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潜善,字茂和,是福建邵武人。他考中了进士,宣和年间,当上了左司郎。后来陕西、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地貌都变了,徽宗皇帝派黄潜善去陕西调查情况。黄潜善回来后,没说实话,只说地震了而已。后来他升了户部侍郎,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到亳州,后来又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担任河间府知府。

靖康初年,金兵入侵,康王(后来的高宗)设立大元帅府,下令让黄潜善带兵支援。张邦昌篡位称帝,黄潜善赶紧跑到大元帅府报告情况,康王任命他为副元帅。

第二年,高宗皇帝即位,任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当时大家都很拥戴李纲,于是高宗皇帝任命李纲为右相。李纲准备上奏弹劾黄潜善和汪伯彦,但是右丞吕好问拦住了他。没过多久,黄潜善就升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因此被罢免了。御史张所弹劾黄潜善奸邪,担心他会破坏新政,于是黄潜善被贬为尚书郎,不久又被贬到江州。太学生陈东上书说李纲不应该被罢免,黄潜善和汪伯彦不应该被重用,黄潜善为此非常生气。正巧欧阳澈上书批评时政,话里话外还影射到了后宫,皇帝认为他说得不实,黄潜善就趁机请求处死欧阳澈和陈东。这件事让很多人伤心流泪,皇帝后来也后悔了。

第二年,金兵攻打陕西,京东、山东地区又发生了盗匪起义,黄潜善和汪伯彦却隐瞒不报。张遇攻破真州,距离皇帝的行在只有六十里,内侍邵成章上奏弹劾黄潜善和汪伯彦误国,结果邵成章自己被革职了。御史马伸也因为弹劾黄潜善和汪伯彦而被贬官,去监视濮州的酒税,结果在路上死了。

潜善升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郓州、濮州接连失守,宿州、泗州也屡受金兵威胁。右丞许景衡认为护卫力量薄弱,建议皇帝避其锋芒。潜善却认为不足为虑,和同僚们一起听和尚克勤讲经说法。没过多久,泗州就奏报金兵即将到达,皇帝大吃一惊,决定南渡。御舟已经准备好了,潜善和汪伯彦正一起吃饭,堂上的官吏大声喊:“驾!出发了!”两人这才脸色苍白地互相看了一眼,急忙上马南逃。京城百姓争先恐后地往城门外跑,死伤无数,人人怨声载道。这时,司农卿黄锷赶到江边,士兵们听到他的姓,误以为他是潜善,纷纷指责他的罪行,举起刀剑向他砍去。黄锷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砍死了。

皇帝渡过瓜州,到达镇江,敌兵已经追了上来。潜善和汪伯彦联名上疏,说在这么艰难的时刻,不敢详细陈述请求退职。中丞张澂弹劾他们,于是潜善被罢官,降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实际上是被贬到衡州去了。郑瑴又上奏说潜善和汪伯彦都误国,而潜善的罪过更多,王庭秀也跟着弹劾,结果潜善被贬到英州。谏官袁植请求在京城斩杀潜善,皇帝没有同意。后来,潜善在梅州去世。潜善掌握大权,嫉恨忠良之士。李纲被罢免后,张悫、宗泽、许景衡等人都相继被贬官致死,只要是敢于直言进谏的,都会遭到他的迫害,朝野上下都对他恨得牙痒痒。高宗后期,有旨意要恢复潜善、余深、薛昂的官职。谏官凌哲说余深、薛昂都依附蔡京,潜善则专权误国,现在却一起恢复他们的官职,恐怕会造成政刑失衡,忠义瓦解。皇帝下诏,因为潜善曾经担任副元帅,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元官,并追赠他的一个儿子。

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人。考中进士,官至虞部郎官。靖康元年,被召见,献上了关于河北边防的十条策略,被授予直龙图阁、知相州的职务。那年冬天,金兵攻陷真定,朝廷下令将真定帅司迁往相州,让汪伯彦负责。

话说高宗皇帝派康王去金国,到了磁州,当时金兵到处都是,好几次几百个骑兵都跑到城下,到处打探康王在哪儿。张邦彦赶紧写信劝康王回来,自己还亲自披挂上阵,带兵到河边迎接康王。康王很感激他,说:“以后见到皇上,我一定第一个推荐你当京兆尹。” 从那以后,张邦彦才真正得到康王的赏识。没多久,康王收到密信,要设立全国兵马大元帅府,任命张邦彦为副元帅。

康王带兵过河,大家对下一步该怎么走意见都不统一,只有张邦彦说:“必须从北门渡过子城才行!”康王高兴地说:“廷俊(张邦彦的字)说得对!” 他们顺利过河,一路从大名府经过郓州、济州,到达南京,张邦彦还被任命为集英殿修撰。

后来金兵攻打京城,钦宗皇帝下令说:金人说要议和,康王带的兵不能轻举妄动。张邦彦觉得皇帝说得对。但是宗泽却说:“女真人反复无常,这是想麻痹我们的军队呢!要是真信了他们,后悔都来不及了!应该赶紧出兵!”张邦彦他们不同意宗泽的意见。结果京城破了,金兵逼着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上,张邦昌还假称皇帝。康王听到这个消息,哭得稀里哗啦的。

第二年春天,康王下令任命张邦彦为显谟阁待制,升任元帅,还让他担任直学士。高宗皇帝登基后,提拔张邦彦担任枢密院事。没过多久,又让他当了右仆射(宰相)。

高宗皇帝刚开始执政,全国上下都盼着国家好起来。张邦彦和秦桧(潜善指秦桧)当了好多年的宰相,却专权跋扈,什么事也没干成。从御史、谏官,到普通的宫廷侍卫,都纷纷弹劾他们。最后,张邦彦被罢官,先是被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洪州知州,后来又改任崇福宫提举,最后干脆被免职,流放到永州。

绍兴初年,张邦彦又重新被启用,先后担任池州知州、江东安抚大使。但是那些弹劾他的人还是不依不饶,皇上只好让他拿着原来的官职养老,后来又让他去广州当知州。绍兴四年,皇帝追赠陈东、欧阳澈。 侍郎王居正不停地弹劾张邦彦和秦桧,最终张邦彦再次被罢官。

话说七年前,皇帝对他的大臣们说:“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元帅旧部,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只有汪伯彦始终和我同甘共苦。我以前的那些老朋友,现在还活着的已经不多了,应该让他复职。”秦桧和张浚连忙说:“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打算给他加封赏赐,再用圣旨表彰他过去的功劳,这样内外都能信服。” 原来汪伯彦还没考中进士的时候,曾经在王家做家庭教师,秦桧曾经跟着他学习,张浚也是汪伯彦引荐的,所以他们俩都极力推荐汪伯彦。

