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祭祀太阳和月亮,这可是大事儿。早上的祭祀太阳叫“朝日”,晚上的祭祀月亮叫“夕月”。庆历年间,祭祀的时候用羊和猪各两只,祭器也准备了一大堆,什么笾、豆、簠、簋、俎,摆得满满当当的。

到了天禧年间,太常礼院请教了监察御史王博文,对祭祀的礼仪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考证。他们查阅了古籍,发现《国语》里记载着“太采朝日,少采夕月”和“春朝朝日,秋夕夕月”,还引用了唐朝柳宗元的话:“夕之名者,朝拜之偶也。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意思是说,祭祀月亮叫“夕月”,是和祭祀太阳的“朝日”相对应的,古时候早上见面叫“朝”,晚上见面叫“夕”。 所以,秋分那天晚上祭祀月亮,是合乎古礼的。因为秋分昼夜平分,太阳正午的时候,月亮的阴气已经开始生长了,所以选择在傍晚进行祭祀。具体时间呢,是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之前十刻钟宰杀祭品,未时之后三刻钟正式开始祭祀。这其实也是沿袭了古代在晚上进行祭祀太阳的仪式。 另外,古书上还说,从子时到巳时是阳气,从午时到亥时是阴气,所以选择这个时间也是经过仔细考量的。

皇祐五年,朝廷重新修建了朝日坛,以前只有七尺高,东西长六步一尺五寸,后来加高到八尺,宽度也扩大了到四丈,这参考了唐朝的《郊祀录》。而夕月坛的规格,跟隋唐的记载不太一样,按照旧的规格坛子太小,按照唐朝的规格,地下的坑又太深。所以,最后决定,夕月坛的坑深三尺,宽度四丈,坛子高一尺,宽二丈,四周建有台阶,要先下到坑里,然后再上到坛子上。两个祭坛都围有两圈栏杆,每圈栏杆都是二十五步长。 祭祀的时候,还增加了明器,祭品也增加了羊和猪各五只。礼官会带领司天监的官员一起进行祭祀,上香,摆放祭品和酒,然后行两次叩拜礼。嘉祐年间,又增加了羊和猪的数量,各五只。后来《五礼新仪》对两个祭坛的高度、宽度和坑的深度做了规定,跟皇祐年间的规定一样,一直沿用到了中兴时期。

咱们先说这太一九宫神位,它在国都东郊。这祭坛的建造啊,外面有四个台阶,西南角又额外加了一个台阶,叫“坤道”,方便祭祀的人上下。

这九宫神坛呢,一共修了两次。第一次,东西南北都长一百二十尺,第二次,东西南北都缩小到一百尺,高度都是三尺。坛上还有九个小坛,每个小坛高一尺五寸,长宽都是八尺,彼此之间相隔一丈六尺。一开始祭祀的时候规模比较小,到了咸平年间,祭祀规模就大了,祭坛也加了两道围栏,用的玉器是两块圭和有邸的玉器,祭祀用的草秸铺上褥子,颜色跟祭祀用的币差不多。皇帝亲笔写的祭文和祭祀的礼仪,跟祭祀社稷差不多。

后来因为封禅大典,又在泰山脚下行宫的东边,另建了一个九宫坛。这个坛也修了两次,每次都只修一尺高,每面长五丈二尺,四个台阶和“坤道”各宽五丈。上面也设了九个小坛,彼此相隔八尺,四个角落各留出五尺空地。坛下也设有两道围栏,祭祀的礼仪跟大庙差不多。到了祭祀汾阴的时候,也派人去那里祭祀。从那以后,皇帝每次亲祭郊庙或谢天之后,都会派官员到这个九宫坛进行单独祭祀。

景祐二年,翰林学士章得象他们,决定按照于渊和役人单训的请求,祭祀九宫太一。他们说,应该按照每年飞移位次的方法来祭祀。 这方法啊,是根据郄良遇的《九宫法》和《飞棋立成图》来的,每年移动一次,推算九州的灾福。唐朝的术士苏嘉庆最早设立了九宫神坛,一个坛高三尺,有四个台阶。上面根据位次摆放九个小坛:东南叫招摇,正东叫轩辕,东北叫太阴,正南叫天一,中央叫天符,正北叫太一,西南叫摄提,正西叫咸池,西北叫青龙。五居中,九在上,一在下,三在左,七在右,二四在上,六八在下,这都符合遁甲之术,这就是九宫的定位。每年祭祀在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跟着年份移动祭祀位置,像下棋一样移动,叫做“飞位”。

自乾元以后,就只按照原来的位置祭祀,不再移动,还减少了冬夏两次祭祀。宋朝沿袭了这个做法。现在于渊他们提出的请求,符合天宝年间祭祀的道理,也符合郄良遇《飞棋之图》。但是,这个方法本来就是术士们搞出来的,祭祀的具体仪式,经书礼仪里并没有记载。有人认为没必要每年移动祭祀位置,就像日月星辰运行有规律,祭祀也有固定的位置,这才是祭祀应该遵循的。但也有人说,如果要通过推算来预测吉凶,通过祭祀来趋吉避凶,那么“飞位”这种方法还是可以沿用的。所以建议按照唐朝的礼仪,在祭祀九宫的时候,派司天监的一名官员去祭祀场所,根据每年贵神飞棋的位置,确定祭祀的位置。从天圣己巳年开始,太一在第一宫,每年移动一位,飞棋巡行,周而复始。皇上批准了。

