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队,大概分三种:一种是皇帝的卫队,保卫京城,随时准备出征,叫禁军;一种是各州的驻军,负责各地任务,叫厢军;还有一种是从户籍里挑选或者招募来的士兵,经过训练,负责当地防卫,叫乡兵。另外还有蕃兵,这制度是从建国初期就有的,把边疆的士兵编成队伍,当作边防力量;后来又给他们分发旗帜,修建营房,配备武器,管理方式跟乡兵一样。现在我根据旧史修订《兵志》,特意把蕃兵放在熙宁保甲制度的前面,跟乡兵放在一起介绍。

宋朝的军事管理,包括招募、挑选、粮饷、训练、驻防、升迁、武器装备、军马八个方面,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军队制度的变革和兴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唉!夏商周三代离我们太远了。从秦汉朝开始,能做到把军队融入农业生产的,只有唐朝的府兵制度比较接近。府兵制度后来变成了招募制,慢慢地就松懈下来,导致藩镇势力强大,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没有一次不是因为军队问题引起的。咱们太祖皇帝从军队起家,打天下,收编了各地的精兵强将,把营地设在京畿地区,负责保卫京城,轮流驻守边疆,保卫国家。当时那些当兵的将领都来朝中听候调遣,那些粗暴的百姓也都登记在册,即使有人桀骜不驯,也无法兴风作浪。宋朝的军队制度,实行什长制,等级分明,内外互相配合,上下互相制约,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这虽然是为了纠正前朝藩镇割据的弊端,但其效果确实非常显著。

咸平以后,国家太平了很久,军队装备和训练都松懈下来了。仁宗当朝,西北的敌人经常来骚扰,将领们骄傲,士兵们懒散,国家白白浪费了很多钱,很多忧国忧民的人都提建议,但都没改。

神宗皇帝下决心改革军队,于是就组织百姓组成保甲,把各地的军队编入将领的队伍里。虽然没能完全解决问题,但也让军队暂时振作起来。当时负责改革的人是王安石。元祐和绍圣年间,大家遵守祖宗留下来的制度。到了崇宁、大观年间,军队人数虽然增加了,但是精锐部队却少了,所以对靖康之变一点帮助都没有。当时掌管军队的是童贯。

建炎年间南宋朝廷迁都南方后,收拢溃散的士兵,招募一些山贼,成立了元帅府。一开始军队不到一万人,用张、韩、刘、岳做将领,军队士气才重新振作起来。后来秦桧主张议和,军队的士气就低落了。孝宗皇帝想收复失地,但最终没能实现。光宗、宁宗以后,虽然招募了很多士兵,但国土却越来越小,更别说皇帝不会用将领,将领们又互相猜忌了。不过边境上的军队,还能尽忠职守,互相帮助,一直坚持到一百五十年后才灭亡。这说明,虽然祖宗的恩德深厚,能团结人心,但军队制度完善,管理周密,也是很重要的。

禁军,是皇帝的卫队,殿前司和侍卫司是主要的部门。最亲近皇帝,负责保卫的,叫作诸班直,其次是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其他的禁军,一部分守卫京城,一部分准备出征。那些不在京城的禁军,不是驻扎在营地,就是负责运送粮草的军队。太祖皇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把精锐部队都集中在京城,虽然说对旧制度有所增减,但规模是很宏大的。

公元960年,皇上发布命令,让殿前司和侍卫司各自检查自己管辖的士兵,挑选那些骁勇善战的提升为上等军队,把那些老弱胆怯的士兵编入剩余人员中。皇上又下令各州的长官挑选士兵送到京城,补充禁军的空缺。 还选拔强壮的士兵作为兵员标准,分发到各个州。后来改用木棍代替士兵,根据身高来区分等级,分发到各州军队。然后把招募和训练的任务交给地方长官和都监,等训练精良后再送到京城。公元962年,皇上把左右雄捷军、左右骁武军合并为骁捷军,左右备征军改为云骑军,左右平远军改为广捷军,左右怀德军改为怀顺军。公元964年,皇上赏赐河东乐平县归降的士兵,从元威以下共266人,赏赐了衣服和钱绢,成立了效顺指挥使。

公元966年,皇上命令辽州归降的军队,应该用“效顺”、“怀恩”来命名。公元967年四月,皇上命令把西川感化军、耀武军合并为虎捷军。九月,皇上到讲武殿检阅各地的军队,有上万名士兵,把骑兵编为骁雄军,步兵编为雄武军,都归侍卫司管辖,并让王继勋负责,还发给钱让他们娶妻。结果王继勋纵容士兵白天抢掠妇女,就连街上的官差都管不住。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抓捕并处死了上百人,小黄门阎承翰看见了却没汇报,也被打了数十杖。

公元974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的部下和江南水军共1339人,都被刺面登记造册,分别命名为归化军和归圣军。

公元978年,皇上命令把簇御马直改为簇御龙直,铁骑军改为日骑军,龙捷军改为龙卫军,控鹤军改为天武军,虎捷军改为神卫军,骨朵子直改为御龙骨朵子直,宽衣控鹤军改为宽衣天武军,雄威军改为雄勇军,龙骑军改为雄猛军。公元986年,把濮州平海指挥使改为崇武指挥使。

987年,宋太宗改编禁军,把殿前司日骑指挥改名叫捧日指挥,日骑改成捧日,骁猛改成拱辰,雄勇改成神勇,上铁林改成殿前司虎翼,腰弩改成神射,侍卫步军司铁林改成侍卫司虎翼。 总之就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听起来更威风霸气。

995年,宋太宗检阅禁军,看到有个士兵拉开强弩,力量竟然达到了一石五斗(古代重量单位,约合现代75公斤),而且连续射了二十箭还有力气!太宗皇帝当时就感慨地说:“现在天下太平,人才辈出啊,像这样精湛的弓箭技术,可是近些年来少见的!” 他还让骑兵和步兵各派几百人,东西两边列队,拉弓射箭,看看他们行动一致不一致。 结果大家动作整齐划一,太宗皇帝非常满意,说:“就这殿里几百人,气势就如此壮观,要是几万大军列阵,那该多威风啊!”

998年,宋太宗下令,把定州等地的本城厅子、无敌、忠锐、定塞指挥使,都提升为禁军马军云翼指挥使。 这些部队就地取材,就近解决粮食问题,由侍卫马军司管理。 具体安排是:定州厅子第一名指挥使当云翼第一指挥使,第二名当云翼第二指挥使;相州厅子第一名当云翼第三指挥使,第二名当云翼第四指挥使;以此类推,保州、威勇军、静戎军、宁边军、北平塞、深州的指挥使们也都有了新的职位和编制。 最后,还要求北面各地的指挥使们,把他们管辖的兵力、驻扎地点、粮食供应情况等等,都详细汇报上来。

皇上在景德四年下令,从陕西边境各州的士兵里挑出最优秀的,提升为禁军,叫做“保捷军”。到了景德五年正月,又新设立了五个“广捷军”指挥使的建制。五月,皇上派使臣分别前往邠州、宁州、环州、庆州、泾州、原州、仪州、渭州、陇州、鄜州、延州等地,在保安军和保毅军里,和当地官员一起挑选强壮的士兵两万人,每个州都设立营地,提升为禁军,叫做“振武指挥”。后来皇上说:“边境缺少军队,朝廷不得不这样做。等到边境安定下来,就可以裁撤这些军队了。”六月,又把河东地区的州兵编成神锐二十四指挥和神虎十指挥,还把石州的厅子军提升为禁军,另外把威虎十指挥编入虎翼军。

景德四年,皇上又下令,河东的广锐军、神锐军、神虎军,就按照现有的兵力编制维持,缺员就补充。

到了大中祥符元年,皇上命令侍卫步军司检阅保宁军,把他们分成四等,一等士兵迁移到亳州永城县驻扎,其余的允许回家务农;那些没有家可回的,就编入各州当预备役士兵。大中祥符四年,皇上宣布,把永安县永安指挥的八千多名士兵调去守护皇陵,他们的建制仍然隶属于西京本城的厢军,赐名为“奉先指挥”,提升为禁军,驻扎在清塞地区。大中祥符八年,又设立了禁军左右清卫两个指挥使的建制,地位在雄武弩手之上,散兵每个月发放五百文铁钱,负责守护宫观。

仁宗皇帝登基后,天下太平,但是皇上仍然重视军事,他曾经到安肃教场观看飞山雄武炮的发射,并下令让捧日军、天武军、神卫军、虎翼军四个军队进行军事演习,挑选出骑射技术精湛的士兵,逐步提拔他们。从天圣年间到宝元年间,又增加了许多军队:陕西的蕃落军、广锐军;河北的云翼军;京畿地区的广捷军、虎翼军、效忠军;陕西、河东的清边弩手;京西、江淮、荆湖的归远军,总共有一百多个营。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赵元昊造反,西边打仗,朝廷下令招募神捷军,改名叫万胜军,一共设立了二十个营。招募来的士兵大多是城里那些混混,根本不够打仗的。那时候禁军大部分驻扎在陕西,边境的士兵虽然级别不高,但是个个骁勇善战。京城派去戍边的士兵,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大多吃不了苦,更别提冲锋陷阵了。还有,北方调到川峡、荆湘、岭南一带的士兵,很多都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所以,有人建议多招募当地士兵,就地取材解决粮食问题。