九年后,汪伯彦出任宣州知州,路过京城的时候,皇帝对秦桧说:“汪伯彦就让他担任官职吧,免得惹出更多麻烦。”皇帝又说:“汪伯彦是跟随我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离开朝廷已经七年了。汉高祖、汉光武帝都不忘丰沛、南阳的老朋友,这都是人之常情啊。”汪伯彦上交了他撰写的《中兴日历》五卷,被朝廷任命为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十年后,汪伯彦请求退休,皇帝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五月,汪伯彦去世,朝廷追赠他少师的官职,谥号忠定。

早些时候,汪伯彦离开相州后,金兵抓了他的儿子,当时他儿子是军器监丞,金兵以此要挟汪伯彦割地求和,相州守将赵不试坚决抵抗,不肯投降,结果金兵把汪伯彦的儿子抓到了北方。过了很久,汪伯彦的儿子才被放回来。有人说,汪伯彦的儿子能回来,其实是汪伯彦花钱赎回来的。后来,汪伯彦的儿子改名为汪召嗣。

秦桧,字会之,是江宁人。他考中了政和五年(1115年)的进士,被任命为密州教授。后来又通过词学兼茂科考试,官至太学学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打汴京,派使者来要求割让三镇,秦桧上书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金人的要求没完没了,请求只答应割让燕山一带;第二,金人诡计多端,防守不能松懈;第三,请求召集百官详细商议,选择合适的方案写入誓书;第四,请求将金国的使者安置在城外,不能让他们进城,更不能带他们进宫。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秦桧被免职,成了职方员外郎。后来张邦昌当了傀儡皇帝,秦桧被张邦昌任命为干当公事,秦桧说:“这件事完全是为了割地求和,这与我最初的建议相矛盾,违背了我的初衷。”秦桧三次上书辞官,最后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有人提议割让三镇来平息战乱,朝廷就派秦桧和程瑀去跟金国谈判,送肃王过去。金兵撤了,秦桧和程瑀到了燕京就回来了。御史中丞李回和翰林承旨吴幵一起推荐秦桧,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来又升迁为左司谏。王云和李若水看到金国两个首领回来后,就说金国态度强硬,一定要得到土地,不然就要攻打汴京。十一月,朝廷在延和殿召集百官议事,范宗尹等人七十多人主张割地求和,而秦桧等人三十六人坚决反对。没过多久,秦桧就升任御史中丞了。

闰十一月,汴京沦陷,宋徽宗和宋钦宗逃到金营。第二年二月,金国的莫俦和吴幵从金营回来,传达金帅的命令,要宋朝另立他人为皇帝。留守王时雍等人召集百官和军民商议拥立张邦昌,大家都吓得脸色发白不敢说话,监察御史马伸站出来对大家说:“我们做官的都是为国家尽忠的,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而不说一句话?应该一起上奏章,请求保全赵氏江山!”当时秦桧是御史台的领导,听到马伸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也上奏章说:

“我秦桧蒙受国家大恩,非常惭愧没有报答。现在金兵兵强马壮,已经攻占了我们的都城,掌握着我们的生死大权,他们一定要改朝换代,我秦桧就算拼死也要据理力争,这不仅是为了忠于皇上,也是为了两国的大义啊!赵氏皇族从祖宗到现在的皇帝,已经一百七十多年了。最近是因为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士们计策失误,导致军队失败,这才使得百姓受苦,京都沦陷,皇上出城求和。两国元帅已经答应了求和的条件,并且已经向内外公布了,而且已经耗尽国库,搜刮了大量的财物、衣物等供奉金国,还割让了河朔地区土地,诚心诚意地做臣子,现在却要改变之前的协议,做臣子的怎么能忍心畏惧死亡而不说话呢?

宋朝在中国,号令统一,疆域辽阔,恩泽遍及百姓,前所未有。虽然兴亡成败有天命注定,但怎么能因为一座城池就决定废立皇帝呢?以前西汉被新朝取代,光武帝刘秀后来又兴起了汉室;东汉被曹魏取代,刘备又建立了蜀汉;唐朝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崇唐朝的正统继承了唐朝的香火。所以说,根基深厚就难以推翻,根深蒂固就难以拔除。

张邦昌以前就巴结那些当权的奸臣,一起祸害国家。国家都快完蛋了,老百姓都苦不堪言,虽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但他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全国老百姓都恨死他了,要是给他地盘让他当老大,那些英雄好汉肯定一起把他干掉,他根本不可能成为金国的保护伞。要是立他当皇帝,京城的人可能服他,但全国老百姓绝对不服;京城里的宗室可以灭掉,但全国的宗室可灭不掉。 秦桧不顾自己脑袋会不会被砍,就说两朝的利害关系,建议恢复宋朝皇室的统治来安定天下,这不仅对南宋有利,对金国也是万世之福。

金兵后来把秦桧叫到军营里。三月,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称伪楚。张邦昌还给金人写信,请求放回孙傅、张叔夜和秦桧,但金人没答应。一开始,徽宗和钦宗北迁的时候,秦桧跟孙傅、张叔夜、何铸,还有司马朴一起到了燕山,后来又迁到韩州。 宋徽宗听说康王即位了,就写信给金将粘罕,跟他商议和谈,让秦桧润色一下这封信。秦桧还给了粘罕很多贿赂。正好金国皇帝吴乞买把秦桧赏赐给了他弟弟挞懒,让他任用。挞懒攻打山阳,建炎四年十月甲辰,秦桧带着老婆王氏和家里的仆人,从军营里乘船,走水路回临安。丙午日,秦桧进宫面圣。丁未日,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还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

秦桧回朝了,自己说是杀了看押他的金人监官,然后乘船回来的。朝中大臣好多人都觉得秦桧跟其他人一样被金人扣押了,可就他一个人回来了;而且他从燕京到楚地,路途遥远,足足两千八百里,还要过河渡海,路上肯定有人质疑他啊,怎么可能杀了看押他的金人就跑回来了呢?就算他真的跟着军队去打仗,金人放他回来,也肯定得留下家眷做人质吧,怎么可能还带着他老婆王氏一起回来呢?只有宰相范宗尹和枢密院同知李回跟秦桧关系好,他们相信秦桧,帮他解释清楚了那些疑问,极力推荐秦桧是忠臣。还没正式上朝呢,皇帝就先召见了他跟宰执大臣们。秦桧首先说:“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南方的事南方解决,北方的事北方解决。”然后,他上奏了自己起草的跟金国挞懒求和的书信。皇帝说:“秦桧和(张)朴的忠诚超过常人,朕得到他们,高兴得都睡不着觉了!听说两位皇帝和皇太后的消息,又得到一位贤才,真是双喜临门啊!”宗尹想让秦桧去经筵讲学,皇帝说:“先给他个简单点的尚书职位吧。”所以秦桧就当上了礼部尚书。跟着秦桧一起回来的王安道、冯由义、水砦丁不异以及其他参议官都升了官,连船夫孙靖都被封了承信郎。一开始,朝廷虽然多次派使者去金国,但都是边防守边谈和,而真正开始跟金人认真谈判议和,其实是从秦桧开始的。因为秦桧在金国朝廷上第一个提议议和,所以挞懒才放他回来。