庆历年间的祭祀仪式,每座祭台摆放笾、豆各十二个,簠、簋、俎各两个。到了皇祐年间,又增加了三个祭台。礼官又说,除了每年祈雨的祭祀之外,如果遇到旱涝时间比较长,都要派官员去向天地、宗庙、社稷以及各寺观、宫庙告祭。现在九宫贵神被列入大祀,也应该按照这个办法来做。

公元1071年,也就是熙宁四年,有个叫周琮的官员,他是负责天文星象的,跟皇帝说:“根据《太一经》的推算,七年后的甲寅年,也就是太一的阳九和百六之数,正好是新的轮回开始。书上说:‘太岁有阳九之灾,太一有百六之厄,皆在入元之初终。’现在阳九和百六之数正好对应着癸丑年和甲寅年,是灾难将至的时候。但是,咱们把五福太一请到京城来,就能把灾难变成吉兆。我仔细查阅了以前的记录,从咱们宋朝雍熙元年(公元984年)甲申年开始,五福太一就一直在东南巽宫,那时候建了东太一宫。到了天圣七年(公元1030年)己巳年,五福太一又到了西南坤位,于是又建了西太一宫。所以,请您下令,按照以前的惯例,在京城修建一座宏伟的宫殿,把五福太一请到京城来。” 皇帝就下令在集禧观修建中太一宫。十个太一神像,都穿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

过了几年,到了元丰年间,有个叫何洵的官员,他是太常寺的博士,他直言进谏说:“熙宁年间祭祀的仪式,对九宫贵神的祝文里写着‘嗣天子臣某’,按照礼仪制度来说,这应该和祭祀社稷的规格一样,所以我建议按照大祭祀的规格来进行。祭祀用的祝版,应该按照会昌年间(唐朝)的旧例和《开宝通礼》的规定,写上皇帝的年号,不用写‘臣’字。还有,现在祭祀用的牲畜数量,主祭神用全牲,其他神每个都用一头牲畜,九位贵神都正襟危坐,每个神位都单独祭祀,祭祀的官员也都是高级官员,但所有这些祭祀却只用两头牲畜,祭品上连完整的骨头都没有。我觉得应该每位神都用一头牲畜,一共九头牲畜才对。” 皇帝就下令太常寺,修改祭祀的仪式。

公元1082年,御史安鼎上奏说:“查阅史料,汉武帝最初祭祀太一,只祭祀一位神,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又增加了八宫,合称九宫贵神。汉朝祭祀太一,每天用一头小牛,一共七天。唐朝祭祀太一的方式类似于祭祀天地。现在春秋两季祭祀九宫太一,用羊和猪作祭品;而祭祀太一宫里的十神,却不用牲畜,只用素菜和酒。再仔细看看《星经》:太一星位于紫宫门右边,天一星的南边,被称为天上的贵神。它的辅佐神是五帝,他们飞翔于四方,掌控着三能以上的神灵,以天极星中最明亮的那颗星为常驻之地。太一掌管着十六位神,这些神掌管着风雨、旱涝、战争、饥荒、瘟疫、灾害等一切事情。《唐书》记载:‘九宫贵神,实际掌管着水旱灾害。’太一掌握着十六位神的法度,辅助人君。 《国朝会要》也说:‘天上的尊神以及十精、十六度,都掌管着风雨。’从这些记载来看,十神太一、九宫太一和汉朝祭祀的太一,其实都是同一个神。现在祭祀十神只用素菜,而祭祀九宫却用羊猪,这似乎不合礼制。”皇上于是下令礼部官员仔细研究此事。礼部官员经过详细考证后认为:十神太一和九宫太一各自掌管不同的职责,并非同一个神,所以从唐朝至今都用牲畜祭祀,只有少数祭祀场所使用素食。最终还是维持了原来的祭祀制度。

公元1106年,太常博士罗畸上奏说:“九宫诸神的祭祀位上,没有礼神玉,只有燔玉。我认为应该使用礼神玉,并稍微模仿一下古代货币的颜色,来祭祀神灵。”议礼局回复说:“先王制定的礼仪,用圭璧来祭祀日月星辰,圭和璧的区别在于圭的形状,用圭璧来祭祀上天。现在九宫诸神都是星宿的名字,而祭祀用的玉器却是两圭有邸。而两圭有邸是祭祀土地的玉器,用它来祭祀星辰,不符合周礼。请求改为使用圭璧,以符合古代的制度。”

《政和新仪》里记载,立春日要祭祀东太一宫;立夏和季夏的土王日祭祀中太一宫;立秋日祭祀西太一宫;立冬日也祭祀中太一宫。这几个宫殿的正殿里,五福太一在中间,君基太一在东边,太游太一在西边,都朝南。延休殿里供奉着四神太一。承厘殿里,臣基太一在东边,朝西,而且是北高南低。凝祐殿供奉着直符太一。臻福殿里,民基太一在西边,朝东,也是北高南低。膺庆殿里,小游太一在中间,天一太一在东边,地一太一在西边。灵贶殿里,太岁在中间,太阴在西边,都朝南。

除了这些主要的,还要一起祭祀三皇、五方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宫、八卦、五岳、四海、四渎、十二山神等等。东、西太一宫的祭祀也差不多这样。东太一宫的大殿里,五福太一在东边,君基太一在西边,都朝南。太游太一殿在大殿北边,朝南。臣基太一殿在南边,朝北。小游太一、直符太一、四神太一殿都在大殿东边,朝西,北高南低。天一太一、民基太一、地一太一都在大殿西边,朝东,也是北高南低。西太一宫的黄庭殿里,五福太一在中间,君基太一在东边,太游太一在西边;均福殿里,小游太一在中间,都朝南。延贶殿里,天一太一在中间,四神太一在南边,臣基太一在北边,都朝西。资祐殿里,地一太一在中间,四神太一在南边,臣基太一在北边,都朝西。资祐殿里,地一太一在中间,民基太一在南边,直符太一在东北边,都朝东。

