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神宗的皇后,向氏,是河内人,出身宰相曾敏中的曾孙女。治平三年,她嫁给了当时的颍王(宋神宗),被封为安国夫人。神宗登基后,她被立为皇后。

后来神宗身体不好,皇后向氏积极参与了由宣仁皇后主导的确定皇位继承人的事宜。哲宗即位后,向氏被尊为皇太后。宣仁皇后想让向太后住进修缮好的庆寿宫旧址,但向太后说:“哪有婆婆住在西边,儿媳妇住在东边的道理?这会乱了长幼尊卑的规矩!”所以她没搬,就在庆寿宫的后殿——隆祐宫住了下来。 哲宗要为皇后和诸位皇子选妃的时候,向太后还特意嘱咐自己的家族,不要把自家女儿送去参加选秀。 她家族里有些人想借着皇后的关系,用恩情换取官职,或者为家族子弟谋求京官的职位,还谎称有皇太后特批的旨意。向太后一听就说:“我们家族从来没用过这种办法,怎么能用私情去违反国家法度呢?” 一句话就把这事儿给堵死了。

哲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向太后独自一人果断地决定迎接端王(宋徽宗)继承皇位。当时章惇反对,但没能阻止她。

徽宗即位后,向太后请求参与处理军国大事,但后来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徽宗哭着请求她,好半天向太后才答应。 在绍圣、元符年间,章惇排挤了不少贤良的大臣,向太后慢慢地把他们都重新启用。 那些什么在御正殿举行仪式、避讳皇室成员的名字、过生日之类的旧例,向太后一个都没用。 但只要听到徽宗要召见老臣、减轻赋税徭役、爱护百姓、崇尚节俭这些事,向太后的脸上就会露出喜悦的神色。仅仅过了六个月,向太后就主动把权力还给了徽宗。

明年的正月,他(指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驾崩了,享年五十六岁。皇帝(指宋哲宗)一直很思念他,于是多次加恩于他岳父家的宗良和宗回两人,都让他们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并封郡王。而从神宗的母亲敏中皇后往上数三代,也都追封了王爵,这可是非常特殊的恩典啊!

宋哲宗的钦成皇后,是开封人。她父亲崔杰早逝,母亲李氏改嫁给了朱士安。皇后从小是在她舅舅任氏家里长大的。熙宁年间,她入宫做了御侍,后来升为才人、婕妤,生下了哲宗皇帝、蔡王赵似和徐国公主,最后被封为德妃。哲宗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妃。当时宣仁皇后和钦圣皇后都还活着,地位尊贵,所以钦成皇后的称号还没到最高等级。元祐三年,宣仁皇后下诏说:《春秋》里讲“母以子贵”,她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典故,想尽力提高钦成皇太妃的地位。于是,她的车舆、仪仗、服饰,都跟皇后一样了。到了绍圣年间,钦圣皇后又下令在宫里给她修建宫殿,把她的车改成了舆,出入都走宣德东门,百官上奏章时都称她为“殿下”,并且把她的住所叫做圣瑞宫。 同时,追封她的父亲崔杰、舅舅任氏以及继父朱士安,官职都追赠到了师保。徽宗即位后,对她的礼仪更加恭敬。崇宁元年二月,她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后来被追封为皇后,皇帝还给她上了尊贵的谥号,陪葬在永裕陵。

宋徽宗的钦慈皇后,也是开封人。她从小就聪明颖慧,庄重稳重,被选入宫中做了御侍。生下徽宗后,被封为美人。徽宗皇帝驾崩后,她守在陵寝,思念着过去的恩情,吃得很少,人也消瘦了很多。宫人给她送粥和药,都被她挥退了,说:“能早些侍奉先帝,我就心满意足了!”没过多久,她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二岁。建中靖国元年,她被追封为皇太后,皇帝还给她上了尊贵的谥号,陪葬在永裕陵。

林贤妃,是南剑人,她是三司使林特之孙女,司农卿林洙的女儿。她年轻时被选入宫,长大后受到皇帝的宠幸,被封为永嘉郡君,后来升为美人。她生下了燕王赵俣、越王赵偲和邢国公主,最后被封为婕妤。元祐五年,她去世了。皇帝下诏用一品礼仪把她葬了,并追赠她为贵仪,后来又追赠她为贤妃。

武贤妃啊,一开始是通过选秀进宫的。到了元丰五年,她被提升为才人。后来生下了吴王赵佖和贤和公主。她一路升迁,当上了美人、婕妤。徽宗皇帝登基后,她又升为昭仪,最后是贤妃。大观元年她去世了,皇帝亲自去祭奠,还停朝三天,追谥为惠穆贤妃。

哲宗皇帝的昭慈圣献孟皇后,是洺州人,是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侯、后来追赠太尉的元之孙女。

话说哲宗皇帝长大后,他奶奶宣仁高太后就选了一百多个世家小姐进宫。孟皇后当时十六岁,宣仁太后和钦圣向太后都很喜欢她,亲自教她规矩礼仪。元祐七年,太后跟宰相们说:“孟家姑娘很懂规矩,应该立她为皇后。”然后就让学士们起草册立皇后的诏书。因为觉得近些年来的礼仪太简略了,太后又下令让翰林院、谏院、给事中和礼部官员一起讨论制定册立皇后的六礼程序。到了正式册立皇后的时候,皇帝任命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兼任太尉,负责迎娶皇后;同知枢密院韩忠彦兼任司徒,协助他;尚书左丞苏颂兼任太尉,负责送聘礼;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兼任司徒,协助他;尚书右丞苏辙兼任太尉,负责通报婚期;皇叔祖宗景兼任大宗正卿,协助他;皇伯祖宗晟兼任太尉,负责迎娶皇后;翰林学士范百禄兼任宗正卿,协助他;吏部尚书王存兼任太尉,负责送聘礼;权户部尚书刘奉世兼任宗正卿,协助他;翰林学士梁焘兼任太尉,负责纳采、问名;御史中丞郑雍兼任宗正卿,协助他。皇帝亲自在文德殿册立孟氏为皇后。宣仁太后对皇帝说:“找到一个贤惠的妻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后来,皇后的父亲被封为宗仪使、荣州刺史,母亲王氏被封为华原郡君。

话说过了很久,刘婕妤得到了皇上的宠爱。到了绍圣三年,皇后去景灵宫上朝,事情办完后,皇后就坐下了,其他的嫔妃都站着侍候,只有刘婕妤背对着皇后站在帘子底下。皇后身边的宫女陈迎儿呵斥了她,但她根本不理睬,宫里的人都为此感到生气。

冬至那天,皇后去隆祐宫朝见钦圣太后。皇后坐的椅子还没漆上金饰,按宫里的规矩,只有皇后才能坐这种椅子。刘婕妤却坐在和皇后一样的椅子上,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她的侍女赶紧给她换了张椅子,但新的椅子也和皇后的椅子一样。大家心里都很不平衡,于是就有人开始喊:“皇太后来了!”皇后赶紧站起来,刘婕妤也跟着站起来,然后两人又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可能有人把刘婕妤的椅子撤掉了,结果她直接摔在了地上。刘婕妤气不过,就不再上朝了,哭着向皇上告状。内侍郝随劝慰刘婕妤说:“别为这事儿闷闷不乐,你还是抓紧时间生个孩子吧,这皇后之位迟早是你的。”

这会儿,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生病了。皇后有个姐姐懂医术,以前皇后重病的时候,她都出入宫禁来照顾皇后。这次公主吃药不见效,皇后姐姐就用道家的符水来治病。皇后很吃惊地说:“姐姐难道不知道宫里规矩森严,和外面不一样吗?”她让左右的人把符水藏起来,等到皇上来了之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皇上。皇上说:“这都是人之常情嘛。”皇后就在皇上面前展示了那道符。宫里的人都在传这件事,说这是妖魔鬼怪作祟的开始。没过多久,皇后的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姑法端和供奉官王坚为皇后祈祷祭祀。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皇上就下令让内押班梁从政和御药院管事苏珪,还有皇城司的人一起调查这件事,抓捕了近三十个宦官和宫女,严刑拷打,手段极其残忍,很多人被打得肢体残缺,甚至有人被割掉了舌头。

审讯结束后,皇上让侍御史董敦逸复核案卷。那些罪犯被带到庭下,个个气息奄奄,没有一个人能发出声音。董敦逸拿着笔犹豫着要不要判决,郝随等人就威胁他。董敦逸害怕祸及自己,就按照他们的意思写好了奏章上报。皇上最终下令废黜皇后,让她搬到瑶华宫居住,封她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号冲真。

话说一开始,章惇就诬陷宣仁皇后有废立皇后的计划,后来又借着这件事把宣仁皇后抓了起来。章惇还暗中巴结刘贤妃,想让她当皇后,于是就和郝随合伙陷害皇后,搞得天下人都觉得冤枉。有个叫敦逸的官员上奏说:“废掉皇后这件事,是有原因的,情理上也能说得通。但是,诏书下达的那天,天都阴沉沉的,这说明老天爷都不想废掉皇后;百姓们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这说明老百姓也不想废掉皇后啊!”他还说:“我仔细审查了这件案子的卷宗,我怕会得罪天下人和后世啊!”皇帝说:“敦逸这个人,不能再让他在言官队伍里待着了。”曾布就说:“陛下您当初说皇城狱里的案子是近臣们乱搞的,所以才让敦逸去调查,现在您又贬了调查的官员,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皇帝这才作罢。后来,皇帝也后悔了,说:“章惇害苦我了!”

