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皇帝为了表示对前朝的尊重和怀念,经常会对前朝皇室后裔进行封赏,就像周朝灭了殷商后,还封了微子为殷后,让他继续享受优厚的待遇,这叫“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让天下太平。咱们宋朝也这么干,封了周朝和孔子的后代,这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先祖的美德,所以都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外交活动,比如接待朝臣的宴会、节日的馈赠,以及外国使节的来访和朝贡,这些礼仪规范都记录得非常详细,从迎接送别到各种见面礼仪,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正月初四的时候下诏说:“封周朝和后周两个王朝的后代为王,以宾客之礼对待他们,这是为了显示子孙传承,兴盛衰亡,延续不断的意思。你看夏朝、商朝的后代在杞国和宋国,周朝、隋朝的后代在介休和酅县,古代的先哲圣王们都这么做的。我宋朝虽然国力不如周朝强盛,但我们也一直遵循禅让的传统,更何况周朝的宗庙祭祀,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所以,要封周朝的皇帝为郑王,让他继承香火,他的服饰制度都和以前一样。” 他又下诏说:“我从小就侍奉过周朝,虽然现在天下归于我宋朝,但对周朝的宗庙陵寝,我还是不能忘记。所以,周朝嵩山、庆山的两座陵墓和六座宗庙,都要派官员定期祭祀,这要成为永久的制度。 并且任命周朝宗正卿郭玘来执行这个仪式。”

到了乾德六年八月,宋朝又在周太祖和世宗的陵寝旁边修建了庙宇,塑了他们的像,并派右赞善大夫王硕负责修建。到了开宝六年三月,周郑王去世了,宋太祖下令停朝十天,自己穿着素服在便殿为其发丧。十月初四,周恭帝下葬,宋太祖又下令停朝四到五天。

公元1028年,皇上给已经去世的虢州防御使柴贵的儿子柴肃安排了个三班奉职的差事。

第二年,又给已故太子少傅柴守礼的孙子柴咏安排了同样的差事。 之后呢,皇上又陆续给柴家其他的后代,比如柴熙、柴愈、柴若拙、柴上善,都安排了三班奉职的职位。还有柴余庆、柴织,分别被任命为州长史和助教。 包括柴贻廓在内的另外十一个人,也都恢复了他们的身份,并且每人赏赐了一万钱。 另外,皇上还给世宗皇帝的曾孙柴揆、柴柔,以及柴贵曾孙柴日宣、柴守礼曾孙柴若讷,都安排了三班奉职的差事。

公元1049年,有个叫何鬲的著作郎提议说:“以前尧舜禅让,禹继承舜的天下后,还把丹朱和商均封为国宾。从周朝、汉朝一直到唐朝,哪个朝代不是尊崇前朝的皇帝,并且照顾他们的后代?咱们大宋继承了周朝的天下,而近来最强大的朝代就是唐朝,从梁朝以后的朝代,都不值得我们效仿。我想啊,咱们应该好好查查唐朝和周朝的后代,就像以前那样,给他们的后代封王,授予爵位,在他们家乡建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永远都是国家的贵宾。” 这事儿就交给太常寺讨论了。

太常寺说:“古代设立二王后,不只是为了继承断绝的王统,还要看他们的德行是否值得效仿。五代十国时期,情况比较混乱,祭祀传承也没能延续下来,相关的制度文章,我们也找不到。如果效仿唐朝皇室,时间太久远了,不合乎规矩。但是周朝不一样,咱们宋朝是继承了周朝的正统,这道理不能废除。应该去寻找周朝皇室的后代,就像孔子后代的衍圣公一样,给他们一个京官的职位,封个公爵,让他们专门负责周朝的祭祀活动,每年按时问候他们,赏赐给他们粮食、布匹、祭祀用的器皿和祭祀服装。每逢祭祀的时候,都给他们安排官职,他们的庙宇也要好好修缮。这样一来,既能体现我们继承前朝正统的道理,又能简便易行。” 皇帝同意了这个方案。

四月,皇帝下诏说:“先王们遵循天命,推崇尊贤的道理,对先王的子孙后代给予优厚的待遇,这难道不是圣人追溯历史,报答功德的大典吗?我们宋朝继承了周朝的天下,虽然得到百姓拥戴,符合天命,但周朝的国宾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他们的德行也应该得到彰显。最近我们追溯本源,对周朝的旁支后裔也给予了恩惠,每逢南郊祭祀,允许他们推荐一个人参加祭祀队伍,这恩典已经很厚了,但还不够充分体现我们的重视。我们打算效仿尧舜时代和周汉时期的做法,仔细查明周朝皇室嫡系后裔,给他们封公爵,给予他们特殊的仕途晋升通道,赏赐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能供奉祖庙,世世代代祭祀不断,这才能符合《春秋》中‘通三统,厚先代’的制度。应该让有关部门查阅柴氏族谱,在各个支系中挑选出辈分最高的人,让他每年都参与周朝的祭祀活动。如果他是平民,就给他京主簿的职位;如果是参加祭祀队伍的人,就给他升官;再封他为崇义公,让他在河南府、郑州参与政务,赏赐给他十顷公田,专门负责管理周朝的陵庙。祭祀活动所需的物品,都由官府提供。如果他的官职升到知州,就另行安排职位,然后由他的近亲继承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

八月,太常寺和礼部确定了柴氏族人中辈分最高的人是柴咏,他当时是殿前崇班、相州兵马都监,于是皇帝下诏让他升任殿中丞,封他为崇义公,兼任奉宁军节度判官,负责周朝的祭祀。又因为周朝的六庙在西京,而每年祭祀所用的器皿和服装数量不足,就命令有关部门拨给西京三品官服一套,四品官服两套以及其他祭祀用品。

