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衣服,种类可多了。第一种是大裘冕,第二种是衮冕,第三种是戴通天冠穿绛纱袍,第四种是履袍,第五种是衫袍,第六种是窄袍。这些衣服呢,皇帝祭祀、上朝、亲耕、处理政事,还有平时在家休息的时候都会穿。第七种是御阅服,这是皇帝的军装,是后来中兴之后才有的。

这大裘冕是怎么规定的呢?神宗元丰四年的时候,专门有人详细地研究了郊庙祭祀的礼仪,他们说啊,《周礼·司裘》里写着:“司裘官负责制作大裘,供国王祭天时穿着。”;《周礼·司服》里写着:“国王祭祀昊天上帝,就穿大裘戴冕;祭祀五帝也一样。祭祀先王就穿衮冕。” 《礼记》里又说:“郊祭那天,国王穿着衮冕来象征天,戴着冕冠,冕冠上的垂珠有十二排,象征着天数。” 王肃根据《家语》的解释,认为皇帝在燔柴祭祀时,会脱掉衮冕,换上大裘。也就是说,《礼记》里说的穿衮冕,《周礼》里说的穿大裘,郊祀的时候这两种衣服都用,并不冲突,只是穿戴的先后顺序不一样。所以,《开宝通礼》里规定:皇帝穿着衮冕出发前往行宫,祭祀那天,穿着衮冕到达大次(祭祀场所),天亮之后,再换上大裘冕出次祭祀。因为衮冕是比较隆重的礼服,所以提前穿上,一直穿到大次。等到祭祀开始,临近燔柴的时候,就脱掉衮冕,换上大裘,来体现天道至简的道理,所以用大裘来表达这种意思。现在咱们的仪注规定,皇帝驾车前往青城,穿通天冠、绛纱袍;祭祀那天,穿着履袍到达大次,然后换上衮冕进行祭祀,这可就和“尚质”的道理不符了。所以请求参照《开宝通礼》的规定。 皇上就下令让大家仔细研究讨论这件事。

话说,有人又说:“我们仔细研究了大裘的制作方法,它原本讲究的是实用性,可是后世却把它搞得花里胡哨,所以冕服上的装饰就变得很不讲究了。而且礼仪书籍上记载的,上面还有垂下来的旒(流苏)之类的装饰,这又和‘大裘不裼’(大裘不脱)的说法不一样。现在我们综合各种说法,认为大裘冕服没有旒,宽度八寸,长度一尺六寸,前面圆后面方,前面比后面低一寸二分,外面是黑色,里面是红色,用丝织品制作。玉笄(簪子)用红色的丝带做系带,玉瑱(耳塞)用黑色的丝带垂着。裘是用黑色的羔羊皮做的,领子和袖子用黑色的丝织品,下身的袍子是红色的丝带,没有其他的装饰。佩戴白玉,黑色的丝带做绶带。皮革腰带,宽二寸,玉钩(一种玉制的饰物),用系带系在腰带上。另外还有一条素色的腰带,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绛红色和纯正的红色,上面是红色下面是绿色。里面穿白色的纱衣,黑色的领子,青色的衣襟、袖口和下摆。红色的袜子,红色的鞋子,黑色的带子、绳子和衣边。请下令相关部门制造。至于夏天祭祀时穿的衣服,请参考梁陆玮的意见,用黑色的丝织品做裘,以及《唐·舆服志》中用黑色羔羊皮做边缘。”皇上于是下令重新仔细确定。

陆佃,当时是光禄寺丞和集贤校理,他说道:“我仔细研究了冕服制度,发现冕服有六种。《周官》里弁师的职责是‘掌管国王的五种冕服’,这说明大裘和衮冕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礼记》里说‘郊祀那天,国王穿着衮冕来象征天’,又说‘衣服要庄重华丽,充实精美;祭祀不隆重,衣服不华丽,所以大裘不能单穿’。这就说明,国王穿大裘的时候,里面还要穿着衮冕。有些学者认为周朝祭祀天地都穿大裘,而且大裘的冕服没有冕旒,这是不对的。古代穿裘衣,外面一定还要穿别的衣服,比如‘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素衣麑裘’这些说法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郊祀只穿大裘,那就是把裘衣直接展示给天地看。裘衣不能穿进宫门,却要拿来给天地看,这合适吗?再说,先王穿衣讲究冬裘夏葛,适应冷暖,从来没有人改变过这个规矩。如果郊祀天地只穿裘不穿衮,那么夏天祭祀赤帝和冬至祭祀地祇,是不是也要穿裘呢?所以,冬天祭祀昊天上帝,应该里面穿裘外面加衮,这是很清楚的。至于夏天祭祀天神地祇,那就应该脱掉裘衣,只穿衮冕,顺应季节变化。《周官》里说‘一年四季的祭祀,都要穿合适的衣服’,这说明夏天没必要穿裘衣。有人说,祭天要崇尚质朴,所以只穿大裘,穿衮冕就不崇尚质朴了。我认为崇尚质朴,指的是明白什么该崇尚,而不是所有东西都得质朴。现在冬至祭祀昊天上帝,应该穿裘衣外面再加衮冕;其他祭祀天和祭祀地祇,都应该穿衮冕,脱掉裘衣,各按其时节穿着合适的衣服。”

然后,大家根据陆佃的意见,又仔细商议决定:“裘衣不能单穿。《礼记》里说‘大裘不裼’,这就说明里面一定有里衣,所谓大裘的里衣,就是衮冕,跟衮冕是配套的。我们建议,冬至祭祀昊天上帝和黑帝,都穿大裘,外面再加衮冕;其他不是冬至祭祀天,以及夏至祭祀地,就都只穿衮冕。”

六年的时候,礼部上奏说:“咱们国家的大裘(一种祭祀时穿的礼服)虽然有,但是具体样式却没个标准,近些年来,只有梁、隋、唐三代的样式可以参考。我们建议按照隋朝的样式制作,用黑色的羔皮做裘,用黑色的丝织品做领子、袖子和里子、边饰,袖子宽松到能活动胳膊肘,长度能遮住膝盖。根据皇侃的解释,祭祀服装里,大裘下面还要穿袍茧,袍茧下面还要穿中衣。朝服呢,裼衣下面穿裘,裘下面穿中衣。所以,现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中单(一种内衣)应该穿在大裘的下面,袖子的宽窄、衣服的长短,都应该和裘一样。恳请皇上您批准更改大裘的样式。” 于是神宗皇帝就开始穿这种新式的大裘,并且戴上衮冕(皇帝祭祀时戴的帽子)。

