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讲的是古代官员的升迁制度,听着就头大!简单来说,就是讲文官怎么一步步往上爬的。 不同的职位,升迁路径也不一样。比如,在秘书省当个校书郎,有背景的可以转到太常寺当奉礼郎,没背景的只能转大理评事。 这就像玩游戏,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技能树,最终目标都是当大官。
你看,诸寺、监主簿和秘书省校书郎这些小官,如果有点背景,升迁路线就宽敞得多。 没背景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熬。 比如,大理评事这个职位,有背景的可以升大理寺丞,没背景的只能去诸寺监丞。 这升迁路径,跟出身、家世都有关系,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再往下看,大理寺丞、著作佐郎这些职位,升迁路线也各有不同。 有的人可以一路青云直上,有的人则可能在某个职位上卡很久。 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这些职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升迁后一般都能当殿中丞。 但是,就算你当上了殿中丞,后面的路也未必一帆风顺。 总之,这古代的官场,真是复杂得很啊! 这升迁制度,就像个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 看来,想要在古代当官,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背景,还得运气好才行。
最后,太常博士和国子博士这些职位,升迁后可以当员外郎,甚至还能当御史。 这御史可是个好职位,能弹劾别人,权力很大。 但是,这升迁之路,充满了各种限制和条件,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绍兴年间文官的升迁制度,条理清晰,但内容复杂,需要仔细研读才能理解。 这古代的官场,真是比现在还复杂啊!
首先,他担任左、右正言,后来升迁到左、右司谏,如果带待制及以上职务,还可以转任起居舍人。
接着,他当上了监察御史,之后升任殿中侍御史。 他还做过员外郎,从后行员外郎升任中行员外郎,甚至得到特旨,直接升任起居舍人和侍御史。 担任左、右司谏后,可以升任起居郎、起居舍人,如果带待制及以上职务,还可以转任吏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可以升任侍御史,中行员外郎可以升任前行员外郎。 起居郎和起居舍人还可以转任兵部员外郎,如果带待制及以上职务,还可以转任礼部郎中。侍御史可以转任同封员外郎,前行员外郎可以转任后行郎中,后行郎中可以转任中行郎中,中行郎中可以转任前行郎中。
从右常调转员外郎的,可以转任右曹。这里面,如果出身于屯田,就不能出身于虞部;如果因为贪污受罚后恢复官职的人,可以从水部转任。 涉及到的部门有:水部、司门、库部、虞部、比部、驾部、屯田、都官、职方。 如果担任发运使、转运使副使,或者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读、侍讲、天章阁侍讲、崇政殿说书、开封府推官、府界提点、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点刑狱、提点铸钱监,以及诸王府的翊善、侍读、记室,那么堂后官(中书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可以转任左曹。 这里面,如果出身于祠部,就不能出身于主客;堂后官可以从膳部转任。 涉及到的部门有:膳部、仓部、考功、主客、金部司勋、祠部、度支、司封。
担任发运使、转运使副使,三司、开封府判官的,左曹可以转任左名曹。 如果只有出身,不能转任祠部、度支、司封;如果有出身,就可以转任右名曹,以此类推。 担任三司副使、知杂、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的,可以转任左名曹。涉及到的部门有:工部、刑部、兵部。
如果带待制及以上职务,左右曹、右名曹可以转任左名曹,并且可以越过一等级升迁。中行郎中可以转任左、右司郎中。(户部转左司,刑部、度支、金部、仓部、都官、比部、司门转右司。)涉及到的部门有:礼部、户部、吏部。 前行郎中,如果出身合适,可以转任太常少卿;如果没有合适的出身,可以转任司农少卿。 如果担任过左曹卫尉少卿,并且带待制及以上职务,可以转任右谏议大夫。
左、右司郎中,要是带着待制及以上职务,就能升迁为谏议大夫。左司郎中升迁为左谏议大夫,右司郎中也升迁为左谏议大夫。如果还兼任翰林学士,就能升迁为中书舍人。 这官职升迁路线,还挺复杂的!
卫尉、司农少卿升迁为光禄少卿,要是兼任馆职,就能升迁为光禄卿。光禄少卿升迁为司家卿,要是兼任馆职,也能升迁为光禄卿。太常少卿升迁为光禄卿,还可以担任三司副使、修撰,这可是皇帝特批的!司家卿升迁为少府监,兼任馆职后也能升迁为光禄卿。少府监升迁为卫尉卿,兼任馆职后也能升迁为光禄卿。卫尉升迁为光禄卿。光禄卿升迁为秘书监。秘书监升迁为太子宾客。中书舍人升迁为礼部侍郎。
谏议大夫升迁为给事中。给事中升迁为工部侍郎,要是兼任翰林学士及以上职务,就能升迁为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升迁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升迁为刑部侍郎,如果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户部侍郎;要是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升迁为户部侍郎,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升迁为兵部侍郎,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吏部侍郎;要是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礼部尚书。户部侍郎升迁为吏部侍郎,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礼部尚书。兵部侍郎升迁为右丞,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左丞;要是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礼部尚书。吏部侍郎升迁为左丞,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礼部尚书。
左、右丞升迁为工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升迁为礼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升迁为刑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升迁为户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升迁为兵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升迁为吏部尚书,在两府任职,就能升迁为太子少保;要是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右仆射。吏部尚书升迁为太子少保,宰相提拔就能升迁为左仆射。太子少保升迁为太子少傅。右仆射升迁为左仆射。太子少傅升迁为太子少师。左仆射升迁为司空。司空升迁为司徒。 这官场升迁之路,真是步步为营啊!
