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皇帝的军礼仪式。祭祀、阅兵、受降、献俘、打猎、甚至还有类似救日之类的活动,这些都跟军队有关。其中,祭祀是排在第一位的,阅兵第二,受降和献俘又排在后面。其他的像打猎之类的,也都是根据各自的性质排位的。
祭祀军队,有个专门的仪式叫“祃”。军队出征前必须祭祀,这叫“祃”。北魏时期,出征时除了祭祀,还会在军旗上加一个纛头旗。咱们唐太宗征讨河东的时候,出京前一天,还派人去郊外祭祀蚩尤,并且在北郊的望气坛上祭祀北方天王,祭品可讲究了,有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和水果。
到了咸平年间,朝廷还专门让太常礼院制定了祃仪的具体流程。祭祀的地点要专门选一块地,围上青绳,搭上帐篷,摆上军旗和六面纛旗的牌位。这些牌位大小规格都有规定,祭祀要在吉日举行,祭品也讲究,要用大牲,实在没有就用羊猪代替。祭祀用的帛长达一丈八尺,军旗用白色,六面纛旗用黑色。仪式上,都部署先献祭,副都部署接着献祭,部署再献祭三次,大家都穿着军装,并且要提前一天斋戒。将校们陪在一旁,仪式结束后焚烧祭品,然后用一只牲口祭祀战鼓。另外,还要选个日子祭祀马祖和马社。
阅兵呢,也沿袭了前朝的制度。咱们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征战四方的时候,都亲自参与阅兵,所以具体流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地点也不固定。为了练习水战,还在朱明门外挖了个讲武池;在城西杨村还修建了讲武台,秋天九月的时候,皇帝会登上高台,和大臣们一起观看大阅兵。
皇上真宗下令让有关部门在含辉门外东边的武村选址,建个大广场,再建个高台,台子上盖房子,做成行宫。
那天夜里三更,殿前侍卫和步兵骑兵部队就从各个城门出发了。第二天一大早,皇上骑着马,官员们都穿着戎装,皇上还赏赐给他们窄袖的袍子。到了行宫,军队就在台子前面列阵,左右两边相对,步兵骑兵交错排列,绵延二十里,各种卫队跟在后面。有关部门报告说军队已经列阵完毕,皇上就登上高台,面向东方,坐在军帐里,召集随行的官员一起观看军演。殿前都指挥使王超拿着五面旗帜指挥军队的前进和后退,还在两军阵营中间设立了瞭望台,让士兵拿着和台上一样数量的旗帜互相呼应。
一开始举起黄旗,所有军队都下跪行礼。举起红旗,骑兵就前进;举起青旗,步兵就前进。每次旗帜一动,鼓声震天,士兵们呐喊助威,声音传到几十里外,每种旗帜都要挥舞三次才停止。接下来举起白旗,军队又再次下跪,高呼万岁。有关部门奏报说,军队阵列整齐,士气高昂,想再进行一次演习,皇上就叫停了,然后举起黑旗,宣布演习结束。左边阵营的军队绕过右边阵营回到台前,从西北角撤出;右边阵营的军队绕过左边阵营回到台前,从西南角撤出,然后一起凯旋而归。
之后,皇上召集随行的官员们一起宴会,教坊司奏乐助兴。回宫后,皇上从东华门出来,检阅军队回营,钧容(乐队)在楼下演奏音乐,皇上再次召集官员们坐下,赐酒。第二天,皇上又赐给近臣们酒宴,在中书省;军队将校们在营中饮宴;内务人员在军器库饮宴;卫队士兵们在殿门外饮宴。
宋神宗在崇政殿看左藏库副使张斌训练出来的士兵,当场就下令让殿前步军司挑选强壮的士兵,按照张斌的方法进行训练。从此以后,驻扎营地的军队、轮流值守的军队,还有京畿三路(指当时的京畿地区)的民兵,都按照同样的方法训练,然后被召见,由皇帝亲自检阅。
总之,每次检阅禁军、驻军和民兵,都会根据士兵的精锐程度进行排名,然后赏赐金银财物;那些特别优秀的,甚至会被直接任命为官吏;而那些负责带队的将领,也会得到提升。当时泾原经略使蔡挺,他认真训练军队,检阅工作非常仔细周到,部队纪律严明,后来被提升为枢密副使。他向皇帝建议,应该定期进行军事演习和考核。以前军队演习的考核方法是七军营阵,但是评分标准不统一,前后矛盾。于是,皇帝下令重新制定考核标准,最终确定了八军法。八军法制定完成后,就颁布到全国各地。后来,又制定了九军法,甚至还用一军营的阵型在城南的开阔地进行演习,表现优秀的都会得到赏赐。 皇帝还下令,在检阅炮场、连弩,以及日常召募新兵的时候,都要按照惯例进行军事演习。
