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亿,字宗魏,祖上是真定灵寿人,后来搬到了开封雍丘。他考中了进士,当过大理评事、永城县令,政绩很好。别的县里解决不了的案子,郡守皇甫选都交给韩亿来处理。后来他当了陈州通判,正赶上黄河决堤,修堤坝要花很多钱,韩亿没向老百姓收税,自己想办法完成了工程。宋真宗本来想召见他考试,但是因为韩亿和王旦关系不好,所以直接召见了他,升官让他去当洋州知州。

洋州有个地主李甲,他哥哥死了,逼着嫂子改嫁,还诬陷嫂子的孩子不是他哥哥的,想霸占嫂子的财产。嫂子告到官府,李甲就贿赂官吏,把嫂子压下去了,折腾了十多年,也没个结果。韩亿翻看以前的案卷,发现以前审理这个案子的人,居然没找来奶妈作证!于是,韩亿把李甲叫来,当着奶妈的面问他,李甲没办法抵赖,真相大白了。韩亿一路升迁,当上了尚书屯田员外郎、相州知州。河北闹旱灾,转运使没如实上报,只有韩亿上奏说闹饥荒,请求免除百姓的赋税。后来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贿,韩亿主动要求自己审理这个案子,虽然最后查清了事实,但他还是被降职,当了大名府通判。没多久,他又当上了殿中侍御史,后来升任侍御史,还去淮浙地区安抚,之后又当了开封府判官,最后出任河北转运使。

宋仁宗刚即位的时候,韩亿升任直史馆,当了青州知州,又兼任司封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还当过大理寺丞。吴植当临江军知军时,派人送钱给宰相王钦若,结果送信的人到了京城,话不小心说漏了嘴。王钦若知道这事瞒不住了,就把送信的人交给官府。朝廷下令让御史台审理此案,吴植却说自己没送钱,反过来诬陷送信的人胡说八道,把话传到了王钦若那里。韩亿认真调查,发现吴植是因为害怕自己要被罢官,所以才没送钱,但事情已经败露了。于是,吴植被罢官,而王钦若也被调查,最后被赦免了。后来,朝廷要改革茶税,结果税收没达到预期,韩亿奉旨弹劾这件事,从宰相以下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可见韩亿的刚正不阿。从薛奎之后,只有韩亿一人独掌御史台事务超过一年。

我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然后奉命出使辽国。当时,我的副使是章献皇太后娘家人,他自作主张,谎称太后有旨意要告诉辽国,说要两国友好相处,世代友好下去,我当时并不知情。辽国皇帝问我:“皇太后既然有旨意,大使你为什么不早说?”我回答说:“我们朝廷每次派人出使,皇太后都会这样告诫我们,但这并不是要告诉辽国的。”辽国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说:“这可是两国百姓的福气啊!”大家说副使把话说错了,而我却反而让辽国皇帝觉得我们很有诚意,都非常赞扬我。

后来我被任命为亳州知州,之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审刑院知院,又升任兵部郎中、同判吏部流内铨,最后做到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并出任益州知州。益州历来每年要发放六万石官粮给贫苦百姓,在辰时进行粮食交易。那一年大旱,我加倍发放了官粮,并且提前发放给百姓,所以老百姓没有挨饿。我还疏通了九升江的河口,灌溉了数千顷的农田。益州和茂州与羌族和夷族接壤,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每年都到永康官场卖马,我担心他们会窥伺四川,就奏请朝廷把马市迁到黎州境内。

我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我提议效仿唐朝制度,设立御史里行。景祐二年,我被任命为尚书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当时国家长期太平,军事防备松懈,我就建议朝廷从两府中挑选出几十个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帅,逐步进行试用。我还说,武将应该懂军事,但是兵书却被禁止流传,我建议编纂兵书要义,授予武将。于是皇帝亲自编撰了《神武秘略》,赐给边关将领。

唃厮啰打败了赵元昊后,前来献捷。朝廷商议要提升唃厮啰的官职和权力。我说:“他们都是边疆臣属,现在不能劝他们化解仇恨,反而加赏他们,这不是安抚四方的办法。”于是,这个议案就被搁置了。赵元昊每年都派人来京城,出入民间没有特别的限制,我请求下诏书为他们设置馆舍,并规定官民交易的规则。表面上看起来很麻烦,实际上是变相地进行监控和防范。

范仲淹给开封府递交了一份《百官图》,暗指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不公平,还偷偷地推荐了韩亿。范仲淹后来被贬官了,皇帝就找韩亿谈话。韩亿说:“范仲淹推荐我完全是出于公心,我能力不足这点陛下您很清楚;要是出于私心,那我早就投靠他了,根本不会等到现在才被推荐。” 结果韩亿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

