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朝开宝年间,朝廷打算征讨江南,于是采纳了京西转运使李符的建议,从和州征调了几万民夫和乡兵,在历阳开凿了一条横江渠。李符负责监督工程,渠凿成后,漕运畅通无阻,军需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这横江渠,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过了几年,琼州知州李易上奏说,州南五里有个度灵塘,如果开挖修缮渠堰,就能灌溉三百多顷水田,老百姓也能从中受益。这李知州也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啊!
早些时候,楚州北面的山阳湾水流湍急,经常有人溺水。雍熙年间,转运使刘蟠计划开挖沙河,以避开淮水的险滩,但还没完成就调任了。后来乔维岳接手,把河道从楚州开到淮阴,一共六十里,从此船只通行就方便多了。 这工程虽然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完成了,百姓也少受了危险。
到了天禧元年,升州知州丁谓提议说,城北有个后湖,以前年旱的时候水就干涸了,那地方被开垦成田地,七十六顷,每年收租几百万钱,但是灌溉的效益却没了。丁谓建议把田地改回来,恢复旧制,修整岸边,疏浚成塘陂蓄水,这样城郊就不会再受旱灾了,还能广种浦芡,养鱼鳖,让穷苦百姓也能靠着水塘生活。 同时,明州也请求免除濠池以及慈溪、鄞县陂湖的年税,允许百姓利用这些水域谋生,朝廷都批准了。 这丁知州,真是个有远见的!
第二年,江淮发运使贾宗上奏说,各路漕运粮食,从真州、扬州进入淮河、汴河,要经过五个堰,粮食装卸非常麻烦,老百姓累得够呛,官船民船也因此损坏很快。他建议开通扬州古河,绕过城南连接运河,拆除龙舟、新兴、茱萸三个堰,开凿一条近堰漕路,以调节水势。这样每年可以节省十几万官费,好处非常多。朝廷就派屯田郎中梁楚和阁门祗候李居中去查看,认为这个建议可行。 第二年工程完工,新河的水位和三个堰持平,漕船通行无阻,官民都受益匪浅。 这贾大人,真是个能干的!
到了天禧四年,淮南劝农使王贯之引导海州石闼堰的水流入涟水军,灌溉民田;定远县知县江泽和江阴军知军崔立带领百姓修缮废弃的塘堰,疏浚古港,用来灌溉高地。朝廷还下诏嘉奖了他们。 这些官员,都为百姓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啊!
熙宁元年十月,皇上发布诏令,说:杭州的长安堰、秀州的杉青堰、常州的望亭堰这三个水利设施,要让负责监管的官员都加上“管干河塘”的职务,要他们经常和属下一起巡视检查,及时修缮,按时开关水闸。这是因为之前两浙地区请求开凿和修整河渠,疏通淮河。
两年后的三月,之前凌民瞻建议废除吕城堰,又想在望亭堰设置水闸,但最终没用上。后来因为疏浚河道,破坏了古泾函、石闸和一些石制水利设施,导致河道更加阻塞,百姓非常辛苦,所以凌民瞻等人受到了降职处分。
六年五月,杭州于潜县令郏亶上奏说:苏州环太湖地区地势低洼,水多;沿海地区地势高,缺水。所以古人治理水利的办法,纵向开挖水浦,横向开挖水塘,还有很多门堰、泾沥,像棋盘一样分布,总共有二百六十多处。我想效仿古人的方法,七里修建一条纵向的水浦,十里修建一条横向的水塘,利用挖出的土修筑堤岸,预计需要二十万民夫。治理好水利,高地能种田,低洼地也能利用,最多三年,苏州的田地就能全部治理好。十一月,皇上就命令郏亶去兴修水利。但是他的方法不对,百姓怨声载道,只干了一年,两浙的工程就停了。过了几个月,中书检正沈括又上奏说:浙西的泾浜水浅枯竭了,应该疏浚;浙东的堤防和河道淤塞了,应该修缮。请求从司农寺借钱招募民夫。皇上同意了,还让沈括去规划两浙的水利工程。
