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说说古代的礼仪书籍,那可真是不少!首先是汉朝的,有卫宏写的《汉旧仪》三卷,应劭写的《汉官仪》一卷,还有蔡质写的《汉官典仪》一卷,另外还有一本《汉制拾遗》一卷,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接下来是唐朝的,那可就更多了!萧嵩(也有人说是王立等人写的)的《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想想这分量,就够吓人的!还有《开元礼仪镜》五卷,《开元礼仪释》二十卷(韦彤写的),《开元礼仪镜略》十卷,《开元礼百问》二卷,《开元礼教林》一卷,《开元礼类释》十二卷,这些书的作者,现在也都搞不清楚了。 此外,还有颜真卿写的《历古创置仪》五卷,柳珵写的《唐礼纂要》六卷,韦公肃写的《礼阁新仪》三十卷,王彦威(也有说是崔灵恩写的)的《续曲台礼》三十卷,王泾写的《大唐郊祀录》十卷,李随写的《吉凶五服仪》一卷,以及《红亭纪吉仪》一卷(独孤仪和陆贽写的),孟诜的《家祭礼》一卷,徐闰的《家祭仪》一卷,郑正则的《祠享仪》一卷和《家祭仪》一卷,贾顼的《家荐仪》一卷,范传式《寝堂时飨仪》一卷,孙日用《仲享仪》一卷,袁郊的《服饰变古元录》三卷,裴茝的《书仪》三卷,刘岳的《吉凶书仪》二卷,陈致雍的《曲台奏议集》以及他的《州县祭礼仪、五礼仪镜》六卷,《寝祀仪》一卷等等。
宋朝的礼仪书籍也不少,朱熹的《二十家古今祭礼》二卷,还有《政和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郑居中、白时中、慕容彦逢、强渊明等人写的),杜衍的《四时祭享仪》一卷,刘温叟的《开宝通礼》二百卷,卢多逊的《开宝通礼仪纂》一百卷,贾昌朝的《太常新礼》四十卷,一本叫《新礼》的一卷本(作者不详),《大中祥符封禅记》五十卷(丁谓、李宗谔等人写的),《大中祥符祀汾阴记》五十卷(丁谓等人写的),张知白的《御史台仪制》六卷,宋绶的《天圣卤簿记》十卷。 这些书,记录了历朝历代的礼仪制度,真是浩如烟海啊!
哎,这可真是不少书啊!先说说文彦博和高若讷合著的《大飨明堂记》,足足二十卷!还有文彦博自己写的《大飨明堂记要》,两卷。欧阳修的《太常因革礼》就更多了,一百卷!韩琦的《参用古今家祭式》没说卷数,许洞的《训俗书》只有一卷。
王安石的《南郊式》一百一十卷,李德刍的《圣朝徽名录》十卷,还有一本《国朝祀典》,只有一卷,作者是谁都不知道。陈襄的《郊庙奉祀礼文》三十卷,《诸州释奠文宣王仪注》元丰年间重修过,只有一卷。司马光写了《书仪》八卷,《涑水祭仪》一卷,《居家杂仪》一卷。范祖禹的《祭仪》一卷,《幸太学仪》和《纳后仪》各一卷,分别是元祐六年和七年的仪式记录。吕大防和吕大临合著的《家祭仪》一卷,张载写的《横渠张氏祭仪》一卷。
《释奠祭器图》和《诸州军释奠仪注》合订本,崇宁年间颁布,只有一卷。吕大均的《蓝田吕氏祭说》一卷,程颐的《伊川程氏祭仪》一卷。蔡攸等人撰写的《宣和重修卤簿图记》三十五卷,李沇的《皇宋大典》三卷,夏休的《辨太常礼官仪定章九冕服》一卷,《绍兴太常初定仪注》三卷。范寅宾的《五祀新仪撮要》十五卷,郑樵的《乡饮礼》和《乡饮礼图》各三卷,史定之的《乡饮酒仪》一卷。
《中兴礼书》两卷,是淳熙年间礼部和太常寺编的。《历代明堂事迹》一卷,《仪物志》三卷,《祀祭仪式》一卷,《太常图》一卷,这些书的作者都不清楚。叶克刊的《南剑乡饮酒仪》一卷,汪楫的《乡饮规约》一卷,齐庆胄写的《淳熙编类祭祀仪式》一卷,张维的《释奠通祀图》一卷。李氏的《公侯守宰士庶通礼》三十卷,赵师的《熙朝盛典诗》两卷。 这么多关于礼仪的书籍,真是浩如烟海啊!
老赵的《赵氏祭录》两卷,朱熹的《释奠仪式》一卷,还有他的《四家礼范》五卷、《家礼》一卷。李宗思的《礼范》一卷,韩挺的《服制》一卷,张叔椿的《五礼新仪》十五卷,高閌的《送终礼》一卷,陈孔硕的《释奠仪礼考正》一卷,周端朝的《冠婚丧祭礼》两卷(收录了司马氏、程氏、吕氏的礼仪)。管锐的《尝闻录》一卷,吴仁杰的《庙制罪言》两卷和《郊祀赘说》两卷。潘徽的《江都集礼》原本一百二十卷,现在缺失,只剩下一百四十卷了。和岘的《秘阁集》二十卷,王皞的《礼阁新编》六十三卷,黄廉的《大礼式》二十卷,何洵直和蔡确合著的《礼文》三十卷,《唐吉凶礼仪礼图》三卷,庞元英的《五礼新编》五十卷,《大观礼书宾军等四礼》五百五十卷,附带《看详》十二卷;《大观新编礼书吉礼》二百三十二卷,附带《看详》十七卷。
欧阳修的《太常礼院祀仪》二十四卷,和岘的《礼神志》十卷,孙奭的《大宋崇祀录》二十卷,贾昌朝的《庆历祀仪》六十三卷,《朱梁南郊仪注》一卷,《吴南郊图记》一卷,王泾(也有人说是王浮)的《祠仪》一卷,陈绎的《南郊附式条贯》一卷,向宗儒的《南郊式》十卷,陈旸的《北郊祀典》三十卷,蒋猷的《夏祭敕令格式》一部(卷册已亡佚),宋郊的《明堂通仪》两卷,《明堂袷飨大礼令式》三百九十三卷(元丰年间),《明堂大飨视朔颁朔布政仪范敕令格式》一部(宣和年间,卷册已亡佚)。王钦若的《天书仪制》五卷和《卤簿记》三卷,冯宗道《景灵宫供奉敕令格式》六十卷,《景灵宫四孟朝献》两卷,《诸陵荐献礼文仪令格式并例》一百五十一册(绍圣年间,卷册已亡佚)。
这些书啊,可都是关于礼仪制度的,数量还真不少!从祭祀典礼到丧葬礼仪,从宫廷大典到地方祭祀,几乎涵盖了宋代各种礼仪规范。 有些书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真是可惜! 不过,能留下这么多资料,也足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宋代的礼仪制度是多么的繁琐复杂。
哎,这堆书可真不少!首先是张谔写的《熙宁新定祈赛式》两卷,还有张杰的《春秋车服图》五卷,以及刘孝孙的《二仪实录衣服名义》两卷。 这些书都跟古代的礼仪制度有关,内容应该挺丰富的。
