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质,字景纯,是山西介休人。年轻的时候就参军了,拉弓射箭那是杠杠的,一把好手。后来当上了殿前行门的官员,又升了供奉官,接着做了府州驻泊都监,负责管理麟府的军马。有一次,他和田朏一起带兵护送军需物资去麟州,半路上碰上了西夏几千骑兵来抢劫。郝质冲在最前面,英勇作战,斩杀了好多敌人,还缴获了几百匹战马。 还有一次,他和田朏在边境巡逻,到了柏谷,敌人挖了战壕来阻挡官军前进。郝质在寒岭下抵挡住了敌人,打败了他们,一路追击,最后还修好了宁远等地的防御工事,堵住了敌人的进攻路线。
宣抚使杜衍和安抚使明镐都极力推荐他,还详细地汇报了他之前的功劳,于是郝质被破格提升为内殿承制和并代路都监。大名府的贾昌朝又推荐他做了路钤辖。后来,朝廷派他去讨伐贝州的叛军,文彦博也到了那里,命令部队驻扎在城西。河边有个亭子,非常气派,文彦博担心会被敌人烧掉,就派了个小校蔺千去守卫。而郝质却派蔺千去别的营地搬运军需物资,蔺千不肯去,郝质说:“亭子要是被烧了,责任我担着!”蔺千这才离开,结果亭子真的被烧了。文彦博要杀蔺千,郝质赶紧跑到文彦博帐下说:“蔺千离开,是我派他去的,罪过在我,我愿意代替他死!”文彦博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把他们俩都放了。从那以后,郝质的名声更大了。
叛乱平定后,郝质升任六宅使,后来又历任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侯,还加封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等职务。奉旨修筑丰州城后,他又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后来被召回京师担任宿卫,之后调任马军。宋英宗即位后,他被提升为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加封安德军节度使,并担任殿前副指挥使。宋神宗即位后,他改任安武军节度使,后又升任都指挥使。元丰元年,郝质去世,皇帝亲自前往吊唁,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武庄。
这支军队纪律严明,犯错的绝不轻饶,但赏赐又非常丰厚。军费不够的时候,他还自己掏腰包补贴。平时生活非常简朴,很少吃肉,为人特别讲信用,重情义。有个叫田朏的人去世了,为了表彰他之前的功劳,他还把官职给了田朏的孙子。在并州的时候,他和朝中官员董熙关系很好,还说好要结亲家。董熙去世后,家里很穷,没依靠,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当上节度使了,但他还是把女儿嫁给了董家。他做官以来,从没主动去邀功请赏,从一个小官做到高位,全都是靠军功一步步升迁的。
贾逵是真定藁城人。他一开始只是个普通的士兵,后来做到殿前班副都知,之后又调任西染院副使。他跟着狄青去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发生了一场大战。战斗开始前,狄青向大家宣誓:“不等命令就冲锋的,斩!”当时左将军孙节战死了,贾逵是右将军的先锋官。他心里想着自己手下的兵已经很疲惫了,几次都差点溃败,按照兵法,先占据有利地形才能取胜。如果还等命令,敌人乘胜先登,那可就完蛋了。于是他当机立断,率领军队抢占了山头。敌人到了之后,贾逵指挥军队冲下山,挥舞着宝剑大声呼喊,把敌人的队伍劈成了两半。敌人的前后部队失去了联系,结果全军溃败。贾逵之后去向狄青请罪,狄青拍了拍他的背,表示感谢他的功劳。邕州城被攻下后空无一人,狄青让贾逵进去搜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公私财物遗漏,贾逵坚决拒绝了。当时很多将校都趁着搜城的机会偷偷藏匿金银财宝,只有贾逵没有犯一点错。后来他升任西染院使、嘉州刺史、秦凤路钤辖。
一开始,逵年纪轻轻就成了孤儿,他给了继父很多钱,才把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后来,逵想因为母亲年纪大了而辞官回家侍奉母亲,皇上不准,还赏赐了母亲帽子和衣服。秦岭山区有很多巨大的树木,和夏人的领地交界,逵带领轻装简兵去那里砍伐木材。羌族首领骑马飞奔而来,在地上划线立下界碑,约定决斗来决定胜负。逵拉弓射箭,连续射中三次,羌族首领下马跪拜,跟着逵心悦诚服地回去了。
