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字子玉,是幽州人。他家祖上世代为官,爷爷是涿州刺史,爸爸是涿州从事。李琼从小就爱学习,读了很多史书。他带着书去太原,正好碰上唐庄宗招募勇士,他就报名参加了。他和周祖等十个人结拜为兄弟。有一天他们一起喝酒,李琼仔细观察周祖,觉得他不是普通人。于是举起酒杯说:“我们十个人,就像龙蛇混杂在一起,将来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彼此,如果违背了今天的誓言,就让上天惩罚我们!”大家都割破手臂,用血起誓。周祖和李琼关系最好,经常去李琼家。一次,他看到李琼正端坐着读书,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李琼说:“这是《阃外春秋》,书里讲的是怎样以正道治国,怎样用奇兵制胜,分析国家的兴亡治乱,记载贤愚成败,都写在这本书里了。”周祖让李琼给他念,说:“兄长,你得教教我。”从此以后,周祖走到哪儿都把书带在身边,有空就读,经常向李琼请教,把李琼当成老师。后来攻打河中时,周祖就免除了李琼的兵籍,让他参与西征的军事行动。战事结束后,周祖向朝廷推荐李琼,李琼被授予朝散大夫、大理司直的官职。同年,他又升迁为太子洗马。周祖镇守邺城时,又推荐李琼担任大名少尹。
广顺年间初期,李琼被任命为将作监,兼任内作坊使,还被赐予金紫。后来又先后担任亳州、陕州刺史,之后改任济州刺史。世宗初年,他升迁为洺州团练使,后又改任安州防御使。他在安州为官,治理宽松简便,百姓们都很感激他,请求为他立碑颂扬他的功德,朝廷还让中书舍人窦仪写碑文赐给他们。宋朝建立初期,李琼被朝廷召为太子宾客。建隆三年,他上书请求退休,被授予右骁卫上将军的官职后退休。李琼信奉佛教,第二年四月初八,他去寺庙,结果染病回家,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师。
郭琼是平州卢龙人。他爷爷是本州两冶使,爸爸是卢台军使。郭琼年轻时就以勇猛闻名,曾经侍奉契丹,担任蕃汉都指挥使。后唐天成年间,他带着家人归顺后唐,明宗皇帝任命他为亳州团练使,后来又改任商州刺史,之后又升迁为原州刺史。清泰年间初期,他调任阶州刺史。当时阶州的城防设施还没有修好,蜀军经常来侵扰,郭琼为此很担忧,于是他把城池迁移到安全的地方,百姓们从此就免受其害了。后来他奉命攻打文州,攻克了二十多个据点,活捉了几百人。
话说后晋天福年间,移刺警州那边,羌族和浑族闹起了事儿,搞得人心惶惶。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就推荐了这位叫石琼的将军去平叛,带兵过去把叛乱给平定了。之后,石琼接连升官,管辖了滑州、坊州、虢州和卫州这四个州。到了后晋开运年间,他又被任命为北面骑军排阵使。在阳城那场战役里,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他被调任沂州刺史,还兼任荆口砦主和东面行营都虞侯。他还抓住了莫州刺史赵思,把他献给了朝廷,因此升任怀州刺史。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北面先锋都监。
后来契丹人入侵中原,到处都是盗贼,山东地区尤其严重。契丹皇帝下令让石琼回去担任沂州刺史,负责平定盗贼。石琼接到命令后,当天就一个人骑着马赶往沂州。那些盗贼听说石琼来了,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赶紧逃跑了。
到了后汉乾祐年间,淮南人攻打密州,朝廷任命石琼为行营都部署,负责平叛。不过,还没等他赶到,淮南人就已经撤兵了。这时候,平卢节度使刘铢仗着自己以前是朝廷的功臣,就装病不上朝。朝廷的那些大臣们,都怕他难以控制,于是先派石琼和卫州刺史郭超带着军队驻扎在青州,监视刘铢。刘铢心里不安,就设宴邀请石琼,还暗中在幕后埋伏了武士,想暗杀石琼。石琼看出了他的阴谋,就让随从都退下,然后从容地赴宴,一点也不害怕,刘铢不敢动手。石琼趁机跟刘铢分析利害关系,刘铢被他说服了,于是收拾行李准备上朝。没多久,朝廷的诏令就到了,刘铢当天就启程上路了。之后,石琼被任命为颍州团练使,又加封为防御使。
当时,朗州联合荆州、淮南和广南三地,合兵攻打湖南。朝廷又命令石琼率领州兵,与王令温的大军一起攻打光州,但后来因为内部出了问题,没能成功。石琼被罢官回朝,后来被派往河北,负责筹划兵力、兵器、草料等军需物资。
周世宗柴荣祭祀南郊的时候,召石琼担任权知宗正卿事。周世宗征讨刘崇的时候,石琼担任北面行营都监,后来又先后担任绛州、蔡州、齐州三州的防御使。他在齐州的时候,百姓闹饥荒,石琼就拿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纷纷上书朝廷,歌颂他的政绩,朝廷还准许为他立碑。
宋朝建隆三年,石琼告老还乡,朝廷授予他右领军卫上将军的称号,让他荣归故里,回到洛阳。宋乾德二年,石琼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石琼虽然出身底层士兵,但他到任的地方都有惠政,他尊重儒士,孜孜不倦地做好事,可以说是武将中的贤者了。
