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是合肥人。一开始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外放到建昌县当县令。因为他父母都年纪大了,他就推辞不去。后来改任和州税监,父母还是不愿意他去,包拯干脆辞官回家侍奉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墓前守丧,一直徘徊不忍离去,村里的乡亲们多次来劝慰他。过了很久,他才去赴任,担任天长县令。
有一天,有人来告状说自己的牛被人割了舌头。包拯说:“你回去吧,把牛杀了卖了。”没过多久,又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自宰杀牛。包拯问他:“你为什么先割了牛舌头,现在又来告状呢?”那个小偷吓得赶紧承认了罪行。后来,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又升迁为殿中丞。端州盛产砚台,之前的知州为了巴结权贵,每年进贡的砚台数量是规定的几十倍。包拯只按规定数量进贡,任期满了,自己一件砚台也没带回去。
接下来,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后来又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和宣徽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起上奏弹劾他,言语非常尖锐。包拯还曾经上奏说:“国家每年向契丹进贡,这不是御敌的策略。应该训练军队,选拔将领,加强边防。”他还建议恢复门下省的封驳制度,废除贪污腐败官员的官职,认真选拔地方官,实行考试和荫补子弟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兼任按察使,他们弹劾官员往往抓住细枝末节,故意苛刻地进行审查,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洁,搞得官员们人心惶惶,包拯于是请求罢免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的时候,契丹的典客问他:“雄州新开了便门,是不是想引诱我们叛逃的人,来刺探边疆的情况啊?”包拯回答说:“涿州以前也开过门啊,刺探边疆的情况,为什么非得要开便门呢?”契丹人被包拯问得哑口无言。
他先是在户部当了三司判官,后来外放当了京东转运使,接着又升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之后调到陕西,再调到河北,最后回到朝廷,当上了三司户部副使。当时秦陇斜谷地区需要大量的船材木材,都是强行向老百姓征收的;还有七个州要上缴河桥的竹索,每年都要好几十万,他都上奏把这些苛捐杂税给免了。
契丹军队在边境集结,边境地区有点紧张,朝廷派他去河北调拨军粮。他说:“漳河一带土地肥沃,老百姓却没法耕种,邢州、洺州、赵州三个州,有将近一万五千顷的良田都被用来放牧官马,我建议把这些田地都分给老百姓耕种。”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解州的盐法害苦了老百姓,他又去调查处理,建议开放盐商自由买卖。
之后,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批评那些得宠的大臣,请求朝廷停止一切不合理的内廷恩赏。他还把唐朝魏征的《谏疏》呈给皇帝,希望皇帝能把它放在身边,作为借鉴。他还上奏皇帝七件事:要明智地听取意见,分辨朋党,珍惜人才,不要被先入为主的想法所左右;要减少苛刻的赋税,抑制投机取巧的行为,要完善法律法规,禁止滥用民力,禁止妖魔鬼怪之类的迷信活动。朝廷采纳了他的很多建议。
后来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他曾经建议在和平时期把军队调回内地,但没被采纳。这次他又建议:“应该撤销河北的屯兵,把他们分到河南的兖州、郓州、齐州、濮州、曹州、济州等地,这样一旦发生战事,也不会有调兵的延误。如果说戍兵不能一下子减少,那也可以训练地方义勇,少发给他们一些粮食,这样每年节省下来的费用,比屯兵一个月的费用还要多,一个州的赋税,就能供给很多义勇军。” 可惜,这个建议也没被采纳。
他后来被调任瀛州知州,那里的各州用公款经商,积欠了十多万钱,他都奏请朝廷免除了。因为丧子,他请求调到比较近的州府,被任命为扬州知州,后来又调到庐州,之后升任刑部郎中。因为失职被降职,改任兵部员外郎、池州知州。恢复官职后,他被调到江宁府,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开封府知府,最后升任右司郎中。
包拯为人刚正不阿,就连达官贵人和宦官都对他敬畏三分,不敢造次。老百姓都把他比作清澈的黄河水,就连小孩子和妇女都知道他,都叫他“包待制”。当时京城里流行一句话:“关节没打通,有阎王包老!”以前,老百姓告状都不能直接到法院,包拯却打开正门,让老百姓可以直接陈述冤情,那些官吏再也不敢欺压百姓了。一些权贵侵占惠民河建园林,导致河道堵塞,京城还因此发了大水,包拯直接下令拆除了这些园林。还有人伪造土地文书,多占土地,包拯都一一查实,上奏弹劾。