元符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钦圣太后想把宣仁皇后重新立为皇后。正好有个老百姓上书,为皇后说话,皇帝就给他官做。于是,皇帝下诏让皇后回到宫里,尊号为元祐皇后,因为那时候刘贤妃已经号称元符皇后了。到了崇宁年间,郝随又唆使蔡京再次废掉皇后。有个叫冯澥的昌州判官上书说皇后不应该复位。朝中的大臣钱遹、石豫、左肤等人,也一起上奏说韩忠彦等人相信一个老百姓的胡言乱语,重新立已经废掉的皇后,是为了邀功请赏,根本不顾大义。蔡京和执政的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都赞成这个说法。徽宗皇帝也同意了,下诏按照绍圣年间的诏书,让皇后回到瑶华宫居住,并且赐给她“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的称号。

靖康年间,瑶华宫失火了,皇后搬到了延宁宫;延宁宫也失火了,皇后只好搬到相国寺前面的一所私宅里住。金兵围困汴京的时候,钦宗皇帝和近臣们商量着要再次恢复皇后的身份,尊她为元祐太后。可是,诏书还没下达,京城就被金兵攻破了。当时后宫里所有有位号的妃嫔都被金兵掳掠北迁,只有皇后因为被废黜而幸免于难。后来,张邦昌篡位称帝,尊皇后为宋太后,把她迎进延福宫,百官都去朝拜她。胡舜陟、马伸又劝张邦昌说,处理政事应该听取皇后的意见。张邦昌于是再次尊皇后为元祐皇后,把她迎进皇宫,让她垂帘听政。

后来听说康王在济州,朝廷就派尚书左丞冯澥、右丞李回和康王的兄子(一个很忠厚的人)带着圣旨去迎接他。还派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带兵护卫,又派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去路上迎接。很快,康王就下诏书,宣布登基的消息,传遍全国。康王到了南京,朝廷又派宗室大臣和内侍邵成章带着玉圭、宝玺、皇帝的仪仗和服装去迎接他。康王登基当了皇帝,改元(改年号)。当天,太后就正式被尊为元祐太后。可是尚书省的人说,“元”字和先帝的名字有冲突,建议改成太后居住的宫殿的名字,于是就改称隆祐太后。

皇上打算去扬州,就命令郭仲荀护送太后先走,住在扬州州府。这时张浚建议先确定六宫(后宫)的居住地,于是皇上就下令让康王的兄子护送太后去杭州,还让苗傅担任护卫部队的统制。一年多以后,苗傅和刘正彦造反了,他们要求太后临朝听政,还要求立皇子。太后对他们说:“从蔡京、王黼开始就违背祖宗的规矩,童贯又惹出边境战争,导致国家陷入混乱。现在皇帝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被黄潜善、汪伯彦误导了,他们已经被罢免了。”苗傅他们坚持要立太子,太后说:“现在外面还有强大的敌人,我一个女人抱着三岁的孩子临朝听政,怎么号令天下呢?”苗傅他们哭着请求,太后坚决拒绝。皇上听说情况紧急,就下诏把皇位禅让给太子,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朱胜非建议让大臣们可以单独面见太后陈述政事,还每天让苗傅党羽中的一人进宫面见太后,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太后同意了,每次见到苗傅他们,都非常温和地安慰他们,苗傅他们都很高兴。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当时被困在苗傅的军队里,朱胜非想办法把她救了出来。太后召见了她,鼓励她赶紧让韩世忠来勤王,平定叛乱。梁氏迅速赶回韩世忠的军队,把太后的意思告诉了他。韩世忠他们于是带兵前来勤王,叛军害怕了。朱胜非他们又用恢复帝位为诱饵,让王世修起草奏章呈给太后。太后高兴地说:“我的责任完成了。”她又写信催促皇上回宫,想要撤帘归政。皇上让朱胜非请求太后出来一趟,然后才下令撤帘。当天,皇上还尊封太后为皇太后。

太后听说张浚是个忠义之士,很想见见他,皇上就派人把张浚叫进宫里来了。承议郎冯楫曾经写信给苗傅他们,劝他们复辟,皇上当时还不知道这事儿,太后把这事儿说了,冯楫就升官了。

皇上到建康去了,让签书枢密院事郑瑴护送太后随后出发。等郑瑴到了建康,皇上就带着一帮大臣到郊外迎接太后。正赶上防秋要紧,皇上就命令刘宁止负责江浙地区的防务,护送太后去洪州,除了参与军事的官员,其他所有部门的官员都跟着去了。皇上还让滕康、刘珏暂时负责三省枢密院的事务,跟着一起走,所有各地奏章、吏部任命、举荐、奖赏之类的,都归他们管。皇上还命令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带着一万兵马护送太后。皇上担心敌人会来进攻,就偷偷地告诉滕康、刘珏,遇到紧急情况就听太后的命令,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路过落星寺的时候,船翻了,宫女淹死的有十几个,只有太后的船没事。

到了洪州以后,有人说:“金兵从蕲州、黄州渡过长江,陆路走两百多里就能到洪州。”皇上很担心,就命令刘光世驻守江州。刘光世没做好准备,金兵就从大冶县直接奔着洪州来了。滕康、刘珏护送着太后走,走到吉州的时候,金兵追得很紧,太后就乘船夜里赶路。天亮的时候,到了太和县,船夫景信反叛了,杨惟忠的兵马溃败了,丢了一百六十个宫女,滕康、刘珏都逃跑了,剩下的护卫兵不到一百人,就跑到虔州去了。太后和潘妃就坐着农民的扁担抬着的轿子走。皇上担心太后直接跑到福建、广东去了,就派人到处打听太后的下落,知道太后在虔州后,就派中书舍人李正民去虔州朝见太后。

虔州府库空空如也,朝廷派来的军队只给了些没用的沙钱,根本没办法买东西。结果士兵们跟百姓打架,还放火抢东西,乱成一锅粥。当地土豪陈新带着人马把城给围了,康、珏、惟忠三个都指挥使愣是守不住。后来,惟忠手下的将领胡友从外面带兵来,在城下打败了陈新,陈新这才灰溜溜地跑了。皇上听说后,就把康、珏给撤职了,派卢益和李回顶替他们。皇上还对大臣们说:“我刚开始也不认识太后,是从南京把她迎进来的,她待我就像亲儿子一样好。现在太后在千里之外,还受了兵荒马乱的惊吓,必须赶紧把她接回来,才能满足我对她的日夜思念啊!”于是,皇上派御营司都统辛企宗和带御器械潘永思去迎接太后。

太后到了越州,皇上亲自到行宫门口迎接,还一路询问沿途官员的政务情况。太后进宫后,曾经有点头晕恶心。有个宫女自称会做法事,说能治好太后的病。太后一听,吓了一跳,说:“我哪敢再听这种话!”立刻下令把那个宫女赶了出去。到了太后生日那天,宫里摆了酒席,太后跟皇上说:“宣仁太后(指宋神宗的皇后)的贤德,古今所有的太后都没法比。以前那些奸臣满嘴胡说八道地诬陷她,虽然皇上曾经下诏澄清,但国史还没改过来,怎么能让人相信呢?我希望皇上能为宣仁太后在天之灵做点什么。”皇上听了这话,心里很不安。后来,皇上重新修订了《神宗实录》和《哲宗实录》,这才把历史记录纠正过来,那些奸臣的罪行也更加清楚了。