九宫贵神坛一共建了三层,第一层长宽十四丈,第二层长宽十二丈,第三层长宽十丈,每层高三尺。上面按照方位摆放了九个小坛,每个小坛高一尺五寸,长宽八尺。坛的四周有台阶和通道,两边的栏杆,每边都是二十五步,跟以前的规格一样。

南宋绍兴十一年,有个叫朱辂的太常丞(相当于古代的礼部官员)提议说:“九宫里住着掌管风、雨、霜、雪、雹、疫等灾害的尊贵神仙,关系重大啊,咱们得好好祭祀他们才行!” 然后,太常寺主簿林大鼐也跟着说:“十太一神和九宫太一神,都是上天非常尊贵的的神仙,咱们朝廷现在把它们分成两处祭祀,都当成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现在太一宫都修建好了,可九宫的神仙们还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连个像样的祭坛都没有呢!”

于是,皇帝下令在临安府(现在的杭州)城东,修建九宫坛,祭祀的仪式跟祭祀上天一样隆重。至于太一宫,一开始有人建议就在皇宫北边建个小庙就行了,后来皇帝让礼部官员好好查查以前的典籍,选个合适的地方再建。到了绍兴十八年,太一宫终于建成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宫殿的匾额。十太一神就供奉在殿堂正中,面向南方,上面是西边。其他的从祀神,东边厢房供奉九十八位,西边厢房供奉九十七位,这些神像都面向北方。

后来孝宗皇帝继位后,又建了一座祭祀自己本命神的殿宇,叫做崇禧殿。再后来,光宗皇帝又把介福殿里的神像搬到偏殿,然后把新殿改名叫崇福殿。

话说宋仁宗皇帝一直没有儿子,这可急坏了大家。景祐四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张奎提了个建议,皇上就让有关部门好好研究研究这事儿。礼部官员们琢磨着说:虽然《月令》里提到了这件事,但是《周官》里没记载,《汉书》里关于郊祀的也没提到祭祀求子的事,只有《枚皋传》里提到过“皇子禖祝”。汉朝到南朝都有这个祭祀,但具体仪式记载得比较含糊,不好完全照搬。高齐时期这个祭祀搞得挺隆重,妃嫔都参加,但仪式繁琐,不太适合后世效仿。唐玄宗沿用了旧的《月令》里的做法,但开元定礼后又没再写进去了。

要是朝廷真想做这个祭祀,那就在南郊建个祭坛,春分那天祭祀青帝,这符合《诗经》里“克禋以祓”的意思。再配祀伏羲和帝喾,伏羲是开天辟地之神,帝喾是祥瑞之兆,让禖神一起祭祀,也算是祭拜古代求子先例。祭祀用的主神像用石头做成,祭品用太牢(牛羊猪),演奏升歌,仪式跟先蚕祭差不多。有关部门负责操办,祝文上要写清楚天子求嗣的意思。然后把弓箭和弓袋放在神位前,祭祀完毕,把祭肉和福酒送进宫里,让皇后斋戒后接受。以后每年都让有关部门申请,皇上批准后举行,就叫“特祀”。

于是,那年春分,就派人去祭祀了。祭坛是圆形的,高九尺,直径二丈六尺,有四个台阶,三个围栏,台阶宽五尺,围栏各二十五步长。主神像用青石雕刻,高三尺八寸,尺寸符合古代的标准,形状像庙社里的神像,竖立在坛子上稍偏北的位置,露出头部三寸。祭品用青玉、青色的祭品,牲畜用牛、羊、猪各一只,这跟卢植的说法一样。乐章和祭祀仪式都跟祭祀青帝一样,祭祀用的器物和神位也跟祭祀勾芒一样,只是皇后不喝酒,把酒交给宫女喝,这有点不一样。

祭祀前一天,内侍请皇后在偏殿斋戒,内臣带着近侍宫嫔一起侍奉。当天,在地上摆放香案和坐垫各两个,皇后面向南,在斋戒的庭院里遥望祭坛。又在香案北面摆放坐垫,皇后穿着袆衣,坐垫用红色。宫嫔们穿着朝贺的衣服,坐垫用紫色。祭祀当天,有关部门按照仪式进行祭祀,把福酒、祭肉、弓箭、弓袋交给内臣,送到斋戒的地方。弓箭放在箱子里,放在香案东边;福酒放在酒器上,祭肉放在俎上,放在香案西边。内臣引领宫嫔到坐垫上,面向南。然后请皇后行礼,引导她到坐垫上,行两次跪拜礼。

引导皇后到香案前,上三次香,请她拿着弓袋,接过弓箭,再交给内臣放到箱子里,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内臣呈上祭肉,皇后接过,再交给内臣。然后呈上福酒,内臣说:“请饮福酒。”皇后喝完,再次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解下弓袋,内臣跪下接过,放到箱子里。引导皇后回到东边的坐垫上。然后引领宫中地位最高的宫嫔到香案前,上两次香,拿着弓袋,接过弓箭,交给左右,喝福酒,解下弓袋,仪式跟皇后一样,只是不接受祭肉。然后依次引领其他宫嫔行礼,也是一样的。等大家都回到坐垫上后,内侍请皇后到南边坐垫上,行两次跪拜礼后退下。那一年,宫中还供奉了赤帝像,祈求皇嗣。

