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水州在宜州的南边,下面管辖着四个县:抚水县、京水县、多逢县、古劳县。唐朝的时候属于黔南道。那里的首领都是蒙姓,同一个祖先,分成了上、中、下三房,还有一个在北边比较远的地方的镇子。老百姓呢,主要是区、廖、潘、吴四姓。他们也种水田、捕鱼,不过那些住在山里险峻地方的人,虽然也种田,收成却很少,主要靠打猎为生,射杀鸟兽,等猎物打光了就搬到别的地方去住,那里没有羊马和桑树。

有个地方叫帚洞,离前村五十里路,地势开始平坦了一些,大概住着五百多户人家,都住在龙江边上,种水稻,跟湖南湖北那边差不多。他们住的房子是高高的楼房和战棚,外面用竹栅栏围着,那是首领住的地方。他们的武器有环刀、盾牌、弩箭。他们很擅长制作毒箭,中了箭的人会大声惨叫,一晚上就死了,不过如果能得到邕州的解药就能救活。

雍熙年间,他们好几次侵扰边境,抢掠百姓和牲畜。朝廷下诏书招安他们,封蒙令为殿直,蒙令也老老实实地当差。到了咸平年间,他们又多次作乱,朝廷就只命令边境的官员把他们赶出境外。后来,他们当中有三十多个比较狡猾的人被宜州的守将抓获,押送到京城。皇上召见他们,责问他们,他们回答说:“我们这些边远地区的小老百姓,都是因为饥寒交迫才这样做的。”皇上看着身边的官员说:“我以前不想把他们全部剿灭,如果把他们都杀光了,那可就没有人了!”于是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赏赐他们锦袍、帽子、腰带和银子,告诫他们之后就放他们回去了。

一年多以后,首领蒙顶等六十五个人来到京城,献上了百七十件兵器。后来蒙汉诚、蒙虔玮、蒙填也来朝贡,献上了几百件兵器和毒箭,发誓不再侵扰边境。几年来他们都派人来进贡,还送来兵器,朝廷就授予蒙汉诚官职,赏赐给他们东西,数量各有不同。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又开始侵扰边境了。景德三年,蛮酋蒙填来到宜州,自己承认错误,请求朝贡谢罪,朝廷就命令宜州的官员告诉他,必须把抢掠来的百姓和财物都还回去,蒙填才答应了。

公元902年,一个叫蒙但的首领带着他的族人投降了朝廷,然后被迁到了桂州。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公元905年,宜州和融州附近经常遭到蛮人的袭击。当时主管运输的官员俞献可就说了:“宜州知州董元己治理地方不行,蛮族人以前因为饥荒来请求粮食,他手下的官员却趁机敲诈勒索;后来蛮人想来进贡,他又故意刁难他们,这才导致蛮人愤怒造反。” 皇帝听了这话,就把董元己给撤了职,派潭州都监季守睿去招抚蛮族。结果蛮族根本不听,还是不停地抢劫。

俞献可就建议朝廷用当地的澄海军和招募的青壮年去讨伐,朝廷就又增派了潭州五千兵马,还任命曹克明为宜融等州的都巡检安抚使,同时任命王文庆、马玉、杨守珍等人为都监协助他。皇上觉得蛮夷嘛,本来就喜欢打打杀杀,也没必要把他们全部消灭。而且他还觉得那地方地势险峻,军队不好前进,所以就只让曹克明和俞献可想办法抓住蛮族首领,追回被抢的人和财物,然后进行安抚。

曹克明和俞献可上奏说:“蛮人去年冬天就袭击了天河,现在又袭击了融州厢阳的几个寨子,抢劫百姓,还杀了巡检樊明。我们已经好几次根据圣旨劝告他们了,他们根本不悔改,我们请求允许我们直接出兵攻击。”皇上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好家伙,克明和守珍带着兵,就从樟岭路杀过去了,文庆和玉则走宜州西路,还让宜州和桂州的巡检程化鹏,从樟岭古牢隘路会合他们。程化鹏在 上房两水口碰上了蛮兵,直接把他们打败了。

文庆和玉到了如门团,结果被蛮兵堵住了,寸步难行。克明和守珍就绕道横溪恩德砦,找了几个山里人带路,硬生生给他们开辟出一条路来。蛮兵躲在竹林里,时不时出来打冷枪,结果每次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十多天后,他们到了上黄泥岭杉木隘路,这地方溪谷又深又险,蛮兵占据了有利地形死守。从早上辰时打到中午午时,蛮兵终于溃败了。

那些蛮兵逃窜到霸苑,又跑到帚洞,最后躲进了中房前村。克明他们就在砦下扎营,半夜里,蛮兵突然闹腾起来,敲锣打鼓,猛攻砦子,那叫一个凶猛!克明他们出兵反击,杀伤了不少蛮兵,顺手还把他们的房子和粮食都烧了。这下蛮兵彻底怕了,都躲进深山老林里去了。