包拯升任谏议大夫,兼任御史中丞。他上奏说:“太子之位空缺已久,天下人都为此担忧,陛下为何迟迟不决呢?”仁宗皇帝问他:“你想立谁为太子?”包拯回答说:“我年事已高,又没有儿子,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只是为国家社稷着想,恳请陛下早日立太子。陛下问我想要立谁,这是在怀疑我啊!”皇帝听了很高兴,说:“这件事以后再说吧。”他还建议裁减内侍人员,减少冗余开支,并且追究各路监司的责任,让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一年休假天数,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张方平因为贪污受贿被包拯弹劾罢官;后来宋祁接替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了他;宋祁被罢官后,包拯被任命为枢密直学士,兼任三司使。欧阳修说:“包拯的做法就像‘牵牛蹊田而夺之牛’,惩罚已经很重了,还要贪图他的钱财,是不是太过分了!”包拯因此回家避祸,过了一段时间才出来。他在三司任职期间,以前朝廷所需物资都向外郡强行征收,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专门设立了市场,让百姓能够自由交易,免受扰乱。以前很多官吏贪污受贿被关押,甚至连他们的妻儿都被抓起来,包拯都把他们释放了。他后来升任给事中,又担任三司使,几天后又升任枢密副使。不久后,他又升任礼部侍郎,但他辞而不受,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这个人啊,性格刚正不阿,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的恶行,做事总是很厚道。虽然很讨厌坏人,但从没忘记用忠厚和宽容待人。他跟人相处从不随便敷衍,也不虚伪地讨好别人,平时没什么私交,所以跟老朋友、亲戚都疏远了。即使当了官,穿衣、用具、饮食都跟平民百姓一样。他还说过:“以后我的子孙要是做了官,谁要敢贪污受贿,就别想回老家,死了也不许葬在我们家的祖坟里。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我的子孙!”他一开始有个儿子叫繶,娶了个崔氏女子,做过潭州通判,后来死了。崔氏守寡,没改嫁。他曾经把自己的妾室嫁出去,妾室在娘家生了个儿子,崔氏暗中照顾她,让她好好抚养孩子。繶死后,吴拯把这个妾生的儿子接回来,给他取名叫綖。他留下了十五卷奏议。
吴奎,字长文,是潍州北海人。他记忆力特别好,什么书都读。考中了五经,做到大理丞,后来又监京东排岸。庆历年间发生宫廷卫士的变乱,吴奎上书说:“从春天以来,阴雨不断,《洪范》里说‘天子德行不够,就会有下犯上的事情发生’。现在卫士的叛乱,就发生在皇帝身边,消息传遍各地,大家都吓坏了。听说皇城司的六个官员,五个都被处罚了,只有杨怀敏还留着。人们都说皇上偏袒亲信,不按法律办事,而且在抓到叛贼的时候,还下令不准杀,结果左右的人却把他们都杀了。这肯定是他们的同伙想灭口,不然怎么会不听圣旨呢?”于是请求当面跟皇帝辩论,仁宗皇帝很器重他。后来他又升迁为殿中丞,被评为贤良方正,提升为太常博士、通判陈州。
他回到朝廷担任右司谏,后来改任起居舍人,又兼任谏院同知。每次上奏,都劝皇帝约束身边的奸佞小人。东内门有人收受贿赂,被下放到监狱调查,可是开封府却用内部命令把他们放了。吴奎弹劾开封府尹魏瓘,魏瓘被贬到越州。彭思永因为某件事被皇上问罪,问他从谁那里得到的消息。吴奎说:“御史可以根据小道消息来弹劾,如果一定要查清消息来源,那以后还有谁敢来告状?这样岂不是自己堵住了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吗?”皇上听了他的话,就停止了追究。郭承祐、张尧佐担任宣徽使,吴奎连续上书说他们不适合担任这个职位,结果承祐被罢免,尧佐被贬到河中。
宋仁宗皇祐年间,老天爷很不给面子,各种灾害接二连三地出现。奎极(即包拯)就上书说:“现在冬天反倒热得厉害,春天却冷得不行,太阳光线暗淡,五星运行错乱,水灾旱灾轮番来,饥荒也接踵而至,这是上天不顺啊!从东到西,地震不断,黄河泛滥,到处都是新冒出来的土堆,这是地也不安分啊!奸邪小人当道,正直的人被蒙蔽,小人们互相争斗,民心堵塞,西夏、辽国这两个敌人虎视眈眈,贪婪无厌,这是人祸啊!皇上,您当皇帝最棒的一点,就是能提拔好人,罢免坏人。现在天下人都说谁是好人,您知道却不动手提拔;天下人都说谁是坏人,您也知道却不动手罢免。后宫那些宠妃骄横跋扈,身边的近臣也从中作梗,阴盛阳衰到这种地步,能不出现大灾难吗?再说,这十几年来,您下的命令,办的事,有的光说不练,有的开头对结尾错,有的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有的被奸臣破坏,所以朝臣百姓都不太相信您,觉得您说的虽然好,但做不到,做的虽然猛烈,却坚持不了多久。我希望您能严格遵守以前的诏令,像金石一样坚定,谁要是敢从中作梗,就一定要严惩,不要让人猜来猜去,那样会让天下人看轻您。”
唐介写文章批评文彦博,还说包拯是文彦博的同党,结果包拯被贬到密州做知州。后来他又被提升为直集贤院,接着调任两浙转运使。之后又回朝任登闻检院判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后来奉命出使辽国,正赶上辽国皇帝要加封称号,要求宋朝派人去祝贺。包拯认为自己作为使臣有正事要办,不去祝贺。回程途中,在路上遇到了辽国使臣。辽国使臣的礼服,金冠最尊贵,纱冠次之。按照惯例,使臣见面,服装的等级必须相当。这次,辽国使臣戴着纱冠,却要求包拯穿戴最隆重的礼服。包拯不按他们的规矩来,坚持自己的穿着,结果因为这件事被贬到寿州做知州。