建炎三年六月,宋高宗对辅臣说:“我想亲自检阅军队。”宰相吕颐浩说:“现在正是重视军事的时候,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祖宗皇帝们一直重视军事,比如开凿金明池,就是为了练习水战。”张浚也说:“祖宗皇帝每逢上巳节游玩,都会命令卫兵进行骑射比赛,并进行奖励,这也是一种军事演习的方式。”高宗皇帝说:“我不是要长期让将领们各自检阅自己的部队,而是想召集你们一起观看,这样才能知道这些将领们到底行不行。”后来因为皇帝要巡幸各地,所以这件事最终没有实施。
绍兴五年正月,皇上第一次在射殿检阅军队。那些殿前司的军官、贴身侍卫和亲兵部队的指挥官们,都来射箭表演。一共一千二百六十人,分成二十一拨,每拨六十人。皇上大手一挥,下令户部拨款一千两黄金,交给枢密院的赏赐库,用来犒赏大家。
三月,皇上又在射殿检阅了赵青等五十个小伙子比试角力,表现好的,皇上还额外赏赐了钱财。八月,皇上在射殿检阅了从广东路经略司送来的韶州子弟陈裕,这小伙子射神臂弓的技术那叫一个棒!皇上当场就提拔他做了进武校尉,还赏赐了他紫罗袍和银腰带,让他继续留在广东路经略司当差。
绍兴十四年十一月,皇上检阅了殿前军队的骑兵和步兵,那些技艺高超的士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赏。从那以后,每年冬天都会举行这样的军事演习,人们管它叫“冬教”。
绍兴三十年十月,皇上在射殿召见三衙的统制、同统制、统领、同统领,让他们在宫里射箭。皇上还下令,其余的人也要到内殿接受训练,照例发放奖赏物品,各个部门要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奖赏。(以前每年都会召见三衙的所有官兵进行训练,但这次只召见了统制和统领,所以才特意下了这个诏令。)
绍兴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皇上在射殿隔着门帘坐着,召见新旧行门的士兵进行射箭表演。
公元1166年11月,皇上先去了候潮门外的大教场,然后又去了白石教场视察军队。参加这次活动的官员们,一大早从祥曦殿出发,穿着戎装跟随皇上。内管军、御带官、环卫官都跟着皇上,宰相以下的官员就不用跟着了。皇上在各个营帐间巡视,赏赐了食物。等到晚膳结束之后,大家不用行万福礼,也不用喝茶,皇上就回宫了。
24号这天,皇上又去了候潮门外的大教场,吃了早饭,然后又去了白石教场检阅军队。三衙(指枢密院、兵部、侍卫亲军司)的官员和将领们引导皇上前往白石教场。皇上登上检阅台后,三衙的统制、统领等官员行完礼,升起黄旗,所有军队都齐声高呼三声“万岁”行礼。之后,三衙的管军官员奏报情况,请示皇上的旨意。骑兵们上马,在教场上进行打围演练。
然后升起白旗,三个司马的军队首尾相接,呈纵队排列;再升起红旗,各部军队向检阅台合围,听到一声金锣声就停止。军队和战马都按照规定的位置,排成圆形。射猎的官兵们随着鼓声骑马射杀獐子兔子,听到一声金锣声就停止。再敲响金锣,射猎的官兵们就回到各自的队伍。升起黄旗,射猎的官兵们在御台下献上猎物。皇上慰劳了大家,赏赐了将领们鞍马、金带,也赏赐了士兵们。军队里一片欢腾,敲锣打鼓,列队站好。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
那天开始阴天,等到皇上出郊的时候,云雾散开,阳光普照,天气放晴了。皇上对主管殿前司的王琪等人说:“前几天的操练,军队纪律严明,秩序井然,没有喧哗吵闹,行动协调一致,我很满意,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王琪等人回答说:“这是陛下神武英明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六军将士恭谨效命的成果。我们希望能以此为基础,帮助陛下剿灭奸邪,维护国家安宁。”
