽灵应侯宋耿裕德。汉城祭祀的是窦孝妇。钱塘祭祀的是五代时期金华将军曹杲。
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翁源县祭祀了元朝詹姓的三位神仙,还给他们封了侯爵。建德县祭祀了前任知府王光鼎;浙江新城县祭祀了宣灵王周雄;黔阳县祭祀了殉职的知县周文煜;鄞县祭祀了滨江灵庙的神明宋晁说之,封他为孚惠侯;白鹤山庙的神是唐朝的任侗;茅山庙的神是张仁皓;长沙祭祀了元朝的李育万,封他为广济李真人;莆田祭祀了宋朝长乐县钱氏家族的一位小姐;萧山祭祀了江塘神元朝杨伯远的老婆王氏;还祭祀了唐朝的董戈管、张实、张耀、张圣,宋朝的卢万,前任知县贾国桢、姚文熊。浙江祭祀了太湖神晋朝的张贲;邹溪庙的神是宋朝的裴肃;仁和县祭祀了宋朝的施全,他是兴福庙的神;奉化县祭祀了元朝的马称德,他是进林庙的神;滕县祭祀了明朝的冯克利,他是三界庙的神;慈溪县祭祀了汉朝的张竟和他儿子张齐芳;杭州祭祀了灵感广大观音大士,还加封她为慈济;郫县祭祀了古蜀王杜宇,尊称他为开明;绵州祭祀了汉朝的蒋琬;新宁县祭祀了宋朝的陈仲真;钦州祭祀了前任副将景懋;永定河和张秋镇都祭祀了九龙陈将军;福建归化县祭祀了福顺夫人莘氏。
这段记载了宣宗皇帝时期,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祭祀了不同的神祇,其中既有朝廷官员,也有民间传说中的神灵,甚至还有古代帝王。这些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以及地方官吏对神灵的尊崇。 从祭祀的对象来看,涵盖了各个朝代,各个阶层的人物,体现了当时社会信仰的多样性。 有些神祇还被追封了爵位,可见当时朝廷对这些祭祀活动的重视程度。
文宗皇帝在位的时候,临清、东昌、河南正阳关这几个地方一起祭祀金龙四大王,靖远侯、镇远侯、绥远侯这三位也都晋升为王爵。永城那边祭祀观音大士和孚佑帝君。潮阳和江南高堰祭祀显佑安南神;潮阳还祭祀威显灵佑王;广东祭祀明朝的石康令罗神;长沙祭祀晋朝的陶淡和他的侄子陶烜,一起被尊称为陶真人;桂平祭祀孚应惠济王宋甘佃;连江祭祀崇福昭惠慈济夫人唐陈昌女,以及孚济将军黄助和他的弟弟昭远将军;会稽祭祀回向庙的神汉陈德道;杭州、嘉兴、汤阴、武昌这几个地方一起祭祀宋朝的岳飞;三水祭祀玄坛正一真神;灵山祭祀明朝的朱将军统鉴;潮州祭祀安济王汉王伉;奉化祭祀汉朝的陈鸿;归善祭祀明朝的王守仁、后唐的何泽、元朝的谭道;歙县祭祀唐朝的汪华、陈程灵洗和他的儿子陈文季;严州祭祀孚惠王唐邵仁祥;镇洋祭祀元朝的忠正王李禄、宋朝的忠惠侯杨滋;寿宁祭祀懿政天仙马氏女;全州祭祀无量寿佛唐周全真和威信侯柴崇泆;攸县祭祀唐朝的杉仙真人陈皎;淳安祭祀吴国的山阴侯贺齐;宜章祭祀唐朝的武陵侯黄师浩;四会祭祀宋朝的阮大师子郁和梁朝的化师慈能;南雄祭祀圣化夫人练氏;淮安祭祀周朝的王子晋;最后还封了普惠祖师。
这段记载的是唐文宗时期各地祭祀的情况,各地祭祀的神仙和人物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祭祀的是多个神祇,比如临清、东昌、河南正阳关一起祭祀金龙四大王和三位晋升为王爵的侯爷;有的地方只祭祀一位神仙,比如永城祭祀观音大士和孚佑帝君。祭祀的对象涵盖了各个朝代,从汉朝到明朝,甚至还有周朝的王子晋。 这些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社会风貌。 各地祭祀的神仙和人物,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信仰差异。