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亢,字兴宗,是丹阳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十岁的时候,一天就能背诵五千字的书。写的诗歌气势豪迈奔放,乡里的老师见了都惊叹他的才华。后来他参加开封府的考试,本来考了第一,但因为赋诗押韵出错,没被录取。

范仲淹推荐邵亢为茂才异等,当时平民百姓被朝廷召见的有十四个人,在崇政殿考试,只有邵亢的策论考评为一等,被任命为建康军节度推官。有人说他策论字数太少,不符合格式,因为宰相张士逊和邵亢是姻亲关系,所以邵亢才能被选中,于是有人上奏弹劾,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其实张士逊的儿子娶的是另一个邵姓女子,和邵亢只是同姓而已。张士逊也无法解释清楚,邵亢自己也没解释。

赵元昊叛乱,邵亢说:“用兵的关键在于选择将领,现在天下长期没有战争,朝廷任用的都是些儒臣,未必能够应付突发情况。那些武官,有的已经带兵很久,而且年纪大了,怎么可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呢?现在朝廷提拔的都是些故旧权贵子弟,他们哪里懂得攻守策略?况且将领和士兵之间本来就没有感情,又缺乏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武器。这种情况,不用等到两军交战,胜负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于是他上书献上了十篇《兵说》。

后来他被召到秘阁考试,被任命为颍州团练推官。晏殊担任颍州知州,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事情。当时百姓的赋税要送到陈州和蔡州,转运使又想多收一些钱,邵亢说:“百姓的赋税运输已经很辛苦了,现在又遇上连年水旱灾害,还要额外加税,这恐怕不行吧?”于是这件事就停止了。 后来邵亢进入朝廷,担任国子监直讲、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后,要修建陵园,朝廷禁止京城娱乐活动一个月,邵亢多次上书请求取消这项禁令。之后,他升任集贤校理。

仁宗皇帝继位还没确定人选的时候,邵亢说:“国家的外患在边疆,但是对付外患的方法,不过就是羁縻(安抚)而不彻底断绝而已。内患就不一样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能不尽早解决。”后来他被任命为提点开封县镇公事。当时有一些纵火犯,抓不到纵火犯,主管官吏就要受罚,老百姓甚至会故意烧掉自己的房子来陷害官吏。邵亢请求说,如果不是火势蔓延到邻居家的,即使抓不到纵火犯,主管官吏也不要受罚。之后,他被调任为府推官,又改任度支判官。

契丹国派使者来祝贺乾元节,使者还没到,仁宗皇帝就驾崩了。有人建议应该把使者拒之门外,也有人想等使者快到国门了再让他们回去。还有人强烈要求让使者把贺书送到仁宗皇帝灵柩前,让新皇帝接见他们。最后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

后来我被选为颍王府翊善,还加官直史馆。有一次被召到群玉殿,英宗皇帝问了我一些国家大事,夸我说:“这位学士真是国家的栋梁啊!” 然后我被提升为同修起居注。我上奏说:“陛下刚开始执政,想要治理国家,首先要以自身为表率,颍王正要成婚,希望陛下能采用古代的婚礼仪式。公主下嫁,也不应该轻视公婆的尊严。”皇帝非常认同我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对颍王说:“翊善为人正直诚实,我把他调到谏官去了。”颍王把皇帝的话告诉了我,于是我就担任了知制诰知谏院。东宫修建好后,我被任命为右庶子。

神宗皇帝继位后,我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有人诬陷我说:“先帝病重的时候,我曾经建议垂帘听政。”御史吴申也以此弹劾我。皇帝知道这是诬陷,就没理会。我主动为自己辩解说:“先帝身体不好时,大臣们都不能进宫见驾,我没有机会当面陈述,只能通过奏章。请您派人到宫里搜查我的奏章,如果找到了,我甘愿受罚;如果没有,那诬陷我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请陛下下令彻查此事。” 但皇帝没有答应我的请求。当时,只要是待制以上级别的官员担任地方长官,调动工作时都要提升官职。我建议说,那些任职不满两年的官员,就不要再给他们升官了。王陶弹劾韩琦,吴奎为他辩解。我批评吴奎的话颠倒黑白,有失大臣风范,其实我是想连带打击韩琦。结果韩琦和吴奎都在同一天被罢免了。

我后来升任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我办事效率很高,官员们送来的公文,我都仔细检查。有人觉得我太辛苦了,我说:“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事情的对错,本就是我的职责。虽然一开始很费事,但以后就能省很多麻烦了。”我还整治了那些为非作歹的恶少年和那些懒惰的官员,只要他们犯了错,就立刻处理,于是京城附近的诉讼案件就大大减少了。最后我被任命为枢密副使。

