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祖祖辈辈都住在云州,是当地的大族。他父亲折从阮,从晋朝、汉朝开始,就一直控制着府州,守卫着西北边疆,国家安全都靠他们家呢。后来他父亲在后周当上了静难军节度使。折德扆他爹当府州节度使的时候,就把他任命为马步军都校。广顺年间,后周世宗把府州升格为永安军,还让折德扆当了节度使,他爹当时镇守着邠宁,父子俩都当着节度使,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显德年间,折德扆带兵攻下了河市镇,杀了五百多敌人。回朝后,他让弟弟折德愿暂时代理州事。当时后周世宗南征,路过通许桥的时候,折德扆去拜见他,还请求调到内地去。世宗知道他很了解边疆的情况,就没答应,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就打发他回去了。折德扆还没回去呢,折德愿又在沙谷砦打败了五百多敌人,还杀了敌将郝章和张钊。

宋朝建立后,折德扆又打败了河东沙谷砦的敌人,斩首五百级。建隆二年他来朝拜,宋朝皇帝对他特别优待,然后让他回去了。乾德元年,他在城下打败了太原的军队,还抓住了敌将杨璘。乾德二年,折德扆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他有两个儿子,叫折御勋和折御卿。

折御勋,字世隆,他爹折德扆在府州当节度使的时候,就把他推荐到朝廷当了个小官。他爹死后,折御勋接替他当了汾州团练使,并代理府州的事务。开宝二年,宋太祖攻打太原,折御勋去拜见皇帝,被任命为永安军留后。开宝四年,他来京城参加郊祀大典,典礼结束后又回去了。开宝九年,他又来参加在洛阳举行的郊祀大典,结果在路上病了,后来被改任为泰宁军节度使,留在京城。太平兴国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折御卿,小时候就被安排到节度使府里当差,他哥哥折御勋代理州事的时候,就把他任命为兵马都校。他哥哥调任其他地方后,朝廷召他回京,当了闲厩副使,后来又让他去管理府州。宋太宗攻打河东时,派折御卿和尹宪带兵一起攻打岚州,他们又打败了岢岚军的军队,抓住了敌军使折令图献给朝廷,然后攻下了岚州,还杀了岚州刺史霍翊,又抓住了敌将马延忠等七个人。后来,折御卿被提升为崇仪使。

公元992年,他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府州观察使。994年,又升任永安军节度使。没多久,一万多契丹兵入侵,他率军在子河义大败契丹军,斩杀五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匹,还杀了契丹将领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等二十多人,俘虏了一个吐浑人。从此以后,契丹人老实多了,不敢轻易来犯。

宋太宗就派人问他:“西北边防重地都驻扎着精兵强将,契丹人是怎么进来的?” 他回答说:“敌人是沿着山谷的小路偷偷摸摸地进来的,想打家劫舍。我事先得到了情报,派人埋伏在他们撤退的路上,然后集中兵力狠狠地打了一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人马都掉进了山谷悬崖,死伤枕藉,他们的主将韩德威侥幸逃了性命。这都是皇上英明神武的福气,可不是我的功劳啊!” 太宗皇帝很高兴,对他赞赏有加。

一年多后,他得了重病。韩德威探听到这个消息,又受到李继迁的挑唆,率领军队来侵犯,想报子河义之战的一箭之仇。他强忍病痛出战,韩德威听说他来了,吓得不敢进攻。 病情越来越重,他母亲偷偷派人叫他回家,但他坚决地说:“我们全家世代蒙受皇恩,边境敌人还没消灭,我死了也无颜见江东父老!现在敌人就在眼前,我却丢下将士不管自己逃命,这说不过去!死在战场上才是我的归宿!请您转告母亲,不要为我担心,忠孝两全,实在太难了!” 说完,他哭了起来。第二天,他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八岁。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惋惜,追赠他为侍中,并任命他的儿子李惟正为洛苑使、知州。李惟正回朝后,由他的弟弟李惟昌接替了他的职务。

