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衡,字彦平,是江都人。他爷爷李昭素做过侍御史。李衡从小就擅长广泛阅读,写文章提笔就能完成。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吴江县主簿。有个部使者仗势欺人,残酷地压榨百姓,李衡看不下去,不肯阿谀奉承,就上书弹劾他,然后拂袖而去,回家了。

后来他做了溧阳县令,一心一意用诚意感化百姓,老百姓都很尊敬他。夏税秋税,他只在县衙门口贴出收税日期,县里没有官吏四处催收,但百姓的纳税却比其他县早。他做了四年县令,监狱里从来没关过一个重刑犯。

隆兴二年,金兵入侵淮河沿岸,大家都很害怕,说:“敌人来势汹汹啊!”很多做官的都把家小送走,李衡却独自带着家人搬到县里,百姓们心里踏实多了。周边地区盗贼四起,但溧阳县却平静安宁。上司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上奏表扬了他的政绩,朝廷就提升了他的官职,不久后又召他进京做监察御史。

他后来又担任过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还出任过温州、婺州、台州三州的知州,不过只在婺州真正上任治理过。朝廷加封他为直秘阁,但他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一再恳求,皇上几次拒绝了他的奏章,最后还是让他以秘阁修撰的身份退休。皇上念着他忠诚朴实,不久又召他回来,想让他做侍御史,但他以年老为由坚决推辞,皇上也没办法。后来让他担任同知贡举。

当时外戚张说掌握兵权,李衡极力反对,说:“不应该因为他是皇后的亲戚就给他安排官职”,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很久。后来改任他为起居郎,李衡说:“与其升官却对不起皇上,不如退下来符合自己的道义。”他连续五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知道他意志坚定,没办法,还是让他以秘阁修撰的身份退休。当时给事中莫济不写诏书,翰林周必大不拟旨,右正言王希吕也和李衡一样先后上奏请求退休,同时离开了朝廷,士人为此写了《四贤诗》来纪念他们。

李衡后来定居昆山,盖了一间茅屋,过着悠闲的生活,身边只有两个仆人,收藏的书超过一万卷,他把自己的住所叫做“乐庵”,最后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衡在宣和年间进入辟雍学习,同宿舍里有个叫赵孝孙的人,洛阳人,他父亲是程颐的学生,家学渊源深厚。赵孝孙劝衡读《论语》,说:“学习不是死记硬背那些辞章,学习是为了学习圣贤的道理,做学问不能有一点虚伪的地方,这样才能说是真正的学习。”衡很佩服他的教诲,虽然广泛阅读群书,但却以《论语》为根本。临死的时候,他沐浴更衣,梳洗打扮,然后安详地去世了。周必大听说后说:“世人认为只有潜心佛教才能看破生死,衡并不是抛弃儒家而投身佛教的人,但他临终时如此超然,大概就是孔门所说的‘闻道’之人吧。”

王自中,字道甫,温州平阳人。年轻时就很有才气,为人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乾道四年,朝廷议论要遣送归正的人,王自中跑到丽正门据理力争,还说:“现在朝廷内部没有贤才,外部没有精兵强将,应该广纳贤才,广泛征募忠义之士,以图恢复中原。”结果被贬官到徽州,放还。淳熙年间,他考中了进士,担任舒州怀宁县令,后来又担任严州分水县令。

枢密使王蔺推荐了他,王自中被召见,皇帝很欣赏他的话,打算提升他的官职为籍田令,又让他举荐自己认识的人才,并且准备启用他们,结果因为王自中的一道谏疏而作罢。王自中是韩彦古的朋友,王蔺推荐了他之后,皇帝非常高兴。韩彦直、韩彦质兄弟担心王自中会为韩彦古报仇,就极力想和王自中搞好关系;同时又暗中向皇帝身边的近臣进谗言,说“王自中收受了韩彦古的贿赂,在宫门外上书推荐韩彦古为宰相。”皇帝派人调查此事,中书舍人王信恒害怕王自中进入台谏部门会对王淮不利,知道韩彦直兄弟的谗言已经奏效,赶紧请求觐见皇帝,探听皇帝的意思;退朝后立刻把情况告诉了右正言蒋继周。蒋继周这才敢弹劾王自中,当读到“受贿伏阙”的时候,皇帝说:“你真是说到了他的要害。”蒋继周奏道:“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孤身一人得罪王蔺,但我不敢失职。”其实他是想顺便打击王蔺以讨好王淮,皇帝只高兴蒋继周敢于直言,却不知道事情的曲折是这样的。

