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地图上画着呢,京城!还有京畿路、京东路、京西路,这划分得明明白白。
你想啊,这京城是中心,周围绕着京畿路,就好像皇帝的内圈,管得最严。再往外,东边是京东路,西边是京西路,范围就更大了,管的事儿也更多了。这就像一个大靶子,京城是靶心,京畿路是内圈,京东路和京西路是外圈,层层包围,稳固得很。
这三个路,管辖的范围都不一样,管的事儿也不一样。京畿路离京城最近,管理得最细致,那都是些跟皇宫关系密切的地方,安全级别最高。京东路和京西路,管辖的范围就广了,要管的地方也多,比如地方上的税收、治安,还有各种各样的民生问题,都要管。
总之,这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就跟这地图上画的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随便画的,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区域啊! 这要是管理不好,那可不得了!
所以说,这“△京城 京畿路 京东路 京西路”几个字,看着简单,其实背后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重视程度。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可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
唐朝衰败之后,五代十国接连兴起,五六十年的时间里,换了八个姓氏的王朝,天下分裂,谁也无法统一。宋太祖接受了后周的禅让,刚开始的时候,全国只有一百一十一州,六百三十八县,户口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户。
建隆四年,宋朝攻下荆南地区,得到三个州府(江陵府、归州、峡州),十七个县,十四万二千三百户。之后平定湖南,又得到十五个州和一个监(潭州、衡州、邵州、郴州、道州、永州、全州、岳州、澧州、朗州、蒋州、辰州、锦州、溪州、叙州,桂阳监),六十六个县,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户。
乾德三年,宋朝平定蜀地,得到四十六个州府(益州、彭州、眉州、嘉州、邛州、蜀州、绵州、汉州、资州、简州、梓州、黎州、雅州、陵州、戎州、泸州、维州、茂州、昌州、荣州、果州、阆州、渠州、合州、龙州、普州、利州、兴州、文州、巴州、剑州、蓬州、壁州、夔州、忠州、万州、集州、开州、渝州、涪州、黔州、施州、达州、洋州,兴元府),一百九十八个县,户口五十三万四千三十九户。
开宝四年,宋朝平定广南地区,得到六十个州(广州、韶州、潮州、循州、封州、端州、英州、连州、雄州、龚州、惠州、康州、恩州、春州、泷州、勤州、新州、高州、潘州、雷州、罗州、辨州、桂州、贺州、昭州、梧州、蒙州、恭州、象州、富州、融州、宜州、柳州、严州、思唐州、邕州、澄州、贵州、蛮州、横州、宾州、钦州、浔州、容州、牢州、白州、廉州、党州、绣州、郁林州、藤州、窦州、义州、禺州、顺州、琼州、崖州、儋州、万安州、振州),二百一十四个县,户口一百七万二千六十三户。八年后,平定江南地区,又得到十九个州,三个军(升州、宣州、歙州、池州、洪州、润州、常州、鄂州、筠州、饶州、信州、虔州、吉州、袁州、抚州、江州、汀州、建州、剑州,江阴军、雄远军、建昌军),一百八十个县,户口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户。
算到宋太祖去世那年,宋朝共有州二百九十七个,县一千八百六十六个,户口三百九万五千四百户。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献地,宋朝得到两个州(漳州、泉州),十四个县,户口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户。钱俶归顺朝廷,宋朝又得到十三州和一个军(杭州、苏州、越州、湖州、衢州、婺州、台州、明州、温州、秀州、睦州、福州、处州,衣锦军),八十六个县,户口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太平兴国四年,宋朝平定太原,得到十个州和一个军(并州、汾州、岚州、宪州、忻州、代州、辽州、沁州、隆州、石州,宝兴军),四十个县,户口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归顺朝廷,宋朝得到四个州(夏州、银州、绥州、宥州)。雍熙元年,又把这四个州给了李继捧,之后就不再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了。雍熙年间,全国的州、府、军、监数量接近四百个。
到这个时候,天下已经统一,疆域几乎恢复了汉唐旧时的规模,只有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复。
北宋的时候,先是在至道三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五个路。后来天圣年间又改成了十八路,到了元丰年间,又调整为二十三路,分别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永兴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这二十三路,东边到海边,西边到巴蜀地区,北边到三关,东西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宽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
崇宁四年,又设立了京畿路。大观元年,又单独设立了黔南路。三年后,黔南路并入广西路,改名为广西黔南路。四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广南西路。那时候,全国户数是两千八百八十八万二千二百五十八户,人口是四千六百七十三万四千七百八十四人。(从至道年间末期到嘉祐八年,户口数一直在增长:至道末年,户数是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户;天禧五年,户数是六百三万九千三百三十一户,当时没统计客户;嘉祐八年,户数是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一户,人口是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治平三年,户数是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户,人口是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熙宁十年,户数是一千四百二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户,人口是三千八十万七千二百十一;元祐元年,户数是一千七百九十五万七千九十二户,人口是四千七万二千六百六;绍圣元年,户数是一千九百一十二万九百二十一户,人口是四千二百五十六万六千二百四十三;元符三年,户数是一千九百九十六万八百一十二户,人口是四千四百九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一;崇宁元年,户数是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户,人口是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户。各府州的户口数跟全国总数略有出入,咱们就都保留着吧。) 这人口数量,比西汉最鼎盛时期还要多。隋朝和唐朝虽然疆域辽阔,但人口数量都比不上北宋。