绍兴元年二月,秦桧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七月,范宗尹被罢免了。在此之前,范宗尹建议讨论崇宁、大观年间以来滥赏的情况,秦桧大力支持他的意见。看到皇帝态度坚决,秦桧反而利用这个机会把范宗尹挤走了。宗尹离开后,宰相的职位空缺了很久。秦桧到处宣扬说:“我有两个策略,能震惊天下。”有人问他是什么策略,他不说,说:“现在还没宰相,时机还没到。”八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九月,吕颐浩再次担任宰相,秦桧和他一起执政,但秦桧想夺权,他的党羽就向皇帝进言说:“周宣王是内政修明,对外强硬,所以才能中兴,现在两位宰相应该分管内政和军务。”吕颐浩于是就在镇江设立了都督府。皇帝说:“吕颐浩专管军事,秦桧专管政务,就像种谔和韩琦分管军政一样。”

第二年,秦桧上奏朝廷设立修政局,自己担任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和他一起负责。没过多久,秦桧就当面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理衙门里的官吏事务,翟汝文请求辞职;谏官方孟卿多次为翟汝文辩解,但翟汝文最终还是被罢免了。监察御史刘一止是秦桧的党羽,他说:“宣王时期内修国政,只是修整所谓的对外战争的策略而已。现在这些簿书、诉讼、官员任免、土木工程,都不是当务之急。”屯田郎曾统也对秦桧说:“宰相的事务本来就应该全部掌控,还需要设立这个局做什么?”秦桧根本不听。后来有人建议废除修政局来打击秦桧,刘一止和检讨官林待聘都上书说不能废除。七月,刘一止被调离台谏,任命为起居郎,这等于背叛了他之前的言论,识时务的人都笑话他。

李颐浩从江州回来后,计划罢免秦桧,有人建议他拉拢朱胜非帮忙。朝廷下诏让朱胜非担任都督。给事中胡安国认为朱胜非不能重用,朱胜非于是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请求辞职,秦桧三次上奏章留他,但没有成功。李颐浩接着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棐为右司谏,这是要准备罢免秦桧的节奏。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瑀、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炤都被罢免官职,赐予荣誉退休,台谏部门一下子空了,这些人都是秦桧的党羽。秦桧一开始想拉拢李颐浩,还提拔了一些当时的名士,像胡安国、张焘、程瑀这些人,安排他们担任重要的职位。李颐浩向席益请教如何罢免秦桧,席益说:“说他们是党羽就行了。现在党魁胡安国还在朝廷要职,应该先把他弄走。”因为胡安国曾经向游酢询问人才,游酢提到了秦桧,还把他比作荀文若。所以胡安国极力称赞秦桧比张浚等人贤能,秦桧也极力拉拢胡安国。到了这个时候,胡安国等人被罢免,秦桧不久之后也被罢免了。秦桧两次担任宰相误国,胡安国那时候已经死了。黄龟年开始弹劾秦桧专擅主张议和,阻挠恢复中原,结党营私,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把他比作王莽、董卓。八月,秦桧被罢免,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前一天,皇上召见直学士院的綦崈礼,给他看秦桧呈上的两个计策,想把河北人送回金国,中原人送回刘豫那里。皇上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我可是北方人,要把我送到哪儿去?他还说‘当宰相几个月就能让天下动荡’,现在一点动静也没有。”綦崈礼就按照皇上的意思写了训斥秦桧的奏章,公布于内外,大家这才知道秦桧的奸诈。龟年等人不断弹劾秦桧,皇上就下令免去他的职务,把旨意贴在朝堂上,表示不再重用他。三年后,韩肖胄等人出使回来,金国的使者李永寿、王翊也一起来,要求把所有北方俘虏都送回去,这和秦桧以前的建议完全一致。明白事理的人都更加清楚秦桧和金人合谋,国家蒙受的耻辱还没结束呢!

五年后,金国皇帝死了,完颜挞懒当政,最终达成了和议。二月,秦桧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还恢复了他原来的宫观祭祀的职位。六月,又升任观文殿学士、知温州。六年七月,改任知绍兴府。接着又任命他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负责行宫留守;孟庾和他一起留守,并且有权参与尚书省、枢密院处理政务。当时皇上已经下旨要出巡,秦桧请求跟随,但没被允许。皇上在平江驻跸,召见秦桧到行宫,这是因为张浚推荐的。十二月,秦桧以醴泉观使兼侍读的身份去参加讲筵。七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回来,带来了徽宗皇帝和宁德皇后的死讯,皇上悲痛欲绝,当天就授予秦桧枢密使的职位,恩宠超过了其他宰相。四月,皇上命令王伦出使金国,迎接徽宗皇帝的梓宫。

九月的时候,李纲被免职了,皇帝问:“谁可以代替他?”李纲没说话。皇帝说:“秦桧怎么样?”李纲说:“和他一起共事过,才知道他有多昏庸。”皇帝说:“那好吧,就用赵鼎吧。”于是赵鼎又当了宰相。朝中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李纲,把他贬到岭南偏远地区。赵鼎和其他的同僚一起请求皇帝赦免李纲。他和张浚一起当面给皇帝上奏章,每个人都写了好几千字,只有秦桧一句话也没说。最后李纲被贬到永州。一开始,李纲和赵鼎关系非常好,李纲资历比较老,大力推荐了赵鼎。他们曾经一起讨论人才,李纲还大谈秦桧有多好,赵鼎说:“这个人要是得志了,我们这些人就没地方站脚了!”李纲当时没觉得,所以才推荐了秦桧,一起当政后才知道秦桧有多昏庸,所以再也没推荐过他。秦桧因此记恨李纲,反而跟赵鼎说:“皇上想召李纲回来,但是张相却拖延着。”这是在埋怨赵鼎挤走了李纲。

秦桧在朝廷里只听赵鼎的,赵鼎本来就讨厌秦桧,结果反而非常信任他,最终被秦桧摆了一道。后来赵鼎和李纲在福建相遇,谈起这些往事,才知道他们都被秦桧出卖了。

十一月,奉命出使的朱弁带回消息说金兀术死了,皇帝说:“金人这么残暴,不灭亡还等什么?”秦桧说:“陛下只要积德行善,中兴自有其时。”皇帝说:“这固然有其时,但也要有所作为,才能成功。”