他先是被任命为郢州通判,然后升任光化军知军,之后又调任信州。 后来因为父亲去世,他回家丁忧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朝廷。宋光宗皇帝登基后,亲自召见他,说:“我在先帝(宋孝宗)那里听说过你的名字,留下来做我的官员怎么样?” 但他没答应。 之后,他担任冲佑观主管,接着又出任邵州知州和兴化军知军。 然而,任命还没正式下达,他就已经病倒了。庆元五年八月,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他叫家愿,字处厚,是眉山人。他父亲家勤国,在庆历年间和嘉祐年间,和他的堂兄家安国、家定国一起跟随刘巨学习,和苏轼兄弟是同门好友。王安石长期搁置《春秋》的学习,家勤国对此很愤慨,于是写了《春秋新义》。熙宁年间和元丰年间,朝政更迭频繁,而元祐年间的那些贤臣又矫枉过正,家勤国为此担忧,于是修建了一间房子,写了《室喻》一文,苏轼兄弟读后都非常敬佩。

家愿年轻的时候就到京城游学,在绍圣元年考中进士,进入广文馆。参加廷试的时候,中书侍郎李清臣拟定的策问,大力批判元祐新政。家愿在答卷中,只谈论自己九年来所做的事情。当时门下侍郎苏辙曾上疏批评策问,还举了汉武帝的例子,结果触怒了皇上,被罚待罪。家愿当时还不知道这件事,后来见到苏辙,把自己的答卷念给他听,苏辙惊喜地说:“老朋友的儿子,志向和我们一样,竟然写出这样的文章!” 主考官杨畏复查试卷,特别看重熙宁、元丰时期的政见,结果把毕渐排在第一,家愿因此名落孙山。苏辙后来被外放汝州做官,而朝中的舆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元符三年,因为日食,苏辙上书皇帝,请求做普州乐至县令。他上书陈述时政,足足写了一万字,主要观点有十条:第一,要谨慎开始,才能把根本做好;第二,要崇尚道德,才能顺应天意;第三,要谨慎好恶,才能防止小人作乱;第四,要仔细考察,才能辨别君子;第五,要畅通言路,才能听到直言进谏;第六,要仔细倾听,才能观察事情的真相;第七,要打破党派之争,才能保持公正;第八,要提拔有德行的人,才能服众;第九,要宽厚待人,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第十,要崇尚名节,才能使社会风气淳厚。 但是,他的奏疏没有得到回复。

崇宁元年,朝廷查抄元祐年间和元符年间上书的人的名单,苏辙因为上书被列入邪党下等,被贬到华州西岳庙做监官。当时朝廷要调整京官的职级,但他一直没有得到调整,被禁锢不得升迁,足足十年。大观四年,出现彗星,朝廷大赦天下,党禁解除,苏辙才得以升迁,调任双流县知县,后来又做了文州通判。文州的郡守郑行纯仗着和内侍的关系,专横跋扈,他擅自停止了和蕃夷的互市,造成了边境冲突。苏辙想要据理力争,但没有人理会他,他只能私下发布命令恢复了互市。郡守很生气,两人互相弹劾,结果都被罢官。因为苏辙曾经被列入党籍,他又被贬到英州做酒税官,后来又调到黄州,几年后才得以退休。后来兴元帅臣王庶推荐苏辙,让他做了果州通判。靖康初年,左丞冯澥推荐苏辙担任谏官,他被任命为开封府工曹,但京城失守,他没能赶去赴任。高宗南渡后,苏辙被提升为阆州知州。这时张浚计划大举北伐,苏辙认为应该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行动,张浚不高兴,就用圣旨把他调到彭州。他在彭州期间写了一篇关于边防的奏疏,题为《罪言》。在彭州做了一年知州后,苏辙请求退休回家,最终去世。

苏辙读过苏轼的奏疏后说,苏轼年轻时并不为升官发财考虑,将来一定会因为正直闻名于世,可惜他没能见到这一天,苏辙的话后来应验了。淳祐年间,苏轼的曾孙苏大酉在经筵侍讲,他谈到了苏轼,皇帝改容嘉叹,下令取来苏轼的奏疏,还亲笔写了“西社同门友,元符上书人”十个大字赐给他。

苏轼同郡的杨恂,丹棱人,字信仲,元丰五年考中进士。元符初年,他担任广都县令,和苏轼同时上书,言辞非常尖锐。三年后,他也被列入邪党下第五等。他的奏疏后来被烧毁了。

张纲,字彦正,是江苏丹阳人。他考上了太学,而且是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徽宗皇帝就看中了他,直接任命他当太学正,后来又升了博士,再后来又当了校书郎。有一次他给皇帝上奏,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只要多问问,多考察,就能看出来。小人一旦得势,就会邀功揽赏,制造事端,造成的祸害简直说不完。现在那些当权的,都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社会风气奢靡浮夸,不务正业,越来越严重。应该以祖宗的勤政爱民为榜样,这样天下就很容易治理了。”皇帝听了很高兴。但是,因为张纲的意见和蔡京不合,所以被蔡京排挤,调到玉局观去当差。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还兼着修《国朝会要》和校对皇帝用的文书的工作。后来又升了著作佐郎、屯田司勋郎。