到了宣和四年,又设立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全国一共分成了二十六路,京畿地区有四个府,全国共有三十个府,二百五十四个州,六十三监,一千二百三十四个县,这可以说是北宋时期最鼎盛的局面了。
宋朝统治了三百多年,从建隆初年到治平末年,一百零四年间,各州郡的设置变化不大。到了熙宁年间,开始大规模开疆拓土。种谔先拿下绥州,韩绛接着拿下银州,王韶攻取了熙河地区,章惇攻取了懿州和洽州,谢景温攻取了徽州和诚州,熊本攻取了南平,郭逵攻取了广源,最后李宪攻取了兰州,沈括攻取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等砦。虽然曾经把河东边界七百里土地割让给了辽国,当时王安石是这样说的:“我们将来会夺回来,现在先让给他们吧。”
到了元祐年间,朝廷又把葭芦等四个砦赐给了西夏,边境划分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到了绍圣年间,朝廷干脆取消了之前的边境划分,命令各路军队乘势进攻,修筑城池。从三年秋八月到元符二年冬天,陕西、河东地区新建了一个西安府,两个军(晋宁、绥德),三个关(龙平、会宁、金城),九座城(安西、平夏、威戎、兴平、定边、威羌、金汤、白豹、会川),二十八个砦(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绥远、宁羌、灵平、高平、西平、新泉、荡羌、通峡、天都、临羌、定戎、龛谷、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远、神泉、乌龙),十个堡(开光、通塞、石门、通会、大和、通秦、宁河、弥川、宁川、三交),还收复了青唐(鄯州)、邈川(湟州)、宁塞(廓州)、龙支(宗哥城)等地。
建中靖国年间,把吐蕃的旧领土都还给了他们,稍微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到了崇宁年间,朝廷又改变了之前的政策,一心只想恢复以前的局面,蔡京开始启用童贯、王厚,再次攻取了湟州、鄯州、廓州以及二十多个据点。陶节夫、钟传、邢恕、胡宗回、曾孝序等人,也纷纷效仿,不断向元符年间边境以外地区扩张。到重和年间,又修建了靖夏(泾原)、制戎(鄜延)、制羌(西宁)三座城池。虽然西夏逐渐衰弱,但是百姓也因此劳苦不堪。西边的事情刚解决,北边的战事又开始了。
从崇宁年间开始,益州、梓州、夔州、黔州、广西、荆湖南北等地,不断发生战事,大肆开拓疆土,没有一年太平日子。新建的州、军、关、城、砦、堡,数不胜数。后来又设置了燕山、云中两路,大概过了三年,就发生了兵变,中原地区一片混乱,许多州府都被沦陷,史书上的记载也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考证了。
宋高宗慌慌张张地渡过长江,在吴地暂时安顿下来。中原地区和陕西大部分地区都落入金国手中,东边画出一条淮河界限,西边割让了商州、秦州的一半,以散关为界。当时南宋剩下的地盘,只有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十五个路,总户数是一千二百六十六万九千六百八十四户(这是宁宗嘉定十一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南宋在江浙一带建国一百五十年后,到了德祐丙子年(公元1276年),最终也被元朝统一了,全国才重新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我们根据元丰年间确定的行政区划,加上京畿地区,一共是二十四路,以京师为首,再次强调首都的重要性。最后是燕京和云中,因为它们曾经被占领又很快丢失,所以放在最后叙述。而这四个都城(东京、西京、南京、上京)的城墙宫殿,以及南宋行在(临时皇宫)的情况,凡是能够查证到的,都放在书的最前面,作为《地理志》的开头。
东京,就是汴梁的开封。梁朝时它是东都,后唐时废除了东京的称号,到后晋又恢复了东京的称号,宋朝沿用了后周的旧制,把它定为都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宋朝扩建皇城东北角,命令官员们仿照洛阳宫殿的图样进行修建,皇宫这才变得壮丽起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想要扩大宫城,下令殿前指挥使刘延翰等人进行测量规划,但是因为很多居民不愿意搬迁,所以计划就取消了。当时的宫城周长是五里。
南边三个门,中间那个门,宋朝初期的时候,先叫明德门,后来太平兴国三年改名叫丹凤门,大中祥符八年又改名叫正阳门,明道二年又改名叫宣德门,最后雍熙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乾元门。东边那个门叫左掖门,西边那个门叫右掖门。东西两侧的门,原来叫宽仁门和神兽门,开宝三年改名叫东华门和西华门。到了熙宁十年,又把东华门北边的小门改名叫謻门。北边只有一个门,叫拱宸门,它原来叫玄武门,大中祥符五年改成现在的名字。熙宁十年,又把拱宸门里面西边的小门改名叫临华门。
