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两浙路,这地方啊,在北宋熙宁七年的时候,先被分成了两路,没多久又合并了;过了两年,九年的时候,又分开了;再过一年,十年的时候,又合起来了。这地方一共设有两个府:平江府和镇江府;十二个州:杭州、越州、湖州、婺州、明州、常州、温州、台州、处州、衢州、严州、秀州;还有七十九个县。南宋建立后,两浙路又重新划分,临安府、平江府、镇江府、嘉兴府这四个府,还有安吉州、常州、严州三个州,以及江阴军,都划归西路;绍兴府、庆元府、瑞安府这三个府,加上婺州、台州、衢州、处州这四个州,则划归东路。到了绍兴三十二年的时候,两浙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百二十四万三千五百四十八户,人口总数达到了四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二十二口。

咱们再来说说临安府,这可是个大地方,大都督府都设在这里,它本来就是杭州,也就是以前的余杭郡。北宋淳化五年的时候,改名为宁海军节度使;大观元年,又升格为帅府。以前呢,它还管着两浙西路的兵马钤辖。南宋建炎元年,临安府又兼任了本路的安抚使,管辖着杭州、湖州、严州、秀州这四个州。三年后,升格为府,还兼管着兵马钤辖。到了绍兴五年,它又兼任了浙西安抚使。崇宁年间,临安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十万三千五百七十四户,人口总数为二十九万六千六百一十五口。这临安府啊,进贡的可是好东西,绫罗绸缎和藤纸都是它的特产。府里下辖九个县:钱塘县(望县,有盐监)、仁和县(望县,梁朝时叫钱江县,太平兴国四年改名,绍兴年间和钱塘县一起升格为赤县)、余杭县(望县)、临安县(望县,钱镠奏请改名为衣锦军,太平兴国四年改回顺化军,县名也恢复原样,五年后军撤销)、富阳县(紧县,辖于潜县,也是紧县)、新城县(上县,梁朝时改名为新登县,太平兴国四年恢复原名,淳化五年,升南新场为县;熙宁五年,南新县被撤销,并入新城县)、盐官县(上县)、昌化县(中县,唐朝时叫唐山县,太平兴国四年改名,这里还有紫溪盐场)。到了绍兴年间,这九个县都升格为了畿县。

绍兴府,原来是越州,后来变成了大都督府、会稽郡、镇东军节度使的驻地。大观元年,升格为帅府,管辖着两浙东路的兵马。绍兴元年,又升格为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户,人口三十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人。这里主要进贡越绫、轻庸纱和纸张。下辖八个县:会稽县(望县)、山阴县(望县)、嵊县(望县,以前叫剡县,宣和三年改名)、诸暨县(望县,有个龙泉银矿)、余姚县(望县)、上虞县(望县)、萧山县(紧县)、新昌县(紧县,乾道八年在枫桥镇设立义安县,淳熙元年又撤销了)。

平江府,是望县,也就是吴郡。太平兴国三年,改名为平江军节度使的驻地。它原本是苏州,政和三年升格为府。绍兴初年,还节制着许浦军。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五万二千八百二十一户,人口四十四万八千三百一十二人。这里主要进贡葛布、蛇床子、白石脂和花席。下辖六个县:吴县(望县)、长洲县(望县)、昆山县(望县)、常熟县(望县)、吴江县(紧县)、嘉定县(上县,嘉定十五年,从昆山县析置,以年号命名)。

镇江府,是望县,也就是丹阳郡,镇江军节度的驻地,开宝八年改名。它原本是润州,政和三年升格为府,建炎三年设立了帅府。建炎四年,又加封为大使,兼任沿江安抚使,后来又调回临安任浙西安抚使。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三千六百五十七户,人口一十六万四千五百六十六人。这里主要进贡罗缎和绫。下辖三个县:丹徒县(紧县,有个圌山砦)、丹阳县(紧县,熙宁五年,撤销了延陵县,并入丹阳县)、金坛县(紧县)。

咱们先说说湖州,它以前叫吴兴郡,地位很高,景祐元年升格为昭庆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到了宝庆元年,又改名叫安吉州了。崇宁年间,湖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六万两千三百三十五户,人口是三十六万一千六百九十八人。这地方主要贡献白纻和漆器。湖州下辖六个县:乌程县(望)、归安县(望,太平兴国七年从乌程县析地出来建县)、安吉县(望)、长兴县(望)、德清县(紧)和武康县(上,太平兴国三年从杭州划过来)。

接下来是婺州,它以前叫东阳郡,地位也很高,淳化元年改名为保宁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崇宁年间,婺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三万四千八十户,人口是二十六万一千六百七十八人。这地方主要贡献绵和藤纸。婺州下辖七个县:金华县(望)、义乌县(望)、永康县(紧)、武义县(上)、浦江县(上,唐朝叫浦阳县,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奏请改名)、兰溪县(望)和东阳县(望)。

再来说说庆元府,它原来叫明州,又叫奉化郡,建隆元年升格为奉国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原本是上州,大观元年升为望。绍兴初期,设立了沿海制置使。八年后,浙东安抚使兼任制置使;十一年后,这个职位被撤销;隆兴元年,又重新设立。淳熙元年,魏惠宪王从宣州调来镇守庆元府,还设了长史和司马的官职。绍熙五年,因为宁宗皇帝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庆元府的地位被提升为府。崇宁年间,庆元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一万六千一百四十户,人口是二十二万一千十七人。这地方主要贡献绫、干山蓣和乌贼鱼骨。庆元府下辖六个县:鄞县(望)、奉化县(望)、慈溪县(上)、定海县(上)、象山县(下)和昌国县(下,熙宁六年从鄞县析地出来建县,有盐监,绍兴年间升为望)。

最后是常州,它是望,以前叫毗陵郡,是个军事重镇。崇宁年间,常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六万五千一百一十六户,人口是二十四万六千九百九人。这地方主要贡献白纻、纱和席。常州下辖四个县:晋陵县(望)、武进县(望)、宜兴县(望,唐朝叫义兴县,太平兴国初年改名)和无锡县(望)。

江阴那个地方,一开始是军,后来跟下州一样,归属关系变了。熙宁四年的时候,江阴军被撤销,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县,归常州管。到了建炎年间,又重新设立了江阴军;绍兴二十七年的时候又撤了,过了几年,三十一年的时候,又重新设立了。只有一个县,就是江阴县。

瑞安府,以前是温州下面的永嘉郡,太平兴国三年的时候,降格成了军事管辖区。政和七年,又升格为应道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建炎三年,军队的编制被取消了。到了咸淳元年,因为度宗皇帝曾经在这里住过,所以升格为了府。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户,人口是二十六万二千七百一十人。这里进贡鲛鱼皮和一种叫蠲糨的纸。瑞安府下辖四个县:永嘉县(紧要的县,有永嘉盐场)、平阳县(比较重要的县,有天富盐场)、瑞安县(紧要的县,有双穗盐场)、乐清县(比较重要的县,唐朝叫乐成县,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钱镠改的名)。

台州,是比较重要的州,以前叫临海郡,也属于军事管辖区。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二户,人口是三十五万一千九百五十五人。这里进贡甲香、金漆和鲛鱼皮。台州下辖五个县:临海县(比较重要的县)、黄岩县(比较重要的县,有于浦、杜渎两个盐场)、宁海县(紧要的县)、天台县(比较重要的县)、仙居县(比较重要的县,唐朝叫乐安县,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钱镠改成了永安县,景德四年又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处州,也是比较重要的州,以前叫缙云郡,也属于军事管辖区。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万八千五百二十三户,人口是十六万五百三十六人。这里进贡棉花和黄连。处州下辖六个县:丽水县(比较重要的县)、龙泉县(比较重要的县,宣和三年改名为剑川县,绍兴元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这里有个高亭银场)、松阳县(比较重要的县,梁朝的钱镠奏请改名为长松县,后来钱元瓘又奏请改名为白龙县,咸平二年又改回原来的名字)、遂昌县(比较重要的县,有永丰银场)、缙云县(比较重要的县)、青田县(中等重要的县)。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庆元县(中等重要的县,庆元三年,从龙泉县的松源乡分出来设立的这个县,因为是庆元三年设立的,所以就用这个年号来命名)。

