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阵仗可真大!咱们一步步来看,这是政和大驾的仪仗队,规模宏大啊!先说大驾的队伍,大象六只,分列左右。后面跟着六个官员引路:开封府尹、开封知府、大司乐、少傅、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仪仗队。接着是金吾卫的旗帜和长矛,左右两边各六面皂旗,每面旗都有执旗的、托旗的和护旗的士兵。还有四个押衙骑马跟着,八杆长矛,每杆一人执持。接着是本卫的上将军和将军,各四人,还有两位大将军并骑,前后有四杆长矛护卫。皇帝的法驾,长矛要少两杆,上将军和将军也要少两人。
接下来是朱雀旗的队伍,大家一起骑马。金吾卫的折冲都尉领队,两杆长矛护卫在他左右,还有人执旗引路。弩机四架,弓箭十六支,长矛二十杆,左右两边还有金吾卫的果毅都尉押队。皇帝的法驾,弩机少两架,弓箭少六支,长矛少八杆。到了宣和年间,领队的换成了天武都指挥使,押队的换成了天武指挥使。
然后是龙旗队,一位大将军检校骑马领队,后面跟着十二面旗帜,每面旗都有人抬着。还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旗帜各一面,五星旗五面,左右摄提旗各一面,北斗旗一面,还有十二个人护卫旗帜,另外还有两根副竿。皇帝的法驾,引旗和护旗的人数各减四。到了宣和年间,检校改成了左右卫大将军,雷公、电母旗上的“公”、“母”二字去掉了。
最后是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各一辆,每辆车四匹马,三十个驾车的人。还有白鹭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每辆车十八个驾车的人。皇帝的法驾,没有白鹭车和崇德车。宣和年间,又增加了青旌车、青雀车、鸣鸢车、飞鸿车、虎皮车、貔貅车六辆车,它们的位置在记里鼓车之后、崇德车之前;同时,白鹭车、鸾旗车、皮轩车都取消了,驾车的人数和以前一样。
首先,皇帝出行的时候,金吾卫的骑兵要跟着。本来卫队里果毅都尉两个人,要减少仪仗用的刀、弩、弓箭、长矛各两件。到了宣和年间,把都尉改名叫神勇都指挥使了。
接下来,到了大晟府前面,要奏乐。安排两个人,府里的史官四个人,还有管押指挥使一个人,以及锣、金钲各十二个(由八个兵官负责)。大鼓一百二十个(由二十个兵官负责)。长鸣号角一百二十个(由六个兵官负责)。铙鼓十二个(由四个兵官负责)。乐工、拱宸管乐器、箫、笳各二十四件。大横吹一百二十个(由十个兵官负责)。节鼓两个,笛子、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件;锣、金钲各十二个(由四个兵官负责)。小鼓、中鸣号角各一百二十个(由八个兵官负责)。羽葆鼓十二个(由四个兵官负责)。乐工、拱宸管乐器、箫、笳各二十四件。
皇帝正式出行的时候,前后锣、金钲各减少四个,大鼓减少四十个,长鸣号角减少四十个,铙鼓减少四个,拱宸管乐器后面箫、笳各减少八个,大横吹减少四十个,节鼓后面笛子、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减少八个,小鼓、中鸣号角各减少四十个,羽葆鼓减少四个,最后箫、笳各减少八个,负责这些乐器的兵官一共减少十八个。
