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说这后宫的庙宇,景灵宫、神御殿这些,还有功臣的配享庙宇,以及群臣的家庙。
这后宫的庙制度,是这么来的:建隆三年,追封贺氏为孝惠皇后,那时候只在陵墓旁边建了个祠堂,安放神主牌位,平时就上供点饭菜,没用那些金光闪闪的祭祀器皿,简朴得很。到了乾德元年,孝明皇后王氏去世了,这才开始讨论要建个后宫的庙宇,以及两位皇后的位置顺序。太常博士和岘建议说,两位皇后可以一起在一个大殿里,但分不同房间。因为孝明皇后在世的时候地位尊贵,就应该住在上房;孝惠皇后因为要改葬,没做神主牌位,所以就和孝明皇后一起祭祀,应该住在下房。礼部又说,后宫的祭祀仪式,应该和太庙一样,也要立戟(古代宫殿或庙宇前立的兵器)。等到太祖皇帝也入庙祭祀了,相关部门又说:应该选一位皇后陪着太祖一起祭祀。你看唐朝的睿宗皇帝,追封了肃明和昭成两位皇后,等到睿宗去世的时候,只有昭成皇后因为是皇帝的母亲,地位尊崇,才被一起祭祀;肃明皇后只能在仪坤庙里祭祀。再看看周朝的世宗皇帝,正惠和宣懿两位皇后都先他去世了,正惠皇后没啥封号,宣懿皇后地位最高,所以就陪着世宗一起祭祀了。现在我们也应该让孝明皇后陪着太祖一起祭祀,至于她的忌日,就不用上朝办公了。至于孝惠皇后,就在她自己的庙里祭祀吧。就这样定了。
太平兴国元年,又追封符氏为懿德皇后,尹氏为淑德皇后,两位都一起进了后宫的庙宇。
至道三年,孝章皇后宋氏要一起祭祀,相关部门说:“孝章皇后正位中宫,应该在上面一间屋子,追封她更高的称号,应该在次一等的位置。”皇帝下令,孝章皇后的灵位放在懿德皇后灵位下面。
六月,礼部官员讨论说:“按照太平兴国年间追封谥号的惯例,都是懿德皇后在上面。淳化年间,宗正少卿赵安易说,在另外的庙里祭祀,懿德皇后在淑德皇后之上,但没找到升降的依据。当时皇帝的旨意还是懿德皇后在上面。按照《江都集礼》记载,晋景帝即位后,要追尊夏侯夫人。散骑常侍任茂、傅玄等人说:‘夏侯夫人刚嫁给景帝时,还没建立王室的基础,景帝掌握百官权力后去世,这位皇后的影响力还没波及到远近,追尊她没有依据。’现在讨论的事情,和这个情况一样。而且淑德皇后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显赫的预兆;懿德皇后开始辅佐的时候,已经在藩邸地位显赫,但没当过皇后,没当过天下母亲。怎么能活着没享受到最高的地位,死了却升高祭祀的地位呢?这在人情上说不通,在典籍上也找不到依据。唐朝顺宗去世后十一年,才把庄宪皇后升高祭祀;宪宗去世后二十五年,才把懿安皇后升高祭祀。现在请求空出一个位置,符合以前的规矩。” 皇帝再次下令尚书省和礼部一起详细商议。
尚书省的意见是:“淑德皇后活着的时候没有封号,死后才追封,况且她刚开始的时候就去世了,懿德皇后被封为大国公主,配享先朝,虽然没当过皇后,但她早就显赫贤德的美名,如果要升高祭祀,应该把懿德皇后放在上面。再详细看看周世宗正惠皇后、宣懿皇后配享的情况,当时讨论说要追尊正惠皇后的封号,请求把宣懿皇后作为配享。当时因为太后还在位,担心宣懿皇后配享后,会产生忌讳,不方便。有人引用晋哀帝时期何太后在上面,尊她生的周氏为太妃,封她儿子为琅邪王。太妃去世后,皇帝奔丧到琅邪,七个月后下葬。这说明奔丧服丧,尚且不嫌地位低,忌日停止工作,在情理上没问题。现在礼部官员引用唐顺宗、宪宗的庙宇,空出一个位置的记载,如果追封两位皇后,空出一个位置也不合适,请求把懿德皇后的灵位升高祭祀。又按照讨论的情况,周世宗的灵位配享,如果宣懿皇后一起配享,那正惠皇后的灵位就要加上‘太’字。现在升高祭祀懿德皇后,请求给淑德皇后加上‘太’字,仍然在另外的庙里祭祀。”皇帝下令说:“把懿德皇后配享,至于‘太’字是最高尊贵的称号,加在皇太后身上,用在宗庙祭祀中不合适。”于是没加“太”字,仍然在另外的庙里配享。
十二月,追尊贤妃李氏为元德皇太后。相关部门说:“按照《周礼·春官》大司乐的职责,‘奏《夷则》,歌《仲吕》,以享先妣’,指的是姜嫄。她是帝喾的妃子,后稷的母亲,单独建庙叫做閟宫。晋简文宣后因为不配享,在外面建屋子,每年按时祭祀。唐先天元年,才把昭成、肃明两位皇后一起祭祀在仪坤庙。玄宗元献杨皇后在太庙西边建庙。查阅以前的记载,都有明确的依据。希望宗正寺在后宫里修建庙宇,建三间殿宇,设置神门、斋房、神厨,以备祭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998年,太常礼院的李宗讷等人提议说:“元德皇太后单独建了庙,淑德皇后也在另一座庙里,她们都是皇帝的母亲,却一个都没用‘太’字。你看唐朝穆宗的三位皇后,除了宣懿皇后被合葬,正献皇后和恭僖皇后都分别建了庙,而且都用了‘太’字。还有开元初年,太常寺讨论昭成皇太后的事,建议不要去掉‘太’字,理由是‘入庙称后,义系于夫,在朝称太后,义系于子’。如果说谥号册子入陵,神主入庙就要去掉‘太’字,那咱们朝代的文懿等皇后就是这样的。但如果单独建庙,就不能只称皇后,唐朝的正献皇后和恭僖皇后就是例子。所以,淑德皇后也应该加上‘太’字,加了之后,希望把她的庙迁到元德皇太后的新庙,让她在第一间屋子,元德皇太后在第二间,庄怀皇后在第三间。” 皇上把这事交给中书省讨论。
兵部尚书张齐贤等人上奏说:“宗庙的神灵,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再说,懿德皇后从一开始就贤德,侍奉公婆,恪守妇道,合葬的礼仪,应该按照先后顺序来,我们请求维持现状。再说,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查阅去年的讨论记录,当时建议给淑德皇后加‘太’字,但皇上没加,是因为当时元德皇太后还没追封。现在追封已经完成了,希望按照礼官的建议来办。”