皇上对太后非常孝顺,连太后的帐篷都亲自去看;要是有什么新鲜水果,一定先敬给太后,自己才能吃。有个叫范焘的宣教郎跟太后有点过节,就诬陷太后私下里养着钦宗的儿子。皇上说:“我对太后就像对待亲娘一样,怎么可能有这种事!”马上就治了范焘的罪。绍兴五年春天,皇上得了风疾,皇上日夜守在太后身边,好几天都没脱衣服睡觉。

四月,皇太后在行宫西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临终前,她留下遗言,选择合适的墓地安葬,等战事平息后再把她的遗体迁回陵园。皇帝下诏说:“我继承皇位,责任重大,应该按照母亲临朝的礼仪来办理丧事。” 皇帝尊封她为昭慈献烈皇太后,并恩及她的外戚五十人。她最终葬在会稽上皇村,神主牌位供奉在哲宗的寝宫,位置在昭怀皇后之上。三年后,她的谥号改为昭慈圣献皇太后。

皇太后生前生活节俭,每月朝廷供奉的钱财只有一千缗,就足够了。有一次她去南昌,还把三千匹私有的丝绸卖掉以支付费用。后来朝廷下令,所有奏章都要避开皇太后的父亲的名字,但她坚决不同意。大臣们请求尊她为太皇太后,她也拒绝了。忠厚等人因为在直言进谏方面表现突出,被授予了谟阁之职。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们纷纷上书论列此事,皇太后得知后,立即下令更换了他们的职务,并让翰林院发布诏书,告诫忠厚等人不得干预朝政,不得结交权贵,更不得私下拜访宰相。当时有将近八十个人因为皇太后的恩泽而得到官职,但她从未主动为他们求情。

早年,皇太后受册封的那天,宣仁太后感慨地说:“这个人贤良淑德,可惜福分浅薄啊!将来国家要是发生变故,一定得靠她来处理。” 后来的一切正如宣仁太后所预料的那样。

昭怀刘皇后,最初是宫中侍女,容貌艳丽,在后宫中无人能及,而且多才多艺。她从美人、婕妤一路升迁到贤妃,生下一子两女。她深受皇帝宠爱,并且能很好地侍奉两位太后。当时孟皇后是中宫皇后,但刘皇后并不遵循妾室的礼仪,还暗中散布谣言中伤孟皇后,内侍郝随、刘友端也为她效力。孟皇后被废后,刘皇后最终取而代之。右正言邹浩上疏极力劝谏,结果被贬谪。徽宗即位后,册封她为元符皇后。第二年,她被尊为太后,宫殿名为崇恩宫。因为徽宗念及哲宗的缘故,对刘太后格外优待,所以她经常干预朝政,而且行为不检点。皇帝和辅臣商议,打算废黜她,但刘太后被左右的人逼迫,最终在帘钩上自缢而死,年仅三十五岁。

宋徽宗的皇后,是开封人,德州刺史李藻的女儿。元符二年六月,她嫁给了当时的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徽宗,被封为顺国夫人。徽宗登基后,她被册立为皇后,生下了钦宗皇帝和崇国公主。这位皇后为人非常恭俭,即使郑、王二妃受宠,她也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可惜一些奸佞小人为了讨好皇帝,诬陷皇后行为暗昧。皇帝下令让刑部侍郎周鼎秘密调查,结果查无实据,案件也就不了了之了。皇后见到皇帝后,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皇帝这才幡然醒悟,对她产生怜悯之情。大观二年,皇后去世,年仅二十五岁,谥号为静和皇后,葬在裕陵附近。到了绍兴年间,她才被正式配享徽宗庙室,谥号也改为了现在的谥号。

郑皇后也是开封人。她父亲郑绅,最初只是个小小的直省官,后来因为女儿贵为皇后而一路升迁,最终被封为太师、乐平郡王。郑皇后原本是钦圣殿的押班,也就是宫女,当时徽宗还是端王的时候,每天都要去慈德宫朝拜,钦圣殿就安排郑、王两位押班侍奉他。徽宗即位后,就把这两个人都纳入了后宫。郑皇后入宫后,喜欢读书,还能自己起草奏章,徽宗很欣赏她的才华。崇宁初年,她被封为贤妃,后来又因为受宠而被晋升为贵妃。徽宗经常用词章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一时之间传遍天下。

王皇后去世后,政和元年,郑皇后被立为皇后。即将册封的时候,主管仪式的官员们设计了新的冠服,但郑皇后考虑到国库空虚,冠冕上的珍珠过于奢华,就请求修改设计,沿用妃子时期的旧冠。她还请求取消黄麾仗、小驾卤簿等仪仗,皇帝都准奏了。她从不主动索取恩宠。当时她的族兄居中在枢密院任职,她上奏说:“外戚不应该干预朝政,如果一定要用他,就让他去当个妃子的官职吧。”皇帝听从了她的建议,罢免了居中的官职。后来居中又复职了,郑皇后回娘家探亲后,又向皇帝禀报说:“居中和我父亲郑绅经常来往,人们都说他们在招权纳贿,请您下令禁止他们来往,并允许御史弹劾他们。”郑皇后为人端庄谨慎,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刘贵妃去世后,皇帝非常思念她,想要追封她为皇后。郑皇后却奏请说刘贵妃是皇帝的养子,请求皇帝另行考虑其他的褒奖礼仪,皇帝听了非常高兴。

靖康之变后,宋钦宗禅位,尊他父亲宋徽宗为太上皇,徽宗搬去了宁德宫,被称为宁德太后。后来太上皇去南京,金兵撤退了,徽宗先回来了。当时当权的人说,太上皇打算在镇江复辟,弄得人心惶惶。有人说太后要直接从端门进宫,宫里的内侍们纷纷劝钦宗加强戒备。但是钦宗没听,亲自出城迎接太后,两宫重逢,其乐融融。太上皇听说后,就放弃了去洛阳的计划。

汴京沦陷后,徽宗和太后一起逃到了青城。北迁后,他们在北方生活了五年,太后最终在五国城去世,享年五十二岁。直到绍兴七年,何苏等人出使回来,宋高宗才知道太上皇和太后都去世了,悲痛不已。高宗下诏为太后举行隆重的丧礼,谥号为显肃皇后,并提升了太后的亲属官职。太后与徽宗合葬于会稽永佑陵,并将太后的忌日定为大忌日。梓宫运回后,入境时,用大棺椁盛放,里面放着华丽的衣服,和徽宗的梓宫一起安葬。

之前,太后被押送到金营,她对粘罕说:“我罪该万死,但我的家人没参与朝政,恳请您放他们回去。”粘罕答应了她的请求,所以她的家人得以返回。太后去世后,她的父亲也在那一年去世了,谥号为僖靖。太后的家人流落江南,高宗很同情他们,下令各地寻找并授予他们官职。郑藻是太后的近亲,绍兴年间,因为太后祔庙的恩典,他被任命为御器械,后来官至保信军节度使,加封太尉。去世后,追封荣国公,谥号端靖。

王贵妃和郑太后(指显肃皇后)曾经都是宫女。徽宗即位后,封她为平昌郡君,后来晋升为贵妃,生下了郓王赵楷、莘王赵植、陈王赵机、以及惠淑、康淑、顺德、柔福、冲懿五位公主。政和七年九月,王贵妃去世,谥号懿肃。

韦贤妃是开封人,是高宗皇帝他妈。她刚进宫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侍御。到了崇宁年间快结束的时候,被封为平昌郡君。大观年间初期,升为婕妤,后来又一步步升到了婉容。高宗还在康邸当皇子的时候出使在外,韦贤妃被晋封为龙德宫贤妃。后来跟着徽宗皇帝一起北迁。建炎年间改元后,被追尊为宣和皇后。她爹安道被封为郡王,亲属里三十个人都得到了官职。所以,给她家送信的人络绎不绝。

绍兴七年,听说徽宗皇帝和郑皇后去世了,高宗皇帝悲痛欲绝,跟大臣们说:“宣和皇后年纪大了,我一直想念她,寝食难安,我费尽心思求和,主要也是为了她啊!”翰林学士朱震搬出唐朝建中年的例子,建议遥尊韦贤妃为皇太后,皇帝就同意了。之后,太常少卿吴表臣又说,应该按照嘉祐、治平年间的规矩,等三年丧期满了再举行仪式。于是,皇帝先下诏书,昭告天下。后来,韦贤妃的三代祖先也都追封了王爵。

