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巡,这套流程啊,唐朝的《开元礼》里就写得很详细了,有汇报行程、正式觐见、考核制度等等一系列的仪式,《开宝通礼》也沿用了这些规矩。
皇帝出巡西京,沿途经过的地方,都赏赐夏税和秋税的一半。真宗皇帝去祭祀皇陵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路上都穿那种折上巾、窄袍,出京城和经过京城的时候,才换上靴袍,出行仪仗也比较隆重,大臣们都穿朝服,系着鞋子,宫中侍卫和内朝官员走在前面开路。所有随行的官员每天都要到行宫去,大家一起起居,晚上上朝处理政务,大臣们就不必去了。中午皇帝用餐的时候,百官就在原地等候,等到皇帝用完餐,就送驾,如果路途遥远,就可以免去送驾。快出发的时候,皇帝会赏赐近臣和军队一些钱。出京城的时候,会留下司马和步兵在道路两旁列队,到新城门外,留守官员就在城门外辞行,百官和父老乡亲就在苑前辞行,然后皇帝会召见留守官员等人,在苑中设宴款待。州县长官和留守官员则在边界等候。沿途经过的地方,皇帝会赏赐巡警、看守桥梁渡口和邮驿的士兵一些钱和鞋子,赏赐父老乡亲绫罗绸缎和茶叶,路上还会赏赐卫兵一些钱。路过寺庙道观,会赏赐道士和尚茶叶布帛,有时还会赐予紫衣和法号。如果有老百姓进献食物、酒果、土特产之类的,都会按照价值给予回赠。皇帝会命令官员登记沿途遇到的囚犯和欠税的人,每天提审,很多都会被赦免。同时,还要调查民间的疾苦,救济孤寡贫困的人。如果发现车马、度量衡等方面有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就按照仪制法规进行处罚。如果有特别有才能、品德高尚的人,或者政绩特别突出的人,还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在乡里受到称赞的人,以及那些不守规矩、不讲道理的人,都要一一记录上报。如果官员了解民间疾苦,也可以上奏朝廷。皇帝所经过的州府,都要搭建彩楼,演奏音乐,表演百戏。道士和尚如果按照礼仪迎接皇帝,都会得到赏赐。到达东京后,留守官员会派官员请求皇帝回京,皇帝会下旨优待答复。皇帝回京的时候,会大摆仪仗队入城。
△巡幸 养老 视学 赐进士宴 幸秘书省 进书仪 大射仪 乡饮酒礼
宋朝皇帝出行,不像太祖、太宗那样频繁。从咸平年间开始,每次皇帝出行,金吾将军都会率领两百名士兵拿着木棍围成圈子护卫,叫做“禁围”。春夏两季士兵穿红色衣服,秋冬两季穿紫色衣服。如果出行是为了郊祀或巡视地方,护卫人数就增加到四百人,他们穿着锦缎衣袍,出了京城还要增加佩剑的士兵。亲王、中书省、枢密院、宣徽院的官员在内围,其他官员在外围。
大型祭祀活动,仪仗队会先在地上划出黄色的路线,从宫里到祭祀的地方,两边都设置香炉、画着图案的大瓮和青色的绳索围栏,不过巡视地方的时候就不设置这些了。每次巡视地方,翰林院都会写好诏书和诗歌交给枢密院,每天晚上都会从诗歌里挑出一个字,让卫兵记住作为暗号。东京旧城城门、西京皇城司都要进行检查登记,内外城、宫庙的门都要检查箭矢,出入都要这样检查。进入藩镇的外城和子城门也要检查箭矢。去祭祀祖陵,扈从官员的人数也有规定:进入柏城(祖陵所在地)的,仆射以上官员三人,丞郎以上官员二人,其他官员每种官职各一人。去东封祭祀,随驾官员的人数也有规定,亲王、中书省、枢密院、宣徽院、三司使各四人;学士、尚书丞郎、节度使各三人;两省的大臣、大卿监、三司副使、枢密承旨、客省阁门使副、金吾大将军押送仪仗鸣珂、内殿崇班以上官员各二人,其他官员每种官职各一人。然后命令各部门巡查监督。以后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都按照这个制度执行。
建炎元年七月,皇帝下诏说:“祖宗的都城在汴京,已经延续了两百年了。近些年来,国家大事处理不好,灾祸都是因为疏忽大意造成的。我继承了皇位,看着宫殿,心里怎么能平静呢?所以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效法古代皇帝巡狩,驻扎在京城附近的地区,号召军队。我将亲自督率六军,去支援京城以及河北、河东各路军队,和敌人决战。然后回到故都,迎接回二圣,以表达我日夜忧虑、勤于政事的决心。”十月一日,皇帝乘船出发,巡幸淮甸,宰相、侍从、百官、三衙门、禁军五军将佐都跟随护卫,驻扎在扬州。
三年里,我去了杭州,又从杭州去了江宁府,接着去了浙西,最后到了浙东。然后我下诏说:“国家一直被金人侵略,年年都有战争。我继位以来,心里一直很担忧,觉得父兄还在受难,而老百姓却得不到安抚,不想让他们再遭受战火的摧残。所以,我忍辱负重,想方设法避其锋芒,希望他们能满足野心而退兵,让百姓稍微喘口气。我从南京迁到淮甸,又从淮甸迁到建康,最后到了会稽,迁徙的距离,远到了海边。我卑躬屈膝,用尽各种方法表示诚意,甚至愿意放弃尊号,甘愿降低身份,请求他们承认我们的年号,像对待藩属一样对待我们,还派使者去哀求他们,能做的都做了。就算金石都没有感情,也应该稍微有所触动吧!这么多年来我低声下气,结果还是没得到他们的同意。老百姓苦不堪言,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呢?现在各路军队都聚集在江浙地区,我不怕亲自出马,去占据战略要地。如果金人还肯承认我是你们的君主,那么我对于他们的大国之礼,绝对不敢有丝毫怠慢!如果他们一定要用兵来窥探我的行宫,要灭亡我们的国家,要让百姓流离失所,要抢夺我们的金银财宝和子女,那么我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我一定会亲临战场,实践我之前的承诺,保卫黎民百姓!我已经决定十一月二十五日迁都,前往浙西,准备迎敌。希望我们的将士和百姓,都能记住国家对你们的恩养之情,记住二圣被囚禁的耻辱,记住被杀戮焚烧的灾难。与其束手待毙,不如一起想办法,齐心协力,奋勇向前,保卫我们的家园!”于是下令,御前侍卫官司自行集合护驾,内太常寺根据实际人数护驾,其余人依次出发。