第二天,他们沿着龙江南岸往东走,到了傍晚,又经过了石峡,这地方又窄又险,士兵都无法并排前进。蛮兵又从北岸用连弩射箭,克明就派敢死队趟水过去跟他们拼杀,蛮兵一看打不过,就赶紧跑了。克明他们就在下房博贺村扎营,并在砦外设下埋伏。晚上,蛮兵又聚集起来,结果正好撞进了埋伏圈,内外夹击,把蛮兵杀了个七七八八。乘胜追击,搜山之后,还缴获了不少马牛,犒劳了士兵们。

克明他们知道蛮族已经穷途末路,于是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答应他们只要改过自新,就既往不咎。结果,酋长蒙承贵他们就乖乖地绑着双手,跑到军营里自首了。克明对他们好一顿款待,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帮家伙都吓得趴在地上认错。后来听说朝廷下旨赦免他们,不用杀头,一个个都感动得哭了起来,朝着北方高呼万岁!

皇上觉得蛮族这帮人没完没了的,知道朝廷经常放他们一马,所以他们急了就投降,没事儿就反叛。于是皇上赶紧下旨,让克明他们务必命令蛮族把抢走的汉人、财物都还回来,然后才能立盟约。蒙承贵他们被皇上的恩德感动了,就按照圣旨,用猫血立誓,说就算奴山崩塌,龙江倒流,他们也不敢再叛变了!克明他们军队撤回后,宜州的蛮人上交了五千多件兵器,还有七百多户人家愿意搬到汉地来居住,朝廷就把他们分拨到广西和荆湖州的军营里,还给他们分田地和粮食。这次平叛立功的官员和将士,一共有一千八百一十六人得到了升迁和赏赐。

蒙承贵还请求改州县的名字,表示他们彻底归顺了。皇上就同意把抚水州改名为安化州,抚水县改名为归仁县,京水县改名为长宁县。从那以后,蛮族隔几年就来朝贡,再也没有成为边患了。

献可他们又告发说:“殿直蒙肚是归化州的人,归化州和抚水州挨着,他经常派儿子文宝和媳妇的家族甘堂去打探军情,他的儿子格还跟官兵打仗,这些人都被抓来了。还有一个叫蒙只的,也是蒙肚的儿子,他之前还通风报信给叛军,还被任命为昭州的押牙。”皇上就封蒙肚为密州别驾,蒙只为海州都押牙,还给他们分了官田。而文宝、格、甘堂则被刺字流放到登州、莱州。

宝元元年,蒙肚又率领众人攻打融州、宜州,朝廷就调集邵州、澧州、潭州三州的驻军,一共几千人去讨伐。当时蛮兵声势正盛,甚至还杀了押送粮草的官吏。皇上又下令加快进军速度,一年多以后才平定叛乱。

庆历年间,他们又进贡了一些当地的特产。到了至和二年,他们又来了。皇上就下令让知州蒙全会担任三班奉职,又让监州姚全料担任借职。(官职名称保留原文)嘉祐六年,他们再次进贡。从那以后,他们每个月都去宜州朝见并进行大规模的木材交易,每年州里四个管辖区都要犒劳他们。三年后,朝廷允许他们把进贡的武器装备送到思立砦,按价钱补偿他们,并且逐步提升他们的官职。

熙宁年间初期,宜州知州钱师孟和通判曹觌贪污腐败,克扣剥削当地百姓,结果当地人罗世念、蒙承想、蒙光仲等人就造反了。熙宁五年,他们攻打德谨砦,袭击并杀害了将官费万。经略司调查叛乱的原因,而宜州却只说是因为饥荒,所以朝廷就赏赐了两万石粮食来安抚他们。后来,守将王奇战死,消息传到朝廷,朝廷就下令让知沅州谢麟和带御器械和斌负责平定溪洞地区的叛乱,并调动京城两支骁骑营和江南、福建的军队共三千五百人,听候他们的调遣。

第二年,罗世念等人以及其他蛮族首领和族人共四千五百人投降了。朝廷封罗世念为内殿承制,蒙承想、蒙光仲等十人也都分别被授予官职。(官职名称保留原文)崇宁二年,他们的首领蒙光有又聚集人马造反,经略司派将官黄忱等人前去镇压,将其击退。大观二年,三州一镇总共六万一千户的人口都来朝贡了。皇上就下令让知融州程邻前往黔南路进行安抚,并根据情况对官员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赏赐。至和年间以后,融州属下的蛮族大丘峒首领杨光朝也请求归附,还有杨克端等一百零三人也前来投降,朝廷都接受了他们。

蛮族各个部落都不一样,大多都住在山谷里,依山傍水,头发盘成髻,光着脚,在险峻的山路上走得跟平地一样稳当。他们语言不通,衣服五颜六色,很迷信鬼神,喜欢搞一些奇怪的祭祀活动。他们刻木头做记号,没啥组织,谁有钱有势谁就厉害。一生气就拿刀互相砍,父子之间也打仗,报仇雪恨根本不顾生死。出门都带着弓箭,躲在草丛里射人,只要能喝到酒吃上牛肉就啥都忘了。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指使,互相买卖,父子之间也互相抵押,跟禽兽没啥区别,穷爸爸还会把自己抵押给儿子。他们会铸造很大的铜鼓,鼓做好后,就挂在厅堂里,摆上酒请同族的人来庆祝,大家用金银做的大簪子敲打铜鼓,走的时候就把簪子送给主人。打仗的时候,就敲鼓召集人马,管敲鼓的人叫“都老”,大家都听他的。