于是朝廷又增加了陕西的蕃落军、保捷军、定功军,河北的云翼军、有马劲勇军,陕西和河北的振武军,河北和京东的武卫军,陕西和京西的壮勇军,延州的青涧军,登州的澄海弩手,京畿附近的州县也增加了龙骑军、广勇军、广捷军、虎翼军、步斗军、步武军等,还提升了河北的招收军、无敌军、厅子马军,陕西的制胜军,并州的克戎军、骑射军,麟州的飞骑军,府州的威远军,秦州的建威军,庆州的有马安塞军,保州的威边军,安肃军的忠锐军,岚州、府州的建安军,登州的平海军,这些都成了禁军,内外马步军一共增加了数百个营。此外,京东西路、河北路、河东路、江淮路、荆湖路、两浙路、福建路各地都招募了宣毅军,大州两个营,小州一个营,一共两百八十八个营。岢岚军还另外设立了床子弩炮手营。

当时,官员的升迁奖惩都和招募士兵的数量挂钩,所有军人的子弟都可以登记入伍,禁军的缺额也多从本地补充,所以到了庆历年间,全国内外禁军和厢军总共有一百二十五万人,比建国初期多了很多。西线战争结束后,皇上担心兵力过多,国库也负担不起,就下令裁军几万人。

公元1049年,四川峡州地区新设了一个叫宁远的地方。到了1052年,江淮、荆湖地区也开始设立教阅忠节军,每个州设一个营,大州五百人,小州三百人。结果,之前宣毅军就慢慢荒废了,没再补充兵员,而荆湖和广南地区则加紧招募精兵强将。

1055年,广、桂、邕州也设立了有马雄略军。第二年,把万胜军合并成十个营。后来,一些人认为,虽然东南地区暂时太平,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能懈怠防备。所以,到了1059年,朝廷下令在荆南、江宁府、扬州、庐州、洪州、潭州、福州、越州招募就粮军,叫做威果军,每个营都驻扎在本州。朝廷还增加了驻扎在当地的禁军,地方长官兼任本路兵马的总管,并且挑选武官担任都监,专门负责训练军队。这样一来,东南地区的安全防卫力量才算稍微充实了一些。

1062年,宰相韩琦上奏说:咱们祖宗靠军队打下了天下,每次有战争征伐,就招募军队,事情结束后就裁撤一部分,所以军队一直精锐,而且用兵规模不大。“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则募置,事已则并,故兵日精而用不广。”现在虽然西北边境号称友好,但是西北驻防的军队,却始终像是在等待敌人来犯一样,所以朝廷倾尽全国之力都难以满足军队的需求。如果现在不提前考虑,做好准备,一旦边境发生战事,又遇上水旱灾害,临时再想办法,那就来不及了。“今二边虽号通好,而西北屯边之兵,常若待敌之至,故竭天下之力而不能给。不于此时先虑而豫备之,一旦边陲用兵,水旱相继,卒起而图之,不可及矣。”

话说,那些就地征粮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强,训练有素,但边疆的储备有限,经常供应不上。要是数量太多,还会出现尾大不掉的问题。而京城的军队虽然成分复杂,精锐较少,但后勤补给靠东南地区漕运,运输方便,而且数量多,能形成“强干弱枝”的态势。祖宗时代,就地征粮的军队数量不多,边境有战事,就用京城的军队增援,考虑周全,花费也少。所以,我建议让枢密院和三司一起核算一下河北、陕西、河东以及三司榷货务每年收入的金帛数量,看看能供养多少京师和三路军队,然后以此为基础确定一个固定兵额。超出这个额外的,就停止招募;如果兵力不足,再进行补充;如果超出额外的兵力已经用完,而营中还有零散的兵力,就进行裁减合并。兵额确定后,就能确定各路步骑兵营的编制,每个营的人数也就能确定下来。

我还建议查一下开宝、至道、天禧、庆历年间的全国兵力数量。开宝、至道年间的军队,是太祖、太宗皇帝用以平定天下、征服四方的军队;天禧年间的军队,是真宗皇帝用来守成备战的军队;庆历年间的军队,是西征之后增设的军队。通过对比祖宗时代的兵力与现在的兵力数量,就能很容易地判断出哪些是精兵强将,哪些是冗员,裁减起来也就心中有数了。

于是,皇帝下诏让中书省和枢密院一起商议此事。枢密院上奏说:开宝年间的总兵力是三十七万八千人,禁军(马步军)有十九万三千人;至道年间的总兵力是六十六万六千人,禁军(马步军)有三十五万八千人;天禧年间的总兵力是九十一万二千人,禁军(马步军)有四十三万二千人;庆历年间的总兵力是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禁军(马步军)有八十二万六千人。可见,军队数量从最初招募以来不断增加,从现在开始应该逐步裁减,确定一个合理的兵额。

英宗皇帝即位后,下诏命令各路选拔能够拉开两石弓、射出四石五斗弩的士兵到京城参加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军队编制。第二年,把万胜军改编为神卫军。第三年,京城又增设了雄武第三军。当时宣毅军只剩下一些残存力量,于是皇帝多次下诏命令各路选拔强壮勇敢的厢军士兵补充禁卫军,同时遣散老弱士兵。治平年间,全国总兵力是一百十六万二千人,禁军(马步军)有六十六万三千人。

1068年12月,皇帝下令:把京东路(今山东地区)的42个武卫指挥使(相当于军事单位)分别划归河北都总管司的6个指挥使管辖,以及大名府路的36个指挥使管辖,都要轮流驻守定州和高阳关。那些轮换休整的士兵,要挑选3名军官,按照河北的最新训练方法进行训练,还要派使臣监督教学。 皇帝又下令在京东路招募河北流亡的百姓,组建20个厢军指挥使,取名“忠果”。青州、郓州、淄州、齐州各3个指挥使,济州、兖州、曹州、濮州各2个指挥使。

1070年12月,枢密使文彦博等人向皇帝汇报了京城、开封府以及京东等路禁军的数量,皇帝还参考了治平年间的兵力数据进行讨论。最后,皇帝下令:殿前虎翼军(禁军精锐部队)除了水军的一个指挥使外,保留60个指挥使,每个指挥使500人,总共34000人;在京城增加5个勇卫军指挥使,共2000人;开封府地区定员62000人,京东路51200人,两浙路4000人,江东路5200人,江西路6800人,湖南路8300人,湖北路12000人,福建路4500人,广南东、西路各1200人,川峡三路4400人。京城其他的指挥使以及河东、陕西、京西、淮南路的军队都进行了整合,只有河北的兵力还比较多,所以皇帝下令禁军总人数以7万人为限。 一开始,河北的兵籍比其他路都多,而且边防部队还要依靠三司(财政部门)供给,直到这次整合裁撤冗员,才确定了兵力定额。 这时候,京东路增加了武卫军,分别隶属于河北四路,后来又调拨3000人驻守扬州、杭州、江宁府。之后又把士兵们编成建制,设置将领统领,这才有了“将兵”这个说法。

1074年正月,皇帝颁布了各级禁军的名额:

殿前司,那可真是个庞大的机构!里面的人员复杂得很,有殿前指挥使,还有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以及金枪、东西、招箭、散直、钧容直这些兵种。 另外还有御龙、御龙骨朵、御龙弓箭、御龙弩直这些御林军。

再看看那些军队编制,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捧日钅屈直、捧日左射、捧日军,还有宽衣天武、钅屈直天武、左射天武军等等,归明渤海、拱圣、神勇、吐浑、骁骑、骁胜、宣武这些军名也响当当的。 更别提虎翼水军、宁朔、龙猛、捧日第五军、捧日第七军、天武第五军、天武第七军,还有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神骑、广勇、步斗、龙骑、骁猛、雄勇等等,甚至还有太原府就粮吐浑、潞州就粮吐浑、左射清朔这些地方部队,以及擒戎、广捷、广德、骁雄、雄威这些部队。

侍卫马军司这边也不简单,有龙卫钅屈直、龙卫左射、龙卫,还有恩冀州员僚直、忠猛、定州散员这些。 骁捷、云骑、武骑、龙卫第十军、拣中龙卫、新立骁捷、飞捷、骁武、广锐、云翼这些部队名字一听就感觉很厉害。 禁军里还有马劲勇、厅子马、无敌、克胜、飞骑、威远、克戎、万捷、云捷、横塞这些精锐部队,以及庆州有马安塞、蕃落、有马雄略、员僚剩员直等等。 总之,这侍卫马军司的兵力也是相当雄厚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军队编制。 侍卫步军司下头,有神卫、虎翼水军、神卫第十军等等,还有步武、武卫这些部队,以及装备床子弩的飞山雄武、神卫、振武等军,还有来化、雄武弩手、上威猛、招收、雄胜、澄海水军弩手等等, 神虎、保捷、捉生、清边弩手、制胜、定功、青涧、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这些部队,以及拣中雄勇的怀顺、怀恩、勇捷、威武,还有静戎弩手、忠远、宁远、忠节、教阅忠节、川忠节、神威、归远、雄略、下威猛、强猛、壮勇、桥道、清塞、武严、宣效、神卫剩员等等,甚至连奉先园都选拔了兵员。 最后,还从左龙武、右龙武、左羽林、右羽林、左神武、右神武六军中挑选精兵强将,以及御营喝探和新团立拣中剩员。 这阵容,看着就厉害!