四年正月,到达台州。二月,到达温州。三月,到达浙西。
1127年,朝廷下令把皇帝的行宫迁到临安(今杭州)。六年后,皇帝下令要亲自视察军队,皇帝的车驾就要出发了,还派官员向天地、社稷和宗庙禀告。皇帝从临安出发,先去了平江(今苏州),然后又去了建康(今南京)。1130年二月,皇帝回到了临安。1143年九月,皇帝下令说:“金人背信弃义,现在我率领百万精兵,亲征讨伐他们,定于十二月十日车驾出发,文武百官要在临安府城北迎接。”那天,文武百官先到城北的临时行宫等候,等到皇帝的御舟快到的时候,御史台、阁门、太常寺的官员就分别引导文武百官列队站好,行过两次跪拜礼后,等御舟过去,再退下。
1144年正月,皇帝下令说:“江上视察军队后,金兵已经逃跑了,淮河两岸也安全了,我已经委派重臣统领军队,并制定了进军讨伐的计划。现在暂时回临安,完成祭祀祖庙的仪式。应该让有关部门修缮建康的百官住所和军营,以备将来巡幸往来之用,择日再出发。”皇帝的车驾回到了皇宫。
皇帝在太学养老,他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乘坐金辂(皇帝的车子),来到太学祭祀文宣王。三次行祭祀礼,两次行跪拜礼,然后回到御幄(皇帝的帐篷)。在皇帝车驾出发前,就根据时间安排,派人去迎接三老和五更(都是朝廷高级官员)到他们府上。三老和五更都穿着朝服,乘坐安车,在官员的引导下到达太学,按照顺序就位;国老和庶老,有关部门事先都通知了他们,也都穿着朝服,聚集在各自的位置上。大乐正(主管音乐的官员)率领乐工和舞者进入太学,在庭院里站好。东上阁门、御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馆的官员从下往上分别引导百官、宗室、外国使臣、学生等等,依次进入太学就位,就像平时视学(皇帝到学校视察)的队列一样。太常博士引导三老和五更退到一旁,然后引导国老和庶老站到后面,重新调整了站位。
礼仪官和通事舍人引导左辅大臣上奏请示皇帝处理宫内事务,过了一会儿,又奏报宫外的事务。皇帝出来上朝,侍卫们按照常规礼仪站立。大乐正下令敲响黄钟,其他五钟随之相应,协律郎跪下伏地,举起指挥棒,宫廷乐队演奏《乾安之乐》,皇帝登上御座,音乐停止。典仪官宣读:“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二次跪拜礼。
然后,三老和五更(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拄着拐杖入殿,各由两人左右搀扶,太常博士在前面引路,史官则拿着笔跟随记录。三老和五更进入殿门,宫廷乐队演奏《和安之乐》。他们走到殿北,面向北方站立,以东边为尊位。奉礼郎引导其他老人跟随进入,站在他们后面,音乐停止。博士作揖引导,三老在前,五更在后,仍然由人搀扶着,宫廷乐队演奏《和安之乐》,走到西阶下,音乐停止。博士引导三老和五更从西阶登上大殿,国老和普通老人都站在殿堂下。三老和五更面向御座行礼,其他老人也行礼,皇帝起身还礼。
接下来,奉礼郎引导国老登上大殿,博士引导三老和五更,奉礼郎引导国老及其他老人,都在座位后面站立。典仪官宣读让大家就座,负责传达旨意的官员依次传达,宫廷乐队演奏《尊安之乐》,三老和五更就座。三公(指三名最高级别的官员)摆放几案,九卿(指九名高级官员)整理好朝服,殿中监和尚食奉御呈上珍馐美味和黍稷等祭品,先呈献到御座前,然后摆放在三老面前,音乐停止。尚食奉御走到三老面前,端着酱料敬献完毕。尚酝奉御走到酒尊旁,斟酒敬献给三老。然后,太官和良酝令依次向五更和其他老人敬献珍馐美味和酒食,大家都吃了。
大乐正带领乐工上台,演奏歌舞《惠安之乐》,演奏三次。史官记录下三老所讲的善言善行,宫廷乐队演奏《申安之乐》。《宪言成福之舞》表演完毕,文舞退场,接着演奏《受成告功之舞》,表演完毕,三老以下退席。博士引导三老和五更下殿,在御座前站立,奉礼郎引导其他老人回到原位,大家都行礼,皇帝起身还礼。三老和五更下阶走到殿堂下,宫廷乐队演奏《和安之乐》,出门,音乐停止。礼仪官和通事舍人引导左辅大臣上前奏报礼仪结束,然后退回原位。典仪官宣读礼仪完毕,皇帝下座,太常卿引导皇帝返回大殿,百官依次退朝,皇帝的车驾返回宫中。三老和五更登上安车,在仪仗队的护送下返回,第二天上朝谢恩。
皇上视察学校啦!哲宗皇帝第一次视察学校,就去了国子监,到至圣文宣王殿举行祭祀仪式,行了一献礼,然后两次叩拜。
接着,皇帝来到敦化堂,让随行的官员都坐下。礼部、太常寺和国子监的承事郎及以上级别的官员站着侍候,承务郎以下的官员和学生就坐在东西厢房里。侍讲吴安诗拿着经书,祭酒丰稷讲解了《尚书》里的《无逸》全文。 讲完后,皇帝又让宰相以下的官员和学生都坐下,赏赐了茶。丰稷还被赏赐了三品官服,国子监的官员和学校的老师们也都分别赏赐了布帛。之后,皇帝又去了昭烈武成王庙,敬献酒水,行礼致敬。
徽宗皇帝去太学视察的时候,也去了辟雍,祭祀仪式跟哲宗皇帝时一样。皇帝还下令,提升吴絪等人的官职和品级,按照他们的资历赏赐官服和朝服,文武学生也都被授予官职,免去了省试和文解试,还赏赐了布帛,数量各有不同。 这次视察,主办方在敦化堂后面,以及敦化堂稍北面中间的两间屋子里都准备了座位。南面是皇帝的座位,官员和讲课、读经的老师以及太学的官员都坐在皇帝座位的南面,东西两边分列而坐,位置略有不同。太学生则坐在东西厢房里,面对面坐着,也朝北。宰相以下的官员则在中门外等候。
皇帝祭祀完文宣王之后,就来到太学,下了车辇,进了太学,然后放下帘子换衣服。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带着讲课的老师和侍立的官员,进入大殿,大家都穿着系带的鞋子。讲课的老师、拿着经书的官员和学生们都站在大殿里,东西两边相对而立。
