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东、陕西,还有四川、峡州、荆湖、夔州、施州、黔州等地,以及广南西路、广南东路、邕州、钦州、溪州、洞州,还有福建、江南西路,甚至还有蕃兵,都成了军队的一部分。
庆历二年的时候,政府从河北、河东选拔强壮的百姓,在他们手上刺个记号,编入义勇军。家里是三等户以上的人家,要提供一支弩,还要交两千钱的税;三等户以下的,弩由官府提供。这些义勇军都驻扎在他们各自的州里,一年分两批轮训,轮到训练的人,政府会发放粮食和补贴。要是犯了罪,处罚就跟厢军一样;没轮到训练的,就跟普通壮丁一样。
治平元年,朝廷下令,陕西除了商州和虢州之外,其他州都得征召义勇军。具体来说,每家三丁选一人,六丁选两人,九丁选三人,年龄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身体强壮的才能入选,同样也是在手上刺个记号。每五百人编成一个指挥,设指挥使、副指挥使各一人,正都头三人,十将、虞侯、承局、押官各五人。每年十月轮训,训练一个月就结束。另外,朝廷还下令,秦州、成纪等六个县的纳税弓箭手、砦户,以及四路正充保毅的人家,六丁刺一人,九丁刺两人;那些买保毅田,承领名额的人家,三丁刺一人,六丁刺两人,九丁刺三人,全部都编入义勇军。这一年,朝廷还规定,秦州、陇州、仪州、渭州、泾州、原州、邠州、宁州、环州、庆州、鄜州、延州这十二州的义勇军,如果被召集起来防守,每天发两升米,每月发三百文钱的酱菜费。对了,补充一下,庆历初年,河北路总共有十八万九千三十一人,河东路总共有七万七千七十九人,到了治平初年,陕西路总共有十五万六千八百七十三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枢密使吕公弼提议,从河北的义勇军中挑选一百名年轻力壮、技艺精湛的士兵作为上等兵,在他们的手背上刺上“上等”两个字,以此区别对待,加强训练和考核。那些在其他技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士兵也可以被记录在册,等到有空缺的时候再补充进去。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十二月,朝廷下令,河北义勇军每年都要进行考核;那些需要在州府进行考核的,应该分批进行,每年一批;如果遇到灾害或者伤亡,可以根据情况停止考核。 关于义勇军分批考核的具体安排:大名府辖下的53个指挥,分成四批;真定、瀛、洺、邢、沧、定、冀、恩、赵、深、磁、相、博等府州,从39个指挥到12个指挥,分成三批;德、祁、澶、棣、霸、滨、永静、永宁、怀、卫、乾宁、莫、保、通利等府州,从11个指挥到4个指挥,分成两批。九个指挥以上的,再把每一批分成三批;训练从十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六个指挥以上的,再把每一批分成两批;训练从十月开始,到十一月结束,满一个月就遣散回家。
皇帝曾经问陈升之:“侯叔献(王安石)关于义勇军轮番值守的建议怎么样?”王安石回答说:“这个主意好像可行,但是需要过几年再讨论。”陈升之说:“现在招募士兵还没结束,还要培养轮换值守的义勇军,这样调动起来就更不容易了。”王安石说:“招募士兵的坏处虽然很多,但是一旦用起来,坏处就少了,这是因为把老百姓和士兵分成了两条路的原因。”十二月,皇帝说:“义勇军可以分成四批轮流戍守。”吕公弼说:“必须先减少招募士兵的数量,才能考虑这个事情。”王安石说:“可以计算一下每年招募士兵的死亡人数,然后用义勇军来补充就可以了。”陈升之想让义勇军逐步戍守附近的州府,王安石说:“陛下如果想要改变几百年来招募士兵的弊端,就应该果断一点,制定详细的法令制度。不然,一点用处都没有。”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说:“需要预先制定好条例,不要公开宣布,逐步推行就可以了。”
两府(中书省和枢密院)讨论轮换值守的时间,有的认为是一个月,有的认为是一个季度,并且建议轮换戍守附近的州府。文彦博等人又说难以派他们去远方戍守,王安石则极力辩解。
这个月,兵部上报了陕西、河北、河东三路义勇军的数量。陕西路,以前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十六个郡,总共十五万三千四百人。后来又增加了环州、庆州、延州的保毅军和弓箭手三千八百人,加起来一共十五万六千八百人,可以组成三百二十一支指挥队伍。河北路,三十三个郡,以前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八万九千二百人,现在登记在册的有十八万六千四百人,可以组成四百三十支指挥队伍。河东路,二十个郡,从庆历年间开始统计,总共七万七千人,可以组成一百五十九支指挥队伍。 三路义勇军加起来,总共有四十二万三千五百人。
公元1068年7月,王安石建议朝廷让蔡挺负责义勇军的训练和调配,皇上担心兵部不愿意处理这事儿,王安石就说:“皇上您要是真想做,谁敢拦着?这全看您的意思!” 当时泾州、渭州、仪州、原州四个州的义勇军,一共有15000人,以前只是在当地驻守。蔡挺上任后,开始让这些义勇军按照正规军的编制进行训练,分派给不同的将领指挥。表现好的还能提拔,朝廷还给他们发放马匹、月薪、布匹和奖赏,待遇跟正规军一样,让他们和正规军一起作战和守卫边疆。 那时候正规军缺人,朝廷又招募了3000人。蔡挺奏报说,义勇军虽然每年都进行训练,但还没参加过实战,建议效仿以前的府兵制度,让他们轮流戍守边疆,补充正规军的不足。皇上又问他怎么安排轮换戍守的事。蔡挺就详细地写了个方案,把四个州的义勇军分成五队,每队3000人,秋季从八月十五日开始戍守,十月结束;春季从正月十五日开始,三月结束,这样循环往复。皇上批准了,并在全国推广这个办法。
九月,秦凤路经略安抚司上报说,保毅军的人没被选进义勇军,他们的子孙却不断买卖土地,改换户籍,很少有人安心服役。请求允许从保毅军里挑选人充实义勇军,免除他们保毅军的身份。皇上同意了。十月,韩绛建议派著作佐郎吕大忠等人去宣抚司,协助管理义勇军,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月,韩绛又建议把义勇军分成七路:延州、丹州、坊州一路;邠州、宁州、环州、庆州一路;泾州、原州、仪州、渭州一路;秦州、陇州一路;陕州、解州、同州、河中府一路;阶州、成州、凤州、凤翔府一路;乾州、耀州、华州、永兴军一路。每年把每个州的义勇军分成四队,边境四路十四个州,每年秋冬各派出一队去戍守;内陆三路十二个州的军队,也按照这个办法轮流戍守,不用每年都调动,如果当地正规军不够,就可以从义勇军里抽调人手去边境守卫。皇上也同意了这个建议。十一月,延州知州郭逵建议,陕西的义勇军去边境作战时,以后都自己带够一个月的粮食,从他们的赋税里扣除。如果自己带不了,就由出发地预先供应他们一个月的口粮。皇上也批准了这个建议。
十二月,司马光上奏章说:
我能力有限,却同时负责长安一路十州的兵民事务,权力很大啊。自从上任以来,我发现朝廷和宣抚司等部门的命令,把义勇军分成四批,打算轮流派往边境戍守。他们还挑选精锐士兵,招募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当奇兵,准备干粮、炒饭、布袋、推车用于运输。所有这些物资,竟然都用皇上赏赐给赵秉常的东西来发放给边境各路军队,此外还把内地府库里的盔甲、兵器和钱财都拿去支援。就拿永兴一路来说吧,光是发放的人马装备,就有八千副盔甲,九万贯钱,两万三千两银子,六千个银碗,其他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更是数不清。所有行动都以军期为限,上上下下互相催促,紧张得像火烧眉毛一样。官员们疲惫不堪,老百姓也惊慌失措,大家都说国家打算明年春天出动六路大军,深入敌境,讨伐赵秉常。
我地位低微,没资格知道朝廷的决策,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前些日子我亲耳听到圣上的旨意,说现在边境策略,应该以谨慎严密的防守为主。如果敌人入侵,就坚壁清野,让他们来无所获,等到他们兵疲粮尽,就能坐等他们自己垮掉。我回去仔细琢磨,圣上的计策高明深远,非常符合王者安抚远方百姓的道理,这真是天下的福气啊!可我到了关中后,却发现所有安排,都是为了出兵做准备。我不明白,朝廷下属官员在外,是不是没领会圣上的意思,才搞得这么慌张?难道皇上是暗中筹划,故意不让像我这样的低级官员知道真相吗?我实在又惶恐又疑惑,私下里为皇上担心。更何况关中现在正闹饥荒,十家有九家都揭不开锅,到处都是盗贼。县里的仓库里,存粮也所剩无几,却还要轻易地调动大量军队,去招惹强大的敌人,这真是让我非常害怕啊!