十月,殿前司的人说:“龙王堂北边、江岸东边那片茅滩,地势平坦,很适合当教场。将坛已经修好了,到时候让三个司马的步兵和所有士兵都穿上全套装备,戴盔披甲,拿着兵器,当天先到教场那边扎营排队,等皇上登台后,等金鼓齐鸣的仪式结束后,按照官职高低依次变换阵型进行阅兵。皇上出郊,除了禁卫军外,还要从殿前司的骑兵里挑出800名骑兵,配备弓箭和兵器,组成16个队,在仪仗队前后护卫,每边8队,每队50人,来回巡逻,演奏军乐。还要从殿前司的步兵里挑出一千名步兵作为亲卫,还有三个统领级别的将官,当天先到将台下,分成左右两队,在后墙周围留出30步的空地,给禁卫军留地方,外面再设三道警戒线。”
十六号那天,皇上到了茅滩。所有的士兵和马匹,前一天都在教场东边搭帐篷宿营。这天,三个衙门的管军和各军统领将官引导皇上骑马来到护圣步军的大教场亭,皇上换上盔甲后到了茅滩。皇上登台后,三个衙门的仪式结束后,主管殿前司的王逵奏报说三司人马到齐了,举起黄旗,所有士兵三次呼喊万岁。王逵请求开始阅兵。中军吹响号角,倒转营门旗帜,骑兵和步兵列队成型,收起鼓后,连续敲响三次鼓,骑兵上马,步兵举起旗枪。敲响第四次鼓后,举起白旗,中军鼓声和旗帜相呼应,将方阵变换成防御敌人的阵型。再敲响一次鼓,步兵从四个方向做出防御敌人的姿态,边打边前进,骑兵也摆出战斗队形。再敲响一次鼓,各部队回到各自的位置。敲响第五次鼓后,举起黄旗,将圆阵变换成环形防御阵型,按照之前的步骤进行。敲响三次鼓后,举起红旗,变换成尖锐的阵型,各军相互连接,鱼贯斜列,前锋突出,后军压阵,形成冲击敌人的阵型,也按照之前的步骤进行。王逵奏报说阅兵结束,请示皇上旨意。举起青旗,变换成直线阵型,收起鼓,鸣金收兵。再次敲响三次鼓,骑兵下马,步兵放下旗枪,一切都井然有序。皇上非常高兴,加倍赏赐。士兵们欢呼感谢皇恩。号角声响起,队伍集合完毕,开始收兵。步兵分东西两边牵着马,骑兵在御台下交头接耳,依次展示精锐的大刀武艺,接着展示车炮、火炮、烟枪。接着在赭山打猎射杀野兽,马步军统制官萧鹧巴把猎到的獐鹿等献到御台下,人马撤离完毕。
皇上换回常服,骑马来到车子院,宣召殿前司的拨发官定远、侯彦昌,每人赏赐一匹马,还把侯彦昌提升为副将。进献御酒,皇上对王逵说:“今天的阅兵,进退有序,军纪严明,都是你的功劳啊!”王逵回答说:“陛下英明神武,天下皆知。军队军容,谁敢不严肃认真!”当时赏赐的酒都是满满一杯,王逵说因为军务在身,不敢饮酒,皇上说:“少喝一点吧。”亲自减去了一大半。喝完酒后,王逵谢恩退下。皇上又询问主管侍卫马军司的李舜举:“今天阅兵的军队,和以前用的军队相比怎么样?”李舜举回答说:“今天操练的军队,都是陛下平时亲自训练,施以恩惠,给予重赏,忠勇胜过从前百倍,不可同日而语。”
接下来的仪式是这样的:皇上到祥曦殿,行门、禁卫等都穿着戎装迎接皇上,行常礼。皇上到达后,知阁门官以下都穿着戎装行常礼,完毕。皇上骑马出去,随驾官员随驾到候潮门外大教场御幄殿,下马,进入幄殿换衣服,皇上穿上金甲走出幄殿,行门、禁卫等迎接皇上,奏万福。皇上骑马到教场台下马,登上台进入幄殿。随驾官员宰执、亲王、使相、正任知阁、御带、环卫官登上台,在幄殿东西两边相对而立。管军都穿着全套盔甲,拿着兵器,登上台,在幄殿南面西边站立,等待内侍喊口令排队站好。皇上走出幄殿,行门、禁卫等迎接皇上,奏万福。皇上出来后,阁门分左右引导殿前马步三司统制、统领官行常礼,完毕。然后三司将佐以下,听鼓声行常礼。然后殿帅拿着骨朵到御座前,奏报直线阵型。阅兵完毕后,再次到御座前奏报圆阵。阅兵完毕后,再次到御座前奏报锐阵。阅兵完毕后,再次到御座前奏报阅兵完毕,然后回到御座前侍立。内侍传旨给殿前太尉某,各军谢恩领旨完毕后,再由拨发官引导三司统制、统领、将佐再次拜谢皇恩,然后各回本军。