咸平二年,河西黄女族长蒙异保和惟昌他们手下的人,带着赵保吉的军队来攻打麟州万户谷,一直打到松花砦。惟昌和他堂叔,也就是巡检使海超,还有他弟弟供奉官惟信,带兵去迎战。结果赵保吉人多势众,官兵打不过,惟昌胳膊中箭,从马上摔了下来。他赶紧捡起弓箭站起来,在副将马的掩护下突围出来了,海超和惟信却战死了。

九月,赵保吉的手下万私保又带兵来攻打,惟昌跟宋思恭、刘文质一起在埋井峰跟他们打了一仗,把敌人打跑了。之后,他们又攻破了言泥族的黄砦,烧了他们的武器装备和营帐,俘虏和杀死了很多人。因为立了功,惟昌被任命为富州刺史,后来又改任文思使。景德元年,他和王万海等人一起攻破了贼人的砦堡,护送粮草到达麟州。秋天,他们进入朔州境内,攻破了狼水砦。当时契丹人正围困岢岚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逃跑了。第二年,惟昌被任命为兴州刺史。

大中祥符二年,惟昌上表请求进京。真宗皇帝让他在御花园里跟大臣们比射箭,还设宴款待他,赏赐非常丰厚。惟昌说:“我父亲蒙恩,皇上曾赐给他三十面军旗,用来壮大军队声威,我希望皇上能另外赐给我一些。”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七年,朝廷命令河东百姓运粮到麟州,同时要派兵增援。惟昌带病领兵,率领步骑兵驻扎在宁远砦,顶着风沙赶路。当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还跟属下一起喝酒吃饭,谈笑自若。第二天,他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七岁。他的弟弟惟忠继承了他的职位。

惟忠,字荩臣,他哥哥惟信战死后,他被补任为西头供奉官,后来升迁为阁门祗候。惟昌去世后,惟忠被任命为六宅使、知府州兼麟府路都巡检使,领普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左藏库使,真拜嘉州刺史,改任资州刺史,最后升为简州团练使。他母亲去世后,他又被起复为云麾将军,最终去世。

只有忠诚正直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军事。天圣年间,契丹和西夏联军在边境集结,声称是来联姻的,只有狄惟忠看穿了他们的真实意图,立刻率领军队前去戒备,并告诫士兵们不要轻举妄动。一天晚上,狂风大作,沙尘蔽日,有几名骑兵跑到营地里,说是敌人打来了。狄惟忠却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然后才慢慢地命令士兵把他们抓住。结果抓到了几匹剽悍的战马,原来是敌人故意放出来的探子。狄惟忠死后,朝廷录用了他的弟弟、侄子、孙子七个人,并让他的儿子狄继宣继承了州事。过了很久,朝廷又追赠狄惟忠为耀州观察使。

宝元年间,狄继宣因为苛刻暴虐,百姓怨声载道,被贬为左监门卫将军、楚州都监。朝廷提拔他的弟弟狄继闵为西京作坊使,同时让他接替狄继宣管理州事。狄继闵,字广孝。庆历年间,元昊的军队攻打麟州,没能攻下,于是又包围了州城。麟州城池险峻坚固,东南角有个水门,崖壁陡峭,河水湍急,难以攀登。敌人沿着崖壁上的一条小路,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城里的人拼命地向他们投掷石头和箭矢,敌人又转向北面进攻,守城的士兵们奋勇抵抗,敌人死伤惨重,最后只好撤兵,去围攻丰州,结果丰州失守了。狄继闵因为坚守城池有功,被特提升为宫苑使、普州刺史。没过多久,他护送麟州驻军的冬衣回京,半路上遭到元昊伏兵的袭击,所有物资都被抢走了,狄继闵凭借机智才得以脱险,从另一条小路逃了回来。后来朝廷大赦天下,只免去了他的宫苑使的职务,不久后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担任果州团练使。自从元昊叛乱以来,狄继闵招降归顺的百姓就有三千多户。皇祐二年,狄继闵去世,他的弟弟狄继祖继任州事。