皇上,您可得好好想想这安危的大事啊!最好能把祸患在它刚露苗头的时候就掐灭,别让它发展壮大。赶紧下道圣旨,安抚关中百姓,告诉他们朝廷不打算出兵打仗了。那些义勇军也不用轮流到边境戍守了,更别再招募什么奇兵了。所有为运输军需物资的调拨,都统统给我停下来!要好好珍惜内地仓库里的粮食,留着春天救济那些饥饿贫困的百姓。这样一来,不光老百姓能得救,对国家也是大大的好事啊!皇上,您仔细考虑考虑吧!
我再三地苦苦哀求,结果永兴路终于免了(征调)。
过了四年,朝廷下令取消陕西路义勇的差役。又下令撤销陕西各路提举义勇的官职,让各州县继续按照原来的办法轮流操练军队。
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七月,皇帝下令让崇文院校书王安礼专门负责编修三路义勇的条例。
这个月,皇帝问王安石义勇的事情进展如何,王安石说:“最好先把河东路的事情搞定。河东以前每年只训练一个月,现在改成上番巡检半个月或者十天,老百姓都很高兴。而且,东路十万兵的钱粮,可以减少一半或者三分之二,按照保甲制度来养活这些人,大家肯定更乐意。”
闰七月,执政大臣们一起上奏了河东保甲的事情,枢密院只想搞义勇和强壮,不想用“保甲”这个名字。王安石说:“这不是王安礼最初的方案。”皇帝说:“现在是三丁挑一个当义勇,两丁挑一个当强壮,三丁去远地戍守,两丁在本州县轮流上番巡检,这就是王安礼的建议,只是把‘保丁’改成了‘强壮’。大家习惯了‘强壮’这个词,改名可能会引起不安。”王安石解释说:“义勇必须是单独的丁户,强壮则都是第五等户来担任。弓弩和箭都由官府保管,需要训练的时候才发放。现在把府界的保甲法推广到河东,是方便百姓,不是给他们增加负担。”皇帝说:“河东的义勇和强壮已经安排妥当了。现在想派官员来制定义勇强壮的法令,还要另外派人来组织保甲,这怎么办?”王安石说:“要统计义勇的人数,就必须进行隐括,利用这次机会组织保甲,就能一举两得。如果既派官员统计义勇,又派官员组织保甲,那就把一件事分成两件事,老百姓肯定吃不消。”皇帝最终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
章惇建议让王安石在中书省直接执行这件事。王安石说:“这件事本来就是关于保甲的,所以中书省应该参与讨论。如果只是想组建义勇和强壮,那就应该让枢密院直接下令执行。”皇帝说:“这是大事,必须大家一起商量才能决定。”
这个月,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吕公弼请求从本司挑选官员,从十月初开始,在各州挑选上番义勇中强壮勇武的人作为“上义勇”,免除他们运送草料的任务;并招募养马的人作为“有马上义勇”,也免除他们本户的差役。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六年的九月,朝廷下令要登记义勇人员和军官的缺额,然后根据训练和考核结果来安排升迁补缺。十月份,熙河路经略司上奏说:希望允许老百姓换取义勇的名额,用土地来补偿,然后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赋税。朝廷就下令用官家的土地招募弓箭手,同时允许附近老百姓里那些强壮勇敢的人参加射箭考核,按照内地的方法征税,编排保甲;如果义勇愿意投军,或者老百姓愿意接受边疆地区的土地,都可以。土地的多少,就让经略司根据土地肥沃程度来决定。十一月份,朝廷下令永兴军、河中府、陕州、解州、同州、华州、鄜州、延州、丹州、坊州、邠州、宁州、环州、庆州、耀州这十五个州的军队,都要按照原来的标准招募义勇,但是商州、虢州、保安军就只编成保甲就行了。到了第七年,朝廷下令义勇的正规军人不能再应募充当刺探,已经应募的人要找人顶替。
八年四月,朝廷对韩琦等人说:“河朔地区的义勇民兵,设立时间已经很久了,大家都很熟悉了,将校们也管理得很好,训练也很好。但是保甲制度和义勇制度混在一起,乱糟糟的。原来的义勇士兵已经减少了七成,有的被编入保甲,有的被遣散回家务农,这样虽然表面上增加了人数,但是却破坏了原有的制度,使得军队战斗力下降,这又会引起契丹人的怀疑啊!”七月份,朝廷下令,如果义勇的家人投军之后,家里剩下的青壮年很少了,就可以免除义勇的义务,并且允许他们投军。十月份,朝廷下令:“五路义勇每年都要到州里参加训练,保甲要到县里参加训练,时间都是从十月到第二年正月结束。义勇不满十个指挥,保甲不满十个都的,从十二月开始训练,根据人数安排训练的顺序,训练一个月,不许拆散指挥和都保的建制。人数少的地方,只进行一轮或两轮训练,不必一定要完成规定的训练时间。那些已经参加过训练的人,只训练半个月就行了。”十二月份,朝廷下令五路义勇和保丁轮流值勤,检查盗贼,如有违反规定,就按照保丁的法律处罚。
公元X年正月,朝廷下令让义勇和保甲按照每年的例行日子比试训练成果。五路军队,每州选拔优秀人员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然后根据表现分成五等,一等的人可以免除赋税。四月,朝廷又发布命令:河北西路的义勇和保甲分成三十六个小组,就近安排在村子里,分别听从巡检和县尉的指挥,每半个月轮换一次。每年农闲的时候,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要集中起来,由巡检和县尉在宽敞的地方进行为期五天的训练。同一个月,兵部上报说:以前的规定是,义勇和保甲的训练项目,弓箭不能超过训练总时间的百分之二十,枪和刀的训练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百分之二十,其余时间学习弓弩。朝廷下令:枪手继续专攻枪法,刀牌手要兼练弓弩,并把新的训练方案下发到五路执行。九月,朝廷下令永兴、秦凤等路,义勇的选拔标准改为每户人家丁壮男子超过三个就必须服役,不再限制户籍等级。这一年,各路义勇的总人数是:河北东路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人,河北西路四万五千七百六十六人,永兴军路八万七千九百七十八人,秦凤路三万九千九百八十人,河东路三千五百九十五人,总共二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七人。
元丰二年,中书省和枢密院建议,河北和陕西的义勇和保甲的训练和考核都按照正规军队的标准来执行。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三年,朝廷下令五路的转运使和提举官在巡查时,要检查义勇和保甲的训练情况,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就上报提点刑狱司处理。四年,蒲宗孟建议,把开封府和五路的义勇都改编成保甲。从此以后,这项改革逐步在各路推行。(此后义勇改为义勇保甲,载《保甲篇》。)
陕西边境地区的护塞军队,庆历元年,招募当地熟悉山川道路、了解少数民族情况、擅长骑射的人,在胳膊上刺青作为标志。每两百人设一名指挥官,他们自己准备武器装备,在乡里进行武技训练,每个季度到州府集合进行考核。平时让他们务农,每月发放盐和茶叶。一旦有警报,就召集他们进行防守,并提供粮食供应,不让他们出本路。
四川峡谷地区的土著民,熙宁七年的时候,泸州为了治理当地夷族的事情,招募了五千名土著民。他们进入夷族地区,攻打并消灭了大小四十六个村庄,平定了二百四十里的土地,然后招募百姓开垦耕地,并把当地夷族编入保甲制度里进行管理。元祐二年,泸州南部边境安抚使司上奏说:“请求允许泸州百姓因为边境事务而被授予官职,让他们自己带领子弟在家乡附近进行防御和开拓,不再需要朝廷发放粮饷和赏赐。如果遇到盗贼,再临时下达命令。如果他们敢于邀功揽赏、生事,就依法处置。”朝廷同意了这个请求。
