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忠,是陕西绥德青涧人。他最初的名字叫李世辅,后来南归投宋,皇上赐他名为李显忠。他家世代担任苏尾九族巡检,这职位从唐朝就世袭下来了。他出生的时候,他母亲难产,好几天都没生下来。有个和尚路过他家,说:“你肚子里怀的是个奇男子,你把剑和箭放在产妇旁边,孩子就能顺利出生了。”结果还真就生下了李显忠,而且孩子一出生就站了起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
十七岁的时候,李显忠就参军了,跟着他父亲李永奇上战场。金兵入侵陕西鄜延地区,经略使王庶让李永奇去招募侦察兵,找到了张琦;王庶还想再找一个人,李显忠主动请缨。李永奇说:“你没啥经验,去了只会拖张琦的后腿。”李显忠说:“虽然我年纪小,但胆子大,绝对不会拖张琦的后腿,我会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有一次,敌人夜宿在一个陶窑里,李显忠偷偷地爬进窑里,杀了十七个敌人,还带回了两个敌人的头颅,两匹战马,其他的马都被他弄断了腿。王庶非常惊讶,任命他为承信郎,当上了队将,从那以后,李显忠开始出名了。后来他又升迁为武翼郎,当上了副将。
金兵攻陷延安后,李显忠父子都被金朝授予了官职。李永奇哭着说:“我可是宋朝的臣子啊,世代蒙受皇恩,现在却要为他们卖命吗!”后来,伪齐皇帝刘豫命令李显忠率领骑兵去东京(今开封)。李永奇暗中嘱咐他:“如果你有机会,就赶紧回到宋朝,不要因为我而改变你的想法。事情办成了,我也算没白活!”李显忠到了东京,刘豫很高兴,任命他为南路钤辖,李显忠暗中派他的部下雷灿用蜡丸书信给宋朝朝廷报信。没过多久,刘豫被废了,金兀术带着上万骑兵在淮河边打猎,李显忠单独一人被困在狩猎场里。李显忠让吴俊去探查淮河哪里可以渡马,想抓住兀术投奔宋朝。吴俊回来后,李显忠赶紧问他,结果因为竹刺扎伤了马,计划没能实施。后来金兀术任命李显忠为承宣使,让他担任同州知州。
显忠去鄜州当差,永奇告诉显忠说:“同州通往南山,是金兵来往的驿道,你可以在那里抓住他们的首领,然后渡过洛河、渭河,经商州、虢州回朝。但是一定要告诉我一声,我到时候会带兵去收复延安再回来。”
显忠到了同州,立刻派黄士成等人带着信,从四川一路跑到吴地,报告回朝的事情。金军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抓住了他,赶紧冲出城去。到了洛河边,渡河的船只晚来了,没法过河,他和追兵多次交战,都打胜了。显忠在高地上休息,看到追兵越来越多,就和撒里曷折断箭枝起誓,不杀同州百姓,不伤害自己的同胞,撒里曷也答应了。然后显忠把撒里曷推下山崖,追兵争着去救,撒里曷才得以逃脱。
显忠带着老百姓,一路向北赶,到了鄜城县,赶紧派人告诉永奇。永奇立刻带着家人出城,到了马趐谷口,被金兵追上,全家两百口人全部遇害。那天,天昏地暗,下着大雪,延安人都听说这件事,都哭了起来。
显忠只带着二十六个人逃到了夏国。夏国人问他怎么回事。显忠哭着,详细说了父母妻子的死讯,他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死去,希望能得到二十万兵马,活捉撒里曷,收复陕西五路归顺夏国,这样他也能报仇雪恨。夏国国王说:“如果你能立下功劳,我不会吝啬借兵给你。”当时有个夏国境内的强悍首领,号称“青面夜叉”,长期以来都是夏国的祸患,于是国王就让显忠去对付他。显忠请求三千骑兵,日夜兼程,迅速赶到“青面夜叉”的营帐,把他活捉了回来。夏国国王非常高兴,立刻派出了二十万骑兵,并任命文臣王枢、武臣口移为陕西招抚使,显忠为延安招抚使,那是绍兴九年二月十四日。
话说韩显忠带兵到了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声喊:“鄜延路现在又回到宋朝了,朝廷已经下达了赦书!”韩显忠和官员们一起看赦书,然后跪拜谢恩。韩显忠哭了起来,大家都跟着哭,老百姓的哭声更是此起彼伏,没完没了。
接着,韩显忠带着他原来的八百多骑兵去见王枢和讹,对他们说:“我已经拿下了延安府,看到了朝廷的讲和赦书,招安政策下来了,你们可以带着部队回国了。”可是讹不同意,他说:“当初,朝廷请求借兵来收复陕西,现在我们已经打到这儿了,却要我们回去?”韩显忠知道强迫不了他们,就拔出刀来砍讹,没砍着,只好抓住王枢把他绑了起来。
这时,西夏的铁鹞子军来了。韩显忠带领他的部队抵抗,他挥舞着双刀,所向披靡,西夏兵大败,被杀死的和被踩死的,少说也有上万人,还缴获了四万匹战马。韩显忠张贴告示招兵,用“绍兴九年”作为文书日期。每招到一个人,就给他一匹马,十天的时间就招到了上万人,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年轻人。那些杀害自己父母兄弟的西夏人,都被韩显忠斩首示众,尸体丢在东城里。等到了鄜州,韩显忠的队伍已经发展到四万多马步兵了。撒里曷在耀州听到韩显忠来了,吓得一夜之间就逃跑了。