后来,逵被调到并州代州一带,专门负责麟府的军马。当地百姓分散居住在边关,经常遭受敌人的侵扰,逵仔细考察了各个地方的远近距离,把他们集中起来,建成了二十七个堡垒,一个挨着一个,从此边境地区就太平了。他还用铁打造箭靶,激励将士们练习射箭,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军队都成了精兵强将。有一天晚上,烽火台不断燃起烽火,左右的人都劝逵赶紧起来应战,逵却躺在那里没反应。第二天早上,逵对大家说:“这肯定是虚惊一场。如果真有紧急情况,难道还能在晚上出兵吗?”仔细询问后,才知道是边境百姓的蜡烛掉落,烧着了东西。
逵后来又被调到秦凤路,才到任十天,他的前任郭恩就战败了。朝廷认为逵很有能力,连续提拔他,先后任命他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侯,又历任泾原、高阳关、鄜延路副都总管,最后以利州观察使的身份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
都城西南发生洪水,水位暴涨,眼看就要冲破安上门,都水监紧急向朝廷报告。英宗皇帝派逵去督促防洪,逵迅速组织人力用土袋堵塞城门,洪水这才退去。有人建议挖开堤坝来泄洪,逵请求先观察水流的走向,并通知居民搬到高处避水,然后再决堤放水。驻扎在城外的军队,每天早朝,以前都是天还没亮就打开城门,有时因为耽误了早朝而错过汇报,城门开启和关闭时间也和平时一样随意。逵说:“皇宫城门应该严格控制开关,不应该依靠汇报来决定。”于是,他让人冶炼铁,铸造了“常朝”二字的牌子,让守门人拿着它作为通行凭证。
他升迁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后来又统领鄜延地区的军队。延州以前有两座城池紧挨着河边,当初西夏的吴太后带兵入侵,占据了险要地势,这两座城差点守不住。 这位逵将军发现伏龙山和九州台之间的地方可以用来观察敌情,于是请求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与城池互相照应,延州的老百姓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后来他又升任昭信军节度观察留后。逵将军曾经说过:“种谔把绥州的降人安置在东边,一开始说是有一万三千户,现在只剩下一千一百户了,逃亡的加上被杀的,剩下的还不到八百户。蕃族和汉族双方死伤的加起来,都不下于一万人。从延州运粮食到怀宁,一石粮食的运输费用要四百钱。而边境的居民,壮丁每天的口粮只有一升,很多人因为挨饿而死。种谔只想夸大边境战事来邀功,这件事不能不仔细调查。”
元丰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建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他请求皇帝在没有大赦的时候就赐予他的后代三代官职,神宗皇帝说:“逵将军是武将,竟然还有孝敬父母的心思,那就特别准许吧!” 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官职,谥号为武恪。
窦舜卿,字希元,是相州安阳人。因为祖上的功劳,他被任命为三班奉职,后来又担任平乡县的酒税监官。曾经有个和尚想教他用化学方法把水银变成黄金,他谢绝说:“我的俸禄足够养活父母了,我不想学这个。” 后来他被调到府州担任兵马监押。西夏人入侵边境,窦舜卿想主动出击,于是点燃烽火向大将王凯求援,但是王凯没有回应。窦舜卿见情况紧急,就率领府州的军队出战,打胜了。第二天,经略使询问战况,王凯害怕了,想把功劳分给窦舜卿。窦舜卿很高兴地答应了,并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 后来他担任青淄路的都监。海盗抢劫,抓走了博昌镇的官员,到处抢掠,窦舜卿招募了三百士兵,把海盗全部抓获。
他出使契丹的时候,契丹的官员马祐对他说:“以前你的父亲在朝廷做客卿的时候善于射箭,你应该继承家传的技艺吧。” 马祐摆酒设宴请窦舜卿射箭,窦舜卿箭箭命中。马祐让仆人拿来两把弓给窦舜卿看,一把弓拉开就断了。
湖北那个蛮人彭仕羲造反了,朝廷把他流放到辰州当钤辖,还兼任辰州知州。他主动提议修建州城,结果工程顺利完成,一点都没耽误事儿。后来,彭仕羲带兵去攻打富州,结果蛮族将领万年州占据了石狗崖死守。彭仕羲就挑选精兵强将去猛攻,双方箭矢石头乱飞,士兵们顶着盾牌冲锋陷阵,用强弩一阵猛射,万年州被射死在崖下,富州也就拿下了。手下的人都想乘胜追击,把剩下的蛮兵都杀光,但是彭仕羲不让,他说:“彭仕羲本来是想归顺朝廷的,只是被这些人胁迫了,现在他已经死了,还杀他们干什么?”于是,彭仕羲带兵进入北江,彭仕羲投降了。朝廷提拔他做了康州刺史,又加封他龙神卫、捧日天武四厢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侯等职务,后来又升迁到邕州观察使,最后做到邠宁环庆路副都总管。到了熙宁年间,他十次上书请求退休,还请求朝廷给他换个轻松点的文职。朝廷就把他改任为刑部侍郎,让他去嵩山崇福宫当提举。最后,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后来又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去世的时候八十八岁,谥号康敏。