太子少师升任太子太保,然后是司徒升任太保,再是太子太保升任太子太傅,接着太子太傅升任太子太师,然后太子太师又升任太保,太保升任太傅,太傅升任太尉,最后太尉升任太师。 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凡是任命官员,司徒可以升任太保,太傅可以升任太尉,即使是荣誉性任命也一样。
治平三年,翰林学士贾黯上奏说:“最近皇子被封拜,都授予检校太傅的官职。我查阅了官制典籍,从北魏以来,就一直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咱们大宋沿袭了这个制度。《六典》里说:‘三师,是负责教育和训导的官员。’他们是被皇帝尊崇学习的榜样。现在皇子用师傅的名义担任官职,从道理上讲很不合适,没有比这更不合适的,都是前朝沿袭下来的,没有得到纠正。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皇子和地位较低的宗室成员任命官职,都不能再用师傅的名号了,应该根据他们的品级,改授三公的官职。”皇帝下诏说:“以后就按照这个建议改正。”从那以后,皇子和地位较低的宗室成员就不再担任三师的官职了。
宋朝初期,台、省、寺、监等机构的官员大多都在本部门任职,而且都有相应的员额和考核制度,每个部门根据事务的繁忙程度规定每月的工作量,考核合格后就可以升迁,朝廷的奖赏也只限于升官、加勋、晋爵、增加食邑。建隆二年,朝廷才开始任命右监门卫将军魏仁涤为右神武将军,水部员外郎朱洞为都官员外郎,监察御史李铸为殿中侍御史。任命他们是因为他们掌管酿酒的原料,负责征收关税,并且有额外的收入。从那时起,就废除了按年限考核升迁的制度。
此后,很多官员都兼任外务,各部门都用其他官员来代理,虽然有正职官员,但如果没有特别下诏,他们也不负责本部门的事务。此外,还有很多官职有名无实,没有固定的员额,也没有考核期限,不计较官职品级,任职者只是领取俸禄而已。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近臣的官职比较尊贵,朝廷内外又根据差遣的轻重来区别官员的地位。
武官的晋升,主要通过“三班借职”这种制度,还有其他一些磨练和考核的办法,但因为那些人没正式得到皇帝的任命,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班借职”的具体晋升路径:先是从“三班借职”升到“三班奉职”。 然后,“三班奉职”升“左班殿直”;“右班殿直”也可以升“左班殿直”。 “左班殿直”升“右侍禁”;“右侍禁”可以原地不动,继续做“右侍禁”。“左侍禁”升“西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升“东头供奉官”;“东头供奉官”升“内殿崇班”;“内殿崇班”升“内殿承制”。
“内殿承制”这个职位就比较厉害了,它可以升任“供备库使”,如果立了战功,还能升“礼宾副使”,或者直接升任东西染院、西京作坊的副使,这都是特旨提拔的。 总之,有战功就能获得升迁奖励。 “供备库使”可以升“西京左藏库副使”,有战功的话,就能升“如京副使”。“礼宾副使”升“崇仪副使”,有战功就升“洛苑副使”。 西染院副使、东染院副使的晋升路径也类似,都是有战功就能更快升迁。
西染院副使可以升如京副使,有战功就升内园副使;东染院副使可以升洛苑副使,有战功就升文思副使。 西染院使可以升如京使,有战功就升内园使;东染院使可以升洛苑使,有战功就升文思使;西京作坊使可以升文思使,有战功就升庄宅使;西京左藏库使可以升文思使,有战功就升西庄宅使。 崇仪使可以升六宅使,有战功就升西作坊使;如京使可以升庄宅使,有战功就升东作坊使;洛苑使可以升西作坊使,有战功就升左藏库使;内园使可以升东作坊使,有战功就升内藏库使。
文思使可以升左藏库使,有战功就升右骐骥使;六宅使可以升内藏库使,有战功就升左骐骥使;庄宅使可以升右骐骥使,有战功就升宫苑使;西作坊使可以升左骐骥使,有战功就升宫苑使;东作坊使可以升宫苑使。 最后,左藏库使、内藏库使、左右骐骥使、宫苑使,这些职位都能升任皇城使。
首先,这位官员是从皇城使开始的。当时有个规定,凡是已经升任使、副职的官员,如果是在皇城任职的,就安排在东班;其他的就安排在西班。那些在东班的,像翰林以下十九司的使、副职官员,即使有现任的官职或者有升迁的规定,也都得授予技艺官的职位。
接下来,他从遥郡刺史升任遥郡团练使,后来又特旨直接升任正职刺史。之后,他又从遥郡团练使升任遥郡防御使,同样是特旨直接升任正职团练使。 还有几次升迁,是从刺史升任团练使,从团练使、遥郡防御使升任防御使。
然后,他从防御使升任观察使,再从观察使升任节度观察留后,最终升任节度使。 这简直是步步高升啊!
武臣的升迁路线又不一样。比如,通事舍人,一般是先升任西上阁门副使。不过,东上阁门副使的职位,如果没有特殊恩典,是升不上去的。
然后,东、西上阁门副使可以升任引进副使,引进副使可以升任客省副使,客省副使可以升任西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可以升任东上阁门使,东上阁门使可以升任四方馆使,四方馆使可以升任引进使,最后,引进使可以升任客省使。
【客省使】 到这里,他的仕途就记录到这里了。
客省使、阁门使这些官职,以前有个说法,叫“横班”,皇城使以下二十个人叫“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个人叫“西班”。一开始还有一些正规官员担任这些职务,后来就都用检校官来担任了,有时候还兼任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之类的官职。景祐元年的时候,皇帝下令说:“副使以后都改成正使,在原有的级别下提升五级。”以前这些官职并没有固定的编制,到了庆历四年,皇帝又下令说:“客省、引进、四方馆各设使一人,东西上阁门使共四人,阁门、引进、客省副使共六人,阁门通事舍人八人。”
