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鼓吹”,其实就是军乐队演奏的音乐。相传很久以前,黄帝在涿鹿之战打胜仗了,就让岐伯创作凯歌,用来显示自己的威风,宣扬自己的功德,激励士兵,震慑敌人。那些凯歌的曲名,比如《灵夔竞》、《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等等,都挺有气势的。《周礼》里就记载着:“军队打了胜仗就奏凯歌”。汉朝的时候,也有很多军乐,像《朱鹭》之类的,一共有十八支曲子,这些音乐大多是用短箫和铙歌来演奏,用来歌颂战争的胜利。皇宫里的黄门鼓吹乐队,则主要在宴会的时候演奏,他们还有专门的骑兵乐队,演奏两支特别的曲子。有人说,在宫殿里演奏的叫“鼓吹”,跟着军队出征演奏的叫“骑吹”。
从魏晋时期开始,这种鼓吹乐队一直很流行,并且正式有了“鼓吹”这个名称。南方一些朝代,比如东晋的太常寺,就有自己的鼓吹乐队;梁朝用十二支曲子,陈朝用二十四支曲子,后周也用十五支曲子。到了唐朝,规定皇帝出巡,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小规模的,还有从一品到其他品级的官员,都有自己的鼓吹乐队。
宋朝初期,皇帝出行,前后仪仗队规模浩大,乐器阵容极其奢华,包括金钲、节鼓、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觱栗、桃皮觱栗、箫、笳、笛等等,还要演奏《导引》这支乐曲。此外,皇太子以及一品到三品官员,都有各自的专属鼓吹乐队。
皇帝大驾出行,总共需要一千五百三十人组成五支仪仗队,其中司徒府六十四人,开封府尹、太常卿、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各二十三人。规模稍小的法驾,人数是三分之二,即七百六十一 人,组成两支仪仗队,开封府尹、御史大夫各十六人。规模最小的“小驾”,则需要八百一十六人。由于太常寺鼓吹署的乐工人数不足,每次大型仪式,都要从各军中抽调乐工。一品以下官员的丧葬仪式,也需要乐队,乐工同样来自各军。大型仪式上,皇帝车驾夜宿的地方,晚上还要设置警戒队伍,共一千二百七十五人。警戒时要演奏金钲、大角、大鼓等乐器,乐队则演奏大小横吹、觱栗、箫、笳、笛等乐器,吹奏乐器的人员来自附近州郡,乐工也从军队中抽调,有时还要从府县征调乐工以凑足人数。演奏的曲目是《六州》和《十二时》,每更(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都要演奏三次。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因为这种做法过于麻烦,皇帝下令取消从各地征调乐工的做法,全部由禁军负责,平时由太常寺管理和调配。到了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亲祭太庙,登歌仪式开始后,他听到庙外警戒的演奏声,于是下令:在举行仪式的时候,暂时停止警戒演奏;仪式结束后,再恢复原来的做法。
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要在青城门观看警戒的演奏。如果皇帝出巡,晚上要在行宫前演奏,人数比大型仪式要少,大约八百八十人。真宗皇帝非常崇敬太祖皇帝,也设置了相应的仪仗和乐队,并专门创作了《导引》乐曲,现在也把它附录在后面。
《两朝志》记载:大驾仪仗一千七百九十三人,法驾一千三百五人,小驾一千三十四人(人数比前面记载的多),銮驾九百二十五人。迎接祖宗御容或神主入庙时,用小銮驾三百二十五人,上供宗庙的谥号册文需要二百人,乐曲则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更换。
从天圣年间开始,皇帝祭祀郊庙、亲自耕种籍田,皇太后向宗庙致谢,用的都是正宫调的《降仙台》、《导引》、《六州》、《十二时》四首乐曲。景祐二年,郊祀时减少了一首《导引》,增加了一首《奉禋歌》。一开始,李照他们创作了一首庄严的乐曲,想用《振容》做歌名,但皇帝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叫《奉禋》。后来,祭祀太庙的时候也用这首曲子。在明堂举行大祭的时候,用黄钟宫调,并且增加了《合宫歌》。祭祀山陵,引导灵驾时,章献皇后和章懿皇后的灵驾用正平调,仁宗皇帝的灵驾用黄钟羽调,并增加了《昭陵歌》。神主回宫时,用大石调,增加了《虞神歌》。总之,迎接祖宗画像去宫观、寺院,以及神主入庙,都用正宫调,只有一次例外,就是仁宗皇帝的画像去景灵宫时用了道调,这些情况都是只演奏一首乐曲。
皇祐年间,在明堂举行大祭的时候,皇帝对辅臣说:“明堂就在端门外,而祭祀前的斋戒却在内宫进行,奏乐却在外面,恐怕会影响到庄严肃穆的气氛。”于是下令礼官商议此事。大家说:“警场乐本来就是古代的击鼓仪式,就是所谓的夜间警戒的鼓声。古代帝王出征或举行吉庆活动时都会用它。现在皇帝在祭祀前夜宿斋戒,本来就是为了祭祀,那么警场乐也是为了警戒众人,并不是仅仅为了热闹好看,恐怕不能废除。如果把这庄严的乐声放在离明堂太近的地方,那么就请把它放在宣德门外一百步以外,等到行礼的时候,演奏完一首警场乐,也就足够表达虔诚恭敬之意了。”皇帝说:“既然不能废除,那么既然祭祀前一天晚上接近于迎接神灵,那就应该取消它。”
