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说说这乡兵的事儿。这乡兵啊,都是从户籍里挑出来的,或者就是老百姓自个儿报名参军的。他们在一个地方集中训练,主要就是为了守卫地方。周广顺年间,秦州的纳税户被编入了保毅军,后来宋朝沿用了这个办法。从建隆四年开始,朝廷就派使臣去关西道,调拨乡兵去庆州。咸平四年,又规定陕西的纳税户每家出一丁,叫做保毅军,朝廷发粮饷,让他们轮流戍守。到第五年,陕西边境地区充当保毅军的壮丁就达到了六万八千七百七十五人。七月,因为征兵让很多人离开家乡,影响了社会和谐,朝廷就下令各州挑选强壮的户丁,税赋就由本州上缴,各级官员不能再挪用。

之前呢,河北的忠烈军和宣勇军,没人顶替,就算老了病了也不能退役。这下好了,朝廷规定,以后要是没人顶替,那就让他们自便。从那时起直到天禧年间,并州、代州的广锐军里,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就算不是亲戚,只要愿意顶替的,也允许。河北的强壮军,怕耽误农时,就规定十月到正月这段农闲时间召集他们训练。忠烈军、宣勇军、广锐军,要是有人退役了缺员,就从京城派人补充;在黄河边戍守时间长的,就特别给他们调换地方;要是穷困孤单,没能力找人顶替的,就让他们各处报备,批准他们退役。

那时候,河北、河东有神锐军、忠勇军、强壮军,河北还有忠顺军、强人军;陕西有保毅军、砦户军、强人军、强人弓手;河东、陕西还有弓箭手;河北东部、陕西有义勇军;麟州有义兵;川陕有土丁、壮丁;荆湖南北有弩手、土丁;广南东西有枪手、土丁;邕州有溪洞壮丁、土丁;广南东西还有壮丁。

宋仁宗的时候,神锐、忠勇、强壮这三个军队的精锐部队,早就荒废不用了,只有忠顺军和保毅军还勉强维持着。

到了宋仁宗康定年间,朝廷下令在河北和河东地区补充强壮的士兵,河北招募了二十九万三千人,河东招募了十四万四千人,都按时进行军事训练。

因为西线战事连连失利,正规军兵力不够,于是朝廷又征召陕西的百姓入伍,实行“三丁抽一”的办法,选拔他们当乡勇弓箭手。没过多久,又增设了保捷军,编制了一百八十五个指挥使,分派到边境州郡驻守。西线战事结束后,大部分保捷军士兵都被遣散了。

庆历二年,朝廷再次在河北征募强壮的士兵,招募到了二十九万五千人,从中挑选七成编入义勇军,同时又征召民丁来补充义勇军的不足。河东地区的兵员征募也和河北一样。

话说后来,有人就议论说,这义勇军啊,应该像河北那样,平时就安排他们轮流训练,不用专门给他们发放粮饷,这不就和古代“寓兵于农”的策略一样嘛!可惜的是,现在河北的义勇军都被分散在各个郡县,只用来守城,真是浪费了。要我说啊,应该让河北的邢州和冀州分别组成东西两路,让两个郡守分别统领,平时轮流训练,一旦有敌人来犯,两路义勇军就能迅速集结支援,让敌人腹背受敌,这样河北就相当于有了三十多支常备精兵了!

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河北的最高长官李昭亮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想当年唐朝泽潞的留后李抱真,就从户籍里挑选青壮年男子,每三人选一人,农闲的时候就分小组练习射箭,年底进行考核,奖罚分明。三年下来,个个都成了神射手,全军就选拔出了两万精兵强将。这期间,既没花什么粮饷,府库反而更充实了,还添置了盔甲兵器,结果威震山东。当时,天下人都说昭义军的步兵是各路军队里最厉害的,这就是近代成功的例子啊!有些人说民兵只能守城,不能打仗,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关键是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把义勇军分成两路,安排官员统领,这样就能显示出咱们的军事实力,让敌人疑神疑鬼,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能鼓舞咱们自己的人心,这才是好办法!先让他们在当地集中起来训练个两三年,武艺练精了,阵法也熟悉了,真要打仗了,找个像李抱真那样有能力的将领统帅,指挥作战,赏罚分明,还有什么敌人打不过呢?至于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策略,那就要根据敌情灵活应变,很难事先计划好。何况河北、河东都是边境地区,自己设立义勇军,州县定期检查训练,情况都摸得清清楚楚,执行起来肯定没问题。

最后,朝廷就按照他们的建议做了。

公元1064年,韩琦宰相跟皇帝说:“古代征兵,虽然人数多,但给养却非常少。唐朝的府兵制度,算是比较接近理想状态的,可惜后来废除了,再也没恢复。现在河北大概有十五万人,河东大概有八万人,这些义勇军个个骁勇善战,忠诚可靠,这是他们天生的性格,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家产,有父母妻子要养活,只要稍微训练一下,跟唐朝的府兵有什么区别呢?陕西以前就曾经招募过弓箭手来保卫边疆,河北、河东、陕西这三个地方都扼守着西北边防,应该统一管理。我建议在陕西各州也招募义勇军,只是在手上刺个字做标记,虽然一时会有点小麻烦,但长远来看好处多多。”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就派人去陕西招募义勇军,一共招募到十三万八千四百六十五人。

那个时候,谏官司马光多次上奏,说:“陕西以前征召乡兵,一开始告诉他们不会离开家乡。结果呢,后来又把他们编成正规军,派去边境戍守,结果发现根本没用,最后又把他们遣散了,白白扰乱了一方百姓,对国家一点好处也没有。再说,咱们祖宗统一全国的时候,哪有过什么义勇军啊?自从赵元昊造反以来,将领们接连战败,最终连一支军队都派不出去,更别说深入敌境了。当时,三路乡兵有几十万人,却连一个人的力量都发挥不出来!有些人肯定会说:‘河北、河东的乡兵不用朝廷供给粮饷,有几十万精兵强将,训练有素,都能上战场;而且兵员来自民间,符合古代制度。’我认为不对。这几十万人,是虚报的数字;训练有素,只是表面现象;兵员来自民间,名字和古代一样,但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州县为了讨好朝廷,只求数量多。训练的时候,旁观者只看到旗帜鲜明,锣鼓齐全,队伍整齐,进退有序,都以为真的能打仗。殊不知,他们就像一群在玩游戏,一旦遇到敌人,就会土崩瓦解,溃不成军。古代兵员来自民间,靠种地养家糊口,所以在家富足,上战场也精锐。现在呢,既要向农民征收粮食布匹供给正规军,又要征召他们当兵,相当于一个家庭要供养两个家庭。这样下去,老百姓的钱财怎么受得了?我认为,河北、河东已经征召了的百姓,都应该放回去,更何况陕西还没征召的呢?”皇帝没听他的。于是,三路乡兵中,只有义勇军比较强大。