狄继祖,字应之,从右侍禁升迁到西染院使,后来又升任皇城使、成州团练使。他治理州郡二十多年,曾上奏请求朝廷赐书,仁宗皇帝赐给他一套《九经》。韩绛率领河东军队攻打啰兀,狄继祖担任先锋,深入敌营,降服了八百多户人家。后来他又被加封为解州防御使,最终去世。狄继祖本来有个儿子可以继承州事,但他请求把州事交给哥哥的儿子狄克柔,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且提升了他三个儿子的官职,还让他的两个孙子担任了借职。

我弟弟继世,年轻时就从军了,当上了延州东路巡检。嵬名山地区要归附朝廷,继世比别人先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派他儿子克勤去报告种谔将军。种谔将军因此顺利收复了绥州。后来,继世率领着上万骑步兵,在怀宁砦集结,进入晋祠谷,前往银川,并将一万五千户嵬名山的人安置在大理河一带。夏军来攻打,经过两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种谔将军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治罪下狱,就把军队交给了继世,于是继世就和嵬名山的人一起守卫绥州,后来还被授予了忠州刺史的官职。他还向韩绛建议用城啰兀的方式来安抚横山地区,并提出了一个夺取河南的策略,韩绛觉得他的建议很好。最后,他升任左骐骥使、果州团练使。朝廷各部门本来没有给他准备赏赐,但皇上后来下诏说,因为继世在边疆有功劳,所以特地赏赐了他。

接下来说说我的侄子克行。

克行,字遵道,是继世弟弟的儿子。他刚开始在军中任职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夏军入侵环庆地区,种谔将军抵抗夏军,朝廷下令河东地区出兵支援,克行请求前往。种谔将军让他带三千兵马护送军粮,在葭芦川与夏军作战,他冲锋陷阵,斩首四百级,俘获了一千户人家,缴获了数以万计的战马牲畜。那些老将们都惊叹地说:“这真是折太尉的儿子啊!” 于是,克行被提升为府州知府。

秦军讨伐夏国的时候,张世矩将军统领河外地区的军队和百姓,克行也跟着一起去了。朝廷讨论认为守城的官员很难亲自带兵出征,于是下令让克行挑选士兵加入张世矩的军队。克行却上书朝廷,请求率领自己的部落先锋部队出征,还没等朝廷回复,他就带着部队西进。夏国大酋咩保吴良率领着上万骑兵追击,克行殿后抵抗,等敌人一半进入隘口,就发动猛攻,大败夏军,杀死了咩保吴良。战争结束后,克行主动请罪,但朝廷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来王中正将军出塞作战,克行先攻克了宥州,他每次出战都取得胜利,夏军非常害怕他,朝廷还增加了左厢军的兵力,专门用来对抗折家军。

太原的孙览将军商议在葭芦筑城,其他将领们提出的方案有很多不合适的,于是朝廷召见克行询问他的策略。克行立即在吐浑河驻扎军队,整顿队伍,摆出深入敌境穷追猛打的架势,敌人因此怀疑不敢轻举妄动。任务完成后,他又深入津庆、龙横川地区,斩首三千级。

皇上命令河东地区修建八个堡垒,打通前往鄜延的通道。延州的统帅派秦希甫来一起商议,秦希甫主张先打近的敌人,再打远的,说:“由近及远,法也。”(由近及远,这是常规做法。) 但是种克行却认为应该先打远的,他说:“不对,事情有奇正之分。现在士气正旺,关键在于速度,所以要先打远处的敌人,出其不意。如果慢慢来,士兵的士气就会下降了。”秦希甫坚持不同意,把两种方案都上报了朝廷,最后采纳了种克行的策略。

堡垒建成后,有探子来报说敌人来了,军中一片戒严,种克行却阻止大家说:“他们只是自乱阵脚而已。”后来果然如此。种克行在边疆待了三十年,善于安抚士兵,战功赫赫,羌族人都称他为“折家父”。他官至秦州观察使,死后被追赠为武安军节度使。他的儿子种可大做了荣州团练使、知府州。他的侄子叫种可适。