熙宁年间,皇帝亲自祭祀南郊,演奏了五首乐曲,分别是正宫调的《导引》、《奉禋》、《降仙台》;祭祀明堂,演奏了四首乐曲,黄钟宫调的《导引》、《合宫歌》,以及《六州》、《十二时》。永厚陵的引导灵驾、警场乐以及神主回宫,都是四首乐曲;虞主入庙、奉安慈圣光献皇后山陵也是如此。诸位皇后的迁葬、合葬、追尊仁宗、英宗的徽号,迎接太一宫的神像,也都演奏一首导引乐曲,一般都是根据事情和时间来决定所用的宫调,并用律法来协调。
话说北宋元丰年间,有人觉得鼓吹乐喧宾夺主,影响了雅乐的地位,想把鼓吹乐改改,让它跟雅乐和谐起来。杨杰站出来说了:“雅乐啊,那是先王留下的好声音,能感召祥瑞之气,能沟通上天,还能改变社会风气。而鼓吹乐呢,那是军队里的音乐。说白了,鼓角横吹这玩意儿,是从西域传来的。圣人保留少数民族的音乐,是为了天下大同;保留军队的音乐,是为了时刻不忘国防。古书上说:‘鞮鞻氏负责掌管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歌曲,祭祀的时候就敲着鼓唱歌,平时宴饮也是这样。’现在祭祀大典,皇上走到哪儿,鼓吹乐和威严的军乐就在门口轮番演奏,以示戒备。大型朝会,鼓吹乐就摆在宫殿外边,那些乐器跟以前的不一样,演奏方式也跟雅乐完全不同。从建国以来,演奏大乐的时候,鼓吹乐虽然也准备着,但通常不演奏。虽然名字都叫乐,但实际用途不一样。虽然有些音调可能差不多,但宫调的名称可不能混淆。所以,雅乐用十二律吕来命名,而鼓吹乐就只用‘正宫’之类的称呼。(乾德年间,还专门设了十二个鼓吹乐队,做了十二张毡子床,摆成熊和罴的样子。每个乐队都配备大鼓、羽葆鼓、金錞各一个,歌、箫、笳各两个。还有种叉手笛,叫拱宸管,经过检验都跟雅乐音调相符,都登记在宫廷的乐谱里。)要是把律吕跟少数民族的宫调混在一起,那乐器名称就混淆了,音乐也会乱套。” 所以,那个改动鼓吹乐的建议就没被采纳。
到了元符三年七月,学士院上奏说:“太常寺鼓吹局应该为太上皇的陵墓送葬仪式,准备好鼓吹乐、仪仗队以及相关的歌曲乐章。按照惯例,灵柩从出发到陵墓安葬,要演奏仙吕调的《导引》等九首乐曲,我们已经让乐工们对照乐律进行调整了。”皇上就同意了这个奏请。
公元1117年三月,礼部的人说:“古代啊,铙歌和鼓吹的曲子,都会改名字来记载功劳和战绩。现在咱们的鼓吹乐队,就只是负责警戒保卫,根本没有铙歌,这可不行啊,体现不出皇帝的功德和伟大成就。请求皇上您下旨,让儒生们一起讨论,创作新的乐曲,取个好听的名字,还要注意音律和谐,然后让鼓吹乐队学习演奏,以后每次皇上祭祀大典,都让鼓吹乐队演奏,好让大家一起感受盛况。”皇上就同意了。到了同年十二月,皇上就下令把《六州》改名为《崇明祀》,《十二时》改名为《称吉礼》,《导引》改名为《熙事备成》,其他的六首引子乐曲,虽然保留了,但暂时不演奏。
公元1146年,大臣们又说了:“国家举行大祭祀,皇帝出行或在宫中斋戒住宿的时候,都要设置警戒场地,以确保仪仗的肃穆和祭祀的庄严。乐工隶属于太常寺,歌词都是三叠,几朝以来一直沿用。可是最近郊庙祭祀,经常用的是钲、鼓,这些乐器是从宫廷的殿司部门临时调拨的。这军队的乐器和祭祀的乐器,用途不同,声音的清浊也应该有所区别,才能显示出等级的尊卑。钲、鼓、鸣角这些乐器在仪仗队伍里,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和功德,应该下令有关部门重新制作一套祭祀用的乐器,并且让鼓吹乐队的乐工定期练习,等到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演奏。”有关部门请求从军器库里拿出一面节鼓,奏严鼓一百二十面,鸣角也一样,金钲二十四面。太常寺前后两部分加起来,一共有一千八百五十七人参与演奏,从此鼓吹乐队更加兴盛了。
宋孝宗隆兴二年,兵部上奏说:“按照圣上的命令,关于大典上皇帝乘坐的车辆和服饰以及人员,除了玉辂、平辇这些必须的之外,其他都精简了。原本鼓吹乐队需要八百四十一 人,现在只用五百八十八人;警戒人员原本需要二百七十五人,现在只用一百三十人。”
淳熙年间,举行大阅兵。皇上从祥曦殿穿着戎装出来,太子、亲王、执政大臣等等都跟着一起,各位将军都穿着盔甲骑着马护卫皇上,各种武器装备分列在队伍前后,奏响着军乐。皇上换上了金甲,骑马登上将台,殿帅举起黄旗,所有军队都呼喊着叩拜,然后开始演习,中军鸣角。骑兵和步兵列队成阵,连续敲响了三通鼓。到第四通鼓响的时候,举起白旗,中军鼓声和旗帜一起配合,变换成方阵。接着又敲响一通鼓,骑兵和步兵出阵演练。再敲响一通鼓,各部队返回原位。第五通鼓响的时候,举起黄旗,变换成圆形阵列。接着又敲鼓,举起红旗,变换成尖锐的阵型;举起青旗,变换成直线阵型。鼓声停止后,鸣金收兵,紧接着又重鼓鸣角,队伍列队结束演习。这就是大阅兵的全部过程。
【开宝元年南郊三首】
《导引》
气和玉烛,睿化著鸿明,缇管一阳生。郊禋盛礼燔柴毕,旋轸凤凰城。森罗仪卫振华缨,载路溢欢声。皇图大业超前古,垂象泰阶平。 岁时丰衍,九土乐升平,睹寰海澄清。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嘉禾》《甘露》登歌荐,云物焕祥经。兢兢惕惕持谦德,未许禅云、亭。
《六州》
