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古代皇帝册封尊号、禅位和皇太后、皇太妃这些大礼的流程。以前的历史书里,把吃吃喝喝的、结婚的、射箭比赛的、宴会、祭祀这些礼仪都算作是隆重的吉礼。此外,还把一年四季的朝会、养老、大赦、上表奏章、皇帝在殿上任命官员这些也加进去。现在呢,咱们按照《政和礼》的规矩来,把朝会归类到宾客的礼仪里,其他的都跟以前一样。
册封尊号这事儿,最早是唐朝才正式写进礼仪制度里的。宋朝每次祭祀天地神灵,大臣们都得跑到东上阁门去,上表请求皇帝接受尊号,有时候上三次表,有时候上五次,皇帝大多谦虚地推辞,不太愿意接受。要是皇帝真同意了,那就得让大臣们赶紧写册文,刻制宝印。一般来说,受册的仪式都在祭祀结束的那天举行,皇帝在正殿接受册封。仪式完了,相关官员再把册宝送到阁门,然后送进宫里。建隆四年那次,大臣们三次上表请求皇帝接受尊号,皇帝下令说,等郊祀完了再受册。提前三天,还要派官员去告诉天地、宗庙、社稷,这事儿后来就成了惯例。
首先,官员们在崇元殿准备就绪,文武百官都聚集在朝堂上。太尉拿着册子,由吏部侍郎押送;司徒拿着宝盒,由礼部侍郎押送。负责捧册子和宝盒的都是五品六品的小官,册子和宝盒都装在匣子里,盖着帕子,然后走到殿门外东边,太尉的前面。
乐队指挥乐工就位,侍卫、宰相、官员们都站在殿阶下的香案两侧,就像平时上朝一样。侍中奏报完毕,负责的人去取扇子,扇子打开,皇帝穿着衮冕,从西边房间出来,乐队奏乐,皇帝就座,乐队停止演奏。符宝郎按照惯例奉上宝盒。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引导太尉以下文武百官到北面各自的位置上。太常卿拿着册子到丹墀西阶稍偏东的地方,面向北方放好。太尉、司徒、吏部侍郎、礼部侍郎都回到自己的位置站好。典仪官带领百官行再拜礼,三次高呼万岁,然后起身,再次行礼,分班站好。礼仪官员引导太常卿,吏部侍郎押着册子依次前进,太尉跟随,礼部侍郎押着宝盒跟随司徒前进,走到西阶,到达解剑脱鞋的地方。
负责读册子的是中书令,负责读宝盒的是侍中。他们等到册子和宝盒快到的时候,先走到前楹间第一根柱子北面站好。太尉解下佩剑,脱掉鞋子后,吏部侍郎先拿着册子走上前,太尉跟着走上前,来到御座前。太尉拿着笏板,面向北方,把册子稍微往前一点跪着放好,然后俯伏在地,起身,稍微后退,面向东方站立。中书令走到册子前面,读完册子后,俯伏在地,起身,又拿着笏板,把册子放在垫子上,面向册子,面向北方跪着把册子放到御座前,然后和捧册子的官员回到侍立的位置,太尉也下来,穿上鞋子,带上佩剑。礼部侍郎拿着宝盒走上前,司徒跟着走上前,面向北方跪着把宝盒放下,侍中读完宝盒上的内容后,把宝盒放在册子的南面,然后都回到原位,穿上鞋子,带上佩剑,俯伏在地,程序和刚才一样。典仪官带领在场的官员行再拜礼,礼仪官员和通事舍人引导太尉到西阶下,解下佩剑,脱掉鞋子走上前,在御座前跪下祝贺。(祝贺词由中书门下省起草。)祝贺完毕后回到原位,再次行再拜礼,程序和读册子、宝盒一样。侍中走到御座前接受旨意,然后退下,在阶下面向西边说:“有制”,典仪官带领大家行再拜礼,然后宣读诏书:“朕以鸿仪昭举,保命会昌,迫于群情,祗膺显号。退循寡昧,惕惧增深。所贺知。”宣读完毕后回到原位,典仪官带领大家行再拜礼,三次高呼万岁,然后行再拜礼。侍中走上台阶奏报礼仪完毕,然后下来,扇子打开,乐队奏乐,皇帝下座,御舆从东边房间进去,扇子打开,乐队停止演奏。侍中奏报完毕,中书侍郎带领奉案的官员上殿,跪着把册子放在案子上,然后门下侍郎奉上宝盒,程序和奉册子一样,通事舍人引导他们到东边上阁门呈递文书,负责的人接受旨意放下仪仗,百官行再拜礼后,按照惯例退下。以后受册的仪式都和这个一样。礼仪完毕,在朝堂上赐百官食物。