种可适还没成年就已经很勇敢了,骑马射箭没怎么练就会了。鄜延的郭逵看到他,感叹道:“真是将门虎子啊!” 郭逵推荐种可适到朝廷考试,被任命为殿前侍卫,派往延州。后来跟随种谔出塞作战,遇到敌人的战马,一个年轻士兵想用自己的马去换,种可适要求和敌人比武,结果斩杀了敌人,夺回了战马,名声更大了。在米脂之战中,他和西夏人在三角岭交战,斩获颇丰,又在蒲桃谷东击败了西夏军。

有一次,军队长期没有食物,士兵们成群结队地聚集在军营门口,吵吵嚷嚷的,有些人想趁机杀掉他们立功。种可适却说:“他们是因为饿了才逃跑的,不是叛变。”他独自一人骑马出去,质问他们:“你们怎么搞成这样?难道不为你们的父母妻子考虑,甘心变成异域的孤魂野鬼吗?”士兵们都回过头来,答应不再逃跑,哭着感谢种可适给了他们活路,然后各自回家了。

羌族和夏族十万人来入侵,可适将军先偷偷打探到守卫烽火台士兵的名字,然后假扮成他们的上司去视察,把那些士兵骗出来杀了。这样烽火台就没法报警了。于是可适将军就迅速出兵,在尾丁硙(wěi dīng kuàng)地区狠狠地打败了他们。

军队退到柽杨沟(chèng yáng gōu),中午扎营,派一部分骑兵占据西山,可适将军说:“如果敌人追上来,我们就会前后受敌,肯定要失败。”果然,敌人全军压上来了。可适将军手下只有八千人,他带领军队和敌人激战到高岭,然后从一条小路绕到洪德,埋伏起来,准备袭击敌人的归路。敌人来了,伏兵突然冲出来攻击,夏国的国母都翻山逃跑了,敌人丢弃了所有的辎重,甚至连帐篷、首饰之类的东西都没带走,士兵们互相践踏,跳崖跳涧而死的,像堆积一样多。因为这次战功,可适将军被提升为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兰州镇戎军。

渭州的统帅章楶(zhāng jú)联合熙州、秦州、庆州三路军队,在好水川修筑工事,任命总管王文振统领大军,可适将军担任副将。结果熙州的一千士兵迷路全死了,王文振就把责任推到可适将军身上,章楶就因此把可适将军降职处罚了。宰相章惇想按照军法处置他,宋哲宗却不同意,只削去了他十三官职,让他免职。章楶请求留下可适将军,让他将功赎罪,于是就让他担任权第十二将。

嵬名阿埋(wéi míng ā mái)、昧勒都逋(mèi lè dū bū)都是夏国狡猾厉害的官员,朝廷命令可适将军秘密谋划对付他们。后来这两个家伙以放牧为名,来到边境,可适将军探知了他们的行踪,就派兵夜袭,俘虏了他们三千多人,还攻下了天都山。皇帝在文德殿接受祝贺,把天都山地区改名为西安州,并提升可适将军为东上阁门使、洺州防御使、泾原钤辖、知州事,又正式任命他为和州防御使,之后又升为明州观察使,还担任副都总管。

钟传带兵在边境作战,被敌人包围了,可适将军率领轻骑兵突围,救回了钟传。大家商量着要攻打灵武,环庆路也请求出兵,朝廷命令可适将军率领一万骑兵前往,很快就到达了灵州附近。夏国人老老少少,半夜都逃进了灵州城,第二天俘获的人很多,但是庆州的军队却没有来支援,所以可适将军就撤兵回去了。皇帝召见可适将军,并用策问的方式询问他作战的经验,可适将军回答说:“取得胜利容易,守住胜利却很难,应该先削弱敌人的地盘,等到我们的防线巩固了,再图谋更大的目标。”皇帝说:“你说的对!”于是又提升可适将军为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

大城萧关那里,他和上司意见不合,结果导致几百士兵在踏口地区战败,上司就弹劾他,把他贬到郑州当观察使。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卫州知州,后来又升任淮康军节度使。 转运使建议在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个边防要塞修建农田,储备500万石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还想借用车辆牲畜运输,把十万斛粮食运到熙河地区,这些建议都被他否决了。于是有人中伤他,朝廷就把他调到佑神观当使者。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渭州知州,同时还让他的儿子彦质担任秘阁参军事,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他儿子彦质,在绍兴年间做过枢密院签书,有单独的记载。

