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说:“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局的变化;观察人事,来教化天下。”文字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可是件大事啊!可是从有了文字记载开始,文字虽然越来越多,但一代不如一代;秦朝焚书坑儒之后,文字虽然也很多,但社会风气却越来越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社会风气的兴衰,是人心和习俗造成的,并非仅仅是文字所能决定的。但是,离古代越远,如果没有这些典籍来规范和约束,社会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从秦朝开始,人们就总是用典籍的兴衰来预测国家的兴衰。

宋朝统治天下三百多年,考察它的治世和乱世,以及社会风气的盛衰,虽然比不上夏商周三代,但当时的皇帝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辅助皇帝的官员也都把经学作为首要任务,那些有学问的官员和士大夫们,整天都在谈论道德、性命之学,这难道不像是周朝盛世吗?有人说宋朝的衰落是因为文化太发达了,这是把责任归咎于文化繁荣,这种说法只看到表面现象,未必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的看法。

历代书籍,数量最少的是秦朝,最多的是隋朝和唐朝。隋朝的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唐朝的藏书,开元盛世时期最多,有八万多卷。其中唐人自己写的书,大概有三万卷,那么,从古代传下来的旧书,到唐朝的时候已经很少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天下大乱,老百姓再也看不到《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影响了。周显德年间,才开始用刻板印刷书籍,学者们不用再费力抄写了,可以完整地看到古人的著作了。但是,由于战乱,很多书籍散失了,侥幸保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二三。

宋朝初期,大概有一万多卷书籍。后来宋朝统一全国,收缴了各个国家的书籍,还下令派人购买流散的书籍,朝廷的三馆藏书,逐渐增加了。宋太宗在左升龙门北边修建了崇文院,把三馆的书籍都搬到那里。他又把三馆的一万多卷书,另建书库,叫做“秘阁”。秘阁建成后,宋太宗亲自去观看书籍,还宴请大臣和馆吏。他还命令近臣和侍卫们广泛阅读书籍。

宋真宗的时候,命令三馆(指翰林院、史馆、集贤院)抄写四部书各两本,放在皇宫里的龙图阁和后苑的太清楼,玉宸殿、四门殿也各有上万卷书。因为秘阁地方太小了,又把内藏西库分出来扩充秘阁,这重视文化的用心,真是到了极致啊! 后来皇宫失火,火势蔓延到崇文院和秘阁,很多书都烧成灰了。剩下的书,就搬到了右掖门外面,叫做崇文外院,然后又下令重写这些书籍,还选派官员仔细核对校勘,通常由一位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来负责这件事,书写完成后,就放到太清楼里。

宋仁宗的时候,新修建了崇文院,命令翰林学士张观等人编纂四库书,仿照《开元四部录》的体例,编成了《崇文总目》,一共三万六千六百六十九卷。宋神宗改革官制,就把三馆的职务给取消了,把崇文院改成了秘书省,秘阁的书籍就由秘书郎负责,编辑校对,纠正书中的错误,就主要由校书郎来负责。

宋徽宗时期,把《崇文总目》改名为《秘书总目》。他还下令向民间征集书籍,凡是珍藏的、以前没见过的、值得参考学习的书籍,都被征集到宫中,并且给提供这些书籍的人员授予官职。 而且因为三馆的书丢失遗失了很多,徽宗下令设立专门的机构,以补充完善和校正为名,设立官员来负责统筹,招募工匠抄写书籍。分别在宣和殿、太清楼和秘阁都设立了这样的机构。从熙宁年间开始搜集整理书籍,到了徽宗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我查阅了宋朝的典籍,发现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书籍,总共有3327部,39142卷。仁宗、英宗两朝的书籍,有1472部,8446卷。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的书籍,有1906部,26289卷。这三朝的书籍记录,在后来的两朝记录中就没有了,只记录了那些以前没有的书。四朝的记录和两朝的记录也是同样的情况。当时总共的书籍数量,是6705部,73877卷。

靖康之难后,宣和殿和馆阁的藏书全部丢失了。高宗南迁临安后,在国史院的右边设立了秘书省,四处搜寻遗失的书籍,还多次重赏献书的人,于是各地藏书渐渐流出,馆阁的藏书也日益丰富起来。当时整理的书目,共有44486卷。到了宁宗时期,又续编书目,增加了14943卷,比《崇文总目》还要多。

从那时起,直到宋朝灭亡,虽然国运艰难,战事不断,但君臣上下始终重视文学,从朝廷到民间,创作、讲学、记述、吟咏的作品不断涌现,卷帙浩繁,数量远超前代。虽然其中难免夹杂一些不符合正道的、阿谀奉承的、荒诞不经的、琐碎零散的作品,但瑕不掩瑜,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就像大海汇聚万千河流,四渎各有其源,繁星点缀夜空,五星各有其位一样,从浩瀚的典籍中寻找精华,还是很有价值的。

宋朝旧史,从太祖到宁宗,一共写了四部。记载文史著作的,前后部帙数量有增有减,内容也略有不同。现在我把重复的部分删去,合为一部,对于宁宗以后没有记载的书籍,就仿照前朝史书,按经、史、子、集四类整理,总共收录了9819部,119972卷。

咱们这儿有一大堆关于《易经》的书,种类可多了!首先是《易经》本身,还有各种注解和解读,简直琳琅满目。

先说正经的,有《周易古经》一卷,薛贞注的《归藏》三卷,还有《易传》十卷,说是卜子夏传下来的。此外还有《周易上下经》六卷,以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三卷,韩康伯还给它做了注解。郑玄的《周易文言注义》一卷,王弼的《略例》一卷,还有《易辨》一卷,阮嗣宗的《通易论》一卷,干宝的《易传》十卷,以及一本叫《易髓》的书,八卷,是晋朝人写的,可惜不知道是谁写的。

孔颖达的《正义》十四卷,《玄谈》六卷,《易正义补阙》七卷,任正一的《甘棠正义》三十卷,关朗的《易传》一卷,王肃的《传》十一卷,陆德明的《释文》一卷,卫元嵩的《周易元包》十卷(苏源明传,李江注),李鼎祚的《集解》十卷,史文徽的《易口诀义》六卷,成玄英的《流演穷寂图》五卷,蔡广成的《启源》十卷和《周易外义》三卷,沙门一行的《传》十二卷,王隐的《要削》三卷,陆希声的《传》十三卷,郭京的《举正》三卷,东乡助的《物象释疑》一卷,邢璹的《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三卷,李翱的《易诠》七卷,张弧的《周易上经王道小疏》五卷,张韩的《启玄》一卷,青城山人的《揲蓍法》一卷,王昭素的《易论》三十三卷,纵康乂的《周易会通正义》三十三卷,阴洪道的《周易新论传疏》十卷,陈抟的《易龙图》一卷,范谔昌的《大易源流图》一卷和《证坠简》一卷,胡旦的《易演圣通论》十六卷,石介的《口义》十卷,冀震的《周易义略》十卷,代渊的《周易旨要》二十卷,一本不知道是谁写的《何氏易讲疏》十三卷,陆秉的《意学》十卷,《古易》十三卷(说是王洙家传下来的),还有王洙的《言象外传》十卷。

这可真是不少啊,各种版本的解释,各种角度的解读,看得人眼花缭乱的。看来想彻底弄懂《易经》,还得下一番功夫才行!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易经方面的书。刘牧写了《新注周易》十一卷,还有《卦德通论》一卷和《易数钩隐图》一卷。吴秘写了本《周易通神》,黄黎献写了《略例》一卷和《室中记师隐诀》一卷。龚鼎臣写了《补注易》六卷,彭汝砺写了《易义》十卷。