接下来,咱们说说这些禁卫军的官职和编制。 殿前指挥使、御龙直、御龙骨朵子直、内殿直这些都是高级职位,还有散员、散指挥使、散都头、散祗候、金枪、东西班、御龙弓箭直、御龙弩直、招箭班、散直、钧容直等等,这些官职的品级和权力,一个比一个高,互相之间还有个资历深浅的先后顺序呢。 这宫里头,官职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诸军,名字一个接一个,多得不得了!什么捧日啊,天武啊,龙卫啊,神卫啊,还有各种各样的军号,比如归明渤海、拱圣、神勇,等等等等,数都数不清。 地方部队也有,恩冀州员僚直、忠猛、定州散员、吐浑等等,名字听着就威风凛凛。 还有骁骑、骁捷、云骑、骁胜,这些名字一听就知道是骑兵部队,个个都是精锐!

接着往下看,殿前司虎翼,殿前司虎翼水军,这可是皇帝身边的亲军啊!宁朔、龙猛、步军司虎翼、步军司虎翼水军,这些也都是精兵强将。 捧日第五军、捧日第七军,天武第五军、天武第七军,龙卫第十军,拣中龙卫,神卫第十军,契丹直第一、契丹直第二,这都是番号,听着就让人头晕。 神骑、广勇、步斗、龙骑、骁猛、雄勇,这些名字,一个比一个霸气!

太原府就粮吐浑,潞州就粮吐浑,这说明当时军队后勤补给也很重要。 清朔、擒戎、新立骁捷、飞捷、骁武、广锐、云翼,这些部队名字都带着一股子锐气!禁军里还有马劲勇、步武、武卫,各种各样的兵种,应有尽有。床子弩雄武、飞山雄武、神锐、振武,这些都是重型武器部队。来化、雄武弩手、上威猛、厅子马、无敌,招收、雄胜、广捷、广德、克胜,飞骑、威远,澄海水军弩手,克戎、骁雄、雄威,万捷、云捷,横塞,神虎,保捷,庆州有马安塞,蕃落,捉生,清边弩手,制胜,定功,有马雄略,青涧,平海,雄武,效忠,宣毅,建安,威果,川效忠,拣中雄勇,怀顺,怀恩,勇捷,威武,下威武,静戎弩手,忠勇,宁远,忠节,教阅忠顺,川忠节,神威,归远,雄略,下威猛,强猛,壮勇,员僚剩员直,桥道,川桥道,步军司清塞,武严,宣效,神卫剩员,奉先园,拣中六军,御营喝探,新团立拣中剩员……我的天,这得有多少军队啊!

这简直就是一份军队花名册,密密麻麻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规模,这数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话说啊,禁军里头,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这四个军是最好的,属于上等军。五百文钱以上军饷的,是中等军;不到五百文的,加上捧日、天武的第五、第七军,龙卫、神卫的第十军,还有骁猛、雄勇、骁雄、雄威这些军,都算下等军。

到了元丰五年十月,朝廷下令各地教阅厢军,然后把这些厢军指挥的名额,加到下等禁军里,跟禁军编在一起。你们想想啊,熙宁年间的禁军总人数是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到了元丰年间,就涨到了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了。

哲宗皇帝登基后,到处打仗,驻防的军队也越来越多。元祐元年三月,朝廷招募河北路的保甲兵,来补充京城禁军的人数缺口。龙卫、神卫招收二十岁以下的士兵,其他中下等军招收二十五岁以下的,哪怕个子矮小一点也招。到了第二年,朝廷又招募西关堡的禁军和雇佣兵,还重新设置了河北、河东、陕西几路府界的马步军。到了元祐七年,河东、陕西路的各帅府,都设立了一百人的敢勇军,直接听命于经略司。

绍圣四年,陕西路又增加了蕃落马军。同年,兰州金城也设立了步军保捷和马军蕃落。

元符元年,利州路的兴元府和阆州,都增加了就粮武宁军;湖北、江东也增加了有马雄略军。泾原路新修筑了南牟会,改名为西安州,驻守军队一共七千人,还招募了马军蕃落和步军保捷。天都、临羌砦的驻守军队各三千人,也分别设立了马军蕃落和步军保捷。永兴军等路也新设立了蕃落军队;河北大名府等二十二州,一共新设立了马军广威和步军保捷,这是因为河北发了大水,招募流民充军。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正月,环庆路增加了二百名敢勇之士。 四月份,环庆路都总管司上奏说:“咱们新修的定边城,比横山、兴平那些城砦更加坚固,请求增加驻扎的马军蕃落和步军保捷。” 六月,环庆路都总管司又上奏说:“庆州的白豹城修建完成了,需要增加驻扎的马步军。” 同时,鄜延路都总管司也上奏说:“我们新修的米脂等八个堡砦,需要增加土兵和马步军。” 朝廷都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到了公元1098年(绍圣五年),枢密院上奏说:“河北地区增加了广威马军和保捷步军两万多人,想从中挑选一些人,替换掉京城禁军的编制。” 朝廷也同意了。从绍圣年间开始,陕西、河东地区连续六年用兵,修筑城池的工程没完没了,打了败仗,死了将领,后勤供给的开销简直数不清。

公元1101年(崇宁元年)九月,荆湖北路增加了禁军,取名为靖安军。 十月,川陕地区设立了安远军。 公元1103年(崇宁三年)三月,陇右都护府上奏,请求在鄯州设立水军,负责看守黄河上的浮桥。 同时,枢密院也请求增加府界、京东西等路的步军,以及荆湖南路的雄略军,这些请求也都得到了批准。 十月,京东西路、河东北路、开封府界新设立了五万人的马步军,马军名为崇捷军和崇锐军,步军名为崇武军和崇威军。 这笔军费总共需要二百八十多万贯,用常平、封桩等钱款支付,这是采纳了蔡京的建议。 蔡京还说:“现在咱们扩张的土地很多,驻守的士兵却太少,应该考虑增加兵员,加强边防。” 朝廷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公元1104年(崇宁四年)十一月,广西路设立了三千名刀牌手,轮流驻守各个重要的州县,取名为宁海军。 十二月,朝廷下诏说:“京师周围的四个方向,军事力量不能过于集中,每个方向都应该保持两万人的兵力。” 公元1105年(崇宁五年),环庆路修建完成了徐丁台城,赐名安边城,并增设了马军蕃落和步军保捷。

大观元年五月,朝廷在延安设立了钱监兵。闰十月,在靖州设立了宣节军。到了十一月,两浙东路和西路都增加了禁军。

宣和三年,内侍兼制置使谭稹上奏说,方腊之乱平定后,请求增加禁军两个指挥,另外再增加其他州的军队一个指挥;他还请求除了温州、处州、衢州、婺州之外,招募新的禁军,凑够十个指挥;此外,他还请求增加严州的威果禁军。朝廷都同意了他的请求。宣和五年二月,尚书省上奏说:“古代,六军是帝王的爪牙,羽林是禁卫军的统称。现在官员们指挥的士兵驻扎的营地叫做六军,却又同时有左、右羽林军的名称,称呼不当。建议将现有的六军和六军指挥都改名为广效军,然后从现有的六军中选拔出一支军队作为第一指挥,左龙武军为第二指挥,左羽林军为第三指挥,左神武军为第四指挥,右龙武军为第五指挥,右羽林军为第六指挥,右神武军为第七指挥。”朝廷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靖康元年,朝廷下诏说:“广西的宜州和融州是边境重地,以前设置的马军很难裁撤,就按照原来的编制招募士兵吧。”

从元丰年间开始,民兵越来越壮大,而募兵却日渐衰弱。募兵的缺额,就拿他们的粮饷来充作民兵操练的费用。到了元祐年间以后,民兵也衰落了。崇宁、大观年间,蔡京当政,军队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士兵逃亡的情况严重,即使抓回来充实军队,仍然感到兵力不足。政和年间以后,很久没有补充兵员了,士兵死后,老弱病残的士兵白白消耗粮饷,而年轻力壮的士兵又有很多冗员,军队编制混乱不堪,纪律也荡然无存。童贯掌握兵权,权势熏天,每逢战败,就羞于启齿,只顾着逃跑。河北的军队,十个里面不到两三个是真正能作战的士兵,很多都是虚报缺额,把多余的粮饷上缴朝廷。陕右各路的军队也所剩无几,种师道率军增援时,只带了一万五千人。所以靖康之变发生时,虽然朝廷下达了全国统一抗敌的诏书,语气悲痛而急切,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宋高宗南迁后,一开始设立了御营司,管着军队。没过多久,就把御营司并入了枢密院,归枢密院管。建炎四年,又把御前五军改成了神武军,御营五军改成了神武副军,都归枢密院管。到了建炎五年,高宗觉得按照祖宗的规矩,军队应该归三衙管,所以就把神武中军撤了,划归殿前司管。这样一来,殿前司就掌握了全部兵权。乾道元年,朝廷规定殿前司的兵力上限是七万三千人。