乾元门里面正南边有个门叫大庆门,东边和西边的小门分别叫左升龙门和右升龙门。乾元门左右两侧北边,每个门内还有两个门,分别叫左长庆门、右长庆门(熙宁年间,又把左、右长庆门旁边的小门改名叫左嘉肃门、右嘉肃门),还有左银台门和右银台门。东华门里面有个门叫左承天祥符门,乾德六年皇上给它赐了这个名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上还降下天书,在门上,所以皇上又加上了“祥符”两个字,还把它装饰得更漂亮了。西华门里面有个门叫右承天门。左承天祥符门里面,往北走还有一道门,叫宣祐门,它原来叫光天门,大中祥符八年改名叫大宁门,明道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大庆殿是皇宫正南门里正殿的名字,东门和西门分别叫左太和殿和右太和殿。(宋朝初期,它们的名字分别叫日华殿和月华殿,大中祥符八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正殿叫文德殿。(宋朝初期叫文明殿,雍熙元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熙宁年间,南门改名叫端礼门。)两边的侧门叫东上阁和西上阁,东门和西门分别叫左嘉福门和右嘉福门。(宋朝初期叫左勤政门和右勤政门,明道元年十月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大庆殿以前的名字叫崇元殿,乾德四年重修后改名叫乾元殿,太平兴国九年又改名叫朝元殿,大中祥符八年改名叫天安殿,明道三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皇宫北边是紫宸殿(以前叫崇德殿,明道元年改名),皇上上朝之前就在这里。西边是垂拱殿(以前叫长春殿,明道元年改名),平时皇上上朝就在这里。再往西是皇仪殿(开宝四年赐名滋福殿,明道元年十月改名),再往西是集英殿(以前叫广政殿,开宝三年叫大明殿,淳化年间叫含光殿,大中祥符八年叫会庆殿,明道元年十月改成现在的名字),这是举行宴会的地方。
集英殿后面是需云殿(以前叫玉华殿,后来改名叫琼华殿,熙宁年间改成现在的名字)。东边是升平楼(以前叫紫云楼,明道元年改名),是宫里观赏宴会的场所。宫殿后面是崇政殿(以前叫简贤讲武殿,太平兴国二年改成现在的名字。熙宁年间,北横门改名叫通极门。)这是处理政务的地方。崇政殿后面是景福殿,景福殿西边、朝北的殿叫延和殿,这是皇上休息的殿。(大中祥符七年,在后苑东门修建了朝北的便殿,赐名宣和门、承明殿,明道元年改名叫端明殿,第二年改成现在的名字。)所有有门的殿,门的名字都跟殿的名字一样。
皇宫里还有延庆殿(以前叫万岁殿,大中祥符七年改名)、安福殿、观文殿(以前叫集圣殿,明道二年改成肃仪殿,庆历八年改成现在的名字)、清景殿、庆云殿、玉京殿等等,还有寿宁堂(以前叫清净堂,明道元年改名)、延春阁(以前叫万春阁,宝元元年改名)、福宁殿(就是延庆殿,明道元年改名)。宫殿东西两侧有门,分别叫左昭庆门和右昭庆门。观文殿西边有个门叫延真门,东边真君殿的门叫积庆门,前面建着感真阁。还有龙图阁,下面有资政殿、崇和殿、宣德殿、述古殿。天章阁下面有群玉殿和蕊珠殿,后面是宝文阁(以前叫寿昌阁,庆历元年改名),阁的东边和西边是嘉德殿和延康殿,前面是景辉门。后苑东门叫宁阳门(以前叫宣和门,明道元年改名),苑里还有崇圣殿、太清楼,西边还有宜圣殿、化成殿(以前叫玉宸殿,明道元年改名)、金华殿、西凉殿、清心殿,以及翔鸾阁、仪凤阁,还有华景亭、翠芳亭、瑶津亭。延福宫里有穆清殿,延庆殿北边是柔仪殿(一开始没名字,章献太后给它取名叫崇徽殿,明道元年改成宝慈殿,景祐二年改成现在的名字),崇徽殿北边是钦明殿(以前叫天和殿,明道元年改成观文殿,后来又改成清居殿,治平三年改成现在的名字)。延福宫北边是广圣宫(天圣二年建成,当时叫长宁宫),景祐二年改了名字。里面有太清殿、玉清殿、冲和殿、集福殿、会祥殿五座大殿,后苑里还建了流杯殿。
明道元年八月,文德殿修好了。那天晚上,宫里突然着火了,崇德殿、长春殿、滋福殿、会庆殿、延庆殿、崇徽殿、天和殿、承明殿这八座殿都被烧了。皇帝就让宰相吕夷简负责修缮皇宫,枢密副使杨崇勋帮他一起干,还从京东西、河北、淮南、江东西路调来工匠,宫里也拿出一些东西,左藏库还拨了二十万钱来支持修缮,所以后来好多殿的名字都改了。
好家伙,这皇宫里的殿阁宫苑,那真是多如牛毛啊!先说杨太后住的慈德殿,是景祐元年皇上赐名的;还有观稼殿,在后花园里,专门种稻子观察收成,景祐二年建的;延羲阁和迩英阁都在崇政殿附近,迩英阁是给大臣们讲课的地方,景祐三年赐名,跟延羲阁差不多;隆儒殿呢,是迩英阁后面一个小殿,皇祐三年才赐名。皇太后住的慈寿殿,是治平元年赐名的;庆寿宫和保慈宫,是熙宁二年建的;玉华殿在后花园,基春殿是熙宁七年建的,在玉华殿后面;睿思殿是熙宁八年建的;承极殿是元丰三年建的;崇庆宫和隆祐宫是元祐元年建的;睿成宫是神宗住的东宫,绍圣二年赐名。
宣和殿建在睿思殿后面,绍圣二年四月建成,旁边还有几个小殿,叫凝芳殿、琼芳殿、重熙殿、环碧殿。元符三年拆了,崇宁初又重新修建,大观三年徽宗还刻了碑记,其实是蔡京干的。圣瑞宫是皇太妃住的;显谟阁是元符元年建的,放着神宗的御集,建中靖国元年改名叫熙明阁,后来又改回去了。玉虚殿是元符初建的;玉华阁是大观初建的,在宣和殿后面;亲蚕宫是政和元年建的;燕宁殿在延福宫北边,供奉着仁宗皇后的画像。
延福宫,哎哟,这可真是个大工程!政和三年春天,在大内北边拱辰门外重新修建的。原来的延福宫在后花园西南角,现在那地方成了后勤部门,酒坊、裁衣作坊、油醋柴炭马具库房等等都搬走了,连两座僧寺和两个军营都搬了,才腾出地方建新宫。新宫是南向的,正殿就叫延福殿,然后还有蕊珠殿,一个亭子叫碧琅玕亭。东门叫晨晖门,西门叫丽泽门,宫殿左边还有两座殿宇。殿宇的名字就多了,什么穆清殿、成平殿、会宁殿、睿谟殿、凝和殿、昆玉殿、群玉殿……东边还有好几个阁,西边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名字也奇奇怪怪的。会宁殿北边,还堆了个假山,山上有个翠微殿,旁边还有两个亭子,叫云岿亭和层巘亭。凝和殿旁边有个明春阁,高一百一十多尺呢!阁旁边还有两个殿,叫玉英殿和玉涧殿。宫殿后面靠着城墙,种满了杏树,叫杏冈,还有茅草亭子,成千上万的竹子,水流从上面流下来。宫殿右边还有两个大阁,叫宴春阁,宽十二丈,有四个舞台,三个山亭。还挖了个圆形池塘,像个大海,池塘上建了两个亭子,用石桥连接假山,亭子叫飞华亭,桥长四百多尺,宽二百六十七尺。又挖了个湖,湖里建了堤坝连接亭子,堤坝上又建了茅亭、鹤庄、鹿砦、孔翠栅栏等等,成千上万的鹿啊,各种名花奇木,错落有致,美得像仙境一样,西边一直到丽泽门,完全不像人间。当初,蔡京让童贯、杨戬、贾详、蓝从熙、何五个人负责宫殿的修建,这五个人各搞一套,不按老规矩来,所以叫“延福五位”。宫殿东西两边跟皇宫连着,南北稍微差一点。东边直通景龙门,西边到天波门,宫殿东西两边还有两个门,都跟皇宫大门一样,就是晨晖门和丽泽门,晨晖门出入的人最多。后来又在旧城墙外面修建,叫“延福第六位”。城墙外面挖了护城河,最深的地方有三尺水,景龙门桥和天波门桥下面都用石头垒起来,船可以通行,桥上人来人往却感觉不到。这条河叫景龙江。后来又拓宽了,东边过了景龙门到封丘门。景龙江北边是龙德宫,元符三年,用懿亲的宅子改建的,景龙江两岸都是奇花异草,殿宇鳞次栉比,中间有个壶春堂,一直到龙德宫。这地方年年扩建,后来占了半个都城,叫撷芳园,山水秀丽,树木茂盛,楼台亭阁,跟艮岳、延福宫差不多。延福宫在旧城里,所以顺便提一下。
保和殿是政和三年四月开始建,九月建成,一共七十五间房子;玉清神霄宫是政和三年建的,原来叫玉清和阳宫,在福宁殿东边,七年改了现在的名字;上清宝箓宫是政和五年建的,在景龙门东边,对着景晖门。宫殿前面又建了仁济亭和辅正亭,让道士给百姓看病抓药,徽宗还上皇城来看过。又开了景龙门,城墙上建了走廊,通往宝箓宫,方便举行祭祀活动,徽宗经常从走廊上走来走去。这一年十二月,开始在景龙门上下挂灯,叫“预赏”。第二年,就发生了“期门”事件。