公元1127年三月,(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权力达到了顶峰。吏部侍郎晏敦复一脸担忧,说:“坏人当道啊!”五月,金国派乌陵思谋等人来谈判议和,和王伦一起到了临安。这乌陵思谋啊,就是当初在宣和年间最早跟金国在海上建立联系的那个人。朝廷打算让吏部侍郎魏矼陪着他们,魏矼推辞说:“我以前当御史的时候,就说过议和不好,现在我不能单独跟他们谈。”秦桧问魏矼为什么反对议和,魏矼就详细地分析了金国的实力。秦桧说:“你用智慧去分析敌人,我用诚意去对待敌人。”魏矼说:“我担心的是,敌人未必会用诚意对待您啊!”秦桧只好换了个人。六月,乌陵思谋等人觐见皇帝。皇帝一脸忧愁地对宰相说:“先帝的梓宫,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迎回?就算等上两三年,也总算有个盼头。只是太后年纪大了,我每天都牵挂着,想早点和太后团聚,所以才不惜放下身段,希望和议能尽快成功。”秦桧说:“放下身段议和,这是君主的孝心啊!看到君主如此卑屈,心中愤愤不平,这是臣子的忠心啊!”皇帝说:“话虽如此,但是居安思危,就算和议能成功,边防也不能放松。”

十月,宰相们去觐见皇帝,秦桧单独留下,说:“大臣们都瞻前顾后,摇摆不定,这种人办不了大事。如果陛下真的决定要议和,请您只和我商量,不要让其他大臣参与。”皇帝说:“朕就全权委托给你了。”秦桧说:“我担心这样也不妥,希望陛下再考虑三天,让我另行奏报。”又过了三天,秦桧再次单独留下奏事,皇帝想议和的决心非常坚定,秦桧还是觉得不妥,说:“我担心还有其他不妥之处,希望陛下再考虑三天,让我另行奏报。”皇帝说:“好吧。”又过了三天,秦桧再次单独留下奏事,跟之前一样,秦桧看皇帝的决心确实不会改变,这才上奏,请求决定议和,并且不要让其他大臣参与。

赵鼎想辞官,皇上就让他以少傅的身份去绍兴府当知府。一开始,皇帝没有儿子。建炎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范宗尹跪着请求皇帝,于是皇帝就命令宗室的人去寻找艺祖的后代,找到了伯琮和伯玖,都是艺祖的七世孙。伯琮改名叫瑗,伯玖改名叫璩。瑗先被封为建国公,皇帝特意嘱咐赵鼎全权负责这件事。赵鼎又建议修建资善堂,结果赵鼎辞职后,有人就攻击他,说资善堂就是个借口。

后来赵鼎和秦桧再次当了宰相,皇帝下了一道御旨,要封璩为节度使,封吴国公。大臣们一起商量这事儿,枢密副使王庶看到了,大声喊:“立个假儿子当皇位继承人,这绝对不行!”赵鼎去问秦桧,秦桧没说话。秦桧又反过来问赵鼎,赵鼎说:“自从我丙辰年罢相以来,那些反对我的人就一直拿这事儿做文章,现在我得避避嫌。”他们商量好一起上奏,直接呈上皇帝的御笔。到了皇帝面前,秦桧一句话也没说。赵鼎说:“现在建国公已经封了,虽然名分还没完全确定,但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有儿子了。今天这礼数,不得不与众不同。”皇帝于是把御笔留下,等大家商量后再决定。第二天,秦桧亲自上奏。过了几天,参知政事刘大中也上奏弹劾,也说了这事儿。所以赵鼎和刘大中都被罢免了。

第二年,璩死了,追封他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赵鼎辞职的时候,劝皇帝说:“我走了以后,肯定有人会拿孝悌的名义来胁迫陛下。”他出来见到秦桧,拱手告辞就走了,秦桧心里也挺后悔的。

赵鼎走了之后,秦桧就独揽大权,一心想要议和。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因为意见不合,就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不赞成议和,秦桧想劝他们妥协,张九成说:“从来没听说过委屈自己就能让别人正直的。”秦桧心里很生气。殿中侍御史张戒上奏请求留下赵鼎,又列举了十三条理由论证议和的错误,触怒了秦桧。王庶和秦桧更是水火不容,从淮西来到朝廷,一直反对议和,一共上了七道奏章,还对秦桧说:“您当初为了保住赵氏江山,不惜放弃东京,怎么现在却要投靠这些敌人呢?”秦桧正依仗金人自以为是,特别恨王庶的话,所以把他赶走了。

胡铨这哥们儿,给朝廷写信,直接说要砍了秦桧和王伦,替老百姓出气。当时啊,整个朝廷都炸锅了!秦桧那老小子,表面上装模作样地想办法救他,结果还是把胡铨给抓起来,发配到昭州去了。陈刚中还写信祝贺胡铨,结果秦桧一听,火冒三丈,直接把陈刚中也给发配到赣州安远县当县令去了。这安远县啊,地处偏僻,环境恶劣,瘴气很重,当地有句老话:“龙南、安远,一去不转。”意思就是说去了就回不来了,必死无疑。陈刚中还真就死在那儿了。后来,秦桧还借着胡铨的事,警告全国上下。

过了没多久,许忻和赵雍这两个官员,也跟着胡铨一起上书,坚决反对议和。赵雍还提议要恢复南北兄弟的称呼,秦桧也没办法治他们的罪。曾开这老兄见了秦桧,直接说:“现在该讨论的是国家存亡,而不是安危!”秦桧被吓了一跳,赶紧把曾开打发走了。朱松、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这几个官员也一起上书,说:“金人靠着‘和议’这两个字,在我们这里嚣张了十二年,灭了我们的王朝,削弱了我们的防备,耗尽了我们的国力,让我们忘记了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让那些爱国的百姓绝望,还借着慰问江南的名义,要求皇上向金人下跪。从朝廷大臣到老百姓,谁不愤怒?谁愿意看到皇上给敌人下跪?天下人很快就要讨伐秦桧了!”

过了几天,张焘、晏敦复、魏矼、李弥逊、梁汝嘉、楼炤、苏符、萧振、薛徽言这些高官也一起上朝,强烈反对这种屈辱的和议。新任命的礼部侍郎尹焞,不仅单独上书,还直接写信痛骂秦桧,秦桧这才真的生气了,尹焞干脆辞官不就。冯时行被叫去面圣,他说和议不可靠,还用汉高祖分羹的故事来做比喻。皇上说:“朕不想听!”说完就皱着眉头走了。秦桧就把冯时行发配到万州去了,后来冯时行也因此获罪。勾龙如渊这哥们儿,直接跟秦桧说:“现在那些歪理邪说太多了,为什么不选拔正直的官员来打击他们呢?”秦桧一听,就提拔勾龙如渊当御史中丞,第一个就弹劾胡铨。

金国的使臣张通古和萧哲,打着奉诏谕令江南的旗号来,秦桧心里还是怕别人说他坏话,怪罪到他头上。于是他和张通古、萧哲商量,把“江南”改成“宋”,把“诏谕”改成“国信”。 当时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连续四次上书力谏,其中说到:“金国用刘豫这样的叛臣来对待我们”,还说金兵兵力强盛,他愿意以身犯险,抵挡金兵,但他的建议没被采纳。

张通古和萧哲到了泗州,要求沿途州县的官员用臣子的礼仪迎接他们。到了临安,他们还想让皇帝用宾客的礼仪接待他们。韩世忠更加愤怒,再次上书说:“金国打着诏谕的旗号,暗地里要让陛下臣服于他们,这是君主受辱,臣子该死的时候!我愿意拼死一战,决一胜负。如果打不过,再委曲求全也不晚。” 可是,他的建议还是没有被采纳。