治平二年,枢密院上奏说:嘉祐三年的时候,皇帝下过一道圣旨,说:“不是军队里的官员,该撤职的撤职;横班的官员,任期满了该升迁的升迁;有战功和特殊贡献的,都不许直接任命为正职。该升迁的,就改个州名,或者加个检校官、勋爵、封号、食邑。 ”自打下了这道圣旨以后,正职刺史以上的官员就几乎没希望升官了。现在我们想,如果那些在重要州郡担任知州,或者担任路分总管,并且已经改过州名或者加过检校官、勋爵、封号、食邑,而且时间超过十年的人,就给他们升官,一直升到节度、观察、留后为止。另外,客省、引进、四方馆以前各设使三员,东西上阁门以前各设使四员,现在都增加到六员;阁门、引进、客省以前副使六员,现在都增加到八员;阁门通事舍人以前八员,现在增加到十员。所有增加的这些职位,必须是在职官员该升迁的,或者有空缺才补上。皇城使如果改官已经七年了,而且曾经在边疆任职,并且得到本路监司总管五人以上共同推荐的,可以任命为遥远的郡县的刺史,最高可以升到遥远的郡县的防御使。皇帝下令说:“从今以后,皇城、宫苑的副使,该考核的,都在本部门使的级别下提升五级,改任为其他部门的使。至于从左藏库副使以上,因为奖赏或者破格提拔的官员,还是按照原来的规定办理。其他的都按照枢密院的请求办理。”
一开始,英宗皇帝跟执政大臣说:“各部门的副使改任正使,应该从供备库使开始,现在直接提升五级,太优厚了。”于是大家一起商议,上奏朝廷,才有了这个规定。
【宗室自率府副率至侍中叙迁之制】
太子右内率府副率(转太子右监门率府率。)
太子右监门率府率(转右千牛卫将军。)
右千牛卫将军(转右监门卫大将军。)
首先,这位大将军是从右监门卫大将军开始的。然后他升任遥郡刺史。
接着,遥郡刺史又升任遥郡团练使,后来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诸王之后、被封国公,或者有特殊旨意,他就直接升任了正职刺史。类似地,他从遥郡团练使升任遥郡防御使,同样因为诸王之后、被封国公,或者有特殊旨意,直接升任了正职团练使。之后,他又经历了刺史升团练使、团练使升防御使、防御使升观察使、观察使升节度观察留后,最终升任节度使,并且还因为特殊旨意,被加封为左、右卫上将军。 再后来,他官至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做到节度使兼侍中。
接下来是关于内臣升迁的一些规定,这些都是特例,需要经过审核,并临时适用,最后还要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皇城使可以升任昭宣使,这在历史上也有外官担任昭宣使的先例。昭宣使可以升任宣政使,宣政使升宣庆使,宣庆使升景福殿使,景福殿使升延福宫使。如果没升到昭宣使以上这五个职位,那就升任遥郡官职。
这是关于内侍省内臣升迁制度的规定。祗候班虽然有升迁的规定,但近年来并没有人升迁,只是按级别依次晋升官职,内侍省也是如此。北班内品可以升任后苑散内品,后苑散内品升后苑勾当事内品,后苑勾当事内品升后苑内品,后苑内品升把门内品,把门内品升入内内品,入内内品升贴祗候内品,贴祗候内品升祗候小内品,祗候小内品升祗候内品,祗候内品升祗候高班内品,祗候高班内品升祗候高品,祗候高品升祗候殿头。
最后是关于降职和保荐的内容。内待班可以升任黄门,黄门升高班,高班升高品,高品升殿头,内侍殿头升内西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升内东头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升迁,就和外官的升迁制度一样了。
内侍省的官员升迁制度是这样的:先从祗候班开始。
首先是后苑散内品,然后可以升为散内品,再升为北班内品,之后是后苑勾当事内品,接着是后苑内品。把门内品和后苑内品可以升为内品,内品升为贴祗候内品,再升为祗候内品,然后是祗候高班内品,最后是祗候高品。 当然,也有因为犯错被降职的,或者因为表现好被破格提拔的,这些情况都和内侍省的其他人一样。
内侍班的升迁路线是:从黄门开始,升为高班,再升为高品,然后是殿头,接着是内西头供奉官,最后是内东头供奉官。内东头供奉官以上级别的升迁,就按照外朝官员的规定来了。
宋朝初期,内侍官员的升迁没有固定的年限,只有立了功才能升官。到了景祐年间,才下诏规定:内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功劳,连续十年未曾升迁的,可以上奏请旨。但仍然没有明确的升迁年限。庆历年间以后,这个制度逐渐废弛了。有些黄门只要有功劳,就能减少十五年的升迁年限;有些入仕才五七年,就有功劳升到高品以上。于是,两省就规定了十年磨勘的制度,但减年限的规定还在使用。嘉祐六年,枢密院开始讨论改革,于是下诏规定:内臣入仕都要三十年磨勘,已经磨勘的,即使有功劳减年限,也不能超过五年。
选人选京官的制度是这样的,首先看有没有出身:
有出身的,比如判、司、簿、尉这些职位,七次考核后可以升为大理寺丞;考核次数不够七次,就升为光禄寺丞;不够五次,就升为大理评事;不够三次,就升为奉礼郎。
中等职位的官员,比如知令、录,六次考核后可以升为大理寺丞;考核次数不够六次,就升为光禄寺丞;不够三次,就升为大理评事。
两使职位的官员,比如知令、录,六次考核后可以升为著作佐郎;考核次数不够六次,就升为大理寺丞;不够三次,就升为光禄寺丞。
支、掌、防、团判官,六次考核后可以升为太子中允;考核次数不够六次,就升为著作佐郎。
节、察判官,六次考核后可以升为太常丞;考核次数不够六次,就升为太子中允。
没有出身的……
古代的官员晋升,那可是相当讲究规矩的!你看,这上面写着各种官职的晋升途径和考核标准。比如,判官、司官、簿书、尉这些职位,要经过七次考核才能升到卫尉寺丞。要是考核没过七次,就只能当大理评事了;没过五次,只能当奉礼郎;连三次考核都过不了,那就只能当个守将作监主簿了,听着就有点憋屈。
初等官员呢,情况也差不多,知令、录事这些职位,要六次考核才能升到卫尉寺丞,考核次数没达标,晋升的官职也会相应降低。要是两使职官,想升到 大理寺丞,同样需要六次考核,达不到标准,就只能当卫尉寺丞或者大理评事了。再比如支、掌、防、团判官,六次考核才能升到著作佐郎;节、察判官,六次考核才能升到太子中允,考核没过关,晋升的官职也会降低。
接下来是关于吏部选拔官员的规定,这可是关系到能不能入流的关键!有出身的,比如进士、明经出身的,可以先当望州的判官或司官,然后才能去畿辅地区当簿书或尉。要是《九经》出身的,能先当紧州的判官或司官,然后去望县当簿书或尉。其他科举出身的,比如明法科的,能先当上州的判官或司官,然后去紧县当簿书或尉。学究、武举出身的,可以通过换授班行人,然后去中州当判官或司官,再到上县当簿书或尉。
