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他四岁就没了父亲,每当听到别人提起他父亲,总是忍不住悲伤哭泣。后来凭借家世背景考取功名,被任命为郴州县尉。

有一天,县里发生命案,被害者尸体却找不到,官吏抓了死者邻居,逼迫他承认罪行,想以此结案。唐恪坚决反对,上司劝他说:“要是处理不好,会连累你的。”唐恪却说:“我身为县尉,连盗贼都抓不到,难道还要让无辜的人枉死吗?”于是他亲自出马寻找,到了晚上,好像有人来报信,第二天早上就找到了尸体,并抓到了盗贼。

后来,唐恪升任榆次县令。榆次县有个地头蛇,在当地势力很大,经常庇护奸邪,不交纳赋税,以前没有人敢管他。唐恪用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个地头蛇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悔过自新,从此变成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唐恪的政绩得到了认可,被提升为河东常平提举、江东转运判官。

大观年间,牂牁地区归顺朝廷,唐恪被召为屯田员外郎,奉命招抚当地少数民族。起初,少数民族对朝廷心存疑虑,穿着盔甲准备对抗。唐恪却主动撤掉士兵和卫队,只带着几十个士兵前去。少数民族看到唐恪如此坦诚,纷纷欢呼雀跃,放下武器表示愿意听从朝廷的安排。由于唐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被提升为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

有一次,唐恪迎接辽国使臣回国,他向朝廷汇报说,河北边防设施松弛,应该趁现在太平时期,及时整顿边防。徽宗皇帝非常赞赏他,说:“这件事除了你,谁还能胜任呢?”于是任命他为都转运使,并加封集贤殿修撰。后来,有宦官奉旨要唐恪购买东西,唐恪没有答应,宦官很生气,唐恪因此被贬为直龙图阁、知梓州。

在梓州任职五年后,唐恪被调到沧州。沧州发生水患,河水冲到城下,唐恪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救灾。都水监孟昌龄派人来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回复说,现在水势凶猛,船只应该留作应急之用;沧州地处边境,调兵遣将必须得到朝廷的命令才能执行。孟昌龄很生气,弹劾了唐恪,但唐恪并没有因此动摇,继续全力以赴治理水患。水患过后,沧州城得以保全,朝廷下诏嘉奖了他。唐恪随后上书朝廷,请求暂时免除保甲、保马的例行检查,并减免一些赋税,对受灾百姓进行救济。还没等朝廷批复,他就已经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了,百姓们都很高兴。

好家伙,他先是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然后又当上了扬州知州,紧接着就被朝廷召回,升任户部侍郎。那会儿京城发了大水,黄河都快决堤了,这可是个大麻烦!皇上就派他去处理。有人建议干脆把南堤决了,这样就能减轻皇宫的压力。但他坚决反对,说:“水位上涨,堤坝崩溃,这后果谁都承担不起啊!现在决堤,淹的可是老百姓啊!” 他立刻坐上小船,亲自查看水流的情况,想办法疏导。最后,他决定打开金堤,把水引到黄河里去。没几天功夫,水位就下降了。他去见皇上汇报情况,皇上高兴地说:“宗庙社稷能保住,全靠你的功劳啊!” 他赶紧谢恩,然后又上书皇上说:“水属阴,这次竟然冲到皇宫,老天爷是不是在警告皇上,阴气太盛了?希望皇上能重视时政,更加谨慎地对待天意。”

宣和年间,他升任尚书,皇上还答应让他当宰相。可惜啊,被奸臣王黼陷害,被贬到滁州当知州。有人弹劾他,说他在滁州修建府邸,劳民伤财,超过了规定的标准。于是,他又被调到鸿庆宫当提举。过了五年,他又被任命为青州知州,还没出发,就被召回朝廷,先当了吏部尚书,后来又调到户部。他又请求外放,被任命为延康殿学士,主管潭州。临走之前,他还想回老家钱塘扫墓,然后再去上任,结果最后被任命为杭州知州。