接下来,还有赵令湑的《易发微》十卷,乔执中的《易说》十卷,赵仲锐的《易义》五卷,谢湜的《易义》十二卷,谭世勣的《易传》十卷,陆太易的《周易口诀》七卷,冀珍的《周易阐微诗》六卷,李赞的《周易说》九卷,张果的《周易罔象成名图》一卷,裴通的《周易玄解》三卷。

邵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写了《皇极经世》十二卷,还有《叙篇系述》两卷和《观物外篇》六卷(这是他学生张湣记录邵雍讲课的内容),以及《观物内篇解》两卷(这是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整理的)。邵伯温自己也写了一本《周易辨惑》,只有一卷。

此外,还有常豫的《易源》一卷,徐庸的《周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和《卦变解》两卷,宋咸的《易训》三卷、《易补注》十卷和《刘牧王弼易辨》两卷,皇甫泌的《易解》十九卷,郑扬庭的《时用书》二十卷和《明用书》九卷,《易传辞》三卷和《易传辞后语》一卷。

陈良献写了本《周易发隐》二十卷,石汝砺写了《乾生归一图》十卷,鲍极的《周易重注》十卷,叶昌龄的《图义》两卷,胡瑗的《易解》十二卷、《口义》十卷和《系辞说卦》三卷。欧阳修写了《易童子问》三卷,阮逸写了《易筌》六卷,王安石写了《易解》十四卷。

尹天民写了《易论要纂》一卷和《易说拾遗》两卷,司马光写了《易说》一卷和另外三卷,以及《系辞说》两卷。鲜于侁的《周易圣断》七卷,苏轼的《易传》九卷,程颐的《易传》九卷和《易系辞解》一卷,张载的《易说》十卷,吕大临的《易章句》一卷,龚原的《续解易义》十七卷和《易传》十卷,最后是李平西的《河图传》一卷。 这些都是关于易经的著作,数量还真不少!

老李写了一本《删定易图序论》,一共六卷。张弼的《易解义》有十卷。顾叔思写了本《周易义类》,三卷本。刘概的《易系辞》是十卷本。晁说之写了《录古周易》八卷,还有本五卷的《太极传》。此外,还有《因说》一卷和《太极外传》一卷。游酢的《易说》只有一卷。耿南仲也写了本《易解义》,十卷。安泳的《周易解义》不知道丢哪去了,卷数不详。陈瓘的《了斋易说》是一卷本。邹浩的《系辞纂义》两卷。张根的《易解》九卷。还发现一本《周易六十四卦赋》,说是颍川陈君写的,可惜名字不知道了,就一卷。林德祖的《易说》九卷。陈禾的《易传》十二卷。李授之的《易解通义》可真够厚的,三十卷!朱震的《易传》十一卷。《卦图》三卷。《易传丛说》一卷。张汝明的《易索》十三卷。郭忠孝写了《兼山易解》两卷,还有本《四学渊源论》三卷。任奉古的《周易发题》一卷。陈高的《八卦数图》两卷。林儵的《易说》十二卷。《变卦》八卷,《变卦纂集》一卷。凌唐佐的《集解》六卷。袁枢的《学易索隐》一卷。夏休的《讲义》九卷。郭雍的《传家易解》十一卷。沈该的《易小传》六卷。都絜的《易变体》十六卷。郑克的《揲蓍古法》一卷。吴沆的《易璇玑》三卷。李椿年的《易解》八卷。《疑问》一卷。李光的《易说》十卷。李衡的《易义海撮要》十二卷。洪兴祖的《易古经考异释疑》一卷。张行成的《元包数总义》两卷。《述衍》十八卷。《通变》四十八卷,这也太多了吧!

晁公武的《易诂训传》十八卷。胡铨的《易传拾遗》十卷。程大昌写了《易原》十卷和《易老通言》十卷。杨万里的《易传》二十卷。林栗的《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李舜臣的《易本传》三十三卷。曾穜的《大易粹言》十卷。吕祖谦的《定古易》十二篇合为一卷,还有本《音训》两卷。《周易系辞精义》两卷。朱熹的《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三卷。 这么多关于《易经》的书,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这里有一份书单,全是关于《周易》的!好多好多本呢!首先是张浚的《易传》十卷,倪思的《易训》三十卷,这可够读一阵子的了。还有赵善誉的《易说》两卷,刘文郁的《易宏纲》八卷,吴仁杰的《古易》十二卷,以及他的另一本书《周易图说》两卷。 此外还有《集古易》一卷,王日休的《龙舒易解》一卷,刘翔的《易解》六卷,胡有开那本巨著《易解义》足足四十卷! 邹巽的《易解》六卷,郑刚中的《周易窥余》十五卷,杨简的《己易》一卷,潘梦旂的《大易约解》九卷,麻衣道者的《正易心法》一卷,郑东卿的《易说》三卷,项安世的《周易玩辞》十六卷,程迥的《易章句》十卷,以及他的《外编》一卷。

接下来还有《占法》、 《古易考》一卷,林至的《易裨传》一卷,叶适的《习学记言·周易述释》一卷,李椿的《观画》两卷,王炎的《笔记》八卷,郑汝谐的《易翼传》两卷,汤羲的《周易讲义》三卷,还有个叫乐只道人的《羲文易论微》六卷,可惜作者名字没留下。 同样,还有一本朱氏的《三宫易》一卷,作者名字也忘了。刘烈的《虚谷子解卦周易》三卷,刘牧和郑夫合著的《周易》七卷,杨文焕的《五十家易解》四十三卷,孙份的《周易先天流衍图》十二卷(程敦厚写的序),刘半千的《羲易正元》一卷,冯椅的《易学》五十卷,商飞卿的《讲义》一卷,《周易卦类》三卷,《易辞微》三卷,《易正经明疑录》一卷,《易传》四卷,《口义》六卷,《易枢》十卷,《系辞要旨》一卷(作者不详)。

还有《古易音训》两卷,这本也挺重要的! 接着是《易乾凿度》三卷,《易纬》七卷,《易纬稽览图》一卷,《易通卦验》两卷(郑玄注),《流演通卦验》一卷(作者不详)。王柏的《读易记》十卷和他的《涵古易说》一卷,《大象衍义》一卷,曾几的《易释象》五卷,刘禹偁的《易解》十卷,程达的《易解》十卷,戴溪的《易总说》两卷,赵汝谈的《易说》三卷,真德秀的《复卦说》一卷,吴如愚的《易说》一卷,最后是李光的《易传》十卷。 我的天,这么多关于《周易》的书! 看来要花不少时间才能读完啊!

李焘写了一本叫《易学》的书,一共五卷;还有一本叫《大传杂说》,只有一卷。朱承祖写了《易摭卦总论》十卷,林起鳌写了《易述古言》两卷,方实孙写了《读易记》八卷,魏了翁写了《易集义》六十四卷和《易要义》十卷。郑子厚写了《大易观象》三十二卷,张野还给它做了注解。

总的来说,关于《易经》的书,一共收集到二百一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不过,王柏的《读易记》之后,还有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没列进去。

《尚书》这本书,汉朝孔安国做过注解,一共十二卷;还有个《古文尚书》,是孔安国用隶书写的,只有两卷。伏胜写的《大传》三卷,郑玄做了注解。《汲冢周书》十卷,是晋朝太康年间在汲郡发现的,孔晁做了注解。陆德明写了《释文音义》一卷,孔颖达写了《正义》二十卷,冯继先写了《尚书广疏》十八卷和《尚书小疏》十三卷。尹恭初写了《尚书新修义疏》二十六卷,胡旦写了《尚书演圣通论》七卷,胡瑗写了《洪范口义》一卷,苏洵写了《洪范图论》一卷,程颐写了《尧典舜典解》一卷,王安石写了《新经书义》十三卷和《洪范传》一卷,苏轼写了《书传》十三卷。

