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缯,是庆元府人。嘉泰三年,他在太学考试中名列前茅,顺利毕业当官了。后来当过太学博士,参加考试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之后升迁为著作佐郎,还兼任考功郎官,后来又担任吉州知州和福建提点刑狱司的官员。接着升任考功员外郎,再升任秘书少监。期间他还兼任过侍立修注官、起居舍人,以及起居郎,还兼任过左侍郎,参与编撰了《孝宗宝训》。后来他参加吏部侍郎的考试,之后又兼任兵部尚书。嘉定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还兼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正式担任参知政事。之后,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告老还乡。端平三年,朝廷召他回朝,升任大学士,并提举洞霄宫,最后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再次退休。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少师的官职。因为宣缯曾经参与过皇帝的策论考试,朝廷效仿王尧臣的例子,追赠他太师的官职,并谥号为“忠靖”。
薛极,字会之,是常州武进人。他因为父亲的缘故,被安排到上元当主簿。通过考试后,他当上了大理评事、温州通判,以及广德军的知军。后来,在参知政事楼钥的推荐下,他升任大理正、刑部郎官,司封郎中、右司郎中,还兼任提领杂卖场和寄桩库的官员,以及敕令所的删修官,负责中书门下省各部门的事务,并兼任删修敕令官。之后,他被任命为司农卿,还兼任兵部侍郎,不久后正式担任兵部侍郎。
嘉定八年,薛极上书奏章说:“希望陛下能深刻体会到治理国家的艰难,更加重视勤政爱民。不要因为自身德行没有过失就懈怠于自我提升,也不要因为天灾频繁发生就认为不必认真应对。即使政纲已经确立,也要努力改进不足之处;即使恩泽已经施布,也要考虑是否还有遗漏之处。希望陛下能将这次灾害带来的警醒时刻铭记于心,以此作为日后安逸享乐的警示。这样才能上达天意,得到上天的庇佑,很快就能看到好的结果。”后来他升任刑部尚书,之后又参加户部尚书的考试,并兼任吏部尚书,不久后正式担任户部尚书,期间还兼任过户部尚书。嘉定十五年,他被特别授予同进士出身的荣誉,并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1228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同时兼任同知枢密院事。没多久,就升任枢密院事,还兼着参知政事,并被封为毗陵郡公。后来又担任观文殿大学士,主管绍兴府,同时兼任浙东安抚使。1234年,他被加封为少保、和国公,然后退休,最终去世。
陈贵谊,字正甫,福建福清人。1199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瑞州当观察推官。后来因为父母和岳父母去世,回家守孝,服丧期满后,被调到安远军节度使衙门当掌书记,之后被借调到四川制置司,负责起草文件。他后来又通过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任命为江南东路安抚司负责起草文件。之后升迁为太社令,又改任武学教谕、国子监录事,最后升任太学博士。
那时候朝廷正在讨论更改纸币政策,陈贵谊就直言上奏说:“皇上发布命令,禁止某些事情,应该考虑百姓的喜好。现在这个纸币政策,却让奸邪之徒得逞,老百姓怨声载道,这可不是什么祈求上天保佑江山永固、团结民心的好办法啊!” 他还拿熙宁新法来举例说明。他又说:“那些聪明果断的人,虽然能快速处理事情,但容易轻率;那些老成持重的人,虽然能安定社会风气,但容易墨守成规。最好的办法,是广泛听取意见,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来决策。” 那些主张更改纸币政策的大臣,就抓住他引用熙宁新法的事大做文章,故意激怒当朝宰相,还说陈贵谊拉帮结派,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后来他被调任太常博士。因为他的哥哥陈贵谦在礼部做官,为了避嫌,他又被调到将作监当丞,同时兼任魏惠宪王府小学的教授。他又一次直言上奏说:“虽然现在言路畅通,但那些触犯忌讳的人会被说成是沽名钓誉,那些批评时政的人会被说成是违抗命令。利害关系关乎天下,是非曲直关系到人心。一个人说了不算,可能要十几个甚至更多的人一起说,才会被认为是朋党。是非颠倒,忠奸不分。” 史弥远更加讨厌他,于是把他调到秘书省当郎官,然后外放江阴军做知军,之后又让他去江西做常平提举。朝廷召他回京,但他还没到,就被任命为礼部郎官。
金国入侵淮河、四川地区,王贵谊说:“国家要靠人才来支撑,现在却走歪门邪道,到处都是走后门的人。言路不通,老百姓的疾苦无法上达朝廷,现在大家都阿谀奉承,不敢说实话。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了,除了赋税之外,还要额外送礼贿赂才能升官。军队里不敢说失败,所以阵亡将士没人关心;不敢说溃败,所以逃兵反而能被招安。”他又说:“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人,是国家的灾难,不是真的爱我,应该把他们排除在外;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是国家的良药,他们是真的爱我,应该重用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 弥远对此很不高兴,那些进谏的人都被罢官了,弥远自己则被调任崇禧观主管。
后来他被任命为徽州知州,接着被召回朝廷,授予司封郎官兼翰林权直,兼玉牒所检讨。一次明堂议事,他首先引用包拯在皇祐年间提出的建议,请求通过大赦来消除贪污腐败的弊端,并应该调查州县府库盈余的来源。他建议效仿成周王朝祭祀时要祭祀为国捐躯将士子嗣的做法,以及汉朝设立羽林孤儿制度的做法,专门挑选阵亡将士的后代,训练他们掌握五种兵法。
理宗皇帝即位后,王贵谊被任命为宗正少卿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不久又升迁为起居舍人。宝庆初年,朝廷下诏举荐贤能之士。王贵谊上奏说:“现在世人把沉默寡言、墨守成规的人当成贤人,把苛刻生事的人当成能人,把心胸狭窄、急功近利的人当成人才,把轻率尝试的人当成有见识的人。现在新朝初立,应该选拔忠诚正直、奉公爱民、知书达理、廉洁自律、不逾矩的人,来充实朝廷内外。”他又说:“成王初年,老臣元老们用《无逸》来警戒他,是为了让他长寿;劝诫他敬重德行,是为了让他永享帝位;希望他宽厚仁慈,是为了让他统治时间更长久。这可以看出他们对君主的爱护很深切,忧虑也很深远啊!”