一开始,朝廷要派童贯和蔡攸去北方打仗,张纲极力反对,上书力陈不可出兵的理由,但没被采纳。后来金国撕毁盟约,攻打京城,朝廷命令张纲负责守卫城墙,后来解除戒严,朝廷下令,在城墙上坚守了一个月的官吏都能升官。张纲说:“国有难,臣子理应尽忠,怎么能因为这个而受赏呢?”所以他并没有主动请功。后来他被外派到两浙当提刑,后来又调到江东。池州的将领王进为人蛮横霸道,因为一点小事就得罪了属下官员,把人家钉在门上。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派张纲去调查。当时国家局势不稳定,将领们经常不服从朝廷,王进就带着几百个士兵气势汹汹地跑到张纲面前,张纲厉声喝令王进下马,当场审问,很快就把王进的罪行查清楚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将领敢违抗法令了。

后来张纲被调回朝廷当左司,兼任监察御史。他建议各州县每月都要上报在押犯人的生死情况,报给提刑司,年底再进行统计,评定优劣。之后他升任起居舍人,又改任中书舍人。他建议朝廷按照祖宗的制度,让大臣们兼管修史工作,皇帝下令让宰相吕颐浩负责修撰国史,并把这个规定写进了法令。

先说给事中那事儿。当时有个大将,觉得军队里的田地分配不均,请求朝廷别收租子,朝廷正打算同意呢,但纲执(指吕本中)觉得不行。

这会儿,朝廷正要给元祐党籍的人家推恩,负责这事儿的官员没啥限制,自己上报的人一个接一个。纲执就建议,就按崇宁年间刻录的九十八个人为标准来。自从打仗以来,坏人趁机闹事的人太多了,五年下来,互相告状的也多了去了。纲执说,这不是什么广施仁德的好办法,请求朝廷自己关起门来审理,以后有人告状也别理他们。

然后,有个宗室子弟叫令懬,要直接升太中大夫。纲执就说:“一般官员直接升到侍从官,这本来就不合法,而且从崇宁年间开始,官职任命就不按资历来了,导致纪律败坏,现在正要改掉这个坏风气,怎么还能因为令懬就违反旧例呢?”结果皇帝听了他的话,按正常的官职升迁程序办理,但舍人王居正又坚持不行,这事儿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再说说宣抚使张俊的事儿。他驻军九江,派兵到瑞昌送公文,瑞昌县令郭彦章发现这些士兵和监狱里的囚犯有勾结,就把他们抓起来了。张俊在朝中很有势力,郭彦章因此被免职。纲执就说:“现在很多州县官员都拍马屁讨好当权者,郭彦章不随波逐流,这说明他能奉公守法,现在不奖励反而惩罚他,怎么才能鼓励别人呢?”

首先,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侍御史魏矼弹劾了他,于是他被调任太平观提举。之后,他又升任徽猷阁待制,然后就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了。秦桧当权时间很长,他足足在家呆了二十年,根本不和秦桧有任何来往。秦桧死后,朝廷召他回朝,担任吏部侍郎兼侍读。第一次讲课讲的是《诗经·关雎》,他从后妃和淑女的例子出发,详细阐述了周文王用人的道理,以此来规劝皇帝。皇上说:“好久没听到这么有学问的言论了,你今天讲的条理清晰,分析透彻,让我受益匪浅啊!” 他建议说:“这些年地方官的资历浅、威望低,应该挑选七品以上、有声望、或者曾经做过知州并且政绩显著的官员担任监司,这样既有威望,能力也经过考验,才能胜任。”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接着,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当时东方出现彗星,皇上就下诏征求大家的意见。他上奏说:“征求意见容易,认真听取和审查却很难。应该命令有关部门仔细审查奏章,一定要追究事情的真相,不能敷衍了事。” 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高宗皇帝多次嘱咐辅臣要体恤百姓,这是因为要吸取秦桧苛政的教训,希望能够安定百姓。于是他就总结了八十条关系到百姓利益的事情,用大标题概括出来,请求刻印成版,在全国范围内公布,这样大家就能清楚地知道皇帝的意愿了。之后,他告老还乡,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主管婺州,不久又退休了。高宗皇帝到建康的时候,他还去朝拜过行宫。孝宗皇帝即位后,邀请他参加南郊祭祀活动,但他以年老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嘉奖了他,并命令各地州郡定期探望他,还赐给他羊酒。他最终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他曾经在自己座位旁边写下:“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 他的一生都严格遵守着这三句话。最初,他的谥号是“文定”,吏部尚书汪应辰提出了反对意见,孙釜又再次请求,最终皇帝特赐谥号为“章简”。这个孙釜,庆元年间做过谏官,大力反对道学名士,后来官至签书枢密院事。