唐朝末年,蛮族各个首领各自占据地盘,自己称刺史。宋朝建立后,才开始和中原地区来往,向朝廷称臣纳贡,履行职责。有时候,有一些蛮族比较凶狠贪婪,或者朝廷的官员治理失当,他们就经常聚众造反,抢劫边境百姓。朝廷采取怀柔政策,尽量安抚他们,并不严厉治理。熙宁年间,章惇去蛮族地区考察,很多溪峒都主动归顺,愿意成为朝廷的百姓,朝廷这才开始修建城池和堡垒,跟内地一样。元祐年间,蛮族又造反了,朝廷正想休养生息,就下令湖南、湖北和广西地区都不要追讨,废除了堡垒和城池,放弃了五溪地区的郡县。崇宁年间,朝廷又打算开拓边疆,于是安化上三州和思广等地的蛮族都愿意归顺,纳贡交税,广西也招降了四百五十多个峒寨。后来有人说招降这些蛮族不合适,朝廷就下令全部废除之前设立的州郡,恢复了祖宗时候的制度。

话说南宋绍兴初期,有个监察御史叫明橐,他上奏说:“湖南边境和两广地区,以前设立的一些溪峒(山区聚落)归朝廷管辖,这几年来,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各州县设立的关卡和砦堡,却常常缺人看守,还让一些根本不懂法律、贪婪无厌的当地老百姓来押管兵夫。这些押管兵夫的乡民,简直成了边患,老百姓受苦受难都没地方申诉。有人建议让地方长官登记这些押管兵夫的姓名,每三年轮换一次,就像州县官员一样。也有人说,就按老办法,增加人手就行了,并且取消这些乡民押管兵夫的制度,应该让两广和湖南的地方长官自行决定,别再引发边患,害了那些老百姓。”皇上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三年后,安化地区的蛮族蒙全剑等人,竟然带着八百人马袭击了普议砦,烧毁了房屋。广西的地方长官就派县里的将佐带兵去平定了这伙叛乱。

四年后,广南东路和西路都向朝廷汇报情况,监察御史明橐又上奏说:平州和观州,这两个州原本管辖着王口、高峰两个砦堡,位于广南西部的偏远地区,以前一直很太平。可是到了崇宁、大观年间,边境官员为了邀功请赏,上奏朝廷说要设立州县,扩大疆域,结果深入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口气设立了平、从、允、孚、庭、观、溪、驯、叙、乐、隆、兑等十二个州,都归属黔南管辖。这些州县的官员和士兵的费用,全部由内地承担,弄得大家怨声载道,难以支撑。到了政和年间,朝廷才意识到这是个错误,就把这些州县都撤销了。但是,平州和观州却保留了下来,因为有人认为平州是西南的军事重镇,可以控制王江、从、允等州,以及湖南的武冈军、湖北的靖州、桂州的桑江峒猺地区;而观州则可以控制南丹、陆家砦、茆滩十道以及白崖地区的蛮族。所以这两个州才一直没被撤销。我多次在边疆任职,都请求朝廷撤销平州和观州,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内摄官吴芾曾经在经略司任职,对这些情况非常了解。

一开始,观州叫宜州富仁监。宋徽宗大观年间,当时的最高长官王祖道想把文州、兰州收归麾下。但都巡检刘惟忠觉得,拿下文州、兰州不如直接占领南丹,好处更多。于是,他诬陷富仁监的莫公佞阻挠收复文州、兰州,说莫公佞是奸臣。刘惟忠就抓了莫公佞,还把他杀了。然后,他把这事儿报给上司,邀功请赏。结果,南丹就改名叫观州了,还让刘惟忠当了观州的守将。莫公佞死得冤枉,大家都觉得他可怜。

莫公佞的弟弟莫晟联合了当地的溪峒蛮族,想要报仇,连续几年都来攻打观州,围困观州。刘惟忠最后在战斗中受了伤,死了。之后,黄璘接替他当守将。黄璘觉得守不住,就谎称生病,请求辞职回家。然后,岑利疆接替黄璘。黄忱又提议,要在富仁监旁边修建高峰砦,作为观州的支援力量。正赶上朝廷决定放弃新开辟的边境地区,于是,黄忱就建议把高峰砦改成观州,设立知州一人、兵官二人、文官一人、以及七个砦保官,总共五十个官吏,加上厢禁军、土兵、家丁,总人数超过一千。每年要花掉一万二千九百多贯钱,八千八百一十七石多米。观州没有自己的税收和户籍,所有东西都得靠邻近州郡供应。

从邻郡到观州的路,又险又难走,还经常遇到蛮族伏击,暗中射毒箭,中箭的人必死无疑。老百姓都害怕,宁愿放弃这条路,即使到了观州,路上花的钱也多得数不清。以前还是富仁监的时候,根本没听说过什么警报,只是因为边境官员想立功,所以就经常谎报军情,以此来获取利益,所以才想方设法地要保留这个地方。这些年来,户籍登记的人数越来越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逃到山里去了,官府和百姓都穷困潦倒,情况非常糟糕。

