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禹锡,字玄圭,是河北大名府人。年轻的时候,有客人见到他,就说:“你小子资质不凡,要是再好好学习经史子集,将来肯定能当上将军宰相!” 柴禹锡听了这话,从此更加努力学习。那时候宋太宗还在晋王府,因为柴禹锡善于应对,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事。

太平兴国初年,柴禹锡被任命为供奉官。三年后,升任翰林副使,之后又调任如京使,同时兼管翰林院的事务。他每夜值班的时候,宋太宗都会召见他,询问一些朝政大事,因为柴禹锡是太宗在藩镇时的旧部下。后来,柴禹锡升任宣徽北院使,皇上还赐给他宝积坊的一座府邸。他曾经告发秦王廷美图谋不轨,因此被提拔为枢密副使。一年多后,又升任枢密院南院使。柴禹锡工作勤奋,而且随着年资的增长,更加努力认真。

雍熙年间,朝廷议论要扩建宫城。柴禹锡在宫城附近有个私人庄园,他就请求用这个庄园来换取官邸。皇上因此对他印象不太好。 柴禹锡和宰相宋琪关系很好。恰逢广州转运使徐休复密奏,说转运使王延范图谋不轨,还说王延范依仗权臣,没人敢动他。皇上就问宋琪和柴禹锡:“王延范这个人怎么样?” 王延范和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力夸赞王延范忠诚勤劳,柴禹锡也在一旁附和。皇上觉得他们两人串通一气,更加不高兴了。后来,柴禹锡又为宋琪求取卢多逊旧宅,皇上更加厌恶他们互相勾结。因为宋琪因为说话诙谐被罢相,皇上也不想把这事儿明说。于是下诏严厉斥责柴禹锡,把他贬为骁卫大将军,出任沧州知州。柴禹锡在沧州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沧州百姓甚至跑到滨州去上书朝廷,称赞他的政绩。

之后,柴禹锡又先后担任涪州观察使、澶州和镇州驻泊部署,接着又担任潞州知州。潞州百姓请求他多留三年,皇上还下诏嘉奖了他。后来,柴禹锡又调任永兴军府知府,之后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宣徽北院使兼枢密院事。至道初年,柴禹锡被任命为镇宁军节度使兼泾州知州。他入朝谢恩的时候,皇上对他说:“从宣徽使降职的,一般都只是担任防御使,现在却委任你担任节度使,还兼管重镇,这可是对你格外优待啊!” 柴禹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咸平年间,柴禹锡调任贝州知州。这一年,契丹军队突然来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严加戒备,契丹军队不久就撤兵了。第二年,柴禹锡又调任陕州知州。

景德年间,有个叫子宗庆的被选为尚书郎,皇上召回了禹锡回朝,让公主去他家拜访,行舅姑之礼。禹锡坚决推辞,皇上也没勉强。过了一段时间,禹锡回地方任职了,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尉。他的儿子子宗亮当上了太子中允;另一个儿子子宗庆,当上了永清军节度使。

张逊是博州高唐人。他几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被叔父,也就是职方员外郎张干抚养长大。后来跟着母亲回到了魏仁浦家,驸马都尉咸信是张逊异父的弟弟。太宗还在晋王府的时候,就召张逊到身边做事。太平兴国初年,张逊被任命为左班殿直。他跟随军队征讨太原回来后,升任文思副使,后来又升任香药库使。岭南平定之后,交趾每年都来进贡,并且通商互市。沿海商人纷纷乘船到海外贸易,爪哇、三佛齐、渤泥、占城等国也每年来朝贡,因此犀牛、大象、香料、珍奇异宝都堆满了国库。张逊建议在京城设立专门的贸易机构,稍微提高商品价格,允许商人用金银丝绸来购买,放开贸易,一年可以获得五十万缗钱,用来补充国家财政。太宗同意了,一年下来果然得到了三十万缗钱,后来每年都超过了五十万缗。

雍熙二年,因为张逊的功劳,他被提升为妫州刺史。三年后,他和安忠一起被任命为东上阁门使。几个月后,许仲宣被免去度支使的职务,张逊接替了他的位置。端拱初年,张逊升任盐铁使。端拱二年,他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不久,他又兼任枢密副使、知院事。他和同事寇准关系不好,每次上奏朝廷,两人意见都相左,经常针锋相对。