999年四月某一天,元德皇太后被葬入永熙陵。有关部门说:“元德皇太后的神主入庙,按照礼仪应该进行祔谒(祭祀),但查阅以前的典籍,有些地方不太符合。我们认为,追封时尊称她为‘太’字辈,又单独给她建了庙,以备祭祀。况且在禘祫(祭祀大典)的时候,她不能和其他的皇后一起祭祀,她的庙享制度和其他的皇后不同。等神主运回京城,就让她入庙,祭祀安神,以后就不再行祔谒之礼了,每年五次祭祀和禘祫典礼,都按照太庙的仪制来进行。”
景德四年,皇上带着郭皇后(庄穆皇后)的神主牌位去太庙祭祀,把她和昭宪皇后一起供奉。祭祀完了以后,郭皇后的神主牌位被单独供奉在一个庙里,这个庙的位置在庄怀皇后庙的上方。
皇上到汾阴去祭祀,祭祀完毕后,亲自到元德皇太后庙去致谢。他下了车,步行进入庙内,祭祀的仪式和在太庙一样隆重,还有歌舞表演。朝廷里的官员,两省官员、御史、宗室防御使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庙里参加祭祀,其他的官员在庙外。皇上还派人分别告知孝惠皇后等其他皇后的庙宇这个消息。
皇上还下了一道圣旨:“太庙和元德皇后庙祭祀要用牛犊,其他皇后的庙宇,皇上亲自祭祀的要用牛犊,由官员代祭的可以用羊或猪。”
五年前,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提了个意见,说:“每年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孝惠皇后和淑德皇后的神主是从别庙请到太庙的,摆在简穆皇后的神主下面,太祖皇帝的神主上面。这样做是根据《曲台礼》里,把别庙里的皇后神主在祭祀时请到太庙一起祭祀的规定来的。可是我觉得,把明灵皇后也一起祭祀,这祭祀的礼仪好像不太妥当,建议皇上让礼官们再仔细研究研究,定个章程。”
然后负责这事儿的官员就解释说:“根据《曲台礼》记载的祭祀仪式,如果皇后去世得早,神主已经立在了别庙,那么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就要把她的神主请到太庙来一起祭祀。比如昭皇后,就应该放在她祖姑(太祖皇帝的母亲)下面,朝南坐着;穆皇后就应该放在她祖姑下面,朝北坐着。博士殷盈孙也说过:别庙里的皇后神主在祭祀时被请到太庙,放在祖姑神主下面,是因为这些皇后去世的时候,皇上还在位。比如昭成皇后、肃明皇后去世的时候,睿宗皇帝还在位;元献皇后去世的时候,玄宗皇帝还在位;昭德皇后去世的时候,德宗皇帝还在位。这四位皇后在太庙里没有自己的牌位,所以才先在别庙里立了神主。她们本来就应该和太庙里的祖先一起祭祀,所以祭祀的时候才把她们的神主请来。这说明,如果皇后在太庙里有了自己的牌位,就应该把神主迁过去。现在皇上还在位,所以皇后暂时在别庙里立了神主。按礼制,她们本来就应该和祖先一起祭祀,所以祭祀的时候才把她们的神主请到太庙来,因为她们还没有自己的牌位,所以就放在祖姑下面。这和《开宝通礼》的说法是一样的。《开宝通礼》和《曲台礼》的说法是一致的。现在负责这事儿的官员们没理解这个意思,每年祭祀的时候,还把孝惠、孝章、淑德三位皇后的神主放在祖姑下面,而且还在太祖、太宗皇帝上面。按照礼制,‘妇祔祖姑’,意思是说,妻子去世后,第二天就要把她葬在祖姑的墓地里,这是正规的礼仪;‘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意思是说,如果祖姑有三个,就要把她葬在最亲近的那个祖姑的墓地里。注释里说,‘舅之母死,而又有继室二人,亲者谓舅所生’,意思是说,如果舅母去世了,舅父又娶了两个妻子,那么最亲近的祖姑就是舅父的亲生母亲。那么,如果祖姑的牌位在祖庙里一起供奉,说明如果皇后有好几个,也应该在丈夫的本庙里一起供奉,不能长期放在祖姑的牌位下面。《开元礼》只记载了肃明皇后在别庙接受祭祀的仪式,没有记载祭祀天地祖先的仪式,这就说明,别庙的祭祀和祭祀天地祖先都在本庙进行。孝惠、孝章、淑德三位皇后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神主已经放在太庙了,那么从今以后,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就把她们的神主放在本庙里,放在正主后面,这样才符合礼仪。”
六年后,元德皇后的神主被迁入太宗皇帝的庙室,皇上还下令,以后每年祭祀的时候,按照这个新的顺序来祭祀,元德皇后的牌位放在明德皇后后面。
公元1033年,河南府尹钱惟演提议,把章献皇后和章懿皇后一起陪葬到真宗皇帝的陵墓里。太常寺礼部讨论后说:从夏朝、商朝开始,父子皇帝,都有配偶一起陪葬,每个陵墓都是一个皇帝和一个皇后,这是礼仪的正规做法。唐朝开元年间,昭成皇后和肃明皇后才开始一起陪葬睿宗皇帝。现在钱惟演拿唐朝武宗他妈韦太后一起陪葬穆宗皇帝的事例来说事,还有咱们宋朝孝明皇后、孝章皇后祭祀太祖皇帝的先例。但是,穆宗皇帝只陪葬了韦皇后,太祖皇帝也没让孝章皇后一起陪葬啊。我们仔细查阅史料,先帝(真宗)让懿德皇后(章穆皇后)陪祭太宗皇帝,等到明德陵的祭祀仪式结束后,才让她升祔(正式陪葬)。元德太后(章献皇后)追尊为皇后后,过了十七年才升祔。现在章穆皇后地位尊崇,在中宗的陵墓里(中壶指中宗陵),和懿德皇后情况不一样,她已经陪葬到庙室了,这符合一个皇帝一个皇后的礼制。而章献皇后辅佐朝政十年,章懿皇后生下了皇帝,她们的功劳无人能比,如果退而只在后宫祭祀,恐怕难以服众。你看《周礼》里说,大司乐的职责是演奏《夷则》,演唱《小吕》,来祭祀先祖的母亲,指的是姜嫄,她是帝喾的妻子,后稷的母亲,单独给她建了个庙,叫閟宫。所以,应该另外建一座新庙,安放两位太后的神位,在一个殿里,但分不同的房间,按太庙的礼仪,每年按时祭祀。再给新庙起个名字,另外创作祭祀的乐曲,以示永久的祭祀。祭祀的前一天,皇帝不进正殿,百官前去慰问,这些都要写入典章制度。