政和七年,在上清宝箓宫东边开始建万岁山艮岳。山周长十多里,最高峰九十步高,山顶有个亭子叫介亭,分成东西两座山岭,一直通到南山。山东边有萼绿华堂、书馆、八仙馆、紫石岩、栖真嶝、览秀轩、龙吟堂。山南边是寿山两座山峰,有雁池、噰々亭,北边是绛霄楼。山西边有药寮、西庄、巢云亭、白龙沜、濯龙峡、蟠秀亭、练光亭、跨云亭、罗汉岩。再往西是万松岭,半山腰有个倚翠楼,上下设了两个关卡,关卡下面是平地,挖了个大池塘,中间有两个小岛:东边叫芦渚,亭子叫浮阳亭;西边叫梅渚,亭子叫雪浪亭。西边流向凤池,东边流向雁池,中间分了两个馆,东边叫流碧馆,西边叫环山馆,还有个巢凤阁,三秀堂。东池后面是挥雪厅。从山路上去介亭,亭子左边还有两个亭子,叫极目亭和萧森亭;右边还有两个亭子,叫丽云亭和半山亭。北边俯瞰景龙江,把江水引到山上。西边是漱琼轩,再往石缝里走是炼丹亭、凝观亭、圜山亭,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老城啊,周长大约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东边有两个门,北边那个叫望春门,宋朝初期叫和政门;南边那个叫丽景门。南边有三个门,中间是朱雀门,东边是保康门,这个门是大中祥符五年才建的;西边是崇明门。西边还有两个门,南边叫宜秋门,北边叫阊阖门。北边有三个门,中间是景龙门,东边是安远门,西边是天波门。这些门名啊,宋朝初期还沿用着梁朝和晋朝的老名字,直到太平兴国四年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新城可就大了,周长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呢!这是大中祥符九年加建的,元丰元年又重新修了一遍。政和六年,皇帝下令往南边扩建京城,还把官府和军营都搬过去了。之前的老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是周显德三年建的。新城的南边有三个门,中间叫南薰门,东边叫宣化门,西边叫安上门;东边有两个门,南边叫朝阳门,北边叫含辉门,这个门呢,太平兴国四年改名叫寅宾门,后来又改回去了;西边也有两个门,南边叫顺天门,北边叫金耀门;北边有四个门,中间是通天门,天圣初年改名叫宁德门,后来又改回去了;东边是长景门,再往东是永泰门,西边是安肃门,这个门一开始叫卫州门。这些门的名字啊,都是沿用周朝的老名字,直到太平兴国四年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汴河上的水门,南边那个叫大通门,太平兴国四年皇上赐的名,天圣初年改名叫顺济门,后来又改回去了;北边那个叫宣泽门。以前南北两个水门都叫大通门,熙宁十年才改的。汴河下游呢,南边叫上善门,北边叫通津门,天圣初年改名叫广津门,熙宁十年又改回去了。惠民河上游的水门叫普济门,下游叫广利门;广济河上游的水门叫咸丰门,下游叫善利门,以前叫咸通门。南边还有一个上南门,叫永顺门,这是熙宁十年皇上赐的名。后来,在金耀门南边又建了个开远门,以前叫通远门。这些门的名字,都是太平兴国四年皇上赐的,天圣初年又改了名字。
话说西京,唐朝显庆年间是东都,开元年间改名叫河南府,到了宋朝又叫回西京了,因为那儿埋着历代皇帝。这宫城啊,周长足足有九里三百步呢!城南有三座大门,中间那座叫五凤楼,东边那座叫兴教门,西边那座叫光政门,这些名字都是沿用隋唐时候的。东边还有一座门,叫苍龙门;西边还有一座门,叫金虎门;北边还有一座门,叫拱宸门,以前叫玄武门,宋朝大中祥符五年改的名。
五凤楼里面,东西各有一道门,分别叫左永泰门和右永泰门。五凤楼外面,往北走,还有一座门叫鸾和门,这是宋朝太平兴国三年,把车辂院的门改名叫鸾和门的。右永泰门西边还有一座门,叫永福门。兴教门和光政门里面,各有三个门,分别是左安礼门、右安礼门,左兴善门、右兴善门,还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苍龙门和金虎门里面,第二道门分别叫膺福门和千秋门。膺福门里面,往北走,还有一座门,叫建礼门。
这皇宫啊,正殿叫太极殿,以前叫明堂,太平兴国三年改的名。殿前有日楼、月楼,还有日华门、月华门,再加三个太极殿门。太极殿后面是天兴殿,再往北是武德殿。西边有三个门,分别是应天门、乾元门、敷政门。里面还有个文明殿,旁边是东上阁门和西上阁门,前面是左右延福门。再往后是垂拱殿,垂拱殿北边是通天门,柱廊北边是明福门,明福门里面是天福殿,天福殿北边是寝殿,依次是太清殿、思政殿、延春殿。东边还有个广寿殿,皇帝上朝的地方就在这儿。北边依次是明德殿、天和殿、崇徽殿。天福殿西边是金鸾殿,金鸾殿南廊对着个彰善门。天福殿北边还有好几座殿,分别是寿昌殿、玉华殿、长寿殿、甘露殿、乾阳殿、善兴殿。西边还有个射弓殿。千秋门里面是含光殿。拱宸门里面西边有个保宁门,保宁门里面是讲武殿,讲武殿北边还对着一座殿呢。皇宫内园还有长春殿、淑景亭、十字亭、九江池,还有好多砌起来的台子,以及娑罗亭。
皇宫东西两边都有夹城,每座都三里多长。东边有两个门,南边叫宾曜门,北边叫启明门。西边也有两个门,南边叫金曜门,北边叫乾通门。整个皇宫啊,加起来有九千九百九十多间房子呢!夹城里和内城北边,都是禁军的驻地。
皇城围墙周长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南边有三个门:中间是端门,东西两边是左右掖门。东边还有一个门,叫宣仁门。西边有三个门:南边是丽景门,和金曜门在一条线上;中间是开化门,和乾通门在一条线上;北边是应福门。这些门里面,都是各个衙门的办公地点。
北京城,周长52里96步,建于隋朝大业元年,唐朝长寿二年又扩建了一番。南边有三个门:中间叫定鼎门,东边叫长夏门,西边叫厚载门。东边还有三个门:中间叫罗门,南边叫建春门,北边叫上东门。西边只有一个门,叫关门。北边有两个门:东边叫安喜门,西边叫徽安门。
话说宋徽宗政和元年十一月,开始重修皇宫,到六年九月才完工。朱胜非记载说:当时要祭祀皇陵,朝廷下令相关部门做好西行准备,还派蔡攸的妻兄宋昪担任京西都漕运官,负责修缮西京皇宫,盖了几千间房子,全部用真漆装饰,工程浩大,耗费巨大。而漆器的工艺需要用骨灰做底,官府强买强卖,督促进度,骨灰价格一天一个涨,一斤能卖到几千文!结果郊外的坟墓都被挖开了,就为了取人骨烧成灰。
南京,也就是应天府,是宋仁宗大中祥符七年建的,作为陪都。宫城周长2里316步,城门叫重熙门和颁庆门,宫殿叫归德殿。宋神宗元丰六年,朝廷还拨款给僧人修缮外城门和西桥。
北京城,周长15里40步。东边有两个门:南边叫延和门,北边叫昭仁门。西边也有两个门:南边叫顺成门,北边叫回銮门。南边还有一个门,叫崇礼门。北边还有一个门,叫静安门。城里还有个内城,内城也有两个门:东边叫承庆门,西边叫祥辉门。内城的东边还有一个关城,南北各有一个门。
话说北京城,那是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的事儿了,那时候建大名府当了北京。皇宫围墙周长啊,足足有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其实就是真宗皇帝以前住的行宫。城南有三个大门:中间那个叫顺豫门,东边叫省风门,西边叫展义门。城东还有一个门,叫东安门;城西也一个,叫西安门。顺豫门里面,东西各还有一个门,分别叫左保成门和右保成门。再往北走,是班瑞殿,殿前东西各有一个门,东边叫凝祥门,西边叫丽泽门。班瑞殿东南边是时巡殿的门,然后是时巡殿,再往北是靖方殿,最后是庆宁殿。时巡殿前也有东西两个门,东边叫景清门,西边叫景和门。整个北京城的城墙周长啊,四十八里二百六步,总共有十七个城门。