1068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元年,宰相曾公亮他们上奏章,请求给皇帝加尊号,但是皇帝没答应。之前,翰林学士司马光就说过:“加尊号这玩意儿,是从唐朝武则天、中宗开始的,后来就成了惯例。咱们先帝在治平二年的时候,就拒绝接受尊号,当时全国上下都夸他圣德高明。后来那些拍马屁的臣子又提出来了,说咱们国家和契丹经常有书信往来,他们皇帝都有尊号,咱们没有,太丢人了!所以大臣们又在这个不合适的时候上奏请求加尊号,很多人觉得朝廷这样做很可惜。现在大臣们又拿老规矩来说事,想给陛下加尊号。我觉得陛下您英明睿智,当然应该享有盛名,但是您刚登基没多久,而且现在还是秋天,从各种情况来看,现在接受尊号不太合适。陛下您要是能果断拒绝,谦虚一点,并且下令以后不准再上奏请求加尊号,那全国上下都会赞扬您的!”皇帝就赏赐司马光说:“我看了你的奏章,深深体会到你的忠诚。最近老下雨,还发生了地震,老天爷在警告我们啊,我感觉要出大事了。现在让我接受尊号,我心里都过意不去,更何况现在还是秋天,更不应该举行这么隆重的仪式。我已经批复了,你好好写个回信,让全国上下都知道我心里充满了惭愧和恐惧,绝对不是为了骗取名声。”后来,宰相们几次上奏请求,皇帝始终没答应。
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后,宋钦宗给徽宗上尊号,叫“教主道君太上皇帝”,徽宗住在龙德宫。靖康元年正月初一,朝贺完毕,皇帝带着队伍去龙德宫给太上皇拜年,百官都在宫门外站着,宰相们按照礼仪去拜见。
宋高宗禅位的时候,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日,他下了一道御札,说:“皇太子可以继承皇位了,我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皇后就称太上皇后。以后国家大事都听从新皇帝的安排。”
十一号那天,举行禅让仪式。官员们在紫宸殿摆好了仪仗,宰相和文武百官都站好了队伍。皇帝出宫,鞭炮齐鸣,禁卫军、侍卫和内侍省的官员们都列队迎接,一边走一边汇报着皇帝的日常起居情况。
皇帝坐上御座后,阁门官以下的官员和内侍都知、御带以下的官员依次行礼问安,然后是主管军务的官员,最后是宰相以下的官员。礼毕,左仆射陈康伯、枢密院事叶义问、参知政事汪澈、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一起上殿奏道:“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能力有限,辅佐皇帝多年,犯下许多过错,本该受罚,却蒙受您的宽容,没有受到责罚。如今陛下您英明决断,做出比尧舜还要伟大的举动,我们心里万分敬仰。只是从此以后,我们将无法每日侍奉在您身边,如同忠犬一样,对您依依不舍。”说着,他们再次叩拜辞行,大家都哭了起来,几乎是痛哭失声。皇帝也为此流下了眼泪,说道:“我在位三十六年了,如今年老多病,早就想退位了,这件事完全是我自己决定的,不是你们劝我的,你们应该全力辅佐太子。”