宋神宗熙宁四年,御史中丞司马光上奏说:“崇义公柴咏祭祀祖先时,不讲究仪式。周朝本来是郭姓,世宗是郭氏的后代,现在周朝的后代还在,就应该封赏郭氏子孙来祭祀周朝。”皇帝看了奏章后,问王安石怎么看。王安石回答说:“宋朝的天下是世宗柴氏传下来的。”皇帝说:“继承别人家业的人,就相当于他的儿子。”王安石反驳道:“继承异姓的天下,这不符合礼仪。就算天下是郭氏传下来的,也不能因为天下而改变他们的姓氏。”皇帝觉得王安石说得有道理。第二年正月,柴咏退休了。柴咏的长子早逝,嫡孙柴夷简应该继承爵位。但太常礼院说柴夷简有过错,应该由柴咏的次子、西头供奉官柴若讷继承。于是皇帝下诏,任命柴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并兼任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宋徽宗政和八年,徽宗皇帝下诏说:“以前太祖皇帝接受了周朝的禅让,嘉祐年间我们选了柴氏旁支的一位封为崇义公。有人认为不应该封周朝后裔。但是禅让给我们的国家是周朝,而对周朝的祭祀却不够完善,礼仪上有所欠缺。除了崇义公继续保留爵位外,我们要从柴氏中选择现存辈分最高的人,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裔,封其孙子世袭宣义郎,负责监护周朝陵庙,并给予相应的俸禄,以体现我们继承先祖遗志的仁德,作为国家祭祀周朝的第二道防线,并作为永久的制度。”

南宋绍兴五年,皇帝下诏封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负责祭祀周朝先祖。绍兴二十六年,柴叔夏升任知州,另有其他差遣。他的儿子柴国器继承了崇义公的爵位,居住在衢州。朝廷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柴国器要入朝侍奉,如同以前的惯例。柴大有、柴安宅也分别被朝廷授予官职。

淳祐九年,宋理宗又特地任命周世宗八世孙柴彦颖为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当时,朝廷还寻找隋朝、唐朝以及朱氏、李氏、石氏、刘氏、郭氏的后代,以及吴越、荆南、湖南、蜀汉等国的后裔,都授予他们官职,让他们负责祭祀祖先。这些记载都可以在《本纪》和《世家》中找到。

宋仁宗景祐二年,朝廷下令让孔子四十六世孙,当时担任北海尉的宗愿,去国子监当主簿,并且继承了文宣公的爵位。 这相当于说,皇帝任命了孔子的后代去国子监工作,并且给了他一个世袭的官位。

三年后,也就是皇祐三年七月,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说:“从咱们大宋朝建国以来,一直都是让孔子的后代担任仙源县令,负责祭祀孔庙。但是近些年来,这个传统中断了,这可不是尊崇先圣的办法啊!所以,应该恢复让孔子的后代担任仙源县令的制度。” 这意思就是说,皇帝觉得以前让孔家子弟管理孔庙的传统很好,要恢复这个传统。

到了至和年间,太常博士祖无择提出了意见,他说:“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后代的爵位,在汉朝和魏朝叫褒成、褒尊、宗圣,晋朝和宋朝叫奉圣,北魏叫崇圣,北齐叫恭圣,后周和隋朝都封为邹国,唐朝初期叫褒圣,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而现在又把孔子的后代封为文宣公,这不能用祖先的谥号来给后代加封爵位啊!” 所以,朝廷就下令让有关部门确定宗愿的爵位为衍圣公,并且规定这个爵位世袭。 这位博士的意思是说,给孔子后代的爵位名称不能和孔子的谥号重复。

治平年间,根据京东提点刑狱王纲的建议,朝廷决定以后不再让孔氏子弟担任仙源县令了。 如果继承爵位的人在老家没有亲属,就让他担任附近方便的官职,不能离开孔庙太远。 这意思就是说,孔家后代不必再担任仙源县令了,并且要方便他们祭祀。

熙宁年间,孔子的四十八世孙若蒙被任命为沂州新泰县主簿,并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 这说明,孔家后代继续担任官职,并继承爵位。

到了元祐年间,朝议大夫孔宗翰辞去了司农少卿的职务,请求按照祖上的惯例担任兖州知州,以便更好地祭祀孔子。他还说:“孔子后代袭封的爵位,本来是为了侍奉祭祀,现在却兼任其他官职,而且不在原来的兖州。 我请求以后袭封的人不再兼任其他职务,终身都在家乡,专心侍奉祭祀。”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官员负责管理他们的开支,设立学校教育他们的子孙,袭封者专心负责祭祀,还增加了百顷田地,用来供奉祭祀,剩余的用来赡养族人。 墓地管理等也沿用旧例。朝廷还赐予书籍,设置一名教授,教导孔府子弟,乡邻如果有愿意学习的,也可以来学习。 并且把衍圣公的爵位改为了奉圣公,还修改完善了家祭的冕服制度,颁赐给他们。 后来,通直郎孔宗寿等人提议让若蒙的弟弟若虚继承爵位,并且建议以后选择继承人时,不必非得是儿子继承,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祖庙,团结族人。 这说明,朝廷对孔府的祭祀和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

公元1123年,皇帝下令让孔端友继承衍圣公的爵位,还给他升官,表示很重视他。孔端友说:以前圣旨规定,文宣王的后代只能做个小官,现在我继承爵位,应该按照祖制给予优待。于是皇帝又给他升了一级。

公元1132年,孔玠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他是孔子的第49代孙。之后,孔氏家族在南宋时期,一直世袭衍圣公,负责祭祀孔子的事宜。

朝廷官员朝见皇帝、出使回来,都会有宴请和赏赐。宋太祖、太宗时期,地方官员进京朝见或出使回来,按照五代旧制,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接待,并赐予酒食。节度使十天,留后七天,观察使五天。出使回来,节度使五天,留后三天,观察使一天,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都赐予生鲜食材。节度使因私事到京城,以及步军都虞侯以上级别的官员出使回来,也会赐酒食和熟羊肉。