夜深了,铜制的漏壶滴答滴答,声音很慢。皇宫里静悄悄的,侍卫们手持武器,整齐地站在宫门前,气氛庄严肃穆。号角声响起,配合着鼓声,节奏恰当。金管乐器奏出优雅的乐曲,乐声悠扬婉转。举行郊祀大典,祭祀天地神灵,祈祷国运昌盛。京城繁荣富足,人才辈出,各地诸侯前来朝拜,边疆的蛮夷也臣服于大国的盛德。
祥瑞之兆频现,九只丹凤前来朝贺。甘露降下,和煦之气弥漫,灵芝草也欣欣向荣。皇帝的功绩将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张四维辅佐皇帝,为江山社稷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他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如同尧舜一样明智。天下统一,战乱停止,刀兵入库,人们欢庆太平盛世。
承接上天的恩泽,天下太平,洪福遍及四海。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远近都传颂着“由庚”盛世。隆重的郊祀大典,展现了国家的文化和实力。天色晴朗,星光闪耀,侍卫们整齐列队,等待着皇帝的到来。皇帝虔诚恭敬,他的德行广为传颂。天地感应,神灵接受了皇帝的祭祀。柴火燃烧了一半,皇帝乘坐的仪仗队缓缓移动,车驾庄严而神圣。文武百官簇拥着皇帝,诸侯们毕恭毕敬,献上珍贵的礼物。演奏着《韶》和《濩》乐曲,金玉之声和谐悦耳,象征着太平盛世。皇恩浩荡,普惠黎民百姓,大家都享受着太平盛世的恩泽。我们仰慕皇后,她的智慧和德行如同三光一般闪耀。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福泽绵延千年。
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欣欣向荣,庆贺河清海晏。唐尧、虞舜的治世功绩,又怎能与我朝皇帝相比呢!上天赐予皇帝无上的福泽,天地万物都呈现祥瑞之兆。星罗棋布的侍卫护卫着皇帝登上泰山,亲祭天地。 (汾阴的记载是:“星罗棋布的侍卫护卫着皇帝来到汾曲,亲祭天地,祈求五谷丰登。”) 皇帝励精图治,恩泽广被,盛大的祭祀典礼隆重举行。登封、降禅、燔柴仪式结束后, (汾阴的记载是:“虔诚地向上天禀告祭祀仪式结束。”)天子的仪仗队返回京城。天降甘霖,普降寰宇,远近百姓欢欣鼓舞。皇帝圣寿无疆,如同南山一样巍峨,千秋万代都将歌颂太平盛世。
夜深了,漏壶里的水还滴答滴答地流着,皇宫里静悄悄的,宫殿整齐排列,侍卫环绕着皇宫。响亮的鼓声和号角声一起奏响,金管乐器奏出优雅的乐曲,驱散了轻微的微风。皇上亲自祭祀神灵,祈求国泰民安。这次祭祀规模盛大,隆重无比,如同古代登封告祭一样,祭祀仪式与《诗经·时迈》和《周颂》相符。(汾阴的记载是:方丘的祭祀仪式盛大而庄严,超过了古代的典礼,陈列祭品,检查玉器,《时迈》展现了盛大的礼仪。) 天降祥瑞,五彩祥云相伴,甘露降下,醴泉涌出。(汾阴的记载是:嘉禾丰收。)三秀草和灵芝都长出来了。皇上的功德将载入史册,江山永固。皇上德行高尚,超过了尧舜,从今以后,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耕田种地,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圣明的统治下,天下太平,惠政遍及天下。国泰民安,社会安定,远近都庆祝太平盛世。在祭祀台上,皇上虔诚地祭祀神灵,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汾阴的记载是:洁净地回应上天的恩泽。)祭祀的贡品摆放整齐,皇上心怀虔诚,以美好的品德祭祀。这次盛大的祭祀活动将被永远铭记。祭祀结束后,祥云环绕着仪仗队,皇上的车驾返回皇宫。八方来朝,祥瑞之气笼罩着整个京城。这次祭祀的规模和隆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当今盛世文明。皇上的仁德恩泽遍及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军械库里也再没有兵器了,国运昌隆,江山永固。
皇上是至德之人,他的德行与上天相合,他勤勉尽责。上天在紫微殿显灵,保佑皇室子孙。皇上继承了祖先的教诲,庆贺恩泽遍布天下。皇上虔诚地准备祭祀用品,前往太清宫祭祀,祈求上天保佑。
话说皇上受到上天的庇佑,盛德日益彰显,天下太平,一片祥和景象。皇上谦逊恭谨,停止了战争,亿万年来都保佑着百姓安居乐业。春天时节,皇上乘坐装饰华丽的车驾,前往玉清昭应宫朝拜。皇上诚心诚意地祈祷,感动了上天,获得了许多福泽,使四海之内都安定太平。
皇上御驾亲征,虔诚地侍奉三灵,已经停止了战争,恢复了和平。国内外都沉浸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朝臣们在宫殿里虔诚地祈祷。九面旗帜,七支乐队,奏响了盛大的乐曲,表达了对皇上的敬仰和祝福。皇上继承了祖先的伟业,使国家繁荣昌盛,天下百姓都仰慕皇上的功德。
