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势力坐大,一百多年时间里,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天下大乱。后来黄巢起义更是把国家搞得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废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各自称王称霸,争夺地盘,互相攻伐,真是乱成一锅粥。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最终把天下交给宋朝。宋太祖派兵南征北战,十几年时间里,先平定了荆州和楚州,又夺取了巴蜀地区,最后刘鋹被俘,李氏政权也投降了。到了宋太宗时期,吴越国主动归顺,漳州泉州也归附了宋朝,宋军又击败了北汉,至此,全国统一了!王铚在《东都事略》里,用东汉隗嚣、公孙述的例子,把孟昶、刘鋹这些人写进了列传,后来的史书也沿用了这种做法。现在我效仿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把这些国家写成世家。所有这些国家兴衰治乱的原因,天下分分合合的形势,凡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我都写在了书里。至于各个国家子孙后代和大臣们的事迹,只要能查到资料的,我都写在各个国家世家之下。这就是我写的《列国世家》。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景,原名景通,后来改名为璟,因为避讳周朝的庙号,又改回景。他父亲李昪,原本是吴国杨行密手下将领徐温的养子,冒用徐氏的姓氏,名叫徐知诰,《五代史》里有他的传记。李景十几岁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的关系当上了驾部郎中和几个卫军的将军。后唐天成二年,徐温去世,李昪就掌握了吴国的政权。李昪准备出镇的时候,想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李景,于是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昪出镇金陵后,又把李景提升为司徒、平章事,让他统领内外左右各军。不久之后,李景也到了金陵,担任中外诸军的副统帅。后来李昪接受了吴国的禅让,建立了大齐国,改元升元,称帝,定都金陵。他自称是唐朝宗室建王恪的后代,下令恢复李氏的姓氏,改国号为唐。李景被封为吴王、诸道元帅、录尚书事,后来又被封为齐王。
公元954年,南唐烈祖李昪去世,他的儿子李景继位,改元保大。李景尊母亲宋氏为皇太后,立妻子钟氏为皇后,还起用宋齐丘和周宗做宰相,然后去郊外祭祀天地。南唐天福年间后期,李景派将领祖思全和何洙攻打福建的漳州和泉州。
后来,后汉乾祐初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偷偷派舒元和杨讷绕道向南唐求救。李景就派李金全和郭全义带兵去支援。李金全觉得声势不够,一开始不愿意去,李景硬是派他去了。结果到了沭阳,听说李守贞已经战败了,就又回去了。周朝广顺初年,李景又派边镐平定湖湘地区,结果没多久又丢了。
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征讨淮南,在正阳击败南唐军队,接着包围了寿州。之前在后唐时期做过禁军的统帅的太祖(指后周太祖郭威)曾经在涡口打败了南唐将领何延锡,又在滁州俘虏了皇甫晖。李景非常害怕,派大臣钟谟和李德明上表,请求成为后周的附庸国。没过多久,他又派孙晟和王崇质上表,献上濠州、寿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州之地,请求后周罢兵,但是世宗柴荣没有答应。
公元957年春天,后周世宗在紫金山大败南唐军队,俘虏了南唐将领朱元,攻克了寿州。冬天,又攻克了濠州和泗州。公元958年春天,后周改元中兴,没过多久又改元交泰。这年春天,后周军队攻克了楚州,又继续攻克了扬州。眼看后周军队就要渡过长江了,李景非常害怕,请求把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都割让给后周,以长江为界,臣服于后周,每年进贡几十万土特产。后周世宗同意了。南唐开始使用后周的年号,李景上表自称唐国国主。后周世宗的回信沿用了唐朝皇帝给回鹘可汗的书信格式,写着“皇帝恭问江南国主”,并在汴河边设立怀信驿来接待南唐使者。李景又上奏后周世宗,请求把皇位传给太子李冀,世宗回信鼓励他,这才作罢。李景失去淮南地区后,心里很烦躁,很生气,于是杀害了大臣宋齐丘、陈觉、李征古。公元959年十月,太子李冀去世,李景命御厨使张延范充当使者去吊唁。