朝廷官员出使回来,当天就会被赐予酒食。中书省、枢密院、宣徽院的官员,以及宰相,由枢密使陪同;三司使、学士、东宫三师、仆射、御史大夫、节度使,由宣徽使陪同;两省五品以上官员、侍御史、中丞、三司副使、东宫三少、尚书丞郎、卿监、上将军、留后、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宣庆宣政昭宣使,由客省使陪同;少卿监、大将军、各部门使以下,负责转运、提点刑狱、知军州、通判、都监、巡检等职务的官员回来,也会得到赏赐,由通事舍人陪同;客省、引进、四方馆、阁门等部门的官员,就在本部门用餐。官员祝贺皇帝,会赐予衣服;皇帝慰问官员,会特别赐予茶酒,有时还会赐予食物,派人送到外地官员那里,也会赐予酒食或生鲜食材。从十月一日到正月,每隔五天,百官都会得到茶酒,军队每三天会有一次赏赐。冬至、二社、重阳、寒食等节日,枢密院的近臣和禁军的将领,会得到皇帝在他们府邸或衙门的宴请,这是惯例。

大中祥符五年,皇上下了道旨,规定从现在开始,两省五品以上官员、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其他部门三品以上官员出差,都要一起送行,并且允许大家凑钱办个送行宴,还能休假一天。其他的官员,如果亲戚朋友要出差,也可以在休假日设宴送行。以前,枢密使、节度使、宰相等大臣回朝,皇上都会在外苑设宴款待他们。送别的时候,在长春殿设宴,皇上会赐酒五种,还会准备食物,翰林龙图阁学士以上官员、皇亲国戚、观察使都要一起参加。八年四月,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王能从镇定回来朝见皇上,皇上就在长春殿设宴款待他。结果,管门的官员说:“以前的规矩,节度使掌管军队,没有这种待遇。既然让他参加宴会,那殿前马军都校就应该侍立在旁边,这和他的品级不符。”所以,皇上就让所有的人都参加宴会了。

等到朝廷中兴之后,又恢复了以前的规矩。凡是宰相、枢密使、执政大臣、使相、节度使、外国使臣告辞或者回朝,皇上都会在内殿或者都亭驿设宴款待,或者赐茶酒,礼仪都和以前一样。

节假日皇上还会赏赐一些东西。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因为宰相王旦过生日,皇上就下旨赏赐他羊三十只、酒五十壶、米面各二十斛,还让各部门负责准备宴席,让京城官府准备衙前乐队,允许他宴请亲朋好友。王旦就邀请了同僚、丞郎、给谏、修史的属官一起参加。没过多久,皇上又赏赐枢密使副、参知政事羊三十只,酒三十壶,米面各三十斛。后来,因为觉得这种大规模的聚会不太方便,就奏请皇上取消了聚会,但是赏赐还是照旧。皇上还规定: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使、留后、观察使、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在春节、端午、寒食节,客省都要送给他们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节赐神餤、餳粥;端午节赐粽子;三伏天赐蜜沙冰;重阳节赐糕点,还有酒;三伏天,每隔五天赐一次冰。四厢及厢都指挥使、中书舍人、统军、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客省使、枢密都承旨、知银台司、审刑院、三司勾院、各部门使臣、禁军将校、忠佐,海外诸蕃进奉的官员,官职达到刺史以上,到寒食节,都赐给节日的物品;立春,在内朝当值的官员都赐幡胜。

1077年冬天,冬至那天,皇上特地派人到吕公著家里摆宴席,还送来了御酒、名贵药材、水果和金丝线做的花,用皇家的酒杯敬酒,还派了宫廷乐队演奏,并且赏赐了内库的钱。到了晚上,皇上又送来了蜡烛,还下令让人一直续上蜡烛,这些都是非常特殊的恩典啊!

1143年12月23日,高宗皇帝给宰相秦桧下了一道诏书,说:“朕已经看到了你上奏的辞谢生日宴席的奏章。朕听说,贤明的圣主出现,必是五百年的周期,君臣相遇的盛况,更是千载难逢。你这样杰出的人才,在这个难得的时代出现,你的生日,难道不应该为天下人庆贺吗!设宴奏乐,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庆贺之情。没有泰山那样高大的山峰,就不会有申包胥那样的人物;没有宣王那样能任用贤才的本事,就不会有中兴的局面。今天的情况,难道不是君臣双方都荣耀吗?你应该接受这份特殊的恩典,不要再坚持清高的节操了。你的请求朕不能答应。”

宋朝的规矩是,凡是外国使臣来访,或者他们的国王来朝见皇帝,都要在内宫大殿设宴款待,朝廷的近臣以及刺史、正郎、都虞侯以上级别的官员都要参加。

960年8月3日,太祖皇帝在广政殿设宴款待近臣,江南和吴越的进贡使臣也参加了宴会。965年5月16日,在太明殿设宴款待近臣和后蜀主孟昶。967年5月7日,在崇德殿设宴款待近臣和南汉主刘鋹。同年11月5日,江南的李煜和吴越的钱俶都派了子弟来朝见皇帝,皇帝在崇德殿设宴款待他们。968年3月底,在长春殿设宴款待契丹使臣。

公元977年2月11日,宋太宗在崇德殿设宴,宴请了两浙进奉使、契丹国信使,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后蜀主刘鋹以及禁军都指挥使以上的高级官员。这次宴会没演奏音乐,喝了七杯酒就散了。契丹使者是来祝贺宋太宗登基的。

五月十一日,宋太宗又在崇德殿设宴款待契丹使者,这次喝了九杯酒才结束。这是因为契丹进贡了帮助修建皇陵的物资。

978年1月16日,宋太宗在崇德殿设宴,宴请了刘鋹、李煜、契丹使者以及其他国家的宾客。这次宴请是因为契丹使者来祝贺新年。

三月二十五日,吴越王钱俶来朝见宋太宗,宋太宗在长春殿设宴款待他,皇子、宰相、节度使、刘鋹、李煜都参加了这次宴会。十月十六日,宋太宗在崇德殿设宴,宴请了宰相、皇子以下的官员以及契丹使者、高丽使者和各州进奉使。这是因为乾明节的大宴结束了,所以设此宴。