这千年的运势,皇家的基业正日益兴盛。皇上尊崇天道,隆重祭祀,盛大的仪式超过了前代帝王。皇上的车驾缓缓驶动,万马奔腾。驰道上彩旗飘扬,阳光灿烂辉煌。皇上奉上祭品,玉羽鸟群飞翔,如同仙境一般。皇上亲临真馆,大家齐心协力,顺应天意,虔诚地祭拜,敬献美酒和香料。皇上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天降祥瑞,昭示着皇上的功德。皇上乘坐车驾,前往睢阳旧地巡视。在清庙祭祀,孝德的光辉照耀四方。到达灵场,来自万国的贡品琳琅满目。陈列祭品,金石之声响彻云霄,祥瑞之气弥漫四方,五谷丰登。皇上实行垂衣裳而治的政策,恩泽遍及天下百姓,普天同庆,祝愿皇上圣寿无疆。
乾坤安定,皇帝万寿无疆,天下太平。皇上亲临仙乡,接受上天的教诲,皇上的恩德昭告天下。皇上崇尚大道,精神庄严。皇上来到灵场,敬献洁净的祭品和芬芳的香料,演奏着铿锵的乐曲。如同巨龙般庇佑着天下,千古流传着皇上的功德。皇上受到极高的赞扬,名号和徽章都光辉灿烂。皇上早朝完毕,春天来临,百姓的愿望得以实现,看到了辉煌的文物。皇上带领羽林卫,肃穆地设置祭坛,报答上天,献上香料。皇上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天地,答谢上苍。纯真的喜悦遍及天下,庆贺的恩泽到达穷乡僻壤。各地官员进献寿礼,皇上的德化超过了尧舜时代。祝愿皇上江山永固,万寿无疆。
话说,把秘密文件刻在玉器上,然后放在金阁里供奉起来的时候,那场面真是威仪赫赫,就像神仙下凡一样。官员们戴着珠帘,低头呈上奏章,表达了最诚挚的愿望。祥瑞的云彩照耀着清晨的阳光,玉羽轻轻拂过华美的枝条。皇上感念上天恩赐,祈求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这是祭祀太庙时的一首诗:
《导引》
亲自前往太庙祭祀列祖列宗,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彩仗在甘泉边闪耀。秘密文件被抬上车驾,一路都弥漫着祥瑞的烟雾。献祭仪式庄严肃穆,侍奉的官员个个衣着华丽。丰收的景象遍及天下,皇上圣明,万世太平。
接下来是南郊祭天谢恩的三首诗,先看导引:
《导引》
皇上继承了祖先的盛世基业,他的英明统治使得社会风气淳朴,他尊崇祖先,敬畏上天。彩旗飘扬,阳光明媚,祥瑞之气充满了天空。皇上的车驾缓缓驶出宫门,表达着最虔诚的心意。祭祀大典结束后,人神都感到喜悦,祝愿皇上万寿无疆。
第二首是《六州》:
承天之命,圣明的君主应顺应天时。宝箓下降,神灵降临,新的祥瑞庆典来临。皇上尊崇伟大的称号,仰慕高真。新年伊始,吉兆频现,天下呈现一片春天景象。进入神圣的宫殿,文武百官列队而立,香气弥漫。精美的书籍闪耀着光芒,官员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低头呈上祭品,行礼恭敬。芬芳的祭品,表达着皇上最诚挚的心意,上达天庭。尊崇先祖,祭祀太庙,万方百姓都得到了福祉。祭祀完毕,典礼隆重而庄严。文武百官,个个仪表堂堂。烟火升腾,祭祀仪式完成,天地间充满祥瑞之气。皇上站在高高的宫殿上,恩泽遍及万物,庆贺祖宗社稷,祝愿皇上圣寿与天齐。
第三首是《十二时》,(此处原文没有提供《十二时》的内容,故无法翻译)。
话说那年亨嘉盛会,天下太平,万民欢庆,圣上德泽广被,如同远古尧舜时代一样。皇上受命于天,天意昭彰,徽号被尊奉在琳琅宫殿。隆重的仪式,献上美好的年岁,辉煌的旗帜,翠绿的辇车停驻在仙境般的宫殿,皇上神情庄重而肃穆。仙衣华美,玉册闪耀光芒,献上芬芳的祭品,乘着祥云来到祭祀的场所。回望云端,尊崇祖先,前往仙宫,金石之声铿锵激昂。皇上亲临清庙,恭敬地献上祭酒,报答国家的恩泽。执着祭祀的器皿,侍从们列队而立,面对苍天。皇恩浩荡,惠及天下,盛大的庆典遍及全国。皇上身着紫袍,在紫极殿接受朝拜,圣寿绵长,国运昌隆,祥瑞汇聚,江山永固,地久天长。
【天书《导引》七首】
《诣泰山》
咱们皇上继承皇位,普天之下,都沐浴在皇恩之下,神秘的符箓显现了神灵的旨意。皇上在紫极殿接受了上天的恩赐,降下宝贵的旨意,祥瑞之气氤氲缭绕。皇上遵照天命,虔诚地祭祀,前往泰山祭拜祖先。皇上记录下这光辉的功绩,超越了古代的帝王,成为一代明君。(汾阴说:“后代将遵循坤德,居住在黄河、汾河之间,埋葬玉玺,这早已有预兆。皇上的功绩将超越唐、汉两朝,光辉的功业将被载入史册。”)泰山偃武修文,天下太平,共享盛世,皇上威仪天下。圆满的天穹降下真箓,清晨,金色的符诏降落宫门。皇上登临泰山,祭祀祖先。(汾阴说:“祭祀祖先,要认真虔诚。”)虔诚地进行祭祀。皇上不用武力就能治理好天下,天下呈现出清净祥和的景象,百姓们都回归淳朴善良。
《诣太清宫》
皇图霸业兴盛,圣上的功德圆满,祥瑞之气汇聚成一篇篇灵文的篇章。皇上钦定修缮祭祀典礼,明察秋毫,道祖乘云车降临。皇上依托乡真馆,居住着真仙,虔诚地朝拜帝君。皇上尊崇教父,获得无上的福报,绵延万世。如同蛟龙腾飞的胜境,太清宫庄严而神圣,皇上庄严肃穆地举行祭祀仪式。宝符引路,吉祥如意,云彩焕发着金色的光芒。紫色的节旄和黄色的旗帜交相辉映,仪仗队威风凛凛。高高的天穹降下恩泽,延长皇上的寿命,仁寿与国运共同昌盛。
《诣玉清昭应宫》
(待续)
话说,紫霄宫金阙,层层叠叠,降下祥瑞的元符,亿万子民都因此而享福,盛世皇图就此展开。云彩光辉灿烂,如同温润的玉器般传扬开来,圣洁的宫殿拔地而起。迎接圣驾的彩仗队伍,浩浩荡荡地充满天街,观看的人们欢呼雀跃,热闹非凡。明君承袭了祖先的鸿福,将世代守护这片土地。这宝符赐福,庆贺圣寿,更新万象,转眼间,圣驾就已到达。巍巍帝德,让百姓更加虔诚地敬奉,尊贵的称号传遍寰宇。精美的祭器摆放在秘馆,庄严地举行祭祀,文物彰显着盛世昌荣。太一神升起香烟,在郊外举行祭祀,伟大的恩泽普惠于民。