张大经,字彦文,是江西南城人。绍兴十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被派去浙江龙泉当县令,政绩很好。上级部门都推荐他,皇帝还召见他在便殿答对,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仪真县令。当时两淮地区的监察官、地方长官都喜欢搞些大动作邀功请赏,就张大经一个人做事平易近人,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后来,他被提拔为湖南常平司提举,负责管理湖南的粮仓和物价;之后又担任湖北的提点刑狱,负责监督湖北的司法工作,没多久又被调到江东地区。在其他地方,有个大富豪犯了法,案子拖了很久都没结,于是上级就把案子交给了张大经。这富豪仗着权势想脱罪,但张大经还是秉公执法,最终治了他的罪。

宋孝宗皇帝很重视官员的操守和作风,决定选拔十个监察御史,结果这十个人里,皇帝只看中了张大经一个人,还特意召见了他。皇帝说:“朕从十个人里选了你一个,是因为你的风骨刚正,做事认真。”于是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这个任命一下达,朝野上下都非常赞叹。

一开始,大经就指出了士风中存在的四个大问题:贪污受贿、偷懒怠惰、敷衍塞责和虚浮不实。当时很多官员都长期在外办公,大经的奏章一时间没得到采纳,于是他就干脆待在朝廷里守着。后来他升迁为大理寺少卿,又担任殿中侍御史。他直言不讳地说:“今天这些问题没解决,都是因为大臣们不负责任!”他还说:“各地的政务混乱不堪,蝗灾也很严重。希望皇上能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严厉训诫大臣们,让他们做到:朝廷里的百官都要忠诚正直,认真负责;地方上的监察官员和守臣要查处贪污腐败,解决冤假错案,减轻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皇上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接着,大经又谈到了近侍韩俣推荐官员的事,皇上说:“这也没什么坏处啊,就像以前杨得意是养狗的官,他还推荐过司马相如呢!”大经马上反驳道:“那可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竟然也能推荐官员?恐怕那些不廉洁的人会纷纷效仿,坏了士风啊!”过了几天,皇上对大经说:“你之前说的韩俣的事,朕仔细想了想,你说的确实没错!” 他还谈到了宦官董琏的嚣张跋扈,董琏奉命去淮南地区,到处搜刮民财,还自称“董阎罗”。皇上说:“是啊,大家都这么说。”于是就按照大经的奏章,罢免了董琏,把他发配到南康军。

大经被任命为侍御史。皇上召见他,说:“你论事得体,而且考虑周全。”大经趁机说道:“现在士风不好,官场也不正,百姓生活艰难,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这些都是因为人心不正啊!希望皇上能秉公执法,明辨是非,奖善罚恶,打击浮夸之风,铲除贪污腐败,这样大家都会改过自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皇上连连称赞。他又说:“监察官员是治理百姓的基础,不应该受资格的限制。”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选派了四寺丞同时出巡地方。

大经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他建议制定方案,协调漕运官员,解决州郡的物资匮乏;减少百姓的赋税,增加常平仓的储备;严惩贪污受贿,修改法律;把外地官员的升迁权限收归吏部,杜绝私人走后门,让那些寒门子弟也能有机会得到重用。

秋天旱灾严重,皇上就下令征求解决办法。大经就直言不讳地说了:“老百姓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人心不齐啊!老百姓太累了,怨声载道;当兵的穷困潦倒,怨气冲天,这两个问题是当今最大的弊端。各州县之间,丝绸布匹的价格被压得很低,粮食收成被过度盘剥,关卡上的税收苛刻,酒类的专卖制度也过于严厉。朝廷里的将领大多都是皇亲国戚,他们只顾着自己发财,早就积累了民怨,军队训练松懈,军容不整。再说那些近臣的府邸和花园,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到处都是豪华别墅和店铺,他们哪来的那么多钱?还不是靠贿赂得来的?我希望陛下能够清除奸邪,抑制那些靠关系上位的人,认真履行皇帝的职责,责成宰相们,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这样天下大事就一定能办好。”没过多久,池司郝政就被降职了,殿帅也被外放,这都是采纳了大经的建议。