西夏人诱杀了咱们知保安军的杨定将军,朝廷正计划出兵西讨。亢公却说:“现在国家的钱粮都耗尽了,不适合打仗,应该先安抚他们,等他们不听话了,咱们再出兵,这样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奏章上报朝廷。皇帝回信说:“老百姓的力量,是国家的大事啊!一旦开战,军费开支会成倍增长,人心要是动摇了,国家安危就难保了。现在咱们主动出兵,就等于违背了之前的承诺,契丹人知道了,说不定会趁机跟咱们作对,这是朕最担心的。你的建议,朕都采纳了。”没过多久,西夏主谅祚死了,西夏人把杀害杨定的人送来请求和谈。有人想趁机收复塞门地区,亢公认为人家国君刚死,趁人之危是不义之举,就阻止了。

亢公在枢密院待了一年多,也没什么大的功劳,皇帝有点厌烦他了。有一次,皇帝跟谏官孙觉说,想用陈升之取代亢公,让他去长安当官。孙觉马上弹劾亢公推荐陈升之,皇帝生气他自作主张,把孙觉给贬了,亢公也借口生病辞职了,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去越州当官。后来他又先后在郑州、郓州、亳州做官。他去世的时候,六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还在他的家乡赐给他宅子,谥号为“安简”。他侄子亢必,也颇有才干。

亢必,字不疑。考中了进士,做了上元县的主簿。国子监要立石经,亢必擅长篆书和隶书,被朝廷召来当直讲。后来又被选为《唐书》的编修官。亢必认为当时很多史书都是些不符合古人写作规范的东西,所以拒绝了这个差事。后来他升任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一次,皇帝要亲自祭祀,负责祭祀的人在祭祀场地练习礼仪。亢必说:“《周礼·大宗伯》里说:‘凡是国王祭祀,都要预先练习礼仪和站位。’郑康成解释说:‘就像现在在司徒府练习一样。’古礼就是这样。现在在祭祀场地练习,是不恭敬的行为。”于是,练习的地点就改到了尚书省。后来,张贵妃受册封,礼官们讨论命妇们参加祝贺的礼仪还没定下来,有人说:“贵妃当修媛的时候,命妇们就不敢用隆重的礼节对待她了,更何况现在呢?”亢必说:“宫里的事情很隐秘,我们不知道。既然已经交给下属官员讨论了,那就按照一品官员在南省上朝百官见皇帝的礼仪来办,礼仪上没有不回应的。”大家讨论后,就决定了。

他先是在常州当官,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开封府推官。在常州当官的时候,他曾经杖责犯人致死,还负责监察邵武的税收,不过其实那个被杖责的人并没有死。过了一段时间,他担任了高邮军知军,又担任淮南提点刑狱,后来还当上了京西转运使。他做官总是很有威严,刚到任的地方,只去参加一次宴会;出巡地方,也只接受一次酒食的馈赠。他认为,如果经常参加聚会,就会让人觉得亲近随意;如果收受太多馈赠,就会影响公正办事,这都不是做官应有的样子。后来,他入朝担任修起居注,知制诰。

在雄州种树的时候,契丹人夜里派人砍掉了树木,还多次在界河里捕鱼。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命令他出使契丹,一定要用道理说服契丹人,让他们认错。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回朝后担任了谏院知院。他参与编纂了《仁宗御集》,之后升迁为宝文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又加封龙图阁学士、成都知府。最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还派宦官护送他的灵柩回乡。

冯京,字当世,湖北江夏人。他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不同凡响,参加进士考试,从乡试、礼部考试到殿试,都考中了第一名。当时他还没有结婚,张尧佐当时权势很大,想把女儿嫁给他。张尧佐派人把他强行带回家,用金带把他绑起来,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一会儿,宫里又送来了酒菜和嫁妆清单给他看。冯京笑着没理,坚决拒绝了。后来,他出任将作监丞、荆南军府通判。回朝后,担任集贤院直学士、吏部南曹判官,还参与修撰起居注。吴充因为论述温成皇后追封一事被贬官,出任高邮知州,冯京上疏为吴充辩护,认为他不应该被贬。刘沆想趁机把冯京也罢免,仁宗皇帝说:“冯京有什么罪呢?”于是只免去了他的修撰起居注的职务,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他后来负责考试知制诰。为了避嫌,因为他岳父富弼当时执政,他就请求外放,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扬州知州。后来又改任江宁府知府,之后被朝廷召回,担任翰林侍读学士,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之后,他担任了翰林学士、开封府知府。几个月的时间,他都没去拜访宰相府,韩琦跟富弼说,冯京这是骄傲自大。富弼就派人让他去见韩琦,冯京说:“您是宰相,做官的人不随便登门拜访,这是对您的尊重,不是骄傲。”后来,他被派去安抚陕西,请求修筑古渭城,与西羌的唃氏通好,并向他们派遣官员,以此来削弱西夏的势力。最后,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太原府知府。

宋神宗当政的时候,冯京再次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后来又升任御史中丞。王安石推行新政,朝中很多人认为他的改革措施不妥当,纷纷上书批评,字数累积起来有好几千上万字。王安石把这些批评都斥为歪理邪说,要求皇帝罢免这些官员。但皇帝觉得冯京还是有用之才,就提拔他做了枢密副使。

