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上面写着要增加公家的钱、给钱的凭证和职田。
【增给】这词儿听着就让人高兴,意思就是增加的意思呗。你看这上面写的,不仅要增加公家的钱,还要增加给钱的凭证,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工资条或者发票之类的玩意儿吧。最关键的是,还要增加职田!职田啊,那可是实打实的土地,相当于现在国家给公务员发福利分房子,只不过这福利是地,直接能种地收粮食的。这待遇,啧啧,真不错!
这“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几个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日子要好过起来了。你想啊,公用钱多了,国家办事儿就有钱了;给券多了,发工资发福利就方便了;职田多了,那些当官的,或者说那些拿着国家俸禄的人,也能多点儿收入,日子自然就宽裕了。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是全体公务员都欢呼雀跃吧!这政策,妥妥的利好消息啊! 这要是放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儿,百姓也能跟着沾光,说不定就能过上好日子呢!
总之,这“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几个字,简简单单,却包含着满满的福利,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啊! 想想看,古代的官吏们,有了这些增补,心里该多高兴啊!这可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地位和尊严的象征。 这政策一出台,估计整个官场都要沸腾了!
话说古代当官的,工资待遇可真是五花八门。比如,要是当上三司使,管着全国的财政,年薪能拿到一百万钱;要是只是代理三司使,那就只有五十万钱了。 再比如,如果同时担任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这三个宫观的副使,外加观文殿大学士,年薪是三十万钱。 要是只当个观文殿学士或者资政殿大学士(元丰年间还加了个保和殿大学士),工资待遇就有所不同了。
其他的官职,比如宫观里的官员、三司判官、开封府判官等等,工资也都不一样,从二十万钱到十七万钱不等。 要是担任都知或者押班之类的职务,工资能达到二十万钱。 那些资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读(元祐年间又设立了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绍圣年间又取消了)、龙图阁、天章阁学士(元丰年间又增加了保和殿、延康殿、定文殿、显谟殿、徽猷殿学士),以及枢密院直学士(后来改成了述古殿),他们的工资是十五万钱。 这些高官除了钱,还有各种赏赐,比如绫罗绸缎等等,具体多少就看官职大小了。
大观二年的时候,户部尚书左睿觉得这工资发放制度不太合理。他说,你看这《禄格》里编的,学士的额外补贴跟正式官员的工资差太多了!比如观文殿大学士,虽然是正二品,但额外补贴才三十万钱,而节度使的工资可是四百万钱! 有人说学士还有其他收入,所以补贴少,但这说法也不对,比如一个银青光禄大夫当了观文殿大学士,他的总收入还不到节度使的一半呢! 所以,他建议把这额外补贴改成另外一种补贴方式,并且根据正式官员的工资来调整学士的补贴。
于是,朝廷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重新调整了工资制度。观文殿大学士的年薪改成了百万钱,观文殿学士和资政殿大学士八十万钱,端明殿学士(后来改成延康殿学士)五十万钱,前朝执政大臣再加二十万钱。其他的学士和直学士的工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一直到直秘阁的官员,工资从百万钱到十万钱不等。 不仅如此,朝廷还增加了在京官员的米麦供应,这比以前多出好几倍呢! 不过,后来又有人觉得学士的工资太高了,比六部尚书和翰林学士承旨的工资都高出一倍还多,这跟朝廷的制度不符,于是又恢复了元丰年间的工资制度。