后来,到了熙宁九年(1076年),又改了一些门的名字。 把南边南河门改名叫景风门,南砖门改名叫亨嘉门,鼓角门改名叫阜昌门;北边北河门改名叫安平门,北砖门改名叫耀德门;东边冠氏门改名叫华景门,冠氏门的第二道门改名叫春祺门,子城东门改名叫泰通门;西边魏县门改名叫宝成门,魏县门的第二道门改名叫利和门,子城西门改名叫宣泽门;东南朝城门改名叫安流门,朝城门的第二道门改名叫巽齐门;西南观音门改名叫安正门,观音门的第二道门改名叫静方门;上水关改名叫善利关,下水关改名叫永济关;内城还新开了个北门,叫靖武门。不过到了元丰七年(1084年),善利关和永济关又给废了。
行宫那会儿的事儿,建炎三年闰八月,高宗皇帝从建康跑到临安,就地取材把州政府改成了行宫。宫殿啥的都简简单单,没啥豪华装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曦、集英这六个殿,其实就一个殿,名字随便改改用。重华、慈福、寿慈、寿康这四个宫,还有重寿、宁福这两个殿,也是名字换着叫,其实就一个德寿宫。延和、崇政、复古、选德这四个殿,原来是射箭的地方。慈宁殿是绍兴九年建的,因为太后要回宫住才盖的。钦先孝思殿是十五年建的,在崇政殿东边。翠寒堂是孝宗皇帝时候建的。损斋是绍兴年间末期建的,放些经史子集,皇帝用来休息看书的地方。东宫在丽正门里边,孝宗、庄文、景献、光宗都住过那儿。讲课的地方叫讲筵所,旁边还有个资善堂,因为原来是个书院,所以就这么叫了。天章、龙图、宝文、显猷、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这九个阁,其实就一个天章阁。
再说说京畿路的事儿。皇祐五年,把京东的曹州,京西的陈州、许州、郑州、滑州划到京城附近,作为辅郡,跟开封府一起管辖,一共四十二个县,还专门设立了京畿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到了至和二年,京畿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被撤了,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又归回原来的路,但还是辅郡。崇宁四年,京畿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司又恢复了。之前,把开封府的地盘改成了京畿路,这一年,又在京畿路四周设立了四个辅郡:颍昌府是南辅,郑州是西辅,澶州是北辅,在开封的襄邑县建了个拱州做东辅,都归京畿路管。大观四年,这四个辅郡又撤了,许州、郑州、澶州又回到了京西路和河北路,拱州也废了,襄邑县又回到了开封府。政和四年,襄邑县又重新设立为拱州,后来和颍昌府、郑州、开德府一起又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辅郡。宣和二年,这四个辅郡再次被撤销,颍昌府、郑州、开德府都回到了原来的路,拱州归到了京东西路,原来的开封府地盘依旧是京畿路。
开封府啊,崇宁年间户籍登记显示,户数是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户,人口是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人。这地方主要贡献方纹绫、方纹纱、藨席、麻黄、酸枣仁这些特产。开封府下辖十六个县:开封县、祥符县、尉氏县、陈留县、雍丘县、封丘县、中牟县、阳武县、延津县、长垣县、东明县、扶沟县、鄢陵县、考城县、太康县和咸平县。这些县的情况,有的比较复杂,比如祥符县,东魏的时候叫浚仪县,大中祥符三年才改名;中牟县,宣和三年把纣王城改成了青阳城;延津县,以前叫酸枣县,政和七年改的;长垣县,隋朝的时候叫匡城县,建隆元年改成鹤丘县,后来又改回来了…… 总之,历史变迁比较多。
京东路,这块地方的行政划分也挺有意思。至道三年的时候,把应天府、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还有淮阳军、广济军、清平军、宣化军、莱芜监、利国监这些地方,划成一个叫京东路的大区。熙宁七年,觉得京东路太大,就分成了东西两路:东路包括青州、淄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徐州和淮阳军;西路包括郓州、兖州、齐州、濮州、曹州、济州、单州和南京。元丰元年,又调整了一下,把西路的齐州划给了东路,东路的徐州划给了西路。元祐元年,干脆把提点刑狱司的管辖范围不分路了,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合并成京东路,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合并成京西路,以此类推,其他几路也合并了,不过后来又分开了。
东路,就一个济南府,七个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还有一个淮阳军,以及三十八个县。 所以说,这行政区划啊,变来变去,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青州,是个望郡,以前是北海郡,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建隆三年的时候,才用北海县设立了这个军。淳化五年,又改了军的名字。庆历二年,才开始设立京东东路安抚使。崇宁年间,户口数是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八户,人口十六万二千八百三十七人。进贡的物品有仙纹绫、梨和枣。青州管辖六个县:益都(望郡)、寿光(望郡)、临朐(紧县)、博兴(上县)、千乘(上县)、临淄(上县)。
密州,是个上州,本来是防御州。建隆元年,又恢复了防御州的建制。开宝五年,升格为安化军节度使的驻地。后来又降级为防御州。六年后,又再次升格为节度使的驻地。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七户,人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四十人。进贡的物品有绢和牛黄。密州管辖五个县:诸城(望郡)、安丘(望郡,唐朝是辅郡,梁朝改名为安丘,晋朝是胶西县,开宝四年又恢复了现在的名字)、莒(望郡)、高密(上县)、胶西(元祐三年,用板桥镇设立了胶西县,同时兼任临海军使)。
济南府,是个上府,以前是济南郡,兴德军节度使的驻地,本来是齐州。以前属于京东路。咸平四年,废除了临济县。元丰元年,划归京东东路。政和六年,升格为府。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三万三千三百二十一户,人口二十一万四千六十七人。进贡的物品有绵、绢、阳起石和防风。济南府管辖五个县:历城(紧县)、禹城(紧县)、章丘(中县,景德三年,用章丘县设立了清平军,熙宁二年废除了清平军,在县治设立了军使)、长清(中县,至道二年,把城池迁到了刺榆)、临邑(中县,建隆元年,黄河决堤,冲毁了城池,三年后,把治所迁到了孙耿镇,政和元年,升格为望郡)。