政和六年,泸州南部安抚使孙羲叟上奏说:“边境百姓违法购买夷人的田地,按照法律应该全部没收充公,并招募他们的子弟为土兵。目前已经招募到两千四百多人,想让他们轮流戍守边境。”朝廷也同意了。
宣和四年,朝廷下诏说:“茂州和石泉军以前管辖的土著子弟,轮流戍守边防,但是不擅长射箭。要从施州和黔州挑选五十名善于射箭的士兵,分别担任教习,等到他们熟练之后再遣返回去。”
荆湖地区的义军土兵和弩手,具体开始设立的时间已经不可考了。北路辰州和澧州,南路全州、邵州、道州和永州都设立了这样的军队。因为溪洞地区的蛮族依山傍水,据险而守,经常叛乱和归顺不定,所以控制他们需要依靠当地土著,因此设立了这些军队。这些士兵都是从户籍中挑选出来的,免除徭役和赋税,轮流戍守堡垒和关隘。一般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就不会轻易染上瘴气;了解他们的居住区域,就能有效地控制他们的狡诈行为。他们的军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头、头首、采斫招安头首、十将、节级等等,这些军官都会根据功劳进行升迁,互相统领管理。把这种制度运用到西南地区,实际上代替了朝廷的军队,既有了抵御外敌的准备,又免除了朝廷的粮饷负担。后来,荆南、归州、陕州、鼎州、郴州、衡州、桂阳也设立了这样的军队。
庆历二年的时候,北路总共有19400人,南路总共有5150人。他们轮流戍守各个堡垒,有的按年轮换,有的按季度轮换,有的按月轮换。轮到戍守的人朝廷会提供口粮,有功劳的会得到升迁。从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开始,每年都发放棉袍,每月发放伙食费;指挥使发放伙食费;副指挥使发放紫大绫棉袍;都头以上的军官都有朝廷的供给。
北宋熙宁元年,咱们这荆湖南北路一共拉起了一万五千人的义军,军队管理沿用老办法。到了熙宁六年,各路开始实行保甲制度。司农寺提议,让邵州、全州的土丁、弩手、弩团和本村老百姓一起组成保甲,正副指挥使兼任都副保正,都头、将虞侯、头首、都甲头兼任保长,左右节级、甲头兼任小保长。山区里,一个保甲里就用本地的土丁、弩手、弩团这些人员组成,如果山高路远,一个大保甲管不过来,那就再设个都保正。
元祐七年,又开始从邵州邵阳、武冈、新化等县的中等以下户人家里选拔土丁和弩手,免除他们的徭役,七年轮换一次。将领的职位安排,不管轮换到哪一年,都得按顺序排,分成两批去边境驻守,不许另外招募人员。轮到值班的时候,就跟禁军一样,要进行军事训练,特别是练习使用木弩。要是有人敢私自役使他们,就按《私役禁军敕》的规定处罚。
绍圣二年,枢密院说:“荆湖南路安抚使、转运使、提刑使、常平司请求,在邵州管辖的边境堡垒里设置一千四百名弩手,希望按照元丰六年圣旨的规定,从五等户轮流选派,半年轮换一次。如果轮到值班的人有什么意外情况,允许他家里的年轻力壮、武艺高强的人顶替。”皇上就准了。
崇宁二年,荆湖南路安抚使、钤辖使李闳上奏说:“咱们收复了绥宁县上堡里、临口砦,需要一千名弩手驻守,希望从邵州邵阳、武冈两县中等以下户人家里选拔,半年轮换一次;轮到值班的,每月发放钱粮;将领的职位,从正副使到左右甲头,一共七个等级;分成两批轮流驻守,由邵州发放相关文书。”皇上也准了。
政和七年,因为辰州、沅州、澧州等地的更戍土丁和营田土丁名称重复,就把兵马都钤辖司招募的土丁改名为鼎州、澧州路的营田刀弩手。
重和元年,辰州招募到了两千一百名刀弩手,相关的官员也进行了调整,减免了一些考核年限,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宣和四年,靖州通道县那边有战事,朝廷下令增设两千名刀弩手。
夔州的义军,都是从州县里征召的百姓和壮丁,也有一些是山里人自愿投奔的。他们被分配到边境的各个堡垒,熟悉当地的山川道路。一旦蛮族入侵,就派他们去袭击和追击敌人,官兵则主要负责坚守险要地带,给予支援。义军的头头,由州县根据实际情况任命,各地情况不一样。级别高的义军,冬天朝廷会赏赐棉袍,每月发放食盐、米粮和铜钱;中等级别的,冬天给紫绫棉袍,每月发放食盐和米粮;级别低的,每月只发放米粮和食盐。有功劳的,可以逐步升迁。
施州、黔州、思州三州的义军,都归属于都巡检司管辖。施州各个堡垒里的义军,包括指挥使、把截将、砦将以及普通士兵,总共有土丁一千二百八十一人和壮丁六百六十九人。此外,还有西路巡防殿侍兼任的义军都指挥使、指挥使、都头、十将、押番、砦将等。黔州各个堡垒的义军,包括正副指挥使、兵马使、都头、砦将、把截将等,壮丁总数为一千六百二十五人。思州、洪杜、彭水县的义军,包括指挥使、巡检将、砦将、科理、旁头、把截、部辖将等,壮丁总数为一千四百二十二人。
渝州的怀化军,还有溱州、江津、巴县的巡遏将,都是由州县调配补充的。这些义军士兵的户主,通常要承担他们子弟或雇佣的壮丁的责任,一旦发生战事,一切都要由户主负责。巡遏将和把截将每年都能领到食盐和棉袄,不过棉袄要三年内当地没有战事才会发放,如果他们有功劳,还可以增加发放数量。州县会登记土丁和他们的子弟以及武器装备的数量,然后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地方戍守。
嘉祐年间,涪州宾化县的夷人中,有人被任命为义军正都头、副都头、把截将、十将、小节级等,每月发放食盐,有功劳可以逐步升迁。如果三年内没有夷族入侵,正副都头还能得到紫小绫棉旋襕各一件。涪陵、武龙两县的巡遏将和砦长各一人,由当地富有的人家承担,不用服其他徭役。这些义军的土丁信息,每年都要上报枢密院。
话说广南西路,在嘉祐七年的时候,规定除了正常的税赋之外,每五个壮丁里要抽一个当兵。这样一共抽了三万九千八百人。 他们被编成队伍,进行军事训练,学习使用枪和标枪,冬天开始在州府集合检阅。 之后每年州县轮流进行训练和检查武器装备,原本是收割庄稼的季节进行训练,后来改到十一月份训练,一月结束。
熙宁七年,桂州知州刘彝上奏说:“以前的规定,宜州、融州、桂州、邕州、钦州五个州的土丁,成年男子都要登记入册。因为这些地方靠近蛮族边境,自己就害怕遭受袭击,所以平时就需要他们守卫和支援,根本不用驱使。但是最近的规定,只从户籍第四等以上的人家抽取三分之一当土丁。可是边境地区很多人家都不在第四等以上,如果每三个壮丁抽一个,那就要比以前减少七成兵力。剩下的三分之一当保丁,保丁大多住在内地,还要等他们多学习些武艺才能派上用场,这样的话,干脆就免除土丁的登记吧。我担心边防会有缺口,所以请求恢复以前的制度。”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
元丰六年,广西经略使熊本上奏说:“宜州有七千多土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得上。我想让他们按照所属地区编排,分成若干队伍,除了防盗之外,如果边境有警情,可以让他们集合起来进行围捕。”皇上也同意了。
元符二年,广西察访司上奏说:“桂州、宜州、融州等地利用土丁在边境防卫和开拓,连单身的壮丁都征用了,请求以后只征用有两名以上壮丁的人家。”皇上也批准了这个请求。
广南东路呢,嘉祐六年,广州、惠州、梅州、潮州、循州五个州,根据户籍登记,三等以上的人家免除人丁役,四等以下的人家免除户役,每年十月一日在县里集合进行训练和检阅。治平元年,朝廷下令各地派官员进行检阅,一月结束。如果有人数不足,就招募补充,如果还不足,就从本乡有武艺的人中挑选补充。