靖康初年,金兵打进汴京,李邦彦推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升任中书侍郎。当时很多人都在皇上面前告状,说宣和年间的那些坏事。他对皇上说:“要改革弊端,应该循序渐进,先解决眼前最紧急的事情。那些人只顾眼前痛快,翻旧账,揭伤疤,岂不是寒了皇上的心?像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这些人,已经被贬斥了,就先放过他们吧。等边境战事平定之后,再请皇上下一道诏书,让全国上下一起把这些事彻底忘记,谁敢反对?”皇上说:“你说的很有道理,你帮我起草一份诏书,把这个意思告诉大家。”皇上还赏赐给他东宫旧藏的万卷书籍,还让他提拔子璟为直秘阁,但他坚决推辞了。

八月,我被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上对我非常器重。但是,我在担任宰相期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金兵又来入侵,要割占三镇,我召集朝臣商议,认为应该答应他们的要求的人占了大多数,我也同意了。使者刚走,各路勤王军队就集结起来了,我却下令他们不要前进,全部撤军回去了。等到金兵攻到城下了,我才后悔莫及,我私下对皇上说:“唐朝从天宝年间以后,屡次失败又屡次兴复,是因为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仿景德年间的做法,留下太子监国,皇上您西逃洛阳,占据秦州、雍州,亲率大军征讨,图谋恢复。”皇上本来要采纳我的建议,但是开封尹何某进宫面见皇上,引用苏轼的论述,说周朝的失败,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皇上听了之后立刻改变主意,重重地跺了一下脚说:“现在应该拼死保卫社稷!” 我被提升为门下侍郎,我的计策没有被采用。

后来,我跟着皇上巡视城防,遭到百姓的攻击,我骑马才得以脱险,于是就回家请求辞职。御史胡舜陟随后弹劾我的罪过,说:“我的智谋不足以应对边境战事,只会结交内侍,现在国家形势日益危急,实在不能让我担任要职。”于是,我就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京城失守,皇上被金军俘虏,到了金军大营,我说:“这次算计错了,一旦进去,就回不来了。”后来皇上被送回宫中,我来到宫门口迎接,请求觐见,但没有被允许。第二年正月,皇上再次被金军俘虏,我说:“一次就够糟糕了,还能有第二次吗?”等到金兵逼迫百官拥立张邦昌,派吴乞买、莫俦入城来索取拥立的文书,我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后,就服毒自尽了。

李邦彦,字士美,是怀州人。他父亲浦,是个银匠。李邦彦喜欢和进士们交往,河东地区考中进士来京城的人,一定会到怀州拜访他。李邦彦有什么事情要办,他父亲就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帮他,还会资助他的路费,因此李邦彦的名声非常好。他考取了太学生,大观二年,他考中上舍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并试任符宝郎。

李邦彦这人啊,长得俊俏,文采也很好,写起文章来又快又好。但是他从小在平民百姓里长大,接触的都是些粗俗的事,说话很利索,擅长唱歌跳舞,还会踢球,经常用些市井俚语写词作曲,老百姓都争着传唱,他自己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李浪子”。有人弹劾他行为放荡不检点,结果把他从符宝郎的职位上撤了,又让他当了校书郎。没多久,就升了吏部员外郎,还兼管议礼局,后来外放河阳做知州,又被召回朝廷当起居郎。李邦彦很会巴结领导,大家都推荐他,于是他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

宣和三年,他当上了尚书右丞;五年后,又升任左丞。浦死后,追赠他龙图阁直学士的称号,谥号为“宣简”。李邦彦复职后,和王黼关系不好,就暗中勾结蔡攸、梁师成等人,诬陷王黼,把他弄下台了。第二年,李邦彦当上了少宰,但他没啥政绩,只会阿谀奉承,混日子而已,京城里的人都叫他“浪子宰相”。徽宗禅位后,他被任命为龙德宫使,又升任太宰。但他看到大家都不支持他,外敌又日益逼近,就上书请求退休。金兵已经快打到京城了,李纲、种师道都被罢免了,李邦彦却坚持要割地求和。几百个太学生在宣德门前上书,说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赵野、王孝迪、蔡懋、李乂这些人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贼,请求朝廷惩罚他们。李邦彦下朝的时候,一群人指着鼻子骂他,还想打他,他赶紧跑才躲过一劫。后来,他被任命为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兼任太一宫使。没过几天,吴敏又把他请回来当太宰,大家都觉得很震惊,纷纷议论。后来他又外放邓州做知州,最后请求退休,去亳州明道宫当提举。建炎年间,因为他主张和议误了国家大事,被贬为建武军节度副使,发配到浔州。