接着是《祭服制度》十六卷、《祭服图》三册(可惜卷子丢了),还有《五服志》三卷,裴茝的《五服仪》两卷,刘筠的《五服年月(“年月”一作“用”)敕》一卷,以及《丧服加减》一卷。 这些书应该都是讲古代丧葬和祭祀服装制度的,想想就感觉很复杂。
然后是李至的《正辞录》三卷,《朝会仪注》一卷(这是元丰年间写的),还有《大礼前天兴殿仪》两卷(也是元丰年间写的)。 叶均的《徽号册宝仪注》一卷,宋绶的《内东门仪制》五卷,李淑的《阁门仪制》十二卷,以及李淑另外写的《王后仪范》三卷。 这些书记录的都是宫廷里的礼仪制度,内容应该相当讲究。
梁颢也写了《阁门仪制》十二卷,还另外编了一份十四卷的《目录》。 还有《阁门集例》加上《目录》和《大臣特恩》一共三十卷,《阁门仪制》四卷,《阁门令》四卷,《蜀坤仪令》一卷,以及《皇后册礼仪范》八册(这是大观年间写的,可惜卷子也丢了)。 这些书都是关于宫廷礼仪的,感觉内容一定很庞杂。
《帝系后妃吉礼》加上《目录》一共一百一十卷(这是重和元年写的),王岩叟的《中宫仪范》一部(可惜卷子丢了),王与之的《祭鼎仪范》六卷,高中写的《六尚供奉式》二百册(可惜卷子也丢了),王叡的《杂录》五卷,《营造法式》二百五十册(这是元祐年间写的,卷子也丢了)。 这些书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从宫廷到建筑,内容包罗万象。
最后还有张直方写的《打球仪》一卷,李咏的《打球仪注》一卷,《高丽入贡仪式条令》三十卷(这是元丰年间写的),《高丽女真排辨式》一卷(也是元丰年间写的),《诸蕃进贡令式》十六卷(书里详细记录了各个藩属国的进贡仪式),王晋和李商隐分别写的《使范》一卷,《家范》十卷,卢僎和司马光分别写的《家范》一卷,以及孟说的《家祭仪》一卷。 这些书涵盖了外交、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 总而言之,这些书对研究宋代的礼仪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周元阳写了一本书叫《祭录》,一共一卷。贾氏写了一本《葬王播仪》,也是一卷。郑洵瑜的《书仪》一卷,杜有晋的《书仪》两卷,郑余庆的《书仪》三卷。这些都是关于仪注方面的书,加起来一共一百七十一部,三千四百三十八卷。
接下来是律法方面的书籍:《律》十二卷;《律疏》三十卷,这是唐朝长孙无忌他们写的;《唐式》二十卷;李林甫写的《开元新格》十卷;还有《令》三十卷;《唐律令事类》四十卷;《度支长行旨》五卷;《大和格后敕》四十卷;元泳的《式苑》四卷;宋璟的《旁通开元格》一卷;萧旻的《开元礼律格令要诀》一卷;裴光庭的《开元格令科要》一卷;狄兼謩的《开成刑法格》十卷;《开成详定格》十卷;张戣的《大中统类》十二卷;《大中刑法总要》六十卷;《大中已后杂敕》三卷;《大中后杂敕》十二卷;《梁令》三十卷;《梁式》二十卷;《梁格》十卷;《天成长定格》一卷;《天成杂敕》三卷;《天福编敕》三十一卷;张昭的《显德刑统》二十卷;姜虔嗣的《江南刑律统类》十卷;《江南格令条》八十卷;《蜀杂制敕》三卷;卢纾的《刑法要录》十卷;黄克升的《五刑纂要录》三卷;《刑法纂要》十二卷;《断狱立成》三卷;黄懋的《刑法要例》八卷;张员的《法鉴》八卷;田晋的《章程体要》两卷;王行先(也有人说是王仙)的《令律手鉴》两卷;张履冰的《法例六赃图》两卷;张伾的《判格》三卷;盛度的《沿革制置敕》三卷;王皞的《续疑狱集》四卷;赵绰的《律鉴》一卷;《法要》一卷;《外台秘要》一卷;《百司考选格敕》五卷;《宪问》十卷;《建隆编敕》四卷;《开宝长定格》三卷;《太平兴国编敕》十五卷;苏易简的《淳化编敕》三十卷;柴成务的《咸平编敕》十二卷;丁谓的《农田敕》五卷。 这些都是关于律法、法规方面的书籍,数量相当可观。
这些书涵盖了从唐朝到宋朝各个时期的律法、典章制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以看出当时对法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这些书名就能看出,当时的法制体系相当复杂,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祭祀典礼到刑法判例,从田赋管理到官员选拔,都有相关的书籍记载,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好家伙,这得有多少册子啊!首先是陈彭年编的《大中祥符编敕》四十卷和《转运司编敕》三十卷。
然后是韩琦的《端拱以来宣敕紥子》六十卷、《嘉祐编敕》十八卷和《总例》一卷。晁迥写了本《礼部考试进士敕》一卷,吕夷简写了《一司一务敕》三十卷,贾昌朝写了《庆历编敕》十二卷和《总例》一卷,还有《贡举条制》十二卷(至和二年)。
吴奎编纂了《嘉祐录令》十卷和《驿令》三卷;《审官院编敕》十五卷;王珪写了《在京诸司库务条式》一百三十卷,还有《铨曹格敕》十四卷。孙奭写了本《律音义》一卷,王诲写了《群牧司编》十二卷,张稚圭写了《大宗正司条》六卷,王安礼写了《重修开封府熙宁编》十卷。
沈立写了《新修审官西院条贯》十卷和《总例》一卷;还有《支赐式》十二卷和《支赐式》二卷(这怎么还有两份?),以及《官马俸马草料等式》九卷和《熙宁新编大宗正司敕》八卷。陈绎编的《熙宁编三司式》足足有四百卷!此外还有《随酒式》一卷和《马递铺特支式》二卷、《熙宁新定诸军直禄令》二卷。
曾肇写了《将作监式》五卷,蒲宗孟写了《八路敕》一卷,李承之的《礼房条例》和《目录》十九册(可惜卷子丢了)。章惇写了《熙宁新定孝赠式》十五卷、《熙宁新定节式》二卷和《熙宁新定时服式》六卷,还有《熙宁新定皇亲禄令》十卷。
最后,《司农寺敕》一卷,《式》一卷;《熙宁将官敕》一卷;吴充写了《熙宁详定军马敕》五卷;沈括写了《熙宁详定诸色人厨料式》一卷;《熙宁新修凡女道士给赐式》一卷;《诸敕式》二十四卷;《诸敕令格式》十二卷和《诸敕格式》三十卷;张叙写了《熙宁葬式》五十五卷;范镗写了《熙宁详定尚书刑部敕》一卷。我的天,这得多少字啊!