那时候,各地的驻军都是各个将领自己带的兵,高宗设立了元帅府,所有将领的军队都归元帅府管。建炎年间以后,大将们的军队越来越壮大,情况也一直在变,驻扎的地方也不固定。比如刘光世,他的军队有时候在镇江、池州、太平,韩世忠的军队有时候在江州、江阴,岳飞的军队有时候在宜兴、蒋山,王彦的军队跟着张浚去了四川,吴玠的军队大多驻扎在凤州、大散关、和尚原。当时全国的军队加起来,有十九万四千多人,这还不包括四川、陕西的军队。后来杨沂中掌管中军,负责保卫京师,而江东的刘光世、淮东的韩世忠、湖北的岳飞、湖南的王燮这四支军队加起来有十九万一千六百人,他们也并没有固定的驻扎地。

绍兴十一年,范同觉得各路大将掌握兵权,很难控制,就向秦桧献计,还把柘皋之战的胜利告诉了皇帝。于是,皇帝把张俊、韩世忠、岳飞召到京城来。张俊第一个把他的军队交了出来。皇帝把这三大帅的副将分别任命为统领,各自统领一支军队,改名为“统制御前军马”。同时,取消了宣抚司,以后出兵打仗都要皇帝下旨,军队都归枢密院管,驻扎地还是原来的地方。而四川的大将们,他们的军队驻扎在兴州、成州、阶州、凤州、文州、龙州、利州、阆州、金州、洋州、绵州、房州、西和州、大安军、兴元府、隆庆府、潼川府这十七个州郡,也都各自就地驻扎,就地补给。

南宋时期,各个州都有都统司管辖军队。比如建康有五万兵,池州一万二千,镇江四万七千,楚州武锋军一万一千,鄂州四万九千,荆南二万,兴元一万七千,金州一万一千。之后军队驻扎地点和兵力数量经常变动,不好完全考证。不过,我们可以查到当时军队里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这些军职。

水军的编制比陆军更复杂,因为南宋迁都之后,长江和淮河都成了边境线。建炎年间,李纲建议在长江、淮河、黄河沿岸的帅府设立两支水军,重要的郡县各设一支水军,次要的郡县各设一支中军,招募擅长航海的人员充实队伍,分别命名为凌波军和楼船军。他们的战舰名称也很多,比如海鳅、水哨马、双车、得胜、十棹、大飞、旗捷、防沙、平底、水飞马等等。到了隆兴以后,一直到宝祐、景定年间,长江、淮河沿岸的堡垒和关卡一个接一个,防守越来越严密,老百姓也越来越辛苦。到了咸淳年间,广东的蜑民和福建沿海的船民都被征用到军队和船队里,公私两方面都吃不消了。

至于禁军的将校,那就更复杂了。殿前司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其他各班有都虞侯、指挥使、都知、副都知、押班;御龙诸直有四个直都虞侯,每个直都各有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马步军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厢都指挥使,捧日、天武左右各有都指挥使,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侯,每个指挥使手下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个都指挥使手下有军使(步军称都头)、副兵马使(步军称副都头)、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

这些禁军将校所管辖的各班直、指挥,骑兵、步兵的人数,我接下来会列出来。我会把建隆年间以来的制度和熙宁年间以来的制度分别列出来,陆军和水军的编制,我也会附在后面。

建隆以来之制

骑军

宋朝的军队编制里,有一些特殊的兵种,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是殿前指挥使,这可是个精锐部队,是从各军中挑选武艺高强的士兵组成的,分左右两班,一共两班人马。 内殿直也是个厉害的队伍,按照周朝的制度,是从军校和武官子弟里选拔那些勇敢又有才能的人。 还有一种叫川班内殿直,是当年平定蜀地后,从俘虏中挑选身材魁梧、擅长骑射的一百二十人组成的,不过后来在开宝四年就取消了。

然后是散员,这支队伍比较特殊,是招募各州的豪杰组成的,分十二个班,其中包括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等等。 如果这些班的人数不够,还会从北面骁勇的士兵和各军中补充。 咸平五年的时候,定州路都部署王超还建议多招募一些散员,因为边境经常受到强盗的骚扰,朝廷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散指挥和散都头也都是类似的编制,分别有左右两班,人数和散员一样。

金枪班,顾名思义,都是擅长使用枪和槊的士兵,以前叫内直,太平兴国初年才改名。 东西班就更复杂了,它包括弩手、龙旗直和招箭班,一共十二个班,以前叫东西班承旨,淳化二年改称殿前侍,分东西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弩手和龙旗直,一共六个班,都带甲,人员从各军中补充。 不过东边第二、第三班和西边第四班不带甲,成员大多是各军士兵、使臣的子弟,或者一些犯了事被没收财产的人的子弟。 另外,招箭班成员则都是擅长弓箭的射手。

最后,还有散直和钧容直。散直是在雍熙四年设立的,是从各地招募藩镇厅头军将和到登闻院考试武艺的人中挑选出来的。咸平元年,又从节度使的随从和骑兵中补充人员。钧容直,则是太平兴国三年设立的,挑选的是精通音乐和骑术的人,淳化二年进行了改制。 至于外殿直,最初是那些年纪比较大的卫士,后来取消了“看班”的称号。 他们有时会被派到各地担任军校职务,管理州兵,被称为“权管”。 国初还有一种内员僚直,开宝年间取消了。太平兴国四年征讨太原时,又补充了一批上等士兵,天禧四年,这些士兵都并入了外殿直。

话说这北宋的禁军啊,那可是精锐中的精锐!咱们先说说这“捧日”军,这支部队可厉害了,总共有35个指挥使,其中京师驻扎33个,雍丘和郑各一个。它以前叫“小底”,周朝的时候改名叫“铁骑”,太平兴国二年又改成“日骑”,到了雍熙四年才改成现在的“捧日”。这“捧日”军下辖左右两厢,每厢四个军,雍熙三年还专门挑了擅长枪槊的士兵组成“钅屈直”军,淳化三年又选拔擅长左射的士兵组成“左射”军,咸平五年更是从天武、拱圣、骁骑三个军里挑出擅长弩射的士兵组成“弩手”军,可见这选拔有多严格!

接下来是“契丹直”,这支部队只有三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咸平、许州和寿州。这支部队啊,是后唐时期建立的,后来又撤销了,开宝三年因为辽国人内附才重新设立,太平兴国年间又因为一些事情重新设立,但没多久又撤销了,真是命运多舛啊! 还有“归明渤海”军,有两个指挥使,都驻扎在京师。这支部队是太平兴国四年征讨幽州的时候,用投降的渤海兵组建的。

再来说说“拱圣”军,它有21个指挥使,都驻扎在京师。这支部队啊,最初是乾德年间从各州挑选骑兵进京组建的,当时叫“骁雄”,后来改成“骁猛”,雍熙四年又改成“拱辰”,没过多久才改成现在的“拱圣”。 “吐浑小底”军,以前有五个指挥使,到了治平年间合并成了两个,都驻扎在京师。太平兴国四年平定太原后,用俘获的吐浑士兵和各军中的士兵组建了这支部队。

“骁骑”军,有23个指挥使,也驻扎在京师。太平兴国四年建立,后来又增加了掉搨索兵和左右教骏兵。雍熙四年,还把殿前司的步斗弩手改编成了“骁骑弩手”。淳化四年,又从这支部队里挑选特别勇猛的士兵组成“上骁骑”,地位比普通骁骑军更高。咸平五年,“骁骑”军又分成了左右两厢。以前这支部队还有一个“殿前小底”,至道二年,又从骁骑马直和善射的士兵中选拔人员补充到“骁骑”军,后来又撤销了。最后是“骁胜”和“宁朔”两支部队,“骁胜”军左右两厢各五个指挥使,都驻扎在京师,是咸平三年从教骏、骁骑等军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的。“宁朔”军有十个指挥使,京师、尉氏各三个,雍丘、渭州、河阳、河阴各一个,也是咸平三年从教骏等军和外州士兵中选拔组建的。 这些禁军,个个都是精锐之师啊!