有一天,张逊等人很晚才回到私宅,寇准和温仲舒并骑而行,有个疯子迎上前来,对着马头跪拜,高呼万岁。街使王宾以前和张逊在晋王府共事过,张逊还曾经推荐过王宾,两人关系很好,于是张逊就让王宾上奏说,那个疯子是给寇准跪拜高呼万岁。寇准为自己辩解说:“我当时确实是和温仲舒一起,是张逊指使王宾诬陷我。”寇准说话的语气非常强硬,两人因此互相揭露对方的短处。太宗皇帝很生气,下诏书严厉斥责了他们,张逊被降职为右领军卫将军,寇准也被罢官。这时,右金吾街仗的蔡玉因为冒充富家子弟为州大校而被罢官,皇上就让张逊接替他的职务。

西蜀的李顺造反了,朝廷下令调兵遣将,水陆并进讨伐。因为荆州是关键之地,皇上任命潘美为右骁卫大将军,兼任江陵府知府,还赏赐了他两百万钱和三千两白金。潘美到江陵后,碰上几千个负责漕运的士兵聚集在江陵,有人告密说他们计划叛变,响应蜀军的进攻。府里的人打算把他们全部杀掉。但是潘美只抓了首恶杨承进等二十一人,在闹市里斩首示众,其余的人他都安抚慰问,然后赶紧上奏朝廷报告此事。宋太宗很高兴,下令把那些士兵分配到各州郡去。几个月后,潘美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那一年是至道元年。朝廷追赠他桂州观察使的官职,把他葬回了京城。潘美为人小心谨慎,只是靠攀附权贵才得以升官发财,至于有什么谋略和建议,那是一点也没有听说过。

他的儿子潘敏中,一开始被任命为供奉官。潘美在宣徽院任职的时候,上表说自己曾经学习过文章,请求改换官职,于是就改任大理寺丞,后来一直做到比部郎中。潘美的另一个儿子潘虚中,娶了宗室申国公的女儿,官至供奉官、阁门祗候。潘敏中的儿子潘先,考中了进士。

杨守一,字象先,祖籍河南洛阳。唐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他家搬到了宋州、郑州一带。杨守一略懂一些《周易》和《左氏春秋》,在宋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就侍奉他。宋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右班殿直。太平兴国年间,他出任登州的兵马都护。被召回朝廷后,担任仪鸾司监官。后来升迁为西头供奉官,他手下有很多贵族子弟,这些人大多骄横跋扈,喜欢投机取巧。朝廷刚设立三班院的时候,让杨守一负责这件事,考核官员的任用,逐渐建立起一些规章制度。一年多以后,他被提升为翰林学士。杨守一最初的名字叫杨守素,到这时候才根据皇帝的旨意改了名字。

第七年,他和赵镕、柴禹锡、相里勋等人一起揭发秦王廷美的阴谋,被提升为东上阁门使,兼任枢密都承旨。第八年,改任判四方馆事。雍熙年间,朝廷下令让他护送云州、朔州归附朝廷的军队到潞州驻扎。三年后,他升任内客省使,仍然兼任都承旨。端拱元年,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兼署枢密院事。那年秋天,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太尉的官职,派宦官护送他安葬。

这个人啊,为人正直,勤勤恳恳,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因为一开始在王府做事,长期侍奉在皇帝身边,赶上了好时机,所以官职一路升迁,死后丧葬规格也比一般人高。

他儿子安期,曾经做过国子博士,后来因为犯事被贬官了。不过他儿子安期子梦得倒是厉害,考中了进士。

赵镕,字化钧,沧州乐陵人。他在太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凭借文书方面的工作在太宗身边做事。太宗即位后,赵镕被任命为东头供奉官。后来他出使吴越,恰逢钱俶归顺,赵镕还负责检查国库的钱粮,之后升任内酒坊副使。因为向皇帝告发了秦王廷美的阴谋,他被提升为六宅使,兼领罗州刺史。后来又掌管翰林司,最后升任东上阁门使,官位越来越高。