后来忻州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上奏说宰相王随和陈尧佐能力不行,还说韩亿的儿子韩综担任群牧判官,不合适,不该让韩亿自己请求用他哥哥韩纲顶替。 于是韩亿和两位宰相都被罢免了官职,韩亿被任命为应天府知府,不久后又升任资政殿学士、成德军知军。 后来他又调任澶州,之后又调任亳州,官做到尚书左丞,最后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 韩亿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韩亿为人正直,家教很严,即使在家休息,也从不懈怠。 他看到亲戚朋友家境贫寒的,总是帮助他们办丧事。 每当看到各地奏报里,说哪个小官吏犯了点小错,他就很不高兴,说:“现在天下太平,皇上希望所有的人都过得好,哪怕是虫子草木,都希望它们能安居乐业。 当官的,大的希望做公卿,次一点的也希望做侍从、一千石的官,更小的也希望在京城当差,怎么能在太平盛世里把他们都压抑住呢?” 韩亿有八个儿子:韩纲、韩综、韩绛、韩绎、韩维、韩缜、韩纬、韩缅。

韩纲,官做到尚书水部员外郎。 庆历年间,他担任光化军知军,为人刻薄急躁,不会安抚士兵。 后来盗贼张海率众劫掠到边境,韩纲带领禁军守城,发放饼干食物却经常不及时,老百姓拿出酒食犒劳军队,韩纲却收走他们的羊猪,拿钱买兵器,士兵们都很生气。 他还曾经命令军校绘制阵图,没画好,就要杀掉他们,士兵们更加害怕。 有一天,士兵们正在吃饭,军校邵兴大声喊叫让大家别吃了。韩纲大怒,抓了几个士兵关进监狱。邵兴害怕了,就带领士兵们抢夺军库的兵器造反,想杀掉韩纲。韩纲带着妻子儿女从城墙上爬下去,顺着汉江逃跑了。邵兴等人放火烧城,带领军队往蜀道方向逃窜,结果被官兵打败,邵兴被斩首,其余参与叛乱的人都被杀掉了。韩纲因为弃城逃跑被革职,流放到英州。

韩综,字仲文。一开始是靠荫蔽当上了将作监的主簿,后来升迁为大理评事。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了,先后担任邓州和天雄军的通判。有一次黄河水漫过了金堤,好几百户人家都跑到土堆上避难。韩综下令说:“能救一个人,我就给他一千钱!”老百姓都争着划船救人,结果那些土堆很多都被冲垮了。

吕夷简从北京回来当宰相,推荐韩综担任集贤校理,然后又升任同知太常院。后来又当了开封府的推官,几个月后,就升迁为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

他出使契丹,契丹皇帝问起他的家世,韩综说他祖上亿在先朝曾经出使契丹。契丹皇帝很高兴,说:“跟中国交往这么久了,父子都来当使臣,应该敬我一杯酒。”韩综带着其他五个使臣一起站起来给契丹皇帝祝寿,契丹皇帝也离席回敬,非常高兴。回国后,陈执中说韩综是自作主张,就把他外放到滑州做知州,后来又调到许州。

殿前指挥使许怀德的妹妹去世了,在阳翟留有遗产,因为没有孩子,就归了官府。许怀德想私吞这笔遗产,官司还没判决。杨仪就写信托韩综帮忙。信到了的时候,转运使已经被调到别的州去了。韩综因为收到了这封信却没有上报,被夺去了集贤校理的职务,改任袁州知州。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江东转运使。回朝后,再次担任修起居注,一路升迁,做到刑部员外郎、知制诰,最后去世了。

韩综曾经担任契丹馆伴使,契丹使者想在书信中称北朝,而不提契丹的国号。韩综说:“自古以来,建国没有国号的,还没听说过呢。”使者很惭愧,就没再提这事儿。后来朝廷要选人陪同契丹使者,皇帝说:“谁能比得上韩综呢?”韩综的儿子韩宗道,后来当上了户部侍郎、宝文阁待制。