首先,咱们说说仪仗队伍的配置。太史令带着他的助手,两个人一起骑马。后面跟着太史相风的仪仗车,拉车的人有四个。然后是交龙钲和鼓,各有一套,每套都由六个人抬着。司辰和典士也一起骑马。负责漏刻的四个工作人员,还有鼓楼、钟楼和行漏的仪仗车,每辆车都有一百个人抬着。太史正大人单独骑马,前面还有两个清道的人开路,后面跟着十二神舆,这辆车由十四个人抬着。
等到了皇帝出行的时候,就只有一辆行漏的仪仗车,抬车的人减少到六十个;神舆也只有一辆,抬车的人数根据皇帝出行规模而定,通常是两个人。到了宣和年间,鼓楼和钟楼都改成了仪仗车,太史正前面增加了两个捧日副指挥使和十个捧日节级,神舆抬车的人数也增加了十个。
接下来,咱们说说持钑(一种兵器)前队的安排。队伍前面由左右武卫果毅都尉各一人带队,后面跟着左右武卫校尉各一人。队伍里有一面绛红色的引幡,由两个人抬着。左右两边各摆放六对金节,每对都由两个人抬着。还有罕、罼各一件,以及朱雀幢、叉、导盖,青龙、白虎幢各一件,叉三件,这些也都由两个人抬着。队伍里还有一个称长,以及二百八十八支钑戟,由左右武卫将军各一人进行检校,左右武卫校尉各两人押队。
皇帝出行的时候,金节的数量减少到八对,钑戟也减少到二百一十六支。到了宣和年间,带队的改成了骁骑都指挥使,武卫校尉改成了骁骑军使,朱雀旗后面增加了一件叉,而龙虎旗后面的三件叉则被取消了,检校的人也改成了左右骁骑将军。
首先,你看这队伍,排场可大了!前面打着黄色的旗帜,领头的是一个人骑马,后面跟着两个步兵。
接着是皇帝的车驾,前面有两位殿中侍御史开路。然后是六军仪仗队,左右神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都来了,每支军队都有两位统军官和两位都头带队。(羽林军里还有两位节级。)他们押着各自的军旗,各种旗帜多得数不清:每支军队都有本军旗一面,排阑旗二十面,吏兵和力士的旗帜各五面,最后还有两面天马旗压阵。(羽林军里还有赤豹旗和黄熊旗,龙武军里则有龙君旗和虎君旗。)此外,还有五十杆白柯枪、十根哥舒棒和八面镫仗。皇帝的车驾经过时,神武军的排阑旗减少了十面,羽林军和龙武军各减少了四面,吏兵和力士的旗帜各减少了一面。到了宣和年间,统军官改称军将,神武军的旗帜改成了熊虎旗,排阑旗改成了平列的队形,哥舒棒改成了戈戟,镫仗改成了矛戟,羽林军里取消了节级,黄熊旗改成了黄罴旗,龙武军的旗帜也改成了熊虎旗。
接下来是引驾的旗帜。有两面天王旗,由两位通直官押着,还有十二生肖旗各一面。皇帝的车驾经过时,队伍保持不变。然后是龙墀旗,有一面“天下太平”旗,由两位大将护卫着,还有五方龙旗各一面,金鸾旗、金凤旗各一面,两面师子旗,以及一面“君王万岁”旗和日月旗各一面。皇帝的车驾经过时,金鸾旗、金凤旗和师子旗都撤掉了。
后面是二十四匹御马,每匹马都配有两名天武官和两名御马直官,一共十二组人马。皇帝的车驾经过时,减少了八组,剩下八组。到了宣和年间,御马直官改称习驭。
再往后是中道队,由一位大将军统领。皇帝的车驾经过时,队伍保持不变。到了宣和年间,大将军改称左右骁卫大将军。最后是日月合璧旗一面,苣文旗两面,五星连珠旗一面,祥云旗两面,长寿幢两面。到了宣和年间,苣文旗改称庆云旗,祥云旗改称祥光旗。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金吾卫的仪仗队,青龙旗、白虎旗各一面,五岳神旗、五方神旗、五方龙旗、五方凤旗每种各五面。每面旗都有人专门拿着,此外还有好多人负责看护,每面旗配三个看护人员。不过,皇帝出行(法驾)的时候,龙旗凤旗每种就少拿两面。到了宣和年间,又改了,把校尉改成了使臣,五岳神旗上的“神”字也去掉了。