平州一开始是属于融州的,也是个羁縻州,管着一些蛮族地区。以前它跟湖北的渠阳军有路通,还设了融江砦以及文村、临溪、浔江堡这些地方,后来因为地处偏远,跟蛮族隔绝,就废弃了。崇宁年间,平州又归属融州。王口砦的位置紧挨着王江,后来改名叫怀远军,再后来又改名叫平州;吉州改名叫从州,王江改名叫允州;这些地方都归属黔南。政和二年,平州又被废除了。

后来,边境的官员黄忱和李坦骗了他们的上司程邻,请求恢复平州,说要设置知州一名、兵官两名、文官一名,县令县丞各一名,以及一个负责管理溪峒地区事务的官员;平州管辖的地区还要设置巡检两名,五个砦堡的监官和指挥官十名,其他的吏员一百名,军队和当地民兵一千名。每年要花掉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贯六百文钱,一万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多一点的米。平州没有赋税和户籍,转运司每年都要从桂州、融州、象州、柳州调拨粮食来供应它。后来又把融州西北金溪乡的四百九十多石税米划给了怀远军,平州的开销比观州还大。更别说州官一上任,就上奏请求给自己的儿子升官,州、县、砦、堡里的人都能得到升迁和赏赐,而税收和贸易的利润都被州官和边境官员私吞了,只有老百姓要承担征兵、运输的苦差事,真是让人同情。我觉得应该把平州和观州都撤销了才好。

但是,还有一点需要考虑,观州刚开始是富仁监的时候,有两处银矿,官府从中获利是有固定额度的,熙宁年间制定的条例上都有记载,应该先下令经略司,责成公晟等人按照熙宁年间的条例执行。况且公晟其实是公佞的弟弟,理应管理州事,虽然他现在逃回去了,但蛮族并没有真正服他,观察当时的形势,不得不依靠朝廷的力量。如果趁此机会给他官职,他就会知道朝廷的恩情,一定会非常感激。

枢密院那边也上奏说:“广西边境的那些堡垒,以前因为边疆官员想得赏赐,就改建成了州城,结果惹恼了蛮夷,打开了边境战乱的口子。那些地方偏远荒凉,收不上税赋,却要内地的郡县负担开支,老百姓受不了了,所以都废除了。只有平州和观州,因为当地官员请求,才保留了下来。现在看看明橐(人名)的奏章,利弊一目了然。而且,那些官员又说公晟(人名)在南丹、观州、宝监一带经常偷偷作乱,如果废除这两个州,恐怕边境事务处理不好。”皇上就下令让广南西路的地方长官、漕运官员和监察官员一起商量,把利弊情况上报朝廷。后来,各部门都说:“平州和观州已经穷困不堪,弊大于利,还是恢复祖宗的旧制比较好。”皇上就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乾道六年,皇上任命蒙泽为武副尉。话说,当初宜州的蛮人莫才都造反,广西经略刘焞派武副尉蒙明去贼窝里劝降莫才都。结果莫才都又开始猖狂起来,杀害官兵。没过多久,就把莫才都抓住了,押送到经略司处死了,也彻底平定了他的党羽,但是蒙明也牺牲了,死得很惨,边境百姓都很同情他。刘焞请求朝廷恩赐蒙明的儿子蒙泽,以表彰他父亲的死节,朝廷就同意了,所以才有了这个任命。

淳熙十年冬天,安化蛮人冲进内地,烧杀抢掠,杀害百姓,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宜州驻守的将领田昭明跟蛮人拼死作战,结果战死了。十一年,广西路的钤辖沙世坚说:“官兵和瑶人的武器装备不一样,应该命令边境州县多准备强弩和毒箭,震慑瑶人。”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同一年,安化蛮人蒙光渐带领人马到处抢掠,沙世坚把他平定了。一开始,宜州知州马宁祖不愿意拨付修建砦堡的盐钱,他认为是前任留下的欠款,只给了一个月钱,不够分给所有的蛮族部落,而负责修建砦堡的将领杨良臣又处理蛮族事务不当,这才导致蒙光渐等人造反。皇上就罢免了杨良臣的官职,降了马宁祖的官职,并命令地方长官和漕运官员按时发放溪峒地区的盐钱。

十二月份,广西的漕运官员胡庭直上奏说:“邕州的左江、永年、太平等边防要塞,在祖宗时代,因为它们靠近交趾,是南方边境的屏障,所以设置了州县,登记壮丁,以备不时之需,这规划真是长远啊。最近几年,边民经常和交趾人私下交易,用他们那里的盐和官府的盐竞争,还用马盐换银子,一点也不防范,恐怕会引发边境冲突,应该严加禁止。”