要是没有科举出身呢?那也不要紧。比如太庙齐郎,可以去中下州当判官或司官,然后去中县当簿书或尉。郊社齐郎、旧掌坐这些职位,如果参加考试,通过后就能获得官职,然后根据考试成绩,可以去下州当判官或司官,再到中下县当簿书或尉。至于那些三色人,只能先从摄官做起,然后才能去小县当簿书或尉。如果通过考试获得试衔,那就能去下州当判官或司官,然后去中下县当簿书或尉。授太庙齐郎的,可以去中州当判官或司官,然后去中县当簿书或尉;要是流外出身的,只能去下县当簿书或尉。以上这些情况,都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是关于官员循资晋升的规定,也就是按照资历来晋升。这部分内容,原文只写了“常调”,具体内容没有展开,需要进一步了解。
好家伙,这古代的升迁制度,规矩可真多!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说的是考评和升官。要是做过判官、司官、簿书、尉官这些职位,有出身经历的,两任职务,考评四次就够了;没出身经历的,就得考五次。要是只是代理这些官职,那得干满三任,考七次才能算数。考评合格了,就能进录事参军了。另外,要是你背后有四个举荐人,或者两个合力举荐你的举荐人,那情况又不一样了。你要是流外出身,干满四任,考十次,也能进录事参军。那些驱使官和沿堂五院的人,只能做大郡的判官、司官,大县的簿书、尉官。要是靠送礼巴结上位的,那得干三任,考七次;要是参加过省试,考评下等,那两任五次就够了,然后就能当个下州的县令或录事,顺便再派个监当的差事。
接下来是奖励政策。判官、司官、簿书、尉官这些职位,第一次上任,考评合格就能升任县令或录事;第二次上任,只要考评达到二等及以上,就能升正县令或正录事。县令、录事考评合格就能升初等职官,正县令、正录事就能升两使职官。初等职官考评合格就能升两使职官,再升一级就是支、掌、防、团判官,升三级就是节、察判官。
然后是特殊恩典。要是你的祖上五代中有在广南西路、岭南西路、福建路、江西路、湖南路做过知州,或者在广西、广东做过知州兼任安抚使,或者做过成都府知府、梓州知州、川陕转运使、广南西路提刑按察使等等,你就可以申请直接做县令,然后顺便再派个监当的差事。
再看看怎么通过举荐升官。要是你做过判官、司官、簿书、尉官这些职位,有出身经历,考评四次,有三个举荐人,就能升初等职官,然后还能当县令。要是没出身经历,考六次才能升初等职官。有出身经历考六次,没出身经历考七次,才能升两使职官。要是举荐你当县令,有出身经历考三次,没出身经历考四次就行;要是代理官职,考六次,有三个举荐人也可以;要是靠送礼巴结上位的,考六次,有四个举荐人也可以;要是流外出身,干满三任,考七次,有六个举荐人,也能当县令。流外出身的人,考评合格了,也能进录事参军。
要是你本来就是举人出身当的县令或录事,任职期间有两位京官举荐你,就能升两使职官或县令。要是你本来就是举人出身当的初等职官或县令,任职期间有两位京官举荐你,就能升两使职官,要是想当县令也可以。
最后是考核和升迁。做过判官、司官、簿书、尉官,考评七次,做过县令、录事、职官,考评六次,有五个京官举荐你,其中一个要是转运使、副使或提刑按察使,就能考核引见,直接升京官。要是你本来就是举人出身当的两使职官或县令,任职期间有两位京官举荐你,考核引见后也能升京官。要是你流外出身,举人出身当的县令或录事,任职期间有三位班行官员举荐你,考核引见后还能提升你的班行。
最后一段是关于代理职务的,原文没有给出具体内容,所以这里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升官的事儿。长史、文学这两职,考进士、考其他科举都能升上去。 特恩(特别恩典)和摄官(暂时代理)的情况呢,广南东路那边,长史、文学和举人,一半是暂时代理的;西路那边,长史、文学占七成,举人占两成,特恩摄官占一成。
接下来是试补的情况。正式编制和额外暂时代理的官职,还有试用期间的公务,都是根据考试合格的排名来决定谁先暂时代理。考试没通过或者没去参加考试的,就排在考试通过的人后面。
然后是解职(离职)的事。正式编制的人,干满四年才能离职。要是负责监察或税收的,两年就算一任,干两任暂时代理的官职后,就可以离职去铨选(考核任命)部门了。在北方边疆地区暂时代理的官职,如果被派到海南,任期可以少一年。犯了罪的,暂时代理的任期延后两年;要是负责监察的,因为亏空少收税款被罚半个月俸禄的,要多干一任;罚一个月俸禄的,要多干两任。
咱们再看看外派官员的规定。尚书省这边,书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礼部贡院、吏部流内铨、官诰院这七个部门,都省敕库、兵部甲库这八个部门,以及各司的驱使官、都省散官十九个职位,贡院散官十八个职位,这些职位补上正职后,可以根据表现奖励,降一级出任簿尉(低级官职)。
门下省这边,白院令史七个职位,画头、书院、甲库令史赞者八个职位,补上正职后处理;驱使官九个职位,授予勒留官(留任官职)后处理;这些职位都可降一级出任簿尉。中书省这边,白院令史七个职位,甲库令史八个职位,补上正职后处理;驱使官九个职位,授予勒留官后处理,这些职位都可降一级出任簿尉。学士院录事补上正职后处理,三年后出任奉职(正式上任)。孔目官(掌管文书的官员)遇到大礼,从上面提拔一级,没遇到大礼就七选一;驱使官遇到大礼,从上面提拔三人,并降一级出任簿尉,没遇到大礼就十选一,并授予勒留官后处理。
最后是御史台。令史七选一补正名,驱使官九选一授勒留官,并降一级出任簿尉。引赞官补正名后,遇到大礼就出任录事参军。考试中犯过罪的人担任主推(主考官),五年后才能正式上任。书史(掌管文书的官员)干五年,才能外借任职。从各地调来的人担任主推,八年后才能外借任职;书史则可以外派到三班差使(低级官职)任职。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啥?原来是古代官吏升迁的规定啊!咱们一句一句捋捋,用大白话来说说。
首先是三司,也就是三个部门。那些孔目官,在部门里干满三年,就能升到供奉官去了。那些资历深厚的,在部门里干了三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要是赶上大节日,还能额外提拔两个人,一个升职,一个外派。司里的勾覆官、开拆官,干满五年,就能当上左、右班殿直。同样,部门里也会额外提拔两个人,一个升职,一个外派。三部衙门的都押衙干满三年升职,衙佐干满三年外派。通引官行首司干满五年升职,然后都得补个正名,再安排工作。
接下来是开封府。开封府的孔目官,干满五年就能当上右班殿直。左知客押衙干满六年,通引官左番行首干满七年,都能升职,然后也都要补个正名,再安排工作。支计官、勾覆官、开拆官、接押官都能升职,各部门行首里资历老的可以外派。要是赶上大节日,那些入仕三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还能额外提拔三个。