张通古和萧哲进入宋朝境内后,接伴使范同两次跪拜,询问金国皇帝的起居情况。 很多军民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流泪。 到了平江,守臣向子諲不肯向金使下拜,请求辞官。 张通古和萧哲到了淮安,就说先把河南的地盘还给金国,然后册封宋高宗为帝,其他的事情以后再商量。

秦桧这时候想屈尊降贵地去迎接金使,但宋高宗说:“我继承的是太祖、太宗的基业,怎么能接受金国的册封呢!” 这时,三衙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一起找到秦桧,说:“军民情绪激动,这该如何是好?” 他们离开后,又向台谏官员报告了此事。 于是,勾龙如渊、李谊多次找到秦桧商议国书的事情,勾龙如渊认为,只要把金国的国书收进宫里,礼仪就不必行了,事情也就解决了。给事中楼炤也拿“谅阴三年不言”的典故劝说秦桧,于是就决定让秦桧代理宰相,负责接受金国的国书。

皇帝也严厉责备王伦,王伦又去劝说金使,金使也害怕了,只好同意。皇帝命令秦桧在馆驿里接见张通古和萧哲,接受他们的国书。金使想让百官按照礼仪迎接,秦桧却只让一些官员穿着朝服引导,把国书送进宫里。 在接受国书的前一天,皇帝下诏,准备割让河南、陕西的旧地,还答应送回宋徽宗的梓宫以及宋高宗的母亲和兄弟的遗体,一开始什么都没要求。 因为参知政事李光素当时有一定的威望,所以让他押送和议的榜文,以平息谣言。皇帝还下诏书赏赐三大将。

话说九年后,金人把河南、陕西的地盘还给了我们。朝廷派王伦当枢密院签书事,让他去迎接皇陵,迎接太上皇和皇太后回京,并且负责交接地界。蓝公佐跟着他一起去了。大宗正事士亻褭(注:此字无法准确显示,应为“诜”字)和兵部侍郎张焘则去祭祀八陵。皇上对宰相们说:“河南刚收复,应该让那边的官员专心安抚百姓,鼓励他们务农种桑,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用当地人来守卫当地,千万不能把东南的钱财都搬过去,空虚了内部去应付外部。”皇上虽然表面上同意秦桧议和,心里其实很怀疑金人的诚意,一直没放松戒备。

那时候张浚在永州,他赶紧上奏章,力劝皇上引以为戒,不要重蹈石晋和刘豫的覆辙。他还私下给孙近写信,说:“像当初秦国灭亡那样的大祸,都是因为发现得太晚,所以才酿成大祸。”徐俯在守上饶,南雄府帅在广东,岳飞在宣抚淮西,他们都借着祝贺朝廷的奏章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徐俯说:“祸福总是相互依存的,真假难辨啊!”南雄府帅说:“信也好,不信也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算虞舜时代十二个州都归顺了王化,可商纣王那六百里土地,也要想想你欺骗别人的后果啊!”岳飞说:“暂时解救危难,避免灭顶之灾,这还可以;想要长远考虑,维护国家的尊严,恐怕很难做到啊!” 还有像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光远,澧州推官韩紃,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庆,他们都认为金人不可信;迪功郎张行成还上书献上了二十篇《询荛书》,大意是说,自古以来讲和,没有一个最终不变的,书中都列举了各种预备的策略。秦桧把这些人都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韩紃还被贬到循州去了。

七月,兀术杀了金国的三省事宗磐和左副元帅挞懒,还把王伦扣押在中山府。原来兀术认为归还土地这件事是王伦和宗磐、挞懒两个人主导的,怀疑他们另有图谋。王伦曾经秘密向朝廷报告过情况,秦桧根本没放在心上,反而催促王伦赶紧回来。当时韩世忠建议趁金兵松懈的时候发动袭击,秦桧却说《春秋》里记载不打丧事中的国家,这正好符合皇上的意思,于是这事儿就算了。

十年过去了,金人果然撕毁盟约,分兵四路入侵。兀术攻打东京,葛王占据南京,李成攻占西京,撒离喝直逼永兴军。河南好几个郡县接连失守。皇帝这才大吃一惊,下诏书谴责兀术。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以前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主张。事情稍微有点变化,就更换宰相,后来的人未必比前任更贤明,而且还排挤异己,这样一来,几个月都定不下来政策,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皇帝对此表示赞同。秦桧却极力压制其他人的意见,始终坚持议和的主张,而王次翁说没有明确主张,其实是暗指秦桧。于是秦桧的地位再次稳固,他把持朝政长达十八年,谁也撼动不了他。

六月,秦桧上奏说:“德行没有永恒的老师,以善为师才是正道。我前些日子看到挞懒有割地议和的意思,所以建议陛下收复河南故土。现在兀术杀死了他的叔父挞懒,蓝公佐投降,和议已经破裂,所以我建议陛下制定出兵讨伐的计划,希望能够在江边召集诸位将领,共同努力讨伐金兵。”但最终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闰六月,赵鼎被贬到兴化军,说是因为王次翁受了秦桧的指使,说他图谋再次启用赵鼎。反对秦桧的人仍然不停地谏言,不久王次翁也被贬到潮州。

这时候,张俊攻克了亳州,王胜攻克了海州,岳飞攻克了郾城,差点就活捉了兀术。张浚在长安取得了胜利,韩世忠在泇口镇打胜仗,各路将领都捷报频传,可是秦桧却坚决主张班师回朝。九月,朝廷下诏令岳飞回行在,杨沂中回镇江,吴璘回池州,刘锜回太平州。岳飞的军队听到诏令,军旗倒下,队伍混乱不堪,岳飞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于是淮宁、蔡州、郑州又落入金人手中。朝廷以明堂恩赐秦桧为莘国公。十一年,兀术再次兴兵,攻占了寿春,进入庐州,诸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多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杨沂中在拓皋与金军作战,又打败了他们。秦桧却突然命令杨沂中和张俊立即班师回朝。韩世忠听到这个消息,就停止了进攻,驻扎在濠州不动;刘锜听到这个消息,放弃了寿春而回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兵了。

四月,秦桧想要把所有将领的兵权都收回来,给事中范同给他出了个主意,秦桧采纳了。他偷偷地奏请皇上召见三位大将,说是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都升任枢密使,岳飞当了副使,宣抚司的军队也归枢密院管辖了。六月,秦桧自己升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还被封为庆国公。 《徽宗实录》写好了,他又升任少保,还加封为冀国公。之前,莫将和韩恕出使金国,结果被扣在了涿州。这时候,金兀术想和谈了,就把他们放了回来。秦桧又奏请皇上派刘光远、曹勋去金国谈判,还派魏良臣当通问使。没过多久,魏良臣就和金国的使臣萧毅他们一起回来了,他们提议以淮河为界,并且要求割让唐州和邓州。 接着,秦桧又派何铸去金国回访,答应了金国的要求。