蔡京、王黼当权的时候,很多依附他们的人都被提拔到政府里做官,比如余深、薛昂、吴敏、王安中、赵野这些人,史书上对他们记载不多,我就顺便把他们写在这里了。余深是福州人,元丰五年考中进士。崇宁元年,他当上了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后来又改任司封员外郎,接着升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还试任辟雍司业。

他官做到御史中丞兼侍读。审理张怀素案时,牵扯到蔡京,他和开封尹林摅暗中掩盖,凡是案情涉及蔡京的部分,都直接烧掉。蔡京因此大力提拔他和林摅,两人很快都当上了执政。大观二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然后升任尚书左丞。三年后,又升任中书侍郎;四年后,再升任门下侍郎。蔡京退休后,他心里不安,多次上书请求辞职,最后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到青州做地方官。

政和二年,蔡京又回朝执政,他又被重新启用,担任门下侍郎。七年,升任少宰。宣和元年,他当上了太宰,接着升任少保,被封为丰国公。后来又加封卫国公,并升任少傅。当时福建因为强征花果扰民,他为此上奏,徽宗很不高兴。于是他请求辞职,被外放为镇江军节度使、知福州。靖康初年,又加恩特进,被封为观文殿大学士。按规定,仆射、宰相、宣徽使都可以兼任州府长官,但他身为少傅、节度使却只做福州知州,这是官吏失职。

他巴结蔡京,两人狼狈为奸。蔡京的奸计诡计之所以能得逞,他可是帮凶头子,林摅次之。很多人多次上奏弹劾他,他更加害怕,请求退休。建炎二年,他被降为中大夫,到临江军居住。后来因为渡江大赦,他才回到家乡,最终去世。他的儿子日章,也因为被人弹劾,被罢免了徽猷阁待制的职务。

薛昂是杭州人,元丰八年考中进士。崇宁初年,他历任太学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后来做了殿中侍御史,试任起居郎,改任中书舍人兼侍讲,最后升任给事中兼大司成。薛昂学识浅薄,士子要是引用《史记》《汉书》里的说法,他就会直接否定。在哲宗时期,他经常请求取消史学,哲宗斥责他庸俗谄媚。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因为不称职被改任刑部尚书,后来又调任兵部。大观三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第二年,他请求外放,出任江宁知府,后来又调任河南。很久以后,他被任命为嵩山崇福宫提举。

公元1113年,蔡京又重新掌权了,章惇呢,又从尚书右丞升到左丞,后来又升了门下侍郎。没多久他就自己请求退休了,被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佑神观使,还被加封为特进,兼任资政殿大学士、知应天府(南京)。章惇跟余深、林摅这些人一直都跟蔡京穿一条裤子,甚至家里人都得为蔡京避讳。要是谁不小心说错了话,得罪了蔡京,章惇就会狠狠地惩罚他。有一次,他自己也说错了话,竟然直接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靖康初年,有人揭发他的罪行,朝廷就让他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衔退休了。后来杭州发生兵变,章惇没有主动请命去处理州里的事情,结果被责令去徽州居住。章惇是王安石的粉丝,曾经在王安石家里下围棋、斗诗,结果棋局输了,诗也写不出来,还是王安石帮他写的,当时的人们都觉得很好笑。