皇上起身,进入幄殿换衣服,皇上走出幄殿。皇上坐下,舍人引导宰执在后面站立,等待进献御茶。舍人赞曰就坐,宰执躬身应喏完毕,站直身体,坐下。进献第一盏酒,起身站在后面,等待皇上饮酒完毕,舍人赞曰就坐,躬身应喏完毕,站直身体。等到宰执的酒到了,接过酒盏饮酒完毕,将酒盏交给殿侍。然后舍人赞曰进食,也按照同样的礼仪进行。到第四盏酒时,传旨宣劝完毕,御药传旨不必拜谢,舍人领旨赞曰不必拜谢,赞曰就坐。第五盏酒宣劝如同第四盏酒的礼仪。酒食完毕,端起御茶。舍人分左右引导宰执在幄殿重新站立,御药传旨不必拜谢,舍人领旨完毕,向宰执躬身赞曰不必拜谢,各侍立站直,下台阶回到幕次。皇上起身,骑马到车子院下马。皇上走出幄殿,到车子院门楼上,赐酒给亲王,亲王再拜谢恩完毕;然后赐酒给使相、正任和管军,知阁、御带、环卫官,完毕;依次再拜谢恩,完毕,依旧相对而立。然后亲王拿着酒盏进献给皇上酒,皇上饮酒完毕,一班人再拜谢恩,完毕;等到皇上观看完毕,起身,下车子院门楼回到幄殿。亲王以下退下,皇上骑马走出车子院门,行门、禁卫等迎接皇上,奏万福
1177年(淳熙四年)十二月,在茅滩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1181年(淳熙十年)十一月,又在龙山进行了同样的演习。1188年(淳熙十六年)十月,演习的地点选在了城南大教场,规模和仪式都跟前面几次一样。1195年(庆元元年)十月,因为天气不好,就让宰相们在大教场负责指挥演习。1196年(庆元二年)十月,演习又回到了茅滩。1202年(嘉泰二年)十二月,皇帝亲自到候潮门外教场观摩了这次大阅兵。1234年(端平二年)四月本来也计划进行大阅兵,但因为天气太热,最后取消了。
接下来是关于接受蜀国投降和俘虏的描述。宋太祖平定蜀地后,孟昶投降。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参照前朝的典礼制定接受投降的仪式。孟昶来临的前一天,在崇元殿摆好皇帝的御座和仪仗队,规格跟元旦大朝会一样隆重。到了投降当天,在皇宫御街两旁列好了大量的骑兵和步兵。在明德门外,为孟昶及其官员准备了素色的案几、席子和坐垫,在横街北边还设了一个专门的案几。通事舍人引导孟昶及其官员穿着素服、戴着纱帽,面向北方依次站好。孟昶跪下呈上投降表给阁门使,然后起身等待旨意。投降表送到御前后,侍臣宣读完毕,阁门使宣读皇帝的旨意。孟昶等人伏地叩拜。通事舍人扶起孟昶,其他官员也跟着起身。然后宣读赦免孟昶罪行的诏书,孟昶等人再次叩拜,高呼万岁。
衣库使把皇帝赏赐的衣服、帽子和腰带摆在孟昶面前,孟昶等人再次跪拜接受赏赐,然后换上新衣服,骑上马。孟昶在升龙门下马,他的官员们在启运门下马,然后按照各自的职位站好。皇帝穿着便服登上御座,百官先进去行礼,然后列队站好。阁门使引导孟昶等人入殿,他们一边跳舞一边谢恩。皇帝召孟昶上殿,阁门使引领孟昶从东边的台阶登上殿堂,宣抚使宣读皇帝的安抚诏书。孟昶走到御座前,恭敬地回答皇帝的问话后,回到原位,和他的官员们一起跳舞退场。中书省率领百官向皇帝祝贺,然后在太明殿设宴款待近臣和孟昶。
岭南平定了,刘鋹被抓了,皇上就下令让有关部门制定献俘的仪式。刘鋹到了京城,皇上在明德门等候,仪仗队列队迎接,军队和百官都穿着常服在楼前站好。专门在东西街南边,面向北边,设立了献俘的场所;刘鋹的将校们就在献俘场所前面,面向西边站着。有关部门的人带着武士,用白布条绑着刘鋹等人,前面引导着队伍。到了太庙西南门,刘鋹等人下马,进入南神门,面向西边站着,监军和将校们在南边站着。等到祭祀仪式结束后,他们从西南门出来,骑马押送到太社,仪式和刚才一样。然后押送到楼南御路西边,下马站着等候。献俘的将校们穿着戎服,佩带刀剑。负责奏报的官员站位很严格,百官都按顺序站好;奏报完毕后,皇上穿着常服坐在御座上。百官的舞蹈和礼仪结束后,通事舍人引导刘鋹到献俘的位置,将校们在楼前舞蹈完毕后,接着把写着战报的案卷抬到楼前,面向北边,宣读给中书省和门下省,程序和宣读圣旨一样。通事舍人跪下接受战报,转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再转交给代理兵部尚书。然后代理刑部尚书到楼前跪下奏报,把俘虏交给有关部门。皇上召见刘鋹,对他进行斥责,刘鋹伏地认罪。皇上下令处死他的大臣龚澄枢等人,却特赦了刘鋹及其弟弟保兴等人的死罪,还赏赐他们衣服、帽子、鞋子、笏板、财物、马匹,让他们穿上赏赐的衣服在楼下谢恩。百官祝贺完毕后,仪仗队按照仪式撤离。