衢州,哎,以前叫信安郡,是个军事重镇。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一十七万九千三百户,人口是二十八万八千八百五十八人。这地方出产棉花和藤纸。下辖五个县:西安县(是首县),礼贤县(位置重要,原本是江山县,南宋迁都后改名),龙游县(也是个重要的县,唐朝叫龙丘县,宣和三年改名叫盈川县,绍兴初年又改回龙游),信安县(中等县,以前是常山县,咸淳三年改名),开化县(中等县,太平兴国六年,把开化场升格为县)。

建德府,以前叫严州,又叫新定郡,还是遂安军节度使的驻地。之前是睦州,也是军事重镇。宣和元年升格为建德军节度使,三年后改了州名和军队的编制。咸淳元年,又升格为府。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八万二千三百四十一户,人口是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一人。这地方出产白纻和竹席。下辖六个县:建德县(首县),淳安县(首县,以前叫青溪县,宣和初年改名淳化县,南宋迁都后改回淳安),桐庐县(重要县,太平兴国三年从杭州划过来),分水县(中等县),遂安县(中等县),寿昌县(中等县)。还有一个监:神泉监(熙宁七年设立,铸造铜钱,后来取消了,庆元三年又恢复了)。

嘉兴府,以前叫秀州,也是军事重镇。政和七年,赐名嘉禾郡。庆元元年,因为是孝宗皇帝的出生地,升格为府。嘉定元年,又升格为嘉兴军节度使的驻地。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一十二万二千八百一十三户,人口是二十二万八千六百七十六人。这地方出产绫。下辖四个县:嘉兴县(首县),华亭县(位置重要),海盐县(重要县,有个盐监,沙腰、芦沥两个盐场),崇德县(中等县)。

两浙路,按照《禹贡》的说法,这是扬州的范围,处于南斗星和须女星之间。东南方靠海,西边靠近太湖,北边也临海。这里盛产鱼盐、布帛和稻米。当地人聪明灵巧,信奉佛教。生活比较奢侈,不怎么攒钱,但是很讲究吃喝。他们很会赚钱,急于求成,所以各种奇巧的技术也比较多。余杭和四明,和外国通商贸易,很多外国的珠宝和奇珍异宝,都流入这里。

淮南路啊,以前是一条路,到了熙宁五年,就分成了东西两路。东路呢,一共十个州:扬州、亳州、宿州、楚州、海州、泰州、泗州、滁州、真州、通州,还有两个军:高邮军、涟水军,以及三十八个县。南宋之后,情况就变了,只有九个州了:扬州、楚州、海州、泰州、泗州、滁州、淮安州、真州、通州,军也变成了四个:高邮军、招信军、淮安军、清河军,这就算淮东路了,宿州和亳州都不在里面了。到了绍兴三十二年,户口统计是十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七户,人口是二十七万八千九百五十四人。

扬州,那是大都督府,也是广陵郡,还是淮南节度使的驻地。熙宁五年的时候,高邮军被撤销了,县直接划归扬州管辖。到了元祐元年,高邮军又恢复了。以前扬州还管着淮南东路的兵马钤辖。建炎元年,扬州升格为帅府。第二年,高宗皇帝还来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呢。第四年,扬州成了真州、扬州的镇抚使的驻地,不过没多久就被撤销了。嘉定年间,淮东制置使的开幕府设在了楚州,还兼管着安抚的事务。崇宁年间的统计是,扬州有五万六千四百八十五户,十万七千五百七十九人。扬州的贡品是白苎布、莞席和铜镜。扬州只有一个县:江都县。(紧,熙宁五年,广陵县并入江都县了。)南宋以后,又增加了两个县:广陵县(紧),泰兴县。(中,以前属于泰州,绍兴五年划归扬州,十年后又划回泰州,十二年又划回扬州,同时把柴墟镇延冷村划给了海陵。二十九年,又都恢复了原状。)

亳州,是个望郡,谯郡,以前是防御使的驻地。大中祥符七年,升格为集庆军节度使的驻地。南宋以后,被金国占领了。崇宁年间的统计是,亳州有十三万一百一十九户,十八万三千五百八十一口人。贡品是绉纱和绢。亳州有七个县:谯县(望),城父县(望),酂县(望),永城县(望),卫真县(望,唐朝叫真源县,大中祥符七年改名),鹿邑县(紧),蒙城县(望)。

宿州啊,地位很高,是符离郡,建隆元年升格为防御使管辖的州。开宝元年,又升级为保静军节度使管辖的州。它管着五个县,绍兴年间,虹县划给了楚州,后来被金国占领了。崇宁年间,宿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万一千四百八十三户,人口十六万七千三百七十九人,进贡的物品是绢。宿州下辖四个县:符离县(地位很高)、蕲县(地位很高)、临涣县(地位重要,大中祥符七年划给了亳州,天禧元年又划了回来)、灵壁县(元祐元年,把虹县的零壁镇升格为县,七月份又降回镇,七年二月,零壁又升格为县,政和七年,零壁改名为灵壁)。

楚州,地位重要,是山阳郡,负责团练。乾德初年,盱眙县划给了泗州。开宝七年,盐城县又划了回来。太平兴国二年,盐城监又划给了楚州。熙宁五年,涟水军被撤销,涟水县划给了楚州;元祐二年,涟水军又恢复了。建炎四年,设立了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这些官职。绍兴五年,暂时撤销了承州的两个县,以及和州、庐州、濠州、黄州、滁州、楚州各一个县,设立了镇守官员。绍兴三十二年,涟水县又划给了楚州。嘉定初年,楚州开始节制本路沿边地区的军队。嘉定十年,设立了安抚司,负责处理政务。宝庆三年,宝应县升格为宝应州。绍定元年,山阳县升格为淮安军。端平元年,淮安军改名为淮安州。崇宁年间,楚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万八千五百四十九户,人口二十万七千二百二人,进贡的物品是苎布。楚州下辖四个县:山阳县(地位很高,建炎年间被金国占领,绍兴元年收复,绍定元年升格为淮安军,县改名为淮安)、盐城县(地位很高,有九个盐场,建炎年间被金国占领,绍兴元年划给了涟水,三年后又划给了楚州)、淮阴县(地位中等,绍兴五年降格为镇,六年后恢复,嘉定七年,县治迁到了八里庄)、宝应县(地位重要,宝庆三年升格为宝应州,但县的建制依然保留)。

海州,原本是东海郡,级别很高,是团练(相当于军事管辖区)。南宋建炎年间,被金国占领了,直到绍兴七年才收复回来。可到了隆兴初年,又割让给了金国,归属山东路,涟水县也划归海州管辖。直到嘉定十二年才再次收复。宝庆年间末期,李全占据了海州。绍定四年,李全死了,海州又回到了南宋手里。端平二年,海州的治所迁到了东海县。淳祐十二年,李全的儿子李璮又占领了海州,把治所设在了朐山。景定二年,李璮投降了,南宋就设立了西海州。崇宁年间,海州户籍人口五万四千八百三十户,总人口九万九千七百五十人,主要向朝廷进贡丝绸、獐皮和鹿皮。海州下辖四个县:朐山县(繁华)、怀仁县(中等)、沭阳县(中等)、东海县(中等)。

泰州,级别很高,是海陵郡。一开始也是团练,乾德五年降级为军事区。建炎三年被金国占领,不久后又收复。建炎四年,设立了通泰镇抚使。绍兴十年,泰州的治所迁到了泰兴沙上,当时泰兴县属于海陵郡,后来又迁回了原来的治所。元朝时期,泰州管辖四个县,绍兴十二年,泰兴县被划给了扬州。建炎四年,兴化县又划归高邮军。崇宁年间,泰州户籍人口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二户,总人口一十一万七千二百七十四人,主要向朝廷进贡一种叫做“隔织”的丝织品。泰州下辖两个县:海陵县(繁华)、如皋县(中等偏下,开宝七年,海陵监的治所迁到了这里)。