熙宁年间以后,更加重视蕃兵和保甲制度,其他的大多沿袭旧制。前朝的历史变迁,就不一一细说了,只记录那些有益或有害的地方。南宋以后,国土面积虽然不如以前,但是兵制大多沿袭旧制,凡是乡兵、砦兵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我都记录在里面了。

陕西保毅军,开宝八年,从渭州平凉、潘原两县征召百姓修建城隍,之后设立保毅弓箭手,分派到各个镇砦戍守。他们可以自己置办马匹,免除徭役。如果逃亡或死亡,由亲属代替,这是沿袭周朝广顺年间的旧制。

话说宋朝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秦州最边远的地区只驻扎了一千士兵,轮流值守。轮到值班的士兵,每月能领到六斗米。到了仲冬(腊月),指挥使到副都头都能领到紫绫棉袍,十将以下的军官则领到皂绫袍。五年后,陕西边境挑选了六万八千青壮年充当保毅军,给他们发放粮饷,和正规军一起戍守边郡。

到了庆历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下令把所有保毅军都改编成保捷军,只有秦州增加了三千人,环州、庆州、保安州也都各自登记编入。那时候,各州总共六千五百一十八人,共有三十一位指挥官。

皇祐五年,泾原都总管程戡上奏说:“陕西的保毅军,近年来只被派去做州县的杂役,根本没要求他们练武。自从刺字改编成保捷军后,他们的家人还摆脱不了保毅军的身份,有些人甚至卖掉田地,用卖田地的钱来交纳保毅军的役钱。现在秦州只有三千人,长期荒废农业,请求朝廷把他们解散。”朝廷下令,以后谁敢私自役使保毅军,就按雇佣罪论处。到了治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下令把那些拥有保毅军田地承名额的人,都挑选出来编入义勇军。熙宁四年,朝廷下令废除了保毅军。

环庆地区的砦户(边境居民)和强壮的弓箭手,到了九年的时候,朝廷下令按照禁军的制度管理他们,登记造册,隶属于马军司,粮食供应标准和禁军中军一样。

至于河北的忠顺军,从太宗朝开始,就用瀛州、莫州、雄州、霸州、乾宁军、顺安军、保定军的兵员组建忠顺军,总共三千人,轮流巡逻,隶属于沿边战棹巡检司。从十月开始全部入营,每人每天给两升粮食,到二月轮到一半人回家务农。庆历七年,夏竦建议让忠顺军和正规军一起戍守边境。庆历八年,因为水灾,很多士兵逃亡,就用正规军来补上他们的缺额。皇祐四年,朝廷允许他们暂时回家务农,后来就不再补充兵员了。

河北、陕西那些厉害的家伙,称呼五花八门,什么“强人”、“砦户”、“强人弓手”都有。咸平四年的时候,政府招募河北老百姓,条件是熟悉契丹人的路,而且得是勇敢能干的,能当间谍的那种,让他们当“强人”,还设了都头、指挥使来管他们。平时没事的时候,就让他们散在田地里过日子,要是敌人打来了,再把他们召集起来,发给他们武器装备、粮食和钱,派他们出塞去偷偷地破坏敌人的营垒。要是能砍下敌人的脑袋,或者抢到敌人的马,就按照规定的奖励给赏赐。抢来的财物也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庆历二年,环州也开始招募这种人,他们要在手上背上纹个记号,自己准备武器装备和马匹,然后设押官、甲头、队长来管理他们。家里人口少于四口的免服徭役,轮流值班防守,每个月还发给工资和口粮。三年后,泾原路所有的边城砦都设置了这种制度。

环州和庆州还有一种叫“砦户”的,康定年间,政府用沿边地区的弓箭手来充当“砦户”,手上也要纹记号。有警报的时候就召集他们来防守,跟保毅弓箭手一起。大顺城和西谷砦也有“强人弓手”,天禧、庆历年间招募设置的,轮流值班,当巡逻兵和侦察兵,每天都发粮食。每人被分配八十亩地,要是自己能准备马匹的,还能多分四十亩地。到了秋季防备敌人的时候,政府会发给他们武器装备,轮流参加军队训练,一个指挥使管辖六个这样的单位。

河北、河东的“强壮”这支队伍,五代时期,瀛州、霸州等地就已经有了。咸平三年,朝廷下令,河北地区,家里有两丁或三丁的,登记为一类;四丁或五丁的,登记为二类;六丁或七丁的,登记为三类;八丁以上的,登记为四类,这些人都被称为“强壮”。五百人为一个指挥使管辖,设指挥使;一百人为一队,设正副都头各一人,节级四人。各地都进行登记造册,挑选善于骑射的人担任队长,允许他们自己置办马匹,作战勇敢的可以免除徭役。五年后,又招募其中勇敢的人,组成队伍配合大军作战,政府发给他们铠甲。景德元年,朝廷派使者分别到河北、河东去集合“强壮”队伍,从军营仓库借用武器装备,发给粮食进行训练。平时不是在边境地区,就轮流训练,敌人来了就都集合起来守城,敌人退了就回去种地。

康定年间开始,各州县都不再认真查阅户籍,很多户籍都丢失了。于是朝廷下令在两路(指河北、河东)选拔补充兵员,增加了兵力,编成伍保,轮流抓捕游手好闲和作奸犯科的人。二十五个人编成一团,设押官;四个团组成一都,设正副都头各一人;五个都组成一指挥,设指挥使,各级官员层层负责。年满二十岁登记入籍,六十岁免役,可以由家人或其他户籍的人代替服役。每年正月,各县将户籍上报州府,州府再将户籍奏报兵部,查处违反规定的情况。庆历二年,所有这些人都被挑选出来充当义勇军,不愿意当兵的就被释放了,但他们的户籍保留着,以备将来守卫修葺城池时使用。从此,河东地区的壮丁越来越少了。

河北地区招募的兵员,过去给他们分配的是塘泊河淤积的田地,这些田地收成不好,耕种很辛苦,再加上繁重的训练,应募的人很少。熙宁七年,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用那些田地招募百姓耕种,每户两顷地,免除他们的赋税,作为保甲的保障。

