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仪仗队,那叫一个气派!你看这“卤簿仪服”,从汉朝开始,大象就走在最前面了。晋朝灭了吴国之后,南越献上驯服的大象,就给它弄了个大车,上面坐几十个黄门乐队的人,还让南越人骑着大象试桥呢!宋朝的仪仗队,也是大象打头阵,大象身上装饰可讲究了:木莲花做的座位,金色的蕉叶盘子,紫罗绸绣的帷帐,胸前和后屁股上都挂着铜铃和杏叶形状的装饰,还有红色的牦牛尾巴做的拂尘,用来扫地上的灰尘。每头大象上都骑着个南越兵,还有四个南越人牵着,他们都穿着花纹头巾、红色的绣花窄袖衫和银腰带。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的时候,养象的地方奏报说,想用十头大象在南郊迎接皇帝,到了开宝九年南郊祭祀的时候,就只用了六头大象在前面排队,皇帝还专门派人负责这事儿。
然后咱们来说说仪仗队里的旗子,那颜色可丰富了!旗杆是漆黑的,旗头是金色的,腰部是锦缎的,底部像火焰一样。那些旗子上画的图案也特别有意思:白泽、摄提、金鸾、金凤、狮子、苣文、天下太平、君王万岁、仙童、螣蛇、神龟等等,这些图案在步兵队伍、骑兵队伍和仪仗队里,都用红色来画。太阳、月亮、合璧、连珠、风、雨、雷、电、五星、二十八宿、祥云这些,就用青色。北斗七星用黑色。五岳、四渎、五方、四神、十二辰、五龙、五凤、龙虎君这些,就用各种不同的颜色。天王的旗子用红黄两色,拦路的旗子用黄紫赤三色。
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的时候,负责郊庙祭祀礼仪的人说,仪仗队前面那些二十八宿、五星、摄提的旗子,上面画的是道士们画的人形,这在礼仪上可没有依据啊!所以建议把这些旗子改成按照天象来画。皇帝就同意了。到了元祐七年,太常寺又说,那些二十八宿、五星、摄提的旗子,按照以前的图画的,上面画的人形、牛头虎头、妇女、小孩之类的,在礼仪上也没有依据,元丰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改过了,可是后来负责的人还是按照旧的来,没改,现在想彻底改改。皇帝也同意了。
宋徽宗元符二年登基,兵部侍郎黄裳提了个建议,说:“南郊祭天用的旗帜,除了按照典故取名,其他的可以根据最近发生的祥瑞事件来命名。最近啊,皇帝刚刚获得元符年号的玉玺,茅山上出现双日同辉的奇观,太上老君的眉心还发出红光,武夷君庙里出现仙鹤,所以我想设计几面旗帜,分别叫‘宝符’、‘重轮’、‘祥光’、‘瑞鹤’。”皇帝觉得可以,就同意了。
政和四年,礼制局又来汇报工作了,说:“皇帝出巡的仪仗队里,那面大黄龙旗上画着八卦,我们想改成画九、一、三、七、二、四、六、八、五这九个数字。还有‘仙童’、‘网子’、‘大神’这三面旗帜,查遍典籍都没找到依据,建议取消。”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话说大观三年,西京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边,同时长出了嘉禾和灵芝,那嘉禾一株竟然结了四穗,灵芝的叶子又圆又大。到了政和年间,皇帝下令制作一面“芝禾并秀”旗。 此外,那年二月,太阳升起时,天空中出现了青、赤、黄三种颜色的祥瑞之气,太阳落下时,也出现了同样的景象。于是,皇帝又下令制作一面“日有戴承”旗。还有啊,元符二年武夷君庙出现仙鹤迎接圣旨,政和二年在延福宫宴请大臣时,一群仙鹤从西北飞来,在睿谟殿上盘旋,奏响大晟乐时,仙鹤更是多次飞来,所以皇帝又下令制作了“瑞鹤”旗。