元丰年间的工资制度还规定了其他一些官职的工资,比如御史中丞、察案御史、籍田令等等,以及司农寺丞、主簿、选人等等,这些工资也都有明确的规定。熙宁三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广亲、睦亲宅记室、讲书、军巡使等等官职的工资待遇。 总之,古代官员的工资,真是复杂得很! 除了这些中央官员,地方官的工资,比如群牧使、副使、开封推官等等,也都有相应的规定,从十五万钱到一万钱不等。
这么说吧,那些当官的,根据职位高低,每年能领到的钱,从七千到六万不等,一共分了八个等级。
最高级别的是三师、三公,一年能领六万;然后是仆射、东宫三师,还有那些曾经在中书省或枢密院当过官的,以及特进,这些人一年能领五万。尚书、左右丞、东宫三少、金紫光禄大夫到光禄大夫、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舍人、待制以上,还有那些横班使、副使,一年能领三万。(横班里也有年薪二十万的!那些待制以上级别的官员,如果被派去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当知州,还能额外得到二十万铁钱。横班副使如果去夔州当知州,一年能领十五万;如果去其他州或军当知州,一年能领八万。)大卿监、各司使、副使到供奉官,中大夫到中散大夫,武功郎到秉义郎,阁门祗候以上这些官职,一年能领一万五千。(年薪一万五千以上的官员,如果被派到州府任职,根据地方的富庶程度,还能额外得到一些钱。那些不是大卿监的官员,如果被派去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当知州,还能额外得到十五万铁钱。各司副使到供奉官、阁门祗候以上这些官员,如果同时负责四个州的行政事务,待遇相同。如果只负责一个州或军的行政事务,一年能领八万,只有各司使能领十万。)那些朝官里,忠翊郎、侍禁、阁门祗候,一年能领一万。(朝官如果被临时派到州、府、军任职,待遇相同。如果同时负责四个州的行政事务,还能额外得到八万铁钱;如果负责一个军,能得到六万铁钱。侍禁、阁门祗候如果被派去州或军任职,待遇相同。)保义郎、殿直、阁门祗候,一年能领八千。(如果被派去四个州或军的任职,还能额外得到五万铁钱。)京官的年薪,从一万到七千不等,分两个等级。(如果被派去四个州或府任职,能额外得到六万铁钱;如果被派去一个军,能得到五万铁钱。)那些试用期的官员和州县官,如果兼任春州知州,一年能领七千。
根据州府的富庶程度,待遇也有所不同:河南、大名、荆南、永兴、江宁、杭州、扬州、潭州、并州、代州这些地方的官员,一年能领三万;应天府、真定府、凤翔府、陕府、秦州、青州、洪州这些地方的官员,一年能领两万;河中府、郓州、许州、襄州、孟州、滑州、郑州、沧州、邢州、澶州、贝州、相州、华州、晋州、潞州、庐州、寿州、宿州、泗州、楚州、苏州、越州、润州、常州这些地方的官员,一年能领一万五千。(广州知州一年能领七万,每月均分发放。以前每月发一万,大中祥符六年,规定一年只发五万,剩下的作为补贴发放。益州发放三十万铁钱,梓州二十万,夔州十五万,其他州县则根据铜钱的价值折算发放。)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啥?原来是各路官员的补贴啊!你看,那些担任都总管、经略安抚使的,管着河北的真定、瀛州、定州、大名四个路,还有陕西的永兴、秦州、渭州、庆州、延州几个路,以及河东路的太原,这些人,要是以前当过两府的大官,每人给五万钱;要是谏议大夫、舍人、待制、太中大夫这些级别以上的,每人给三万钱,额外再加两万! 特别说明一下,知大名府兼任河北路安抚使的,和知并州兼任学士的,每人给五万钱,但没有额外补贴。那些负责三路机宜文字的,朝官给一万钱,京官给七千钱。
石桂州当上文南西路都钤辖、经略安抚使,那级别就高了,从谏议大夫、舍人、待制到那些大卿监、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及以上级别的,每人给三万钱。要是朝臣去广西路当兵马都钤辖,还兼任安抚管勾经略司公事,那就给两万钱。那些在河北边境当安抚副使、都监的,如果是横行使,给三万钱;如果是横行副使到那些崇班、武功大夫、敦武郎及以上级别的,给两万钱;要是供奉官、秉义郎、阁门祗候当都监,就给一万五千钱。 还有,那些参与河东边境安抚司事务的,从横行副使到内殿崇班、敦武郎及以上级别的,每人给两万钱。
通判这个职位,要是管大州府的,给两万到一万五千钱不等;其他州、军,朝官给一万到七千钱,京官给七千钱。 但是!朝官要是去益州当通判,那可就厉害了,给八万钱!京官就给六万钱。朝官去益州、梓州、利州、夔州这些路下面的州、军、府当通判,给七万钱,京官给五万钱。 至于签判嘛,朝官给一万钱,京官给七千钱;朝官要是去益州、梓州当签判,给七万钱,京官给五万钱。 这补贴,可真不少啊!