从那以后,宴请外国使节就成了惯例。

话说,有个国家来朝贡,咱们皇帝老儿呢,先派人去驿馆慰问一下。派去的人穿着正式的朝服,对着人家国王说:“奉旨慰问某国国王”。然后,咱们的国王亲自到门外迎接,和使者一起进门上台阶。使者拿着礼物,说这是朝廷赏赐的,咱们国王就朝北跪下磕头接礼物,磕完头之后,又再磕一个,然后把土特产敬献给使者,使者也回礼磕头。送走使者后,鸿胪寺的人领着使者去朝堂,相关部门汇报情况,通事舍人宣读皇帝的慰问圣旨,使者再次跪拜,然后回驿馆休息。

第二天,咱们又派人去通知人家国王明天觐见皇帝的礼仪。到了第三天,国王在乾元殿觐见皇帝。殿前摆着黄色的旗帜、仪仗和宫廷乐队。礼仪官安排国王坐在殿南道西北方向,他带来的官员就排在他后面。相关官员把国王迎进来,国王穿着本国的衣服,走到明德门外,通事舍人引导他入座。侍中宣布朝见仪式开始,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从西边宫室出来,坐上龙椅。礼仪官指挥着行礼,国王再次跪下磕头。侍中宣读皇帝的慰问圣旨,双方都跪拜磕头。皇帝下令让国王上座,国王又磕头谢恩,坐到座位上后,又俯身避让。侍中说:“不用再磕头了”,国王这才坐好。然后,依次引领那个国家的官员入座,行礼的仪式都和国王一样。之后,侍中又宣读皇帝的慰问圣旨,送使者回驿馆。通事舍人引导国王下座,国王再次跪拜磕头,然后离开。那个国家的官员也都依次跪拜后离开。侍中奏报礼仪完毕,皇帝才下座。至于国宴和接受其他国家使臣的表文和贡品,都有固定的礼仪,都详细记载在《开宝通礼》里。

契丹国的使臣来朝见,辞行都有专门的礼仪。从景德年间澶渊之盟以后,契丹国才开始派使臣来朝见,参加元旦和皇帝的生日庆典。大中祥符九年,有关部门才正式确定了这些礼仪的具体程序。

第一天,官员们在驿站练习礼仪。到了第二天,皇帝在崇德殿接见使臣。宰相、枢密使以下的高级官员先完成朝见礼仪,等其他官员都行完礼后,馆伴使副等一批人入殿就位,站在东边。接下来,接书匣的阁门使上殿站立。然后通事官入殿,不用通报,直接下跪行礼,两次叩拜,奏报“圣躬万福”,再次下跪两次,高呼“万岁”,然后听候吩咐,到东西接引使副的位子站好。舍人引导契丹使副从外面捧着书匣入殿,在殿前站立。天武官抬着礼物,分别从东西两侧入殿,摆放在殿下,东边为上。舍人命令天武官行礼,两次叩拜,高呼“万岁”,奏报“圣躬万福”,然后吩咐他们听候吩咐。阁门官从东边台阶下来,走到契丹使的位子北边。舍人示意使臣跪下呈上书匣,阁门官侧身执笏,跪下接书匣,舍人接过书匣。契丹使站立,阁门官执笏捧着书匣上殿,在御前呈上后,交给内侍都知,都知拆开书信交给宰相,宰相和枢密使呈上后,便将礼物抬出去。

舍人和馆伴使副引导契丹使副到东边台阶下,阁门使下殿引导他们一起上殿,站在御前。等到国信大使转达国王问候皇帝圣体时,通事官进行翻译,舍人在御前鞠躬奏报,然后示意北使起身。皇帝吩咐阁门官回问国王,北使跪下奏报,舍人在御前鞠躬奏报完毕,然后示意北使起身,再引导他们下台阶到辞行的地方,面向西边鞠躬。舍人在殿上通报北朝国信使某官某听候吩咐,得到回应后,引导他到殿上,下令他下跪行礼,完成大朝见礼仪(其拜舞都按照本国礼节进行),然后出列谢恩,回到位子,下令他下跪舞蹈完毕,再次出列感谢沿途驿站、御筵、茶药以及传达慰问,回到位子,下令他下跪舞蹈完毕,舍人宣读旨意,赐予窄衣一对、金蹀躞子一个、金涂银冠一个、靴子一双、衣料三百匹、白银二百两、鞍马一匹(每句话都得到回应),跪下接受,起身,拜舞完毕,听候吩咐,应声从西边出去(凡是传话和奏报“圣躬万福”、致辞,都由通事官翻译,舍人在殿上鞠躬奏报,以下同)。

接下来通报北朝国信副使某官某听候吩咐,其拜舞、谢恩、致辞都和上面一样,从西边出去(其赏赐的衣物是一对,金腰带一个,幞头、靴子、笏板、衣料二百匹,银器一百两,鞍马一匹)。然后通事官和舍人引导舍利以下的人分班入殿,不用通报,就引导他们一起,赞喝大朝见礼仪,拜舞如仪。舍人宣读旨意,赏赐衣服、束带、衣料、银器等物品,得到回应后跪下接受,抬着担架退下,起身,舞蹈拜谢完毕,吩咐他们听候吩咐,分班引导出去。接下来引导差遣来的通事官以下随从分班入殿,不用通报,就引导他们一起,下令他们两次叩拜,奏报“圣躬万福”,再次叩拜,高呼“万岁”,宣读旨意,赏赐衣服、腰带、衣料、银器等物品,得到回应后跪下接受,起身,下令他们两次叩拜,然后拜谢“万岁”,吩咐他们听候吩咐,唱喏分班引导出去。然后行门、殿直入殿,完成朝见礼仪后,在殿上侍立。文明殿枢密直学士、三司使、内客省使下殿。舍人带领全体官员奏报阁门无事,唱喏完毕,卷班从西边出去。客省、阁门使以下从东边出去,其排列顺序,供奉官以下横行成列。宣徽使在殿上吩咐供奉官以下的人听候吩咐,分班出去,都按照常规礼仪进行。皇帝下殿回内宫。