陈承昭,是南方人。一开始跟着李景,当保义军节度使手下的官员。后来周世宗打淮南,李景就派陈承昭当濠州、泗州、楚州、海州的水陆总指挥,负责支援作战。周世宗拿下泗州后,带兵往东进攻,命令赵匡胤(太祖)带着几千精兵当先锋,结果在淮河边上碰到了陈承昭,打败了他,一直追到山阳北边,赵匡胤亲自抓住了陈承昭,献给了周世宗。周世宗放了他,给他官做,封他为右监门卫上将军,赏赐锦袍、银带,后来又升为右领军卫上将军,让他去西京工作。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陈承昭入朝为官。太祖知道他懂水利,就让他负责治理惠民河、五丈二河,疏通漕运,老百姓都因此受益。建隆二年,河道修好了,皇上赏了他三十万钱。陈承昭说他的女婿王仁表在南唐,皇上就写信给李景,让他把王仁表送回来。后来,陈承昭官至左右神武统军。
四年春天,朝廷大规模征调京郊几万青壮年修建京畿地区的河堤,让陈承昭负责这项工程。皇上还让他带着几千士兵子弟在朱明门外挖池塘,练习水战。后来去太原打仗,陈承昭献计,建议堵塞汾水灌城,城都快被攻破了,结果军队班师回朝,没完成这个计划。乾德五年,陈承昭升任右龙武军统军。开宝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师,朝廷还派宦官护送他的灵柩。大中祥符元年,他的孙子陈宗义被朝廷录用,做了三班借职的官。
李万超,是并州太原人。从小父母双亡,很穷,靠着挑货郎养活母亲。晋祖在并州起兵的时候,李万超就报名参军了。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慢慢升了官。跟着李守贞去青州打杨光远,他冲锋陷阵,第一个冲上去,结果被飞石击中头部,昏迷了好久。开运年间,跟着杜重威在阳城抵抗契丹,被流矢射穿了手,他拔出箭继续战斗,脸色一点都没变。因为战功,他升任肃锐指挥使。
契丹入侵中原的时候,万超带着他的部队驻扎在潞州。当时的统帅张从恩打算放弃城池投降契丹,恰好这时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中服丧。张从恩就把后续的事情都交给王守恩,自己偷偷跑了。契丹使者到了之后,就独自掌管了州里的事务,王守恩完全被晾在一边。
万超很生气,他对他的部下说:“咱们现在就像掉进了老虎嘴里,每天都提心吊胆的,眼看就要没命了!现在我们要杀掉契丹使者,保住这座城池。这不仅是为了保住性命,还能建立功勋,你们愿意吗?” 大家一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说:“我们一定听您的!”于是万超率领他的部队冲进府衙,杀了契丹使者,拥立王守恩当了主帅,然后上奏朝廷。
汉高祖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还派史弘肇率领军队先渡过黄河到达潞州,去见万超。史弘肇对万超说:“收复这个州,全靠你的功劳。我想杀了王守恩,让你当主帅,你觉得怎么样?”万超回答说:“杀掉契丹使者拥立王守恩,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再杀害王守恩,自己取而代之,那可就显得太自私了,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史弘肇非常惊讶,上奏朝廷将万超升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
在去泽州的路上,泽州刺史翟令奇紧闭城门,拒绝接受命令。万超迅速赶到城下,劝说道:“现在契丹已经北逃,天下没有主宰,并州的刘公(指刘知远)高举义旗,平定中原,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不服从的人会被灭族,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翟令奇这才打开城门迎接万超。史弘肇就留下万超代理泽州事务,后来汉高祖任命他为泽州刺史。
后来征讨李守贞时,万超被任命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怀州刺史。周太祖建国后,万超参加了征讨慕容彦超的战役,再次担任都壕砦使,因功被授予洺州团练使,参与收复秦州、凤州,之后又调任莱州。平定淮南后,他又先后担任蕲州、登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政绩。
有一次,朝廷下令重新丈量田地,平均赋税。之前的牟平令马陶,户籍在文登县,隐瞒田亩数量,上报不实,万超下令逮捕他,准备斩首后再上报。马陶害怕,逃跑了。从此以后,境内秩序井然。宋朝初年,万超入朝担任右武卫大将军,后来升迁为左骁卫大将军。开宝八年,万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白重赞,是宪州楼烦人,祖上是沙陀族。他年轻的时候就当兵了,特别勇猛。汉朝初期,他从最基层的散员都虞侯一步步升到了护圣都指挥使。乾佑年间,李守贞占据河中叛乱,皇帝任命白重赞为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河中之战平定后,因为立下大功,他被封为端州刺史。周朝建立后,他又升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没过多久,他又被外派到郑州当防御使,后来又改任相州留后。广顺年间,他被授予义成军节度使的职位。他在任期间,黄河多次决堤,白重赞亲自带领百姓和士兵,加固了大程堤和六合堤,皇帝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了他。
