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是山西太原人。他爸爸杨信,当过汉朝麟州刺史。杨业从小就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骑马射箭都很厉害,还特别喜欢打猎,每次猎到的东西都比别人多得多。他曾经跟自己的朋友们说:“将来我当将军带兵打仗,就像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兔子一样轻松。” 年轻的时候,他跟着后汉的刘崇,当上了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而出了名。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打胜仗,战无不胜,老百姓都叫他“无敌”。

宋太宗要攻打太原,早就听说过杨业的大名,还曾经想方设法地想把他招揽到自己麾下。后来太原城被围困,情况非常危急,杨业劝说他的主子石敬瑭投降,这样才能保住性命和百姓。石敬瑭投降后,宋太宗派使者把杨业召来,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战争结束后,又让他做了郑州刺史。宋太宗觉得杨业在边境作战经验丰富,又把他调到代州,还让他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并且秘密地送给他很多赏赐,非常优厚。

这时候,契丹人入侵雁门关,杨业率领几千骑兵从西陉绕道,从一条小路到达雁门关北面,然后从南面发起攻击,打得契丹军队大败。因为这次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还继续兼任郑州、代州的官职。从此以后,契丹人只要看到杨业的旗帜就赶紧逃跑了。很多和他一起戍边的将领都嫉妒他,暗中写匿名信诬告他,说他各种坏话。但是宋太宗看过这些奏章后,根本就不理,还把奏章交给杨业自己处理。

雍熙三年,宋朝大军北伐,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州、应州路行营都部署,任命杨业为副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和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负责保护杨业的军队。 各路军队接连攻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大军到达桑乾河的时候,碰巧曹彬的军队作战失利,于是各路军队都撤兵回去了,潘美等人也回到了代州。

没过多久,朝廷下令把四个州的百姓迁到内地,让杨业他们带着部队护送。这时候,契丹国母萧氏和她手下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和五押惕隐,带着十多万大军,又攻陷了寰州。杨业跟杨美他们说:“现在辽军兵力越来越强,咱们不能跟他们硬碰硬。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几个州的百姓,咱们只要带着军队走大石路,先派人偷偷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让云州的军队先出发。咱们的军队到了应州,契丹军肯定来阻拦,这时候就让朔州的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派出一千名装备强弩的士兵在谷口列阵,再派骑兵在中间路段支援,这样三个州的百姓就能安全了。” 傅潜不同意他的计划,说:“带着几万精锐部队,却这么胆小怕事。咱们直接冲向雁门关北边的河谷,一路高歌猛进就行了!” 文裕也赞成傅潜的方案。杨业说:“不行,这肯定要失败的!”傅潜说:“您一向号称无敌,现在看到敌人就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啊?”杨业说:“我不是怕死,只是现在时机不对,白白牺牲士兵却没啥功劳。现在您责怪我怕死,那我应该先为你们去死。”

出发前,杨业哭着对杨美说:“这一去肯定没好结果。我杨业是太原降将,本该一死。皇上没杀我,反而重用我当了统帅,还给了我兵权。我不是故意躲着敌人不打,而是想找个好机会,立下一点功劳来报答皇恩。现在你们都怪我躲着敌人,那我应该先死在敌人手里。” 然后他指着陈家谷口说:“你们在谷口布阵,用步兵和强弩手作为左右两翼支援,等我打到这儿,你们就用步兵夹击来救我,不然,我们就全完了!”杨美就和傅潜带着部队在谷口摆好阵势。从早上寅时到巳时,傅潜派人登上瞭望台观察,看到契丹军好像败退了,想抢功,就带着部队离开了谷口。杨美拦不住他,只好沿着交河往西南走了二十里。 一会儿就听到杨业战败的消息,杨美赶紧带着部队逃跑。杨业奋力抵抗,从中午打到晚上,终于到了谷口。看到谷口没人了,他捶胸顿足,悲痛欲绝,又率领剩下的士兵拼死抵抗,身上中了数十箭,士兵几乎全死了,杨业还亲手杀死了几百人。战马受了重伤,再也跑不动了,最后被契丹人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

杨业叹息道:“皇上待我这么好,希望我能讨伐叛贼,保卫边疆来报答他的恩情,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导致朝廷军队战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呢!”于是他绝食三天而死。

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心里非常痛心惋惜,马上就下了一道圣旨说:“手持兵器保卫国家社稷,听到战鼓就想起将帅的责任。他们尽心竭力与敌人搏斗,建立了超越古人的节操,如果不追封表彰,怎么才能彰显他们的忠义英烈呢!云州观察使杨业啊,他忠贞刚强如同金石,气势激昂如同风云,拥有陇右地区雄才大略的人物,出身山西名门望族。自从他投身军旅以来,就一直凭借战功而升迁。正率领着虎狼之师,准备在边境效力。可是那些将领们违背约定,援军没有及时赶到,杨业独自率领孤军,陷入沙漠之中;他英勇顽强,宁死不退。即使是古代的忠义之士,又能比得上他呢!所以特地追赠他最高的荣誉,来表彰他死后留下的忠诚。他的灵魂如果有知,就能明白我的深意。特追赠他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的职位,并且赏赐他家属布匹一千匹,粮食一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级,监军王侁革职,发配金州,刘文裕革职,发配登州。”