刘昌祚,字子京,是真定人。他父亲刘贺在定川战死了。朝廷录用他做了右班殿直,让他负责秦州威远砦的守卫工作。青唐那边聚集了很多兵,抢占井盐,好几年都没散去。刘昌祚奉命去质问他们,那些部落首领说:“听说汉朝想要抢我们的盐井。”刘昌祚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怎么会跟你们抢这点盐井呢?”然后他就把那些首领一起请来,好好犒劳了一番,那些首领高兴地带着人马走了。后来,刘昌祚升迁为西路都巡检。一次出使辽国回来,宋神宗亲自考查他的骑射技术,然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后来,西夏人袭击了刘沟堡,刘昌祚带领两千骑兵前去救援。西夏人一万人马埋伏在黑山,假装逃跑,结果刘昌祚还是撞上了他们,双方激战,一直打到天黑都没分出胜负。傍晚的时候,西夏大酋长突然冲了出来,刘昌祚张弓搭箭,一箭射死了他,剩下的西夏兵都逃跑了。统帅李师中上奏朝廷,说:“自从西夏战争以来,以少胜多,没有比刘昌祚更厉害的了!”后来,刘昌祚做了阶州知州,平定了毋家等部族,又平定了叠州。之后,他升任作坊使,最后做到熙河路都监。
王中正啊,他先是在四川打败了筚篥羌,官儿越做越大,当上了皇城使、荣州刺史、秦凤路钤辖,后来又升了西上阁门使、果州团练使,还当过河州知州。元丰四年,他当上了泾原副都总管。
后来朝廷西征,皇上就让他和总管姚麟一起,带着五万蕃汉联军,听从环庆路经略安抚使高遵裕的指挥。两路大军一起出发,结果进了夏国境内,高遵裕的军队却没跟上来。王中正率军从胡卢川出发,到了磨齐隘,结果碰上十万夏军死守险关,根本冲不过去。他拿着两面盾牌第一个冲上去,夏军稍微后退了一下,我们的军队乘胜追击,斩首一千七百多级。
接着他们又到了鸣沙川,抢到了夏军的粮仓,然后就逼近灵州城。灵州城门还没来得及关上,先锋部队差点就冲进去了,高遵裕赶紧派人下令阻止。王中正说:“这城还没攻下来呢,要是朝廷说我抢功劳怎么办?”于是下令军队停止进攻。
当天晚上,高遵裕的军队才在离城三十里处扎营,跟夏军交上了火。王中正派了几千骑兵去支援。第二天早上,夏军已经撤退了。王中正就去拜见高遵裕,高遵裕觉得他支援得太慢了,心里想杀了他。见面后,高遵裕问他灵州城的情况,王中正说:“我正准备攻城,但是因为您的幕府在后面,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前几天磨齐之战,夏军退守东关,如果我们乘胜追击,灵州城肯定能拿下。”高遵裕根本不听,说:“我晚上派了一万人用土袋垒工事,到天亮就攻进去了!”他气还没消,还想把王中正的兵权交给姚麟,姚麟不敢接,这事才算了。
第二天,高遵裕派王中正巡视营地,结果所有缴获的马匹和粮食都被高遵裕的军队抢走了,泾原军的人全都愤怒了。高遵裕围攻灵州十八天,也没能攻下,夏军还挖开了七条水渠灌高遵裕的军队,结果高遵裕的军队溃败了。他们往南撤退,泾原军殿后。王中正拿着剑站在河边,等大家渡河后再走,结果被夏军追上了,打退了夏军。到了渭州,粮食吃光了,士兵们争着逃跑,队伍完全散了,王中正最后被贬到永兴军当钤辖。
第二年,他又调任到泾原,还被加封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担任延州知州。那时候永乐城刚被西夏攻陷,将士们士气低落,昌祚首先整顿马政,让军中士兵比武,表现优异的才能得到奖励。从义合到德靖砦,绵延七百多里,堡垒的疏密程度不一,烽火台的联络也不协调。昌祚仔细考察了各个屯兵点的险要程度、地理位置的远近、兵力的强弱,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制度,然后呈报朝廷。后来西夏人袭击塞门和安远砦,被他击退,还杀死了西夏统军叶悖麻和咩吪埋两人,这两人正是策划攻打永乐城的首脑。昌祚还把他们的画像献给了皇帝。皇帝很高兴,特地派近侍去慰劳军队。