960年,赵匡胤当了皇帝,马上派使者带着诏书去告诉南唐后主李煜。话说早些年,后唐显德年间,江南的将领们陆续投降北宋,像周成这样的三十四个人都在京城,现在赵匡胤把他们都送回去了。
三月,李煜派使者送来两万匹绢和一万两银子祝贺赵匡胤登基。等赵匡胤平定了泽州和潞州,李煜又送来五千两银子祝贺。七月,李煜又派人送来五百两金器、三千两银器、一千匹罗纨、五千匹绢,还派礼部郎中龚慎仪送来车马和各种御用物品。每年冬天、正月、端午节、春节,李煜都送来当地的特产、金银器皿、丝绸和茶叶。每次李煜和吴越王钱俶派亲戚来进贡,赵匡胤都在宫殿里设宴款待,表示特别重视。李煜生日的时候,赵匡胤还派人送去金银财宝,还有上万只羊、三百匹马、三十峰骆驼,这成了惯例。
这一年,赵匡胤亲自带兵征讨李重进,驻扎在广陵,李煜派他的左仆射严续来犒劳军队。没多久,李煜又派他儿子蒋国公李从镒去赵匡胤的行宫朝见,还派户部尚书冯延鲁送来金子买酒席,并派来五十个伶人唱歌跳舞祝寿,此外还送来大量的金银器皿、金玉马鞍、银制兵器以及大量的钱财和丝绸,数量都超过了往常,赵匡胤也回赠了大量的礼物。
李煜当初继承他父亲的王位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卢文进、李金全、皇甫晖这些人纷纷投奔他。李煜占据了江淮地区三十多个州,控制着鱼盐的利益,还在山上铸钱,国力非常雄厚。他还曾进贡一首《高祖入关诗》,多少有点觊觎中原的意思。自从后周世宗平定淮南地区后,南唐国力逐渐衰弱。等到赵匡胤平定扬州后,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赵匡胤在京城南面的池塘里经常操练战船,吓得不轻。他手下的小官杜著挺能说会道,假扮成商人,从建安渡过江投降;彭泽县令薛良因为犯了事被贬到池州当文学,也主动投奔赵匡胤,献上了《平南策》。李煜听说后更加害怕。赵匡胤下令在蜀地处死了杜著,把薛良发配到庐州当衙役,李煜这才安心了一些。
最终,由于南唐国土狭小,实力衰弱,李煜再也待不住了,于是迁都到豫章。赵匡胤派通事舍人王守正带着诏书去安抚他。
好家伙,景帝驾崩了!他手下的桂阳郡公徐邈赶紧上奏,汇报了这个噩耗。太祖皇帝为此停朝五天,还派了鞍辔库使梁义去吊唁,并且赏赐了三千匹绢。景帝的儿子煜(也就是后来的太祖)也派人上奏,请求追封他老爹为皇帝,这事儿皇帝也同意了。于是,景帝被追封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墓叫做“顺陵”。
煜,字重光,是景帝的第六个儿子,原名叫从嘉。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写文章,还会书画,懂音律。一开始被封为安定郡公,后来一路升迁,当上了诸卫大将军、副元帅,最后被封为郑王。
景帝刚即位的时候,把弟弟齐王景遂立为元帅,让他住在东宫;燕王景达当副元帅。当时兄弟几个在景帝灵柩前立下盟约,说要兄弟齐心协力。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都让景遂参与决定。景帝的长子冀被任命为东都留守,后来又立景遂为太子,景达为齐王兼元帅,冀为燕王兼副元帅。冀镇守京口的时候,周朝军队来攻打淮河地区,吴越军队围攻常州,冀的军队打败了他们。景达驻扎在濠州,也打败了敌人,把他们赶跑了。割地之后,景遂被任命为洪州元帅,封为晋王;景达被任命为抚州元帅,而冀则被立为太子。可惜的是,景遂没多久就去世了,几个月后冀也死了,于是就立从嘉为吴王。
建隆二年,景帝迁到洪州,立从嘉为太子,让他监国。那年秋天,从嘉继承了皇位,住在建康,改名为煜。他立生母钟氏为圣尊后,因为钟氏的父亲叫泰章;他的妻子周氏则被立为皇后。他还派户部尚书冯谧送来贡品:两千两黄金,两万两白银,还有三万匹丝绸、纱罗等织物。同时,冯谧还上奏,表达了继承皇位的想法,说:
我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实愧不敢当,自从离开学校,心里就对功名利禄没什么兴趣。承蒙父母兄长的养育之恩,我一直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想着追随巢父、许由的遗风,远远仰慕着伯夷、叔齐的高尚节操。后来我诚恳地禀告先父,这并非虚言,很多人也都知道。只是因为兄长们相继去世,按照辈分依次递补,先祖认为我能继承家训,又因为我是长子嫡孙,所以让我来管理国家事务,转眼间就到了这个年纪。等到我被临时派去豫章,又在建业久留,担任储君副手的职位,分管安抚的权力,我担心自己难以胜任,一直努力克己自励。没想到却因为一些小事受到了处罚,玷污了继承的荣耀,因此我常常反省自己,不敢忘记本心。但是,我想起先祖在江表称王将近二十年,中间一直勤于政事,想要卸下重担。我亡故的兄长文献太子,原本打算从冀州继承皇位,已经下定决心,但是世宗皇帝苦劝再三,这件事才作罢。等到陛下您登基称帝,更加仁厚宽容,并且发誓要子孙后代永远效忠于您,我这才放下心来。我接受这个职位,并非为了邀功请赏,既然继承了先祖的基业,又怎敢忘记肩上的重担呢?我只会一心一意地效忠朝廷。如果我稍有改变初心,萌生异心,那不仅是对祖先的不敬,更是对神明的亵渎。我掌管着全国百姓的性命,仰赖上天的庇佑。何况陛下您仁慈宽厚,必将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胜过往日。我将依靠您的力量,安抚旧地,争取获得太平盛世,享受安宁康泰的生活。但是我担心的是,吴越两国与我们接壤,而且曾经是死敌,我担心他们会对我们的边境有所图谋,引发战乱。我会严加管束军队,绝对不会主动挑起事端,避免发生冲突,影响朝廷的安定。我还担心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会挑拨离间,制造事端,暗中搞鬼。希望陛下明察秋毫,分辨是非,让我这个远方的臣子能够安心为国效力。
太祖皇帝下诏回应了我的奏章。自从景帝归附朝廷以后,周世宗就给景帝写过信,直到现在,因为煜的即位,才下诏书,但没有直接点名。
南唐后主李煜听说昭宪太后去世了,就派户部侍郎韩熙载和太府卿田霖去朝廷吊唁,送去贡品。三年后,朝廷下诏,允许所有在江南的横海、飞江、水斗、怀顺等军队的家属过江回家。李煜每次听说朝廷打胜仗或者有什么喜庆的事,都会派人送去犒劳军队和贡品。要是朝廷有什么大庆典,李煜除了送贡品,还会另外以“买宴”为名,再送上许多珍贵的玩赏之物。不管是吉庆还是丧事,李煜都会另外准备贡品表示祝贺或慰问。就连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去世,他也派人去朝廷吊唁。
乾德元年,李煜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用自己的名字上奏,但是朝廷没有答应。到了乾德二年,朝廷又下令允许江南的百姓和盐场官吏在长江边采捕和进行贸易过江。之前,朝廷在长江北岸设立了榷场,禁止商人过江,也禁止百姓在江边砍柴打渔。这一年,因为江南闹饥荒,朝廷才特地取消了这个禁令。乾德三年,李煜进贡了二万两白银和数百件金银龙凤茶酒器皿。开宝四年,他又把占城、阇婆、大食三国进贡的礼物转献给朝廷,还派弟弟李从谦进献珍宝器物、金银布帛,并且另外“买宴”,贡品数量比以前都多了一倍。那年冬天,因为朝廷要举行郊祀大典,他又派弟弟李从善进贡。
岭南平定之后,李煜害怕了,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改国号和国印。于是,他的国号从“唐国”改为了“江南国”,国印也相应地改为了“江南国印”。他还再次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用自己的名字上奏,这次朝廷同意了。李煜还开始削弱自己的制度,在奏章中自称“臣”,把中书省和门下省改成了左右内史府,尚书省改成了司会府,御史台改成了司宪府,翰林院改成了文馆,枢密院改成了光政院;把诸王降封为国公,许多官职名称也做了更改。开宝五年春节,李煜又另外进贡了三十万钱,并且以后每年都照此办理。宋太祖任命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赐给他府邸,让他留在京城。这一年,李煜又进贡了二十万石米麦。表面上看,李煜对宋朝毕恭毕敬,尽着藩臣的本分,但实际上,他暗中修整武器,招募兵马,秘密地准备着战争。
宋太祖担心李煜难以控制,就派李从善去劝说李煜进京朝见,李煜只是送上一些土特产作为贡品。开宝六年,宋太祖又赐给李煜十万斛米麦,用来救济江南的饥民。
话说七年秋天,朝廷下旨让李煜进京,李煜装病推脱了圣旨。到了冬天,朝廷就派兵讨伐他了。 朝廷任命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准备好好收拾他。
李煜一开始听说朝廷要派大军来打他,吓得不轻,赶紧派他弟弟李从镒和潘慎修来京城行贿,送了二十万匹绢、二十万斤茶叶,还有金银器皿、车马衣服等等一大堆东西。这俩人到了京城后,就被安排住在了宾馆里。 结果呢,朝廷的军队先攻克了池州,又在采石矶打败了李煜的两万兵马,还抓了他们的龙骧都虞侯杨收等人,缴获了三百匹战马。 这江南地区可是没有战马的,朝廷每年都给李煜赏赐战马,这次缴获的战马一看印记,全都是朝廷赏赐的那些!