皇帝等了很久,皇后还没回来,总是愁眉苦脸地说:“金人要是答应把皇后送回来,其他的事我都无所谓了。”王伦出使回来,说金人答应送皇后回来。没过多久,金人派萧哲来,也说皇后很快就会回来。于是,皇帝就开始提前修建慈宁宫,还派莫将、韩恕去迎接皇后。过了十年,金人还是没把皇后送回来,皇帝只好在慈宁殿遥遥地给皇太后上了册宝。从那以后,每逢皇太后的生日、节日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都遥祭致贺。

洪皓在金国那边,好不容易求到了皇后的信,派李微把信送了回来。皇帝非常高兴,说:“派一百个使者,也不如一封信啊!”于是就提升了李微的官职。金人派萧毅、邢具瞻来议和,皇帝说:“我拥有整个天下,却连自己的亲人都保护不了,徽宗皇帝的过错啊!现在签下和约,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写上送回我母亲,我不耻于求和,不然,我就敢跟他们打仗!”萧毅他们回去后,皇帝又对他们说:“如果太后真的回来了,我当然会遵守和约;如果太后没回来,就算有和约,那也只是一纸空文。”

皇上让何铸和曹勋去金国谢恩,还把他们叫到内殿,对他们说:“我每天望着北方思念母亲,心里难受得连眼泪都流不出来了。你们见到金国的皇帝后,一定要这样说:‘我母亲在你们国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在我们国家,她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你们要用最诚挚的话去打动他。”何铸他们到了金国,首先就请求把太后接回来。金国的皇帝说:“前朝已经这样决定了,怎么能随便更改呢?”曹勋一再恳求,金国的皇帝才答应了。何铸他们住进馆舍后,馆伴耶律绍文来信说,金国的皇帝同意他们的请求。洪皓听说后,立刻派人来报信。何铸他们回来后,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汇报了。于是,皇上就派参政王次翁去迎接太后。金国也派了他们的官员高居安、完颜宗贤等人护送太后回国。

十二年四月,一行人到达燕山,然后从东平坐船,经由清河到楚州。过了淮河之后,皇上就派太后的弟弟安乐郡王韦渊、秦鲁国大长公主和吴国长公主去迎接。皇上亲自到临平迎接太后,普安郡王、宰相、两省官员、三衙管辖的军队都跟着一起去了。皇上第一次见到太后,激动得哭了起来。八月,太后到达临安,住进了慈宁宫。

之前,因为太后的梓宫还没运回来,朝廷内外都停止了奏乐。等到太后寿辰的时候,才开始奏乐庆祝。皇上还祭祀了家庙,并提拔了太后娘家亲属近两千人。

太后聪明睿智,很有远见。当初,金国答应送还三座梓宫,太后担心他们会反悔,就命令所有负责运送梓宫的人员全部到齐,然后才开始装殓。当时正值盛夏,太后担心金人会因为天气炎热而耽搁行程,甚至中途变卦,于是就假装生病,说要等到秋天凉快了再启程。后来,太后又向金国的使者借钱,给了他们三千两黄金犒劳军队,因此一路都很顺利,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太后在北方的时候就听说过韩世忠的大名,到了临平,就特意把韩世忠叫到帘子前面慰劳他。太后回宫后,皇上经常侍奉太后,有时甚至到深夜才离开。太后就说:“好了,该休息了,早朝要早点起来,别耽误了国家大事。”太后还曾经说过:“皇宫和太后的宫殿的侍卫,应该统一使用,不然就会有彼此区分,容易让奸佞小人从中挑拨离间。”

话说皇后还没立的时候,太后经常在皇帝面前为这事儿说话。皇帝想写亲笔信给太后,太后说:“我啊,只懂家务事,朝堂上的事儿,不该我管。” 等到册立皇后,那些典礼仪式,太后都记得清清楚楚。皇帝事事都顺着太后的意思,生怕做得不够好,有时候饭菜少吃了一点儿,都忍不住忧心忡忡。他还经常告诫宫人说:“太后都六十岁了,就让她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起居饮食都让她高兴就好,这样才能长命百岁、身体健康;要是有什么事情没做好,怕太后知道,先来告诉我。”

十九年的时候,太后七十岁了,正月初一,就在宫里办了寿诞,所有亲戚都升了一级官。太后有点小病,好几个月都没出殿门。赶上牡丹花开了,皇帝进去禀报,太后高兴地走到花园里赏花,就在那儿摆了宴席,玩了一整天,可开心了。忌日那天,皇帝还特意通知了宰相们。后来太后得了眼病,找来了名医皇甫坦,治好了。

二十九年,太后八十岁大寿,又办了庆典。亲戚们又升了一级官;那些八十岁以上的平民百姓、宗室子女和贡士及以上的父母,也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九月,太后生病了,皇帝不上朝,命令辅臣们向天地、宗庙、社稷祈祷,还下令大赦天下,减免赋税。没过多久,太后就在慈宁宫去世了,谥号为显仁。葬在永佑陵西边,神主牌位也供奉在太庙徽宗室。她的亲属中,有十四个人升了官,有三个得到了官职。

太后为人节俭,官员们进献金唾壶,太后就换了,让用镀金的。宫里赏赐给她的东西,加起来不过几千件,她收到的供奉财物,大多都积攒在库房里。所以,她去世后的丧葬费用,全都能从这些积蓄里支付。太后信奉佛教和道教。当初,高宗出使的时候,一个小妾说,她看见四个穿着金甲的人拿着刀剑保护高宗。太后说:“我供奉四圣很虔诚,一定是他们暗中帮助。”后来北迁之后,太后经常祭祀;回朝后,就在西湖边上建了一座祠堂。

乔贵妃啊,一开始她和高宗的母亲韦妃一起侍奉郑皇后,两人结拜为姐妹,约定将来谁先显贵了都不能忘记对方。后来乔贵妃得到徽宗的宠幸,就带上了韦妃,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好。金国南下,两个妃子一起跟着皇帝北迁。到了现在,韦妃要回去了,乔贵妃给了高居安五十两黄金,说:“这点东西不成敬意,只希望您好好护送我姐姐回江南。”然后又举起酒杯敬韦妃说:“姐姐您要好好保重,回去就能当皇太后了;妹妹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恐怕要死在北方的沙漠里了!”说完就哭着和韦妃告别了。

刘贵妃出身很普通。进宫后,立刻就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从才人一路升迁到贵妃。她生下了济阳郡王赵棫、祁王赵模、信王赵榛。政和三年秋天,她去世了。

早些时候,刘贵妃在院子里亲手种了一棵芭蕉树,说:“这东西长得慢,我恐怕看不到了!”结果还真让她说中了。宫女太监们急忙跑去告诉皇帝,皇帝一开始觉得她只是小病,没怎么在意,等赶过去看的时候,她已经去世了,皇帝这才非常悲痛。皇帝特地给她加赠了“明达懿文”四个字的谥号,还把她的生平事迹编成歌谣,传唱于乐府。皇帝还想效仿温成皇后的事迹追封她为皇后,让皇后出面请求,最后册封她为皇后,并沿用“明达”的谥号。

当时还有一个安妃刘氏,她原本是酒家老板的女儿。一开始她在崇转宫服侍,宫务结束后,她就住在宦官何家里。内侍杨戬夸她漂亮,又把她召进了宫。皇帝把她当同姓的女儿一样抚养,因此她很受宠爱,从才人升到了淑妃。她生下了建安郡王赵楧、嘉国公赵椅、英国公赵楒、和福帝姬。政和四年,她被晋升为贵妃。她每天都能侍奉皇帝左右,独得皇帝专宠,其他的嫔妃很少有机会接近皇帝。皇帝还提拔她的父亲刘宗元为节度使。

这位妃子天资聪颖,善解人意,而且非常擅长打扮,每次她做出一套新衣服,宫里其他人都会跟着模仿。林灵素凭借自己的本事升官,还把她称为“九华玉真安妃”,并在神霄帝君画像的左边给她画上了像。宣和三年,她去世了,享年三十四岁。最初谥号为明节和文皇后,后来又改为了明达,并追封为皇后,葬在皇园的北边。皇帝非常悲痛,后宫嫔妃都去吊唁,皇帝和她们一起哭泣。只有崔妃一个人左顾右盼,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皇帝又悲又怒,怀疑她用了巫蛊之术害死了皇后。于是,算命先生刘康孙因为和崔妃走得近,又喜欢胡说八道吉凶祸福,被抓进了开封府的大牢。御医曹孝忠因为侍疾不力,内侍王尧臣因为偷盗金银珠宝和参与金明池的奢靡宴会,也被一起审问治罪。案件审理完毕,他们都在同一天被处死了。崔妃也被废黜为庶人。崔妃生下了王椿和五个公主。