哲宗皇帝即位后,昌祚升迁为军都虞侯、雄州团练使、渭州知州,后来又升任马军殿前都虞侯。渭州适合畜牧,所以当时弓箭手每人分得两顷田地,有马的人还会额外增加土地,这叫做“马口分地”。后来马死了也不收回土地,大家就一直占着。昌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这个制度,不到两年时间,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又在陇山地区征集到一万顷土地,招募了五千士兵,另外设置将领统领他们,这支部队战斗力强悍,在所有军队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朝廷曾想把四个边境要塞归还给西夏人,昌祚认为这是绝对不行的。后来他又升任殿前副都指挥使、冀州观察使、武康军节度使。最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谥号为“毅肃”。
昌祚长得高大威猛,最擅长骑射,箭能射出百步以外。西夏人得到他的箭,都觉得是神箭,拿回去供奉起来。他写的《射法》一书也流传于世。
卢政,老家是太原文水。他当了个神卫都头,跟着刘平去延州跟西夏人打仗。西夏兵攻到了西南角,咱们的兵都排不成队形,卢政就带着几个人冲出去挑战,然后放出两百支伏弩把敌人射退了。眼看着天快黑了,卢政跟刘平说:“咱们现在在山里,旁边又是烂泥地,赶紧撤到后山去,等天亮了再打;要是不撤,敌人半夜出来,居高临下地打咱们,咱们怎么顶得住啊?”刘平不听,结果打败了。卢政自己跑回来了。后来,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了敌人。仁宗皇帝把卢政叫来问情况,卢政说:“刘平是被抓的,不是投降!”然后,卢政主动承担责任,说自己没管好主将,该死。皇帝觉得他说话很仗义,就赦免了他,还让他当了供奉官、德州兵马监押。
后来,去贝州打仗,卢政带着几百个勇敢的士兵,用绳子飞快地爬上城墙,守城的士兵都没反应过来,大军就跟着冲进去了。之后,他升迁为内殿承制。南征侬智高的时候,他也立了功。
他先后担任秦凤路、高阳关的都钤辖。治平年间和熙宁年间,又当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三卫都虞侯、副都指挥使,还当过泾原、定州、并代、真定四路副都总管,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祁州团练使、昌州防御使、黔州观察使。最后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那时候他已经七十三岁了,但是精神气色一点都不差,在皇帝跟前站着,一点也不显得疲惫,还能骑马跳跃,看得人好生佩服。可惜的是,有一天早朝的时候,他突然暴毙了,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
燕达,字逢辰,是开封人。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耍,总是喜欢摆出军队列阵的样子,大人们都觉得他很特别。长大后,燕达身材高大魁梧,擅长骑马射箭。因为他有才能又武艺高强,就被招进了禁军,当上了内殿崇班,后来又派去延州当巡检,驻守怀宁砦。
有一次,夏军三万骑兵猛攻城池,战斗持续了一整天都没分出胜负。燕达手下只有五百人,但他却勇敢地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提升为鄜延都监,多次率兵深入敌境作战,九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凯旋而归。
后来,啰兀军逃跑,朝廷派燕达去接应被困的士兵和辎重。结果半路遭遇了敌军伏击,燕达一边打一边往南撤,损失了不少人马。宋神宗皇帝认为燕达虽然孤军深入遭遇强敌,但保全的人马也不少,于是多次提拔他,最终升任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还当上了秦凤副总管。他后来又讨伐了河州的羌族,取得了胜利,羌族也因此向朝廷称臣纳贡。 之后,他又升任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正式被任命为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的时候,燕达担任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临行前,宋神宗皇帝对他说:“你的官位已经很高了,不必亲自上阵杀敌,只要激励将士士气就可以了。”燕达叩头谢恩说:“臣能够凭借朝廷的威灵消灭敌人,即使战死也毫无畏惧!” 刚进入安南境内,燕达就听说前锋部队遭遇了敌军,正在苦战,他想要前去支援。可是有些偏将却说应该先考虑家人的安危再出战,燕达却说:“敌军已经危在旦夕,我怎么能为了自保而袖手旁观呢?”他下令,凡是敢说要安营扎寨的,一律斩首!于是他立刻率军前进,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高呼着“太尉来了!”,蛮兵吓得溃不成军,广源很快就被攻克。