杨业不识字,但他忠诚正直,武艺高强,而且很有谋略。他平时训练士兵,攻打敌人,总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代北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大多穿着毛毡,而杨业却只穿着单薄的棉衣,露着胳膊坐在那里处理军务,身边连个火盆都不摆,侍卫们都冻得快要倒下了,杨业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他为政简明,待下属宽厚,所以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力。朔州那场战役失败后,他身边还剩下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和我都死在这里,也没什么好处,你们快走吧,回去向天子报信!”大家都感动得哭泣着不肯离开。淄州刺史王贵杀死了几十个敌人,箭射完了才战死,其余的人也都战死了,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流下了眼泪。杨业死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延浦、延训都做了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都做了殿直。

延昭,原名叫延朗,后来改了名字。他小时候就特别安静,不怎么说话,喜欢玩过家家,经常摆弄兵阵,他爹杨业就说:“这孩子真像我!” 杨业每次带兵出征,都带着他。太平兴国年间,延昭被任命为供奉官。

后来,杨业攻打应州和朔州,延昭总是冲在最前面,在朔州城下打仗的时候,一支箭射穿了他的胳膊,但他打得更猛了。之后,他被任命为崇仪副使,然后出任景州知州。那时候,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闹饥荒,朝廷就派他当江淮南都巡检使,负责赈灾。

后来他又升任崇仪使,知定远军,接着调任保州边境都巡检使,还被加封为京使。

公元999年冬天,契丹来犯,骚扰边境,杨延昭当时正在遂城(今河北省冀州市)。遂城城小,防御力量薄弱,契丹军队攻势猛烈,把城围困了好几天。契丹军不断督促士兵进攻,城里的人都很害怕,杨延昭把城里所有青壮年都召集起来,登上城墙,分发盔甲防守。正赶上大寒天,大家用水浇城墙,第二天早上水都结成了冰,又坚硬又滑,契丹士兵上不去,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留下了很多盔甲兵器。因为这次战功,杨延昭被任命为莫州刺史。

那时候宋真宗在今河北省大名府驻扎,傅潜带着重兵驻守在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杨延昭跟杨嗣、石普多次请求增兵作战,但是傅潜就是不同意。后来傅潜因为罪过被处罚,朝廷召杨延昭到皇帝身边,多次与皇帝面谈,皇帝还询问他边防要务。真宗皇帝非常高兴,指着诸位皇子说:“杨延昭他父亲是前朝的名将,杨延昭治理军队,保卫边疆,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作风,非常值得赞扬!”皇帝重重地赏赐了他,然后让他回去了。

同年冬天,契丹又南下入侵,杨延昭在羊山(今河北省蔚县西)埋伏精兵,从北面偷袭契丹军,边打边退。等到退到羊山脚下,伏兵突然杀出,契丹军队大败,杨延昭还俘获了契丹将领,把敌人的首级送到了朝廷。杨延昭升任本州团练使,跟保州的杨嗣同时受命。皇帝对宰相说:“杨嗣和杨延昭,都是出身寒微,凭借忠勇为朝廷效力。朝中嫉妒他们的人很多,我一直努力保护他们,才让他们走到今天这一步。”

公元1002年,契丹入侵保州,杨延昭与杨嗣带兵前去救援,还没来得及布阵,就被契丹军队袭击了,很多士兵战死。朝廷命令李继宣、王汀接替他们回来,准备处罚他们。皇帝说:“杨嗣他们一向以勇敢闻名,应该看看他们以后的表现。”于是就赦免了他们。公元1003年夏天,契丹再次入侵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县),李继宣磨磨蹭蹭的不肯前进,结果被降职。朝廷再次启用杨延昭,任命他为都巡检使。当时朝廷正在商讨秋季的防卫策略,皇帝下令让杨嗣和杨延昭分别上书陈述利弊,还把宁边军的部署进行了调整。

公元1004年,皇帝下令增加延昭的兵力,达到一万人。如果契丹骑兵入侵,就驻扎在静安军东边。命令莫州部署石普驻扎在马村西边,保护屯田。切断黑卢口和万年桥,不让敌骑兵冲过来,同时调动各路军队夹击追击敌人,并命令魏能、张凝、田敏率领奇兵牵制敌人。当时王超担任都部署,却不听从延昭的指挥。延昭上奏说:“契丹军队驻扎在澶渊,离北方边境千里之遥,人和马都疲惫不堪,虽然人数众多,但也容易被打败。他们主要的行动就是抢掠,而且都在马上进行。我希望命令各路军队扼守要道,这样就能消灭他们,甚至可以乘胜攻取幽州、易州等地。”奏章呈上去后,却没有得到回复,于是延昭就率领军队到达辽国边境,攻破了古城,俘获和杀死很多敌人。

后来契丹请求和谈,真宗皇帝挑选边州的守将,用御笔写下名单给宰相看,任命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公元1006年,朝廷表彰他守卫边疆的功劳,升他为本州防御使,不久又调他去高阳关担任副都部署。在驻地九年,延昭不擅长处理文书事务,军队里的诉讼案件,他常常让一个小校叫周正处理。周正这个人办事不太正派,经常从中作梗,甚至从中牟利。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周正让他回营,并告诫了延昭。公元1014年,延昭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延昭智勇双全,善于打仗,他得到的赏赐都用来犒劳军队,从不考虑家事。出行时,随从人员就像一个小校一样简单,他号令严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遇到敌人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屡屡获胜,总是把功劳归于下属,所以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二十多年,契丹人都非常害怕他,称他为“杨六郎”。延昭死后,皇帝非常悲痛,派使者护送灵柩回乡,河朔地区很多人看到灵柩都哭泣不止。朝廷还录用了他的三个儿子为官,他的部下和门客也都经过考试被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叫杨文广。