郭贽当时是参知政事,赵镕因为以前和郭贽在同一个衙门共事过,所以曾经向郭贽求过一些事情,但郭贽没答应。后来赵镕抓住机会,揭发了一些堂下吏员的错误,禀报给了皇帝。郭贽知道后,就向皇帝说明赵镕私下求他的事,皇帝马上召见赵镕当面辩论。结果赵镕理屈词穷,被贬为梓州、遂州都巡检使,后来又改任左骁卫大将军,仍然兼任原来的州郡官职。从外地回来后,他担任沧州知州兼兵马部署。赵镕在沧州的时候,加固城墙,准备武器装备。曾经有几百个敌兵骑马来到边境,听说沧州有防备,就退兵离开了。之后,赵镕升任左神武大将军。后来崔翰担任沧州知州,赵镕被改任为本州钤辖。

他又担任了庐州知州,因为某种原因,他向朝廷自陈想留在庐州,但没有得到批准。一年多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都承旨,兼管三班衙门的事务,不久又升任宣徽北院使、同知枢密院事,和柴禹锡一起掌管军机大事。他曾经派一些士兵乔装打扮,分散到京城去调查事情。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和卖书人韩玉打架,结果打输了,就诬告韩玉说韩玉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柴禹锡等人马上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韩玉因此被判罪。后来太宗皇帝知道韩玉是冤枉的,从此以后就更加谨慎处理事情,不再轻易听信一面之词。柴禹锡外放为地方官后,赵镕升任知院事。真宗皇帝即位后,赵镕被改任为南院使、检校太傅,因为得了心脏病,请求退休。那年秋天,他被任命为寿州观察使。咸平元年三月,赵镕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忠正军节度使,并追录他的三个儿子为官。

镕,一开始叫容,后来太宗皇帝给他改名叫镕,说:“陶镕才能成器啊!” 他从小就喜欢读历史和各种书籍,字写得也很好,在晋王(太宗)府上做事,因为勤奋认真,很受器重。他信佛,家里收藏了很多古代的书画,有三个儿子:忠辅、忠愿、忠厚,分别担任左藏库副使、虞部员外郎和内殿崇班。

周莹是瀛州景城人,他父亲是右领军卫上将军景。景家很有钱,人缘也很好,在唐、汉、周几个朝代都混得不错。他父亲擅长水利工程,曾经疏浚汴河河口,引导郑州郭西的水流入中牟渠,还修缮了滑州的河堤,一步步升迁到这个官位。

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周莹就在他身边当差。太宗当皇帝后,周莹被任命为殿直,带兵巡逻泉州和福州。他手下兵才几百人,却抓获了上千个大盗,因此升官做了供奉官。后来天雄军节度使孙永祐和转运使杨缄都推荐了他,他又被派去绥州、银州处理边境事务,完成任务后,皇上很满意,就提拔他做了鞍辔库副使。

雍熙二年,他被任命为杭、睦五州都巡检使,兼任杭州都监。那会儿有个妖僧绍伦造反,周莹把他抓住了,还抓捕并处死了三百多人,很多人觉得他太狠了。任务结束后,他被调任崇仪使、沧州都监。后来又被召回朝廷,担任西上阁门使,负责镇州、定州、高阳关的防务,还兼任四方馆事。他和郝守浚一起在宋州护卫边塞,修缮被决开的黄河河堤。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三路排阵钤辖,先后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和真定府知府,最后升任引进使。

至道二年,他回京述职。这时李继隆正在讨伐西夏,皇上就派周莹去军中协助,处理一些机密事务。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客省使,签署枢密院的各种公文。没多久,又兼任提点宣徽诸房、鼓司、登闻院,和刘承珪一起负责这些事务。

真宗皇帝继位后,刘承珪被派去河北宣告诏书,还加封他为富州刺史。皇上听说刘承珪的母亲年老多病,很同情他,就特别封他的母亲为武功郡太夫人。秋天,周莹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当时宣徽北院的地位在枢密副使之上,周莹主动请求排在枢密副使之下,皇上同意了。咸平二年,举行大阅兵,周莹被任命为随驾部署。后来又随军出征河朔,担任驾前马步都部署。