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时期,各地对神灵的信仰十分多元化,祭祀的对象也多种多样,既有佛教神仙,道教神仙,也有历史人物,甚至还有传说中的人物。这说明唐朝时期宗教信仰比较自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祭祀的对象。 同时,这段文字也记录了唐朝时期各地的一些地名和历史人物,为我们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些祭祀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民俗信仰和精神生活。
话说穆宗皇帝时期,给金龙四大王加封号,那封号足足有四十个字那么长!庙里供奉他的地方遍布各地,比如封丘、临清、张秋镇、六塘河都有他的庙。 还追封了故河督栗毓美为“栗大王”,把他一起供奉在郓城的神庙里。
广东那边呢,祀奉的是大鉴禅师卢惠能和他的侍者陈道明。宝山祀奉的是故知县胡仁济;广州祀奉的是唐朝的陈四公和陈五公;广丰祀奉的是明朝的太保胡德济;浏阳祀奉的是宋朝的指挥温康孟;襄垣祀奉的是昭泽王,他是唐朝焦姓的神;山阴祀奉的是元朝的杨兴嗣;福建永安祀奉的是唐朝田王李肃;广东还祀奉了石龙太夫人冯洗氏,给她封了个“慈佑夫人”的尊号。
上饶祀奉的是鹰武将军唐李德胜;善化祀奉的是朗公普济真君(唐朝邱姓神)和明朝的李真人润济;罗定祀奉的是殉难的州同金芳,封他为护国神;贵州祀奉的是唐朝的南霁云;会昌祀奉的是晋朝的赖公神;新会祀奉的是宋朝的戴存仁;上虞祀奉的是显应侯宋陈贤,封他为护国潮神;张秋镇祀奉的是明朝的杨四将军、故河督黎世序,黎世序被封为孚惠河神。
长沙祀奉的是周真人福寿和瞿真人餐岑;温州祀奉的是唐朝的杨精义;阳曲祀奉的是晋朝的大夫窦犨;孟县祀奉的是晋朝的赵武;上虞祀奉的是唐朝的桑宪保,封他为桑王神;滨河祀奉的是故祥河同知王仁福,封他为将军;南安祀奉的是宋朝的广泽尊王郭忠;栖霞祀奉的是元朝的邱真人处机;麻城祀奉的是五脑山土主神张瑞;高要祀奉的是太保神宋卢僧;邵阳祀奉的是唐朝的郑洞天;黔阳祀奉的是唐朝的孝子刘三将军;江都祀奉的是汉朝的杜女仙和康女仙紫霞;平江祀奉的是唐朝的杨孝仙耀庭。
唐德宗当政的时候,瓯宁地区祭祀的是三圣夫人;福建祭祀的是白玉蟾真人葛长庚;增城祭祀的是宾公佛;上杭祭祀的是黄仙师和幸仙师;介休祭祀的是空王古佛田志超;双流祭祀的是僧大朗;广德祭祀的是汉朝的张渤;项城祭祀的是傅宗龙;宁武祭祀的是明朝的周遇吉;封丘祭祀的是汉朝的百里嵩;长乐祭祀的是唐朝的郭子仪;长沙祭祀的是雷万春;交城祭祀的是晋朝的大夫狐突;潞城祭祀的是唐朝的李靖;临海祭祀的是唐朝的林洪;云阳祭祀的是张飞;广西祭祀的是汉朝的马援和明朝的王守仁。
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回宫的时候,御船渡过黄河,河面波澜不惊,皇上就特别加封了一些大王、将军之类的称号。凡是以前被祭祀过的人,大多都加了封号,具体情况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些比较重要的。有些是以前朝代就已经封过号了,现在又加封;有些是当代才开始封,后来又多次加封,这些我都略去了。按照规定,封号最多只能到四十个字,超过这个字数就不再加封了,偶尔有超过的,那是特例,只有金龙四大王这种封号,超过四十个字还能加封“锡祜”,天后娘娘的封号最多能到六十个字,还能再加封“嘉佑”。