他后来升任中书舍人,又兼任直学士院。内侍们滥用恩赏,他就把诏书退回。将要举行郊祀大典的时候,王贵谊上奏说:“百姓生活困苦,官吏冗员众多,赋税沉重,几乎到了抢夺的地步,公款都被私吞了。应该大力整顿官员的升降,这样才能让皇上在郊祀大典上看到好的景象。”他后来升任礼部侍郎,仍然兼任中书舍人、权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修玉牒官兼侍读。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绍定六年冬天,皇帝开始亲政,提拔他当参知政事。皇帝告诉他:“我记得你以前说过忧国忧民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他还兼任了同知枢密院事。出兵攻打汴京洛阳的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还是上书力争。他五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给他升了四次官,又加封邑地,最后才让他退休。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少保、资政殿大学士的爵位。
曾从龙,字君锡,是左仆射曾公亮的后代,是曾公亮的四世孙。他最初的名字叫曾一龙,庆元五年考中状元,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后来升迁为兵部员外郎、左司郎中、起居舍人,还兼任太子右谕德。
出使金国回来后,他又升官了。他上书说:“很多州郡好几个月都没有地方官,都是由下级官员临时代理。那些代理的人,自己也知道只是暂时代理,不会长久,哪有时间认真为老百姓办事? 官司拖延不决,政令执行松懈,整个郡县的事务都交给胥吏去处理。好不容易任命了一个官员,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他上任,结果还没到任,他又因为别的原因被撤职了。而且每次更换地方官,借贷的钱少说也要上万贯。郡县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是固定的,但年年送别迎接新官,花费巨大,根本算不清。这样频繁更换官员,对公家和百姓都有害。我希望陛下下令给几个大臣,州郡缺官,就马上提名补缺。那些想躲避责任、推脱工作的人,一律拒绝他们的请求;那些应该被弹劾、罢免的人,要迅速处理。因为郡县财政宽裕了,百姓的生活才会富足,这利害关系是息息相关的。”他还请求免除那些已经得到救济的人以后的赋税。
开禧年间,他请求外放,做了信州知州。 当时驻军士兵在境内抢劫,曾从龙把他们绳之以法,还找到了被抢妇女的衣服,下令把这些士兵斩首示众。后来他被召回朝廷,任权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太子左谕德。他还上奏弹劾张镃复官的事,因为张镃强迫他的侄女拿出全部家产,嫁给苏师旦的儿子。 不久,他又兼任太子谕德、国史院同修撰、实录院同修撰、国子祭酒。后来又做了吏部侍郎,还兼任太子右庶子、给事中、直学士院,并代理刑部尚书。
嘉定六年秋天,阴雨连绵,我被关了起来,请求释放。我去见皇帝,跟他说:“应该修明政治,培养人才,加强边防。”皇帝觉得我说的有道理。
七年,我负责主考贡举。我上奏章说:“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天下英才,通过经义考试看他们的经学功底,通过赋诗看他们的学识广博程度,通过论辩看他们的见识,通过策问看他们的才能。将来治理国家,都是从这里选拔人才。但是最近科举考试的风气不好,文章气势不足,学习不求甚解,文章不注重内容,知识涉猎不精,议论浅薄,虽然写了很多,但缺乏生气。我希望我的这篇奏章能够警醒天下,从根本上整顿科举,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皇帝同意了我的建议。
之后,我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太子宾客,又改任参知政事。我痛恨胡榘的奸诈残忍,他总是阻挠正确的意见,所以我上奏弹劾了他的罪行。胡榘就唆使御史弹劾我,把我贬为提举洞霄宫。后来我又出任建宁府知府。 我父亲去世后,我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我在湖南安抚当地少数民族,恩威并施,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湖南百姓还为此立碑纪念。之后我又改任隆兴府知府,再次被任命为提举洞霄宫,又改任万寿观兼侍读,官阶是奉朝请。
端平元年,我被授予资政殿大学士、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之后又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当时正值三京之战,我极力反对南军轻进易退的策略。不久之后,我的预言得到了验证。我升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并以枢密院使的身份督视江淮、荆襄地区的军队。我上奏说:“边境地区距离遥远,互相支援困难,请求设置两个军事指挥中心。”皇帝批准了我的请求,把江淮地区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我,荆襄地区则交给魏了翁。朝中有人认为边防军需供应不足,皇帝下令我和魏了翁都担任督府官员。后来我弟弟去世了,追赠少师。我的弟弟郑用虎、郑天麟、郑治凤,也都做过重要的官职。
郑性之,字信之,原名郑自诚,后来改名为郑性之,是福州人。嘉定元年,他考中状元,先后担任赣州知州,隆兴府知府。后来又担任宝章阁待制、提举玉隆万寿宫,之后升任华文阁待制、提举上清太平宫。最后升任敷文阁待制、建宁府知府。