冯继业,字嗣宗,大名人,他父亲冯晖是朔方节度使,被封为卫王。冯继业从小聪明伶俐,很有度量,凭借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朔方军节度使的幕僚,跟着父亲在邠州、孟州,以及再次担任朔方节度使期间,都担任过幕僚职务。周朝广顺年间,冯晖生病,冯继业就计划杀掉他的哥哥冯继勋。冯晖去世后,冯继业就接替父亲担任朔方军留后。因为郊祀的恩典,他被加封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后来又升任朔方节度使、灵环观察使、处置使、度支使、温池榷税使等职务。

恭帝时期,冯继业因为杀了哥哥继位,所以比较骄横跋扈,经常带兵劫掠羌族和夷族,这些少数民族不服他管,而且他对士兵也不够优待,冯继业担心他们会造反,因为太祖在镇守边疆时经常得到朝廷的供给,所以他就提前把家眷迁移到京城。

建隆年间,他来京城朝见皇帝,还献上了骆驼、马匹和珍宝。开宝二年,皇帝下诏嘉奖他,任命他为静难军节度使。三年后,他又被调到定国军任职,当地百姓还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太平兴国初年,他又来京城朝见皇帝,被封为梁国公,留在京城。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王承美,丰州人,原本是河西藏族部落的首领。他父亲效忠契丹,担任左千牛卫将军,开宝二年率领族人归顺大宋。王承美被任命为丰州牙内指挥使,他父亲去世后,他又被任命为天德军蕃汉都指挥使、知州,后来又调任丰州刺史。他派军校到京城上奏,表示愿意诱导浑族和突厥归顺朝廷,皇帝很欣赏他的想法。

太平兴国七年,我跟契丹打了一仗,斩获了好几万人,还抓了他们的天德军节度使韦太,献给了朝廷。第二年,契丹又来入侵,我们又打败了他们一万多人,一直追到青冢一百多里,斩获更多。因为立功,我被任命为本州团练使。我还把契丹的几个首领弗香克浪买、越移、瓦窑分别封为归德郎将、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淳化二年冬天,我来朝见皇上,皇上让我回部队,负责管理子河的水道。从那以后,各部落每年都按时进贡,都很听话。

景德初年我又来朝见皇上,因为我长期戍守边疆,皇上把我升为本州防御使。自从承美归顺朝廷后,朝廷就按蕃官的标准给他发放俸禄,到这时候,皇上又特别下令每月额外增加五万钱。后来,我请求在州城里修建一座孔庙,皇上也批准了。没过多久,我生病了,皇上派使者带着医生来看我。大中祥符五年,我死了,朝廷追赠我为恩州观察使。第二年,朝廷还给我的儿子文宝和孙子怀筠都安排了官职。

一开始,承美把他的长孙文玉当儿子养,奏请朝廷让他当殿直。我死后,承美的族人说文玉很懂军事,请求让他继承承美的职位。朝廷就召集汉族和各部落的人商议,大家意见一致,就让他当了侍禁,还让他管州里的事。文玉他爹文恭当时也在当侍禁,在沂州,他上奏朝廷说明了这事,皇上就改任文恭为供奉官。九年后,我下葬了,皇上赏赐我家很多丝绸、米酒、羊和酒。

李继周,是延州金明人。他爷爷计都,他爸爸孝顺,都是金明镇的镇使,李继周继承了他家的职位。

太平兴国三年,东山部落的人集合起来攻打清化砦,李继周带兵打败了他们,杀了三千多人,然后被任命为殿前承旨。雍熙年间,他又和侯延广一起打败了未藏、未腋等部落的人,地点在浑州西山。淳化四年,他升任殿直,朝廷还赏赐他盔甲、兵器和茶叶等物品。第二年,他去讨伐李继迁,奉命开辟了治塞门和鸦儿两条路,还招降了二十多个部落首领,率领部队到达夏州,在石堡砦打败了几千个敌兵。因为立功,他被升为供奉官,还得到了很多赏赐,朝廷还赏赐给他一座宅子。

