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字太初,是河北洺州肥乡人。他曾祖父李丰做过泰陵县令,祖父李滔是洺州团练判官,他父亲李炳呢,先是在邢州刺史薛怀让手下做事,当观察支使。后来薛怀让调到同州,李炳也跟着去了,当了掌书记。之后,他又在邠州、凤翔做过判官,最后升任殿中侍御史,还做过舒州知州。当年太祖打金陵,沿淮河一带的物资供应,就数舒州最辛苦了,因为劳苦功高,李炳被加封为侍御史,后来去世了。
李沆从小就爱学习,志向远大,他父亲李炳曾经跟别人说过:“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太平兴国五年,李沆考中了进士第一名,然后做了将作监丞、潭州通判,之后升任右赞善大夫,又调到著作郎。有一次,相府让他试着起草一份约束边将的诏书,他写完呈给太宗皇帝,太宗非常高兴,就让他到史馆工作。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毛遂自荐,太宗对宰相说:“李沆和宋湜都是优秀人才啊!”于是就让中书省和王化基一起考评李沆和宋湜,然后分别任命他们为右补阙和知制诰。李沆官位原本最低,却特破格提拔到最高,两人都赏赐了百万钱。因为知道李沆平时比较穷,还欠了不少外债,又额外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还债。四年后,他和翰林学士宋白一起主考贡举,虽然当时有很多非议,但都没有怪到李沆头上。后来,他又升任职方员外郎,被召入翰林院当学士。
淳化二年,李沆担任吏部铨选官。有一次在宫里参加宴会,太宗皇帝目送他离开时说:“李沆举止端庄稳重,真是个贵人啊!”淳化三年,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参知政事。淳化四年,他以本官身份告退,被授予朝请大夫的闲职。没过多久,他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服丧期满后,他又被起复,先是被任命为升州知州,还没上任,就改任河南府知府。真宗皇帝登基为太子后,李沆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朝廷命令太子要以师傅的礼节对待他。真宗皇帝即位后,李沆升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年间初期,他以本官身份拜相,兼任修国史的监修官,之后又改任中书侍郎。
宋真宗时,契丹入侵边境,真宗皇帝仓皇北逃,留下寇准留守京城,当时京城秩序井然。真宗回朝后,寇准在郊外迎接,真宗还设宴款待,慰劳了他很久。寇准后来官至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真宗问寇准治理国家应该优先做什么,寇准说:“首先,不用那些浮夸轻薄、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真宗问具体是谁,寇准说:“比如梅询、曾致尧这些人。”后来曾致尧辅佐温仲舒安抚陕西,他在宫门上上书说温仲舒这个人不能和他一起共事。那些轻浮急进的官员都拍手称快,寇准却很不高兴,于是就用其他人代替了温仲舒,并且罢免了曾致尧。真宗皇帝曾经谈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控制,最终导致王室衰弱,说这主要是因为难以辨别奸邪小人。寇准回答说:“那些谄媚之言听起来像忠言,奸邪之言听起来像实话,就像卢杞蒙蔽德宗皇帝一样,李勉就认为他是真正的奸邪小人。”真宗说:“奸邪的迹象虽然难以辨别,但是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会露出马脚。”
有一天晚上,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诏,想立刘氏为贵妃,寇准把使者叫来,点燃蜡烛当着使者的面烧掉了手诏,然后附上一份奏章,上面只写着:“臣寇准认为不可。”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当宰相,真宗又去问寇准,寇准说:“赏赐官职必须有所依据。石保吉只是因为皇亲国戚的关系,并没有什么战功,如果让他担任宰相,恐怕会引起众议。”第二天真宗又多次询问,寇准的意见仍然不变,真宗只好作罢。真宗觉得寇准从没有密奏给他,就问寇准:“大家都偷偷地向我上奏,你为什么没有?”寇准回答说:“我担任宰相,处理公事就应该公开地说,为什么要偷偷地密奏呢?大臣偷偷密奏的,不是奸臣就是小人,我一直很讨厌这种行为,怎么能效仿呢?”
当时李继迁长期叛乱,兵力越来越强大,想要攻取朔方。朝廷为运送军需物资而疲于奔命,朝野上下都认为灵州是必须争夺的地方,如果丢了灵州,那么边境上的其他州郡都保不住了。真宗对此很疑惑,就向寇准询问。寇准说:“李继迁不死,灵州就不属于朝廷。不如派使者秘密召见灵州的将领,让他们带领军民撤离空城,这样,关中地区的百姓就能得到安宁了。”当时大家意见不一,没有马上采纳寇准的建议,不久灵州就失守了,真宗因此更加器重寇准。
李沆当宰相,王旦参与政事。因为西北边境打仗,有时候忙到很晚才吃饭。王旦感慨地说:“我们这些人,怎么能安安稳稳地享太平,过着悠闲的日子呢?”李沆说:“年轻时就多一些忧虑和勤奋,足够作为警示了。将来四方安定了,朝廷未必就没事。”后来契丹来和亲,王旦问李沆情况如何,李沆说:“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边患平息了,恐怕皇上会渐渐滋生奢侈的心思啊。”王旦当时没觉得李沆说得对。李沆每天都把各地水旱灾害、盗贼案件的奏章拿给皇上看,王旦觉得这些小事没必要麻烦皇上过问。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该让他知道四方百姓的艰难。不然的话,他血气方刚,不注意声色犬马的享乐,就会大兴土木、操练兵马、搞祭祀活动了。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了,这是给以后参与政事的官员提个醒啊。”李沆死后,真宗皇帝因为契丹和亲,西夏进贡,就大肆封禅祭祀,修建宫殿道观,搜集整理古代典籍,几乎没有一天闲着。王旦亲眼看到王钦若、丁谓等人所作所为,想劝谏,但已经和他们是一伙的了;想离开,皇上又待他很好,于是想起李沆早年就预料到了这些,感叹道:“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当时的人都称李沆为“圣相”。
寇准和丁谓关系很好,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的才能,但李沆不用。寇准问他为什么,李沆说:“看看他这个人,能让他做领导吗?”寇准说:“像丁谓这样的人,相公您最终能压制住他,让他做个下属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了,就应该想起我的话。”后来寇准被丁谓拉下水,这才真正服气李沆的远见卓识。