纲子宗彦,字钦圣,靠祖上的功劳先混了个将作监主簿的职位。后来参加进士考试,考了个第一名,一路升迁当上了太常博士。因为得到大臣的推荐,被朝廷召去考试,然后当上了集贤校理。他还做过京西、京东的刑狱提点官。有一次,应天府出了个案子,一个平民犯了死罪,案子结了还没判,通判孙世宁给辨明了真相。那些狱吏该受处罚,可知府刘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追究。宗彦去查案,刘沆又处处阻挠。宗彦就向朝廷告发刘沆,把那些狱吏的罪行也揭露了出来。当时仁宗皇帝年纪大了,还没立太子,宗彦就上书建议说:“汉章帝曾经下令,凡是怀孕的妇女,都赏赐粮食,每人三斗,并且免除她们丈夫一年的赋税,还把这写进了法令。我查阅史书发现,汉章帝有八个儿子,长子就是和帝,其他的质帝、安帝等等都是他的后代,所以建议恢复这个赏赐怀孕妇女的政策。”他还说:“皇上重视百姓的繁衍,上天也会保佑皇室子孙兴旺。”后来,宗彦做到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任三司盐铁勾院判官,最后去世了。

纲子宗彦的儿子宗道,官做到户部侍郎、宝文阁待制。

韩绛,字子华,也是进士考试第一名,后来做过陈州通判,在集贤院任职,还做过开封府推官。曾经有个叫冷青的男子,胡说八道说他母亲以前在宫里侍奉皇帝,怀了他的孩子才生下他。开封府觉得他疯了,打算把他流放到汝州。韩绛说,把他流放到外地反而会迷惑百姓。于是韩绛追查到底,查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冷青的母亲以前确实在宫里做过事,后来嫁给了平民冷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才生下冷青。最后,冷青被判处死刑。

韩绛后来做了户部判官。江南闹饥荒,他被任命为体量安抚使,推行了几十条便民措施;宣州知州廖询贪赃枉法,韩绛把他绳之以法,百姓都很高兴。韩绛回朝后,被任命为起居注同修,又升任右正言。仁宗皇帝对韩绛说:“我重用你,你是朕亲自提拔的,你以后议论事情,不要太激烈,要顾全朝廷的整体利益,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可行,不要让我成为一个不听谏言的皇帝。”

话说当时王守忠当上了内侍省的都知,还兼任了内侍省的判官。包拯觉得这官职太大了,从建国以来,还没听说过一个人同时管两个省的,就赶紧跟皇帝说了,皇帝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下令以后别再这么干了。

后来有个道士叫赵清贶,经常出入宰相庞籍家,结果因为行贿受贿被抓了,在开封府被杖责后流放,最后死在了路上。包拯认为庞籍是故意让府里的人杀了赵清贶,所以庞籍和开封府尹都被贬官了。没过多久,庞籍又被重新提拔了,包拯极力反对,但没成功,最后气得辞去了官职。

第二年,包拯又当上了知制诰,然后请求去河阳做官,后来又被召回朝廷,负责处理流内铨的事务。黄河在商胡决堤了,朝廷采纳了李仲昌的建议,开挖了六塔河,结果问题更严重了。皇帝就派包拯去安抚河北。当时李仲昌是朝廷的主事,大家都怕他,没人敢说什么。包拯却直接弹劾李仲昌,说他危害国家,罪不可赦,结果李仲昌被发配到岭南去了。

之后包拯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欧阳修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上奏说:“包拯应该在朝廷做事,瀛州这种地方配不上他!”于是包拯被留在了朝廷,担任谏院,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后来又升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皇帝去茅山祈求子嗣,包拯负责起草祝词,趁机劝皇帝减少宫中嫔妃人数,限制内臣收养子女,以加强皇室血统的纯正,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掖庭的刘氏仗着可以走后门,干了不少坏事,包拯把这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你告诉我,朕根本不知道。”没几天,刘氏和其他一些不检点的人就被赶出宫了。

真定府的守将吕溱犯了法,他的同僚们一起上书请求赦免他,包拯说:“要执行法律,就应该从地位高的人开始,如果互相请求赦免,那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他不仅弹劾了吕溱,还弹劾了那些为他求情的人,吕溱最终被罢免了。富弼启用张茂实掌管禁军,包拯说:“人们都说张茂实是先帝的儿子,怎么能让他掌管禁军呢?”皇帝没听他的,包拯就闭门谢罪,说自己不敢再称御史中丞了。皇帝召见了他,但他出宫的时候,没有拿着笏板穿过朝堂,谏官们对此进行了批评,最后包拯被贬到了蔡州做官。

几个月后,我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负责庆州的政务。当时羌族人占据堡垒作乱,我当天就平定了叛乱。之后,我又升任端明殿学士,去成都府做知府。张咏在四川做官的时候,春天卖米,秋天卖盐,官府发放凭证以帮助贫困弱势群体。但时间久了,权力就落到了豪强手里;朝廷派来的官员到四川,和那些贪酒的官吏做生意,还从中渔利以讨好他们。我把这些情况都奏报给皇帝,请求罢免他们。

后来,我被召回京城,担任开封府知府,之后又做了三司使。我建议把川陕地区的官田粮食输送到常平仓,并根据路程远近给予相应的补贴。皇帝感叹道:“大家都采取姑息养奸的办法,你为什么就不能顺着他们的意思办事呢?” 但我还是坚持执行了我的建议。内廷的官员多次向我求恩,我都坚决拒绝了。我还对皇帝说:“我得罪了很多人,恐怕会有谣言中伤我。” 皇帝说:“我在藩邸的时候,就听说有些官员把国事当成私人情分来处理。你坚持的原则很好,有什么好怕那些诽谤的?”