老张写的《熙宁五路义勇保甲敕》有五卷,再加上一本总则,一共六卷。他还整理了《学士院等处敕式交并看详》二十卷,《御书院敕式令》两卷。许将整理的《熙宁开封府界保甲敕》两卷,以及一本说明书。沈希颜写的《元丰新近定在京人从敕式三等》不知道丢哪去了,可惜了。
李定整理的《元丰新修国子监大学小学元新格》十卷,还有个十三卷的补充令。贾昌朝整理的《庆历编敕》《律学武学敕式》一共两卷,外加一本《武学敕令格式》,还有个《明堂赦条》,这些都是元丰年间整理的。曾伉整理了三卷的《新修尚书吏部式》。蔡硕整理的《元丰将官敕》有十二卷。
元丰年间,还整理了《贡举医局龙图天章宝文阁等敕令仪式》以及相关的解释说明,一共四百一十卷;还有《宗室及外臣葬敕令式》九十二卷;《皇亲禄令并厘修敕式》三百四十卷。吴雍整理了《都提举市易司敕令》以及相关的解释说明和公式,一共二十三卷;还有十九卷的《水部条》,这些都是元丰年间整理的。朱服整理了一卷的《国子监支费令式》。
元绛整理了十三卷的《谳狱集》。崔台符整理的《元丰编敕令格式》以及赦书、德音和说明,一共八十一卷。元祐初年,整理的《吏部四选敕令格式》和《元丰户部敕令格式》都找不到了。元祐年间,整理的《六曹条贯》及解释说明,三千六百九十四册,也找不到了。《元祐诸司市务敕令格式》二百六册,也没了。元祐初年整理的《六曹敕令格式》一千卷。建中靖国初年整理的《绍圣续修武学敕令格式看详》以及净条十八册,也不见了。
元祐年间整理的《枢密院条》二十册,《看详》三十册,都没了。建中靖国初年整理的《绍圣续修律学敕令格式看详》以及净条十二册,也不见了。《诸路州县敕令格式》以及相关的指挥文件十三册,也没了。《六曹格子》十册,找不到了。《中书省官制事目格》一百二十卷。
哎,这些都是些古籍啊,好多都丢了!首先是《尚书省官制事目格参照卷》,足足六十七册,可惜现在一本都没了。还有《门下省官制事目格》和它的《参照卷旧文净条厘析总目目录》,加起来七十二册,也都没了。 唉,真是可惜啊!
然后是《徽宗崇宁国子监算学敕令格式》和它的《对修看详》,以及《崇宁国子画学敕令格式》,都是一套一套的,现在也都没了。 不过,沈锡写的《崇宁改修法度》十卷倒是还留着。 还有《诸路州县学法》,大观初年编的,现在也找不到了。 《大观新修内东门司应奉禁中请给敕令格式》也是一样,没了。 《国子大学辟雍并小学敕令格式申明一时指挥目录看详》更是夸张,一百六十八册,全部丢失!
郑居中写的《政和新修学法》一百三十卷,李图南写的《宗子大小学敕令格式》十五册,何执中写的《政和重修敕令格式》五百四十八册,还有《政和禄令格》等三百二十一册,这些都找不到了。 政和年间编的《宗祀大礼敕令格式》也失传了。张动写的《直达纲运法》和它的《看详》一百三十一册也都没了。 王韶写的《政和敕令式》九百三卷,白时中写的《政和新修御试贡士敕令格式》一百五十九卷,孟昌龄写的《政和重修国子监律学敕令格式》一百卷,这些书虽然卷数很多,但现在都看不到了。
宣和初年编的《接送高丽敕令格式》、《奉使高丽敕令格式》和《明堂敕令格式》一千二百六册,以及《两浙福建路敕令格式》,这些也都找不到了。薛昂的《神霄宫使司法令》也失传了。 还好,还有一些书留存下来,比如刘次庄的《青囊本旨论》一卷,王晋的《使范》一卷,和凝的《疑狱集》三卷,窦仪的《重详定刑统》三十卷,卢多逊的《长定格》三卷,吕夷简的《天圣编敕》十二卷,《天圣令文》三十卷(吕夷简、夏竦等撰),还有大观元年御制的一卷《八行八刑条》,以及徽宗学校新法的《崇宁学制》一卷。 总的来说,损失惨重啊!
哎,这堆书可真不少!首先是《附令敕》十八卷,庆历年间编的,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五服敕》一卷,是刘筠、宋绶他们一起写的。
然后是张方平的著作,《嘉祐驿令》三卷,《嘉祐禄令》十卷。还有王安石的《熙宁详定编敕》等二十五卷,这可是个大工程啊!另外还有一卷《新编续降并叙法条贯》,把治平、熙宁年间的诏书和官员犯罪的处理办法都整理进去了。曾布也写了两卷《熙宁新编常平敕》。
《审官东院编敕》两卷,是熙宁七年编的;张大中写了《编修入国条贯》两卷和《奉朝要录》两卷;范镗写了《熙宁贡举敕》两卷;还有一卷《八路差官敕》,里面收录了熙宁年间的总条例、审官东院的条例和流内铨的条例。
《熙宁法寺断例》十二卷,《熙宁历任仪式》一卷,作者也不详。蔡确写了十七卷的《元丰司农敕令式》;李承之写了六卷的《江湖淮浙盐敕令赏格》;曾伉写了十五卷的《元丰新修吏部敕令式》;崔台符的《元丰敕令式》那可是巨著,足足七十二卷!吕惠卿写了《新史吏部式》两卷和《县法》十卷;程龟年写了《五服相犯法纂》三卷;孙奭写了《律令释文》一卷;还有一卷《续附敕令》,也是庆历年间编的,作者不详;《三司条约》一卷,庆历年间编纂的。
陆佃写了十九卷的《国子监敕令格式》;曾旼写了《刑名断例》三卷;章惇的《元符敕令格式》更多,有一百三十四卷!郑居中写了《学制书》一百三十卷;蔡京写了《政和续编诸路州县学敕令格式》十八卷;白时中写了《政和新修贡士敕令格式》五十一卷;李元弼写了一卷《作邑自箴》;张守写了《绍兴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五卷;《绍兴重修六曹寺监库务通用敕令格式》五十四卷,是秦桧他们写的;《绍兴重修吏部敕令格式》和《通用格式》合起来一百二十卷,是朱胜非他们写的;最后还有《绍兴重修常平免役敕令格式》五十四卷,也是秦桧他们写的。 我的天,这得多少书啊!