等汇报说人员到齐了,皇帝就坐上座位。领头的官员先拜了,其他人也都跟着回礼。然后,阁门使官拿着圣旨,走到台阶上宣读,让大家升堂。通事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礼,然后分左右两边进入大殿,各自站好位置,站一会儿。起居郎和舍人分立在皇帝左右侍候着。
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带着讲课的老师和拿着经书的官员走到北边面向南的位置。领头的官员先拜了,阁门使宣读圣旨,让大家升堂,舍人喊着让大家行两次礼,然后分东西两边进入大殿,站在皇帝座位的左右两边。讲课的老师站在西边,面向东;拿着经书的官员站在东边,面向西;学生们则站在北边。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礼,站在东西两边的走廊里。内侍端上书案,把经书交给拿着经书的官员,官员稍微往前走几步,把经书放在书案上。舍人喊着让大家坐下,宰相以下的官员和堂上的人都按照阁门使官之前提供的座位图入座。
讲课结束后,通事舍人说:“可以起来了”,所有官员都起身,下台阶站着。拿着经书的官员先下去,讲课的老师在皇帝的座位前致辞完毕,也下去了。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如果有圣旨要宣读答复,就再喊一次让大家行礼。阁门使宣读圣旨,说要赐茶,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宰相以下的官员都上台阶,站在各自位置的后面,学生们则站在北边。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大家行礼完毕,分站东西两边的走廊,以北边为尊,按前后顺序站好。舍人喊着让大家坐下,大家就都坐下了。
赐茶结束后,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带着堂上的官员下台阶回到各自的位置。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大家行礼完毕,礼仪官员按照顺序带着他们出去。学生们回到自己的位置,舍人喊着让大家行礼,学生们行了两次礼,然后退下。
绍兴十三年七月,国学的大成殿建好了,把庙里的圣像请了进去。
第二年二月,国子司业高閌请求皇上到学校看看,皇上答应了。圣旨大概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恢复儒学,重建学校,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学校也焕然一新。既然大家都这么请求,理所应当满足大家的心愿。我要去祭拜先圣,也要按照以前的规矩来举行仪式。”
三月,皇上穿着靴子和袍子,坐车进了国子监,车子停在了大成殿门口。皇上进了帐篷,大臣们在大殿里站好队伍。皇上走出帐篷,走上东边的台阶,跪下上香,拿着酒杯三次祭祀,然后两次跪拜,大臣们也都两次跪拜,皇上回到帐篷里。其他的祭祀仪式也按照规矩进行。 事先在崇化堂后面和堂上正南方向都安排好了皇上的座位。大臣们在阁门下站好,就像每月初一上朝一样。宰相和其他的大臣在中门外面站着。
皇上坐车到了太学,下车后到房间换衣服。讲课的老师走到堂下讲课的位置,面向北边站着;负责念书的官员和学生们都站在堂下,东西相对而立。皇上换好衣服后,走到皇上座位上,大臣们按照规矩站好。然后皇上命令三公、宰相以下的大臣们上堂,都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左右史官侍立一旁。讲书的和念书的官员面向北边站着,两次跪拜,皇上命令他们走到皇上的座位两边站着。学生们面向北边两次跪拜,分站在两边的走廊里。内侍端上书案和笔架,把书交给念书的官员,皇上赐三公、宰相以下的大臣们座位。
讲课结束后,大臣们都站起来,下台阶,东西相对而立。念书的官员下去,讲课的老师上前致辞,然后下去,都面向北边两次跪拜,左右史官也下去。然后皇上赐茶,三公以下的大臣们面向北边两次跪拜,然后站起来,回到各自的位置后面站着。学生们面向北边两次跪拜,分站在两边的走廊里,皇上和大臣们坐下。赐茶结束后,三公以下的大臣们下台阶,学生们从两边的走廊下台阶,面向北边两次跪拜,大臣们依次退场。皇上回到房间,坐车回宫。
当时皇上命令礼部侍郎秦熺念书,司业高闳讲《易经》里的《泰》卦,然后皇上又去了养正斋和持志斋,赐给高閌三品官服,学校的官员都升了官,学生们有的被授予官职,有的免除考试,还赏赐了不同数量的丝绸。
好家伙,祭祀完之后,皇上仔细端详了先师的画像,心里那是相当敬佩啊!然后,他翻看了唐玄宗、宋太祖、宋真宗、宋徽宗他们写的赞文,还吩咐手下把所有陪祭的先贤赞文都找来给他看。
皇上看完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关于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的赞文,还特意写了篇序言,亲笔书写,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五月丙辰这天,皇上把这赞文拿到彩殿上,弄得锣鼓喧天,仪仗森严的,还让主管学校的官员从皇宫北门把赞文迎接到学宫,然后高高地挂在大成殿和两边的厢房里。序文里写着:“自从我当皇帝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和平友好,最先做的就是兴办学校,培养一大批忠良之士。前些日子,我还去太学视察,见了好多学生,看着他们济济一堂,我心里非常高兴,所以就写了篇《文宣王赞》。这段时间比较空闲,我又写了颜回以下七十二贤人的赞文。这样做是为了大力弘扬历代帝王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精神,也让大家知道‘师生之间衣冠整齐,认真学习’的景象,这样对社会风气和人心都有好处啊!”