公元1056年,黄河发大水,皇帝下令让全国上下说说国家大事的得失。富弼上书说:“陛下您当皇帝已经34年了,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按照礼法,宗族里如果没有继承人,就要选择贤能的旁支子孙来继承。从辈分上说,太祖、太宗的曾孙们最合适继承皇位,这样才能稳定天下人心。等以后有了皇子再让位给他,并且优厚地对待宗室子弟,谁会反对呢?陛下千万别听信奸邪之人的坏主意,误了大事。如果等到紧急关头才决定继承人,权力落入不合适的人手中,这会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永远的遗憾。我不希望凭借我的才能,却要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刻。这件事不能拖延,希望陛下早日决定。如果迟迟不定,会导致宗庙祭祀无主,天下人心不安,到那时追究责任,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了,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兼任开封府知府。
富弼在做官方面很有本事,办事效率高,下属官员都不敢欺骗他。有个富豪孙氏,靠着垄断物资牟取暴利,放高利贷,甚至逼得人家把家产和妇女都抵押给他。富弼揭露了孙氏的恶行,把他的兄弟都发配到淮南和福建去了,那些仗势欺人的富豪们这才老实了。富弼到开封府才三个月,政绩就非常显著。之后,他被提升为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但他以家中有事为由推辞了,改任郓州知州,后来又回到翰林院,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在治平年间,富弼的父亲去世,他守孝期间非常悲痛,住在墓地旁边,每年按时祭祀,从不搞那些佛教仪式。
宋神宗刚即位,富弼守孝期满,回到朝廷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一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当时朝廷已经召见王安石,但王安石推辞没来,皇帝问身边的辅臣说:“王安石在先帝时期就被召见,但他都没来,这算不算不恭敬?现在他又不来,是真的生病了吗?还是有什么要求?”曾公亮说:“王安石的学识和才能,我不敢妄加评论。” 富弼说:“我曾经和王安石一起管理皇家牧场,我发现他护短,自以为是,做事迂腐。万一启用他,一定会扰乱朝纲。”于是皇帝就派王安石去江宁做官了。
韩琦曾经向皇帝进谏说:“陛下您要推诚待人,顺应天意,天意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键在于合民心而已。如果能以至诚去感化万物,万物都会以至诚回应,那么和谐的气氛自然就会产生。现在百姓疲惫不堪,国库空虚,必须先让百姓休养生息,才能考虑其他事情。帝王的职责,就在于分辨是非善恶,让君子在朝廷上占据重要位置,小人就不能加害于他们,这样国家就能自行运转了。” 皇帝这时说:“尧帝时期,还有‘四凶’在朝中呢!” 韩琦回答说:“虽然‘四凶’在朝,但他们也无法迷惑尧帝的聪明智慧。圣人以天下为本,只要没有明显的过错,就应该包容他们,只是不能让他们占据重要的职位罢了。” 皇帝听了很认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在论述韩琦的品德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办事,而诋毁韩琦,韩琦就上奏弹劾了王陶的过失。皇帝下令将王陶调任翰林学士,韩琦坚决反对。王陶又上书诬陷韩琦阿谀奉承。王陶被外放后,韩琦也被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任青州知州。司马光进谏说:“韩琦的名望很高,现在因为王陶的事情而贬斥韩琦,恐怕大臣们都会不安,纷纷请求离开朝廷。陛下新登基,在四方观察民情,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皇帝于是召回韩琦到中书省。等到韩琦罢相后,最终还是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韩琦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肃。
韩琦喜欢提拔廉洁善良的人,只要是他认为不错的人,他都会极力推荐,即使推荐不成,他也不会放弃。他年轻时非常贫困,后来官至显贵,就买地建立义庄,用来救济族人和朋友。他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的孩子们甚至没有房子住,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赵抃,字阅道,是衢州西安人。他考中进士后,担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曾经有人在朝廷大赦之前伪造官印,等到大赦之后才使用,按律法应该处死。赵抃说:“大赦之前没有使用,大赦之后也没有伪造,不应该处死。” 于是判决他无罪释放。他先后担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以及泗州通判。濠州守将克扣士兵的粮饷,违反法令,州内人心惶惶,守将害怕,每天太阳还没下山就关门不出。转运使下令让赵抃代理濠州事务,赵抃到达濠州后,依然从容不迫,像平时一样,濠州也就平安无事了。