这堆书啊,都是些官场上的文件和法典,记录了南宋时期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首先,《绍兴重修贡举敕令格式申明》二十四卷,还有《绍兴参附尚书吏部敕令格式》七十卷,以及《绍兴重修在京通用敕令格式申明》五十六卷,这些都是绍兴年间修订的,主要讲考试、吏部和朝廷日常的规章制度。 另外还有《大观告格》一卷,以及郑克写的《折狱龟鉴》三卷,这应该是一些处理案件的指导。
接着是《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允文他们编的;《淳熙重修吏部左选敕令格式申明》三百卷,龚茂良他们编的;还有《诸军班直录令》一卷,以及郑至道写的《谕俗编》一卷,赵绪写的《金科易览》一卷,刘高夫写的《金科玉律总括诗》三卷,以及《金科玉律》一卷、《金科类要》一卷和《刑统赋解》一卷。这些都是关于法律条文和官场规章的书籍,有些书连作者都不知道是谁写的了。
韩琦的《嘉祐详定编敕》三十卷,王日休的《养贤录》三十二卷,也都是关于官场人事和制度的。还有《淳熙重修敕令格式》及《随敕申明》二百四十八卷,《淳熙吏部条法总类》四十卷(淳熙二年敕令所编),以及《庆元重修敕令格式》及《随敕申明》二百五十六卷(庆元三年诏重修),《庆元条法事类》八十卷(嘉泰元年敕令所编),这些都是不同时期修订的敕令格式和条例。 《开禧重修吏部七司敕令格式申明》三百二十三卷(开禧元年上),《嘉定编修百司吏职补授法》一百三十三卷(嘉定六年上),《嘉定编修吏部条法总类》五十卷(嘉定中诏修),这些都是南宋后期修订的。
最后,还有赵仝写的《疑狱集》三卷,《九族五服图制》一卷(不知何人编),《大宗正司敕令格式申明》及《目录》八十一卷(绍兴重修),《编类诸路茶监敕令格式目录》一卷,以及一些书目,比如吴兢的《西斋书目录》一卷,毋煚的《古今书录》四十卷,李肇的《经史释文题》三卷,朱遵度的《群书丽藻目录》五十卷,《隆安西库书目》二卷(不知作者),《唐秘阁四部书目》四卷。总的来说,这些书加起来一共是二百二十一部,七千九百五十五卷,全是关于法律、制度和书籍目录的。
这上面列的,都是些古籍书目,好多好多!首先是《唐四库搜访图书目》一卷、《梁天下郡县目》一卷、《后唐统类目》一卷,这些都是记录书籍的目录。
接下来,杜镐的《龙图阁书目》七卷,还有他的《十九代史目》二卷;《太清楼书目》四卷、《王宸殿书目》四卷,这些都是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藏书目录。韦述的《集贤书目》一卷,《学士院杂撰目》一卷,欧阳伸(也有人说是欧阳坤)的《经书目录》十一卷,杨九龄的《经史书目》七卷,杨松珍的《历代史目》十五卷,宗谏注的《十三代史目》十卷,商仲茂的《十三代史目》一卷,《河南东斋(或作“齐”)史书目》三卷,这些都是关于经史书籍的目录,数量也挺可观的。
还有曾氏的《史鉴》三卷,孙玉汝的《唐列圣实录目》二十五卷,以及《唐书叙例目录》一卷,沈建的《乐府诗目录》一卷,蒋彧的《书目》一卷,刘德崇的《家藏龟鉴目》十卷,田镐、尹植的《文枢密要目》七卷,刘沆的《书目》二卷,《禁书目录》一卷(这是学士院和司天监一起编定的)。王尧臣、欧阳修合编的《崇文总目》六十六卷,那可是个大工程啊! 《沈氏万卷堂目录》二卷,欧阳修的《集古录》五卷,李淑的《邯郸书目》十卷,吴秘的《家藏书目》二卷,《秘阁书目》一卷,《史馆书新定书目录》四卷(这个不知道是谁编的)。
李德刍的《邯郸再集书目》三十卷,崔君授的《京兆尹金石录》十卷,《国子监书目》一卷,《荆州田氏书总目》三卷(田镐编的),刘泾的《成都府古石刻总目》一卷,赵明诚的《金石录》三十卷,还有他的《诸道石刻目录》十卷,徐士龙的《求书补阙》一卷,董逌的《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郑樵的《求书阙记》七卷和《求书外记》十卷,《集古系时录》一卷,《图谱有无记》二卷,《群玉会记》三十六卷,陈贻范的《颍川庆善楼家藏书目》二卷,《遂初堂书目》二卷(尤袤编的),《徐州江氏书目》二卷,《吕氏书目》二卷。 这些书目,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书籍,真是浩如烟海啊!
哎,我手里这堆书目,可真不少!首先是《三川古刻总目》一卷,记录了三川地区的古代刻本;《鄱阳吴氏籝金堂书目》三卷,是鄱阳吴家籝金堂藏书的目录;还有《孙氏群书目录》二卷、《紫云楼书目》一卷、《川中书籍目录》二卷、《秘书省书目》二卷,这些都是不同地方、不同藏书家的书目。
陈骙写的《中兴馆阁书目》那可是巨著,足足七十卷,外加一卷序言;石延庆和冯至游校勘的《群书备检》三卷,也挺重要的;晁公武的《读书志》四卷,也是读书人必备的参考书;张攀的《中兴馆阁续书目》三十卷,算是对陈骙的补充吧;此外还有《诸州书目》一卷,以及滕强恕的《东湖书自志》一卷。 这些目录类书籍加起来,一共六十八部,六百七卷,数量相当可观!