吕夷简当宰相的时候,接待宾客,通常很少说话。跟吕夷简同一年出生的马亮,跟吕夷简的弟弟吕维善说:“外面都说你大哥是个哑巴。”吕维善趁机把马亮的话告诉了吕夷简。吕夷简说:“我不是不知道啊。但是现在朝中的官员,能上殿说话,上奏章,一点阻碍都没有,很多事情都交给下面的官员处理,大家都看到了。要是国家大事,北方有契丹,西方有西夏,每天都要讨论应对策略,我可不是没认真研究。像李宗谔、赵安仁这样的名士,都是当时的精英,跟他们谈话,都无法启发我的想法。至于那些刚入仕的年轻人,见面就拜来拜去的,还经常顺序搞错,一有机会就自我吹嘘,想得到奖赏,我有什么策略跟他们交流呢?如果我委屈自己胡乱说话,那就是世人说的‘逢迎拍马’。这种事,我做不来。”
吕夷简还曾经说过:“身居高位其实没什么好处,只有把内外官员提出的利弊,都一一回复罢了,这就算是尽点微薄之力报效国家了。朝廷的防范措施,都准备得很充分,如果听从他们的建议,实行某件事,反而会带来很多坏处,陆象先说‘庸人扰之’,就是这样。那些奸诈的人只图一时之利,哪里会顾及百姓的死活呢?”吕夷简当宰相的时候,经常读《论语》。有人问他为什么,吕夷简说:“我当宰相,像《论语》里说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都还没做到呢。圣人的话,一辈子读也读不完啊。”
景德元年七月,吕夷简等候上朝的时候,突然生病回家了。皇帝下令太医诊治,还派人去慰问,让大臣们在路上迎接他。第二天,皇帝亲自去探望,赏赐白银五千两。吕夷简刚回到宫里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和惋惜,赶紧又派人去,痛哭流涕,对身边的人说:“吕夷简当大臣,忠诚正直,纯朴厚道,始终如一,没想到他竟然不能享尽天年!”说完又哭了起来。朝廷停朝五日,追赠他太尉、中书令的官职,谥号文靖。他的弟弟吕贽,原本是国子博士,被提升为虞部员外郎;吕源,原本是光禄寺丞,被提升为太子中舍;吕维,原本是屯田员外郎、直集贤院,被提升为户部员外郎;他的儿子吕宗简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他的外甥苏昂和妻兄之子朱涛都考中了进士。乾兴元年,仁宗皇帝即位,下令让吕夷简在真宗庙庭享祭。
李沆为人正直坦率,内在行为谨慎,说话简洁明了,很有大局观。在官位上做事谨慎细致,从不追求名声,一切行动都遵守规章制度,别人根本无法利用私情来影响他。下了班,他整天端坐在椅子上,从不歪歪斜斜地靠着。他家的宅子建在封丘门内,厅堂前面只能勉强容下一匹马转身。有人说他的宅子太小了,李沆笑着说:“住房应该考虑子孙后代,这对于宰相来说确实狭窄,但对于太祝、奉礼这样的官职来说已经足够宽敞了。”至于院墙倒塌、墙壁损坏,他根本不在意。他家堂前的药栏坏了,妻子告诫看家的人不要修,想试试李沆的反应。李沆每天都能看到,过了好几个月都没吭声。妻子把这事告诉了他,李沆说:“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让我改变主意呢!”家人劝他修缮房屋,他从来不回应。他的弟弟李维有一次和他谈到这事,李沆说:“我拿着丰厚的俸禄,有时还有额外赏赐,按说钱足够修缮房屋了,但我想到佛经里说这世间本就充满缺陷,哪能事事如意、圆满称心呢?现在买新宅子,至少要一年才能修缮完毕,人生朝不保夕,又怎么能长久居住呢?像鸟儿一样在树林里有个栖息之所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追求豪华的房屋呢?”
李沆和他的兄弟们感情很好,尤其器重弟弟李维。闲暇时,兄弟俩一起宴饮谈心,从不谈论朝政,也不谈论家务事。李沆死后,有人推荐梅询可以重用,宋真宗说:“李沆曾经说过他不是君子。”可见真宗对李沆的信任和倚重到了何种地步。李维,字仲方,考中了进士,做过保信军节度推官。宋真宗初年,李维献上了一首《圣德诗》,被召到中书省考试,被提升为直集贤院。因为李沆当时是宰相,李维就回避到歙州做知州。到了歙州后,他兴办学校,每年按时举行乡射礼。李沆死后,李维回到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
契丹来求和,说是来祝贺新年。宋真宗当时正在西京,王维就赶到真宗行在的地方,详细汇报说契丹人招待很隆重,保证会遵守盟约。然后,王维就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掌管制诰。从那以后,每次契丹使臣来,真宗大多都让王维负责接待。后来,他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又升迁到中书舍人,因为生病就辞官了,改任许州知州。 之后他又回到翰林做学士承旨,还加了史馆修撰的职务。仁宗刚即位的时候,王维又升任尚书左丞兼侍读学士,参与修撰《真宗实录》,后来又升任工部尚书。
正赶上边关传来消息,说契丹要撕毁盟约,朝廷又派王维去出使。契丹皇帝辽圣宗很看重王维的名声,隆重接待,还让他写一首《两朝悠久诗》。诗写好后,辽圣宗非常高兴。王维回朝后,皇帝想让他担任枢密副使,可是有人说王维在诗里自称“小臣”,不太合适,这事儿就搁置了。后来,王维被提拔为刑部尚书,但他没接受,效仿李士衡的例子请求调换官职,改任相州观察使,结果被谏官刘随弹劾,又改任亳州知州。他请求回原任州府,改任河阳知州。很久以后才回朝,再次外放,担任陈州知州,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王维博学多才,年轻时就以文章闻名,直到老年还坚持读书。从景德年间以后,皇帝每次出巡各地,典章制度和各种礼仪,大多都是王维参与制定和完善的。他还参与过《七经正义》的编定,以及《续通典》、《册府元龟》的修撰工作。王维性格温和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很提携后辈,喜欢喝酒开玩笑,还擅长写诗。他经常说:“人生在世,饮酒作诗自得其乐,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他死后,家里没有什么积蓄。景祐元年,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他的儿子王师锡做过虞部员外郎;王公谨做过太子中舍。
王旦,字子明,是大名莘县人。他的曾祖父王言做过黎阳县令;祖父王彻做过左拾遗;父亲王祐做过尚书兵部侍郎,以文章才华在汉朝和周朝时期就名扬天下,在太祖、太宗时期都是名臣。他曾经劝说杜重威不要反叛朝廷,阻止了卢多逊陷害赵普的阴谋,还为符彦卿百口莫辩,证明他的清白,世人称赞他有很多阴德。王祐在家中庭院亲手栽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代,一定会有人做到三公的职位,这是我的志向所在。”
话说寇准小时候就特别沉默寡言,但却特别爱学习,很有文采。他爷爷寇祐就夸他:“这孩子将来肯定能当上宰相!”太平兴国五年,寇准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大理评事,后来又做了平江县令。平江县衙门以前据说闹鬼,经常不太平。寇准上任的前一天晚上,守门的官吏听到一群鬼在呼喊说:“相爷来了,我们得赶紧躲开!”从此以后,平江县衙门就再也没闹过鬼了。之后,寇准升迁为将作监丞。
后来,赵昌言当上了转运使,因为他威望很高,下属都很怕他。赵昌言到平江县视察,看到寇准的政绩很好,就把他女儿嫁给了寇准。寇准回朝后,被任命为潭州银场的监官。何承矩当时是潭州太守,他很欣赏寇准,推荐他做了著作佐郎,参与编纂《文苑英华》和《诗类》。寇准后来又升任殿中丞、郑州通判。他还上书朝廷,建议在全国各地修建常平仓,以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之后,他又被调到濠州任职。