河东、陕西的弓箭手,周广顺初年,镇州各县每十户挑选一个勇敢的壮丁充当弓箭手,其余九户负责提供弓箭、粮草等物资。建隆二年,朝廷下令释放了这些弓箭手,总共有1400人。

景德二年,镇戎军曹玮上奏说:“有一些边民自愿应募当弓箭手,请求给他们分配一些闲置的田地,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如有战事,他们可以配合正规军作为先锋部队,这样朝廷就不用负担他们的粮草和武器装备的费用了。”朝廷下令:“每人给两顷地,提供一名士兵,拥有三顷地的人还要提供一匹战马。设置堡垒和哨所,编成队伍,从指挥使以下的军官都可以通过战功提升,有功劳的还可以提升为军都指挥使,并设置巡检来统领他们。”此后,鄜延、环庆、泾原和河东州军也都纷纷效仿,招募设置弓箭手。

庆历年间,全国各地弓箭手的总数达到三万二千四百七十四人,指挥使有一百九十二人。当时,河东都转运使欧阳修上奏说:“代州、岢岚、宁化、火山等地的边境地区有几万顷荒地,请求招募百姓开垦耕种,充当弓箭手。”朝廷让宣抚使范仲淹进行商议,认为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就在岢岚军北草城川的禁地之外十里处招募百姓耕种,招募到了两千多户人家,每年上缴的租税有几万斛,他们自己准备弓马,在手上刺青作为弓箭手的标志。后来因为并州官员明镐、沮议反对而作罢。

公元1045年,韩琦上奏说镐京的策略不对,他说:“以前潘美因为担心契丹人多次入侵,就强迫边境耕地的百姓内迁,图一时之安。后来契丹和谈了,却一直没让百姓回去耕种,就成了所谓的禁地。时间久了,契丹人侵占耕地,国界渐渐模糊了。现在代州、宁化军有上万顷禁地,我想像草城川那样招募弓箭手,可以招到四千多户。” 然后并州的富弼也提出了建议,富弼的建议和韩琦的差不多。皇帝下令按照他们的建议执行,山坡和平原都给地,每人两顷;秋税,平原每亩五升,坡地每亩三升,不用交其他徭役。还命令他们在险要的地方盖房子,方便居住,以备战防,不准随意差役他们。

之前,麟州、府州、丰州也用闲置的田地招募人,每人给房子,还借给他们两石粮食,而德顺军静边砦壕外的弓箭手尤其精锐。夏人看中了这块地,多次来争夺,朝廷就修筑堡垒戍守。到治平年间(1064-1067),河东七州的军中弓箭手共有七千五百人,陕西十州的军队和砦户共有四万六千三百人。更早些时候,公元1065年,朝廷下令麟州、府州招募回乡的百姓补充义军,让他们耕种原来的土地,免除税租。这个制度和招募弓箭手的制度差不多,只是不给田地。

公元1070年,兵部上报说,河东七郡,以前登记在册的弓箭手有七千五百人,现在只有七千人;陕西十郡和砦户,以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六千三百人,现在只有秦凤路还有砦户了。

公元1071年,秦凤路经略使李师中说:“前年修建了熟羊等堡,招募蕃部献出土地,设置弓箭手。到现在三年了,招募的都不是良民,根本没训练过,也没好好耕田。现在应该设置屯堡,作为战守的策略。设置屯堡的方法是,一百人为一屯,在边塞堡垒附近给他们田地,由将校带领他们务农,休息的时候就训练武技。牛具、农具、旗鼓等都由官府提供。设置堡垒的方法是,各屯共同努力,由近及远修筑堡垒以防敌人入侵,敌人退却后就全部出击反击。” 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五年,赵卨在鄜延路任职期间,利用当地一万五千九百顷土地,招募了四千九百名汉族和蕃族弓箭手。皇帝很高兴他节省了招募兵员的费用,对他进行了褒奖。

六年,赵卨说新招募的弓箭手武艺已经相当娴熟,请求让他们轮流替换驻守京师的正规军。皇帝下令仔细评估此事。十月,皇帝下令熙河路也利用公田招募弓箭手,同时允许边塞地区强壮勇敢的百姓自愿占领田地,缴纳赋税,组成保伍;或者自愿应募,或者愿意接受蕃部土地的百姓,都可以。

七年正月,带御器械的王中正前往熙河路,利用土地招募弓箭手。招募的人员不限于路途远近,也不遵循常规的规定,由官员负责招募,王中正还亲自督办此事。三月,王韶说:“河州城郊平原地区招募汉族弓箭手,山坡地招募蕃族弓箭手,每人分得一顷地,蕃族官员两顷,高级蕃族官员三顷。同时招募汉族弓箭手担任甲头,等招募人数达到要求后,再补充其他军官,与蕃族官员共同管理。过去出兵时,汉兵经常杀害蕃兵,并以此邀功。现在蕃族士兵都愿意在左耳前刺上‘蕃兵’二字。”皇帝准奏了。十月,中书条例司请求对五路弓箭手和砦户进行管理,除了防卫、巡逻和紧急情况下的调遣外,如果需要参与修城等工程,必须经过经略安抚司和钤辖司批准。如果擅自调遣、役使或强迫他们服劳役的,都要按违反制度论处。皇帝准奏了。夔州路的义军、广南的枪手、土丁、峒丁、湖南的弩手、福建的乡丁枪手,也按照这个办法执行。

八年,皇帝下令将泾原路七个驻泊地就地征粮的正规军、弓箭手、蕃兵,共约七万多人,分成五个军,另设熙河策应将副。十年,延州知州吕惠卿说:“自熙宁五年招募弓箭手以来,只是临时差遣和补充,没有形成固定的指挥系统。本司建议将本路军队按照将领、团、指挥、都分等建制进行编组,设立将校统辖,这样在临时需要时就能方便地进行调动。”皇帝准奏了。

元丰二年,关于边防措施的讨论中,决定将泾原路的正规军、汉族和蕃族弓箭手编成十一个军,分别驻扎在各个州。皇帝准奏了。

第三年,朝廷下令说:所有弓箭手和骑兵,每五十人编成一队,设置引导作战的将领、旗手、左右护旗的士兵,以及让本地的首领和将校负责带领队伍,管理方法都跟正规军队一样。那些蕃族的捉生、敢勇之士和山河户也一样。招募弓箭手、蕃族捉生、强壮的汉人、山河户,不用讲究出身,只要有担保人,年龄十七岁以上,弓箭射程达到七斗(一种计量单位),能够承担搬运任务就行。鄜延路新旧蕃族捉生、环庆路强壮的汉人、各路汉族弓箭手、鄜延路归顺的保毅蕃户弓箭手,都要在手背上刺青做标记。