世宗皇帝征讨刘崇的时候,任命白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他和李重进负责西侧的阵地,樊爱能和何徽负责东侧。战斗打响后,樊爱能和何徽竟然逃跑了,只有白重赞和李重进率领部队奋勇作战。世宗皇帝亲自督战,率领亲军增援,最终大获全胜。消灭了樊爱能等人后,白重赞因为功劳被授予保大军节度使的职位。后来世宗皇帝征讨太原,任命河阳的刘词为随驾都部署,让白重赞担任他的副手。当时忻州的监军杀了刺史赵皋和契丹大将杨耨姑,忻州城投降了,但是契丹军队仍然很强大,皇帝命令白重赞和符彦卿一起把他们打跑了。世宗皇帝回京后,白重赞被改任河阳三城节度使,还被授予检校太尉的荣誉称号。后来征讨淮南时,皇帝命令白重赞率领三千亲兵前往颍上。没过多久,他又被改任淮南道行营马步军都虞侯,不久后又升任彰义军节度使。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王重赞被提升为检校太师,然后调到泾州做地方长官。当时有个叫李玉的马步军教练使,是燕地人,为人凶狠狡诈,跟王重赞有仇。于是李玉就和他的下属阎承恕合谋害王重赞,偷偷让人买来马缰绳,伪造朝廷的命令,说王重赞图谋反叛,要灭他全家。
然后李玉拿着伪造的命令和马缰绳,跑去告诉都校陈延正说:“使者已经走了。”陈延正马上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王重赞。王重赞立刻把这份“圣旨”封好上报朝廷。宋太祖一听,吓了一大跳,马上让人仔细检查,发现全是假的,就派六宅使陈思诲火速赶往泾州,抓捕李玉和阎承恕,审问之后,两人认罪伏法,被处死了。陈延正因为及时报告有功,被提升为刺史。宋太祖还下令各州,凡是收到涉及机密的文件,都要仔细核实印章和笔迹。没过多久,王重赞又升任泰宁军节度使,乾德四年又当上了定国军节度使。开宝二年,他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三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王仁镐是邢州龙冈人。后唐明宗在邢台当节度使的时候,任命他当牙校。明宗当皇帝后,提拔他做了作坊副使,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西上阁门使。清泰年间,改任右领军卫将军。到了后晋天福年间,青州节度使杨光远想造反,朝廷就派王仁镐当节度副使,去观察杨光远的动静。两年后,有人在朝廷上诬陷王仁镐,他就改任护国军行军司马。王仁镐到河中几个月后,杨光远反叛的消息就传来了。汉朝乾祐年间,他又先后担任昭义、天雄两军节度副使。
周世宗在邺城当节度使的时候,推荐王仁镐当副留守。周世宗起兵的时候,王仁镐参与了谋划。周世宗当皇帝后,王仁镐因为被王峻忌恨,被外放到唐州做刺史,后来又升任棣州团练使,之后回朝任右卫大将军,兼任宣徽北院使和枢密副使。显德初年,他又出任永兴军节度使。周世宗继位后,调他到河中。这时,殿中丞上官瓒从河中回来,说河中百姓很多都隐瞒田地和租税,周世宗就派上官瓒去河中调查,统一税收。老百姓受不了,很多人逃到别的州郡,王仁镐为此据理力争,这件事才作罢。后来王仁镐的继母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
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安国军节度使,圣旨上写着:“朕念及你襄国故里,特将龙节之权分予你,以成就你锦衣玉食的美好生活。”当地老百姓扶老携幼,在边界迎接他,还有人送给他四件锦袍,他都穿上了,并且重重地赏赐了他们金银财帛。第二天上班,他先去祭拜了祖父母的坟墓,环顾着墓旁的松柏,不禁悲从中来,哭得泣不成声,对亲属说:“仲由认为不如背米回家快乐,这话真没错啊!”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安国军里有一些盗贼,他派人送去很多丝绸布匹,晓之以理,那些盗贼都逃跑了,再也没有作恶了。恭帝继位后,他又被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宋朝建立初期,他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建隆二年,因为生病被朝廷召回,在唐州的驿站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他为人正直谨慎,生活俭朴,虔诚信仰佛教,所得俸禄大多用来供养佛祖和僧人,每天早晨都要诵读五卷佛经,有时候直到太阳西下才去上班。他的属下刘谦曾经责备他说:“您贵为藩镇节度使,却不能勤于政事,关心百姓,却一心一意地侍奉佛祖,这是为什么呢?”他恭敬地回答,脸上没有一丝愠怒。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一位长者。