接下来是八宝。镇国神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放在左边,受命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放在右边,一共四排。前面摆着八个香案,每两个并排一列。还有24个穿碧色衣服的人,符宝郎就走在他们中间。皇帝出行的时候,碧衣人就少8个。宣和年间,又加了两个负责宝物的官员,六个负责香案的官员,以及一百个负责护卫和喊号子的亲兵。抬宝辇的,每件宝物配28个人,还有一个领头的,抬宝物的有12个人,抬香案的、牵马的、拿烛笼的各4个人,负责铺席子、雨衣的有3个人。香案和宝辇各9个,烛笼36个,碧衣人的数量和之前一样。
然后是两把大伞,四把大雉尾扇,每样都各一个人拿着。皇帝出行的时候,也是这样。接着是金吾卫的四色官,一共6个人,还有两个押送仪仗的人。皇帝出行的时候,就不用押送仪仗的人了。后面跟着两个穿金甲的人。宣和年间,金甲改成了铜甲。再后面是太仆寺的四个人牵着马,他们一起骑马。接着是引驾的千牛卫上将军一人,千牛卫八人,中郎将二人,他们都骑着好马。还有两个千牛卫骑马同行。宣和年间,引驾改成了千牛卫大将军,中郎将改成了捧日都虞侯。最后是两位长史骑马同行,宣和年间,这个就取消了。
首先,是四个金吾卫引路,他们并排骑马。然后是负责引导皇帝车驾的官员。地位高的官员,比如执政官以上级别的,有六个人;待制、谏议大夫、防御使以上级别的,有五个人;监察御史、刺史、各卫将军以上级别的,有四个人。
接下来是伞、扇和皇帝乘坐的车辆。有两把大伞,中间夹着四把雉尾扇;还有一辆腰舆,两边也各夹着四把雉尾扇。此外,还有负责侍奉的官员一人,十将、将、虞侯、节级各二人,以及十六个徒步跟随的官员。负责排列仪仗的官员有两人,中间有十二把雉尾扇,还有两顶华盖(每顶华盖各由两人执持),以及一个香炉(由八个人抬着)。还有一辆小舆,负责侍奉的官员、逍遥子、平辇下的人员,以及二十四个徒步跟随的官员。
再后面是一辆逍遥车,负责侍奉的官员、十将、将、虞侯、节级共九人,以及二十六个徒步跟随的官员。然后是一辆平辇,负责侍奉的官员七人,其余人员配置与前面类似。皇帝的御驾车辇后面,负责排列仪仗的官员身后的雉尾扇减少了四把。
到了宣和年间,就取消了四把小雉尾扇,保留一辆腰舆(增加了两个管押人员和四个都将,以及两个负责小舆排列的官员)。还有一辆小舆,负责侍奉的有二十四人,都将九人。逍遥车改成了逍遥辇,负责抬辇的有十六人。平辇的侍奉人员配置与之前相同,后面还增加了两个骑马的上辇奉御。小舆前面又增加了一辆大辂(六匹马拉,由太仆卿亲自驾驭,还有120个驾车人员)。
话说这皇帝出行,队伍那叫一个浩浩荡荡!先头部队是第五班,打头的是一面开道旗,后面跟着十二面皂纛旗,领队的有六十二人,负责皇帝安全和仪仗的钧容直就有三百人,他们还兼顾着演奏音乐呢。 再后面是五面五方色龙旗,四十面门旗,还有六十个御龙直拿着门旗,一路正步走着。天武驾头队伍有十二人,负责茶水酒食的队伍十一人,持剑的御龙直六人,天武把行门八人。 接着是一面麋旗,殿前班的十个拿着鞭子的人,八面簇辇龙旗,还有日月麟凤各一面旗帜,青白赤黑四色龙旗各一面。 御龙直有四十人,还有两匹踏路马,两位夹辂大将军,两位负责进辂的官员,押送的官员两人,教马官两人。
皇帝的法驾和宣和时期的仪仗差不多,只是宣和时期取消了钧容直,开道旗里加了一位押班,殿前侍卫增加了两人。皂纛旗还是十二面,不过这次由十二个殿侍卫拿着。引驾人员只有两人,但长行队伍却有六十人。五方色吉字旗后面跟着三位殿侍和十个管押人员。门旗后面跟着两位殿侍和四十个管押人员,还有八个叉手,六十面门旗,十二个御龙直,十二个骨朵直,十八个御龙弓箭直和十八个御龙弩直,六个持剑的御龙直,两位殿侍拿着麋旗,两位管押龙旗的人员,一位都知和一位副都知,十六个拿着骨朵的殿侍。 内大将军改成了千牛卫大将军,他们穿着朝服步行跟随,还有两位将军穿着朝服骑马陪乘,负责掌管御辇的有四人。