到了政和八年,礼部侍郎张邦昌又上奏说:“太祖皇帝在位时,江陵降甘露持续了十天,濮阳长出六歧的瑞麦,陇坻获得金鹦鹉,郓封得到三只玉兔,驯象成功后五岭地区平定,琼管地区出现白鹿,这些祥瑞事件都被制作成旗帜用来展示。我希望皇上能下令,让有关部门收集从崇宁年间到现在的所有祥瑞事件,挑选其中最特别、最罕见的,制作成新的旗帜,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鼓舞民心。”皇帝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一开始啊,宋朝的旗帜制度特别讲究,特别隆重。后来中兴之后,就都讲究简朴了,虽然还参考了一些旧的制度,但多少还是有些变化的。
咱们先说太常旗,这旗子是青色的夹罗布做的,上面只绣着太阳、月亮和星星,没有龙。旗杆下边有个网状的东西,叫“茀”,旗杆顶端做成龙头的形状,龙嘴里衔着青色的丝带,垂下来十二根青色的丝带穗子,这叫“旒”。这旗子下面没有飘带,只有旗杆顶端垂着旒,这是沿袭了古代“注旄及羽于竿首”的旧制。旗杆用的是椆木,外面用劈开的竹子护着,涂上漆,再装饰些花纹,然后插在玉辂车上。
大旂呢,是黄色的,九幅,每幅都绣着一只升龙,两边的幅面上也绣龙。旗子下面垂着九条黄色的丝带穗子,插在金辂车上。太赤旗是红色的,七幅,每幅绣两只鸟隼,两边的幅面也一样,下面垂着七条红色的丝带穗子,插在象辂车上。大白旗是白色的,五幅,每幅绣一只熊和一只虎,两边的幅面也一样,下面垂着五条浅黄色的丝带穗子,插在革辂车上。大麾旗是黑色的,四幅,每幅绣一只五彩的龟蛇,两边的幅面绣两只龟,下面垂着四条黑色的丝带穗子,插在木辂车上。
黄龙负图旗,这是建隆年间新创的,规格很大。这旗子架子很大,很重,一开始需要一百九十个人才能抬得动,现在改成七十个人就够了。还有那些“君王万岁”、“天下太平”、“日月”、“五星”、“北斗”、“招摇”、“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这十面旗,每面旗都需要十七个人抬。
另外还有八面祥瑞旗,这是绍兴二十五年做的。那一年,正好赶上郊祀大典,太庙里长出了九棵灵芝,赣州进贡了太平瑞木,道州进贡了连理木,遂宁府进贡了嘉禾,镇江府进贡了瑞瓜,南安军进贡了双莲花,严州兜率寺和信州玉山进贡了灵芝草,黎州进贡了甘露。礼部侍郎王珉等人就建议把这些祥瑞都绣在旗子上,用来记录这些美好的事情。
五牛旗啊,就是按照一定的颜色制作的,都是用小车,车上刻着木头做的牛,牛背上插着旗子。牛是用各种颜色错综搭配做成的,旗竿上有个小盘子,盘子上的布和车上的布,也都绣着牛的图案。每辆车上都有四个抬车的人,穿着绣着五彩牛图案的衣服。这玩意儿啊,是从太祖皇帝时期就开始用的。到了神宗皇帝熙宁七年,太常寺说:“皇上出行的仪仗队里用羊车,那是以前宫里用的;五牛旗,大概是古代的五时副车,用木头牛载着旗子,让人抬着走,这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应该取消。”皇上就同意了。
牙门旗,古代啊,皇帝出行的时候会竖起大牙门旗。现在呢,旗子是红色的,上面用各种颜色错综搭配绣着神人的图案。中间前后各有一道门,左右两边各有五道门,每道门插两面旗子。这设计啊,是从周朝的制度“树旗表门”和“天子五门”来的。
驾头,也叫宝床,是正衙里法座的意思。它用香木做成,四个腿雕刻成山峰的样子,用龙纹缠绕着。坐垫用藤编织成云龙图案,四周用各种颜色错综搭配,画着飞龙的图案,微微弯曲。上面铺着红色的罗缎绣花褥子,再用红色的罗缎绣花帕子裹起来。每次皇帝出行,都会让老内臣骑马护卫着它,走在最前面。如果不用的时候,就用红色的匣子装着它。