还有一些关于《尚书》的书,比如《书说》一卷(程颐的门人写的),孔武仲的《书说》十三卷,曾肇的《书讲义》八卷,陈谔的《开宝新定尚书释文》三卷,孟先的《禹贡治水图》一卷,《尚书洪范五行记》一卷,王晦叔的《周书音训》十二卷,司马康等人的《无逸讲义》一卷,吴安诗等人的《无逸说命解》两卷,刘彝的《洪范解》六卷,曾旼等人的《讲义》三十卷,叶梦得的《书传》十卷,张纲的《解义》三十卷,吴孜的《大义》三卷,吴棫的《裨传》十二卷,张九成的《尚书详说》五十卷,洪兴祖的《口义发题》一卷,陈鹏飞的《书解》三十卷,程大昌的《书谱》二十卷、《禹贡论》五卷、《禹贡论图》五卷和《禹贡后论》一卷,以及晁公武的《尚书诂训传》四十六卷。 这些都是关于《尚书》的著作。

话说,这书架上啊,摆满了各种关于《尚书》的解说书籍,足足有六十套,八百多卷呢!首先,史浩的《讲义》有二十二卷,吕祖谦的《书说》三十五卷,黄度的《书说》七卷,李舜臣的《尚书小传》四卷,吴仁杰的《尚书洪范辨图》一卷,陈伯达的《翼范》一卷,朱熹的《书说》七卷(黄士毅集的版本),林之奇的《集解》五十八卷,陈经的《详解》五十卷,康伯成的《书传》一卷,夏僎的《书解》十六卷,王炎的《小传》十八卷,孙泌的《尚书解》五十二卷,蔡沉的《书传》六卷,胡瑗的《尚书全解》二十八卷,成申之的《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杨玉集的《尚书义宗》三卷,还有《三坟书》三卷(元丰年间毛渐得到的),《尚书治要图》五卷,《尚书解题》一卷,《浑灏发旨》一卷(作者不详)。

接着呢,还有王柏的《读书记》十卷和《书疑》九卷,《书附传》四十卷,袁燮的《书钞》十卷,袁觉的《读书记》二十三卷,黄伦的《尚书精义》六十卷,赵汝谈的《书说》二卷,卞大亨的《尚书类数》二十卷,胡铨的《书解》四卷,李焘的《尚书百篇图》一卷,刘甄的《书青霞集解》二十卷,应镛的《书约义》二十五卷,魏了翁的《书要义》二十卷。 这些书加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不少没列出来的,大概十三套,二百四十四卷。

除了《尚书》,关于《诗经》的注释也很多啊!比如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十卷,汉朝毛苌和郑玄注释的《毛诗》二十卷,郑玄的《诗谱》三卷,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孔颖达的《正义》四十卷,陆德明的《诗释文》三卷,成伯玙的《毛诗指说统论》一卷和《毛诗断章》二卷,张揖的《别录》一卷,《毛诗正数》二十卷,《毛诗释题》二十卷,《毛诗小疏》二十卷,鲜于侁的《诗传》六十卷,李常的《诗传》十卷,鲁有开的《诗集》十卷。 这可真是浩如烟海的藏书啊!

话说古代研究《诗经》的学者那可是真不少,光是写书就写了一大堆!首先,胡旦写了本《毛诗演圣通论》,足足二十卷!这书分量可不轻啊。宋咸也写了《毛诗正纪》三卷,外加一本《外义》两卷,算是对《诗经》做了些补充说明。

接着,刘宇的《诗折衷》二十卷,苏子才的《毛诗大义》三卷,周轼的《笺传辨误》八卷,丘铸的《周诗集解》二十卷,欧阳修的《诗本义》十六卷,还有他补写的《补注毛诗谱》一卷,这些书都对《诗经》的解读做了不同角度的阐释。苏辙也来凑热闹,写了本《诗解集传》,二十卷!彭汝砺的《诗义》二十卷,赵令湑、乔执中的《讲义》分别有二十卷和十卷,毛渐的《诗集》十卷,沈铢的《诗传》二十卷,孔武仲的《诗说》二十卷,王商范的《毛诗序义索隐》两卷,王安石的《新经毛诗义》二十卷,还有《舒王诗义外传》十二卷和《新解》一卷(这是程颐的学生记下他老师讲课内容的)。

张载写了本薄薄的《诗说》一卷,赵仲锐的《诗义》三卷,游酢的《诗二南义》一卷,范祖禹的《诗解》一卷,杨时的《诗辨疑》一卷,茅知至的《周诗义》二十卷,蔡卞的《毛诗名物解》二十卷,董逌的《广川诗故》四十卷,吴良辅的《诗重文说》七卷,刘孝孙的《正论》十卷,吴景山的《十五国风咨解》一卷,刘泉的《毛诗判篇》一卷,吴棫的《毛诗叶韵补音》十卷,李樗的《毛诗详解》竟然有四十六卷!晁公武的《毛诗诂训传》二十卷,吕祖谦的《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郑樵的《诗传》二十卷,以及他的《辨妄》六卷。

范处义写了《诗学》一卷和《解颐新语》十四卷,《诗补传》三十卷。到了朱熹,他的《诗集传》二十卷,外加《诗序辨》一卷,张贵谟的《诗说》三十卷,郑谔的《毛诗解义》三十卷,黄度的《诗说》三十卷,还有署名不明的吴氏《诗本义补遗》两卷,戴溪的《续读诗记》三卷,钱文子的《白石诗传》十卷和《诗训诂》三卷,黄邦彦的《讲义》三卷,鲜于戣的《诗颂解》三卷,这些著作都从不同方面对《诗经》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首先,咱来看看关于诗经的书,好多好多呢!黄櫄的《诗解》二十卷,《总论》一卷;林岊的《讲义》五卷;还有《三十家毛诗会解》一百卷,这个是吴纯编的,王安石给写的注释;《毛诗释篇目疏》十卷,《诗疏要义》一卷,《毛诗玄谈》一卷,《毛诗章疏》二卷,《毛诗提纲》一卷,《毛诗名物性门类》八卷;还有《义方》二十卷,《释文》二十卷,《通义》二十卷,《毛郑诗学》十卷,《诗关雎义解》一部,《比兴穷源》一卷,这个作者是谁,咱也不知道。

接着是陈寅的《诗传》十卷,许奕的《毛诗说》三卷,李焘的《诗谱》三卷,王应麟的《诗考》五卷,还有他的《诗地理考》五卷,《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六卷;辅广的《诗说》一部,严粲的《诗集》一部,王质的《诗总闻》二十卷,魏了翁的《诗要义》二十卷,王柏的《诗辨说》二卷,还有他的《诗可言》二十卷,高端叔的《诗说》一卷,曹粹中的《诗说》三十卷,项安世的《毛诗前说》一卷和他的《诗解》二十卷,郑庠的《诗古音辨》一卷。 总共算下来,关于诗经的书有八十二部,一千一百二十卷。其中,从陈寅的《诗传》往后,还有十四部书,一共二百四十五卷没列出来。

然后是关于礼仪方面的书籍。有《仪礼》十七篇,高堂生做的注释;《大戴礼记》十三卷,戴德编的;《礼记》二十卷,戴圣编的;郑玄的《古礼注》十七卷,《周礼注》十二卷,《礼记注》二十卷,《礼记月令注》一卷;崔灵恩的《三礼义宗》三十卷;成伯玙的《礼记外传》十卷,张幼伦做的注释;韦彤的《五礼精义》十卷和他的《五礼纬书》二十卷;丘光庭的《兼明书》四卷;杜肃的《礼略》十卷;陆德明的《音义》一卷和他的《古礼释文》一卷;贾公彦的《仪礼疏》五十卷,《礼记疏》五十卷,《周礼疏》五十卷;最后是孔颖达的《礼记正义》七十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好多啊!都是关于《礼记》、《周礼》、《仪礼》、《中庸》、《大学》这些经典著作的注疏,简直就是礼学研究的宝库! 第一个是聂崇义的《三礼图集注》,足足二十卷! 然后是杨逢殷的《礼记音训指说》,也是二十卷的大部头。上官均的《曲礼讲义》相对薄一些,只有两卷。