吴敏,字元中,是真州人。公元1108年,在辟雍的私下考试中,他考了第一名。蔡京很喜欢他的文章,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吴敏拒绝了。于是蔡京提拔他做了浙东学事司干官,后来又做了秘书省校书郎,之后蔡京又推荐他做了馆职。中书侍郎刘正夫认为吴敏从来没有去过中书省,不应该直接任命,蔡京就请求皇上御笔特召吴敏上殿,直接任命他为右司郎官。从此以后,有了御笔特召的先例,要是谁违反了这个规矩,就按大不敬论处。所以那些权贵们都争着要皇上御笔特召,而那些负责审核奏章的人也就失业了。吴敏后来又升了中书舍人、同修国史,最后做了给事中。吴敏是蔡京提拔起来的,但是当时郑居中当政,吴敏多次批评郑居中的错误,郑居中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吴敏因为驳回了一个应该处死的盗贼的案子,被罢官,做了右文殿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兼侍讲。

徽宗皇帝打算退位,蔡攸知道了皇帝的心思,就带着李纲去面见皇帝。当时朝中大臣都在,李纲先汇报了政事,然后直接问皇帝:“金兵撕毁盟约,兴兵入侵,您打算怎么办啊?” 徽宗皇帝皱着眉头说:“这可怎么办呢!”其实,皇帝早就决定要逃到南方去了,已经下令户部尚书李棁先去金陵(南京)驻守。李纲从宫里出来后,立刻跑到宰相府,说:“朝廷这是打算放弃京城啊,这算怎么回事?如果这个命令真的执行了,我死也不会遵从!” 宰相们听了李纲的话,就取消了李棁的任命。

太子被任命为开封府尹,这说明皇帝退位的决心更大了。李纲趁着跟皇帝说话的机会,推荐了李纲。李纲之前就劝过李纲,说皇帝应该效仿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做法,禅让皇位,所以李纲推荐李纲,是想看看皇帝会不会问起这件事。第二天,大臣们去给皇帝汇报工作,徽宗皇帝只留下了李邦彦,跟李纲谈了他昨天说的话。皇帝任命李纲为门下侍郎,辅佐太子。李纲吓了一跳,说:“我既然已经参与了制定计划,就应该跟着陛下一起南下。陛下您正要退位,却给我这么高的职位,我哪敢接受啊?” 徽宗皇帝说:“没想到你居然这么敢说话!”于是就让李纲起草禅让皇位的诏书。

钦宗皇帝即位后,徽宗皇帝搬到了龙德宫居住,李纲和蔡攸一起担任龙德宫的副使,后来升任枢密院知院,又当上了少宰。李纲主张议和,跟太宰徐处仁意见不合,两人争论得很厉害,还闹到了皇帝面前。御史中丞李回弹劾了他们,李纲和徐处仁都被罢官了,改任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过了一段时间,有人说李纲包庇蔡京父子,于是他又被外放,先是被贬到扬州,后来又被贬到崇信军节度副使,最后被安置在涪州。建炎年间初年,他又被调到柳州。不久,因为范宗尹的推荐,他又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但是李纲拒绝了,请求退休,最终被任命为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他又被恢复观文殿大学士的职位,担任广西、湖南宣抚使,最后死在了任上。

王安中,字履道,是河北阳曲人。他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瀛州当了个小官,后来又在大名府当主簿,之后升任秘书省著作郎。宋徽宗政和年间,全国上下都在吹嘘祥瑞,大臣们纷纷写文章歌功颂德,徽宗看了王安中写的文章,觉得他真是个人才。有一天,徽宗临时出了三道制诏让他起草,王安中立马就写好了。徽宗看完后,直接在稿子上批注:“可以任命为中书舍人。”没多久,他就从秘书少监升任中书舍人,之后又升任御史中丞。

有一次,开封的巡逻士兵晚上追捕小偷,小偷跑了,有个老百姓刚好出来,被士兵误抓当成了小偷。老百姓告到官府,受尽了拷打折磨,最后被迫认罪。王安中查明真相,平反了冤案,并且惩治了那些滥用职权的官吏。