文广,字仲容,是个厉害人物。因为他跟着队伍去讨伐张海这个贼寇立了功,所以被朝廷授予殿直的职位,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卫。后来范仲淹去陕西当宣抚使,觉得文广很优秀,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之后,文广又跟着狄青去南方打仗,一路升迁,当过德顺军的知军,广西的钤辖,还做过宜州和邕州的知州,最后官至左藏库使,还兼任御器械,那可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到了宋英宗治平年间,朝廷要选拔宿卫的将领,英宗皇帝说:“文广,出身名将世家,而且战功赫赫!”于是,文广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兴州防御使。有一次,秦凤副都总管韩琦在修建筚篥城,文广听说敌人要抢占这个地方,就说这城就像喷珠一样重要,必须抢先占领!他立刻率领军队火速赶往筚篥城,傍晚就赶到了,正好赶上韩琦他们完成了城池的划分。第二天一大早,敌军骑兵大举来犯,文广一看这架势,知道硬碰硬不行,就赶紧撤兵了。敌人还留下一封信,嚣张地说:“告诉你们宋朝皇帝,我们有几万精锐骑兵,要追杀你们!”文广立刻派兵去袭击敌人,杀敌无数,斩获颇丰。有人问他为啥这么神机妙算,文广说:“我祖上就有一种抢占先机的本事,这筚篥城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让敌人先占领了,那我们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皇上为此下诏书褒奖他,还赏赐了他衣服、腰带和战马。后来他又担任了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还当上了定州路副都总管,最后升迁为步军都虞侯。

辽国跟宋朝争夺代州的边界,文广还献上了作战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可惜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王贵,是并州太原人。广顺年间,他当了个卫士。宋朝建立后,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散员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还领过胜州刺史的职务。太平兴国二年,他被派去当淄州刺史。后来奉诏跟随潘美北上征战,在攻打沁州时立下了不少战功。有一次,他跟随杨业将军作战,被辽军包围,他亲自射杀了数十名敌人,箭射完了,他就用空弓去打,又打死了几个人,最后英勇牺牲,享年七十三岁。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提升了他的儿子文晟为供奉官,文昱为殿直。

荆罕儒,是河北信都人。他爹叫荆基,在王屋县当县令。荆罕儒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跟赵凤、张辇这两个家伙混在一起,成了山贼。晋朝天福年间,他们仨一起跑到范阳投奔燕王赵延寿,当上了燕王的亲兵。等到后晋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赵延寿跟着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攻打汴梁,然后就让荆罕儒去当密州刺史。

到了后汉初年,荆罕儒又改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周世宗广顺年间,他当上了率府率,还被封了个奉朝请的官衔,可穷得叮当响,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要打高平,杀了不少不听命令的将士,然后开始四处寻找骁勇善战的士兵。有个叫李延杰的通事舍人向周世宗推荐了荆罕儒,周世宗立刻把荆罕儒召到身边,任命他为招收都指挥使。

后来要打太原,周世宗命令荆罕儒带着三千步兵先进入敌人的地盘。荆罕儒就让人扛着草料,沿着小路直奔太原城,一把火烧了太原城的东门。因为这次战功,荆罕儒被提升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之后,他又参与平定淮南的战役,被任命为光州刺史,后来又调任泰州刺史,还兼任下蔡守御都指挥使以及舒州、蕲州招安巡检使。四年后,泰州刚被攻下,他就正式被任命为泰州刺史,还兼任海陵、盐城两地的屯田使。

第二年三月,周世宗来到泰州,把荆罕儒升为团练使,还赏赐了他金腰带、银器和马鞍马匹。到了第六年春天,泰州的军官和老兵们一起上奏朝廷,请求留下荆罕儒。恭帝下诏书褒奖了他。

建隆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罕儒升任郑州防御使,后来又改任晋州兵马钤辖。这罕儒啊,仗着自己武艺高强,轻敌冒进,有一次带兵深入晋地,当地人都紧闭城门不出,结果被他抓了不少俘虏。到了那年冬天,他又带着一千多骑兵杀到汾州城下,烧了城外的草市,然后摆出阵势,装作要撤退的样子。晚上,他们扎营在京土原,结果刘钧派大将郝贵超率领一万多人偷袭罕儒,天一亮就打上了。罕儒就派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带兵去抵挡郝贵超。罕儒自己呢,穿着锦袍裹着铠甲,坐在胡床上享受着,正割着羊腿吃呢,结果听说阎彦进那边有点败退,立马就翻身上马,挥兵直冲敌阵。双方士兵厮杀在一起,罕儒依然奋勇搏斗,亲手杀了十多人,最后还是战死了。刘钧以前一直很害怕罕儒的勇猛,想活捉他,听说罕儒死了以后,他还下令把那些杀害罕儒的人给杀了。太祖皇帝非常惋惜罕儒的死,就提拔他的儿子罕守勋当了西京武德副使。然后,他还追查京土原那次战役中那些没完成任务的人,把慈州团练使王继勋降职为率府率,阎彦进降职为殿直,还把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个人给杀了。