哲宗元祐元年,礼部又上奏说:“元丰年间制作的大裘,虽然用了黑色的羔皮,但是样式却做成了短袍的样子,穿在衮衣的下面,还和衮服一样戴着冕冠,这和古代的礼仪不符啊!” 于是礼部和太常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上官均、吴安诗、常安民、刘唐老、袭原、姚勔都建议按照元丰年间的新礼制来,丁骘建议遵循祖宗的旧例,王愈建议仿照唐朝的样式,朱光庭、周秩建议用玄色的衣服套在大裘外面。只有礼部员外郎何洵直,他在元丰年间就参与过详细的讨论,他认为陆佃的意见有八个疑点:

《周礼·节服氏》里记载:“掌管祭祀朝见典礼的,衮冕服饰要六个人负责,只有国君的太常才能负责”;“郊祀典礼,裘冕服饰要两个人负责”。既然说有衮冕,又有裘冕,那就说明衮和裘各有各的冕冠。现在却说裘和衮一起戴冕冠,那应该用衮来套在裘外面才对。裘既然没有冕冠,又套在衮衣里面,里边是裘,外面是衮,怎么才能显示出裘和衮的区别呢?古人虽然朴素,也不应该把裘当成夏天的衣服穿吧,大裘应该是冬天穿的,夏天就应该用同色的丝织品做成。 《春秋左传》里说:“郊祭那天,国君穿着衮服来象征天。”如果说裘上面再套上衮服,把“套”说成“穿”,那么《礼记·檀弓上》也有“被裘象天”的说法。一些儒生说“祭祀时,要脱掉衮冕,穿上大裘”,也有人说“脱掉裘,穿上衮”,总之,裘和衮不应该一起穿戴。现在却把两种衣服合二为一,合适吗?

哎,这大裘啊,是天子最牛的吉服,就像大圭、大路这些宝贝一样,是所有衣服里最顶级的存在。《礼记》里说了:“大裘不裼。”有人解释说,因为没别的衣服可以用来裼它,其他的裘衣都太普通了,所以这顶级的表裘不能穿进宫门。祭天嘛,是为了报本返始,所以要展现本来的样子,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冕冠上也没旒,干嘛非要借别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呢? 凡是裘衣上面再加一件衣服就叫裼,裼上面再加一件就叫袭,袭就是裘衣上加了两层衣服。大裘本来就不裼,《郑志》却说:“裘衣上面有件玄色的衣服,跟裘衣颜色一样。”这都是赵商那一伙人牵强附会的说法,根本跟经书对不上。袭这个词的本意,就是指层层叠叠,可不是一件衣服。

古时候,祭祀的时候要穿不同的帽子和衣服,斋服的等级比祭祀的衣服低一级。祭祀昊天上帝和五帝,用裘冕祭祀,那衮冕就用来斋戒。所以郑玄说:“天子斋戒时穿衮冕。”也就是说,衮冕是祭天时的斋服。唐朝的《开元礼》和《开宝礼》才开始把衮冕定为斋服,裘冕定为祭服,这跟张融“临燔柴脱衮服裘”的说法也一致。我觉得应该按照唐朝的制度来办,顺便把大裘改改,用黑色的缯来做。

佃复又反驳说:

哎,戴着冕冠的大裘叫裘冕,不是大裘配冕冠就叫衮冕。所以裘冕必须穿衮衣,但衮冕可不一定穿裘衣。现在专门提裘冕,主要说的是冬至。《周礼·司裘》里说:“掌管制作大裘,用来供奉天子祭天。”祭祀土地可不用大裘,因为夏至的时候,穿裘衣太热了。现在说大裘应该在夏天穿,还用同色的缯做,这根本经书上没记载啊!

话说这“兼裼袭”啊,其实就是一件衣服,根本没有叠穿的意思。“裼”就是敞开衣服露出里面的美衣;“袭”就是用一件衣服盖在另一件衣服上。那句“大裘不裼”,说的不就是衮服吗?《玉藻》里写着:“礼仪不隆重,衣服不华丽,所以大裘不敞开。”这说明大裘是用来盖在里面的衣服上的,这里的“充”就是指华丽的意思。郑玄说大裘外面有玄色的衣服,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用衮服来盖在裘上,但至少知道大裘不能单独穿,必须有别的衣服盖着。再说,《玉藻》里也有“尸袭”的说法,《周礼》里对裘冕的解释是:“裘冕,是模仿祭祀时穿的衣服。”祭祀时穿的大裘外面要再盖一件衣服,那皇帝穿大裘外面再加一件衣服也就说得通了。而且,裘本来就不能单独穿,所以才用衮服盖着,可不是为了装饰吧?

现在有人说祭天的时候,衮冕是斋服,裘冕是祭服,这完全是继承了以前学者的错误说法。东汉显宗皇帝曾经穿戴绣有日月星辰十二章纹的衣服祭祀天地。从魏朝开始,祭天就都穿衮服了。所以汉朝和魏朝祭天的时候,都穿过衮服,虽然没有大裘,但也不能说完全符合礼仪,更没有过专门穿裘祭天的说法。再说,裘是内衣,跟袍子差不多,袍子是便服,如果想穿它祭天,以示朴素,那岂不是想穿着粗布衣服去见上帝?还想要给裘做个下摆,用红色布料,没有任何花纹装饰,裘哪来的下摆啊?还是按照先帝的意愿来吧!