皇帝乘坐的是玉辂,驾着六匹青马,驾驭马匹的驾士一百二十八人,扶驾的八人,还有134个骨朵直,以及三十五个人组成左右两侧的行门队伍,陪乘的将军两位。皇帝的法驾和宣和时期的基本一样,只是宣和时期驾驭马匹的驾士增加到了二百三十四人。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奉宸队,这可是皇帝身边的御林军啊!分成了御龙直、左厢骨朵子直、右厢弓箭直、弩直和御龙四直,每个班次的人数都列成五排,看着就壮观!天武骨朵和拿着大剑的,一共310人,排在皇帝车驾后面东边第五个位置。还有大黄龙旗一面,钧容直31人,扇筤下天武20人,负责茶酒的31人,负责弓箭的33人。 法驾的时候也是这个配置,不过宣和年间,就只用黄龙旗了,其他的都没了。
接下来是副玉辂,就是皇帝的副车,配六匹青马,驾车的人有40个。法驾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宣和年间,驾车的人就变成100个了,还有两个内务人员。然后是大辇,抬轿子的有4个人,伺候的人12个,还有十将、将、虞侯、节级一共10个军官,以及355个随行人员。负责皇帝车驾的官员有尚辇奉御两人,殿中少监、供奉职官各两人,还有令史和书令史各四人。法驾的时候也是这个配置,宣和年间,抬轿子的人增加到90个。再后面是太仆寺的24匹御马,分成12排。法驾的时候减少到8排,宣和年间,太仆寺就没了。
最后是持钑后队,也就是队伍的最后面了。左右武卫旅帅各一人。法驾的时候也是这样,宣和年间,改成了神勇都指挥使。后面跟着两面重轮旗,两把大伞,四把大雉尾扇,小雉尾扇和朱团扇各12把,还有两个华盖,两把叉,12个睥睨,6把御刀,一面真武幢,两面绛麾,一把叉,12根细槊。法驾的时候,小雉尾扇、朱团扇、睥睨、细槊都减少4个,华盖减少一个,御刀减少两把。宣和年间,真武幢改成了玄武幢。最后是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各一人(骑马),他们统领着120个大角兵。法驾的时候减少40个,宣和年间,都尉改成了骁骑都指挥使。
话说大晟府后部,那乐队阵容可真是庞大啊!先说鼓吹乐队,有丞(相当于副手)两个人,典事(负责具体事务的)四个人,管辖指挥使(总指挥)一个人,羽葆鼓(一种大型乐器)十二面,这十二面鼓由四个兵官领着。
接着是歌队和管乐队,歌工、拱宸管(一种乐器)、箫、笳(都是管乐器),每种乐器二十四件,由两个兵官管着。还有铙鼓(一种打击乐器)十二面,由四个兵官领着;歌工、箫、笳,每种乐器也都是二十四件。此外,还有小横吹(一种横笛)一百二十支,由八个兵官管着。其他的乐器,比如笛子、箫、觱篥(一种管乐器)、笳、桃皮觱篥(一种用桃木做的觱篥),每种乐器都是二十四件。
要是皇上出巡(法驾),那乐队的规模就要缩减了:羽葆鼓减少四面,箫、笳、笛、觱篥、桃皮觱篥每种都减少八件,铙鼓减少四面,小横吹减少四十支,兵官也要相应减少两个人。到了宣和年间,那些兵官的称呼也改了,变成了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四个都头。
再说说其他的仪仗队。黄麾(一种仪仗旗帜)有一面,负责执旗和警戒的人数和前面说的乐队一样,皇上出巡的时候也一样,只是在黄麾前面多了两位殿中侍御史(相当于监察官员)。芳亭辇(一种轿子)一辆,有六十个人抬着;凤辇(皇帝的轿子)一辆,有五十个人抬着。皇上出巡的时候,凤辇就不用了。到了宣和年间,芳亭辇的抬轿人数增加到六十二人。