第四年,泾原路经略司上奏说:我们这里弓箭手缺地九千七百顷,渭州陇山一带的平原、洼地有四千多顷,可以招募两千多弓箭手,如果有人不愿意应募,就把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熙河路都大经制司也上奏说:请求按照熙河路以前的惯例,允许泾原路、秦凤路、环庆路和熙河路的弓箭手调换驻地,仍然保留他们原来的田地,耕种两年后,再收归国有,另行招募弓箭手。朝廷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第五年正月,鄜延路经略司请求把新收复的米脂、吴堡、义合、细浮图、塞门五个堡寨的土地用来安置汉族和蕃族的弓箭手,并让他们在春天耕种,管理和补给人员的制度,都沿用以前的规定。朝廷同意了。二月,朝廷下令把提举熙河等路的弓箭手、营田和蕃部合并成一个部门,隶属于泾原路制置司。四月,朝廷下令说:蕃族弓箭手阵亡,按照汉族弓箭手的标准发放抚恤金;弓箭手出战受伤或生病,无法自己返回的,也按照军队的规定给予他们家属抚恤。七月,提举熙河路弓箭手营田蕃部司康识和兼任提举营田的张大宁上奏说:请求派官员到新收复的地区划分土地界限,挑选熟悉农业的厢军耕种,每顷地安排一个人耕种。至于部门的管理人员、各级官员以及雇佣的劳工的年终奖赏和处罚,都按照熙河官庄的制度执行。其余的土地则用来招募弓箭手和开垦营田,每五十顷地为一个营,安排一个熟悉农业的官员负责管理。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六年的时候,鄜延路的经略司上奏说:“弓箭手在近里县有两块地,户口四丁以上的,请求从中抽出一个当保甲,一个当弓箭手。如果只有两到三丁,那就都让他们当弓箭手。”皇帝下令,保甲愿意当弓箭手的就听从,但是一旦充当了弓箭手,就和服兵役一样,不能再退回当保甲,陕西、河东地区也一样执行。

八年,朝廷下令取消秦凤路设立的训练弓箭手的场所,让经略司研究当地人的习俗,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法。

元祐元年,朝廷下令取消提举熙河等路弓箭营田蕃部司。三年,兵部上奏说:“泾原路陇山一带都是官地,却被百姓侵占,几乎没有赋税徭役。如果不派人去设立机构,招募和分配土地,就无法杜绝这些弊端。”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后来,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刘昌祚上奏说,他已经在陇山地区整理出一万九千九百顷土地,招募了五千二百六十一名弓箭手及其战马,皇帝还下旨嘉奖了他。四年,朝廷下令将陇山一带的弓箭手及其战马单独交给一位将领管理,仍然以泾原路第十二将的名义。五年,朝廷下令户部派官员前往熙河、兰州、岷州等路,以及代州、孙州等地,处理弓箭手的土地问题。

绍圣元年,枢密院上奏说:“熙河、兰州、岷州等路经略司奏报,本路的弓箭手自从设立以来,多次参加战斗,其中有一些因为战功而被提升为三班差使及以上级别的人,他们想辞去差使,回到家乡,把土地交给自己的亲属继承;如果没有亲属,就另找人继承。”三年正月,皇帝下令:“从现在开始,汉人和蕃人互相顶替弓箭手的情况,官府不得接受,违反者杖一百。”五月,皇帝下令在京城的府界和各路马军枪手都改编为弓箭手,并且学习使用蕃枪。四年,皇帝下令张询、巴宜专责调查安西、金城肥沃土地的面积,以便招募一定数量的弓箭手,详细统计后上报。

公元1098年(元符元年)二月,枢密院上奏说:“钟传奏最近去泾原和章楶商量在修建天都山、南牟等地的防御工事。现在要考虑在青南讷心设立新的军事据点,需要安排一位将领。请求从熙州、秦州两路抽调军队过去。新城里的土地要招募弓箭手,还要设立两个提举官。熙州、秦州两路的弓箭手,每个指挥使管辖三百人,请求增加到二十个指挥使,这样一两年内就能得到几千民兵,加强军事力量。”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同年七月,朝廷下诏:“陕西、河东路新修筑的城砦要招募弓箭手,替换原来的士兵。元祐八年四月以后招募的其它路来的弓箭手指挥使不用了。”三年后,提举泾原路弓箭手的安师文担任了泾州知州,弓箭手提举司也就撤销了。

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九月,枢密院调查后汇报说:“陕西五路和河东路,自从绍圣年间开拓疆土以来,地盘变得非常广阔,远的几百里,近的也有上百里,自从军队撤兵后,一直没有妥善安排。土地肥沃,虽然多次下诏招募弓箭手,但很多人因为贫穷而逃走。州县、镇砦里的贪官污吏和豪强地主侵占良田,百姓得不到好处,而且还侵占新开拓的土地。现在派官员分别前往各路,负责安置和管理,要根据新开拓土地的肥沃程度,招募弓箭手,执行新颁布的法令。如果原来的弓箭手愿意去新开拓的土地耕种,也要妥善安排。”于是,朝廷任命汤景仁负责河东路,董采负责秦凤路,陶节夫负责环庆路,安师文负责鄜延路,都担任提举弓箭手。(元符三年撤销的提举司,现在又重新设立了。)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一月,安师文上奏说:“根据德顺军通判卢逢原的报告,经过清查丈量,一共划拨出四将的地盘,管辖五个砦,以及新占领的旧边境壕沟外的土地,总共四万八千七百三十一顷多。请求特别给予奖励。”皇帝下诏,特授予安师文左朝议大夫的官职,仍然担任原来的职务;卢逢原则被特授予朝请郎的官职。

公元1070年九月,熙河路都转运使郑仅奉皇帝的命令,去考察并制定熙河新疆边防的策略。郑仅上奏说:“朝廷给汉族和吐蕃弓箭手们分田地,养活他们,本来是为了让他们戍守边疆,让他们安心顾家,自己努力。现在咱们把疆域拓宽了,熙州、秦州的汉族和吐蕃弓箭手反而在腹地了,应该把他们调出去。但是,人们都很不愿意搬家,所以恳请允许每家挑选一个壮丁,由官府提供口粮,组织成耕种队伍,让他们耕种官府的庄田。到了收成的时候,除了留下粮种之外,收成的一半归官府,一半给耕种的农夫,等情况好转之后,再让他们自行选择。”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