幡,本来就是旗帜的意思,形状飘飘然的样子。有告止幡、传教幡、信幡,都是绛红色的布做的,上面用各种颜色错综搭配绣着字,上面还有红绿的小盖子,四个角垂着罗纹饰品,系在龙头竿上。绣字的下面,告止幡是双凤,传教幡是双白虎,信幡是双龙。还有绛红色的引幡,样式差不多,是五色相间晕染的,没有字,两角垂着饰品。到了中兴时期,就改成六角盖了,垂着珠饰,下面有横木板,做成碾玉的纹样。这三种幡,也用各种颜色错综搭配绣着“告止”、“传教”、“信幡”的篆书。
幢,样子像节杖,有五层,用布袋包着,绣着四神,颜色按方位排列,柄是朱红色的漆。这是根据《曲礼》“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的意思来的。王公大臣用的幢,柄是黑漆的,用紫绫做的袋子包着。到了中兴时期,就改用生色的袋子了。
话说这皂纛啊,最早是北魏时候的旗帜样式,到了唐朝,卫尉署管的器物里,它算一样,算是以前旄头(一种旗帜)的影子。它跟普通的旗帜差不多,没啥花里胡哨的图案,就是个六脚的旗杆,没装饰。史书上说,现在这皂纛啊,是黑边黑旗,旗面做成火焰的形状。金吾卫的人负责拿着,每面旗一个人举,一个人在旁边帮忙撑着。皇帝出行的时候,这皂纛就列在仪仗队伍里,左右各六面。
绛麾呢,形状像幢(一种旗帜),就三层,外面罩着紫色的罗绸。王公大臣用的麾,用紫绫做的套子。
黄麾啊,古时候有黄、朱、赤三种颜色,主要是用来指挥用的。汉朝的仪仗队伍里,前面就有黄麾护卫着皇帝。宋朝的规定是,用绛色的布做,像个幡子似的,上面绣着“黄麾”两个字,下面绣着交叉的龙纹;杆子是朱红色的漆,顶端是金龙的头,上面还垂着红绿的小盖子。神宗元丰二年的时候,专门整理朝会仪式的部门,还详细考证过这黄麾:
根据《周礼》记载,“木辂(一种车)上要竖起大麾,用来指挥田猎”。郑玄解释说:“大麾不在九面旗帜里。说正色的话,它是黑色的,是夏朝时候用的。”《礼记》上说:“虞舜时代用的是旂(一种旗帜),夏朝用的是緌(一种旗帜)。”郑玄解释说:“緌,就是把牛尾巴插在旗杆顶上。这大麾啊,《尚书》里说‘王右手拿着白色的旄(一种旗帜)来指挥’。”孔颖达说:“虞舜时代只是插牛尾巴,到了夏朝才开始加旒縿(旗帜上的装饰)。”《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皇帝出行,前面有黄麾。崔豹的《古今注》里说:“麾,就是用来指挥的,皇帝用黄色的,诸侯用朱红色的,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用赤红色的。”《开元礼义纂》记载:“唐太宗效仿夏朝以前的制度,选取正中的颜色,所以大麾是黄色的。”
现在宫里用的黄麾,是十二幅的。书上说:“黄色是中央的颜色。这面旗子离皇帝的车子最近,所以用黄色,象征着居于中央,统领四方,寓意光明伟大。” 可是咱们现在用的黄麾,按照夏朝的样式看,形状不像旗子;按照汉朝的样式看,颜色又不黄。所以我建议重新制作一面大黄麾:把旗子插在竿子上,这是效仿夏朝的制度;颜色用正黄色,这是沿用汉朝的制度;做成十二幅,这是沿用唐朝的制度;用一根旒(liú,旗帜上垂下的丝带)做成,这是沿用现在龙墀(chí,宫殿台阶)旗子的制度。在举行大典的时候,在御厢(皇帝乘坐的车辆)前面竖起一面大黄麾作为标志;御厢后面,再竖起两面黄麾幡。
我把我设计的这大黄麾和黄麾幡的样式都呈上去了。神宗皇帝批示说:“黄麾的制度,查阅以前的史书,最终还是值得怀疑。现在重新制作出来,竖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大家都能看到,说不定会被一些博学多识的人批评。还是先别做了,再好好查查资料再说,黄麾幡就继续用原来的。”