陈康伯等人又奏道:“太子仁德圣明,天下人都知道,只是听说他过于谦逊,还不太愿意到正殿来。”皇帝说:“我以前就和他谈过这件事,刚才在宫里也当面嘱咐过他了,他正步行走向侧殿门口,想回东宫,我已经再三劝说他留下,他现在就在殿后了。”宰相们下台阶,皇帝也下了御座,鞭炮再次鸣响,皇帝回宫。宰相和文武百官退下,重新站好队伍,听完诏书后,再次叩拜舞蹈,三呼万岁,再次叩拜后,官员们退下,又重新列队,到殿下去站好。
过了一会儿,新皇帝穿戴整齐,哭着走出了宫门。禁卫军、侍卫和仪仗队等都出来迎接,帮他整理衣冠,鸣鞭开道。内侍扶着皇帝走到御榻边,皇帝哭了好几次,就是不肯坐下。内侍宣读了太上皇的圣旨,请皇帝登上御座。皇帝这才走到御座的东侧坐下。
然后,从阁门官开始,所有官员依次上前行礼祝贺。先是一批负责起居注的官员,然后是管军的官员,接着文武百僚都横着站成一排,面向北方。舍人站在殿中央,宣读文武百僚和宰相陈康伯等人的祝贺辞。皇帝下了御座,侧身面向西边,也不坐下。等宰相以下的官员行完三拜九叩大礼,三次高呼万岁,并行完礼仪和祝贺后,陈康伯等人又上殿奏道:“臣等认为:陛下应该登上御座,面向南方,以符合太上皇的旨意。”
皇帝脸色忧愁地说:“父皇的命令是独断专行的,这大位,我实在害怕担当不起,还请允许我推辞。”陈康伯等人再次奏道:“如今陛下应天顺人,登上了龙椅宝座,虽然臣等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辅佐陛下治理新政,但陛下能赶上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实乃四海苍生之幸!”再次行礼祝贺完毕后,他们就退下了。
宰执大臣们退下殿后,皇帝回到了内宫,鸣鞭送行。宰执大臣和文武百僚都去了祥曦殿,等候太上皇登上轿辇,然后护送他到德寿宫,这才散去。
第二天,我去德寿宫朝见皇上。早些时候,仪鸾司(负责皇帝仪仗的部门)就在德寿宫门口设了大帐,在殿东廊西边又设了个小帐。那天,等到皇上出来坐上御座后,陪同的官员和禁卫军都按照平时的规矩站好。皇上下了御座,坐上辇车前往德寿宫,文武百官都到宫门口迎接,行完礼后,引路的官员、太常卿(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阁门官、太常博士和礼仪官员先进去,到那个大帐前面,分左右站好,等着皇上下了辇车进去。然后御史台、阁门和太常寺的官员报告说文武百官都进来了,他们在殿庭里朝北站好。引路的官员引导皇上进入小帐,帘子放下,等到太上皇坐上御座后,小帐的帘子卷起来,引路的官员引导皇上登上殿东边的台阶,走到殿上栏杆前,奏请皇上行礼。皇上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引路的官员引导皇上稍微往前走一点,皇上亲自奏报自己的身体万福,行完礼后回到原位,再次行跪拜礼。接着,引路的官员引导皇上走到太上皇御座的东边,朝西站着。殿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拿着笏板,三次起舞,三次叩头,放下笏板行礼,又行了两次跪拜礼,脑袋不离开位置,奏报圣躬万福,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退位。引路的官员依次退下,陪同的官员回到自己的帐篷里等候。
太上皇高兴的时候,皇上会跟着一起去见太上皇后,礼仪和宫中一样。皇上回宫的仪式,也和来时一样。每逢元旦、冬至和朔望(每月初一),都按照上面的仪式进行。
十二那天,皇帝去德寿宫,因为下雨了,所以所有官员都不用去见他,皇帝就在宫里自己行了礼。从那以后去德寿宫,就跟在宫里行礼一样,不用所有官员都陪着。