钦宗朱皇后,是开封祥符人。她父亲伯材,曾担任武康军节度使。钦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徽宗皇帝就隆重地册封她为太子妃。钦宗即位后,她被立为皇后。后来,她的父亲伯材被追封为恩平郡王。之后,他们北迁,具体什么时候去世的,就不知道了。庆元三年,朝廷尊崇她的称号,谥号为仁怀皇后,与钦宗合葬于太庙,并恩及她的十五个亲属。五年后,她的神位被供奉在景灵宫。

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孝孙,靖康年间,凭借军功被调任右金吾卫上将军,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另一个叫孝章,也叫孝庄,官至永庆军承宣使,死后被追赠为昭化军节度使。

高宗宪节邢皇后,也是开封祥符人。她父亲焕,担任朝请郎。高宗还在康邸的时候,就迎娶了她,封她为嘉国夫人。高宗出使的时候,没有人留在蕃衍宅。金人攻打京城,夫人跟随三宫北迁。上皇派曹勋回来,夫人脱下自己戴的金环,让内侍交给曹勋,说:“请你替我告诉大王,希望像这金环一样,能早日再见。”高宗很怜惜她。高宗即位后,追封她为皇后,并恩及她的二十五个亲属。

绍兴九年,皇后在五国城去世,享年三十四岁。金人把这件事隐瞒了,高宗皇帝空着皇后位子等了十六年。直到显仁太后回朝,这件事才被人们知道。皇上为此停朝,穿着素服祭奠皇后,追谥为懿节皇后,并在另外的庙宇里合葬。

绍兴十二年八月,皇后的梓宫运到了,安葬在圣献太后梓宫的西北面。皇上思念皇后,非常悲痛难过,皇后吴氏了解皇上的心思,就主动提出把自己的侄子珣和琚分别与邢家的两个女儿结亲,以此来安慰皇上。淳熙年间,皇后的谥号又改为了宪节皇后,并且和高宗皇帝合葬在太庙。

宪圣慈烈吴皇后,是开封人。她父亲吴近,因为女儿成为皇后而官位升迁,最终做到武翼郎,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为吴王,谥号宣靖。

吴近曾经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亭子,亭子上写着“侍康”两个字;亭子旁边种着芍药,只有一朵花开得特别鲜艳美丽,花下还有一只白色的羊,吴近醒来后觉得这事儿很奇怪。皇后在乙未年出生,刚生下来的时候,红光就照满了屋外。十四岁的时候,高宗还是康王,就把她选入宫中,人们都说这是“侍康”的征兆。

高宗登基为帝后,皇后经常穿着戎装侍奉在皇帝身边。皇后还比较有文化,有一次皇上出巡到四明,卫士们想造反,就来问皇后皇帝在哪儿,皇后骗过了他们,避免了一场灾难。没过多久,皇上乘船出海,一条鱼跳进了御船,皇后说:“这是周朝白鱼的吉兆啊!”皇上非常高兴,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后,又晋封为才人。后来皇后更加努力学习历史和典籍,并且擅长书法绘画,因此受到皇帝的宠爱日渐增长,与张氏一起被封为婉仪,不久又晋升为贵妃。

显仁太后回宫后,也很喜欢皇后。等宪节皇后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后,秦桧等人多次上奏请求立中宫,太后也为此向皇上进言。绍兴十三年,皇上诏令立贵妃为皇后。皇上在文德殿举行册立仪式,皇后在穆清殿接受册封。追封皇后祖上三代,皇后的亲属因为她的缘故而当官的有三十五人。

显仁太后性格严肃,皇后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顺着太后的心思。太后曾经画了一幅《古列女图》,放在座位上作为镜鉴;又根据《诗经》的序言意思,把自己的堂屋命名为“贤志”。

一开始,伯琮因为是宗室子弟被叫进宫里,让张氏抚养他。后来,张氏自己当了才人,也请求抚养一个孩子,于是就有了伯玖,后来改名叫璩。这件事当时在宫里宫外议论纷纷的。张氏去世后,伯琮就一直由皇后抚养,皇后待他没有任何区别。伯琮的性格很恭谨节俭,喜欢读书,皇上和皇后都很喜欢他,封他为普安郡王。皇后曾经对皇上说:“普安,那是日月的光辉啊!”皇上最终决定立他为皇子,封为建王,而把璩送去绍兴居住。

高宗皇帝禅位,手诏尊称皇后为太上皇后,搬到德寿宫居住。孝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寿圣太上皇后。每个月初一,朝拜太上皇结束后,孝宗皇帝都会像在宫里一样去拜见她。乾道七年,又加尊号为寿圣明慈。淳熙二年,举行给太上皇庆生的仪式,又加尊号为寿圣齐明广慈。淳熙十年,因为皇后七十岁了,她的亲属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恩宠。淳熙十二年,又加尊号为备德。太上皇去世后,遗诏改称她为皇太后。皇帝想把她迎回皇宫,但是太后说太上皇的遗物都在德寿宫,舍不得离开,于是就给住的宫殿取名叫慈福殿,继续住在那里。光宗皇帝即位后,尊号改为寿圣皇太后,因为孝宗皇帝在世时尊号是寿皇,所以不称太皇太后。皇帝曾经跟太后谈到用人方面的事情,太后说:“应该重用老臣。”绍熙四年,太后八十岁,皇帝亲自去拜见她,举行册封仪式,加尊号为隆慈备福。绍熙五年正月,皇帝率领群臣为太后祝寿,嘉王侍奉在侧,太后勉励嘉王要认真读书,明辨是非,以纲常为重。夏天,孝宗皇帝去世,这才正式尊她为太皇太后。

光宗身体不好,还没痊愈,没办法亲自主持丧事。大臣们建议太后垂帘听政,处理丧事,但是太后拒绝了。后来,大臣们又提议效仿唐肃宗的做法,在太极殿举行丧礼,皇室成员在宫中服丧,太后这才同意。之后,按照尊贵的礼仪举行了祭祀。不久,太后采纳了枢密使赵汝愚的建议,在梓宫前垂帘听政,宣读光宗的手诏,宣布立嘉王为皇帝。第二天,册封韩氏为皇后,然后撤去帘子。庆元元年,光宗加尊号为光祐皇帝,并迁居重华宫。后来赵汝愚被贬官而死,中书舍人汪义端把赵汝愚比作李林甫,想把赵汝愚的党羽一起清除,太后听说后不同意。

三年十月,太后病重,皇帝下诏向天地、宗庙、社稷祈祷,并大赦天下。一个月后,太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太后遗诏说:“太上皇身体还没好,应该在宫中好好休养;皇帝应该穿齐衰服丧五个月,以日代月。”皇帝最终决定服丧一年。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与光宗合葬于永思陵。

潘贤妃是开封人,是元懿太子的母亲。她父亲永寿,是翰林医局的官员。高宗还在康邸的时候就纳了她为妾。邢皇后北迁后,潘贤妃还没有正式的封号。高宗即位后,想立她为皇后,但是吕好问极力劝谏,最后只封她为贤妃。元懿太子去世后,潘贤妃跟随隆祐太后去了江西,一年多后才返回。绍兴十八年,潘贤妃去世。后来,她的父亲永寿被追赠为太子少师。

张贤妃也是开封人。建炎初年,她被封为才人,深受皇帝宠爱,后来晋升为婕妤。皇帝想从宗室中选择一个孩子养在宫中,大臣们问皇帝宫中有哪些人可以托付此事,皇帝说:“我已经找到了。”意思就是指张婕妤。后来,伯琮入宫,年纪还小,张婕妤、潘贤妃和吴才人当时正围坐在一起,观察伯琮会选择谁。当时贤妃刚失去皇子,心情很不好,张婕妤招手示意,伯琮就走到张婕妤身边。皇帝因此让张婕妤抚养伯琮,这就是后来的孝宗皇帝。后来张婕妤被晋升为婉仪,十二年后去世,皇帝为此辍朝两天,追封她为贤妃。她的弟弟萃,是阁门宣赞舍人,张贤妃去世后,他的官职也升了两级。

刘贤妃是杭州临安人,一开始进宫当个小小的红霞帔,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才人、婕妤、婉容,最后在绍兴二十四年晋升为贤妃。她仗着皇帝宠爱,生活非常奢侈,有一次夏天,她竟然用水晶装饰脚踏,皇上看见了,就命令把水晶拿来当枕头用!刘贤妃吓得赶紧把水晶撤掉了。淳熙十四年,她去世了。