早先,朝廷决定要攻打江南的时候,有个江南进士叫樊若水,跑到京城献计献策,建议建造浮桥渡江。 太祖皇帝就派高级官员石全振去荆湖地区建造几千艘黄龙船和黑龙船,还用大船运载巨大的竹筏,从荆州往下游运送。 等到正式下令曹彬他们出兵的时候,又派八作使郝守濬等人带着工匠去现场搭建浮桥。 当时很多人议论纷纷,说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在长江上造浮桥的事儿,担心这事儿办不成。 结果呢,他们先在石牌口试着造了个小的,然后搬到采石矶,三天就造好了! 大军过江,就跟走平地似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李煜一开始听说朝廷要造浮桥,还跟他的大臣张洎说了这事儿,张洎说:“自古以来,长江上就没造过桥的事儿啊!” 李煜也说:“我也觉得这是在开玩笑呢!”
南唐后主李煜把兵权交给皇甫继勋,政事交给陈乔和张洎,还让徐温的孙子徐元楀等人负责传达军情。可每次前方告急,军报总是送达不及时。打了八年仗,宋军打到城下了,李煜还蒙在鼓里。有一天他登上城楼,才看到城外到处是宋军的营寨和旗帜,这才吓得够呛,知道自己是被身边的人蒙蔽了,于是就杀了皇甫继勋。
他又召来朱令赟,让他带着几万士兵乘着巨大的木筏顺流而下,打算去破坏宋军的浮桥。结果还没到,就被刘遇打败了。李煜又招募了五千多名士兵,想偷袭宋军,可这些人根本没打过仗。半夜里,他们每人拿着一个火把去攻击宋军的北营,宋军故意放他们靠近,然后狠狠地打了一顿,全歼了他们,还抓获了他们的将领,那些将领身上都带着官印信物。
一开始,宋太祖派曹彬南征的时候,就特意嘱咐他:“你到了那里,千万别滥杀无辜,可以先展示一下武力,让他们自己投降,不必急着攻城。”等曹彬的军队包围了城池,宋太祖又派左拾遗、知制诰李穆送南唐使者李从镒回国,还给他带了手诏,催促南唐投降。金陵(润州)城破后,李煜的情况非常危急,就派徐铉、周惟简拿着贡品来求和,还亲笔写了奏章,哀求宋太祖停战,但宋太祖没答应。过了一会,李煜又派徐铉他们来求和,再次请求缓兵,宋太祖还是没答应,只给了他们丰厚的赏赐打发他们回去。其实,李从镒回国的时候,宋太祖已经下令各路将领停止攻城,但李煜最终还是相信了身边人的话,犹豫不决,最后又下令继续进攻。
八年冬天,城破了,曹彬他们把军队驻扎在宫门口,李煜带着他的近臣在宫门口迎接他们。曹彬他们上奏了战报,把李煜和他的宰相汤悦等45个人献给了宋太祖。宋太祖在明德楼上,因为李煜曾经向宋朝称臣纳贡,所以下令官员不要宣读战报,只让李煜他们穿着白衣,戴着纱帽在楼下请罪。宋太祖下令赦免了他们,还赏赐他们冠带、器物、钱币、马匹等,赏赐的等级各有不同。宋太祖下诏说:
**上天之德本于好生,为君之心贵乎含垢。自乱离之云瘼,致跨据之相承,谕文告而弗宾,申吊伐而斯在。庆兹混一,加以宠绥。**
南唐后主李煜,继承祖上的基业,占据偏远地区称王。他老爸以前可是朝廷的官员,李煜继位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来朝廷报到。我呢,一开始对他采取宽容的态度,处处忍让。可是他表面上说归顺朝廷,实际上却一点儿诚意都没有,不仅囤积兵力,修筑工事,还越来越嚣张。我想给他留条后路,消除他的疑虑,所以下诏书召他来朝见,希望能够和平解决问题,谁想打仗呢?结果他根本不理睬,暗地里却在密谋算计。没办法,我只好派兵征讨,攻打他的城池,讨伐他的罪行。等他快撑不住了,又多次向我求饶,可他就是死不悔改,最终自取灭亡。
想当年,尧帝治天下的时候,也不是没动用武力;禹王治水的时候,也惩罚了不听话的防风氏。翻翻古书,历朝历代都有严厉的刑法。我呢,一向主张以德服人,尽量避免杀戮。以前蜀地的君主和吴地的君主,他们都是降臣,地位也不高,后来都被我封了爵位,做了诸侯。李煜身为外臣,却辜负我的恩德,他的行为和禅让、投降完全不一样。我破格提拔他,让他位列朝廷高官,还赐给他侯爵的称号,对他优待有加,已经够仁慈的了。就封他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再封个“违命侯”的爵位,也算是给他个教训吧。
把他召到宫里,我亲自慰问了他。他老婆周氏被封为郑国夫人;他的儿子神武右厢都指挥使仲寓被封为左千牛卫大将军;弟弟宣州节度使从镒被封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弟弟江州节度使从谦被封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儿子神武统军从度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儿子神武左厢都指挥使从信被封为右监门卫大将军;侄子户部尚书仲远被封为右骁卫将军;侄子刑部尚书仲兴被封为右武卫将军;侄子礼部尚书仲伟被封为右屯卫将军;侄子宗正卿季操被封为左武卫将军;侄子殿中监仲康被封为右领卫将军;侄子殿中少监仲宣被封为监门卫将军。 我还赏赐了他弟弟和侄子们每人一套宅子。