公元1068年,朝廷下令从广州的枪手队伍里挑出三分之一,组成弓弩手队伍。这一年,广东六个郡的枪手集合起来,一共组成了41个指挥,总人数超过了一万四千七百人。
过了三年,广州知州王靖上奏说:“东路枪手的编制,是从至和年间开始设立的,都是从农民里选拔的,农闲的时候训练一个月,这是古代‘寓兵于农’的策略啊。但是,现在训练和奖励的制度还不完善,我想参照三路义勇军的规章制度,对他们进行约束管理。”
到了公元1071年,封州知州邓中立上奏说,本路有些州县还没有设立枪手队伍,建议像广州、惠州等五个郡那样设立。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
公元1073年,广东驻泊杨从先上奏说:“我们广东现在有一万四千名枪手,如果按照保甲制度,每两户抽一个人,就能得到二十五万人;如果每三户抽一个人,也能得到十三万人。就算按少的算,也比枪手多十倍呢!我希望朝廷能委任两名路分都监,负责管理和操练他们。”朝廷于是命令司农寺制定具体的办法上报。后来,规定户籍等级四等以上的三丁人家,要出一丁当枪手,每百人为一都,五个都组成一个指挥。从十一月到二月,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操练,三天一小考,选拔技术最好的枪手优先派遣出去。
公元1074年,朝廷下令,广南东西路的旧枪手和土丁户,要按照河北、陕西义勇军的办法,三户人家选一个人当枪手;那些州县以前没有枪手和土丁的,就不用设立了。
公元1076年,兵部上奏说:“广州、惠州、循州、潮州、南恩州这五个郡的枪手,建议从户籍等级四等以上的壮丁里挑选,人数不要超过以前的一万四千人,其余的编入保甲。”朝廷批准了这个建议。
公元1078年,朝廷下令:广、惠、潮、封、康、端、南恩七州都靠近边境,外面与蛮族接壤,应该按照西路保甲的制度,进行军事训练。同时,朝廷还下令,虔州的枪仗手编制为一千五百人,抚州、建昌军的乡丁、关军、枪仗手各编制为一千七百人。各地的监司要利用农闲时间,按照广东的制度进行军事操练。
话说,在治平二年的时候,邕州和钦州那些山区里的壮丁,被广南西路安抚司给组织起来了。左江、右江一共四十五个溪洞的知州和洞主,轮流互相支援,还从壮丁里挑人当队长,给他们发旗帜。一个溪洞三十个人编成一队,设个小队长;五个队设个大队长;十个队设个指挥使;五十个队设个都指挥使。总共编了四万四千五百人,这就是当时规定的兵力。他们都配发了武器,有敌人来犯就召集他们;每两年进行一次军事演习,检查武器装备。要是有人老了、病了或者死了,就选年轻力壮的补充进来,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员更替。
到了熙宁年间,王安石说:“募兵不能完全取消,但民兵可以逐步恢复,尤其是在岭南地区,更不能拖延。现在朝廷从北方调兵到南方戍守,很多人死在路上,这有损于仁政。皇上您要是把那些从军职中得到的官职分给一些百姓中的豪杰,鼓励他们从军,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于是,苏缄就建议训练岭南地区的洞丁。以前规定,一年训练两个月。王安石说:“训练方法,应该把他们编成十人、五人一组,挑选那些强壮勇敢的人当小队长、大队长。从领导到士兵,都用俸禄和奖赏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勤加操练,这样就能很快掌握技能,形成战斗力,在紧急关头就能派上用场。”到了熙宁六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沈起上奏说:“邕州辖下的五十一郡的洞丁,总共有四万五千二百人。请实行保甲制度,给他们发放武器,教他们阵法队列。那些技艺出众的人,可以根据府里的规定,给予奖励和提升。”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皇上说,九年前,赵大人您去征讨交趾的时候,来向我辞行,我曾经跟您说过:“治理那些峒丁,要先用实际的好处引诱他们,然后才能让他们听话。光说不练,怎么能指望他们卖命呢?当年在鄜延训练蕃兵,多亏您想出了办法,轻罪可以处罚,重罪可以处死。违抗西夏,祸患会很远,违抗上司,祸患会很快来临,这符合兵法里‘他们怕我,不怕敌人’的道理,所以才能让他们卖命。这次南征,您应该挑选几千精兵,选择个厉害的将领带领他们,以此震慑那些峒寨,告诉他们大军马上就要到了,归顺我的有赏,不归顺的按族灭掉。兵威一旦树立起来,先震慑右江,右江归顺了,再震慑左江,两江归顺了,那么其他的蛮族就没有不归顺的了。然后再去攻打交趾人刘纪的老巢,那就很容易了。郭逵这个人很吝啬,您应该告诉他,朝廷的军费是不吝啬的,郭逵为人又傲慢,不通晓下情,将佐们都不敢说话,您到了那里,就用我的话来告诫他。”
十年的时候,枢密院建议说:“邕州、钦州的峒丁,由经略司提举负责,和巡检一起管理训练的事务,责任分清楚。年底考核,技艺优秀者,连同他们的首领一起受赏。五个人为一保,五个保为一队。等级分为三等:军功和武艺出众的为上等,免除他们的徭役;人材敏捷的为中等,免除他们的服役;其他的为下等。” 十二月,皇上发布诏令,命令邕州、钦州的青壮年自己准备武器装备,贫困的可以借用官府的钱,金鼓旗帜由官府提供,隔年进行大阅兵,阅兵结束后要收起来。
1078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元年,经略司(相当于军事部门)提议把两广地区的峒民(少数民族聚居地居民)组织起来,编入军队,充当军官和士兵。皇上批准了。第二年,广西经略司汇报说:“我们已经把邕州和钦州的峒民编成175个指挥(相当于军事单位),登记在册的武艺高强的士兵有一万三千六百七人。”皇上就下令让大臣们出主意,怎么处理这些峒民的事,并把这事交给曾布去研究改进,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曾布就建议让镇守边境的官员、砦主(相当于堡垒首领)、管辖兵甲的官员和巡检(相当于地方治安官)一起,分地区管理峒民,建立一套奖惩制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他还建议增加两个都巡检使,分别负责监督管理。此外,还要定期挑选强壮的峒民进行军事训练,如果武艺特别高超的,就提拔他们当官。皇上批准了增加两个都巡检使的建议,其他的方案也根据实际情况择优执行。
1082年,皇上发布诏令,说:“广南地区(今广东、广西等地)的保甲制度(一种地方自治组织),要学习戎州和泸州(今四川泸州)的经验,自己准备一些简单的武器,比如裹头无刃枪、竹标枪、木弓刀、蒿矢等等,平时练习武艺,如果遇到盗贼,政府会提供武器装备。”
1083年,皇上命令枢密院(中央军事机构)参考开封府的保甲制度和团练制度,来研究如何管理广西的峒民。同年,广西路提点刑狱司(相当于广西的司法部门)的彭次云说:“邕州瘴气很重,疾病流行,建议减少驻扎在那里的正规军,用峒民代替,让他们轮流值班,发放和正规军一样的军饷。”皇上同意了,让彦先等人去具体安排。彦先等人认为,如果完全用峒民代替正规军,会影响农业生产,建议用三分之一的正规军来替换,每季度轮换两千名峒民到邕州进行军事训练。皇上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1107年,也就是宋徽宗大观二年,皇上发布诏令说:“熙宁年间,我们把左、右江地区的十多万峒民组织起来,用来保卫西部边疆。现在又有二十万峒民归附。我已经命令张庄按照左、右江地区的做法去规划,然后向我汇报。但是我担心有关部门不重视这件事,处理方法混乱,现在我把具体的管理办法下发给你们,熙河路、兰湟路、秦凤路都要严格执行。”