河东地区的麟州、府州、丰州三州,城防工事和武器装备都管理得很差,相关的官员都受到了处罚。冯京因为之前担任过当地军事主官,就主动上书自责,说:“如果让各路军事主官知道,即使一时侥幸逃脱处罚,日后只要能窃取官位,他们就一定会严格执行法令,这样就不会再有人偷懒懈怠,玩忽职守了。” 皇帝虽然对他很器重,但还是没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冯京又升任参知政事。他经常和王安石就政事进行辩论,还推荐了刘攽和苏轼担任掌管外制(相当于外交事务的官员)。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和养马政策,冯京认为这绝对行不通。

正巧这时候,一个叫郑侠的人上书陈述时政,还推荐冯京担任宰相。吕惠卿就借此机会诬陷冯京和郑侠勾结,于是冯京被罢官,去亳州当知州。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到渭州任职。茂州的少数民族叛乱,冯京被调任成都府知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何丹正率兵攻打鸡宗关,听说冯京的军队来了,就请求投降。朝中有人建议趁机彻底消灭他们的巢穴,冯京却向朝廷请求,禁止军队侵扰,并提供农具、粮食,帮助他们安居乐业。少数民族非常高兴,纷纷拿出狗、猪,割破手指盟誓,表示愿意永远做大宋的藩属。

吕惠卿向王安石告发冯京的罪状,还拿出王安石的私信,信中写着“勿令齐年知”,这个“齐年”指的就是冯京,他和王安石是同年生人。皇帝认为王安石是在欺骗他,于是重新召冯京回朝,让他担任枢密院知院。冯京因为生病还没到任,皇帝半夜里还叫来左右的人说:“我刚才梦见冯京上朝了,心里感到非常安慰。” 于是皇帝下诏书给冯京,诏书里写着“渴想仪刑,不忘梦寐”的话。冯京入朝后,首先就把皇帝做的梦告诉了他。不久之后,冯京又改任观文殿学士,到河阳任职。

哲宗皇帝登基后,先任命他当保宁军节度使兼大名府知府,后来又调到彰德府任职。这时,范祖禹上奏说:“韩琦大人两次担任宰相,一开始和王安石政见不合,后来又遭到吕惠卿的排挤,但他始终保持着正直不阿的操守,深受先帝赞赏。而且,昭陵时期那些学士,现在就剩韩琦大人一个人了,如果让他担任枢密使,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 韩琦当时已经年纪大了,于是皇上就让他担任中太一宫使兼侍讲,后来又改任宣徽南院使,再升任太子少师,最后让他退休养老。绍圣元年,韩琦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皇帝亲自到他家去祭奠,追赠他司徒的官位,谥号文简。

韩琦老家的时候,曾经受恩于南宫县通判成某,后来韩琦当了大官,就用自己当官后得到的赏赐,把成某的儿子安排上了官职。有一次,韩琦去他外甥朱适家做客,发现朱适家里有个侍妾,一问才知道是韩琦同年进士的妻子。韩琦赶紧把她赎出来,把她嫁给了那个进士。韩琦当地方官的时候,各县的公务一到,他就亲自仔细审查,如果和县里的档案相符,而且判决符合法律的,他就直接让法吏执行判决,从不拖延。他处理公务速度很快,从不积压,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效率。

钱惟演,字希圣,是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年轻时被任命为牙门将,后来跟着钱俶归顺朝廷,被封为右屯卫将军。后来又升任右神武军将军。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被召到翰林学士院考试,用笏板起草文章,很快就写好了,真宗皇帝很欣赏他。之后他被任命为太仆少卿,进献了《咸平圣政录》。皇上让他担任直秘阁,参与修撰《册府元龟》,还下诏让他和杨亿分别为其撰写序言。他又升任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后来又升任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因为私下会见达官贵人被罢官。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工部侍郎,再次担任翰林学士、会灵观副使。后来又因为贡举考试出现失误被降职为给事中。之后他又重新担任工部侍郎,被提拔为枢密副使、会灵观使兼太子宾客,还兼任祥源观使。最后官至工部尚书。

宋仁宗当了皇帝后,提拔了惟演当兵部官员。当时王曾当宰相,因为惟演以前在王曾手下做过事,所以就让他当了枢密使。按照惯例,枢密使都要加个检校官的衔头,但惟演只拿着尚书的官职当枢密使,这是官场上出了个纰漏。

一开始,惟演看到丁谓权势很大,就巴结他,还跟丁谓结了亲家。丁谓整垮寇准的时候,惟演也出了不少力。后来,在枢密使的名单上,惟演故意把寇准的名字给抹掉了,还写上“逆贼寇准”四个字,直接把寇准的名字给删了。丁谓倒台后,惟演担心自己也跟着遭殃,于是赶紧跟丁谓划清界限,想办法撇清关系。宰相冯拯讨厌惟演这个人,就上奏说:“惟演把妹妹嫁给了刘美,刘美是太后的亲戚,不能让他参与朝政,应该把他调离京城。”于是,惟演被罢官,改任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当天又改任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