南唐灭亡了,皇上在明德门接受战报,李煜和他的子弟、官员们穿着素服认罪。一开始,有关部门建议按照献俘刘鋹的仪式来进行。但是皇上考虑到李煜曾经臣服于朝廷,情况和拒不听命的刘鋹不一样,于是取消了宣读战报的仪式,派阁门使按照皇上的旨意释放了他们。
唐太宗打下太原,刘继元投降了。皇上高兴地跑到城北,摆开仪仗队,奏乐,在城楼上设宴款待大臣们。刘继元和他的官员们穿着素服站在台下。皇上派人宣读赦免刘继元的诏书,还亲自慰劳了他。大臣们都去行宫祝贺。因为当时还在军营里,所以仪式比较简陋。
刘继元到了京城,皇上宣布要把他带到太庙祭告祖先。前一天,有关部门按照祭祀太庙的常规布置好一切。祭祀当天黎明,博士官引导太尉就位,通事舍人引导刘继元站在西阶下朝东站着,他的官员们则列队站在后面。赞礼官说:“太尉再拜!”太尉拜完后,博士官引导他去盥洗,然后按照常规仪式,走到东阶脱剑脱鞋,进入第一室进献祭品,再拜。太祝跪着读完祝文后,太尉又再拜。通事舍人引导刘继元和他的官员们到第一室前的西阶下朝北站着,舍人说:“皇帝亲征,收复河东,伪主刘继元及伪命官参见。”赞礼官说:“再拜!”他们拜完后就退位。接下来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室,仪式都跟第一室一样。博士官引导太尉下阶,佩上剑,穿上鞋,回到原位。赞礼官说:“再拜!”太尉和刘继元他们都再拜,然后退下。最后在斋坊焚烧祝文。因为刘继元后来被朝廷授予官职,所以不算俘虏。
宋哲宗元符二年,西夏的王拢拶和邈川的首领瞎征等人投降了,皇上按照规定的仪式接待他们。受降那天,皇上在宣德门接受他们的投降,设置了各种仪仗队和军队,军队都穿着素服列队。投降的人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参见皇上。审问完毕,皇上下令赦免他们的罪行,并根据他们的身份赐予他们相应的官服和饰带。百官都去祝贺,皇上又两次在紫宸殿设宴款待他们。哲宗皇帝去世后,枢密院把拢拶等人留在西京等候圣旨。后来,朝廷下令取消在御楼上设仪仗队的仪式,只在后殿接见他们。拢拶他们一批,契丹公主一批,夏国公主和回鹘公主随后,瞎征他们一批,边境地区的波结和他的族人随后。各个部落的首领都跟着他们的首领,依次排列。僧尼和公主们都穿着民族服装,行民族礼节。皇上赐给他们冠服,他们谢恩后,皇上又赐给他们酒食,在宫门外面款待他们。
话说宋徽宗政和年间,朝廷要制定受降仪式。皇帝坐着御辇,来到宣德门楼上,坐在御幄里。百官和降王、蕃官们则在楼下按照等级站好,场面跟大赦天下一样隆重。
东上阁门(负责仪仗的官员)用红绦袋装着仪仗牌子,抬上楼。楼上的东上阁门官员,让内侍去皇帝那儿请示,要不要打开扇子。扇子合上,皇帝就坐上了御座,帘子也拉上了。内侍又请示打开扇子,侍卫们就按照平时仪仗的规矩站好。
然后,那些陪同降王的人,依次向皇帝行礼问安。接着,负责仪仗的官员向皇帝禀报,那些带兵打仗的将领们也向皇帝问安。再然后,负责看管降王使臣和跟随他们的旧蕃官的人,也向皇帝问安。之后,礼仪官员和负责记录的官员,引导百官横着排队,面向北方。有人喊“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两次跪拜礼,跳舞,喊三声万岁,然后再次跪拜。
领头的官员祝愿皇帝身体健康,再次跪拜后退下。百官们各自回到东西两边的位置。然后,官员引导降王穿着本国的衣服,来到楼前,面向北方站好。妇女们站在稍偏西的地方,和尚们也站在稍偏西的地方,尼姑们站在后面。