接下来是关于姓氏的书籍。何承天写的《姓苑》十卷,林宝的《姓苑》三卷和《姓史》四卷,还有《元和姓纂》十卷、《五姓证事》二十卷,这些都是研究姓氏的经典著作。 窦从一的《系纂》七卷,陈湘的《姓林》五卷,李利涉的《姓氏秘略》三卷和《编古命氏》三卷,《五声类氏族》五卷,孔平的《姓系氏族》一卷,《姓略》六卷,崔日用的《姓苑略》一卷,魏子野的《名字族》十卷,《同姓名谱》六卷,这些书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还有专门记载皇室宗族和名人的家谱之类的书,比如《尚书血脉》一卷、《春秋氏族谱》一卷、《春秋宗族谥谱》一卷、《帝王历记谱》二卷、《帝系图》一卷,李匡文写的《天潢源派谱说(一作“统”)》一卷和《唐皇室维城录》一卷以及《李氏房从谱》一卷,李茂嵩(一作“高”)的《唐宗系谱》一卷,《唐书总记帝系》三卷,《宋玉牒》三十三卷,《仁宗玉牒》四卷,《英宗玉牒》四卷,李衢的《皇室维城录》一卷,宋敏求的《韵类次宗室谱》五十卷,司马光的《宗室世表》三卷,《臣寮家谱》一卷,黄恭之的《孔子系叶传》三卷,《文宣王四十二(一作“三”)代家状》一卷,《阙里谱系》一卷,赵异世的《赵氏大宗血脉谱》一卷,《赵氏龟鉴血脉图录记》一卷,以及令狐峘的《陆氏宗系碣》一卷。 这些书,记录了各个朝代皇室和名门望族的家世渊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这些书啊,都是些家谱之类的书籍,记录着各个家族的历史和族谱。首先是《陆氏英贤记》三卷,还有《蒋王恽家谱》一卷,以及王方庆写的《王氏谱》一卷。 接着是《唐汭家谱》一卷,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一卷和《刘舆家谱》一卷。 王僧孺编著的《徐义伦家谱》一卷,以及《李用休家谱》两卷和《徐商徐诜家谱》四卷也都在其中。 此外还有《周长球家谱》一卷,《费氏家谱》一卷和《钱氏集录》三卷。
然后是陆景献写的《吴郡陆氏宗系谱》一卷,毛渐的《毛氏世谱》一部(可惜卷子丢了)。还有曾肇的《曾氏谱图》一部,洪兴祖的《韩愈年谱》一卷(这卷也找不到了)。周文编著的《汝南周氏家谱》一卷,崔班写的《欧阳家谱》一卷,以及梁元帝的《古今同姓名录》两卷。 窦澄之的《扶风窦氏血脉家谱》一卷,李林甫的《唐室新谱》一卷和《天下郡望姓氏族谱》一卷。 还有一本《唐相谱》一卷,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孔至的《姓氏古今杂录》一卷,陶茇麟的《陶氏家谱》一卷,李匡文写的《元和县主昭穆谱》一卷和《皇孙郡王谱》一卷。 还有《玉牒行楼》一卷和《偕日谱》一卷。邢晓写的《帝王血脉小史记》五卷和《帝王血脉图小史后记》五卷,韦述的《百家类例》三卷,韦述和萧颖士合著的《宰相甲族》一卷。 裴杨休的《百氏谱》五卷,曹大宗的《姓源韵谱》一卷,杜信的《京兆杜氏家谱》一卷,刘沆的《刘氏家谱》一卷,以及《唐颜氏家谱》一卷和《韩吏部谱录》两卷。
最后还有《李氏郇王家谱》一卷(作者不详),唐邴的《唐氏谱略》一卷,杨侃的《家谱》一卷,《宋仙源积庆图》一卷(从僖宗到哲宗),《宗室齿序图》一卷,《天源类谱》一卷,《祖宗属籍谱》一卷,以及向缄撰写的《向敏中家谱》一卷。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记录各个家族历史和谱系的珍贵资料。
好家伙,这堆书可真不少!首先是关于家谱的,有邵思写的《姓解》三卷,钱惟演的《钱氏庆系谱》两卷,王回的《清河崔氏谱》一卷,还有孙秘的《尊祖论世录》一卷,苏洵的《苏氏族谱》一卷,以及钱明逸的《熙宁姓纂》六卷等等,足足一百多部,加起来有四百三十七卷!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啊! 这些书里,有专门讲姓氏来源的,也有记录某一家族谱系的,内容丰富得很。
然后是一些地方志之类的书籍,比如桑钦写的《水经》四十卷,还有郦道元做的注;还有《城冢记》一卷,说是魏文帝三年刘裕得到的;葛洪的《关中记》一卷;雷次宗的《豫章古今记》三卷;沈怀远的《南越志》五卷;梁元帝的《职贡图》一卷;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三卷;还有本不知道作者是谁的《炀帝开河记》一卷。
这些书记录了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还有不少传奇故事呢! 接着是魏王泰的《坤元录》十卷,沙门辨机的《大唐西域图记》十二卷,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十五卷,韦述的《两京新记》五卷,达奚弘通的《西南海蕃行记》一卷,马温之的《邺都故事》两卷,李吉甫的《元和郡国图志》四十卷,元结的《九疑山图记》一卷,贾耽的《皇华四达》十卷和《贞元十道录》四卷,还有《国要图》一卷、《方志图》两卷和《三代地理志》六卷。 这些书涉及的范围可广了,从西域到全国各地,从古代到唐朝,内容包罗万象! 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老哥们,这堆书啊,全是讲地理的,数量可不少!首先是《地理论》六卷,这名字听着就挺正经的。然后是刘之推的《文括九土(一作“州”)要略》三卷,这书估计是把全国各地的情况都给总结了一下。
接着是乐史的《坐知天下记》四十卷,四十卷啊!这得有多少内容,估计把全国各地都逛了个遍,写得可详细了。还有王曾的《九域图》三卷,王洙的《皇祐方域记》三十卷,这俩都是画地图的,一个三卷,一个三十卷,画得肯定不一样仔细。再加一本《要览》一卷,韩郁的《十道四蕃引》一卷,赵珣的《开元分野图》一卷和《十道记》一卷,《十八路图》一卷以及《图副》二十卷(熙宁间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图),这都是些地图和地理记录,种类还挺齐全的。