罕儒为人很慷慨,喜欢做好事。他在泰州的时候,那里有煮海盐的暴利,每年收入巨万,朝廷允许他留下八成,可他还是觉得不够花。家里钱财都有登记,但是花出去的时候,从来不记账。有一次,有个供奉官叫张奉珪到泰州办事,自己说是后唐张承业的儿子。罕儒说:“我一辈子都听说过张特进的大名,没想到还能见到他的儿子。”于是对张奉珪非常热情,还送给他五十万钱和一千斛米。

罕儒虽然不识字,但是他很尊重读书人。进士赵保雍考中了进士,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罢免了官职,跑到海陵去游玩。罕儒问他想要什么,赵保雍说自己要回京城,还说沿江的榷务用丝绸换茶叶利润很高。罕儒立刻叫来管仓库的奴仆,让他把仓库里的丝绸都拿出来,一共找到了四千多两,全部给了赵保雍。不过,罕儒虽然勇猛善战,但是他不太计较胜负。他一直想攻下太原,可惜这个愿望还没实现就战死了,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罕儒的哥哥叫罕延福,罕延福的孙子叫罕嗣。

话说,在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报名参加了控鹤军,跟着李继勋去讨伐河东。李继勋挑选了一百个特别勇猛的士兵,抄小路去截断洛阳的据点。他出行前主动请战,一个人就砍了五十多个敌人的脑袋,吓得敌人烧了据点,晚上就逃跑了。

接着,他们逼近汾河,敌将杨业堵住了桥上的路,他和大家一起反复激战,把敌人打退过了桥。他们杀死了杨业手下大约一千个士兵,还射中了杨业的坐骑,缴获了很多旗帜、战鼓和盔甲,杨业只好退回城里。然后他们又烧了南门,夺取了羊马城,箭矢都射到了他的脸上。 晚上,几千个敌人来袭击他们的据点,李继勋挑选了五百个勇敢的士兵迎战,而他表现得最为出色。到了第二天早上,经过几次交战,他斩杀了许多敌人。

后来,跟着太祖皇帝去征讨太原,敌人来阻挡,他就烧了洞子。当时派殿前指挥使杨信带领一百人去支援,他也在其中,并且第一个冲进敌阵。 皇上召见了他,就让他当了御龙直。太平兴国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升了三次官,做到天武军校。宋太宗再次去征讨太原,他主动请缨,带一支队伍先登城,攻打城西的洞子。 皇上亲自视察军队的时候,他登上城墙,亲手杀死了几个敌人,脚上中了双箭,手上中了火炮,还掉了两颗牙齿。太宗皇帝看见了,立刻召见他,赏赐了他锦袍和银带。 后来,他又跟着去征讨幽州,在殿前都指挥使崔翰手下,砍了三十个敌人的脑袋,升任龙猛副指挥使。

话说五年前,契丹人入侵雄州,占领了龙湾堤。当时,袁继忠将军下令,让这位士兵(我们姑且称他为“小伙子”吧)率领一千兵力,奋勇夺回通道。 有个内侍去雄州视察城防,结果在城外被契丹人包围了!小伙子立刻带兵救援,打了十几个回合,砍杀了七百多名契丹骑兵。 晚上,小伙子的部队和主力部队走散了,他们被困在古城庄外。 等到三更天,他们突然冲破敌人的包围圈,跑到莫州城下,又带了一百人去砍掉敌人的望楼,砍杀了五十多个敌人。 后来,契丹人想在河上架桥逃跑,小伙子带兵拦截,杀敌无数,大获全胜。

六年后,小伙子跟着崔彦进将军,在静戎北面抵御契丹的入侵,他们在慎兴口修筑了营垒。崔彦进将军派小伙子率领部队渡过河,与契丹人作战,打败了他们,还追击了二十多里地。 八年的时候,李继迁造反,到处烧杀抢掠,小伙子跟着袁继忠、田钦祚将军驻守在三叉口,他担任先锋,一口气砍杀了上千个叛军,还追击他们,缴获了数千头牛羊、铠甲和弓箭。 追到万井口、狐路谷的时候,剩下的叛军又来挑战。 开始的时候,雄武军的一千人殿后,结果被叛军偷袭了。袁继忠将军命令小伙子去支援,打了好多仗,才和雄武军汇合,然后摆开阵势,狠狠地跟叛军打了一架,又夺回了七百多匹战马。 田钦祚将军晚上撤军,依山扎营,叛军就在他们营地下面也修筑了营垒。 于是就招募了五十个精兵去偷袭叛军,小伙子当了领队。 他们到达叛军营地,刺杀了百余人,烧掉了他们的营垒才回来。 皇上还赏赐了他锦袍和银带呢!