五年三月,也就是公元1073年三月,宰相赵挺之说:“收复湟州和鄯州,每年都要耗费朝廷一千五百多万钱。郑仅当初设立官庄的计划,朝廷已经让会计人员计算过收入了,五个庄子的收入,才能抵得上一个庄子的开支。其实鄯州和湟州,本来是西蕃的两个小国,湟州叫邈川,鄯州叫青唐,以前和河南一样,都是独立的国家,这地方靠近黄河,土地肥沃。以前三国各自割据的时候,百姓给他们的贡赋很多,而且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管理,大家都能吃饱穿暖,这些都是从他们所属的百姓那里得到的。自从朝廷收复这些地方以来,表面上说是让蕃民各回原住地,实际上却不断发生战争,杀戮、逃亡,剩下的人很少了。现在很多兵将、官员、知州都招来一些闲散百姓居住,贪污的人甚至收受贿赂然后把土地给他们,还私自拿走他们的羊、马、骆驼等牲畜,却一点租赋也不上交官府。如果能收取以前他们给三国贡赋的百分之一作为县里的税收,那么湟州的开支就绰绰有余了。”皇帝对此表示非常赞同。

第二天,主管枢密院的张康国去见皇帝,极力劝说不能让新迁来的百姓交租,担心会引起民怨。他还说,那些蕃族士兵已经刺了手背表示效忠朝廷当兵了,怎么能再让他们交租纳税呢?

皇帝当时就下令说:“新迁来的百姓不能动,而且我已经下令招募了很多弓箭手了。” 大臣廷之反驳道:“弓箭手,朝廷会给他们土地,但他们不用交租,这是咱们中国的规矩。但那些蕃族士兵,他们以前的习俗就是进贡各种东西,打仗的时候人人都是兵,和弓箭手完全不一样。现在朝廷花费巨大,经营了好几年才得到这块西蕃的土地,如果一点收入都没有,而官吏和戍卒的军饷都得朝廷出,那这策略也太笨拙了吧!” 皇帝说:“我已经让姚雄去筹划这件事了。” 那时候皇帝多次下令让姚雄搜集闲置的土地,招募百姓耕种收税,所以皇帝很认同廷之的奏疏。

廷之接着又说:“鄯州和湟州收复后,羌人多次叛乱,成群结队地逃到夏国投降,夏国还收留他们,他们经常来骚扰边境,战事不断,后勤运输极其困难。朝廷收购粮食,鄯州每石粮食的价格高达七十贯,湟州也超过五十贯。这是因为粮仓的管理人员从中克扣,官吏也从中渔利,中官更是从中获利百倍,人人因此而富裕。所以上下互相勾结蒙骗,最终损害的是朝廷的利益。”

1060年,熙河地区负责运输的部门说,一年到头账目不够,想用官府的茶叶换粮食,三斤茶换一斛米,这买卖太划算了!朝廷觉得,茶马司本来是拿茶叶换马匹的,不能拿来换粮食啊!所以,除了茶马司原本的茶叶,又额外增加了双倍的川茶采购量,朝廷另外拨款两百万钱来支持这事儿,还让提刑司监督资金使用。 又让茶马官程之邵兼任运输使,这样几年下来,边境的军费勉强够用。后来,挺之再次当宰相,熙河运输部门多次上报说军粮不够,非常紧急。于是朝廷下令,把之前几年积攒下来的钱,一共一千一百万驮,一驮的价格从三千到四万不等,这得转运多少啊,想想都头大!今年又拨款九百万银钱布匹,还下令再增加双倍茶叶一百万驮。张康国也跟着上奏,皇帝批准了。结果一查,发现元丰年间以来,茶叶只用来换马匹。可张康国不知道这双倍茶叶根本不是用来换马的,何执中、邓洵武这些人居然还跟着附和! 所以,双倍茶叶最后没发下去,鄯州、湟州的军费就发不下来了,这可真是麻烦大了。

1064年,皇帝下诏说:“边疆地区广阔,耕地却不够,肥沃的土地荒着,草料粮食价格飞涨,每年买粮食根本不够用。之前多次下令,让泾原路经略司和提举弓箭手司想办法,招募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边境的粮食储备,这可是长远之计啊! 结果听说,提举弓箭手司和经略司意见不合,办事也不协调。所以,把泾原路提举弓箭手钱归善给撤职了!”

大观三年二月,大臣们上奏说:“自从收复西宁州以来,军需供应很多,但是储备却不够充足,购买价格不断上涨,物价飞涨,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兵员数量也不够,根本原因是招募和安置的策略失当,发展生产的措施也没有实施。请求委派将帅和监司官员认真研究,想办法招募足够的弓箭手,确保兵力充足;或者采取强制或诱导的方式,让当地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缴纳赋税。耕地开垦出来,粮食自然就会丰收;兵员充足了,军队战斗力自然就会增强,这样就能取得像班超那样的功劳,充分发挥国家的优势。”皇帝下诏说:“熙河、洮州、岷州等地前后收复已经很久了,我们占领了土地,却没有从中获得利益;得到了百姓,却没有有效地利用他们。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兵员数量也不够,每年都要依靠朝廷的供给,这不是长久之计。你们要仔细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制定详细的方案,然后呈报上来。”

政和三年,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何常上奏说:自古以来,用兵打仗,有骑兵也有步兵,都是根据地形来决定的。《兵法》上说:“少数民族军队擅长骑兵的冲击,汉族军队擅长强弩的攻击。”这说明少数民族擅长骑兵,汉族擅长弩兵。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西夏军队里有一种山地部落的士兵,叫做“步跋子”,他们上山下坡,出入溪流,非常擅长攀登和远距离奔跑,脚步轻盈,善于奔跑。西夏军队还有一种骑兵,叫做“铁鹞子”,他们日行百里,一日千里,行动迅速,来去如电,像闪电一样快,像云一样飘忽不定。在平原地区作战时,他们通常使用“铁鹞子”作为突击部队;在山谷险峻的地方作战时,他们通常使用“步跋子”进行袭击和伏击。这是西夏军队步骑兵的优势。我们各路边塞的百姓,都是弓箭手,平时以狩猎骑射为技能,紧急情况下以追逐驰骋为长处。此外,沿边地区的士兵,熟悉山川地形,擅长骑马奔驰。关东的戍卒,大多是强弩手和持盾牌的士兵,不仅能抵挡敌人的强箭,还能让敌人的战马惊溃。这是我们中国军队步骑兵的优势。

话说当年王超、丁罕他们带兵打仗的时候,骑兵作战,用的都是弩,一遇到敌人,万箭齐发,敌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就逃跑了。 这弩厉害着呢!