1233年,他被皇帝召为吏部侍郎。一进宫面圣,他就直言不讳地说:“陛下您敞开了言路,是为了疏通堵塞,心里真爱戴您的人,谁不想说话呢?可要是说的不直接,怎么能打动您呢?这就像积水一样,堵塞久了突然决堤,那气势一定很猛,声音一定很大。所以,说话的人多了,容易让您厌烦;说的太激烈,您也不容易接受。如果您稍微有点厌烦,在语气和脸色上有所流露,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乘虚而入,您自己可能还意识不到呢。”他又说:“希望陛下您下道明旨,让百官涤荡旧日的污秽,一心一意以清白为师。权力掌握在谁手里,事情的发展就必然向哪个方向走,所以要戒惧小心,尤其要防微杜渐,才能保住最终的好名声,不要招来非议。这样,朝政才能清明,国威才能尊严。”他还说:“当君主的,不以尧舜为榜样,就治理不好国家;给君主进谏的,不陈述尧舜的治国之道,就没有长远的眼光。”
后来,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又上奏说:“朝中大臣互相弹劾,互相诋毁,希望陛下您能从古今天下的兴衰变化,君子小人的兴衰成败中吸取教训,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些事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况且,听取意见的方法,应该根据事情本身来判断,如果那些话确实关系到国家体统,对治理国家有益,对您的德行有益,那么即使说的过激,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虽然是为了出名,但实际上对您是有益的。只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就像决开江河一样,那些激烈的言辞自然就会平息了。”
之后,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没多久,又升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又升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还加封观文殿学士,最后退休。1242年去世。
李鸣复,字成叔,是泸州人,嘉定二年考中了进士。他当过金州的临时负责人,还兼着安抚司的办事员。后来,制置使郑损向朝廷推荐他,请求召见考察。 之后,他被任命为司农寺丞,然后升迁为驾部员外郎,接着又升任兵部郎中。 再后来,他又升任军器少监、大理少卿,最后被任命为侍御史,还兼着侍讲的职务。 上朝的时候,他直言进谏:“荆襄地区的官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去除私心,二是禁止暴行,三是控制怒气。” 之后,他担任过工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代理,还做过刑部尚书的代理,以及给事中和枢密院签书的职务。端平三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后来又担任资政殿学士,去绍兴府做知府。嘉熙元年,他又当上了参知政事。第二年,他担任枢密院事,还兼着参知政事,并被加封为资政殿大学士,还赏赐了衣服、马匹和鞍具。淳祐四年,他又一次担任参知政事。没过多久,他就外放去福州做知府,兼任福建安抚使,不久后就退休了。 监察御史蔡次传弹劾他,导致他被罢官,被安排到宫观,最后在嘉兴去世。
邹应龙,字景初,庆元二年考中了进士。他做过起居舍人,后来以直龙图阁的身份代理赣州知州,然后升迁为江西提点刑狱。 接着又升任中书舍人,还兼任太子右谕德,后来又兼任太子左庶子,还代理户部尚书。 他出使金国回来后,担任太子詹事,还兼任中书舍人。 之后又升任给事中,还兼任太子詹事。 他还代理过礼部侍郎,并兼任侍讲。 他还代理过工部尚书,并兼任国史的修撰和实录院的同修撰。 后来升任刑部尚书。 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提举安庆府真原万寿宫。 之后,他又以徽猷阁学士的身份被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但因为同僚的弹劾而被罢免。 他又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提举玉隆万寿宫,后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兼任侍读。 嘉熙元年,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和枢密院签书。 后来又升任资政殿学士,担任庆元府知府,还兼任沿海制置使,依旧兼任提举洞霄宫的职务。淳祐四年去世,追赠少保。
余天锡,字纯父,是庆元府昌国人。丞相史弥远把他收为弟子,教他做人。天锡为人谨慎老实,从不参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史弥远对他很器重。那时候史弥远当丞相已经很久了,皇子们很讨厌他,想着怎么把他弄下去。正好沂王没有儿子,史弥远想借这个机会,暗中扶持一个继承人做准备。
天锡秋天回家乡参加考试,史弥远对他说:“现在沂王没有儿子,如果有什么品行优秀、家世好的宗室子弟,你碰上了就赶紧告诉我。”
天锡坐船回乡,跟一个越地的和尚同船。船到西门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和尚说西门左边有个叫全保的长者家可以避雨。他们就去了。全保知道天锡是丞相府的客人,就热情地款待他,摆上了鸡和米饭,态度非常恭敬。一会儿,两个孩子侍立在旁边,全保说:“这是我的外孙。前些日子,他们说过,这两个孩子将来会非常显贵。”天锡问他们的姓氏,大的叫赵与莒,小的叫赵与芮。天锡想起史弥远交代的事,觉得这俩孩子确实不错,就把这事告诉了史弥远,让史弥远把两个孩子叫去。全保高兴坏了,赶紧卖田置办衣物,心里想着,说不定自己的外孙能成为沂王的继承人呢,还把这事告诉了亲戚朋友,到处炫耀。