公元986年,田重进和谭延美带兵打进了辽国的地界,在飞狐口跟辽军打了一场闪电战,辽军吃了个大亏。田重进指挥全军发起总攻,辽军骑兵败退。 部队推进到飞狐城北,辽军大将大鹏翼又带兵杀回来了。田重进把阵地摆在东边,打了好多仗都没占到便宜,于是命令嗣(人名,文中未说明全名)从西边进攻,带兵冲到山崖边,跟辽军展开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辽军被打败了,纷纷跳崖逃跑,当场斩杀了一百多人。还有上千个散兵逃到野地里,嗣下令停止追击,那些逃兵纷纷丢掉弓箭投降。 追击到河槽附近,又打退了辽军一次。剩下的辽军在土岭扎营,裨将黄明跟他们打仗,打不过,正准备撤退,嗣对他说:“你先在原地摆好阵势,给我做个声援,我去夺下这个山岭!” 于是他奋力作战,追击了五十多里,一直追到仓头才返回。他还招降了上千人,攻克了仓头、小治两个据点。黄明也打了胜仗,攻下了直谷砦,嗣奉命驻守在那里。

过了几天,辽军又来增兵了,田重进跟他们打仗,双方来回冲杀,我军阵脚有点乱。田重进召集嗣一起作战,把辽军彻底打跑了,缴获了不少火炮和盔甲。 敌人趁夜又包围了直谷、石门两个据点,田重进派嗣带五百精兵去救援,嗣说:“敌人有两万多人,咱们的援军太少了,很难解围。”田重进很担心。嗣说:“谭将军的部队驻扎在小治,有两千兵力,我想走小路过去,请他配合一下。” 半夜,他独自一人骑马去找谭延美,谭延美说:“敌人这么厉害,怎么解围啊?”嗣说:“请您把全军移到平原上,摆好阵势,另选三百多人,在路边插上白旗。敌人看到旗帜绵延很远,会以为大军马上就要到了,我再率领我的五百人快速出击,一定能夺回据点。”谭延美同意了。 这一天打了五六仗,辽军终于撤兵了,结果跟嗣预料的一模一样。

蔚州投降那会儿,重进奉命带着几十个勇士,偷偷摸摸地从城墙上绳索下到城里,去见守城的将领,打探清楚敌人的真实情况。第二天,准备接收投降的时候,敌人却反过来堵住了咱们大军来的路,于是就打了起来,死伤了不少人。咱们多次派人偷偷摸摸地潜入城里,才把守将给劝降了。重进的营地里,粮食运输供应不上,就派降兵去州府仓库里搬运粮食来支援。辽国的援兵到了,副都指挥使江谦还瞎说乱讲,蛊惑人心,重进当场就把他给砍了。然后,把所有的兵都召集起来,收拾好行李辎重,退回重进寨,跟辽军打游击战。当时,跟着重进的军官有五个,其中四个都战死了。到了大岭,重进又跟敌人打了一仗,把敌人打跑了。

战争结束后,太宗皇帝在便殿接见了他,重进汇报了自己的战功,结果被提升为本军的都虞侯。后来,他又跟着李继隆将军在北平砦抗击敌人。准备去蒲城的时候,半路上又碰上了敌人,立刻就开战了,俘虏了很多敌人。又在鸾女祠打了一仗,李继隆将军派了两千步兵埋伏在定州古城,结果被敌人打得措手不及,命令重进前去支援。到了唐河桥,重进占据桥头,主动出击,解除了好几层敌人的包围圈,跟埋伏的军队会合,分成三队,背靠着河水摆开阵势。敌将越率领着一百多队骑兵来到烽火台上叫嚣着要决战,重进整顿兵马迎战,打了几个回合,终于跟李继隆将军汇合了,又在东边摆开阵势,大败了敌人。李继隆把战况上报朝廷,皇上高兴地嘉奖了他,提升他为本军的都指挥使,还让他当了澄州刺史。

公元999年,我被提升为御前忠佐马步军头,驻扎在定州。辽军入侵,我跟着范廷召将军,带领一支偏师在嘉山抵御辽兵。后来范将军调往高阳,留下我带着两千兵马殿后。经过平敌城的时候,十多万辽军杀到,我多次率军出战迎敌。等到桑赞和秦翰将军前来支援,夜里二更天,敌人又来进攻了,我说:“他们不擅长夜战,我们应该袭击他们的营寨,好让大军快速推进。” 于是就和桑赞、秦翰一起,命令士兵看到敌人的火把多的地方就集中力量冲过去。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到达了瀛州。

公元1000年,我被加封为本州团练使,后来又出任郎山路都巡检使,在蒲阴打败了敌人的营寨,俘获了很多敌人。公元1001年,我被命令率领一万人马扼守西山路。碰上敌人突然杀到,因为大部队还没赶到,只好先停下来。公元1002年,我正式被任命为蔡州团练使、赵州部署。一年后,调往沧州。那年冬天,辽军入侵,我奉命率领部队从齐州赶到淄州、青州一带戒备。景德年间初期,我又奉命和刘汉凝、田思明一起率兵到冀州防边。不久,我又赶到澶州的行在所。正赶上辽军求和,我就被重新派回原来的岗位。后来,我又先后担任了郓州、凤翔、永兴的部署。皇上到亳州的时候,我被留下来担任旧城内同都巡检使。公元1014年,我改任虢州防御使、邠宁环庆副部署,最终去世。我一生都在战场上奔波,劳苦功高,参加过一百五十多次战斗,最终战死沙场。我的兄子信、贵,都做了左侍禁,其中贵还升到了内殿崇班。