十三那天,皇帝下令让宰相带着所有官员在初二和十六这两天去德寿宫问安。他又说:“我想每天都去德寿宫朝见,尽孝道,但担心耽误国家大事,又怕麻烦大家,所以不敢擅自决定。礼部官员应该好好商量一下,定个合适的日期。像以前那样,只在朔日和望日朝见,时间太少了,我不敢这么做。”于是礼部和太常寺说:“《汉书》上记载,汉高祖是五天去一次太上皇那里朝见,我们建议按照这个规矩,每五天去德寿宫朝见一次,礼仪和在宫里一样。”
皇帝刚开始在后殿接见大臣,宰相陈康伯等人建议说:“我们去德寿宫朝见太上皇的时候,太上皇都吩咐说,每次车驾到达宫门口,都要下轿,他已经多次这样嘱咐了,既然是家人之间的礼仪,就应该在殿门口下轿。”皇帝说:“太上皇并没有说一定要五天去一次,只需要朔日和望日去就行了,我心里还是不踏实,应该让有关部门好好商量一下。至于在宫门口下轿,这是臣子应该做的。”于是礼部和太常寺说:“除了朔日和望日之外,建议每月初八和二十三日去德寿宫问安,礼仪和在宫里一样。”从那以后就都按照这个制度执行,如果遇到下雨、酷暑或严寒,等到了日子,要等太上皇特地下令才能免除。
十一月冬至那天,皇帝去德寿宫祝贺太上皇生日,礼仪完毕后,又像在宫里一样去拜见了太后。从那以后,冬至都一样。隆兴元年正月初一,皇帝带领百官去德寿宫,礼仪和冬至那天一样。从那以后,元旦也一样。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二月初一,皇帝去德寿宫,恭敬地请太上皇和太后去延祥观烧香。太上皇和皇帝骑马,太后坐车跟着。之后又去了聚景园,接着又去了玉津园。从那以后,皇帝经常去德寿宫恭敬地请太上皇和太后到南内,有时候去延祥观、灵隐寺、天竺寺。皇帝还会在这些场合向太上皇汇报政事,册立皇太子,并进行相应的起居问安和谢恩仪式。
要是皇帝出游,宰相以下的官员都要跟着去游玩的地方。不过,负责军队和宫廷卫戍的官员,就不用跟着出游了,等皇帝回宫再护送他回内宫。其他的宰相以下的官员,也不用护送皇帝,可以先回去了。
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孝宗皇帝禅位给皇太子,皇太子登基当了皇帝;公元1194年(绍熙五年),光宗皇帝也禅位给皇子嘉王,嘉王继位当了皇帝,这两个皇帝禅位的过程都跟公元1152年(绍兴三十二年)的情况一样。
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的册封仪式,也有一些情况:公元960年(建隆元年),皇帝下诏尊封母亲南阳郡太夫人为皇太后,还命令有关部门追封四位亲属的庙号,但后来这事儿没办成。公元997年(至道三年)四月,尊封太宗皇帝的皇后李氏为皇太后,宰相等官员先去崇政殿门口向皇帝祝贺,再去内东门向皇太后祝贺。公元998年(乾兴元年),真宗皇帝留下遗诏,要尊封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但也没来得及举行册封仪式。
公元1024年,也就是天圣二年,宰相王钦若带头,还有四个大臣一起上奏,请求给皇太后尊号。
十一月,郊祀大典结束之后,皇帝在奉天殿接受册封,百官都祝贺完毕,然后重新排列队伍站好。侍中大人宣布仪式正式开始,礼仪使大人奏报册宝已经准备就绪。皇帝穿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拿着圭玉走出来。礼仪使和阁门使引导皇帝,拿着册宝从西边的台阶下来,内侍官们把皇帝护送到殿庭,在横街南边东向的坐垫上摆好位置,册宝放在北边,皇帝站在北边面向南边的坐垫上。负责奉上册宝的官员把册宝案摆好,太常卿、吏部侍郎、礼部侍郎把皇帝引导到中间的坐垫上。