首先,皇帝出行,用的是四种不同材质的御车: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每种车都有副车跟着。金辂拉车的马是两匹红色的,正车和副车加起来一共是六匹红马,驾车的人有六十个。其他三种车的正车和副车拉马的数量一样,但马的颜色不一样:象辂用赭色和白色的马,革辂用骝色的马,木辂用黑色的马,每种车的驾车人数都是四十个。皇帝的正车,也就是法驾,是没有副车的。到了宣和年间,拉车的马颜色又变了,金辂用骝色马,象辂用红色马,革辂用赭色和白色马,木辂用乌色马;驾车的人也多了,一共五百五十个,副车的人一百个,还有两个管事的人。
然后呢,还有一辆耕根车,拉的是六匹青色的马,驾车的人有四十个。皇帝的正车,也就是法驾,也是这样配置的。宣和年间,这辆车就取消了。再有就是进贤车和明远车,进贤车有二十四个人驾车,明远车有四十个人驾车。法驾的时候,这两辆车不用。到了宣和年间,这两辆车都增加了四匹马。 后面还跟着十二辆属车,每辆车用三头牛拉,每辆车有十个人驾车。法驾的时候,会减少四辆属车。宣和年间,又增加了两个衙门官员和一个管押节级。 此外,还有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的官员各两人随行。法驾的时候也是这样。还有黄钺车和豹尾车,各一辆,每辆车用两匹红马拉,每辆车有十五个人驾车。除了进贤车和明远车,法驾的时候其他车都一样。宣和年间,又增加了黄钺天武副都头和神勇副都头各一人。
最后是殿后的队伍。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领队,队伍里有大戟兵、刀盾兵、弓箭兵、槊兵,每种兵种各五十人。法驾的时候,每种兵种都减少十六人。到了宣和年间,押队的改成了宣武都指挥使两人。 再后面是真武队。金吾卫折冲都尉一人领队,有两杆大槊,一面仙童旗,一面真武旗,还有一面螣蛇旗和一面神龟旗,还有二十五杆长槊,二十张弓箭,五张弩。法驾的时候,长槊减少六杆,弓箭减少五张,弩减少一张。到了宣和年间,真武队改成了玄武队,真武旗改成了玄武旗,仙童旗、龟旗、蛇旗也都还在,金吾卫折冲都尉也改成了虎翼都指挥使。
话说,政和年间,皇帝出巡,仪仗队排场可大了。你看这第六队的仪仗,白泽旗两面,左右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各两人,弩箭八支,弓箭三十二支,长矛四十支。皇帝的车驾呢,仪仗队规模要小些,弩箭减两支,弓箭减八支,长矛减十支。到了宣和年间,这折冲都尉的官职改成了捧日都指挥使。左右金吾卫各十六骑,带兵的官员两人,弩箭八支,弓箭和长矛各十二支。皇帝的车驾,金吾卫骑兵以及弓箭、长矛都再减四支。宣和年间,金吾卫又改名叫天武都头了。
接下来是佽飞队。左右金吾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他们骑马,下属有佽飞兵四十八人,也骑马;还有铁甲佽飞兵二十四名,也是骑马穿甲的。皇帝的车驾,前面这队人马要减少十八人,后面减少八人。宣和年间,金吾卫改成了拱圣都指挥使,果毅都尉改成了都指挥使。