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劝说韩显忠说:“两国正在议和,不要再打仗了,你可以率领军队去行在(皇帝的行宫)。”于是韩显忠到了河池县,见到了吴玠。吴玠抚慰他说:“你忠义归朝,你是第一位!”跟随韩显忠来的使臣崔皋等六百多人,都在庭下跪拜。吴玠又抚慰了他们,赏赐了他们银子和绸缎,然后韩显忠去行在接受朝廷的诏书和金带,被任命为指挥使、承宣使。到了行在,高宗皇帝多次慰劳韩显忠,赏赐了他很多东西,还赐给他镇江的田地,并让崔皋等人担任他的将佐。
金兀术攻打河南,朝廷任命李显忠为招抚司前军都统制,他和李贵一起打败了灵壁县的敌人。后来兀术又攻打合肥,朝廷直接下圣旨,让李显忠和张俊一起领兵抗敌。李显忠到达孔城镇,与敌军作战,取得了胜利。兀术对韩常说:“李世辅投降宋朝了,也没立什么功,但这李显忠却是个敢打敢拼的主儿,咱们还是躲着他点儿吧!”于是兀术烧毁了庐江就逃跑了。李显忠想要追击,跟敌人决一死战,但是张俊奉命监护李显忠,怕他出事,所以双方都各自收兵回营了。
太后到达临安后,李显忠去朝见,被加封为保信军节度使、浙东副总管。李显忠熟悉西边山川的险要之处,于是向朝廷上奏了恢复河山的策略,但这却触怒了秦桧。金国使者说李显忠私下派人越过边境,于是李显忠被降职,赋闲在家,到台州居住。后来他又被恢复了宁国军节度使的职位,并升任都统制。
绍兴二十九年,金国与南宋议和,朝廷命令李显忠率领他的部队驻守边防。李显忠派统制官韦永寿等人率领两百骑兵前往安丰军,在大人洲与金军小韩将军率领的五千人马作战,大获全胜。金军随后又增兵一万多人,李显忠率领骑兵出战,从早上打到中午,士气高涨,他亲自挥舞大刀冲入敌阵,敌人抵挡不住,死伤无数,逃入淮河的人更是数不清。
金主完颜亮进攻淮西,朝廷命令王权在合肥抵御。王权却退守和州,后来又丢下军队渡过长江,导致和州失守。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精兵驻扎在和州的鸡笼山,准备渡江攻打采石。朝廷下令让李显忠代替王权,并命令虞允文协助李显忠接管军队,军中将士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于是就有了采石之战的胜利,具体情况记载在《虞允文传》里。李显忠军队退守沙洲,收到了杨存中送来的消息:“皇上已经到达平江,可以迅速进兵了!”李显忠挑选了一万精兵渡过长江,收复了淮西的州郡。军队到达横山涧,与金军的射雕军作战,统制官在战斗中受了重伤,韦永寿战死,敌军溃败而逃。完颜亮大怒,责备诸将不听号令,结果被部下杀死。
话说这次战役啊,显忠将军率领的一万九千八百六个人,都领了赏,其中张振功的功劳最大。皇上还赏赐显忠五个金腰带呢! 然后又任命显忠为淮西制置使、京畿等处招讨使,升官为太尉、宁国军节度使,还让他兼管侍卫马军司的事务,让他去行在(皇帝临时驻跸的地方)办事。
孝宗皇帝登基后,又赏赐显忠一百顷田地,还让他兼任池州驻劄御前诸军都统制,负责统领那边的军队。到了隆兴元年,他又兼任淮西招抚使。那时候金国皇帝正忙着笼络人心,山东、河北那些豪杰纷纷起义,耶律家族的军队,好几十万人马,占领了好几个州郡的地盘;太行山那边的忠义之士耿京、王世隆他们,也都想把地盘收复回来,献给朝廷。金国害怕了,赶紧求和。显忠暗地里和金国的统军萧琦勾结,说好萧琦里应外合,让显忠从宿州、亳州出发,直奔汴京,然后从汴京打通关陕地区;关陕地区的人都知道显忠的厉害,肯定都会响应他,而且显忠还想拉起他以前的老部下,还能再凑出几万人马,去攻打河东。
这时候张浚设立了都督府,四月,命令显忠渡江去督战。显忠就从濠梁渡过淮河,到了陡沟,结果萧琦那个家伙反悔了,用拐子马(一种战马)来抵抗,双方打了一仗,显忠把萧琦打败了。萧琦又跑到城里摆开阵势,显忠亲自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把萧琦又打败了,然后收复了灵壁,进了城。显忠宣布朝廷的恩德,一个俘虏都没杀,中原地区纷纷归附朝廷。 当时邵宏渊正围攻虹县,还没攻下来,显忠就派灵壁投降的士兵去劝说邵宏渊,告诉他投降的好处和不投降的坏处,结果金国的皇亲国戚大周仁和蒲察徒穆都投降了。邵宏渊觉得功劳被抢了,心里很不服气;还有个投降的千户告状说邵宏渊的士兵抢了他的佩刀,显忠当场把抢刀的士兵杀了,所以这俩将领的关系就更僵了。