第二十六年十二月,有人建议皇上说:“您这么重视儒学,亲自写了赞文,还把亲笔墨迹刻在石头上,这光辉伟业将流传千古。全国的读书人,难道不会都去瞻仰这篇文章吗?不如把刻好的碑文放在国子监,再把碑文的拓本分发到各地的学校去。”皇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公元1177年,也就是淳熙四年,孝宗皇帝去太学视察,仪式跟绍兴年间一样隆重。他让礼部侍郎李焘负责执经,祭酒林光朝讲解《大学》。过了一阵子,他又去了武学,仪式也跟太学一样。皇帝恭敬地向武成王行拱手礼,并没有下跪。
到了公元1203年正月,也就是嘉泰三年,宁宗皇帝去太学,仪式跟淳熙年间孝宗皇帝去的时候一样。
到了公元1221年正月,也就是淳祐元年,理宗皇帝去太学,太学和武学的所有官员和学生都到太学去等候。皇帝的车驾到了太学后,大家先去先圣文宣王像前,上三炷香,然后三次敬酒,之后俯伏在地,起身后再次行二拜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二拜礼。皇帝到了崇化堂,宰相、大臣、执政官员都起身迎接。执经官从东边台阶上,讲官从西边台阶上,一起到堂上,在皇帝面前分列东西两侧站立。接下来,国子监三学的官员和学生们一起面向北边行二拜礼,然后各自入座,皇帝赐茶。等到讲课完毕,大家起身,再次列队行二拜礼。仪式结束后,执经官、讲书官、国子监三学官员和学生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赏和升迁。
公元1267年正月戊辰日,也就是咸淳三年,度宗皇帝去太学祭拜,礼部尚书陈宗礼负责执经,国子祭酒雷宜中讲解《中庸》,其他的仪式都跟以前一样。
皇上赐给新科进士们宴会,这宴会的名字就叫“闻喜宴”。根据《政和新仪》的记载,流程是这样的:负责宴会的官员以下,以及新科进士们中的领头人物,一进门,就奏起《正安之乐》。走到庭院中央,面向皇宫正门站好,音乐停。负责宴会的官员就位,行两次跪拜礼。负责宴会的官员面向西边站立,内侍宣读圣旨:“奉旨!”在场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内侍接着宣读:“赐卿等闻喜宴!”在场的人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双手拿着笏板,跳舞,再行两次跪拜礼。接下来,负责宴会的官员稍微往前走,谢恩后坐下,行两次跪拜礼,在场的人也一同行两次跪拜礼。如果皇上还赐了圣旨,就让进士中的领头人物稍微往前走,内侍宣读:“奉旨!”进士行两次跪拜礼。内侍接着宣读:“赐卿等敕书!”领头人物稍微往前走,双手拿着笏板,跪下,内侍把圣旨交给领头人物。领头人物稍稍退后,把圣旨放在笏板上,俯身叩拜,起身,回到座位,行两次跪拜礼,在场的人也一同行两次跪拜礼。
所有参加宴会的官员按照职位高低分东西两边上台就座,进士们则按照名次就座。酒过第一巡,《宾兴贤能之乐》奏响;酒喝完,饭吃完,音乐停止。酒过第二巡,《于乐辟廱之乐》奏响。酒过第三巡,《乐育人材之乐》奏响。酒过第四巡,《乐且有仪之乐》奏响。酒过第五巡,《正安之乐》奏响。大家再次入座,酒继续喝,乐继续奏,依次类推,流程和前面一样。酒喝完,饭吃完,音乐停止。负责宴会的官员以下的人都起身,按照次序站好,皇上赐花,等级不同,赐的花也不同。过一会儿,大家都戴好花后,负责宴会的官员以下的人以及新科进士们都到庭院中央面向皇宫正门站好,谢恩,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回到座位,继续喝酒,听音乐,直到酒喝完,饭吃完,音乐停止。酒过四巡后,宴会结束。第二天,参加宴会的官员和新科进士们按照惯例入宫谢恩。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五月,皇上赐给新科进士曾从龙以下的各位进士在礼部贡院举行闻喜宴,皇上还亲赐七言四韵诗一首。秘书监杨王休以下的官员也纷纷作诗和答,从此以后,每次科举考试之后都沿袭这个惯例。
话说绍兴十四年七月,新修建的秘书省终于完工了。秘书少监游操他们,翻出宣和年间的旧例,建议皇帝去秘书省视察一番,皇上就答应了。
七月二十七号这天,皇上就去了秘书省。到了右文殿,皇上下了轿子,然后颁布了一道手谕,上面写着:“我听说啊,周朝设立了外史,负责保管三皇五帝留下的典籍;汉朝也选拔了很多儒生,整理编纂了九流、七略这些书籍。这些重视文化建设的举动,后世一直都赞扬不已。想想咱们祖宗开创的这皇家图书馆,历朝历代的名士,都是从这里兴起,一个朝代的兴盛,都跟这儿有关系。朕很高兴能和各位学士大夫一起发展文化,所以才对史书的编纂、御制书籍的题名都做了新的规划,今天朕来视察,也是为了表达对文化的重视。唉!现在的风气不好,大家都喜欢说空话,而不去学习有用的知识,时间长了可不行啊!你们都要努力学习,多做实事,齐心协力,共同迎接盛世,继承祖宗的遗训,这样才对得起祖宗啊!” 然后,皇上把历代皇帝的书法作品、御制文章、晋唐时期的书画、还有三代的古董都拿出来,让太子、宰相以下的官员都观赏了一遍,之后才散去。
接着,皇上在右文殿设宴款待群臣,酒摆了五行,大臣们都叩头谢恩后才退下。皇上回宫后,还赏赐了秘书少监游操三品官服和一把御赐的扇子,其他官员都赏赐了笔墨,馆阁官员还都升了一级。