于是,就在两座庙之间建造了一座新庙,取名“奉慈庙”。
庆历四年,吕公绰提议说:以前皇帝给两位皇后追谥为庄怀皇后和庄穆皇后,真宗皇帝的谥号是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郭皇后要和真宗皇帝一起祭祀,应该修改谥号,最好在郊祭之前派人先把改过谥号的册子送到太庙,把“庄”字改成“章”字,只在太庙里说一声,别再改碑文了。于是就按照这个办法做了。
郊祭将要举行的时候,有关部门把五位皇后的册子送到三座庙里,分别在神庙门外搭的帐篷里等着。奏告完毕,就把册子都放进庙里了。过了一会儿,皇帝又下令让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礼官查查以前的典章制度,把章懿皇后的神主也一起迁入太庙。
礼部说:章献皇后和章懿皇后的位置应该在章穆皇后之后,章惠皇后以前是太妃,到明道年间才追谥为皇后,这和章怀皇后差不多,所以应该把章惠皇后的位置排在章怀皇后之后。太妃的祭祀礼仪不应该在宗庙里举行。章献皇后因为辅佐皇帝有功,而且辛劳地处理政务,想给她另建一座庙宇,也没什么不妥,但把她放在配殿,礼仪上可能不太合适。
学士王尧臣等人说:章献皇后功劳巨大,不能只用“惠”字来概括,她的谥号已经写在太庙的碑文中,册子也放在陵墓里了,不能再改了。章惠皇后也辅助过皇帝,景祐年间还被追封为保庆皇后,她应该单独设庙祭祀。章穆皇后迁入太庙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奉慈庙里供奉三位皇后的牌位,顺序早就定下来了,如果再改动,就显得厚此薄彼了,还是按照原来的制度比较好。
中书省和门下省经过讨论后说:祖宗的制度已经有了,这是皇帝的本意;两位皇太后一起祭祀,这是应该的;皇帝如此孝顺,没有偏私。所以我们同意礼部和学士们的意见。祥符年间关于章圣皇后的诏书是皇帝的特殊旨意,关于皇后的排序,请皇上您来决定,让后世子孙都能遵从。
皇帝就按照这个意见办了。十月,在文德殿安放册宝,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手里拿着圭,太常寺奏乐,百官都在庙里过夜。第二天,有关部门在各庙里举行祭祀。寅时,皇帝又来到正衙,宰相和负责祭祀的官员护送着册宝来到大庆殿,然后从宣德门出去,由摄太尉贾昌朝和陈执中护送着册宝到奉慈庙,上交册宝,并宣布迁徙两位皇后的神主,册子上“太”字都涂掉了,然后把神主迁入太庙。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官方奉皇帝旨意修建温成皇后的庙宇,祭祀的器物规格和皇后庙一样。后来因为谏官的建议,改建为祠堂,每年按时节让宫中官员用普通的饭菜祭祀。
公元1064年(宋仁宗治平元年),太常寺同判吕公著上奏说:“根据《丧服小记》记载‘慈母去世不立庙祭祀’。章惠太后,仁宗皇帝曾经称她为母亲,所以才追封为保庆太后。她生前尽心尽力地抚养仁宗,所以死后没有庙宇祭祀也是符合礼制的。现在陛下对章惠太后的恩情已经到此为止了,按照礼制也难以继续祭祀,所以请求按照礼制废除慈庙。”
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皇帝下令让摄太常卿张掞将章惠太后的神主迁入陵园安葬。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六年),相关部门详细论证后上奏说:“根据《礼记》的规定,夫妻一体,所以结婚时要同桌吃饭、共饮合卺酒,死后要合葬,祭祀时也要用同样的祭品,同祝祷,从来就没有分开设庙祭祀的。只有周朝因为姜嫄是媒神,而帝喾没有庙宇,又不能把她放到子孙的庙宇里祭祀,所以才另建庙宇祭祀她,因此《鲁颂》称之为‘閟宫’,《周礼》称之为‘先妣’,这是可以的。从汉朝以来,那些没有合葬也没有配享的皇后,都是拿姜嫄作比,有的因为地位卑微,有的因为是继后。其实那些建立天下的皇后,开始时地位卑微,后来没能成为正宫皇后,或者曾经做过正宫皇后,后来不幸去世,那么就应该立继后奉祀宗庙,所以有‘祖姑三人则祔于亲者’的说法。立继后的礼制由来已久。无论是开始地位卑微最终显赫的,还是先娶后继的,都是嫡妻。后世却把那些开始地位卑微的继后另立庙宇祭祀,不能享受与正宫皇后同祭的礼遇,这违背了礼制精神。我们恭敬地认为太祖孝惠皇后、太宗淑德皇后、真宗章怀皇后都是元配皇后,而孝章皇后是太祖的继后,她们都被分别祭祀,这在礼制上是不妥当的,请求将她们升祔太庙,增建四座庙室,按时节进行配享。”七月,最终将她们从别庙迁入太庙,与先祖一起祭祀。
公元1114年,有人跟朝廷汇报说:“政和元年冬天祭祀祖先的时候,惠恭皇后的神主被放在太庙里,放在她祖姑(太祖皇后)神主下面。今年又要祭祀了,但是明达皇后的神主却安放在陵园的祠堂里,而陵园在城外。历朝历代的规矩,都没有把陵园直接当作庙宇的。现在明达皇后已经追封了正统的册号,每年都要祭祀,和其他的皇后一样,应该在惠恭皇后的庙宇旁边增建殿宇,把她的神主迎过来一起供奉。” 他还说:“明达皇后的神主入庙祭祀那天,要在英宗的寝宫旁边,另外设立宣仁圣烈皇后和明达皇后的牌位,还要全面祭祀七祀,以及配享有功之臣,并且在惠恭皇后和明达皇后的别庙里分别进行祭祀。”