话说周继周啊,他管着阿都关、塞门、卢关这些边境要塞,位置那是相当重要。所以他就计划着修建城砦加强防御。当时呢,磨卢、媚咩、拽藏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就住在卢关附近,一直没怎么听话,老是闹事。周继周半夜带兵突袭了他们,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营地,杀了不少人,抓了不少俘虏。到了至道二年,朝廷还给他升官了,封他做了西京作坊副使,还赏赐了他衣服、腰带、银子、还有漂亮的兵器,对他那是相当重视。

后来大军讨伐西夏,皇帝直接任命他为延州路踏白先锋,冲在最前面。结果碰上西夏将领继迁来叫阵,周继周打退了他们。咸平年间,他又升任西京左藏库副使。三年后,他又当先锋,杀进西夏境内,烧了他们的粮草辎重,杀了不少人畜,缴获的兵器盔甲足足有六十多万件!之后,他官至供备库使,还兼任金明县兵马都监、新砦解家河卢关路都巡检。五年后,更是升任西京作坊使。有一次,西夏骑兵来抢劫,周继周带兵把他们赶出了国境。景德元年,西夏人围攻麟州,周继周奉命带兵和李继福一起夹击西夏军,还被加封为诚州刺史。

大中祥符二年,周继周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朝廷下令让边关的官员推荐他的儿子继承他的职位。边关官员说他儿子士彬为人谦逊,他的侄子士用忠诚,而且熟悉边境事务,深得各部落的信任。于是朝廷就让士彬负责管理各部落事务,让士用当巡检都监,好辅佐他。

士彬后来也当上了供备库副使、金明县都监、新砦解家河卢关路巡检。到了康定元年,元昊造反,攻打保安军,同时还偷偷派兵袭击金明,结果士彬父子都被西夏人抓走了。士彬的哥哥士绍后来官至内殿崇班,士用也当上了供奉官、阁门祗候。

再说说李继福,他和周继周差不多时间归顺朝廷的。他一开始被封为永平砦茇村军主,凭借战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归德将军,还兼任顺州刺史,官至内殿崇班、新归明诸族都巡检。

孙行友,是莫州清苑人,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开始的时候,定州西边二百里有个狼山,正好在易州的半路上,以前那儿有个城堡,边境上的人就靠它躲避敌寇。山里有个寺庙,住着一位孙姓尼姑,法号深意,她有点儿法术,能迷惑人。孙行友的哥哥孙方谏,特别尊敬她,把她当成师父一样供着。尼姑死后,孙行友更是觉得她神乎其神,就用她的法术来点香灯,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自从晋少帝跟契丹关系好起来后,边境州县被转运物资搞得苦不堪言,很多逃难的人就投奔孙方谏,拥戴他当领导。孙方谏怕朝廷派兵抓他,就上表请求朝廷任命,朝廷就给他了个东北面招收指挥使的职位,还赐给他一座院子,叫“胜福院”。每次契丹军队来犯,他都带着手下的人袭击他们,缴获的盔甲武器和牲畜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也跟着他躲避战乱。易州和定州的刺史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就让孙方谏当边界游奕使,孙行友当他的副手。从那以后,他们抵御外敌入侵,杀敌无数,还乘胜追击,攻下了祁沟关、平庸城,打败了飞狐砦,契丹人挺害怕他们的,边境上千余户人家都因此安居乐业。不过,孙方谏也暗中两面讨好,想保住自己的地位。

后来晋朝军队打仗失利,蓟州的人里应外合,让契丹人攻破了中原,这是孙方谏暗中策划的。契丹人封孙方谏为定州节度使,孙行友为易州刺史。不久,契丹将领耶律忠要取代孙方谏在云州的职位,孙方谏不肯接受,就回到狼山据守。契丹军队北撤的时候,烧杀抢掠了中山,孙方谏就从狼山率领大家重新保卫定州,投降了后唐,朝廷任命孙行友为易州刺史,孙行义为泰州刺史。兄弟俩互相配合,守卫边疆,每次敌人入侵,其他各地的军队都紧闭城门,袖手旁观,什么忙都帮不上。