氅(chǎng,古代的一种披风)本来是用鸟毛缝制的。唐朝的时候有六种颜色的氅,用孔雀毛、大鹅毛、小鹅毛、鸡毛做的都有。《后志》上说:“现在的制度有青、绯(fēi,深红色)、皂(zào,黑色)、白、黄五种颜色,上面有朱红色的盖子,下面垂着带子,带子上绣着飞禽的羽毛,末端缀着金铃铛。青色的绣着孔雀,盖子是五角的;绯色的绣着凤凰,盖子是六角的;黑色的绣着鹅,盖子是六角的;白色的也绣着鹅,盖子是四角的;黄色的绣着鸡,盖子是四角的。每个角上都垂着饰物,用朱红色的竿子撑着,竿子上面像戟(jǐ,古代兵器),加上横木和龙形的首饰来系着。”
金节,是隋朝的制度。竿子是黑漆的,上面装饰着圆盘,周围缀着八层红色的丝拂,用黄色的绣着龙的袋子套着。王公以下的官员都有节,样式和金节一样,只是用碧绿色的油漆涂抹着。
伞,古代是用布张开避雨的工具。现在有方形的伞和大的伞,都是红色的伞面,紫色边,红色里子,四个角上是铜制的螭(chī,传说中的一种龙)首。六引(皇帝仪仗队中的一种)内用的伞,样式要小一些。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说:《开元礼》上说皇帝的大驾用八角的紫色伞,王公以下用四角的青色伞。可是现在《卤簿图》上只画了紫色的伞,没有青色的伞。皇帝下令改用青色伞。绍兴十三年将要祭祀郊庙的时候,皇帝下令伞和扇子都用旧的样式,拂尘之类的也不许用珠子装饰。
话说这华盖,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说当时天上有云气形成像花朵一样的形状,所以就有了华盖。宋朝的时候,有花盖和导盖两种,都是红色的,形状像伞一样圆圆的,上面绣着沥水龙纹。还有一种叫曲盖的,比较小,只有皇帝的坐骑才能用。大臣们只有亲王或者皇帝赏赐才能拥有,上面绣的是青色的瑞草图案。
睥睨呢,形状跟华盖差不多,就是小一些。扇筤,就是两把红色的丝绸绣着图案的扇子,还有一把红色的丝绸绣着图案的曲盖,这些都是内臣骑马时拿在手里的。驾头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扇筤则在皇帝坐骑的后面。像大驾、法驾、鸾驾出巡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一起用上。圆形的扇子,直径四尺二寸,柄长八尺三寸,上面用黄色的茸毛绣着团龙,还用金子涂饰铜制的装饰。扇子分好几种,有朱团扇、雉尾扇等等。朱团扇上绣着云纹、凤凰或者各种花,柄是黑漆的,用金铜装饰。雉尾扇都是方形的,绣着雉尾的图案,分大小三种:大雉扇长五尺二寸,宽三尺七寸;中扇、小扇依次减短两寸。扇子下宽上窄,用红色的丝绸绣着雉尾的图案,中间还有双孔雀和各种花,下面是黑漆的长柄,用金子涂饰铜制的装饰。皇帝出行,这些扇子一定会在前面拿着遮挡。凡是朔望朝贺、册封大典,皇帝登上御座,这些扇子就必须合拢,皇帝坐稳了再打开,仪式结束,皇帝退朝,又要像开始那样把扇子合拢好。这华盖和扇子啊,是用来遮挡的,因为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得让大家看见,要是没有庄重的仪容,就得用这些东西遮挡一下。
罕和罼,形状像“毕宿、昴宿星官”组成的天阶,所以放在前面引导,都是红色的,用金铜装饰,用红色的藤条编织成网状,上面有金色的兽面。罕是方形的,上面有两个螭首衔着红色的丝拂;罼是圆形的,形状像扇子。