内省的官员到皇帝面前请示,等楼上东上阁门官员记录完毕后,用红绦袋把圣旨送下楼。东上阁门官员退下。降王以下的人全部伏地,东上阁门官员来了,让通事舍人(负责翻译和传话的官员)把他们扶起来。首领以下的人也都站起来,鞠躬。
阁门宣读圣旨,降王以下的人再次跪拜,僧尼只鞠躬并喊万岁。阁门官员把圣旨交给负责看管降王的人,降王等人认真听着询问。如果有要补充奏报的,阁门官员记录完毕后,再用红绦袋把奏章送上楼。如果没有要补充的,内省官员到皇帝面前请示,然后楼上阁门官员宣布赦免完毕。
负责记录的官员致谢,降王以下的人再次跪拜并喊万岁,然后恢复站立的姿势。内省官员到皇帝面前请示,然后楼上阁门官员宣布,有旨意赐给每个人衣服和腰带。楼下阁门官员领着赏赐的衣服和床铺摆放在西边,负责记录的官员宣读圣旨,降王以下的人再次跪拜鞠躬。
负责记录的官员宣布赐予的东西,赏赐完毕后,再次跪拜并喊万岁。如果赐予官职,就再次致谢并跪拜,然后回到原位换上赏赐的衣服。负责记录的官员先引导降王以下的人,到授予遥郡以上官员站立的地方,面向北方,朝东站好,喊“再拜”,喊“万岁”,再拜。
然后,引导妇女们戴上帽子和披肩,跪拜。和尚尼姑分别致谢,然后退下。然后,引导楼上侍立的官员致贺并跪拜。礼仪官员和负责记录的官员分别引导百官横着排队,面向北方站好,行礼完毕。领头的官员上前,伏地跪下,致贺,贺词由中书省根据情况撰写。致贺完毕,恢复原位。
在场的官员再次跪拜跳舞,喊三声万岁,然后再次跪拜。东上阁门官员走到楼前请示,然后在领头的官员那里宣读圣旨,有人喊“拜”,在场的官员都跪拜,宣读答复,答复由翰林院根据情况撰写。再次跪拜,喊三声万岁,然后再次跪拜。楼上枢密院的官员跪下奏报,说某官臣某某进言。礼仪完毕,内侍请示合上扇子,帘子垂下,皇帝下座。内侍请示打开扇子,相关官员领旨放鞭炮,楼下鞭炮齐鸣,百官再次跪拜后退下。
1227年三月,四川宣抚副使安丙把叛贼吴曦的头颅,还有吴曦违抗朝廷命令制造的那些东西、金国封他为蜀王的诏书和金印一起送来了。四月三日,礼部太常寺查阅了古代献俘的典礼规程,等吴曦的头颅送达那天,临安府派人看守,殿前司派两百名士兵和负责审理案件的大理寺官员一起,把吴曦的头颅押送到都堂进行检验。献给太庙和其它庙宇的仪式,由皇室宗亲南班人员负责;献给太社和太稷的仪式,由侍从官员负责。大家都在献祭的前一天到祠堂斋戒,到那天再行献祭礼。大理寺和殿前司一起商定好献祭的时间,看守和摆放吴曦的头颅和相关物品。献祭仪式结束后,把吴曦的头颅在闹市区示众三天,然后交给大理寺收进库房。
1234年,金国灭亡了。四月,京湖制置司把完颜守绪的遗骨送来。朝廷派官员按照规程向宗庙社稷报告了此事。
打猎的事儿啊,咱们太祖皇帝赵匡胤在961年,也就是建隆二年的时候,第一次在郊外组织了大型狩猎活动。先派禁军把狩猎场围起来,宫廷的五个部门都带着猛禽和猎犬跟着。皇帝亲自射杀了三只兔子,参加狩猎的官员们就进贡马匹来祝贺。后来,皇帝经常在秋冬或者正月到郊外打猎,参加狩猎的官员们有时会赏赐窄袖袍子和暖靴,亲王以下的,只要射中猎物的,都会赏赐一匹马。
唐太宗要出兵打仗之前,先在郊外检阅军队,顺便打猎。结果发现很多人偷猎狐狸兔子,他就下令禁止。有个卫兵抢了别人的獐子,按律当死,太宗说:“要是把他杀了,后世的人一定会说我重视动物轻视人命。”于是就特地赦免了他的罪。
太宗经常在腊日(腊月最后一天)组织狩猎,他告诉大臣们说:“腊日打猎,是为了顺应节气,慢慢地追逐猎物,这不算奢侈浪费。”打猎回来后,回到讲武台,奏乐,宴请群臣喝酒。后来,他又在西郊打猎,亲自射死了五只兔子。于是下令说,古代的狩猎活动,会把猎到的动物用来祭祀祖庙,这种礼仪已经很久没执行了,现在可以恢复。就这样,这项活动就成了制度。
太宗其实不太喜欢打猎,所以下令除了主管部门按照礼仪进行狩猎外,禁止在京城附近随意打猎,皇宫里的鹰犬都放了,各州也不许进贡鹰。不过后来,定难军节度使赵保忠送来一只猎鹰,叫“海东青”,太宗又把它赏赐回去了。到了腊日,太宗只让诸王在郊外稍微打打猎,皇宫里的那些负责养鹰犬的部门,也就不用再管狩猎的事了。