皇上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侍读。大经多次请求退休,皇上说:“你这么清廉,一定能为朕好好治理百姓。”于是让他担任徽猷阁学士,兼任建宁府知府。没过多久,又调他去绍兴任职,他推辞不接受,请求退休。后来又升任龙图阁学士,之后再次告老还乡,以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他正得皇上宠信的时候,却上书请求退休,人们把他比作孔戣(古代清官)。他活到八十多岁,绍熙五年,宁宗皇帝即位,又提升他为正议大夫,皇上还下诏慰问他,赐给他银器、药材和茶叶。庆元四年七月,他病危了,对儿子们说:“我的眼睛可以瞑目了,我爱君忧国的心永远不会磨灭!”他临终前没有说一句关于私人的话。去世时,享年八十九岁。皇上听说后非常悲痛,追赠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简肃。

蔡洸,字子平,祖上是兴化仙游人,是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后代,后来搬到了霅川。他爸爸蔡伸是左中大夫。蔡洸因为祖上的功劳,被授予将仕郎的官职,通过了法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升迁为寺丞,之后外放担任吉州知州。

接着被朝廷召回,担任刑部郎中,又调任度支郎中,最后以户部郎中的身份负责淮东地区的军马钱粮,兼任镇江府知府。那时西溪的军队要搬到建康,船只首尾相连,浩浩荡荡。正赶上很久没下雨,老百姓为了灌溉田地,自己修建水塘蓄水,漕运部门下令让州府把水塘挖掉,当地父老乡亲哭着求情。蔡洸说:“我不能因为漕运而得罪百姓啊!”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没过多久就下起了大雨,漕运畅通无阻,那年也大丰收。老百姓都编歌谣赞扬他:“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

就这样,蔡洸升任司农少卿。他上奏说:“镇江三个县的纳税户口、丁役和赋税标准都不一样,应该统一起来,不能各自为政。丁役上交的绢,应该按照市场价计算,按尺计算缴纳,每人发给一张收据,官府统一收购绢布,这样对公私都有好处。”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蔡洸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侍郎,又代理吏部尚书,之后调任户部。皇上对大臣们说:“朕能得到像蔡洸这样的人才,真是高兴啊!”蔡洸经常说:“钱财不出现漏洞,才能用之不竭。”没多久,他就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徽猷阁学士、宁国府知府。

他在朝廷辞行时,皇上赐座,还安慰他说:“卿面色发红,像是风寒了,朕有两副药方赏赐给你。”蔡洸谢恩后,就告老还乡了。蔡洸去世时,享年五十七岁。

蔡洸侍奉父母非常孝顺,他曾祖父蔡襄去世时还没来得及立谥号,蔡洸就极力向朝廷请求,最终为曾祖父获得了“忠惠”的谥号。他所得的俸禄,大多用来接济贫困的亲戚,每次从朝廷回来,身上都没有剩余的钱财,甚至卖掉朝廷赏赐的银鞍马镫来补贴家用,人们都称赞他清廉。

莫濛,字子蒙,是湖州归安人。他靠祖上的功劳做了个小官,后来两次考取法科,官职做到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当时有个叫张子华的官员贪污受贿,朝廷派莫濛去审问他,莫濛查清了张子华的罪行。他还揭发秦桧的儿子秦熺和郑时中也收受了张子华的贿赂,数额高达数千贯钱。莫濛回朝后,被提升为大理寺正(相当于大理寺的领导)。

后来吏部(管理官员人事)发生火灾,牵连数百人,案件迟迟不能解决,朝廷又派莫濛去处理。莫濛仔细审查,把嫌疑最大的几个人关进监狱,让其他人暂时释放,并暗中监视他们,三天后再次审问,终于查清了真相,那些被暂时释放的人也都被证明无罪释放了。还有一次,黄州的官府报告说抓获了五十多个盗贼,皇上让莫濛去调查。莫濛到了黄州后,那些被抓的人却都说自己是冤枉的。莫濛就让他们解开脚镣,把抓捕他们的士兵叫到庭上,详细询问盗窃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以及双方搏斗的情况,结果发现这些士兵的证词前后矛盾,漏洞百出,最终莫濛查明了几个真正犯罪的人,把他们上报朝廷,其余的人都释放了。皇上对辅臣说:“莫濛不仅精通刑狱,还可以让他管理财政。”于是,莫濛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掌管财政的官员)。

朝廷派莫濛去治理浙西、江淮地区的荒滩和芦苇地,皇上对他说:“治理好这些荒地可以增加国家收入,等回来后,我会在户部给你记功。”莫濛想方设法,最终开垦出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多亩土地。有些人说他丈量土地不准确,征收赋税也苛刻,影响到了贫民,于是莫濛被贬官到饶州景德镇做监官。后来,他被任命为光化军知军(地方行政长官)。当时金国和南宋议和,光化军缺少船只,大家都为此担忧,莫濛竭尽全力筹集船只。后来金兵入侵,百姓们多亏了这些船只才得以逃生。