公元1137年,惠恭皇后的谥号改为了显恭,这是因为要效仿徽宗皇帝“圣文仁德显孝”的谥号。公元1142年五月,礼部侍郎施坰建议说:“懿节皇后的神主,等到守孝期满之后择日入庙,应该按照显恭皇后的规格,在太庙里修建殿宇,作为别庙来供奉。”他还说:“以后要入庙祭祀的皇后,她的灵柩应该在她的寝宫后面下葬。因为现在懿节皇后是在外地去世后才入庙的,想把她生前的册宝先放在寝宫,等回京后再按照别庙的规矩安置。” 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七月,有关部门按照九虞的祭祀礼仪进行了安奉。公元1156年,礼部和太常寺又说:“郭氏妃子追封为皇后后,应该按照懿节皇后的规格在别庙祭祀。现在懿节皇后神主所在的庙宇殿堂,空间太小,礼仪施展不开。请求把庙宇分成两间,西边为上,各设门窗,先暂时把懿节皇后的神主放在改建的本庙斋宫里,工程完工后再移回殿宇。”王普又建议说应该分别设置祏室(存放祭品的房间)。朝廷也同意了这些建议。
公元1167年闰七月,安恭皇后的神主被安放在别庙,这时别庙已经有了三间殿宇。
景灵宫啊,建于大中祥符五年,是皇上为了供奉圣祖而建的。
天圣元年,皇上又下令修缮宫里的万寿殿,用来供奉真宗皇帝,并把它叫做奉真殿。明道二年,又建了广孝殿,用来供奉章懿皇后。治平元年,皇上又下令在宫西边的园子里建殿,用来供奉仁宗皇帝,叫做孝严殿,还亲自去敬献祭品,还让大臣们代替他去给其他神灵祭祀。第二天,太后也去敬献祭品,皇后、大长公主以及其他后宫嫔妃都在旁边陪着。皇上还下令每年下元节都要去祭祀,仪式跟奉真殿一样,只有遇到国丧或者灾难的时候,才由辅臣代劳。宫里有个斋殿叫迎厘殿,西门叫广祐门。四年后,又建了英德殿,用来供奉英宗皇帝的神位。总共七十年间,有四位皇帝的神位供奉在宫里,有十一位在寺庙里。
元丰五年,皇上才开始在宫里建了十一个殿,把京城里寺庙里的神位都请到宫里来,把皇帝和皇后的神位也一起供奉起来,按照帝王的礼仪来祭祀。十一月,百官在集英殿列队等候,皇上亲自到蕊珠殿、凝华殿等殿,举行迁庙仪式,礼仪官把神位抬上彩车,从殿里抬出来。第二天,又按照礼仪进行祭祀,礼仪官抬着神位,皇上走出帐篷,引导着神位走到宣德门外,亲王、大臣、宗室的正职官员走在前面引路,其他官员和军队将领在旁边陪着,内侍省的押班负责仪仗队,把神位送到十一个殿里。第二天,皇上到宫里祭祀,先去天兴殿,然后依次祭祀,跟四季初一祭祀的仪式一样。皇上还下令,以后每年春天祭祀选在十一号,夏天选个日子,秋天用中元节,冬天用下元节,皇帝穿常服祭祀。祭祀圣祖殿用素菜,祭祀其他神位用丰盛的菜肴,祭祀用的器皿、服装、物品,都按照现在的制度来。天兴殿门前供奉天神,不立戟,其他神位门前都安排五百名官员,立二十四面戟。历代文武官员、武臣节度使以上的人的画像都挂在两边的走廊上。凡是执政官员升迁或被任命,都要到宫里来谢恩。后来,南郊祭祀之前,都要先到宫里来祭祀,仪式跟太庙一样。
公元1086年,太常寺说:秋天要在明堂举行祭祀活动,要到景灵宫和太庙去祭祀,应该按照三年不祭的礼仪,派大臣代为祭祀。礼部说:景灵宫的天兴殿,用的是天地祭祀的礼仪,这和庙宇祭祀不一样,所以这样安排符合典礼的规范。于是,皇上就下令在明堂祭祀活动的前两天,到景灵宫天兴殿去祭祀。
第二年,把神宗皇帝的神位安放在景灵宫,用的也是十一殿安放神位的礼仪。以前的规矩是,元宵节的第十一那天,皇帝要到兴国寺和启圣院去祭拜太祖、太宗和神宗皇帝的神位,下元节则要去景灵宫天兴殿祭拜真宗、仁宗和英宗皇帝的神位。到了现在,皇上就下令把每年四个孟月(孟春、孟夏、孟秋、孟冬)祭拜的地方分开,从孟秋开始,如果皇帝不亲自去祭拜,就派官员分别前往。首先去天兴殿、保宁阁、天元殿、太始殿,然后去皇武殿、俪极殿、大定殿、辉德殿,接着去熙文殿、衍庆殿、美成殿,最后去治隆殿、宣光殿(宣光殿后来改名为显承殿,徽宗皇帝又把它改名为大明殿)。并且从第二年孟春开始实行这个制度。
皇太后去世后,三省请求把皇太后的神位安放在治隆殿,以遵守元祐初年的诏令。后来因为御史刘极的建议,又专门修建了一座庙宇,庙宇建成后,把神位殿命名为徽音殿,山上的殿宇命名为宁真殿。
公元1090年,把神宗皇帝的神位安放在显承殿。元丰年间,每年四个孟月,皇帝都要亲自到各个殿宇去祭祀。元祐初年,有人建议把四个孟月的祭祀分开,一年轮流祭拜一遍,到了现在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皇上就下令,从现在开始,四个孟月的祭祀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去天兴殿、保宁阁、天元殿、太始殿、皇武殿、俪极殿、大定殿、德辉殿,第二天去熙文殿、衍庆殿、美成殿、继仁殿、治隆殿、徽音殿、显承殿。公元1093年十月,皇帝去天兴殿等殿宇祭祀。第二天,下大雨,皇上就下令派已经斋戒完毕的官员分别去熙文殿等七个殿宇祭祀,从此以后,下雨下雪就按照这个办法处理。
宋徽宗当了皇帝,大臣们建议专门修建景灵西宫,把神宗皇帝的灵位供奉在显承殿,这是所有宫殿里最重要的,意思是要让后世永远知道神宗皇帝的尊贵。 然后又在西边修建哲宗皇帝的神御殿,东边是斋殿,还发放了一千张给度僧牒和紫衣牒,作为修建宫殿的费用,各种精巧的窗门也都从荆湖北路运来。 结果,右正言陈瓘出来反对,说这五点不行,还指责蔡京造假,但徽宗没听。
接着,建中靖国元年,皇上又下令在大明殿北边修建钦圣宪肃皇后和钦慈皇后的神御殿,起名叫柔明殿。(后来又改名叫钦仪殿,再改名叫坤元殿。)哲宗皇帝的神御殿也改名叫观成殿。(后来又改名叫重光殿。) 皇上还下令,从今以后,景灵宫要分三天举行朝拜仪式。
崇宁三年,把钦成皇后的灵位供奉在坤元殿,在钦圣宪肃皇后的灵位旁边,钦慈皇后的灵位又排在后面。