淳化年间,王禹偁推荐了寇准,说他很有才能,应该让他当转运使。朝廷就派人快马加鞭地把寇准召到京城。寇准不太喜欢做官,就上书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皇上召见他考试,然后让他在史馆工作。两年后,寇准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当初,寇祐因为资历深、名气大,长期负责起草诏书,寇准不到十年就接替了他的位置,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钱若水这个人很会识人,见到寇准后就说:“这真是宰相的料啊!”跟寇准同僚的人,经常说:“王君(指寇准)就像高耸入云的山峰,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的地位和功业将不可估量,我们根本比不上他。”李沆和寇准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他也认为寇准是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
第二年,寇准和苏易简一起负责贡举考试,还被加官为虞部员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赵昌言参与朝廷机务,寇准为了避嫌,效仿唐朝的独孤郁、权德舆,上书辞官。宋太宗很欣赏他的这种做法,就改任他为礼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赵昌言调任凤翔府知府后,寇准马上被任命为知制诰,同时兼任修撰、判院事,皇上还亲自赏赐给他金紫服饰和精美的犀牛皮腰带,并让他在西阁办公。至道元年,寇准担任知理检院。至道二年,他升任兵部郎中。
宋真宗当上皇帝后,就提拔他当了中书舍人。没过几个月,他又升任翰林学士,还兼任审官院的负责人和通进银台封驳司的官员。真宗皇帝一向认为他是个贤才,有一次他上朝奏事后,皇帝目送他离开,还说:“能为朕带来太平盛世的,一定是他!” 后来,钱若水退休了,真宗在御花园里问身边的近臣,有哪些人可用,钱若水就说:“寇准德高望重,能担负重任。”真宗皇帝说:“这正是我心里想的人啊!” 咸平三年,寇准又负责贡举考试,连续几天加班加点,之后升任给事中,还兼任枢密院副院长。一年后,他又升任工部侍郎,参与政事。
契丹入侵边境,皇帝亲征到了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结果突然得了重病,皇帝就派寇准火速赶回京城,让他暂时负责留守的工作。寇准说:“我想请寇准来,我有事要禀报。”寇准来了以后,寇准就问皇帝:“十天了,还没有打胜仗的消息,这该怎么办?”皇帝沉默了很久,才说:“立皇太子吧。”寇准回到京城后,直接进宫,还下令要严格保密,不许任何人传播这个消息。等皇帝回京后,寇准的子弟和家人都在郊外迎接,突然听到后面有马匹的声音,一看,竟然是寇准!两年后,寇准升任尚书左丞。三年后,他又升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还负责修撰《两朝国史》。
契丹刚跟咱们签了盟约,寇准觉得立了大功,脸上得意洋洋的,皇上也挺高兴。王钦若看寇准不顺眼,想把他拉下马,就慢悠悠地说:“这可是《春秋》里说的‘城下之盟’啊,诸侯都觉得丢人,皇上您却把它当成功劳,我可不敢苟同。”皇上听了脸色一变,问:“那怎么办呢?”
王钦若知道皇上厌倦了战争,就胡说八道:“皇上您应该用兵拿下幽燕,才能洗刷耻辱!”皇上说:“河朔的老百姓刚摆脱战乱,我怎么能再发动战争呢?想想别的办法吧。”王钦若又说:“只有去泰山封禅,才能震慑天下,向外国炫耀国威。不过,自古以来封禅,都要等到出现祥瑞,非常罕见的事情才能进行。” 他又接着说:“祥瑞哪能保证一定能得到呢?以前也有靠人力制造祥瑞的,只要皇上您深信不疑,大力推崇,就能让天下人都相信,跟真的祥瑞没什么区别了。”
皇上琢磨了半天,终于同意了,心里却有点犯嘀咕,说:“王旦会不会反对呢?”王钦若说:“我可以用您的意思去跟他说,他应该不会反对的。” 他趁机找到王旦,王旦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勉强答应了。皇上还是犹豫不决,身边也没人能给他出主意。 后来皇上到秘阁去,突然问杜镐:“古书上说的‘河出图,洛出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杜镐是老学究,猜不透皇上的意思,就随便答道:“这是圣人用神道来教化百姓啊。”皇上从这儿得到了启发,主意就定了。
于是皇上召来王旦喝酒,高兴得很,还赏了他一壶好酒,说:“这酒特别好喝,拿回去跟家人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去打开酒坛一看,里面全是珍珠! 从那以后,关于天书、封禅这些事,王旦再也没有提出异议了。
话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王旦担任天书仪仗使,跟着皇帝去泰山封禅,担任大礼使,后来升迁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 皇上还下旨让他撰写《封祀坛颂》,之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四年后,去汾阴祭祀,他又担任大礼使,官职又升为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他还撰写了《祠坛颂》。本来皇上又要给他升官,但他坚决推辞,最后只加了个功臣的称号。没多久,他又兼任了门下侍郎、玉清昭应宫使。
五年后,他又担任了玉清奉圣像大礼使。景灵宫建成后,他又担任了朝修使。七年后,负责刻制天书,还兼任刻玉使,皇上还赏赐给他御马厩里的三匹好马。玉清昭应宫建成后,他被任命为司空。 京城举行盛大的宴会,但是王旦因为心里忧虑国事,一大早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没有参加,皇上还特地写诗来安慰他。 《国史》修成后,他又升任司空。 王旦一直担任天书使,每逢重大祭祀活动,总是他奉着天书前往,他心里一直都挺不痛快的。他掌权十八年,做宰相的时间却只有一纪(十年)。
那时候契丹修好,西夏也发誓遵守原来的疆界,边境战争暂时停止了,真宗皇帝觉得天下太平,可以好好治理国家。王旦认为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制度都很好,应该认真执行,不要轻易更改。皇上越来越信任他,他说的话皇上都听,大臣们有什么请求,皇上都会问:“王旦觉得怎么样?”王旦为人寡言少语,很少见他笑,整天默默地坐着。 等到上朝奏事的时候,大臣们意见不一,王旦总是慢条斯理地说一句话,就能把事情定下来。 回到家里,他有时连帽子和衣服都不脱,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里,家人都不敢去打扰他。
王旦的弟弟把这事儿告诉了赵安仁,赵安仁说:“他正为国家大事操心呢,还没想好怎么做,所以才这样忧心忡忡,肯定是为朝廷担忧啊!”