接下来还有欧阳丙的《三礼名义》五卷,鲁有开的《三礼通义》五卷,殷介集的《五礼极义》一卷,孙玉汝的《五礼名义》十卷,余希文的《井田王制图》一卷,以及盛乔纂集的《胡先生中庸义》一卷。李洪泽写了一卷《直礼》,张诜写了十卷的《丧礼》,还有一本不知作者的《礼粹》,足足二十卷!王悫的《中礼》八卷,程颢的《中庸义》一卷,吕大临的《大学》和《中庸》各一卷。

还有《礼记传》十六卷,乔执中的《中庸义》一卷,游酢的《中庸解义》五卷,王安石的《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王昭禹的《周礼详解》四十卷,陆佃的《礼记解》四十卷和《礼象》十五卷。 此外还有《述礼新说》四卷,《仪礼义》十七卷,何洵直的《礼论》一卷,陆佃的《大裘议》一卷,郭忠孝的《中庸说》一卷,龚原的《周礼图》十卷,郭雍的《中庸说》一卷,陈详道的《注解仪礼》三十二卷和《礼例详解》十卷,以及一本巨著《礼书》,居然有一百五十卷!

陈旸的《礼记解义》十卷,李格非的《礼记精义》十六卷,杨时的《周礼义辨疑》和《中庸解》各一卷,喻樗的《大学解》一卷,司马光等合著的《六家中庸大学解义》一卷,江与山的《周礼秋官讲义》一卷,马希孟的《礼记解》七十卷,程颐、吕大临、游酢、杨时合著的《四先生中庸解义》一卷,方悫的《礼记解义》二十卷,王普的《深衣制度》一卷,夏休的《周礼井田谱》二十卷,还有《破礼记》二十卷,周燔的《仪礼详解》十七卷,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十七卷,史浩的《周官讲义》十四卷,郑谔的《周礼解义》二十二卷,黄度的《周礼说》五卷,以及徐焕的《周官辨略》十八卷。 这简直是浩如烟海的礼学文献啊!

陈傅良写了一本《周礼说》,只有一卷。徐行写了本《周礼微言》,足足十卷。易祓的《周礼总义》更厉害,有三十六卷呢!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也有二十三卷,此外他还写了《大学章句》一卷、《或问》两卷、《中庸章句》一卷、《或问》两卷、《中庸辑略》两卷,以及给《十先生中庸集解》写了序言,这本书本身也有两卷。他还参与了《三家冠婚丧祭礼》的编纂,这本书一共五卷,是司马光、程颐、张载三位大佬一起定的。

吴仁杰写了《禘祫绵蕞书》三卷,刘彝写了《周礼中义》十卷,张九成写了《中庸说》和《大学说》,各一卷。戴溪写了《曲礼口义》和《学记口义》,各两卷。司马光还写了本《中庸大学广义》,只有一卷。钱文子写了《中庸集传》一卷,胡铨写了《礼记传》十八卷和《周礼传》十二卷,以及《二礼讲义》一卷。倪思写了《中庸集义》一卷,汪应辰写了《二经雅言》两卷,张淳写了《仪礼识误》一卷,俞庭椿写了《周礼复古编》三卷。

黄干写了《续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九卷和《仪礼集传集注》十四卷。林椅写了《周礼纲目》八卷和《摭说》一卷。郑景炎写了《周礼开方图说》一卷,李心传写了《丁丑三礼辨》二十三卷,郑伯谦写了《太平经国书统集》七卷。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郑氏写了《三礼名义疏》五卷和《三礼图》十二卷;此外还有《江都集礼图》五十卷、《三礼图驳议》二十卷、《仪礼类例》十卷、《周礼类例义断》两卷、《二礼分门统要》三十六卷和《礼记小疏》二十卷(作者不详)。

石{敦山}写了《中庸集解》两卷,项安世写了《中庸说》一卷和《周礼丘乘图说》一卷。卫湜写了本巨著《礼记集说》,足有一百六十卷!杨简写了《孔子闲居讲义》一卷,郑樵写了《乡饮礼》七卷,张虙写了《月令解》十二卷,晁公武写了《中庸大传》一卷,杨复写了《仪礼图解》十七卷,魏了翁写了《仪礼要义》五十卷和《礼记要义》三十三卷。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批关于礼仪方面的书。有《周礼折衷》两卷,《周礼要义》三十卷,还有赵顺孙的《中庸纂疏》三卷,袁甫的《中庸详说》两卷,陈尧道的《中庸说》十三卷和《大学说》十一卷,真德秀的《大学衍义》足足四十三卷,谢兴甫的《中庸大学讲义》三卷,以及王与之的《周礼订义》八十卷,最后还有王应麟的《集解践祚篇》一册。这一堆加起来,光礼仪方面的书就有113种,共计1399卷呢! (石{敦山}《中庸集解》以下的26种,469卷就不细说了。)

接下来是关于音乐方面的书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四卷,孔衍的《琴操引》三卷,谢庄的《琴论》一卷,梁武帝的《钟律纬》一卷,陈僧智匠的《古今乐录》十三卷,赵邦利的《弹琴手势谱》和《弹琴右手法》各一卷,唐玄宗的《金风乐弄》一卷,唐太宗的《九弦琴谱》二十卷,还有其他的《琴谱》六卷,《唐宗庙用乐仪》和《唐肃明皇后庙用乐仪》各一卷。

然后是关于乐府和乐器演奏的书籍。崔令钦的《教坊记》一卷,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两卷,王昌龄的《续乐府古解题》一卷,刘贶的《大乐令壁记》三卷,《大乐图义》一卷(作者不详),田琦的《声律要诀》十卷,薛易简的《琴谱》一卷,段安节的《琵琶录》一卷和《乐府杂录》两卷,《乐府古题》一卷,陆鸿渐的《教坊录》一卷,李勉的《琴说》一卷,陈拙的《琴籍》九卷,徐景安的《新纂乐书》三十卷,赵惟简的《琴书》三卷,宋仁宗的《明堂新曲谱》和《景祐乐髓新经》各一卷,《审乐要记》两卷,徽宗的《黄钟徵角调》两卷,沈括的《乐论》和《乐器图》各一卷,《三乐谱》和《乐律》各一卷,冯元、宋祁的《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宋祁的《大乐图》一卷,以及聂冠卿的《景祐大乐图》二十卷。

总而言之,这些关于礼乐方面的书籍数量相当可观,涵盖了礼仪制度、音乐理论、乐器演奏等多个方面,真可谓是浩如烟海啊!