九年正月,刘瑾上奏说:扬州江都县的古盐河、高邮县的陈公塘,天长县的白马塘、沛塘,楚州宝应县的泥港、射马港,山阳县的渡塘沟、龙兴浦,淮阴县的青州涧,宿州虹县的万安湖小河,寿州安丰县的芍陂等等,都可以进行兴修,建议让各路的转运司派官员去检查核实。皇上同意了。
元丰五年九月,淮南的监察官员上奏说:舒州城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水源来自灊山,流入城北门外。最近暴雨,洪水冲毁了居民的房屋,知州杨希元修建了长一千一百五十丈的防洪堤,设置了两个泄水闸门,这才避免了洪水入城的灾害。皇上还特地发来御书表彰他。
公元1073年正月戊辰日,也就是农历正月某一天,开始开凿龟山运河,到了二月乙未日就完工了。这条河全长五十七里,宽十五丈,深一丈五尺。 当初,发运使许元从淮阴开凿了一条新河,连接到洪泽湖,目的是为了避开长淮河的险峻河段,这条新河一共四十九里长。可是时间久了,河道就变得浅窄了。到了熙宁四年,皮公弼建议重新疏浚整治,从十一月壬寅日开始,到第二年正月丁酉日完工,老百姓都觉得方便多了。
到了现在,发运使罗拯又想从洪泽湖往上开凿,在龟山开一条支流,一直通到淮河。皇帝很同意这个想法。正好发运使蒋之奇来觐见皇帝,他就建议说:“咱们上面有清汴河,下面有洪泽湖,可是淮河这段一百里的河道风浪险恶,这几年因为船只翻沉而损失的官民财物数不胜数。全国各地的物资运输,都要经过湖泊和江河,几千里路程都平安无事,偏偏在这短短一百里就出事,真是太可惜了!应该从龟山蛇浦往下,连接洪泽湖,在左边挖一条支流作为辅助河道,以淮河为水源,不用设置水闸,这样就能避免风浪导致船只沉没的危险。” 皇帝就派都水监丞陈祐甫去勘察。陈祐甫说:“以前淮南提刑田棐就说过开河的好处。后来淮阴到洪泽湖之间确实开通了新河,但是洪泽湖以上一直没有动工。现在不用闸门蓄水,只顺着淮河的水位高低,挖深河底,引淮河的水流过来,这样形势上比较方便。只是工程费用会很大。” 皇帝说:“费用虽然大,但好处也很多啊!” 陈祐甫说:“以前淮河每年都要损失一百七十多艘船。如果把这些年损失的费用拿出来,足够完成这项工程了。” 皇帝说:“损失的钱财是小事,人命才是大事啊!” 于是调集十万民夫开工修建,工程完工后,皇帝就让蒋之奇写一篇记述此事,刻在龟山石碑上。后来到了建中靖国年间,蒋之奇担任同知枢密院,上奏说:“淮河水经常侵蚀堤岸,冲刷得堤岸破损严重,请命令发运司及时修筑。” 从此以后,每年都要进行修缮。
同一年,将作监主簿李湜建议说:“鼎州、澧州等地,应该开挖沟渠,设置水闸,方便百姓耕种。” 皇帝下令处理这件事,并让他汇报结果。七年十月,疏浚了真、楚运河。
宋哲宗元祐四年,润州知州林希奏请修复吕城堰,并在上面安装了上下闸门,可以根据时间来控制开关。后来,京口、瓜州、奔牛也都建起了闸门。同一年,杭州知州苏轼疏浚了茆山河和盐桥河,让它们分担江潮和西湖的水,并且修建了堰闸,按时开关。