皇上曾经给两位宰相看一首《喜雨诗》,第二天王旦拿着诗回来,说:“皇上这首诗里有个字写错了,要不要我进去改一下?”王钦若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王钦若却私下向皇上报告了此事。皇上生气了,问王旦:“昨天那首诗有错字,你怎么不早点来报告?”王旦说:“我拿到诗后没来得及再看,没能及时向皇上禀报。”王旦吓得赶紧跪下谢罪,其他大臣也都跟着跪下,只有枢密使马知节没跪,他把事情的真相都报告给了皇上,还说:“王旦这点小事都不在意,这才是宰相的度量啊!”皇上看着王旦笑了。
天下闹蝗灾,有人在野外抓到死蝗虫,皇上把死蝗虫拿给大臣们看。第二天,执政大臣们都拿着死蝗虫进宫说:“蝗虫都死光了,请皇上向百官宣布这个好消息,让大家一起庆祝。”只有王旦不同意。过了几天,王旦上朝的时候,飞蝗遮天蔽日,皇上看着王旦说:“让百官庆祝蝗虫死了,结果蝗虫又来了,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
宫里失火了,王旦赶紧跑进宫。皇上说:“两朝积累下来的东西,朕从不乱花,现在一下烧光了,真是可惜啊!”王旦回答说:“陛下拥有整个天下,钱财根本不用担心,真正应该担心的是政令赏罚是否得当。我身居宰相之位,遇到这种天灾,我应该引咎辞职。”然后王旦上表请罪,皇上于是下诏书承认自己的过失,允许全国各地的人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后来有人说,皇宫失火是荣王宫殿的火蔓延过来的,不是天灾,建议追究责任,要处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却说:“起火的时候,陛下已经下诏书向天下认错,我们也都上表请罪了。现在又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怎么显示皇上的诚信呢?再说,火虽然有迹可循,谁又能肯定不是天谴呢?” 那些要被处死的人都被赦免了。
话说有一天,寇准上书说了些宫廷里的事儿,结果被皇帝治罪了。 查抄他家的时候,搜出来一些朝中大臣跟他往来占卜吉凶的信件。皇帝当时很生气,想把这些信交给御史去调查处理。寇准说:“这都是人之常情嘛,而且信里也没说到朝廷的事儿,不至于要治罪吧。” 真宗皇帝还是气消不了,寇准干脆自己把以前占卜的那些信件拿出来,说:“我年轻没地位的时候,难免会做这些事儿。如果一定要治罪的话,那就把我一起关进大牢吧!” 真宗皇帝说:“这事儿都查出来了,还能饶了你?” 寇准说:“我身为宰相,执掌国法,怎么能自己犯法呢?幸好这事儿没被发现之前,不然就该治罪了。” 皇帝这才消了气。寇准回到中书省,就把那些信全烧了。后来他又后悔了,赶紧派人去抢救,结果已经烧成灰了。 就这样,大家都免于受罚了。
后来,仁宗当了太子,太子老师见到寇准,夸太子写字很有章法。寇准说:“太子老师的职责,就只是教太子写字吗?” 张士逊也夸太子写字好,寇准说:“太子又不是参加科举考试,选拔学士也不是看写字的水平啊。”
契丹人请求朝廷每年额外多给一些钱币。寇准说:“契丹国离我们很近,皇帝马上就要出巡,他们这是在试探朝廷的虚实呢!” 皇帝问:“那该怎么回复他们?” 寇准说:“就给他们一点儿小东西,敷衍一下就行了。” 于是就从每年给契丹的三十万物件里,分别借给他们三万,并且说明明年的数额里会扣除这笔钱。契丹人收到后,非常羞愧。第二年,朝廷又下令给有关部门:“契丹借走的六万钱币,是小事一桩,现在照常给他们,以后别再这样了。”
西夏的赵德明说老百姓闹饥荒,请求朝廷支援一百万斛粮食。大臣们都说:“赵德明刚签了盟约就敢违背,应该下诏书责备他!” 皇帝问寇准怎么办,寇准建议先命令有关部门准备好一百万斛粮食放在京城,然后下诏书让赵德明来取。赵德明收到诏书后,又羞愧又感激,说:“朝廷真是有人才啊!”