宋神宗当政的时候,韩琦推荐司马光有辅佐国家的才能,于是司马光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他首先建议设立审官西院,负责审查武官上朝的情况,以此来减少官吏的贪污舞弊。有一次,神宗问司马光国家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司马光建议要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接着,他又谈到了差役制度的弊端,希望能改革差役法,差役制度的改革讨论由此开始。司马光还代替陈升一起制定了三司条例。王安石每次上奏,都会说:“我看到的安石提出的建议,没有一条不是非常恰当、可以采用的,陛下应该认真考虑。”王安石因此得到了司马光的支持。

熙宁三年,司马光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西夏人入侵边境,司马光请求前往边境抗敌,王安石也请求前往。司马光说:“朝廷现在正依靠着王安石,我应该去。”于是,司马光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不久,他又兼任河东宣抚使,很多紧急的事情来不及上报朝廷,就允许他自行处理,朝廷给了他全权处理的权力和空头名义的诏书,让他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十二月,司马光就在军中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并在延安设立幕府。司马光本来就不熟悉军事,他的措施也常常不得要领,他挑选蕃兵组成七支军队,采用了知青涧城种谔的策略,想要攻取横山,命令各将领听从种谔的指挥,并对蕃兵进行丰厚的赏赐,结果导致将士们怨声载道;他还把骑兵的战马分给蕃兵,甚至有人抱着马头哭泣。攻下啰兀城后,他又冒着大雪修筑抚宁堡,调兵遣将,弄得人心惶惶。结果两座城池失守,司马光赶紧调集各路军队救援,庆州的军队最终发生兵变。有人指责司马光的过错,于是司马光被罢免,改任邓州知州。

第二年,司马光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调任许州,后被晋升为大学士,又调任大名府。熙宁七年,司马光再次代替王安石担任宰相。由于司马光独揽中书省的权力,很多事情都迟迟无法决定,而且他经常与吕惠卿发生争执,于是他暗中请求皇帝再次启用王安石。王安石上任后,与司马光意见相左。有个叫刘佐的人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免职,王安石想再次启用他,司马光不同意。这件事在皇帝面前没有得到解决,司马光就再次请求退休。皇帝惊讶地说:“这是件小事,何必如此?”司马光回答说:“连小事都不能伸张正义,更何况大事呢!”皇帝因此罢免了刘佐。不久之后,司马光也被调离京城,出任许州知州。

公元1078年,他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兼任定州知州。后来调回京城,担任西太一宫使。公元1083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府知府。那年夏天,下了很大的雨,伊洛河流域有十五六万人被洪水淹了。他赶紧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还在城周围修筑堤坝。过了几个月,洪水又来了,但是因为有了堤坝,老百姓都得救了。宋哲宗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还担任了北京留守。

黄河在小吴地区决堤,负责治水的官员们打算在魏城附近开凿一条渠道,把水引到金堤,工程非常艰难。他说:“这个工程肯定完不成,只会白白浪费国家钱财,还会让魏城的人民流离失所,这不是好办法!”他三次上奏,最终阻止了这个计划。公元1087年,他请求退休,以司空、检校太尉的职位告老还乡。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太傅的官职,谥号为“献肃”。

他做官时,做事果断,从不瞻前顾后。他喜欢结交士大夫,多次推荐司马光担任要职。但是因为最终王安石又重新掌权了,所以当时一些清流人士对他评价不高。

他的儿子韩宗师,字传道,因为父亲的关系做过一些州县的官。考中进士后,王安石推荐他担任度支判官、提举河北常平。后来官至集贤殿修撰、河中府知府,最终去世。他年轻的时候,宋神宗多次召见他,问他一些问题,但他总是舍不得离开父母身边,多次推辞官职,所以世人都称赞他的孝顺。

韩维,字持国。他通过进士考试,被礼部录取。当时方亿当政,他不肯参加朝廷的大型考试,而是凭借家世荫庇做了官。父亲去世后,他闭门不出,不再做官。后来宰相推荐他,说他爱好古代典籍,喜欢清静,于是朝廷召他到学士院考试,但他拒绝了。富弼邀请他到河东幕府工作,史馆修撰欧阳修也推荐他担任检讨、太常礼院知院。