曾公亮,就是那个翰林学士,一开始根本不认识包拯。后来推荐包拯当了殿中侍御史。包拯弹劾人可厉害了,一点都不怕那些权贵,说话特别硬气,整个京城都叫他“铁面御史”。他总想让朝廷把好人坏人区分清楚,他的意思是:“坏人即使犯的小错,也要坚决制止;好人就算不小心犯了错,也要保护、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改正,成就他们的德行。”
温成皇后去世后,刘沆当了参知政事,负责处理丧事。后来他当了宰相,还是和以前一样办事。包拯认为刘沆应该被罢免,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他还说宰相陈执中没文化,还犯了很多错误;宣徽使王拱辰以前干过不少违法的事,出使在外也违反规矩;枢密使王德用和翰林学士李淑都不称职;这几个人都被罢免了。 吴充、鞠真卿、刁约因为治理礼院出了问题,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为批评梁适,也都相继被赶走了。
包拯解释了这些人的被罢免的原因,把他们都召了回来。吕溱、蔡襄、吴奎、韩绛本来都外放做地方官了,欧阳修和贾黯也请求外放。包拯说:“最近正直的官员们纷纷离开朝廷,像欧阳修这样的贤臣在朝廷里已经不多了,他们现在都想离开,是因为他们正直敢言,不能去讨好那些当权者,所以得罪的人太多了。” 欧阳修和贾黯因为包拯的这句话得以留在朝廷。当时很多有名的大臣,都因此得以保全。
先说赵抃被调到睦州,后来又调到梓州当路转运使,最后去了益州。四川地广人稀,老百姓弱势,官吏们就肆无忌惮地违法乱纪,互相送礼行贿,收受贿赂。赵抃亲自带头整顿吏治,四川的风气一下子就变了。那些偏远的小城小县,老百姓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朝廷官员,赵抃巡视的时候,没有一个地方没去到,老百姓都高兴地互相慰问,那些坏官吏也吓得老实了。
后来,赵抃被朝廷召回,当上了右司谏。内侍邓保信让手下兵董吉在宫里私自烧炼东西,赵抃引用了文成、五利、郑注等人的事例,据理力争,强烈反对。当时陈升当了副枢密使,赵抃就和唐介、吕诲、范师道等人一起上奏章弹劾陈升,说他奸邪,和宦官勾结,升官不是靠真本事。他们一共上了二十多道奏章,最后陈升被罢免了官职。赵抃他们这些人也被罢官了,赵抃被外放,去做了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管,赵抃治理得很严格,但并不苛刻,他召集各县县令,让他们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地方。县令们都很高兴,都努力工作,结果监狱里就经常空空如也了。
岭南地区做官的人死了,很多人都没法把遗体运回家乡,赵抃就造了一百艘船,通知各郡说:“在岭南做官的人,如果死了没法把遗体运回去的,都可以来找我。”于是,很多遗体陆续被运送回来,赵抃都给他们提供船只,还给他们提供路费。后来,赵抃被召回朝廷,当了侍御史知杂事,后来又升任度支副使,再后来又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因为是老相国,在魏州当官,赵抃要去检查魏州的府库,贾昌朝就派人来跟赵抃说:“以前,从来没哪个监察官来检查过我的库房,我怕这没先例,怎么办呢?”赵抃说:“要是不查你,其他州郡也不会服气。”于是,赵抃还是去了。贾昌朝心里很不高兴。
一开始,朝廷下令招募义勇,过了期限还没完成任务,有八百多名官吏要被治罪。赵抃奉旨督办此事,上奏说:“黄河以北地区连续几年丰收,所以应募的人少,请宽恕他们的罪责,等农闲时再招募。”皇帝同意了,那些要被治罪的官吏都免罪了,义勇也招募够了。贾昌朝这才心服口服。赵抃后来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成都知府,他以宽厚仁慈著称。赵抃以前在四川做官的时候,曾经严厉打击过那些聚众搞邪教活动的,用的是很严厉的法规。后来,成都又发生了类似的案件,大家都以为赵抃会严惩不贷。但是赵抃调查后发现,这只是些酒肉朋友间的聚会,于是只处罚了首恶,其他人就放了,四川百姓都很高兴。后来,荣諲被任命为成都转运使,英宗皇帝对荣諲说:“赵抃在成都做官,那是施行中和之治啊!”
宋神宗当政的时候,把我召进了谏院。按照惯例,从成都回来的近臣,如果将要被重用,一般都会先在省府历练一番,不会直接当谏官。大臣们觉得很奇怪,皇上说:“我就是看重他的直言啊,就算想重用他,也没什么关系。” 后来我谢恩的时候,皇上问我:“听说你一个人骑马入蜀,只带了一把琴一只鹤,治理政务也很简便,是不是真的?”没多久,我就被提升为参知政事。