她父亲刘懋官至昭庆军节度使。当年金兵南侵,刘懋还献上两万贯钱支援军费呢!刘贤妃的弟弟刘允升,绍兴年间末期做到和州防御使、知阁门事。出使回来后,又升任蕲州防御使、福州观察使,官位也是节节高升。

刘婉仪,她刚进宫的时候,被封为宜春郡夫人。没多久就升为才人,她和刘婉容同时受宠,后来也晋升为婉仪。刘婉仪仗着皇帝的恩宠,很嚣张跋扈,还曾经派人去怂恿广州的蕃商进贡珍贵的明珠和香料,还许诺给他们官爵。结果舶官林孝泽把这事儿捅到了朝廷,皇上就下令禁止他们进贡了。 那时候金兵要背叛盟约,刘锜主张坚决抵抗,幸亏御医王继先从中劝阻,然后就有人想除掉刘锜,皇上对此很不高兴。有一天,皇上在刘婉仪那里,一脸愁容。刘婉仪偷偷打听到皇上忧虑的原因,就劝慰皇上,说服了他。皇上觉得她说的跟王继先说的意思一样,就质问她,刘婉仪急了,就把事情的经过都说了。皇上大怒,就找个借口把她废了。她哥哥刘伉,官至和州防御使、知阁门事,刘婉仪被废后,他也辞官回家了。

张贵妃是开封祥符人。刚入宫时,被封为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晋封婉容;淳熙七年,被封为太上皇淑妃;淳熙十六年,又晋封贵妃。绍熙元年,她去世了。

还有个美人冯氏,以及才人韩氏、吴氏、李氏、王氏,她们都曾经受过皇帝的宠幸,后来都被废了。其中吴氏是皇后身边的近侍,绍兴三十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封号。李氏和王氏都长得非常漂亮,淳熙年间末期,太上皇很宠爱她们。她们去世后,宪圣皇后每次想起她们,都很伤心难过,孝宗皇帝就追封她们,允许她们身后享受一定的待遇,这可是破例的啊!

郭皇后,老家是开封祥符,她爷爷是奉直大夫直卿。算起来,她家和章穆皇后是远房亲戚,隔了六代呢!孝宗还是普安郡王的时候就娶了她,封她为咸宁郡夫人。后来郭皇后生下了光宗皇帝,还有庄文太子赵愭、魏惠宪王赵恺、邵悼肃王赵恪。绍兴二十六年,郭皇后去世了,那年她才三十一岁。皇帝追封她为淑国夫人,后来又追封为福国夫人,再后来又追封为皇太子妃,最后,孝宗当皇帝后,追封她为皇后,谥号是恭怀皇后,后来改成安穆皇后,最后又改成成穆皇后,葬在孝宗的陵墓旁边。

她父亲郭瑊官做到昭庆军承宣使,死后追封为荣王。孝宗对郭皇后特别好,但从没因为她是皇后就给她的娘家人升官。郭皇后的弟弟郭师禹、郭师元,官职最高的也就是承宣使,郭师元甚至还没来得及升官就去世了。等到孝宗要退位的时候,郭师禹才被封为节度使。光宗当皇帝后,郭师禹官至太保,还被封为永宁郡王。

夏皇后是袁州宜春人。她曾祖是吉水县的簿书。夏皇后刚进宫的时候,是宪圣太后身边的侍女。普安郡王夫人郭皇后去世后,太后把夏皇后赐给了普安郡王,封她为齐安郡夫人。孝宗当皇帝后,夏皇后被封为贤妃。一年多后,奉上皇之命,立为皇后。乾道二年,夏皇后回娘家祭祖,朝廷因为她而给她的亲戚们封赏了十一个人。乾道三年,夏皇后去世了,谥号是安恭皇后,后来宁宗皇帝又改谥为成恭皇后。

夏皇后出生的时候,家里出现过奇异的光芒,她父亲觉得很奇怪。夏皇后长大后,因为长得漂亮被选进宫。后来她父亲家境越来越差,回乡后寄住在袁州一个和尚的住所,这个和尚叫夏翁。夏翁去世后,夏皇后才开始显贵。她后来找到了她弟弟夏执中,夏执中被朝廷授予承信郎、阁门祗候的官职,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奉国军节度使,还主管万寿观。宁宗当皇帝后,夏执中被封为少保,一年后去世。

一开始,执中和他年轻时的妻子一起来到京城。宫里的人暗示他应该离开妻子,另娶个贵族女子,好讨皇后欢心。但是执中一点儿都没动摇。后来,皇后亲自劝说他,执中就背诵了宋弘说过的话来回答,皇后也没办法让他改变主意。等到他发达了,才开始拜师学习,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大字,而且还擅长骑射。高宗皇帝过生日的时候,皇亲国戚都争着献上珍贵的珠宝首饰,只有执中大大方方地写了“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八个大字献上。高宗皇帝很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有一次,他担任馆伴副使,连续射箭都射中了靶心,金国人都对他感到震惊和佩服。孝宗皇帝听说他的才能,想召他入朝为官,但他推辞说:“将来只要不给陛下添麻烦,平安就好。”大家因此更加敬重他。

成肃皇后谢氏,是丹阳人。她从小父母双亡,被翟家抚养长大,所以就跟着翟家的姓氏。长大后,她被选入宫中。宪圣太后把她赐给了普安郡王,封她为咸安郡夫人。普安郡王即位后,她被晋升为婉容,一年后又晋升为贵妃。

成恭皇后去世后,皇后之位空缺。淳熙三年,谢贵妃侍奉皇帝经过德寿宫的时候,太上皇暗示了要立她为皇后的意思。不久,就派张去传达旨意,册立谢贵妃为皇后,恢复了她的谢氏本姓。她的亲属中,有十个人因此受到恩泽。光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寿成皇后。孝宗皇帝去世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庆元初年,又加封为惠慈皇太后。嘉泰二年,又加封为慈佑太皇太后。三年后去世,谥号成肃,葬在永阜陵。

她平时生活节俭,爱护百姓,减少膳食,连吃羊都得先给皇上呈上。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有些衣服好几年都不换。她弟弟渊,因为她的缘故发达了,被授予武翼郎的官职。她经常告诫弟弟说:“皇上提倡勤俭,我也亲自洗衣服,你应该谦虚谨慎,远离骄奢淫逸。”她后来历任阁门宣赞舍人、带御器械等职务。光宗当政时,她被提升为果州团练使。宁宗继位后,她又升任莱州防御使,然后升任知阁门事,还兼任皇城司的要职。她三次升迁,最终做到保信军节度使,随后又加封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成肃皇后去世后,朝廷赐给她的弟弟渊十万贯钱、二千两黄金、十顷田地,每天还给钱一千贯。她后来又连升三级,被封为和国公。嘉定四年去世,死后被追赠太保。

蔡贵妃,刚入宫时穿着红色的霞帔,被封为和义郡夫人,后来晋升为婉容。淳熙十年冬天,被册封为贵妃。淳熙十二年秋天去世。她父亲蔡滂,曾任宜春观察使。

李贤妃,刚入宫时是典字的职位,后来升为通义郡夫人,再晋升为婕妤。淳熙十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贤妃。当时李焘在经筵上,曾劝谏皇上节俭后宫的开支。皇上说:“朕年纪大了,哪有那么多事?最近李妃下葬才用了三万贯钱而已。”虽然皇上在位时间很长,但后宫的宠幸,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载的。

光宗的慈懿李皇后,是安阳人,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尉道之中女儿。当初,皇后出生的时候,有一只黑凤停落在道营前的石头上,道中觉得很奇怪,于是给女儿取名为凤娘。道中担任湖北的帅府时,听说道士皇甫坦善于相面,便带女儿们去见皇甫坦。皇甫坦见到皇后,吓了一跳,不敢接受她的拜见,说:“这个女子将来会成为天下之母。”皇甫坦把这件事告诉了高宗皇帝,于是高宗皇帝就娶她为恭王妃,封她为荣国夫人,后来又晋封为定国夫人。乾道四年,她生下了嘉王。乾道七年,被立为皇太子妃。

这女人啊,又凶又泼辣,老是跑到太子身边告高宗和孝宗的状。高宗心里很不高兴,跟吴皇后说:“这女人简直就是个祸害,我当初真是被皇甫坦给骗了!”孝宗也多次教训皇后:“你应该以皇太后为榜样,不然,我就废了你!”皇后心里就怀疑,这些话是不是太后说的。