首先,咱来看看这堆书,都是些关于音乐、乐器和乐理的古籍。 《乐府集》十卷,这是个大部头;还有个《乐府集序解》一卷,估计是给《乐府集》写的说明吧。《大周正乐》八十八卷,这可是五代周朝窦俨整理的,分量十足啊! 《蜀雅乐仪》三十卷,听名字就知道是跟蜀地音乐有关的。 房庶的《补亡乐书总要》三卷,应该是补充一些以前丢失的乐书内容。 《真馆饮福等》一卷,这个名字有点意思,不知道具体是啥内容。

接下来,还有不少关于琴曲的书籍。蔡攸的《燕乐》三十四册,范镇的《新定乐法》一卷,崔遵度的《琴笺》一卷,李宗谔的《乐纂》一卷,陈康士的《琴调》三卷和十七卷,还有好几本叫《琴调》的书,以及《琴书正声》、《琴谱记》、《琴调谱》、《楚调五章》、《离骚谱》等等,都是跟古琴相关的。李约写了《琴曲东杓谱序》和《琴调广陵散谱序》两卷,独孤寔的《九调谱》一卷,齐嵩的《琴雅略》一卷,僧辨正的《琴正声九弄》九卷,朱文齐的《琴杂调谱》十二卷,萧祐(或萧祜)的《无射商九调谱》一卷,吕渭(或吕滨)的《广陵止息谱》一卷,张淡正的《琴谱》一卷,蔡翼的《琴调》一卷,僧道英的《琴德谱》一卷,王邈的《琴谱》一卷,沈氏的《琴书》一卷(作者名字没留下),《琴谱调》八卷(李翱用指法),《琴略》一卷,《琴式图》一卷,《琴谱纂要》五卷,这些都是关于古琴演奏技法、乐谱和理论的书籍。

最后,再看看一些其他的乐书。胡瑗的《景祐乐府奏议》和《皇祐乐府奏议》各一卷,阮逸的《皇祐新乐图记》三卷,陈旸的《乐书》二百卷,这可真是个巨著!僧灵操的《乐府诗》一卷,吴良辅的《琴谱》和《乐书》各几卷,《乐记》三十六卷,杨杰的《元丰新修大乐记》五卷,刘昺的《大晟乐书》二十卷和《乐论》八卷,《运谱四议》二十卷,《政和颁降乐曲乐章节次》一卷,《政和大晟乐府雅乐图》一卷,郑樵的《系声乐谱》二十四卷,李南玉的《古今大乐指掌》三卷,还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一百卷,这可是个收集乐府诗的大全! 这些书涵盖了古代音乐的各个方面,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李昌文写了一本叫《阮咸弄谱》的书,就一卷。滕康叔写了《韶武遗音》,也是一卷。麹瞻写了《琴声律》两卷,还有一本叫《琴图》的书,一卷。令狐揆写了《乐要》三卷。王大方写了《琴声韵图》一卷。还有一本《昭微古今琴样》,一卷。刘籍写了《琴义》一卷。沈建写了《乐府广题》两卷。马少良写了《琴谱三均》三卷。喻修枢写了《阮咸谱》一卷。吴仁杰写了《乐舞新书》两卷。蔡元定写了《律吕新书》两卷。李如篪写了《乐书》一卷。还有《琴说》一卷、《古乐府》十卷,赵德先写了《乐说》三卷和《乐书》三十卷。《历代乐仪》三十卷,《乐苑》五卷,《琴笺知音操》一卷,《乐府题解》一卷,《大乐署》三卷,《历代歌词》六卷,《律吕图》一卷,还有一本《仿蔡琰胡笳十八拍》,作者是谁不知道。

这些跟音乐相关的书,一共有一百一十一本,一千七卷。

接下来是关于《春秋》的书。正经的《春秋》七卷。杜预写了《春秋左氏传经传集解》三十卷,还有《春秋释例》十五卷。何休写了《公羊传》十二卷和《左氏膏肓》十卷。范宁写了《谷梁传》十二卷。董仲舒写了《春秋繁露》十七卷。《汲冢师春》一卷,这书主要收集了《左传》里关于卜筮的内容。荀卿写了《公子姓谱》两卷,也叫《帝王历纪谱》。刘炫写了《春秋述议略》一卷和《春秋义囊》两卷。孔颖达写了《春秋左氏传正义》三十六卷。《公羊疏》三十卷,杨士勋写了《春秋谷梁疏》十二卷。黄恭密写了《春秋指要图》一卷。李瑾写了《春秋指掌图》十五卷。陈岳写了《春秋折衷论》三十卷。《春秋灾异录》六卷,《春秋谥族图》五卷。陆德明写了《三传释文》八卷。陆希声写了《春秋通例》三卷。赵匡写了《春秋阐微纂类义统》十卷。陆淳写了《集传春秋纂例》十卷。

我这里有一大堆关于《春秋》的书,好多好多!首先是《春秋辨疑》七卷本,《集注春秋微旨》三卷本,还有卢仝的《春秋摘微》四卷本,杨蕴的《春秋公子谱》一卷本。

接下来是左丘明的《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韦昭注的哦! 然后是柳宗元写的《非国语》两卷,叶真写的《是国语》七卷,冯继先的《春秋名号归一图》,以及他的《春秋名字同异录》五卷本。 杜预的《春秋世谱》七卷,张暄的《春秋龟鉴图》一卷,马择言的《春秋要类》五卷,徐彦的《公羊疏》三十卷,叶清臣的《春秋纂类》十卷,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还有本《春秋总论》,一共一卷。

李尧俞的《春秋集议略论》两卷,王沿的《春秋集传》十五卷,章拱之的《春秋统微》二十五卷,王哲的《春秋通义》十二卷和他的《皇纲论》五卷。 丁副的《春秋演圣统例》二十卷,《春秋三传异同字》一卷,朱定序的《春秋索隐》五卷,杜谔的《春秋会义》二十六卷,胡瑗的《春秋口义》五卷,刘敞的《春秋传》十五卷和他的《春秋权衡》十七卷。 还有《春秋说例》十一卷,《春秋意林》两卷,苏辙的《春秋集传》十二卷,王安石的《左氏解》一卷,杨彦龄的《左氏春秋年表》两卷和他的《左氏蒙求》两卷。

沈括的《春秋机括》两卷,赵瞻的《春秋论》三十卷和他的《春秋经解义例》二十卷,唐既济的《春秋邦典》两卷,孙觉的《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春秋经解》十五卷,《春秋学纂》十二卷,晁补之的《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刘攽的《内传国语》十卷,《春秋人谱》一卷(这个是孙子平、练明道一起写的),朱长文的《春秋通志》二十卷,家安国的《春秋通义》二十四卷,张大亨的《春秋通训》十六卷和他的《五礼例宗》十卷,最后是陆佃的《春秋后传》二十卷。 哎呀,真是好多书啊!

这儿有一大堆关于《春秋》的书,我给你念念书名,你可别睡着了哈!

首先是《春秋补遗》一卷,然后是程颐的《春秋传》一卷,黎錞的《春秋经解》十二卷,王裴的《春秋义解》十二卷,张冒德的《春秋传类音》十卷,韩台的《春秋左氏传口音》三卷,陈德宁的《公羊新例》十四卷和他的《谷梁新例》六卷,阴洪道的《注春秋叙》一卷,张翰(也有人说是张幹)的《春秋排门显义》十卷,李撰的《春秋总要》十卷,袁希(也有人说是袁孝)政的《春秋要类》五卷,张德昌的《春秋传类》十卷,沈纬的《春秋谏类》二卷,郭翔的《春秋义鉴》三十卷,王仲孚的《春秋类聚》五卷,黄彬的《春秋叙鉴》三卷,还有本《春秋精义》三十卷,洪勋的《春秋图鉴》五卷,以及《春秋加减》一卷,王叡的《春秋守鉴》一卷,和《春秋龟鉴》一卷。

接着是张杰的《春秋指玄》十卷,涂昭良的《春秋科义雄览》十卷,以及《春秋应判》三十卷,丁裔昌的《春秋解问》一卷,邵川的《春秋括义》三卷,刘英的《春秋列国图》一卷,还有《春秋十二国年历》一卷,谢璧的《春秋缀英》二卷,李涂的《春秋事对》五卷(蔡延龟注),《春秋扶悬》三卷,《春秋比事》三卷,《春秋要义》十卷,《春秋策问》三十卷,《春秋夹氏》三十卷,李融的《春秋枢宗》十卷,姜虔嗣的《春秋三传纂要》二十卷,惠简的《春秋通略全义》十五卷,元保宗的《春秋事要》十卷,巩浚(也有人说是巩潜)的《春秋琢瑕》一卷,张传靖的《左传编纪》十卷,崔升的《春秋分门属类赋》三卷(杨均注),裴光辅的《春秋机要赋》一卷,尹玉羽的《春秋音义赋》十卷(冉遂良注),以及他的《春秋字源赋》二卷(杨文举注)。 呼,终于念完了! 这么多书,看得人眼花缭乱的!