大军到达富良江,蛮兵把战船停在南岸,想打又不敢轻易动手。燕达暗自盘算:“兵法讲究的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我要故意示弱,他们一定会主动来攻。”果然,蛮兵很快便发动了进攻,燕达抓住机会,大败敌军,蛮兵最终请求投降。 战争结束后,燕达被任命为荣州防御使。因为主帅犯了错误,而燕达却受到了嘉奖,他请求承担同样的责任,但皇帝没有同意。
话说宋神宗元丰年间,他升职了,先是被任命为金州观察使,后来又加封步军都虞侯的官职,之后又调到马军,直接被破格提拔为副都指挥使。因为他训练军队非常严格认真,表现出色,皇上还赏赐他儿子一个宫廷侍卫的职位。他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殿前副都指挥使和武康军节度使。后来哲宗皇帝即位,他又升官,调任武信军节度使。最后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谥号为“毅敏”。
这位将军,他出身行伍,却喜欢读书。宋神宗皇帝觉得他为人忠诚可靠,可以委以重任,每次在宫里宴请大臣的时候,都会带上他。有一次,皇帝问他:“打仗应该先做什么?”将军回答说:“莫过于爱兵如子。”皇帝又问:“那威慑敌人,难道不需要吗?光靠爱兵就能取胜吗?”将军说:“威慑当然也要用,但关键还是要把爱兵放在第一位。”皇帝听了很高兴。
姚兕,字武之,是五原人。他父亲姚宝在定川之战中战死沙场。姚兕继承父志,后来当上了右班殿直,又担任环庆路的巡检。一次跟西夏人打仗,他一箭射死了西夏酋长,西夏军溃不成军,他乘胜追击,攻破了兰浪。后来西夏大军来犯,边境的许多堡垒都被围困了。姚兕当时驻守在荔原堡,西夏军队还没到,他就利用有利地形布下疑兵,伺机出击。有一次,一个很厉害的西夏酋长带兵来攻,姚兕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然后斩下他的首级回来,全军欢呼。第二天,西夏人攻势更猛,姚兕一个人射死了几百个敌人,手指都射裂了,鲜血直流。他还派他儿子姚雄带领精锐骑兵从侧翼包抄敌军后方,战无不胜。西夏人见攻不破,就转而去攻打大顺城。姚兕又前去救援,连续激战三天,斩杀敌军数千人,最终保住了两座城池。后来庆州发生叛乱,姚兕带领亲兵守卫西关,叛军无法攻入,只好逃走。姚兕追上去,下马跟他们说话,叛军都感动得哭泣着下跪,发誓不再造反。
宋神宗听说过他的名声,就召见了他。皇帝让仇兕试试骑射,他百发百中,神宗很高兴,赏赐给他银枪和袍带。后来他升迁为路都监,又调任到鄜延和泾原。
一次,他跟随军队攻打河州,敌人的飞矢射穿了他的耳朵,但他依然奋勇作战。河州攻下来后,又被鬼章围困。仇兕说:“解围的办法,应该攻击鬼章必定要去救援的地方。”于是他带兵去攻击陇宗,结果成功解除了河州之围。他屡立战功,升任皇城使,后来又升任钤辖。
他跟随军队攻打交趾,战功显著,被授予雅州刺史的官职。他又打败了乞弟,被授予忠州团练使,之后升任副总管,再升迁为东上阁门使,然后调任熙河。他和种谊合兵攻打洮州的鬼章,攻破了六逋宗城,并在夜间砍断了浮桥,阻止了敌军的援兵渡河,最终活捉了鬼章。朝廷任命他为通州团练使。他最终在鄜延总管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忠州防御使。
仇兕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他非常孝顺母亲。他所有的图画和器物上,都刻着“仇雠未报”四个字。他勤奋学习兵法,即使年老也不放弃读书,尤其喜欢颜真卿的书法,他说:“我敬佩的是他的人品啊!”他的弟弟仇麟,也威名远扬,关中地区的人都称他们兄弟俩为“二姚”。仇兕的儿子是仇雄和仇古。
仇麟,字君瑞,他哥哥仇兕攻打河州的时候,他也在军中。一次战斗中,一支箭射穿了他的骨头,箭镞卡在里面拔不出来,他用强弩把箭镞射了出来,脸上还带着笑容,一点也不在意。他凭借军功,最终升任皇城使,后来又担任秦凤副总管。他跟随李宪讨伐生羌,活捉了泠鸡朴。他又升任东上阁门使、英州刺史。
元丰年间西征讨伐西夏,仇麟作为泾原副总管跟随刘昌祚出战,在磨<口移>隘取得了胜利。战斗继续向鸣沙推进,直逼灵州,但高遵裕却战败而归。仇麟因此被降职为皇城使、永兴军路钤辖,后来又重新担任泾原副总管。西夏人进贡,同时请求割让兰会壤土。仇麟说:“西夏人囚禁了他们的君主,我朝军队正在征讨他们。现在西夏人按时进贡,这正是顺应天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休兵息战。但是兰会壤土绝对不能割让。我希望告诫将帅们加强边防,做出要继续讨伐西夏的姿态,以打消他们的幻想。”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督促诸将讨伐堪哥平,经略使卢秉上报了他的功劳,朝廷赏赐给他金帛六百两。