陈思让,字后己,是幽州卢龙人。他父亲陈审确,在后唐到后晋时期做过官,先后担任檀州、顺州、涿州、均州、沁州、唐州、祁州、城州八个州的刺史。他还参加过征讨蜀地的战役,担任过权利州节度使,最终官至金州防御使。陈思让一开始在庄宗帐下效力,庄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晋朝天福年间,他升任东头供奉官,后来又升任作坊使。安从进在襄阳叛乱,朝廷任命陈思让为先锋右厢都监,跟随武德使焦继勋出兵讨伐。他们在唐州花山下遭遇安从进的军队,迅速发起攻击,大获全胜,安从进只身逃脱。因为立下战功,他被授予奖州刺史。安从进叛乱平定后,他又被授予坊州刺史。
话说那年冬天,契丹人打起了坏主意,想来咱们这儿抢东西。朝廷就让思让去澶州带兵,还给了他马匹、兵器和布匹啥的。后来,朝廷又派他去青州打杨光远,让他当行营右厢兵马都监。仗打完了,他就改任磁州刺史了。
碰巧,符彦卿北上打契丹,思让就上书请求跟着去参战。没过多久,他又调到卫州去了。这期间,他接连遭遇了丧事,家里和朝廷都有亲人去世。当时很少有武将这么讲究,认真操办丧事的,可思让不等朝廷下诏,就赶紧回老家奔丧去了,大家都夸他孝顺。等丧事办完,他又被朝廷起复,任命为随州刺史。
汉朝初期,他又被调到淄州,后来辞了官回朝。这回,淮南和朗州的马希灊联合起来攻打湖南,马希广向朝廷求救。结果,淮南自己又出了内乱,周祖又北上征讨,于是朝廷就分兵让思让去郢州支援。可还没等部队渡过江,马希广就败了,思让就留在郢州了。
周祖登基后,派供奉官邢思进把思让和他的部队召回。这时,刘崇在太原称帝了,周祖想找个厉害的将领守边,就派思让带兵去磁州,控制泽州和潞州。没过多久,思让被任命为磁州刺史,还兼任北面兵马巡检。还没等他上任,磁州就升格为团练,思让直接被任命为团练使。
广顺元年九月,刘崇派大将李瑰带兵五千,加上乡兵一万,从团柏军出发,在窑子店扎营。思让和都监向训、张仁谦他们,率领龙捷军和吐浑军,在虒亭西和李瑰的军队遭遇,打了一仗,杀了三百多人,活捉了一百多人,还抓了刘崇的偏将王璠和曹海金,缴获战马五十匹。接着,朝廷又派王峻去支援晋州,让思让和康延昭分别担任左右厢排阵使,率领军队从乌岭路赶到绛州和主力会合。刘崇见势不妙,烧了营帐逃跑了,思让又和药元福追击。没多久,思让被任命为绛州代理知州。第二年春天,他又升迁为绛州防御使。
公元954年9月,他被任命为亳州防御使,兼任昭义军兵马钤辖,多次打败了北方的敌人和契丹的援军,后来升迁为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并担任北面行营马步军排阵使,负责军队部署和作战指挥。
五年后,也就是公元958年,他在西山下打败了北方军队一千多人,斩首五百级。那年秋天,邢州的官员和乡绅,包括邢铢在内的四十多人,一起到京城请求朝廷借调留思让去镇守邢州,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们。同年十二月,留思让又改任义成军节度观察留后。
公元959年春天,后周世宗准备北上征讨,命令留思让先到冀州等待调遣。等世宗攻下瓦桥关,把它改名为雄州后,任命留思让为都部署,率领军队驻守雄州。后来世宗身体不适返回京城,留思让被留任为关南兵马都部署,继续负责那一片的军事防务。等到恭帝继位后,又授予他广海军节度使的职位。
宋朝建立初期,留思让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公元966年,他又被任命为保信军节度使。那时候,宋朝皇子、兴元尹赵德昭迎娶了留思让的女儿为夫人,这门亲事也让留思让的地位更加稳固。公元970年夏天,他被改任护国军节度使兼河中尹。公元976年,留思让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
留思让一生担任过很多地方长官,没有任何败政,但他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教,走到哪里都禁止杀生,把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供养僧人,人们都称他为“陈佛子”。他死后,家里也没有留下什么钱财。他的弟弟留思诲,官至六宅使;他的儿子留钦祚,官职也做到香药库使、长州刺史;留钦祚的儿子叫留若拙。
话说这个人叫寇准,字敏之。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有一次,他师傅让寇准拿着书去晋王府拜见晋王(宋太宗)。宋太宗觉得他回答问题有条理,说话也文雅,想给他安排个军职。但是寇准坚决拒绝了。
太平兴国五年,寇准考中了进士第一名。然后,他先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后来又担任鄂州通判。因为政绩突出,他又被调到太常寺当丞,接着升迁为监察御史,还兼任盐铁判官。当时益州监狱关押的犯人特别多,宋太宗看到奏折后很惊讶,就召见寇准,让他去处理这件事。处理完之后,寇准被升为殿中侍御史,还兼任益州通判。