到了真宗的时候,他又下令,让皇宫里的骏马厩里养的鹰和猎鹰留下十来只,以备诸王在节日狩猎时用。同时还禁止圈占草地,允许老百姓耕种放牧。
宋仁宗的时候,有人说打猎是为了顺应时令,训练军队,建议恢复这个仪式。于是皇上就下令枢密院制定具体的制度。
打猎那天,五更天就出发了,皇上从皇宫东门出来,给随行的官员们每人赐三杯酒,然后奏响钧容乐,到了琼林苑门口,又赐给官员们食物。然后就在杨村打猎,在行宫里摆宴席,演奏教坊的音乐。打猎结束后,皇上还派人把猎物送到太庙去祭祀。
之后,皇上还召集当地父老乡亲来询问情况,赏赐他们食物、茶叶、丝绸,还给参与的禁军士兵们发放银子和丝绸,赏赐的多少根据功劳大小而定。宰相贾昌朝等人说:“皇上这次只是到郊外转转,顺应时令打打猎,把猎物献给太庙,这是为了彰显孝道;在开阔地带检阅军队,这是为了操练武事;询问乡亲父老,并款待他们,这是为了尊老;犒劳农民,赏赐他们东西,这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皇上这一出行,就做到了四美俱全啊!希望把这些事都记录到史书上。”皇上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第二年,皇上又在城南的东韩村打猎。从玉津园出发,换乘马匹,几千名骑兵分列左右两翼,用鼓旗指挥。围猎的范围直径十多里,部队配合默契。皇上骑在马中央,亲自拿着弓箭,多次射中猎物。当时,路边的居民有的养着狐狸、兔子、野鸭、野鸡,这些动物跑进了围猎场里。皇上说打猎是为了训练军队,不是为了单纯地猎取猎物,于是就把这些动物都放了。并且免除了围猎场内百姓一年的田赋,还召集父老乡亲来慰问。
后来,因为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皇上就停止了在京城附近打猎。从那以后,直到靖康之变,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的狩猎活动了。
打球啊,本来是军队里的一种游戏。唐太宗下令让有关部门详细制定比赛规则。三月里,在太极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球赛。有关部门把场地清理出来,在东西两边竖起两根高高的木头做球门,大概一丈多高,上面刻着金龙,下面是石头做的莲花座,还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双方分成两队,由两个承旨官守球门,两个卫士拿着小红旗记分,御龙官穿着锦绣衣服拿着哥舒棒在球场周围巡视。殿阶下,东西两边分别插着日月旗。教坊的龟兹乐队在两侧廊柱上演奏,每边五个鼓。东西球门旗帜下也各摆了五个鼓。比赛之前,宫门那边已经把双方人员名单都准备好了。亲王、近臣、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驸马都尉、各部门的使和副使、供奉官、殿直都参加了比赛。两队的官员,宗室、节度使以下的官员都穿着不同颜色的绣衣,左队穿黄色的,右队穿紫色的;打球的供奉官,左队穿紫色的绣衣,右队穿红色的绣衣,都穿着乌皮靴,戴着插着装饰品的帽子。皇家的马厩提供了训练有素的马匹和马鞍马具。
皇上骑着马出来,教坊奏响了《凉州曲》,各部门的使以下官员在前引导,其他的官员在后面迎接。皇上到了太极殿,群臣谢恩,然后依次上马,马匹都排好队,两队从两侧进入场地,在西厢房列队站好。皇上骑马停在殿前西南方向。内侍打开金盒子,拿出一个朱红色的球扔到殿前。通事舍人禀报说:“皇上这边先打东门。”皇上击球,教坊奏乐击鼓。球进了球门,旗帜飘扬,鸣金收兵,鼓声停止。皇上调转马头,臣子们敬酒祝寿,献上礼物祝贺。皇上赐酒,大家列队叩拜,喝完酒后重新上马。皇上第二次击球后,才命令诸王大臣骑马争抢击球。球门下的鼓擂响了,快到球门时,两边的鼓声更加急促。球进了球门,鼓声连续敲响三遍。球门两边各摆放了二十四面绣旗,东西殿阶下还搭设了空的旗架。每队进一球,就在旗架上插一面旗子做记号。皇上进球,音乐稍微停一下,官员们高呼万岁。大臣们进球就欢呼,进球的人下马谢恩。三次击球结束以后,皇上在殿内设宴款待参加比赛的官员。还有徒步击球的,骑驴骡击球的,有时让供奉的官员们分组比赛娱乐。