寇准这个人啊,老是当着皇帝的面夸奖王旦,王旦也老是当着皇帝的面夸寇准。皇帝就对王旦说:“你虽然一直夸他好,但他却老是说你的坏话。”王旦说:“这很正常啊。我在相位上待了这么久,犯错的地方肯定不少。寇准对陛下您可从来没隐瞒过什么,这更能看出他忠直,所以我才这么看重他。”皇帝听了这话,就更欣赏王旦了。
有一次,中书省有事情要送去密院,结果违反了皇上的命令。寇准当时在密院,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王旦因此受到了责罚,但他只是谢恩,那些办事儿的官员全都被罚了。不到一个月,密院又有事要送回中书省,也违反了皇上的命令。这次,那些办事儿的官员高兴坏了,赶紧把这事儿报给了王旦。王旦却下令把东西送回密院。寇准特别不好意思,就去找王旦说:“老朋友,你心胸可真够宽广的啊!”王旦啥也没说。后来寇准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务,还托人私下里求做宰相,王旦一听就吓了一跳,说:“宰相这种职位,怎么能私下里求呢!我不会接受这种私下请求的。”寇准心里非常后悔。
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任命寇准做了武胜军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去谢恩的时候说:“要不是陛下您了解我,我怎么可能做到这个位置呢?”皇帝就把王旦推荐他的原因详细地告诉了寇准。寇准听了之后又愧疚又感叹,觉得王旦真是高不可攀。寇准当上节度使后,过生日的时候,大摆宴席,还穿戴奢侈,被人告了御状。皇帝很生气,对王旦说:“寇准总是想事事效仿朕,这能行吗?”王旦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寇准确实有才能,就是有点傻。”真宗皇帝一听就明白了,说:“对,他就是有点傻。”然后这事儿就过去了。
翰林学士陈彭年上交了一份科举考试的条例,王旦把条例扔在地上说:“你当了几天翰林学士,就想把全国的进士都给卡住吗?”陈彭年吓得赶紧退下了。当时向敏中也在中书省,他把陈彭年留下的文件拿给王旦,王旦闭着眼睛拿过纸来封好。向敏中想看看,王旦说:“不过就是些修建祥瑞图之类的建议罢了。”后来,陈彭年跟王曾、张知白一起参与政事,他们一起对王旦说:“我们奏事的时候,有些事情没有经过皇上过目,您就批示执行了,恐怕会有人说闲话。”王旦只是谦虚地谢绝了。
有一天,王旦奏事完毕退朝,王曾他们还留在宫里,皇帝很奇怪地问:“有什么事没跟王旦一起说吗?”他们就把之前的事说了。皇帝说:“王旦在我身边这么多年了,我观察他,没有任何私心。自从东封回来后,我交代给他的小事,他都一丝不苟地执行,你们却没做到。”王曾他们退下后很后悔,王旦说:“这还要多亏各位同僚的规劝。”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皇帝想重用王钦若,寇准早上就对皇帝说:“钦若已经得到您的恩宠,赏赐已经很多了,就让他继续留在枢密院吧,两府都可以。我看到祖宗时代,从来没有南方人当过宰相,虽然古人说任用贤才没有地域限制,但这贤才必须是真的贤才才行啊。我身为宰相,不敢压制别人,这也是大家共同的看法。”皇上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寇准死后,王钦若才开始大权在握,还跟人说:“因为寇王公,我晚了十年才当宰相。”
王钦若跟陈尧叟、马知节都在枢密院,因为奏事时发生争吵。皇上把寇准叫来,王钦若还在那里吵吵嚷嚷,马知节哭着说:“我愿意跟王钦若一起被贬到御史府。”寇准呵斥王钦若让他退下。皇上非常生气,下令把王钦若关进监狱。寇准不慌不忙地说:“王钦若他们仗着您对他们的厚爱,才敢这样顶撞您,应该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请让我先回去,明天再听您的旨意。”第二天,皇上召见寇准问他怎么办,寇准说:“王钦若他们应该被罢免,但还不知道因为什么罪名。”皇上说:“因为他们争吵无礼。”寇准说:“您拥有整个天下,如果让大臣因为争吵无礼而获罪,要是让外国知道了,恐怕会影响您的威望。”皇上问:“你的意思是?”寇准说:“请您到中书省,把王钦若他们叫来,向他们表达您宽容的意思,并告诫他们。过一会儿再罢免他们也不迟。”皇上说:“如果不是你的话,我真忍不下这口气。”一个月后,王钦若他们都被罢免了。
寇准曾经和杨亿一起评论人物,杨亿说:“丁谓将来会怎么样?”寇准说:“他是有才华,但说话做事不太靠谱。如果将来他当了官,有德行的人辅助他,或许能善终;如果他独自掌权,一定会自食其果的。”后来丁谓的结局果然像寇准说的那样。
寇准担任兖州景灵宫朝修使的时候,内臣周怀政也跟着去了,周怀政想趁机求见,寇准总是等到所有随从都到了,自己穿戴整齐后,才在堂屋里接见他,简单交代完事情就让他离开。后来周怀政因为事情败露,才知道寇准的深谋远虑。内臣刘承规因为忠诚谨慎得到皇上的宠幸,他病重将死,请求被封为节度使。皇上对寇准说:“刘承规想带着这个愿望死。”寇准坚决反对,说:“将来还会有别人请求当枢密使呢,怎么办?”皇上于是作罢。从此以后,内臣的官职不再超过留后了。
话说寇准当了宰相,每天宾客盈门,但谁也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仔细观察,找出那些可以交流,并且名声不错的人,过几个月后,再把他们召来谈话,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情况,好的坏的都问,有时候还会把他们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呈给皇帝。他很会看人的长处,暗地里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这些人再来拜访,他就装作没看见。每次朝廷要任命官员,寇准先悄悄地把四五十个人的名字写成奏章呈给皇帝,皇帝就用笔圈出他认为合适的人选。其他大臣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争着推荐自己的人,只有寇准推荐的人,奏章一呈上去,就一定能被采纳。丁谓因此多次中伤寇准,但皇帝反而更加信任他。
比如,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当时只是将作监丞,在家赋闲,但他很有贤德。寇准就推荐他做了太子中允。当时使者都不知道李行简的家在哪儿,真宗皇帝还特地派人去中书省问寇准,这才让大家知道李行简是寇准推荐的。寇准推荐的人,别人根本就不知道。寇准死后,史官修《真宗实录》的时候,翻到了他上交的奏章,这才发现朝廷里很多官员都是寇准推荐的。
谏议大夫张师德两次去寇准家拜访,都没能见到他,张师德以为自己被别人中伤了,就跑去告诉向敏中,向敏中就帮他解释。后来要选知制诰,寇准说:“可惜了张师德啊。”向敏中就问他为什么,寇准说:“我以前听说张师德是名门之后,又有士子的风范,没想到他两次来我家拜访都见不到我。状元及第,升官进爵本来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他应该静下心来等待,如果总是急于求成,那些没有门路的人该怎么办呢?”向敏中就把张师德的意思告诉了寇准,寇准说:“我位高权重,哪有人敢随便中伤人呢?只是张师德年纪轻轻就急于求成,对我的态度有点轻慢罢了。”向敏中再三请求:“正好有个空缺,希望您能考虑一下他。”寇准说:“先缓缓吧,让他知道这件事,也算是警示那些贪图功名利禄,不顾廉耻的人。”
石普这小子在许州干了不少坏事,朝里的大臣们都打算弹劾他。仁宗皇帝却说:“石普是武将出身,不懂那些法律条文,恐怕他会仗着自己有点功劳,胡作非为。必须得好好查查,把他召回来关进监狱。”于是就派御史去调查,一天功夫就把案子查清楚了。大家觉得皇上没为了维护武将而违反国法,这真是国家的体面啊!
薛奎当上了江淮地区的运输使,去跟皇帝辞行。皇帝没说什么别的,只说了句:“东南地区的老百姓已经筋疲力尽了。”薛奎回来后感叹道:“这才是宰相该说的话啊!”张士逊当了江西地区的运输使,去跟皇帝辞行,请求皇帝指点。皇帝说:“朝廷对各种税收的控制已经到了极致了。”张士逊后来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牢记着皇帝的话,从不巧取豪夺,人们都说:“这位运输使真是识大体!”