时间一晃到了淳熙五年九月十三日,孝宗皇帝又去了一趟秘书省,仪式和绍兴十四年那次一模一样。这次皇上还兴致勃勃地作了一首诗,群臣也都跟着附和了一番。
五月八号,绍兴二十年那年,我进献了《中兴圣统》这本书。太常博士丁屡当时就说了:“请求按照进献玉牒的礼仪来办理。”
过了几年,到绍兴二十四年,我又进献了《徽宗御集》。礼部那边说了:“想当年绍兴十年,徽宗皇帝的著作,本来打算用‘敷文阁’来存放的,现在请求先暂时放在天章阁,等以后再盖个合适的宫殿再正式安放。”
绍兴二十六年十月,我又进献了《太后回銮事实》这本书。
到了绍兴二十七年三月,宰相沈该提了个建议,他说:“负责玉牒的官员陈康伯他们,之前编修了太祖皇帝的玉牒,从太祖皇帝出生到登基,从建隆元年到开宝九年,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这才完成这本开国玉牒。以前的规矩是用梅红色的罗绢做封面,再用金字书写。现在我们想把这本玉牒命名为《皇宋太祖皇帝玉牒》。
他们还编修了当今皇帝的玉牒,从皇上出生后发生的祥瑞之事、建立大元帅府的经历,到登基后的二十多年,一直编修到绍兴二年,前后花了二十六年时间,完成了这本中兴玉牒。现在我们想把这本玉牒命名为《皇宋今上皇帝玉牒》。
此外,我们还编修了宣祖、太祖、太宗、魏王以及其他宗室的《仙源类谱》,记录了五世祖宗的世系和辈分,现在已经写好了,想请求择日进献。” 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首先,在玉牒殿,仪鸾司和临安府摆好了位置,南边面向皇帝,准备安放玉牒、家谱和《中兴圣统》的帐篷;玉牒殿外面,也安排好了骑兵和文武百官的队伍;景灵宫内外也安排好了骑兵的队伍。
进呈玉牒的前一天晚上,等早朝结束以后,负责玉牒的官员、都大提举、各部门官员、接收官员等等,都到自己负责的帐篷里去休息,站岗。等仪仗队和乐队都排好队以后,御史台、阁门和太常寺的官员就带着负责玉牒的官员到玉牒殿,让他们面向北边站好。礼仪官员行礼,负责玉牒的官员也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礼。然后,礼仪官员又带着负责玉牒的官员到香案前,他拿着笏板,上了三次香,然后退下,回到原位,大家又都行了两次礼,然后就各自回帐篷休息。仪仗队和乐队轮流演奏,日夜不停。
第二天五更天,御史台、阁门、太常寺的官员又带着负责玉牒的官员、宰相、大臣、侍从、谏官、两省官员、知阁官员、礼仪官员和南边的宗室成员到玉牒殿,面向北边站好。礼仪官员行礼,负责玉牒的官员也行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礼。然后,礼仪官员又带着负责玉牒的官员到玉牒和家谱的香案前,他拿着笏板,上了三次香,然后退下,回到原位。礼仪官员又带着负责玉牒的官员到帐篷前,面向西边站好。然后骑兵们分列左右,等负责玉牒的官员抬着玉牒和家谱出来,仪仗队和乐队奏乐,仪仗队和仪卫队迎接。然后,负责玉牒的官员、宰相、大臣、侍从、谏官、两省官员、知阁官员、礼仪官员和南边的宗室成员骑马跟着,到和宁门下马,拿着笏板步行跟着玉牒和家谱到垂拱殿外的帐篷,步行跟着的官员回到自己的帐篷,乐队停止演奏。仪仗队和乐队都在帐篷前站好,等玉牒和家谱进呈完毕,就跟阁门前的仪式一样。
等玉牒和家谱从皇宫大门出来后,御史台、阁门和太常寺的人分别引领着官员们,包括宰相、大臣、侍从、谏官、两省官员、知阁官员、礼官和南班宗室成员,他们分列左右,手持笏板步行跟随。仪仗队和乐队在前面引路,护送着玉牒和家谱出皇城北宫门。等到了和宁门外,那些步行跟随的官员就上马骑行了。
快到玉牒存放的地方时,御史台、阁门和太常寺的人把文武百官分别安排在玉牒存放处殿门内外站好队伍。里面文官从通直郎以上,以及承务郎、寺监主簿、执事官以上,武官从修武郎以上,都上前行礼。如果下雨地湿了,官员们就不必出来行礼了。骑马的官员到了玉牒存放处就下马,手持笏板步行走到玉牒殿下,分列东西两侧站好。礼仪官员引导提领官员走到玉牒和家谱的帷帐前,朝西站定。
等玉牒存放处负责运送的官员把玉牒和家谱抬进帷帐后,仪仗队、仪卫、运送官员和乐队就互相交替排列站好。然后,提领官员、宰相、大臣、侍从、谏官、两省官员、知阁官员、礼官、南班宗室成员以及玉牒存放处的官员,一起前往景灵宫,迎接《皇帝中兴圣统》然后送回玉牒殿,同时安放好。
快要安放完毕的时候,香案摆好了,接着御史台、阁门和太常寺的人又分别引领文武百官来到玉牒殿下,面向北方站好队伍。礼仪官员引导提领官员走到帷帐前朝西站立,等候报时官员报时。然后,玉牒存放处的人把玉牒和家谱安放好。接下来,引导提领官员回到原位,面向北方站定。礼仪官员行揖礼、躬身礼、跪拜礼,提领官员行跪拜礼,其他在位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礼仪官员引导提领官员走到香案前,插上笏板,上三炷香,然后拿着笏板退回原位站定,在位的官员都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退下。仪仗队和乐队依次退下。以后凡是进献书籍都仿照这个仪式进行,只有进献给太上皇的圣政书,才要到德寿宫去。