礼仪使奏请皇帝行再拜礼,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跟着行再拜礼。太尉和司徒走到册宝旁边,皇帝拿着圭玉跪下,把册宝交给太尉,然后又把宝器交给司徒,太尉和司徒都拿着笏板,面向东方跪着接受册宝,然后起身。接着,把册宝案移到东西向的坐垫附近。礼仪使奏请皇帝回御幄,换上平常的衣服,然后乘车前往文德殿后面的御幄。百官退朝,回到朝堂,太尉和司徒拿着册宝来到文德殿外,太尉以下的官员都按照各自的职位站好等候。
首先,大臣们奏报说宫内警戒解除,可以开始正式仪式了。皇太后穿着天冠、衮衣盛装出场,奏响了《隆安之乐》。 这时候,可以看到各种仪仗,像行障、步障、方团扇之类的,侍卫们则垂着帘子。皇太后坐上御座,面向南方,音乐停止。
然后,太常卿带着册宝案走到殿西阶下,大家各就各位,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太尉押着册宝案,司徒捧着册宝,中书令读完册文后,侍中押着宝盒案,司徒捧着宝盒,侍中读完宝文。之后,太尉和司徒走到香案前,分列东西两侧站好。尚宫引导皇帝走到皇太后面前,皇帝穿着靴袍,帘内传出皇帝的贺礼,皇帝跪下说:“嗣皇帝臣某言:皇太后陛下显崇徽号,昭焕寰瀛,伏惟与天同寿,率土不胜欣抃。” 说完后,皇帝先俯伏在地,然后起身,又再次行跪拜礼。尚宫走到御座前禀报,然后退到西边说:“皇太后答曰:皇帝孝思至诚,贯于天地,受兹徽号,感慰良深。”皇帝再次跪拜,尚宫引导皇帝回到御幄。太尉率领百官向皇太后祝贺,再次奏响《隆安之乐》。皇太后起身回到内殿,音乐停止。侍中奏报警戒解除,相关部门撤掉仪仗,百官再次行跪拜礼后退下。皇太后回到内宫,宫内外的命妇们都在内殿向皇太后和皇帝祝贺,宫外的命妇和两京留守的官员也纷纷上表祝贺。从此以后,尊皇太后称号的仪式都按照这个流程进行。
熙宁二年,神宗皇帝尊皇太后曹氏为太皇太后,他亲自到文德殿,跪下奉上玉册,授予摄太尉曾公亮,金宝授予摄司徒韩绛;又跪下奉上皇太后高氏的玉册,授予摄太尉文彦博,金宝授予摄司徒赵抃。仪式结束后,百官纷纷祝贺。
宋哲宗当了皇帝,就下令尊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向皇后为皇太后,朱德妃为皇太妃。礼部商量着说:皇太妃生日,该用的东西,她的冠服什么的,都按皇后的规格来,用慈祥的旨意,庆贺用笺(就是正式的贺信)。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给皇太妃的东西叫“赐”,皇帝给皇太妃的东西叫“奉”,百官不能用“臣”来称呼皇太妃。皇帝问皇太妃起居用笺,皇太妃回皇帝用书信。
大臣们建议,要给太皇太后单独建个宫殿,叫“崇庆宫”,宫殿里的大殿就叫“崇庆殿”和“寿康殿”;给皇太后的宫殿叫“隆祐宫”,大殿叫“隆祐殿”和“慈徽殿”。
元祐二年,朝廷下令,给太皇太后册封,按照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的皇后)的规格来;给皇太后的册封,按照熙宁二年(宋神宗年间)的规格来;皇太妃和皇太后同一天受册封,让太常寺的礼官仔细制定仪注(仪式程序)。右谏议大夫梁焘建议,册封仪式应该在文德殿举行。太皇太后说:“大臣们想这么做,我觉得很难办到。”梁焘回答说:“正如圣母您所考虑的,希望您坚持,不要答应。再说,母后您临朝听政,本来就是一时不得已才有的事,请求您赶紧罢免。”