天锡把两个孩子带去见史弥远,史弥远很会看人,觉得这两个孩子非常出色。但是,这事要是泄露出去不太好办,就赶紧让天锡回家了。全保很尴尬,乡里人也暗地里笑话他。过了一年,史弥远突然对天锡说:“那两个孩子,可以再带过来看看吗?”全保推脱说不能。史弥远私下里告诉他:“这两个孩子,大的将来会非常显贵,应该好好抚养在他们父亲家里。”于是,就把两个孩子接走了。天锡的母亲朱氏给两个孩子洗澡、教他们读书写字,对他们的礼仪教养也十分用心。没过多久,两个孩子就被召进宫,过继给沂王,最后当上了皇帝,这就是理宗。
天锡在嘉定十六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过慈利县的税务官、籍田令,又很快被提升为起居舍人。之后升任权吏部侍郎兼玉牒所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又升任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做过试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都兼任知临安府。后来又升任兼详定敕令官,以宝文阁学士知婺州,仍旧保留原来的官职,告老还乡。后来又出来做宁国府知府,最后升任华文阁学士、知福州。
皇上任命他做了吏部尚书,还兼任给事中和侍读。他上奏章说:“皇上对我的恩情太大了,我从一个小官一步步升迁,现在又得到您的重用,实在惶恐不安。当时礼部侍郎曹豳先生在谏议院,曾经上奏章说提拔我太快了。我和曹先生的父亲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非常了解。现在我看他上奏的内容,对君主尽到了进谏的责任,对朋友也尽到了规劝的义务。可是曹先生却被调到别处做官了,而我却升到了重要的职位。曹先生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多次上奏请求离开。皇上您急于重用旧人,却让两位正直的官员离开,这该如何解释呢!曹先生德高望重,为人正直,多有益于国家,把他留在身边,可以端正朝政,可以树立榜样。我希望皇上能够委婉地挽留他,让他消除疑虑,安心任职,这样既能体现皇上您爱惜人才的美德,我也能免去妨碍贤才的愧疚。”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嘉熙二年,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又升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被封为奉化郡公。后来又担任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最后以观文殿学士的职位退休。他的妻子朱氏也被封为周国夫人、楚国夫人,活到九十多岁。本来打算在他夫人九十大寿的时候,推荐天锡做宰相,结果天锡却去世了。后来追赠天锡少师,又加封太师,谥号忠惠。
他的弟弟天任做了兵部尚书。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经常轮流穿一件衣服出门,冬天一起睡在一个被窝里。他的侄子晦,官至尚书,后来出任四川的最高军事长官,曾经拿出自己的钱财接济族人;但是他在四川因为批评王惟忠而导致王惟忠被杀,因此受到一些人的非议。
许应龙,字恭甫,福建福州人。五岁就能通晓经书大意,有客人说:“小孩子口气倒挺大!”许应龙立刻回答说:“大丈夫才能说出惊天动地的话!”在场的人都非常赞赏。他考入太学,嘉定元年考中进士。先是被任命为汀州教授,后来又担任浙东宣抚司掾、户部架阁。之后升任籍田令、太学博士。当时李全、时青等人投降朝廷,许应龙上奏说:“招安蜂群会招来祸患,养虎为患后患无穷”,结果正如他所说。后来他又升任国子博士、国子丞、宗学博士。“{艹幵}蜂是惩,养虎遗患”
理宗皇帝登基后,应龙首先就提出:“正心为治国平天下之纲领。” 然后他升迁为秘书郎,又兼任权尚右郎官,后来又升迁为著作郎。之后,他被外放,担任潮州知州。
这时,强盗陈三枪在赣州起事,活动范围遍及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势力非常强大。与此同时,强盗钟全也率众作乱。朝廷派枢密使陈韡率领江西军队负责招捕,调动三路军队,分头追剿。强盗逼近潮州边境,应龙立刻调集水军、禁军、士兵和弓箭手,分别扼守要害路段。他安排眼线打探消息,守卫关隘,破坏桥梁,挖掘壕沟,砍树堵路。他还动员民兵,鼓励乡里长官,晓之以理,让他们保卫家乡,守护家园,保护妻儿老小,并补充亲兵队伍,每天进行操练。不久,横冈、桂屿两地就传来捷报。
招捕司派统领官齐敏率领军队从漳州前往潮州,拦截赣州匪寇的残余势力。应龙对齐敏说:“兵法讲究攻其不备,现在钟寇已经快要被消灭了,而陈寇却很猖獗,如果先消灭钟寇,那么陈寇就会不战而降了。”齐敏遵命行事,最终所有匪寇都被平定。 还没来得及解除戒严的时候,有几个行旅商人,乡里长官搜查他们的包裹,发现里面有金银,就指控他们是贼党。应龙查明他们并非强盗,就把他们释放了,那些商人感激涕零,纷纷下跪叩谢。 起初,人们怀疑应龙这个读书人不懂军事,等到看到他周密的计划,以及他区分平民百姓,训练军队井然有序的样子,大家都对他赞叹不已。同僚们想为他请功,应龙却说:“我只是尽职守城保民,谈不上什么功劳。”
潮州离州城六七十里的地方有个山斜,是峒獠人聚居的地方,他们耕种土地却不缴纳赋税。应龙调遣军队与他们协商解决,峒獠首领被他的态度感动,率领父老乡亲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到郡里谢罪。应龙离开潮州的时候,全城百姓都涌上街头,依依不舍地送别他。
话说南宋端平年间,应龙被皇帝召进宫,当上了礼部郎官。皇上夸他治理潮州政绩显著,跟李宗勉治理台州不相上下。应龙赶紧低头表示,老百姓其实都很容易教化,关键在于当官的怎么治理。他能在潮州取得好成绩,全靠皇上的恩德,自己可没啥本事。后来,他又被兼任荣文恭王府的教授,但他推辞了,最后升任国子司业。
国子监祭酒徐侨当时想在学校里安排差事,想先按名望来安排。应龙觉得应该按资历来,这样才能堵住走后门的路,减少各种求职的麻烦。徐侨也觉得应龙说得对。当时有不少人仗势干预人事安排,应龙都坚决抵制。