一开始,他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然后又历任步军殿前都虞侯、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官职一路升迁。到了绍圣三年,他被任命为建武军节度观察留后,然后出任渭州知州。安焘请求让他留在朝廷,曾布却说:“我曾经向他了解过边防策略和熙河地区的地理情况,他都答不上来。我希望皇上能下道命令警告他,让他尽心尽力。”韩忠彦则表示:“奏对时的言语,不应该拿来苛责这些人。”皇帝最终还是留下了他,没有让他离开。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武康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来王赡攻打青唐,他认为朝廷刚刚平息战事,不应该又出现这么大的麻烦。结果王赡果然战败了。
徽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都指挥使,并兼任建雄军、定武军节度使,还被授予检校司徒的荣誉称号。他去世后,皇帝亲自前往他家吊唁,并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位。他为人沉稳果敢,从不滥用职权。有一次,禁军士兵犯了法,皇上要赦免他们,但他却在朝廷上将他们杖责,然后才请求承担抗旨的罪责,所以他到哪里,哪里就秩序井然。
这位将军,字毅夫,从小就勇敢果断,足智多谋。十八岁就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在金汤之战中,他率领一百骑兵率先登上了险隘,夺取了要塞,又在荔原之战中立下大功。韩绛推荐了他的才能,他被召入宫中在延和殿接受考核。安南、泸川的战役,他都参加了。他先后担任泾原、秦凤的将领,驻守甘谷城,担任通远镇戎军知军、岷州知州,官至左骐骥使。绍圣年间,渭州知州章楶攻打夏州,他率领熙河的军队前往支援。夏军倾巢而出,与他展开激烈的战斗,流矢射中了他的肩膀,战斗非常激烈,最终敌人退却,他率军追击,大获全胜,斩首三千,俘虏数万。此前五天,折可适在没烟之战中战败,士气低落,他的英勇表现鼓舞了士气,各路军队才得以联合起来作战。夏州城破后,他被提升为东上阁门使、秦州刺史。
第二年,敌人攻打平夏,来势汹汹,城池都快守不住了。种师雄和弟弟种古一起带兵把敌人打退了。后来他被调任会州知州,兼任熙河钤辖。王赡在青唐地区打仗,羌人攻打湟州和鄯州,朝廷命令种师雄和苗履前去救援。情况非常危急,种师雄刚到,羌人远远看见尘土飞扬,吓得就溃逃了。包围解除了,种师雄就赶往鄯州,苗履却迟迟才到。王赡说兰溪宗还有残余的敌人,应该彻底消灭。苗履就要去,种师雄劝阻他,但苗履不听。种师雄就命令自己的部队严加戒备,等待时机。一会儿苗履的军队就败退了,敌人追了上来,种师雄整顿军队迎击,打败了敌人,斩获敌首二千。宋哲宗派使者拿着诏书慰劳询问,然后把他调到河州。种朴战死沙场,王赡的军队被敌人包围,种师雄从鄯州赶到湟州,打了四仗都取得了胜利,把王赡的军队救了出来。接着,他在那里修筑了安乡关,在河边设立堡垒,用来保护浮桥,疏通湟水漕运,商贾贩运货物进入湟州的,这才络绎不绝起来。种师雄被加封为复州防御使。
建中靖国年间,朝廷议论要放弃湟州,诏令询问种师雄的意见。种师雄认为可以放弃,于是湟州就赐给了赵怀德,种师雄被调任熙州知州,升任华州观察使。后来蔡京启用王厚收复河湟地区,追究放弃湟州的责任,罢免了种师雄的官职,让他在光州居住。三年后,种师雄才得以自由活动。后来朝廷认为对他的处罚过轻,又把他流放到金州。第二年,才允许他回家。高永年死后,西宁各地的戍守部队联系中断,朝廷起用种师雄担任经略熙河、安辑复新边使。他后来担任沧州知州,被加封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又再次担任熙州知州,升任安德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副都指挥使,最后被任命为武康军节度使。朝廷召他进京,让他担任中太一宫使。种师雄以生病为由辞去了节度使的职位,改任左金吾卫上将军,又以武康军节度使的身份再次担任熙州知州。熙河地区十八年间更换了十六任主帅,只有种师雄三次担任,总共六年。不久,种师雄以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的职位退休。去世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武宪。