中书舍人曾肇也说:“太皇太后您听政以来,一直都在延和殿,接见辽国使臣,也在崇政殿,从来没有去过外朝。现在皇上效法仁宗皇帝(宋仁宗)的旧例,用最隆重的礼仪来侍奉您,如果太皇太后您在这个时候特别下道诏书,彰显皇上孝敬的诚意,并且坚持谦逊的美德,只在崇政殿受册,那么皇上的孝心就更明显,太皇太后的德行就更尊贵,两全其美,岂不更好吗?”太皇太后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以后受册封就在崇政殿举行。后来因为天旱,就暂时取消了。没过多久,太师文彦博等人说,现在雨水充沛,秋收有望,请求举行册封大典,他们三次请求,太皇太后才答应。九月初六,在大庆殿发放太皇太后的册宝,在文德殿发放皇太后和皇太妃的册宝,仪式一切按照规程进行。
1100年,皇帝下令说:“奉太皇太后的旨意,皇太妃特地给她立了个宫殿,坐六龙拉的轿子,打着伞,出入都要走宣德正门。” 相关部门请求说,宫里的人都要像臣妾一样称呼她,宫外的命妇进宫也要这样称呼;百官都上书祝贺,称呼她为殿下。
1100年,徽宗皇帝即位后,追封哲宗皇帝的太妃为圣瑞皇太妃。他还亲自在文德殿册封元符皇后刘氏为太后,一切按照皇后的礼仪进行。
1127年五月,宋高宗册封元祐皇后为隆祐太后,并下令相关部门择日举行册封仪式。但当时高宗正在巡幸,无法举行仪式;同时,遥尊韦贤妃为宣和皇后。
1137年三月,皇帝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宣和皇后过去一直受到皇帝的宠爱,生下了徽宗这个皇帝,是至亲骨肉,和她的父兄一起经历了时代变迁。十年来国土被金人占据,她一定思念着家乡,怀着思念父母和兄弟的心情;如今万里迢迢从金国回来,还带来了上皇和宁德公主(徽宗的女儿)的消息。应该尊她为皇太后,令相关部门择日举行册封仪式。”太常寺说:“按照祖宗的规矩,要等三年丧期结束之后才能举行仪式。” 这时,翰林学士朱震说:“唐朝德宗皇帝在册封沈太后时,沈太后当时不知身在何处,德宗皇帝还特意在含元殿摆设仪仗,准备衮冕,让沈太后站在东边,再三拜受册封。现在太后身体安好,使者来往不断,怎么能不效法前朝的做法呢?我还听说,三年之丧的制度,只有祭祀天地、社稷才适用。德宗皇帝是大历十四年即位的,第二年改元建中,当时实行易月之制,所以才用冕服举行仪式。现在陛下退朝的服装,都符合礼制,我认为应该在另外的宫殿摆设仪仗,派三公奉上册宝,册宝由相关部门保管,恭候太后回朝。希望让礼官详细解释一下。”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礼部和太常寺说:“册宝上的字,想用‘皇太后宝’四个字,需要安排一名撰写册文的人,一名书写册文的人,一名书写和篆刻册宝的人,还要安排执政大臣。”
十年后,为皇太后修建了宫殿,命名为慈宁宫。1147年十二月,皇帝从常御殿前往慈宁宫,遥向皇太后祝贺,并奉上了册宝。
话说十二月份,皇太后回慈宁宫了,十月十八这天,正式册封她,给她送上册宝。那天,慈宁殿张灯结彩,布置得特别隆重。皇太后穿着正装坐在殿里,宫里的官员把册宝摆在殿下。慈宁宫的办事人员和殿里的官员都穿着朝服,走到殿下,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拿着笏板,把册宝呈献上去;先献上册宝,再献上其他的宝物。仪式结束后,皇太后下了座位,换下正装,换上平常的衣服。皇帝也来到慈宁殿祝贺,按照宫里的规矩来。之后,宰相带着百官上表祝贺。