沂州,是个上州,琅琊郡,防御州。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八万二千八百九十三户,人口十六万五千二百三十人。进贡的物品有仙灵脾、紫石英、茯苓和钟乳石。沂州管辖五个县:临沂(望郡)、承(望郡)、沂水(望郡)、费(望郡)、新泰(中县)。
登州,级别上等,是东牟郡,属于防御性州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八万一千二百七十三户,人口是十七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人。进贡的物品包括黄金、牛黄和石器。下辖四个县:蓬莱(望县)、文登(中等县)、黄县(望县)、牟平(紧县,辖有乳山、阎家口两个砦)。
莱州,级别中等,是东莱郡,属于防御性州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户,人口是十九万八千九百八人。进贡的物品包括牛黄、海藻、牡蛎和石器。下辖四个县:掖县(望县)、莱阳(望县)、胶水(望县)、即墨(中等县)。
潍州,级别上等,属于团练州。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建置北海军,并设立昌邑县隶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升格为州,又增加了昌乐县。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四万四千六百七十七户,人口是十万九千五百四十九人。进贡的物品包括各种丝织品。下辖三个县:北海(望县)、昌邑(望县,本为隋朝的都昌县,后废除,建隆三年重新设立)、昌乐(紧县,本为唐朝的营丘县,后废除,乾德年间重新设立为安仁县,不久又改名)。
淄州,级别上等,是淄川郡,属于军事州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六万一千一百五十二户,人口是九万八千六百一十人。进贡的物品包括绫、防风和长理石。下辖四个县:淄川(望县)、长山(中等县)、邹平(中下等县,景德元年,将治所迁至济阳废县)、高苑(下等县,景德三年,以县置宣化军,熙宁三年,废除宣化军,恢复为县,隶属淄州,县治设有军使)。
淮阳军,级别与下等州相同。太平兴国七年,以徐州下邳县设立淮阳军,并辖有宿迁县。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万六千八百八十七户,人口是十五万四千一百三十人。进贡的物品包括绢。下辖两个县:下邳(望县)、宿迁(中等县)。
西路,辖有四个府:应天府、袭庆府、兴仁府、东平府;五个州:徐州、济州、单州、濮州、拱州;一个军:广济军;共计四十三县。
咱先说说应天府吧,它在河南郡,归德军节度使管辖,以前是唐朝的宋州。宋朝至道年间,它归属京东路;景德三年升格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级成了南京;到了熙宁五年,它又划归西路了。崇宁年间,应天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七万九千七百四十一户,人口十五万七千四百四口,主要贡品是绢。应天府下辖六个县:宁陵、宋城、谷熟、下邑、虞城、楚丘。这宁陵县啊,一会儿归拱州管,一会儿又划回应天府,来来回回好几次呢,具体年份记不清了,反正大观四年、政和四年、宣和六年都发生过这事儿。
接下来是袭庆府,它在鲁郡,是泰宁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它升格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又升格为府。崇宁年间,袭庆府有七万一千七百七十七户,人口二十一万七千七百三十四口。它进贡的东西可多了,大花绫、墨、云母、紫石英、防风、茯苓,应有尽有。袭庆府下辖七个县:瑕县(以前叫瑕丘县,大观四年改名)、奉符县(以前是汉朝的乾封县,开宝五年迁治,大中祥符元年改名)、泗水县、龚县(以前叫龚丘县,大观四年改名)、仙源县(魏朝时叫曲阜县,大中祥祥符五年改名)、莱芜县、邹县(熙宁五年一度被撤销,并入仙源县,元丰七年又恢复了)。此外,它还管着一个莱芜监,主要负责铁冶。
最后是徐州,它是大都督府,彭城郡,武宁军节度使管辖。它原本属于京东路,元丰元年划给了京东西路。崇宁年间,徐州有六万四千四百三十户,人口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口,主要贡品是双丝绫、和绢。徐州下辖五个县:彭城、沛、萧、滕、丰。此外,它还管着两个监:宝丰监(元丰六年设立,铸造铜钱,八年就废除了)和利国监(主要负责铁冶)。
话说兴仁府,以前是曹州,后来改名换姓,经历了一番波折。建中靖国元年,赐了个响亮的军号——兴仁军。崇宁元年,又升级成兴仁府,不过后来又恢复了原来的节度使建制。大观二年,拱州划归兴仁府管辖,还升格成了督府。到了政和元年,督府又撤了,又变回了普通的郡。崇宁年间,兴仁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五千九百八十户,人口六万六千九百三十一人,主要贡献绢和葶苈子。下辖四个县:济阴县、宛亭县(宛亭县是元祐元年由冤句县改名而来)、乘氏县和南华县。
东平府,以前是郓州,后来也经历了多次变迁。庆历二年,设立了京东西路安抚使。大观元年,升格为大都督府,政和四年,安抚使又搬到了应天府。到了宣和元年,才正式改名为东平府。崇宁年间,东平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十三万三千五百户,人口三十九万六千六十三人,主要贡献绢和阿胶。下辖六个县:须城县、阳谷县(阳谷县是景德三年从孟店迁来的)、中都县、寿张县、东阿县和平阴县,还有一个东平监,不过这个监在宣和二年才重新设立,政和三年又撤销了。
济州,一直都是上等州,叫济阳郡,是防御性的州府。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五万七千一百十八户,人口一十五万九千一百三十七人,主要贡献阿胶。下辖四个县:钜野县、任城县、金乡县和郓城县,都是望县。
单州,也是上等州,叫砀郡,建隆元年升为团练。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一千四百九户,人口一十一万六千九百六十九人,主要贡献蛇床子和防风。下辖四个县:单父县、砀山县、成武县和鱼台县。
最后是濮州,也是上等州,叫濮阳郡,是团练建制。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一千七百四十七户,人口五万二千六百八十一,主要贡献绢。下辖四个县:鄄城县、雷泽县、临濮县和范县。