一开始,杭州靠近大海,地下水又咸又苦。唐朝刺史李泌最先开凿了西湖,还修建了六口井,老百姓用水方便多了。后来白居易又疏浚了西湖,把水引到运河里,还用来灌溉了一千多顷的田地。不过,西湖里有很多水草,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时期,一直没人管,到苏轼的时候,水草堆积了二十多万丈,水却很少了。运河失去了西湖水的供应,只能依靠江潮,结果江潮淤塞了河道,经常泛滥到集市,每三年就要疏浚一次,成了老百姓的大难题,所以那六口井也快要废弃了。苏轼疏浚了两条河之后,又利用剩下的力量修复了六口井,老百姓因此受益匪浅。
十二月,京东转运司上奏说:“清河与江浙、淮南等路相通,因为徐州的吕梁洪和百步洪水流湍急,河道又险恶,经常损坏船只,所以船夫、拉船的牛驴、牵引船只的人家,还有那些盘剥人的,都趁机敲诈勒索,各种阻碍层出不穷,商人根本无法通行。朝廷已经委派齐州通判滕希靖和常州晋陵县知县赵竦去勘察地形,准备开凿。现在如果开凿修建月河的石堤,在上面安装上下闸门,按时开关,方便船只通行,那可是长久的好事啊!请求朝廷派人监督工程的修建。”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
绍圣二年,朝廷下诏书说:“武进、丹阳、丹徒三县境内沿河的堤岸,还有石达、石木沟,都委派官吏检查维修,并督促那些靠水利吃饭的人家修缮。任期结束时,要根据他们的勤惰情况进行奖惩。”这是采纳了工部提出的建议。
四年四月,水部员外郎赵竦请求疏浚十八里河,并让贾种民去勘察吕梁洪和百步洪,重新设置水磨。朝廷下令让发运司和转运司共同考察利弊,然后上报朝廷。
公元1098年正月,润州知州王悆给皇帝上奏说:“吕城闸应该经常用水车往闸槽里灌水,让闸门保持湿润,方便船只通行。如果船只太多,人力不够,可以允许少量征调士兵帮忙。监官任期结束,如果水闸没有出现渗漏的,就给予奖励;如果水闸还没到该开的时候就擅自打开,就要处罚。地方长官和下属官员,要经常检查监督。”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三月初一,工部报告说:“淮南开河工程中,已经修建完成了楚州支家河,把涟水和淮河连接了起来。”皇帝赐名这条河为“通涟河”。
公元1099年闰九月,润州京口和常州奔牛的澳闸终于完工了。在此之前,两浙转运判官曾孝蕴上书提出了澳闸的利弊,因此朝廷任命曾孝蕴负责这项工程的兴修,并且让他制定了闸门的启闭时间表。
公元1100年二月,朝廷下诏说:“苏、湖、秀三州,凡是开凿或整修运河、港口、沟渠,修筑堤岸,建造闸门、水堰等等工程,都可以动用开江的士兵来帮忙。”
公元1102年十二月,朝廷设立了提举淮浙澳闸司,设置一名官员,负责管理从杭州到扬州瓜洲之间的所有澳闸,包括常州、润州、杭州、秀州、扬州新旧等所有闸口,统一进行管理。
公元1103年初,通直郎陈仲方另提了一个建议,要疏浚吴淞江,从大通浦入海,预计工程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请求朝廷设置十名专职官员负责此事。朝廷把这个建议下发给两浙监司详细讨论,监司认为这个建议可行。当时,又开凿了青龙江,民夫们实在吃不消了,而提举常平的徐确却说:“三州有开江士兵一千四百人,派两个人去监督他们,让他们负责已经开凿的河道,一旦遇到涨潮淤塞的情况,就马上开挖疏通;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就按违反朝廷法令处理。”徐确和监司经常得到赏赐,人们觉得这有点过分了。
十二月,朝廷下令在淮南开凿修建遇明河,从真州宣化镇江口到泗州淮河口,计划五年完工。