话说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朝廷设立了好几个指挥使,咱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是龙猛指挥使,这可是个大指挥使,下辖八个指挥部,都在京城。太平兴国年间,它是由挑选龙骑军和各地抓捕盗贼有功的精壮士兵组成的。淳化四年,又从这些士兵里挑出最精干的,专门训练他们,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可是数一数二的。到了景德四年,又增加了龙骑兵和骁骑兵的兵力。

接下来是飞猛指挥使,只有两个指挥部。咸平二年,它是由龙猛指挥使和骁骑兵里挑选出来的优秀子弟组成的,个个都是精英。然后是骁猛指挥使,共有四个指挥部,分布在尉氏三个,太康一个。它原来叫骁雄指挥使,太平兴国年间改的名。雍熙四年,把那些在拱圣年间表现突出的士兵编入拱辰军,剩下的就保留原样。景德四年,又把拱圣年间表现突出的士兵补充到骁猛指挥使里。

神骑指挥使,规模就大了,有十八个指挥部,雍丘十三,咸平五年五个。端拱二年,它是由骁雄指挥使新招募的士兵和教骏、借事等兵组成的。淳化二年,废除了搨索军,把他们并入神骑指挥使。咸平二年,又增加了教骏、备征以及其他州的士兵。骁雄指挥使,四个指挥部,咸平府和陈留各两个。太平兴国八年,它是由骁猛指挥使里那些中等水平的士兵组成的。景德年间,又把骁骑、骁胜、宁朔军里服役时间长的士兵补充进来。

吐浑直指挥使,三个指挥部,太原两个,潞州一个。太平兴国八年,把太原府迁到云州和河界吐浑,驻扎在并州和代州。雍熙三年,云州和朔州归顺朝廷后,又增加了吐浑士兵,驻扎在潞州。安庆直指挥使,四个指挥部,太原一个,潞州三个。太平兴国四年,把云州、朔州和河东归顺朝廷的安庆百姓,分驻在并州和潞州等地,还给他们分了土地。雍熙四年正式设立。最后是三部落指挥使,只有一个指挥部,在太原。太平兴国四年,朝廷亲征幽州,把云州、朔州、应州等地的部落迁到并州,于是设立了这个指挥使。清朔指挥使,四个指挥部,西京两个,许州、汝州各一个。太平兴国四年,把云州、朔州的百姓迁到内地,让他们自己养马,组建骑兵,被称为家户马。雍熙四年正式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擒戎”。这个指挥使一共五个指挥,西京、许州各两个,汝州一个。太平兴国四年的时候,把云州和朔州的老百姓迁到西京、许州、汝州这些地方,给他们分田地,让他们养马,充实军队。这个指挥使是在端拱二年正式设立的。

接下来是“新安内员僚直”,一共五个指挥。这事儿发生在端拱二年,成德军节度使田重进提了个建议,说:“易州静砦的兵,之前驻扎在镇州,结果敌人攻陷了勇陷谷,把他们的家属都抓走了,所以请求用他们的军队来负责宿卫。” 因为这个建议,才设立了这个指挥使。后来这个指挥使就废除了,天圣年间以后就没有了。

然后是“散祗候”,左右两班,各有两个指挥。天圣年间以前是没有这个的。

再来说说“步斗”,一共六个指挥,尉氏、太康各一个,蔡州四个。庆历年间才增加的,天圣年间以前也没有。

接下来是步军,这部分比较简单,就不细说了。

“御龙直”左右各两个指挥。以前叫“簇御马直”,太平兴国二年改成“簇御龙直”,后来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御龙骨朵子直”左右各两个指挥。以前叫“骨朵子直”,太平兴国二年改成“御龙散手直”,后来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御龙弓箭直”五个指挥,都是从天武军里挑那些身材魁梧、相貌出众的士兵组成的。

“御龙弩直”五个指挥。

“天武军”包括宽衣直、屈直、左射,一共三十四个指挥。京城有三十三个,咸平年间在别的地方增加了一个。

“神勇军”上下共二十一个指挥。乾德年间,从各军里挑选强壮的士兵,成立了“雄威军”。太平兴国二年改名为“雄勇军”。雍熙四年改成现在的名字。淳化四年,又从里面挑选武艺高强的士兵,成立了“上神勇军”,专门用来抓捕盗贼。

最后是“宣武军”,上下共二十个指挥,都在京城。太平兴国二年,把效节军和忠猛军合并,又从各军和乡兵里挑选士兵补充进来。至道二年,又从军头司步直里挑选擅长使用枪、槊、刀的士兵,成立了殿前步直,后来也废除了。

太平兴国年间,皇上挑选那些身强力壮的弓弩手,组建了上铁林军。后来又从雄武军、定远军、宁胜军等部队的床弩手和飞山雄武军中选拔精兵,扩充上铁林军的兵力。雍熙四年,上铁林军改编为左右四军。淳化四年,从中挑选最精锐的士兵组成上虎翼军,专门负责抓捕盗贼。咸平二年,广勇军并入上虎翼军。大中祥符六年,皇上命令京城各军从江淮地区挑选擅长水战的士兵,在金明池训练,组建了虎翼水军。原来虎翼军有62个指挥,景德年间又增加了6个,驻扎在京城。

雄勇军,以前叫雄威军,太平兴国二年改名为雄勇军。雍熙四年,改名为神勇军,之后又从原雄勇军中挑选一些退下来的士兵补充兵力。原来只有5个指挥,到至和五年增加到8个。咸平军有3个指挥,郓州有2个,许州、郑州、滑州各1个。

开宝四年,平定广南地区后,把那里的军队编入殿前司,实力较弱的编入八作司,如果缺人就从广南各州补充。雍熙三年,从八作司中挑选强壮的士兵组成拣中军。广德军总共有10个指挥,咸平军、尉氏军、阳武军、河阳军、沧州军、巩州军、白波军各1个,西京有3个。

淳化二年,从神射军、鞭箭军、雄武军、效忠军中挑选强壮善射的士兵组建广武军,大中祥符二年改名为广勇军。原来有23个指挥,庆历年间增加到43个,每10个指挥组成一支军队。京城有5个指挥,陈留有22个,咸平军、东明军、太原军、胙城军、南京军各2个,襄邑军、阳武军、郓州军各1个,滑州有3个。

广捷军,以前叫左右平远军,建隆二年改名。咸平五年,又从广德军、神威军中挑选士兵,进行标枪和旁牌的训练,补充到广捷军。原来只有5个指挥,景祐年间增加5个,明道年间增加10个,庆历年间又增加36个,总共56个指挥。陈留有8个指挥,咸平军有6个,雍丘有4个,襄邑、尉氏、许州各3个,太康、扶沟、南京、亳州、河阴、颍州、宁陵各2个,陈州有6个,滑州、曹州、邓州、蔡州、广济军、谷熟军、永城军、襄城军、叶县各1个。

话说宋朝时期,军队编制可是相当复杂。就拿这几个军来说吧,雄威军,这名字听着就霸气,是雍熙四年从神勇军里挑出来的精兵强将组成的,后来改了名字。它下辖十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考城、襄邑、陈留各一个,南京四个,陈州两个。

再看宣威军,也是雍熙四年组建的,是从神勇军和宣武军里挑选出来的次等兵组成的,上下只有两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咸平、襄邑各一个。龙骑军,建隆年间就有了,是用招募和抓捕的土匪强盗组成的,据说他们既能骑马又能步战,战斗力很强。淳化三年的时候,又从老兵里挑了一些人补充进去,咸平年间又增加了些退役的龙猛军士兵。它原本只有八个指挥使,到了康定年间,又增加了好多,一共二十个指挥使,分成了三军,分别驻扎在京师四个,尉氏、雍丘、咸平、郑各两个,南京、陈州、蔡州、河阳、颍州、单州、四波各一个。

神射军,原来是两浙州的军队,叫腰弩军,雍熙四年改名叫神射军。淳化元年的时候,他们被调到京城,挑选强壮的士兵编入广武军,剩下的就继续留在神射军。它有五个指挥使,驻扎在陈留三个,雍丘两个。步斗军,雍熙三年的时候,从各州的厢军里挑选精壮的士兵组成的,后来就取消了。鞭箭军,也是雍熙三年组建的,是从两浙兵里挑选出来的,次等的就叫忠节鞭箭军。端拱二年的时候,这两个军合并成了一个。至道元年,这支军队去灵州运送粮食草料,结果在浦洛河弄丢了车马和兵器,皇帝下令免除他们的死罪,后来这支军队也被取消了。

侍卫司的编制也挺复杂,有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马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步军也是同样的编制。从马步军都虞侯以上,官职都空缺,所以马步军都指挥使等就负责这些事务,和殿前司一起被称为三司。马步军还有龙卫、神卫、左右四厢都指挥使、都虞侯,每个指挥使下设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其他的编制和殿前司差不多。骑兵和步兵的数量,后面会详细列出来。

骑军……

话说宋朝时期,军队编制可是相当复杂。先说“北面两直”,这支部队最早是在周显德年间,平定三关后,从各地招募精壮士兵,还有高阳关的精锐部队组成,负责北面防御。建隆初年,又从各州府抽调骑兵和蕃镇的精兵强将补充进来,还增加了“左三直”。太平兴国四年打下太原后,太原的骑兵又组成了“右三直”。起初,“北面两直”驻扎在贝州和冀州,归高阳关都部署管辖。后来,大中祥符年间,改成了贝州左直、冀州右直,最后变成了四个直。总的来说,京城有两个直,恩州、冀州各有一个。

接下来是“龙卫”,这支部队以前叫“护圣”,周广顺年间改名为“龙捷”。建隆二年,把老弱士兵淘汰掉,换上了各州府招募的精兵强将。太平兴国二年,又分成了左右两厢。四年平定太原后,太原的降兵也补充到了龙卫里,成为“拣中龙卫”。雍熙二年,又挑出了擅长使用枪和槊的士兵,组成“钅屈直”。淳化三年,把剩下的还能穿甲的士兵编成“带甲剩员”。淳化五年,又挑出擅长左射的士兵组成“左射”。龙卫总共指挥四十四个单位,京城有三十八个,雍丘、尉氏、河阳各一个,澶州有三个。