公元1041年,皇帝儿子出生了,就派王鬷(wáng zhōu)这个当官的,用最好的祭品去祭祀,按照春分节气的仪式来,就是不摆弓箭那些东西,然后把这个规定写下来,以后都这么祭祀,派两个高级官员负责这事儿。到了公元1048年,有个叫余靖的博士出来说了:“皇上继承人还没很多呢,不摆弓箭,不对啊!”皇上就说,还是按照公元1046年的规矩来吧。

公元1070年,皇子出生了,用最好的祭品祭祀高禖(gāo yáo),还是不摆弓箭。然后礼仪官员又说了:“按照祭祀的规矩,青帝的祭坛是宽四丈,高八尺。现在祭祀高禖,以青帝为主神,那祭坛的高低宽窄,也应该跟青帝的一样。还有,祭天的时候,以高禖为配神,现在郊祭和高禖祭祀青帝都在南郊,配享的是伏羲和高辛,还在坛下设了高禖的祭位,这太乱套了!应该按照古代郊祭的规矩,改祭上帝,以高禖为配神,把伏羲和高辛的祭位改成高禖的,把坛下的祭位撤掉。”皇上说:“高禖的典礼还是老样子,祭坛的大小按照你说的改,把祭祀用的公牛改成阉牛,高禖的祝文和配神的祭位一起写上去。”这位官员又说:“伏羲和高辛是配神,祝文中都写着‘作主配神’,神哪能有两个主神啊!伏羲已经是主神了,高辛的祝文,应该改成‘配食于神’。”

公元1078年,太常寺(主管祭祀的部门)说了:“祭祀的规矩是,高禖坛上正位设青帝的席位,配位设伏羲、高辛氏的席位,坛下东南角设高禖的祭位,正位和配位各摆六个祭品盘,放羊、猪的生肉和熟肉;高禖的祭位四个祭品盘,放牛的生肉和熟肉。祭祀那天,兵部和工部的郎中(相当于处级干部)拿着羊、猪的祭品盘上坛,放到正位和配位上。高禖祭位的祭品盘,就由负责的人送上去。我们觉得,青帝是祭祀的主要神灵,却用羊猪祭祀;高禖神因为吉祥才被一起祭祀,却用牛祭祀,而且牛的祭品盘由普通工作人员送,羊猪的祭品盘却由郎官送,轻重不当啊!应该三种祭品都用,正位、配位、从祀的祭位都一样,都由六个部门的郎官送祭品盘。现在羊的祭品盘由兵部送,猪的祭品盘由工部送,牛的祭品盘就由户部郎官送吧。”

话说宋朝政和年间,春分那天要祭祀高禖神,顺便祭祀简狄和姜嫄两位女神。皇帝亲自主持祭祀,仪式跟祈谷祭祀上帝一样隆重。《承安之乐》是这次祭祀的配乐,祭祀简狄和姜嫄时,还增加了牛、羊、猪各一只祭品。

到了绍兴元年,太常少卿赵子画上奏说:“自从皇上南巡以来,虽然经历了不少事情,但祭祀的礼仪有所欠缺。像‘祓无子,祝多男’这样的祈福仪式,关系到天下百姓的福祉,绝对不能中断。恳请从明年春天开始,恢复高禖的祭祀。” 十七年后,皇帝果然亲自祭祀了高禖,仪式跟政和年间一样。

再来说说祭祀大火的事。康定初年,南京鸿庆宫失火了,集贤校理胡宿建议修缮祭祀大火的仪式,并且把阏伯作为配祀神。礼官们讨论后认为:“阏伯是高辛氏的火正,住在商丘,主管祭祀大火。后世一直沿袭这个传统,把他尊为重要的神灵,在祭祀大火时给他配享祭品,这就像周朝把弃祭祀稷神,把后土祭祀社神一样,延续了上千年,成为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历代祖宗祭祀上帝,大辰神都在从祀之列,而阏伯的庙宇,每逢大赦或春秋时节,京城的官员都会去祭奠,这些祭祀的礼仪从未中断过。但是,咱们宋朝的天下是靠火德兴盛起来的,五运之次也属火德,所以应该在商丘这个兴王之地,按照旧制修建祭祀大火的坛庙,并以阏伯为配神。在辰月和戌月,由宫内送来祭祀的祝版,由当地官员负责祭祀。” 于是就制定了祭坛的规格:高五尺,宽二丈,有四个台阶,台阶宽五尺,围有一圈栏杆,四面距离祭坛各二十五步。祭祀大火的牌位用黑色漆写着朱红色的“大火位”,阏伯的牌位写着“阏伯位”。祭品用羊、猪各一只,祭祀的器物规格与中等祭祀相同。每年三月和九月择日举行祭祀,南京的长官以下官员分三批进行祭祀,州县官员担任太祝和奉礼的职务。庆历年间,主持祭祀的官员开始穿上了祭祀的服装。

公元建中靖国元年,朝廷在建阳建造了德观来祭祀荧惑星(火星)。翰林学士张康国建议,全国的崇宁观都应该建造火德真君殿,皇上就下令把正殿命名为“离明殿”。太常博士罗畸认为应该效仿太一宫的祭祀仪式,派官员去进行祭祀,或者在南郊设立祭坛,就像祭祀灵星、寿星那样隆重。相关部门建议把阏伯作为从祀神灵放在离明殿里,并且还要增加阏伯的祭祀位次。根据《春秋传》记载:五行之神被封为上公,祭祀规格也如同贵神一般。祝融是高辛氏的火正,阏伯是陶唐氏的火正。既然祝融被封为上公,那么阏伯也应该穿着上公的衮冕九章服饰进行祭祀。于是,朝廷又在南郊赤帝坛的外面修建了荧惑坛,让相关部门按时祭祀,并且增加了圭璧等祭祀用品。火德、荧惑星都以阏伯为配祀,祭祀方向都是朝南。五方火精和其他的神灵作为从祀神灵。祭坛宽四丈,高七尺,有四层台阶,两个围栏,围栏周长二十五步,规格按照《新仪》的规定建造。