李德刍的《元丰郡县志》三十卷,配图还有三卷,这可是个大工程啊!沈括也写过一本《天下郡县图》,可惜卷子都丢了,太可惜了!陈坤臣的《郡国人物志》一百五十卷,这书可厉害了,不仅讲地理,还讲人物,一百五十卷,得看多久才能看完啊!欧阳忞的《巨鳌记》五卷,孙结的《唐国鉴图》一卷,曹璠的《国照》十卷和《元和国计图》十卷,韦澳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九卷(一名《处分语》,一名《新集地理书》),这些书,内容应该都和地理、历史相关。
陈延禧的《隋朝洛都记》一卷和《蜀北路秦程记》一卷,《北征杂记》一卷,姜屿的《明越风物志》七卷,元广之的《金陵地记》六卷,刘公铉的《邺城新记》三卷,李璋的《太原事迹》十四卷,卢求的《襄阳故事》十卷,《湘中记》一卷,余知古的《渚宫故事》十卷,张周封的《华阳风俗录》一卷,韩昱的《江州事迹》三卷(张密注),韦宙(一作“寅”)的《零陵录》一卷,杨备恩的《蜀都故事》二卷,许嵩的《六朝宫苑记》二卷,邢昺的《景德朝陵地理记》三十卷,韦齐(一作“济”)休的《云南行记》二卷,马敬寔的《诸道行程血脉图》一卷,陈隐之的《续南荒录》一卷,韦皋(一作“阜”)的《西南夷事状》二十卷,《西戎记》二卷,张建章的《渤海国记》三卷,顾愔的《新罗国记》一卷,达奚洪(一作“通”)的《海外三十六国记》一卷,《云南风俗录》十卷,辛怡显的《至道云南录》三卷。 这些书,有的记述地方风土人情,有的记录历史事件,有的则专注于某个地区的地理情况,总之,都是关于地理方面的珍贵资料。
李德裕的《黠戛斯朝贡图》有一卷,崔峡的《列国入贡图》有二十卷,郭璞的《山海经赞》有两卷,元结的《诸山记》有一卷,还有《岳渎福地图》一卷,卢鸿的《嵩岳记》一卷,《华山记》一卷,《衡山记》一卷,《峨眉山记》两卷,僧法琳的《庐山记》一卷,陆鸿渐的《顾渚山记》一卷,令狐见尧的《玉笥山记》一卷,沈立的《蜀江志》有十卷,那本巨著《宣和编类河防书》足足有一百九十二卷!
东方朔的《十洲记》有一卷,张华的《异物评》有两卷,刘恂的《岭表录异》有三卷,《岭表异物志》有一卷,孟琯的《岭南异物志》也有一卷,《南海异事》有五卷,郑虔的《天宝军防录》有一卷,林特的《会稽录》有三十卷,盛度的《庸调租赋》有三卷,陈传的《欧冶拾遗》有一卷,毛渐的《地理五龙秘法》这部书卷子都丢了,林谞的《闽中记》有十卷,卢肇的《海潮赋》有一卷,僧应物的《九华山记》有两卷,还有他写的《九华山旧录》一卷,卢求的《成都记》有五卷,樊绰的《云南志》和《南蛮记》各十卷,李居一的《王屋山记》一卷,徐云虔的《南诏录》三卷,韦庄的《蜀程记》和《峡程记》各一卷,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一卷,章僚的《海外使程广记》三卷,张建章的《戴斗诸蕃记》一卷,曹璠的《须知国镜》两卷,王权的《大梁夷门记》一卷,吴从政的《襄沔杂记》三卷,窦滂的《云南别录》一卷,陆广微的《吴地记》一卷,曹大宗的《郡国志》两卷,韦瑾的《域中郡国山川图经》一卷,《唐夷狄贡》一卷,《两京道里记》三卷(作者不详),张修的《九江新旧录》三卷,张氏的《燕吴行役记》两卷(作者不详),罗含的《湘中山水记》三卷,平居诲的《于阗国行程录》一卷,还有胡峤的《陷虏记》一卷。 我的天,这么多书!
这些书,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内容,从朝贡图到山川地理,从异物志到地方风土人情,简直包罗万象啊! 想想这些古籍,就觉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可惜有些书卷子已经失传了,真是令人惋惜。
话说,这儿有一堆书,都是记载各地风土人情的,咱们一个个来看哈。
首先是王德琏写的《鄱阳县记》,就一卷;然后是徐锴的《方舆记》,足足一百三十卷,那可是相当厚了;范子长写的《皇州郡县志》一百卷,也挺多;司马俨的《峡山履平集》只有一卷;潘子韶的《峡江利涉集》也只有一卷;杜光庭的《续成都记》也只有一卷;范旻的《邕管杂记》有三卷;李昉的《历代宫殿名》只有一卷;乐史的《太平寰宇记》那可是巨著,足足二百卷!魏羽的《吴会杂录》只有一卷;张参的《江左记》有三卷;陶岳的《零陵总记》十五卷;李宗谔有两本《图经》,一本九十八卷,另一本七十七卷;还有《越州图经》九卷,《阳明洞天图经》十五卷;李垂的《导河形胜书》只有一卷;王曾的《契丹志》只有一卷;杨备的《恩平郡谱》只有一卷;刘夔的《武夷山记》只有一卷;林世程的《重修闽中记》十卷;郭之美的《罗浮山记》只有一卷;周衡的《湘中新记》七卷;陈倩的《茅山记》只有一卷;僧文政的《南岳寻胜录》只有一卷;李上交的《豫章西山记》两卷;还有张维序作序的《广西郡邑图志》一卷。
接着还有王靖的《广东会要》四卷;张田的《广西会要》两卷;刘昌诗的《六峰志》十卷;薛常州的《地理丛考》一卷;李和篪的《舆地要览》二十三卷;嘉定年间写的《重修徐州图经》三卷;《离{崔十}志》十卷;还有一本《雁山行记》,不知道是谁写的,只有一卷;王日休的《九丘总要》那可是个大工程,三百四十卷!余嚞的《圣域记》二十五卷;程大昌的《雍录》十卷;钱景衎的《南岳胜概》一卷;曾洵的《句曲山记》七卷;周淙的《临安志》十五卷;谈钥的《吴兴志》二十卷;潘廷立的《富川图志》六卷;韩挺的《仪真志》七卷;刘浩然的《合肥志》十卷;李说的《黄州图经》五卷;童宗说的《盱江志》十卷;姜得平写的《续志》十卷;袁震的《临江军图经》七卷;李伸的《重修临江志》七卷;最后是雷孝友的《瑞州郡县志》,十九卷。 这些书啊,记载了好多地方的历史和地理,真是浩如烟海!