泗州,级别很高,是临淮郡。建隆二年,废除了徐城县。乾德元年,盱眙县(原属楚州)和招信县(原属濠州)划归泗州管辖。建炎四年,泗州又重新划归濠州管辖。绍兴十二年被金国占领,后来又收复。崇宁年间,泗州户籍人口六万三千六百三十二户,总人口一十五万七千三百五十一,主要向朝廷进贡丝绸。泗州下辖三个县:临淮县(繁华)、虹县(中等,绍兴九年,从宿州划归泗州)、淮平县(繁华,绍兴二十一年,淮平县的地盘被金国占领,用临淮县的一部分地盘设立了现在的淮平县。南宋迁都之后,有淮平县而没有盱眙县,大概是因为盱眙县就是原来的招信军吧)。

滁州啊,以前是州,级别很高,是永阳郡的军事重镇。南宋建炎年间,曾经设立了滁州和濠州的镇抚使,后来又取消了。嘉熙年间,州府搬到了王家沙。景定五年,又搬回了原来的地方。崇宁年间,滁州户籍人口有四万零二十六户,总人口九万七千八百八十九人,主要贡品是丝绸。滁州下辖三个县:清流县(级别中等)、全椒县(级别紧要)、来安县(级别中等)。来安县,以前是唐朝的永阳县,南唐改名,绍兴五年并入清流县,绍兴十八年又恢复,乾道九年降为镇,淳熙二年又恢复为县。

真州,级别中等,也是军事重镇,以前是州。乾德三年升格为建安军,至道二年,扬州的六合县划归真州管辖。大中祥符六年,改名为真州。大观元年,升为中等州。政和七年,赐名为仪真郡。建炎三年被金国占领,不久后又收复。崇宁年间,真州户籍人口有二万四千二百四十二户,总人口八万二千四十三人,主要贡品是麻纸。真州下辖两个县:扬子县(级别中等,原是扬州永正县的白沙镇,南唐改名为迎銮镇,建炎元年升为军,四年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又升为军,十二年又降为县)和六合县(级别中等)。

通州,级别中等,也是军事重镇。政和七年,赐名为静海郡。建炎四年被金国占领,不久后又收复。崇宁年间,通州户籍人口有二万七千五百二十七户,总人口四万三千一百八十九人,主要贡品是獐皮、鹿皮和鱼鳔胶。通州下辖两个县:静海县(级别中等,周朝时属于扬州,后来划地建县,和海门县一起隶属于通州)和海门县(级别中等)。还有一个利丰盐监,负责煎熬盐,太平兴国八年,搬到了州城西南四里处。

高邮,一开始是高邮县,开宝四年升格为高邮军。后来熙宁五年又降回县,归扬州管。元祐元年,又重新变成高邮军。建炎四年,级别升到承州,还从泰州划了兴化县过来,还设了个镇抚使。绍兴五年,又降回县,还是归扬州管,知县兼任军使。到绍兴三十一年,才再次变成高邮军,兴化县也继续归它管。崇宁年间,高邮军户口数是两万八千一百一十三户,人口三万八千七百五十一口。当时只有一个县,现在有两个县:高邮县(望县)和兴化县(紧县)。兴化县以前属于扬州,后来改属泰州,建炎四年划归高邮,绍兴五年降为镇,十九年又恢复为县,隶属泰州。乾道二年又回到扬州,后来又划回泰州,淳熙四年才恢复原状。

安东州,最早是涟水军。太平兴国三年,用泗州的涟水县设立了涟水军。熙宁五年,降为县,归楚州管。元祐二年,又恢复为涟水军。绍兴五年,又降为县;绍兴三十二年,再次恢复为涟水军。绍定元年,归宝应州管。端平元年,又恢复为涟水军。景定初年,升格为安东州。崇宁年间,安东州户口数是一万九千五百七十九户,人口四万七千八百五十五口。只有一个县:涟水县(望县)。

招信军,最早是泗州的盱眙县,建炎三年升格为军,四年又降回县,归濠州管。绍兴二年,又回到泗州管辖。绍兴七年,又回到京东路。绍兴十一年,归天长军管。绍兴十二年,又升格为军,还把天长县划过来。宝庆三年,被金国占领了。绍定四年收复后,仍然叫招信军。招信军下辖两个县:天长县(望县,以前是天长军,至道二年军废,降为县,归扬州管。建炎元年升格为军,绍兴元年又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又升格为军;绍兴十三年,又降为县,归……管。)和招信县(建炎四年,隶属濠州。绍兴四年恢复;绍兴十一年,隶属天长军;绍兴十二年,又回到招信军。)

淮安军,最早是泗州的五河口。端平二年,金国灭亡后,那里的百姓回来投奔,朝廷设立了隘使,让他们屯田。咸淳七年六月,才正式设立淮安军。淮安军下辖一个县:五河县(咸淳七年设立,因为境内有潧河、泾河、沱河、漴河、淮河五条河,所以叫五河县)。

清河军,咸淳九年才设立的,只有一个清河县,属于西路,隶属于寿春府。西路一共管辖着寿春府,庐州、蕲州、和州、舒州、濠州、光州、黄州七个州,以及六安军、无为军两个军,总共三十三个县。南宋时期,也就是南渡之后,行政区域有所调整,变成了安庆府、寿春府两个府,庐州、蕲州、和州、濠州、光州、黄州六个州,以及安丰军、镇巢军、怀远军、六安军四个军。这块区域改称淮西路了。

寿春府,以前叫寿春郡,地位很高,是忠正军的节度使驻地,原本是寿州。北宋开宝年间,霍山县和盛唐县被撤销了。政和六年,寿州升格为寿春府。八年后,又把府里管辖的六安县升格为六安军。南宋绍兴十二年,安丰县升为安丰军,六安县、霍丘县、寿春县都划归安丰军管辖。绍兴三十二年,寿春又升格为府,安丰军就归它管了。隆兴二年,安丰军的军使还兼任安丰县知县。乾道三年,寿春府被撤销,又恢复为安丰军。崇宁年间,寿春府户籍人口有十二万六千三百八十三户,二十四万六千三百八十二口,主要贡品是葛布和石斛。寿春府下辖四个县:下蔡县(地位很高)、安丰县(地位中等)、霍丘县(地位中等)、寿春县(地位很高)。其中寿春县,绍兴初年隶属安丰军,绍兴三十二年寿春升府后,乾道三年又成为寿春府的倚郭县(靠近府城)。

六安军,政和八年,由县升为军。绍兴十三年,又被降级为县。景定五年,又恢复为军。端平元年,再次降级为县,后来又再次升为军。六安军下辖一个县:六安县(地位中等)。

庐州,地位很高,是保信军的节度使驻地。大观二年,升为望。以前管辖着淮南西路所有的兵马。建炎二年,庐州知州还兼任淮南西路安抚使。绍兴初年,庐州的州治暂时迁到巢县。乾道二年,庐州的官署迁到和州。五年后,又迁回原址。崇宁年间,庐州户籍人口有八万三千五十六户,十七万八千三百五十九口,主要贡品是纱、绢、蜡和石斛。庐州下辖三个县:合肥县(地位最高)、舒城县(地位最低)、梁县(地位中等,原名慎县,绍兴三十二年为避孝宗赵眘讳,改名为梁县)。

蕲州,以前叫蕲春郡,是防御级别的州。南宋建炎年间初期,被盗贼占据了,直到绍兴五年才收复。景定元年,州治搬到了龙矶。崇宁年间,蕲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十一万四千九十七户,人口是十九万三千一百一十六人。进贡的物品是苎布和竹席。蕲州下辖五个县:蕲春县(是望县,嘉熙元年州治迁到宿县,景定二年又随着州治迁到随州泰和门外)、蕲水县(望县)、广济县(望县)、黄梅县(上县)和罗田县(元祐八年,以蕲水县的石桥设为罗田县)。