后来,皇帝下令按照洵直的建议,不用黑羔皮,改用黑色丝织品制作。

政和年间,议礼局上报:大裘,青色表层,红色里子,用黑羔皮做领子、袖口和下摆,红色的下摆,外面再罩上衮服。冬至祭祀昊天上帝时穿,立冬祭祀黑帝,立冬后祭祀神州地祇也一样。到了南宋中兴之后,这种衣服就再也没有了。

公元1143年,礼部侍郎王赏他们上奏说:“郊祀这么重要的仪式,应该按照《礼经》上的规矩来办,皇帝应该穿戴大裘和衮冕行礼。根据元丰年间详细制定的郊庙礼仪文献来看,何洵直建议用黑色丝织品制作大裘,样式跟衮冕差不多,只是衣领和袖子用黑色羔皮。我们请求按照何洵直的建议来做。”皇帝下令有关部门按照祖宗的旧例,用羔皮制作大裘。

礼部又上奏说:“关西地区的羊羔,天生就是黑色的。现在有关部门却把白色的羔皮染成黑色来制作大裘,这就不符合礼制了,不如权宜之计用丝织品代替。再说,元祐年间,有关部门想制作大裘,预算要用上百只羊羔。哲宗皇帝认为这样太浪费生命了,所以就用了黑色丝织品。我们请求按照太常寺的意见办理。”皇帝准奏了。于是皇帝就穿着衮冕和裘衣,冕冠上也戴着十二旒。

宋朝初期,皇上的衮冕服饰沿袭了五代旧制。这衮冕,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两条纩,都串着珍珠。外面还有十二条翠色的旒,碧绿的凤凰图案装饰其上。冕冠的帽版用龙鳞锦做面料,上面缀着七颗象征七星的玉,旁边装饰着二十四只琥珀瓶和二十四只犀角瓶,周围用金丝网编织,再镶嵌珍珠和各种宝石,内衬紫云白鹤锦。冕冠的四个柱子用七宝装饰,内衬红绫。金饰玉簪作为冠饰,用红丝绦系带。这顶帽子也叫平天冠。

衮服是青色的,上面绣着日、月、星、山、龙、雉、虎蜼这七种图案。红色的裙子,绣着藻、火、粉米、黼、黻这五种图案。红色的蔽膝,织着两条升龙图案,龙纹之间点缀着云朵,并装饰着金钑花钿窠,镶嵌着珍珠、琥珀和各种宝石。红色的罗襦裙,也绣着五种图案,衣领、袖口、衣襟都是青色的。还有一条大绶带和三条小绶带,上面系着三个玉环。腰间束着白色大带,内衬红色,还有两条青色罗带,上面绣着四神图案并打结。(绶带的装饰和衮服相同。)里面穿着白色罗衫,系着青色罗带,用红色罗帛作领巾。佩带鹿卢玉具剑,剑柄用玉雕琢,还有玉制的镖首,一对镂空的玉佩,上面用金丝串着珍珠。腰间系着金龙凤革带,穿着红色的袜子和赤色的鞋子,鞋面上装饰着金钑花纹,鞋尖上还有四神图案的玉饰。

皇上在祭祀天地宗庙、朝拜太清宫、祭祀玉清昭应宫和景灵宫、接受册封尊号、元旦接受朝拜以及册封太子的时候,都要穿着这身衮冕服饰。

公元963年,也就是宋太祖建隆元年,太常礼院的人说:“根据少府监的报告,请求制定皇帝衮龙衣、绛纱袍和通天冠的样式和规格。这衮冕啊,垂着十二串白色的珠子,用丝绳做缨子,颜色和绶带一样,用丝棉填充耳塞,用玉簪子固定。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裙子,上面绣着十二章纹饰:衣服上绣着八章,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着四章,分别是藻、粉米、黼、黻。衣服的领子像上面说的那样,绣着升龙,这些图案都是织上去的。山、龙等图案,每章排成一行,重复排列,每行十二个。里面穿白色纱衣,领子是黑色的,青色的衣领、袖口和下摆。蔽膝上绣着龙、山、火三章纹饰。皮革腰带,用玉钩做扣子。大腰带,白色带子红色内衬,外面是绞纹,上面红色下面绿色,系带用丝绳。佩剑是鹿卢玉具剑,剑柄上镶嵌大珠子,还有白玉双佩,黑色的丝绳。两条大绶带,六种颜色,分别是黑色、黄色、红色、白色、青色、绿色,主体是黑色的,长2.45米,宽0.3米。小绶带长0.26米,颜色和大绶带一样,但是宽度只有大绶带的一半,中间装饰着三个玉环。穿红色袜子,红色鞋子,上面还加了金饰。”皇上批准了。

公元964年,也就是建隆二年,太子詹事尹拙和工部尚书窦仪讨论说:“我们仔细查阅了《周礼》记载:‘弁师负责管理皇帝的五种冕冠,红色内衬,用五彩丝线编织,十二串珠子,每串都有十二颗五彩的玉珠,用玉簪子固定,红色丝带系住。诸侯的冕冠只有九串珠子,三种颜色的玉石,其他的和皇帝的冕冠一样,编织的丝线都排列整齐,用玉塞和玉簪子。’疏文中说:‘关于皇帝的冕冠,文中没有提到玉塞,这里提到是为了说明皇帝和诸侯的冕冠制度互相参照。所以文中提到皇帝冕冠是黑色的,红色内衬,红色丝带,说明诸侯的冕冠也有这些。诸侯提到玉塞,说明皇帝的冕冠也有。’仔细研究经文和疏文,冕冠本来就有耳塞。现在请求规定君臣的衮冕等都加上耳塞,以符合原文。”皇上同意了。

公元965年闰十二月,也就是乾德元年闰十二月,少府监杨格、少监王处讷等人呈上了新制作的皇帝冠冕。之前,祭祀用的冠冕,都装饰着很多珠玉,皇帝觉得太华丽太重了,所以下令重新制作。

宋仁宗景祐二年,因为皇帝皇后和大臣们的穿戴打扮,大多沿袭唐朝旧制,时间一长,相关部门就搞得越来越繁琐,违背了法度。皇上就下令让内侍省、御药院和太常礼院一起查阅典籍,重新设计制作冠冕,减少珍贵华丽的材料,力求简朴,然后把图样呈上来。接着又下令,通天冠和绛纱袍也不再按照旧制制作了。

于是就对衮冕进行了改制。天版(冕顶)原来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现在改成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减少了翠玉饰的旒(冕上垂珠玉的丝带)和凤子的数量,前后二十四珠旒也合并了。天板顶上,原来是用龙鳞锦做表层,紫云白鹤锦做里层,现在改成青罗做表层,上面画出龙鳞图案,红罗做里层,上面画出紫云白鹤图案。原来有犀牛角瓶、琥珀瓶各二十四只,现在都取消了。金丝网上面,原来有八条金丝龙,现在减到四条,金丝也做得细一些。天板四面的花坠子和素坠子还是保留,但是减轻了制作的工艺。