《诣南郊》
圣明的君主继承先祖的伟业,帝业兴盛,辉煌昌隆,宝箓从天而降。皇上励精图治,在郊外举行祭祀,彩仗队伍排列在宽阔的大道上。祥瑞的烟气和云雾弥漫,夹杂着天上的香气,管乐和磬声悠扬绵长。祭祀完毕,皇上接受了丰厚的福泽,英明的决策将保佑国家永远太平。
【建安军迎奉圣像《导引》四首】
《玉皇大帝》
太霄玉帝,统御着世间一切灵真之物,威德震慑天地人神。宝贵的文书和瑞命象征着皇朝的兴盛,绵延的庆典更新着万象。霞光万丈,洞开了天宫,八景降下祥瑞之气。普天下的生灵都享受着太平盛世,圣寿如同仙树般长久。
《圣祖天尊》
至真之神降临人间,驾驭着祥瑞之气来到皇宫,宫中的漏刻声声依依。用黄金铸造的圣像,表达着人们虔诚的敬奉,仙宫壮丽,宛如彩凤飞翔。万灵拱卫,祥瑞的烟雾笼罩,岸边的柳树倒映着黄色的旗帜。九重天上的祥瑞之气保佑着圣明的基业永远长存,圣明的德行比尧帝还要巍峨。
《太祖皇帝》
元符赐予了圣旨,接受着诚挚的庆贺和光明,在宫殿里供奉着三清神像。开创基业,盛世伟业将永垂不朽,金色的圣像庄严地矗立着。迎接圣驾的队伍,如同彩霞般绚丽,甘泉的队伍也随之而来,箫瑟声声,和谐共鸣。吉时吉日,盛大的仪式完成,万国将永远太平。
《太宗皇帝》
承天命,治理天下,恩泽广被,继承了圣祖的伟业。展现了宝贵的家训,神仙降临,预示着吉祥的梦境。金光灿烂,圣像栩栩如生,精诚的意念回应着百姓的祈福。宫殿神殿庄严宏伟,万代都将繁荣昌盛。
【圣像赴玉清昭应宫《导引》四首】
《玉皇大帝》
……
话说,先祖天资聪颖,神魂宝贵,位列众仙之首。玉符赐福,昭示元圣之德,福泽绵延千年。宫殿壮丽辉煌,金碧辉煌,映照着龙津。珍贵的黄金铸造的圣像庄严神圣,庇佑着黎民百姓。
这首《圣祖天尊》歌颂了先祖的功德。接着是《太祖皇帝》,歌颂的是太祖皇帝,说他承天之命,降世人间,恩泽广被,更新了太平盛世。国工精心铸造的金像,威严神圣,令人敬畏。玉虚圣境清净无尘,举国同庆,欢欣鼓舞。迎奉云驾回宫,恭敬地侍奉着高真。
然后是《太宗皇帝》,歌颂的是太宗皇帝,说他应天命而生,治理天下,慈爱百姓,功德泽被千古,大业得以完成。神圣福地建起了宏伟的宫殿,圣恩日日昭明。用黄金铸造的九牧天仪庄严神圣,绀殿巍峨壮观,殿宇林立。
这三首诗歌颂了先祖、太祖和太宗三位皇帝的功德,歌声悠扬,赞颂声不断。接下来是奉宝册的导引词,首先是《玉清昭应宫》的导引词,说的是上天垂恩,天下太平,祥瑞之气弥漫,皇室虔诚奉祀,功德超过历代帝王。霞光灿烂,仪仗盛大,宝册奉入宫中,百姓欢欣鼓舞,祈祷国泰民安。
《景灵宫》的导引词,歌颂的是道祖,说他位列仙真之首,降临人间,带来福祉,亿万黎民敬仰。虔诚地奉祀,仪式隆重,宝册奉上,国家世代享有福祉,圣寿无疆。
最后是《太庙》的导引词,歌颂的是祖宗的恩德,说他们庇佑着天下百姓,皇室虔诚地奉祀,仪式庄严隆重,皇帝亲自祭祀,表达了至高的孝心。祥瑞之气弥漫清庙,天下太平,共享祥瑞。
最后是治平四年英宗祔庙的导引词,这首导引词描述了祔庙的盛况,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追思之情。 “祖宗垂佑,亨会协重熙,德泽被烝黎。虔崇尊谥陈徽册,藻卫列葳蕤。宸心致孝极孜孜,展礼诏台司。祥烟瑞霭浮清庙,绵宇被纯禧。” 这首诗歌颂了祖宗的恩德,并表达了皇帝对祖宗的敬仰之情。
话说,一开始,皇上的灵柩被安置妥当,九虞(古代丧礼)也结束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也消失了。大家怀念皇上,想念他的孝心,于是修建了庙宇来祭祀他,延续了三代祖宗的香火。庙宇外面旌旗招展,场面宏大,人们瞻仰着皇上的威容。皇上的灵柩被迎接到新的宫殿,祭祀典礼隆重而庄严。
熙宁二年,仁宗和英宗的御容(画像)被送往西京会圣宫应天禅院安奉,当时作了一首《导引》:九清三境,神仙驾驭飘渺难寻,皇上的功绩却巍峨高耸。洛阳城都比不上西巡的盛况,人们依然记得皇上回京时的容光焕发。三条驰道上隐约可见金色的马鞭,仙乐的队伍蜿蜒绵长。珠光宝气的宫殿庄严地供奉着皇上,他的功业将永远流传下去。
章惠皇太后神主被送往西京,也作了一首《导引》:祥符年间,边境安定,天下太平,祥瑞遍布。皇上东巡西祀,銮驾(帝王的车驾)鸣响,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太后仙逝后升入三清境,庙里定期举行祭祀,享有盛名。太后的寝园里松柏苍翠,秋风瑟瑟,让人想起她生前的一切。
中太一宫奉安神像,也作了一首《导引》:神仙驾驭在九霄之上,四代帝王都曾享受西清的盛景,游历遍布黄庭(道教神仙居住的地方)。神像从万里之外被迎回真室(道教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国家太平。金色的车驾,玉质的神像被送往瑶京(神仙居住的地方),彩色的仪仗和彩旗飘扬。天人和谐,千年运势兴隆,国泰民安。
四年后,英宗的御容被送往景灵宫安奉,又作了一首《导引》:鼎湖龙王升天,仙乐飘渺,仿佛隔着蓬莱仙境,皇上的车驾之路早已长满了青苔。汉朝的皇家庙宇在清渭河边,人们哭着送来玉衣。凤箫鸾扇伴随送葬队伍,帐殿依山而建,云雾缭绕。春风吹拂,却无法吹动皇上的天袍,只能围绕着翠绿的灵柩盘旋。