和州,是上州,以前叫历阳郡,也是防御级别的州。南宋朝廷南迁之后,和州一直被姑熟和金陵这两个藩镇的势力所遮蔽。淳熙二年,和州兼任管内安抚使。崇宁年间,和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三万四千一百四户,人口是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一。进贡的物品是苎布和练布。和州下辖三个县:历阳县(紧县,有梁山、栅江两个砦)、含山县(中县,有东关砦)和乌江县(中县,绍兴五年被废除改成镇,七年又恢复了)。

安庆府,以前叫舒州,也叫同安郡,是德庆军的节度州,最初是团练州。建隆元年升为防御州,政和五年被赐予军额。建炎年间,设立了舒、蕲镇抚使。绍兴三年,舒州、黄州、蕲州这三个州又归属江南西路安抚司管辖。绍兴十七年,改名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因为宁宗皇帝曾经在此地居住过,所以升格为府。端平三年,州治先迁到罗刹洲,后来又迁到杨槎洲。景定元年,重新在宜城筑城。以前安庆府属于沿江制置使司管辖。崇宁年间,安庆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十二万八千三百五十户,人口是三十四万一千八百六十六人。进贡的物品是白术。安庆府下辖五个县:怀宁县(上县)、桐城县(上县)、宿松县(上县)、望江县(上县)、太湖县(上县),还有一个同安监(熙宁八年设立,负责铸造铜钱)。

濠州,是上州,以前叫钟离郡,是团练州。乾道年间初期,濠州的驻军迁到了藕塘,嘉定四年才在定远县筑城,然后恢复了原来的州治。崇宁年间,濠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六万四千五百七十户,人口是十五万三千四百五十七人。进贡的物品是绢和糟鱼。濠州下辖两个县:钟离县(望县)和定远县(望县)。

光州啊,属于上等州,是弋阳郡,光山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本来就是军事州。宣和元年的时候,朝廷赐予了它军队编制。“绍兴二十八年”,因为要避开金国太子光瑛的名字,所以改名叫蒋州。到了嘉熙元年,发生兵乱,州府搬到了金刚台,没多久又搬回去了。崇宁年间,光州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家有一万二千二百六十八户,人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六十人。光州的贡品是石斛和葛布。光州下辖四个县:定城县(上等县)、固始县(望县)、光山县(中下等县,和光州一样,因为避讳改名叫期思县,后来又改回去了)、仙居县(中下等县,南宋迁都后就没有了)。

黄州,属于下等州,是齐安郡,军事州。建炎年间,它归属于沿江制置副使司管辖。崇宁年间,黄州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家有八万六千九百五十三户,人口十三万五千九百一十六人。黄州的贡品是苎布和连翘。黄州下辖三个县:黄冈县(望县)、黄陂县(上等县,端平三年的时候,州府暂时搬到了青山矶)、麻城县(中等县,端平三年的时候,州府暂时搬到了什子山)。

无为军,和下等州同级。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的无为镇设立了无为军,巢县和庐江县也划归无为军管辖。建炎二年,无为军被金国占领,后来又收复了。景定三年,巢县升格为镇巢军。崇宁年间,无为军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家有六万一百三十八户,人口十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九人。无为军的贡品是绢。无为军下辖三个县:无为县(望县,熙宁三年,从巢县和庐江县划地出来设置)、巢县(望县,至道二年,县治搬到了郭下,绍兴五年被废除,六年又恢复,十一年划归庐州管辖,十二年又重新划归无为军管辖,景定三年升格为军,归属于沿江制置使司管辖)、庐江县(望县,这里有昆山矾场)。

怀远军,宝祐五年五月设立。下辖一个县:荆山县。

淮南东、西路啊,本来就是淮南路,这地方啊,按照《禹贡》的说法,是荆州、徐州、扬州、豫州这四个州的地盘,其中扬州占得最多。它大致位于南斗星和须女星之间。东边到海边,西边到濉河、涣河,南边靠着长江,北边是清河、淮河。这儿的土地肥沃,盛产茶叶、盐、丝绸和布匹,老百姓性子比较轻快,喜欢经商,城里富裕人家多得很,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多。扬州、寿州都是大城市,真州呢,地处交通要道,符离、谯县、亳州、临淮、朐山这些地方都方便水路运输,都归淮南路管。这边的风俗习惯跟京东、西路差不多。

江南东、西路呢,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南宋建炎元年,江宁府和洪州都升格为帅府,四年后,把江东、西路合并成江南路,还把鄂州、岳州划归江南路管辖。之后又设立了三个帅府:鄂州路,管辖鄂州、岳州、筠州、袁州、虔州、吉州、南安军;江西路,管辖江州、洪州、抚州、信州、兴国军、南康军、临江军、建昌军;建康府路,管辖建康府、池州、饶州、宣州、徽州、太平州、广德军。到了绍兴年间,又把江南路分成了东西两路,建康府、池州、饶州、徽州、宣州、信州、抚州、太平州、广德军、建昌军归江南东路管;江州、洪州、筠州、袁州、虔州、吉州、兴国军、南康军、临江军、南安军归江南西路管。后来呢,又把抚州、建昌军划回了西路,南康军划回了东路。在池州和江州各设了一个帅府,没过多久,因为池州和江州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帅府又迁回了建康府和洪州。

东路呢,只有一个府:江宁府;七个州:宣州、徽州、江州、池州、饶州、信州、太平州;两个军:南康军、广德军;还有四十三個县。南宋朝廷南迁之后,东路有了两个府:建康府、宁国府;五个州:徽州、池州、饶州、信州、太平州;两个军:南康军、广德军。到了绍兴三十二年,东路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口是九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八户,总人口是一百七十二万四千一百三十七人。

江宁府,一开始是上州,开宝八年平定江南后,又恢复了升州节度使的称号。天禧二年,升格为建康军节度使,还管着江南东路的兵马。到了建炎元年,变成了帅府。三年后,又改回建康府,管辖太平、宣城、徽州和广德。五月,高宗皇帝就在建康府的府衙里设立了行宫。绍兴八年,设立了主管行宫留守司的官职;绍兴三十一年,正式设立了行宫留守的职位。乾道三年,又兼任沿江军节度使,没多久就被撤销了。崇宁年间,江宁府户数是十二万七千一百一十三户,人口二十万二千七百七十六人,进贡的物品是笔。江宁府下辖五个县:上元县、江宁县、句容县(天禧四年改名为常宁县)、溧水县、溧阳县。

宁国府,原本是宣州,也就是宣城郡,宁国军节度使的治所。乾道二年,因为孝宗皇帝曾经在这里住过,所以升格为府。七年,魏惠宪王出镇宁国府,府里又设立了长史和司马的官职。崇宁年间,宁国府户数是十四万七千四十户,人口四十七万七百四十九人,进贡的物品是纻布和黄连笔。宁国府下辖六个县:宣城县、南陵县、宁国县、旌德县、太平县、泾县。

徽州,一开始也是上州,叫新安郡,是军事重镇。宣和三年,歙州改名为徽州。崇宁年间,徽州户数是十万八千三百一十六户,人口十六万七千八百九十六人,进贡的物品是白苎和纸。徽州下辖六个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县、绩溪县、黟县。

池州,级别是上,是池阳郡,有军事驻扎。建炎四年,把江东、江西地区分设安抚使,管辖建康、太平、宣州、徽州、饶州、广德。后来建康路的安抚使兼任池州知州。崇宁年间,户数是十三万五千五十九户,人口是二十万六千九百三十二人。进贡的物品有纸张、红白姜。池州下辖六个县:贵池县(望县),青阳县(上县,开宝末年,从升州和铜陵一起划归池州),铜陵县(上县),建德县(上县,唐朝时叫至德县,吴国时改名),石埭县(上县),东流县(中下县,太平兴国三年,从江州划归池州)。还有一个永丰监,铸造铜钱。

饶州,级别是上,是鄱阳郡,有军事驻扎。崇宁年间,户数是十八万一千三百户,人口是三十三万六千八百四十五人。进贡的物品有麸金、竹簟。饶州下辖六个县:鄱阳县(望县),余干县(望县),浮梁县(望县),乐平县(望县),德兴县(紧县),安仁县(中县,开宝八年,用余干县的地盘设立安仁场,端拱元年升格为县)。还有一个永平监,铸造铜钱。