一年多以后,惟演请求回朝,官复原职,还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去许州当官。还没等他走呢,就想着再往上爬,结果御史中丞鞠咏弹劾了他,惟演只好赶紧离开京城。天圣七年,他又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第二年回朝后,他跟皇帝说自己祖坟在洛阳,想守着皇宫的大门,于是就让他当了河南府知府,后来又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惟演一直想掌握大权,心里憋屈得很,不得志。后来皇帝去耕田祭祀,惟演请求侍奉,就留在了景灵宫当差。太后去世后,朝廷下令让他回河南。惟演心里不安稳,就建议把庄献明肃太后和庄懿太后一起陪葬到真宗的陵墓里,想以此讨好皇帝。因为惟演跟刘美是亲戚,还把儿子惟暧娶了郭皇后的妹妹,这时候,他又想跟庄懿太后家结亲。御史中丞范讽弹劾惟演擅自议论宗庙的事,还跟皇族通婚。于是,惟演被罢免了平章事,改任崇信军节度使,回到自己的辖区。没过多久,他就死了,朝廷追赠他侍中的官位。

太常寺卿张瑰根据《谥法》说,聪明好学的人谥号用“文”,贪婪误国的人谥号用“墨”,建议给惟演谥号“文墨”。惟演家里人到朝廷上申诉,朝廷让章得象等人重新商议,认为惟演没有贪污腐败的行为,晚年还尽职尽责,表现出悔恨害怕的样子,于是根据《谥法》中“追悔前过曰思”的规定,改谥号为“思”。到了庆历年间,两位太后才真正被葬入真宗的陵墓,惟演的儿子惟暧又再次上诉,最终,惟演的谥号才改成了“文僖”。

这位惟演先生,作品主要为达官贵人创作,文风清丽,名气跟杨亿、刘筠不相上下。他博览群书,家里藏书之多,简直可以比得上皇家的藏书库。而且他还特别喜欢提携后进晚辈。当初,宋真宗的谥号只有“文”,惟演却说:“真宗皇帝曾在澶州御驾亲征契丹,并使其臣服,所以谥号应该加上‘武’字。”他建议上报朝廷,最后真宗的谥号就加上了“武”,成了“文武定”。他著有《典懿集》三十卷,还有《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录》、《奉藩书事》等书。惟演先生曾经跟别人说过:“我这辈子唯一遗憾的,就是没能在黄纸上盖上自己的印章。”这意思是说,他一辈子都没做过中书省的官员。他的儿子有暧、晦、暄三个,弟弟叫易。

惟演的儿子晦字明叔,娶的是献穆大长公主的女儿,官职是起初是大理评事。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东上阁门使、贵州团练使。当时王守忠担任两使的留后,想在阁门改动朝会时皇帝和大臣的座位。晦就说:“天子的大朝会,竟然让宦官和大臣们并排坐在殿上,这会被外国人笑话的!”后来王守忠还想用礼服敬酒,晦又认为这样做不行。后来他又担任勾当三班院、群牧都监,接着被授予忠州防御使、知河中府。皇帝还特意告诫他:“陕西刚刚结束战争,百姓生活困苦,你替朕好好安抚他们,不要沉迷酒色,让人觉得你只是个仗着家里有权势的纨绔子弟。”晦连忙叩头谢恩。之后,他又改任颍州防御使,做了秦凤路马步军总管。后来又回到三班院,同时兼任提举集禧观。最后,他做到霸州防御使、群牧副使,然后就去世了。

暄字载阳,他老爸的关系,一路升官,做到驾部郎中,后来又当了抚州知州,接着又调到台州。台州那地方地势不好,秋天一下暴雨,水就漫上来,城墙经常被冲垮,淹死很多人,老百姓都搬到山上去了。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加高加固城墙,堆石头建高台,还修了大堤来抵挡洪水。后来他又升了少府监,还兼任盐铁副使。 他查账的时候发现好几路州府拖欠赋税,两浙转运使因为这个要被治罪。暄就上奏说:“浙江那边年年闹饥荒,所以税收没收上来,现在要治转运使的罪,肯定要赶紧向老百姓收税,老百姓受不了啊!”宋神宗一听,马上就下令免了他的罪。后来朝廷改制,他当上了光禄卿,然后去郓州当知州,最后被封为宝文阁待制,然后就去世了。他儿子景臻,娶了秦鲁国大长公主。景臻的儿子忱,在《外戚传》里有记载。

易字希白。一开始,他爸爸倧是吴越国的继承人,结果被大将胡进思给废了,改立了他弟弟俶。他弟弟俶后来归顺朝廷,他爸爸那一大家子都得到了官职,就只有易和他哥哥没被录用,所以他就发愤读书了。他哥哥叫昆,字裕之,考中了进士,当官很宽厚,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还会写诗,书法也很好,最后做到右谏议大夫,在秘书监退休。

易十七岁就考中了进士,在崇政殿考试,三天写了三篇文章,还没到中午就写完了。有人觉得他太轻率了,就把他给刷掉了。不过,从此以后,他就因为才华出名了。宋太宗曾经和苏易简讨论唐朝的文人,感叹说现在没有李白那样的人才。苏易简说:“现在的进士钱易,写诗作词,几乎可以和李白比肩。”太宗一听很高兴,说:“真的吗?我应该亲自把他从老百姓中召进翰林院。” 正赶上剑南地区发生盗贼起义,这事儿就搁下了。后来宋真宗还在东宫的时候,画了一把山水扇子,正好钱易写了一首歌词,真宗很喜欢。