后来元丰年间,刘昌祚他们去灵州打仗,敌人占据了险要的地势,官兵一时难以推进。 他们就用一种叫“牌子”的武器当先锋,敌人下马冲过来,气势汹汹的,结果刘昌祚他们用牌子又踢又跳,还绑上铃铛,弄得贼兵的马受惊吓,四散奔逃了。 这牌子,用起来也挺有讲究的。要是遇到敌人躲在山林险要的地方,先用牌子顶住敌人,然后用强弓劲弩,还有神臂弓射杀敌人的先锋,箭箭都能射中要害,百发百中!要是遇到敌人是在平原旷野,那就骑兵用弩,一轮齐射,就能把敌人射杀一大片! 这牌子跟骑兵用弩,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有效战术,绝对不能忽视。 前面说的劲马冲锋,强弩掩护,这两种战术结合起来用,威力巨大,那些敌人的步兵和铁鹞子根本不是对手。

再说步兵,一定要挑选那些身材魁梧、强壮有力的人,都给他们配备斩马刀,再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统率,就像唐朝的李嗣业用陌刀一样。 要是遇到敌人的铁鹞子冲阵,或者来骚扰我们的阵脚,践踏我们的步兵,那就用斩马刀冲上去,这是个奇胜之策!

朝廷还专门给枢密院发公文,转给各地的经略司。

过了四年,朝廷又下了一道命令:西羌这帮人,长期以来都是边患,一会儿造反,一会儿又投降,反复无常,狡猾得很。 以前朝的时候,使者都在朝廷里待着,他们还敢犯境。现在他们养精蓄锐这么多年,又经历了多次饥荒,虽然表面上已经投降了,但羌人的本性,谁也保证不了他们不会再反。 所以,现在就要未雨绸缪,在太平时期就做好防御准备,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命令陕西、河东路的帅臣,要加强训练军队,修理军械,加固城防工事,储备粮草,时刻保持着敌人就要打过来的警惕状态。 不能因为他们表面上投降了,就放松警惕,中了他们的奸计。 对弓箭手和蕃兵,要优待抚恤,逃亡的人要尽快招回来,贫困的要给予资助。 将领们,如果谁胆小怕事,失职渎职,都要记名上报,如果因为作战失利,要按军法处置!

二月,皇上下了道圣旨,说陕西、河东各路,从绍圣年间开始开拓边疆以来,像西宁、湟州、廓州、洮州、积石等这些新开辟的边疆地区,都有不少好田地被占着,招募的弓箭手也不够多。

主要原因是,自从取消了专管的提举官,让他们隶属于经略司后,权力分散了,事情办得不好。那些核查土地、催促开垦、解决土地纠纷这些重要工作,都在边远地区,地方长官根本没法亲自去管。现在西夏人来朝贡了,边境也挺平静的。要是我们不趁这个机会派官员去督促,多方招募弓箭手,开垦荒地,补充边防力量,减轻边境百姓的负担,恐怕时间一长,荒地越来越多,兵员数量也减少,对边防大计非常不利。再说,那些负责这事的文官,整天只知道读书写字,安安稳稳的,很少有人肯吃苦耐劳,顶风冒雨去干活。

所以,命令陕西、河东各路,都重新设立提举弓箭手司,并且各选派一位武官担任提举,管理、请求拨款、赏赐等等,都按照提举保甲的条例执行。每路再设置两个干事官员。每年都要让枢密院收集各路招募的弓箭手人数和开垦土地的情况,进行比较,评选出优劣,然后根据结果来奖惩官员。所有这些措施和选派官员的情况,都要详细地报告上来。

八月,枢密院说:“咱们想把附近弓箭手的土地好好查查,凡是有争议或者侵占的情况,都一起调查清楚,这样才能彻底杜绝侵占土地的坏毛病。”皇帝同意了。这个月,河东路弓箭手司的负责人上奏说:“我们调查发现,沿边州县招募弓箭手的时候,很多人把老百姓以前耕种的土地强行霸占了,导致老百姓失业。而且,他们出租土地的价格,只比佃户自己租的价格的五分之一还少,对国家和老百姓都不利。所以我们建议,那些官府庄园的田地,如果已经有老百姓租种五年以上的,就不要再强迫他们给弓箭手征用土地了。河东路察访司以前没把边防民兵当回事儿,对佃户的情况不管不问,才导致了这种问题。我们请求,对于熙宁八年以前老百姓租种的官田,先问问佃户的意见,如果他们愿意当弓箭手,每出一个壮丁,就按照规定给他们两顷五十亩地作为人马的耕地;如果不愿意当弓箭手,而且他们租种的土地还有剩余,就把多余的土地收归国有。”皇帝同意了。

十一月,边防司上奏说:“河西兰州一带的弓箭手何灌报告说:汉人买田的情况很多,我们调查的时候,他们自己也觉得不踏实,主动上报的就有上千顷土地。如果招募弓箭手,就能招到五百人;如果收取租税,每亩收三斗五升粮食,两束草,一年下来也能收到三万五千石粮食,二十万束草。现在我们计划,对汉人购买的蕃部土地,如果愿意当弓箭手的,两顷地以上可以招募一人,四顷地以上可以招募两人。愿意当弓箭手的,就按照规定缴纳租税。那些巧立名目侵占土地的,要严厉禁止。”皇帝同意了。

七年三月,皇帝下诏说:“熙河、鄯、湟地区自从开拓以来,虽然地广,但土地的好处都落到了羌族手里,官兵的俸禄都依靠县里的收入,这不是长久之计。命令当地的地方长官好好想想办法,用钱粮、茶叶、丝绸,或者羌族人喜欢的东西,跟他们交换土地。土地多了,就可以招募弓箭手,让他们耕种土地,打仗保卫边疆。”

宣和六年七月,皇帝下诏说:“已经下达了处罚命令,陕西因为地震房屋倒塌,导致很多弓箭手和他们的家人死伤,让他们赶紧上报情况。”