我非常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朝廷政事有不妥当的地方,我都会秘密地向皇上禀报,皇上还亲自下诏书褒奖我。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我多次批评他的政策不妥。韩琦上书极力反对青苗法,皇上跟执政大臣们说,让这个法子停下来。当时王安石在家请求辞职,我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制定的,不如等他辞职再说。” 王安石辞职后,反而更加坚持他的主张。我非常后悔,于是上书说:“设立条例司,派出了四十多个使者,弄得天下大乱。王安石强词夺理,自以为是,把天下人的意见都斥为流俗,违背民意,掩盖错误。最近很多台谏官和侍从官员,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辞职;司马光被任命为枢密使,也不肯接受。事情有轻重缓急,事情也有大小之分。钱财对国家来说是小事,而民心向背才是大事;青苗使者在规模上是小事,而朝廷重臣的任用去留才是大事。现在放弃了重要的事情而抓住了小事,丢掉了大的方面而得到了小的方面,恐怕对国家社稷不利啊!” 奏章呈上去后,我恳求皇上让我辞职,后来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又改任青州。当时山东地区旱灾蝗灾严重,只有青州麦子收成较好,蝗虫飞到青州境内,遇到风,都被吹到水里淹死了。
成都的驻军让朝廷很担心,所以就派大学士王抃去当成都知府。皇上召见他,关心地问:“以前可没谁是直接从中央政府派去的,你能胜任吗?”王抃回答说:“陛下您说了算,那就是法令,还用问什么规矩吗?”然后他就请求皇上允许他灵活处理政务。到了四川后,他的治理更加宽松。有个军官站在堂下,王抃就开导他:“我和你年纪差不多,我孤身一人来四川,是为了替皇上安抚一方百姓。你也应该谨慎小心,好好管束士兵,等到戍守期满回乡,也能攒点钱,补贴家用。”士兵们都很高兴,互相转告,再也没人敢做坏事了,四川地区一片安宁。
剑州有人私自伪造僧人的度牒(身份证明),有人告发说是谋反。王抃没把他们交给监狱,而是自己根据情况处理,都从轻发落。有人说他纵容叛逆,朝廷就调取案卷审查,结果发现所有判决都符合法律。茂州的少数民族经常在边境地区抢劫,害怕朝廷讨伐就请求投降,还把奴隶绑起来杀了,用血来盟誓。王抃让他们换成牲畜祭祀,他们都高兴地听从命令。
王抃请求退休,去了越州。当时吴越地区闹饥荒,瘟疫流行,死了超过一半的人。王抃用尽各种救灾方法,救治病人,埋葬死者,保全了活下来的人。他还下令修城,让百姓靠劳动维持生计。后来他又调到杭州,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并且把儿子王屼安排到两浙常平司做提举,方便照顾他。王屼陪着王抃游览了众多名山大川,吴越百姓都引以为荣。元丰七年,王抃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少师的职位,谥号为“清献”。
王抃为人厚道,清正修洁,别人很难看出他的喜怒。他一生不贪图钱财,不养歌伎,却把十几个兄弟姐妹的女儿和二十多个孤女都嫁了出去,施舍恩德帮助穷困的人,数都数不清。他每天做的事情,晚上都要穿戴整齐,焚香禀告上天,如果不敢禀告的事情,他就坚决不做。他为政善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刚柔并济,在虔州和成都的政绩尤其受到世人的称赞。神宗皇帝每次召见这两地的官员,都会拿王抃做榜样。总之,他为政的根本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晚年学习道家思想有所感悟,临终前,他和儿子王屼告别,言语平静,安详地坐化而亡。宰相韩琦曾经称赞王抃是世人的楷模,认为那是无法企及的高度。
景仁,字屼,靠着祖荫考中了进士。先是在江州做通判,后来调到温州。回京后,他见到了范仲淹。那时范仲淹已经退休了,宋神宗任命他为太仆丞,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父亲年迈,景仁请求外放,被任命为两浙常平提举。元祐年间,他又当上了御史。他上疏说道:“治平年间以前,大臣们不敢把自己的亲戚安插到重要的职位上,他们的子弟大多在仓库里做些管库之类的差事,严重的甚至不让参加科举考试,避免和寒门学子竞争。自从王安石执政以来,却提倡‘内举不避亲’的说法,首先就把他儿子王雱安排到皇帝身边做侍从,于是这种做法就成了惯例。资历浅薄的人,往往占据着权力很大的职位;没有出身的人,也可能担任着处理机要文书的要职,现在应该彻底杜绝这种现象。”他又说:“台谏之臣,有些人稍微升迁一下职位,就暗中夺去了他们的言论权力;有些人稍微说了几句,就被调到闲散的职位;有些人两面讨好,只顾着解释;有些人则置之不理,表面上装作宽容。这样一来,正直敢言的人就感到蒙羞而难以辞官,这些都是朝廷应该仔细查察的。”
傅尧俞、王岩叟、梁焘、孙升因为某些事情被罢官了,景仁上奏说:“这几位先生的才能和学问,受到世人的推崇;他们忠诚的谏言和良好的建议,都已经得到了验证,应该把他们全部召回朝廷。”他说的这些话都切中时弊。
因为避开执政大臣的亲戚关系,景仁被调任都官员外郎,然后外放出任京东提点刑狱。元符年间,他历任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曾布担任枢密院使,想推荐景仁为都承旨,但是蔡卞抓住景仁曾经营救傅尧俞的事情攻击他,结果景仁没有被任用。不久之后,景仁就去世了。
当初,范仲淹在母亲的墓旁守孝三年,县里还在他的村子里立了“孝弟”的牌坊,处士孙侔还为他写了《孝子传》。等到景仁为父亲守丧的时候,墓地竟然降下了甘露。景仁去世后,他的儿子范云也因悲伤过度而死,人们称赞他们父子两代都是孝子。
唐介,字子方,是江陵人。他父亲唐拱死在漳州,漳州的百姓知道他家境贫寒,就凑钱给他父亲办丧事,唐介当时年纪还小,谢绝了这笔钱。唐介考中进士后,先在武陵做尉,后来调到平江做令。当地有个姓李的富户,为人吝啬,官吏们向他索贿无厌,他便诬告李家杀人祭鬼。知州派人搜捕李家,不论老少都遭到拷打,但李家人就是不肯承认。后来知州让唐介审问,也没有查出其他证据。知州很生气,向朝廷告状,朝廷派御史方偕到平江另行审理此案,结果和唐介的结论一样。知州因此被治罪,方偕则受到奖赏,而唐介却从未为自己辩解。