绍兴三年,朝廷下令祭祀大火(心宿二)。太常寺上奏说:“应天府祭祀大火,现在道路不通,应该在行在(皇帝驻跸之地)春秋两季设置祭祀位。”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等人上奏说:“我们寺庙已经选定九月十四日,按照圣旨设置祭祀位,准备祭祀应天府的大火,并以商丘宣明王作为配祀。二十一日祭祀内火(心宿二),以阏伯作为配祀。大辰就是大火,阏伯就是商丘宣明王。因为我们宋朝以火为德运之始,追溯发祥之地,在商丘修建了祠庙,府名为应天府,庙名为光德庙,追封为王,谥号宣明王,以此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现在相关部门在十天之内要举行两次祭祀,一次称其为大火,一次称其为大辰,这在意义上不太妥当。请求从今以后祭祀荧惑星、大辰星时,其配祀都称作阏伯,祝文和祭祀位牌都按照应天府大火祭祀的礼仪,改称宣明王,以体现国家崇奉火正的意义。”

诸星祠里,供奉着寿星、周伯星和灵星。大中祥符二年,翰林天文官邢中和说:“景德年间,周伯星出现在亢宿下面。根据《天文志》记载,角宿和亢宿是太山的根基,这正好应验了上天册封的吉兆。在郊祭的日子,特地把周伯星的位置安排在亢宿和氐宿之间。”皇帝下令礼官和司天监一起商议,他们说:“周伯星出现在氐宿的三度,但亢宿和氐宿离得不远,可以一起祭祀。兖州是寿星所在的位置,应该按照邢中和的建议,在氐宿附近设个祭坛,作为永久的制度。”

景德三年,皇帝正式下令祭祀寿星。太常礼院说:“《月令》里写着:‘八月,命令有关部门在南郊祭祀寿星。’注释说:‘秋分那天,在南郊祭祀寿星。寿星就是南极老人星。’《尔雅》说:‘寿星,就是角宿和亢宿。’注释说:‘从角宿和亢宿开始数,它们是星宿之首,所以叫寿星。’唐朝开元年间,特地设立了寿星坛,每年千秋节都祭祀老人星以及角、亢等七宿。我们建议用祭祀灵星的小祠的礼仪,祭坛也仿照灵星坛的样子,建在南郊,在秋分那天祭祀。”

元丰年间,礼文里写道:“按时令,秋分那天在南郊祭祀寿星。熙宁年间的祭祀仪式是:在祭坛上设寿星一个位置,朝南。又在祭坛下卯陛的南边设角、亢、氐、房、心、尾、箕七个位置,朝东。根据《尔雅》说的‘寿星是角宿和亢宿’,这和秋分祭祀的寿星不一样。现在祭坛下设角、亢的位置,又和氐、房、心、尾、箕一起祭祀,这名称就乱套了。再说,根据晋朝的《天文志》:老人星位于弧矢的南边,也就是南极,每年秋分早晨出现在丙位,春分傍晚消失在丁位,出现就意味着天下太平,主宰着长寿兴旺,所以常在秋分的时候在南郊祭祀它。”后汉在国都南郊建了老人星庙,经常在仲秋祭祀它,所以寿星就是指老人星。建议我们效仿后汉的做法,在祭坛上设寿星一个位置,朝南,祭祀老人星。祭坛下七宿的位置就不需要再设置了。

庆历年间,在立秋后的辰日祭祀灵星,祭祀灵星的祭坛东西长一丈三尺,南北长一丈二尺;寿星坛是边长一丈八尺的正方形。到了皇祐年间,按照唐朝的制度重新规定,这两个祭坛都改成了周长八步四尺的圆形。祭祀用的东西摆放是这样的:八个笾,八个豆,分列在神位前左右,一共摆成三排;两个俎摆在笾豆外面;一个簠,一个簋摆在两个俎之间;两个象尊摆在祭坛东南角,面向北方,尊口朝西;七宿每个星宿的祭位上都摆放一个笾,一个豆,分列在神位前左右,一个俎摆在笾豆外面,中间摆放一个簠和一个簋,分别放在俎的左右两边;一个爵摆在神位正前方;两个壶尊摆在神位右边;光禄寺按照规定用美酒祭祀。

《政和新仪》又重新修改了祭祀的规定:祭坛高三尺,东西长一丈三尺,南北长一丈二尺,祭坛四周有台阶,围着祭坛有一圈栏杆,整个祭坛的周长是二十五步。一开始,乾兴年间祭祀灵星的时候,因为杀牲有禁忌,所以只能在城外杀牲。到了后来,皇帝下令给有关部门说:“以后祭祀用的牲畜,不管什么日子,都不准再避讳,就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吧!”南宋迁都之后,祭祀灵星、寿星、风师、雨师、雷师以及七曜、司寒、马祖等神祇,都还是沿用以前的旧制。

话说以前啊,风伯和雨师,各州都要祭祀。宋仁宗的时候,朝廷下令,只有边疆重要的地方,才让通判去祭祀,其他地方都得由当地长官亲自去祭拜。没过多久,泽州就请求建立风伯雨师庙,朝廷就让礼部官员研究一下祭祀的仪式,然后颁布下来。