“忠猛”和“散员”这两支部队设立得比较晚,都是咸平年间的事儿。“忠猛”只有一个指挥单位,驻扎在定州;“散员”也是只有一个指挥单位,同样驻扎在定州。

再来说说“骁捷”,这支部队最早也是在周显德年间平定三关时,从各州府挑选强壮的士兵组成的,驻扎在河北,归高阳关都部署管辖。宋朝初期,左右骁武军被撤销,士兵都并入了骁捷军。乾德年间,又从征兵和岚州归附的士兵中挑选士兵组成了河南骁捷军,后来就都叫“骁捷”了。太平兴国四年平定太原后,从降兵中挑选士兵组成了“拣中骁捷”。淳化四年,又新设立了“新立骁捷”。至道三年,骁捷军又分成了左右两厢。咸平五年,年龄大的士兵编成了“带甲剩员”。骁捷军总共指挥二十六个单位,尉氏新立、陈拣中各一个,恩州十四个,冀州十个。

最后是“云骑”,这支部队以前叫“左右备征”,建隆二年改名。开宝年间以后,开始招募子弟兵充实云骑军,剩下的士兵编为武骑,再从骑兵中挑选一些士兵充实武骑,最后把本军年龄大的士兵编为“带甲剩员”。云骑军总共指挥十五个单位,京城十一,陈留、西京各一个,巩州两个。

太平兴国四年,皇上御驾亲征幽州凯旋,就用降兵组建了一支军队,叫做“归明神武军”。一开始只有一支指挥,后来扩充到四支。这支军队驻扎在雍丘。

接下来是“克胜军”,它原本是潞州的骑兵,在端拱年间组建,有两支指挥。驻地是潞州。

“骁锐军”以前叫散员指挥,咸平四年改名,共有四支指挥,驻扎在莫州、冀州一带。

“骁武军”是由河北各州的忠烈军、威边军、骑射军等部队挑选精兵强将组建的。淳化四年,经过严格挑选,和云骑军、武骑军一起组建,士兵可以自己置办马匹,分为左右两厢,共有二十支指挥。其中北京七支,真定三支,定州六支,相州、怀州、洺州、邢州各一支。

“广锐军”最初是由河州的忠烈军、宣勇军中那些能自己集资买马的士兵组成的,马匹死了可以再买,朝廷还会补贴一部分钱。这支军队是至道元年组建的。咸平年间,又从振武军中挑选士兵补充进来,士兵老了或病了,可以由亲属顶替。景德二年,皇上还下令:如果亲属不愿意顶替,也可以。大中祥符五年,把退役士兵编入带甲剩员。以前河东有三十一支指挥,陕西有七支。景祐、康定年间,又扩充到四十二支。太原、代州、并州各三支,汾州五支,岚州、石州、岢岚州各二支,晋州、熙州、慈州、绛州、泽州、隰州、宪州、宁化州、威胜州、平定州、火山州各一支,泾州、原州、鄜州各二支,秦州、渭州、环州、邠州、宁州各一支。

“武清军”是晋州的骑兵,端拱二年组建。因为他们长期驻守边疆,劳苦功高,所以从他们当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这支军队,只有一支指挥。驻扎在晋州。

“有马劲勇军”是咸平四年,从江东各州挑选士兵组建的。庆历年间,又分设第六、第七指挥,总共七支指挥。太原二支,代州、岚州各一支,磁州三支。

“云翼军”以前有三十三支指挥,景祐年间以后又增加了二十三支,分为左右两厢,总共五十六支。真定、雄州、瀛州、深州、赵州、永宁州各三支,定州、冀州各六支,保州五支,沧州、北平州、永静州、顺安州、保定州各二支,莫州、邢州、霸州各一支,广信州、安肃州各四支。

“厅子军”最初驻扎在石州城,景德元年迁到相州。庆历年间,被提升为禁军,共有六支指挥。定州一支,相州五支。

万捷这支军队,是在开宝年间招募赵州、相州、沧州、冀州的百姓组建的。到了大中祥符年间,又把骁武军和云骑军的退役士兵补充进去。它下辖七个指挥,相州、冀州各两个,沧州一个。

云捷军,是在太平兴国四年组建的,是从各军中挑选应募的子弟,以及那些训练过骑马、临时借调、参加过征战,有过军事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大中祥符五年,又把宁朔军的退役士兵补充进去。它下辖十二个指挥,尉氏、咸平、西京、北京、澶州各两个,汝州、怀州各一个。

横塞军,是在咸平三年组建的,是从各军中挑选那些在边境地区服役过、擅长骑射,以及在京城临时借调的人员组建的。它下辖七个指挥,雍丘、咸平、考城、襄邑、宁陵各一个,卫州两个。

员僚剩员直,是由禁军中因为犯错而被降职的官员组成的。从这支军队到后面的骑捷军,一共是六支军队,到了天圣年间就没有了。

清塞军,是周朝就存在的军队,下辖两个指挥。其中一个指挥是由归附北方的少数民族组成的,驻扎在寿州;另一个指挥是由在淮南紫金山砦战斗中俘获的骑兵组成的,驻扎在延州。宋朝初期,是用本军的子弟补充兵员的。太平兴国三年,又增加了泉州和两浙的士兵。

飞捷军,是由原来的威虏军、保州、易州静塞军、定州厅子军组成的。淳化元年,朝廷下令把这些军队召集到京城进行检阅,把静塞军分为三等,厅子军为一等,然后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它下辖四个指挥。

骁骏军,原来是寿州的咸圣军,咸平三年改名。它只有一个指挥。

拣中夏州厅子军,原来是夏州的百姓组成的。淳化五年,河西行营都部署李继隆派人把他们送到京城组建成一支军队,它只有一个指挥。

骑捷军,原来是雍州的强人组成的指挥,咸平三年改名。它分驻瀛州和莫州,下辖四个指挥。

武骑军,下辖十一个指挥,京师、雍丘各一个,尉氏三个,陈留、考城、咸平、郑州各一个,西京两个。从这支军队到后面的有马雄略军,一共是十二支军队,《三朝志》里没有记载。

骁骑军,只有一个指挥,驻扎在太原。

无敌军,是河北沿边地区的厢兵,庆历二年升格为禁军。总共下辖六个指挥,定州、北平各两个,安肃军、广信军各一个。

忠锐军,是广信军中拥有战马的厢兵,庆历二年升格为禁军,只有一个指挥。

话说咱们大宋的军队,那可是精锐众多!先说说那些骑兵吧。保州的厢兵,原本叫“威边”,庆历年间才升级成禁军,一共两个指挥使。麟州的厢兵叫“飞骑”,也是庆历年间升级的禁军,同样两个指挥使。还有府州的厢兵,那是从胡人精锐里挑出来的,叫“威远”,庆历年间也升了禁军,也是两个指挥使。并州厢军里那些骑兵,叫“克戎”,康定年间就升了禁军,只有一个指挥使。庆州厢军里那些骑兵,叫“有马安塞”,庆历年间升级为禁军,只有一个指挥使。

再来说说“蕃落”,这可是陕西边境各州府有马的厢兵组成的,天禧年间就升了禁军,边境上的所有城砦都安排上了他们。到庆历年间,一共八十三位指挥使!环州五个,延州、庆州各四个,秦州、并州的外围城砦十七个,原州、渭州的外围城砦各十二个,德顺府、凤翔府、泾州的外围城砦各十二个,凤翔府、泾州、仪州、保安军各两个,陇州外围一个。还有并州路,那是各路厢军里唯一有马匹,可以随时出征的,庆历五年升为禁军,只有一个指挥使,叫“并州骑射”。最后是“有马雄略”,这是至和二年才设立的,有三个指挥使,广南西路、桂州、邕州各一个。

接下来,咱们说说步兵。先说“神卫”,这支部队,晋朝时叫奉国军,周朝改名叫虎捷军。建隆二年,从各地招募的禁军中挑选精锐补充进来。乾德三年,西川行营都部署王全斌平定叛乱有功,请求把那些有功的军队编入禁军,于是就合并成了虎捷军。太平兴国二年又改了名字。以前的水虎翼军,就是那些擅长水战的士兵,那年也改成了神卫水军。还在剩下的士兵里,选出一些能出征的,成立了拣中神卫。大中祥符年间以后,剩下的士兵又分为带甲、看仓草场、看船等四等,都从老兵里挑选。宋朝初期,神卫军有四十六个指挥使,仁宗以后,就只剩下三十一个指挥使了,都在京城。最后是“步武”,这支部队是从乡兵中挑选出来的,先充实到神勇军和宣武军,雍熙三年,又从剩下的士兵中挑选一些组建了步武军。庆历年间,又增加了六个指挥使,驻扎在陈州。

宋朝初期,有个部队叫虎翼军,一开始选拔的是那些强壮勇敢的士兵,先组建了上铁林和下铁林,后来改成了左右厢,每厢三个军。后来又陆续从威虎军、效顺兵里补充人员。到了大中祥符五年,开始挑选擅长水战的士兵组成上虎翼军,几年后又在金明池进行水战演习,选拔江淮地区的士兵加入虎翼军,江浙、淮南等地也按照这个标准组建了虎翼军。大中祥符七年,正式改名为虎翼水军。最初虎翼军有75个指挥,庆历年间又增加了21个,总共96个指挥。其中京师有90个指挥,加上一个水军指挥,襄邑、东明、单州各一个,长葛一个。