宋太宗当了皇帝以后,就取消了违命侯的称号,还给后蜀后主孟昶升官加爵,封他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孟昶自称家里穷,皇上就下令增加他的月俸,还赏了他三百多万钱。有一次,太宗皇帝去崇文院看书,把孟昶和南唐后主李煜都叫去了,让他们随便看看书,还问孟昶:“听说你在江南很喜欢读书,这些书里有很多都是你以前的东西,回朝后你还读书吗?”孟昶赶紧叩头谢恩。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孟昶去世了,享年四十二岁。朝廷为他停朝三日,追赠他太师的官位,追封他为吴王。
早些时候,从后汉开始,江南民间就流行奢侈的服饰和玩物,别人问起这些东西的来历,他们都会说是“赵宝子”的东西。还有,孟昶的歌妓们曾经用露水染布,染成碧绿色,晚上染好后没收起来,第二天早上露水干了,颜色反而更鲜艳了,孟昶很喜欢。从那以后,宫里的人都争着收集露水,用它来染布做衣服,叫做“天水碧”。等到江南灭亡以后,人们才明白,“赵”是国号,“宝”是年号,“天水”是赵国的愿望。
孟昶的弟弟孟从善,假装被封为郑王,官职也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尉、中书令,后来被降封为南楚国公。开宝四年春天,他进贡了一些东西,被授予泰宁军节度使、兖州、海州、沂州观察使等职务,留在京城。当时太祖皇帝平定南唐,准备召孟昶进京,所以任命孟从善为节度使,还赏赐给他汴阳坊最好的房子。孟昶上书请求让孟从善回国,皇上优诏没有答应。开宝七年,皇上恩赏将领们,把掌书记江直木提拔为司门员外郎、同判兖州,衙内都指挥使兼左都押衙崔光习提拔为右千牛卫将军,衙内都虞侯兼右都押衙子再兴提拔为右千牛卫中郎将,官职都一样。皇上还封孟从善的母亲凌氏为吴国太夫人。江南平定后,孟从善被改任为右神武大将军。雍熙初年,他又升任右千牛卫上将军,后来外放担任通许监军。雍熙四年,孟从善去世了,享年四十八岁。
孟从善的儿子孟仲翊,大中祥符初年,被赐予同进士出身。大中祥符二年,他又被召来考试,被任命为楚州推官,后来官职升迁到殿中丞,因为犯错被免职。孟从善的另一个儿子孟仲猷,景德年间,被特别录用为三班借职。
从谦,原本的名字叫从谦,后来被伪齐政权封为吉王,之后又降封为鄂国公。跟着后周世宗柴荣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来升迁为右龙武大将军,还先后担任过随州、复州、成州三州的知州。后来他上表请求改名。淳化五年,他又上书朝廷说自己贫困,无法自给自足,请求外放任职。于是朝廷让他以本官身份担任武胜军行军司马,每月发给他三万钱的俸禄。他的儿子仲偃,在大中祥符八年考中了进士。
季操是后周世宗柴荣从父弟,也就是伪齐政权的江王李逷的儿子。他跟着柴荣回朝后,后来被任命为右神武将军,多次升迁,最后做到左卫大将军,还担任过康州刺史,之后又外放到单州担任都监。他还先后担任过淮阳军、涟水军、蔡州、舒州的知州。在大中祥符四年,季操去世了。
仲寓,字叔章,从小就聪明伶俐,能写文章,多才多艺。他被伪齐政权封为清源郡公,归朝后被任命为千牛卫大将军。柴荣去世后,太宗皇帝赐给仲寓积珍坊第一区和五千两白金。但仲寓的宗族有一百多口人,仍然贫困潦倒,无法维持生计,于是他上书向朝廷陈述了自己的困境。太宗皇帝很同情他,就授予他郢州刺史的职位。他在郢州任职十年,为政宽简,州内治理得很好。淳化五年,仲寓去世,享年三十七岁。他的儿子正言,在景德三年被特别补授为供奉官。正言早逝,没有留下儿子,只有一个孤儿寡母的女儿。真宗皇帝很同情她们,赐予她们一百匹绢和二百万钱作为嫁妆,并且派内臣负责此事。
柴荣生前在常州有土地田产,朝廷任命官员进行管理。后来朝廷听说他的宗族非常贫困,就下令卖掉他一半的土地田产,用来置办资产,以供养他的宗族。
舒元是颍州沈丘人。他年轻时就性格豪爽,爱好学习,曾经和道士杨讷在嵩山一起研习《左传》以及《公羊传》、《穀梁传》。他和杨讷一起到河中拜见李守贞,李守贞对他俩很欣赏,就让他们住在自己府邸里。李守贞后来谋反,就派舒元和杨讷秘密前往江南请求支援。江南派大将军皇甫晖等率领数万大军到沭阳,声援李守贞。结果李守贞战败,舒元和杨讷就留在了江南。舒元改姓朱,杨讷改名换姓为李平。