话说第二年三月,皇上下了道圣旨,说:“前两年浙江发了大水,派了官员调集民夫疏通河道,结果那些负责的官员没做好,民夫们风吹日晒,吃喝都成问题,好多人病死了。水灾还没解决,那些官员不仅没受处罚,反而还得到奖赏,这怎么堵得住老百姓的怨气呢?” 于是皇上就让本路提刑司好好查查这事儿。提刑司上报说:“疏通吴淞江和青龙江,用了五万民夫,死了1162人,花了169341贯钱和粮食,积水到现在还没退下去呢!” 结果那些负责的官员,比如元相度、转运副使刘何等等,都被降职处罚了。
四年正月,皇上任命仓部员外郎沈延嗣负责修整青草河和洞庭直河。
到了大观元年五月,中书舍人许光凝上奏说:“我以前在苏州的时候,到处打听民情,大家都说要解决水患,最好的办法就是疏通河道。太湖在各个郡县之间,必须把它引到海里去,水才能有个去处。从太湖到海边,有三条江,还有很多河道,只要把这些江河疏通了,治理水患就像翻个手掌那么容易。现在这地方积水,比去年少了二尺,比前年少了四尺,这都是因为之前疏通了吴淞江,又疏浚了八条河道的功劳啊!苏州人说,疏通一条河就有一条河的好处,疏浚一条河道就有一条河道的好处。我希望朝廷能委托本路监司,和那些懂水利、能力强的官员,一起到江河河道去实地考察,仔细研究利弊,花点时间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再去动员民夫,这样就能做到不用花太多钱,每年都能保证足够的粮食;老百姓也不用太辛苦,就能吃饱穿暖,这是一举多得,造福万代的大好事啊!” 皇上就让吴择仁好好研究研究,然后汇报结果,这样一来,疏通河道的计划又重新提上日程了。
十一月,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说:“《禹贡》里说:‘三江既导,震泽底定。’现在三江的名字都变了,水流不往海里走,所以苏州、湖州才总是发大水。那就让本路监司选拔有能力的官员,查阅古代的资料,找到水流的路线,让它流向大海,同时还要好好规划堤岸,然后把情况汇报上来。” 于是,皇上再次任命陈仲方为发运司属官,让他再次去苏州勘察积水情况。
第二年八月,皇上下了道旨,说常州、润州闹旱灾,河水浅了,运船都堵在那儿了,责令各级官员督促疏浚河道。
到了第三年,两浙地区的官员上奏说:“我们按照圣上的旨意,查阅了古代的河道遗迹,疏通了积水,现在请求开凿吴淞江,恢复十二座水闸。其他的浦闸、沟港、运河等等,也应该逐步修缮。如果田地被水围住了,就劝导老百姓自己动手修治。” 奏章递交给了工部,工部却说:“现在所说的三江,有些可能并非大禹时代开凿的;再说吴淞江水流散漫,没法开凿疏通泄水。” 于是皇上又命令各部门重新商议,再上奏章汇报。
第四年八月,有官员上奏说:“有关部门把练湖赐给了茅山道观,因为润州的田地大多地势高亢,运河和夹冈的水位浅,容易干涸,都依靠练湖来灌溉,所以请求另用天荒江的涨沙田赐给道观,并且让常平官去考察前人的规划和修筑方案。”皇上准奏了。十月,户部上奏说:“请求按照两浙常平司的奏章去做,专门委托地方长官登记古时积水的土地,划定堤防的界限,避免官民侵占。凡是田地不靠近水源的,可以大致效仿《周官》里遂人、稻人管理沟渠堤防的制度,发动大家一起动手。”皇上也准奏了。
政和元年,陈州知州霍端友上奏说:“陈州地势低洼,一下大雨就积水成涝,危害庄稼。我们之前疏通了八百里的新河,但是离淮河还很远,水流不能及时排泄。请求再开凿二百里,从西华起,沿着宛丘,进入项城,一直通到淮河。”皇上准奏了。
政和元年十月,皇上又下令苏、湖、秀三州治理水患,修建圩岸,工程费用允许用越州鉴湖的租赋来支付。之后,苏州升格为平江府,润州升格为镇江府。