三年的时候,他升迁到南院使、枢密院事。蜀地平定后,押送了几百个胁从人员到京城。西川转运使马亮趁机上奏,请求赦免他们的罪行,放他们回去。但他认为应该把这些人全部杀掉。皇上就让他和马亮当着他的面辩论,皇上采纳了马亮的意见,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行。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的职位空缺了,那些蕃侯们都没人够格担任。宰相们建议让宣徽使去担任这个职务。当时王继英在北院任职,皇上觉得他熟悉军事,就让他担任永清军节度使,兼任高阳关都部署,还让他负责三路军队的部署。他手下有个叫钱仁度的人,立过不少军功,跟虎翼小校刘斌起了冲突,被殿直阎渥揭发出来。因为他的缘故,皇上诏令不予追究,只把刘斌调到别的军队去了。契丹人入侵,皇上诏令步兵去宁边军支援。他到了那里,敌军已经撤走了,当天就回营了。皇上听说后说:“你怎么不沉稳一点,多留几天,让敌人摸不透你的底细?轻率行动,可不是将帅的作风啊!”

景德初年,他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又重新被起用,接替王显担任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曾经他召集了洺州一千五百名骑兵去大名府,路上跟寇贼遭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也有死伤。但他还认为这些士兵是在玩忽职守,想把他们全部处死。皇上就下诏赐给他金帛,告诉他不要追究这些士兵的罪责。皇上北巡的时候,他担任驾前东西贝冀路都部署。第二年,他改任陕州知州,不久又调到永兴军府,接着又调到邠州,兼任环庆路都部署。当时夏州归属朝廷管辖,皇上诏令减少驻守的士兵,让他们回营,以减少军费开支。皇上还亲自写诏书告诉他,但他却马上上奏请求留下士兵,以震慑边疆。皇上认为他庸碌懦弱,缺乏智慧,就用曹玮代替了他,让他去担任澶州知州。

大中祥符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王莹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镇定都部署,兼任定州知州。后来,转运使上奏说他工作懈怠,于是他被调任澶州知州。澶州境内经常有盗贼出没,宰相认为王莹担任将帅,却不能凭借威望来平定地方,请求把他调到其他州郡去。皇上说:“把他放到偏远的地方,正好让他自己偷懒去。” 然后皇上又下诏书责令他抓捕盗贼。当时正好征发士兵修缮河防,军队里发的粮食很多都腐烂了不能吃;而且役使士兵也不公平,王莹也不关心这些,因此逃亡的士兵很多。

七年后,王莹入朝,之后又被派回镇守原来的地方。因为澶州地处契丹边境,朝廷考虑到那里的军需供应比较充足,所以再次任命他为澶州知州。九年后,王莹生病了,请求回京。他去世时,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最初谥号为忠穆,后来改为了元惠。朝廷还录用他的两个儿子普、显为内殿崇班,两个孙子永昌、永吉为殿直。

王莹在朝廷做官时,没有什么特别的谋略,担任将帅和镇守藩镇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功绩。按照惯例,皇帝举行大典庆贺时,外地的藩镇是没有赏赐的。有一年东封祭祀,王莹镇守澶渊,皇帝的车驾经过那里,所以破例赏赐了他衣服、金带和器物布匹。还有一次,王莹担任定州知州时,皇帝去汾阴祭祀,王莹提前上奏说:“祭祀完毕后,赏赐的物品希望从州府的经费里支出。” 大家都觉得他很搞笑。后来,他的儿子普官至崇仪副使,儿子显官至内殿承制。

王继英,开封祥符人。年轻时,他给赵普当秘书,负责处理文书。赵普被罢官离开河阳后,官拜少保,跟随他的人大多都离开了,只有王继英依然兢兢业业地侍奉他。后来赵普再次拜相,王继英被安排在中书省的五个部门和院里任职。

当时真宗皇帝还在藩邸的时候,王继英被选为导引官员,兼管内知客事。太宗皇帝召见他,说:“你以前侍奉赵普的事,朕是知道的。现在你侍奉皇上,更应该尽心尽责。”等到真宗皇帝被立为太子后,王继英被授予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谒者之职。谒者本来是宦官的职位,而副率的品秩很高,不是那些伺候左右的人应该担任的,让他兼任这两个职位,是执政者的错误。