当时军队的粮草供应紧张,朝廷任命莫濛为淮南转运判官(负责运输粮草的官员),但是莫濛迟迟不去赴任。右司谏梁仲敏弹劾他违抗命令,莫濛因此被罢官停职。后来宣谕使汪澈替莫濛在皇上面前说了好话,莫濛才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皇上召见了他,说:“我一直记得你治理沙田的功劳,那件事做得很不容易啊!”莫濛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推辞责任,也不怕得罪人。”皇上说:“如果所有负责的人都能像你一样,天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先说说这位叫沈濛的官员。他先是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判官,没多久就升任鄂州知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当上了户部左曹郎中,然后又外放去扬州做知州。临走上朝辞行时,皇上听说扬州城墙破败不堪,就命令他加固城墙。沈濛到了扬州后,认真规划城门和城墙,把任务分派给各个将领,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城垛上,还设立重赏激励大家,几个月后就完成了任务。后来他又升任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还兼任详定司敕令官,同时兼任临安府知府。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出使金国祝贺新年。在金国的宫廷宴会,沈濛因为是本朝的忌日,所以不敢戴花听乐,金国的人催促他参加,但他坚决不从,金国也没办法。使金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刑部侍郎,后改任工部侍郎,兼任临安府少尹,但因为有人弹劾他,就被罢官了。后来他又重新被任命为鄂州知州,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正奉大夫。

接下来是周淙的故事。周淙,字彦广,是湖州长兴人。他父亲周需,是进士出身,官至左中奉大夫。周淙从小聪明好学,宣和年间,凭借父亲的关系做了官,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国和南宋议和失败,边境战事吃紧,能胜任守将的人选非常难找,文官们也都害怕。朝廷首先任命周淙守滁阳,但他还没去,就改派他去楚州,后来又调到濠梁。淮河、楚地以前就有一些依山傍水的地方设置了堡垒自卫,周淙就为这些地方制定了规章制度,让他们组成保卫队伍。金主完颜亮倾全国之力入侵边境,老百姓正是靠这些堡垒才得以幸免于难,数量多到数不清。后来周淙被任命为直秘阁,又再次被任命。孝宗皇帝即位后,南宋军队收复虹县,中原百姓纷纷归附,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周淙就统计人数,按人口供应粮食,给过路的人犒劳牛酒,为他们安排住处,大家都非常感激。张浚率军驻扎在都梁,看到周淙的治理方法,连连称赞,还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你应该和我一起死。”周淙也深受感动,甚至说:“脑袋可以砍掉,但绝对不能离开这里。”张浚回朝后,把周淙的情况详细地报告给了皇上,皇上非常赞赏,于是提升周淙为直徽猷阁,让他担任维扬地区的最高长官。

会同钱端礼,奉命宣读朝廷诏书到淮东地区,又因为钱端礼的推荐,被提升为直显谟阁。当时淮东地区刚刚经历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他全力招抚流民,使当地秩序恢复平静。他还鼓励百姓种植桑树和柘树,开垦屯田,皇上也特别把这些事情交给他负责,多次下发亲笔信件指示。他更加卖力地执行朝廷旨意,之后升任直龙图阁,又出任两浙转运副使。没过多久,他被任命为临安府知府,上书皇上说:“自古以来,社会风气要从朝廷做起。陛下您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来教化四方,而朝廷近臣却奢侈浪费,这怎么能改变风气呢?”于是他列举了十五条需要禁止的事情上报朝廷,皇上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表彰,还赏赐了金带。临安是皇帝驻跸之地,多年来居民日益增多,河流却狭窄,船只通行不便,他请求疏浚河道。工程完成后,他被提升为秘阁修撰,进而升任右文殿修撰,最后以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的职务告老还乡。皇上念及他的功劳,又任命他为敷文阁待制,让他重新出任宁国府知府,并让他迅速进京奏事,皇上对他更加慰劳和优待。后来魏王出镇,他就调任婺州。第二年春天,他又请求退休,不久后就告老还乡了。十月,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岁,最终官至右中奉大夫,被追封为长兴县男。

刘章,字文孺,是衢州龙游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通晓《小戴礼记》,四次乡试都考中了举人。绍兴十五年,他在殿试中,考官最初把他排在第三名,等到他被皇上召见后,皇上却将他提升为第一名,授予他镇江军签判的职务。那年冬天,他进入朝廷任职,担任正字。第二年,他升任秘书郎,同时兼任普安王府和恩平王府的教授,后来又升任著作佐郎。他在王府侍奉了四年,尽心尽责,专门用经义和文学来教导和引导王爷,从此得到了孝宗皇帝的赏识。秦桧当政的时候,刘章因为不依附他,遭到一些人的诽谤陷害,被贬官到筠州做地方官。秦桧死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司封员外郎、检详枢密院文字兼玉牒检讨官。之后又升任秘书少监、起居郎。出使金国回来后,被任命为权工部侍郎,不久又兼任吏部侍郎和侍讲。郊祀大典结束后,他侍奉皇上,并献上了《庆成诗》。