之后,应龙又兼任直舍人院,后来升任国子监祭酒,接着又代理右侍郎,同时兼任学士院权直。有一天,朝廷罢免了郑清之和乔行简的官职,这道圣旨就是应龙起草的。第二天,圣旨在文德殿宣读完毕后,皇帝派人专门召见应龙,夸他起草的圣旨写得好。应龙谦虚地说:“我听说古人说过,提拔人就像把人轻轻地放在膝盖上,贬低人就像要把人扔进深渊里。现在两位宰相请求辞官,这正体现了陛下体恤大臣的心意,两全其美啊!”皇上很欣赏他的说法,立刻让他起草一道诏书,告诫朝廷大臣。
接下来,应龙又兼任吏部侍郎和侍讲,还兼任学士院权直。后来,他试任吏部侍郎,升任侍读,又代理兵部尚书。当时纸币贬值严重,乔行简主张发行提举钱,各州县都奉承圣意,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应龙上奏建议从民便、节用,乔行简也同意他的意见。
应龙又兼任吏部尚书,升任兵部尚书,还兼任中书舍人。他三次上奏请求外放,但都没被批准。后来,他又兼任给事中和吏部尚书,再次请求外放,皇上就让他免去了兼任中书舍人的职务,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应龙多次推辞,后来正言郭磊卿上奏弹劾,他才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洞霄宫。他八十多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资政殿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应龙为人处世,不急不躁,不激不随,从不随意推荐别人,也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治理潮州的政绩,最值得称道。
林略,字孔英,是温州永嘉人。庆元五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做过饶州大宁监的教授,又到四川茶马司办事。当时崔与之担任四川的最高长官,一眼就看出林略是个人才,说他“此台阁之瑞也”,然后就推荐了他。 之后,林略升迁为武学博士、国子监丞、太常寺丞。 他后来告老还乡,又受命担任宗正少卿,还兼着崇政殿说书的差事。 接着又升任右司谏,没多久又升左司谏,还兼任侍讲。他曾经对皇帝说:“虚心以为从谏之本,从谏以为求治之本。” 之后,他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然后又升为侍御史,后来还试任右谏议大夫。嘉熙三年,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还兼任枢密院签书,因为直言进谏而被罢官,改任洞霄宫提举。最后以资政殿学士的职位退休。淳祐三年八月去世,朝廷追赠他宣奉大夫的官衔。
徐荣叟,字茂翁,是焕章阁学士徐应龙的儿子。嘉定七年,他考中了进士。 他做过临安府的通判,然后升任太学博士,还兼着崇政殿说书的差事。 之后又升任秘书郎,再升为著作佐郎,还兼任侍左郎官。 后来外放到江东做提点刑狱的官,之后又担任直秘阁、知婺州。 他再次升任著作郎,还兼任礼部郎官,后来又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担任静江府知府,还兼任广西经略安抚使。 之后被朝廷召回,担任行在司谏,还兼着说书和侍讲的差事。
1236年,我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皇上召见我,我就直言不讳地说:“自从纸币不流通以后,物价翻倍上涨,老百姓就开始怨声载道;自从粮食运输屡屡受阻,吃饱饭都成了问题,老百姓的怨气就更大了。这还是在京城的情况,你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呢!在各地州县,苛捐杂税,无所不用其极;严刑峻罚,更是家常便饭。政府收购粮食,就压低价格从中渔利;筹集军需,就借机谋取私利;逃兵役的,强迫其他人替他交钱;该减免的税款,却催得更紧。私下贩卖东西的,不管数量多少,一律要脸上刺字流放;欠官府税款的,不管有没有能力偿还,动不动就抓起来关押。监狱里挤满了人,都是牵连进去的;官司诉讼,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这样下去,老百姓怎么可能不怨恨呢?更糟糕的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豪大户,在乡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达官贵人和豪门大族,更是侵吞百姓的财产。受了冤屈的不敢告状,受了压迫的无法伸冤,怨气冲天,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今年这么旱的原因啊!”
后来,我升任礼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又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1242年,我请求退休回乡,被授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的闲职。六年后,我又升了一级官,然后正式退休。最后,我寿终正寝了。
别之杰,字宋才,是郢州人,嘉定二年考中了进士。 他当过京西安抚司参议官,后来升迁为太府寺主簿,又升迁为将作监丞,还做过澧州知州和德安府知府。他父亲去世后,朝廷又起用他,让他继续担任德安府知府。之后他又升官,担任了宝谟阁直学士、江陵府知府、湖北安抚副使。 后来他又升任焕章阁直学士,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八十岁了,他就请求告老还乡,想尽孝道,又想保全自己的仕途。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因为陈晐的弹劾,他被免职,改任崇禧观主管。