宋真宗登基后,提拔他当了引进使,这可是个好差事。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当上了恩州刺史,还兼管着宫门禁卫,后来又升迁为左神武大将军、枢密都承旨,之后又改任客省使。 那时候契丹人入侵,寇边掠地,继英大胆地建议皇上御驾亲征,北上巡视,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派他快马加鞭地赶往镇州、定州、高阳关,去检查行宫的储备情况,并且向将士们传达圣旨。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澶州的军事长官。正赶上大将傅潜因为一些原因犯了错,皇上就让继英到军营里去把傅潜的手下官员都召回来。

接着,他掌管了禁卫军的三班,被封为宣徽北院使,还和周莹一起负责枢密院的事务。周莹后来外放出镇了,继英就成了枢密院的实际一把手。他做事谨慎小心,勤勤恳恳,以认真负责著称,皇上非常信任他。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枢密使。按照以前的规定,枢密院使的祖母和母亲只能被封为郡太夫人,皇上破例下诏,给他祖母和母亲加封了更高的爵位。有一次,因为要提拔一些军队里的官员,他向皇上汇报说:“那些和朝廷关系不近的人,为了巴结我,说我故意隐瞒他们的才能,不推荐他们。”皇上说:“这些人即使有关系,也必须立下功劳才能提拔,不能光靠走关系求侥幸,你不用再管他们了。”

皇上曾经到澶州视察,契丹人请求议和,双方就和谈的具体事宜进行了商讨,继英也参与其中。第二年,皇上举行郊祀大典,又晋升继英为特进、检校太傅。三年后,继英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皇上亲自为他哭丧,赏赐白金五千两,追赠他为太尉、侍中,谥号恭懿。皇上还为他料理了祖父的丧事,追封他的妻子贾氏为长乐郡太夫人,并且还照顾了他的儿子女婿以及府上的几十个下属。

起初,继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家。他发达以后,他的外祖父和舅舅家有人去世需要操办丧事,当时正要派他的儿子去料理丧事,结果继英去世了,皇上特别下令有关部门负责料理这些丧事。他的儿子遵式、遵诲、遵度、遵范,后来都做了显赫的官。

王显,字德明,是开封人。他一开始只是殿前司的一个小吏,太宗皇帝在藩镇的时候,他就侍奉在左右。他为人谨慎正直,不喜欢与人亲近,从不逛街市。太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拔为殿前侍卫,慢慢地升迁为供奉官。

太平兴国三年,他被任命为军器库副使,后来升迁为尚食使。没过多久,他和郭昭敏一起被任命为东上阁门使。八年春天,他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那年夏天,他又升任枢密使。皇上对他说:“你家世是读书人,年轻时遭遇战乱,没能好好读书,现在掌管着朕的机要事务,没时间广泛阅读,能熟读《军戒》三篇,也能免于闭门读书了。”于是皇上赐给他这本《军戒》和道德坊的一块宅地。

后来,他担任枢密使的时间久了,事务也越来越繁忙。他的副使赵昌言、寇准都很强势,他有时会犯错,护着下属,不肯改正。皇上多次当面告诫他。淳化三年八月,皇上下诏严厉斥责他,将他贬为随州刺史,兼任崇信军节度、观察等使,让他去赴任。

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永兴军知府,后来又调任延州。当时夏州和益州的寇匪作乱,他上书皇上说:“近些年来,战事不断,李继迁背叛了北宋对灵州、夏州的恩德,王小波在巴州、邛州作乱,河右地区也多次兴兵作战。而李继迁却突然改变态度,派儿子来朝见,表示愿意纳贡称臣。陛下宽宏大量地接纳了他,允许他归附,用仁德来感化他,用恩惠来笼络他,用来安抚他的手段已经做到极致了。然而,狼子野心,不可完全相信。应该谨慎地驻扎军队,加固城防,储备粮草,然后挑选勇敢有才能的人,委以边防重任,即使有紧急情况,也能有充分的准备,他们又还能怎么作乱呢?至于蜀地的寇匪还没平定,老百姓都非常愤怒,我认为应该严厉督促将领,尽快平定叛乱,这样既可以减少战争的损失,也可以防止时间拖长导致变故。况且,邛州、蜀州物产丰富,那里的士兵骄横怠惰,迟迟不愿离开,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不如不必害怕频繁调动军队,暗中轮换士兵,既可以平均他们的劳苦,也可以避免拖延。”“至于河北的防务,更应该加强警惕,因为国家正在处理西南的事务,正在秘密地筹划大事,如果分散朝廷的兵力,就会助长外敌的阴谋。”