十年后,南郊皇帝归青城,作了一首《降仙台》: 《降仙台》
天还没亮,皇上和众多官员乘坐车驾,浩浩荡荡地出行,场面极其壮观。祥瑞的微风吹散了云雾,华盖高耸,旗帜飘扬,照亮了层层城楼。四列兵卫列队而立,火光映照着金色的车架和翠绿的旗帜。宫廷里奏响了各种乐器,声音响彻云霄,景象辉煌灿烂。皇后乘坐的华盖被掀起,衮冕闪耀夺目。她稳稳地站在祭坛上,升天的仪式庄严肃穆,体现了至诚的敬意。云车缓缓升空,消失在茫茫云海中,降下的祥瑞福泽难以言喻。皇上在宫殿前,发布了隆重的诏书,恩泽普施,福泽遍及所有生灵。
【元丰二年慈圣光献皇后发引四首】
仪仗内《导引》一首
驾着斑斓的龙车,突然间催促着金母娘娘,转动着仙界的仪仗,离开了瑶池仙宫。红色的宫阙深邃而神秘,渐渐消失在尘埃之中。丝网般的琼林,花儿仿佛在怨恨着东风,低垂着头,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哭泣着。还记得旧年春天,献上万寿的宝船,如今却空空如也。
警场内三曲
《六州》
九龙宝辇,记载着春日暮景,曾经幸临蓬莱仙岛。琼楼玉宇敞开大门,绣着图案的仪仗队伍鱼贯而入,光阴似流水般逝去。遥远的瑶京,消息全无。宝津池的池面上落满了花瓣,愁绪笼罩着送葬的队伍。凤箫和銮旗,指向昭陵的方向。曾经赏玩蟠桃成熟的景象,如今又看到了大海枯竭。应该与灵真母一起,拖曳着彩霞般的衣裾。在清虚的仙境宴饮,心中却充满了遗憾,春天的城池里,翠绿的柏树掩盖着乌鸦。紧闭的门窗,点亮的灯火,鱼儿在水中游动,人间的一切如同一场梦醒后的余韵。泉宫幽深曲折,锁住了夜间的龙,银色的江水清澈平静,仙鹤在水中沐浴,金炉玉殿里烟雾消散,一片冷清。绿色的苔藓重新生长出来,雕刻着图案的辇车曾经经过的地方。夜夜东方的朝阳,如同往昔照耀着锦绣的宫殿,侍女们盈盈地落泪。
《十二时》 (此曲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话说当年太平盛世,太后暂且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解决各种危难。她安坐天下,一年多后厌倦了处理政务,便退回宫中,在庆殿里修身养性,追求道家清静无为的境界。她就像冉冉升起的太阳,沐浴在祥瑞的氛围中。看着子孙后代兴盛发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她心里无比欣慰。她积德行善,仁爱天下,九域之内都沉浸在祥和之中,礼仪制度也井然有序。然而,人生无常,她最终羽化登仙,升入九天之上。臣民们悲痛欲绝,銮驾缓缓前行,暮春时节,雾气蒙蒙,旌旗黯淡,送她前往嵩山伊水之间。哀乐声声,凤吹悠扬,悲风阵阵,令人伤感。空荡荡的宫殿里,尘埃飞扬,太后曾经坐过的座位依然潮湿。后人为了纪念她至高无上的孝心,用玉雕刻她的音容笑貌,史书也详细记载了她的功绩,哪里还需要羡慕周朝的《诗经》呢?
《祔陵歌》这首诗歌颂了太后的功德。真人居住的地方,祥瑞之气等待着圣明的时刻。巩县以西,荥阳、河内交汇,涧水、洛水与湹水、伊水蜿蜒流淌,嵩山巍峨耸立,层峦叠嶂,秀丽的山峰参差不齐,远处的山峰如同群凤环绕。大家共同瞻仰陵寝,祥瑞之气弥漫,并非朝暮的烟雾,龟卜筮占也预示着吉兆。祭奠仪式结束后,銮驾在清晨启程,载着龙旗,缓缓前行,一路奏着哀乐,画着彩旗,雾气轻薄,微风习习。太后远游仙境,关闭了珍宝阁的金门,侍女们悲痛哭泣。玉阶上春草滋长,露桃结子,灵椿翠绿,然而,青色的车子何时才能归来呢?人们怀着遗憾,遥望西京。一间小小的寝宫,从此之后,太后与世长辞,再也不会回来了。
【虞主回京四首】这组诗歌描写了虞主回京的情景。第一首写道:龙舆在暮春时节缓缓前行,清晨的阳光照耀着三川大地,鼓乐声中夹杂着寒烟。清明节后,花儿落尽,望向池馆依旧如故。东风送来百宝,楼船上献寿歌声依然回荡,如今又来到苑西边,却只剩下魂断香车。
警场内三曲,其中一首是《六州》。这首诗歌具体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哎,真是皇恩浩荡啊,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先帝的儿子,后来的圣上,都得到了拥立,真是天命所归啊!西宫太后居住的寝宫,那门窗总是暖融融的,好舒适啊!美好的季节,景色宜人,三千宫女簇拥着皇帝,乘坐金碧辉煌的辇车,真是气派!上林苑里红花盛开,美妙的音乐从梨园飘来,仙境般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却又让人无限伤感。唉,真是难以言喻的悲伤啊!皇宫大门终于打开了,春风吹拂着红色的旌旗,好不威风!翠绿的华盖,雕刻精美的辇车,浩浩荡荡地驶向西原。管乐齐鸣,声音震耳欲聋,陵墓上柏树的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孤零零的月亮挂在天边,看着这景象,让人心都碎了。我问苍天,这尘世的光阴,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呢?洛河、黄河水流潺潺,这无尽的悲伤啊,将永远存在!