十月,秦桧开始陷害岳飞。他指使谏官万俟卨罗织岳飞的罪名,张俊又诬告岳飞以前的部将张宪谋反,于是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都被关进了大理寺,皇上还命令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卿周三畏审问他们。十一月,李光被贬到藤州,范同被免去了参知政事的职务。范同虽然也支持和议,但因为自己上奏的事情,秦桧忌恨他。十二月,岳飞被杀害了。秦桧说岳飞多次说和议策略失误,而且曾经上奏请求确定皇位继承人,这些都和秦桧的想法大相径庭,所以一定要杀了他。何铸和周三畏一开始审问,岳飞很久都不认罪;后来万俟卨进了大理寺,案子就上报了。他们诬告岳飞曾经自己说过“我和太祖皇帝都在三十岁的时候被封为节度使”,说这是指责皇帝,又说岳飞受命却没有救援淮西,最后判处岳飞死刑,在狱中赐死了他。岳云和张宪也在闹市被杀害了。全国上下都为岳飞感到冤枉,听到的人都流泪不止。岳飞的死,张俊也出了大力,具体情况记载在《岳飞传》里。

十二年,胡铨又被发配到新州去了。八月,徽宗皇帝和显肃皇后、懿节皇太后(的梓宫)到了行在(临时皇宫)。太后回到了慈宁宫。九月,(秦桧)被加封为太师,晋封为魏国公。十月,又晋封为秦、魏两国公。秦桧因为自己跟蔡京、童贯一样被封为两国公,就请求把自己的母亲也封为秦、魏国夫人。他儿子秦熺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第一名! 他家的一个客人何溥也去南省考试,也是第一名! 这秦熺其实是王氏的私生子,秦桧的老婆是王氏的妹妹。王氏自己没儿子,又因为当了官夫人而特别嫉妒,秦桧在金国的时候,就把秦熺过继给了秦桧。秦桧回来后,家人把秦熺介绍给他,秦桧高兴坏了。

因为和议又谈成了,秦桧更加痛恨以前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之前赵鼎被贬到潮州,王庶被贬到道州,胡铨再次被贬到新州。现在,他们都得到赦免,以后也不用再追究了。曾开、李弥逊都被罢官了。张俊本来是支持和议的,做了官一年多还不想走,秦桧就让江邈上奏章把他给罢免了。

十三年,开始有人上报瑞雪,这报雪的习惯是从秦桧开始的。 以前报日食,结果却没看见日食,从那以后,关于日食的奏报就很少见了。彗星倒是经常出现,有个叫康倬的官员上书说彗星没什么可怕的,秦桧非常高兴,特意提升了他的官职。楚州报告说盐城县的海水清澈见底,秦桧请求皇上嘉奖,皇上没同意。虔州知州薛某发现一棵树干里刻着“天下太平年”几个字,皇上就下令把这事儿记入史馆。 于是,就开始大肆粉饰太平,各种仪式,像乡饮酒礼、耕籍礼之类的,都搞得非常隆重,完全是为了在临安苟且偷安。从那以后,皇帝再也不去江边巡幸了,而各种祥瑞的奏报却天天都有了。

洪皓从金国回来,名声特别好,结果金国的权臣粘罕的亲信室捻(室捻是粘罕身边的人)给他使了个绊子,把他从翰林院赶走了,不到一个月就把他给弄走了。一开始,粘罕带兵到淮河边上,秦桧曾经给他写过檄文,被室捻看到了,所以室捻借洪皓回朝的机会,向秦桧通风报信。秦桧以为这事儿没人知道,听了洪皓的话后,心里非常生气,就让李文会出来批判洪皓。

胡舜陟因为批评朝政被抓起来判了死刑,张九成因为传播一些对朝廷不好的言论被贬官,连僧人宗杲也被流放,这些人都是因为言语得罪了秦桧。张邵也因为跟秦桧说金人想把钦宗皇帝和皇室成员接回去,被秦桧斥责为在背后说坏话。高宗绍兴十四年,黄龟年因为以前批评过秦桧而被贬官。福建、浙江发大水,右武大夫白锷说了一句“燮理乖谬”(治理失误),结果被流放到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在墙上写了“夫差,尔忘越王杀而父乎”(夫差,你忘记越王勾践杀你父亲了吗)这句话,被打了板子,流放到吉阳军。

老将解潜因为不附和秦桧的意见被罢官,在家闲居;辛永宗在边疆带兵,也因为不附和秦桧的意见,解潜逃到南安死了,辛永宗被流放到肇庆死了。赵鼎、李光都两次被流放到海外。洪皓被处罚,是因为白锷推荐了他,李光在藤州写诗歌讽刺秦桧,被当地官员告发。

之前,有人提议让国公出任宰相,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等七个人在礼仪方面跟秦桧意见不合,于是吴表臣等人因为讨论不吉利,包庇赵鼎都被罢官。一开始,秦桧向上奏说:赵鼎想立皇太子,这是认为皇上不会有儿子,应该等到皇上有了亲生儿子再立太子。于是秦桧就唆使御史中丞詹大方说赵鼎图谋不轨,用心险恶,和范冲等人都有异心,想趁机得到好处。范冲以前做过资善大夫,所以詹大方便诬陷他。后来,监察御史王镃说皇帝还没有儿子,应该祭祀高禖,皇上就下令在圜丘东边修建祭坛,这些都是秦桧的主意。

台州有个叫曾惇的人,献诗给秦桧,称赞他是“圣相”。那些巴结秦桧的人,觉得用皋陶、夔龙、后稷、契这些古代贤臣来比喻他都不够格,非要叫他“元圣”,可见这拍马屁拍得多厉害。秦桧还要求禁止民间野史的流传。他又让自己的儿子秦熺当上秘书少监,还让他负责编修国史,并且让秦熺上交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十二年共五百九十卷的《日历》。秦熺趁着太后北还的机会,自己写了两千多字歌颂秦桧的功德,还让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把这东西呈给皇帝,结果这俩人也都升官了。自从秦桧第二次当宰相后,凡是以前那些罢免他宰相职务的诏书和奏章,只要稍微提到了秦桧,都被他找出来烧掉了,很多日历和当时的政事记录都丢失了。从那以后,所有的记录都是秦熺写的,哪还有公正客观的说法啊!到了冬天十月,右正言何若说程颐、张载的遗书是专门曲解经义的邪说,大力禁止,谁也不敢反对。