有人就说了:“唐朝的规定是,各郡的风伯坛设在社坛的东边,雨师坛设在西边,都稍微往北偏一点,位置比社坛低。祭祀的时候,用一只羊,还有各种祭器,数量也都有规定。”

后来元丰年间,专门负责研究这些事的部门又说了:“《周礼》里说,小宗伯的职责是,在郊外祭祀五帝,其他的四类神也一样。郑玄解释说:‘兆’就是祭坛的范围。‘四类’指的是太阳、月亮、星辰,它们运行无规律,所以根据它们的气类来确定祭祀的位置。太阳在东郊祭祀,月亮和风师在西郊,司中、司命在南郊,雨师在北郊。都是按照它们的气类来祭祀的,这就是所谓的‘四类’。汉朝的规矩,县里通常在丙戌日祭祀风伯,在己丑日祭祀雨师,也是按照它们的气类来的。熙宁年间的祭祀仪式是:太阳在东郊祭祀,月亮在西郊祭祀,这也是按照气类来确定位置的。但是,把风师祭祀在城东北,雨师祭祀在城西北,司中、司命祭祀在城西北的亥位,这就根据星位来确定位置了,而不是气类了。我们应该参考以前的礼仪,把风师祭祀在西郊,在立春后的丑日祭祀;把雨师祭祀在北郊,在立夏后的申日祭祀;把司中、司命、司禄祭祀在南郊,在立冬后的亥日祭祀。祭坛的位置按照气类来定,祭祀的时间按照星位来定,还是按照熙宁年间的仪式,雷师和雨师放在一起,司民和司中、司命、司禄放在一起。”

以前啊,风师坛高四尺,东西长四步三尺,南北比东西短一尺。宋仁宗皇祐年间改成高三尺,周长三十三步;雨师坛、雷师坛高三尺,边长一丈九尺。皇祐年间又改成周长六步。宋徽宗政和年间,风师坛宽二十三步,雨师坛和雷师坛宽十五步,都高三尺,都有四个台阶,围墙二十五步。雨师坛和雷师坛共用一个围墙。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四个坛,每个都宽二十五步,也共用一个围墙。

他说:“《周礼》上说:‘大宗伯用柴草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这意思是说,周朝人重视气味,用燃烧的香气来祭祀上天。现在祭祀神明都用烧烤祭品,那么祭祀风师、雨师就用柏树枝烧香,作为祭祀的开始吧。”

接着他又说:“《周礼》里乐师的职责是:‘凡是国家的小事需要用到音乐的,就奏响钟鼓。’有人解释说,‘这是指小规模的祭祀。’《周礼注》里对小乐师的职责解释是:‘小祭祀指的是司中、司命、风师。’就是这样。既然已经有钟鼓了,那就说明有音乐了。请相关部门在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时使用音乐,并且创作乐章作为祭祀的仪式。”

他又说:“《周礼》里小司徒的职责是:‘凡是小祭祀都要准备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另外《肆师》也说:‘小祭祀要用牲畜。’这些小祭祀,就是指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宫中七祀之类的祭祀。后世由官吏负责这些祭祀,很难完全按照最高的规格用太牢(牛羊猪三牲)来祭祀,所以应该效仿大夫的祭祀礼仪,用羊和猪就可以了。现在祭祀的仪式中,马祖、先牧、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司寒,每年都用羊猪各一只。《祠令》规定:小祭祀,牲畜要提前一个月清洗干净,这是为了准备祭祀的洁净之物。现在每位神祇的祭品都是猪肉,而且是从市场上买的,这和法令相违背。所以请在这些小祭祀中用少牢(羊猪)作为祭品,并且按照规定进行宰杀。”

最后,他又说:“社稷五祀,先要献上烤熟的祭品,然后献上煮熟的祭品;至于其他的小祭祀,只献上煮熟的祭品就可以了。请四方百物、宫中七祠、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只献煮熟的祭品。” 大家都同意了他的建议。

司寒祭祀,每年四月举行。官员带着太祝,用牲畜、祭品,还有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祭祀玄冥神,然后打开冰窖,把冰献到太庙去。建隆二年,朝廷设立了专门管理冰窖的机构,并且正式规定了祭祀仪式。

秘书监李至言上奏说:“根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四之日献羔祭韭。’这指的是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那么他们的四月就相当于现在的二月。《春秋传》里说:‘日在北陆而藏冰。’意思是夏历十二月,太阳在危宿时藏冰。‘献羔而启之’,指的是二月春分,献上羔羊祭祀韭菜,开始打开冰窖。‘火出而毕赋’,火星在傍晚出现,指的是四月中旬。另外,《月令》也记载:‘天子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仔细分析开冰祭祀,应该在春分时节举行,现在主管祭祀的官员搞错了。”皇帝看了奏章后说:“现在是四月,韭菜都能用来盖房子了,还说什么献新呢?”于是就纠正了祭祀的日期。

天圣年间新颁布的法令规定:“春分时节,祭祀司寒神,要在冰窖里进行,选择吉日把冰献到太庙。到了冬季藏冰的时候,祭祀仪式也一样。”

元丰年间,对祭祀司寒的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熙宁年间的祭祀仪式,是在孟冬(十一月)选择吉日祭祀司寒神。按照古代的祭祀礼仪,只有在藏冰和开冰的日子才祭祀司寒神,孟冬跟冰没有关系,所以不应该祭祀。现在建议只有在季冬(十二月)藏冰的时候才祭祀司寒神,祭祀用的牲畜是黑色的公羊,谷物是黑色的黍米。仲春(二月)开冰的时候,只用羔羊就可以了。孔颖达在《月令》的注释中说:‘藏冰的时候用公羊和黍米,开冰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报告一下就可以了。’因为祭祀的礼仪比较隆重,而报告的礼仪比较简单。而且开冰是为了供奉皇帝使用,应该用桃木弓和棘木箭来驱除邪祟,放在神位上是不合礼仪的。应该按照孔颖达的说法,在开冰的时候,把弓箭放在冰窖门口。”