然后是殿前司。殿前司的孔目官干满五年升右侍禁,通引官行首干满三年升职,然后也都要补个正名,再安排工作。
马步军司的孔目官干满五年升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干满三年外派,然后也都要补个正名,再安排工作。
入内省和内侍省,只要补个正名,干满三年就能升职。
大宗正司的勾押官,补个正名,干满三年外派。
三班院的勾押官,补个正名,干满五年升职。
审官院的令史,授了勒留官之后,干满七年就能升任簿尉。
九寺的情况比较复杂。府史,太常寺、大理寺七选一;宗正寺、光禄寺、太府寺、太仆寺、卫尉寺、鸿胪寺、司农寺十选一;驱使官十九选一;宗正司的楷书人员八选一;这些人都得补个正名,然后升任簿尉。
各监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水监的勾押官,补个正名,干满三年升职。少府监、将作监的府史十选一,国子监八选一,司天监的礼生、历生也要选拔,少府监、将作监的驱使官十九选一;这些人都得补个正名,然后升任簿尉。
群牧司的都勾押官,补个正名,干满三年升职。
最后是客省。客省的行首补个正名,干满三年升职;勾押官干满五年升职。承受和驱使官授了勒留官之后,七选一升任簿尉。
总而言之,这古代的升迁制度,看着还挺复杂的!各种名堂,各种考核,看来想升官也不容易啊!
四方馆呢,就是说,书令史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八年就能升迁,选拔八次;表奏官、驱使官,先被授予勒留官,然后好好干,九次选拔后就能升任簿、尉。
阁门这个地方,行首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去右侍禁当差。要是先被授予勒留官,然后好好干,七次选拔后就能升任簿、尉。
太常礼院这边,礼直官自己升任副礼直官之后,要是参与了六经大礼,就能去西头供奉官当差。礼生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六次选拔后就能升任簿、尉。
审刑院,充当书令史,好好干,六次选拔后就能升任簿、尉。
秘书殿中省,令史、楷书都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八年就能升迁,选拔八次后就能升任簿、尉。
起居院,楷书要选拔八次,驱使官要选拔十九次,然后补个正名,好好干,才能升任簿、尉。
崇文院,孔目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遇到大礼的时候,就能去当奉职。
三馆呢,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要选拔八次,楷书要选拔七次,书直、书库、表奏官要选拔九次,守当官要选拔十次,然后被授予勒留官,好好干;楷书先补个正名,好好干,都能升任簿、尉。
秘阁,典书、楷书都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七次选拔后就能升任簿、尉。
军头引见司,勾押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五年,就能去右班殿直当差。
皇城司,勾押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去当奉职。
内东门司,押司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去借职。
管勾往来国信所,勾押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去当奉职。
翰林司,专知官干满三年,要是表现出色,就能去当奉职。
内藏库,专知官干满三年,就能去借职。
御药院,押司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去借职。
御书院,待诏干满五年就能去左班殿直,书艺好的人干满十年就能去右班殿直,御书祗候干满十五年就能去借职,这些都需要先补个正名。
进奏院,进奏官先补个正名,干满十五年,遇到大礼,要是没犯错,就能从上面五个人里选拔提拔。要是有过错,但已经改正了,并且受到了处罚,就能去借职。这个人数没限制。
御厨,勾押官先补个正名,然后好好干三年就能升职。
金吾街司、仗司这些部门的官员,孔目官、表奏官、勾押官、驱使官,还有补正名后理的官员,十九个名额选拔簿尉。
接下来是文臣换右职的规定:秘书监可以换成防御使;大卿、监可以换成团练使;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光禄少卿可以换成刺史;少卿、监可以换成皇城使或遥郡刺史;带职郎中可以换成阁门使;前行郎中换宫苑使;中行郎中换内藏库使;后行郎中换庄宅使;带职前行员外郎换洛苑使;带职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侍御史、中行员外郎都可以换成西京作坊使;带职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殿中侍御史、后行员外郎都可以换成供备使,以上这些都还可以兼任遥郡刺史;带职博士、左右正言、监察御史可以换成阁门副使;太常博士换内藏库副使;国子博士换左藏库副使;太常丞换庄宅副使;秘书丞换六宅副使;殿中丞、著作郎换文思副使;太子中允换礼宾副使;太子左右赞善大夫、中舍、洗马换供备库副使;秘书郎、著作佐郎换内殿承旨;大理寺丞换内殿崇班;各司监丞、节度、观察判官换东头供奉官;大理评事、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换西头供奉官;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换左侍禁;那些初等职官,以及担任令、录、两使职官,防御、团练判官,但令、录职位未满三考的,可以换成左班殿直;那些初等职官,担任令、录职位未满三考的,可以换成右班殿直;判、司、簿、尉这些职位可以换成三班奉职;试衔斋郎以及判、司、簿、尉职位未满三考的,可以换成三班借职。以上京官,做到太常丞这个级别的,带职的可以加一级再换。