十五年,秦熺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四月,皇上赐给秦桧一座豪华府邸,还派教坊乐队演奏着带他进府,赏赐给他大量的钱财、丝绸和布匹,数量还不一样。六月,皇上亲自到秦桧府上做客,秦桧的妻子、儿女和孙子都受到了皇上的恩赐。秦桧之前就禁止民间私撰史书,到了七月,他又当着皇帝的面说私史会危害正道。这时候,司马伋站出来说《涑水记闻》不是他曾祖父司马光的著作,后来李光家里也把司马光收藏的万卷书籍都烧了。十月,皇上亲自题写了“一德格天”四个字,作为秦桧府邸的匾额。十六年正月,秦桧在家中建立了家庙。三月,皇上赐给他祭祀用的器皿,这可是从秦桧开始,才有了将相被赐祭器的先例。

之前,因为出现了彗星,皇上就征求大家的意见。张浚上奏章说:“现在的情况就像在脑袋、眼睛、心脏和腹部长了个大毒疮,不把它切除干净,就永远不会好。我希望朝廷能早做准备,否则将来要是国家战败,反而会把责任怪罪到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身上。”秦桧早就对张浚怀恨在心,这下更是勃然大怒,立刻罢免了张浚的兵权,把他贬到连州,后来又把他贬到永州。

十七年,秦桧被封为桧益国公。五月,洪皓被贬到英州。八月,赵鼎死在吉阳军。那年夏天,本来上面有旨意说赵鼎赦免了,以后不再追究,还下令每月都上报他的生死情况。赵鼎知道这事儿,结果绝食而死。从赵鼎被贬之后,他的门生故吏都被牵连,即使只是听说赵鼎死了而叹息的人,也被治罪。吕颐浩的儿子吕摭也被发配到藤州。十二月,进士施锷献上《中兴颂》《行都赋》和《绍兴雅》十篇,从此被免除考试。从这以后,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越来越多。皇上还特地在秦桧府上设宴,让百官一起庆祝下雪。

十八年,秦桧的儿子秦熺当上了枢密院事。秦桧问胡宁:“外面的人怎么说?”胡宁说:“大家觉得您当宰相,肯定不会像蔡京那样。”五月,李显忠上书主张恢复中原,结果被革职,还被赐予祠禄(退休待遇)。六月,迪功郎王廷珪因为写诗送胡铨,被发配到辰州。闰八月,福州说老百姓采集竹实,有上万斛,用来救济饥荒。十一月,胡铨从新州被贬到吉阳军,罪名是写诗歌颂扬、诽谤讪谤朝廷。

十九年,皇帝下令画秦桧的画像,还亲自写了赞词。这一年,湖广、江西、建康府都报告说下了甘露,各郡都奏报监狱空空如也。皇帝曾经对秦桧说:“以后要是哪个地方奏报监狱空了,就要让监司去查实。如果是假的,就严惩,还要让御史台去调查。如果不惩戒这种行为,以后就会出现各种虚报甘露、瑞芝之类的现象,弄虚作假,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皇帝虽然很宠信秦桧,但也不是可以蒙蔽欺骗的。十二月,禁止私自编写野史,允许百姓举报。

话说二十年正月,秦桧上朝的时候,殿前的一个小兵叫施全,刺杀秦桧没刺中,结果被五马分尸示众了。从那以后,秦桧每次上朝,都要带五十个士兵拿着长棍子保护自己,生怕再有人行刺。 同一个月,有个叫曹泳的告了李光和孟坚,说他们俩在给秦桧写的私人传记里,说了秦桧不少坏话。这事儿查清楚了,李光已经跑路很久了,朝廷就下令别再追究他了;孟坚被发配到峡州;还有八个朝臣因为跟这事儿沾边,都被降职处罚;胡寅也被发配到新州。曹泳因为告发了李光和孟坚,反而升官了。

五月,秘书少监汤思退建议把赵氏家族的兴衰史交给史馆保存。六月,秦熺升任少保。 这年头,告状可真不少。郑炜告了他老乡,福建安抚司的官员吴元美,说吴元美写了一篇《夏二子传》,暗讽秦桧是蚊子、苍蝇。 郑炜还说,吴元美家里建了个“潜光亭”和“商隐堂”,说“潜光”是暗指党锢,有心要支持李党;“商隐”是暗指商鞅,没安好心,想搞秦桧。秦桧一听,气得不行,就把安诚、汪大圭流放,惠俊、刘允中被斩首,径山寺的僧人清言被刺字,都是因为他们说了秦桧的坏话。 这时候秦桧的病刚好点儿,上朝的时候可以坐轿子了,还得让两个孙子搀扶着,连朝拜都不用行。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二十一年,有个朝散郎王扬英上书推荐秦熺当宰相,结果秦桧直接把王扬英发配到泰州去了。

公元1122年,又发生了王庶的两个儿子,还有奇、荀、叶三省、杨炜、袁敏求这四个人被关进大牢的事儿,他们都被指控是诽谤朝廷。杨炜还因为曾经去过李光、萧振家里,谈论朝政,被牵连进去。结果李光被永不录用,萧振被贬到池州去了。

公元1123年,秦桧让人去谢伋家里抄家,搜出了綦崈礼收受的御笔,然后呈交上去。秦桧当初被罢相的时候,皇上还责备了他,现在秦桧想把这事儿抹掉。这一年,进士黄友龙因为诽谤朝廷,被刺配到岭南;内侍裴咏因为批评秦桧,被发配到琼州。

公元1124年二月,杨炬因为弟弟杨炜以前犯的事儿,死在了宾州,杨炬本人也被发配到邕州。何兑因为告发他的老师马伸,说马伸给金人写信请求保全赵氏宗室,想以此分秦桧的功劳,结果何兑被发配到英州。三月,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进士考试,殿试都考了第一名,秦桧的堂兄弟秦焞、秦焴,还有他的姻亲周夤、沈兴杰也都考中了,当时很多读书人都觉得很不公平。当时的考官是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魏师逊他们刚知道自己要当考官的时候,就对别人说:“咱们这下要发财了!”到了廷试的时候,秦桧又奏请让汤思退负责编排考卷,魏师逊负责详细审查。秦埙和第二名曹冠策都擅长专门的学问,张孝祥的考卷则主张推崇德高望重的老臣,并且提及保全赵氏宗室的事。皇上看秦埙的考卷,都是秦桧和秦桧儿子秦熺的说辞,于是就让张孝祥考第一,把秦埙排到第三。没过多久,秦埙就被任命为实录院修撰,这宰相的子孙一起担任史官的职位,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六月,因为王循友以前在建康做官时得罪了秦桧的家族,王循友被发配到藤州。八月,王趯因为替李光求情,想让他搬到京城来住,结果王趯被发配到辰州。郑玘、贾子展因为在聚会上说了些嘲笑秦桧,调侃议和的玩笑话,郑玘被发配到容州,贾子展被发配到德庆府。方畴因为和胡铨通信,被发配到永州。十二月,魏安行、洪兴祖因为广泛传播程瑀的《论语解》,魏安行被发配到钦州,洪兴祖被发配到昭州。程纬也被发配,因为他对皇上无礼。