接着,其他部门也上奏说:“经略司一开始就按照朝廷的旨意,设立了马盐仓库,储存盐巴用来换马,每年供应江上的军队和朝廷的军队,用银子、盐和丝绸,都跟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贸易。永平砦用交趾的盐换取居民的粮食,都是老规矩了。何况边民本来就经常私下和少数民族做买卖,官府也管不了。现在一下子全部禁止,不仅左江的居民缺盐,而且少数民族的情绪也难以预料,恐怕会引起冲突啊!”于是朝廷就给邕州发文,禁止百姓私下贩卖交趾的盐,以免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这一年,朝廷下诏书,让杨世俊继承他父亲的官职,补授承信郎。

绍熙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广西的最高长官认为本路副总管沙世坚很有军事才能,多次在边境立下战功,被当地少数民族非常敬畏,曾经打败了蒙光渐,向他们展示了朝廷的威严,蒙光渐好几年不敢侵犯边境。于是请求让沙世坚兼任宜州知州,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少数民族,对国家长治久安大有好处。皇帝同意了。庆元四年,宜州的少数民族蒙峒、袁康等人入侵内地,抢夺官盐作乱,广西的最高长官调集官兵去招降他们,朝廷也根据他们的功劳分别给予了奖励。

嘉定三年,章戡当静江府知府的时候,他建议说,广西管辖的二十五个郡,三面都挨着溪流和深山,跟蛮族、瑶族、黎族、蜑族这些少数民族混杂居住,他们经常作乱,没完没了,西南地区可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啊。除了邕州和钦州之外,还有七十二个羁縻州,地广人稀,驻军又分散,所以应该增加雄边军两百人,并且把宪司的甲军两百人调拨到帅司去。一开始,安平州的李密侵犯邻近的山洞,抢劫百姓,还占领了古甑峒,并且让自己的小儿子改名换姓,当了古甑峒的峒主,叫赵怀德。章戡就告诉邕州的太守,让古甑峒只有一个主人就行了。

过了几年,到了嘉定十一年,朝廷的大臣们又上奏说:“庆历年间,张方平就说过,朝廷总是防备西北,却不知道瑶族和蛮族在岭南地区冲突不断,南方又跟交趾接壤,这形势必须得好好经营才行。唐朝的时候,西边防备吐蕃,后来安南又来侵犯边境,紧接着就发生了庞勋之乱。宋朝时期,朝廷总是担心契丹和西夏,结果侬智高攻陷了邕州,南方边境大乱,皇帝为此寝食难安,这可不是小事啊!我们现在看到淮河地区都在加紧修筑城防,换防的士兵也越来越多,可是广南地区的城墙却破败不堪,没有修缮,驻军士兵逃亡殆尽,春秋两季的军事演习,一个郡县连一百个士兵都凑不齐。虽然名义上有乡兵、义丁、土丁,实际上根本没啥用,遇到紧急情况,根本无法集结起来应对。所以应该在岭南重要的地区增筑城堡,招募当地民兵,每年定期进行训练,制定赏罚条例,以示警戒和鼓励。这样一来,号令就能严明,防御就能稳固,百姓也能习于战斗,就能平息瑶蛮的侵扰,让四十个州的百姓都能过上太平日子了。”皇帝批准了这个建议。

广源州的蛮族侬氏,这个州在邕州西南郁江的源头,地势险峻,交通闭塞,盛产黄金和丹砂,也有一些村庄和聚落。他们的习俗是盘发,穿左衽的衣服,善于战斗,轻视生死,喜欢作乱。以前,韦氏、黄氏、周氏、侬氏是他们的首领,互相之间经常抢劫。唐朝邕州的经略使徐申厚安抚他们,黄氏送上了人质,于是十三部二十九个州的蛮族都安定下来了。自从交趾蛮占据了安南之后,广源州虽然名义上是邕州管辖的羁縻州,实际上却听命于交趾。

一开始,有个叫侬全福的人,当上了傥犹州知州,他弟弟侬存禄是万涯州知州,全福的妻弟侬当道是武勒州知州。有一天,全福杀了自己的弟弟存禄和当道,还霸占了他们的地盘。交趾国很生气,就派兵把全福和他儿子侬智聪抓了回去。全福的老婆阿侬是左江武勒人,后来跟着全福到了傥犹州,全福娶了她为妻。全福被抓后,阿侬嫁给了一个商人,生了个儿子叫侬智高。

侬智高十三岁的时候,杀了他的继父,说:“这世上哪能有两个父亲?”然后就冒用侬姓,和母亲一起逃到了雷火洞。他母亲后来又嫁给了特磨道人侬夏卿。过了一段时间,侬智高又和他母亲一起出来,占据了傥犹州,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大历国。交趾国攻打并占领了傥犹州,抓住了侬智高,但后来又放了他,让他当广源州知州,还把雷火、频婆四洞和思浪州划给他管辖。

四年后,侬智高心里怨恨交趾国,就袭击并占领了安德州,自立为王,自称南天国,改年号为景瑞。宋皇祐元年,他攻打邕州。第二年,交趾国派兵讨伐他,但没成功。广西转运使萧固派邕州指使亓赟去侦察,结果亓赟擅自出兵攻打侬智高,反被侬智高俘虏了。侬智高问亓赟中原的情况,亓赟详细地向他分析了形势,并劝说他归顺朝廷。侬智高就放了亓赟,让他回朝廷去上表请求进贡土特产,但朝廷没同意。他又送来驯养的大象和金银财宝,朝廷因为他是交趾国的属民,所以拒绝了他。后来他又派人送来金函和书信请求归顺,邕州知州陈珙上报朝廷,朝廷还是没有回应。