曹光实,是雅州百丈人。他父亲曹畴,曾担任蜀静南军使,负责控制和扼守邛崃,抵御蛮夷入侵。曹光实从小就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为人慷慨大方,不拘小节,性格非常豁达。他父亲去世后,曹光实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后来又升任永平军节度管内捕盗游奕使。

后周乾德年间,太祖皇帝命令王全斌带兵平定蜀地。没过多久,蜀地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盗贼起义。其中有个夷人叫张忠乐,经常带着一群人到处抢劫,还因为光实杀了他的同伙而怀恨在心。有一天晚上,张忠乐带着几千人马,偷偷摸摸地包围了光实的家,又喊又叫地冲了进来。光实背着母亲,挥舞着武器杀出一条血路,那些贼人吓得四处逃散,不敢靠近。可恨的是,贼人还是杀害了光实的三百多名族人,还挖坟掘墓,破坏棺椁。

光实跑到王全斌那里,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汇报了一遍,并且发誓要报仇雪恨。当时蜀地还有很多郡县没被攻下,光实就详细地分析了雅州的地形和战略要地,并且提出了攻打雅州的作战计划,建议先拿下雅州。王全斌很欣赏他的胆识和才能,就让他带兵先攻打雅州。光实果然攻克了雅州城,还抓住了张忠乐,算是出了口恶气。王全斌任命光实为义军都指挥使。 之后,一些残余的盗贼还占据着沈黎地区,光实率领部队把他们全部平定了。 于是,光实被任命为黎州和雅州刺史,兼任都巡检使,他治理地方有方,深受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的拥戴。

六年秋天,王全斌派光实进京朝贡,光实汇报说当地已经安定下来了,请求朝廷解散义军,让大家回家务农。太祖皇帝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这是蜀地难得的人才啊!” 皇帝还召见光实,在殿上和他亲切地交谈了很久,然后任命他为黎州刺史。开宝三年,他又被调任为唐州刺史。后来,平定交州和广州的战事后,一些盗贼仍然作乱,朝廷就任命光实为岭南各州的都巡检使。光实到任后,积极追捕盗贼,很快就把岭南地区安定下来了。太平兴国二年,他升任本州团练使。

等到朝廷出兵征讨河东时,朝廷认为光实很有军事才能,就让他负责调拨军粮。光实上奏朝廷,表示自己愿意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冲锋陷阵。皇帝说:“军粮供应很重要,你做好这件事也足够立功了。” 河东战事平定后,光实被任命为汾州、辽州、石州、沁州等地的都巡检使。五年后,他又改任汝州团练使。 后来大军北征,他和潘美将军分兵从雁门关出击。光实担任先锋,在战场上与敌人遭遇,英勇作战,大败敌军,斩首数千级,皇帝还下诏书对他进行了嘉奖。

李继捧被皇帝召进朝廷,被任命为银州、夏州、绥州、麟州、府州、丰州、宥州等地的都巡检使。他弟弟李继迁逃到少数民族部落里去了,成了边境上的祸害。李光实抓住机会,偷偷摸摸地带兵袭击了地斤泽,俘虏斩杀了很多人,捣毁了他们的营帐,抓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还有上万头牛羊。李继迁侥幸逃脱,派人骗李光实说:“我多次逃往北方,情况危急,自身难保,您能答应我投降吗?” 然后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还提到了甥舅之间的亲情,约定某天在葭芦川投降。李光实相信了,而且还想独吞这份功劳,没跟别人商量。

到了约定那天,李继迁事先埋伏好了兵马,只派了十多个人到城边迎接李光实。李光实带着几百骑兵前去赴约。李继迁在前面带路往北走,快到地方了,他一挥手,伏兵就冲了出来,李光实就这样被杀害了,死的时候五十五岁。皇帝听说后非常震惊和悲伤,加倍赏赐了丧葬费用,还把他的儿子李克让提升为右赞善大夫,李克恭提升为殿直。淳化二年,又提拔李克己为奉职,后来做到内殿承制;李克广做到阁门祗候。李光实的从子是李克明。

李克明,字尧卿。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敌人攻打百丈县,他父亲李光远战死了,他母亲抱着他躲在芦苇丛里才幸免于难。长大后,他喜欢兵法,擅长骑射,他叔叔李光实很欣赏他,就把他安排到衙门里当都虞侯。李光实在葭芦州与敌人作战,战死了。当时李克明在后面护送辎重,听到李光实战死的消息,担心军队发生混乱,就偷偷地没把消息公布出去。他假装派人往西边去传达李光实的命令,让军队返回银州,然后暗地里和仆人张贵一起进入敌营,把李光实的尸体找了回来,葬在了京城,因此名声大噪。

一开始,四川人在京城当官的,都不允许回老家。但因为克明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就偷偷摸摸地回家了。后来李顺造反,听说克明家世好,而且名声不错,就想逼着他当官。克明就带着他妈躲到山里去了,晚上在一个神庙里休息,做梦有人喊他赶紧走,他醒来就赶紧离开了,结果反贼真的来了。