1127年二月,大臣们上奏说:“陕西的弓箭手是国家的屏障,以前归属各路帅府管辖。这几年才设立了提举弓箭手这个官职,只注重数量,自以为立了功。结果选拔训练不精,导致法制败坏。我们请求仔细考虑,罢免提举官,把弓箭手重新交给各路帅府管理,务必振奋边防。”皇帝下令同意了,河东路也按照这个办法执行。

四月,枢密院上奏说:“陕西、河东各路汉族弓箭手,本来都分到肥沃的土地。近些年来,很多老弓箭手的地都被分给了新招募的人。这是因为提举官贪图赏赐,欺上瞒下,只顾数量,随意招募,没有激励措施。朝廷最近已经罢免了提举官,现在又把弓箭手交给各路帅府管辖了,何况现在的边防事务完全依靠民兵,如果不好好计划,恐怕会误事。”皇帝下令让陕西五路制置使钱盖以及陕西、河东各路帅臣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把已经分出去的弓箭手土地改正拨还,新招募的人再另行分地,务必做到公平合理。并且命令各路帅臣严格执行。这个月,徐处仁又上奏了一份奏章,皇帝下令把它送交详议司。

1072年,熙宁五年,泾原路经略司蔡挺上奏说:“泾原勇敢(精锐士兵)三百四十四人,很久没有进行选拔训练,只有虚名而已。我委派两位将领进行点阅,考核他们的骑射技能,是否能够升迁,并提拔有功者担任队长,招募在边塞长期作战的士兵填补空缺。另外,还招募熟悉当地情况的蕃部士兵充实队伍,一共一千三百八十人,战马一千一百九十四匹,弓箭射程一石(约一百二十斤),骑射格斗都符合标准。有功者享受勇敢下等奉(一种军饷等级),其他人调动时,每人发放三百钱的军饷,另加草料。”皇帝下令各路都按照蔡挺的做法去做。

六年的时候,枢密院有人说:“现在那些勇敢善战的人,都是通过应募当兵的,朝廷给他们的待遇很好,粮食、战马、武器装备都由朝廷提供,平时还能回家,根据他们的功劳,最多可以升到借职的职位。而那些弓箭手,只要射箭技术差一些,就会被降职,这和朝廷想要平均奖励的初衷相差甚远。所以,建议以后河东、鄜延、秦凤、环庆、熙河路各招募三百人,泾原路招募五百人。第一等步射,弓箭射程要达到一石一斗(约合60斤),骑射要达到九斗(约合54斤),赏赐一千钱;第二等以下,每等递减一斗,赏赐从七百钱到五百钱不等。每季度在经略司进行考核,在实战演习或野战中射箭命中者有奖赏,完全没射中的就扣除赏赐,连续两个季度没射中的就解雇。作战有功者,根据功劳大小,分为八个等级进行奖励:一、给与公文凭证;二、提拔为队长;三、担任守阙军将;四、担任军将;五、担任殿侍;六、担任三班借差;七、担任差使;八、担任借职。弓箭手有功,也按八个等级奖励:一、押官、承局;二、将、虞侯、十将;三、副兵马使、军使;四、副指挥使;五、都虞侯;六、都指挥使;七、三班差使;八、借职。那些空缺的职位,就按照顺序依次提拔。”

元丰三年,朝廷下令泾原路招募勇敢的士兵,数量和鄜延路一样,各招募一百人。从那以后,边境地区的军队越来越多,弓箭手中蕃兵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了。

弓箭社,河北地区以前就有。熙宁三年十二月,定州知州滕甫上奏说:“河北州县靠近山谷的地方,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弓箭社和狩猎射箭的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边境地区的情况没什么两样。我想请求允许各州县招募各种类型的官吏和城乡百姓中那些勇猛,并且愿意学习弓箭的人,让他们自己组成弓箭社。每年春天,地方长官都要对他们进行考核。北方人强悍勇猛,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派上用场。”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元祐八年十一月,定州知州苏轼上奏说:

北方很久没打仗了,边境地区都很太平。沿边各郡,军事管理松懈,将领骄横,士兵懒散,真要打仗恐怕派不上用场;他们的武艺和装备,都远远不如陕西、河东地区。虽然就目前边防形势来看,三五年内不会有大的战事,但是居安思危,是立国的常道,平时不做好准备,遇到紧急情况就难以应对。我看历代祖宗,在边境要害地区屯兵,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威,震慑敌人,这叫先声夺人,以气势压服敌人的方法。如果要深入敌境,进行大规模作战,还得依靠精锐部队。至于平时保卫边疆,对付小股敌人,就应该主要依靠边境地区的当地居民。这是古今不变的道理。

晁错给汉文帝献的边防策略,只有两点:一是迁移远方的人口到边疆地区,以充实边疆的空虚;二是加强边境县的防御力量,以防备敌国入侵。宝元、庆历年间,西夏元昊叛乱,他集合了四十多万大军,又招募了宣毅、保捷两路二十五万人马,结果都用不上,最终也没成功。范仲淹、刘沪、种世衡等人,专心致志地整顿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以及弓箭手,他们想方设法奖励他们,磨练他们,方法不止一种。边防体系建成后,敌人来犯也捞不到好处,所以元昊最终又归顺了朝廷。现在河朔西路边境州郡的军队,自从澶渊之盟议和以来,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弓箭社,不管家境如何,每家都出一个人。他们还自己推选家底殷实、武艺高强、大家都服气的人当社长、副社长、书记,叫做头目。他们一边耕田一边带弓,一边砍柴一边佩剑,出入山林,练就一身本领,和敌人不相上下。他们自己设立奖惩制度,比官府还要严格,轮流巡逻,房屋相连,如果发现北方的贼寇或本地的强盗没抓到,值班的人都要受到严厉处罚。遇到紧急情况,击鼓召集,一会儿就能聚集上千人。武器装备,随时都像敌人要来一样准备着。因为他们的亲戚坟墓都在这里,所以人人奋勇杀敌,敌人非常害怕他们。前朝的名臣,在定州做主帅的韩琦、庞籍,都非常重视安抚这些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爪牙和耳目来使用,庞籍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他们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

公元1073年,也就是熙宁六年,政府推行保甲法,结果把原来那些强壮的壮丁和弓箭社都给取消了。

到了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朝廷要征调两地的人丁去服劳役,除了那些本来就有的弓箭社、强壮的壮丁和义勇之类的队伍保留下来,其他的就都不再编排进保甲制度了。你看啊,上面那两道圣旨,意思是说除了那些负责供给两地物资的村子,可以继续保留弓箭社,其他的都得取消。可是,虽然有上面的命令,但官府和老百姓都还是照旧,根本没取消,只是让那些弓箭社里的人丁数超过两户的,也兼任保甲的职责,抓捕本地的和小偷小摸的贼人,都得指使弓箭社的人去抓去杀。现在各州各县,全靠这些弓箭社的人日夜巡逻防守,可见弓箭社对边防来说确实很重要,绝对不能取消。