之后他又升任敷文阁直学士、江陵府知府、湖北安抚使。 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真州知州,之后又改任江宁府知府、湖北安抚副使,还被加封为兵部郎官,并被派去担任督视行府参谋官。 他后来升任军器监,加封为宝文阁直学士、京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 他又被加封为秘阁修撰、江陵府知府兼京湖制置副使。 之后又升任宝章阁待制、太平州知州。 之后又升任宝谟阁学士,继续担任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 他又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兼淮西制置使,边境的事情都由他自行决断。 后来他又被加封为端明殿学士。淳祐二年,他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之后又升任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 后来因为监察御史蔡次传的弹劾而被罢免。淳祐七年,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但他请求退休回乡,朝廷让他以原职担任绍兴府知府,后来因为两浙转运判官翁甫的弹劾而被罢免。宝祐元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少师的爵位。
刘伯正,字直卿,是饶州余干人。他父亲刘简是丞相赵汝愚的宾客,曾经把庆历四谏的奏议抄写给刘伯正看。刘伯正于开禧元年考中了进士。他先在太平县当主簿,后又担任枣阳军的通判,还被征召到荆湖制置司担任机宜官,以及两浙转运司主管公事。他先后担任过军器监、将作监、太府寺三监的主簿,枢密院编修官,兵部郎官,监察御史。有一次在明堂办事,突然雷电交加,其他人都吓得离开了座位,只有刘伯正依然站在殿下,衣冠整齐,神色自若,丝毫不受影响。皇帝因此对他更加器重,委以重任。
他被调到左司谏的职位,上奏说:“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军粮供应越来越困难,应该提前准备好军队的粮食。” 他还说,选拔官员、财政、司法这几个方面都积攒了很多弊端,“恳请您以治理国家为己任,抓紧制定整顿官场的方案;以勤政为念,严格执行检查官吏的制度”。他又说:“我担忧的事情不止一件,但眼下最紧急、最应该考虑的有三件事:一是加强边防,二是安置流民,三是防范盗贼。”皇帝都赞同他的意见。
之后,他升任右正言。后来又担任华文阁待制、广州知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皇帝召见他,赏赐给他金带、鞍马。 接着又改任转运使,后又担任宝章阁直学士、太平州知州。 皇帝又召他回朝,担任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之后升任吏部侍郎,还兼任侍讲、国史馆同修撰、实录院同修撰。 他还兼任给事中,代理刑部尚书,并兼任侍读。
淳祐四年,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并代理参知政事。 后来正式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因为监察御史孙起予的弹劾,他被免职,改任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后来监察御史蔡次传也对他进行弹劾,他被降了一级,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然后退休。 去世后,追赠正奉大夫,加封少保。 当时人们都说,伯正(指他)在朝为官,以沉稳的性格镇住浮躁之气,不追求名利,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
金渊,字渊叔,是临安府人,嘉定七年考中了进士。他一路升迁,当过太学博士,然后是太府寺丞、秘书郎,接着又升任著作佐郎,还兼任司封郎官。后来又当了秘书丞,之后被任命为右正言,同时兼任工部侍郎。 再后来,他升任将作少监,还兼任侍右郎官、国子司业、国史编修、实录检讨以及崇政殿说书。之后又当上了监察御史,还弹劾过曹豳和项寅孙。他还兼任侍讲,升任礼部侍郎,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之后又升任吏部侍郎,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后来又改任左谏议大夫。 最后,他升任礼部尚书,还兼任给事中。淳祐四年,他负责贡举考试,之后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后来,侍御史刘汉弼说他尸位素餐,妨碍贤才,结果被罢官回家养老。 监察御史刘应起也对他进行弹劾,最终导致他被免职,之前的养老待遇也被取消了。淳祐十一年,他的妻子盛氏向朝廷上诉,请求朝廷开恩,给他恢复一些官职。朝廷最后只准许他搬到平江府居住。后来,他就去世了。
李性传,字成之,是崇正寺主簿李舜臣的儿子。嘉定四年考中了进士。他曾经在行在诸军审计司工作。有一次,他向皇帝进言说:“现在很多人表面上崇尚道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皇帝问他:“那什么是真正的道学呢?”李性传回答说:“真正的道学在于陛下您能够格物致知,以此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之后,他升任武学博士。不久又担任太常博士,同时兼任诸王宫大小学的教授。 后来又升任太常寺丞,同时兼任工部郎中和都官郎官。之后,他升任起居舍人,同时兼任侍讲。