香镫,是唐朝的制度。朱红色的漆案,上面铺着红色的绣着龙纹的布,上面摆放着金涂的香炉和烛台。还有两根长竿,八个舆士抬着。金涂的银火盆、香匙作为配套。
大角,是黑漆的,上面画着龙纹,紫色的绣着龙纹的袋子。
长鸣、次鸣、大小横吹,这些乐器都用五色的衣幡装饰,红色的掌板上面画着交龙图案。《乐令》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掌板上面画的是蹲豹。
犦槊,就是一种兵器,犦是击打的声音,也有人说是像一种善于打斗的牛,所以字里边带个牛字。唐朝的金吾将军都拿着这种兵器。宋朝的时候,犦槊就像节杖一样,有个袋子,上面涂着碧绿的油彩。平时放在朝堂上,皇帝出巡的时候,前面有八个犦槊开道;大将军身边还有四个,叫做卫司犦槊。
槊,是一种长矛,木制的刃,黑色,上面画着云气图案。还有一种细一些的槊,样式差不多,就是小一些。戟,是一种带枝杈的兵器,木制的刃,红色,上面也画着云气,下端垂着交龙形状的护手和五彩丝带,带子末端系着铜铃。还有一种叫做钑戟的,没有护手,但是有个小横木;钑字的意思是插,这种戟原本是插在车旁的。还有一种小戟,跟钑戟差不多。
殳和叉,跟戟差不多。殳没有刃,比较短,两头是黑色的装饰。叉,两头是青色的装饰,中间是白色,上面画着云气,两端各系着红色的丝穗。枪,其实也是一种槊,唐朝的羽林军拿着这种枪,跟槊差不多,但是刃是铁制的,上面也系着红色的丝穗。仪锽,属于钺的一种,秦汉时期就有。唐朝把它当作仪仗,用木头刻成斧头的样子,涂成青色,柄是黄色的,上面系着小锦旗和五彩丝带。
班剑,本来是汉朝官员佩带的剑。到了晋朝,就用木头代替了,也叫“象剑”,意思是说装饰很华丽的意思。剑鞘是黄色的,上面有紫色的斑纹,用金铜装饰,用紫色的丝带捆扎。御刀,从晋朝宋朝开始就有。剑鞘是黑色的,金银装饰,有刀柄护手,用紫色的丝带捆扎。还有一种仪刀,样式跟御刀差不多,都是银饰,王公贵族也配有这种刀。
刀盾,刀,本来是指一种大刀;盾,就是指盾牌。一个人各执一把刀和一个盾牌。刀是用木头做的,没有鞘,有个环,用紫色的丝带捆扎。盾牌是红色的,上面画着奇异的野兽。还有一种朱藤络盾,样式都差不多,只是用绿色的藤蔓和绿色的材料做成,都是士兵们拿着的。幰弩,汉朝的京尹、司隶官员出行时,前面的人拿着弓箭射杀窥探的人。宋朝的时候,每张弩配两支箭,有皮革做的护套,上面画着云气,军队里所有的弩都是这个样子。
弓箭,每张弓配两支箭,有皮革做的护套,跟幰弩一样。车辐,就是一种棍子,形状像车轮的辐条。宋朝的时候,是朱红色的漆,八棱形,杆子是白色的。
柯舒,就是黑色的漆制成的棒子,形状像车轮的辐条,用金铜钉子装饰着。
镫杖,是用黑漆涂过的弩柄做的。用金铜做成马镫和装饰,末端系着紫色的丝绦。
鸣鞭,唐朝和五代的时候就有这种东西了。《周礼》里记载的狼氏执鞭趋辟,就是它的遗法。有两个内侍拿着它,鞭鞘用红丝线缠绕,再涂上蜡。皇帝出行的时候,骑兵会在前面挥舞鸣鞭,大型祭祀礼仪结束后回宫,也会用到;上朝、宴会的时候,则在殿庭使用。
诞马,就是用来散步的马。要给它加上金银装饰的鞍具。皇帝乘坐的马用红绣的马鞍,配六个马鞍鞘,王公以下级别的人用紫色的绣花或者雕花的马鞍。哲宗元祐七年,太常寺说:“诞马,根据《卤簿图》记载:以前是鞍鞯一起用的。景祐五年取消了这个做法。最近纳妃之后,诞马又开始用鞍鞯了,现在想请求取消,恢复《卤簿图》上的旧制,只用缰绳、马嚼子、红色的马鞍垫。”