我听说,莫州任丘县,正好在辽国使臣往来的路上。那里的驿站官员,因为辽使经常敲诈勒索,搞得家破人亡,苦不堪言。有个叫介的人,在那儿当驿站站长,他下令说:“不是规定应该提供的,一概不给。要是谁敢稍微损坏我的东西,我一定抓他!”那些辽使一听,都老实地走了。
沿边有个塘,每年都涨水,淹了老百姓的田地。有个叫杨怀敏的中级官员负责这事,他想把县城西边十一个村庄的地,割出来给水塘扩容,好让水能漫过去。介却在那儿修筑堤坝,老百姓都觉得他做得对。
后来,介升任德州通判。转运使崔峄想从仓库里拿出布匹分给老百姓,但故意抬高价格,从中渔利。介把崔峄的公文压着不往下发,还上报安抚司,批评崔峄的做法。崔峄气坏了,连续几次派人来质问,但介一点也不动摇。结果呢,崔峄的那些歪主意,最后也没能得逞。
我当上了监察御史里行,后来又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当时皇宫要给启圣院造龙凤车,还用珍贵的珠玉来装饰。我赶紧上奏说:“启圣院是太宗皇帝神灵所在的地方,不能随便喧哗冒犯;后宫里那些奢靡的器物,也不应该超过规制。”皇上听后,立刻下令把龙凤车毁掉。
张尧佐一下子被任命为宣徽使、节度使、景灵使、群牧使这四个要职。我和包拯、吴奎等人极力反对,还请求御史中丞王举正让百官在朝堂上公开讨论这件事,最终成功地阻止了他担任其中两个官职。没过多久,张尧佐又被任命为宣徽使,兼任河阳知府。我告诉我的同僚们:“皇上这是想让他当宣徽使,却用河阳知府做个幌子,不能就这样算了!”可我的同僚们都犹豫不决,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反对。皇上说:“这个任命是中书省提出来的。”
于是,我弹劾宰相文彦博,说他当年在四川做官时,搜刮金银奇珍异宝,还通过宫里的宦官和妃嫔勾结,才得以当上宰相;现在又重用张尧佐,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请求皇上罢免文彦博,改用富弼为相。我还说谏官吴奎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虽然说话尖锐,但实际上是在观望形势。皇上听了很生气,把我的奏章扔到一边不看,还说要把我贬到很远的地方去。我平静地把奏章读完后说:“我这是出于忠义愤慨,就算要把我下到锅里煮,我也在所不辞,又有什么好怕被贬谪的呢?”
皇上赶紧把执政大臣叫来,指着我的奏章说:“唐介论事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说文彦博是靠妃嫔才当上宰相,这话是什么意思?提拔朝廷重臣,他凭什么要插手?”当时文彦博就在旁边,我责备他说:“文彦博你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就算真的有这些事,也不能隐瞒!”文彦博不停地向皇上谢罪,皇上却更加生气了。梁适呵斥我下殿,修起居注的蔡襄赶紧出来救我。
我被贬为春州别驾,王举正认为处罚太重,皇上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第二天就把我的奏章拿出来看,把我改贬到英州,同时罢免了文彦博的相位,吴奎也被免职。皇上还担心我会在路上死掉,落个杀害正直大臣的名声,所以派人护送我。梅尧臣、李师中都为此写诗称赞我,我的正直名声传遍天下,士大夫们提起真正的御史,都会说“唐子方”,而不敢直呼其名。
好家伙,这可是个官场沉浮的故事!先说这开头,咱这位主人公啊,几个月的时间里,先是被派去郴州管税务,接着又去潭州当通判,然后又到复州当知州,最后直接被召进宫里,当上了殿中侍御史。皇上还特地派人给他送了封信,让他赶紧进宫觐见呢!进宫面圣后,皇上还夸他呢,说他被贬谪这么久,愣是一封私人信都没往京城寄,真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啊!他赶紧磕头谢恩,从此以后就更敢直言进谏了。
过了几天,他又跟皇上说:“我既然是负责谏言的,要是说了没用,我还会据理力争,可要是争论起来,万一惹恼了皇上,那可就麻烦大了,所以我想辞官!”皇上就把他调到工部当员外郎,还让他兼任集贤院直学士,后来又让他当开封府判官,接着又外放去扬州当知州,之后又调到江东当转运使。结果御史吴中复上奏说,这人不能老在外地待着,得赶紧把他调回来。这时文彦博又当了宰相,也上奏说:“这人以前说的那些话,都是为国家着想啊,皇上您就听听吴中复的建议吧!” 但这回,皇上只是把他调到河东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调回京城,当了度支副使,后来又升了天章阁待制,再次担任知谏院。皇上自从至和年间以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不怎么说话了。他就跟皇上说:“君臣关系就像天地一样,阴阳调和才能兴盛。皇上您应该多召见大臣们,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了解天下大事,让天下太平啊!”他还提了不少建议:宫里那些乞讨恩泽的人太多了,应该想办法制止;给嫔妃们赏赐的费用,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应该减少开支;各地的官员推荐人才,总是推荐那些只会写文章的小吏,应该选拔那些正直、诚实、朴素的人才;各地的驿站马匹经常骚扰百姓,应该取消这些驿站,把权力交给地方官员;兖国公主半夜私自打开宫门,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维护宫廷的秩序。皇上把这些建议都听进去了。