礼官们商议祭祀时,要面向东方,韩维请求空出房间来祭祀太祖。温成皇后去世后,要为她立庙并演奏音乐,韩维认为这不符合礼仪,请求全部取消。商议陈执中的谥号时,有人认为张贵妃的丧事在皇仪殿举行,追封她的位号,都是陈执中决定的,所以谥号应该用“荣灵”。朝廷下诏谥号为“恭”,韩维说:“把责任推给皇帝才叫恭,陈执中凭什么得到这个谥号?”他的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于是他请求辞去礼院的职务,改任秘阁校理、泾州通判。

淮阳郡王和颍王都是把苏轼当做自己的幕僚。王爷办事总是问苏轼的意见,苏轼也总是认真回答,就连起身进退的礼仪,苏轼都一丝不苟地遵循规矩。有一次,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谈到功名。苏轼说:“圣人的功名,都是事情做成了之后才显现出来的,不能一开始就想着要功名。”王爷拱手称赞。后来苏轼因为生病请求去地方任职,皇帝还专门下诏书挽留他。当时宫里派人到大臣家里去,为王爷挑选王妃。苏轼上书说:“王爷孝顺友爱,聪明睿智,行为举止符合礼法,并且致力于学习经史,以求完善自身的品德。现在要为他选择合适的妻子,应该从有功勋和声望的家族中仔细挑选贤淑的女子,按照古代纳采、问名的礼仪,隆重地完成婚事,不应该仅仅追求漂亮的外表而已。”

左、右史官的职位空缺了,英宗皇帝询问任命程序,宰相说:“按照惯例,应该从在馆阁长期任职的官员和进士高第中选拔。”皇帝说:“主要还是看人,不必非得是高科出身。”宰相推荐了苏轼,于是苏轼同时担任起居注修撰和侍读。皇帝刚服丧完毕,心情沉闷,很少说话。苏轼上书说:“迩英阁是陛下休息的地方,侍奉在侧的都是可以献计献策的大臣,呈报给陛下的,都是经史典籍的内容。陛下可以借此广泛地征求意见,探讨仁义之道,研究成败的原因。现在服丧礼制已经结束,群臣都洗耳恭听陛下的教诲,陛下这个时候说话,正是时候。请允许我执笔记录。” 之后,苏轼又升任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御史吕诲等人因为濮议事件受处罚,苏轼上书谏言说:“吕诲等人认真审议,尽职尽责,只不过是想让陛下按照先王的法度办事而已。请求收回之前的诏令,让百官详细讨论,以体现公平;恢复吕诲等人的职务,以维护朝廷的正常运作。”后来,皇帝处罚官员不经过门下省,苏轼又上书说:“罢免御史,关系到朝廷的正常运作,而不让有关部门参与,这是最大的失职。请求让我辞去银台司的职务。”皇帝没同意,苏轼就闭门谢罪。后来朝廷要选拔两位台官,苏轼说:“吕诲和范纯仁都曾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希望恢复他们的职务。”翰林学士范镇的批答不合皇帝的心意,被贬官。苏轼又说:“范镇只是文字方面出了点问题,应该宽容他。之前罢免钱公辅,朝野上下都认为处罚过重,连续罢免两位近臣,大家都不明白原因,这样下去,还有谁敢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呢?”

颍王当太子的时候,还兼任右庶子。宋神宗皇帝登基后,司马光上书说:“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互相代替办事,那就非常不合适。国家大事不能操之过急,君主制定政策,自有轻重缓急。” 然后他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关于滕文公询问孟子丧葬礼仪的记载,以此类推,说明后世礼仪制度的变迁,委婉地规劝皇帝,神宗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之后司马光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

御史中丞王陶弹劾宰相韩琦专横跋扈,韩琦被罢免,改任翰林学士。司马光说:“御史中丞的弹劾是正确的,宰相怎么会没有罪过呢?如果御史中丞的弹劾不正确,又怎么会仅仅罢免他的官职呢?现在韩琦改任翰林学士,这分明是升官啊!” 参知政事吴奎因为参与了弹劾王陶的事,被外放为青州知州。司马光又上书说:处理大臣的升迁调动,不应该这样。皇帝下诏恢复了吴奎的官职。司马光又说:“罢免执政大臣是降职,现在又重新提升他的官职,这是升官。这两者是矛盾的,这和罢免王陶的御史中丞职务而让他担任翰林学士有什么区别呢?” 奏章上呈后,吴奎重新回到原来的职位。司马光借此机会请求外放,被任命为汝州知州。几个月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兼任侍讲和太常寺判官。