《十二时》
唉,望着嵩山、邙山,永昭陵就在那里,帝王之气压过了龙冈山。巩县、洛阳的灵气,一片祥和兴盛的景象。华丽的帷帐,哀乐阵阵,幽静的宫殿里,一片肃穆。哎,仙乡之路漫漫,云霞飘荡在松树之上。夜里穿着珠饰的衣服,早晨拿着细扇归来,仙境般的地方,让人迷茫。东郊景色真好,鲜花争奇斗艳,可是这美好的景色,却让我更加悲伤。面对这春色,我更加凄凉,心里更是难过。宫女们指着去往瑶池的路,哭泣着,泪流满面。曾经用翠玉耳环和美酒祭奠,如今想起,更是心酸。春天又来了,人却去了,往事难以忘怀,对着夕阳,我肝肠寸断。听着那嘹亮的乐声,清风拂面,朱红色的栏杆上鲜花盛开,可谁来奏响这悲伤的乐曲呢?紫色的帷帐重重叠叠,时不时飘来阵阵香气。环佩叮当作响,我问何时才能回到雕刻精美的宫殿?
《虞主歌》
话说,我看到紫色的芝草,那是指向东都皇宫的方向。迷蒙的雾气里,箫声婉转,皇家的车驾缓缓前行,绵延不绝。更让人伤感的是,看到郊野的花草鲜美,而时间却过得如此缓慢。 你看,那些排列整齐的凤旗龙旗,在轻柔的阴云下显得黯淡低垂。高耸的楼台,绿瓦闪耀着琉璃的光泽,仙人的仪仗队正缓缓归去。寿陵的夜晚格外清冷,寒月掩映着祭祀的衣冠。翠绿的帷幔装饰的车轮,空空荡荡地返回,只留下灵螭的雕刻。车子停在了长长的山坡上,远望嵩山,伊水渺茫。这时,车驾又回到了皇宫,旌旗招展,羽葆华丽。回到皇宫的大街上,垂柳依依,经过宫门,金碧辉煌的宫门大开,雕刻的纹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虞神宝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流下眼泪。望着陵寝的宫女们,不禁感叹世事变迁,人事全非。万古千秋,只有烟雾弥漫,寒风悲凉。
【虞主祔庙仪仗内《导引》一首】
轻便的轿子,小型的辇车,曾经在玉栏杆旁宴饮赏秋,庆贺在宫殿里的游乐。伤心的是,兽香已经散尽,一夜之间就进入了仙境。翠绿的帘子垂下,室内静悄悄的,月光浮动,只有半卷的银钩还挂在那里。谁知道呢,桂花今晚,想要照亮鹊桥的幽静。
五年景灵宫神御殿建成,奉迎《导引》一首
新的宫殿宏伟壮观,是京城中最华丽的,金色的虬龙盘旋在雕刻的柱子上,京城百姓都来观看,人山人海,如同大海里涌动的蓬莱仙岛。仙人的车驾缥缈地从天上下来,彩色的仪仗队簇拥着它前行。金黄色的珠帘帐篷承载着神灵的恩德,祈求国家永远太平。
【慈孝寺彰德殿迁章献明肃皇后御容赴景灵宫衍庆殿奉安《导引》一首】
九重天宫高远渺茫,飞驰的车驾难以追赶,皇后的功德在当时就非常盛大。她辅佐仁圣皇帝成就嘉靖盛世,史书上都记载了她的功绩。皇宫左侧的建筑高耸入云,仙人的仪仗队缓缓而下。宝贵的殿宇和华美的帐篷承载着神灵的恩赐,万寿无疆。
【八年神宗灵驾发引《导引》四首】
皇宫金殿的傍晚,人们注目远望送葬的车驾,突然听到遗诏宣读。白云缥缈,皇帝去了仙境,留下我们空怀抱弓,思念龙湖。瑶津的风光胜过蓬莱仙境,春天来了,人们遥望着雕刻华丽的车驾。花儿飘落,人影寂静,凄凉的梦境,清冷的仙都。
第一段:
哎,那可是盛世啊,六个州府一起共享荣光。皇上继承了祖宗的福泽,又制定了新的法度,他的智慧和才能超过了商汤王。你看他文治武功,文采斐然,威震四方,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臣民们纷纷祝颂,祝愿皇上万寿无疆!谁知道,炼丹成仙的梦想,竟然在龙飞五云旁实现了呢?皇上乘着仙车,飘然飞升仙境去了。
第二段:
想想看,皇上穿着红色的朝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洛阳,嵩山少室山遥遥相望。他收起了弓箭,脱下了华贵的衣袍,他那卓越的功勋和高尚的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如今陵寝静悄悄的,只有鱼灯闪烁。银河浩瀚,鸿雁飞翔。我仿佛看到皇上生前的样子,忍不住焚香祭奠。如今,来祭奠的人散去了,翠柏却茂盛地生长起来。只有嵩山上的月亮,夜夜照着幽静的陵墓,千年的往事,令人感慨万千,凄凉无比。
《六州》
第三段:
皇上啊,真是天降祥瑞,保佑着黎民百姓。皇上勤政爱民,日夜操劳,万物都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皇上收回了权力,颁布了新的法令,国家焕然一新。你看,东风吹拂着百花盛开,御花园里一片春意盎然。流虹节快到了,文武百官穿着华美的衣裳,向皇上献上万寿的祝愿,祝愿皇上像尧帝一样长寿。
第四段:
突然,听到皇上的车驾缓缓驶出宫门,大家纷纷仰望,期盼着能一睹龙颜。皇上英明神武,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于世。可是,皇上驾崩了,人们只能遥望那远去的车驾,空留遗憾。只见星旗蔽日,彩伞环绕着龙车,缓缓驶向远方。皇陵掩盖在深宫之中,天国遥远,难以企及。皇上乘坐的龙车,飞速而去,回到了天界。
第五段:
浓雾迷蒙着皇上的朱红衣袍,风儿吹动着细细的扇子,眼前的一切令人悲痛欲绝。皇宫里的嫔妃们,都垂泪不止,泪水沾湿了地面。大家都在问:皇上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降临人间呢?