张咏担任成都知府,被召回朝廷。朝廷想派中正来代替他,有人觉得不妥。皇帝问仁宗皇帝的意见,仁宗皇帝回答说:“只有中正才能保持张咏的治理方针。要是派别人去,肯定会有乱七八糟的改变。”李迪和贺边当时都小有名气,参加进士考试。李迪因为赋诗押韵错了,贺边因为在《当仁不让于师论》里把“师”解释成“众人”,和注疏里的解释不一样,两人都没考上。主考官上奏请求重新考试,仁宗皇帝说:“李迪虽然犯了考试的错误,但那是无意的,可以忽略他的过失。贺边却故意标新立异,会让后来的学生都钻研这些旁门左道,这样可不行。”于是就录取了李迪,而把贺边给刷掉了。
话说寇准当官时间长了,有些人就开始背后说他坏话,但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为自己辩解。要是别人犯了错,即使皇帝龙颜大怒,只要情况允许,他也会据理力争,直到把事情说清楚为止。寇准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从东鲁回朝后,好几年都请求退休,皇帝不仅下旨嘉奖他,还亲自召见他,委以重任,从没变过。天禧年间,他升任太保,还被派去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后来又加封太尉兼侍中,每天都要进宫当值,参与处理军国大事,根本没个准点。寇准越发害怕担责任,上书请求辞官,还托同僚帮忙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很重视他,但拗不过他,最后只加封了他的食邑。
有一天,寇准单独在滋福殿觐见皇帝,皇帝说:“朕正准备把大事交给你,可你身体这么差。”于是让太子出来拜见寇准,寇准吓得赶紧躲避,太子还是坚持拜了他。寇准说:“太子德才兼备,将来一定能辅佐陛下。”然后,他推荐了十几个大臣人选,后来没当上宰相的只有李及和凌策两人,他们也都成了名臣。寇准再次请求辞官,皇帝看到他身体虚弱,就可怜地答应了。于是,寇准被任命为太尉,兼领玉清昭应宫使,俸禄相当于宰相的一半。一开始,寇准是兼任宰相和使者,现在辞去宰相之职,使者职位却还保留着,这“专置使”的制度,就是从寇准开始的。
没过多久,皇帝又派人用轿子抬寇准进宫,让他的儿子寇雍和宫廷官员搀扶着他,到延和殿见驾。皇帝说:“你如今病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天下大事要交给谁呢?”寇准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上,还是请陛下明察秋毫,选择合适的人才吧。”皇帝再三追问,寇准就是不说。当时张咏和马亮都是尚书,皇帝分别询问他们,他们也说不出来。皇帝于是说:“那就说说你的想法吧。”寇准强撑着起身,拿着笏板说:“以臣愚见,非寇准莫属。”皇帝说:“寇准性子刚烈,有点急躁,你再想想其他人选。”寇准说:“其他人,臣都不了解。臣病重,不能久侍。”说完就告辞离开了。寇准去世一年多后,皇帝果然任命寇准为宰相。
早上病情很严重,皇上一天要派内侍来问候好几次呢。皇上还亲自熬药,连带着地瓜粥一起赏赐给他。杨亿跟寇准关系本来就很好,皇上就把他叫到卧室里,让他起草遗表。寇准说:“我担任宰相,不能用将死之人的身份,为亲戚朋友求官,就只写写自己一生的经历吧,希望皇上能亲近百姓,重用贤才,稍微减轻点劳累。”他还告诫儿孙们:“我们家一直以来名声好、品德高尚,一定要勤俭朴素,保持好家风,千万别过分奢侈,不要厚葬,更别在棺材里放金银珠宝。”
遗表写好了,真宗皇帝看了很感动,就亲自去寇准府上,赏赐了五千两白银。寇准写了谢恩的奏章,快写完的时候,自己又加了四句:“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施,以息咎殃。”(我更加害怕贪多藏私,何况这些东西我也用不上,就想把它分给别人,以消除灾祸。) 结果他让人把奏章送到宫里,皇上却不准。奏章送回去的时候,寇准已经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皇上到他灵前痛哭,还停朝三天,追赠他太师、尚书令、魏国公的爵位,谥号文正,还另外下令为他举行哀悼仪式。
过了几天,张旻要去河阳赴任,按规矩应该设宴饯行,但是因为寇准去世的缘故,大家就没举行宴会,也没奏乐。皇上还把寇准的儿子、弟弟、侄子、外孙、门客、经常跟随他的人,有十几个都授予了官职。等寇准的儿子们服丧期满后,又分别给他们升了一级官。后来皇上知道了寇准在奏章末尾自己加的四句,就让人把奏章拿来看,看了之后,皇上哭了很久。寇准留下文集二十卷。到乾兴年间,皇上又下令让寇准在真宗庙里配享。后来立碑的时候,仁宗皇帝亲笔题写碑首,写的是:“全德元老之碑”。
话说这位旦先生啊,对寡嫂特别尊重有礼,和弟弟旭关系也非常好,感情深厚。他娶妻从不看重对方家庭背景。他穿衣打扮朴素简单,家里人想用漂亮的丝绸锦缎装饰毡席,他都不答应。有人送给他一条玉带,弟弟觉得很好,拿给他看,旦先生就让弟弟把玉带系在自己身上,问他:“现在觉得好看吗?”弟弟说:“系在我身上,我自己怎么能看得见呢?”旦先生说:“非要自己戴着,让别人夸奖才觉得好,是不是太费劲了?”于是马上把玉带还给了送礼的人。所以他穿戴的东西,就只有那条赏赐的腰带而已。他家人从来没见过他生气,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只是不吃他不喜欢的东西而已。有一次,有人故意在汤里放了一点墨汁,旦先生只吃米饭,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汤,他就说:“我今天就是不太喜欢吃肉。”后来,又在饭里放了墨汁,他又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以给我煮点粥吗?”旦先生没有置办田产房屋,他说:“子孙后代都应该自己努力,干嘛要留田产房屋给他们,只会让他们为了争家产而做坏事。”宋真宗见他住的地方简陋,想给他修缮一下,旦先生说这是祖上留下的老房子,就婉拒了。后来家里的宅门坏了,管理房屋的人给他换了个新的,暂时在走廊边开了个侧门让他出入。旦先生每次经过侧门,都骑在马上低头过去,门修好后,他又从正门出入,对此他都不在意。他三个儿子:雍,当过国子博士;冲,当过左赞善大夫;素,另有记载。
接下来咱们说说向敏中,字常之,是开封人。他父亲向瑀,在汉朝做过符离县令。他父亲性格严厉刚毅,只有一个儿子向敏中,所以亲自教导督促,从不给好脸色看。他曾经对妻子说:“我们家将来能兴盛,全靠这个儿子了!”向敏中跟着父亲到京城赴任,路上有个书生路过他们家门,看见向敏中,就对邻居家的妈妈说:“这个孩子,骨骼清奇,将来一定能富贵长寿!”邻居妈妈回去告诉她家,等她出来的时候,向敏中已经不见了。向敏中成年后,接连遭遇丧父丧母的打击,但他能刻苦自励,胸怀大志,从不因为贫穷而气馁。