侬智高既然请求归顺不成,又和交趾国有仇,而且他控制着山泽的资源,于是就招纳亡命之徒,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去换取粮食,谎称洞里的人饿肚子,部落四分五裂。邕州方面认为他势力微弱,没有防备。于是,侬智高就和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以及他的同伙侬建侯、侬志忠等人,日夜密谋入侵邕州。有一天晚上,他放火烧了自己的营寨,骗他的部下说:“我平生积攒的家当,都被天火烧光了,我们没东西吃了,已经走投无路了。我们必须攻打邕州,占领广州,自立为王,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四月,我带着五千人马,沿着郁江一路向东打,攻破了横山砦,接着就拿下邕州,抓了知州陈珙他们,战斗中死了大概一千多人。 智高检查了邕州的军需仓库,找到了朝廷送来的金银和文件,勃然大怒,指着陈珙骂道:“我想要个官职统领各部族,你为什么不向朝廷禀报?”陈珙回答说:“我确实上奏过,但没得到回复。” 智高要看奏章的草稿,却找不到,于是把陈珙押了出去。陈珙吓得直喊“万岁”,想为自己辩解,求饶,但智高根本不听,直接把陈珙和他手下的人,还有广西都监张立一起杀了。张立临刑前还破口大骂,一点也不屈服。

之后,智高就自称“仁惠皇帝”,改了年号,还大赦天下。他手下的师宓这些人,也都开始用中原朝廷的官名自称了。

话说那会儿,天下太平了很久,岭南那些州县根本没做好防备,突然打起仗来,手忙脚乱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多守将都丢下城池跑了。所以智高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破了横州、贵州、龚州、浔州、藤州、梧州、封州、康州、端州九个州,还杀了封州的曹觐、康州的赵师旦和马贵,其他被杀的官吏就更多了。他走到哪儿就把府库烧了,最后包围了广州。

一开始,智高快要到广州的时候,守将仲简不让老百姓进城躲避,那些没进城的人就都投奔了智高,智高更加嚣张了。之前,魏瓘修建了州城,还挖了井蓄水,造了大弩做防御。等到智高攻城的时候,他造了云梯和土山,攻势非常猛烈,还切断了城里的水源。但是城池坚固,井里的水没用完,大弩一发出去,就能射穿敌人的阵营,智高渐渐感到吃力了。这时,英州知州苏缄在边渡村屯兵,堵住了智高的退路;番禺县令萧注招募了当地民兵和海上壮丁两千多人,跟智高的人马激战,还烧了他们的战船;转运使王罕也从外面赶来,加强了城防。

智高知道攻不下广州了,围了五十七天,七月壬戌日,才撤兵。他从清远渡过江,带着妇女唱歌跳舞地走,结果在白田遇到了张忠,张忠战死了。然后他又去攻打贺州,没攻下来,晚上在太平场杀了蒋偕。九月庚申日,攻破了昭州,杀了王正伦等人。昭州的山上有好几个山洞,每个洞都能容纳几百上千人,老百姓听说打仗了,都躲到山洞里去了,智高知道了,就放火烧山,把人都烧死了。十月丁丑日,攻破了宾州。甲申日,又占领了邕州,日夜砍伐木材造船,扬言还要攻打广州。十二月壬申日,又在金城驿打败了陈曙。

一开始,智高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朝廷就派陈曙去打他,后来杨畋、曹修、张忠、蒋偕又相继出兵,朝廷还任命了余靖、孙沔为安抚使。杨畋、曹修听说智高来了,就撤军躲避了。张忠、蒋偕虽然勇敢,但是没啥计谋,都战死了。智高更加放肆,南方一片混乱。仁宗皇帝很担心,就派狄青当宣抚使,其他的将领都听狄青指挥。陈曙害怕狄青来了立功,就急忙挑战,结果被打败了。

五年前正月,青、沔、靖三路大军在宾州会合,官兵和当地民兵加起来一共三万一千多人。按照军法,当场处死了叛军首领曙和指挥使袁用等三十二人,全军士气大振。

然后大军继续前进,青军打头阵,沔军随后,靖军殿后,一天一夜之间就攻破了昆仑关,到达归仁铺。智高听到朝廷大军翻山越岭杀到,打了个措手不及,就带着所有兵马出来抵抗。他们举着大盾,拿着长枪,穿着红色的衣服,远远望去像一团火,青军的前锋阵脚有点乱,先锋孙节战死了。

青立即指挥蕃落骑兵,从左翼包抄到敌人后方进行夹击,一会儿左翼的兵马打到右翼去了,一会儿右翼的兵马打到左翼去了,然后又调转回来,左翼打左翼,右翼打右翼,敌军完全搞不清楚状况,溃不成军,四处逃窜。等到天黑的时候,智高又逃回邕州,当夜放火烧了城,从合江口逃进了大理国。