总而言之,这段话详细列举了各种文官职位的转换规则,从高级官员到初级官员都有涉及,并且明确了不同职位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是否带职、是否考满三考等等。 这套制度看起来挺复杂,目的应该是为了调动官员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的合理安排。
古代官员换工作,可不是想换就换的。一般来说,文官如果想换个差事,除了被流放、贪污受贿或者犯了其他严重罪行之外,四十岁以下的都可以申请换个职位试试。不过,要是你当了三班使臣,得干满三年才能申请;要是当差使,得干满五年才能申请。不管哪种情况,都需要找两个京城的朝官或者使臣给你担保。那些级别比较高的文官,比如待制,武官,比如观察使,想换工作,还得皇帝批准才行。
绍兴年间重新修订了换工作的规定,淳熙年间又扩大了范围,把尚左、尚右、待左、侍右这些官职的换岗规则都写进去了,算是新的规定吧。至于那些级别比较低的文官,比如中大夫以下的,换工作还是按照政和年间的旧规定来,就不写在新规里了。
那些从训武郎一直到进武校尉的武官,只要没犯贪污受贿或者挨过鞭刑,想换个文职工作也是可以的。他们需要找两个官员担保,写好家里的情况和担保书,然后去登闻鼓院递交申请。在外地任职的人,得等轮换或者离职后再申请。文职换武职的,也一样可以申请。按照规定,如果你是刚当上小使臣不到三年,或者刚当上进武校尉不到五年,又或者你是三省、枢密院的书令史以下的官员想当使臣或进武校尉,都需要按照这个流程来。但是,如果是保甲出身、通过武艺考试、或者通过捐纳、流放后回来的,就不需要遵守这个规定了。武官想换文职,得考《易经》、《诗经》、《周礼》、《礼记》中的其中一本,还得同时学习《论语》和《孟子》。以前考诗赋、或者按照法官的标准断案、考《刑统》大义的,也依然可以。
最后,这里列举一些具体的官职换岗例子:尚右的官职,训武郎、修武郎可以换成宣教郎;侍左的官职,承直郎可以换成从义郎;文林郎、从政郎(举职官、知县也一样)可以换成忠翊郎,但是得干满三年才能换成忠郎;从事、修职郎可以换成成忠郎,但是得干满三年才能换成保义郎;迪功郎可以换成成节郎,但是得干满三年才能换成承信郎;将仕郎可以换成承信郎;侍右的官职,从义郎可以换成宣义郎;秉义郎可以换成承事郎;忠训郎可以换成承奉郎;忠翊郎可以换成承务郎;成忠郎可以换成从事郎;保义郎可以换成修职郎;承节郎、承信郎可以换成迪功郎;进武校尉、进义校尉可以换成将仕郎;荫补的可以换成使臣;承奉郎可以换成忠翊郎;承务郎可以换成成忠郎;文林郎可以换成保义郎;从事、从政、迪功、通事郎可以换成成节郎;登仕郎、将仁郎可以换成承信郎。
这上面列的是古代文官和武官的官职等级,咱们一个个来看。文官一共二十九级,最高的是开府仪同三司,然后是特进、光禄大夫等等,一直到最低级的将仕郎。 这些官职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官位大小的排序,从一到九,还分正从、上阶下阶,越往上级别越高,权力越大。 具体哪个官职对应什么级别,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反正就是个等级表。 最后一句说,文官如果立了大功或者皇帝特别恩宠,还可以加封为八大夫。
武官呢,比文官多两级,一共三十一级。最高的是骠骑大将军,然后是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依次往下,直到最低级的陪戎副卫。 和文官一样,这些将军的头衔也是按照等级排列的,越往上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听着就威风凛凛的。 这些官职名字,听着比文官的更霸气一些,什么骠骑大将军、镇国大将军,一听就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总而言之,这份名单就是古代文武官员的等级表,详细列出了各个官职的级别高低。 记住,“从”字一般比“正”字低一级,“上阶”比“下阶”高一级。 虽然现在这些官职已经不存在了,但了解一下古代的官僚制度,还是挺有意思的。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官阶的事儿。文散官升一级,郎官升五级,选人升一级。那些武官,比如冠军大将军、使相、节度使,如果复职的话,就改授游击将军。就算中书省的主事和各部门的官员升官,也没有累加的规定,其他的官职就更不常升了。一品到三品以上穿紫袍,五品以上穿红袍,九品以上穿绿袍。
这《元丰寄禄格》啊,是用官阶代替官职,它把唐朝和咱们宋朝以前的制度揉到一起,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一共定为二十四阶。崇宁年间,因为刑部尚书邓洵武提议,又加了七个选人阶。大观年间又加了宣奉、正奉、中奉、奉直这几个阶。到了政和年间,又改成了从政、修职、迪功几个阶,寄禄的等级才算齐全。从开府到迪功,一共三十七阶。
下面是新旧官职对照表,看看这官职多复杂:
新官 旧官
开府仪同三司 使相(谓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或同平章事)
特进 左、右仆射
金紫光禄大夫 吏部尚书
银青光禄大夫 五曹尚书
光禄大夫 左、右丞
宣奉大夫(大观新置)
正奉大夫(大观新置)
正议大夫 六曹侍郎
通奉大夫(大观新置)
通议大夫 给事中
太中大夫 右、右谏议大夫
中大夫 秘书监
中奉大夫(大观新置)
中散大夫 光禄卿至少府监
朝议大夫 太常卿、少卿,左、右司郎中
奉直大夫(大观新置)
朝请大夫 前行郎中
朝散大夫 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 后行郎中
朝请郎 前行员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 中行员外郎,起居舍人
朝奉郎 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承议郎 左、右正言,太常、国子博士
奉议郎 太常、秘书、殿中丞,著作郎
通直郎 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
宣教郎 著作佐郎,大理寺丞
(元丰本“宣德”,政和避宣德门改。)
宣义郎 光禄卫尉寺、将作监丞
承事郎 大理评事
这官阶制度,改来改去,真够麻烦的!