话说这个人叫李景,做过江宁县令、驾部员外郎、文理院待诏,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降职了。后来,世宗皇帝要征讨淮南,很多郡县都投降了,李景就请求见皇帝,跟皇帝聊聊打仗的事儿。皇帝一听很高兴,就派他带兵去攻打舒州,结果舒州被收复了,皇帝立马就封他当团练使。接着他又平定了历阳,李景就推荐他当淮南北面招讨使。
后来,周朝的军队包围了寿春,李景派他弟弟齐王李景达当元帅,带兵去救援,还派陈觉当监军,负责管理军队的一切事情。这个李景达跟陈觉关系不好,陈觉就偷偷地向李景告状,说李景达的坏话。李景相信了陈觉的话,马上派大将杨守忠去代替李景达。李景达一听,气坏了!他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又不想辜负李景的信任,就想自杀。他手下的一个幕僚叫宋洎,赶紧劝他说:“你是个大丈夫,去哪儿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干嘛非要为了老婆孩子去死呢!”李景达听了他的话,带着他的军队投奔了世宗皇帝。结果,李景把李景达的老婆孩子都杀光了。世宗皇帝本来就知道李景达是个骁勇善战的人,得到他之后非常高兴,就封他为检校太保、蔡州防御使。淮南平定后,又改任濠州防御使。
宋朝建立以后,他参加了平定李重进的战役,之后又改任沂州防御使。后来他又当了滑州巡检使,跟那里的节度使关系处不好,节度使就诬告他跟他的妻妹夫宋玘串通一气,请求什么东西。后来这事儿查清楚了,没事儿了。皇帝还下令让他恢复舒姓。开宝五年,他当了白波兵马都监。太平兴国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皇帝特地追赠他武泰军节度使的称号。
李景达这个人,脑子特别好使,记性也特别好。他当县令的时候,有人告他处理案件不认真,导致很多冤假错案。太祖皇帝亲自问他,问啥他就答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曲曲直直都讲得清清楚楚,太祖皇帝非常赞赏他。他还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李知白、李知雄、李知崇。
知白一开始在作坊当差。后来升任殿直,又因为雷有终的推荐,当上了供奉官和鄜延路驻泊都监,之后因为生病辞官,回嵩山隐居。知白曾经在太宗皇帝面前汇报工作,太宗皇帝听说他的事迹后,立刻召见了他,授予他西京作坊副使和泉福都巡检使的职位。真宗皇帝即位初期,知白恳求归隐,回到嵩山过起了以前隐居的生活。后来他又被王嗣宗和李元则推荐,担任了供备库使,先后担任过棣州、麟府、鄜延的钤辖,还做过虔州知州。之后他又请求归隐,皇帝亲自赐给他紫色的冠服,封他为崇玄大师。他还曾经献上《字母图》,皇帝下诏书褒奖了他。乾兴元年,知白去世,享年八十一岁。知崇在朝廷里担任过很多职务,最后做到供备库使。他还曾经做过广州钤辖和河北安抚副使,最后去世了。
知白的儿子昭远,在大中祥符五年,担任大理评事,因为直言进谏,被提升为大理寺丞,还被赐予进士出身,最后做到太常博士。
韩熙载,字叔言,是潍州北海人。后唐同光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名声在京洛地区都很响亮。他父亲韩光嗣,是平卢军节度副使。同光年间后期,青州军发生叛乱,赶走了他们的主帅符习,推举韩光嗣为留后。明宗皇帝即位后,诛杀了韩光嗣,韩熙载就逃到了江南,先后在伪吴国的滁州、和州、常州担任从事。
李昪篡位称帝后,韩熙载被任命为秘书郎,负责辅佐李昪的儿子李景在东宫。李景继位后,韩熙载升任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韩熙载自己说:“我得到了李昪的赏识和重用,却没有得到更高的职位,所以我现在辅佐他的儿子。”于是他上书皇帝,直言进谏,李景很欣赏他。他还修改了十多项吉凶仪礼中不符合规制的地方,因此遭到宋齐丘、冯延己的忌恨。
李昪将要下葬,因为韩熙载精通礼仪,所以让他兼任太常博士。当时江左地区刚刚建立,典礼制度有很多缺失,大家讨论李昪应该继承唐昭宗的帝位,庙号应该称宗。韩熙载建议说,古代帝王自己失去天下,又自己夺回天下,这叫做反正;不是自己失去天下,而是自己恢复天下,这叫做中兴,中兴的君主庙号应该称祖。因为李昪是恢复了已经衰败的江山,所以应该称他为烈祖。李景因此更加恩宠韩熙载,提升他为知制诰。韩熙载性格懒散,经常旷工,没多久就被罢免了。