话说宋朝,那会儿遇到日食,可是件大事。建隆元年,天文台说五月初一要日食,赶紧让大家收起兵器盔甲,别打仗了。朝廷下令,皇帝得躲到别的地方去,穿素服,百官各回自己部门待着,还要派人去祭祀土地神,按老规矩来。
景德四年五月初一,又日食了。皇上躲到别处办公,不理政事了。
到了至和元年四月初一,又日食了!皇上这回可大方了,先发个诏书说要改元(改年号),换衣服,躲到别处,还少吃点。百官跑到东边宫门那儿,上表请求皇上回正殿,恢复正常饮食。三次上表后,皇上才答应。日食那天,派人去祭祀土地神,结果那天阴雨还打雷,一直到下午才看到日食,还好,只遮了九分之一不到。百官赶紧道贺。话说早些年,皇祐年间,连续三次日食皇上都不接受祝贺,百官还为此上表呢。
嘉祐四年,皇上下了道旨,以后正月初一要是日食,就别上表祝贺了。从十二月二十一日开始,皇上就不上朝了,少吃点,宴请辽国使臣的宴会也取消了歌舞表演。日食那天,还是派人去祭祀土地神。百官三次上表后,皇上才回正殿,恢复正常饮食。六年六月初一又日食了,皇上让礼仪官员仔细查查以前的典故。皇上穿素服,不上朝,不办公,百官也都停下手头的事,各回部门待着。
日食前两天,郊祀官员和宫门守卫就到位了,巡逻的官员和乐队也按规定准备好旗帜,分别在四个宫门下面站好。龙蛇鼓也摆好了,东门在北边朝南放,南门在东边朝西放,西门在南边朝北放,北门在西边朝东放。每个队都有个队长拿着刀,带五个士兵拿着不同的兵器,站在鼓的外面,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郊祀官员站在祭坛上,坛子四周用红绳绕三圈。北边还立着黄旗,龙蛇鼓放一个,弓放一把,箭放四支。所有乐器和兵器都静悄悄地等着,等天文台的人说日食开始了,就举起旗子,开始打鼓,祭祀官员开始祭祀,太祝念祭文,祭文的内容都是责备阴气,祈求阳气。天文台的人说日食结束了,就停止打鼓。要是天气不好,什么也看不见,那就不用打鼓。从那以后,每次日食,都按这个规矩来办。
公元1067年,皇帝下令说:“古代发生日食的时候,所有官部门都要坚守岗位,这是为了敬畏上天警示,以防万一,现在却没有人这样做,这可不是一个细心谨慎的帝王应该有的做法。让中书省讨论一下应该怎么执行。”
公元1073年四月初一,发生了日食,皇帝下令换上素服,避开宫殿,减少膳食,一切按照旧例办理。同时,还下令赦免全国死刑以下的罪犯。
政和年间,朝廷制定了《合朔伐鼓仪》的规章制度:相关部门按照规定摆放太社祭祀用的玉币、笾、豆等祭器。太社的四个门,以及坛下靠北的地方,各放一个鼓,旁边还要插上旗帜,旗帜的颜色要根据方位而定。坛下立起黄色的旗帜,旗杆长十尺,旗子长八尺。祭祀那天,仪式开始之前,太官令要带领手下人员准备好祭品,光禄卿要检查;然后,监察御史、奉礼郎、太祝、太官令依次入场就位,再拜;接着,告祭的官员就位,也再拜;然后,御史、奉礼郎、太祝上场就位。太官令走到酒尊旁,告祭的官员洗手后,到太社前上三次香,献上玉币,再拜后回到原位。过一会儿,告祭的官员再次洗手,拿着爵杯三次祭酒,献上酒爵,然后俯伏起身,稍作停留,带领太祝到神位前跪读祝文。告祭的官员再拜后退下,开始击鼓。在日食发生之前,太史官要派一人站在坛下观察日食。鼓吹令要带领十个乐工,穿着规定的服装,分别站在鼓的左右两边等候。太史官一旦宣布日食发生,乐工就要一起击鼓。日食结束,太史官宣布停止,才停止击鼓。日食当天,朝廷停摆,但各部门都要像往常一样坚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