六月,咱们的军队驻扎在宿州城下,金兵来阻击,显忠大获全胜,杀死了金军的左翼都统,俘虏了好几千人,还追击了二十多里呢!宏渊赶到后,对显忠说:“招抚真是一位关西猛将啊!” 显忠呢,就下令部队休整,准备攻城,可宏渊他们不同意。显忠就带着手下的杨椿登上城墙,打开了北门,没多久就攻下了宿州城。宏渊他们殿后,赶了上来,这才过了护城河,登上城墙。城里巷战又开始了,又砍杀了数千金兵,俘虏了八十多人,宿州终于收复了!然后就让刘时暂时代理州长。 这捷报传到朝廷,显忠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他老婆周氏也被封为国夫人。宏渊想打开仓库犒赏士兵,显忠不同意,他把军队撤出城外,只用现钱犒赏士兵,士兵们都很不高兴。
金军主帅孛撒从南京带了十万步骑兵杀来,一大早就猛攻城池,摆开大阵。显忠亲自率军在城南迎战,打了好多回合,孛撒大败而逃。结果李福、李保这两个统领,见势不妙都带着部队跑了,都被砍头示众了。第二天,金兵又增兵来了。显忠让宏渊一起夹击敌人,可宏渊却按兵不动,显忠只能带着自己的人马苦战了一百多回合,杀死了金军的左翼都统以及好多军官,斩杀了五千多金兵。 金兵又增兵来攻城,显忠用特制的克敌弓把他们射退了。
宏渊看着大家说:“这大热天的,就是坐在凉快地方摇扇子都受不了,更何况穿着盔甲在烈日下作战呢?” 大家一听这话,士气全没了,都没了斗志。到了晚上,中军统制周宏鸣鼓大噪,假装说敌兵来了,就带着邵世雍、刘侁跑了;接着,左士渊、李彦孚也跑了。显忠把军队撤回城里,结果张训通、张师颜、荔泽、张渊这几个统制也跑了。
金兵趁机又来攻城,显忠拼死抵抗,砍死了两千多敌军,尸体堆积得跟城墙一样高。城东北角,二十多个金兵已经爬上了百多步高的城墙,显忠拿起军队用的斧头就砍,金兵这才退下去。显忠说:“要是咱们军队互相配合,从城外包抄攻击,就能全歼敌军,活捉金军主帅,收复河南指日可待啊!” 宏渊又说:“金兵又增兵二十万,如果咱们军队不撤,恐怕会有不可预料的危险。” 显忠知道宏渊没啥决心,自己也孤立无援,无奈地叹息说:“难道上天还不打算平定中原吗?怎么老有人这样阻挠我!” 这次战斗,军队损失的军资器械几乎都光了,幸好金兵没再往南进攻。显忠率军回朝,去见皇帝,上交兵符请罪。皇帝责罚他担任果州团练副使,在潭州安置。后来朝廷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把他调到抚州。
乾道改元后,他被召回会稽,恢复了防御使、观察使、浙东副总管的职务,朝廷还赏赐他白银三万两,绢三万匹,棉花一万两,让他主管台州崇道观。后来又召他担任威武军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并在京城赐给他府邸。皇上觉得他相貌魁梧英俊,还命人把他画像挂在宫殿里。他又被封为太尉。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兴国宫提举,住在绍兴府,每年朝廷还赏赐他两千石米粮。
淳熙四年,他被召到皇帝行在的地方,担任万寿观提举,奉朝请。觐见皇帝后,皇帝赐给他真奉,赏赐他内库的金子,并再次修缮之前赐给他的府邸。七月,他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忠襄。
杨存中,原名杨沂中,字正甫,绍兴年间皇上赐名存中,是代州崞县人。他祖上杨宗闵,曾任永兴军路总管,和唐重一起守卫永兴,金兵攻陷城池时,他迎战而死。他父亲杨震,担任麟州建宁砦知寨,金兵来攻时,也战死沙场。
话说这存中啊,长得高大威猛,性格沉稳果决,从小就聪明伶俐,背书几百字,那叫一个轻松自如,比一般人强多了。他曾经豪气冲天地跟人说:“大丈夫应该靠武功建功立业,发家致富,干嘛要低着头做个书呆子呢!”于是他就开始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练就了一身好箭术和骑术。宣和年间,山东河北一带盗贼四起,存中就报名参加了平叛,立下不少战功,最后升到了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兵又来围困汴京,各地的军队都来勤王。存中跟着张俊、田师中,还有信德府的守将梁扬祖,带着一万兵马前来救援,后来就归到了张俊的麾下。皇上问张俊要推荐将领,张俊就推荐了存中。皇上召见了他,还赏赐了他衣服和腰带。当时元帅府刚刚建立,存中日夜守护在皇帝身边,一刻也不离开。皇上知道他忠诚可靠,非常信任他。有个叫李昱的强盗占据了任城,久攻不下,存中就带着几匹马杀进去,一口气杀死了几百人。皇上站在高处看得清清楚楚,见存中全身盔甲都染红了,以为他受了重伤。赶紧让人把他叫来查看,结果发现都是敌人的血,皇上非常赞赏他,还亲自给他倒酒,说:“来,喝这敌人的血!”存中请求再次出征,皇上拦住了他。存中说:“这贼兵已经胆寒了,马上就能全歼了!”结果果然大获全胜,收复了任城,存中也升职了,当上了阁门祗候。