易再举进士考试,在开封府的考试中得了第三名。他自己觉得应该得第一,认为是被主考官故意压了下来,于是就写信给皇帝,说自己在考试中写的《朽索之驭六马赋》其实暗含讽刺之意。宋真宗觉得他行为不端,把他降到了第二名。第二年,他作为第二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濠州团练推官。后来被召到中书省考试,改任光禄寺丞、通判蕲州。

他上奏说:“尧舜时代,放逐了四个有罪的人,却没有说要杀他们,这四个人的罪行那么严重,尚且不用杀,这难道不是尧舜仁德的极致吗?古代的肉刑,比如劓、椓、黥、刖,都不是死刑,尚且被认为是残暴的。近代以来,砍断人的手脚,钩背烙筋,人身上都露出了白骨还在呼吸,四肢都被砍掉才断气。用这种刑罚来吓唬人,不是太平盛世应该做的事。现在各地官员竞相残暴,婺州先砍掉贼人的手脚,然后再杀掉他来报功;寿州巡检使把贼人钉在十字架上示众,旁边还有人偷盗东西。如果严刑峻法就能震慑所有人,那么秦朝就不会有叛乱了。我认为,不合理的刑罚,并不能帮助治理国家,只有陛下废除这些刑罚才行。”皇帝很欣赏他的意见,采纳了他的建议。

景德年间,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科的考试,考中了第一等,被任命为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他献上了《殊祥录》,之后被改任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宋真宗祭祀汾阴,路过亳州的时候,命令他修撰《车驾所过图经》,他还献上了一篇《宋雅》,之后升迁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后来因为他揭发国子监一些科举考试中录取的人不合格,被降职到颍州监税。几个月后,他又被召回朝廷。过了很久,他被任命为三司磨勘司判官。他又上奏说:“官府的物资都在账簿上登记在册,但是三司经常发文要求更正,即使数目很小,也要拖延好几年才能报上来,白白扰乱州县。从现在开始,官钱一百文以下,粮食一斗以下,布帛二尺以下,如果不是欺骗行为,就不用再报了。”宋真宗很器重文臣,他掌管诰命文书,都是亲自挑选。后来他被提升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他多次升迁,最终做到左司郎中,成为翰林学士。

他还没到任期结束就去世了。仁宗皇帝很同情他,把他的妻子盛氏召到宫里,赐给她冠帔。

易才学那叫一个聪明过人,写起文章来,几千上万字,提笔就能写出来。他还擅长写各种大小的草书,特别喜欢看佛经,曾经校对过《道藏经》,还写过《杀生戒》等书,著有《金闺》《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一百三十卷。他的儿子彦远和明逸,都先后因为贤良方正被皇帝召见。从宋朝建立以来,父子兄弟都通过考试做官的,只有钱家一家而已。

钱彦远,字子高,因为父亲的功劳做了太庙斋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大理寺丞。他考中了进士,又当上了殿中丞,负责御史台的审查工作。后来又担任明州通判,之后升迁为太常博士。他通过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考试,被提升为尚书祠部员外郎,并担任润州知州。他上书皇帝说:

陛下您即位以来,宫里没有声色犬马的享乐,外面也没有打猎游玩的活动,可是前年发生了大地震,雄州、霸州、沧州、登州,以及荆湖地区都受到了影响,受灾面积达几千里,即使是过去定襄发生的地震,也没有这次严重。现在又发生了大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上天是不是在警告陛下,您的防备措施还不够完善,地方官吏不称职,百姓生活不安定,所以才降下灾难来警示您呢?如果陛下能够听从上天的告诫,更加修养德行,那对国家社稷将是莫大的福祉。

现在契丹占据着山后的几个州郡,元昊又侵占了灵武、银州、夏州,金银财宝、美女绸缎,什么好东西都抢走了。以前元昊内乱,持续了五年,天下都人心惶惶。等到他向朝廷求和,朝廷就给他封官加爵,边境的长官们也不认真选拔人才,一个个打扮得花里胡哨,都不愿意提及军事,万一契丹背信弃义,乘机入侵,那后果岂止是元昊内乱能比的?湖广地区的蛮族和獠族一直在抢掠百姓,朝廷不断征调兵力,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供应,三年过去了,却一点成效也没有。希望陛下能重视这三方面的紧急情况,制定长远之计,以此来回应上天的警示。

话说那年闹旱灾,蝗虫又来,老百姓没饭吃,彦远大人就赶紧打开常平仓救济百姓。结果上面派来的官员就来质问他,说他擅自做主,还哄抬物价,但彦远大人一点也不怕。后来,他被提升为右司谏,上奏说别老是轻易赦免罪犯,要好好选拔地方官,增加他们的俸禄,让他们能清廉为政;还要减少土木工程,节省开支。之后,他又升任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

这期间,各地都上报说发大水,彦远就说阴气太盛了,这在《五行传》里是“下有谋上之象”,建议宫里加强戒备。没过多久,还真有人拿着刀要闯皇宫大门呢!为此,彦远还被皇上特赐五品官服。他又上书皇上说:农业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顺应天时,积累财富,抵御水旱灾害,治理边疆蛮夷,这都是根本啊!唐朝开元盛世的时候,户口有八百九十多万,耕地却有一千四百三十多万顷。现在咱们国家户口才七百三十多万,耕地只有二百一十五万多顷,其中荒废的田地至少有三十多万顷,这就导致田地没开垦,闲汉却很多。难道不应该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吗?