淳化三年,寇准被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没多久就升任正使,之后又被朝廷召回。后来,李至担任洛阳的行政长官,他推荐寇准去帮忙,于是寇准被调任度支员外郎,同时兼任西京留司通判。过了一段时间,柴禹锡镇守泾州,又推荐寇准去当通判,之后寇准又升任司封员外郎。他曾经负责把军粮送到边塞,皇帝还为此下诏嘉奖了他。
一开始,他当上了盐铁判官,后来升职到工部郎中。跟三司使陈恕处不来,就请求调到其他部门,改任开拆司的主判。皇上北巡的时候,让李沆留守东京,让他当李沆的判官。黄河在郓州决堤了,朝廷商量着要迁城避水,派他跟阎承翰去勘察地形。后来又让他当京东转运使,负责调兵堵住黄河决口,还在齐州疏导河道,在采金山修建了大堤,还奏请免除了六州上缴的五百万根梢木,老百姓都觉得很方便。黄河水患平息后,正式任命他为转运使。皇上把他召回京城,升任刑部郎中,让他去管潭州。当时三司使的职位空缺,他觉得自己肯定能得到这个职位。结果没得到,非常失望,就请求面见皇上,说父母年纪大了,不想去太远的地方,请求皇上收回成命。皇上很生气,对宰相说:“读书人应该言行一致,听说他很有能力,才提拔他,委以重任,但他却这么贪图升迁。以前有个叫黄观的人,有人说他很有本事,选他当西川转运使,他却请求免职,当时就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官。现在他又这样,也应该降职处罚。用人怎么能因为亲疏关系而有所偏颇呢?只要能尽心尽责,有所作为,还怕得不到好的职位吗?”于是皇上收回了他之前的任命,把他贬到处州做官,后来又调到温州。
从温州调回京城后,他又当上了刑部郎中,再次担任盐铁判官,后来又升任兵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还被赐予金紫袍。
他参加汾阴的祭祀活动时,从自己管辖的地方拿出十万缗帛和粮食,送到河中府支援祭祀的费用。经度制置使陈尧叟夸赞他办事能力强,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右谏议大夫,后来又调他去管永兴军府。当时邻郡闹饥荒,前任官员拒绝他们进行粮食交易,他到任后,就允许他们进行贸易,老百姓因此得以渡过难关。他又调任凤翔府,后来升任给事中,去管澶州。那地方闹蝗灾又干旱,他勤政爱民,当地百姓联名上书请求他留下。天禧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皇上追封他的儿子映为奉礼郎。
他这个人爱吹牛,学问也不怎么样。当时第二名考中的人被称作榜眼,他没什么文化,所以大家叫他“瞎榜眼”。
焦继勋,字成绩,是河南长社人。他年轻时读书,很有抱负,曾经对人说:“大丈夫应该在边疆建功立业,成为万户侯,怎么能整天埋头苦读呢?”于是他放弃了读书,跑到山西一带,成了个有点轻狂的侠客,整天吃喝赌博。后来晋王李克用镇守太原,焦继勋穿着儒生的衣服去拜见他,晋王和他聊得很投机,很欣赏他,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事。
天福年间初期,焦继勋被任命为皇城兼宫苑使,后来又升迁为武德使。安重荣叛乱,占据镇州,安从进从襄阳起兵响应安重荣。晋王李克用命令焦继勋率领军队前去讨伐。焦继勋到达唐州南部,遇到安从进的军队,大约一万多人,他设下埋伏,打败了安从进的军队,俘虏了安从进的将领安洪义、鲍洪等五十多人,缴获了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印信。安从进只身逃跑了。安从进的弟弟安从贵率领一千多士兵去救援均州刺史蔡行遇,焦继勋杀死了他们七百多人,活捉了一百多人,还俘虏了安从贵,砍掉他的胳膊,把他送进城里。从此安从进再也不敢造反了。焦继勋因为这次战功被任命为齐州防御使。
少帝即位后,安从荣被平定,朝廷利用焦继勋的名声来震慑安从荣的余党,于是把他调到襄阳做防御使。一年多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右千牛卫大将军,然后升任宣徽北院使,之后又升任南院使。当时西夏人入侵边境,朝廷商议出兵讨伐,焦继勋上书请求带兵出征,被任命为秦州观察使兼诸蕃水陆转运使。他到任后,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招降纳叛,各地的酋长纷纷带着礼物和酒前来请求结盟,边境地区因此安定下来。不久,他又被调任陕州知州,随后升任保义军兵马留后。
汉初,凤翔军校阳彦昭占据城池叛乱,朝廷命令焦继勋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因为战功被授予保大军节度使。后来焦继勋被召回朝廷,正赶上汉祖李存勖前往大名,于是留他在京城担任右厢巡检使,不久又改任右羽林统军。隐帝时期末年,朝廷命令焦继勋带兵北征。后来周太祖郭威起兵攻打京城,焦继勋奉命护送隐帝在留子陂与郭威交战,但战败,于是投降了郭威。
广顺年间初期,焦继勋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后来周世宗柴荣征讨淮南,焦继勋担任左厢排阵使,后来又改任右羽林统军、左屯卫上将军,因为战功被任命为彰武军节度使。