最初,五祀的祭祀活动沿袭旧例,每年年底都在太庙西边的偏殿一起祭祀。到了顺治八年,规定每年孟春(正月)在宫门外祭祀司户神,孟夏(五月)在大厨房前面祭祀司灶神,季夏(七月)在太和殿的台阶上祭祀中霤神,孟秋(九月)在午门西边祭祀司门神,孟冬(十一月)在大厨房的井边祭祀司井神。其中,中霤门和午门的祭祀由太常寺负责,户、灶、井三神的祭祀由内务府负责。这样一来,祭祀活动就分开了,不过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等到圣祖皇帝(康熙帝)整顿祭祀典礼的时候,又再次取消了分开祭祀,并且停止了专门的祭祀活动。只有在腊月二十三日,宫中祭祀灶神才一直保留了下来。
话说清朝初年,关外还保留着八蜡祭的习俗。祭祀的庙宇建在南门里,春天和秋天就在那里设坛遥祭。即使是皇上入关之后,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着。直到乾隆十年,皇上才下诏书,正式取消了八蜡祭。当时朝中大臣还有不少人极力主张恢复古代的八蜡祭,乾隆皇帝就说:“八蜡祭的礼仪,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伊耆时代,夏商周三代都沿袭了这个祭祀,古时的制度已经很模糊了,相关的记载也互相矛盾。八蜡祭要祭祀各种昆虫,后来的儒生们认为这些昆虫会危害庄稼,不应该祭祀。而《月令》里说:‘祈年于天宗’,这‘天宗’就是指上天,八蜡祭也是祈年的祭祀。注解里说,祭祀的对象是‘日、月、星、辰’,但这和八神又对不上号。更有人说,八蜡祭是把天地万物都聚集起来祭祀,这样一来,祭祀的神太多,祭祀的顺序和位置就很难确定了。而且,八蜡祭的服装和腊祭的服装也不一样,有人说腊祭就是八蜡祭,也有人说八蜡祭之后才是腊祭。从汉朝开始,就只有腊祭没有八蜡祭了,到了魏晋以后,八蜡祭就更是废置无常,没有固定的仪式。有的还迷信五行家的说法,祭祀的神灵甚至多达天帝、人帝,还有龙、麟、朱鸟等等,祭祀的座位多达一百九十二个,议论的人说这太失礼了。苏轼也说过:‘迎猫就用猫的尸体,迎虎就用虎的尸体,这简直就像戏法一样。’所以说,这八蜡祭的仪式久而久之就变得像耍杂技一样了,因此元朝和明朝都废除了它。更何况,八蜡祭祀的神灵那么多,比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林、川、泽,每个神都要在不同的庙宇里祭祀,老百姓在祭祀的时候也借着八蜡祭的机会联络感情,大家各行其是,本来也没什么固定的仪式,所以干脆就取消了它。”从此以后,八蜡祭就彻底消失了。
祭祀厉神,从京城到各个州县,都有祭祀厉神的祭坛。清朝初年,皇宫建在盛京,厉坛就建在地载门外。自从世祖皇帝入关之后,京城祭祀厉神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听说过了。只有各省的城隍庙里,会把厉神和其他神一起祭祀,每月初一和十五,官吏们都要去庙里上香,行二跪六拜的大礼,如果遇到天旱或者雨涝,还会在那里祈祷。城隍庙也因此兼任了厉神的祭祀场所。
顺治朝初期,各省府州县都在城北郊外设立祭坛。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三天,都要用三只羊、三只猪、三石米饭,以及香烛、酒、祭祀用的纸钱来祭祀本地区没有庙宇祭祀的鬼神。府里祭祀的鬼神叫做“郡厉”,县里祭祀的鬼神叫做“邑厉”。
祭祀之前要准备好祭品,相关官员要先到城隍庙去祭祀“郡厉”或“邑厉”禀告一声。到了祭祀的日子,就在祭坛南边设好火炉,把城隍神位供奉在祭坛正中央。官员要走到神位前跪下,上三炷香,然后行三拜之礼。送走火祭,敬献三杯酒,然后退下,把神位恢复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