冠身和天柱,原来是用龙鳞锦织成的,现在用青罗,上面画出龙鳞图案;金轮等七宝,原来是用真玉碾磨成的,现在都不用了,用云龙细密的纹样来代替。分隔旒的玉钩两个,现在取消了。天河带、组带、款慢带都保留,但是减轻了制作的工艺。纳言(冕上饰物),原来是用玉做的,现在用青罗,上面画出龙鳞锦的图案。金棱上的棱纹,仍然用金子,但是减轻了制作工艺。黈纩(冠内衬)、玉簪都保留。衮服的八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仍然用青罗做外层,红罗做里层,绣制而成。所有的云纹图案,调整疏密,填补空隙,不再用细密的纹样,也不再用珍珠装饰。中单(内衣)仍然用皂色和白色制作。裙子用红罗,绣上藻、粉米、黼、黻(古代纹饰)图案,周边的花纹样式不变,但是减少了绣工的密度。蔽膝(遮挡膝盖的饰物)用红罗,绣上两条升龙,云纹图案填补空隙,减少绣工的密度,周边的花纹样式不变,不再用细密的纹样。六采绶(装饰带)仍然保留,但是减少了丝线的用量。所有的玉环也减轻了重量。带头的金叶取消了,改用镀金。四神带(一种装饰带)不用了。剑、佩、梁、带、袜、舄(古代鞋)都保留原来的样式。

公元1056年,王洙上奏说:“皇帝的礼服,冕和旒又大又重,装饰也过于繁琐,希望召集礼仪官员一起商定一下。”皇上就下令礼部仔细查阅典礼的记载,然后上报。礼部还画了图纸呈上。结果皇帝又下令御药院重新制作,后来,冕服还是越来越奢华了。

公元1065年,太常寺礼部尚书李育上奏说:郊庙祭祀,讲究的是朴实无华,衮冕的装饰,都应该符合法度和象征意义,不应该过于繁琐奢华,追求奇珍异宝。冕冠的制作,以《周官》为蓝本,一共十二旒,用彩玉间隔,再加上纮、綖、笄、瑱这些装饰。衮服的制作,以《尚书·虞书》为依据,一共十二章纹饰,以星象为首,其余则用衣裳上的绣纹来表现。从东汉到唐朝,史官和著名儒士记载以前的制度,都没有用珠翠、犀牛角等珍宝装饰,这是为什么呢?鹬的羽毛、蜯的胎,都不是礼服该用的材料;琥珀犀角做的瓶子,也不是皇帝该戴的;龙纹锦和七星纹,已经在衮服的纹章里了;紫云白鹤,是道家说法,怎么能用在象征天道的衮冕上呢?自从大裘不用了,只用衮冕,古朴的风格就渐渐消失了,但法度还在。就像清澈的清水和简单的肉羹,不能用很多调料;《云门》和《咸池》这两首乐曲,也不能加入新的乐声;衮冕的服饰,也不应该用珍奇异宝来堆砌。像魏明帝用珊瑚,江左地区用翡翠,都是奢靡之风的遗留,怎么能成为我们圣朝的典范呢!

话说宋太祖建隆元年,少府监造的冕服,还有建隆二年博士聂崇义进献的《三礼图》,当时太祖皇帝还让尹拙、窦仪两位大人一起检查校对呢,这些冕服和图样都仿照虞、周、汉、唐时期的旧制。到了建隆四年冬天,皇帝穿着这套冕服,在圜丘祭祀天地,用的就是这个标准。宋太宗也曾经下令少府在宫里制作冕服,也没听说过改动。到了真宗皇帝去封泰山的时候,礼官建议穿衮冕。皇帝说:“以前诸位帝王穿羔裘,讲究的是朴实啊。现在虽然没有羔裘了,但有衮冕,那就按照以前的制度来吧。”这可不是说他故意要讲究排场啊!

实际上,后来负责礼仪的官员们,总是随意地增加装饰,从来没认真讨论过,就一直这么沿用下来了。所以宋仁宗皇帝曾经下令让礼官章得象他们仔细研究一下,结果减掉了一半多,但是那些不必要的装饰,重的倒是都去掉了,轻的还留着,没能完全达到圣旨的意思。所以到了至和三年,王洙又提议去掉繁琐的装饰,礼官画了图献上去,冕服逐渐恢复了古代的样式,可是负责制作的官员们,又像景祐年间那样,又开始弄那些花里胡哨的了。

再看看《开宝通礼》和《衣服令》,冕服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本就没有什么宝锦装饰。宋太祖、宋太宗两位皇帝都拥有天下,难道会缺宝贝吗?只不过这些宝贝用不到郊庙祭祀上罢了。我觉得啊,陛下您祭祀天地,亲自祭拜祖先,穿着周代的冕服,参照古代的典范,最好还是恢复先王制度,遵循祖宗的法度。那些衮冕以及韠、绶、佩、舄等等,跟《通礼》、《衣服令》、《三礼图》的制度不一样的地方,都应该改过来。

皇帝下令让太常寺和少府一起商定,最后他们一起上奏说:

古时候,冕服的样式,在郊庙祭祀时有所不同。唐朝建立后,皇帝的祭祀服装分两种,但大裘(一种厚重的祭服)还保留着。显庆年间,长孙无忌等人参考《郊特牲》这本书里的说法,建议废除大裘。从那时起,郊庙祭祀就都穿衮冕(一种祭祀礼服),不过冕上的旒(冕冠上垂下的玉串)的数量,只规定了十二串,也没听说过还有什么其他的装饰。

咱们现在朝廷的冕服,虽然仿照的是古代样式,但是加了很多珍奇精巧的装饰,这都是以前没有的。国家的大事,没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而祭祀的服装违背了古制,这怎么能体现出祭祀的庄重和对神明的敬畏呢?我们觉得应该像育言(指某个人的意见,文中未具体说明)说的那样,参考《通礼》、《衣服令》、《三礼图》以及景祐三年修订的制度,把这些祭服全部重新设计。