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收集到的古代地方志。这些书啊,记载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可珍贵了!
首先是田渭写的《辰州风土记》,一共六卷;然后是袁观写的《潼川府图经》,足足十一卷呢;还有张津写的《四明图经》,十二卷,内容相当丰富。 接着是史正志的《建康志》十卷,江文叔的《桂林志》一卷,蔡戡的《静江府图志》十二卷,熊克的《镇江志》十卷,葛元骘的《武阳志》十卷,宋宜之的《无为志》三卷,胡兆的《秋浦志》八卷,罗愿的《新安志》十卷,汪师孟的《黄山图经》一卷,范成大写的《桂海虞衡志》三卷,韦楫的《昭潭志》两卷,晁百揆的《寻阳志》十二卷,吴芸的《沅州图经》四卷。 还有一本《安南土贡风俗》,只有一卷,是乾道年间安南进贡的时候,朝廷让人记录下来的,记载了安南的风俗和贡品。
接下来还有程九万的《历阳志》十卷,苏思恭的《曲江志》十二卷,毛宪的《信安志》十六卷,一本不知作者的《临贺郡志》,只有一卷;萧玠的《晋康志》七卷,周端朝的《桂阳志》五卷,刘子登的《武陵图经》十四卷,郑昉的《都梁志》两卷,陈耆卿作序的《赤城志》足足四十卷!陆游写的《会稽志》也有二十卷之多,王中行写的《潮州记》一卷,郑侨作序的《莆阳人物志》三卷,王震的《阆苑记》三十卷,冉木的《潜藩武泰志》十四卷,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张朏的《齐记》一卷。 此外,我还收集了《南北对镜图》、《混一图》、《西南蛮夷朝贡图》各一卷,《巨鳌记》六卷,《交广图》一卷,以及不知作者的《平江府五县正图经》两卷。
最后,还有李华的《湟川开峡志》五卷,宋敏求的《长安志》十卷和《东京记》两卷,《河南志》二十卷,陈舜俞的《庐山记》两卷,谢颐素的《海潮图论》一卷,王瓘的《北道刊误志》十五卷,林须的《霍山记》一卷,檀林的《瓯治拾遗》一卷和《大理国行程》一卷,陈冠的《熙河六州图记》一卷,王向弼的《龙门记》三卷,以及王存的《九域志》十卷。 这些地方志,真是浩如烟海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书,都是些地方志、图经之类的,记录了各个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等。 第一批,有孟猷的《上饶志》十卷,滕宗谅的《九华山新录》一卷,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三卷,王正伦的《古今洛城事类》两卷,王得臣的《江夏辨疑》一卷,谭掞的《邕管溪洞杂记》一卷,李洪的《镇洮补遗》一卷,李献父的《隆虑洞天录》一卷,林<山票>的《永阳志》三十五卷,曾旼的《永阳郡县图志》四卷,刘拯的《濠上摭遗》一卷,苏氏的《夏国枢要》两卷,左文质的《吴兴统记》十卷,孙穆的《鸡林类事》三卷,马子严的《岳阳志》两卷,程縯的《职方机要》四十卷,范致明写了《岳阳风土记》一卷和《池阳记》一卷,欧阳忞的《舆地广记》三十八卷,虞刚简的《永康军图志》二十卷,钱绅的《同安志》十卷,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吴致尧的《九疑考古》两卷,洪刍的《豫章职方乘》三卷,董棻的《严州图经》八卷,厉居正的《齐安志》二十卷,洪遵的《东阳志》十卷,许靖夫的《齐安拾遗》一卷。
接下来,还有环中的《汴都名实志》三卷,陈哲夫的《李渠志》一卷,《续修宜春志》十卷,唐稷的《清源人物志》十三卷,李盛的《章贡志》十二卷,曾贲的《括苍志》十卷,陈柏朋的《括苍续志》一卷,赵彦励的《莆阳志》十五卷,陆琰的《莆阳志》七卷,李献父的《相台志》十二卷,《江行图志》一卷(这个沈该订正过,作者是谁不知道),《同安后志》十卷,《大禹治水玄奥录》一卷,《三辅黄图》一卷,《高丽日本传》一卷,《南剑州图经》一卷,《地里图》一卷,《指掌图》两卷,《南海录》一卷,《福建地理图》一卷,《泉南录》两卷,《吴兴杂录》七卷,《南朝宫苑记》一卷,《庐山事迹》三卷(作者也不清楚),以及李常的《续庐山记》一卷。 这些书加起来,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啊,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历史和故事。 想想看,从上饶到九华山,从吴郡到洛阳,从江夏到邕州,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内容丰富多彩,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书的作者,有的我们知道,有的我们不知道。 但不管是谁写的,这些书都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可以窥探到过去的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这些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们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们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这些书,都值得我们去仔细研读,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话说,以前有几本书,名字一个比一个长,内容也五花八门,可惜现在都没了,就记得书名了,比如《东京至益州地里图》,还有《四明山记》、《南岳衡山记》、《考城图经》、《常州风土记》、《清溪山记》、《水山记》、《茅山新记》、《青城山记》等等,还有两本关于契丹的书,《契丹国土记、契丹疆宇图》和《契丹地里图》,可惜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接下来,这些书的作者倒是知道,比如李幼杰的《莆阳比事》七卷,何友谅的《武阳志》二十七卷,陈谦的《永宁编》十五卷,黄