政和三年,哲宗皇帝的灵位被供奉到重光殿。昭怀皇后的神御殿建好了,皇上给正殿起名叫柔仪殿,山上的殿起名叫灵娭殿。 这样一来,整个宫殿就包括前殿九座,后殿八座,山殿十六座,阁楼一座,钟楼一座,碑楼四座,经阁一座,斋殿三座,神厨两座,道院一座,还有斋宫、走廊和房屋,一共两千三百二十个区域。
一开始,东京的祭祀制度是,太庙用来供奉神主牌位,一年祭祀五次,宗室诸王负责;朔日祭祀和每月祭祀,则由太常卿负责。景灵宫是供奉神像的,一年四个孟月皇帝亲自祭祀,皇帝皇后忌日,则由宰相率领百官上香,皇妃们随后跟上。 如果遇到郊祀和明堂的大祭祀,那就要提前两天,皇帝亲自到景灵宫举行朝享礼。
绍兴十三年二月,大臣们说:“我们觉得,当初元丰五年,神宗皇帝开始大规模修建景灵宫来供奉祖宗的衣冠,这其实就是汉朝的原庙。自从经历了艰难时期后,很多事情都是从头开始的,宗庙刚建好,祖先的牌位还暂时放在永嘉。现在权宜之计,虽然每月初一、十五都在朝堂上设位祭祀,但还不能体现出孝敬之心,所以请求皇上命令有关部门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仿照景灵宫的样式,修建新的祖庙。等建成之后,再把祖宗的牌位迎回来,供奉在新庙里,这样才能每月初一、十五亲自祭祀,以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无限孝心。”皇上同意了。
一开始建了三座大殿,太祖皇帝的牌位在前面,宣祖皇帝到历代祖宗皇帝的牌位在中间的大殿,元天大圣皇后和历代皇后们的牌位在后面。管理宫殿的内侍有七个人,道士十人,士兵二百七十六人。上元节的时候挂灯笼,寒食节的时候玩秋千,七夕节的时候摆放摩睺罗花。宫殿里的帘幕每年更换一次,每年用于祭祀的羊有二百四十只。每逢皇帝皇后忌日,都会请道士和和尚做法事。
到了绍兴十八年,又增建了一座道观,最初是用刘光世捐献的宅邸改建的,后来又利用韩世忠的宅邸扩建。天兴殿有九间屋子,中间的大殿有七间屋子,后面的大殿有十七间屋子,斋殿、进食的大殿也都建好了。
话说,神御殿啊,其实就是古代的皇家庙宇,用来供奉历代皇帝的画像。宣宗皇帝和昭宪皇后就供奉在资福寺的庆基殿里。
太祖皇帝的画像,一共在七个地方供奉着:太平兴国寺的开元殿、景灵宫、应天禅院西院、南京鸿庆宫、永安县会圣宫、扬州建隆寺章武殿、还有滁州大庆寺的端命殿。太宗皇帝的画像,也供奉在七个地方:启圣禅院、寿宁堂、景福殿、凤翔上清太平宫、并州崇圣寺的统平殿和西院、鸿庆宫、以及会圣宫。真宗皇帝的画像就更多了,一共有十四个地方:景灵宫的奉真殿、玉清昭应宫的安圣殿、洪福院、寿宁堂、福圣殿、崇先观的永崇殿、万寿观的延圣殿、澶州信武殿、西京崇福宫的保祥殿、华州云台观的集真殿和西院、鸿庆宫、会圣宫、还有凤翔太平宫。仁宗、英宗、神宗、哲宗这四位皇帝的画像,都供奉在景灵宫和应天院。章献明肃皇后供奉在慈孝寺的彰德殿,章懿皇后在景灵宫的广孝殿,明德皇后和章穆皇后在普安院的重徽殿,章惠太后在万寿观的广庆殿。
景德四年,要正式把太祖皇帝的画像供奉到应天禅院。朝廷任命宰相向敏中负责这次仪式,先暂时把画像放在文德殿。那天,百官都列队站好,皇帝亲自举行祭祀仪式,仪仗队开道,抬着画像的彩轿缓缓前进。皇帝在正阳门外辞别,百官在琼林苑门外辞别。等朝廷派出的官员向昌陵(太祖陵)报告完毕后,群臣才一起庆祝。
话说宋仁宗皇祐年间,滁州通判王靖提议,在滁州、并州、澶州三地修建宫殿来供奉历代皇帝的御容。仁宗皇帝就下令说:“太祖赵匡胤在滁州擒获皇甫晖,这是他受命于天的开始啊!所以大庆寺的殿宇就叫‘端命殿’,来供奉太祖。太宗赵光义在并州击败刘继元,这是太平盛世的开端啊!所以崇圣寺的殿宇就叫‘统平殿’,来供奉太宗。真宗赵恒在澶州与契丹议和,这是偃武修文、信守承诺的象征啊!所以旧寺的殿宇就叫‘信武殿’,来供奉真宗。”
结果没过多久,并州的统平殿就失火了。谏官范镇赶紧出来说话了:“并州向来没什么火灾,这神御殿刚建好没多久就烧了,这天意好像在说,祖宗的御容不适合放在郡国啊!听说并州还要继续大兴土木重建,这不是白费人力物力吗?根本不是回应天意的做法!并州自平定以来已经七十七年了,老百姓都不愿意搬进新城,您应该减轻他们的赋税徭役,解决他们的困难,让他们记住太宗的恩德,这样才能体现您孝敬祖宗的心意,难道仅仅建一座神御殿就能比得上吗?” 之前,皇亲国戚睦亲、广亲两家的宅子里也建了神御殿,翰林学士欧阳修就说,神御殿可不是人臣私宅里该有的东西。于是朝廷就让两制、台谏、礼官们一起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汉朝根据《春秋》的礼法,取消了郡国的宗庙,现在睦亲宅、广亲宅建的神御殿不合规矩,应该都拆了。最后,因为广亲宅已经建了很久了,就只拆了睦亲宅的神御殿。
到了熙宁二年,宋神宗把英宗皇帝的御容迁到景灵宫,皇帝亲自去祭祀,还下令每年十月十五日都要举行朝祭,如果遇到丧事或者灾异,就由辅臣代为祭祀。主管宗室事务的大宗正丞李德刍又出来说话了:“礼法规定,诸侯不能祭祀天子,公庙也不能建在私人家里。现在宗室的府邸里都供奉着皇帝和皇后的御容,这根本不利于尊卑有序、正统传承啊!应该全部废除!” 礼官们仔细研究后,也同意这个说法。于是皇帝下令,把宗室宫院里供奉的祖宗御容都收进天章阁。从此以后,老百姓家里要是还有皇帝的御容,都得送到宫里去收藏。
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朝廷修建了景灵宫的十一座宫殿。而之前在京城里的宫观寺院的神像,都搬进了皇宫,只剩下万寿观里的延圣殿、广爱殿和宁华殿还在外面。