过了好些年,到三十二年六月,皇帝下诏要给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加尊号,这事儿得大家商量着来。左仆射陈康伯他们就说了:“五帝里,尧帝活得最长,百位帝王里,也只有尧帝最圣明。现在皇上这么做,比尧帝还要光辉!我们建议给太上皇尊号叫‘光尧寿圣太上皇帝’,给太上皇后尊号叫‘寿圣太上皇后’。”皇帝同意了,还让礼部和太常寺好好研究一下相关的礼仪。左仆射陈康伯负责起草太上皇的册文,礼仪使兼参政汪澈负责写册文和刻印玺印;知枢密院叶义问负责起草太上皇后的册文,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负责写册文。
八月十四,册宝正式送上去了。那天,文武百官和太傅以下的官员都穿着朝服,在大庆殿站好队伍。皇帝先在内殿换好衣服,戴上通天冠,穿上绛纱袍,然后来到大庆殿,走到册宝的位置前行了两次跪拜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跟着行了两次跪拜礼。皇帝按照仪式,把册宝授予太傅。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到内殿换衣服,文武百官也退场了。
锣鼓喧天,仪仗队都准备好了,但没用上。(备而不作。)护卫人员护送着册宝,太傅以下的官员们簇拥着册宝前往德寿宫。皇帝从祥曦殿换好衣服,戴好帽子,穿上袍子,坐上轿子,到了德寿宫就下了轿子。文武百官陪着皇帝进入大殿,站好队伍。太傅以下的官员们则护送着册宝进入大殿。皇帝戴上通天冠,穿上绛纱袍,走上大殿,走到西边铺着褥子的位置站定。太上皇穿着宫服,戴好帽子,穿上袍子,已经坐好了。皇帝面向北方,给太上皇行了四拜大礼,然后起身。接下来,太傅以下的官员们也依次给太上皇行了四拜大礼。
然后进行奉册仪式。中书令、参知政事史浩宣读册文,摄侍中叶义问宣读宝印。读完之后,两人退回原位。皇帝再次行礼,祝贺道:“皇帝臣某稽首言:伏惟光尧寿圣太上皇帝陛下册宝告成,鸿名肇正,与天同寿,率土均欢。”皇帝再次行礼。然后,侍中承旨宣读太上皇的答复:“皇帝孝通天地,礼备古今,勉受鸿名,良深感慰。”皇帝再次行礼后,面向西方站立。接下来,太傅以下的官员们再次行礼,并致贺词:“摄太傅、尚书左仆射臣康伯等稽首言:伏惟光尧寿圣太上皇帝陛下肃临宝位,诞受丕称,独推天父之尊,普慰帝臣之愿。”读完贺词后,他们再次行礼并跳舞。然后,侍中承旨宣读太上皇的答复:“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旨:倦勤滋久,佚老是图,勉受嘉名,但增感慰。”官员们再次行礼并跳舞。之后,太上皇起身回宫,皇帝随后护送着寿圣太上皇后的册宝也一同入宫。
皇上走到太皇太后的座位前,面向北方站着。太皇太后升座后,皇上行了四拜大礼,然后开始举行奉上册宝的仪式。负责念册文的官员陈子常念完了册文,负责宣读宝物的官员梁康民也宣读了宝物。仪式结束后,皇上回到自己的位置,再次行礼,然后表达了祝贺,说道:“皇帝臣某叩头禀告:伏惟寿圣太上皇后殿下德茂坤元,礼崇大号,宝书翕受,欢抃无疆。” 皇上再次行礼。接下来,由承旨宣读太皇太后的答复:“寿圣太上皇后教旨:皇帝祲容载蒇,显号来膺,诚孝通天,但深感惕。”皇上再次行礼后,太皇太后下了座位,回到了宫中。
随后,太傅以下文武百官都在德寿殿拜谢并呈上贺表等待皇上的到来。皇上换好衣服,坐上辇车回宫了。十六号这天,宰相率领文武百官到文德殿上表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