皇上曾经跟秦桧说:“最近轮到大臣们上朝说话,很多人找借口推脱。百官轮值上朝,就是为了听听一些没听过的新鲜事儿,你应该好好约束约束他们,让他们积极点。”秦桧自从当权以来,就堵住所有人的嘴,蒙蔽皇上的眼睛和耳朵,凡是有人敢进言,不是歌颂秦桧的功劳,就是搬弄是非,攻击那些好人。所以大家都不敢说话,怕触怒秦桧,不敢谈论国家大事,只能说些修建金库、禁止戴鹿胎做的帽子之类的琐事,敷衍了事。皇上点到他,其实也是防着他秦桧专权独断。

衢州那边闹起了盗贼,秦桧派殿前司的将领辛立带了一千人去抓捕,却没向皇上汇报。晋安郡王进宫侍奉皇上时,把这事儿说了,皇上大吃一惊,就问秦桧怎么回事。秦桧说:“这事儿不值得惊动皇上您老人家,所以就没敢汇报,盗贼平定了再奏报吧。”等秦桧退朝后,查清是晋安郡王告的状,就上奏说晋安郡王在服丧期间不应该领俸禄,每月少发二百缗钱。皇上就从内库拨款补给了他。

二十五年二月,因为沈长卿以前跟李光启一起批评过和议,又和芮烨一起写了一首《牡丹诗》,里面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这样的句子,被邻居告发了,沈长卿被贬到化州,芮烨被贬到武冈军。静江府有个驿站叫秦城,知府吕愿中带着属下一起作了一首《秦城王气诗》来讨好秦桧,只有刘芮、李燮、罗博文三个人没写。吕愿中因为这事儿被朝廷召见。还有张扶建议秦桧乘坐金根车,还有人请求设置益国官署,甚至有人建议给秦桧九锡,秦桧对此都安然处之。十月,秦桧下令禁止专门研究经学的。他还把太庙里的灵芝画在旗子上,凡是各地进献的祥瑞之物,像瑞木、嘉禾、瑞瓜、双莲等等,都画在旗子上。

赵令衿读了秦桧写的《家庙记》,嘴里念叨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句话,结果被汪召锡告了一状。御史徐嚞又说赵鼎的儿子赵汾和赵令衿饯别时送了很多礼物,肯定有阴谋,于是皇上就下令把赵令衿抓到大理寺,关进了南外宗正司。秦桧在一德格天阁上写下了赵鼎、李光、胡铨的名字,非要弄死他们不可。赵鼎已经死了,秦桧还耿耿于怀,就想把赵汾也给灭了。秦桧最恨张浚,所以赵令衿的案子,张宗元的罢官,都牵连到了张浚。张浚在永州,秦桧又让他的心腹张柄去当潭州知州,和郡丞汪召锡一起盯着张浚。最后,他们逼着赵汾自己承认,他和张浚、李光、胡寅密谋造反,还说当时一大批贤士,足足五十三个人都参与了。案子结了,秦桧却病倒了,连字都写不了了。

这个月乙未日,皇上到秦桧家里去看他病情,秦桧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哭个不停。秦桧的儿子秦熺请求皇上让他接替父亲的相位,皇上说:“这事儿你不用管。”皇上就让权直学士院的沈虚中起草了秦桧父子退休的诏书。秦熺还不死心,又派儿子秦埙和林一飞、郑柟晚上去找台谏徐喜、张扶,想让他们上奏请皇上让他当宰相。丙申日,皇上诏令秦桧加封建康郡王,秦熺升任少师,然后他们父子都退休了,秦埙、秦堪都被任命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当天晚上,秦桧死了,享年六十六岁。后来又追封他为申王,谥号忠献。

秦桧当了那么多年宰相,足足十九年,他专权跋扈,心怀鬼胎,误国殃民,不顾人伦道德。朝中忠臣良将,被他杀得差不多了。那些愚笨无耻之徒,都成了他的爪牙,争着陷害好人邀功请赏。他诬陷人的手段,简直是无中生有,动不动就说别人诽谤、指责、怨恨朝廷,或者结党营私,甚至说人家居心叵测,想谋反!所有奏章,都是秦桧自己起草然后让别人签名的,大家都说:“这分明是秦桧的笔迹!”他的爪牙遍布京城,稍微有点议论,就抓起来严办,而且还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人。他还暗中收买内侍和御医王继先,打探皇帝的动向。各地奏报,都得经过他审核,没有一样能直接呈到皇帝面前的。秦桧死后,皇帝才跟别人说起这些事。

秦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故意让那些有才能的人长期闲置不用,有的甚至十年都升不了官。而那些巴结他的人,则立刻被提拔重用。从他独揽大权到死的那一天,一共换了二十八个同僚,没有一个有好名声的。那些性格懦弱、容易控制的人,比如孙近、韩肖胄、楼炤、王次翁、范同、万俟卨、程克俊、李文会、杨愿、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余尧弼、巫伋、章夏、宋朴、史才、魏师逊、施钜、郑仲熊等等,都被他从闲散职位提拔起来,迅速进入权力中心。这些人当了官以后,就只会唯唯诺诺。他还经常让言官弹劾别人,然后又通过政府渠道给予这些人赏赐。那些从御史中丞、谏议大夫升迁的人,一共有十二个,但这些人上任没多久就被罢免了,有的一个月,有的半年。只有王次翁当了四年,因为在金人毁约的时候,他坚持反对议和,所以秦桧才对他另眼相看。秦桧贪赃枉法,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就连外国的珍宝,在他死后都源源不断地送进他家。有人说,秦桧当政期间,每天都在打造酒具,收藏字画,这只是他贪婪腐败的冰山一角而已。

金国的奸臣秦桧,心肠狠毒,就像悬崖峭壁下的陷阱一样,深不可测,让人防不胜防。他跟朝中大臣议事的时候,从来不会正面辩驳,而是用一两句话巧妙地挤兑对方。有一次,李光跟秦桧争论,说话还比较尖锐,直接批评了秦桧,秦桧却一句话也不回。等到李光说完,秦桧才慢悠悠地说:“李光没有做臣子的礼数!”皇上听了这话,就开始生气了。秦桧陷害忠良之士,大多都是用这种手段。他晚年更加残暴,接二连三地制造冤狱,而且还喜欢听信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根本不加掩饰。

可是,即使秦桧死了,他的儿子秦熺被废了,他的党羽们还是继承了他的做法,拼命主张议和,想方设法地窃取相位,这样的人有好几个呢!直到孝宗皇帝即位,才彻底清除掉了秦桧的余孽。开禧二年四月,朝廷追回了秦桧的王爵,还把他的谥号改成了“谬丑”。到了嘉定元年,史弥远又上奏,请求恢复秦桧的王爵和赠谥。 “桧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同列论事上前,未尝力辨,但以一二语倾挤之。” “然桧死熺废,其党祖述余说,力持和议,以窃据相位者尚数人,至孝宗始荡涤无余。开禧二年四月,追夺王爵,改谥谬丑。嘉定元年,史弥远奏复王爵、赠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