最后是前队的殳仗。左右领军卫的将军各一人负责,他们也骑马,拿着四支长矛。殳叉兵分五队:第一队一百六十人;第二队八十人;第三队一百人;第四、第五队各八十人。每队都有带兵的官员,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四人。皇帝的车驾,殳叉兵第一队要减六十人,第二、第三队各减三十人,第四、第五队各减二十人。到了宣和年间,检校的官职改成了左右卫将军,领军卫改成了天武都头,威卫改成了神勇都头,武卫改成了宣武都头,骁卫改成了虎翼都头;殳叉兵第一队还是减六十人,但第二到第五队都增加到一百人。
好家伙,队伍后面跟着一大堆兵器,分成了五个队,兵器都插着呢!第一队和第二队,每队八十个人;第三队一百个人;第四队八十个人;第五队一百六十个人。领兵的官员,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这些。前后队伍的兵器,前面连接着中道的北斗旗,后面一直排到仪仗队伍的最后面。如果是皇帝出行(法驾),兵器数量就要减少:第一、第二队各减二十四个;第三、第四队各减三十个;第五队减六十个。到了宣和年间,每队兵器都有一百个,由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这些都头来管。
接下来是前面的骑兵队伍,一共十二队,每队都由两位都尉来管。第一队,由左右金吾卫的折冲都尉领队,旗子上画着角、亢、斗、牛四个星宿,配有弩十架,弓箭二十套,长枪四十杆。第二队、第三队、第四队,旗子上分别画着氐、房、女、虚;心、危;尾、室 这几个星宿,每队两面旗。这三队都由左右领军卫的果毅都尉来管。第五队和第六队,旗子上分别画着箕、壁;奎、井 这几个星宿,每队两面旗,都由左右威卫的折冲都尉来管。第七队到第九队,旗子上分别画着娄、鬼;胃、柳;昴、星 这几个星宿,每队两面旗,都由左右武卫的果毅都尉来管。第十队到第十二队,旗子上分别画着毕、张;觜、翼;参、轸 这几个星宿,每队两面旗,都由左右骁卫的折冲都尉来管。弩、弓箭、长枪的数量,都跟第一队一样。如果是皇帝出行(法驾),二十八宿的旗子分成十队,每队弩减少四架,弓箭减少六套,长枪减少二十杆。到了宣和年间,由捧日、拱圣、神勇、骁卫、宣武五个都指挥使来管前面十队,虎翼、广勇两个都指挥使管后面两队。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一共十二个方队,前面带队的,是两位左右领军卫将军,两人并排骑马。每个方队都有四杆长矛,再分给两位都尉指挥。
第一、第三方队,都由左右领军卫负责;第五方队是左右威卫;第七方队是左右武卫;第九方队是左右骁卫;第十一方队是左右卫,都带着折冲府的兵。第二、第四方队,都由左右领军卫负责;第六方队是左右威卫;第八方队是左右武卫;第十方队是左右骁卫;第十二方队是左右卫,都带着果毅都尉的兵。
队伍里还有各种旗帜,一对一对的,什么鹖旗、貔旗、玉马旗、三角兽旗、黄鹿旗、飞麟旗、駃騠旗、鸾旗、麟旗、驯象旗、玉兔旗、辟邪旗,都插在都尉后面,整整齐齐的。每个方队后面跟着六十个兵,弓箭、刀盾交叉排列。
皇帝的法驾队伍,只有十个方队,每个方队的弓箭兵都比刚才少二十个。到了宣和年间,这队伍又改了,领队的将军换成了左右卫将军,长矛也取消了,指挥官也改叫都指挥使了。第一、第二方队都叫“捧日”;第三、第四方队都叫“天武”;第五、第六方队都叫“拱圣”;第七、第八方队都叫“神勇”;第九方队叫“骁骑”;第十方队叫“宣武”;第十一方队叫“虎翼”;第十二方队叫“广勇”。