大观年间,礼部官员说:“《春秋左氏传》记载,少昊有四个叔父,其中两个是玄冥。杜预和郑玄都认为玄冥是主管水的神,所以历代都祭祀他为司寒神,也就是说玄冥并不是天神。现在祭祀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官员把祭祀用的币帛埋在地下,赞礼官则赞颂着把祭品焚烧,这是祭祀天神才用的仪式,现在却用来祭祀人鬼了。请求取消焚烧祭品的仪式,只把祭祀用的币帛埋起来。”皇帝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话说这大蜡祭祀的规矩,是从魏朝开始才正式确立下来的。历代帝王各有各的做法,社日祭祀热闹非凡,腊日祭祀则标志着这一年的结束。宋朝建隆年间,有人跟皇帝建议说:“周朝是木德,木生火,所以咱们应该用火德来当国号,红色就应该成为主色调。” 于是,就决定把腊日定在戌日。

三年后,到了戊戌年腊日,主管祭祀的官员算日子,把腊日定在了七天后的辛卯日。 这可把和岘给急坏了,他上奏章说:“这腊祭啊,最早可以追溯到伊耆时代,后来经过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汉朝,虽然名字改过几次,但祭祀的实质却没变。汉朝是火德,所以腊日定在戌日。‘腊’字的意思是连接,新旧交替,人们会去打猎,捕捉禽兽来祭祀百神,感谢上天保佑,庆祝一年丰收。历代帝王都沿袭了这个传统,在腊日祭祀祖先,同时祭祀五祀之神,表达孝心,尽心尽力地表现恭敬。魏晋以后,都遵循这个制度。唐朝是土德,贞观年间,腊日祭祀百神是在寅日,祭祀社稷是在卯日,祭祀宗庙是在辰日。到了开元时期,把这三个祭祀活动都定在了腊日辰时,以符合土德。现在把腊日定在戌日,却提前七天在辛卯日举行腊祭,恐怕不太合适。更何况,祭祀宗庙和社稷都遵循腊日进行,唯独腊祭不按腊日来,我觉得应该请礼部官员好好讨论一下。” 最后,大家采纳了和岘的意见,以后祭祀百神、社稷和宗庙,都统一在戌日腊日这一天举行。

到了天圣三年,礼部同知陈诂又提了个建议:“咱们腊祭要祭祀一百九十二位神灵,但祝文里只写了一百八十二位,还有五方田畯和五方邮表畷这十位神灵的祝文没写。另外,《郊祀录》、《正辞录》、《司天监神位图》里都把老虎写成‘于菟’,这是为了避唐朝的讳,我觉得应该改回‘虎’字。还有,五方神灵的祝文里,应该在各个族群的后面加上田畯和邮表畷。”

宋朝元丰年间,负责典礼的官员详细地汇报说:《礼记》里记载:“八蜡祭祀是为了祭拜四方的神灵,如果哪一年不顺遂,对应的方向就不举行祭祀。”历代的蜡祭,只有南郊才设一个祭坛,只有周朝和隋朝在四个郊区都设祭坛才符合礼制。而且,《礼记·月令》把蜡祭和息民祭列为最重要的两种祭祀,所以隋唐时期息民祭都在蜡祭后的日子举行。我们建议,蜡祭时,在四个郊区各设一个祭坛,祭祀对应方向的神灵,如果哪个方向不顺遂,就不用祭祀了。息民祭仍然在蜡祭之后举行。

之前,太常寺(掌管祭祀的机构)也提出了意见:四个郊区的蜡祭,应该按照祭祀百神的制度建造祭坛,如果东西方向哪边不顺遂,就祭祀日月。至于神农氏以下的神,就不用再设祭坛了。另外,以前的仪式中,神农和后稷的祭位设在坛下,应该移到坛上。根据《礼记正义》的解释,伊耆氏就是神农氏。现在坛下又设了伊耆氏的祭位,应该取消。

《政和新仪》记载:腊祭的前一天要祭祀百神。四个方向的蜡祭坛,宽四丈,高八尺,有四个台阶,两个围栏,每个围栏长二十五步。东边祭祀大明,西边祭祀夜明,并配祀神农氏和后稷氏,配祀的位置以北边为尊。南北两个祭坛都设神农的祭位,以后稷为配祀。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官、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以及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田畯,还有仓龙、朱鸟、麒麟、白虎、玄武,五水庸、五坊、五虎、五鳞、五羽、五介、五毛、五邮表畷、五臝、五猫、五昆虫等等,都作为从祀的神灵,分别按照方位设置祭位。南方祭坛酉阶(西边)设置镇星、后土、田畯的祭位;南方祭坛午阶(西边)设置中方岳镇以下诸神的祭位。北方祭坛卯阶(南边)设置伊耆氏的祭位,其位置在辰星之后。

绍兴十九年,官方审查修改了《五礼新仪》这本书。规定腊月的前一天,要往东、西两个方向举行大祭祀,往南、北两个方向举行中等规模的祭祀,祭祀时都要用牲畜。

乾道四年,太常少卿王瀹又提议,在四个郊外各设一个祭坛,分别祭祀各个方向的神灵。东、西方向以日月为主要祭祀对象,分别配祀神农和后稷;南、北方向都以神农为主要祭祀对象,配祀后稷。从五帝、星辰、山岳、江河到猫、虎、昆虫等等,各种神灵都按照方位,被列为从祀的神祇。