战斗结束后,我们统计了一下,敌军尸体五千三百四十一具,我们把这些尸体堆成京观(古代用敌军尸体堆成的土堆)。俘虏了上万个百姓,把他们送回了家。缴获了九枚伪造的官印,以及从黄师宓以下的五十七个叛军官员,把他们的脑袋都砍下来挂在城墙上示众。缴获的马匹牛羊、金银财宝更是数不胜数。

智高起兵将近一年,在当地横行霸道,简直像在无人之境一样,老百姓受尽了苦头。朝廷下达了赦免令,给予优待和安抚,抚慰受伤的人民,百姓们这才得以重新开始生活。

早先,民间就流传着“农家种,籴家收”的谣言。后来智高叛乱,又被青军打败,这谣言竟然都应验了。

阿侬这个人,脑子特别灵光,智高攻城略地,好多主意都是她出的。她还给自己封了个皇太后,可狠毒了,特别喜欢吃小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杀个孩子吃。后来智高兵败逃跑了,阿侬就带着残兵败将,大概三千多人,躲到了特磨,投靠她老公侬夏卿。他们练兵骑马,准备卷土重来。

到了宋仁宗至和年间,余靖派黄汾、黄献珪、石鉴和吴舜举带兵去特磨,来个突然袭击,把阿侬、智高的弟弟智光,还有智高的儿子智继宗、智继封都抓住了,押解到京城。一开始,朝廷不想杀他们,还每天给他们饭吃,想用他们引出智高。后来听说智高死了,就把他们都杀了。可没多久,四川那边又来报告说智高没死,还打算攻打黎州、雅州呢!皇上就下令四川那边做好准备。御史中丞孙抃又建议益州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安抚百姓。不过,智高最后到底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侬氏家族里还有一个叫侬宗旦的,他很了解雷火洞的地形,而且为人狡猾。嘉祐二年的时候,他带兵来打仗,桂州知州萧固把他招降了,封他为忠武将军,还把他的儿子侬日新提拔为三班奉职。七年后,侬宗旦父子请求把他们管辖的雷火洞、计城等地交给朝廷管理,想回乐州老家,当个老百姓。皇上就给他们每人升了一级官,让侬宗旦当顺安州知州,还赏赐了耕牛、盐和布匹。同一年,侬夏卿、侬平、侬亮也从特磨投降了,他们都是侬宗旦的族人。侬日新后来还当过邕州的税务官。到了宋英宗治平年间,侬宗旦和交趾的李日尊、刘纪闹翻了,害怕被他们报复,桂州知州陆诜派人劝说他,他就放弃了顺安州,搬走了,朝廷封他为右千牛卫将军。

话说,有个叫甲峒的蛮族,当时也归交趾管辖,但他们经常跑到邕州来抢劫。景祐三年的时候,他们还曾袭击思陵州凭祥峒,抓走了不少人,还杀了登龙镇的镇将就跑了。到了嘉祐五年,他们又联合了交趾、门州等地的蛮族五千多人再次作乱,跟官兵打仗,还砍了几百个官兵的头。朝廷就下令让桂州知州萧固赶紧去邕州,调集各郡的兵力,跟转运使宋咸、提点刑狱李师中一起商量怎么追讨这些蛮族。那一年蛮族好几次入侵,朝廷又下令让安抚使余靖去打他们。还有苏茂州的蛮族,也经常骚扰邕州附近,在至和年间和嘉祐年间,都曾多次扰乱边境。

黎洞,以前是唐朝琼管的地方,在南海的边上,离雷州坐船一天就能到。那里有座黎母山,黎族人就住在那儿。以前的说法是,五岭以南,住着各种各样的蛮夷,朱崖地区环绕着大海,有钱有势的人兼并土地,压迫穷苦的人;黎族妇女穿着用麻做的衣服,用树皮织布,用陶土烧制锅碗瓢盆,用的器皿都是葫芦瓢;他们喝的是山泉水,还有一种椒酒,是用石榴花放在瓮里就能酿成的酒。当地人把山岭叫“黎”,住在山岭里的人就叫黎人,他们个个弓箭不离手,弓是用竹子做的弓弦。现在的儋州、崖州、万安都跟黎族接壤,归顺州县管辖的黎族叫熟黎,住在山里,不用服徭役的黎族叫生黎,他们有时候会出来跟州县的人做买卖。

至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有个叫符护的黎族人,边境的官吏曾经抓了他的十个奴婢,后来又还给了他。符护也曾经犯过边,还抓了琼州、崖州的巡检慕容允则和一些士兵。后来,他带着五十六个士兵和慕容允则投降了。慕容允则在路上病死了,朝廷就赦免了那些跟着他投降的士兵的罪行。