御马的鞍勒,有金、玉、水晶、金涂四种等级的华丽装饰,皮革做的鞍鞒用特殊的结绳方法固定,鞍面有碾压雕刻的各种图案,比如尘沙纹、平面、凹面、方形、圆形、寸节纹、卷荷纹等等,都配有六个马鞍鞘,鞍桥和马镫都用金银包裹,缰绳和马肚带用朱红色和黄色的丝绦,马鞍用绯红色或黄色的织锦或素面皮革制作,鞍鞒用金银线或绯红色和黄色的丝绸补缀,马鞭用紫竹制成,鞘用红黄丝线缠绕,马络头用红黄相间的牦牛尾毛制成,鈌(马嚼子)用金子做成。每天,要供奉五匹御马,马鞍用玉或金涂的,鞍鞒都是素色的。皇帝出行的时候,则要十四匹,还要加上真金和水晶的装饰。太宗至道二年诏令说:“以前,御马用织成的帕子盖在鞍勒上,以后改用广幅的绢代替。”
马珂,是用铜做的,上面雕刻着羽毛状的鼻拂,可以攀在马胸上,上面还缀着铜制的杏叶和红色的丝拂。马胸前和腹部都有可以攀附的地方,上面系着铜铃;马尾部有拂尘和锦缎包裹的马尾。只有卤簿仪仗中金吾卫将军引导皇帝的车驾时,马匹才配备马珂。
话说这骑兵的装备啊,那叫一个讲究!“甲骑具装”,这“甲”指的是人穿的铠甲,“具装”是马穿的铠甲。铠甲里面用布做里衬,外面用黄色的丝绸,上面还画着青绿色花纹,挺好看的。 再配上红色的锦缎做的上衣,青色的丝绸做的下裙,用绛红色的皮革做马鞍的带子,金铜做的马镫,长短都到膝盖。铠甲前胸还有两个人的脸,从背后一直连到胸前,上面还缠着锦绣的腾蛇图案,威风凛凛!马的铠甲呢,就像平常的马甲一样,前面胸部和后面马鞍上都装饰着漂亮的珂拂。
然后是仪仗队,他们手里拿着球杖,这球杖啊,是金子涂层,银子包裹的,非常华丽,只有负责仪仗的官员才能拿着。大典的时候,得用一百个人,都戴着花纹的幞头,穿着紫色的绣花袍子;平时出巡就三十个人,穿的都是官服,都骑马引导。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东西叫“鸡竿”,竿子上装着个金光闪闪的鸡,鸡嘴里衔着红色的旗子,旗子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色的绳子绑着,再用长竿举起来。 卫士们会争先恐后地去抢这鸡,抢到鸡的就能得到一件彩色的袍子,就算没抢到鸡,拿到那红旗也行。大典结束后,如果丽正门要发布赦令,也会用到这个鸡竿。这“鸡竿”的含义呢,说是鸡是巽神,巽主号令,所以宣读号令的时候就用它来象征;另外,阳气当令的时候鸡会叫,所以用它来象征宣扬皇恩。还有一种说法是,“天鸡星动为有赦”,所以帝王就用天鸡来作为赦免的象征。这金鸡的仪式,从六朝时期就有了,有人说是从西京开始的,南宋以后,从绍兴十三年才开始的。
好家伙,这皇帝出行队伍的服装可真讲究!你看这金吾上将军、将军、六统军、千牛、中郎将这些高级官员,戴的是花纹头巾,裹着抹额,穿着紫色的绣袍,腰间佩着牙刀,骑着装饰华丽的马。
接下来是那些护卫队的将军、中郎将、折冲、果毅、散手翊卫,他们戴的是普通的头巾,穿紫色的绣袍、宽松的裤子,腰间束着锦绣的螣蛇纹饰的腰带,佩着横刀,手里拿着弓箭。千牛将军的打扮和他们差不多,也是普通的头巾、紫袍、宽裤、银腰带、靴子,佩横刀,拿弓箭,骑着好马。而普通的千牛卫,戴的是花纹头巾,穿红色绣袍,也戴抹额、宽裤、银腰带和靴子。走在前面的骑兵队伍里,那些负责冲锋陷阵的和拿着长矛的,戴着锦帽,穿红色绣袍,系着银腰带。
监门校尉和押送队伍的人,戴着头巾,穿紫色的夹袄。队正呢,戴普通头巾,穿红色绣袍,宽裤子。那些负责引导皇帝马车的卫队主率都尉,还有队伍里的校尉、旅帅,他们拿着武器,像什么长矛、大戟之类的。还有金吾十六骑、仪仗队、皇帝身边的侍卫,以及那些拿着大旗的人,他们都戴着普通头巾,穿红色夹袄、宽裤子,佩着横刀,拿着弓箭。
金吾押牙,戴着金色的鹅形帽子,穿紫袍,系着银腰带,拿着仪仗刀。负责扛大旗的金吾卫,戴着乌纱帽,穿黑色衣服和裤子,穿着袜子。而押送大旗的金吾卫,戴着头巾,穿黑色绣衫,宽裤子,系着银腰带,穿着乌皮靴。那些拿着长矛的金吾卫,戴着锦帽,穿着护臂,系着银腰带,穿着乌皮靴。 你看,这皇帝出行,光服装就这么多讲究!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清游队,他们个个装备精良,穿着盔甲,骑着马,戴着护腕,佩着横刀,拿着弓箭,裤子是白色的。