御史中丞韩绛弹劾宰相富弼,富弼想辞职回家,韩绛也请求处罚。他就跟王陶一起讨论说,韩绛这是用危险的办法来攻击大臣,最后韩绛被罢免了。因为他跟右宰相有点矛盾,就请求外放,去荆南当知州。结果朝廷的任命文书到了门下省,银台司的何郯给拦了下来,让他暂时留在开封府。没多久,他又因为弹劾陈升之被外放,去洪州当知州。后来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知瀛州。
公元1064年,我被皇帝召来当御史中丞。英宗皇帝对我说:“你在前任皇帝时期就以正直闻名,所以启用你,可不是听信了谁的谗言。”我回答说:“我能力有限,陛下您太抬举我了,我只想献上一点愚忠。自古以来,想要治理好国家的皇帝,也不是非得寻找什么惊世骇俗的奇招,关键在于顺应民心而已。祖宗留下的功德和余威,现在还近在眼前,您只要认真学习总结前朝的成功经验,天下百姓就能得到福祉了。”
第二年,我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任太原府知府。皇帝说:“我对河东地区的情况不太了解,不在朝廷核心处理政务,暂时麻烦你去一趟。”当时夏人经常骚扰代州边境,并在边境上修建了很多堡垒。我派兵把这些堡垒全部拆除了,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利害关系,他们最终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神宗皇帝即位后,我被任命为三司使。公元1068年,我被提升为参知政事。之前,宰相会在待漏舍阅览上奏的文书,其他同僚根本不知道内容。我对曾公亮说:“我们身在政府,却连文书内容都不知道,万一皇帝问起来,我们怎么回答?”于是,我们一起阅览文书,后来就成了惯例。
皇帝想重用王安石,曾公亮也推荐了他,但我认为他难以胜任重任。皇帝问:“难道他的文学不行?他的吏治不行?他的经学不行?”我回答说:“王安石虽然好学,但却拘泥于古,所以他的论述往往过于迂腐空泛,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造成很多变动。” 我私下里对曾公亮说:“如果真的启用王安石,天下一定会大乱,你们自己心里要有数。”
有一次,中书省上报官员任免名单,好几天皇帝都没做决定。皇帝说:“应该问问王安石的意见。”我说:“陛下既然认为王安石可以委以重任,那就直接任用他好了,怎么能让中书省的政务由翰林学士来决定呢?我最近经常听到,皇帝您问王安石某件事可不可以做,王安石说可以就做,不可以就不做,那我们这些执政大臣还有什么用?这恐怕不是信任大臣应有的态度吧。如果陛下认为我不称职,请先罢免我。”
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就跟皇帝说:“中书省发的公文,都说是圣旨,但其中不合理的占了十之八九,应该只让中书省发正式的文书就行了。” 皇帝当时就愣住了。司马光反驳道:“以前寇准用公文把冯拯升官,升得不合适,冯拯就告状了。太宗皇帝说:‘以前中书省用堂牒(一种公文),那是权臣借此专权。太祖皇帝时,堂帖比圣旨还厉害,所以才把它取消了。现在又用这种公文,跟堂帖有什么区别?’张洎当时就说了:‘要是取消这种公文,中书省办事就没个章程了。’太宗皇帝说:‘大事就下圣旨,如果要用这种公文,也必须先奏报我裁决。’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公文要说是圣旨的原因。要是按安石说的办,那就是政令不是从皇帝这里发出的,就算辅臣都是忠臣贤臣,那也是擅自做主,要是辅臣不是好人,那还不把国家害了?” 皇帝觉得司马光说得对,就否决了王安石的建议。从那以后,司马光就经常和王安石争论。王安石辩论很厉害,但皇帝总是偏向王安石。司马光气得不行,背上长了毒疮,死了,享年六十岁。
司马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所以很让人敬畏。每次有官职空缺,大家都等着看司马光怎么处理,看他会怎么做。神宗皇帝认为他是前朝留下的正直之臣,所以很重用他。但是他在政府里做事,虽然想有所作为,却被王安石压制住了,没做出什么显著的成绩,名声不如他当谏官、御史的时候响亮。司马光病危的时候,皇帝去看他,哭着流泪,还亲自去他家吊唁,因为司马光的画像不像他,皇帝还下令从宫里拿出以前画的画像赐给司马光家。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质肃”。他的儿子叫司马淑问、司马义问,孙子叫司马恕。
淑问,字士宪,考中了进士,做到殿中丞这么高的官位。宋神宗因为看重他家的背景,提拔他当监察御史里行,还特意嘱咐他要严守家法,顾全大局。淑问看到神宗皇帝刚登基,就一心想励精图治,于是就进言说:“皇上经常下达旨意,很多都是直接拍板决定,这就要谨慎地传达执行,仔细辨别事情的正误,让命令一定能够贯彻下去。现在圣上诏令求谏,但很久都没被采纳,一定想方设法集思广益来治理国家,臣恳请皇上能真正采纳臣下的建议。” 一开始,皇上让侍臣们讲解经书。淑问又说:“皇上学习治国之道,不必拘泥于章句、辞藻的华丽。应该仔细研究古代圣贤治理天下的方法,考察历代国家兴亡的原因,广纳贤才,广泛了解民情,力求符合先王之道,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河北闹饥荒,流民涌入京城讨饭,政府开仓放粮救济,但来的人越来越多,没完没了。淑问就说:“这样一直发放粮食,根本就供应不上,等于把他们引诱到没有生计,最终走向死亡的境地啊!”于是他上书提出了三条对策。