孔子说过:“麻做的冕服,这是礼制,现在都改用丝绸了,比较简朴,我就跟着大家一起用吧。”“纯”指的是丝绸,把麻布改成丝绸,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冕服的制作,应该还是按照老规矩用罗绸(一种细密的丝织品)来做。冕冠宽一尺二寸,长二尺二寸,用景表尺(一种标准尺)来测量,前面圆后面方,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用金子装饰冕冠的侧面,用白玉珠子做旒,用五彩丝绳串起来。前后各十二旒,每串十二颗珠子,珠子之间相隔一寸,长二尺。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缨子,用黄色的丝绵填充耳部,用金子装饰玉簪导(一种冠饰)。

青色的上衣,红色的下裳,十二章纹饰:八章绣在衣服上,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绣在下裳上,分别是藻、粉米、黼、黻。锦缎做的龙纹褾(一种衣领)、领子,织成升龙的图案。山、龙等纹饰,一章一行,层层排列,一共十二行。另外制作一条大带,白色表面红色内里,红色绿色相间,边缘用辟邪纹饰。韠(一种腰带)、绂(一种丝带)、舄(一种鞋子),大小绶带,也都去掉珠玉、钿窠(一种金属装饰)、琥珀、玻璃这些装饰。其中单衣、革带、玉具剑、玉佩、朱袜这些,已经符合礼制规定了,不用再改了,这样祭祀的服装就有了依据,祭祀典礼也更加庄重了。

后来皇上又下令让礼部再次详细调查后汇报。但是内侍省奏报说:“景祐年间已经裁定过了,可以沿用之前的规定。”皇上就同意了。

神宗元丰元年,详定郊庙礼文时说:……

冕版这东西,宽八寸,长一尺六寸,跟古时候的尺寸一样,不用再讨论了。现在少府监送来的样品,用青色罗缎做外层,红色罗缎做里层,这跟《弁师》里说的“玄冕朱里”(黑色冕服,红色里子)不一样啊!上面还用金棱天板,四周用金丝编织成网,两边还挂着珍珠、花纹装饰之类的,这些都不符合礼制啊!所以我请求改用红色丝带做纮(冕服上的丝带),用玉笄(插在发髻上的玉簪)、玉瑱(耳塞),用黑色丝带系住耳塞,用五种颜色的玉珠串成五色藻做旒(冕服下垂的玉串),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每种颜色做一颗玉珠,每颗玉珠长一寸,前后一共二十四串旒,垂下来刚好到肩膀,这样才能符合孔子说的俭朴的道理。

再说古时候祭祀的衣服和上朝穿的衣服的下裳(裙子),前面都是三幅,后面都是四幅,前面是阳数代表奇数,后面是阴数代表偶数。只有深衣、中襌之类的衣服是衣裳连在一起的,下裳前后幅数也不一样,但通过六幅布料交错缝合变成十二幅,象征十二个月。这些衣服的制作都有严格的规制,所以叫法服。现在少府监做的衮服下裳,居然用了八幅布料,前后还不一样,这违背了古义啊!所以我请求修改祭祀服装的下裳,用七幅布料做,前后幅数要不一样。按照现在太常寺的尺度来算,每幅布料宽二尺二寸,每幅布的两边各缝掉一寸,这叫削幅,腰间要留出足够的余量。下裳侧面有条纯色的布带,叫綼;下裳底部也有条纯色的布带,叫钅易。綼和钅易各宽一寸半,里外加起来一共三寸。大臣们的祭服下裳,也按照这个标准来做。

皇帝批准了。

宋徽宗政和年间,礼仪部门重新规定了皇帝的冕服样式。冕冠的帽版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面高八寸五分,后面高九寸五分。帽子的颜色是青色外面,红色里面,前后各有十二排垂珠,叫做“旒”。十二个五彩的装饰物叫做“藻”,每个藻之间相隔一寸。

冕冠上还配有一条用青碧色锦缎织成的“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宽二寸。用红色的丝线编织成的带子做成缨子,帽子的耳塞用黄色的丝棉填充,金饰的玉簪子,长一尺二寸。皇帝的衮服,是青色的衣袍,上面绣着象征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的八种图案;红色的下裳,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蔽膝的颜色和下裳一样,绣着两条升龙。里面穿白色罗衫做中单,黑色的褾和襈(都是内衣),红色的罗勒帛(一种丝织品),青色的罗袜带。

腰间系着绯红色和白色的罗带,还有皮革腰带,以及一对白玉佩饰。大绶(宽带)用六种颜色:红、黄、黑、白、缥(青白色)、绿;小绶(窄带)用三种颜色,颜色和大小绶相同,中间间隔着三个玉环。袜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边缘用黄色的罗缎镶边。 总之,这套冕服,真是华丽至极啊!

衣服还是按照老规矩做的。用罗缎做成的木质衣架,外面是黑色的,里面是红色的,长六寸六分,前面低一寸二分,四边镶金,放在卷起的衣服上面。用五彩丝线穿起五彩玉珠,前后各十二颗,一共用了二百八十八颗。玉簪子,耳塞用黄色的棉花,用红色的丝带系着,其中一根从左边的簪子上垂下来,再弯过去系在右边的簪子上,剩下的部分垂下来。黑色的衣服,有八个图案,山上的升龙图案是画上去的。红色的裙子,有四个图案,是绣上去的。前面三幅,后面四幅,衣片之间不相连,两边缝合,腰部收紧,衣袖的宽度都跟以前一样。大腰带用绯红色的和白色的罗缎合在一起扎起来,用朱红色和绿色的丝线装饰两侧,上面是朱红色,下面是绿色,系腰带的地方用丝带打个结,下垂三尺。通天冠和绛纱袍也是一样的做法。白色的罗缎中单,领子、袖口、衣襟用织锦装饰,穿皮袍的时候就用黑色的中单。穿绛纱袍的时候,里面穿白色的纱衣,领子、袖口、衣襟用红色的织锦装饰。大小绶带各一条,大绶带用六种颜色织成,青、黄、黑、白、缥、绿,下面垂着青色的丝网,上面有结,垂着三个玉环;小绶带的制作跟大绶带一样,只是只有三种颜色。大皮袍和绛纱袍都用这种绶带。皮带,宽二寸,里面是皮的,外面是绯红色的罗缎,装饰着玉銙,纽扣以下用带钩。通天冠和绛纱袍也用这种皮带。蔽膝的颜色和裙子一样,上面有斜纹,下面是平纹,距离上面五寸的地方,画着山、龙、火,上面连接皮带系着。佩饰有衡、琚、瑀、冲牙,系在皮带上,左右各一个。上面是衡,衡下面垂着三条带子,穿着用贝壳做的珠子。接下来中间是金兽面,两旁夹着双璜,再接下来是琚瑀。下面是冲牙在中间,两旁有玉滴子,走路的时候会发出声音。鞋子有鞋面、鞋帮、鞋带、鞋底,用绯红色的罗缎做的,鞋头加上金饰。穿通天冠和绛纱袍的时候就穿黑色的鞋子,用乌皮做的。平时穿白色的鞋子,用丝线做的。袜子,外面是罗缎,里面是丝织的,用带子系着,红色的鞋子用红色的带子,黑色的鞋子用白色的带子,白色的鞋子也一样。