等反贼攻破雅州后,克明招募了几万人马迎接朝廷的军队,成功收复了名山、火井、夹江等九个县。他还把军队分成几部分,分别驻扎在嘉州、眉州、邛州三个州,设立了七个据点来阻击敌人。后来又收复了雅州,杀了六十多个反贼,反贼将领何承禄等人逃到了云南。四川平定后,克明被提升为西头供奉官、黎州兵马监押。因为还有零星的反贼没有平定,他又被派去邛州驻守巡逻。

第二年,峡谷里溃逃的士兵邓绍等人又起来攻打雅州,克明再次平定了叛乱。回到邛州后,他遇到了反贼王珂,在延贡镇交战,克明用长矛刺中了王珂的左脚踝。后来他又在山下设伏,只带了几十个骑兵和敌人交战,克明故意往北跑,想引诱敌人,结果自己的部队没有按计划行动,埋伏没有发动。克明孤身一人逃跑,敌人追得很紧,他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连射三箭,射死了三个敌人,这才逃过一劫。回到京城后,他被提升为内殿崇班,还担任了温州、台州等七州的都巡检使。

景德年间,蛮族入侵邕州,克明被改任为供备库副使、邕州知州。左江、右江的蛮族有三十六个部落,克明把他们的首领都召集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一年承天节,这些蛮族首领都带着人来朝见。克明热情地接待他们,还送给他们衣服,他们感动得哭了,然后就回去了。只有洪峒部落因为地势险要,不肯来。克明就让两江防遏使黄众盈带兵去攻打,杀了他们的首领陆木前,并在集市上示众。

宜州的澄海军校陈进造反了。当时郁江发了大水,州城都被冲垮了。克明组织民夫砍伐树木,造了很多连在一起的大船,把它们连接起来,在水上形成像城墙一样的防御工事。他还挂了很多旗帜,弄来大木筏,在上面摆兵布阵,加强防御。他还招募了溪峒地区的士兵三千人,黄众盈也派来了一千五百兵马,准备进攻象州。

这时候,巡抚使曹利用约克明一起带兵,结果在贵州路上碰上了叛军,打了一场大败仗,杀了四百多敌人。叛乱平息后,曹利用却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曹利用回朝后,真宗皇帝问起南方的情况,曹利用的汇报很合真宗的心意,皇帝赏了他一个官职,又提拔他做了供备库使,还让他兼任江淮、两浙都大提举捉贼。克明抓贼的时候,总是自己掏钱奖励那些出力的人,所以大家都特别卖力。他遇到那些身手敏捷的贼人,就放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抓捕同伙,前后抓获了一千多人。江宁府知府张咏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赏了克明四十万钱,还让他做了平州刺史、辰州知州。

后来,抚水地区的蛮族叛乱了,朝廷任命克明为十州(宜、融、桂、昭、柳、象、邕、钦、廉、白十州)都巡检使兼安抚使。克明到了之后,蛮族首领送给他一个药器,说是“溪峒药”,说中了药箭的人,用这个药就能解毒不死。克明问:“怎么验证?”首领说:“可以用鸡犬试试。”克明说:“应该用人试试。”于是,克明让人用药箭射中了蛮族首领的大腿,然后给他喂了药,结果首领死了。其他的蛮族人吓得都灰溜溜地跑了。

那年冬天,安抚都监王文庆和马玉从天河砦东面进攻,克明和他的手下杨守珍从环州樟岭西面进攻。那里的山路非常险峻,树木茂密,蛮族在路上埋伏了很多弩箭等着他们。马玉一路奋勇作战,多次打败蛮军。当时朝廷想要招抚蛮族,多次下诏书命令克明积极行动,但是克明害怕深入敌境,多次上书阻止马玉。马玉到了如门团的时候,被蛮族包围,无法前进。克明却一直拖延观望,一个月后才到达抚水州,和知州蒙承贵等人约定盟约后就回去了。

没过多久,他就升职了,当上了桂州知州,还兼管溪峒地区的事务,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溪峒司。他还上奏朝廷,把广南两路的土兵改编成忠敢军。桂州人以前都用茅草盖房子,每年都经常发生火灾,他很聪明,就挑选了北方的士兵来教大家烧制陶瓦盖房子,还引导江水流进城里,用来预防火灾。他从桂州调任回朝后,又当上了滁州知州,后来又调到鼎州。碰巧交趾的李公蕴攻打邕州,朝廷就派他这个文思兼备的人再次担任邕州知州。他到任后,就派人到交趾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公蕴最终上表谢罪。之后,他升任西上阁门使,先后担任了登州、舒州、邵州三州的知州,再次调任鼎州,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张晖,是幽州大城人。后唐清泰年间初期,他加入了控鹤军,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奉国军和弩手都头。到了晋朝开运年间末期,他和武行德一起在河阴夺取了契丹的战船。武行德担任河阳节度使后,任命张晖为弩手指挥使,又让他带兵前往怀州。契丹军队逃跑了,他就接管了怀州的军队。汉高祖刘知远进入汴梁后,张晖在荥阳迎接他,被授予怀州刺史的职位。乾祐年间初期,郢州刺史慕容业治理地方有很多不法行为,朝廷就任命张晖为缘汉都巡检使,兼领唐州,让他带兵驻扎在郢州,接替慕容业的职务。他回到京城后,被改任为郢州刺史。