建炎二年,讨伐徐明这个贼寇,地点在嘉兴,存中第一个冲了上去。主帅想屠城,存中极力劝阻,最后只杀了徐明的首领,保全了整个城池。他因此升任荣州刺史。高宗南渡的时候,存中跟着张俊守卫吴门;苗刘兵变的时候,他又跟着张俊去平乱。后来又升任贵州团练使,接着又当上了御前右军统领。金兵攻打明州,他又和张俊、田师中、赵密一起殊死搏斗,打败了金兵。因为战功显赫,他被提升为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
1127年,也就是绍兴元年,张俊带兵去打李成。手下的将领们七嘴八舌地商量,很多人都想兵分几路进攻。可是,岳飞的父亲岳和却说:“现在敌人的势力这么强大,要是分散兵力,咱们就弱了。而且各位将军的官职都差不多,实力也差不多,如果不派个总指挥统一调度,大家肯定不会互相配合。”张俊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军队整顿好之后,就开到了豫章。岳和带着几千兵马,首先在玉隆观打败了敌人,一直追到了筠州。敌人的勇猛将领带着十万大军来增援,在河边扎下了营寨。岳和对张俊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要打赢就得用奇兵,我希望您把骑兵交给我指挥,您用步兵在前面压阵。”张俊同意了。岳和晚上悄悄地带着军队渡过筠河,绕到西山,然后迅速冲下去攻击敌人,张俊的步兵同时从两翼夹击,活捉了八千人。
夜里,将领们找到岳和说:“仗还没打完,俘虏这么多,万一有什么变故怎么办?要不干脆全杀了算了。”岳和说:“杀俘虏这种事我做不出来。”将领们把这话告诉了张俊,结果张俊当夜就把俘虏全部坑杀了。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九江,李成最终逃跑了。岳和升任宣州观察使。
第二年春天,岳和升任神武中军统制,宰相吕颐浩亲自拿着圣旨来给他。张俊上奏朝廷,请求留下岳和在军中效力。皇上说:“禁卫军缺少优秀的统帅,这是朕亲自挑选的,不能轻易更换。”岳和也一再推辞,他说:“神武军里的将领,像韩世忠、张俊,个个都是身居高位,威望极高,像我这种小人物,要是突然跟他们平起平坐,心里实在不安。”皇上不答应,派使者强行让他接受任命,他才开始上任,还兼任提举宿卫亲兵。当时中军士兵不到五千人,一半都是老弱病残。岳和请求把那些借调到外面去的士兵都召回军中,从此军队的管理和训练逐渐好转起来。
第三年,严州出了个妖贼缪罗,占据了白马源,还杀了朝廷的官员。岳和带兵去平定了叛乱。之后,他被授予带御器械的官职,又加封保信军承宣使、权发遣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六年的时候,他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和密州观察使。一开始,张浚带兵准备渡过淮河去攻打刘豫,他很看重韩世忠。韩世忠包围了淮阳,向张浚请求调张俊手下的赵密来帮忙,但是张俊拒绝了。赵鼎对张浚说:“韩世忠想要的是赵密啊,可是我的部下刘锜(存中)武力也很强,不比赵密差,为什么不让他去帮忙呢?”张浚就向朝廷请求,所以才有了这个命令。于是刘锜带着八个队,一万人马,赶到督府去支援韩世忠。
十月,刘锜和刘猊在藕塘交战,大获全胜。刘猊刚入侵的时候,淮西宣抚使刘光世想放弃庐州,退守太平。十万叛军已经驻扎在濠州、寿州之间,张浚命令张俊去抵挡他们,又派刘锜去泗州和张俊会合。等刘锜到了泗州,刘光世已经丢下庐州跑了。张浚派人去警告刘光世说:“要是有人敢渡过长江,就立刻斩首示众!”刘光世没办法,只好回到庐州驻扎军队,和刘锜互相呼应。叛军先攻打定远县,刘锜带着两千兵马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们,在越家坊打败了他们。接着,他和刘猊的军队在藕塘遭遇,叛军占据山头列阵,箭矢像雨一样射下来。刘锜立刻发起猛攻,并且命令统制吴锡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冲阵。敌阵大乱,刘锜指挥大军乘胜追击,自己也率领精锐骑兵从侧翼冲击,大声喊着:“杀敌了!”叛军惊慌失措。前军统制张宗颜从泗州赶来,从背后袭击叛军,叛军大败。刘猊跑到谋主李愕面前说:“刚才我看见那个留着胡子的将军,太厉害了,果然是杨殿前(指刘锜)啊!”然后就带着几个骑兵逃跑了。剩下的上万叛军呆若木鸡,不知所措,刘锜策马大喝一声,他们都害怕地投降了。在顺昌的岳飞和正在围攻光州的孔彦舟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撤兵逃跑了,北方一片恐慌。这次战斗缴获了敌人的船只数百艘,车辆数千辆。