朱雀队负责扛旗,那些扛着牙门旗、绛色引幡和黄色麾幡的,都穿着红色的绣花衫,戴着抹额,裤子是大口裤,腰上系着银带。扛着殳仗(一种兵器)的步兵队伍,还有真武队的旗手,他们前面都扛着黄色的麾幡,还有日月合璧之类的旗帜。青龙白虎队和金吾细仗里的旗手,都穿着五彩绣袍,戴着抹额,穿着行縢(一种护腿),腰上系着银带;那些拿着白色长棍的人,还加了一件银色的护腰。
扛龙旗的和前马队里的旗手,都穿着五彩绣袍,系着银带,穿着行縢和大口裤。那些拿着弓箭和龙旗副竿的人,戴着锦帽,穿着五彩绣袍,大口裤,系着银带。拿着弩和弓箭的人,戴着锦帽,穿着青色绣袍,系着银带。步兵们都穿着五彩的头盔和盔甲,戴着锦护腕,穿着袜子和裤子,腰上系着银带。朱雀队里拿着弓箭、弩和槊的,还有虞侯和佽飞(都是官职),以及那些扛着长寿幢和宝舆法物的人,都戴着平巾帻(一种帽子),穿着红色的绣花袍,大口裤,系着银带。
负责抬宝物的,还有那些扛着绛色麾幡和真武幢的人,都穿着武弁(一种官服)和紫色的绣花衫。持钑队(负责乐器演奏的队伍)里,那些扛着黄色的麾幡、伞、扇,抬着腰舆(一种轿子)、香镫(一种香炉)、华盖(一种伞盖),以及那些负责指南、进贤等车驾,还有负责相风(观测风向)、钟漏(计时)的那些人,都穿着武弁和红色的绣花衫。驾驭羊车的童子,则穿着垂耳髻,戴着青色的头巾,穿着青色绣花大袖衫,穿着裤子,系着勒帛(一种装饰带),穿着青色的鞋子。
那些扛着龙墀旗和六军旗的人,戴着锦帽,穿着五彩绣衫,戴着锦护腕,系着银带。那些拿着夹旗,以及那些拿着柯舒(一种兵器)和镫仗(一种兵器)的人,戴着贴金帽子,其他服装和前面说的差不多。那些扛着花凤、飞黄、吉利旗的人,穿着银色的绣花衣,戴着抹额,系着银带。夹毂队(护卫车驾的队伍)的人,穿着五彩的头盔和盔甲,戴着锦护腕,穿着白色的行縢,系着紫色的带子,穿着袜子。骁卫翊卫三队的人,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的绣花袍,大口裤,穿着锦绣的螣蛇纹饰。
五辂(皇帝的车)、副辂(陪同皇帝的车)、耕根车(一种车)上的那些人,都戴着平巾帻,穿着青色的绣花衫,穿着青色的鞋子和袜子。教马官戴着幞头(一种帽子),戴着红色的绣花抹额,穿着紫色的绣花衫,穿着白色的裤子,系着银带。掌辇(掌管皇帝轿子)和主辇(负责皇帝轿子)的人,穿着武弁,穿着黄色的绣花衫,系着紫色的绣带。那些牵御马的人,戴着贴金帽子,穿着紫色的绣花大袖衫,系着银带。扛真武幢的人,穿着武弁,穿着黑色的绣花衫,系着紫色的绣带。五牛旗(一种旗帜)的那些人,穿着武弁,穿着五彩的绣花衫,穿着大口裤,系着银带。掩后队的人,穿着黑色的头盔和盔甲,戴着锦护腕,穿着行縢。
好家伙,这阵仗,光说服装就够复杂的!先说鼓吹乐队的,那些乐队指挥啊、乐队成员啊,都得穿绿裤子、绿上衣,戴帽子,再配上银色的裙子、金铜的腰带,还有红色的和白色的腰带,脚上穿袜子鞋子。
然后是太常寺里那些办事员、记录员和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他们戴着一种叫“幞头”的帽子,穿绿色的上衣,里面套着黄色的半截袖。那些敲大鼓、金锣、小鼓的乐手们,戴着平顶帽子,穿红色的绣花袍子,宽松的裤子,系着腰带,上面绣着腾蛇图案;不过,唱歌的、管乐器演奏员就没这腾蛇图案了。 负责敲大鼓、长鸣锣、小鼓、中鸣锣的,穿黄色的袍子,裤子,戴着头巾和腰带。 敲铙和吹奏大型乐器的,穿红色的袍子,裤子,戴着头巾和腰带;吹奏小型乐器的,穿青色的袍子,裤子,戴着头巾和腰带。那些排列队伍的官员、办事员、记录员,都穿黑色的帽子,红色的上衣,白色的裤子和白色的腰带。负责天文历法、办事和计时的人,穿青色的衣服和帽子,系着皮带。