拱州,原本是开封府襄邑县,崇宁四年升格为州,还被赐予了军队番号,成了东边的辅助州。当时,开封的考城、太康,以及南京的宁陵、楚丘、柘城都划归拱州管辖。到了大观四年,拱州被撤销,又恢复了襄邑县的建制,重新归属开封府。政和四年,它又再次升格为州,并且再次成为辅助州。宣和二年,辅助州的称号被取消了,拱州归属京东西路,管辖襄邑、太康、宁陵三县,其他的县则恢复原来的归属。到了宣和六年,宁陵又划归南京,太康划归开封,而柘城则被划归拱州。拱州下辖两个县:襄邑县和柘城县,这两个县都属于畿内地区。
广济军,乾德元年设立了发运使司,开宝九年改名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升格为广济军。太平兴国四年,又从曹州、澶州、濮州、济州这四个州划出一部分地区,设立了一些县,归广济军管辖。熙宁四年,广济军被撤销,定陶县划归曹州。元祐元年,广济军又重新设立。广济军下辖一个县:定陶县,属于上等县。
开封府,属于京东路,下辖东西两路,管辖着兖州、豫州、青州、徐州等地的区域,地处虚宿、危宿、房宿、心宿、奎宿、娄宿等星宿的范围,西边到达大梁,南边到达淮河、泗水,东北边一直到海边,资源丰富,盛产盐、铁、丝、石等。开封府的人民注重礼仪,勤劳耕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所以被定为都城。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政令由此颁布。睢阳位于漕运的要道,定陶是东部运输的枢纽,但是后来黄河改道,水路运输变得比较困难。兖州、济州一带山区和水泽众多,地势险峻,容易藏匿盗贼。营丘位于东部的交通要道,号称富庶繁荣,物产特别丰富。登州、莱州、高密等地位于海的北边,楚地的商人经常到这里来经商,当地居民性格比较倔强,爱打官司。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人民大多淳朴老实,但是有些过于固执。不过,这里也人才辈出,有很多精通经学的学者。下邳的风俗习惯跟淮南、楚地比较相似。
京西路,以前分为南北两路,后来合并成一路。熙宁五年,又重新分成了南北两路。
南路,下辖一个府:襄阳府;七个州:邓州、随州、金州、房州、均州、郢州、唐州;一个军:光化军;以及三十一个县。
襄阳府,哎,就是现在的襄阳,以前叫襄阳郡,是山南东道的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本来是襄州,宣和元年才升格成府。崇宁年间,户口统计是八万七千三百七户,人口十九万二千六百五。这地方出产麝香、白谷和漆器。下面管着六个县:襄阳(重要城市)、邓城(重要城市)、谷城(重要城市)、宜城(中等偏下,以前叫中卢县)、南漳(中等偏下,以前是隋朝的义清县,太平兴国元年改名,绍兴五年并入南漳县)。
邓州,也是个重要城市,在南阳郡,是武胜军的节度使管辖的。以前是上郡,政和二年升为重要郡。建隆初年,废除了临濑县。崇宁年间,户口统计是十一万四千一百二十七户,人口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这地方出产白菊花。下面管着五个县:穰县(繁华)、南阳(中等偏下,庆历四年把方城县降级成镇并入南阳,元丰元年又恢复为县,归属唐州)、内乡(中等偏下)、顺阳(中等偏下,太平兴国六年,顺阳镇升格为县)、淅川(中等偏下)。
随州,是个繁华的地方,在汉东郡,是崇信军的节度使管辖的。乾德五年升格为崇义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元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崇宁年间,户口统计是三万八百四户,人口六万七千二十一。这地方出产绢、绫、葛和覆盆子。下面管着三个县:随县(繁华,熙宁元年把光化县降级成镇并入随县)、唐城(中等偏下)、枣阳(中等偏下)。
金州,也是个繁华的地方,在安康郡,乾德五年改名为昭化军节度使。崇宁年间,户口统计是三万九千六百三十六户,人口六万五千六百七十四。这地方出产麸金、麝香、枳壳实、杜仲、白胶香、黄檗。下面管着五个县:西城(落后)、洵阳(中等,乾德四年把淯阳县并入洵阳)、汉阴(中等)、石泉(落后)、平利(落后,熙宁六年降级为镇,并入西城,元祐年间又恢复)。
房州,地位一般,属于房陵郡,是保康军的节度使驻地。开宝年间,废除了上庸县和永清县。雍熙三年,这两个县合并成了一个军。崇宁年间,户数有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一户,人口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一口。进贡麝香、纻布、钟乳石和笋。下辖两个县:房陵县(上等县)、竹山县(下等县)。
均州,地位上等,属于武当郡,是武当军的节度使驻地,原本是防御使驻地。乾德六年,防御使的驻地迁到了上州。宣和元年,朝廷赐予了武当军军额。崇宁年间,户数有三万一百七户,人口四万四千七百九十六口。进贡麝香。下辖两个县:武当县(上等县)、郧乡县(上等县)。
郢州,地位上等,属于富水郡,是防御使驻地。崇宁年间,户数有四万七千二百八十一户,人口七万八千七百二十七口。进贡白纻。下辖两个县:长寿县(上等县)、京山县(下等县)。
唐州,地位上等,属于淮安郡。建隆元年升为团练使驻地。开宝五年,废除了平氏县。崇宁年间,户数有八万九千九百五十五户,人口二十万二千一百七十二口。进贡绢。下辖五个县:泌阳县(中等偏下)、湖阳县(中等偏下,有银场)、比阳县(中等偏下)、桐柏县(下等县,开宝六年迁治到淮渎故庙)、方城县(下等县,后魏时期的县,庆历四年降为镇,并入邓州南阳县,元丰元年又恢复为县,隶属于唐州)。
光化军,地位和下州一样。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设立光化军,从谷城县划出三个乡,设立乾德县隶属于光化军。熙宁五年,废除了光化军,将乾德县改名为光化县,隶属于襄州。元祐初年,又恢复了光化军。下辖一个县:乾德县(望县)。
北路,有四个府:河南府、颍昌府、淮宁府、顺昌府;五个州:郑州、滑州、孟州、蔡州、汝州;一个军:信阳军;一共六十三县。
河南府,洛阳郡,以前梁朝和晋朝的时候,是西京,老地方了。到了宋神宗熙宁五年,它就归属京西北路管了。崇宁年间,户口数是十二万七千七百六十七户,人口二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人。这地方主要产蜜、蜡和瓷器。它下辖十六个县:河南县、洛阳县、永安县、偃师县、颍阳县、巩县、密县、新安县、福昌县、伊阳县、渑池县、永宁县、长水县、寿安县、河清县、登封县。另外还有一个阜财监,是熙宁七年设立的,专门铸造铜钱。