公元980年,他考中了进士,然后当上了将作监丞,接着又去吉州当通判,后来官升右赞善大夫。 张齐贤这个转运使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回朝,做了著作郎。 皇上召见他,他回答问题条理清晰,表达流畅,太宗皇帝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户部推官,之后又外放到淮南当转运副使。
那时候,那些负责外地财政的人,都仗着权势摆架子,走到哪儿都让人害怕。可他跟他们不一样,不摆架子,对同事礼貌相待,还经常鼓励他们好好工作,把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 有人说他很有军事才能,皇上就把他召进宫,想让他当某个部门的副使。但他坚决推辞,还献上了自己写的文章,皇上就让他兼任直史馆,然后让他回去继续原来的工作。
因为有功劳,他直接升职做了左司谏,之后又当了户部判官和知制诰。没过多久,他又代理大理寺卿。 那时候,没收了祖吉的赃款,按照规定要分给办案的官员,但他却像钟离权那样,把财物拒之门外,一分没拿。 有个妖女道安诬告陷害人,牵扯到了开封府判官张去华,张去华是他岳父,所以他申请回避,没参与审理这个案子。 后来,那些办案的官员都被贬官了,但他因为和这个案子有亲戚关系,也被免职了,外放到广州当刺史。
临走前,他当面向皇上说明了情况,太宗皇帝很感动,答应三年之内把他召回。第二天,他就升任了职方员外郎,然后前往广州赴任。广州刺史还兼管市舶司,之前的刺史都因为这个事情惹了不少麻烦。他到荆南后,就先采购好药物带去广州,在任期间,他生活简朴,从不贪污,以清廉著称。 后来,他升任广南东路转运使,之后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工部郎中。
太宗皇帝用飞白书写下他和张咏的名字交给中书省,说:“这两个人都是名臣啊,我要重用他们!” 周围的大臣都称赞他们的才能,于是,他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
话说这时通进、银台司的主管,负责处理奏章文书,这些文书要先经过枢密院,结果经常被卡住,甚至有些重要的文件还会丢失。敏中就这事儿上奏皇帝,说担心边疆会因为信息不通而耽误大事,建议另设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审核这些文书。皇帝就让敏中和咏一起负责这个新机构。皇上本来想重用敏中,可是一些当权派眼红他,就开始使坏。
有人告状说,敏中在法寺的时候,皇甫侃这小子监察无为军税务,收受贿赂,还写信给朝中大臣求情,想减轻处罚,而敏中也收了他的贿赂信。这事儿被御史查办了,查实敏中确实收到过皇甫侃的信,但他只看了一眼信封上的名字,连信都没拆就让人送走了。后来抓到了皇甫侃的仆人,审问后得知,那封信被藏在临江驿站的土里。赶紧派人去挖,结果信封完好无损!皇上当时就震惊了,赶紧把敏中召见过来,安慰他,还重重地赏了他,然后就决定重用他。没过多久,敏中就升任右谏议大夫,还兼任枢密院同知。从郎中到这个位置,也就一百多天,升迁速度简直不要太快!
那时候西北正在打仗,枢密院可是掌管军机要务的地方,敏中办事能力强,头脑又灵活,对西北边境的情况,包括道路、哨所、交通要道,都非常了解。到了至道年间,他又升任给事中。真宗皇帝登基后,敏中正好在家休假治病,他强撑着身子进宫,在东宫见了皇上,皇上马上就让他复职。之后,他又升任户部侍郎。后来曹彬当了枢密使,敏中就接替他当了副使。咸平年间,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
一次皇上到河北大名府,宋湜生病了,敏中就临时兼任枢密院事。那会儿刚打完仗,朝廷决定派重臣去安抚边疆,就派敏中担任河北、河东安抚大使,陈尧叟和冯拯当副使,还带了一万禁军。敏中到各地去了解百姓疾苦,还宴请慰劳当地官员,大家都对他非常感激。四年后,他升任同平章事,还兼任集贤殿大学士。
老薛居正的孙子薛安上,这小子不争气,他家房子呢,皇上下了令不许经商买卖,结果寇准违抗圣旨,还去质问他。正好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的老婆,柴氏,正带着家产要去张齐贤那儿,薛安上就告状说这事儿。柴氏就说,寇准以前想娶她,她没答应,所以寇准就暗中包庇薛安上。宋真宗就问寇准怎么回事,寇准说自己刚丧妻,没心思再娶,根本就没向柴氏求过婚,真宗一听,也就没再追问了。结果柴氏又去打鼓告状,闹得更大了,最后这事儿就交给了御史台处理,还查出了寇准宅子里的证据。当时王嗣宗是盐铁使,本来就嫉妒寇准,就趁机说,寇准想娶王承衍的妹妹,两人私下已经定下了,只是还没正式提亲。宋真宗就问王家,结果这事儿是真的,真宗觉得寇准之前说的话是假的,就把他贬官了,从枢密副使降为户部侍郎,然后外放去永兴军当知府。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寇准又升官了,当上了兵部侍郎。夏州的李继迁兵败,被潘罗支射伤了,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快要死了,就嘱咐他儿子李德明一定要归顺大宋,说:“上一次奏表没被批准就再上一次,就算上百次奏表,也不要停下来。”李继迁死了以后,李德明就投降了,皇上就派寇准去当鄜延路缘边安抚使,没多久又把他调回京兆府了。
那是冬天,宋真宗皇帝亲自到澶渊视察,秘密下诏给寇准,把西边边防的全部权力都交给他,让他可以自行其事,不必事事请示。寇准收到圣旨后,把它藏了起来,表面上一切照常。正好赶上举行大傩仪式(驱逐疫鬼的仪式),有人告密说,看守城门的士兵想借着大傩的机会造反。寇准偷偷地命令士兵穿着盔甲,埋伏在走廊下的帷帐里。
第二天,他把所有宾客和军官都召集起来,摆酒席,大家一起喝酒,看起来其乐融融,没人察觉到任何异常。然后,他让参加大傩仪式的队伍进场,先让他们在宫门外表演,之后再召他们到台阶下。寇准一挥手,埋伏的士兵就冲了出来,把那些图谋不轨的士兵全部抓获。果然,每个人都藏着短刀,寇准当场就把他们杀了。处理完尸体后,他让人用灰沙扫干净院子,然后又开始奏乐设宴,宾客们虽然心里害怕,但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边境地区因此安定下来。