接下来是关于服饰的细节描述,包括玉簪、衣架、衣料、图案、腰带、绶带、皮带、蔽膝、佩饰和鞋子等等。这些细节都按照古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体现了当时的服饰制度和审美标准。 从材质到颜色,从尺寸到装饰,都非常具体地描述了这套服装的制作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一套官服的制作过程和细节,从衣架到鞋子,面面俱到,展现了古代服饰的精美和复杂。 这套衣服的制作,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这顶通天冠啊,厉害着呢!它有二十四根梁,上面还有金质的博山饰,十二个蝉形的装饰,高宽都一尺。冠顶是青色的,里面是红色的,上面缀满了珠子和翠玉,底下戴着黑色的帻(头巾),用丝带和翠色的玉饰绑着,还插着玉犀簪。

接下来是衣服:一件绛红色的纱袍,用织着云龙图案的红金条纱做的,里面是红色的里子,衣领、袖口和下摆都是黑色的。裙子也是绛红色的纱,蔽膝(护膝)跟袍子的装饰一样,也是黑色的领、袖口和下摆。里面穿一件白色的纱中单,领口、袖口、下摆是红色的。再里面是件白色的罗衣,领子是弯的。脚上穿白袜子,黑鞋子,腰间佩着像衮冕(皇帝礼服)一样的绶带。这身行头,可是大祭祀、正旦(正月初一)、冬至、五月初一的大朝会、册立皇帝、皇帝亲耕籍田的时候才穿的。

仁宗皇帝天圣二年的时候,南郊祭祀,礼仪使李维说:“通天冠上的‘通’字,按照诏书规定得避讳。” 于是皇帝下令改名为承天冠。到了南宋中兴时期,这冠帽的高度改成了九寸,其他的穿着都跟以前一样。

乾道九年的时候,又开始穿履袍了。这履袍是用绛红色的罗绸做的,戴着折上巾(一种帽子),系着通犀金玉带。穿鞋子就叫履袍,穿靴子就叫靴袍。鞋子和靴子都是黑色的皮革做的。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孟朝献景灵宫、郊祀、明堂,去皇宫、宿庙、进献祭品,给太上皇和皇太后祝寿,以及在端门举行大赦的时候,都要穿这身衣服。大礼结束后回宫,坐平辇(一种轿子)的时候,也穿这身衣服。要是坐大辇(一种较大的轿子),那就穿通天冠和绛纱袍,跟平常的礼仪一样。

话说啊,皇帝的衣服,从唐朝就沿袭隋朝的规矩,平时穿的是红黄或者浅黄色的袍衫,戴着折上巾,系着九环带,穿着六合靴。宋朝也差不多,穿赭黄或淡黄色的袍衫,戴玉饰的红束带,穿皂色的皮靴,重大宴会的时候才穿。平时上朝呢,就穿赭黄或淡黄色的衤癸袍,或者红袍衫,比较正式。要是坐着处理政务,就穿窄袍,戴着皂纱折上巾,腰间系着犀牛角、金玉做的环带,有时候也戴乌纱帽。南宋中兴以后,还是这么穿的。

一开始,高宗皇帝在南京都城即位的时候,隆祐太后让内侍拿出皇帝的衣服和帽子,那帽子是个小冠。太后说:“这是祖宗平时在家穿戴的,从神宗皇帝开始才改成戴巾子了。我希望你即位后,退朝的时候戴这个小冠,这样才能像祖宗那时候一样有气势。”后来啊,早朝的时候,皇帝穿戴帽子、红袍,系着玉束带,讲读的官员穿戴公服,系着鞋带。晚朝的时候,皇帝就戴头巾,穿背子,讲读的官员换便服。这是嘉定四年早朝晚朝的穿戴制度。

皇帝参加阅兵的时候,穿金甲,骑马检阅军队。

至于圭,这东西啊,宋朝初期,重大祭祀和朝会,皇帝都要拿着圭。元丰二年,专门负责礼仪的部门说,《周礼》里写着:“天子执镇圭。”意思是说,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朝日夕月的时候,天子要拿着圭。朝觐的时候,诸侯把玉献给天子,天子接过来,摸摸就行了。《考工记》里说:“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意思是天子拿着四寸长的圭,去接见诸侯,这是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仪和信义。从来没有听说过天子对臣子也拿着圭的。唐朝的典籍记载,殿中监负责管理皇帝的衣服和器物,重大祭祀的时候,要拿着大圭,执镇圭;大朝会的时候,只进爵位。《开宝通礼》里第一次记载元会要执圭,这是西房的规矩。淳化年间,皇帝过生日的时候,还让内侍拿着圭,这和周朝的制度、唐朝的礼仪都不符合。所以,元会受朝贺的时候,就决定皇帝不用拿着圭了。

皇上,关于大圭的尺寸,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考工记》里记载:“镇圭长一尺二寸,天子用来保管。”“大圭长三尺,从柄到头,天子祭祀时佩戴。”魏朝以后,都用白玉制作大圭,长一尺二寸,西魏以来一直如此。虽然形状方正,并非古制,但历代都是根据找到的玉料,就地取材制作的。所以,现在我们要考虑一下玉料的多少和制作的规格问题。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大圭的使用礼仪。唐朝的礼制规定,皇帝祭祀天地神灵时,都要插戴大圭,手持镇圭。祭祀宗庙时,只手持镇圭就可以了。《郊祀录》里王泾说:“大圭代表着诚实,祭祀天地要诚实,所以要插戴它;镇圭代表着礼仪,祭祀宗庙也讲究礼仪,所以不需要同时拿着两个。”我们认为,大圭其实是天子在祭祀时用的笏板,在郊庙祭祀时都可以使用。所以,我们建议以后皇帝亲祭郊庙时,插戴大圭,手持镇圭。祭祀时,两次行礼后,就将镇圭放在祭台上,大圭则作为笏板使用。