洛阳县啊,熙宁五年的时候被并入河南县了,到了元祐二年又分出来了。永安县呢,它负责管理皇陵,景德四年才从镇升格为县的。偃师县,庆历二年被撤销,四年又恢复了。熙宁五年,它被并入缑氏县,八年后又恢复了,反过来缑氏县则降级成镇,归属偃师县。颍阳县,庆历二年也废了,降为镇,四年后又恢复。熙宁二年,它被并入登封县,元祐二年又重新独立出来。密县在崇宁四年划归郑州管辖,宣和二年又回到河南府。福昌县,熙宁五年并入寿安县,元祐元年又恢复为县。伊阳县,熙宁二年,把栾川冶镇划给了虢州卢氏县。五年后,伊阙县被降为镇,并入河南县,六年后,伊阙镇改隶属伊阳县。渑池县,景祐四年的时候,铁门镇改名叫延禧镇。寿安县,庆历三年被降为镇,四年后又恢复了县的建制。河清县,开宝元年的时候,县治迁到了白波镇。熙宁八年四月,又设立了铁监。
话说这颍昌府,以前是许昌郡,后来升格了,地位还挺高,是忠武军节度使的驻地。元丰三年的时候,它升级成了府。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变动,崇宁四年的时候,它成了南辅,直接归属京畿管辖;大观四年,又取消了辅郡的称号;政和四年,又重新恢复了辅郡,还是归京畿管;宣和二年,又取消了辅郡,改归京西北路管辖。崇宁年间,这颍昌府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六千四百一十一户,人口十六万一百九十三人,主要的贡品是绢和藨席。它下面管辖七个县:长社县、郾城县、阳翟县、长葛县、临颍县、舞阳县和郏县。其中,长社县以前还包括许田县,后来许田县被撤销,并入长社;而郏县以前属于汝州,崇宁四年才划归颍昌府。
接下来咱们说说郑州。郑州也是个辅郡,叫荥阳郡,是奉宁军节度使的驻地。熙宁五年的时候,郑州被撤销了州的建制,管城县和新郑县划归开封府管辖;荥阳县、荥泽县被撤销,并入管城县,原武县被撤销,并入阳武县。不过,元丰八年的时候,郑州又恢复了州的建制。元祐元年,它恢复了原来的节度使制度,荥阳、荥泽、原武三个县也重新设立,和滑州一起归属京西路。崇宁四年,郑州被设立为西辅;大观四年,辅郡的称号又被取消;政和四年,又恢复了;宣和二年,再次取消。崇宁年间,郑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九千七十六户,人口四万一千八百四十八人,贡品是绢和麻黄。它下面管辖五个县:管城县、荥泽县、原武县、新郑县和荥阳县。
最后是滑州。滑州也是个辅郡,叫灵河郡,太平兴国初年改为了武成军节度使的驻地。熙宁五年,滑州被撤销,各县都划归开封府管辖;元丰四年,滑州恢复建制,各县也重新划归滑州管辖;元祐元年,它又恢复了原来的节度使制度。崇宁年间,滑州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万六千五百二十二户,人口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人,主要的贡品是绢。它下面管辖三个县:白马县、韦城县和胙城县。其中,白马县以前还包括灵河县,后来灵河县被撤销,并入白马县。
孟州啊,是个望县,是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的地方。政和二年的时候,改名叫济源郡了。崇宁年间,户数是三万三千四百八十一户,人口七万一百六十九人,主要贡献的是梁米。下面有六个县:河阳(望县)、济源(望县)、温县(望县)、汜水县(上县,熙宁五年的时候并入河阴县了,元丰二年又重新设置了,大中祥符四年的时候,武牢关改名叫行庆关)、河阴县(中县)、王屋县(中县,熙宁五年从河南府划过来归孟州管)。
蔡州,是个紧县,是汝南郡,淮康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崇宁年间,户数是九万八千五百二户,人口十八万五千一十三人,主要贡献的是绫。下面有十个县:汝阳县(上县)、上蔡县(上县)、新蔡县(中县)、褒信县(中县)、遂平县(中县)、新息县(中县)、确山县(中县,隋朝的时候叫朗山县,大中祥符五年改名)、真阳县(中县)、西平县(中县)、平舆县(中县)。
淮宁府,原本是辅县,是淮阳郡,镇安军节度使管辖的地方,以前是陈州。政和三年的时候,辅县升为上县。宣和元年,升格为府了。崇宁年间,户数是三万二千九十四户,人口十五万九千六百一十七人,主要贡献的是絷和绢。下面有五个县:宛丘县(紧县)、项城县(上县)、商水县(中县)、西华县(中县)、南顿县(中县,熙宁六年的时候被撤销,并入商水县和项城县,元祐元年又恢复了)。
顺昌府,是个上县,是汝阴郡,以前是防御使管辖,后来改为团练使管辖。开宝六年的时候,又恢复了防御使的建制。元丰二年,升为顺昌军节度使管辖。以前是颍州,政和六年的时候,改名为府。崇宁年间,户数是七万八千一百七十四户,人口十六万六百二十八人,主要贡献的是絷、絁和绵。下面有四个县:汝阴县(望县,开宝六年的时候,县治迁到州城东南十里)、泰和县(望县)、颍上县(紧县)、沈丘县(紧县)。
汝州,是汝州府,管辖着汝郡,是陆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原本是防御州。政和四年,朝廷赐予了它一定的兵力。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万一千五百八十七户,人口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五人,向朝廷进贡絁绸和绢。汝州下辖五个县:梁县(中等)、襄城县(繁华)、叶县(上等)、鲁山县(中等)、宝丰县(中等,旧名龙兴,熙宁五年降为镇,并入鲁山县,元祐元年恢复建县,宣和二年改名为宝丰县)。
信阳军,和汝州一样,都是下州。开宝九年,降格为义阳军,钟山县被废除。太平兴国元年,又改名为信阳军。崇宁年间,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九千九百五十四户,人口二万零五十人,向朝廷进贡纻布。信阳军下辖两个县:信阳县(中等偏下)、罗山县(中等偏下,开宝九年被废除,雍熙二年恢复建县)。
京西南路和京北路,原本都是京西路,这片区域大致相当于《禹贡》里说的冀州、豫州、荆州、兖州、梁州五个州的范围,其中豫州的土地最多,涵盖了井、柳、星、张、角、亢、氐等星宿分野的区域。东边连接汝州、颍州,西边靠近陕西的边境,南边延伸到鄢陵、郢州附近,北边到达黄河渡口。这里盛产丝、麻、漆、棉花等物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人民性情安逸平和,有很多衣冠世家。但是,这儿的土地比较贫瘠,难以满足人口的需要。盟津、荥阳、滑台、宛丘、汝阴、颍川、临汝这些地方都在两京之间,风俗习惯也比较相似。唐州、邓州、汝州、蔡州等地有很多荒地,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末年战乱造成的,耕种土地的人很少。太宗皇帝把晋州、云州、朔州等地的人迁徙到京师、洛阳、郑州、汝州等地,开垦了很多荒地,老百姓也因此富裕起来,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勤俭节约的缘故吧!襄阳是汴京南边重要的城镇,淮安、随州、枣阳、西城、武当、上庸、东梁、信阳这些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比较接近荆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