公元1111年(宋徽宗宣和元年),礼部上奏说:“太常寺研究制定了各地府州有祖宗御容(皇帝画像)的地方,在每月初一和各种节日祭祀时,所用的上香仪式和祭文格式:每月初一和各种节日上香的仪式和祭文格式。祭祀前一天要斋戒,祭祀当天,负责祭祀的官员和读祭文的官员一大早就到斋戒的地方。等一切都准备好了,礼官引导读祭文的人和送祭品的官员到祭祀官员那里集合,负责仪式的官员把祭文和祭品呈上去查看。礼官请读祭文的人稍微提前练习一下,如果是密奏就当场读出封题,读完后,礼官赞一句‘复位’。接下来把御封的香、祭品等呈上去查看,查看完毕后,大家各自回到斋戒的地方。负责祭祀的官员用高级官员担任,如果高级官员缺席,就用级别低的官员代替,读祭文的官员也一样,负责仪式的官员则由穿着正式服装的人担任。相关部门在神像前摆放香案、时令水果、牙盘盛放的食品,并在香案左边摆放盛酒和茶水的器皿,把御封的香和祭文放在香案上;祭祀官员位于殿堂下,朝西站立,读祭文的人位于殿堂南边,朝北站立,陪同的官员站在他们后面;焚烧祭文的地方设在殿堂的东边,朝南。祭祀当天,天亮前,负责香火的官员先到殿堂下,朝北拜过之后,上殿,朝东站立。相关部门布置完毕后,礼官先引导陪同的官员入座,朝北站立,然后引导读祭文的人入座,最后引导祭祀官员入座,朝西站立。礼官赞一句‘相关部门已准备妥当,可以开始仪式了’。礼官赞一句‘再拜’,拜完后,引导读祭文的人先上殿,站在香案右边朝东站立,然后引导祭祀官员到香案前,赞一句‘整衣冠、上香、敬酒茶’,行礼、起身,稍作停留。礼官赞一句‘整衣冠、跪下、读祭文’,如果是密奏就当场读出封题,放下笏板起身,回到原位。祭祀官员再拜,回到原位。礼官赞一句‘再拜完毕’,引导祭祀官员和读祭文的人到焚烧祭文的地方朝南站立,焚烧完毕后,退下。
第一段:
第一天,逢到节庆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礼仪,上香祭祀,献上贡品。整个过程都要按照之前的仪式进行。 礼生引导献官上完香后,献官要跪下。然后,执事人员把要献上的东西交给献官,献官接受后,再把东西交给执事人员,由执事人员摆放在神位前。之后,行礼、拜祭、退下,都按照之前的仪式进行。 皇上发布了诏令,让大家按照这个流程执行。
第二段:
东京的神御殿在皇宫里,以前叫做钦先孝思殿。建炎二年闰四月,皇上诏令把温州的神御迎到京城来。在此之前,神御暂时供奉在温州开元寺。章圣皇帝和皇后的像都是金子做的,放在外地不太方便。皇上因此忧心忡忡地对宰相说:“我流亡到这儿,不能按时祭祀祖宗,祖宗的神御还在海边,想想就寝食难安啊!”所以才下了这个命令。三年二月,皇上查看宫中祭祀祖宗用的贡品,对宰相说:“我查看了祭祀祖宗用的东西,每位祖宗都要用一个羊胃,一共需要二十五个羊。祖宗仁慈厚道,怎么会想要杀害这么多动物呢?我们用其他的东西代替吧,上天也一定会接受的。”吕颐浩说:“皇上您对宗庙如此恭敬,礼数周全,又如此仁爱,天下百姓真是万幸啊!”
第三段:
绍兴十五年秋天,又在崇政殿东边重新修建了神御殿。每逢朔望(初一十五)和节庆、皇帝和皇后生日的时候,皇帝都会亲自斟酒献祭,上香,用的是家人的礼仪。 各个朝代对神御殿的命名也不一样:徽宗时叫承元殿,钦宗时叫端庆殿,高宗时叫皇德殿,孝宗时叫系隆殿,光宗时叫美明殿,宁宗时叫垂光殿,理宗时叫章熙殿,度宗时叫昭光殿。
首先,皇帝下令追封一些有功之臣,让他们跟皇帝一起享受祭祀。咸平二年,真宗皇帝第一个追封韩王赵普,让他跟太祖皇帝一起祭祀。 然后,经过翰林承旨宋白等人的商议,又追封了曹彬、薛居正、潘美、石熙载几位大臣,分别跟太祖和太宗两位皇帝一起祭祀。 而且,这些被追封的功臣,在皇帝祭祀祖先的大典上,也都能一起参加。祭祀当天,相关部门会在太庙东门内道南边,也就是被追封大臣的祭祀位置西边,提前搭好帐篷,铺好席子,摆好祭祀用的器皿,比如笾、豆、簠、簋、俎等等。主管太庙的官员会亲自敬酒,并行两次跪拜礼。
接下来,乾兴元年,真宗皇帝又根据翰林院和礼部官员的建议,追封了李沆、王旦、李继隆三位大臣,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祭祀。嘉祐八年,仁宗皇帝又追封了王曾、吕夷简、曹玮三位大臣,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祭祀。熙宁八年,英宗皇帝追封韩琦,元丰元年又追封曾公亮,让他们一起祭祀。熙宁年间,曾经下令太常寺仔细研究一下,祭祀太庙时,功臣的祭祀礼仪是不是和皇帝亲祭的礼仪一样。最后确定,除了大祭之外,皇帝亲祭太庙时,功臣们也可以一起参加祭祀。而且,还决定用功臣们生前最高的官职来写祭祀用的牌位。
元祐年间,吏部尚书孙永等人建议追封富弼,让他和神宗皇帝一起祭祀。绍圣年间,又追封了王安石。不过,过了三年,富弼的祭祀资格又被取消了,说是因为他得罪了先帝。崇宁元年,哲宗皇帝追封了蔡确,让他一起祭祀。
《五礼新仪》里规定,配享功臣的位置,就设在殿庭旁边。《五礼新仪》里写着:赵普、曹彬在横街南边西侧,朝东站着,排在第一排;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排在第二排;李沆、王旦、李继隆排在第三排,这三排都朝北。王曾、吕夷简、曹玮在横街南边东侧,朝西站着,排在第一排;韩琦、曾公亮排在第二排;王安石排在第三排;蔡确排在第四排,这四排也都朝北。只有冬至祭祀和祫享(大祭)的时候,所有这些人的祭位才会全部摆上。
后来到了建炎年间,皇上下了道旨,取消了蔡确被追赠的太师和汝南郡王的爵位,把他降职为武泰军节度副使,并且把左仆射、赠太师司马光列为哲宗皇帝的配享。之后又把王安石从配享名单里撤了,改成让富弼配享神宗皇帝。