后来太子登基了,她被立为皇后。光宗想要杀掉那些宦官,那些近侍都害怕了,就想着法子离间三宫的关系。正好皇帝得了重病,孝宗找来了好药,想等皇帝来宫里的时候给他送去。结果宦官们跑到皇后那儿告状说:“太上皇配了一颗药丸,打算等皇上的车驾经过的时候就下药。万一出了什么事,这江山社稷怎么办?”皇后一看,药丸是真的。心里就记恨上了。过了一阵子,宫里设宴,皇后请求立嘉王为太子,孝宗不同意。皇后说:“我可是按照六礼成婚的,嘉王是我的亲生儿子,为什么不行?”孝宗一听,大发雷霆。皇后退下后,抱着嘉王哭着向皇帝告状,说太上皇想废立太子。皇帝被她迷惑了,从此就不上朝见太上皇了。

皇帝有一次在宫里洗手,看到一个宫女的手很白,很高兴。第二天,皇后就派人送饭菜给皇帝,打开一看,里面是那宫女的两只手。还有个黄妃很受宠,因为皇帝去郊外祭祀,住在斋宫,皇后就把她杀了,对外宣称是暴病而死。那天晚上,风雨大作,黄坛上的蜡烛都灭了,祭祀仪式没法进行。皇帝的病情因为这件事更加严重了,不上朝了,政事都由皇后来决定。皇后越来越骄横奢侈,封了三代人都做了王,家庙的规格超过了制度规定,卫兵的数量比太庙还多。皇后回娘家祭祖,封赏了二十六个亲戚,一百七十二个使臣,就连李家的门客,也都给她安排了官职。这可是自中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话说皇上很久没去上皇那儿了,朝野上下都挺不安的。绍熙四年九月重阳节那天,大臣们、侍卫们、谏官们一起上奏,请求皇上回宫看看上皇。给事中谢深甫还说:“父子亲情,天经地义啊。上皇对皇上那么好,就像皇上对嘉王那么好一样。上皇年纪大了,百年之后,皇上您要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皇上听了,心里挺触动,赶紧下令回重华宫。这天,百官都列队等着皇上出来,到了御屏风那儿,皇后把皇上拉了回去,说:“天冷,官家先喝杯酒暖暖身子吧。”百官和侍卫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中书舍人陈傅良拉住皇上的衣袖,请求皇上别进去。结果,陈傅良被皇后骂了:“这是哪儿?你这秀才想造反吗?”陈傅良哭着离开了大殿,皇后又派人问他:“这是怎么回事?”陈傅良说:“儿子劝父亲,父亲不听,那就哭着跟着父亲。”皇后更生气了,直接下令让皇上回宫。后来,孝宗皇帝驾崩了,皇上都没能亲自料理丧事。

赵汝愚宰相策划了让宁宗皇帝继位的事,尊皇后为太上皇后,上尊号为寿仁。庆元六年,寿仁太上皇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谥号慈懿。

黄贵妃,淳熙年间末期在德寿宫,封为和义郡夫人。光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身边没有侍妾,上皇把黄贵妃赐给了他,从此黄贵妃就独得宠爱。光宗皇帝即位后,封她为贵妃。绍熙二年冬十一月,被皇后李氏杀害了。皇上听说后,还因此病了一场。还有个张贵妃,也是以前伺候过东宫的,还有个婕妤符氏,后来都嫁到民间去了。

宁宗皇帝的皇后韩氏,恭淑皇后,是相州人,她六世祖是忠献王琦。当初,她和姐姐一起被选入宫,她很会讨好两宫太后和皇帝,后来被安排到平阳郡邸居住,封为新安郡夫人,后来又晋封为崇国夫人。宁宗皇帝继位后,册封她为皇后。她父亲韩同卿,官职从知泰州升到了扬州观察使;她母亲庄氏,被封为安国夫人。

庆元六年,恭淑皇后去世,谥号恭淑。韩同卿后来官至庆远军节度使,加封太尉。庆元五年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恭靖。

同卿他叔父韩侂胄,觉得自己立了大功,权势很大,嚣张得很。同卿一直担心权势过盛会招致祸患,所以不敢参与朝政。当时天下人都知道韩侂胄是皇室宗亲,却不知道同卿其实是皇后的父亲。同卿去世一年后,皇后也死了,韩侂胄最终失败了,人们这才佩服同卿远离权力,明哲保身。同卿的儿子竢,也就是皇后的哥哥,官做到承宣使。

恭圣仁烈杨皇后年轻时因为美貌被选入宫,她的出身没人知道,有人说是会稽人。庆元元年三月,她被封为平乐郡夫人;三年四月,晋封婕妤;五年,晋封婉仪;六年,晋封贵妃。恭淑皇后去世后,后宫中宫空缺,贵妃和曹美人都很受宠。韩侂胄看到贵妃善于玩弄权术,而曹美人性格温柔顺从,就劝皇帝立曹美人为皇后。但是贵妃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而且性格机敏,皇帝最终还是立她为皇后。

杨皇后的哥哥杨次山,和王梦龙一起知道了韩侂胄的阴谋,就偷偷告诉了皇后。皇后对此非常痛恨,和杨次山一起想办法除掉韩侂胄。恰逢韩侂胄计划出兵中原,杨皇后让皇子曮向皇帝进言:“韩侂胄再次挑起战争,将会对国家不利!”皇帝没理他。皇后在一旁极力劝说,皇帝还是没反应。担心事情泄露,皇后就让杨次山挑选可靠的大臣一起策划此事。礼部侍郎史弥远,素来和韩侂胄有隙,就欣然接受了任务。参知政事钱象祖曾经因为反对出兵而被贬到信州,史弥远事先就告诉了他。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镃也都参与了这个计划。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韩侂胄正在上朝,史弥远暗中派中军统制夏震在六部桥附近埋伏兵士,带兵将韩侂胄押到玉津园杀害。然后向皇帝复命。钱象祖等人赶到延和殿报告韩侂胄被杀的消息,皇帝还不相信,三天后,皇帝还以为韩侂胄没死。其实这个计划完全是皇后和杨次山等人策划的,皇帝一开始并不知道。

话说杀了韩侂胄之后,史弥远越来越受宠,权力也越来越大。嘉定十四年,皇帝因为没有确定继承人,就收养了宗室子弟赵贵和,立他为皇子,赐名赵竑。史弥远当了丞相,深得皇后的信任,于是独揽朝政,赵竑渐渐对他很不满。

一开始,赵竑喜欢弹琴,史弥远就买了个会弹琴的漂亮女子送给他,还暗中和那女子家人搞好关系,让那女子暗中观察皇子的举动。赵竑很宠爱这个女子,有一天,他指着地图对女子说:“这是琼崖州,将来一定要把史弥远发配到这个地方去!”这个女子就把这话告诉了史弥远。赵竑还在桌子上写字:“史弥远应该流放到八千里之外!”赵竑身边的人都是史弥远安插的心腹,他们立刻把这些事告诉了史弥远。

史弥远吓得不轻,暗中就起了坏心思,想立另一个宗室子弟赵昀为皇子,于是暗中和赵昀勾结了起来。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丁酉,皇帝病危,史弥远夜里把赵昀叫进宫,皇后还不知道这事儿呢。史弥远派皇后的哥哥的儿子谷和石去跟皇后说废立皇子的事,皇后不同意,说:“皇子是先帝立的,我哪敢擅自改变?”这晚上,他们来回说了七次,皇后始终不同意。谷和石就跪下哭着说:“内外军民都归心于赵昀了,如果不立他,一定会出乱子,到时候杨氏一族都会被灭掉!”皇后沉默了很久,说:“那赵昀人在哪儿?”史弥远他们就把赵昀叫了进来,皇后拍了拍他的背说:“你如今是我的儿子了!”于是就伪造诏书,废黜赵竑为济王,立赵昀为皇子,让他继承皇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一起处理政事。

宝庆二年十一月戊寅,加尊号寿明。绍定元年正月丙子,复加慈睿。四年正月,皇后七十岁寿辰,皇帝率领百官到慈明殿朝贺,又加尊号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十二月辛巳,皇后身体不适,下诏祈求天地、宗庙、社稷、宫观保佑,并且大赦天下。五年十二月壬午,皇后在慈明殿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恭圣仁烈。