哎,听说啊,皇帝派使者来慰问并赏赐了岳飞,还跟大臣们说:“你们现在才知道朕选对了人啊!” 然后岳飞就升官了,当上了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还兼管了马步军帅。 这岳飞上任后,就上奏说:“祖宗定下的三衙制度,是互相制衡的,现在让我一个人管所有兵马,这不成规矩啊!” 可皇帝没听他的。七年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淮南西路制置使,准备去平定郦琼等人的叛乱,结果没去成,具体原因可以去看《王德传》。九年,他又升了官,当上了殿前副都指挥使。
十年,金人撕毁盟约,攻占了河南,朝廷就派岳飞当淮北宣抚副使,带兵到了宿州,然后用步兵后撤到泗州。金人使诈,派人来报告说有几百骑兵在柳子镇驻扎。岳飞想立刻去打,有人劝他别去,但他没听。他留下王滋、萧保带着一千骑兵守宿州,自己带五百骑兵夜袭柳子镇,结果天亮了,敌人一个也没看见,就回来了。 没想到金人早就派精兵埋伏在归路上,岳飞知道了,只好拼命逃跑,部队溃散了。 参议官曹勋不知道岳飞是死是活,赶紧报告朝廷,朝廷一下就慌了神,赶紧下令撤退保全自己。 后来岳飞自己从寿春渡过淮河回到泗州,大家这才安心。冬天,岳飞带兵回到行在(皇帝驻地)。
十一年,金兀术因为顺昌之战的失败,又想来入侵。朝廷下令在淮西集结大军,准备迎战。 岳飞就带着殿前司的三万士兵驻守淮河,在柘皋跟金兵打了一仗,把他们打败了。 当时张俊是宣抚使,岳飞是副使,刘锜是判官,王德是都统制,田师中、张子盖是统制官。 金兵用拐子马(一种骑兵战术)从侧翼进攻,岳飞说:“敌人仗着弓箭厉害,我有办法对付他们!” 他命令一万人拿着长斧,像城墙一样往前冲,其他军队也跟着呐喊冲锋,金兵被打得大败,退到紫金山去了。 这一仗,咱们损失了九百将士,金兵死了上万人,但是淮河的包围圈还没解开。
韩世忠跟几个将领商量着要撤军。这时听说云濠路已经打通了,韩世忠就跟王锜说:“我想和杨太尉在淮河边上摆摆样子,安抚一下濠州老百姓,然后取回宣化府,再回金陵,杨太尉就渡过瓜洲回临安。”第二天,他就命令两位将军行动。
结果探子回报说金兵攻打濠州非常猛烈,情况紧急,他们只好仓皇撤回,在黄连埠跟王锜会合,距离濠州还有六十里地,就听说城池已经失守了。韩世忠赶紧把王存中、王锜叫来商量对策。王锜问王存中:“现在怎么办?”王存中说:“打呗,相公和太尉在后面,我冲在前面。”王锜说:“我们本来是来救濠州的,濠州都丢了,往前冲也没地方依靠,大家心里都想着回家,士气也低落了,这是很危险的!不如我们先撤军,占据险要地势,等金兵走了再做打算。”其他的将领都说:“对!”于是他们三方扎营,派人去探听敌情,探子回报说:“金兵已经撤走了。”
韩世忠觉得自己立了功,就告诉王锜不用去了,命令王存中和德偕一起前往濠州。他们还没来得及摆好阵势,濠州城里就冒起了浓烟,一万多金兵骑兵从两翼杀出。王存中问德偕:“怎么办?”德偕说:“我一个小小的将领,哪敢参与这种事啊!”王存中挥舞着指挥旗大喊:“撤退!” 军队以为这是撤退的命令,顿时溃散南逃,完全失去了纪律,金兵乘机追杀,死了很多人。第二天,韩世忠的大军才赶到,一切都晚了。王存中只好从宣化渡过长江回到行在。后来被加封为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这是为了表彰他在柘皋的功劳,掩盖濠州的败绩。
十二年,徽宗梓宫攒永固陵,命存中都护。竣事,拜少傅,以保傅为管军自存中始。十四年,存中请诣太学谒先圣,帝曰:“学校既兴,武人亦知崇尚,如汉羽林士皆通《孝经》,况其他乎?”二十年,封恭国公。二十八年,拜少师,恩数视枢密使。存中以凡重地皆有统制官,独荆、襄无之,请于朝,于是荆南、襄阳初置诸统制。
杨存中在朝廷待了二十五年,权力和恩宠一天天增长,可是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司封员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都先后劝谏过他。到三十一年的时候,他被罢免了太傅、醴泉观使的职务,改封同安郡王,还被赐予玉带,可以参加朝会和朔望朝会。
那时候金主完颜亮有南侵的意图,杨存中就上奏朝廷,献上了十条抵御金兵的策略。结果,步帅赵密为了夺取杨存中的权力,就诬陷他说杨存中是喜欢邀功、没事找事。杨存中听说后,赶紧上奏朝廷请求免职,赵密就这样取代了他。没过多久,边境战事就越来越紧急了,九月,朝廷又任命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刘汜在瓜洲战败,朝廷又命令杨存中前往京口,负责守卫长江。虞允文从采石前来支援,杨存中就和他一起协力抵抗敌人,敌人最终没能渡过长江。金主完颜亮死了以后,杨存中和虞允文乘着轻舟渡过长江,去侦察敌情。等到金人请求议和,杨存中奏请朝廷说,等金国选出新主后再决定是否答应议和,不能操之过急。