信州,级别是上,是上饶郡,有军事驻扎。崇宁年间,户数是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四户,人口是三十三万四千九十七人。进贡的物品有蜂蜜、葛粉、水晶器皿。信州下辖六个县:上饶县(望县),玉山县(望县),弋阳县(望县,淳化五年,把弋阳的宝丰场升格为县;景德元年,宝丰县被降格为镇,康定年间又恢复为县,庆历三年再次被废除),贵溪县(望县),铅山县(中县,开宝八年平定江南后,铅山县直属京城,后来又划归信州),永丰县(中县,以前是永丰镇,隶属于上饶,熙宁七年升格为县)。

太平州,级别是上,有军事驻扎。开宝八年,改名为南平军。太平兴国二年,升格为州。崇宁年间,户数是五万三千二百六十一户,人口是八万一百三十七人。进贡的物品有纱。太平州下辖三个县:当涂县(上县),芜湖县(中县,开宝末年,从建康军和繁昌县一起划归宣州;太平兴国三年,芜湖和繁昌又划归太平州),繁昌县(中县)。

南康军,跟下州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太平兴国七年,用江州星子县的地盘设立了南康军。它原本属于西路,绍兴初年才划归到我们这里。崇宁年间,南康军有户籍七万六千一百十五户,人口十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三人,进贡的土特产是茶芽。南康军下辖三个县:星子县(上县,太平兴国三年,星子镇升格为县;七年,和都昌县一起划归南康军);建昌县(望县,太平兴国七年,从洪州划归南康军);都昌县(上县,因为县里有个都村,南边挨着南昌,西边对着建昌,所以叫这个名字。绍兴七年,从江州划归南康军)。

广德军,也跟下州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太平兴国四年,用宣州广德县的地盘设立了广德军。崇宁年间,广德军有户籍四万一千五百户,人口十万七百二十二人,进贡的土特产也是茶芽。广德军下辖两个县:广德县(望县,开宝年间末期,从江宁府划归宣州);建平县(望县,端拱元年,郎步镇升格为县,划归广德军)。

西路,一共辖六个州:洪州、虔州、吉州、袁州、抚州、筠州;四个军:兴国军、南安军、临江军、建昌军;还有四十九个县。南宋朝廷迁都之后,西路变成了一个府:隆兴府;六个州:江州、赣州、吉州、袁州、抚州、筠州;四个军:兴国军、建昌军、临江军、南安军,仍然属于西路。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西路的户籍总数达到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三百九十二户,人口总数达到三百二十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八人。

隆兴府,原来是洪州,管辖范围包括都督府、豫章郡和镇南军节度,以前还管着江南西路的兵马。绍兴三年,它被调去淮西驻军,但要听从江西的指挥,还兼管舒州、蕲州、光州、黄州、安州、复州的安抚工作,没多久就取消了这个兼职。绍兴四年,只保留了安抚使和制置使的职务。到了绍兴八年,又重新兼任安抚使和制置大使。隆兴三年,因为孝宗皇帝在那儿当藩王,隆兴府的地位被提升了。崇宁年间,隆兴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五户,人口有五十三万二千四百四十六人,向朝廷进贡葛布。隆兴府下辖八个县:南昌(望郡)、新建(望郡,太平兴国六年建县)、奉新(望郡,唐朝时叫新吴县,南唐改名)、丰城(望郡)、分宁(望郡,建炎年间升为义宁军,后来又降回县)、武宁(紧县)、靖安(中县,南唐改名)、进贤(崇宁二年,由南昌县的进贤镇升格为县)。

江州,级别是上州,叫浔阳郡,开宝八年降为军事州。大观元年,又升为望郡。以前属于江南东路。建炎元年,升为定江军节度。建炎二年,设立安抚使和制置使,江州、池州、饶州、信州都归江州路管辖。绍兴元年,又恢复为两路,江州路设安抚大使。嘉熙四年,江州成为制置副使司的治所。咸淳四年,制置司迁到黄州;咸淳十年,又迁回江州旧址。崇宁年间,江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八万四千五百六十九户,人口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人,向朝廷进贡云母和石斛。江州下辖五个县:德化(望郡,唐朝时叫浔阳县,南唐改名)、德安(紧县)、瑞昌(中县)、湖口(中县)、彭泽(中县),还有一个广宁监(铸造铜钱)。

赣州,以前叫虔州,是南康郡,昭信军节度使的驻地。大观元年升为望郡。建炎年间设立了管内安抚使,绍兴十五年撤销,又设立了江西兵马钤辖,同时兼管南安军和南雄州的兵甲事务。绍兴二十三年改成现在的名字。崇宁年间户口有二十七万二千四百三十二户,人口七十万二千一百二十七人,进贡白纻。下辖十个县:赣县(望郡,有蛤湖银场),虔化县(望郡,绍兴二十三年改名为宁都县,有宝积铅场),兴国县(望郡,太平兴国年间从赣县析出七个乡设立),信丰县(望郡),雩都县(望郡),会昌县(望郡,太平兴国年间从雩都县析出六个乡在九州镇设立,有锡场),瑞金县(望郡,有九龙银场),石城县(紧县),安远县(上县),龙南县(中县,南唐时期的县,原名龙南,宣和三年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又改回龙南,取“百丈龙滩之南”之意)。

吉州,是上州,庐陵郡,军事重地。崇宁年间户口有三十三万五千七百一十户,人口九十五万七千二百五十六人,进贡纻布和葛。下辖八个县:庐陵县(望郡),吉水县(望郡,雍熙元年从庐陵县析地设立),安福县(望郡),太和县(望郡),龙泉县(望郡,宣和三年改名为泉江县,绍兴年间恢复旧名),永新县(望郡,至和元年从吉水县析地设立),永丰县(望郡),万安县(望郡,熙宁四年以龙泉县万安镇设立)。

袁州,是上州,宜春郡,军事重地。崇宁年间户口有十三万二千二百九十九户,人口三十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三人,进贡纻布。下辖四个县:宜春县(望郡),分宜县(望郡,雍熙元年设立,有贵山铁务),萍乡县(望郡),万载县(紧县,开宝年间从筠州划归,宣和三年改名为建城县,绍兴元年恢复今名)。

抚州啊,是上州,属于临川郡,是军事重镇。南宋建炎四年,它归属江南东路。绍兴四年,又重新划回到江南东路。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六万一千四百八十户,人口是三十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二人。进贡的土特产是葛。抚州下辖五个县:临川县(望县,绍兴十九年,从惠安、颍秀两乡划出一部分地设立了崇仁县);崇仁县(望县);宜黄县(望县,开宝三年,宜黄场升格为县);金溪县(紧县,开宝五年,金溪场升格为县);乐安县(绍兴十九年设立,从崇仁、吉水两县划出四乡设立,二十四年,云盖乡又划回永丰县)。

瑞州,也是上州,以前叫筠州,也是军事重镇。绍兴十三年改名为高安郡。宝庆元年,为了避开理宗皇帝的名讳,又改回现在的名字。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一十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一户,人口是二十万四千五百六十四人。进贡的土特产是纻。瑞州下辖三个县:高安县(望县);上高县(望县);新昌县(望县,太平兴国六年,从高安县划地出来设立)。

兴国军,属于同下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鄂州永兴县设立永兴军。三年后改名为兴国军。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二户,人口是十万五千三百五十六人。进贡的土特产是纻。兴国军下辖三个县:永兴县(望县);大冶县(紧县,南唐时期是县,从鄂州和通山县一起划归兴国军,这里有富民钱监以及铜场、磁湖铁务);通山县(中县,太平兴国二年,羊山镇升格为县;绍兴四年,又降为镇,五年后又恢复为县)。

南安军,也属于同下州。淳化元年,以虔州大庾县设立南安军。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三万七千七百二十一户,人口是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二人。进贡的土特产是纻。南安军下辖三个县:南康县(望县,《元丰九域志》记载南安军辖三个县,《崇宁地理》没记载南康县。根据《元丰志》,南康是望县,有瑞阳锡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并入其他地方的);大庾县(中县,淳化元年,从虔州和上犹、南康一起划归南安军);上犹县(上县,有上田铁务,嘉定四年,南安军改名为上犹县)。