绍兴八年,又把尚书左仆射、赠太师韩忠彦列为徽宗皇帝的配享。到了绍兴十八年二月,监登闻鼓院的徐琏上奏说:“国家太庙里配享的功臣,都是当时辅佐皇帝、有功劳的大臣,他们的画像都画在庙里,表示不忘他们的功劳,历朝历代加起来也不过十几人。现在这些大臣的后代子孙家里肯定还留着他们的画像,希望皇上命令有关部门去寻找,把这些画像重新描摹到景灵宫的墙壁上。这样做不仅是对这些大臣后代的恩宠,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祖宗的功德,以此来激励后世的臣子。”皇上就下令各路转运司,让他们管辖的州县去各家寻找,找到了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这些人的画像,让他们临摹后送到景灵宫,画在宫墙上。
乾道五年九月,太常少卿林栗他们说:“钦宗皇帝的庙里,还空着配享的位置呢。当时情况那么艰难,大家都自顾不暇,很难找到值得称颂的人。不过,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名节非常显赫,也不是没有。虽然他们生前官职达不到配享的标准,但当时的变故非常特殊,不能拘泥于常规,请求皇上特地下诏,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吏部尚书汪应辰上奏说:“当时那些为国捐躯的大臣,都按照顺序追赠了官职。如果现在要让他们配享钦宗庙,这在典故里没有先例啊!如果要开这个先例,那就要好好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区分轻重缓急,有所选择,不能轻易决定。我认为,如果要按照唐朝的制度来配享功臣,各个庙里本来就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干脆空着吧。” 于是就取消了集议,钦宗的庙里最终没有配享的官员。
淳熙年间,高宗皇帝的牌位入祀太庙,翰林学士洪迈说:“配享功臣的人选,应该提前商议好。皇上两次让我参与讨论,想选文臣武臣各两人。文臣是: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的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号忠简的赵鼎;武臣是:太师蕲王、谥号忠武的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号忠烈的张俊。这四个人都是当时的名将名相,符合天下人的普遍看法。” 大家都觉得合适,就同意了。只有秘书少监杨万里认为丞相张浚不应该配享,为此争论,但没争过,最后就辞职了。
绍熙五年十二月,追赠左丞相、太师、鲁国公陈康伯,让他配享孝宗庙庭。
嘉熙元年正月,追赠右丞相、太师葛邲,让他配享光宗庙庭。
嘉定十四年八月,追封右丞相史浩为越王,改谥号为忠定,让他配享孝宗庙庭。
端平二年八月,追赠太师赵汝愚,让他配享宁宗庙庭。
一开始,仁宗皇帝天圣年间祭祀郊庙的时候,下令把以前当过宰相的李昉、宋琪、吕端、张齐贤、毕士安、王旦,以及当时的执政大臣李至、王沔、温仲舒和陈洪进等等这些人的子孙都授予官职。
后来到了元丰年间,皇帝又下令说:景灵宫里要给以前那些老臣画像,要按照他们的直系和旁系亲属,往下推恩两房以上,选那些没有领取俸禄的人,如果人数相同,就选年纪大的;如果子孙也要画像的话,本房里要是没有人领俸禄,就别再从其他房里选了。
到了绍圣年间,林希建议,应该把庆历年间以后那些没有被编入册籍的官员,他们的子孙中应该被录用的,都按照顺序编排一下。接着皇帝就下令说:“赵普对国家有特殊功劳,他的后代不管有没有领俸禄的,都给每个儿子安排一个官职,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来,最多不能超过三个。”
崇宁年间,皇帝又下令说:“哲宗皇帝画像里的文武官员,他们的儿子或者孙子,一人都可以授予初级品级的官职,如果子孙很多,每家最多只能给一个人。” 还把开国皇帝功臣吕余庆的族孙吕伟,以及司徒富弼的孙子富直柔、富直道都授予了官职,让他们负责祭祀。
靖康年间,有官员上奏说:“司马光的后代已经断了两代了,后来又立了他的族子司马稹为后,司马稹也去世了。现在虽然还有儿子,但是司马光去世后恩泽已经延续了五十年了,不能再继续奏请了,请求允许把奏请的对象改为现存的曾孙,让他们世袭俸禄。” 皇帝同意了。
话说古代官员的家庙,原本是沿袭周朝的制度。地位高的官员,也就是从士以上级别的,要在专门的家庙里祭祀祖先;地位低的,士以下的,就在家里设个祭祀的房间就行了。唐朝也沿袭了周朝的制度,还特别重视家庙。可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礼仪制度都毁坏了,官员们也没了世袭爵位的制度,所以也就没法再建家庙了,只能在家里随便找个房间,逢年过节祭祀一下。