好家伙,这可是一大堆关于《春秋》的书啊!先说李象的《续春秋机要赋》一卷,还有玉霄的《春秋括囊赋集注》一卷,都是关于《春秋》的解读和注释。

接着是王邹彦的《春秋蒙求》五卷,张杰的《春秋图》五卷,还有《春秋指掌图》两卷,这些书估计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春秋》的,可能是讲解、图解之类的。蹇遵品写了本《左传引帖断义》十卷,还有《春秋纂类义统》十卷(原书十二卷,少了第二、第四卷)。再看《春秋通义》十二卷和《春秋新义》十卷,这都是对《春秋》不同角度的解读吧。另外还有一本《春秋十二国年历》一卷,也叫《春秋齐年》。

还有鲁有开的《春秋指微》十卷,以及《国语音义》一卷,宋庠的《国语补音》三卷,林概的《辨国语》三卷,这些书应该都是对《春秋》中涉及的语言文字进行解释和考证的。崔表的《世本图》一卷,杨蕴的《春秋年表》一卷,估计都是辅助理解《春秋》历史背景的工具书。谢湜写了本巨著《春秋义》二十四卷,外加一本《总义》三卷,崔子方的《春秋经解》十二卷,《春秋本例例要》二十卷,吕奎的《春秋要旨》十二卷,这些都是对《春秋》经文的详细解释和分析。

吴元绪的《左氏鼓吹》一卷,刘易的《春秋经解》二卷,吴孜的《春秋折衷》十二卷,范柔中的《春秋见微》五卷,邹氏的《春秋总例》一卷,谢子房的《春秋备对》十三卷,朱振的《春秋指要》一卷和《春秋正名颐隐要旨》十二卷,《春秋正名颐隐旨要叙论》一卷,以及《春秋讲义》三卷,这些书估计从不同方面对《春秋》进行了阐释,有的侧重于经文解释,有的侧重于义理分析。沈滋仁的《春秋兴亡图鉴》一卷,陈禾的《春秋传》十二卷和《春秋统论》一卷,任伯雨的《春秋绎圣新传》十二卷,这些书应该也是对《春秋》的解读和评论。

郑昂的《春秋臣传》三十卷,邓骥的《春秋指踪》二十一卷,石公孺的《春秋类例》十二卷,王当的《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张根的《春秋指南》十卷,李棠的《春秋时论》一卷,叶梦得的《春秋谳》三十卷和《春秋考》三十卷,《春秋传》二十卷,《石林春秋》八卷,《春秋指要总例》二卷,胡安国的《春秋传》三十卷,《通例》一卷,《通旨》一卷,这些书数量众多,内容应该涵盖了《春秋》的各个方面,从人物传记到事件分析,从经文解释到义理探讨,应有尽有。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看来想要彻底弄懂《春秋》,得读上不少书啊!

我这里有一大堆关于春秋的书,好多好多!首先是余安行的《春秋新传》,足足十二卷呢!还有韩璜的《春秋人表》,只有一卷。 范冲的《春秋左氏讲义》有四卷,黄叔敖的《春秋讲义》则有五卷。洪皓的《春秋纪咏》可多了,三十卷!胡铨的《春秋集善》十三卷,邓名世的《春秋四谱》六卷,外加一本《辨论谱说》。

接下来是刘本的《春秋中论》,三十卷!毕良史的《春秋正辞》二十卷,环中的《左氏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春秋列国臣子表》十卷,郑樵的《春秋地名谱》十卷,他的《春秋传》和《春秋考》各十二卷。周彦熠的《春秋名义》两卷,毛邦彦的《春秋正义》十二卷,王日休写了《春秋孙复解辨失》、《春秋公羊辨失》、《春秋左氏辨失》和《春秋谷梁辨失》,每部都是一卷,还有一本《春秋名义》。董自任的《春秋总鉴》十二卷,夏沐的《春秋素志》那可是巨著,三百一十五卷!他还有《春秋麟台独讲》十一卷和《延陵先生讲义》两卷。

吕本中的《春秋解》两卷,晁公武的《春秋故训传》三十卷,王炫的《春秋门例通解》十卷,林栗的《经传集解》三十三卷,时澜的《左氏春秋讲义》十卷,徐得之的《左氏国纪》二十卷,萧楚的《春秋经辨》十卷,胡定的《春秋解》十二卷,林拱辰的《春秋传》三十卷,陈傅良的《春秋后传》十二卷和《左氏章指》三十卷。王汝猷的《春秋外传》十五卷,程迥的《春秋显微例目》一卷和《春秋传》二十卷,朱临的《春秋私记》一卷和《春秋外传》十卷。王葆的《东宫春秋讲义》三卷,《春秋集传》十五卷。

最后,吕祖谦的著作也很多,有《春秋集解》三十卷,《左传类编》六卷,《左氏博议》二十卷,《左氏说》一卷,以及他的学生张成招标注的《左氏博议纲目》一卷。 这么多关于春秋的书,看得人眼花缭乱啊!

这堆书啊,全是关于《春秋》的注释和研究,多得不得了!先说几本比较有名的:《左氏国语类编》两卷,是祖谦的学生编的;沈棐的《春秋比事》二十卷;李明复的《春秋集义》五十卷,还有他写的《集义纲领》两卷;任公辅的《春秋明辨》十一卷;杨简的《春秋解》十卷;戴溪的《春秋讲义》四卷;程公说的《春秋分记》九十卷,这可真够多的!

然后还有《春秋释疑》二十卷、《春秋考异》四卷、《春秋加减》四卷、《春秋直指》三卷、《左氏纪传》五十卷、《春秋四传》二十卷、《春秋类》六卷、《春秋例》六卷、《春秋表记》一卷、《王侯世系》一卷、《春秋释例地名谱》一卷、《春秋本旨》五卷、《左氏摘奇》十二卷,这个作者是谁,我也不知道。李浃的《左氏广诲蒙》一卷;章冲的《左氏类事始末》五卷;王柏的《左氏正传》十卷;高端叔的《春秋义宗》一百五十卷,我的天,这得看多久才能看完啊!黎良能的《左氏释疑》和《谱学》各一卷。

沈棐的《春秋比事》二十卷又出现了,还有吴曾的《春秋考异》四卷和《左氏发挥》六卷;方淑的《春秋直音》三卷;石朝英的《左传约说》一卷和《百论》一卷;黄仲炎的《春秋通说》十三卷;辛次膺的《属辞比事》五卷;李孟传的《左氏说》十卷;程大昌的《演繁露》六卷;李焘的《春秋学》十卷;王应麟的《春秋三传会考》三十六卷;杨士勋的《春秋公谷考异》五卷;陆宰的《春秋后传补遗》一卷;赵震揆的《春秋类论》四十卷;宇文虚中的《春秋纪咏》三十卷;王梦应的《春秋集义》五十卷;李心传的《春秋考义》十三卷;魏了翁的《春秋要义》六十卷;陈藻和林希逸合著的《春秋三传正附论》十三卷。

总共啊,关于《春秋》的书,足足有二百四十部,两千七百九十九卷! 不过,这还没算上后面那些没列出来的,大概还有二十三部,四百八十八卷呢! 这数量,真是让人咋舌!