他上书说:“自东周以后,诸侯和卿大夫都在下葬后就脱去丧服。秦汉时期,丧服期更是很短,孝文帝规定为三十六天,这比孝惠帝以前已经延长了。东汉以后,又缩短为二十七天,说是用天数代替月份,这已经薄情寡义到了极点。几百年来,只有晋武帝和魏孝文帝能够恢复古代三年之丧的制度,但是都被大臣们阻止了,没有能够完全实行。只有孝宗皇帝实行三年之丧,这是近古以来独一无二的。陛下继承了这一做法,至情至性,克尽孝道,光耀了先烈的美德。请求将这份奏疏交给史官保存,希望天下人都能听到这个消息,使民风更加淳厚。”
先是被任命为起居郎,还兼着国史编修和实录检讨的差事。后来又当上了刑部侍郎,接着升职礼部侍郎。 不过,因为同僚的弹劾,他又被罢官了。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宝章阁待制,去饶州当知州,后来又调到宁国府当知府,之后又回到饶州当知州,结果又一次因为有人弹劾而被罢官。 之后朝廷又召他回来,让他担任兵部侍郎,还兼着侍讲、国史同修和实录院同修撰的职务。 官越做越大,又升任侍读,还代理兵部尚书。 他还被允许阅读《仁皇训典》,后来请求阅读《帝学》,皇上也准了。 之后又代理吏部尚书。 可是,因为同僚们议论他关于舜臣立庙封爵的事情,他又被免职了,改任太平兴国宫提举。
淳祐四年,他又代理礼部尚书,还兼着给事中、国史同修、实录院同修撰和侍读。 到了淳祐五年,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还代理参知政事。 没过多久,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又被罢官,回到家乡当老百姓了。 到了淳祐十二年,他又被任命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宝祐二年,恢复原来的官职,提举万寿观,还兼着侍读。 最后以观文殿学士的职位退休。 去世后,朝廷还特别追赠他少保的爵位。
陈韡,字子华,是福建福州侯官人。他父亲陈孔硕是朱熹和吕祖谦的学生。陈韡把父亲的郊恩让给了弟弟陈韔。陈韡在开禧元年考中了进士,后来跟随叶适学习。嘉定十四年,贾涉在淮河一带负责军事,聘请陈韡到京东、河北担任幕僚。陈韡说:“山东、河北的流民,应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给他们提供耕牛和农具,并从内郡拨款救济那些死了亲人的流民。然后把齐地分成三份,让张林、李全各占一份,剩下的一份留给有功的人。至于河南的首领,如果带着三两个州来投降,就封他们为节度使;如果只带着一个州来投降,就让他们继续保有自己的土地。所有忠义之士都要让他们回到北方去。之后,要搜集淮河地区闲置的土地,仿照韩琦在河北推行的义勇军制度,招募百姓当兵,给他们分田地,税收要轻一些,再选拔当地的豪强来统率他们;另外,把盐丁也编成一支军队,这就算是第二道防线了。”
十五年前,淮西打了胜仗。 那个韡(读作wěi,下同)啊,就觉得金兵肯定专攻安丰,然后会分兵去占领其他州郡。于是他让卞整、张惠、李汝舟、范成进这几位将军,各自带着兵马驻扎在庐州,等着金兵。金将卢鼓捶刚在潼关打赢了仗,正气势汹汹,要乘胜追击。韡说,只要咱们坚持住,拖个十天半个月,他们肯定就跑了。到时候咱们再设伏埋伏,一定能打赢他们!他还让时青、夏全观察金兵的动向,等金兵深入之后,就用轻兵去袭击他们的老巢,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计策。
后来金兵果然攻打安丰,韡就跑到盱眙去犒劳军队。 他还改任淮东制置司干办公事。 他又跑到盱眙去见刘琸,调集卞整、张惠、范成进、夏全等部队去支援,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金兵,都按照韡的计策来执行,结果就取得了堂门大捷,还俘虏了金国的四个驸马! 之后,他升迁为将作监丞,又升迁为太府寺丞,还被派去担任真州知州、淮东提点刑狱。 他又加官直宝章阁,继续担任提点刑狱兼知宝应州。后来又升迁为宗正寺丞、权工部郎中,最后改任仓部员外郎。
有一次他上朝面圣,跟皇帝说:“我之前跟您说的夏、周、汉、唐几位皇帝的事迹,像他们那样施恩惠、预先谋划、任用贤才、赏罚分明、妥善处理藩镇关系、不姑息养奸,这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典范啊!”他又说:“皇上治理天下的关键,就在于赏罚分明!”
绍定二年冬天,福建闹起了盗匪,福建安抚使王居安想让陈韡负责组织地方武装自卫,结果陈韡家里正好有人去世,就推辞了。福建转运使陈汶和提举常平司史弥忠赶紧向朝廷报告,说除了陈韡,没人能平定这乱局。
第二年,朝廷就让陈韡复职,任命他为宝章阁直学士,让他去南剑州当知州,同时兼任汀州、邵武军的兵甲事务,以及福建路的兵马钤辖,全面负责剿灭盗贼。没过多久,他又被加封为提点刑狱。陈韡就地组织了一支军队。沙县紫云台告急,沙县城破了,盗贼从秘密小路向州城逼近,结果被忠勇军在高桥打败了,盗贼又跑到邵武去了,声势越来越大。当时有人建议招安,不要剿灭,陈韡说:“一开始盗贼才几百人,如果招安不剿灭,他们会发展到一千,再发展到一万,现在再招安,那还不发展到数不清?要剿灭他们,得要淮西调五千兵过来,才能万无一失。”朝廷就又任命陈韡为福建路招捕使。
盗贼猛攻汀州,淮西安抚使曾式中调了三千五百精兵,从泉州、漳州之间的秘密小路进入汀州,在顺昌打败了盗贼。六月,大军会合,陈韡被加封为福建提点刑狱。七月,陈韡亲自带兵到沙县、顺昌、将乐、清流、宁化督促剿匪,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九月,他分兵进攻。十月,攻破了五个盗贼的营寨。十一月,攻破了潭瓦磜盗贼的老巢,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根据地。十二月,诛杀了汀州的叛军,劝降了连城七十二个寨子,汀州境内的叛乱平息了。
第四年正月,陈韡派兵攻破了下瞿张原寨。二月,他亲自到邵武督促剿灭残余的盗贼,盗贼首领晏彪投降了,陈韡认为他是因为力量不足才投降的,最后还是把他杀了。陈韡被提升为右文殿修撰,仍然兼任提点刑狱、招捕使和建宁府知府。这时,衢州的盗贼汪徐、来二人攻破了常山、开化,声势浩大。陈韡命令淮西将领李大声带七百兵,出其不意,夜袭了他们的营寨。盗贼出来迎战,看到陈韡的军旗,吓得大哭起来,喊着“这是陈招捕的军队!”,结果被迅速击溃,衢州的叛乱也平定了。