现在朝廷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都兼管劝农的职务,但都只是表面文章,根本没实际行动。应该设立劝农司,由知州担任长官,通判做副手,再选拔一些清廉强干的幕僚和州县官员做判官。首先要把各地的耕地亩数、户口数量、房屋、池塘、山泽、沟渠、桑树等都登记造册,然后制定方法来鼓励农业生产,排除障碍,发展经济。每年年底农闲的时候,转运司再进行考核,根据情况进行奖惩。

彦远还弹劾了不少人,比如杨怀敏,他胡说契丹主宗真死了,结果被提升为入内副都知;内侍黎用信犯了罪被发配到海岛,后来被赦免回来,竟然又当上了环卫官然后退休;许怀德、慎镛年纪大了还没退休;杨景宗、郭承祐都是些奸邪小人,应该罢免不用。彦远一一上奏弹劾,大多都被采纳了。彦远为人豪迈,在担任言官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最后,他死在了任上。

明逸,字子飞,通过殿中丞考试和制科考试,升迁为太常博士。吕夷简看重他,提拔他做了右正言。他首先弹劾范仲淹和富弼,说他们改革纲纪,扰乱了国家政事,推荐的人多是朋党,请求朝廷早日罢免他们,这样奸诈的人就不敢效仿,忠诚的人才能站稳脚跟。他的奏疏上报后,范仲淹和富弼都被罢免了;当天晚上,杜衍也免去了宰相的职务。明逸这样做,大概是迎合了章得象和陈执中的意思。

石元孙跟西夏人作战阵亡,朝廷追赠他官职表彰他的忠勇,结果他后来却活着回来了。明逸请求追究他临阵脱逃的罪责,于是石元孙被贬到边远地区,之前的荣誉也被取消了。明逸后来升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又升任知谏院,最后成为翰林学士。从他高中到做到这一步,只用了五年时间。他又加封史馆修撰、知开封府。有个疯子冷青自称皇子,被抓到开封府,明逸正襟危坐,冷青大喊:“明逸你为什么不起立?”明逸只好站起来,可见当时他在开封府威望不足;后来因为狱卒打死了酂氏妇人,明逸被罢官,降为龙图阁学士、知蔡州。他先后担任扬州、青州、郓州、曹州、应天府知州,回朝后,担任流内铨判官、知通进银台司,再次外放,担任成德军、渭州知州。最后加封端明殿学士、知秦州。

先前,于阗进贡,路途遥远,经过唃厮啰的地盘时被扣留了。恰逢唃厮啰的妻子去世,前任知州张方平建议朝廷借此机会表示慰问,并以此为契机诱导他放行于阗使者,朝廷下令赏赐他一千匹绢。明逸说:“朝廷对唃厮啰已经非常优待了,之前以招募战马为名,送给他大量的丝绸;六件事请求,已经答应了他五件,他还不知足。现在他阻拦边远地区进贡,本来就有罪,怎么能再赏赐他,以至于有辱国体呢?”大家采纳了他的意见。结果于阗使者和进贡的队伍都顺利到达了。唃厮啰有个儿子作为人质留在秦州,另一个儿子木征住在河州。殿前侍御史程从简私下与木征结盟,让他渡过洮河,许诺给他官职,并把人质送还给他。事情败露,木征恼怒,扣留了进贡的使者。明逸押着程从简去质问,结果把他杀了。木征害怕了,就把扣留的人全部放了。

宋神宗刚登基的时候,他被重新任命为翰林学士。可没多久,御史就出来弹劾他,说他为人阴险狡诈,阿谀奉承贾昌朝、夏竦陷害正直的人,文章写得也浅薄空洞,根本不配在翰林院工作!结果,他就被罢免了学士的职位。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永兴军知府。熙宁四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修懿”。

藻,字醇老,是明逸的堂兄弟。他从小父母双亡,非常刻苦学习。考中了进士,又中了贤良方正科,做了秘阁校理。当时慈圣太后临朝听政,藻三次上书请求太后还政于帝。后来,他又担任起居注同修、知制诰,官至枢密直学士、开封府知府。他平时为人随和,没有架子,但做官却很正直,坚持原则,做事井井有条,从不徇私枉法,贪图名利。他多次请求退休,最后被改任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官东院。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神宗知道他家里很穷,就赏赐给他五十万钱,并追赠他太中大夫的官职。