1225年2月12日,那天要进献孝宗、光宗两朝的御制诗集,还有《宁宗实录》和《理宗玉牒日历》。当天,皇帝在垂拱殿接见。负责典礼的官员、礼仪使、皇室宗亲、使臣、宰相等等,都先去实录院、右文殿、玉牒所、经武阁这些地方,依次上香,礼毕之后,一起迎接这些书籍到和宁门,然后步行护送至垂拱殿,等待队伍站好,大家各自乘坐轿子进入殿内,东西相对站立。
皇帝穿着朝服,坐轿子出宫,殿内鸣鞭,禁卫军、值班官员、侍卫等等都进入内省,拿着仪仗迎接。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的官员和工作人员,也都乘坐轿子迎接皇帝,一路高喊着赞颂皇帝的言语。(轿夫不用下跪,只回应一声。)皇帝到了之后就坐在了御座上。先知阁门官以下的官员,都按照平时的礼仪各就各位。
接下来,内官下殿,每个人都拿着要进献的书匣上殿,放在殿上东墙的案几上,南面朝上摆放。两个知阁门官,在御座前引导皇帝走到三朝书籍的香案前,跪下铺好垫子,皇帝面向东方站立。阁门提点奏请皇帝上香,三次上香完毕后,又奏请皇帝再行两次跪拜礼。礼毕后,知阁门官引导皇帝回到御座。知阁门官回到东朵殿侍立,仪銮司撤掉香案和拜垫,然后也退下。
首先,皇上让国史实录院以下的提举官、礼仪使、宰相和读官们都到殿上,在御座的东边站成一排,面向西边。 国史实录院、国史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的官员,还是在殿下站着。
等内侍把御案摆好,《孝宗御集》的提举官和读御集的官员就往前站一点儿,负责读御集的官员走到御前,面向东边站在西边的墙下。负责《孝宗御集》的官员们走到御集的盒子前面,拿着笏板,打开盒子和锁,弄好之后放下笏板,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负责保管御集的官员拿着笏板,从御集盒子里拿出册子,交给提举官,提举官接过后放下笏板,保管御集的官员也放下笏板,提举官把册子放到御案上,然后放下笏板。
皇上站起身来,提举官员和保管御集的官员分站在东西两边,都拿着笏板,打开册子,弄好后放下笏板。负责读御集的官员拿着笏板,往前站一点儿,用篦子指着读,一页一页地读,流程都跟刚才一样。读完之后,皇上重新坐下,读御集的官员把篦子放到御案上,放下笏板,回到御前,面向西边站在东边的墙下等着。提举官拿着笏板,收好册子,再交给保管御集的官员,提举官放下笏板,往后站一点儿。保管御集的官员把册子放回盒子里,放下笏板,提举官员拿着笏板锁好盒子,放下笏板,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
接下来读《光宗御集》《宁宗实录》《光宗经武要略》,流程都跟刚才一样。
然后,玉牒的提举官和读玉牒的官员往前站一点儿,负责读玉牒的官员走到御前,面向东边站在西边的墙下。负责玉牒的官员们走到玉牒盒前,拿着笏板,打开盒子和锁,弄好之后放下笏板,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保管玉牒的官员拿着笏板,拿出册子交给提举官,提举官放到御案上,读玉牒的流程跟刚才一样,读完之后锁好盒子,放下笏板,回到原来的位置站着。最后是日历,提举官和读日历的官员打开盒子和锁,读日历的流程也一样。
好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内官把案卷整理完毕,然后负责接收文书的官员把册子放进匣子里,拿出笏板。接下来,主管各部门的官员也拿出笏板,锁好匣子,然后放下笏板,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仪鸾司的人撤走了桌子,卷起了殿上的帷幔。装有文书的匣子被抬下殿,放在各自的轿子上。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的提举官,还有礼仪使和宰执们,都下殿走到东阶,面向西站好。
舍人引导着这些官员和礼仪使们,在殿中央面向北站好,然后带领他们依次出列,弯腰行礼致谢,回到原位站好,行礼,弯腰叩拜,拜了两次。然后,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御药房的人下殿宣读答复。提举官和礼仪使们弯腰听着宣读,宣读完毕后,御药房的人上殿。行礼,弯腰叩拜,拜了两次。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舍人引导他们到东边面向西站好。
接下来,引导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的官员们依次出列,弯腰行礼致谢,回到原位站好,行礼,弯腰叩拜,拜了两次。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如果传旨谢恩,阁门官接旨后,在折槛东边面向西站好,把旨意交给舍人,舍人接旨后,再次行礼,弯腰谢恩叩拜,拜了两次。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不需要赐茶的官员可以先退下了。
接下来,引导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的提举官以及其他相关官员,在殿中央面向北站好,行礼,弯腰谢恩叩拜,拜了两次。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然后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