另外,《开元礼》和《开宝通礼》中记载,皇帝乘坐辂车时,并没有提到要手持圭。祭祀时,天亮后到达中壝门外,殿中监会呈上大圭,尚衣奉御再将镇圭交给殿中监呈上。然后皇帝才插戴大圭,手持镇圭。现在皇帝乘坐玉辂,手持镇圭前往景灵宫、太庙和青城,都是乘坐辂车手持圭,这与礼制不符。我们建议以后乘坐辂车时不持圭,乘坐内御大辇时也一样。

最后,关于大圭的佩带,我们建议制作专门的玉器放置器皿,用木头做框架,大小与玉器相同,用皮革包裹,皮革上绣上五彩图案,前后垂下。再制作一个专门用来放置镇圭的器皿,长一尺,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饰以五彩图案。每次祭祀时,将玉器放置器皿放在地上,手持圭时,则用镇圭放置器皿防止圭掉落,并作为装饰。而且,大圭插戴在衣带间,中间不能没有支撑物,这是很明显的。等到在明堂祭祀时佩戴大圭,应该按照镇圭的系带方式,方便系带。

公元1086年,礼部上奏说:“元丰年间新定的祭祀礼仪,皇帝祭天的时候,拿的玉圭是圆头前弯的形状,这跟古代的礼制不太符合啊。现在想效仿西魏、隋、唐朝玉笏的样式,做成方形的,不弯曲,上下宽度都是三寸,长度是十二寸,厚度就按照镇圭的厚度来做。”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112年,宦官谭稹献上了一件黑色的玉圭。这玉圭的样式,两边刻着十二座山,就像古代的山神像一样,上面尖下面宽。上面刻着雷雨的纹理,下面没有雕饰,外面是黑色,里面是红色,中间有个小孔,正好能容纳手指,长度是十四寸。皇帝下令交给廷议官员讨论。官员们认为,周朝的诸侯王拿着镇圭,圭的边缘装饰着象征四方的山,中间有个孔,是用来系带子的地方,长度是十四寸。周朝人这是仿效古代的做法,诸侯王拿着它来镇守四方。宋徽宗皇帝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在大庆殿接受了这件玉圭。

公元1114年,皇帝又下诏说:“古代帝王祭祀讲究对应,圆丘祭天是取其形状,用苍玉是取其颜色,冬天祭祀是取其时间,穿大裘冕服是取其庄严,但还没能完全体现祭祀的根本道理。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现在这玉圭里面是红色外面是黑色,正可以体现这种阴阳之道。以后冬天祭祀,就用这大玉圭当笏板,再拿着这黑色的玉圭,就这么规定下来吧!”后来虽然朝代更迭,但大祭祀的时候还是用大玉圭当笏板,给太上皇和皇太后册封的时候也是这样。

太子有三套衣服,一套是隆重的衮冕,一套是外出穿的远游冠服,还有一套是平常穿的常服。

这衮冕啊,那可是相当讲究!外面是青色的罗绸,里面是红色的罗绸和红绫,上面还涂着金银,镶嵌着各种花纹,戴上犀牛角做的簪子,用红色的丝线编织的带子系着,前后各九串白色的珠子垂下来,叫九旒,还有两条丝带穿着一串串水晶珠子。 青色的罗绸衣服上绣着山、龙、雉、火、虎蜼五种图案;红色的罗绸裙子上绣着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案。红色的罗绸蔽膝上绣着山和火两种图案。里面是白色的纱衣,衣领、袖口和下摆都做得整整齐齐的。腰带是皮革做的,上面还涂着金银,装饰着精美的花纹,还配着两块美玉做成的佩饰。 宽大的绶带是用四种颜色的丝线织成的,系着两个玉环,上面也涂着金银,镶嵌着花纹。袜子是青色的罗绸做的,系着红色的罗绸带子。佩剑的剑柄是玉做的,剑鞘上也涂着金银,剑首也是玉的。袜子是白色的罗绸做的,鞋子是红色的,鞋扣是金银做的。参加祭祀典礼的时候就穿这套衣服。

远游冠,就是外出戴的帽子,有十八根帽梁,外面是青色的罗绸,上面也涂着金银,镶嵌着花纹,用犀牛角做的簪子固定,红色的丝线编织的带子做帽缨,帽顶还有博山和蝉的装饰。朱明服,就是红色的衣服,用红色的花纹金线纱做成,里面是红色的纱,衣领和袖口是黑色的。红色的纱裙和蔽膝,里面也是红色的纱。里面穿白色的花纹罗绸中衣,衣领和袖口是黑色的,领口是方的,衣领是弯曲的。袜子是罗绸做的,鞋子是黑色的,腰带、佩剑、佩饰和绶带都和衮服一样。袜带和勒帛也一样。手里拿着桓圭。受册封、祭祀、朝会的时候就穿这套衣服。

常服就简单多了,戴着黑色的纱做的帽子,穿着紫色的公服,腰间系着犀牛角、黄金和美玉做的腰带。

公元995年,太常礼院(古代掌管礼仪的机构)说:南郊祭祀时,皇太子要当亚献(祭祀仪式中的次要献祭者),需要一套特殊的祭祀服装。按照以前的制度,衮冕(一种祭祀礼服)的帽缨要用组(丝织品)做,颜色和帽带一样;帽里用青色的丝絮填充;衣服是玄色的上衣和红色的下衣,一共九章纹饰,每章纹饰排成一行,层层叠加,都用织锦工艺制作。里面穿白色纱衣,衣领是黑色图案的领子,衣袖、衣襟、下摆都是青色的。腰带用皮革制成,带扣是金色的。大带是白色的,里面不染红色,但用朱红和绿色丝线织出花纹,带子两端用组装饰。衣裳上的黑色图案要和下衣颜色相配,一共两章。大绶(一种宽带)是红色的,上面绣着四种颜色的图案:红色、白色、青色和深蓝色,底色是纯正的红色,长一丈八尺,有三百二十个丝穗,宽九寸。小绶的长度是大绶的一半,颜色和图案都一样,中间穿插着两个玉环。袜子是红色的,鞋子也是红色的,鞋子上还加了金饰,其他的都跟以前的制度一样。侍奉皇帝祭祀,以及举行加元服(成年礼)、纳妃等仪式时,都要穿这套衣服。