景谌是景臻的堂兄。他原本是殿前侍卫,负责巡视两京的驿站,后来考中了进士。第一次去开封参加考试的时候,王安石看中了他的文章,觉得他是个有才华的人。王安石不仅推荐了他,还在朝中大臣面前大力赞扬他,从此景谌就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尊敬。后来,王安石担任提点府界,景谌在他手下做主簿,王安石又因为他的文章再次推荐了他。景谌父亲去世后,守孝期间住在许州,听说王安石当权了,非常高兴,就借着机会来到京城拜见他。那正是盛夏时节,王安石和一个叫智缘的和尚躺在地上,一个最亲近的人坐在他们旁边。景谌脱掉衣服帽子,还没来得及说话,王安石就突然问他:“青苗法和助役法怎么样?”景谌回答说:“好处少,坏处多,将来一定会成为百姓的灾难。”王安石又问:“谁是可以重用的人?”景谌说:“守孝期间不参与人事,而识人更是难事啊!”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话说调任后,我又回到了京城,这时王安石已经当上了宰相。我又去拜访了他。王安石让我先去见他弟弟王安国。王安国也跟我关系不错,他对我说:“相爷想让你在馆阁做事,并委以重任。”我回答说:“什么事情我都能做,只是对新颁布的书籍和徭役法令不太了解。” 等到我见到王安石,他想要让我负责治理峡谷道路的徭役文书,并且还要把戎州、泸州的蛮族事务交给我处理。我说:“峡谷地区的民情,我实在不太了解;而戎州、泸州的军事行动,关系到朝廷的决策,也关系到当地百姓的安危,这件事还是应该交给了解军事、爱护百姓的人来负责。”王安石一听,勃然大怒,当时在座的几十位宾客都替我捏了一把汗。

我退出来回到住处,心里既激动又有点委屈,觉得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我笑着说:“自古以来,贪图利益的人多,而顾全大义的人少,所以天下万事万物,都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自己。如果被利益所驱使,而听命于人,那么做强盗也未尝不可。强盗之所以成为强盗,是因为利益战胜了道义,并且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我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就这样,我和王安石彻底决裂了。熙宁年间后期,我被张载(张景宪)推荐,担任瀛州知州,此后一直担任外官,最后只做到朝请郎就去世了。

钱勰,字穆父,是钱彦远的儿子。他五岁的时候,就能一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科举考试的全部知识。熙宁三年参加考试,顺利通过了秘阁的选拔,廷试也获得了优等成绩。然而,正巧碰上王安石讨厌孔文仲的策论,迁怒之下取消了那次的科举考试,所以钱勰没能及第。后来凭借家世荫庇做了尉氏县尉,之后又担任了流内铨主簿。主簿钱勰曾整理铨选官员的班簿,神宗皇帝对此赞赏有加。陈襄说:“这可不是我能做到的,都是主簿钱勰的功劳。”第二天,神宗皇帝召见钱勰,准备委以重任。王安石派他弟弟王安礼来见钱勰,许诺给他御史的职位。钱勰谢绝了,说:“我家贫穷,母亲年迈,我不能远行。”王安石知道钱勰不会依附自己,便任命他为权知盐铁判官,后来又历任京西、河北、京东三路提点刑狱。元丰年间朝廷确定了新的官制,那时钱勰正在守丧。皇帝在左司郎中名册上亲自写下他的名字,等他守丧期满后就授予他这个职位。

我奉命出使高丽,外面不少人猜测皇上是想借此机会和高丽结盟,然后北伐。我进宫请教皇上,皇上说:“高丽人喜欢文雅的事物,又很看重士大夫的家族背景,所以才选你出使,没有别的意思。” 我就效仿吕端的故事,凡是超出正常礼仪的馈赠,一概不收。

回程经过紫燕岛的时候,高丽国王派了两个官员追来送金银器物,足足四千两。我说:“我在高丽的时候就已经婉拒了,现在这是什么意思?”那两个官员哭着说:“国王有命令,空手回去就要杀头,而且左番(指负责接待的官员)已经收下了。” 我说:“左右番各有各的职责,我只会按照规矩办事,你们可以去死,但我绝对不会收下这些东西!” 最终我把金银器物都拒之门外。回朝后,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元祐年间初期,我升迁为给事中,又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知开封府。那些老官吏害怕我的办事效率高,想用各种事情来刁难我,居然引导了七百多个人来告状。我立刻就开始处理这些案件,把那些不符合情理的诉状都封存起来,并在上面做了标记,警告他们不要再来了。过了一个月,又来一个人告状,我厉声质问他:“我已经警告过你们了,怎么还敢欺骗我?” 那人支支吾吾地说:“没有的事。” 我说:“你上次告状说的是……,我用某某字做了标记。” 我打开封存的诉状给他看,果然和他上次告状的内容一模一样,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皇室宗亲、达官贵戚都因此收敛了许多,就连丞相府的幕僚来求情办事,我也会依法治罪。

因为得罪了很多人,我被外放出任越州知州,后来又调到瀛州。之后朝廷召我回朝,先后任命我为工部、户部侍郎,然后升任尚书,加封龙图阁直学士,再次出任开封府知府,处理政务更加精明强干。苏轼大人在我批阅公文的时候,送来一首诗,我提笔就写了一首诗回敬他。苏轼说:“处理案件像闪电一样迅速,回诗也像回应雷声一样快捷,真是前所未有的啊!”