话说当时,朝廷规定,边境地区的粮食和谷物不许运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青盐也不许运到内地贩卖,违反者无论数量多少,都处以死刑。 但是,如果违反者数量比较多,就按律法处置;数量少的,则另行判决,区别对待减轻处罚。 奏章还没上报朝廷,就先通知了秦州。

早些时候,温仲舒担任秦州知州的时候,曾大规模开拓山林,还怂恿当地蕃部把这些土地献给朝廷。后来朝廷虽然曾经下令把土地还给蕃部,但开采木材的行为却一直没停止。 后来转运使卢知翰建议,用茶叶和丝绸等物品赏赐蕃部,作为他们献地的报酬。朝廷就派张从式和这位显大人一起去商量这事儿的具体办法。显大人说:“最近朝廷命令赵保吉负责进贡的事宜,边境地区最重要的是保持安定,现在却要兴师动众地开拓疆土,这很不合适。” 于是,这个建议就被否决了。

咸平年间初期,显大人入朝为官,被任命为横海军节度使,后来又出任镇州知州。两年后,曹彬去世,显大人再次被任命为枢密使。在郊外举行祭祀大典时,他被加封为检校太师。宋真宗皇帝去大名府的时候,内枢密院只有显大人和副使宋湜跟随左右。当时很多人说显大人只专管军事要务,谋略方面并不擅长。 后来宋湜去世了,朝廷就让参知政事向敏中暂时代理枢密院同知的事务。三年春天,显大人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定州路行营都部署、河北都转运使,还兼任定州知州。秋天,定州的官吏百姓到驻扎在那里的都部署孔守正那里,反映显大人的政绩很好,希望朝廷能让他继续留在定州。孔守正就把这件事上报朝廷了。

第二年秋天,显大人被加封为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并被授权可以便宜行事。十月,契丹军队入侵,他们的先锋部队攻打威虏军。当时正下着大雨,契丹人用的弓弦是用皮革做的,被雨水浸湿后变得又软又无力,结果显大人抓住机会大败契丹军,斩杀了包括名王、高级将领在内的十五个人,缴获了刻有羽林军印章的两个钮扣,斩首两万余级。显大人上奏章说:“我奉命在边境附近布阵,并负责支援北平,控制要道。可是没过多久,敌军骑兵就突破了防线,虽然我在前线取得了胜利,但终究是违反了朝廷的命令。” 他上奏章请求处罚。皇上给他写了亲笔信,安慰他不要过于担忧害怕。

明年,我想退休,皇上不准,就让我去河阳三城当节度使了。 我刚到任,朝廷正讨论要不要亲征契丹,我就直言上谏说:“现在正是寒冬,敌人还没犯边,皇上轻率出征,直奔边境,万一敌人没遇到,咱们的军队却先疲惫不堪了。更何况现在契丹后继的势力还没消灭干净,西部边境也不安宁,要是北方的部落和契丹联合起来,那对咱们国家的威胁就难以估量了。现在有人在这个时候提议收复幽州和蓟州,这根本不是个好办法。凡是建议做大事,上下都要齐心协力,才能保证成功。现在从朝廷大臣到普通百姓,对这件事的看法还有不同意见,不能说是万全之策。如果能选拔优秀的将领,训练精兵强将,修筑坚固的城池,准备好武器装备,也足够抵御敌人了。如果一定要收复燕州和蓟州的旧地,那就必须先修明德政,培养精兵强将,等待有利时机,再行天罚,才能成功。”