公元1166年,广西经略转运司提议,朝廷下令:海南各郡的县令、县丞要安抚黎族人民,向他们展示朝廷的恩德,让他们归顺朝廷,重新开始生活。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欠的赋税,全部免除;归顺朝廷的,免除五年赋税;没有土地的,官府发放土地耕种,同样免除五年赋税。能够安抚黎民并收复失地的县令、县丞,根据功劳大小分别给予奖励;如果丢失土地或黎民,则要受到严厉处罚。公元1168年,黎族首领王用休作乱,万安军事、主管本路巡检孙滋等人成功招降了他。公元1172年八月,乐昌县的黎族匪徒劫掠百姓,焚烧县衙作乱,黎族首领王日存、王存福、陈颜被招降。琼州管辖安抚司上报了他们的功劳,王日存因此被授予承节郎。

公元1174年,朝廷下令允许承节郎王日存的子孙世袭官职。公元1177年冬天,万安军的黎族首领王利学侵犯琼州地区,盖旻率领军队抵抗,但兵力不足,战死沙场。公元1181年六月,朝廷下令,三十六峒的都统领王氏的女儿袭封宜人。原来,王氏家族世代居住在边远地区,多次为朝廷立下战功,都受到了封赏。绍兴年间(1131-1162),琼山百姓许益作乱,王氏的母亲黄氏安抚各峒,没有一个敢参与叛乱的,因此被封为宜人。到这时,黄氏年老无子,请求让女儿袭封,朝廷同意了。公元1185年正月,乐会县白沙峒的黎族首领王邦佐等人率领五百匪徒作乱,杀害抢掠官兵,保义郎陈升之招降了他们,俘获了林智福等人,琼州管辖安抚司上报了他的功劳,朝廷减免了陈升之三年的考核期限。公元1189年,朝廷任命大宁砦的黄弼为承信郎,负责弹压当地的黎族各峒。琼州管辖安抚司说黄弼为人沉稳有谋略,深受当地人敬佩,所以朝廷任用了黄弼。黄弼是宜人黄氏的侄子。

公元1212年五月,朝廷下令,宜人王氏的女儿吴氏袭封,统领三十六峒。环州的蛮族首领区氏,环州属于宜州的羁縻州,管辖思恩、都亳二县。

有个叫区希范的,是个心怀不满的人。他挺狡猾,还读过不少书,曾经参加过进士考试,考的是礼部。景祐五年,他和他的叔叔区正辞一起报名参军,跟着官兵去讨伐安化州的叛乱蛮族。后来区希范去打登闻鼓,想要求朝廷录用他,这事儿被移交到宜州,宜州知州冯伸己觉得他是在瞎闹,把他发配到全州。区正辞也曾经自称立过功,但也没得到朝廷的认可。两个人都非常失意。

后来区希范偷偷跑回家了,他和区正辞就带着他们的族人和白崖山酋长蒙赶、荔波洞蛮族一起密谋造反,打算杀了冯伸己,还说:“要是我们能拿下广西这一片地方,就建立一个大唐国!”这时候有个算命先生石太清来了,他们就让石太清给他们算命,石太清说:“你们最高也就是封个侯爵。”然后区希范他们就让石太清选个日子杀牛,建祭坛,祭拜天神,推举蒙赶当皇帝,区正辞当奉天开基建国桂王,区希范自己当神武定国令公、桂州牧,他们都朝着北方跪拜,说是接受了天命。他们还封区丕绩当宰相,其他的也都是乱封的官职,一共封了四十多个。

庆历四年正月十三,他们带着五百多人攻破了环州,抢走了州印,烧了他们的仓库。他们把环州改名叫武城军,又攻破了带溪砦,占领了镇宁州和普义砦,手下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人。宜州抓捕盗贼的李德用从韩婆岭追击他们,前后斩杀了好多人,还俘虏了两个伪将。区希范害怕了,躲进了荔波洞,偶尔出来抵抗官兵。朝廷下诏通缉他们,最后抓住了区希范、区正辞和蒙赶,每人赏赐袍带、三十万钱、一千斤盐。

第二年,转运使杜杞带兵来到环州,派区晔、进士曾子华、宜州校尉吴香去诱降蒙赶等人,他们宰杀牛马,摆上酒席,骗他们盟誓,还把曼陀罗花放在酒里,喝了酒的人都昏昏沉沉醉倒了。等他们稍微清醒一点儿,就假装慰问,然后把他们推到后院的走廊下面。等到傍晚,众人才醒过来,想要逃跑,但门口有士兵把守,一个也跑不掉,全都被抓住了。过了几天,又抓住了区希范等人,一共抓了二百多人,杀了七十八个,其余的都被流放。最后把区希范剁碎了,分送给各地的溪峒,还把他的五脏画成图,流传于世,其余的叛乱分子也都平定了。

镇宁州啊,其实也归宜州管。景祐二年,有个蛮族首领叫莫陵,带着七百多号人跑到镇宁州来闹事,朝廷就派了西京作坊使郭志高和阁门祗候梁绍熙去平乱。结果还没到呢,莫陵他们就跑到桂州、宜州的巡检李仲政那儿去投降了。广西的转运使,不等朝廷下旨,就给莫陵他们免罪了。后来朝廷知道了,狠狠批评了他,不过后来又给放了。

哎,就是这年头,高州和窦州那边,一群犾獠(一种古代少数民族)陈友朋他们也跑到海边闹事。当地军队赶紧集合起来打,把他们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