宋哲宗当政的时候,翰林学士缺人,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就下令任命林希为翰林学士,还兼任侍读。林希因为以前曾经写过批评章惇的文字,心里害怕,想辞官。皇帝说:“难道你不是那个‘鞅鞅非少主之臣,硁硁无大臣之节’的人吗?朕早就知道了,不用躲避。”

有一次林希侍奉皇帝在内廷,皇帝留下来和他聊天,说:“朝廷大臣讨论徐邸的事情,话里话外都牵扯到郑王和雍王,小人就是这样离间骨肉的。如果雍王有什么请求,就交给你,写个好听的诏书去安慰他。”后来雍王的奏章到了,林希在回诏中写道:“不容许奸邪之徒蒙蔽,企图动摇国本,朕已经看清了他们的恶意中伤,并进行了严厉的辨析,他们还有什么别的企图,竟然还请求辞职。”皇帝看到后,认为林希能够表达他想说的话。章惇因此更加极力地排挤诋毁林希,还唆使整个朝廷攻击他,没完没了地攻击。最后,林希被罢官,任命为池州知州,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讯还没传到宫里,皇帝就派人去问林希的弟弟林景臻他的情况。元符年间,追赠林希为龙图阁学士。

林希,字中道,是吴越王的后代。他考中了进士,做了睦州推官。有个部使者在衢州有案子,想用贿赂让林希写推荐信,让他去处理。林希说:“我宁愿在冗杂的官场中慢慢熬资历,也不忍心为了一个推荐信而牺牲几十个人的利益!”到了衢州后,他把案子调查清楚,为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昭雪。后来,他被辟到鄜延幕府任职。崇宁年间,他担任陕西转运判官。宋军收复银州时,他负责粮草运输,做得非常出色。徽宗皇帝召见他,问他:“灵武可以攻取吗?”林希回答说:“夏人的军队来去飘忽不定,难以持久,这是他们的弱点;但是他们的百姓都是士兵,生活简朴,不依赖粮草运输,行动也不需要频繁地转运粮草。我希望您能命令边关将领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等待时机,这样才能成功。”皇帝又问:“大砦泉可以攻取吗?”林希回答说:“那是所谓的瀚海。我听说那里都是盐碱地,没有水泉,即使勉强取水饮马,马的口鼻都会裂开,攻下来也没什么用处。”皇帝对他的回答表示赞同。

先是在龙图阁当差,后来又去庆州做知州。到了镇州后,他修建了安边城和归德堡,占地一万多顷,让老百姓在那儿开垦种地,一年能收几十万石粮食。

之后调任延安府知府,升任集贤殿修撰,接着又升任徽猷阁待制、显谟阁直学士。他在延安待了五年,当时童贯在陕西宣抚,拥有便宜行事权。长安物价飞涨,钱币贬值严重,童贯想强行压价,那些官吏也跟着起哄,把物价硬生生压低了十四分之一,违反规定的就处罚,搞得老百姓都不敢出来做买卖了。徐处仁出来反对,结果惹祸上身。童贯还搞什么均价收购粮食的法子,低价收购老百姓的粮食,然后高价卖给军队,就连那些边疆士兵、弓箭手分到的田地都被影响了,关内一片骚动,差点就出大事了。这位邵必多次上书,极力陈述其中的危害,最后被贬到永州做团练副使,不过那个均价收购粮食的坏政策也终于停了。

过了几个月,他又被恢复了待制官职,任命为兴仁府知府。后来童贯去太原宣抚,想让他一起去,被他拒绝了。在兴仁府待了两年,因为生病,他被调到洞霄宫做提举,后来又恢复了学士的官职。金人入侵,朝廷起用他担任宣州知州。他立刻就赶赴宣州,全力以赴地满足军队的需求。童贯把他的功劳报了上去,他被提升为龙图阁学士。童贯还想让他担任河北、河东的参谋,但他以年老为由拒绝了,最后就以正奉大夫的官职退休了。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忠定。

书里说啊,乡试和殿试都考第一的进士一共才三个人,王曾、宋庠都是有名的宰相,冯京是有名的执政大臣,他们的品德和才能都配得上他们的名次。邵亢当太常少卿的时候,裁减了张贵妃的丧葬费用,颍王结婚、公主出嫁,他都坚持按照古代礼仪来操办,真是个称职的好官。邵必也是个懂礼仪的人,参与修撰《唐书》时,他能够力辞,认为史书应该由名家撰写,不能按照古人的模式来写,这番话是不是很有道理?钱惟演聪明才智过人,当时很有名气,但他太想当官了,拼命巴结权贵,结果丢了名声。钱家三代都中了进士,钱易、钱明逸都做过翰林学士,当时人们都很羡慕他们。可惜的是,钱易轻浮,钱明逸奸险,都被后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