话说这行友啊,以前就派了个手下王友遇去石河巡逻,结果跟契丹人撞上了,打了一仗,直接干掉了契丹一百多骑兵!他还曾经抓到了契丹刺史蔡福顺和清苑县令王琏,那可是大功一件!后来,乾祐年间,契丹又来犯边境,行友亲自上阵,又是俘虏又是杀敌的,好几百契丹人都被他收拾了。

周太祖北上征讨的时候,行友带着俘虏和战利品去见他,还主动请缨效力。周太祖一看这人才,赏赐了一大堆东西,直接把他留在军营里。等周太祖当了皇帝,行友多次向他汇报契丹的动向,说自己只要三千精兵就能趁虚而入,拿下幽州!于是,朝廷就把他调到华州当节度使,后来又让他当了定州留后。显德年间,他正式被授予了节度使的兵权,地位那是相当高。等到世宗皇帝从河东回来,还给他加了个检校太傅的头衔。六年后,世宗皇帝北征,行友又立了大功,攻下了契丹的易州,还抓住了易州刺史李在钦献给皇帝。

宋朝建立后,行友更是被加封为同平章事,那可是宰相级别的人物!可是后来,狼山佛舍越来越邪乎,好多人都去那儿,乱七八糟的,行友心里不安,就多次上奏朝廷请求辞官回家,但皇帝不同意。建隆二年,行友干脆自己动手,把狼山佛舍的钱粮都搬走了,还召集民壮,修缮兵器,想把狼山据为己有,自保一方。结果,他的手下药继能偷偷向皇帝告密,宋太祖就派武怀节带兵直捣黄龙,行友根本没反应过来,就被包围了。皇帝下旨,让行友全家进京!行友吓坏了,赶紧听命。到了京城后,皇帝派李维岳审问他,查实了行友的罪行,皇帝大怒,削了他的官职,让他回家反省,还杀了他的几个手下,甚至派人把狼山那些尼姑的尸体都挖出来烧了。行友的弟弟方进和侄子全晖也受到了牵连,赶紧进京谢罪,最后被皇帝赦免了。

四年后,皇帝赦免了行友的罪责。没过多久,因为郊祀大典的功劳,他又被起复为右龙武军将军。乾德二年,他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后来又改任左龙武军大将军。太平兴国六年,行友去世,享年八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左卫上将军。他的弟弟方进后来当上了德州刺史,儿子叫全照。

全照,字继明,靠着祖上的荫庇做了殿前侍卫。雍熙年间,他被任命为京南巡检,没多久就到了幽州,跟着大将曹彬干活。后来,他升了官,当上了供奉官、阁门祗候,还先后在静戎军和威虏军当监军。跟着田重进讨伐叛贼,立了功,被提升为西京作坊使,同时兼任威虏军知军。之后,他又连续担任广韶路和鄜延路都巡检使。

淳化五年,他带兵和李继隆一起攻克了绥州,然后和张崇贵等人一起驻守在那里。接着,他又被派去夏州驻守,同时兼任夏州知州。朝廷把他召回后,让他当了登莱路都巡检使,之后又升任左藏库使、延州监军,还兼任阿都关、卢关路都巡检使。

咸平初年,他到掌管军队文书的部门工作。第二年,官升一级,当上了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这一年的冬天,他又被调到并州、汾州等地做都巡检使。第三年,他被任命为顺安军知军,任期结束后,他又回到环庆路当钤辖,和李继和一起规划灵州的道路。第四年,他升任西上阁门使,又回到环庆路当钤辖。第五年,他率军攻打绥州,朝廷任命慕兴为绥州路部署,全照为钤辖。但后来朝廷觉得全照为人比较刚强执拗,和慕兴合不来,就派曹璨代替了他。之前朝廷调拨了两万多民夫,全照认为不合适,于是这事儿就作罢了。还有一次,朝廷要测量河北的地界,全照建议说,黄河沿岸的高地适合设置城堡驻军,比如宁边军南面、武强县附近有两处地方,皇上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但只批准在安平南面修建,把原计划的驻军地点改到了祁州。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天雄军知军。