皇上回到建康后,召杨存中随驾,并且对宰相说:“杨存中只听从命令,忠心耿耿,没有二心,他就是我的郭子仪啊!”金国的使者再次请求议和,杨存中建议把他们扣押在江口,写信审问他们,如果他们愿意归顺我们,回到原来的领土,减少岁币,恢复白沟的边界,以增进兄弟情谊,那就可以议和;不然的话,就应该斩杀他们的使者,赶紧图谋恢复中原。皇上回朝后,任命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但是任命书没有盖印,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没过多久,杨存中就又告老还乡了。
隆兴元年,王师在符离战败,朝廷再次起用杨存中担任御营使。隆兴二年,金人再次入侵关中,有人建议把蜀地的和尚原割让给金国。杨存中上朝面见皇帝,说:“和尚原是陇右的战略要地,敌人得到它,就可以威胁汉中盆地;我们得到它,就可以进攻秦州和雍州。以前有人建议把和尚原送给金人,吴璘极力反对,没有同意。现在吴璘远在边疆,来不及知道这件事。如果我不说出来,不仅辜负了陛下的信任,也对不起吴璘。最近,王师倾尽全力才取得胜利,希望不要放弃和尚原。”
没过多久,金兵又来攻打淮河地区,皇上就让杨存中担任江淮地区的都督。汤思退退休了,杨存中接了他的班,去皇宫辞行,皇上还让他坐下,还赏赐了他一个玉鞍辔头。那时候各路军队都各自占据地盘,互相之间不协调,杨存中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协调指挥他们。这样一来,各路军队才开始互相支援。皇上还亲自写信给他,说:“诸位将领能够团结协作,互相支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正赶上金兵已经深入到我军腹地,朝廷有人建议放弃淮河地区,保住长江地区,杨存中坚决反对,这才作罢。金兵在扬州,有人劝杨存中出兵攻击他们,杨存中不敢渡江,只是在江边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和他们耗下去。
金兵后来请求议和。乾道元年,金兵撤军回去了,杨存中被加封为昭庆军节度使,又让他退休养老去了。当时朝廷大力推广屯田,杨存中把他在楚州的三万九千亩私田都贡献了出来。第二年,杨存中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他以太师的身份退休,死后被追封为和王,谥号武恭。高宗皇帝追念这位老臣,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还赏赐了十万钱。高宗皇帝虽然重用很多将领,但对杨存中尤其看重,曾经说过:“我对杨存中,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亲近。”在濠州、庐州的战役中,高宗皇帝还亲笔给他下令说:“如果情况不利于进攻,就应该按照军法办事。”后来赵密接替殿帅的职位,他拿唐朝崔祐甫夺取王驾鹤兵权的事来提醒大臣们。事情结束后,高宗皇帝又说:“杨存中被罢免的时候,我三天三夜都睡不着觉。”
存中啊,那可是个忠孝双全、勇敢无比的人!他参加过大小二百多场战役,身上受了五十多处伤,想想都后怕!在皇宫里当侍卫四十年,几乎没犯过什么错。孝宗皇帝特别尊重他,把他当老朋友一样看待,经常直接叫他“郡王”,都不用全名。他父母和祖父母都为国捐躯了,存中发达后,就向朝廷请求,追封他父亲为“忠介”,祖父为“忠毅”,还赐庙号“显忠庙”和“报忠庙”。他还请求朝廷允许他祭祀五代祖先,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恩典!他祖母刘氏流落到蜀地和陇右,存中不远千里,日夜祈祷,四处寻找,最后终于把祖母接回了家。
他带兵打仗,纪律严明,宽厚待人,选将领只看才能和勇气,从不偏袒自己的人。李显忠因为犯错被贬官,存中却向皇帝推荐他当统制官,后来李显忠还成了有名的将军。有一次,存中发现敌人的弓箭虽然厉害,但是箭矢装填太慢,他就设计了一种新的马皇弩,射程远,装填快,大家都觉得他太厉害了!他还花了十年时间在凤山建了一座宅子,风景绝佳,后来他把宅子献给了朝廷,朝廷又给他重新盖了一座房子。他在湖光山色之间又修建了园林亭台,高宗皇帝还亲笔题字“水月”呢!他家里建了个阁楼专门收藏皇帝赏赐的书,孝宗皇帝还题字“风云庆会之阁”。
他儿子,一个当了工部侍郎;另一个当了签书枢密院事和昭庆军节度使,都是高官显爵啊!