但是,因为他们还要兼任保甲的职责,所以经常被召集来回奔波,又累又费钱,还耽误了正事。现在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作用远不如以前了。

我觉得陕西和河东的弓箭手,朝廷给他们分了良田,让他们安心练兵备战。可现在河北边境的弓箭社,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耕种的田地,朝廷一分没少,他们却同样为了保卫边疆抛头颅洒热血,装备也和陕西、河东的弓箭手一样,辛苦程度却差远了,朝廷没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最近霸州文安县和真定府北边的几个堡寨,都遭到北方的贼寇袭击抢掠,负责抓捕盗贼的官吏却袖手旁观,毫无办法,这说明禁军和弓箭手都没什么用处。如果每个州县都设立弓箭社,让老百姓尽心尽力保卫家园,那些北方的贼寇还敢像现在这样随便侵犯边境吗?我已经下令本路的将吏,严格执行赏罚制度,好好安抚他们,并且重新启用庞籍以前奏请的约束条例,稍作修改增补,另立了一些条款。我想请求朝廷立法,给予弓箭社一些优待,明确赏罚标准,以示鼓励和警戒。现在我已经仔细统计过,本路最边远的定州、保州两州,以及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境七个县和一个堡寨里,共有自发组织的弓箭社五百八十八个,六百五十一支队伍,总人数达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如果朝廷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立法之后,再下令将吏经常安抚他们,让这三万多人轮流日夜巡逻,一旦有盗贼或小股敌人入侵,就能立即抓获,不至于让他们因为长期没有战事而滋生骄横之心。这样一来,一切按老规矩办,敌人也不会怀疑,就不会轻易挑起事端,好处多多,坏处没有,显而易见。

我两次上奏,都没得到回复。

政和六年,朝廷下诏说:“河北路已经设立了按县分管的弓箭社,已经下令解除他们的其他差役。各路县令县丞,等到年底考核弓箭社的优劣,然后由帅司上报优劣名次,朝廷再根据情况进行奖惩,以此鼓励他们。”高阳关路安抚司也上奏说:“大观三年,弓箭社的人员根据《保甲法》和《政和保甲格》考核优劣,县令根据考核结果减少他们的徭役,时间长短有区别。”朝廷下令按照《保甲格》的规定进行奖惩。

宣和七年二月,臣僚们又说……

以前啊,西路提刑梁扬祖上奏说,要劝诱老百姓加入弓箭社,后来东路也跟着学西路,招人入社。本来立这个法的目的,就是让乡下人自愿加入社里,学习点武艺,用来防贼而已。可是那些爱邀功、爱惹事的人,就只看加入社的人多不多来邀功,狠狠地骗朝廷,还把怨气都撒到老百姓身上,逼着州县像着了火一样,赶紧把五等人的名单,甲等乙等地排好,家家户户都得查,逼着人加入,一个都不能少。这法子一开始在西路实行,西路就领了大赏,然后东路官府就一个劲儿地往上报,谎话越说越大。最近东路报上来的数字,说是足足有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人,其中武艺高强的有一十一万六千人,还说比西路多了一倍。皇上您心里清楚,这不可能是真的,虽然您让大帅和廉访使去核实,他们怎么可能说实话呢?现在东路官府的官员和登州、淄州的官员,因为这事儿升官的都快有二十个了,县令县丞却一个都没捞着好处。那些挨家挨户劝人入社的人是谁啊?这谎报的事儿,一看就知道了。要是真像他们奏报的那样,山东的贼寇,怎么还这么长时间没被消灭呢?所以他们报的二十四万和十一万,大概都是假的,根本起不了什么防贼的作用!总而言之,因为逼得太紧,老百姓受不了了,那些老弱病残的就到处逃难,那些壮年人就干脆去当强盗了,这也是导致贼寇增多的一个原因啊!

这梁扬祖奏请劝诱民户充弓箭社,继下东路令仿西路例招诱,原立法之意,不过使乡民自愿入社者阅习武备,为御贼之具尔。奈何邀功生事之人,唯以入社之民众多为功,厚诬朝廷而敛怨于民,督责州县急于星火,取五等之籍甲乙而次之,家至户到,追胥迫胁。悉驱之入社,更无免者。

法始行于西路,西路既已冒受厚赏,于是东路宪司前后论列,诞谩滋甚。近者东路之奏,数至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人,武艺优长者一十一万六千,且云比之西路仅多一倍。陛下灼知其不然,虽命帅臣与廉访使者核实,彼安肯以实闻乎?今东路宪司官属与登、淄两州当职官,坐增秩者几二十人,而县令、佐不及焉。不知出入阡陌间劝诱者谁欤?此其诞谩可知矣。

审如所奏,山东之寇,何累月淹时未见殄灭哉?则其所奏二十四万与十一万,殆虚有名,不足以捍贼明矣!大抵因缘追扰,民不堪其劳,则老弱转徙道路,强壮起为盗贼,此亦致寇之一端也。

最近陛下您费心了,派将军出兵,还制定了作战策略,又命令近臣拿着您的圣旨去安抚百姓,甚至打开内库的宝藏,调拨淮南地区的粮食去支援军队,还减免了他们的赋税,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事事都非常细致周到,没有一点疏忽。百姓们正打算回家务农,想以此来改过自新,避免罪责,您怎么能用他们最痛恨的事情去烦扰他们呢?再说,私藏兵器本来就是法律严厉禁止的。虽然各地都有保甲制度,农闲时节会进行军事训练,但训练结束后,兵器都应该存放在官府。现在弓箭社的全部兵器,老百姓都自己藏在家里,这岂不是等于资敌吗?希望陛下您从圣明的心中做出决定,取消京东弓箭社,把所有藏匿的兵器都收缴到官府,让百姓免受不时的征召和威胁,安居乐业。那些因为弓箭社而得到恩惠的人,也要追回赏赐,纠正错误;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人,要严厉处罚;后来那些谎报情况的人,也请陛下下令严惩,这样才能让大家都害怕,不敢再胡乱进言,以免他们作恶。这才是当务之急啊!

皇上同意了奏章的请求,梁扬祖被罢官,兵器全部被没收,弓箭社的人按照之前的命令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