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咱先来看看《孝经》的注释版本,足足有二十六部,三十五卷呢! 郑玄、唐明皇都写过注,还有元行冲、苏彬、邢昺这些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解读,什么《孝经疏》、《孝经正义》之类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司马光也写过《古文孝经指解》,还有赵克孝、任奉古、张元老等等,一大堆人都在研究这本《孝经》,看来这书确实很厉害啊! 范祖禹、吕惠卿也参与其中,还有吉观国、家滋、王文献等等,版本多到数不清,有些书卷还失传了,真是可惜啊! 最后还有黄干、项安世、冯椅、袁甫等等,都留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接下来是《论语》,这注释的版本也不少啊! 何晏等人合力搞了个集解,皇侃写了《论语疏》,韩愈写了《笔解》,陆德明写了《释文》,马总写了《论语枢要》,陈锐写了《论语品类》,还有《论语井田图》这种比较特别的版本。 邢昺的《正义》也赫赫有名,周武、宋咸、王令都对它进行过增补和纠错,王安石、王雱、孔武仲、吕惠卿、蔡申、苏轼、苏辙也都有自己的解读。 程颐、刘正容、陈禾、晁说之、杨时、谢良佐、范祖禹、游酢这些大家也都参与其中, 就连龚原也写过,可惜书卷现在找不到了。 哎,这《论语》的注释,比《孝经》还多,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啊!

总而言之,光这两本书的注释就这么多,可见古人对这两部经典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繁荣景象。 想想都觉得厉害!

吕大临写了本《解》,十卷;尹焞写了《论语解》,也是十卷,还另外写了一卷《说》。侯仲良也写了一卷《说》。邹浩的《解》有十卷,汪革的《直解》十卷,叶梦得的《释言》十卷,黄祖舜的《解义》十卷,张九成的《解》十卷,吴棫的《续解》十卷,外加一卷《考异》和一卷《说例》。喻樗写了《玉泉论语学》,四卷。

张栻的《解》十卷;汤烈的《集程氏说》两卷;倪思的《论语义证》二十卷;叶隆古的《解义》十卷;洪兴祖的《论语说》十卷;史浩的《口义》二十卷;薛季宣的《论语小学》两卷;林栗的《论语知新》十卷;朱熹的《论语精义》十卷,还有《集注》十卷、《集义》十卷、《或问》二十卷和《论语注义问答通释》十卷。郑汝的《解义》十卷;张演的《鲁论明微》十卷及《意原》十卷;钱文子的《论语传赞》二十卷;王汝猷的《论语归趣》二十卷;徐焕的《论语赘言》两卷;曾几的《论语义》两卷;陈仪之的《讲义》两卷;姜得平的《本旨》一卷;还有一本《论语指南》(黄祖舜、沈大廉、胡宏合著)一卷;戴溪的《石鼓答问》三卷;还有一本不知作者的《东谷论语》一卷;陈耆卿的《论语记蒙》六卷;还有魏王肃注的《孔子家语》十卷。

此外,还有《论语玄义》十卷、《论语要义》十卷、《论语口义》十卷、《论语展掌疏》十卷、《论语阅义疏》十卷、《论语世谱》三卷(作者不详)。王居正写了《论语感发》十卷,毕良史写了《论语探古》二十卷,黄干写了《论语通释》十卷和《论语意原》一卷,卞圜写了《论语大意》二十卷,高端叔写了《论语传》一卷,真德秀写了《论语集编》十卷,魏了翁写了《论语要义》十卷。 总共关于《论语》的书,有七十三部,五百七十九卷。其中,从王居正的《论语感发》往后,还有八部书,共八十二卷没列出来。

最后,还有《周公谥法》一卷(也就是《汲冢周书·谥法篇》)和班固的《白虎通》十卷。

沈约写了本《谥法》,十卷;贺琛也写了本《谥法》,三卷。晋阳方写了《五经钩沈》,五卷;王彦威写了《续古今谥法》,足足十四卷呢!刘迅写了《六经》,五卷;还有一本《春秋谥法》,只有一卷,就是杜预《春秋释例·谥法篇》。陆德明写了本巨著《经典释文》,三十卷!马光极的《九经释难》五卷,章崇业的《五经释题杂问》一卷,僧十朋的《五经指归》五卷。苏鹗的《演义》十卷,刘餗的《六说》五卷。还有《兼讲书》五卷和《授经图》三卷。

胡旦写了本超级厚的《演圣通论》,足足六十卷!刘敞写了《七经小传》,五卷;黄敏求的《九经余义》就更厉害了,一百卷!丘光庭的《兼明书》三卷,李肇的《经史释题》两卷,颜师古的《刊谬正俗》八卷,李涪的《刊误》两卷。《九经要略》和《叙元要略》各一卷,《谥法》三卷,《六家谥法》二十卷,是范镇和周沆一起编的。程颐写了《河南经说》七卷和《五言集解》三卷;苏洵写了《嘉祐谥法》三卷,《皇祐谥录》则有二十卷。

杨会写了《经解》三十三卷,刘彝的《七经中义》更是惊人,一百七十卷!蔡攸的《政和修定谥法》八十卷,杨时的《三经义辨》十卷,王居正的《辨学》七卷,郑樵的《谥法》三卷,李舜臣的《诸经讲义》七卷,张九成写了《乡党少仪咸有一德论孟子拾遗》,合起来一卷。张载的《经学理窟》三卷,项安世的《家说》十卷,《附录》四卷,黄干的《六经讲义》一卷,《六经疑难》十四卷(作者不详)。许奕写了《九经直音》九卷和《正讹》一卷,《诸经正典》十卷,《论语尚书周礼讲义》十卷,杨甲的《六经图》六卷,林观过的《经说》一卷,戴勋的《西斋清选》两卷,叶仲堪的《六经图》七卷,俞言的《六经图说》十二卷,张贵谟的《泮林讲义》三卷,周士贵的《经括》一卷,游桂的《经学》十二卷。

这堆书啊,可真不少!首先是讲经书的,有《九经经旨策义》九卷,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还有姜得平的《诗书遗意》一卷;沈贵瑶的《四书要义》七篇;张九成写了《中庸》《大学》《孝经说》各一卷,另外他还写了厚厚的《四书解》六十五卷;张纲的《六经辨疑》五卷和《确论》十卷;李焘的《五经传授》一卷;王应麟的《六经天文编》六卷;陈应隆的《四书辑语》四十卷;刘元刚的《三经演义》十一卷,讲的是《孝经》、《论语》和《孟子》。 这些解释经书的书加起来,足足有五十八部,七百五十三卷呢! 其中有些书名我记不太清,大概有一百四十六卷或篇吧。

接下来是讲文字和音韵的书。有郭璞注的《尔雅》三卷;孔鲋的《小尔雅》一卷;杨雄的《方言》十四卷;史游的《急就章》一卷;刘熙的《释名》八卷;许慎的巨著《说文解字》十五卷;孙炎和高琏分别写了《尔雅疏》,一个是十卷,一个是七卷;徐锴写了《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和《说文解字韵谱》十卷;还有《说文解字通释》四十卷,僧昙棫的《补说文解字》三十卷,钱承志的《说文正隶》三十卷,张揖的《广雅音》三卷,吕忱的《字林》五卷,曹宪的《博雅》十卷,顾野王的《玉篇》三十卷,韦昭的《辨释名》一卷,王僧虔和梁武帝都写了《评书》,各一卷;还有著名的《千字文》一卷,是梁代周兴嗣写的;颜之推写了《证俗音字》四卷和《字始》三卷;虞荔的《鼎录》一卷;萧该的《汉书音义》三卷;陆法言的《广韵》五卷;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二十五卷;庾肩吾的《书品论》一卷;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三十卷和《尔雅音义》二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一卷;李嗣真的《书后品》一卷;还有《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王之明的《述书后品》一卷,张怀瓘的《书诂》一卷和《评书药石论》一卷;以及《六体论》一卷,《古文大篆书祖》一卷,《书断》三卷,还有颜真卿的《笔法》一卷。

总之,这些书涵盖了经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多个方面,数量相当可观! 真是一个庞大的藏书量啊!