福建路那边,元丰元年的时候,转运使蹇周辅说:“廖恩这个贼,是用枪仗手抓到的,结果现在冒充枪仗手的家伙越来越多,他们借着抓贼的名义,到处吓唬村里人,比廖恩还麻烦!”皇上就下令,对这些冒充的家伙要加重处罚,发配边疆。蹇周辅还建议,应该规定枪仗手的数量,每年都要检查一下。这事儿就报到兵部去了。兵部说,那就按照保甲法来编排吧,把以前的办法取消了,直接归提刑司管。附近五个人一个小保,设个保长;五个小保组成一大保,设个大保长;十个大保组成一个都,设都保正和副保正。然后把训练、抓贼、发工资这些规定都发下去。总共编了大概一万两千人,每年农闲的时候,由各路使者轮流检查,按照射箭的水平发奖赏。第二年,又立了个新法,允许他们自己置办兵器,放在官府保管,需要抓贼的时候再领,多余的兵器就按个人私有财产来处理。
元祐元年,御史中丞上官均说:“福建路这些年因为盗贼多,招募的枪手,多的时候几百人,少的时候也得一百多人。每年监司都要亲自去考核、犒赏,说是去检查,其实十七八都是些老弱病残,根本不会武功。监司去之前,他们就先把人叫齐了,等监司到了,就互相顶替名额,冒领赏赐,白忙活一场,根本没真正考核。所以我想重新考核一下,人数也不用那么多,只要真正有本事就行。”
靖康元年,大臣们说:“全国步兵里,最精锐的就是福建路的枪仗手,行动灵活,训练有素,一个人顶十个!应该派人去福建招募他们。”皇上就同意了。
江南西路那边,熙宁七年,皇上命令登记虔州、汀州、漳州三州的乡丁和枪手,因为制置盗贼司说这三个州地处偏远山区,老百姓喜欢贩卖私盐,还经常抢劫,只有当地人才能够对付他们。
元丰二年,皇上规定虔州枪仗手为一千五百三十六人,抚州、建昌军乡丁、关军、枪仗手各一千七百七十八人。每年农闲的时候,轮流由监司、提举司官员检查他们的武艺,以防备盗贼。这是以前江西转运副使蒋之奇提出来的建议。
公元1121年,兵部上奏说:“最近江西的漕运官员反映,本路负责武器装备的士兵,元丰七年(1084年)编制人数是8335人,到了元祐年间(1086-1094年)减少了7142人,元符年间(1098-1100年)虽然增加了一些,但跟元丰年间的编制相比,仍然少了七分之一。请求下诏书,命令各路监司、帅臣都按照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旧制,把兵员补充到原来的编制数。”皇上批准了这个请求。
蕃兵,指的是居住在塞下,归附朝廷的各个部落的军队,他们团结起来,成为保卫边疆的屏障。西北地区的羌族和戎族,各个部落之间并不统一,那些归顺朝廷、负责戍守边关的部落叫做“熟户”,其他的则叫做“生户”。陕西地区包括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河东地区包括石州、隰州、麟州、府州。这些蕃兵的首领,最高的职位是都军主,拥有百帐以上的兵力就称为军主,其次是副军主、都虞侯、指挥使、副兵马使,根据功劳大小,可以逐步升迁为刺史、各卫将军、各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甚至殿侍。那些担任本族巡检的蕃兵首领,待遇与正员相同,每月额外补贴一万五千钱,米面、马匹等也有相应的供应。刺史、各卫将军的待遇,则与其他蕃官相同。那些被朝廷授予军职的蕃兵首领,月俸从三千钱到三百钱不等,每年还发放七种棉袍和三种紫绫袍子作为冬衣。十个将领以下的蕃兵,都分到田地。
话说宋仁宗康定元年,党项首领赵元昊造反,首先攻破了金明砦,杀死了李士彬父子。西夏军队势如破竹,接着又攻破了塞门、安远砦,最后包围了延州,形势危急。
过了两年,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给朝廷上奏说:“泾原路有将近一万五千户熟户,他们的首领都有各自的职务。以前曹玮将军担任本路安抚使时,军纪严明,曾经用这些熟户平定了西羌的叛乱。后来,守将们疏于安抚管理,导致这些熟户变得骄横狡猾。自从元昊反叛以来,镇戎军和渭州以西的山区都被侵扰,附近的熟户也遭到杀戮。这些蕃族的人最看重赏赐和酬劳,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再次为我们效力。建议朝廷派人招募愿意效力的熟户首领,登记他们的姓名以及兵马数量。如果招募到一千人以上,就允许他们自己推举有谋略和勇气的首领,授予他们班行和巡检的官职,让他们率领军队出征。对于他们从叛乱的生户那里缴获的财物,官府不必查验。对阵亡和受伤的人员给予赏赐,并根据他们在本族的职务进行升迁和加薪。” 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庆历二年,青涧城知城种世衡上奏说:他招募了五千名蕃兵,在他们的右手虎口处刺上“忠勇”二字,编入折马山族。有人建议招募熟户,给他们发放禁军的俸禄让他们戍守边疆,并且裁撤正规军。这件事下发到四个路的安抚使那里,环庆路安抚使范仲淹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熟户都依恋自己的土地和庄稼,他们要保护自己的老人、孩子、牛羊,遇到敌人会奋力抵抗,可以作为屏障保护汉族百姓,但是不能把他们当作正规军来使用。总的来说,蕃族的性情狡猾多诈,他们畏惧强者,欺凌弱者,只有经常采取强硬手段才能制服他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如果把他们当作正规军,他们一定会变得骄横傲慢。再说现在蕃部的都虞侯到副兵马使的俸禄只有七百贯,而且没有衣服和粮食供应,如果突然给他们禁军的俸禄,蕃族的官员一定会产生过高的期望。况且平时很少遇到敌人,为什么要长期给他们发放俸禄呢?而且钱财到了熟户手里,他们会用来购买牛羊、青盐,然后转卖到河西,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临时用金帛招募勇猛的士兵就可以了,这样比较方便。” 最终,范仲淹的意见被采纳了。
公元1065年,皇帝下令陕西四个路(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区域)的驻军首领:秦凤路的钤辖秦凤梁寔、泾原路的李若愚、环庆路的王昭明、鄜延路的韩则顺,你们各自负责管辖本地的蕃部(少数民族部落)。要团结那些强壮的汉人和战马,提前做好防御规划,一旦敌人来犯,老弱妇孺都要有安全的地方躲避。
皇上还特别交代梁寔他们,要经常去蕃部的帐篷走动,听取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冤屈,对于那些有反叛迹象的,要采取怀柔策略,别让他们产生猜忌和矛盾,从而引发冲突。 梁寔他们到了蕃部后,就召集各部落首领,宣读圣旨,表示慰问,并送上金银财帛。他们还清点各城寨的兵力,根据部落的大小和地位,把他们编成队伍,发放旗帜,让他们各自修缮堡垒,人人配备武器装备,随时准备调遣。 最后还下了死命令:如果接到命令后不按时集合,要对带队的首领按军法处置。
从公元1067年开始,蕃部的部落和帐篷越来越多,而朝廷对他们的安抚和团结管理也越来越严密,所以这些情况就记录在后面。
秦凤路啊,一共十三座砦,强悍的兵马加起来有四万一千一百九十四人,战马七千九百九十一匹。 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对吧?