咱先说文官的官阶,从最低的承奉郎、太祝、奉礼郎开始,然后是承务郎、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再往上是承直郎、留守、节察判官,还有儒林郎、节察掌书记、支使、防团判官,文林郎、留守、节察推官、军监判官,最后是从事郎、防团推官、监判官。从承直郎到从事郎这几个官阶,崇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改过名字。从政郎和修职郎,崇宁年间开始用,政和年间又改了名字。迪功郎也是一样,崇宁年间开始用,政和年间又改了。
接下来说武官。以前,从内客省到阁门使、副使这些官职,属于横班;从皇城使到供备库使,正使是各司正使,副使是各司副使;从内殿承制到三班借职的,都是使臣。元丰年间还没改,到了政和二年,才下令改了名字,正使改成大夫,副使改成郎。政和六年,又增加了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这几个大夫和郎的官职,一共十个等级,都算横班。从最高的太尉到最低的下班祗应,一共五十二个等级。
然后是具体官职名称,先说新官职:太尉是政和年间新设的,因为太尉本来是秦朝主管兵事的官职,所以就定为武官的最高等级。其他的新官职还有通侍大夫(内客省使)、正侍大夫(延福宫使)、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这三个都是政和年间新设的)、中侍大夫(景福殿使)、中亮大夫(客省使)、中卫大夫(引进使)、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这三个也是政和年间新设的)、左武大夫(东上阁门使)、右武大夫(西上阁门使)、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这几个也是政和年间新设的)、中亮郎(客省副使)、中卫郎(引进副使)、翊卫郎、拱卫郎(这几个也是政和年间新设的)、左武郎(东上阁门副使)、右武郎(西上阁门副使)、武功大夫(皇城使)、武德大夫(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武显大夫(左藏库、东西作坊使)。
最后是新旧官职的对应关系,这个部分原文已经列出了,就不再翻译了。
话说,北宋时期,官职名称可是相当讲究。你看这武官的品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 每个官职都管着不同的部门,比如武节大夫管着庄宅、六宅和文思使;武略大夫管着内园、洛苑、如京和崇仪使;武经大夫管着西京左藏库使等等, 这听着就感觉官职很大,责任也很重。 这些官职后面都跟着个“使”字,说明是主管的意思。 而武功郎以下的官职,则变成了“副使”,也就是副主管。
再往下,还有敦武郎、修武郎、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以及下班祗应。 这些官职听起来就比较低了,但也是朝廷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 比如敦武郎和修武郎都跟内殿有关,从义郎和秉义郎则分别在东头和西头供奉,忠训郎和忠翊郎负责侍禁,成忠郎和保义郎则在殿里值班。承节郎和承信郎都在三班奉职,下班祗应则在殿里侍候。 这些官职名称,听着就感觉很正规,很讲究。
元丰年间,朝廷制定了这些官职名称。 后来有人提议要改改这些内侍官的名字,宋神宗却说:“祖宗为此名,有深意,岂可轻议?”意思是说,这些官职名称是祖宗传下来的,有其深意,不能轻易更改。 直到政和二年,才正式修改了这些官职名称。 总共改了十二个等级的官职。 改动后的官职名称,跟原来的官职名称对应起来,比如供奉官对应内东头供奉官,左侍禁对应内西头供奉官,右侍禁对应殿头等等。 不过,像贴祗候内品之类的官职名称,还是没有改动。
政和年间,除了武官的官职名称进行了修改,医官的官职名称也进行了调整,一共改了十四个等级。 新旧官职名称对应关系如下: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对应军器库使;保和大夫对应西绫锦使;保安大夫对应榷易使;翰林良医对应翰林医官使;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对应军器库副使;保和郎对应西绫锦副使;保安郎对应榷易副使;翰林医正对应翰林医官副使。 这些医官的官职名称,也体现了朝廷对医疗工作的重视。
古代官员的职位等级,跟俸禄品级的高低有关。品级高的,就叫“行”,品级低的,就叫“守”,更低的,就叫“试”。品级一样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绍圣三年,户部侍郎吴居厚说:“神宗朝的官制,台、省、寺、监这些机构的官员,分‘行’、‘守’、‘试’三等。元祐年间,为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那些带‘行’职衔的官员,其实只是个虚名而已,建议恢复旧制。”皇上就同意了。四年后,翰林学士蒋之奇又说:“‘试’这个级别,本来就不是正式的官职。现在尚书、侍郎都是正职,却称他们为‘试’,这不合适。如果说因为他们的级别低,那就叫‘守’也可以。我认为,所有正职官员都应该把‘试’改成‘守’。”
崇宁年间,吏部给选人安排差事,也按照资历高低,分成“行”、“守”、“试”三等。政和三年,朝廷下令,在京城的职事官员,要根据品级带“行”、“守”、“试”的职衔,在外地的官员就不必了。宣和年间以后,官职高但还干着老本行的,就叫“领”,官职低但职务高的,就叫“视”,所以会出现“庶官视从官”、“从官视执政”、“执政视宰相”的情况。道教官员的品级也参考文官的品级。
【爵一十二】
王 嗣王 郡王 国公 郡公 开国公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 开国侯 开国伯 开国子 开国男
上面列的是封爵等级。皇子的兄弟封国,叫做亲王。亲王儿子继承爵位的,叫嗣王;宗室近亲继承爵位,或者皇帝特旨封的,叫郡王;因为恩典或者祖宗后代继承,以及皇帝特旨封的,叫国公;其他的宗室近亲就封郡公。开国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都根据食邑多少来定:两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和前任宰相的食邑和实封加起来共一万户。(嗣王、开国郡公、县公之后,就不再封爵了。)
【勋一十二】
上柱国 柱国 上护军 护军 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上骑都尉
骑都尉 骁骑尉 飞骑尉 云骑尉 武骑尉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都是古代官员的加官晋爵制度啊!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功劳大小,给官员们升官加爵。
首先,那些级别比较高的官员,比如右骑都尉以上,还有两府和武臣正任的官员,都直接升一级,文武朝官也升一级。武骑尉以上的京官升一级,朝官即使没到骁骑尉,只要有功劳,也能升到骑都尉。
然后是给功臣们加封的称号,这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啊! “推忠佐理协谋同德 守正亮节 翊戴赞治崇仁保连 经邦”,这些词语都代表着最高的赞誉。右赐中书、枢密臣僚的,宰相一开始加六个字,其他官员加四个字,之后再加两个字,之前有功劳的功臣,称号还要重新改赐。比如“推忠保德 翊戴守正 亮节 同德 佐运崇仁协恭 赞治 宣德 纯诚 保节 保顺 忠亮 竭诚 奉化 效顺”。
皇子、皇亲、文武大臣和外臣的加封也差不多,一开始加四个字,然后加两个字。“拱卫翊卫卫圣保顺 忠勇拱极护圣奉庆 果毅肃卫”,听着就威风凛凛。那些禁军将士,一开始加两个字,再加也是一样的。
再看看那些具体官职的加封。 一共列举了十九个官职,从太师、太尉、太傅、太保,一直到水部员外郎,应有尽有。皇子初次授官就加太尉,初次授枢密使、宰相,或者曾经做过宰相、枢密使的,再授节度使就加太傅,初次授宣微、节度使就加太保。宗室初次授相就加尚书左仆射,特授或换授诸司使以上就加工部尚书,诸司副使加右散骑常侍。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初次授官就加太子宾客;副率以上,包括三班和吏职、蕃官军员,都加国子祭酒。四厢都指挥使最高只能到司徒,诸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军头最高只能到司空,军班都虞侯、忠佐副都军头以上最高只能到左右仆射,诸军指挥使最高只能到吏部尚书。如果这些官员的官职到顶了,遇到加官晋爵的机会,就可能加阶、加爵,或者被封为功臣。
最后,还有兼职的四种情况。
总而言之,这套加官晋爵制度,真是复杂得很啊! 看来古代当官,不仅要能力强,还得看运气和皇帝的心情!