哎,先说前面那队黄色的仪仗队吧。你看,那绛红色的引路旗帜足足有二十面,下面又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队是左右威卫;第二队是左右领军卫;第三队是左右威卫(跟第一队一样);第四队是左右武卫;第五队是左右骁卫;第六队是左右卫。每个部分都有两个殿中侍御史监督,还有两个本卫大将军来检查,再分派两个本卫折冲都尉来管理。另外,每个部分还有二十个带兵的官员。 龙头竿有六排,每排二十根;大鼓有三排,每排两面;五颜六色的仪仗旗、小戟、长矛各一排,每排二十个;弓箭两排,每排二十套;红色的和绿色的盾牌和刀具也两排,每排二十套。
皇上的正式仪仗队,就只有五个部分,绛红色的引路旗帜、带兵的官员、龙头竿、旗帜、戟、弓箭、盾牌刀具、长矛都比刚才少六个。到了宣和年间,又改成了六个部分:骁卫、武卫、屯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这些队伍的领导都是左右上将军;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这五个队伍,领导都是都指挥使和都头;每个部分都有一个上将军和一个都头。
然后是青龙旗和白虎旗,各一面,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看管这两面旗帜,并带领后面七十个骑兵,还有八张弩,二十二套弓箭,四十支长矛。皇上正式出行的时候,后面骑兵减少三十个,弩减少两张,弓箭减少八套,长矛减少二十支。到了宣和年间,果毅都尉的职位改成了虎翼都指挥使。
好家伙,这队伍配置真复杂!先说班剑、仪刀队,他们骑马出行,分两队。左右卫将军各领一队,每队下面有24个郎将,还有左右亲卫、勋卫各4人,每个卫队有220个班剑士;然后是翊卫,左右卫各6人,管辖着480个仪刀士;左右骁卫各2人,管辖着136个仪刀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各派2个人来。
要是皇帝出巡(法驾),亲卫、勋卫的班剑士要减少84人,翊卫的仪刀士要减少132人,但左右骁卫要增加4人,这样班剑、仪刀士一共就剩92人了。到了宣和年间,队伍编制又改了,改由左右武卫将军和捧日、天武指挥各4人来统领,还有拱圣6人,神勇、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2人。
接下来是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也是骑马的。左右卫供奉中郎将各2人,一共4人,分别统领48个亲勋翊卫;左右卫郎将各1人,一共2人,分别统领60个散手翊卫;左右骁卫郎将各1人,一共2人,分别统领56个骁卫翊卫。皇帝出巡的时候,亲勋卫要减少16人,散手、骁卫各减少20人。到了宣和年间,这队改名叫中卫、翊卫、亲卫队了,中卫郎4人,管辖48个卫兵;翊卫郎2人,管辖60个卫兵;亲卫郎2人,管辖56个卫兵。
最后是左右骁卫翊卫三队,也是骑马出行。每队都分两个人来管,分别是第一队的大将军,第二队的将军,第三队的郎将;还有花凤、飞黄、吉利旗各两面,分给三个队;每个队配备弩10架,弓箭20套,长矛40支。皇帝出巡的时候,弩要减少4架,弓箭、长矛都减半。到了宣和年间,第一、第二队由左右骁卫大将军、将军来管;第三队由广勇指挥使来管,并且把花凤旗改成了双莲旗。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首先是毂队,一共六队,每队都由两位都尉检查,第一、第四队是左右卫的折冲府兵,第二、第三、第五、第六队是左右卫的果毅府兵。每队都有六十个拿着刀盾的士兵,其中第一、第四队还额外有宝符旗两面。如果是皇帝亲征(法驾),每队就减少二十个刀盾兵。到了宣和年间,都尉就改成捧日、天武、拱圣三个指挥使了。