有个叫徐禋的人,靠着鼓吹扩大铸币的办法讨好蔡京。蔡京奏请皇上,让徐禋负责东南九路的铜矿事务,并且让他搜罗宝物。徐禋大肆兴建冶炼厂,规模比以前大了几十倍,还请求开采洪州严阳山的铜矿,逼迫有关部门每年上缴几十万两铜。实际上,他炼出来的铜却少得可怜。后来,徐禋黔驴技穷,就谎称找到了稀世珍宝和古代的宝物,请求把这些东西送进书艺局,蔡京竟然同意了。王安中却指出徐禋欺骗皇上,扰乱地方,应该让九路监司调查此事,结果徐禋最终受到了处罚。

当时皇上迷信神仙,蔡京就推荐了一个叫王仔昔的方士,靠着妖术蒙骗皇上,朝中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和他暗中勾结。王安中上疏建议,以后招揽山林中的道士,必须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道士出入宫廷,必须严格审查他们的行动路线,同时还要严格禁止百姓与这些道士来往;他还列举了蔡京欺君罔上、祸国殃民的几件事。皇上听了很震惊,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王安中又两次上疏弹劾蔡京,皇上说:“我本来想马上采纳你的奏章,但是快到天宁节了,等节后再罢免蔡京。”蔡京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害怕,他的儿子每天都在宫里哭着求情。皇上最后把王安中提升为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承旨。

公元1111年,也就是宣和元年,他当上了尚书右丞;三年后,又升职成了左丞。后来金兵打到燕京来了,朝廷要派大将去应对,安中主动请缨。王黼在皇上面前给他说了好话,于是他就当上了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还兼任燕山府知府,那个降金的将领郭药师当了他的副手。这郭药师特别嚣张跋扈,府里的事情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安中根本管不了他,只能顺着他的意思来,结果郭药师就更无法无天了。没多久,安中又升了官,先是被加封为检校少保,后来又成了少师。

那时候,山后的好几个州都已经被金兵占领了,只有平州还在张觉手里。金兵攻打燕京的时候,封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后来张觉反叛了金朝,金兵又来攻打他,张觉打败了,逃到了燕京。金兵马上就来要人,安中没办法,只好把张觉给勒死了,把他的脑袋送给了金兵。郭药师当时就放话了:“金兵想要张觉就给了他们,要是他们要我,我也会给他们!”安中一听这话吓坏了,赶紧把郭药师的话报告给了朝廷,然后极力请求辞官。从那以后,郭药师就更加肆无忌惮了,金兵也因为这件事最终挑起了战争。后来,安中被调回朝廷,担任上清宝箓宫使兼侍读,还被加封为检校太保、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靖康初年,有人弹劾安中与王黼、童贯勾结,而且对郭药师叛变的事情没有及时察觉,于是他被罢官,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之后又被降职为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到南京分司,住在随州;后来又贬到单州当团练副使,最后被安置到象州。高宗皇帝即位后,把他迁到了道州,不久后就让他自便了。绍兴初年,他又被恢复了左中大夫的官职。他的儿子安辟章在泉州做官,把安中接了过去,没多久安中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安中写文章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尤其擅长骈文。徽宗皇帝曾经在睿谟殿设宴,让安中赋诗一百韵来记述这次宴会。诗作完成后,徽宗皇帝赞叹不已,下令把诗歌在大殿的屏风上抄写,还把诗歌的副本赏赐给所有的侍臣。可见徽宗皇帝对他的器重。他著有《初寮集》七十六卷流传于世。

王襄,一开始叫王宁,是河南南阳人,考中了进士。崇宁二年,他在军器监当主簿的时候,因为上奏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升职做了库部员外郎,后来又调任光禄少卿,然后被派去陕西考察。考察回来后,他当上了显谟阁待制,同时兼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的事务非常繁多,当时积压的案件涉及上千人,监狱里关满了犯人。王襄日夜审理案件,仅仅四十天就全部处理完毕;一个月后,监狱再次空空如也。

之后,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吏部侍郎,被任命为杭州知州;还没到任,就被改派到海州;接着又被改派到应天府,随后又调到郓州。后来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之后又调任兵部尚书,然后外放为颍州知州,最后又调到永兴军。这时候碰巧有个叫王宁的蒲城贼寇,跟他的名字一样,他就请求改名为王宓。结果被左司谏石公弼弹劾,被贬到汝州,不久后被撤销了学士头衔,改任南京鸿庆宫提举。