公元1070年7月,兵部尚书张阁跟皇帝说:“我之前在杭州当官,听说钱塘江自从元丰六年(1083年)大水泛滥之后,涨潮退潮就没消停过,年年都闹水灾。最近几年水势稍微有点变化,从海门到赭山这一段,水流转向,冲击着岩门、白石一带的北岸,冲毁了不少老百姓的田地,还有盐场和官府的土地,受灾区域东西长三十多里,南北宽二十多里。江东离仁和盐场只有三里地,往北到赤岸口有二十里。京杭大运河正好从临平下塘出来,往西流向苏州、秀州,如果失去了堤坝的保护,恐怕以后几十里肥沃的平原都会被江水冲垮,下塘的房屋田地都保不住,大运河也会断流,漕运就麻烦了。”皇上听了,立刻下令赶紧修筑堤坝。
公元1072年2月,工部上奏说:“以前的太平州判官卢宗原建议疏通从江州到真州之间,古代就有的、现在堵塞了的七段河道,把它修成一条运河,进入浙江西部一百五十里,这样就可以避开一千六百里长江的风浪;还可以利用挖出来的土,修筑堤坝,把古时候被江水淹没的肥沃田地恢复过来,这样的地方有九处,面积从三百亩到一万亩不等,总共四万二千多亩,面积小于三百亩的还有很多。请求按照卢宗原在太平州当官时,兴修水利和围垦田地的做法,号召百姓自己出钱出力,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皇上就让沈鏻等人去考察一下,看看怎么安排。
公元1074年闰正月,杭州知府李偃上奏说:“汤村、岩门、白石这些地方都靠近钱塘江入海口,每天都要遭受两次潮水冲击,江水日渐侵蚀,情况越来越严重。请求仿照六和寺的河岸,用石头砌成堤坝。”于是皇上就命令刘既济去修整。
公元1074年8月,皇上下诏说:“镇江府紧挨着长江,没有港口可以停船,三年之内沉船五百多艘。听说西边有一条旧河道,可以避开风浪,只是年代久远已经废弃了,应该命令发运司去疏通。”
那一年,朝廷下令说:“听说平江府三十六条河道,以前都设有水闸,随着潮水涨落开关,时间久了,水闸堵塞了,导致积水成灾。就让守臣庄徽专门委托户曹赵霖仔细研究利弊,疏通河道,让水流入江海,照旧设置水闸。” 然后,发运副使应安道就说:“那些不重要的港口河道,都可以慢慢考虑。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疏通昆山县的茜泾塘等六处水域;苏州的华亭县,想要按照老办法,把所有水坝都拆掉,分别设置小型的闸门;常州、镇江府、望亭镇,还是照旧设置水闸。” 八月份,朝廷让户曹赵霖去勘察工程,结果两浙地区却闹得很厉害。七年四月己未日,尚书省说:“卢宗原疏浚河道,恐怕会引起骚乱。” 朝廷就暂时停止了这项工程,另派赵霖去处理其他事务。
重和元年二月,前任发运副使柳庭俊说:“真州、扬州、楚州、泗州、高邮运河的堤岸,以前有水闸等七十九座,控制着水势,通常都能保持水位平衡,但是现在很多都损坏严重了。” 朝廷下令检查统计,进行修复。六月,朝廷下令说:“两浙地区连日降雨,积水淹没了许多农田,平江府的情况尤其严重,这是因为河道没有疏通的缘故。就再次任命赵霖为提举常平官,负责处理救护农田、赈济百姓的事务,不要让百姓流离失所。” 八月,朝廷提升赵霖为直秘阁。
宣和元年二月,朝廷大臣们说:“江淮、荆汉地区,到处都是荒凉贫瘠的景象,按照古人的说法,一亩地只能收十钟粮食,但是那些堤坝、水门、沟渠的痕迹仍然存在。最近绛州百姓吕平等向御史台上诉,请求开浚熙宁年间的旧河道,扩大灌溉面积,愿意多交一等的税收。可见,近些年来水利设施的好处已经荒废了,哪里还有时间恢复古代的办法呢?希望朝廷下令给常平官,凡是兴修水利有明显成效的,都要及时上报,给予特别的奖赏,来激励那些有能力的人。” 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