宋朝初期,他被任命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来又升任右武卫上将军。乾德三年,他被委派负责延州的政务。四年后,右街仗的负责人杜审琼去世了,他接替了杜审琼的职位。当时西京留守向拱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政事,结果强盗白天就敢进城抢劫,向拱醉醺醺的也不去抓捕。太祖皇帝就选了他来代替向拱,一个月不到,京城就恢复了秩序,治安好了很多。
后来,太祖皇帝要到洛阳去,就派了庄宅使王仁珪和内供奉官李仁祚去修缮洛阳宫,并让他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度。皇帝回来后,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和效率,召见了他,对他进行了表彰奖励,任命他为彰德军节度使,还兼任留守府事。王仁珪后来当上了义州刺史,李仁祚则升任八作副使。他在太平兴国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他这个人很喜欢读书,对治国之道也颇有研究,到哪里都能做出一番政绩。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吝啬,总是想方设法节省公家的开支,当时的人对这一点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他的儿子叫守节。
他儿子守节,字秉直,一开始担任左班殿直,后来被选拔到江淮南路去考察情况。考察结束后,他上奏的报告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于是被提升为阁门祗候。后来李顺的余党在西川作乱,朝廷就派他和上官正一起去平叛。高州和溪州的蛮族也作乱,朝廷又派他去制定策略,他却说:“山路险峻,不利于我们军队作战。”皇帝就同意了他招降纳叛的建议。
咸平年间,朝廷设立了江淮南路和荆湖路的兵马都监,他第一个被选拔担任这个职务。他还平定了施州和夔州叛乱的蛮族,他用大义晓之以理,那些蛮族首领都悔过自新,归顺了朝廷,他还为他们划定了边界,签订了盟约。之后他升任阁门通事舍人,又监管香药榷易院,三司报告说,因为他的管理,一年增加了八十多万的税收。当时他已经担任衣库副使了,按理说应该升任阁门副使,但是真宗皇帝却对辅臣说:“守节是因为贪图钱财和利益才升迁的,这样怎么能够激励边疆将士效忠朝廷呢?”于是只把他提升为宫苑副使。
我奉命出使契丹,同行的一个官员丁求指着远处的山说:“那是黄龙府。” 我当时就问他:“燕然山离这儿有多远?” 丁求被我问住了,挺不好意思的。
过了很久,我升迁到皇城副使,负责管理军队的引见事务。 因为我帮白直(人名)在枢密院副承旨尹德润那里借宿修建房屋,所以免去了我当时担任的官职。 后来我又升了三次官,最后做到东上阁门使,还被加封为荣州刺史。 我多次请求外放,先后担任了襄州、邓州、汝州三州的知州,最后升任四方馆使,最后以右神武大将军的职位退休,然后去世了。
刘重进,是幽州人,原名叫晏僧。梁朝末年,他当了兵。晋朝初期,因为他精通契丹语,就应征去北方边境当差,后来被改任为右班殿直,皇帝还赐了他“重进”这个名字。 他后来升迁为西头供奉官,又再次出使契丹。契丹王觉得他聪明又机灵,就把他留在身边当翻译。 没多久契丹南侵,刘重进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
汉朝初年,他被调到邓州任职。汉朝法律对牛皮革制品管制非常严格,邓州老百姓崔彦、陈宝还有另外六个人,从本地带牛皮到汉高祖庙去修补鼓,刘重进把他们打了板子赶走了。 他的判官史在德认为刘重进不了解法律,应该依法严惩。 结果大理寺和刑部调查后,发现刘重进的判决是正确的。史在德因为这件事被关进监狱,最后被打死了。
话说后周乾佑年间,石重进结束了镇守地方的任务,回朝述职。周世宗柴荣起兵攻打封丘,朝廷紧急调遣石重进和左神武统军袁义带兵抵抗。结果石重进一看敌军声势浩大,直接吓跑了。
到了周广顺初年,石重进又跟着军队去兖州打仗。没过多久,他就封了薛国公,真是步步高升啊!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右神武统军,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加官检校太师。周世宗南征的时候,石重进担任右厢排阵使,负责军队阵型的部署。
显德三年,周世宗听说扬州防备空虚,就派出了后周太祖郭威的儿子郭荣(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韩令坤和石重进等人去攻打扬州,还让石重进担任先锋都部署,率领大军攻克了泰州。话说当时杨行密的子孙住在海陵,建立了永宁宫。周军渡过淮河后,这些人全都被李景给杀光了。石重进进到杨行密子孙的府邸,搜刮到不少宝贝,像玉砚、玉杯盘、水晶盏、玛瑙碗、翡翠瓶之类的,都献给了朝廷。