以宁的《惠阳志》十卷,刘牧的《建安志》二十四卷,还有他写的《建安续志类编》两卷,邹孟卿的《宁武志》十五卷,李皋的《汀州志》八卷,林英发的《景陵志》十四卷,杨彦为的《保昌志》八卷,傅岩的《郧城志》十二卷,杨泰之的《普州志》三十卷,孙祖义的《高邮志》三卷,宇文绍奕的《临邛志》二十卷,以及他写的《补遗》十卷,林晡的《姑孰志》五卷,王招的《芜湖图志》九卷,杨槱的《临漳志》十卷,方杰的《清漳新志》十卷,章颖的《文州古今记》十二卷,杜孝严的《文州续记》四卷,孙楙的《舂陵图志》十卷,张贵谟的《临汝图志》十五卷,徐自明的《零陵志》十卷和《浮光图志》三卷,梁克家的《长乐志》四十卷,张埏的《零陵志》十卷,陆峻、丁光远合著的《蕲春志》十卷,段子游的《均州图经》五卷,李韦之的《邵阳图志》三卷,黄汰的《邵阳纪旧》一卷,巩嵘的《邵陵类考》二卷,孙显祖的《靖州图经》四卷,黄晔的《龟山志》三卷,李震的《彭门古今集志》二十卷,蔡畤的《续同安志》一卷,程叔达的《隆兴续职方乘》十卷,项预的《吴陵志》十四卷,朱端章的《南康记》八卷和《庐山拾遗》二十卷,练文的《庐州志》十卷,吴机的《吉州记》三十四卷,以及钱之望、吴莘合著的《楚州图经》二卷。
这些书啊,记载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还有历史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可惜很多都失传了,现在只能从书名里,想象一下它们曾经的样子了。 想想那些作者们,为了编写这些书,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刘宗写了一本《襄阳志》,一共四十卷;刘清之写了《衡州图经》,三卷;赵甲写了《隆山志》,足足有三十六卷呢!邹补之的《毗陵志》十二卷;王铢的《荆门志》十卷;张孝曾的《富水志》也是十卷;王棨又重修了一部《荆门志》,也是十卷。徐得之写了《郴江记》,八卷;史本的《古沔志》只有一卷;周梦祥的《赣州图经》可惜卷子丢了。阎苍舒的《兴元志》有二十卷;许开的《南安志》二十卷;孙昭先的《淮南通川志》十卷;余元一的《清湘志》六卷;郑少魏的《广陵志》十二卷。
褚孝锡写了《长沙志》十一卷;郑绅的《桂阳图志》六卷;黄畴若的《龙城图志》十卷;胡至又重修了《龙城图志》,也是十卷;陈宇的《房州图经》三卷;虞太中的《临封志》三卷;曹叔达的《永嘉志》二十四卷;周澂也写了一部《永嘉志》,七卷;郑应申的《江阴志》十卷。梁希夷的《新昌志》只有一卷;马景修的《通川志》十五卷;黄环的《夷陵志》六卷;马导的《夔州志》十三卷;还有一本《四明风俗赋》,只有一卷,不知道是谁写的。
丁介写了《武陵郡离合记》,六卷;史定之的《番阳志》三十卷;杨潜的《云间志》三卷;徐筠的《修水志》十卷;张元成的《嘉禾志》四卷;邓枢的《鹤山丛志》十卷;王宽夫的《古涪志》十七卷;李棣的《浮光图志》二十卷;林仁伯的《古归志》十卷;赵兴清的《历阳志补遗》十卷;王知新的《合淝志》十卷;霍篪的《澧阳图志》八卷;刘伋的《陵水图志》三卷;胡槻的《普宁志》三卷;王寅孙的《沈黎志》二十三卷。
赵汝厦写了《程江志》,五卷,他还写了一部《琼管图经》,十六卷;刘灏的《清源志》七卷;沈作宾和赵不迹合著的《会稽志》二十卷;邵笥的《括苍庆元志》只有一卷;赵善赣的《通义志》三十五卷;张士佺的《西和州志》十九卷;李修己的《同谷志》十七卷。
李锜写的《续同谷志》有十卷,义太初写的《高凉图志》有七卷,赵师{宀及}写的《潮州图经》有两卷,郑郧写的《洋州古今志》有十六卷,张忄达写的《甘泉志》有十五卷,陈岘写的《南海志》有十三卷,赵伯谦写的《韶州新图经》有十二卷,俞闻中写的《叙州图经》足足有三十卷呢!黎伯巽写的《静南志》有十二卷,任逢写的《垫江志》也有三十卷,刘德礼写的《夔州图经》有四卷,马纡写的《续庐山记》有四卷。 此外还有《江州图经》一卷,《宕渠志》两卷,《吉阳军图经》一卷,《忠州图经》一卷,《珍州图经》三卷,《衢州图经》一卷,《沅州图经》四卷,《复州图经》三卷,《果州图经》五卷,《思州图经》一卷,《南平军图经》一卷,《大宁监图经》六卷,这些书的作者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是谁了。
这些地理方面的书,加起来一共是47部,5196卷! 数量可真不少啊!
除了地理方面的书,还有其他的史书。比如说,《越绝书》十五卷,有人说是子贡写的;赵晔写的《吴越春秋》十卷;司马彪写的《九州春秋》九卷;常璩写的《华阳国志》十二卷;和苞写的《汉赵记》一卷;范亨写的《燕书》二十卷;萧方等人合著的《三十国春秋》三十卷;还有一本《三十国春秋钞》一卷,作者是谁现在也不清楚了。吴信都镐写的《淝上英雄小录》两卷;《吴录》二十卷,是徐铉、高远、乔舜、潘祐等人一起写的;《南唐书》十五卷,作者不详;王颜写的《南唐烈祖开基志》十卷;李昊写的《蜀书》二十卷;蒋文怿写的《闽中实录》十卷;林仁志写的《王氏绍运图》三卷;毛文锡写的《前蜀王氏记事》两卷;《吴越备史》十五卷,说是吴越钱俨托名范坰、林禹写的;钱俨自己还写了《备史遗事》五卷;王保衡写的《晋阳见闻要录》一卷;董淳写的《后蜀孟氏记事》三卷;徐铉和汤悦一起写的《江南录》十卷;路振写的《九国志》五十一卷,他还写了《楚书》五卷;郑文宝写的《南唐近事集》一卷,他还写了《江表志》两卷。
这些书加起来,数量也相当可观!
哎,我手里这堆书啊,可都是些野史笔记,记录的都是些过去的事儿。先说这几个,陈彭年写的《江南别录》四卷,龙衮写的《江南野史》二十卷,曾颜写的《渤海行年记》十卷,胡宾王写的《刘氏兴亡录》一卷,陶岳写的《荆湘近事》十卷,周羽冲写的《三楚新录》三卷,曹衍写的《湖湘马氏故事》二十卷,王举写的《天下大定录》十卷,卢臧写的《楚录》五卷,张唐英写的《蜀梼杌》十卷,刘恕写的《十国纪年》四十卷,还有《闽王事迹》一卷,《高氏世家》十卷,《湖南故事》十三卷,《十国载记》三卷,《江南余载》二卷,《高皇帝过江事实》一卷,《广王事迹》一卷,还有一个作者不详的。
这些野史笔记加起来,一共四十四部,四百九十八卷。哎,这可只是其中一部分啊!我这里一共收集了史书两千一百四十七部,四万三千一百九卷呢!想想都觉得吓人,这得看多久才能看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