那时候,一些老资格的宰相出任地方官,根本不把军事放在心上。寇准虽然名声很大,但他到任后整天吃喝玩乐,甚至把喜欢的戏子送给富豪,从中收取好处。张齐贤性格豪爽,抓到强盗土匪,有时还会把他们放了。真宗皇帝听说这些事后,夸奖寇准说:“大臣出任地方官,只有寇准真正为百姓着想啊!”于是,皇帝又想重用寇准。两年后,因为和西夏的盟约还没确定下来,皇帝又任命寇准为鄜延路都部署兼知延州,让他负责边境防务,还让他兼任河南府知府和西京留守。
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要举行封禅泰山的大典,因为寇准有功劳,而且名望很高,皇帝把他召回朝廷,让他暂时代理东京留守的职务。封禅大典结束后,皇帝任命他为尚书右丞。
当时吏部有很多官员选拔的事情积压下来,皇帝就让寇准和温仲舒一起负责处理这些事。不久,寇准又兼任了秘书监,后来又担任工部尚书,还被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皇帝还赐给他诗歌来褒奖他。在汾阴祭祀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留守。寇准以他的稳重和镇定,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皇帝为此专门作诗,派使者送去赏赐他。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五年后,他又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兼任集贤殿大学士,还加封中书侍郎。接着,他又被任命为景灵宫使,宫殿建成后,他升任兵部尚书,并担任兖州景灵宫庆成使。
天禧年间,他升任吏部尚书,还担任了负责安放太祖皇帝画像仪式的应天院奉安太祖圣容礼仪使。后来又升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负责修撰国史。
当天,翰林学士李宗谔要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说:“朕即位以来,从未任命过仆射,现在任命敏中,这是非常特殊的任命啊,敏中应该非常高兴吧!”皇帝又说:“敏中今天来贺喜的人肯定很多,你去看看,别说是朕的意思。”
李宗谔去了之后,发现寇准谢绝了宾客,家里静悄悄的。李宗谔和自己的家人直接进去,慢慢地祝贺道:“今天听说您升任右仆射,朝中官员没有不高兴庆祝的。”寇准只是嗯嗯地应着。李宗谔又说:“自从皇上即位以来,从未任命过宰相,如果不是您功勋卓著,深受皇上信任和器重,怎么会得到这样的殊荣呢?”寇准还是只是嗯嗯地应着。李宗谔接着又详细地列举了历史上担任仆射的官员的功勋、礼遇和任命的重要性,寇准依然只是嗯嗯地应着,一句话也没说。李宗谔离开后,还派人去问寇准家厨房,今天有没有亲朋好友来吃饭,结果也没有一个人。第二天,李宗谔把看到的都报告给了皇帝。皇帝说:“寇敏中真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官员啊!”
于是,寇准被调任玉清昭应宫使。由于年老,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恩准却没批准。三年后的重阳节,皇帝在宫苑设宴,寇准晚上回家时,突然中风晕倒,无法参加郊祀大典的陪同仪式了。后来,他又升任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他上表请求辞官,又上表请求退休,但都被皇帝拒绝了。第二年三月,寇准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皇帝亲自前往吊唁,痛哭不已,并且停朝三日,追赠他太尉、中书令的官职,谥号为“文简”。他的五个儿子和女婿们都升了官,皇帝还特别提拔了他府上的几个官员。
寇准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为人正直厚道,聪明睿智,通晓民政,善于处理繁杂事务,谨慎选拔人才。他担任要职三十年,人们都称赞他德高望重,深受皇帝的优待,所以即使年老体衰,也最终未能退休。等到追赠的诏书写好后,皇帝特别批注道:“敏中为人淳朴谨慎,温和善良,应该更加发扬这种精神。”皇帝对他的恩宠如此之深。寇准有文集十五卷传世。
他的儿子:寇传正,国子博士;寇传式,龙图阁直学士;寇传亮,驾部员外郎;寇传师,殿中丞;寇传范,娶南阳郡王惟吉之女安福县主,官至密州观察使,谥号惠节。
传亮子,也就是李沆,当了定国军节度使的留后,死后被追封为康懿。他的女儿就是后来的钦圣宪肃皇后。因为李沆的功劳,他的后代也被追封,分别追封他的父亲为敏中燕王,他的哥哥为传亮周王,他自己为吴王。李沆的孙子李绎和李绛,都当上了太子中书舍人。
这么说吧,宋真宗时期,号称是盛世,而且人才辈出。李沆当宰相的时候,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他烧掉了皇帝私下颁发的封妃诏书,以此来约束皇帝的私欲;他还建议迁走灵州百姓,以此来挫败西夏的阴谋诡计,真是名副其实的好宰相啊!李沆曾经对王旦说,边境战争一旦平息,皇帝就会生出骄奢淫逸的心思,到时候就会大兴土木,沉迷声色犬马,搞什么神仙祭祀之类的活动。后来王钦若、丁谓那些奸臣果然就干起了这些事。李沆还告诫真宗,千万别重用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新进官员,凡是内外官员提出的建议,只要有害的,他都直接驳回。可是后来神宗却重用了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变法主张,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世人都称赞李沆是“圣相”,虽然他的话有些过头,但确实是有先见之明啊!
王旦执政时间最长,处理政务从不拖泥带水,有人诽谤他,他也不理会。他推荐人才从不图回报,遇到有人犯错,他总是宽宏大量地原谅,从不啰嗦。澶渊之战的时候,他问真宗:“如果十天之内打不赢仗,怎么办?”真宗回答说:“那就立太子吧!”后来契丹人过了好几年才还钱,西夏人说百姓闹饥荒,请求朝廷支援粮食,这些事都是王旦一句话就给解决了,真是了不起的宰相才能啊!只是他听了王钦若的谗言,相信了所谓的“天书”,这一点就比不上李沆了。向敏中为人清廉,不屑接受贿赂,坚决躲避可能涉及贪污受贿的市舶司事务,还拒绝了皇甫侃的求情信,避免卷入麻烦。他被罢免官职的时候,喜怒不形于色,也可以说是很有宰相风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