之后,石重进被任命为庐州行府判官兼行营都部署。他在庐州境内打败了淮南军一千多人,又在白城湖打败了五百多人。后来周世宗再次巡视,吴军在紫金山溃败,一些溃兵逃到东山口,石重进又杀死了三千多人。攻下寿州后,因为战功卓著,石重进被授予武胜军节度使的职位。淮南平定后,他又被调任到邠州镇守。周世宗北征的时候,石重进担任先锋都指挥使。等到恭帝即位后,石重进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宋朝建立后,石重进被晋封为燕国公。建隆二年秋天,他被任命为右羽林统军。乾德五年,他又改任左领军卫上将军。石重进这个人啊,只会说几门外语,其他没什么本事。偏偏赶上契丹入侵中原,所以他才被派到边疆镇守。有一次,他在环卫,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去玉津园游玩,宋太祖还特意召见他说话。等石重进退下后,宋太祖对身边的人说:“看看石重进的应对,比一般人差远了,前朝竟然把他当作将帅,真是太不值一提了!”乾德六年,石重进去世,享年七十岁。
袁彦,是河南省河东地区人。年轻的时候,因为他身手矫健勇敢,就应征入伍,在奉国营当兵。汉朝乾佑年间,周世宗带兵去讨伐李守贞,把袁彦安排在自己身边。等到周世宗镇守邺城的时候,就提拔袁彦当了个小军官。周朝广顺年间,周世宗在澶渊,袁彦升职为亲事都校。周世宗当上皇帝后迁都到京城,袁彦又改任开封府步直指挥使。显德年间初期,他被授予内外步军都军头,兼任泉州刺史。没过多久,他又调任岳州防御使。
在讨伐寿州的战役中,袁彦负责在城北建造竹龙攻城器械。这个竹龙啊,是用几十万根竹子围起来连接在一起搭建的,上面盖着木板房,能装载几百名士兵,用来攻打城池。周世宗还命令袁彦在涡口修建一座桥,桥修好后,周世宗亲自去视察,就地任命袁彦为镇淮军节度使。后来李继勋在淮河地区犯了错误,被罢免了军职,周世宗就让袁彦接任武信军节度使,同时兼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他还被任命为淮南道行营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且赏赐了他衣服、金腰带、马鞍马具、盔甲和兵器,派他去前线。
宋太祖攻打滁阳,俘虏了皇甫晖和姚凤,袁彦在这场战役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劳,宋太祖下诏表彰了他。之后,他又率领军队驻扎在下蔡,以威胁寿春。刘仁赡投降后,袁彦跟随周世宗攻打濠州和泗州,又俘虏了南唐将领许文绩、边镐等人献给朝廷。战争结束后,袁彦被正式任命为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彰信军节度使。六年春天,朝廷在近畿地区征集青壮年劳力疏浚五丈河,袁彦负责这项工程的指挥工作。恭帝继位后,袁彦被调任保义军节度使。
宋朝建立初期,袁彦被加封为检校太尉。那年秋天,他来京城朝见皇帝,之后被调任曹州镇守使。乾德六年,他被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开宝二年,他又调任鄜州。五年后,他卸任回京,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景德四年,朝廷特别下诏,录用他的孙子昭庆为官。大中祥符八年,袁彦昭庆上奏朝廷,呈交了袁彦在周朝时接受的带有二圣名讳的告敕,因此被特别提升为殿直。
祁廷训,原名叫祁廷义,因为避开太宗皇帝的名字才改的。他是河南洛阳人,他爹祁珪是梁朝的左监门卫大将军。祁廷训擅长写字、算账、骑马射箭,在周世宗帐下当差。广顺年间,他升迁了好几个职位,当过东西班右蕃行首、铁骑都虞侯。
周世宗当皇帝后,祁廷训又升任东西班都指挥使,后来又当了内殿直都指挥使,接着又管着兰州和睦州两个州的刺史。他跟着军队去淮南打仗,皇帝赏了他一件明光细甲,还让他带兵巡逻长江沿岸。吴国人在三江口葭菼设下埋伏,突然袭击祁廷训,祁廷训奋力抵抗,打败了敌人,俘虏斩杀了上千人,剩下的敌人逃跑了。长江以北平定后,因为立了功,祁廷训升任吉州团练使,还兼任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一个月后,他又升任岚州防御使,兼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宋朝建立初期,祁廷训担任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同年秋天,又调到河阳。乾德二年,他又调到彰德军节度留后,不久又兼任邓州知州。五年后,正式任命为义武军节度使。开宝二年,太祖皇帝征讨太原,任命祁廷训为北面副都部署。太平兴国元年,祁廷训来京城朝见皇帝。第二年冬天,他被任命为左领军卫上将军。五年后,因为私底下倒卖竹木,从中牟利,被降职为本卫大将军。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六年后,祁廷训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祁廷训身材高大魁梧,但是没什么才能和谋略,做事总是躲躲闪闪的,当时的人都叫他“祁橐驼”,说他长得又高又大,却没什么用处。