宴会那天,契丹使臣的副使以下人员,穿着皇上赏赐的衣服,被带到长春殿门外等候。和他们一起等候的还有参加宴会的朝廷官员、宰相、亲王和枢密使以下的官员。等长春殿里各部门都准备妥当了,阁门使就进去向皇帝禀报说,官员们都到齐了。皇上入座,鸣鞭示意宴会开始。宰相、亲王以及其他官员按照各自的品级分班站好,舍人(负责引导的官员)把他们带进殿内。契丹使副则跟着亲王那一班一起进去。

舍人通报某某官员以下的人员到齐,然后喊“喏”(示意听令),班首(各班的领头人)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表示祝贺皇上万福金安。然后喊“各就坐”,大家行两拜之礼,接着高呼“万岁”,然后再次喊“各就坐”,接着分班引领他们上殿。如果皇上要询问契丹使副一些事情,舍人就会把契丹使副带下殿,让他行两拜之礼,高呼“万岁”,然后再次喊“各就坐”。接下来,舍人和通事分别引导舍利(一种佛家圣物,此处指代官员)以下的人员,分列东西两边站好,喊“两拜”,喊“各就坐”,然后把他们引到殿外的两侧走廊。

接着,舍人引导那些被指派来服务的通事和随从人员,分列东西两边站好,合班后,喊“两拜”,高呼“万岁”,喊“各就坐”,然后把他们引到两侧走廊。然后喊教坊(负责歌舞表演的部门)的人员行两拜之礼,班首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再次喊“拜”,行两拜之礼,高呼“万岁”,然后喊“各祗候”(各就位等候)。之后,引导负责斟酒的两人稍微靠前一些,喊“拜”,行两拜之礼,高呼“万岁”,然后让他们上殿等候,分列东西两边站立。这时,有关部门呈上茶几,内侍敬酒。敬酒完毕后,阁门使在殿上走到皇帝面前,鞠躬禀报说某某官员以下的人员开始敬酒,其他的仪式都和往常一样。

宴会结束,宰相以下的官员下殿,舍人喊“两拜”,官员们拿着笏板,行舞蹈礼,然后喊“各祗候”,分班退场。接下来,舍利等人合班,喊“两拜”,行舞蹈礼,行三拜之礼,谢恩完毕后,喊“各祗候”,分班退场。然后,通事和随从人员合班,喊“两拜”,高呼“万岁”,喊“各祗候”,分班退场。接着,喊教坊使以下的人员行两拜之礼,高呼“万岁”,喊“各祗候”。如果传旨赏赐茶酒,那就再喊“谢茶酒拜”,行两拜之礼,高呼“万岁”,喊“各祗候”,然后退场。阁门使走到殿上皇帝身边,侧身禀报说一切顺利,皇帝起身离座,鸣鞭示意宴会结束,返回内宫。

辞别这天,皇帝坐在内殿,宫里负责起居的官员们差不多都到齐了。各部门都准备妥当,催促着参加宴会的官员们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在崇德殿的院子里列队等候。等大家都站好了,舍人喊一声“拜”,东西两边的侍卫都拜了两次,祝皇帝万福,然后就各自等候。

接下来,舍人通报馆伴使副某甲以下的常驻官员,然后通报契丹使某甲及副使某甲等常驻官员,都让他们到西边站好。之后通报宰相以下的官员横向列队,通报某甲以下官员,他们回应“诺”,祝皇帝万福,然后喊一声“各就坐”,他们回应“诺”,拜了两次,高呼万岁,然后分列东西两侧站好。接下来,通报官员和舍人引导契丹使者舍利以下的人员入场,然后通报其他来访的官员和随从,都分列两边站好,在殿前拜了两次,祝皇帝万福,然后喊一声“各就坐”,他们拜了两次,高呼万岁,然后分列两侧廊庑站好。

接下来,通报教坊使、看盏。然后是进茶几、敬酒,以及阁门奏进酒,仪式都跟长春宴那天一样。酒过五巡,宴会结束。宰相以下的官员下台阶列队站好,拜了两次,双手插笏,行舞蹈礼,然后三拜,然后各自等候。宰相以下的官员,包括三司使、文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都上殿侍立,其他的官员和契丹使者都退出了。

然后引导舍利以及其他随从人员,都拜了两次,高呼万岁,然后分列引导出去。如果传旨赐茶酒,就再喊一声“谢恩”,行礼如前。等官员们都退场了,舍人再次引导契丹使者入殿,在西面行揖礼。舍人当殿通报北朝国信使某某前来辞行,通报完毕,引导他当殿拜了两次,出列致辞,回到座位,又拜了两次,宣读有敕令赐物,他跪下接受,拜谢,舞蹈完毕,喊一声“好,可以走了”,然后引导他出去。

接下来引导副使致辞、接受赏赐、拜谢、舞蹈,仪式跟前面一样,也出去了。然后引导舍利以下的人员,然后引导其他来访的官员和随从,都分列入场,舍人喊一声“有敕令赐予衣服、衣物、银器等物品”,他们都回应“诺”,跪下接受,等到抬物品的都出去了,他们就拜谢,起身,又拜了两次,高呼万岁,喊一声“好,可以走了”,分列引导出去。