接下来,引导国史实录院、日历所、编修经武要略所、玉牒所负责校对文书的官员们,在殿中央面向北站好,行礼,弯腰谢恩叩拜,拜了两次。赞礼官示意各位值班官员站直,然后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传旨宣读完毕,赐茶完毕后,舍人奏报阁门无事,皇帝起身回宫,百官送行。奏报将两朝的《御集》、《实录》送往天章阁,《经武要略》送往经武阁,《玉牒》送往玉牒所,《日历》送往秘阁,一切按照规程进行。
话说以前那种隆重的谢恩仪式,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废除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重新制定了相关的礼仪规范。大臣们上朝拜见皇帝,就跟过年过节一样热闹。酒过三巡,负责礼仪的官员就说:“请允许王公以下的官员进行射箭比赛。” 侍中(相当于宰臣)禀报皇帝后,皇帝准许了。皇帝就换上武将的衣服,在殿前布置了七个靶位,王公大臣们依次射箭。在射箭场东西两边,还安排了熊、虎之类的猛兽作为观赏,场面相当壮观。射箭比赛结束后,在东边摆放奖品赏赐射箭技术好的,在西边则摆放美酒,惩罚射箭技术差的。所有官员的冠冕、仪式、射箭的靶位等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呈给皇帝。皇帝看了非常高兴,对宰相说:“等战争结束了,咱们就正式实行这个仪式。”
平时皇帝去宫苑游玩,也会让宗室成员和武将们射箭。每当皇帝射中靶子,下面的官员就都要再拜叩头,献上酒杯和马匹祝贺。如果射箭的官员射中了,皇帝会亲自为他解下弓箭,赏赐给他衣服、金腰带和马匹;要是没射中,那就没有赏赐。宫苑里到处都有射箭棚和彩绘的靶子。射箭的时候,会有三十个穿着绯红紫色绣衣、戴着帕子头巾的招箭官分立左右,报射中与否。逢年过节举行宴会的时候,宗室成员、禁军高级将领、地方长官和各部门的官员都要练习射箭,这也就成了一个制度。就连外国使臣来朝拜,皇帝也会安排大臣陪同他们到园苑射箭。
政和年间的射箭宴会礼仪是这样的:皇帝在射箭殿举行宴会,参加宴会的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系着鞋子;而负责射箭的官员则穿着便服。射箭仪式开始前,要先奏乐祝贺皇帝万福金安,然后官员们要再拜后才能上殿。酒过三巡,负责射箭的官员下场,他们都拿着弓箭,谢恩后要再拜。三公以下的官员在右边站着,射箭官员在左边站着,那些不参加射箭的人就按照座位顺序站好。
皇上第一箭射中了靶心!旁边伺候的人都赶紧行大礼,赞美皇上箭法精湛。从官员到侍卫,从高官到下属,除了内侍,大家都得跪下磕两个响头。负责守卫宫门的、禁卫军、各种官员和皇上身边的近侍,也都纷纷自报家门,然后跪下磕头。负责收箭的人走到殿上,把射箭的情况汇报完毕后,跪着把盛箭的碗呈了上来。
负责射箭的官员先把弓箭交给殿上的侍者,然后自己站在旁边候着。内侍接过碗后,先跪拜,然后起身,再下台阶跪拜。接下来,有关部门呈上御用的茶几,负责牵马的官员把马牵到射箭的靶子前面。所有官员一起高呼“皇上万福金安”,东边上阁门的官员走到皇上面前,大声念出所有参加射箭仪式的官员名单,然后开始敬酒。
所有官员横着站成一排,再次跪拜。领头的官员上前敬酒,乐队奏乐,皇上喝完酒后,殿上的官员再次跪拜。负责记录的官员高声宣读,说皇上要赏赐大家酒,所有官员再次跪拜。然后,官员宣读皇上让大家入座,官员们都站到席位后面。负责引领的官员走到台阶边,宣读进奉和撤离的指令,牵马的官员牵马离开,乐队奏乐,官员再次宣读让大家入座。
大家喝完酒后,行礼,起身,各个部门收拾东西。负责射箭的官员站在台阶左侧,拿着弓箭侍立一旁。如果皇上第二次射中,或者射中两箭,就按照刚才的流程再进行一遍。临时要敬酒的话,要先请示皇上,得到允许后才能敬酒,这时候就不再用盛箭的扁碗了。如果皇上没射中,那就不用祝贺,也不用敬酒了。
官员射箭命中了,就走到台阶下再次行大礼,然后站在殿侧。皇帝把箭从箭筒里取出来,招呼箭班呈上酒碗,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 然后,舍人再次引导官员射箭,中官在殿中行揖礼,然后大声宣读圣旨:“奉旨,赐窄衣一件,金带一条!”官员跪下接受赏赐,拿着盒子再次行大礼,走到殿侧穿上赏赐的衣服,然后再次走到殿中行大礼,不再谢恩。如果皇上再次下令射箭,或者赏赐更多箭让官员继续射,如果官员没有退下,就回到原位再次行大礼。如果再次射中,皇帝再次从箭筒里取箭,按照规定的礼仪赏赐马鞍、马具和马匹。如果官员射中,皇帝没有从箭筒里取箭,官员就走到台阶下再次行大礼,站着。箭班在殿上恭敬地奏报完毕,然后下殿,舍人宣读圣旨:“奉旨,赐银碗一只。”官员跪下接受银碗和箭,行礼后起身,再次行大礼。如果需要赏赐马匹,就同时宣读赏赐旨意,宣读:“奉旨,赐银碗一只,并赏赐马匹若干匹。”射箭完毕,呈上御用的茶几,各部门官员再次摆放坐具等物,群臣都站在席位后面,赞者请皇上就坐,群臣一起坐下。饮酒三巡,宣读酒盏的名称,劝酒等都按照礼仪进行,并伴有音乐演奏。宴会结束后,内侍抬走御用的茶几,三公以下的官员走到台阶下再次行大礼,然后退下。