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他父亲在朝廷里当个小官。徽宗时期,郭浩在环庆路当个小将领。有一次,他只带一百个骑兵就到了灵州城下,夏军派了一千骑兵来追他,郭浩竟然砍死了两个夏军士兵,拿着人头就回来了!后来他当了渭州兵马都监。跟着种师道将军一起修筑平砦,当时敌人控制了塞外的水源,想让我们军队的士兵渴死,郭浩就带几百精锐骑兵夺回了水源。还有一次,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冲到最前面,被流矢射中了左肋,但他连箭都没拔,继续大喊冲锋,直到杀退敌人,其他军队也跟着冲上去,敌人就逃跑了。从那以后,郭浩就出名了。后来他还升官,当上了中州刺史。
靖康元年,郭浩当上了钦宗皇帝的安州团练使。多亏种师道举荐,他被召见后,直接跟皇帝说:“金兵现在已经很疲惫了,待久了都想回家。请求皇上给我一支轻兵,走小路去袭击滑台,趁他们一半人马都撤了的时候,就能打败他们!” 可惜当时朝廷内部对是否要和金兵讲和意见不一,他的建议没被采纳。皇上问起西边的情况,郭浩说:“我在任上就听说有警报了,我担心西夏人一定会趁机偷袭边境,建议皇上赶紧选派将领做好准备。” 果然不出他所料,西夏人攻打泾原路,占领了西安州和怀德军。当年宋朝好不容易开拓的土地,又全丢了。后来种师中负责河东地区的军事,还特意把郭浩要到自己身边。
建炎元年,郭浩被任命为原州知州。第二年,金兵攻陷长安,泾州的守将夏大节竟然丢下城池跑了,城里的百姓也投降了。郭浩恰好半夜赶到泾州,他只带了二百个士兵,竟然没被金兵杀掉,还被放了回去。郭浩对金兵说:“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要打就来决战!”金兵一听,竟然就撤兵了。之后,郭浩升任本路兵马钤辖、泾州知州,还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当时,宋朝面临金夏两国的夹击,鄜延路的东边全是金兵,西北边是西夏的领地,只有保安军和德静砦还在朝廷的控制下。郭浩偷偷摸摸地去了德静砦,在那里设立指挥部,招收流亡的百姓,和敌人对峙。整整一年,敌人也没能攻破他的防线。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知泾州。郭浩离开后,西夏人又来进攻了,代理主帅耿友谅差点丢了性命,整个泾原路都沦陷了。
张浚当了宣抚处置使,任命郭浩为秦凤路提点刑狱、兼任经略使、秦州知州。当时张浚负责陕西的军事,有人说可以主动出击打敌人,张浚也同意这个想法。其他的将领都觉得这样太冒险,不敢说话。张浚就下令让五路兵马都到富平会合,准备进攻。只有郭浩认为敌人的锐气正盛,应该先各自坚守自己的地盘,互相配合,等待时机再行动。张浚没听他的,结果出兵后惨败,五路军队全军覆没,各路帅府都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张浚又把郭浩调回原来的官职,让他去凤翔府,住在宝鸡县,后来又退守和尚原。金兵打到和尚原下,郭浩和吴玠一起抵抗,保住了蜀地的安全。因为他的功劳,郭浩被提升为正任防御使。
绍兴元年,金兵攻破了饶风岭,抢掠了梁州和洋州,打进了凤州,又攻打和尚原。吴璘和张浚一起前去支援,大获全胜,斩杀了上万敌人。张浚升任邠州观察使,后来又调任兴元府知府。当时兴元府闹饥荒,很多饥民聚集在米仓山闹事,张浚平定了这次叛乱。之后,他又调任利州知州。后来金兵又来了,这次他们出动了十多万步骑兵,攻破了和尚原,直逼四川的入口,杀死了金平。张浚和吴玠一起,狠狠地打败了他们。张浚因此升任彰武军承宣使。
吴玠当时是本路提点刑狱,手下有个叫宋万年的官员暗中跟金人勾结。吴玠调查后,和宋万年的说法对不上,因此和张浚产生了矛盾。朝廷就调张浚去金州做知州,还让他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人口很少。张浚招募流亡百姓,开垦荒地,把自己的治理方法推广到其他州府。其他军队都缺钱缺粮,需要朝廷支援,而张浚却积攒了十万贯钱交给户部,朝廷对他非常赏识,只要是他上奏的请求,都能直接送到皇帝面前。绍兴九年,张浚又兼任了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度使。
金兵撤回了河南,张浚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还担任陕西宣谕使和金州知州。楼炤在关中地区任职时,提拔张浚为枢密院都统制,让他统领陕西的军队。绍兴十年,张浚被封为奉国军节度使。后来五路失守,张浚被调任夔州知州,还没出发,又改任金州知州,继续担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统领陕西和河东的军队,还负责处理河东路忠义军的事务。绍兴十一年,金兵又入侵,宣抚使胡世将召集张浚、吴璘、杨政等人到仙人原,商讨作战策略。张浚派副将设下埋伏,打败了金兵。
绍兴十四年,张浚被召到朝廷,被封为检校少保,然后回到金州镇守,朝廷还赏赐给他御府的金器和绣鞍,并给他一个儿子安排了文职官职,还赏赐给他五十顷田地。张浚推辞说:“我和我的儿子都是从军营里出来的,不敢忘记本职,请收回对儿子的赏赐。”皇帝很欣赏他的这种态度,又给他另一个儿子安排了一个官职。这一年,利州被分为东西两路,张浚被任命为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任金州知州和枢密院都统制,驻守金州,还设立了帅府。绍兴十五年,张浚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检校少师,谥号恭毅。淳熙元年,朝廷在金州为他建立了庙宇。
杨政,字直夫,老家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公元1103年,西夏人举国入侵,他父亲杨忠战死了,当时杨政才七岁,哭得跟大人似的。他妈妈觉得很奇怪,说:“孝顺父母的人一定忠于国家,这孩子将来肯定能光宗耀祖!”后来,在公元1125年前后,他报名当了弓箭手。靖康初年,因为抵挡西夏军队有功,渐渐有了名气。南宋建炎年间,他跟着吴玠将军打金兵,打了九仗,九仗全胜。官职也升到了武显郎。