咱们一个个砦来看,先说三阳砦,它有十八个门,三十四个大部族,四十三姓,一百八十个小族,总兵马三千四百六十七人。 陇城砦呢,规模小一些,只有五个门,五个大部族,三十四个小族,三十四姓,总兵马只有两千五百十四人。弓门砦更小,两个大门,十七个部族,十七姓,十七个小族,兵马一千七百四。治坊砦就更少了,两个大门,两个大部族,九姓,九个小族,总兵马才三百六十人。沄穰砦兵马有一千八百人,它有两个大门,两个大部族,十一姓,十一个小族。静戎砦规模中等,三个门,十个大部族,十六姓,十六个小族,兵马六百二十五人。定西砦有四个门,四个大部族,十六姓,二十八个小族,兵马六百人。伏羌砦有两个门,两个大部族,三十二姓,三十三个小族,兵马一千九百九十二人。安远砦兵力雄厚,有二十三个门,二十三个大部族,一百二十六姓,一百二十六个小族,总兵马五千三百五十人。来远砦有八个门,八个大部族,十九姓,十九个小族,兵马一千五百七十四人。宁远砦有四个门,四个大部族,三十六姓,三十六个小族,兵马七千四百八十人。最后是古渭砦,这个砦规模最大,一百七十二个门,一百七十一姓,十二个大部族,一万六千九百七十个小帐,兵七千七百人,马一千四百九十匹。
你看这十三座砦,兵力规模真是参差不齐,有的强大,有的弱小,真是各有各的特色啊!
好家伙,鄜延路这地方,军事力量分布是这样的:总共有十个军事据点,包括军、城、堡、砦。敌人的蕃兵有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五人,咱们官兵的马有两千三百八十二匹。此外还有六千五百四十八个强盗,以及八百一十匹壮马。
具体到每个据点,情况是这样的:永平砦,是东路都巡检所管辖的八个部落,兵力一千七百五十四人,马匹四百九匹;青涧城,两个部落,兵力四千五百十人,马匹七百三十四匹;龙安砦,鬼魁等九个部落,兵力五百九十九人,马匹一百二十九匹;西路德靖砦,也是东路都巡检所管辖的,揭家等八个部落,兵力一千一百一十四人,马匹一百五十匹;安定堡,东路都巡检所管辖的十六个部落,兵力一千九百八十九人,马匹四百六十匹;保安军,两个部落,兵力三百六十一,马匹五十匹;德靖,西路同都巡检所管辖的二十个部落,兵力七千八百五人,马匹八百七十七匹;此外还有小胡等十九个部落,兵力六千九百五十六人,马匹七百二十五匹;保安军,北都巡检所管辖的厥七等九个部落,兵力一千四百四十一,马匹一百六十七匹;园林堡,两个部落,兵力八百二十二人,马匹九十三匹;肃戎军,卞移等八个部落,兵力七百四十八人,马匹一百二十三匹。 这数据,看着就让人头大!
泾原路啊,一共辖着镇、砦、城、堡二十一个地方,兵力雄厚!算上强壮的士兵,一共有12466人,战马也有4586匹,编制成110个甲,总共550个队。
其中,新城镇有四个部落,总兵力341人,分成了16个队;截原砦有六个部落,总兵力596人,分成了6个甲20个队;平安砦有11个部落,总兵力2384人,分成了10个甲46个队;开边砦有18个部落,总兵力1254人,分成了9个甲44个队;新门砦有12个部落,总兵力173人,分成了3个甲28个队;西壕砦有3个部落,总兵力454人,分成了4个甲20个队;柳泉镇有12个部落,总兵力986人,分成了7个甲31个队;绥宁、海宁砦合起来有4个部落,总兵力788人,分成了40个甲32个队;靖安砦有4个部落,总兵力1982人,分成了4个甲59个队;瓦亭砦有4个部落,总兵力591人,分成了4个甲19个队;安国镇有5个部落,总兵力634人,分成了5个甲22个队;耀武镇只有一个部落,总兵力只有32人,就一个队;新砦有两个部落,总兵力190人;东山砦有4个部落,总兵力220人,分成了4个甲9个队;彭阳城有3个部落,总兵力184人,分成了6个甲12个队。
德顺军那边实力也不弱,强壮的士兵有3676人,战马2485匹,编制成36个甲135个队;咱们本军有21个部落,总兵力2502人,分成了36个队;隆德砦有7个部落,总兵力256人,分成了17个甲19个队;静边砦有24个部落,总兵力1870人,分成了36个队;水洛城有19个部落,总兵力1354人,分成了19个甲38个队;通边砦有5个部落,总兵力176人,分成了3个队。 这泾原路,兵力部署还真是相当详细啊!