临江军,跟下州一样。淳化三年,用清江建的这个军。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九户,人口是二十万二千六百五十六人。进贡丝绸。下面管辖三个县:清江县(望县)、新淦县(望县,淳化三年从吉州划过来)、新喻县(望县,淳化三年从袁州划过来)。

建昌军,也跟下州一样。以前叫建武军,太平兴国四年改的名。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一十一万二千八百八十七户,人口是一十八万五千三十六人。进贡丝绸。下面管辖两个县:南城县(望县,淳化二年从抚州划过来,有太平等四个银矿场)、南丰县(望县)。南宋之后又增加了两个县:新城县(绍兴八年,从南城县划出五个乡设立)、广昌县(绍兴八年,从南丰县南部划出三个乡设立)。

江南东路和西路,大致是《禹贡》里说的扬州地区,处于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东边到福建,西边差不多到夏口,南边到南康,北边是大江。这里河川湖泽肥沃广阔,水产资源丰富。永嘉之乱后,很多衣冠人家迁徙到这里定居,后来文化也比较兴盛。茶叶、冶炼、丝绸、稻米这些产业的收益,每年都能满足地方官府的开支,差不多占了全国收入的一半。当地人性格比较强悍急躁,丧葬有时不符合礼仪,特别喜欢打官司,这种强悍的性格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风气。

荆湖南路和北路。绍兴元年,把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道州、桂阳军划为东路,设安抚司于鄂州;把鼎州、澧州、辰州、沅州、靖州、邵州、全州、武冈军划为西路,设安抚司于鼎州。第二年,取消了东西路,恢复了南北路安抚司的设置,南路治所在潭州;北路治所先在鄂州,后来迁到了江陵。

北路,一共设有两个府:江陵府和德安府;十个州:鄂州、复州、鼎州、澧州、峡州、岳州、归州、辰州、沅州、靖州;还有两个军:荆门军和汉阳军。总共辖下五十六个县。南宋迁都之后,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府:江陵府、常德府和德安府;九个州:鄂州、岳州、归州、峡州、复州、澧州、辰州、沅州、靖州;三个军:汉阳军、荆门军和寿昌军。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统计,户数二十五万四千一百一,人口四十四万五千八百四十四。

江陵府,是次等府,也就是江陵郡,同时也是荆南节度使的驻地。以前管辖着荆湖北路的兵马,还兼管着本路以及施州、夔州的兵马巡检事务。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升格为帅府。四年后,设立荆南府、归州、峡州、荆门军、公安军的镇抚使,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又取消了。最初设立安抚使兼营田使,六年后改为经略安抚使;七年后,又取消了“经略”的职称,只保留安抚使。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恢复了荆南府的建制。没过多久,又改为了江陵府制置使。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府治迁到鄂州。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江陵府由荆湖、四川宣抚使兼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户数八万五千八百一,人口二十二万三千二百八十四。主要的贡品有绫、纻、碧涧茶芽和柑桔。江陵府下辖八个县:江陵县(次赤县)、公安县(次畿县)、潜江县(次畿县,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白伏巡为县)、监利县(次畿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玉沙县划归复州,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复州被废除,玉沙县并入监利县,不久又恢复原状)、松滋县(次畿县)、石首县(次畿县)、枝江县(次畿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并入松滋县,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恢复,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江陵府治所迁此,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迁回原址,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移澌、涅州,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移至江南白水镇下沱市)、建宁县(次畿县,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白旧巡为县,同时设置万庾县,万庾县不久被废除,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建宁县并入石首县,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恢复,南宋迁都后被废除)。

鄂州,位置重要,是江夏郡,武昌军节度使的驻地。最初叫武清军,直到至道二年才改名。建炎二年,兼任鄂州和岳州的制置使。四年后,又兼任江南鄂州路的安抚使,不久改称鄂州路安抚使。绍兴二年,改兼荆湖北路的安抚使。六年,负责管辖区域内的安抚事务;十一年,这个职位被撤销。嘉定十一年,设立沿江制置副使。淳祐五年,再次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九年,再次被撤销。景定元年,改任荆湖制置使。咸淳七年,再次被撤销。崇宁年间,户籍人口数为九万六千七百六十九户,二十四万七千六十七口。向朝廷进贡白银。下辖七个县:江夏(紧要的县城),崇阳(繁荣的县城,唐朝时期的县城,开宝八年改用现名),武昌(重要的县城),蒲圻(中等县城),咸宁(中等县城),通城(中等县城,熙宁五年,将崇阳县的通城镇升为县,绍兴五年降为镇,十七年又恢复为县),嘉鱼(较小的县城,熙宁六年,从复州划地建县)。还有一个监:宝泉监(熙宁七年设立,铸造铜钱)。南宋迁都后,武昌县升格为寿昌军。

德安府,位置中等,是安陆郡,安远军节度的驻地。原本是安州。天圣元年,隶属于京西路,庆历元年又回到原来的路。宣和元年,升格为府。开宝年间,吉阳县被废除。建炎四年,设立安陆、汉阳镇抚使。绍兴三年,又重新归属德安府。咸淳年间,府治迁到汉阳城头山。崇宁年间,户籍人口数为五万九千一百八十六户,十四万三千八百九十二口。向朝廷进贡青纻。下辖五个县:安陆(中等县城,熙宁二年,将云梦县降为镇并入安陆,元祐元年又恢复),应城(中等县城),孝感(中等县城,建炎年间,治所迁到紫资砦),应山(中等偏下县城),云梦(中等县城,绍兴七年,治所迁到仵落市,十八年又迁回原址)。南宋迁都后,应山县不复存在。

复州,原来是景陵郡,是个防御性的州府。南宋建炎四年,设立了德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三年,又设立了荆湖北路安抚使。端平三年,复州的治所搬到了沔阳镇。复州向朝廷进贡的东西断了。复州下辖两个县:景陵县和玉沙县。景陵县,地位比较重要,它在晋朝的时候就存在了,后来熙宁六年的时候,复州被废除,景陵县就归属安州管辖了,直到元祐元年才恢复了。玉沙县,地位比较低,至道三年才从江陵划过来,宝元二年,沔阳县被废除,玉沙县就并入了沔阳县,熙宁六年又划给了江陵府,元祐元年才和景陵县一起恢复建制。

常德府,以前叫鼎州,是武陵郡,常德军节度使的驻地。乾德二年,被降级为团练。它原本是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名为常德。熙宁七年,废除了桃源、汤口、白崖三个砦。元丰三年,又废除了白砖、黄石两个砦。政和七年,升格为军。建炎四年,升格为鼎州、澧州镇抚使。绍兴元年,设立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设在鼎州,管辖鼎州、澧州、辰州、沅州、靖州,绍兴三十二年被撤销。南宋乾道元年,因为孝宗皇帝曾经在此地藩王,所以常德升格为府。乾道八年,又恢复了提举五州的旧制。崇宁年间,常德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万八千二百九十七户,人口有十三万八千六十五人。常德府向朝廷进贡纻、布、练布。常德府下辖三个县:武陵县(地位重要)、桃源县(地位重要,乾德年间从武陵县析地建县)、龙阳县(地位中等,大观年间改名为辰阳县,绍兴元年恢复旧名,绍兴五年升格为军使,治所迁到黄城砦,绍兴三十年又降为县)。南宋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沅江县(地位中等偏下,从岳州划过来,乾道年间又划回岳州,后来又划回常德府)。

澧州,地位重要,是澧阳郡,是个军事州府。建炎四年,暂时把治所设在陶家市山砦,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位置。崇宁年间,澧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八万一千六百七十三户,人口有二十三万六千九百二十一人。澧州向朝廷进贡绫和竹簟。澧州下辖四个县:澧阳县(地位重要)、安乡县(地位中等偏下)、石门县(地位中等偏下,辖有台宜砦)、慈利县(地位低下,辖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个砦)。