咸平六年夏天,皇上制定了秋季防备和抵御外敌的策略,任命全照为宁边军部署,让他带八千兵马扼守要道。因为全照是陵州人,所以他推荐的王德钧、裴自荣也一起参与了此事。

景德元年,皇上亲临澶州,任命全照为驾前西面邢洺路马步军钤辖兼天雄军驻泊,还让他兼管勾东南贝州、冀州等地的钤辖。全照当时就说:“要是敌人的骑兵南下逼近魏州城,只要给我一千多骑兵,我就能想出奇计打胜仗!”皇上很欣赏他的忠诚和果断,就下令给都部署周莹,如果全照想要出兵打贼,就给他分兵。后来,契丹骑兵果然逼近了魏州城,全照把他们打退了,皇上还派使者去慰劳他。

那时候契丹求和,朝廷派曹利用去他们的营帐里谈判。全照觉得他们没安好心,就劝魏州判府王钦若别把曹利用放走。结果,因为这个原因,德清军没能守住,很多官吏百姓都被契丹人害了。等契丹撤兵后,北方的将领们都回师魏州城,全照命令他们依次成两列入城。魏能不听他的命令,带着兵马一股脑冲了进去,全照就站在城楼上,拉弓射他。王钦若回朝复命后,全照接管了军府的事务。因为他在守城方面劳苦功高,皇上就升他为检校工部尚书,还增加了三百户的食邑,然后把他调到镇州任职。后来又把他召回朝廷,升为东上阁门使,兼领英州刺史。

全照身材矮小精悍,懂军事,他用严厉果断的手段整顿军队,但为人刚强,爱逞强好胜,特别喜欢用刑罚。朝廷一开始想把他任命为严州刺史,皇上说:“全照这个人性格很严厉,总是担心别人会因为他的严厉而议论他,现在派他去严州,好像是在讽刺他。”于是就改变了任命。三年后,他被任命为邠宁环庆都部署。赵德明归降后,朝廷商议减少西边边境的驻军,把他们调到靠近内地的地方驻扎。全照认为边防不能没有防备,所以没有立即执行命令。皇上说:“全照就是个好勇斗狠、夸夸其谈的人,赵德明都派使者来朝廷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于是就把全照调到永兴军府任职,还让他兼任四方馆使。西边的军队要迁移驻地,皇上又命令全照兼任驻泊钤辖。全照在许州有个别墅,他就请求在许州任职,皇上也同意了。大中祥符年间,他升迁为引进使。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回朝,皇上就让他掌管阁门、客省和四方馆的事务。四年后,皇上西行,留下他担任新城都巡检。不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话说啊,五代十国那会儿,边疆一直不太平,乱糟糟的,时间长了。咱们赵匡胤起兵,虽然一开始也没什么远大的战略规划,但那些以前在边疆作威作福、无法无天的家伙们,一个个都乖乖地投降了,就算累死累活也心甘情愿,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心其实没啥区别,关键在于赵匡胤既有威严,又有恩德,而且治理国家有一套啊!

折氏家族占据着府谷,跟李彝兴占据夏州的情况一开始没啥两样。赵匡胤看他们愿意归顺,就答应让他们世袭爵位,虽然有点世袭罔替的意思,但从折氏家族的阮公开始,他们家族代代都出了名将,忠心耿耿,成了西北边疆的守护神,对宋朝可真是功不可没啊!折承美、折继周兄弟俩,也都在边疆各领一方,也都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好好地干着。折继业虽然祖上是叛贼,但他本人却很正直善良。反观方谏、行友这俩人,在辽国和后晋之间摇摆不定,靠着拍马屁当上了将相,最后却因为犹豫不决而倒霉,这不正说明了那些投机取巧的坏处吗?全照,本来是禁卫军的高官,为人一向严厉果断,可偏偏不懂得和平解决问题的道理,这种人,君子是不会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