八月,提举专切措置水利农田的官员上奏说:“浙西各县都有各自的池塘、沟渠、河道、湖泊,自古以来就用来蓄水灌溉,以及通行船只,希望朝廷下令让官员测量记录这些水利设施的地名、尺寸、界限,并且刻在石头上。” 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
三月,赵霖因为修水利的事儿没做好,被降了两级。六月,皇上又下旨说:“赵霖修水利,还招募了受水灾影响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帮忙,一共用了二百七十八万二千四百多人,开通了一条江、一个港口、四个支流和五十八条小河,已经初见成效了,升他回徽猷阁当官,之前降的官职也给他恢复了。”
宣和二年九月,因为真州、扬州等地的运河水位太浅,影响运输,皇上就派陈亨伯去处理这事儿。三年春天,皇上又命令发运副使赵亿用车船在运河里运水,要求三个月内运送三十批物资到京城。有个叫李琮的太监说:“真州是长江运河物资集散的重要地方,因为运河水位浅,所以运送速度慢。你看南岸有八个泄水闸门,离长江不到一里地。咱们可以打开闸门,在离长江十丈的地方修个拦水坝,把长江水引进运河,然后再加派人手用车船运水,这样就能加快运输速度了。”皇上就听他的了。
四月,皇上又下旨说:“江淮的漕运一直是个大问题啊!春秋时期,吴国开凿了邗沟,东北通到射阳湖,西北通到末口;汉朝吴王濞也开凿过邗沟,方便海陵的运输;隋朝也开凿过邗沟,从山阳一直到扬子江;雍熙年间,转运使刘蟠觉得山阳湾水流太急,就开凿了沙河来避开险阻;天禧年间,发运使贾宗又开凿了扬州古河,绕过城南连接运河,还拆除了三个水坝来调节水流。现在运河每年都水位浅,应该调查一下以前的河道,看看现在的河道情况和水塘积水的地方,好好研究一下长久之计,解决运输不通畅的问题。让发运使陈亨伯和内侍谭稹一起制定方案,然后来向朕汇报。”
八月,大臣们说:“因为淮南运河水位浅了半年多,禁止运河船只和船工私自带东西,现在河水涨起来了,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吧。”
一开始,淮南地区连续几年大旱,漕运不通,扬州的情况尤其严重。朝廷派中使去查看,想要疏浚运河,使之与长江、淮河水位持平。正赶上两浙地区爆发了方腊起义,童贯担任宣抚使,谭稹担任制置使。童贯想用海运和陆运结合的方式运输,而谭稹则主张开凿一条从盱眙通往宣化的运河。朝廷让发运司去勘察,陈亨伯就派他的属下向子諲去查看。向子諲说:“运河比长江、淮河高出好几丈,从长江到淮河,有好几百里,人力根本无法疏浚。以前唐朝的李吉甫废除了闸门,设置了堰,治理了陂塘,虽然泄洪没问题,但防洪却不够,漕运时通时不通。发运使曾孝蕴实行三天开闸一次的制度,又修建了归水澳,惜水如金。可是这几年实行直达运输的方法,为了走茶盐的捷径,又为了迎合权贵,每天都有船只经过,一会儿开闸一会儿关闸,根本没时间让水回流。而且,前些日子还毁掉了朝宗闸,从洪泽到召伯好几百里,也没采取任何节制措施,所以山阳上下都堵塞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真州太子港修建一个水坝,恢复怀子河的旧道;在瓜州河口修建一个水坝,恢复龙舟堰;在海陵河口修建一个水坝,恢复茱萸堰和待贤堰,这样各塘的水就不会被瓜州、真州、泰州三条河分流了;在北神附近修建一个水坝,暂时关闭满浦闸,恢复朝宗闸,这样上下游就不会堵塞了。”陈亨伯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滞留的船只都顺利通行。