我这里有一份书单,都是些关于文字、音韵、书法方面的古籍。先说几本关于文字的书吧。有《韵海鉴源》十六卷,还有朱禹善写的《书评》一卷,以及《有唐名书赞》一卷。 林罕的《字源偏傍小说》有三卷,挺有意思的。

接下来是《金华苑》二十卷,张参的《五经文字》五卷,李商隐的《蜀尔雅》三卷,颜师古的《急就篇注》一卷,虞世南的《笔髓法》一卷,唐玄度的《九经字样》一卷和《十体书》一卷。 张彦远那本著名的《法书要录》有十卷,杜林岳的《集备要字录》两卷,王僧虔的《图书会粹》六卷,吕总的《续古今书人优劣》一卷,蔡希宗的《法书论》一卷,刘伯庄的《史记音义》二十卷,裴瑜的《尔雅注》五卷,僧守温的《清浊韵钤》一卷,黄伯思的《东观余论》两卷,窦俨的《义训》十卷,崔逢的《玉玺谱》一卷(这个是严士元重修,宋魏损润色过的)。郭忠恕的《佩觿》三卷和《汗简集》七卷,还有《辨字图》四卷、《归字图》一卷和《正字赋》一卷。

孙季昭的《决疑赋》两卷,徐玄的《三家老子音义》一卷,郑文宝的《玉玺记》一卷,《景德韵略》一卷(戚伦他们详细校订过的),宋高宗写的《评书》一卷(也叫《翰墨志》),邢昺的《尔雅疏》十卷,欧阳融的《经典分毫正字》一卷,沈立的《稽正辨讹》一卷,唐耜的《字说集解》三十册(可惜卷子都丢了),钱惟演的《飞白书叙录》一卷,周越的《古今法书苑》十卷,祝充的《韩文音义》五十卷,这些书都挺重要的。

最后是一些关于音韵方面的书籍,李舟的《切韵》五卷,丘世隆的《切韵搜隐》五卷,刘熙古的《切韵拾玉》五卷,胡元质的《西汉字类》五卷,陈天麟的《前汉通用古字韵编》五卷,陈彭年他们合著的《重修广韵》五卷,《韵诠》十四卷,僧师悦的《韵关》一卷,丘雍的《校定韵略》五卷,《韵选》五卷,《韵源》一卷,还有孙愐的《唐韵》五卷。 这些书,涵盖了古代文字学和音韵学的大部分内容,非常珍贵!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书,好多啊!第一本是《天宝元年集切韵》,一共五卷。然后是释猷智的《辨体补修加字切韵》,也是五卷。接下来是丁度的《集韵》,这本可多了,十卷呢!他还有另一本书,《景祐礼部韵略》,五卷。还有一本《墨薮》,只有一卷,作者是谁现在也不知道了。

接着是贾昌朝的《群经音辨》,三卷;夏竦的《重校古文四声韵》,五卷,外加一本《声韵图》。司马光写了《切韵指掌图》一卷和《类编》四十四卷,厉害吧!刘温润的《羌尔雅》一卷,宋祁的《摘粹》一卷,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六卷,还有个版本是八卷。句中正的《雍熙广韵》那可是巨著,一百卷,外加一本《序例》和一本《三体孝经》。杨南仲的《石经》七十五卷,也写了一本《三体孝经》。燕诲的《字傍辨误》一卷,道士谢利贞的《玉篇解疑》三十卷,《象文玉篇》二十卷。

石怀德的《隶书赋》一卷,褚长文《书指论》一卷,李训《范金录》一卷,《翰林隐术》一卷,荆浩《笔法》一卷,韦氏《笔宝两字》五卷,徐浩《书谱》一卷和《古迹记》一卷。宋敏求的《宝刻丛章》三十卷,刘敞的《先秦古器图》一卷,李行中《引经字源》二卷,朱长文《续书断》二卷,王安石的《字说》二十四卷,米芾的《书评》一卷和《宝章待访集》一卷。吕大临的《考古图》十卷,李公麟的《古器图》一卷,陆佃的《尔雅新义》二十卷,《埤雅》二十卷,蔡京的《崇宁鼎书》一卷,张有的《复古编》二卷,《政和甲午祭礼器款识》一卷。

王楚的《钟鼎篆韵》二卷,吴棫的《韵补》五卷,董衡的《唐书释音》二十卷,窦莘的《唐书音训》四卷,《宣和重修博古图录》三十卷,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还有另一个版本也是三十卷。薛尚功的《重广钟鼎篆韵》七卷,《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最后是张孟的《押韵》十卷。 这些书,涵盖了音韵学、金石学、书法、古器物等等好多方面,真可谓是浩如烟海啊!

我有一大堆关于字、音、书法的书,简直是书山书海啊!首先是许冠的《韵海》五十卷,这可是个大部头!还有吴幵的《童训统类》一卷,郑樵的《石鼓文考》一卷和《字始连环》两卷,以及他的《象类书》十一卷、《论梵书》三卷、《尔雅注》三卷、《书考》六卷和《通志六书略》五卷。

接着是郏升卿的《四声类韵》两卷和《声韵类例》一卷,《淳熙监本礼部韵略》五卷,刘球的《隶韵略》七卷,潘纬的《柳文音义》三卷,僧应之的《临书关要》一卷,吕本中的《童蒙训》三卷,周燔的《六经音义》十三卷,李盛的《六经释文》两卷,黄瑰的《班书韵编》五卷,张烲的《石经注文考异》四十卷,这可真是个浩大的工程!还有洪适的《隶释》二十七卷和《隶续》二十一卷,史浩的《童丱须知》三卷,朱熹的《小学之书》四卷和《四子》四卷,程端蒙的《小学字训》一卷,吕祖谦的《少仪外传》两卷,陈淳的《北溪字义》两卷,娄机的《班马字类》两卷。

我的藏书里还有《汉隶字源》六卷、《广干禄字书》五卷、《古鼎法帖》五卷,杨师复的《汉隶释文》两卷,马居易的《汉隶分韵》七卷,翟伯寿的《籀史》两卷,胡寅的《注叙古千文》一卷,吕氏的《叙古千文》一卷,《庆元嘉定古器图》六卷,僧妙华的《互注集韵》二十五卷,罗点的《清勤堂法帖》六卷,李从周的《字通》一卷,辽僧行均的《龙龛手鉴》四卷,黄伯思的《法帖刊误》一卷,释元冲的《五音韵镜》一卷,施宿的《大观法帖总释》两卷和《石鼓音》一卷,还有一本名字已经不知道的蔡氏《口诀》一卷。

最后,我还收集了《书录》一卷、《书隐法》一卷、《笔阵图》一卷、《西汉字类》一卷、《纂注礼部韵略》五卷、《翰林禁经》三卷、《临汝帖》三卷、《笔苑文词》一卷、《法帖字证》十卷和《正俗字》十卷。 这些书,涵盖了书法、文字学、音韵学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我的毕生心血了!

话说,这书单上啊,首先列着几本书,名字听着就挺学术的:《书断例传》五卷、《洪韵海源》二卷、《互注尔雅贯类》一卷、《诸家小学总录》二卷、《集古系时》十卷、《蕃汉语》一卷。这些书,作者是谁,当时还真不知道。

接着,书单上又提到了刘绍祐的《字学摭要》两卷,洪迈的《次李翰蒙求》三卷,还有集斋彭氏的《小学进业广记》一部,以及王应麟的巨著《蒙训》四十四卷、《小学绀珠》十卷和《小学讽咏》四卷,还有他写的《补注急就篇》六卷。

总而言之,光这些跟小学相关的书籍,就有206部,一共1572卷之多! 不过,刚才说的那些书里,有六部,一共六十九卷,书单上没详细列出来。

最后,书单上还总结说,各种经书一类,加起来总共有1304部,一万三千六百八卷! 这数量,真是让人咋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