话说当年,这位古将军凭借边疆的战功,官职一路升迁,做到熙河经略使。靖康元年,金兵打到京城门口了,古将军跟种师中、折彦质、折可求这些将领一起,奉命勤王,支援朝廷。
朝廷当时任命种师道为京畿、河北路制置使,急召他进京。种师道和古将军的儿子古子平仲,早就带兵进京护卫了。皇帝钦宗还把种师道提拔成同知枢密院,让他负责宣抚京畿、河北、河东三地,而古子平仲则被任命为都统制。朝廷把对抗金兵的重任压在种师道等人身上。可问题是,种家和姚家(古将军是姚氏)在山西都是豪门望族,两家子弟互相不服气。平仲担心功劳都被种家抢了,心里嫉妒种师道,就故意说士兵们不能急着打仗,想趁夜偷袭金军斡离不营。结果计划泄露,反而被金军打败了。
后来朝廷跟金国议和,金兵撤军了,朝廷又派古将军、种师中、折彦质、范琼等人率领十多万大军护送金军使者回国。 没想到,金将粘罕却攻陷了隆德府。朝廷于是任命古将军为河东制置使,种师中当副手。古将军统领大军去救援太原,种师中则去救援中山、河间等地。粘罕围困太原,城内外联系不上。古将军带兵收复了隆德府和威胜军,卡住了南北要道,跟金军打仗,胜负互有。太原城还是没解围,朝廷命令古将军和种师中互相配合,夹击金军。种师中打到平定军,乘胜收复了寿阳、榆次等县。朝廷多次派使者催促他们进攻,种师中跟古将军和张灏约定两军同时进攻,结果这俩人没按时到达。种师中只好退回榆次,结果兵败身亡。
金兵随后追击古将军,在盘陀相遇,古将军的军队溃败,只好退守隆德。朝廷后来派解潜代替了他。说起来,古将军驻守威胜军的时候,他帐下的统制官焦安节,故意散布谣言说金兵来了,扰乱军心,还劝古将军逃跑,导致两郡的军队都溃败了。李纲把焦安节抓起来,在琼林苑斩首示众。御史中丞陈过庭上奏说古将军的罪责难逃,朝廷最终把他发配到广州。
杨燧是开封人,骑射技术特别好。他报名参军,跟着军队去贝州打仗,他竟然挖地道潜入城里!战斗结束后,因为他的功劳最大,被提升为神卫指挥使。后来他又参加了讨伐侬智高的战争,冲锋陷阵,亲手杀死了几十个敌人,军队乘胜追击,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一路升迁,当上了万胜都指挥使、荣州团练使、京城左厢巡检。有一次濮宫失火,英宗皇帝认出了他,英宗皇帝登基后,就把他提拔为邓州防御使、步军都虞侯。后来他又担任了环庆、泾原、鄜延三路副都总管,最后做到马军副都指挥使,之后又从容州观察使升任宁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他死后被追赠为侍中,谥号庄敏。
杨燧第一次挖地道攻打贝州城的时候,受了叛军的伤,一起作战的士兵刘顺救了他,才让他免于一死。杨燧发达以后,刘顺已经去世了,他还特意去慰问照顾刘顺的家人,非常周到。以前和他一起共事的人,如果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他都会帮助他们。大家都很赞扬他的仁义。
刘舜卿,字希元,也是开封人。他父亲刘钧是镇戎兵马的监军,在庆历年间,他和刘舜卿的哥哥刘尧卿一起在好水战死。刘舜卿当时才十岁,被朝廷录用为供奉官,后来升任昌州驻泊都监。他成功劝降了八百泸水蛮,还诛杀了那些蛮族中的首领。他还担任过水洛城知城。
宋神宗要治理西部边境,朝中大臣都推荐刘舜卿有才能,神宗就召见了他,问他有什么想法。刘舜卿回答说:“自从元昊称臣以后,关中地区已经很久没有戒严了。现在应该先治理好内部。”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就命令他训练京东的军队。一年后,神宗在内殿召见了他,皇帝感叹道:“你坐姿端正,言行有度,真是可用之才啊!不要忘记家仇国恨,努力为国家效忠,争取报效国家!”刘舜卿感动地哭着谢恩,当天就被提升为通事舍人。
环庆地区发生战事,朝廷命令他率领长安的军队前去支援,他竟然只身一人骑马赶往庆州,等他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后来他担任了原州知州,又改任秦凤钤辖。他攻打西市城的时候,第一个冲上城头,立下了大功,被提升为皇城副使。过了很久,他又担任了代州知州,加封客省副使。辽国派间谍来偷盗西关的锁,刘舜卿暗中换上了旧锁,并且把锁做得更大。几天后,辽国人拿着锁回来了,刘舜卿说:“我并没有丢失锁啊!”他让辽国人试着打开,结果锁根本塞不进去,辽国人羞愧地离开了,间谍也被处死了。
话说王舜卿先是被任命为西上阁门使,后来又做了雄州知州。刚到任,有人就来报告说契丹的骑兵大规模集结,建议赶紧集合军队准备战斗。但是舜卿一点儿也不慌张,觉得这消息可能是假的。因为他知道那些契丹人其实就是雄州的百姓,于是就下令去抓他们,那些人却不听。后来朝廷派使者来了,舜卿就趁机抓了一个契丹人,以此作为交换,才把其他契丹人都放了。舜卿在雄州做了六年知州,深受百姓爱戴,政绩斐然。