大观三年,他被任命为集贤殿修撰,担任潭州知州,之后又升任兵部侍郎,出使高丽。回朝后,他向皇帝汇报的情况很得皇帝欢心,皇帝还赐他名为“襄”。此后,他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最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因为推荐了皇帝身边的近侍,被贬为延康殿学士,外放亳州知州;之后又因为与郭天信来往密切而被罢官,改任嵩山崇福宫提举。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担任郢州知州,恢复了学士的官职,不久后又加封资政殿学士,调任淮宁府知府。因为上奏的事情得罪了王黼,再次被贬为崇福宫提举。

宣和六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尹。金兵再次入侵,他被任命为西道都总管,张杲担任他的副手。高宗皇帝设立大元帅府,王襄率领自己的军队在虞城县与其他军队会合。高宗皇帝即位后,任命王襄为河南府知府。王襄最初与赵野一起负责统领西北道的军队,金兵围攻京城时,朝廷征调他们入京勤王,但两人却故意绕路耽搁。最终,他被降职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发配永州安置,最终在那里去世。

赵野,开封人,政和二年考中了进士。后来他当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还做过起居舍人兼太子舍人,之后又升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大司成,最后当上了刑部尚书、翰林学士。那时候蔡京、王黼轮流当政,拉帮结派,互相排挤,很少有人能做到左右逢源,但赵野跟他们相处得都很好,蔡京、王黼也都很信任他。宣和七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任左丞。

靖康初年,他当上了门下侍郎。徽宗皇帝东逃时,诏令赵野担任行宫迎送使。但是因为左司谏陈公辅的谏言,赵野被免去了差事,外放为北道都总管,颜岐担任他的副手。没过多久,他又被罢官,去嵩山崇福宫当提举。后来元帅府成立,朝廷命令他和范讷担任宣抚司,镇守东京,接着又率领军队驻扎在宛亭,等待朝廷的援军。王襄被问责后,赵野也被降职为安远军节度副使,被安置在邵州。

建炎元年,赵野再次被起用,担任密州知州。当时山东盗贼横行,朝廷的车驾已经到了淮南,命令也无法传达,赵野竟然弃城而逃。他的部下杜彦等人乘机作乱,把赵野追了回来。杜彦把他押上堂,质问他:“你是知州,却带着家人先逃跑了,这州里的人,谁来管?”赵野答不上来,于是被杜彦杀害了。他的家人都被贼人抢掠一空,只有他的儿子学老侥幸逃脱。

曹辅,字载德,是南剑州人,也考中了进士。政和二年,因为在词学方面造诣深厚,他被授予通仕郎中。他历任秘书省正字。

从政和年间开始,皇帝经常微服私访,乘坐小轿出行,身边跟着几个内侍。朝廷还设立了行幸局,如果皇帝出宫,行幸局就说皇帝有行程安排;如果第二天皇帝还没回来,行幸局就传旨说皇帝身体不适,不能上朝。一开始,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些事。直到蔡京在谢表中写道:“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这件事才通过邸报传遍全国,朝中大臣也都纷纷附和,没有人敢说话。曹辅上了一道奏疏,大概意思是:

皇上您不喜欢住在皇宫里,经常坐小车,在城里乡下到处乱逛,玩得开心了才回来。开始的时候,路上的人说话还有些顾忌,现在都习以为常了,比如哪天从哪条路去哪,几点回来的,都说得明明白白,而且车子的装饰也很容易辨认。我没想到皇上您把国家大事都放在一边,只顾着享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本来就是以人为本,团结一心就是君臣一体,离心离德就如同楚国和越国一样,国家兴亡就在一瞬间,太可怕了!以前仁宗皇帝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总是担心他们受苦受难。现在宫里管理松懈了,守卫随意出入皇宫,差点就撞到皇帝的乐器了。幸好老天保佑,皇上平安无事。俗话说得好,“盗憎主人”,主人又有什么对不起小偷的呢?更何况现在您已经裁减冗员,取消了不合理的俸禄,铲除了佛教寺庙,惩治了贪官污吏,那些老百姓哪能个个都引咎自责,老老实实呢?万一哪天您出行没有防备,有个心怀不轨的人,起了歹心,像毒蜂猛兽一样袭击您,即使有神灵保佑,也会损害您的威严,造成重大损失啊!更何况还有很多臣子不敢直言进谏,您更应该警惕啊!