三年二月,朝廷下诏:“赵州的鉴湖,明州的广德湖,以前被开垦成农田,下游淤塞,影响了灌溉,导致赋税减少,而且很多都被权贵占领,两州因此受害,百姓纷纷逃亡。应该让陈亨伯调查清楚,如果租税过重,就减轻到适中水平;如果影响到下游灌溉的,就全部放还给百姓。”
五年三月,朝廷下诏:“吕城到镇江的运河水位浅、河道窄,监司却袖手旁观,没有任何措施。两浙地区专门委派王复负责,淮南地区专门委派向子諲负责,他们和发运使吕淙一起想办法疏通河道,保证漕运畅通。”
四月,皇上又派王仲闳,跟廉访使刘仲元、漕运官员孟庾一起,去常州、润州的运河那边,处理一下运河的事务。皇上还下诏说:“东南六路的那些水闸,开关是有规定的时间的。听说有些运河上的船只和官员,随便就说自己有权指挥,让水闸在不该开的时候开,把河水放掉,影响了漕运,耽误了京城一年的财政收入,这事儿必须禁止!”
五月,皇上又下诏说:“因为运河水位浅了,官员们各执己见,地方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让发运司的官员和廉访使一起,好好商量一下,找出长久有效的办法,然后上奏朝廷。”这个月,有官员说:“镇江府的练湖,跟新丰塘地理位置相连,有八百多顷地,灌溉着四个县的老百姓的田地。而且练湖水位涨一寸,运河的水位就能涨一尺,这是由来已久的事了。现在练湖的堤坝破损了,存不住水了,请求等到农闲的时候,再慢慢修补。”皇上就下令让当地漕运官员和州县官员,仔细衡量利弊,计算一下需要的人力和物料,然后上报朝廷。
六年九月,卢宗原又上奏说:“池州长江,是上游漕运必经之路,东岸全是暗礁,多达二十多处;西岸全是沙洲,宽达二百多里。有句老话叫‘拆船湾’,意思是船到这儿,肯定得拆了才能过去。现在东岸有个车轴河口,有四百多里的沙地,如果把它开通,接通杜湖,让船走平缓的水路,直接到池口,就能避开二百多里风浪险滩,请求拨款修建。”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七年九月丙子日,皇上又下令让卢宗原负责疏通江东古河,从白芜湖经宣溪、溧水到镇江,渡过长江,通向淮河、汴河,这样就能避免六百里的长江险滩,皇上也批准了这个请求。
靖康元年三月丁卯日,有官员说:“东南地区靠近江海,水容易流失,经常干旱,历朝历代都有蓄水的陂湖。祥符年间、庆历年间,老百姓开始偷偷把陂湖改成田地,后来又把田地改回湖泊。近些年来,又把湖泊改成了田地,一下雨就涝,一旱就干。老百姓长期承包这些田地,收到的租税,没办法免除,都直接交到皇宫里,而漕运司的常规税收却减少了,失业的百姓更是数不清。请求把东南地区所有废弃的湖泊改回田地的,都恢复成湖泊,让那些快要饿死的百姓,慢慢恢复原来的生活。”皇上就下令好好衡量利弊,然后上奏朝廷。
八月辛丑这天,户部上奏说:“那些官员在任上兴修农田水利,按照元丰年间的奖励标准,修建一千顷以上的,算一等功,可以升一级官职;少于一千顷,也根据修建的面积大小分别给予奖励;绍圣年间也是这么规定的。可是,政和年间又加了一条,修建一千顷以上的,可以升两级官职,而且还能免除三年考核,这奖励也太丰厚了!” 皇上听了之后,决定还是按照元丰和绍圣年间的旧例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