峡州,以前“峡”字的写法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山”字旁。它属于夷陵郡,是军事州。南宋建炎年间,州治搬到了石鼻山。绍兴五年,又搬回去了。端平元年,又搬到了江南县。崇宁年间,峡州有户口四万九千八百户,人口十一万六千四百人,主要贡品是五加皮、芒硝和杜若。峡州下辖四个县:夷陵县(中等县,有汉流、巴山、麻溪、鱼阳、长乐、梅子六个砦,还有一个铅锡场);宜都县(中等县);长杨县(中下等县,有汉流、飞鱼两个盐井,元丰五年废除了新安、长杨两个砦);远安县(中下等县)。

岳州,属于下等州,是巴陵郡,岳阳军节度使的驻地。它本来就是军事州,宣和元年还被赐予了军额。南宋建炎年间,岳州和鄂州都负责沿江地区的安抚事务。绍兴二十五年,岳州改名为纯州,岳阳军改名为华容军;绍兴三十一年,又改回去了。崇宁年间,岳州有户口九万七千七百九十一户,人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五十人,主要贡品是纻(一种细麻布)。岳州下辖四个县:巴陵县(上等县);华容县(望县,有个古楼砦);平江县(上等县);临湘县(淳化元年,王朝场升为县,后来又改了)。

归州,属于下等州,是巴东郡,军事州。南宋建炎四年,归州划归夔州路管辖;绍兴五年,又恢复原状。绍兴三十一年,再次划归夔州路;淳熙十四年,又恢复原状。第二年,又划归夔州路。端平三年,归州的郡治搬到了南浦。崇宁年间,归州有户口二万一千五十八户,人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主要贡品是纻。归州下辖三个县:秭归县(下等县,熙宁五年,兴山县被撤销,并入秭归县;元祐元年,兴山县又恢复建制,秭归县还有橃礼砦和青林盐井);巴东县(下等县,有个折叠砦);兴山县(下等县,开宝元年,县治搬到了昭君院;端拱二年,又搬到了香溪北)。

辰州啊,地势低洼,属于卢溪郡,是个军事要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的时候,设立了招谕县。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麻阳县和招谕县都划归沅州管辖了;同时,废除了慢水砦、龙门、水浦、铜安、龚溪木砦这些军事据点。九年后,又废除了明溪、丰溪、佘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楼、乌速、骡子、酉溪这些砦堡。崇宁年间,辰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一万七百三十户,人口是两万三千三百五十人。这地方主要产朱砂和水银。

辰州下辖四个县:沅陵县(地势中等);溆浦县(地势中下,有个悬鼓砦,宋神宗元丰二年的时候,又设立了龙潭堡);辰溪县(地势低洼,有龙门、铜安两个砦);卢溪县(地势低洼)。此外还有一个会溪城,这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十二月才建起来的。还有三个砦:池蓬砦、镇溪砦、黔安砦,其中池蓬砦是宋仁宗嘉祐三年设立的,镇溪砦是熙宁三年设立的,黔安砦是熙宁八年设立的。

沅州,原本是懿州,熙宁七年收复后,用潭阳县的地盘设立了卢阳县,还把辰州的麻阳县和招谕县划归沅州管辖。第二年,就把锦州砦的人和废弃的招谕县并入麻阳县,变成一个县了。

元丰三年,把镇江砦的人并入黔江城,设立了黔阳县,后来又把镇江砦撤销,改成了个小铺子。元丰五年,把旧渠阳砦升格为县,元祐六年又降格为砦,崇宁二年又重新升格为县。崇宁年间,沅州户籍登记在册的人口有九千六百五十九户,总人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七人,主要向朝廷进贡朱砂和水银。

沅州下辖四个县:卢阳县(下辖奖州、西县、八洲、长宜、回溪、镇江、龙门、怀化八个铺子);麻阳县(下辖锦州砦,以及龙溪、龙家、竹砦、虎踵、齐天、叉溪六个铺子);龚溪砦(熙宁六年赐名,后来降格为铺子,具体情况不清楚);黔阳县(下辖竹砦、烟溪、无状、木州、洪江五个铺子);还有渠阳县。

此外,沅州还管辖着八个砦:熙宁年间,又重新设立了硖中胜云鹤绣五州、富锦圆三州这几个砦。熙宁六年,把硖州新城改名为安江砦,富州新城改名为镇江砦。熙宁七年,废除了慢水砦和龙家堡,把辰州的龙门砦和铜安砦划归沅州管辖,后来又把它们降格为铺子。宣和元年,又重新设立了铜安砦。元丰三年,设立了托口砦;元丰四年,把古诚州贯保新砦改名为贯保砦,把奉爱、丰山新堡改名为丰山新堡,把小田、长渡村堡改名为小由砦。

安江砦下辖洪江、铜安两个铺子;托口砦下辖竹滩一个铺子,元丰八年被撤销了;贯保砦,元丰三年设立,六年划归诚州管辖,元祐六年被撤销,崇宁二年又重新设立;渠阳砦,元祐三年,由渠阳军改设,划归沅州管辖;竹滩砦和洪江砦,元祐五年设立,归黔阳县管辖;若溪砦和便溪砦,崇宁三年设立,便溪砦是由奖州改设的。

靖州的事儿,说来话长。熙宁九年,把唐溪洞收复了,重新设立了诚州。元丰四年,又建了诚州。五年的时候,把沅州的贯保砦改成了县,管着贯保砦还有托口、小由、丰山这四个堡,叫它渠阳县,归沅州管。六年,托口、小由两个砦又划回沅州了,从邵州划来莳竹县归靖州管,还把渠阳县搬到州里当州府。七年,沅州的小由砦又划回靖州了,后来小由砦和丰山堡又给撤了。元祐二年,靖州降级成了渠阳军。三年,渠阳军又降级成了砦,归沅州管。元祐五年,渠阳砦又重新升格为诚州。崇宁二年,改名叫靖州。大观元年,成了望郡。崇宁年间,户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户,人口数没记载。进贡的是白绢。靖州下辖三个县:永平县(原来是渠阳县,崇宁二年改名,绍兴八年迁入州城);会同县(原来是三江县,崇宁二年改名);通道县(原来是罗蒙县,崇宁二年改名)。还有四个砦:狼江砦,收溪砦,贯保砦,罗蒙砦。(元丰六年设立收溪砦,沅州的贯保砦也划归靖州;七年设立罗蒙砦。元祐三年,收溪砦和罗蒙砦被撤销。崇宁二年,又设立了若水砦和丰山砦。)五个堡:石家堡(浐村堡),多星堡,大由堡,天村堡。(元丰四年设立石家堡和浐村堡;六年设立多星堡;七年设立大由堡和天村堡。元祐三年,多星堡、大由堡、天村堡等被撤销,崇宁三年又重新设立;还新设了羊镇堡和木砦堡。大观二年,又设立了飞山堡。政和三年,又设立了零溪堡。八年,又设立了通平堡。)

荆门军的情况是这样的,开宝五年,长林县和当阳县从江陵府划归荆门军管辖。熙宁六年,荆门军被撤销了,这两个县又划回江陵府。元祐三年,荆门军又恢复了。端平三年,荆门军的治所迁到了当阳县。荆门军下辖两个县:长林县(属于畿内);当阳县(属于畿内)。(绍兴十四年,当阳县被撤销并入长林县;十六年又恢复了。)

汉阳军,最初和下州同级。熙宁四年,被降级为县,同时设立汉川县作为镇,归属鄂州管辖。元祐元年,又恢复了汉阳军的建制。绍兴五年,再次降级为县;七年,又恢复为军。汉阳县和汉川县是它的下辖县。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从德安府划归汉阳军。绍兴五年被撤销,七年又恢复。

寿昌军,级别在下,原先是鄂州武昌县。嘉定十五年,升格为寿昌军,后来又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级别。端平元年,武昌县又划回鄂州管辖。武昌县是它的下辖县,级别在上,以武昌山命名,是孙权曾经的都城。南宋迁都之后,曾是江州的治所,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南路,一共七个州: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郴州、全州;一个军:武冈军;一个监:桂阳监;三十九个县。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茶陵军。绍兴三十二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十六万八千九百三十户,人口是二百一十三万六千七百六十七人。