张铎是河朔地区的人,年轻时因为武艺高强应募入伍。汉朝初年,他当上了奉国右第六军都指挥使,还兼任澧州刺史。周世宗当枢密使时驻扎在邺城,张铎带着他的部队跟着去了,后来周世宗起兵造反,张铎也参与其中。广顺年间初期,张铎当上了奉国左厢都指挥使,韩通当上了右厢都指挥使;不久他们都升任防御使,张铎管永州,韩通管睦州。后来奉国军改名为虎捷军,张铎仍然担任原来的职务。那年冬天,张铎被调到密州担任防御使,后来又调到亳州。三年后,他被授予镇国节度使的职位。郊祀大典结束后,他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傅。周世宗刚即位时,张铎被调到彰义军,不久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尉。显德三年,他又被调到河中府担任尹,兼任护国军节度使。
宋朝刚建立的时候,石保铎被加封为检校太师,没多久又去泾州当镇守使。泾州每年都要买马,石保铎就故意抬高马价,从中私吞钱财,几年下来竟然贪污了十六万贯! 他还私自挪用公款一万多缗,侵吞官府的酒曲六千四百饼。事情败露后,他被召回京城,泾州府还抓了他的儿子石保常和手下官员宋习。太祖皇帝念在他以前是老部下,就既往不咎,免了他的官职,只让他做个左屯卫上将军,意思意思领点俸禄就行了。那些贪污的钱财也都免了,石保常和宋习也被放了。后来,石保铎还曾经向晋王借过一百六十万钱,宋太宗即位后,还特地给他免了债。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左金吾街仗判官。
等到皇上带兵去河东打仗,石保铎被任命为京城内外都巡检,和鄜州刺史高继充、闲厩副使张守明一起负责京城的巡逻防卫工作,两人分别负责里城的左右两厢。雍熙三年,石保铎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他的儿子石熙载后来官至左千牛卫大将军。石熙载的儿子石禹珪,字天锡,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很有谋略,从小就侍奉过太宗皇帝,太宗即位后,石禹珪被任命为东西班承旨,后来又改任殿直,兼领御器械。因为他勇敢有能力,很快就被提拔到禁卫军,担任殿前散祗候都虞侯。咸平初年,他被任命为内殿直都虞侯,兼任恩州刺史。三年后,他又外放担任滁州刺史,后来又先后担任洺州、瀛州、霸州刺史,同时还兼任兵马钤辖,之后调任岚州。当时西夏人勒厥麻煽动百姓叛乱,石禹珪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俘虏了六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牲畜,因此名声大噪。
景德初年,石禹珪被任命为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契丹向朝廷求和之后,皇上想在边疆地区安置一些有军事才能、能镇守边关的官员,亲自挑选了十多个人,把他们的名字交给中书省,石禹珪就在其中。于是他被任命为石州知州,后来又调任代州、兖州,最后又调到澶州。他在这些地方都勤于政务,因为政绩突出,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有一次河堤决口,石禹珪带人去修补,宰相王旦从兖州回来,向皇上汇报了他的事迹,皇上又下诏书褒奖了他。之后,石禹珪被任命为洺州团练使,不久又担任广信军节度使。天禧初年,他又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兼任瀛州知州。第二年被召回京城,皇上正准备给他安排四厢的官职,但他却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朝廷追赠了他的两个儿子为官。
李万全,是吐谷浑人,箭法超群,左右开弓都行云流水。他一开始在护圣军当个骑士,后来一路升官,做到都校。跟着周世宗打进汴州,被封为十军主之一。宋朝建立后,他又当上了彰武军节度使,后来还升了检校太尉、横海军节度使。宋太祖很欣赏他,经常召他进宫射箭,一起吃饭。李万全其实没什么军事才能,就只会拉弓射箭,而且年纪大了射箭技术依然很厉害,宋太祖就因为这个赏识他。
田景咸和王晖都是太原人。田景咸在后汉当官,做到奉国右厢都校,后来跟着周世宗进汴州,又当了龙捷左厢都校,之后做了安国军留后,没多久就升了安国军节度使。周世宗时期,他又升了武胜军节度使。宋朝建立后,他当上了左骁卫上将军,开宝三年去世。田景咸这个人特别小气,爱攒钱,每次有客人来,就只准备一盘肉,宾主一起吃。他卸任后,总是闷闷不乐,他老婆看出来了,就让他把家里的钱财都翻出来看看,他才高兴起来。有一次在邢州,使者王班来访,他敬酒说:“王班请满饮!”旁边管接待的官员说:“这是使者的名字啊!”田景咸这才明白过来,说:“我还以为‘王班’是什么官职呢,早点告诉我多好!”大家都笑了起来。
王晖也特别吝啬,家里巨富,却让老婆孩子吃粗茶淡饭,还纵容手下士兵到处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周世宗知道他是老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做到右神武统军。建隆四年,他做到右领军卫上将军就去世了。
书上说:宋太祖在后汉和后周时期,很多将领同时效力于不同的军队,宋朝建立后,这些将领都放下以前的恩怨,归顺宋朝,并且尽心尽力为宋朝效力。扬雄说过:“如果用对了方法去驾驭他们,即使是狡猾的猴子也会乖乖听话。”这正是宋太祖英明神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