后来,南方的祭祀活动仍然在圆坛的望祭殿举行,北方的祭祀活动则改在余杭门外精进寺举行。

话说,古代皇宫里啊,有七个神明要祭祀,分别是司命、户、灶、中霤、门、厉、行,这七位神仙,从熙宁八年才正式有了牌位。后来,太常礼院(负责祭祀的部门)建议,每年都要祭祀这七位神明。他们仔细研究了古代典籍,说:《周礼》里记载,天子祭祀时,穿戴的衣服等级不一样,要根据祭祀的神明来决定。现在皇帝不亲自祭祀了,那负责祭祀的官员,就应该穿戴皇帝祭祀时穿的衣服,官员的官职大小跟穿什么衣服没关系。

他们还说,《礼记·祭法》里写着:皇帝自己设立了七个祭祀对象:司命、中霤、国行、泰厉、门、户、灶。具体时间和祭品是:春天祭祀户神,用猪脾脏;夏天祭祀灶神,用猪肺;夏天中间祭祀中霤神,用猪心;秋天祭祀门神和厉神,用猪肝;冬天祭祀行神,用猪肾。还有古书上说,春天祭祀司命,秋天祭祀厉神。这些祭祀的场所、时间和祭品,都得按规矩来。 《周礼》里还说,负责管理皇帝衣服的官员,祭祀这些小神时,要穿黑色的冕服。注释里说,指的是宫里这七个神明。 《礼记》里说,“一献熟”,注释说的是宫里祭祀这七个小神的情况。《周礼·大宗伯》里说,如果皇帝不亲自祭祀,就由官员代替。所以,祭祀的衣服、祭品和负责祭祀的官员,都有规定。

近些年来,祭祀祖先(禘祫)的时候,就顺便把这七个神明一起祭祀了,而四季祭祀的时候,就分别祭祀,负责祭祀的官员穿戴七旒冕(一种冕冠),用太庙的祭品,只献祭一次,不加熟食,这些都不符合礼制。所以,他们建议:立春在太庙外西边祭祀户神和司命神,祭品是猪脾;立夏在太庙东边祭祀灶神,祭品是猪肺;夏至那天祭祀中霤神,祭品是猪心;立秋在太庙门外西边祭祀门神和厉神,祭品是猪肝;立冬在太庙门外西边祭祀司命神和行神,祭品是猪肾。所有祭品都用整只牲畜,不用再分时间祭祀了。负责祭祀的官员,由太庙的官员担任,穿戴黑色的冕服,祭祀时要献上熟食。皇帝亲自祭祀和腊祭的时候,就按照以前的规矩,一起祭祀这七个神明。

最后,《政和新仪》正式规定了太庙七祀的祭祀方法,四季分别祭祀,跟元丰年间的做法一样,腊祭和祫享的时候,就一起祭祀。祭祀场所设在殿下横街北边道路西侧,朝东,从北往南排列。

古代有个祭祀马祖的仪式,记载在《祀典》里:春天祭祀马祖,夏天祭祀先牧,秋天祭祀马社,冬天祭祀马步,这些祭祀都要选择吉日举行。祭祀的场所,三个祭坛,每个都宽九步,高三尺,有四个台阶,还有一个祭祀用的围栏。

除了祭祀马祖,还有祭祀酺神(pōng shén)的。庆历年间,有人上奏皇帝说:螟蝗肆虐,请求朝廷内外都祭祀酺神。礼部官员说:《周礼》记载“族师,春秋祭酺”,酺是代表各种灾害的神。郑玄解释说:“校人有冬天祭祀马步的职责,但不知道这个酺神,是指蝗灾的酺神,还是指人鬼的酺神?大概也像雩禜(yú yí)的祭祀一样,需要设置祭坛吧。”既然校人冬天祭祀马步,说明马也是带来灾害的,所以这个酺神,大概是指各种灾害的神。汉朝有蝗灾的酺神,还有人鬼的步神。历代史书上,都没有祭祀酺神的仪式。想按照祭祀马步的仪式来办,祭坛设在城西北,派官员到马坛去祭祀,称之为祭祀酺神。

如果是在外地州县,就大致按照雩禜的祭祀礼仪来进行。具体仪式是这样的:先选择方便的地方清理出一块地,用树枝和绳子代替祭坛。祭祀用的斋戒、仪式、祭品,都和小型祭祀一样。祭祀前一天开始斋戒,祭祀当天,把神位摆在里面,面向祭祀者,用一个酒尊和一个笾(bēn)、一个豆(dòu),盛上酒和祭品,放在神位左边。再把罍(léi)、洗(xǐ)和篚(kuì)放在酒尊左边,都面向里面。主持祭祀的人站在神位后面,越靠近神位越尊贵。祭祀用的白布,长一丈八尺,放在篚里。要开始祭祀了,赞祀官先行礼,然后去洗手,走到神位前,上香、献祭品。然后再去洗涤器皿,盛上酒,再次走到神位前献酒,念祝文,再次行礼,然后把祭品埋掉。祭祀酺神的祝文是:“维年岁次月朔某日,州县具官某,敢昭告于酺神:蝗蝝荐生,害于嘉谷,惟神降祐,应时消殄。请以清酒、制币嘉荐,昭告于神,尚享。”

绍兴年间有个规定:要是闹蝗灾,就要祭祀酺神。

嘉定八年六月,飞蝗涌入临安,朝廷就下令派官员去祭祀。

皇上又下令,两浙路、淮东路、淮西路各州县,只要有蝗虫入侵,地方长官都要祭祀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