使者和副使都穿着赐予的衣服,再次入殿,在殿前拜了两次,高呼万岁,然后喊一声“等候”,引导他们上殿,在御前站立。皇帝宣阁门使宣旨,传话给国主,舍人示意国信使跪下,阁门使宣旨,翻译完毕,示意国信使起身,阁门使在御前双手插笏,在内侍都知处接受书匣,舍人示意国信使跪下,阁门使跪下交付完毕,示意他起身,下殿,向西出去。

宋朝的时候,官方正式制定了五种外交礼仪,具体记录在《紫宸殿大辽使朝见仪》、《紫宸殿正旦宴大辽使仪》、《紫宸殿大辽使朝辞仪》、《崇政殿假日大辽使朝见仪》、《崇政殿假日大辽使朝辞仪》这五份文件中。 说白了,就是规定了辽国使臣在紫宸殿和崇政殿觐见、宴会、告辞的具体流程和座位安排。比如,在紫宸殿的宴会上,辽国使臣的副使就坐在皇帝御座的西边,在那些高级武将的南边。

夏国的使臣副使则在东朵殿,都得面朝北坐着;高丽和交趾的使臣副使在西朵殿,面朝北坐着,辽国的随从人员和行李都放在他们的南边;夏国的随从人员在东廊的行李南边,其他藩属国的使臣首领、高丽交趾的随从人员以及溪峒衙内指挥使,他们的行李都在西廊的南边。 等到大家都入座后,两边廊庑的官员会分别走到皇帝御座前敬酒,然后奏乐,太监们会宣读皇帝赐酒的旨意,所有官员都要再次行礼后入座。 这酒一共敬五轮,每轮都伴有音乐和赏赐,皇帝会再次入座,而参加宴会的官员则要行谢恩礼。

夏国进贡使臣的辞行仪式也有规定。夏国每年正旦(新年第一天)和皇帝生日都要进贡。到了元丰八年,夏国使臣来了,朝廷就下令,他们的辞行仪式按照嘉祐八年制定的礼仪来办,在皇仪殿门外朝见,然后在垂拱殿告辞。

话说宋朝政和年间,接待外国使臣的规矩是这样的:夏天使臣来朝见皇帝,等候朝见完毕、谢恩之后,使臣要奉上国书。 然后,使臣被带进宫殿,副使跟着一起进去,站在殿内西边,宫里的舍人就鞠躬行礼。

舍人会在殿前大声宣布夏国进贡使臣的姓名等等,然后引导使臣在殿前跪下呈上国书,舍人接过国书,再由内侍省的官员呈给皇帝。使臣起身回到原位,行四拜大礼。然后舍人宣读皇帝的旨意,说赐予使臣什么东西,还赐酒菜。使臣跪下接受赏赐,等箱子搬走后,再俯身叩头,然后起身再拜谢。舍人说:“各位请稍候”,然后就鞠躬引导使臣往西边出去。接下来,使臣的随从人员依次进入,不用再宣读姓名,直接在殿前行四拜大礼。舍人宣读皇帝赐予随从人员的物品和酒食,他们跪下接受,箱子搬走后,俯身叩头,起身再拜谢。舍人说:“各位请稍候”,然后就鞠躬引导他们往西边出去。

辞行的时候,引导使臣和副使进入殿庭,站在西边,舍人鞠躬行礼。舍人会在殿前大声宣布夏国进贡使臣的姓名等等,然后引导使臣在殿前行四拜大礼。然后宣读皇帝赐予使臣的物品和酒菜,使臣再拜谢,礼仪和朝见时一样。凡是外国使臣朝见和辞行,如果在同一天,顺序是:先夏国,其次是高丽,然后是交趾,再是海外的使臣,最后是各地的蛮夷使臣。

高丽进贡使臣朝见和辞行的礼仪是这样的:朝见那天,使臣捧着国书箱子,被带进宫殿,副使跟着一起进去,站在殿内西边,舍人鞠躬行礼,在殿前宣布高丽国进贡使臣的姓名等等,然后引导使臣稍稍上前跪下呈上国书,俯身叩头后起身,回到原位,行大礼。然后,领班官员出列,鞠躬谢恩,回到原位,再拜;再次出列,感谢皇帝的恩典、沿途的食宿和城门口的茶酒,回到原位,再拜;然后,整理好笏板,跳舞,俯身叩头后起身,再拜。舍人宣读皇帝的旨意,说赐予使臣什么东西,还赐酒菜,使臣整理好笏板,跪下接受赏赐,等箱子搬走后,俯身叩头,然后起身再拜谢。舍人说:“各位请稍候”,然后就鞠躬引导使臣往西边出去。接下来,押运物品的官员等等依次进入,不用再宣读姓名,直接在殿前行四拜大礼。舍人宣读皇帝赐予他们的物品和酒食,他们跪下接受,箱子搬走后,俯身叩头,起身再拜谢。舍人说:“各位请稍候”,然后就鞠躬引导他们往西边出去。

好家伙,辞别的那天,使臣副使被带进宫殿院子,让他朝西站着,宫里的舍人就鞠躬行礼。然后舍人就在殿前毕恭毕敬地通报高丽进贡使臣的姓名,然后等候使臣辞行。使臣在殿前行了四个拜礼,然后起身。领头的官员出来致辞,说完话回到原位,又行了两个拜礼。接着舍人宣读圣旨,说皇上赐予了某些东西,还赐了酒食。使臣拿着笏板,跪着接旨,等箱子之类的物件都送过去了,才起身,然后又行了两个拜礼。舍人说:“您慢走!”然后就鞠躬,使臣朝西边出去了。其他的随从人员也依次辞行,礼仪都一样。