元祐年间,舜卿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高州刺史,后来又做了熙州知州。当时西夏人集中兵力在进攻天都,还跟西羌的鬼章、青宜等部族联合起来,先攻占了洮州,准备大举入侵宋朝。舜卿认为应该趁西夏军队还没完全集结的时候,主动出击。于是他召集将领们商议作战计划。他命令姚兕率领洮西的军队,联合河州的熟羌军队一起攻打讲珠城;同时又命令种谊率领军队从哥龙谷夜间渡过邦金川,在天亮之前到达临洮城下,一举攻克了临洮城,俘虏了鬼章以及其他九个首领,斩杀了数千敌人。之后,舜卿又升任马军都虞侯,后来又升任徐州观察使、步军副都指挥使,最后做了渭州知州。后来朝廷召他回京师,担任宿卫,但他还没动身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号毅敏。
舜卿这个人啊,读书多,懂官场事,办事认真遵守法度,而且善于判断敌情,在北方边疆地区非常有名。
再说宋守约,他是开封酸枣人。因为父亲的关系,他一开始担任左班殿直,后来升任河北边境安抚副使,之后被选为恩州知州。仁宗皇帝曾经跟他谈到战乱之后如何安抚百姓的事,宋守约回答说:“恩州的安抚措施跟其他州郡一样,但是州里的守将却仍然用防备叛乱的态度对待百姓,所以百姓心里不安。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安抚他们。”后来,宋守约又升任益州路钤辖,一路升迁,做了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最后也做了雄州知州,还历任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侯等职。
宋守约先是在卫州当官,后来调到洋州当观察使。卫州的士兵因为粮食供应问题吵吵嚷嚷的,那些当官的想用法律处置他们。宋守约说:“带兵打仗哪能用文官那一套!”他派了个小兵去跟士兵们说:“皇上的粮仓里的粮食多着呢,你们不来要干嘛?我就不给你们!”士兵们害怕了,都乖乖听话了。
后来,宋守约升迁为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宋神宗觉得禁军太骄横懒散,想制定个整顿军队的办法,把可以合并的营地都合并起来。宋守约带头执行,管得很严,士兵们开始怨恨,后来都服气了。有人说他管得太严了,皇帝私下里提醒他,宋守约回答说:“我这是为了陛下您整顿军纪,我可不愿意让您的恩惠变成士兵的怨恨啊!”皇帝很欣赏他,想提拔他进枢密院,但宰相们反对,这事儿就搁置了。
按照惯例,每年祭祀天地的时候,要提前把那些凶悍的士兵挑出来,派到偏远军队去,以震慑其他人;领了粮食却找人代劳背负的士兵要受罚。可是后来这规矩越来越松懈了,宋守约把这些规矩都重新执行了。他管辖的地方安静得不得了,连知了叫都得赶走,大家觉得他太严厉了。他在官位上干了十年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安武军节度使,谥号勤毅。
他的儿子宋球,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礼宾院的官员。他条列出秦州、川州马匹交易的四个弊端,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马商们也觉得方便多了。他还两次出使高丽,暗中调查高丽的山川形势、风俗习惯,回来后把图文记录呈给皇帝,宋神宗很满意,把他升为通事舍人。宋神宗去世后,宋球去契丹吊唁,到了契丹后,契丹人想让他换便服,宋球说:“咱们两国和睦相处这么多年了,忧愁和快乐都是一样的,大国安宁,我们也跟着安宁。”契丹人没法反驳他。后来宋球升迁为西上阁门使、枢密副承旨。他为人谨慎小心,每天早朝听到皇帝说的话,连家人都不告诉。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书里说:从郝质到宋守约,都是正直忠诚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将。他们赶上了太平盛世,边境没什么战事,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寿终正寝,也是应该的。姚氏家族世代武将,姚兕和他的弟弟姚麟都很有名,关中地区称他们为“二姚”。姚兕的儿子姚雄,也因为战功做到了节度使,但后来因为战败被贬官,可见他的才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