开运年间后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江南却一片繁荣。当时,陈觉和冯延鲁两位大臣去讨伐福州,结果打了败仗灰溜溜地回来了。皇帝宋景帝却没追究他们的责任。 这可把范质和徐铉给急坏了,他们一起上书皇帝,请求对陈觉和冯延鲁依法处置。说起来,陈觉和冯延鲁是宋齐丘那伙人的同党。范质以前被宋齐丘排挤,还被贬到和州当司马呢,这事儿《徐铉传》里都写着呢。
过了很久,范质被朝廷召回,当上了虞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后来宋世宗平定了淮南地区,宋景帝觉得国库空虚,范质就建议铸造铁钱。等到宋煜继位后,终于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负责铸钱的事务。结果铁钱流通后,钱币贬值严重,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范质自己也开始后悔了。
范质文采很好,江东地区的文人雅士、僧道们都争先恐后地送钱送物,请他写碑文铭志。范质也因此获得了不少赏赐。 所以他就养了四十多个歌妓妾侍,这些女子大多擅长歌舞,他也不怎么管束她们,让她们随意出入他的书房,跟宾客和学生们混在一起。宋煜皇帝看重范质的忠诚和直言敢谏,本来想重用他,但最终因为范质生活作风不检点,就把他贬到洪州当右庶子。
范质把那些歌妓都打发走了,只身一人上路。宋煜皇帝把他留了下来,改任他为秘书监,没多久又恢复了他的原职。 可那些被赶走的歌妓,没过多久又都回来了,情况跟以前一模一样。宋煜皇帝无奈地叹息道:“我也没办法啦!” 后来,范质又升任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开宝三年,范质去世,享年六十岁。宋煜皇帝非常惋惜,追赠他左仆射、平章事,谥号文靖,把他葬在了梅岭冈谢安墓的旁边,还让徐锴为他编纂遗文。
韩熙载,那可是个才气俊逸、聪明敏捷的人,性格高洁简朴,从不低声下气,更别说去巴结别人了。即使被贬官,他始终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在江左地区,人们都尊称他为“韩夫子”。显德年间,韩熙载曾经到朝廷办事,回来后,后主李景问他朝中大臣的情况,当时太祖赵匡胤正在整顿军队,韩熙载回答说:“赵点检的眼神不太正常,难以捉摸啊!”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李景更加器重韩熙载了。韩熙载这个人呢,挺自负的,喜欢说大话。话说乾德丁卯年,五星连珠出现在奎宿,奎宿主管文章,而且这次连珠在鲁地发生,当时太宗赵匡义镇守兖州和海州,这可是天下太平的祥瑞啊!那一年,韩熙载写了《格言》五卷,自己在序言里写道:“鲁地没有相应的应验,韩子《格言》却完成了。”很多人听了都笑话他。
冯谧,原名冯延鲁,字叔文,祖籍彭城,唐朝末年南迁,定居新安。李昪称帝后,立儿子李景为太子,冯谧和他的哥哥冯延己都因为文学才能得到李景的赏识。李景继位后,冯谧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中书舍人。
晋朝开运年间末期,闽越地区大乱,李景派冯谧和谏议大夫陈觉快马加鞭前去安抚,结果冯谧竟然假传圣旨,调动好几个郡的军队攻打福州。结果战败了,冯谧拔出佩刀自刺,幸好被手下的人拦住了,没死成,最后被流放到舒州。后来朝廷大赦,冯谧被重新启用,又当上了中书舍人,之后又改任工部侍郎。江南以扬州为东都,任命冯谧为副留守。周世宗攻打扬州,冯谧剃光头发做了和尚,躲在寺庙里,结果还是被官兵抓住了。周世宗放了他,授予他太常卿的官职,还赏赐了很多东西。几年后,冯谧又升任刑部侍郎,后来被放还,做了户部尚书。建隆三年,南唐后主李煜进贡,冯谧趁机上表请求朝廷赐还他在舒州的田宅,皇上就下诏赐给了他。后来冯谧又改任常州观察使,最后死在那里。
他的儿子冯伉回到中原,和他哥哥冯仪、冯价一起考中了进士。冯伉的文章写得清丽脱俗,曾经写过一篇《平晋颂》,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冯伉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到各地做地方官,都有政绩。咸平三年,冯伉担任福州知州,死在那里。朝廷特地赐给他十万钱,并且让他的儿子冯玄应直接当了官。