六年的时候,他升职了,当上了宝章阁待制,还兼任隆兴府知府。当时有个叫陈三枪的土匪,占据了松梓山,在江西、广东一带到处烧杀抢掠,横行霸道。之前派去的官员去劝降,都被他杀了。他就说,这些盗贼之所以起来,是因为贪官污吏太多,于是他就弹劾了其中最坏的两个贪官。他还说:“这些土匪之所以这么嚣张,是因为下面的官员欺上瞒下,办事拖拉,权力分散,要是下定决心剿灭他们,几个月就能搞定!”十一月,朝廷下旨让他统领江西、广东、福建三路的军队去剿匪。他上奏朝廷,派刘师直去扼守梅州,派齐敏去扼守循州,他自己则带领淮西的军队和自己的亲兵,直捣贼窝。十二月,他又兼任了赣州知州。
端平元年正月,他又升职了,当上了华文阁待制,还兼任了江西安抚使。二月,他到了赣州,把那些夸大贼势,抢掠妇女财物,扰乱军心的将士都给斩了。齐敏和李大声带兵作战,一路都很顺利。三月,他分兵把守大石堡,切断了贼军的粮道,然后就攻破了松梓山。陈三枪和他的手下从悬崖上逃跑了。他亲自督促各路将领,趁着春瘴还没发生,就猛攻松梓山。土匪们都派出了精锐下山迎战,打扮得花里胡哨,气势汹汹。他的军队步兵骑兵一起夹击,还放火烧山,士兵们都爬上悬崖,土匪的老巢被烧成了灰烬,土匪头子张魔王自焚而死。这一战,斩杀了一千五百多名土匪,俘虏了十二个贼将,缴获了被抢走的妇女、牛马以及土匪的伪造的衣物等,数量都很多。陈三枪被射中了一箭,碰上了齐敏的军队,被击败了,逃跑了。第二天,追到下黄,又打败了他。剩下的土匪还有一千多人,基本上都被消灭干净了。陈三枪只带着几十个人逃到了兴宁,最后被抓住了。陈三枪等六个人被装上囚车,在隆兴城里被斩首示众。
一开始,匪贼占据了三条路,好几个州,六十多个据点,后来都被平定了。皇帝下诏说:“你(指文中人物)忠诚勤劳,为国家效力,计策周详,审慎细致,亲自承担讨伐捕盗的责任,江、闽、东广地区,都因此安定下来了。”于是,他被提升为工部侍郎,同时兼任隆兴府知府和江西安抚使。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工部侍郎,改任江东安抚使,兼任建康府知府和行宫留守。
两年后,他进宫汇报工作,皇帝称赞他平定叛乱的功劳。他立刻叩头说:“我能力不足,只是凭着一腔孤忠,仰仗陛下的威严,侥幸避免了失败,哪里有什么功劳呢?” 之后,他被提升为工部尚书,又兼任刑部尚书和沿江制置大使,依旧兼任江东安抚使和建康府知府。他经常巡视鄂州江面,部署防御措施。三年后,他又被加封为宝谟阁学士。十月,朝廷下令挑选精锐将士,根据情况,选择有利地形,扼守要塞,以挫败敌人的阴谋。嘉熙元年,他升任焕章阁学士。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但他辞去了这个职位。随后他又被加封为徽猷阁学士,并任命为潭州知州和荆湖南路安抚使。
淳祐四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同时兼任侍读、国史修撰和实录院同修撰。之后,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七年后,他担任枢密院事、湖南安抚大使,同时兼任潭州知州。九年后,他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但他五次上奏章辞官,最后以原职提举洞霄宫。开庆元年,朝廷召他回朝,他辞官回家,担任醴泉观使兼侍读。景定元年,他被任命为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提举佑神观,但他极力请求辞官。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少师的官位,谥号忠肃。
崔福这个人,以前是土匪,曾经被官兵抓获。有一天晚上下大雪,他和婴儿同睡一张床,孩子冻得不停哭闹,崔福睡不着觉。这时,他发现官兵来了,就用自己的旧衣服捂住孩子的嘴,然后逃跑了。后来,他被编入军队。他最初跟随赵葵,在收复李全的过程中立下战功,名声很大,在江淮地区很有名气。他还多次跟随(文中人物)一起捕杀匪贼,累积功劳,最后官至刺史、大将军。
话说陈韡(wěi)后来跟着(他)到了隆兴府。没过多久,陈韡调任金陵,而福(福姓武将,文中未交代全名)还留在隆兴。有一次,福跟郡里的官员们一起在滕王阁上喝酒,结果福没被邀请,心里很生气。路上碰见有人告状,福就带着这个人直接去了酒席现场,指责那些官员不理民事,还让人把酒具全砸了,那些官员吓得都跑掉了,没人敢惹他。陈韡知道了这件事,就给建康发公文,任命福当钤辖(相当于军事长官)。福还抢了统制官王明的马匹,还赶走了总领所的酒官的亲属。陈韡劝过他,但他根本不听。
后来淮河那边有战事,步军统帅王鉴带兵出征,王鉴想让福一起出战,陈韡也特意送了他很多东西。但福不愿意听王鉴的指挥,遇到敌人也不打,还谎称要回家奔丧,擅自离开了,也没跟制置司(军事指挥机构)汇报。王鉴很生气,就把福以前犯下的错都报告了上去,请求严惩福的违抗军令的行为。正好陈韡也厌恶福,于是就按照军法处置了他,然后才把福的罪行上报朝廷,同时还主动承担了擅自杀人的责任。朝廷下诏书褒奖陈韡,免除了他的罪责。福这个人很勇猛,善于打仗,名声很大;他死后,军中都很惋惜他。当时人们都说难得有这样好的将领,而陈韡却因为私怨杀了他。不过,福骄横跋扈的行为确实无法掩盖,他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书里说:从宋朝嘉定年间开始,担任宰相的人,贤能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执政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用人,通过他们所做的事情,后世就能评价他们了。宣缯、薛极是史弥远的心腹;陈贵谊、曾从龙、郑性之、李性传、刘伯正,这些人都不依附于任何权贵;李鸣复、金渊是史嵩之的亲信;邹应龙的事迹没有记载;许应龙治理地方,口碑很好,是个清廉的好官;林略这个人虚心纳谏,对皇帝很有益处;徐荣叟父子兄弟都是名臣;陈韡的将帅才能,比其他的杰出将领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