环庆路一共辖着二十八个镇和砦,总共有三万一千七百二十三个青壮年男子,三千四百九十五匹壮马,一共编成了一千一百八十二个作战队。
咱们一个个来看,先说安塞砦,这里有四个部落,三百五十一名青壮年,三十匹马,组成了十六个作战队。洪德砦呢,只有两个部落,二百七十三名青壮年,五十二匹马,十个作战队。肃远砦的情况比较复杂,三个部落,一千五百五十九个青壮年,二百六十三匹马,组成了六十个作战队。乌仑砦就一个部落,六百八十四个青壮年,一百一十八匹马,二十六个作战队。永和砦有点特殊,旁边还有一个部落,一共六个单位,一千二百五十五个青壮年,二百二十匹马,编成了四十四个作战队。平远砦有六个部落,五百四十个青壮年,八十七匹马,二十七个作战队。安远砦也是六个部落,七百四十八个青壮年,一百一十六匹马,三十个作战队。
合道镇有十四个部落,一千五百六十五个青壮年,一百八十三匹马,五十七个作战队。木波镇也是十四个部落,二千一百六十九个青壮年,一百九十五匹马,六十一 个作战队。石昌镇只有两个部落,四百六十二个青壮年,三十四匹马,十七个作战队。马领镇有四个部落,一千一十六个青壮年,八十匹马,二十四 个作战队。团堡砦两个部落,一千二十二个青壮年,一百一十一匹马,二十四 个作战队。荔原堡有十三个部落,二千二百二十一个青壮年,三百九十四匹马,八十二个作战队。大顺城有二十三个部落,三千四百九十一个青壮年,三百十四匹马,一百四十一个作战队。柔远砦十二个部落,三千三百八十一个青壮年,一千匹马,九十个作战队。东谷砦十六个部落,四百五十九个青壮年,五十六匹马,十四个作战队。西谷砦十个部落,一千七百九十四个青壮年,一百四十匹马,六十五个作战队。
淮安镇有二十七个部落,四千三百六十八个青壮年,三百二十一匹马,一百七十个作战队。平戎镇八个部落,一千八十五个青壮年,一百七十一匹马,四十一 个作战队。五交镇十个部落,一千一百七个青壮年,七十三匹马,四十九个作战队。合水镇四个部落,六百三十一个青壮年,九十五匹马,二十四 个作战队。凤川镇二十三个部落,八百七十五个青壮年,一百四十三匹马,二十个作战队。华池镇三个部落,二百六十二个青壮年,三十八匹马,十二个作战队。业乐镇十七个部落,一千一百七十二个青壮年,六十四匹马,四十六个作战队。最后是府城砦,只有一个部落,二百三十三个青壮年,五匹马,七个作战队。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067年,郭逵建议说:“秦州青鸡川的少数民族部落愿意献地,咱们可以在川南牟谷口修建城堡,招募弓箭手,这样就能方便秦州和德顺州互相支援,还能切断贼寇入侵的道路。” 同年闰三月,朝廷接收了原州九个寨子的三百八十一名少数民族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九个家族,七千七百三十六顶帐篷,一万名士兵和一千匹战马。这一年,朝廷罢免了各地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内臣,改由熟悉少数民族情况的各路升朝使臣担任。
公元1068年,有人提议说:熟羌,也就是唐朝设置的三使管辖下的党项人。自从西夏叛乱之后,他们的各个部落就四散逃亡,分散居住在南北各地。他们的首领都是父死子继,兄死弟承,如果家里没有合适的亲属继承,就推举家族中强壮的人担任族首,一个族群往往有几百人。即使族首年纪很小,族里妇女也都很服从他的命令,所以朝廷就沿用了他们的这种习俗。那些重要的首领,从刺史到殿前侍卫,都由本族人担任巡检,次要的首领则担任军主、指挥使,一直到十将,朝廷都给他们发放俸禄。时间久了,主家和客户的帐篷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康定年间,曾经派蒋偕做过一次登记造册。如今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主家因为降职而失去了原来的官职和族首的头衔,而有些客户却因为立功而官位超过了主家。军队作战需要调动的时候,官府只看官职名号,命令他们率领部下作战,但是士兵们心里不服从主家,不愿意卖力。
所以,建议从现在开始,如果蕃官去世了,官职高的,他的子孙按照规定降等,担任本族的巡检;那些能够抵御敌人入侵的人,就给他们发放俸禄;那些在边远地区的人,就按照原来的规定,按年限发放俸禄。那些已经降职的,或者三班差使、殿前侍卫去世后没有可以降的官职了,他们的子孙就不降职;担任军主、指挥使的,就让他们担任殿前侍卫。这样,本族蕃官的名号就能一直延续下去。如果他们的部下立功应该升官,如果不是直系亲属,就不能担任本族的巡检,只增加他们的俸禄;那些军主到十将,他们的祖上或父亲有族中帐篷和兵马的,他们的子孙就可以继承他们的旧职,按年限领取俸禄;那些能够自己立功的人,就不适用这个规定。这样一来,熟羌人就会明白,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失去原来的官职,世代为朝廷效力了。
枢密院开会讨论河东路的事儿,那些蕃部官员世袭罔替,官职不降等。秦凤路降了两级,泾原路蕃官告老退休,由家里人顶替,官职也不降等。鄜延、环庆路的蕃官和使臣,官职都按例授予。那些蕃官里,副兵马使以上级别,朝廷没记录在案的,就下诏书说,鄜延、环庆路的蕃官,要是他们本族里头有合适的子孙可以继承的,都军主以下的子孙官职不降;殿侍和差使、殿侍的子孙当都军主;借职、奉职的子孙当殿侍;侍禁、殿直的子孙当差使;殿侍、供奉官的子孙补借职;承制以下的子孙补奉职;那些各部门副使以上级别的子孙,如果可以继承官职的,就参照汉官的遗表,额外加恩两等。皇帝批准了。
二月,青涧城知城刘怤上奏说:“我管辖的归明号箭手八个指挥,总共有三千四百多人,马九百匹,连续几年都没发粮了,我想用丹州的储粮接济他们。”皇帝下令,让转运司去执行。
第二年,郭逵上奏说:“蕃兵一定要有人统领才行。要是只用严刑峻法逼迫他们,他们肯定会逃到山里去,正兵反而会吃亏。应该用六种方法来管理他们:远设斥候,选择有利地形,顺应他们的长处,避免他们的短处,用好处引诱他们,作战时给予他们支持。这就是用蕃兵的办法。”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第三年,宣抚使韩绛说:“我亲耳聆听了圣上的教诲,很多蕃部子孙继承官职的年纪都很小,不能统领军队,应该从他们族里挑选值得信赖的人来代替他们管理事务。圣上的决策深谋远虑,真正抓住了边防的要害。请求下令给各路帅臣,让他们按照诏书执行。”
第四年,皇帝下诏说:“蕃官殿侍、三班差使补职,或者由殿侍升迁为差使满十二年,曾经担任过巡检或者管理本族事务,或者担任过蕃官指挥,或者曾经承担过守卫任务的,总管司要上报,可以特别给他们升迁。”
五年啊,王韶招降纳叛,把边境上的那些少数民族部落都收编了,从洮州、河州、武胜军往西,一直到兰州、马衔山、洮州、岷州、宕州、叠州这些地方,一共安置了932个蕃官和首领。其中,给首领们发放伙食费的,以及给蕃官发放俸禄的,有472个人。每个月光这笔开销就要四百八十多贯钱呢!可也因此得到了三万正规军,还有好几千帐篷的族人。
六年的时候,皇帝跟大臣们说:“那洮西香子城之战啊,官兵们太贪功冒进了,竟然杀害了巴毡角部的蕃兵来邀功请赏,大家都非常气愤啊!想当年李靖将军,他把汉兵和蕃兵分别编队,避免大家乱成一锅粥。”王安石就接着说:“李靖可不是长期安抚少数民族部落的人,所以他带兵的方法是这样的。现在熙河地区的这些少数民族部落已经为我们所用,那咱们就应该用汉人的方法来管理他们,时间长了,他们就能跟汉兵一样了。武王用微、卢、彭、濮这些人,就只用一套方法。现在咱们也应该让蕃兵慢慢地跟汉兵一样,跟那些叛乱的少数民族不一样,首先得提拔重用他们的优秀人才,慢慢地同化他们。这就是用夏变夷的策略啊!”皇帝一听就同意了,然后就下令让王韶制定具体的办法。
皇上说:“岷州、河州的蕃部族人很多啊,如果能把他们都安抚好,有效利用起来,就能从容地控制西夏,这也就是所谓的‘以蛮夷攻蛮夷’啊。陕西靠近边境,如果能集合兵力进行训练,形成用兵的态势来震慑敌人,他们肯定也会集结兵力来应对我们。多年如此,他们自己就会被拖垮,这就是兵法里说的‘佚能劳之’啊。”