奉节军是在乾德三年平定蜀地后,用蜀地的士兵组建的,最初叫奉议军,后来改名为奉节军。景德三年,又组建了上奉节军。奉节军共有五个指挥,都在京师。

武卫军是在太平兴国年间,招募河北各州的士兵组建的。最初只有16个指挥,庆历年间,河北地区又增加了67个指挥。具体来说,南京、真定、淄州各四个指挥,北京、澶州、相州、邢州、怀州、赵州、棣州、洺州、德州、祁州、通利军、乾宁军、广济军各一个指挥,青州五个指挥,郓州、徐州、兖州、曹州、濮州、沂州、济州、单州、莱州、潍州、登州、淮阳军、瀛州、博州各两个指挥,齐州、密州、沧州各三个指挥。

雄武军包括雄武弩手、床子弩雄武、拣中雄武、飞山雄武、拣中归明雄武等多个部分,总共有34个指挥。其中京师有13个指挥,太原、尉氏、南京、郑州、汝州、宁陵各两个指挥,咸平军、东明、雍丘、襄邑、许州、曹州、广济军、谷熟、长葛各一个指挥。

川效忠军是在太平兴国四年,选拔各州厢兵入京组建的。淳化四年,又增加了川峡威棹、克宁兵部的士兵。景德元年,又增加了德清厢军和威远兵。最初有28个指挥,后来减少到7个。其中南京六个,宁陵一个。

效顺军是宋朝初期征讨潞州时,用降卒组建的,只有一个指挥,驻扎在襄邑。

话说这雄胜军,最早是开宝年间用剩下的兵员组建起来的。太平兴国年间,一部分精兵强将被选入上铁林,剩下的还继续保留着雄胜军的番号。后来又补充了一些剩下来的兵员。这雄胜军一共管辖着三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峡州、冀州和济州。

拣中雄勇军,也是在开宝年间成立的,是从常宁雄勇军、效顺军等部队剩下的士兵里挑选强壮的组建而成。大中祥符二年,又从归远军中选拔士兵补充进来。它最初有四个指挥使,后来减少到一个,驻扎在襄邑。

怀勇军呢,是开宝四年组建的,是从当时在京城驻扎的蜀地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一共管辖着三个指挥使,其中两个在雍丘,一个在陈州。

威宁军,是在淳化年间成立的。当时西川平定后,把那些归顺的贼兵五小波的部下送到了京城,就用他们组建了这支军队。咸平元年,又增加了些散兵游勇。这威宁军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许州。

飞虎军,原本是虎翼军和广武军的一部分,这些士兵在西川服役,没有家属在身边。太平兴国年间,他们被调回京城。飞虎军管辖三个指挥使,其中两个在陈留,一个在咸平。

怀顺军,前身是淮南的军队,以前叫怀德军,建隆二年改名为怀顺军。它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霸州。

归圣军,是在开宝七年组建的,用李从善将军的部队和水军组建而成。开宝八年平定江南后,又用江南降兵补充了这支军队。归圣军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雍丘。

顺圣军,是在太平兴国年间,把从两浙调回京城的士兵组建而成,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巩州。

怀恩军,是乾德三年平定蜀地后,用俘获的蜀军组建的,管辖三个指挥使,其中两个在荆南,一个在鄂州。

拣中怀爱军,也是蜀地士兵组成的,和怀恩军同时组建。后来又从精锐士兵中挑选一部分组成拣中军。淳化四年,又从川峡威棹军、克宁军中挑选一些士兵组成牵船队,为河运服务。拣中怀爱军最初有三个指挥使,后来减少到一个,驻扎在宁陵。

勇捷军,是在太平兴国四年攻打太原时组建的,分为左右两厢。左厢用各州的库兵补充,右厢用广济军和开山军的士兵补充。勇捷军管辖着二十六个指挥使,分布在襄邑、北京、澶州、陈州、寿州、汝州、曹州、宿州各两个,咸平、西京、南京、亳州、宁陵、洪州、河阴、巩州、长葛、韦城各一个。

太平兴国四年,咱们国家设立了威武军,分左右两厢,左边厢用江南归化过来的兵,右边厢用两浙顺化过来的兵。大中祥符五年,又新设立了一支威武军。一共指挥十三支队伍,分别驻扎在西京、河阳、郑、郓、澶、滑、濮、通利、巩、河阴、永城,曹州有两支。

接着说静戎弩手,这支部队是从江南归化兵和各州厢兵里挑壮实的士兵组成的,一共指挥四支队伍,分别驻扎在河阳、澶、卫、通利。

平塞弩手呢,原本是两浙顺化军,挑强壮的士兵组成弩手部队。还有一些江浙欠官府钱粮、被当做苦力用在窑厂的,也被选入平塞军。一共指挥四支队伍,驻扎在咸平、亳、河阳、白波。

新立弩手,这支部队是从精锐部队里挑的,太平兴国年间,选那些擅长使用弩的士兵组成的,指挥一支队伍,驻扎在广济。

咸平五年,又设立了忠勇军,是用易州那些擅长抓捕强盗的士兵组成的,指挥一支队伍,驻扎在成都。

大中祥符六年,又设立了宁远军,是用西川克宁、威棹的士兵组成的。以前指挥五支队伍,到了皇祐和至和年间,又增加了,一共八支队伍,其中三个戎字营,还有遂、梓、嘉、雅、江安各一支。

太平兴国三年,设立了忠节军,是从各州厢军里挑壮实的士兵组成的。淳化四年,又从川峡威棹、克宁兵里选人组建了川忠节军。以前指挥二十四支队伍,后来增加了,教阅忠节总共六十支队伍。雍丘、襄邑、宁陵各三支,陈留、咸平、东明、亳、河阴、永城各两支,南京五支,太康、阳武、许、江宁、扬、庐、宿、寿、楚、真、泗、泰、滁、岳、澧、池、歙、信、太平、饶、宣、洪、虔、吉、临江、兴国、广济、南康、广德、长葛各一支,合流四支。

咸平三年,设立了神威军,是用京师各部门库务的士兵组成的。上下指挥十三支队伍,陈留三支,许、巩各两支,雍丘、考城、咸平、河阳、广济、白波各一支。

话说北宋时期,为了保家卫国,朝廷设立了好几支精锐部队,咱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归远军”。这支军队最早是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组建的,当时王师北征,打下了飞狐和灵丘,就地招降了一些士兵,充实军队。后来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又从各州抽调了一些犯过罪的士兵补充进来。最初只有三个指挥使,到了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充到了十六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陈州、许州、亳州、寿州、宿州、邓州、襄州、鼎州等地,荆南、澧州、潭州、洪州各有两个指挥使。 简单来说,就是从打仗俘虏和犯人里组建,后来不断扩充兵力。

接下来是“雄略军”。这支军队是在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组建的,是从各州的厢兵和负责运输香料的驿站士兵中挑选出来的。最初有十五个指挥使,到了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又扩充到了二十五个指挥使。荆南五个,潭州四个,鼎州、澧州各两个,广南、辰州、桂州各两个,许州、全州、邵州、容州各一个。这支部队的士兵来源就比较广了,不光有地方驻军,还有负责运输的士兵。

然后是“威猛军”,它成立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从各州的厢兵和招募的士兵中组成的。这支军队规模相对较小,只有十个指挥使,其中襄邑四个,咸平、许州、长葛各两个。 这支军队的特点就是兵员来源多样化,既有地方兵,也有主动报名参军的。

“神锐军”的组建时间是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是从河东地区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又把一些服役时间长的老兵补充进来。这支军队共有二十六个指挥使,太原六个,潞州、晋州各三个,泽州、汾州、隰州、平定州各两个,代州、绛州、忻州、辽州、邢州、威胜军各一个。 这支部队主要来自河东地区,而且有经验丰富的士兵。

“神虎军”成立于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最初是从陕西各州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第二年,又从河东地区挑选士兵补充进来,主要以西路河东的士兵为主。这支军队和神锐军有点像,也拥有二十六个指挥使。永兴六个,凤翔、河中、忻州、晋州、威胜军各两个,太原、秦州、延州、鄜州、华州各一个,潞州三个。 这支部队也以精锐著称,兵源主要来自陕西和河东。

最后是“保捷军”。这支军队是在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组建的,是从陕西边境的乡丁中挑选出来的,经过训练后补充到军队中。最初有四十五个指挥使,到了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又增加了乡间的弓箭手,总共达到了135个指挥使。永兴十二个,同州九个,秦州八个,河中、汾州、泾州各七个,渭州、宁州、耀州各六个,凤翔、延州、仪州、华州、陇州、解州、乾州各五个,陕州、原州、鄜州各四个,成州三个,庆州、凤州、坊州、晋州、镇戎军各两个,环州、丹州、商州、虢州、阶州、庆成军、德顺军各一个。 这支军队规模最大,也最分散,主要负责边境防卫。

首先,咱们来说说振武军。以前有四十个指挥使,庆历年间,河北增加了42个,陕西增加了39个,一共加起来是81个指挥使。具体分布是这样的:北京、澶州、相州、怀州、卫州、霸州、莫州、祁州、棣州、赵州、滨州、洺州、保安州、永宁州、通利州、安肃州、仪州各一个指挥使;真定府、定州、瀛州、保州、恩州、邢州、深州、博州、永静州、乾州、宁陵县、泾州各两个指挥使;延州六个,邠州、陇州各七个,鄜州、宁州各五个,磁州四个,沧州、原州各三个。