到了庆历元年,朝廷大赦天下,发布了赦令,允许文武官员按照旧例,可以建家庙了。不过后来宋庠又提了个意见,于是朝廷就让负责制定制度的部门,也就是两制和礼官,仔细研究制定家庙的具体制度。 制度规定:一品平章事以上的官员可以建四个家庙;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院事这些职位,不管现在任职的还是以前任职的,都一样,还有宣徽使、尚书、节度使、东宫少保这些职位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建三个家庙;其他的官员只能在家里的祭祀房间里祭祀。凡是能建家庙的官员,允许他们的嫡长子世袭爵位,并主持祭祀。但是,世袭爵位会一代比一代低,而且官员死了以后,就不能再把牌位放到家庙里一起祭祀了,得另设一个地方祭祀。如果官员在建家庙之后,想把祖先的牌位也放到家庙里一起祭祀,可以;他的子孙后代继承祭祀的责任,不管是在家庙还是祭祀房间里祭祀,都要按照辈分和顺序来迁徙牌位;最初建家庙的那位祖先的牌位,不能迁走,这就像最初被封爵一样。如果家庙里供奉的祖先牌位很多,可以建到四五个家庙。如果家庙是因为多个儿子而建的,但嫡长子还在世,那么就由嫡长子主持祭祀;如果嫡长子死了,祭祀的责任就不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最初建家庙的那位官员的长子。官员建家庙,可以在京城,也可以在他们居住的州县。但是,如果在京城建家庙,就不能建在里城和南郊御路旁边。
朝廷还另外制定了世袭爵位的制度,但是因为有家庙的官员子孙中,有些人官职很低,不能承担祭祀的责任,而朝廷又不可能把世袭爵位的恩典推广到所有官员,所以这件事最终没能实行。
大观二年,礼部的人提议说:“所有老百姓的祭祀礼仪,我们应该参考古今,好好讨论一下,最后决定权在皇上您手里。”
然后礼部就开始讨论了,说:“执政大臣以上的人祭祀四代祖先的宗庙,其他人一起祭祀三代祖先的宗庙。” “古代没有祭祀四代祖先的规矩啊!从朝廷官员到普通百姓,都一起祭祀三代祖先,没有等级高低的区别,这符合礼仪的本意吗?古代天子祭祀七代祖先,现在太庙已经扩建到九个房间了,那么执政大臣效仿古代诸侯,祭祀五代祖先,也不算过分吧。先王制定礼仪,是为了区分等级,避免地位低的人僭越,地位高的人逾制。所以,祭祀二代祖先的人,即使有孝顺追念先人的心意,也不允许超过这个数;祭祀五代祖先的人,也应该以此为标准。现在恐怕会夺走一些人的祭祀恩典,而让大家都祭祀三代祖先,这只是顺应了世俗的习惯,违背了先王制定的礼仪等级制度。所以,文臣中的执政官员、武臣中的节度使以上的人祭祀五代祖先,文武百官中的朝官祭祀三代祖先,其他人祭祀二代祖先。”
“如果家里有独立的住宅,就在住宅大门左侧建宗庙;如果地方狭窄,可以建在住宅旁边。实在没条件的,就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 皇上又下令说:“古代人住宅的房间数不能超过宗庙的房间数,这个礼仪已经很久失传了。现在老百姓的住宅,房间数超过了应有的规格,有七间、九间的。如果一下子让他们按照祭祀五代、三代祖先的标准来减少房间数,就得拆掉房子,来符合礼仪制度,这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从现在开始修建宗庙,宗庙的房间数要根据祭祀的祖先代数来决定,住宅的房间数不能超过宗庙。祭祀二代祖先的人,住宅可以有两间房。”
礼部又说:“《礼记·王制》里说:‘诸侯祭祀五庙,祭祀两位曾祖父、两位祖父,再加上始祖的庙,一共五庙。’所谓的‘太’指的是始封的祖先,不一定非得是五代祖先,也不是臣民可以随便称呼的。现在高祖以上的祖先还没有称号,想请求称高祖以上的一位祖先为五世祖。至于家庙的祭祀器皿:一品官员,每间房子都有12个笾和豆,4个簠和簋,2个壶尊、罍、铏鼎、俎、篚,尊、罍各加勺、幂各一个,爵各一个,各间房子共用胙俎、罍洗各一个。从一品官员的笾、豆、簠、簋数量以此类推,每级减两件。正二品官员笾、豆各八个,簠、簋各两个。其他等级的官员都和一品官员一样。”皇上命令礼制局制造这些祭祀器皿,并且根据官职等级赏赐给他们。
绍兴十六年二月癸丑那天,皇帝下令,让太师、左仆射、魏国公秦桧修建家庙,还让临安的官员负责施工。太常寺建议把家庙建在秦桧私宅大门左边,一共五间房,中间供奉五世祖宗,东边两间供奉昭穆列祖,西边两间也一样。庙里墙壁用黑灰涂抹装饰。神位牌匾长一尺,宽四寸五分,厚五寸八分,上面大字写着“某官某大夫之神坐”,然后用布包起来,再装进漆盒里保存。每年要举行四次祭祀,在孟月(农历三月)的柔日(初七)进行,祭祀仪式要进行三献。相关部门说祭祀时应该用普通的祭器和祭品,但皇帝效仿政和年间的做法,特地制作了祭祀用的器皿赐给了秦桧。后来,太傅昭庆节度平乐郡王韦渊、太尉保庆节度吴益、少傅宁远节度杨存中也纷纷请求修建家庙,皇帝都赏赐了他们祭祀用的器皿。
隆兴二年四月庚辰,少师、四川宣抚使吴璘也请求按照杨存中的例子,修建家庙,皇帝也同意了。乾道八年九月,皇帝下令赏赐少保、武安节度、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家庙祭祀用的器皿,规格和以前一样。淳熙五年七月,户部尚书韩彦古请求按照皇帝赏赐宅邸的先例,为他的父亲韩世忠的家庙也赏赐祭祀用的器皿,就像杨存中那样。同年十二月,少傅、保宁节度卫国公史浩也请求修建家庙,皇帝也赏赐了他祭祀用的器皿。
嘉泰元年,太傅、永兴节度、平原郡王韩侂胄上奏说:“我的曾祖韩琦对先朝忠心耿耿,我们家族世代享受朝廷俸禄,但家庙还没修建,请求礼部官员考究一下制度,然后修建家庙。”第二年,忠烈王张俊,开禧三年,鄜武僖王刘光世的后代也相继请求修建家庙,皇帝都准许了。
嘉定十四年八月,皇帝下令赏赐右丞相史弥远宅邸,按照淳熙年间的先例,也赏赐了他家庙,并让临安的官员负责施工。礼部官员讨论了祭祀用的器皿,规格和韩侂胄的一样。史弥远还请求把他的生母齐国夫人周氏和续弦鲁国夫人潘氏一起供奉在他生母的庙里,皇帝也下令相关部门赏赐了祭祀用的器皿。景定三年,皇帝下令赏赐丞相贾似道家庙,并让临安和漕运部门负责施工,礼部官员讨论了赏赐的祭祀器皿,规格也和以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