当初,宋僖祖的庙宇已经迁建,等到英宗皇帝把僖祖祔庙时,中书省认为宋僖祖和后稷、契一样,不应该毁掉他的庙宇。司马光上书说:“太祖平定了大乱,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宋太祖,这是无可争议的。虽然僖祖是高祖,但是仔细考察他的功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由,如果把他和后稷、契一样供奉起来,恐怕会有不妥之处,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王安石当时正主张修改旧制,但没有实行。熙宁二年,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但是因为他的哥哥司马绛在枢密院任职,司马光极力推辞。王安石也讨厌司马光反对保甲法的言论,再次让他担任开封府知府。司马光开始在开封府设立八厢,负责审理轻微的刑罚案件,开封府因此变得清廉整肃。当时吴充担任三司使,皇帝说:“司马光和吴充都是凭借文学才能提升的,现在让他们处理繁重的政务,他们都能胜任,这真是用对了人啊!”司马光又兼任侍读学士,吴充担任群牧使。一次考试选拔人才,孔文仲的策论考得很出色,但因为言辞过于直率而被罢黜。司马光说:“陛下不要认为文仲只是一个卑微的士人,罢黜他有什么损失呢?我担心这样会让有才能的人害怕表达,让忠诚正直的人不敢说话,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乘机钻营,危害国家,这后果不堪设想。” 王安石更加讨厌司马光了。

文彦博想辞职,皇帝说:“密院的事务很多,就让韩维当副手吧。”第二天,韩维上朝奏事,皇帝没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去地方做官。皇帝说:“你是太子时的旧臣,应该留下来辅佐我。”韩维回答说:“臣下说的话能被采纳,比富贵更重要;如果因为攀附旧情而升官,那不是我的愿望。” 于是韩维被任命为襄州知州,后来又调任许州知州。

过了七年,二月,皇帝召韩维回朝,让他当学士承旨。上朝的时候,皇帝说:“老天爷很久不下雨了,我每天都非常着急,怎么办啊?”韩维说:“陛下您为旱灾担忧,减少饮食,不去寝宫休息,这些都是按照规矩来的,恐怕不足以感动上天。应该痛改前非,广泛听取直言。” 韩维退朝后,又上书说:“京城附近的各县,催收青苗钱非常急迫,经常鞭打百姓逼他们交钱,甚至砍伐桑树当柴火换钱,旱灾的时候,百姓还要遭受这种苦难。朝廷用兵打仗,威胁百姓,把钱财用到边远地区,朝廷毫不犹豫,行动非常迅速;但是要减免税收,宽限欠款,救济受苦的百姓,就迟迟不肯下决定。希望陛下您英明果断地去做,救活百姓比杀人要强得多啊!”

皇帝被韩维的话感动了,立刻命令韩维起草一道诏书,号召大家直言进谏。诏书的大概意思是:“是不是我的想法和做法不符合道理?是不是冤假错案很多?是不是赋税收取不合理?忠诚正直的意见被压着没法上达朝廷,而阿谀奉承、蒙蔽圣听、谋取私利的人却很多吗?” 诏书一下,大家都非常高兴。皇帝下令体恤百姓的交易,免除一些苛捐杂税,暂时停止一些劳役,这一天,就下雨了。

王安石下台后,韩绛当了宰相,韩维升职为端明殿学士,先去河阳做知州,后来又去许州。皇帝去他以前住过的地方,就把他升为资政殿学士。曾巩当时负责起草任命诏书,夸韩维为人正直,皇帝就让他修改诏书内容。韩维了解皇帝的意思,就请求去嵩山崇福宫做提举。皇帝去世后,韩维去皇宫吊唁。宣仁皇后下诏书慰问他,韩维回答说:“人穷了就想富,苦了就想乐,累了就想休息,憋屈了就想舒坦。如果真的能一直把利民当作根本,百姓就富裕了;一直把忧民放在心上,百姓就快乐了;把百姓承受不了的赋税徭役取消了,劳苦就能得到缓解;把不合人情的法令禁令废除了,郁闷就能消散。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尽心尽力地去做,那么子孙后代看到陛下的恩德,自然而然就会效法,不用特意教导了。”

没过多久,韩维被任命为陈州知州,还没出发,就被召回朝廷兼任侍读,还升了大学士。他曾经说过:“先帝因为夏国主李秉常被废黜,所以兴兵讨伐。现在李秉常已经复位,享受了蕃臣的待遇,应该把他的故土还给他。”于是他就陈述了三个不能停止用兵的理由,和五个不能放弃的土地。他又说:“仁宗皇帝选立储君的时候,当时那些忠臣功臣都得到了赏赐;范镇首先提出了这个建议,却没得到赏赐,我希望表彰他的功劳。”范镇因此再次被启用。