乾道二年二月初四,皇帝驾临玉津园,皇帝射箭完毕,然后依次命令皇太子、庆王、恭王、以及管军官员等射箭,如此反复三次。每次射四箭,皇帝前后四箭都射中了。
淳熙元年九月,皇帝驾临玉津园,命令随驾文武官员举行宴射仪式,皇太子、宰执以下官员,饮酒三巡,奏乐。皇帝在殿上,有关部门呈上弓箭。皇帝射中目标,皇太子进酒,率领宰执以下官员再次行大礼祝贺。然后宣令皇太子射箭,皇太子射中,也得到赏赐。接着宣令预先选定的官员射箭,宰相郑藻、起居舍人王卿月、环卫官员萧夺里懒射中,各赐袭衣一件,金带一条。
乡饮之礼,说白了就是古代的一种大型聚会,主要有三种形式:《周礼》里记载的,乡里的老大,三年才搞一次大规模的聚会,选拔优秀的人才,乡里的长辈和乡里的老大带着手下,不管人多还是人少,都得按照礼仪来招待他们,这就是第一种。第二种呢,就是党正,国家祭祀鬼神的时候,老百姓会在一定的场所喝酒,按照辈分和职位来安排座位。第三种,州长会在春秋两季在一定的场所举行射箭比赛,比赛之前先举行乡饮礼。
后世虽然没有在郡县一级普遍实行腊祭百神、春秋射礼和集体饮酒这些仪式了,但是贡士们每天都有鹿鸣宴,这和古代乡饮礼里推举贤能的传统还是有点像的。但是,古代的乡饮礼和现在的礼仪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古代的宾主、介、僎的安排和现在的完全不一样;用的器皿,也和现在的不一样;宾客的座位,在西北;介在西南;主人在东南;僎在东北,这些座位安排和现在也不一样;古代的敬酒顺序,主人敬宾客,宾客回敬主人,主人再回敬宾客,然后次主人敬介,介回敬次主人,最后次主人敬其他的宾客,这些程序和现在的也不一样。
现在呢,州府和军队在贡士当选的月份,会举行这种礼仪性的饮酒聚会。知州或者军事长官做主人,学事司所在地,就由提举学事的人做主人,然后是本州的其他官员依次入席,要参加考试的优秀学生,和州里的长者们一起,作为主要的宾客,这其实也保留了古代乡饮礼中款待宾客和尊敬老人的意思。在这个月,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和武士们还要进行射箭比赛,这也是沿袭了古代在特定场所射箭的传统。
唐朝贞观年间颁布的礼仪,只有明州还在沿用,到了淳化年间又重新执行了。政和年间,礼部制定了饮酒祭祀的典礼,以及奏乐的仪式,还参考了宴请贡士的旧例,凡是古代的音乐,都得用古代的音乐。后来,河北转运判官张孝纯提了个建议说:“《周礼》规定用六艺教导士人,必须先学会射箭才能上任。古代诸侯向天子进贡士人时,天子会在射宫进行射箭考试,所以我建议下令各路州郡,每年在学宫宴请贡士,顺便讲解射箭礼仪。”于是礼部官员们就一起制定了射箭的仪式:乡饮酒的前一天,州里要在射亭东西两侧,根据场地大小,安排好提举学事官、知州、通判、州学教授以及参加乡饮酒的贡士的座位,州里的兵马教谕要准备好弓箭和其他的用具,还要准备好乐队。到了那天,一开始摆好酒席,提举学事官、知州、通判以及参加乡饮酒的贡士们就到射亭,拿着弓箭,互相行礼后开始射箭。如果射中目标,记录的人就高声宣布射中,负责计数的人就用算筹投壶,算筹多的人就赢。射箭完毕,赞者赞颂一番,然后按照礼仪进行酬酢,仪式结束后,大家行礼告退,然后像乡饮酒一样饮宴。
绍兴七年,郡守仇悆拨出田地来支付乡饮酒的费用。绍兴十三年,比部郎中林保请求修订乡饮酒的仪式,并下令各郡国执行。于是国子祭酒高闳起草了新的仪式上报朝廷,但是他设计的官员席位,都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很多儒生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南宋庆元年间,朱熹根据《仪礼》重新整理了祭祀的礼仪规范,大家学习祭祀都遵循他的说法。关于主人、宾客、介宾和赞者的座位安排,终于有了明确的规定。主人,州府由知州或知县担任,坐在东南方向;宾客,则由里中德高望重或退休的老人担任,坐在西北方向。介宾,州府由通判或县丞、县尉担任,坐在东北方向;赞者,则由地位次于介宾的人担任,坐在西南方向。此外还有三个宾客,地位依次递减;司正,则是大家公认德高望重的人;相和赞,则由熟悉礼仪的士人担任。
天一亮,主人带着宾客等人,先要向先圣先师敬献祭品,然后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待宾客入席。介宾和宾客们入席后,主人先要为宾客斟酒。主人要先向酒樽行二拜礼,然后到酒器旁洗手,再从酒尊里斟满酒,交给执事的人,执事的人再跪着把酒送到宾客面前。宾客回敬主人,主人再回敬介宾,介宾再回敬其他宾客,之后宾主和其他人就各自入席就坐。
酒过两巡后,接下来是洗涤酒器。赞者请司正举起酒杯致辞,司正致辞完毕后回到座位,主人和其他人也重新坐下。主人起身,走到阼阶(正堂的台阶)下,然后走到介宾那里,介宾和宾客们走到西阶下站立,面向南方。主人行一拜礼,宾客、介宾和其他人则行二拜礼。宾客、介宾和其他人先从西边退出去,主人稍作停留后,再从东边出去。宾客等人站在学堂门口的右边,面向东方;主人站在门口的左边,面向西方。介宾跟随主人行二拜礼,宾客和其他人也行二拜礼,然后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