潘佑是南唐散骑常侍处常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就特立独行,闭门读书,不怎么跟人来往。长大后,他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议论。陈乔、韩熙载、徐铉等人一起推荐他给后主李景,于是他做了秘书省正字、直崇文馆。李煜继位后,潘佑升迁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没过多久,他又当上了知制诰,后来做了内史舍人。
有个叫李平的人,本来是嵩山道士杨讷,投奔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后唐乾祐年间,李守贞叛乱,派杨讷和舒元去江南求援。李守贞失败后,杨讷就改了名字,在江南做了员外郎,后来又升迁为卫尉少卿、蕲州刺史、户部侍郎。李平很喜欢神仙方术那一套,行为举止很怪异,还自称经常跟神仙沟通。潘佑也喜欢神仙方术,所以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他们两家都建了清静的房间,画了神像,经常披头散发,赤裸着上半身待在房间里,家人都不准进去。潘佑曾经建议恢复井田制,按照《周礼》设立牛籍,还推荐李平担任司农寺判官来负责这件事。结果这政策实行后,百姓怨声载道,没多久就取消了。潘佑觉得自己被大家排斥,很生气,就开始到处诋毁大臣和掌握兵权的人,说他们结党营私,图谋叛乱;他还说国家快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自己当宰相,就无法挽救。当时江南的政务大多由尚书省处理,于是潘佑又推荐李平主管尚书省的事务,还推荐星官杨熙澄当枢密使,推荐小校侯英掌管禁军,但李煜都没采纳。潘佑更加愤怒,上书请求诛杀宰相汤悦等几十个人,李煜亲笔写信警告他。潘佑从此不再上朝,就在家里写信说:“我听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最近我接连上书揭露奸邪,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士人呢?”于是他就自杀了。
皇甫继勋是江州节度使皇甫晖的儿子。他从小就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军校,他父亲在滁州战死后,皇甫继勋一路升迁,做了将军、池州和饶州刺史,他勤于政务。后来他入朝做了诸军都虞侯,又升迁为神卫统军都指挥使。那些老将相继去世,而皇甫继勋还年轻,于是就成了大将。他家财万贯,府邸、车马、服饰都很奢华,养着歌妓,讲究饮食,非常喜欢宴乐。
宋军打过来了,咱们这边好多军队都打败了,继勋想让李煜赶紧投降。当时军队里谣言四起,都说咱们国家不行了,快不行了。他侄子绍杰因为继勋的关系,当了个巡检,经常被派去见李煜,劝他投降。后来还下冰雹了,继勋又偷偷摸摸地跟李煜说,这是灭亡的预兆啊。要是有人想组织勇士晚上冲出去跟宋军拼一下,继勋就立马把他们抓起来,狠狠地打一顿。他还让李煜把一千多亲兵调去守城门,结果被宋军给打了个措手不及。有一天,李煜自己去巡城,看到宋军在城外扎营,到处都是旌旗,这才吓坏了,知道自己被身边的人给蒙蔽了。巡城回来,继勋跟着进了宫。李煜就把他给骂了一顿,说他造谣惑众,不听命令,然后把他抓起来,交给大理寺。刚把继勋弄出去,士兵们就一拥而上,把他给撕碎了,一会儿工夫就什么都不剩了。绍杰也被杀了。李煜后来赦免了他们的家人。
周惟简,江西鄱阳人,隐居山林,喜欢学习,对《易经》理解很深。李煜把他请来当国子监博士、集贤院侍讲。过了一段时间,周惟简当上了虞部郎中就退休了。宋军围攻金陵的时候,李煜想找个能跟宋军谈判的人,张洎推荐了周惟简,说他很有见识,能跟宋军谈笑风生,把事情解决了。于是李煜就让他当了给事中,和徐铉一起出使宋朝。宋太祖召见他们,严厉地质问他们,周惟简吓得不轻,就说:“我本来住在山里,不想做官的,是李煜硬逼着我来的。我听说终南山有很多灵药,等事情完了,我想去终南山隐居。”宋太祖同意了。江南平定后,周惟简被任命为国子监《周易》博士、判监事。开宝九年,他上书说自己想退休,其实他心里也不愿意,是被逼无奈的。后来改任虞部郎中,然后退休了。宋朝还把他的儿子周缮安排到京兆府鄠县当主簿,方便他照顾父亲。
太平兴国初年,周惟简从终南山来到京城,想见皇帝。但是有关部门说他都退休了,没有皇帝的诏书不能随便进宫,于是他就回去了。过了一年多,他又上书请求重新做官,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后来升迁为水部员外郎,最后去世了。他儿子周缮后来考中了进士,官做到都官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