皇帝下令按照太常礼院的建议制作这套衣服。到了公元1125年,政和议礼局(专门负责礼仪事务的机构)又重新上奏皇太子服饰的制度,衮冕只规定帽里用青色丝絮填充,其他的都和建国初期的制度一样。加元服、参加祭祀、纳妃、祭祀文宣王时,都要穿这套衣服。后来中兴时期也是这么规定的。

至于皇子的服装,公元1162年十月,礼官们说:邓王、庆王、恭王三位皇子,参加朝会时穿朝服,要戴七梁(一种冠饰)花冠,用貂皮和蝉翼做的笼巾,金涂银的立笔(一种冠饰),佩戴真玉佩和绶带,腰带是金涂银的皮革带,穿乌皮鞋。如果参加祭祀,则要戴金涂银的八旒冕(一种冕冠),佩戴真玉佩和绶带,穿绯红色的罗鞋和袜子。皇帝下令文思院(负责文书和制造的机构)制作。

后妃的衣服,种类可不少呢,主要有四种:袆衣、朱衣、礼衣和鞠衣。妃子的衣服上,要用翟鸟图案做装饰,分三个等级。腰带的颜色要和衣服颜色一样,里面是红色的,外面是织锦的,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系带用青色的丝带,皮带用青色的衣料包裹,戴着白玉做的双佩,黑色的丝带,两条大绶带,三条小绶带,中间穿插着三个玉环,穿青色的袜子和鞋子,鞋子上还要加金饰。册封的时候,或者去景灵宫朝见皇帝的时候,都要穿这些衣服。鞠衣是用黄色的罗缎做的,蔽膝、腰带、皮鞋的颜色都跟衣服一样,其他的和袆衣差不多,就是没有翟鸟图案,妃子在亲蚕的时候穿。妃子的头饰上有九枝大花,几朵小花,还有两个博鬓,冠饰上还有九只漂亮的翟鸟和四只凤凰。

褕翟,这是一种用青色罗缎绣着摇曳的翟鸟图案的衣服,衣服是青色的,翟鸟图案有五种颜色,九个等级。里面穿素纱的中单,领子是黑色的,用罗和縠做的衣裳,蔽膝的颜色和衣服颜色一样,领子的边缘用紫红色的丝带,用摇曳的翟鸟图案做装饰,分两个等级。腰带的颜色和衣服一样,里面不是红色的,外面是织锦的,其他的都和皇后的衣服差不多,册封的时候穿。

皇太子妃的头饰也和妃子一样,九枝大花,几朵小花,还有两个博鬓。褕翟,是用青色的织物绣着摇曳的翟鸟图案的衣服,衣服是青色的,翟鸟图案有五种颜色,九个等级。里面穿素纱的中单,领子是黑色的,罗和縠做的衣裳都是红色的,蔽膝的颜色和衣服颜色一样,领子的边缘用紫红色的丝带,用摇曳的翟鸟图案做装饰,分两个等级。腰带的颜色和衣服一样,里面不是红色的,外面是织锦的,上面用红色的锦缎,下面用绿色的锦缎,系带用青色的丝带。皮带用青色的衣料包裹,戴着白玉做的双佩,两条大红色的绶带,图案和尺寸都和皇太子的衣服一样。册封和朝会的时候穿。鞠衣是用黄色的罗缎做的,蔽膝、腰带、皮带的颜色都跟衣服一样,其他的和褕翟差不多,就是没有翟鸟图案,妃子在亲蚕的时候穿。

好家伙,这说的是宋朝后妃和命妇的衣服首饰制度,还挺复杂的! 先说皇后和皇太子妃的。皇后戴的龙凤花钗冠,大小花一共24朵,这数量跟皇帝仪仗上的冠梁数量一样多,两边鬓角都得戴上装饰,跟皇太后的冠饰差不多,这是绍兴九年(1139年)定的规矩。皇太子妃戴的花钗冠,大小花18朵,对应皇太子仪仗冠梁的数量,也戴在两边鬓角,就是没有龙凤,这是乾道七年(1171年)定的。皇后的常服就两种:袆衣和礼衣;皇太子妃就一种:褕翟,一共就这三种等级的正式服装。

日常穿的衣服,皇后和妃子都穿大袖衫,领子是生色(鲜艳颜色)的,长裙,披着霞帔,戴玉坠子;背子和领子都用绛红色的罗纱做,这跟大臣们的衣服也没啥区别。 哎,这后宫嫔妃的衣服,说起来可就多了。 再说说命妇的衣服,政和年间(1111-1118年)礼仪部门规定:命妇戴的花钗冠,两边鬓角都要装饰,上面镶嵌着宝钿(宝石饰品)。翟衣,就是用青色罗纱绣上翟鸟图案的衣服,图案要绣在衣身和裙子上。 一品命妇,花钗九朵,宝钿的数量也跟花朵数对应,翟衣是九等;二品八朵,八等;三品七朵,七等;以此类推,四品六朵,六等;五品五朵,五等。 她们里面都穿素纱中单,领子是黼领(绘有斧头图案的领子),穿朱红色的褾(长袍)和襈(短褂),面料都用罗和縠(两种轻薄丝织品),蔽膝的颜色跟裙子一样,领边用紫红色,上面绣着重叠的雉鸟图案,这图案分两个等级。二品以下的命妇,也按照这个等级来穿。 她们都戴大带、革带,穿青袜、舄(一种鞋),佩戴佩饰和绶带。 参加册封仪式和“蚕祭”的时候,都要穿这些衣服。

过了几年,也就是七年后,大臣们上奏说:现在文官九品,差别主要体现在三品以上的服装上,命妇已经分了八个等级,但是衣服的名称和样式还没确定下来。 皇上就下令让有关部门根据她们丈夫的官职来确定她们的服装。 然后就让礼制局去制定,但是具体怎么个仪制,这上面也没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