我希望皇上您能深居宫中,保持威严,以至高无上的姿态治理国家,以日月运行的规律为准则。如果皇上您要出宫,就让太史局择吉日,相关部门清理道路,三军卫队和百官护卫左右。如果说为了节省开支,方便公私,那就临时下旨,保留必要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虽然这并非祖宗的旧制,但比起微服私访,和老百姓一样出入,岂不是更好?堂堂皇宫变得平淡无奇,百姓的怨气也少了,不是更好吗?

上奏的疏文呈递给了宰相,命令他到都堂接受审问。太宰余深说:“我一个辅佐的小官,哪敢议论国家大事啊?” 辅臣回答说:“大官不说,所以小官才说。官职有大小之分,但爱戴君主的心,都是一样的。” 少宰王黼斜眼看了看左丞张邦昌和右丞李邦彦,问:“有这事吗?” 他们都说不知道。辅臣说:“这件事就连街坊邻居的小老百姓都知道,您身为宰相,却不知道?既然连这点都不知道,还当什么宰相!” 王黼因为辅臣的直言顶撞而生气,命令官吏记录辅臣的供词。辅臣拿起笔写道:“我这点微薄的心意,什么好处都不图,只是为了爱戴君主。” 说完就退下,在家中等待处罚。王黼上奏说,不重罚辅臣,难以平息流言,于是将他贬官到郴州。

辅臣料到自己一定会获罪,于是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和亲戚朋友,然后闭门写奏疏。傍晚,有只凶恶的鸟在屋顶鸣叫,声音像纺车一样,他知道这是不祥之兆,但也不在意。他在郴州待了六年,王黼当政期间也没能调回,辅臣也泰然处之,毫不在意。

靖康元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又担任殿中侍御史、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没过几天,又升任延康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没多久,就被免去了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金兵围困汴京,要求亲王和大臣出城议和,辅臣和尚书左丞冯澥一起出使金军主帅粘罕的军营。康王在相州设立元帅府,金兵请求钦宗皇帝下诏召他,于是派辅臣去迎接。到了曹州,却没见到康王,于是就跟着二帝一起被金兵扣留了。张邦昌请求放回辅臣,辅臣回朝后,请求告老还乡,但张邦昌没有同意。康王到达南京,张邦昌派辅臣去见他。康王即位后,辅臣仍然担任原来的官职。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下诏书厚加抚恤他的家人。

耿南仲,开封人。与余深同一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两浙常平提举、河北西路转运判官、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夔州路提点刑狱、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入朝后担任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因触犯了什么事被罢官,出任衢州知州。政和二年,他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太子右庶子,后改任定王、嘉王侍读,不久又试任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后改任宝文阁直学士。他在东宫服务了十年。

宋钦宗皇帝把皇位让出去后,就病了,住在福宁殿里休息。宰相和百官都去殿里侍候,天黑了也不敢离开。李邦彦说:“太子以前跟耿南仲关系很好,可以把他叫来。”耿南仲和吴敏就进宫侍疾。第二天,皇帝登基了,就封耿南仲为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没过多久,就免了他的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新皇帝因为耿南仲是太子时期的旧臣,对他很尊重,赏赐给他一套宅子,又升他做了尚书左丞、门下侍郎。

金兵又来攻打京城了,要求割让三镇求和。大多数大臣主张抵抗,只有耿南仲和吴开坚决主张割地求和。康王要去军营,想让耿南仲一起去。皇帝觉得耿南仲年纪大了,就派他的儿子,中书舍人耿延禧代替他去。金兵打到洛阳,不再提割让三镇的事了,直接要求以黄河为界。于是朝廷决定派大臣去议和,耿南仲以年纪大为由推辞,聂昌则以家中有事为由推辞。皇帝大怒,立刻命令耿南仲去河东、聂昌去河北,负责议和割地的事。