潭州,级别在上,是长沙郡,曾经是武安军节度使的驻地。乾德元年,平定湖南后,降级为防御使。端拱元年,又恢复为军。以前管辖着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区域。大观元年,升格为帅府。建炎元年,又降级为总管安抚司。绍兴元年,兼任东路兵马钤辖;绍兴二年,又恢复为安抚司。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四十三万九千九百八十八户,人口是九十六万二千八百五十三人。进贡葛和茶。下辖十二个县:长沙县(望县,开宝年间,废除长丰县并入长沙县),衡山县(望县,淳化四年,衡山县和岳州湘阴县一起划归潭州管辖,这里有黄竿银场),安化县(望县,熙宁六年设立,将七星砦改建为镇并入,废除了首溪砦。元祐三年,设立博易场),醴陵县(紧县),攸县(上县),湘乡县(中县),湘潭县(中县),益阳县(中县),浏阳县(中县,有永兴和旧溪银场),湘阴县(中县,乾德二年,从鼎州划归岳州,不久又划归潭州),宁乡县(中县),善化县(元符元年,以长沙县的五个乡和湘潭县的两个乡设立善化县)。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宋朝的地名和人口统计啊!先说衡州,它级别很高,是衡阳郡,也是军事重镇。崇宁年间,户口有十六万八千九百九十五户,人口三十万八千二百五十三人。这地方出产麸金和犀牛角,贡给朝廷呢!底下管着五个县:衡阳县(繁华),熙宁年间还建了个钱监;耒阳县(中等);常宁县(中等偏下),熙宁六年把常宁县的奖中砦给撤了,不过这儿还有个茭源银场;安仁县(中等偏下),乾德二年才从个小集市升格成县的;南宋之后,茶陵还升格成了军事要地。

接下来是道州,中等规模,是江华郡,也是军事重镇。乾德三年,大历县被撤销了;熙宁六年,杨梅、胜冈、绵田三个砦也被撤了;绍兴元年,它划归荆湖东路管辖,第二年又恢复原状。崇宁年间,户口有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户,人口八万六千五百五十三人。这儿出产白纻和零陵香,也都是贡品。道州管着四个县:营道县(繁华),熙宁五年把永明县降格成镇并入营道县,元祐元年又恢复了;江华县(繁华),这儿有个黄富铁场;宁远县(繁华),唐朝的时候叫延唐县,乾德三年改名;永明县(繁华)。

最后是永州,中等规模,是零陵郡,也是军事重镇。熙宁六年,福田、乐山两个砦被撤了,八年后,零陵砦也被撤了。崇宁年间,户口有八万九千三百八十七户,人口二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二人。这儿出产葛和石燕,也是贡品。永州管着三个县:零陵县(级别高);祁阳县(中等);东安县(中等),雍熙元年从个小集市升格成县,这儿还有个东安砦。

郴州,以前是桂阳郡,属于军事管辖区。绍兴初年,它改隶属于荆湖东路,两年后又回到原来的管辖区。崇宁年间,郴州户籍人口有39392户,138599人,主要贡品是纻(一种细麻布)。郴州下辖四个县:郴县(县城繁华,还有新塘、浦溪两个银矿);桂阳县(中等规模的县城,唐朝时叫义昌县,后唐改名为郴义县,太平兴国初年又改回原名,境内有延寿银矿);宜章县(中等规模的县城,唐朝时叫义章县,太平兴国初年改名);永兴县(中等规模的县城,以前叫高亭县,熙宁六年改名)。南宋迁都后,又增加了两个县:兴宁县(嘉定二年,从郴县的资兴、程水两乡析置资兴县,后来改名为兴宁县);桂东县(原属郴县,嘉定四年,从桂阳县的零陵、宜城两乡析置,县治设在上犹砦)。

宝庆府,以前是邵州,邵阳郡,属于军事管辖区。大观九年,升为望郡。宝庆元年,因为理宗皇帝曾经在此地藩王,所以升格为府。淳祐六年,又升为宝庆军节度。崇宁年间,宝庆府户籍人口有98861户,218160人,主要贡品是犀角和银子。下辖两个县:邵阳县(望郡);新化县(望郡,熙宁五年收复梅山后,利用那里的土地设立的县,境内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云溪五个砦)。

全州,级别较低,属于军事管辖区。绍兴元年,受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节制。崇宁年间,全州户籍人口有34663户,106432人,主要贡品是葛和零陵香。下辖两个县:清湘县(望郡,境内有香烟、禄塘、长乌、羊状、硖石、磨石、获源七个砦);灌阳县(中等规模的县城,境内有洮水、灌水、吉宁三个砦)。

茶陵军,绍兴九年,由县升格为军,仍然隶属于衡州。嘉定四年,从康乐、云阳、常平三乡析置酃县,酃县也隶属于衡州。下辖一个县:酃县(级别较低,因酃湖而得名)。

桂阳军,原来是桂阳监,跟下州一个级别。南宋绍兴元年,它归属荆湖东路管辖;两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建制。三年后,升格为军。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四千七百六十六户,人口达十一万五千九百人,要上贡白银。桂阳军下辖两个县:平阳县(上等县,隋朝时是县,晋朝时被废除了,到了宋朝天禧三年才重新设立。这里有九个著名的银矿,比如“大富”矿,不过到了熙宁七年又重新关闭了);蓝山县(中等县,景德三年从郴州划归过来)。南宋迁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县:临武县(中等县,自从五代十国石晋时期被废除,直到绍兴十六年才重新设立)。

武冈军,是崇宁五年,由邵州的武冈县升格而来的。它下辖三个县:武冈县(中等县,境内有个山塘砦。熙宁六年,废除了白沙砦,设立了关硖、武阳、城步三个砦。元祐四年,又设立了赤木砦。绍圣元年,设立了神山砦。崇宁二年,设立了通硖。大观元年,设立了峡口砦);绥宁县(中等县,原来是邵州莳竹县的地盘。熙宁九年被废除了,崇宁九年又恢复了。绍兴十一年,县治迁到了武阳砦,二十五年又迁回原址。后来被废除,临冈县并入);临冈县(原来也是莳竹县的一部分。元丰四年,以溪洞徽州地区设立为县,隶属于邵州。八年后,在临口设立了砦。崇宁五年,把砦改成了县,隶属于武冈军)。南宋迁都之后,临冈县被废除了,又新设立了一个县:新宁县(下等县,汉朝时是夷人居住的地方。绍兴二十五年,在水头江北设立了现在的这个县)。

湖南湖北这块地方啊,说白了就是古代《禹贡》里说的荆州地界,处于张、翼、轸三个星宿的区域。东边挨着湖北的江夏地区,西边跟四川的溪洞地区相连,南边一直到五岭山脉,北边跟襄阳汉中接壤。唐朝末年的时候,这里被藩镇割据,到了宋朝才收复回来。湖北的鄂州、岳州本来都属于河南,安州、复州也是中原地区的老地盘,现在根据地界重新划归了湖南和湖北。

江陵,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在荆江上游,是个重要的军事重镇,西边可以控制巴蜀地区。澧州、鼎州、辰州这三个州,都跟四川的溪洞地区相通,所以都驻扎了军队防守。潭州是湘江和五岭山脉的咽喉要道,鄂州和岳州位于长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全州和邵州也驻扎了军队,用来防备蛮族和獠族。总的来说,这里盛产木材、茶叶,还有金银、羽毛等资源,土地适合种植水稻,赋税收入也比较多。

尤其是湖南南部,跟袁州、吉州的地界相接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经常自己迁移到荒地去开垦,辛勤耕种,所以都过得很富裕,不过也因此爱打官司的人也多了起来。相比之下,湖南北部农业生产比较懒散,很多土地都荒着,民风淳朴但物质条件差。桂州、峡州那边的人还信奉巫鬼,很重视祭祀活动,所以政府还专门下过命令禁止这种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