殿中少监、奉御、供奉、还有那些负责排列队伍的官员,以及那些在宫殿里值班的官员、将军、负责引路的官员、押送仪仗的官员、还有那些拿着旗帜的官员,他们都戴着“幞头”,穿紫色的官服,脚上穿黑色的皮靴。负责皇帝坐骑的官员、直长、乘黄令丞、千牛长史、还有负责进贡马匹的官员,他们都戴着“幞头”,穿绿色的官服,白色的裤子,金铜腰带,黑色的皮靴。 宫里那些负责打伞扇扇子的,戴着“幞头”,穿蓝色镶边的衣服,金铜腰带,黑色的皮靴。(以前穿黄色的,太平兴国六年,和内侍省一起改穿蓝色的了。)
话说这皇家仪仗队,那排场可真是气派!你看那金吾卫的旗子上绣着辟邪,左右卫是瑞马,骁卫是雕虎,屯卫是赤豹,武卫是瑞鹰,领军卫是白泽,监门卫是狮子,千牛卫是犀牛,六军是孔雀,乐工的旗子上绣着鸾鸟。耕根车驾士的旗子是凤衔嘉禾,进贤车是瑞麟,明远车是双凤,羊车是瑞羊,指南车是孔雀,记里鼓和黄钺车的旗子上绣着双鹅,白鹭车是翔鹭,鸾旗车是瑞鸾,崇德车是辟邪,皮轩车是老虎,属车是云鹤,豹尾车是立豹,相风乌舆是乌鸦,五牛旗是五色牛,其他的车驾旗帜上都绣着漂亮的宝相花。
接下来咱们说说仪仗队里那些人的衣服。清道官穿的是武弁、绯红色的绣衫,扎着革带。那些拿着幰弩和车辐棒的人,戴着平巾和红色的帻,穿绯红色的绣衫,红色的裤子,系着银色的腰带。青衣官戴着平巾和青色的帻,穿着青色的裤子和褶子。拿着戟、伞、扇、刀盾的人,穿黄色的绣衫,戴着抹额,穿着行縢,系着银腰带。拿着幡盖的人,穿绣衫,戴着抹额,穿着大口裤,系着银腰带。内告止幡和曲盖用绯红色,传教幡、信幡和绛引幡用黄色。
那些牵马、拿着仪刀、麾、幢、节、夹槊、大角的人,戴着平巾和帻,穿绯红色的绣衫,穿着大口裤,系着银腰带。皇帝的大驾卤簿里,牵马的人穿锦络衫帽。拿着弓箭和槊的人,穿武弁、绯红色的绣衫,白色的裤子。驾车的士卒,戴着锦帽,穿着绣着戎服图案的大袍,系着银腰带。弓箭用青色,槊用紫色。打鼗鼓的人,戴着平巾和帻,穿绯红色的绣着双凤的袍子,穿着大口裤,系着白色的抹带和银色的螣蛇形的带饰。铙吹部的成员,戴着平巾和帻,穿绯红色的绣袍,系着白色的抹带,穿着白色的裤子,其他人的穿着和前后部的人一样。
话说这绣衣的图案啊,可讲究了!清道官的衣服上绣着云鹤,掌管仪仗的官员衣服上绣着辟邪,车轮辐条上绣着白泽,驾车的官员则用瑞马图案,牧官用隼,御史大夫用獬豸,兵部尚书用虎,太常卿用凤,县令用雉,乐工用鸾,其他的就都绣着宝相花。
宋太祖建隆四年的时候,范质提了个建议,说按照《开元礼》的规定,武官参加大型仪式站着陪侍的时候,要穿一种叫“裲裆”的护臂,这玩意儿就像袖子一样,但是没有身子,只盖住胳膊肘,大概就是腋下缝起来的那种。从肩膀到胳膊肘,一共一尺二寸长。他又查了《释文》和《玉篇》,说古书上记载这裲裆,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叫“两当”。现在仔细看看裲裆的样式,领子连着盖住胳膊的部分,一个在左胳膊,一个在右胳膊,所以应该叫“起膊”。所以建议两种说法都考虑一下,选一个合适的,重新制作裲裆,采用胸前背后各一个的样式。
到了宣和元年,礼制局又说了,鼓吹令、丞戴的帽子,又叫“袴褶冠”。现在仪仗队已经取消了袴褶这种服装,帽子的名字就不应该再沿用旧名了,建议按照《三礼图》里的“委貌冠”样式来记。皇上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