一开始,刘章在秘阁工作,曾经参与讨论郊庙祭祀的礼仪文本,他提出的方案被皇帝采纳了。后来他升迁到吏部,结果有人告状说他指使下属用公款买丝绸。高宗皇帝一听就说:“刘章不可能做这种事!”但御史坚持指控,最终刘章被免去崇道观的提举官职,朝中一片惋惜。起居郎王佐为他申冤,结果也受到了处罚。后来刘章被任命为信州知州,没多久就请求退休。

等到孝宗皇帝继位,想起刘章的才能和学识,就重新启用他,让他担任漳州知州。不过,这回又被谏议大夫王大宝给拦住了。之后,刘章被任命为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接着又担任佑神观的提举官兼侍读,最后升任礼部侍郎。他上奏朝廷,建议禁止淫祀活动,并且在《三朝史》中删去了《道释》和《符瑞志》这两部分,理由是这些内容不符合《春秋》的记事原则。

朝廷当时正在讨论如何收复中原,于是调集各地的军队,老百姓怨声载道。少卿赵彦端直言这种做法不可取。有人就诬陷赵彦端说:“皇上费尽心思准备大事,所有计划都被赵彦端一句话给否定了!”赵彦端害怕遭到皇帝的猜忌。有一天晚上,皇帝召见刘章,问他:“听说你在监中有人嘲笑朕?”刘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上所做的事情,谁敢嘲笑呢?顶多是意见不合而已。”皇帝听了之后,怒气消了不少。赵彦端因此免于处罚,大家都夸刘章是个长者。

皇帝曾经询问刘章对唐太宗询问魏征德行、仁义、功利优劣的看法。刘章上书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说:“太宗皇帝在贞观十六年询问魏征,陛下您已经执掌天下十年了,更应该以此为鉴,将来超过商、周,继承唐、虞的盛世,太宗皇帝的作为,您完全可以超越。”之后,刘章被提升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有一次在选德殿,皇帝问刘章:“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容貌却一点没衰老,你有没有修道?”刘章恭敬地回答说:“臣只是个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生活俭朴而已。晏婴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都不换,人们觉得很难做到,臣觉得很容易。”皇帝听了很高兴,赞赏了很久,还亲笔写信嘉奖他,让他安心工作。后来,刘章坚决请求退休,被授予显谟阁学士的职位,享受俸禄。

1174年,子之衡升任广德军知军,要进宫辞行。皇上在便殿问他:“你父亲学士身体好吗?”皇上还多次关照慰问他。临走前,皇上又说:“你回去好好侍奉你父亲,替朕表达这份关怀。” 随后,皇上派阁门祗候苏曦到子之衡家去慰问,并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赏赐银绢四百匹。四年后,子之衡上表请求退休,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告老还乡,享年八十岁,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大夫,谥号靖文。子之衡长得高大魁梧,为人谨慎小心,在两朝为官,都受到皇帝的器重,却从未泄露过宫廷里的任何秘密。

沈作宾,字宾王,世代居住在吴兴归安。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而步入仕途,先是在饶州永平监担任监官,他冶炼铸造的技术非常精湛,后来又奉旨制造雁翎刀,深得皇上赞赏,因此连升两级。之后他进入刑法部门工作,历任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后来到中央任大理评事。升职后,他又担任绍兴府通判。他的上司丘崇为人刚强严厉,而沈作宾则处事平和,善于辅佐上司,经常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任期结束之后,沈作宾出任台州知州。他上任后首先了解百姓疾苦,取消了盐禁,宽限租税期限,平均徭役,改革酒政,处理积压的案件,仅仅五十天就解决了前任留下的所有为难百姓的措施,百姓都非常高兴。但是,前任知州嫉妒沈作宾的政绩,便暗中陷害他,导致他被罢免。百姓们纷纷上书朝廷,请求留下沈作宾,但未能如愿,于是百姓们为他立了一块“留贤碑”。后来,沈作宾被任命为大理正,但因为和某些人有亲戚关系,便改任太府丞,之后又升迁为刑部郎中。

庆元初期,他一路升迁,做到淮南转运判官,因为治理有方而闻名。后来担任直华文阁,也是因为他的才能。接着被提升为太府少卿,负责管理淮东地区的军队钱粮,之后又升任太府卿。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直龙图阁,出任浙东安抚使,兼知绍兴府。