政和元年,皇上发布诏书,说高丽位于西北两国之间,从现在开始,可以按照熙宁十年(的规定)归属于枢密院管理。第二年高丽来进贡,皇上又下诏书,恢复熙宁年间的旧例,用文官担任接伴使副,并且允许他们往返进出宫殿。到了政和七年,皇上赐给高丽笾、豆各十二个,簠、簋各四个,登一个,铏两个,鼎两个,罍、洗一个,尊两个。上面刻着铭文:“惟尔令德孝恭,世称东蕃,有来显相,予一人嘉之。用锡尔宝尊,以宁尔祖考。子子孙孙,其永保之!”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们的德行孝顺恭谨,世世代代被称赞为东方的友好邦国,你们的贡献显赫,朕非常嘉奖。特赐予你们这些宝贵的器物,用来祭祀你们的祖先,让你们的子子孙孙永远保有它们!绍兴二年,高丽派副使来进贡,皇上在同文馆赐予他们酒食。

金国的使臣来辞行,那仪式就更不一样了。宣和元年,金国的使臣李善庆等人前来,皇上派直秘阁赵有开陪同李善庆等人回访。过了一段时间,金国的使臣又来了,皇上按照接待新罗使臣的礼仪接待他们,在宣政殿接见,徽宗皇帝亲自在殿上接受使臣的国书。从那以后,金国多次派使臣前来,皇帝对他们非常优待,经常让他们进宫殿奏事,赏赐的东西非常多,礼遇方面都参照接待契丹使臣的惯例。

绍兴三年十二月,朝廷大臣们把金国的使臣李永寿等人请来上朝拜见皇帝。按照以前的规矩,所有官员都要一起上朝。但是皇帝说:“咱们现在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不像以前在都城开封那样繁荣昌盛,官员们也富裕,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国力。现在咱们暂时住在南方,一切从简,以前那些繁琐的礼仪,没必要都执行,大家不用都来了。”于是就派人把使臣们打发走了,并在宫门外赐予他们食物。

八年后,金国又派副使来议和。皇帝下令让王伦在驿馆设宴款待他们。十一年十一月,金国又派来审核使臣。他们来朝见皇帝的时候,朝廷还在讨论接见使臣的礼仪。有人认为:“如果兵力薄弱,就显得咱们国家没实力,但如果摆出强大的卫队,又怕吓着金国人。”最后决定在殿廊摆设一千五百名仪仗队,用帷幕遮挡起来,等使臣到来再撤掉帷幕。

十二年,金国派使臣来吊唁徽宗皇帝和皇太后的梓宫。十三年十一月,有关部门问:“元旦节金国使臣刚到盱眙,我们设宴款待了他们,他们回程的时候,要不要再设宴?”皇帝下令让内侍省派官员沿途设宴款待,分别在平江府、镇江府和盱眙设宴。之后又下令:金国元旦使臣来朝见皇帝赴宴时,座位要安排在宰相的对面稍偏南的位置;使臣及其随从上下马的地方,要和执政大臣一样;三节使臣及其随从也要在宫门外上下马;站队时,要站在西班,与宰相相对;同时,把西班的使相暂时安排到东壁,在宰相的东边。

十四年正月初一,皇帝在紫宸殿设宴款待金国使臣。文官中,从权侍郎以上,武官中,从刺史以上,都参加了宴会。以后每年元旦的宴会都按照这个规格来办。五月,金国又派使臣来祝贺天申节。有关部门说,应该按照以前的规矩:金国祝贺皇帝生日和节日庆典的副使,要和宰相一起在紫宸殿为皇帝祝寿,敬酒完毕,皇帝、宰相和使臣要一起饮酒三杯,教坊司奏乐,三节使臣及其随从不用参加。后来,三节使臣及其随从请求参加祝寿,皇帝准许了,并赐予他们酒食。逢到元旦,金国使臣朝见皇帝辞行时,要在上辛祠官致斋的地方,奏乐。二十九年,因为皇太后去世,金国来祝贺元旦的副使,只在驿馆设宴款待。使臣辞行那天,赐予茶酒,但不再奏乐。

话说北方的使臣来到临安,先由副使去班荆馆(在赤岸,离府衙五十里)接受皇帝的接风宴,一共喝了七轮酒。第二天,他们乘船到达北郭税亭,又喝了茶酒,然后上马进城,穿过余杭门,到达都亭驿,驿站赐予他们褥子、被子、铜锣等物品。

第二天,临安府送来酒食,宫中的阁门官按照朝见的礼仪入座,摆好朝见用的牌子。再过一天,北使终于觐见了皇帝。副使在南宫门外下马,北使在隔门内下马。皇帝在紫宸殿接见他们,六位参官侍立一旁。北使拜见完毕后,退到客省喝茶吃点心,接着又在垂拱殿设宴款待,喝了五轮酒,只有从官以上级别的官员才能参加。当天,皇帝还赐予他们茶具和珍贵的水果。

第二天,皇帝又赐予他们生鲜的美味佳肴。在临安的第二天,北使和副使一起前往天竺寺烧香,皇帝还赐予他们沉香、奶糖、斋饭、酒果等。他们还游览了冷泉亭、呼猿洞后才返回住处。第二天,皇帝又赐予他们宫中酿造的酒果、驱风药和花糕,晚上还参加了守岁夜宴,喝了五轮酒,还有傀儡戏表演助兴。正月初一,朝贺仪式结束后,皇帝派大臣到驿馆赐宴,内侍传达圣旨劝酒,一共喝了九轮酒。

第三天,客省又送来酒食,宫中也送来酒果。当天,他们还去浙江亭观看潮水,期间喝了七轮酒。第四天,他们前往玉津园进行射箭比赛,皇帝还派擅长射箭的校尉陪同,并赐予他们弓箭。酒宴和娱乐活动持续进行,伴射官和大使一起射箭,馆伴和副使一起射弩,一共喝了九轮酒才结束。第五天,在集英殿举行盛大的宴会,尚书郎、监察御史及以上级别的官员都参加了,学士们还撰写了祝酒词。