元祐年间要改革赋役法,皇帝命令韩维仔细制定方案。当时各地来的奏章大多说这个方案方便,韩维对司马光说:“小人的议论,大多是为了迎合上意,不能不仔细考察。”成都转运判官蔡曚迎合上意,制定了差役方案,韩维很讨厌,就弹劾了他。执政大臣想废除王安石的《新经义》,韩维认为应该和先儒的学说一起实行,论者都佩服他的公平。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御史张舜民因为言事被罢免,王岩叟为他求情,私下写信询问上官均。这件事泄露了,皇帝下诏让王岩叟解释。韩维说:“臣下私下写信互相讨论,互相督促,这是互相鼓励做好事,有什么坏处?如果拘泥于小节去责备做好事的人,恐怕对国事没有好处。”

韩维在东省待了一年多,有人嫉妒他,暗中诽谤他,皇帝下令让他到南京任职。尚书右司王存当着皇帝的面大声说:“韩维获罪,不知道原因,我私下为朝廷感到惋惜。”于是韩维被恢复了大学士的职位,任命为邓州知州。他哥哥韩绛为他求情,改任汝州。过了很久,他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后来又升为少师。

绍圣年间,因为元祐党的事被降职为左朝议大夫,后来又被贬到崇信军节度副使任上,在均州安置。他的孩子们请求允许他辞官还乡,皇帝看了奏章后很同情,就答应了。元符元年,因为皇帝幸临睿成宫,他又被恢复了左朝议大夫的官职,同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徽宗即位后,追复了他所有的旧官职。

韩缜,字玉汝。考中进士后,担任南京判官。仁宗皇帝因为水灾求谏,韩缜上疏说:“现在国家根本没有稳定下来,无法安定天下百姓的心,这是阴盛阳衰的征兆。” 这奏章写得非常尖锐。刘沆推荐了他的才能,让他负责修撰三班的敕令。在此之前,武官是不允许参与父母亲丧事的。韩缜上奏说:“守孝三年,是古今通行的制度;晋襄公虽然在服丧期间从军,那也是特殊情况。” 于是就下令,从崇班以上的官员可以守孝。后来他升任殿中侍御史。参知政事孙抃贪污受贿;陕西转运副使薛向进京,枢密院擅自下旨让他担任正职;刘永年因为是外戚被任命为防御使;内侍史志聪私自役使皇城侍卫:韩缜都极力弹劾他们。皇帝因此罢免了孙抃,取消了薛向和刘永年的任命,并且惩治了史志聪的罪行。韩缜随后升任侍御史、度支判官,之后外放担任两浙、淮南转运使,又调任河北。

夏谅祚死后,他的儿子夏秉常继承爵位,派使者请求朝廷册封。朝廷正因为夏人不修职贡而责备他们,想派人质问他们的使者。韩缜正好要向皇帝辞行,神宗皇帝就派他去。韩缜到了驿站后责问夏国使者,使者承认了错误,等到晚上,韩缜就将情况奏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就改派他去陕西。之后他升任知审官西院、直舍人院。因为他的哥哥韩绛当了宰相,他又被改任集贤殿修撰、盐铁副使,后来又以天章阁待制的身份出任秦州知州。一次他宴请宾客后夜里回家,他的随从傅勍喝醉了酒,误闯入州衙,与侍妾相遇,韩缜大怒,命令军校用裹着铁的棍棒打死了他。傅勍的妻子拿着沾满血的衣服,敲登闻鼓告状,韩缜因此被罢官,发配到南京。秦州人说:“宁愿遇到母老虎,也不要遇到韩玉汝。” 可见他多么残暴。很久以后,他才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官职,出任瀛州知州。

公元1074年,辽国使臣萧禧来议论代北边境问题。朝廷让苏辙住在馆驿里接待他,然后苏辙就向朝廷报告了萧禧来访的事情,并奉命拿着地图和文书去见辽国皇帝,可惜没见到辽帝就回来了。后来苏辙当上了开封府尹,萧禧又来了,朝廷还是让他住在馆驿里接待。皇上还下令让他骑快马赶到河东,和萧禧一起划定边界,最终以分水岭作为界限。苏辙完成任务回来后,皇上赏赐了他一套上等衣服和金腰带,还提拔他做了枢密都承旨,同时兼任龙图阁直学士。