公元1127年春天,金兵攻打和尚原和箭筈关,杨政带兵把他们打了个大败,还斩杀了金军的一个千户和两个酋长。他升官做了右武大夫。同年十月,金兵十万大军从宝鸡一直扎营到庆阳附近,吴玠将军和他们对峙了好几天。杨政指挥将士迎敌,一天要打几十次交锋,士兵们个个都以一当百。他还用奇兵截断了金军的粮道,金兵被迫撤退,杨政又追击他们,活捉了金军的一个万户、三百多个首领和八百六十个士兵。他被任命为恭州刺史。当时有些人嫉妒杨政,说他母亲和妻子还在北方,不应该给他兵权,吴玠将军没听他们的,杨政因此更加努力。
公元1128年,几千金兵在鱼龙川口扎营,杨政带精兵奇袭,把他们打垮了。他升任陇州团练使,后来调任方山原知县,那里的军需物资都储存在那里。三月,金军大举进攻,城池眼看就要失守了,杨政又把他们打败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凤州知州。公元1129年,金兵攻打饶风关,杨政跟着吴玠将军在关下打了六天。他被调任明州观察使。
公元1130年,金将撒离喝裒率领十万精兵,想从仙人关进入四川,到达上奢田。吴玠将军在关外筑垒防御,杨政说:“这里是大蜀国的咽喉要道,一定要坚守,同时要伺机出击。”吴玠将军采纳了他的建议。金兵作战诡计多端,杨政随机应变,连续一百多天打了无数场仗。金军主帅催得很急,杨政命令士兵用神臂弓射杀他;他又挑选了一千多精兵从山谷里杀出,截断了金军的退路;他还出其不意地夜袭金军营地。金兵最终逃跑了,杨政追击到河池才返回。他被任命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兼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五年的时候,金兵攻打淮河,(名字)就命令军队趁机牵制敌人,一直打到秦州,一场战斗就拿下了秦州,还安抚了那里的百姓,秋毫无犯。后来他被任命为经略安抚泾原路、环庆路和利州路的安抚使,同时兼任几个地方的军事长官。这几个地方的事情堆积如山,但他都能迅速有效地处理,没有一点耽搁。他母亲还被困在金国境内,他隔一段时间就派人去探望,他母亲总是鼓励他忠于国家,尽职尽责。九年春天,和金国的议和成功了,他才把母亲和兄弟接回来。他请求退休以便好好赡养母亲,但朝廷没批准。朝廷封他的母亲为感义郡夫人,还把他升为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兼任熙州知州,又升任武康军承宣使。
十年的时候,他被调到利州,后来又被调到兴元。碰巧金国撕毁了盟约,(名字)就制定了迎敌的策略,还担任了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他和都统制杨从义一起在凤翔府城南的据点伏击金兵,打败了他们,还缴获了几百匹战马。他母亲去世了,他被朝廷起复,然后就率领军队赶往宝鸡渭河一带,抵挡金兵的进攻,前后打了七次大仗,斩获很多。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上奏说:“凤翔之战,(名字)奋勇向前,毫不顾忌自身安危,战果显著。”朝廷就封他为武当军节度使。
十一年秋天,金将胡盏、习不祝率领五万大军来攻打,(名字)就和吴璘、郭浩在仙人原会合。胡世将给他出了个作战计划,(名字)从和尚原出兵,郭浩从商州出兵支援,吴璘驻守秦州。(名字)率领军队夜间进入陇州境内,然后直奔吴山,与金兵对垒,又在宝鸡打败了金兵万户通检。当时通检驻扎在渭河以北,(名字)想攻下他的城池,通检就率领一万精兵出城迎战。(名字)率领勇士们浴血奋战,还派副将率领士兵绕到金兵后面,登上山顶插上旗帜。金兵看到这一幕,大喊:“伏兵来了!”就吓得溃逃了。(名字)乘胜追击,通检逃到城门口,桥已经被毁了,结果被活捉了。
和议达成后,皇帝召(名字)回朝,军民都到部使者那里请求留下他。等他进宫面见皇帝后,详细地汇报了情况,皇帝很满意。十三年,他回到镇守的地方,被加封为检校少保,赏赐田地五十顷。十四年,利州被分为东西两路,他驻扎在兴元府。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太尉。二十七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岁。朝廷追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襄毅。
李显忠在汉中当官十八年,那儿的六个水堰都坏了好久了,导致灌溉没法进行,他就着手修缮。结果汉江水又决堤了,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他又赶紧筑起长堤来抵挡。凡是能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他都不敢因为军事行动而耽误。他休兵十多年,期间也没给将士们升官加爵,上下都很安定。李显忠以前是吴璘的副将,后来跟吴璘分开了,各自当了主帅,但他对吴璘仍然非常尊敬,所以世人都很称赞他。
李显忠这人生来就不同凡响,在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和他父亲都为了国家舍弃了家产,一心想着收复中原,可惜中途遭到小人陷害,屡次被罢官,真是令人惋惜啊!杨存中在淮河地区一带出入,也没什么大的胜仗或败仗,带兵的时间最长,而且官位高,恩宠也独厚,但他还挺识时务的,没被卷进祸乱而失败,这大概也是他运气好吧?郭浩、杨政和李显忠、吴玠、吴璘兄弟几个,都是大家所依赖、依靠他们才能取得胜利的人。可是他们却在议和的事情上犹豫不决,屡屡错失战机,导致人心涣散,没能像周朝的吉甫、方叔那样,得到上天的保佑,振奋军队,完成中兴的大业,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