一次他上朝面圣,向皇帝汇报说:“徽州、南康军上缴的月供款项经常拖延,朝廷虽然每年都下令‘暂免一次’,但来年又照旧催促,这样只会助长官吏的贪污舞弊,加重百姓的负担,恳请陛下下明旨明确规定。” “还有楚州武锋军已经招募了三千五百多人,朝廷本来想减少驻军,但几年过去了,军队纪律依然松散,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将威望不足;二是郡守对军队缺乏必要的尊重和管理;三是训练不到位。我希望允许州府暂时宽限一些,责令他们加强训练,等过一段时间再考核他们的成绩,根据考核结果来升迁或降职。” 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韩侂胄权倾朝野,他家中有亲戚住在越州,私底下酿酒公开贩卖,被官府抓捕入狱,连他的奴仆都被流放了。他还就绍兴府的和买(官府低价收购民物)事宜上奏,具体内容记载在《食货志》里。

后来他被任命为两浙转运副使。又一次上朝,他进言道:“欑宫(宫殿名)的维修,每年都要花费经费和总制钱四万多贯,宫殿的丹漆并没有损坏,却还要重新涂饰,墙壁也完好无损,却要重新修建,这样随意更改,浪费的钱财难以估量,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显得轻率,有损神灵,有悖圣孝。以后如果需要修缮宫殿,必须先向朝廷禀报,然后由地方官员进行核实,得到批准后才能动工。” 皇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但那些负责修缮宫殿的人却很不高兴。

他先是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后来又兼任户部侍郎。他上奏请求恢复绍兴三十一年以前的旧例,还请求重新挑选五名删修官,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他还请求严格执行保伍法。因为有人弹劾他,他就告老还乡了。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镇江府知府,然后被任命为集英殿修撰,接着又调任宁国府知府,之后升任宝谟阁待制,然后又担任潭州知府,再次升任户部侍郎,还兼任详定敕令官。

他上奏说,湖北应该储备粮食,湖南应该增加兵力。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担任平江府知府。他请求节制许浦水军,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平江府有个使臣,其实是海盗头子,他以宾客的身份招降诱导海盗同伙。海盗头子来了以后,他给予慰勉,赏赐衣物。他又招募到几千名强壮勇敢的人,任命将领统率他们,称之为“义士”;他还招募了郡城内外几千名地痞流氓,称之为“壮士”。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和军械都和官军一样,但他们更加轻便灵活,善于作战。这样一来,海路就安全了,市面上也太平无事了。

不久,他被任命为参赞督府,同时兼任镇江府知府。他请求留下驻军一千人,还想用江浙和福建的新军两千人替换旧军一千人,以防万一。朝廷觉得难以办到,于是他就请求退休了。但是,有人又弹劾他,朝廷又把他召回,让他担任户部侍郎。战争结束后,国库空虚,剩下的钱财只够维持十几天。他认真查核拖欠的赋税,堵塞官吏的贪污行为,三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相当于半年的财政储备。后来,他被任命为馆伴使,同时兼任工部尚书。

他被任命为临安府知府,当时宰相想把他招进朝廷做宾客,但他坚决推辞了。后来,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但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显谟阁直学士、建宁府知府。

进京朝见皇帝的时候,他请求朝廷严厉打击那些欺骗户籍的人。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宝谟阁学士、江西安抚使兼隆兴府知府。他在任上上奏朝廷,说南安、南康、龙泉三个县靠近溪峒地区(山区),这三个县的县令、县尉以及靠近溪峒的秀洲、北乡、莲塘三个寨子,还有永新县的胜乡寨,都应该由地方军事长官和地方行政长官从人才中挑选合适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要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他还请求朝廷下令,让各地的监察官员到州郡去挑选禁军,进行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把那些懦弱的士兵换成厢军(地方军队)。

他在任上节约了二十多万贯钱,下属官员想把这些钱献给朝廷,但他表示自己平生从未献过余钱,他把这些钱的一半给了军事长官犒劳军队,另一半则留在了府里。后来,他又被任命为焕章阁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之后升任显谟阁学士后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死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文章评论说:李衡在官场进退自如,几乎达到了明智通达的境界。王自中、家愿他们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即使遭到打击也不后悔,都是值得称赞的。

仔细研究宋朝的建国历史,可以发现它的国运兴衰与台谏官(谏官)的作为息息相关。崇宁、大观年间以后,奸佞小人掌握大权,爵位和赏赐随意滥发,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高宗、孝宗时期,朝廷重视纠正封驳官的职责,张纲压制了滥施恩惠的行为,大臣们纷纷弹劾韩俣、斥责董琏,人人展现出自己的风骨,朝中的正气也稍微恢复了一些。当时像洸、濛、淙、章、作宾这些人,个个都有政绩,他们的事迹也应该被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