公元1082年,朝廷改革官制,苏辙改任太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升任枢密院副院长。哲宗皇帝即位后,苏辙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当时首相蔡确和章惇合谋陷害朝中大臣,等蔡确当了山陵使(负责皇帝陵墓修建的官员)后,苏辙揭露了他们的阴谋,朝野上下都知道了这件事。蔡确被罢官后,想提拔自己的亲信高遵惠、张璪、韩宗文做高官。 太后想征求苏辙的意见,苏辙说:“高遵惠是太后的舅舅;张璪是中书郎张璪的弟弟;韩宗文是我的侄子。现在提拔他们,明显是违反规矩的,这样一来,君臣都只顾着自己亲戚,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于是太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公元1086年,御史中丞刘挚、谏官孙觉、苏辙的弟弟苏辙、王觌等人弹劾苏辙才能平庸,名望不高,而且在以前当使臣的时候,割让了六百里土地给契丹,边境百姓怨声载道,坚决反对让他当宰相。章惇多次上奏弹劾,最终苏辙被罢官,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然后先后出任颍昌府、永兴军、河南府知府,后来又做了安武军节度使、太原府知府,最后又改任奉宁军节度使。后来苏辙请求退休,被任命为西太一宫使,最后以太子太保的荣誉退休。公元1093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司空官职,谥号庄敏。

苏辙为人处事庄重稳重,走到哪里都以严谨著称。虽然他官至宰相,但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劳,生活上比较节俭,后世把他比作晋朝的何曾、曾参那样的人。他的儿子叫苏宗武。

宗武啊,考中了进士,后来韩宗彦镇守瀛州的时候,把他请去当了河间县令。正赶上黄河发大水,需要加高堤坝保护城池,官吏带着五百士兵到郊外砍伐树木,就连坟墓里的树木都没放过。当地父老乡亲哭着拦路抗议,宗武就进府向韩宗彦禀报,请求停止砍伐。

徽宗皇帝登基后,宗武当上了秘书丞。有一天发生日食,他就上书给皇帝,说:“最近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如果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这五点尤其需要注意:一是大臣们不害怕舆论的批评,小官吏们都趋炎附势;二是皇帝对政事懈怠,权力下移,怨言都归咎于皇帝;三是身边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边关也没有能抵御外敌的将领;四是随意扩张疆土,反而招致边患,耗费国库钱财,损害百姓的民力;五是年景不好,粮仓空空如也,百姓流离失所,盗贼四起。现在因为打击朋党,报复私怨,正直的人被排挤,老前辈们被杀害,接二连三地制造冤狱,连好人也被牵连。朝廷的文告和命令,都比不上前朝。黄河决堤,饥荒接连不断。执政的大臣们各怀鬼胎,排挤异己,拉帮结派,只顾着内斗,根本没有忧国忧民的想法。我希望您能亲手掌握政权,收复权力,广泛听取意见,考察官员的功过,不要沉迷于侍从的奉承和音乐的享乐。仁宗皇帝以至诚之心收揽天下人心;神宗皇帝勤政不懈,处理天下大事;这些都是值得效法的。” 可惜,他的奏疏没有得到回应。

皇帝哲宗要把他爹的牌位放到太庙里,宫里急着要中书省赶紧画画。宗武就说了:“先帝的牌位刚放进太庙,陛下您还沉浸在悲伤之中呢,怎么还老想着那些画画的事儿?而且还到处张罗着要,传到外面去,怕会影响您的圣明形象啊。陛下您刚登基,就像太阳刚刚升起,应该多学习经典,发展学术,那些玩乐的事儿,可是古人早就告诫过咱们的啊!” 奏章递上去后,皇太后看到了,勃然大怒,说:“都是那些宫里的太监们瞎搞!” 她想狠狠惩罚宗武,哲宗赶紧解释求情,才算罢休。

第二天,皇太后在宰相面前夸奖宗武,还让大臣们有空缺就用他。没多久,宗武就升了都官员外郎,后来又调到开封府当推官。后来他又被外放,做了淮南转运判官。之前有个使者借了朝廷的钱,宫里派人来催债。宗武写了个奏章,话说的特别硬气,结果被降职,打发回家了。过了很久,蔡京想让宗武去当颍州知州。哲宗跟秘书省的人说了这事儿,蔡京一听,不敢再提了,最后就退休了。宗武官做到太中大夫,八十二岁去世了。

书上评论说:王称说:“以前袁安从不因为贪污受贿的罪名去审问别人,史书上都说他仁慈的心肠,能影响到子孙后代。韩亿不喜欢抓别人的小错,君子们都明白他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这些都是美好的品德啊!亿的儿子们都在朝廷里做官,但他们的为人处世各有特点:绛宽厚,维正直,缜严谨。唉,他们真是贤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