《十二时》
《永裕陵歌》 (此诗词不需翻译)
龙德皇帝在位时,国富民强,春秋鼎盛。他受命于天,统领天下,诸侯纷纷进贡珍宝。皇宫宝阁珠楼依傍上苑,百花争艳,春意盎然。隐约可见瀛洲仙境,皇帝日日想着去那里游玩。谁知龙驾突然驾崩,八匹骏马载着灵柩驶向丹丘,哀乐送别,响彻神州大地。凄凉的笳声,飘渺的旌旗,缓缓而去。碧绿的山峦,是真人居住的地方,龟山、洛阳、凤台都充满着神秘幽静的气息。伊水环绕,嵩山巍峨,山势如同蛟龙盘踞。皇宫大门紧闭,皇帝威严的面容从此消失不见,寒雾弥漫,笼罩着一片愁云惨淡。守陵的嫔妃们,只能在梦中想象着为皇帝驾车的情景。祭祀用的玉盘和赭红色的案几上,气氛肃穆庄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皇帝的龙袍呢!妃嫔们泪流满面,浸湿了衣衫,秋风瑟瑟,吹打着柏树,更添几分凄凉。
【虞主回京四首】
《导引》
上林苑里寒意早早来临,皇帝的仪仗队从郊外缓缓转回,笳鼓声声,悲凉入云。蜿蜒的辇路经过西池,宫殿楼阁高低错落。京城百姓翘首以盼,心中充满疑惑,还想着皇帝的仪仗队会回来。然而,玉京传来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只留下空空的赭黄色龙袍。
《六州》
继承圣祖的遗志,皇帝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得太平盛世。他率领精兵强将,号令天下,军队威风凛凛。四方不再有战事,百姓安居乐业,享受着太平盛世带来的恩泽。皇帝英明睿智,远胜汉高祖的狭隘,他学习三皇五帝的广阔胸襟,致力于发展文化,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他将要登上泰山祭天,以告慰上天,他的功绩将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胜过珍宝的声名。然而,这一切都难以言表。 金碧辉煌的宫殿,转眼间就成了过眼云烟。 他身穿霞帔,乘坐龙车,羽林卫护送他进入仙境。五彩祥光,鸾凤齐飞,箫笙奏乐,一片盛况。因山而建的宫殿工程完工了,各地官员都来朝贺,彩旗招展,队伍绵延数里,一直延伸到城外。楚地的笳声低沉悲咽,汉朝的仪仗威武雄壮,令人无限感慨。只有宫中记载,才知道他去了蓬莱仙岛。
《十二时》
(此部分缺失原文,无法翻译)
太平盛世,治理四方蛮夷。皇上亲自听断案,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国力强盛,不再沉迷声色享乐,每天都处理大量的政务。皇上乘坐华丽的车驾远行巡视,心系百姓,效法古代圣明君主轩辕、羲和。完善六典,批判三代旧制,那些特殊的、不好的现象都消失了,盛德广泛施布,正准备编修诗歌。扩大皇权,阐明帝制典章,继承历代圣君的功业,高高在上,不干预政事,但事情却难以预料。春天景色盛美,正值千秋佳节,却突然听到皇上在玉几上颁布旨意,要离开尘世,回到云端。翠凤、文螭装饰的龙车缥缈而去,难以追寻。宫中侍臣和宫女们,只能仰慕追思,悲痛不已。龙车驶去,指向嵩山、伊阙的方向。龙车越走越远,只留下空荡荡的汉庙和冠衣。只有皇上那巍峨的盛德,被刻在玉册上,载入史册,永远昭示后世。
《虞神》
皇上刚开始治理天下,明黄色的旌旗在储胥山下飘扬。军队回营,箫管和军号交替奏响,旌旗随军队列而动。谁知皇上驾车前往蓬莱仙岛,道路蜿蜒曲折。风日凄惨,六匹马迟疑不前,留下了满山遍野的遗憾。不堪回首,翠柏已经长得茂盛了。帝都越来越近,愁雾笼罩着通往京城的道路。百官们像鱼鳞一样聚集,等待皇上的车驾。端门打开,金碧辉煌的宫殿高耸入云,皇上这时回到了帝都。皇上祭祀清庙,进入空旷的祭坛,举行隆重的仪式,场面盛大华丽。皇上被配享太庙三宗,这在古代是前所未有的荣耀。皇上的德行可以与唐尧虞舜相比,《九歌》全部奏响,场面盛大而不同凡响,令人赞叹不已。神灵降福,皇室充满喜庆,赐予皇室的福泽聚集在皇宫。希望皇上万世永昌,保佑国家兴旺发达。
【神主祔庙一首】
《导引》
一年时光缓缓流逝,皇上在玉皇宫参加宴会,雕刻精美的辇车从宫中驶出。谁知皇后丹成之后就离开了人世,皇上在鼎湖望不见龙的踪影。皇后的寿数本来就短,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皇上乘坐五彩祥云的车驾返回宫中。只留下珍贵的册书记录着皇后的功绩,皇后被配享太庙三宗。
【政和三年追册明达皇后《导引》一首】
话说,来嫔娘娘刚进宫的时候,就因为德行高尚,名声远播,盖过了整个京城。她做梦都梦见熊罴,醒来满屋子都是兰花的香味,真是好兆头!住的宫殿富丽堂皇,就像仙境一样,她看破红尘,看淡世事,轻轻松松的。如今只留下她光荣的事迹,千秋万代被人敬仰。
【神主祔别庙《导引》一首】
皇后娘娘温柔善良,仪态端庄,年轻的时候就受到宫中所有人的敬重,做梦都梦见兰花,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可是,一夜秋风吹落了罗帐,鸾扇也空空荡荡,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她生前荣华富贵,享受着最高的礼仪,如今画像被供奉在瑶扉之后。春天来了,芭蕉叶依旧翠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景灵西宫坤元殿奉安钦成皇后御容《导引》一首】
皇后娘娘乘坐华丽的云车,前往仙境般的宫殿,那景象真是难以企及,仿佛海浪都拍打着三座仙山。我们隆重地迎接皇后的遗像,送她回到这人间。西宫的瑶殿,就是坤元殿,殿宇上飞鸾的图案,显得格外尊贵。根据新诏令,将皇后的遗像移到宝殿供奉,这盛大的典礼将永远流传下去。
【别庙《导引》一首】
蓬莱仙岛般的宫殿,金碧辉煌,光芒照耀着三座仙山,比人间任何地方都更加美好。秋风又吹绿了芭蕉,皇后的遗迹依然存在人间。那云轩飞升的景象,如今已经难以追寻,只有斑竹彩舆还在。在深宫旧址,还能听到箫鼓之声,让人不禁想起皇后,心中充满了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