王安石回答说:“朝廷应该首先做到自身强大不可战胜,积蓄粮食、钱财,挑选精兵就行了。对新归附的羌族,要厚加爵赏,收买他们的豪杰,赏赐他们精良的武器装备,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人人都有效忠朝廷的愿望。等到我们国力强盛,兵强马壮的时候,再挥师西进,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了。”
冯京、王珪说:“如果按照圣上的策略,采取多种方式迷惑他们,让他们疲于应付调兵遣将,而我们又不主动进攻,时间长了,他们肯定不会再回应我们了。到时候我们再出兵,就像走在无人之境一样容易。”
皇上说:“这正是晋国当年灭吴的策略啊!想要经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皇上曾经说过:“蕃部从未真正用兵,恐怕只是虚张声势来投降,关键时刻靠不住。”王安石回答说:“刚柔并济,用兵之道讲究策略。王韶认为应该先用恩信来笼络他们,如果有一些强硬的部落不服从,再用武力征服他们。总的来说,蕃部的情感,取决于西夏和中国的强弱,哪个强就倾向于哪个。如果中国形势强盛,依附中国对他们有利,即使不用武力,他们也会坚定地依附我们。况且,蕃部本来就崇尚强大的部落,又喜欢依附强大的国家,现在我们用木征贵种等三人为官,又逐渐用恩信收买蕃部,那么中国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强,恐怕不用武力,那些依附的蕃部就能被我们控制了。”皇上觉得很有道理。
那时候,王韶在熙河地区开拓了1200里的土地,招抚了30多万人口。王安石上奏说:“现在有了30万的人口,逐渐推行汉法,就能改变他们的蛮夷习俗。王韶招募的勇敢士卒有900多人,耕种了100多顷土地,修建了30多个坊市。蕃部既然成为了汉朝的子民,而他们的习俗又轻视土地而重视货物,汉人可以用货物和蕃部交换土地,蕃人得到了货物,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土地得到开垦,商品流通,蕃汉融合为一体,就更容易管理了。请允许王韶像其他州郡一样,用钱财进行借贷收取利息,再捐出100多万钱在蕃部养马,并且编组他们,鼓励他们学习武艺,使他们的人民富裕,兵马强盛,然后让他们出战,那么所向披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现在蕃部刚刚归附,就像未开化的蛮荒之地的人民一样,完全听从我们的调遣。”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第七年,韶言建议说:“平定河州叛乱的蕃族之后,开拓了很多土地。我已经设置了汉人的弓箭手,又在剩下的土地上招募蕃族的弓箭手。每个砦(寨子)里有三到五个指挥,每个指挥有二百五十人,每人分到一百亩地,蕃族的官员依次分到二百亩或三百亩地。我还招募汉人弓箭手担任队长,人多了就提拔他们当将校,和蕃族的官员一起管理部族事务。那些蕃族的弓箭手都在左耳上刺上‘蕃兵’两个字,以防汉兵抢杀他们冒领功劳。”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十一月,王中正团结了熙河地区洮州、河州以西的蕃族部落,得到了三千八百六十六名正规士兵,六十名正副队将,需要供养一万五千四百三十人。
第八年五月,皇上诏令李承之参与制定蕃兵的管理办法。十一月,皇上又下诏说:“要挑选陕西地区的蕃族青壮年,户口九丁以上的取五丁,六丁以上的取四丁,五丁以上的取三丁,三丁以上的取二丁,二丁以上的取一丁,年龄都要在二十岁以上,在手背上刺青做记号,每户最多只能出五丁。每十个人设一个十将,五十个人设一个副兵马使,一百个人设一个军使和一个副兵马使,二百个人设一个军使和三个副兵马使,四百个人再增加一个军使和一个副兵马使,五百个人再增加一个指挥使和一个副兵马使,超过五百人,每增加一百人就再增加一个军使和一个副兵马使;如果一个家族有三十个人以上,也设一个副兵马使,不到二十个人就只设一个十将。每月发放俸禄,还要增加钱粮,指挥使每月一千五百文,十将以下的依次递减。”
十年的时候,枢密院说:“陕西和河东地区建议制定团结蕃部的办法,想按照他们的奏章来办。”皇上就下诏说:“西夏人之所以能强大,就是靠着那些山区部落的几万兵力啊。按照地理位置来看,朝廷已经控制了他们一半的地盘。他们用这些部落的时候,就能小胜大,所向披靡。而我们朝廷呢,只是安抚养着他们,从来没得到过他们真正的效力,不仅不能利用他们,反而还担心他们会成为祸患。所以,只要有点儿不顺心,有关部门就只能用好处去劝说他们,上下都习惯了这种畏惧和忌惮,任由他们散漫无纪律,很久都没能好好管理他们了。他们最近上交的那些办法,本来就不能保证一定能实行,但是从道理上讲,双方都有各自的人,而利害关系又很遥远。现在如果只顺着边境地区的人,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只在旧的办法上稍微改动一两点,那么取得的成效和以前也没什么区别。白忙活一场,对事情毫无帮助。可以再次让吕惠卿好好参详一下再报告。”
元丰六年,皇上又下诏说:“蕃官即使做到大使的职位,仍然处于汉官小使臣之下。朝廷赏赐功劳提升官职,是为了激励他们,可现在却这样贬低他们,那谁还会知道升官的荣耀呢?应该确定一下蕃汉官的排序。”后来河东经略司说:“蕃官的部堡塞兵出战,经常被汉官指挥,恐怕不应该和汉官同等排序。”而兵部则请求蕃汉非统辖关系的,才按官职排序,皇上准奏了。熙河兰会路经略制置使李宪说:“管理蕃兵,设置将领,方法贵在简洁易行,详细繁琐就难以执行。我现在根据蕃人的情况制定法律,凡是熙河兰会五郡,各设置都同总领蕃兵的将领两人;本州各部落出战,蕃兵和供给的战马人员,各设置管押蕃兵的使臣十人。五郡蕃兵自成一军,出战时再由正规军接应,旗帜颜色相同。蕃兵根据技艺和功劳分为四等,蕃官首领的升迁也按此办理。”八月,李宪又说:“汉蕃兵骑混编为一军,语言不通,居住饮食都很不方便。以前李靖将军就让蕃族部落自成一体,我现在也让蕃兵自成一军,把汉兵和蕃兵分成两军,互相配合号令,军事行动就由使臣指挥。”
七年前,泸州南边靠近边境的安抚司报告说:“罗氏等八个姓氏的部落,都愿意听从七姓和十九姓的指挥,组成一支义军,一共编成31个指挥使,总人数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人。”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元祐元年,朝廷大臣们说:“泾原路上的蕃兵人数众多,作战时和正规军混杂在一起,很不方便。”皇上就下令让四路都总管详细商议此事。环庆路的范纯粹上奏说:“汉兵和蕃兵确实不能混编使用,应该让每个将领都挑选一位熟悉蕃兵情况、廉洁勇敢的将领专门负责指挥蕃兵,平时负责约束训练他们,作战时再统一调动,这样比较方便。”他还说:“前些日子兵部建议,凡是蕃汉官员之间没有统属关系的,都按照官职高低来安排上下级关系;而那些负责管理城寨的蕃族官员,仍然要听从本辖区汉族官员的指挥。皇上已经批准了这个建议。而且,各路蕃族官员,不管官职大小,都必须服从汉族官员的管辖,这是为了尊崇中原王朝,控制边远地区的一种策略。这种做法已经实行很久了,如果突然改变,让那些没有统属关系的官员按照品级排序,那么边境使臣和京官中,十之八九都要听从蕃族官员的指挥,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蕃族部落蛮横骄横,怎么能轻易改变他们的地位呢?应该继续沿用旧制,让所有蕃族官员都服从汉族官员的指挥。”皇上也同意了他的意见。
元符二年三月,泾原经略司报告说:“请求将东西两路的蕃兵将领撤销,把他们管辖的城寨分别划归各将领统领,和汉兵一起执行任务。”秦凤路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四月,环庆路经略安抚司报告说:“新修建的定边城里有很多西夏投降的蕃族部落,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我们想把这些归顺的人安排到新城里,给他们分田地,并且请求朝廷选派正副两名官员专门负责管理这些蕃兵。”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