第六天,北使朝辞告退,皇帝赐予他们华丽的衣服、金腰带和大型银器。临安府也送来赠礼。皇帝又派执政官员到驿馆设宴饯行。晚上,他们又参加了辞行宴,副使和北使都亲自劝酒,并以衣物作为礼物赠送。第二天,皇帝又加赐龙凤茶和镀金盒子。北使骑马来到北阙门,然后乘船,在赤岸过夜。第二天,皇帝再次派近臣护送御宴。

我到京城之后,参加了朝见、射猎和辞朝仪式。皇上赏赐我:大使金子一千四百两,副使金子八百八十两,每人三套衣服,三条金腰带。都管(主管)级别的人,上等节日的赏赐是银子四十两,中等和下等节日的赏赐是银子三十两,每人一套衣服和一条涂金腰带。

使臣们在宫廷里参加了宴会,参与宴会的乐工有三百人,杂耍演员七十人,打球的运动员三十二人,负责管理球门的官员三十二人,以及负责旗鼓的四十人,这些人都是临安府派来的。还有十五个相扑运动员,是从御前侍卫中挑选出来的,事先都经过了训练。

其他国家进贡的时候,交州、宜州、黎州等国的使臣辞行仪式,都和我的差不多。只是宴请和赏赐的数额,会根据情况有所调整。所有赏赐的书信,都由有关部门负责转交。此外,还有西蕃的唃氏部落,西南地区的占城、回鹘、大食、于阗、三佛齐、邛部川蛮以及溪峒等地,这些地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进贡,有的隔几年才来一次。层檀、日本、大理、注辇、蒲甘、龟兹、佛泥、拂菻、真腊、罗殿、渤泥、邈黎、阇婆、甘眉流这些国家也来进贡,有的来一次两次,有的来三几次,进贡的次数并不固定。注辇和三佛齐的使臣来的时候,会把珍珠、龙脑香、金莲花等贡品在宫殿台阶上跪着撒开,这叫做“撒殿”。

元祐二年,颍昌府知府韩缜上奏说:“交趾是一个小国,他们的使臣快到边境了,我曾经做过皇帝的近臣,不好跟他们过于礼敬。我记得元丰年间,迎接他们的是武官,送别他们的是通判,使臣副手会到府里来,犒劳他们的事宜由武官负责。请按照以前的惯例办理。”皇上于是下诏,凡是使臣经过的州郡,以前担任过宰相、执政官员的知府或通判,都要按照这个惯例接待他们。皇上还下令,要制定回赐于阗国信物和物品的办法,每年虽然有很多国家派使臣来进贡,但只赏赐一次。又下令,于阗国的使臣如果带着国书来,那么隔年允许他们来进贡一次,其余年份就让他们在熙州、秦州进行贸易吧。

礼部说:“元丰年间有规定,西南的五个少数民族部落,每五年才允许进贡一次。现在西南的蕃族军队来进贡,还没到五年期限呢。”皇上就破例批准了。学士院又说:“这些少数民族第一次来进贡,应该让安抚司、钤辖司、转运司这些部门好好问问他们国家的位置,远近大小,跟现在来进贡的哪个国家差不多,然后把情况详细报告上来,这样才能做到接待礼仪得体,不至于出错。”宣和年间,皇上命令凡是少数民族国家来进贡,都要由当地官府查验属实后上报。如果发现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就按照谎报欺骗来处罚。

建炎三年,占城国王派使臣来进贡,正好赶上大典,皇上很高兴,就特别恩赐他检校少傅的官职,还增加了他的食邑(俸禄)。从那以后,每次举行明堂祭祀和郊祀大典,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对待进贡的外国使臣。绍兴二年,占城国王又派使臣进贡了沉香、犀牛角、象牙、玳瑁等等,朝廷回赠了绫锦、银子和绢帛。

建炎四年,南平王去世了,朝廷派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尹东玽去吊唁,并赐予绢布各五百匹,还有羊、酒、以及一些钱财、彩帛、金银等,并在钦州迎接南平国的使臣,追赠南平王为侍中,并追封他为南越王。同时,封他的儿子为交阯郡王,在举行大典时,也像对待占城国王一样给予了特别的恩典。淳熙元年,朝廷又赐予南越王“安南国王”的印玺,是用铜铸造的,表面还镀了金。

绍兴七年,三佛齐国请求进贡并派使臣到京城朝见,皇上批准了。命令广东经略司好好安排一下,只允许四十个人到京城,进贡的物品包括南珠、象牙、龙涎香、珊瑚、琉璃、香料等。皇上还追封三佛齐国王为“保顺慕化大将军”,并赐予他鞍马、衣带、银器等礼物,还设宴款待使臣在怀远驿。淳熙五年,三佛齐国再次进贡,这次进贡的物品价值大约两万五千缗,朝廷回赠了绫锦罗绢等物品和二千五百两白银。

绍兴三十一年正月,越南送来大象当贡品。皇上说:“蛮夷进贡土特产是他们的本分,但是朕不想因为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让远方的人民劳师动众。你们去告诉安南国的使臣,以后不用再送大象来进贡了。”

过了几年,到了绍兴三十二年,孝宗皇帝登基了,他又下了一道圣旨:“这几年来,外国进贡的不少,我父皇都谦虚地没接受,何况我现在还年轻没经验,更受不起这些!以后要是哪个国家想来进贡,就让当地的州郡官员好好解释清楚,别再把这些贡品送到朝廷来了。”

时间又过去了些年,到了淳祐三年,安南国王陈日煚来进贡,宋朝皇帝还给他加封了功臣的称号。过了八年,淳祐十一年,他又来进贡了一次。

景定三年六月,陈日煚又上表进贡,还请求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陈威晃。到了咸淳元年二月,朝廷给安南大国王陈日煚加封功臣,还加了“安善”两个字;同时,也给安南国王陈威晃加封功臣,加了“守义”两个字,并且赏赐了金带、马匹和衣服。第二年,陈日煚又进贡了礼物,朝廷赏赐了他五百两黄金和一百匹丝绸,还下旨嘉奖了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