老次山当上了少保,还被封为永阳郡王,厉害吧!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封了新安郡王,一个封了永宁郡王,他们的事迹也有记载呢。他侄孙叫镇,还娶了理宗皇帝的女儿周汉公主,官做到左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那可是相当高的职位了!整个家族里,有出息的人可不少,都做了大官。

理宗皇帝的谢皇后,名叫道清,是天台人。她父亲叫渠伯,祖父叫深甫。皇后小时候皮肤黝黑,而且一只眼睛还有毛病。她父亲渠伯去世得早,家境也越来越差,皇后小时候还经常自己挑水做饭呢。

她爷爷深甫以前当过宰相,还帮着杨太后登上了权力宝座,杨太后一直很感激他。理宗皇帝登基后,要选皇后,杨太后就点了谢家几个姑娘的名字。谢皇后当时还在家里,她兄弟想把她送进宫,但她的几个叔叔伯伯不同意,说:“就算奉了皇上的旨意送女儿进宫,也得好好准备嫁妆,不然将来也就是个老宫女,有什么好处?” 结果元宵节那天,县里灯山上来了喜鹊筑巢,大家觉得这是皇后娘娘的吉兆。她叔叔伯伯没办法阻止了,只好送她进宫。进宫后,谢皇后先是一阵子生病,病好了之后,皮肤变得又白又光滑,像玉一样;眼睛的毛病也治好了。当时有个贾家姑娘长得也特别漂亮,也参加了选秀,跟谢皇后一起入宫。理宗皇帝本来想立贾家姑娘为皇后,但杨太后说:“谢家姑娘端庄稳重,有福气,应该立她为正宫皇后。”宫里的人也私下议论:“难道不立真正的皇后,要立个假的皇后吗?”皇帝没办法,只好同意立谢皇后为皇后。她一开始被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九月晋封为贵妃,十二月就正式册封为皇后了。

谢皇后当上皇后后,贾贵妃和后来的阎贵妃都得到皇帝的宠爱,但她一点都不介意,表现得很平静。杨太后很欣赏她,皇帝对她也越来越好。开庆年间,元朝军队渡过长江,理宗皇帝想迁都到平江或庆元,谢皇后劝他不要这么做,说这样会扰乱民心,最后皇帝听从了她的建议。

理宗皇帝驾崩了,度宗皇帝继位。咸淳三年,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称号寿和圣福。她父亲渠伯被追封为魏王;祖父深甫和曾祖父景之,都被追封为鲁王。宗族里的男男女女,都根据各自的情况得到了晋升、封赏和赏赐。

后来度宗皇帝也去世了,瀛国公继位当了皇帝,太后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太后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大臣们多次请求她垂帘听政,一起处理国家大事,太后拗不过他们才答应了。 她的五代祖先也都得到了加封。

太后觉得打仗花费太大,心里很难受,就自己主动节俭,裁撤了慈元殿提举以下的官职,每个月都省下几万钱。 宰相贾似道打仗失败了,陈宜中上奏章请求严惩贾似道。太后说:“贾似道为朝廷辛辛苦苦干了三朝,怎么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把他治罪,失了对大臣应有的礼遇呢?” 于是先免了贾似道的官职,后来才依法将他处死。

京城里的官员听说要出事,很多人都躲起来逃跑了。太后下令在朝堂上张贴告示,告示上写着:“咱们国家已经存在三百年了,对士大夫们一直都很好。我和皇帝现在遇到很多困难,你们这些小官小吏,竟然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救国,国家危难之际,有的竟然丢官弃职,有的甚至放弃城池逃跑,只顾自己苟且偷生,你们还有脸做官吗?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吗?天命还没改变,国家法律还在,所有还在岗位上的官员,尚书省会给你们升一级;那些临阵脱逃的,御史台发现后会立即上报!”

德祐元年六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太后去掉“圣福”两个字来回应天象的变化。丞相王爚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陈宜中和留梦炎又都是些没本事的人,整天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张世杰的军队又在焦山战败,陈宜中干脆辞官不干了。太后多次召见他,他都不来,太后还写信给陈宜中的母亲,让她劝劝陈宜中。到了十月,陈宜中才回到朝廷。太后又亲自写信召集夏贵等将领带兵勤王,信中写道:“我母子俩的生死荣辱已经不重要了,难道我们连先帝的恩德都不报答吗?” 可是,响应号召的将领却很少。

这一个月,元朝军队攻破了常州,太后派陆秀夫等人去请求议和,但没成功。谢宜中就带着朝廷大臣请求迁都,太后不同意,谢宜中哭着苦苦请求,太后没办法才答应了。第二天就要出发了,谢宜中却突然没把奏章准备好,结果宫车已经出发了,天都快黑了谢宜中还没来,太后生气了,就停止了迁都。

第二年正月,太后又派谢宜中去军营,约定用臣子的礼仪对待他。谢宜中觉得很难办,太后哭着说:“只要能保住国家,臣子、不臣子,这些都不重要了!”没过多久,元军就逼近皋亭山,谢宜中半夜偷偷跑了,文武百官也都偷偷地跟着跑了。

二月辛丑日,元军驻扎在钱塘,南宋灭亡了。瀛国公和全皇后进京朝见,太后因为生病留在了杭州。同年八月,全皇后到了北京,被降封为寿眷郡夫人。七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没有子女。

她哥哥谢奕,宋朝的时候被封为郡王。她侄子谢堂,担任两浙镇抚大使,还娶了荣郡公主;谢暨、谢并兄弟俩都是节度使,端平年间,他们都曾经干预朝政。

宋度宗的全皇后,是会稽人,是理宗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她略懂一些书史,小时候跟着她父亲昭孙(谢氏)在岳州做官。开庆年间,她父亲的任期满了回乡,路过潭州。当时元军从罗鬼入侵,攻破了全州、衡州、永州、桂州,包围了潭州,有人说看见神人保卫着潭州城,后来潭州果然没有失守。一年多后战事平息,她到了临安。

当时,忠王要选妃子。一开始,丁大全建议选临安府知府顾嵓的女儿,已经送去了聘礼;后来丁大全倒台了,顾嵓也被罢免了。朝臣们说顾嵓是丁大全的党羽,应该另选名门望族女子为太子妃。于是大臣们就推荐了全氏,说她侍奉父亲多年,在江湖上奔波,饱尝艰辛;她如果做了贵妇,一定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理宗因为慈宪夫人的缘故,就下诏让全氏入宫,问她说:“你父亲昭孙,以前在宝祐年间为国捐躯,每当我想到他,心里就很难过。”全皇后回答说:“我父亲值得怀念,但是淮河、洞庭湖地区的百姓更值得怀念啊!”皇帝非常欣赏她的话,对大臣们说:“全氏女子的言辞非常出色,应该让她成为太子妃,来承担祭祀祖先的责任。”

1271年11月,皇上下了道圣旨,封她为永嘉郡夫人。到了12月,又册封她为皇太子妃。她弟弟永坚他们几个,也都被提拔了,做了承信郎、直秘阁。

1275年正月,皇上登基了,她也就被册封为皇后。皇上还追封了她祖上三代,并且赐给她家庙和府邸。她弟弟清夫、庭辉等十五个人,也都升了一级官。1278年三月,皇后回娘家省亲,皇上又因为她,把她的姻亲五十六个人都提拔了一级。就连咸平郡夫人全氏家族的32个人,也都各自得到了封赏。

皇后生孩子,一开始没生下来,后来才生下了瀛国公。1280年,皇上驾崩了,瀛国公继位,她也就成了皇太后。后来南宋灭亡了,她和瀛国公一起去了元朝的燕京。最后,她在正智寺出家当了尼姑,在那里去世了。

杨淑妃,一开始进宫的时候只是个美人。1275年,被封为淑妃。皇上还因为她,把她的亲戚幼节等34个人都提拔了。她生下了建国公赵昰。南宋灭亡后,她先去了温州,后来又去了福州。大家拥戴赵昰为帝,册封杨淑妃为太后,还封她的弟弟赵昺为卫王。对了,赵昺是淑妃和俞修容生的。

1297年,元朝的大军在海上围攻赵昰。第二年四月,赵昰死了,赵昺继位。1299年二月,赵昺投海自尽了。杨太后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哭着说:“我这么多年来,吃尽苦头,受尽折磨,一直坚持活下来,就是为了能有机会为赵家祭祀,可是现在天意如此,还有什么话好说呢!”说完,她也投海自尽了。后来,他们的将领张世杰把他们葬在了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