接下来是桥道军。太平兴国三年,从各州的厢兵里挑些中等水平的士兵组建起来的。淳化四年,又从川峡地区挑选了威棹军和克宁军补充到桥道军。总共十八个指挥使。襄邑县、咸平县、阳武县各两个指挥使;陈留县、东明县、尉氏县、太康县、西京县、河阳县、濮州、郓州、巩县、河阴县、白波县、宁陵县各一个指挥使。

然后是清塞军。太平兴国初年建立的。左右两厢,以前有23个指挥使,到嘉祐年间合并成了13个。曹州两个,郑州、郓州、滑州、通利州、巩县、河阴县、白波县、汜水县、长葛县各一个。

再来说说招收军。端拱年间,因为抓到了通州大沙洲的贼寇,就用他们组建了这支军队。缺人手的时候,就从江浙地区招募海贼来补充。还招募了端拱年间逃兵回来,赦免他们的罪责,编入德寿军,后来改名为现在的名字,归属保州巡检司。庆历年间,升格为禁军,有17个指挥使。保州四个,霸州、信安军各三个,定州、军城砦各两个,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各一个。

最后是壮勇军。这支军队最初是由抓获的盗贼和在京城附近服苦役的人员挑选出来的。咸平三年,又从各种犯人中挑选士兵补充进来。至道三年,江浙地区的发运使杨允恭抓获海贼送到了朝廷,又补充了一些人,后来又取消了。以前只有三个指挥使,庆历年间增加到七个。耀州、解州、滑州各两个,许州一个。

最后是宣效军。咸平三年,从六军、窑务、军营务、天驷监效役、店宅务、州兵中挑选士兵组建的。景德元年,又从本军中挑选强壮勇敢的士兵补充进来。以前有五个指挥使,后来减少到两个,都在京师。

来化这支军队,是在雍熙年间,用归附的飞狐、灵丘百姓和朔州内附的士兵组建起来的,后来被撤销了。最初有三个指挥使,后来减少到两个,驻扎在宁陵。

归恩军,也是在雍熙年间建立的,是用平定边塞叛乱后,被刺面放回的百姓组成的。有家属的编入左厢,没有家属的编入右厢,有两个指挥使,驻扎在亳州。

顺化军,是在太平兴国三年建立的,用两浙地区的二等兵组建,有两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河阳和郓州。

左右清卫军,是在大中祥符八年建立的,主要负责宫观里的洒扫工作,有两个指挥使。从这里往下数到强壮军,一共是八支军队,天圣年间以后就没有了。

川员僚直军,是原来西蜀叛军首领全师雄手下的将领组成的,在乾德年间建立。

造船务军,是在乾德初年平定荆湖地区之后,挑选善于造船的士兵组成的。

归明羽林军,是在太平兴国四年征讨幽州时,俘获的敌军士兵组成的。

新立清河军,是原来在黄河边上设置的驻防部队,后来经过挑选重新组建,有两个指挥使。

保宁军,是大中祥符元年,马步军都虞侯王超请求用那些因病不能上阵的士兵组建的。

新立归化军,是在开宝七年,用江南李从善部下的水军组成的,八年平定江南后,又增加了投降的士兵,只有一个指挥使。

强壮军,是在咸平六年组建的,只有一个指挥使。

澄海弩手,是庆历二年组建的,隶属于海州都巡检司,有两个指挥使,驻扎在登州。从这里往下数到武严军,一共是十三支军队。

捉生军,原来是延州的厢兵,天圣五年升格为禁军,有两个指挥使。

清边弩手,是宝元初年,从陕西、河东地区的厢军中挑选强壮的士兵组成的,以善射弩为名,共有四十三个指挥使,太原九个,秦州五个,泾州四个,河中、陇州各三个,永兴、代州、潞州、晋州各两个,庆州、环州、滑州、同州、坊州、镇戎州、慈州、丹州、隰州、汾州、宪州各一个。

制胜军,原来是陕西的厢兵,庆历年间升格为禁军,共有九个指挥使,永兴、华州各两个,凤翔、耀州、同州、解州、乾州各一个。

话说北宋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军事力量,陆续组建了一些禁军部队。先说这“定功军”,它是由陕西厢军升格而来,时间是庆历四年。这支军队规模不小,一共十个指挥,分别驻扎在永兴、秦州、庆州、原州、渭州、泾州、仪州、鄜州、延州和镇戎军十个地方。

接着是“清涧军”,这支部队的士兵,是庆历初年从清涧当地招募的精壮汉子,所以就叫“清涧军”。这支军队规模相对较小,只有两个指挥。

然后是“建威军”,它的前身是秦州的厢兵,在庆历八年升格为禁军,只有一个指挥。

最后是“效勇军”,这支军队是在景祐年间组建的,是从四川、峡州一带招募的流民组成的,规模很大,共有二十七个指挥。其中陈留有三个指挥,太康、尉氏、襄邑、河阳、曹州、合流州各有两个指挥,咸平、郑州、亳州、卫州、许州、单州、澶州、磁州、广济军、河阴、宁陵、白波各有一个指挥。

总而言之,这几个禁军部队的组建,反映了北宋时期朝廷加强军事实力的策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比如从地方招募士兵,以及安置流民等。 这些部队的名称也体现了朝廷对他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定功”、“清涧”、“建威”、“效勇”。

庆历年间,为了加强国防力量,朝廷在京东、京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九路大规模招募精兵强将,或者从厢军中挑选优秀士兵,组建宣毅军。宣毅军最初有288个指挥使,到了治平年间,减少到174个。具体来说,京东路下辖南京、郓州、徐州、曹州、齐州各两个指挥使,青州、兖州、密州、濮州、沂州、单州、济州、淄州、莱州、潍州、登州、淮阳军、广济军各一个指挥使;京西路下辖西京、滑州、许州、河阳军、陈州、襄州、郑州、颍州、蔡州、汝州、随州、信阳军各一个指挥使,邓州两个指挥使;河北路下辖真定府、德州、棣州、博州、邢州、祁州、恩州、磁州、深州、定州、滨州、通利军、永静军、乾宁军各一个指挥使;河东路下辖太原府、汾州各六个指挥使,晋州四个指挥使,泽州、绛州、石州、代州各三个指挥使,潞州、岚州、忻州、辽州、威胜军、平定军各两个指挥使,慈州、隰州、宁化军各一个指挥使;淮南路下辖扬州、亳州各两个指挥使,庐州、宿州、寿州、楚州、真州、泗州、蕲州、舒州、泰州、濠州、和州、光州、黄州、通州、无为军、高邮军、涟水军各一个指挥使;江南路下辖江宁府、洪州、虔州、吉州、抚州、袁州、筠州、建昌军、南安军各一个指挥使;两浙路下辖杭州两个指挥使,越州、苏州、明州、湖州、婺州、润州、温州、衢州、常州、秀州、处州各一个指挥使;荆湖路下辖潭州、全州、鼎州各三个指挥使,荆南军、邵州、衡州、永州、郴州、道州、安州、鄂州、岳州、澧州、复州、峡州、归州、辰州、荆门军、汉阳军、桂阳军各一个指挥使;福建路下辖建州两个指挥使,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兴化军各一个指挥使。

再来说说宣毅床子弩炮手,这支部队是庆历年间设立的,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岢岚。

建安军呢,是从府州厢兵里选拔出来的,庆历二年升格为禁军,有两个指挥使,分别驻扎在府州和岚州。

最后是威果军,这是嘉祐四年设立的,有25个指挥使。荆南、江宁、杭州、扬州、庐州、潭州各三个指挥使,洪州、越州、福州各两个指挥使,虔州一个指挥使。

武严军只有一个指挥使,驻扎在京师。

首先,说一下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那些军头司的领导,职位可不少,有马步军都军头、副都军头,还有马军都军头、副都军头,步军都军头、副都军头,等等。 下面还有很多小头头,比如副指挥使、军使、副兵马使、十将等等,这些职位和殿前司的设置差不多,都是从指挥使往下排的。

然后是御前忠佐的散员,这部分人最初是许州留下来的冗员,后来在淳化年间,被编入了军头司。 还有一些五代时期立下战功但没地方安置的军官,就让他们和别的军官一起吃饭,叫“健饭都指挥使”,后来只有那些犯了错的才安排到这里。到了大中祥符二年,改名叫散指挥使。

接下来是马直和步直,马直是雍熙四年设立的,只有一个指挥使;步直是端拱元年设立的,也只有一个指挥使。 另外还有一个备军,人数是一千九百六十人。

皇城司的亲从官,是在太平兴国四年设立的,是从亲事官里挑那些身强力壮的来担任,主要负责宫殿的清扫和巡逻检查工作,有三个指挥使。

入内院子,天圣元年开始设立,最初是从亲事官里挑选年纪大的担任。到了天圣九年,又改成从年纪超过六十岁的辇官里选人。治平二年,正式规定人数为五百人。

骐骥院的骑御马直,是太平兴国二年设立的,分为左右两班。八年后,又细分成了两个直,后来又增加了八个直。

最后是左右教骏,以前叫左右备征,建隆二年改了名字。 这个部门有四个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