景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我调任天雄军府知府。我又上奏说:“祖宗以来,都是让亲近的大臣统领军队。以后任命宣徽使,应该从文武官员中选择那些熟悉边境事务的人担任。因为官位越高,威望就越大,见识越广,功劳就越多。那些因为犯错被罢官的武将,应该给他们机会,不要因为一次过错就彻底放弃他们,只要善加利用,给予恩惠,他们一定会拼死效力,所以说,与其用他们的功劳,不如用他们的过错。至于在战场上任命将领,就要注重专权,出兵作战,就要约束将领,让他们互相配合支援。如果能做到这些,军队的威风就会倍增,士气也会大涨。” 后来我上奏请求去到皇帝行在的地方,皇上准了。那年秋天,我又被遣返回了镇守的地方。

话说契丹来犯,朝廷商议皇帝御驾亲征。寇准提出了三条计策,他说:“咱们的大军现在驻扎在镇定,契丹肯定不会南下入侵。皇上只要把队伍停在澶渊,下令镇定军队出兵,与河南的军队会合,一起攻击他们就行了。如果契丹母子虚张声势,想抵挡我们的军队,暗中派精兵南下攻击我们皇上身边的军队,那就命令镇定军队直接冲进他们的营帐,攻打他们的营寨,这样沿河的游兵就会不战自退了。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发生,那就派一千骑兵、三千步兵到濮州渡河,横扫澶州,然后大军再追击掩杀,也能出其不意。”后来契丹求和,赵德明派使者进贡称臣,朝廷加倍赏赐,还允许他们通商青盐以帮助边民,这些都是采纳了寇准的建议。

三年冬天,寇准生病了,朝廷派中使和太医前去诊治。第二年正月,准获准回京。这时皇帝正要去祭祀陵墓,寇准对宾客和僚属说:“我这一辈子官位都做到了顶点,今天皇上要出巡虎牢,我却不能去拜见皇上的车驾,这真是我的遗憾啊!”说完,老泪纵横。回到京城没几天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皇帝的车驾到达郑州,听到这个消息,就派宫苑使邓永迁快马加鞭赶回京城料理后事,追赠寇准为中书令,谥号忠肃,并录用了他的两个儿子。

寇准从三班官升到枢密使,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升迁速度之快,当时无人能及。寇准在担任吏部侍郎和军司的时候,张永德以滑州节度使的身份担任殿前都点检。等到寇准从枢密使转任孟津镇守使兼任宰相,张永德又从太子太师升任宰相,两人同一天受命,但张永德兼任大夫的官职却在寇准之下,当时的人都感到很奇怪。寇准执政期间,表面上对下属官员很宽厚,实际上却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他在藩镇时,比较纵容部下扰民,当时很多人批评他。

寇准的儿子寇希逸,字仲庄,凭借父亲的荫庇做了供奉官。他爱好学习,尤其精通唐史,家里收藏了一万多卷书籍。后来升任朝奉大夫、太子中允。咸平初年,改任殿中丞、直史馆,参与修撰《册府元龟》,后又加封祠部员外郎,最终去世。另一个儿子寇希范做到京副使。

话说啊,从柴禹锡开始,算下来,靠着在藩邸当差,巴结权贵而飞黄腾达的,一共七个人。像守一那样正直,赵镕那样勤勤恳恳的,虽然辛苦很久,却一直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那得到赏识也是应该的。张逊擅长理财,但免不了被人嫉妒;周莹精通军事,却有点过于严酷;禹锡虽然勤快聪明,但也免不了拉帮结派;王显虽然谨慎自持,却缺乏学识,所以都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要说勤勤恳恳得到信任,德高望重位居高位,而且能始终如一,那只有继英了。《易经》上说:“君子能善始善终,吉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这七个人里,只有继英一人能做到始终如一,德高望重,最终得到善终。其他几位,虽然各有优点,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导致最终评价不高。守一和赵镕比较幸运,他们凭借自身的勤勉和正直获得了赏识;而其余几位,则因为自身的不足,或多或少留下了些许遗憾。所以啊,做人做事,不仅要勤奋,更要正直,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正如《易经》所说:“君子有终,吉。” 这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