接下来是捧日队。每队前面带一个人,押着两个人,后面跟着二十八个殿侍,三个旗手,五个枪手,二十个弓箭手,左右厢的天武军和拦路军各一百五十五人。皇帝亲征的话,人数不变。
然后是后部的黄麾仗,分六部: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武卫。每部里都有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还有绛引幡和龙头竿等等,跟前面差不多。皇帝亲征的话,第六部就取消,绛引幡也减少六面。到了宣和年间,这六部就改了:第一部变成左右骁卫大将军,第二到第六部分别改成天武、神勇、宣武、虎翼、广勇五个指挥使。
最后是步甲后队,一共十二队,每队都由两位都尉分管。第一队是左右卫,第三队是左右骁卫,第五队是左右武卫,第七队是左右威卫,第九、第十一队都是左右领军卫,这些队都是果毅府兵;第二队是左右卫,第四队是左右骁卫,第六队是左右武卫,第八队是左右威卫,第十、第十二队都是左右领军卫,这些队都是折冲府兵。每队后面还跟着貔、鹖鸡、仙鹿、金鹦鹉、瑞麦、孔雀、野马、犛牛、甘露、网子、祥光、翔鹤这些旗帜,每种两面,按顺序排在都尉后面。每队都有六十个士兵,拿着弓箭和刀盾,交替排列在旗帜后面。皇帝亲征的话,就只有十队了。到了宣和年间,从第七队开始,分管的官职改成了都指挥使,第七、第八队归神勇指挥使管,第九队归骁骑指挥使管,第十队归宣武指挥使管,第十一队归虎翼指挥使管,第十二队归广勇指挥使管。旗帜也改了一半,第七队是天正尧瑞旗,第八队是日有戴承旗,第十队是翔鹤旗,第十一队是红光旗,第十二队是文石旗。
话说这后面跟着十二队骑兵,每队都由两位都尉带领。第一、第二队由左右卫负责,第五、第六、第七队由左右武卫负责,第十到十二队则由左右领军卫和折冲府负责。第三、第四队由左右骁卫负责,第八、第九队由左右威卫和果毅府负责。队伍里还插着各种旗帜,比如“角端”、“赤熊”、“兕”、“天下太平”、“驯犀”、“鵕鸃”、“马蜀”、“驺牙”、“苍乌”、“白狼”、“龙”、“虎”、“金牛”等等,每种旗帜都有两面,都插在都尉的后面,整整齐齐的。每队配备弩十架,弓箭二十套,长枪四十杆。皇帝的法驾队伍,只有十队,弩减四架,弓箭减六套,长枪减十二杆。到了宣和年间,都尉改称指挥使,第一、二队都用“捧日”旗,第三、四队用“天武”旗,第五、六队用“拱圣”旗,第七、八队用“神勇”旗,第九队用“骁骑”旗,第十队用“宣武”旗,十一队用“虎翼”旗,十二队用“广勇”旗。其中第六队增加了“芝禾并秀”旗,第七队增加了“万年连理木”旗。
接下来说仪仗队伍的各个门。总共有六个门,中间大道上还有两个门。第一个门在“日月合璧”之类的旗帜后面,皇帝的法驾则在“龙墀”旗后面;第二个门在队伍最后面,皇帝的法驾位置和第一个门一样。每个门都有四面金吾衙门的旗帜,以及六个监门校尉。左右两侧的大道上还有四个门:第一个门在步兵队伍第六队后面;第二个门在第十二队后面;第三个门在夹毂队后面;第四个门在步兵队伍最后第六队后面。皇帝的法驾位置和中间大道上的门一样。每个门都有四个监门校尉。到了宣和年间,校尉改称使臣。
最后说说规模比较小的仪仗队伍。比起大型的仪仗队伍,它减少了六队仪仗队,以及象车、木车、革车、五辆副车、小舆、小辇,还减少了“指南”、“记里”、“白鹭”、“鸾”旗、“崇德”、“皮轩”、“耕根”、“进贤”、“明远”、“黄钺”、“豹尾”、“属车”等十一项仪仗,其他的都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