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古代官职。御史大夫、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这些都是古代负责监督官员的官职,级别一个比一个高。 右通事舍人、内殿崇班这些官职,如果一开始就兼任御史大夫,那可真是高升了!宗室里的官员,一开始当个军头什么的,要是运气好,也能加个监察御史的职务,其他官员也能通过各种途径升迁。
接下来说说“试秩”,就是试用期的官职。比如大理司直、大理评事、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这些,都是试用期的职位。 刚入仕的,可能先从秘书省校书郎做起,然后升到两使推官,再试任大理评事。 要是做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这些,那试任的职位就是大理司直或大理评事,说不定还能兼个监察御史。 有些人一开始就直接试任大理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或助教,这些都算试用期的官衔,有选拔考试,和出身背景有关。
绍兴年间以后的官阶制度,和之前不太一样。元丰年间,新规定了二十四阶的官阶制度,后来崇宁、大观、政和年间又做了些调整。到了绍兴年间,又恢复了元祐年间的做法,把文臣和武将分开,文臣在左,其他人在右。 后来,因为宗室有人提建议,就把“左”“右”给去掉了。 不过,像通直郎、奉直大夫、中散大夫这些官职,还是保留了原来的名称。 如果带有一些特别的职务,还能跳级升官。 从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这些官阶的排列顺序,在后面会讲到。
咱们再来看看文官的官阶,从高到低依次是:开府仪同三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录大夫、光禄大夫、宣奉大夫(大观年间新设)、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大观年间新设)、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以上这些以前都是侍从官)、中大夫、中奉大夫(大观年间新设)、中散大夫、朝议大夫(以上是卿、监级别的)、奉直大夫(大观年间新设)、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以上是正郎级别的)、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以上是员外郎级别的)、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宣义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以上是京官)。
官阶的升迁,一般是四年升一级,没有出身背景的人,就按资历升迁;有出身背景的人,可以跳级升迁。 但是,升到奉议郎之后,就要按资历升迁了;升到朝议大夫之后,就有限制了,要七年才能升一级。 而奉直大夫和中散大夫这两个官职,有出身背景的人,就不再升迁了。 最后,还有承直郎和儒林郎这两个官职。
好家伙,这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古代的官职啊!先说文官,崇宁年间新设立了文林郎和从事郎这两个官职。然后是 从政郎、修职郎,再往上是迪功郎。这几个官职,都是通过考试或者立功受赏后才能升迁的。 至于通仕郎、登仕郎、将仕郎,这些是给那些还没正式做官的人准备的,属于奏请补缺的职位。
接下来是武将的官阶,以前武将的官阶比较乱,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还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使臣等等。政和年间改了名称,正使改成大夫,副使改成郎,横行正副使也一样改了。结果呢,就出现了郎的官阶比大夫还高的怪事!直到绍兴年间才把这些官阶的顺序理顺了。最高的是太尉,然后依次是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政和年间新设)、履正大夫(政和年间新设)、协忠大夫(政和年间新设)、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从翊卫到拱卫,都是政和年间新设的)。 左武大夫、右武大夫,这些都是横行十三阶。 对了,这其中右武大夫也是政和年间新设的。 内通侍大夫以前是内客省使,但是宋朝很少有人担任这个职位,改了武阶后,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着,沿用了原来的意思。 从内通侍大夫升到中侍大夫,不需要经过考核,是皇帝特旨任命的。
再往下是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这八个官职以前是诸司正使。 然后是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从正侍郎到这,都是政和年间新设的)、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从翊卫郎到这,都是政和年间新设的)、左武郎、右武郎。这些以前是横行副使,政和年间改了,还增加了官职,一共十二阶。 从正侍郎到右武郎,以前是在右武大夫之下,武功大夫之上,现在按照绍兴年间的规定重新排列了。 最后是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这些以前是诸司副使,一共八个官阶。 还有训武郎、修武郎,这两个是大使臣;从义郎、秉节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这些是小使臣。 这些小使臣和大使臣,都是五年升迁一次,一直升到武功大夫为止,到武功大夫就到头了。
先说武校尉和义校尉的事儿,这些官职啊,下班后就变成武副尉和义副尉了。 有时候,他们还会被派去守卫宫阙,官职就变成守阙进义副尉或者守阙进勇副尉。 这些职位啊,都不算正式的品级。 武校尉和义校尉要听吏部(人事部门)的,下班后就听兵部的(军事部门)。其他的那些官职,都归刑部(司法部门)管。
接下来说说内侍官,一共十二个等级,沿用的是政和年间的旧制度。 再来说说医官,政和年间改了武官的等级制度,医官的等级也跟着变了,绍兴年间又接着改,还减少了名额。以前政和年间,从和安大夫到良医,一共二十个职位,绍兴年间只设五个;从和安郎到医官,以前三十个,现在只有四个;医效以前十个,现在只有两个;医痊以前十个,现在只有一个;医愈到祗候、大方脉,以前一百五十个,现在只有十五个。
医官的等级还包括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还有保和大夫、保安大夫;以及翰林良医、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还有翰林医正、翰林医官、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翰林医学。 医官的等级,最高是右医正,一共十四个等级,也是沿用政和年间的旧制度,剩下的那些等级都是后来新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