耿南仲一开始觉得自己在太子东宫的时候就侍奉过皇帝,应该位高权重,可是吴敏、李纲却越过他,官位比他高,他心里很不平衡。所以,他经常跟别人意见相左,排挤那些不听他话的人。李纲他们主张坚决抵抗,而耿南仲极力反对,一心只想议和,所以朝廷的战备都荒废了。康王在相州,耿南仲和金使王汭一起去了卫州。卫州的乡兵想杀王汭,王汭逃跑了,耿南仲一个人跑到卫州,卫州人却不让他进城。他就跑到相州,按照皇帝的旨意告诉康王,让他带河北的军队进京勤王,然后他们一起张贴招兵的告示,百姓们这才安心。 二帝北狩后,耿南仲和文武百官一起拥戴新帝登基。

高宗当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桧这个人靠不住。秦桧自己也想着退休,于是高宗就把他免职了,让他当了个观文殿大学士,还让他去杭州洞霄宫养老。 而李纲呢,当时是龙图阁直学士,被派去宣州当官。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李纲主张议和,误了国家大事,皇上就下令取消他的学士头衔,李纲也丢了官,只能领着俸禄在家闲着了。 后来,皇上又把秦桧发配到临江军去住。御史中丞张澂又出来告状说:“秦桧当初催促李纲去救援河东,结果导致军队溃败,他根本就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在报私仇!”皇上说:“秦桧害死了徽宗,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我以前都想亲手杀了他!” 于是,皇上就降秦桧的官职为别驾,把他发配到南雄,结果秦桧在去南雄的路上,死在了吉州。到了建炎四年,皇上又让秦桧恢复了观文殿大学士的职位。

王宇,字元忠,是江州人。他父亲王易简,是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讲。王宇做过校书郎、著作佐郎、度支员外郎兼编修官、国子司业,后来当了起居舍人,又改任中书舍人兼蕃衍宅直讲。 钦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给事中,还让他兼任迩英殿经筵侍讲,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最后做到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康王去金国当人质的时候,让王宇当尚书左丞陪同前往。王宇害怕去,就假装做了个梦,说梦里有什么兆头,请求免职。他父亲王易简也上书请求皇上免去王宇的职务。皇上大怒,取消了王宇的尚书左丞的任命,把他降职为单州团练副使,发配到新州,并且把王易简的宫祠也给取消了。到了建炎四年,金兵攻破了江州,王易简和其他三百多人一起被害死了。

话说啊,自夏商周三代之后,能拥有天下并且长久维持的,只有汉朝、唐朝和宋朝这三个。汉朝和唐朝虽然到了后期都出现了朋党争斗,小人当道的情况,但好歹还有一些君子在支撑着,慢慢地把局面维持下去,直到最终衰亡。可没见过像宋朝中期那样,完全被小人掌控,导致皇帝受辱,国家动荡的。

蔡京用各种手段拉帮结派,把张端义、梁师成这些人都收为己用,从上到下都控制得死死的,他的手段真是高明啊!宋徽宗其实也多少有点觉悟,有时候会启用郑居中、王黼、李邦彦这些人,削弱蔡京的权力。但这就好比用一种坏草去代替另一种坏草,用乌喙代替野葛,有什么用呢?根本没啥改善!

当时,王安石和蔡京这两派,跟蔡京走的近的就巴结蔡京,跟王黼走的近的就支持王黼,他们互相勾结,在朝堂上互相攻击,争功诿过,挑拨事端。开封和洛阳都闹得不得安宁,朝廷上下都吓得缩成一团,没啥办法,只想苟且偷生,求个和平。李邦彦、安中、朱深、蔡攸这些人误国的罪过,理应受到严惩,可钦宗和高宗两位皇帝却只是把他们流放,甚至赦免了他们,这也太不公平了!

李纲当初参与拥戴皇帝,结果上书后就被杀害了,这真是死不足惜啊!他辅佐皇帝,却敢当面斥责大臣,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真是个难得的贤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