后来,滕甫当了中丞,淑问就大力揭露他的缺点。皇上觉得淑问是故意邀功,就下令让他避开他父亲(滕宗谅,时任三司使)的辖区,外放做复州通判。过了很久,他又先后担任真州知州、湖北提点刑狱,期间他认为新法不好,请求解除职务,结果被贬到信阳军做知军,后来又因病辞职。几年后,他被起用,先后担任宣州知州、湖州知州,后来回到朝廷,当了吏部员外郎。他又以生病为由请求外放,皇上认为他是逃避事情,就把他降职为抚州酒税监。哲宗皇帝即位后,司马光推荐他,说他为人正直,有羞耻之心,很难被重用。于是皇上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左司谏,不久后他又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唐义问,字士宣,是个文采飞扬的人。他参加礼部考试,成绩优异,被召到秘阁考试。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担任要职,有人觉得有徇私舞弊之嫌,最终这事儿没成。后来,在熙宁年间,他被任命为京西转运司管勾文字。神宗皇帝看了一些京西的奏章,发现唐义问写的很好,就问身边的辅臣:“唐义问这个人怎么样?”当时黄好谦正负责这件事,他就对皇帝说:“唐义问能力很强,办事效率高,可以让他直接面见圣上。” 没多久,唐义问就被任命为司农寺的官员。当时朝廷正在推行一种新的财政制度,各地都怨声载道。唐义问认为:“这套新制度才实施两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了,不应该再改了。”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唐义问跟随曾孝宽出使河东,回来后向皇帝汇报工作。他把重要的信息都记在笏板上,皇帝拿过来仔细看,然后问他一些细节,唐义问对答如流,皇帝非常高兴,说:“我想要见你,可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法啊!” 于是,唐义问被提升为湖南转运判官。他在湖南任职期间,减免了徭役钱,还把百姓分成五等,把多余的钱存起来,作为另外的赋税,叫做“家力钱”。但是,唐义问后来奏请朝廷取消了这个“家力钱”。 之后,他调任京西转运使,当时文彦博担任西京留守。唐义问想辞官,文彦博告诉他,自己以前在做宰相的时候就推荐过他的父亲,后来两人又一起当官,关系很好,所以劝他留下。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很多士兵逃亡,到处都是逃兵聚集的地方。唐义问建议让这些逃兵到官府自首,发给他们凭证继续供给粮食,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不过,后来有人对他有所不满,他就辞官回家了。
元祐年间,唐义问再次被起用,担任齐州知州,兼任京东刑狱提点和河北转运副使。有一次,一个县尉在抓捕盗贼时不小心失火,盗贼逃跑了,还烧毁了很多民房。有人告状说县尉故意纵火。郡守把县尉抓起来,逼他认罪。唐义问调查清楚后,证明县尉是无辜的。巧合的是,当时正值干旱,这件事查清楚后,竟然下起了雨。后来,由于文彦博的推荐,唐义问被提升为集贤殿修撰,并且被任命为荆南知州。他请求废除渠阳等地的军事要塞。蛮族首领杨晟秀以此为借口叛乱,唐义问于是被任命为湖北转运使,平定了叛乱,并将那些废弃的要塞恢复为州县。他又升任直龙图阁,以集贤殿修撰的身份出任广州知州。后来,章惇当政,追究他以前废除渠阳要塞的责任,把他贬为舒州团练副使。七年后,唐义问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担任颍昌府知府,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话说苏恕,在崇宁年间刚开始当上华阳县令的时候,因为不肯奉行朝廷的茶叶专卖法,得罪了朝廷派来的官员,就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他弟弟苏意当时是南陵县令,也以生病为由辞官,兄弟俩从此闭门在家务农。后来苏恕又因为官职宣教郎而退休了。到了靖康元年,御史中丞许翰夸赞苏恕品行高洁,皇上就下诏让他出来当监察御史。苏意也因为宰相吴敏的推荐被召见,但因为太穷了,连路费都凑不齐,最后竟然饿死在了江陵的山里。
苏恕在开封做官的时候,政绩显著,治理得非常严格,老百姓到现在还称赞他。但他并不苛刻,为人忠厚老实,这不正像孔子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吗?苏奎博学多才,为人清廉正直,是真正的君子。他到哪里都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百姓都念念不忘他的恩德,真是像古代那些有恩德的官员一样。他敢于直言进谏,名声传遍天下,这正是古代正直官员的风范啊! 能够听取别人的劝谏,是明君最难做到的,唐太宗李世民尚且不能完全做到对魏徵的意见都采纳,更何况是面对四位大臣当面直言,顶撞自己的心思,有时都难以忍受。而仁宗皇帝却能够容忍他们,毫无怨言,这才是真正的圣明之君啊!苏氏家族世代孝顺,苏恕的母亲品德高尚,苏恕兄弟俩都非常有义气,苏恕高尚的品德没有让家族声誉受损,真是令人敬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