周朝广顺年间初期,刘崇攻打晋州和绛州,朝廷召张晖担任步军左厢排阵使。战争结束后,他被改任为沂州刺史。三年后,当地官员和百姓一起上奏朝廷,请求朝廷留下他,不久后他又被调到冀州。正赶上朝廷下令修筑李晏口、束鹿、安平、博野、百八桥、武强等城池,朝廷命令张晖负责这项工程,他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后来,他跟随世宗皇帝征讨淮甸地区,担任壕砦都指挥使。攻克楚州和泗州后,他就担任了泗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到耀州,不久后又担任了西南面桥道使。

宋朝初期,我跟着军队去征讨泽州和潞州,担任行营壕砦使,每次冲锋陷阵都走在最前面。战事结束后,我升迁为华州团练使,在华州当官期间,政绩还不错。

建隆二年,太原城还没攻下来,朝廷召我进京汇报情况,商量对策。我对皇上说:“泽州和潞州因为李筠叛乱,伤亡惨重,百业待兴,如果再次发动战争,老百姓恐怕承受不了。不如先休兵养民,等国力富强了再做打算。”皇上很高兴,赏赐了我一套上等衣服、金腰带、精美的马鞍和战马,让我回华州去了。

朝廷正计划攻打蜀国,我又被调任为凤州团练使,同时兼任边境巡检壕砦桥道使。我仔细考察了当地的山川地形,把情况详细地写成奏折呈报给太祖皇帝。太祖皇帝看完后非常高兴。

乾德二年,大军西征,我被任命为西川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我带领军队开辟大散关的道路,亲自安抚士兵,边修路边打仗,大家都很卖力,都忘记了疲劳。 十二月,我到达青泥岭,不幸去世了。

天禧五年,我的妻子已经一百零五岁高龄了,家里很穷困,她亲自进京上奏朝廷陈述情况。皇上听后,赏赐了她一些丝绸布匹,还把我的孙子永德录用为三班借职的官员。

司超,老家是今河南安阳人。一开始跟着邢州节度使安叔千混。后来汉高祖刘邦在太原,司超就跑去投奔他,当了个小兵。刘邦要渡黄河,派司超带着精锐骑兵,从晋州、绛州赶往河阳。到了汴州,刘邦任命他为郓州的指挥使,负责军事防御。那时候东边各州盗贼横行,他又被任命为宋州、宿州、亳州三个州的巡检使,负责巡逻和维持治安。后来又升任宿州西固镇的守御都指挥使,之后又调到颍州下蔡镇驻扎。他多次和淮南叛军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周世宗的时候,派宰相李谷去讨伐淮南,司超被任命为步兵先锋副都指挥使,还兼任庐州、寿州、光州、黄州等地的巡检使。他在盛唐县大败淮南叛军三千多人,缴获战船四十多艘,活捉了他们的监军高弼和果毅指挥使许万,献给了朝廷。当时黄州还没攻下,朝廷就让他遥领黄州刺史,还兼任楼橹战棹右厢都校,负责水战。战事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光州刺史,又在麻城北击败吴军一千多人。显德四年冬天,他和王审琦一起攻打舒州,打败了吴军三千人,率先俘虏了舒州刺史施仁望,献给了皇帝。然后,司超被任命为舒州团练使。

宋朝建立后,朝廷让他协助宋偓率领水军巡视长江沿岸,没过多久,朝廷就特别下诏升舒州为防御使,让他担任这个职务。宋太祖讨伐李重进的时候,任命他为前军步兵都指挥使,战事结束后,让他回到舒州。建隆三年春天,他被调任蔡州防御使。乾德六年,他又改任绛州防御使,后来又调到晋州,担任兵马钤辖。那年秋天,他又协助赵赞担任邠州行营都部署,一起进攻河东。后来宋太祖亲征,他又被任命为行营前军步兵都指挥使,之后改任郑州防御使。开宝七年,朝廷准备讨伐南唐,因为司超长期在淮河以西地区作战,熟悉江河险要,所以朝廷把他调到蕲州担任防御使。他在前往淮西的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天禧元年,朝廷追录他的孙子司文睿为三班奉职。

话说啊,以前有个叫许子的,战死了,给他葬礼规格搞得高高的。《春秋》里都记载了这事儿,意思就是表彰他忠于职守的精神,也警告做官的要认真负责。

咱们再说说业、罕儒、光实这三位,他们都肩负着保卫城池的重任,在战场上拼死战斗,最后都死在了敌人的地盘上。虽然罕儒有点儿轻敌,太猛了没注意安全,光实呢,又听信了敌人的奸计,他们都犯了错误。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份忠诚和勇气,确实值得赞扬!业将军,本来就是太原出了名的骁勇将领,皇上太宗对他特别好,他心里一直想着要报答皇恩。常胜将军也有失误的时候嘛,千虑一失,很正常。但他平时跟士兵关系特别好,部队里的将士都不忍心离开他,跟着他一起战死了,可见他有多么忠义!

他的儿子和延昭父子俩,都继承了他们的功劳,继续为国家征战。延昭长期驻守边疆,带兵训练士兵,他的威名和战略战术,连敌人也都听说过,比他儿子更厉害。他儿子晖呢,关键时刻能冲锋陷阵,平时又能劝皇上息兵止戈,建议皇上不要打仗。他曾经在淮河、黄河一带打了很多胜仗,他的忠诚、勇敢和果断,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