话说这朝廷派出去的三路转运使,管着淮南、江浙、荆湖的茶叶盐税这些大买卖,级别从谏议大夫、待制、大卿监往下算,还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往上算的,每人发放三千贯钱。要是朝官当上发运使或者副使,那就是两千贯。 武功大夫到武翼郎,还有各部门的使副、都监,要是充任发运使副使,和朝官一样;要是当判官,就发一千贯。
三门、白波的发运使,朝官的话给两千贯;朝官当判官,一千贯;京官七百贯。各路转运使、副使,要是朝官里宣德郎以下的级别,给两千贯;要是同时管四路,就给铁钱十五万贯。判官一千贯。要是管福建、广南东西路,给一万五千贯。管益州、梓州、利州、夔州这四路,给铁钱八万贯。
各路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还有开封府管辖范围内那些县镇的提点公事,都给两千贯。忠翊郎、侍禁、阁门祗候这些级别以下的,要是当了各路提点刑狱、劝农使副使,或者开封府管辖范围内的提点公事,给一千五千贯。敦武郎、内殿崇班这些级别以上的,给一千五千贯。朝官里秉义郎、供奉官、阁门祗候这些级别以上的,要是管四路提点刑狱,给铁钱十五万贯;忠翊郎、侍禁、阁门祗候这些级别以下的,给铁钱十万贯。
好家伙,这官职等级和俸禄,听着就复杂!首先,那些诸路副都总管、权总管、都钤辖等等高级官员,他们的俸禄从五万到八万不等,一共分六个等级。如果被派去任职四个路,还能额外得到二十万到十万不等的铁钱,一共三个等级。
然后是府里和各路州府县镇的都监、巡检、砦主、监押这些官员,从诸司使到三班借职,从武功大夫到承信郎以上,他们的俸禄在五千到一万五千之间,也分六个等级。如果被派去任职四个路,额外得到的铁钱是一万到五万不等,分四个等级。
陕西、河东边境的那些少数民族官员,也就是巡检之类的,他们的俸禄从四千到一万五千不等,也分六个等级。
那些跑腿办事的“跑腿官”,从从义郎到保义郎,再到供奉官、殿直,还有两省的供奉官到黄门,他们的俸禄从五千到一万不等,分四个等级。如果被派去任职四个路,额外得到的铁钱是四万到六万不等,一共三个等级。
府里和各路州府县镇的监当,朝官七千,京官四千到五千,只有两个等级。那些武功大夫以下到进义校尉,诸司使以下到三班使臣,他们的俸禄从三千到一万不等,分七个等级。
朝官如果被派去川峡州府军监任职,能拿到五万铁钱;京官的话,是二万五千到三万铁钱,分两个等级。要是三班使臣被派去四个路任职,那他们能拿到的铁钱,从二万五千到六万不等,一共五个等级。
朝廷官员如果被派去陕西、江浙、荆湖、福建、广南担任提举、提点铸钱之类的差事,俸禄从两万钱到一万五千钱不等,分两个等级。朝廷官员如果担任都大提举河渠司,或者负责宫观事务,以及催促辇运、催促运送物资,或者在各州监察物务,俸禄从一万五千钱到七千钱不等,分三个等级。(如果任职四个路,额外发放七万铁钱。)京官如果负责催促辇运、催促装载物资,以及在各州监察物务,俸禄从七千钱到五千钱不等,分两个等级。(如果任职四个路,额外发放五万铁钱。)负责修护黄河堤坝,巡查各地,以及监察北京大内军器库,还有蔡河的拨款、催促运送物资等工作,从一万钱到三千钱不等,分七个等级,担任这些职务的官员,从两省供奉官到内品官都可以担任。(旧志记载,诸路都部署、钤辖的俸禄从五万钱到一万五千钱不等,分四个等级;驻泊都监、兵马都监的俸禄从两万钱到一万五千钱不等,分六个等级;各州监察场务的官员,朝官供奉以上七千钱,京官殿直五千钱,奉职内品三千钱,内课颐大者,京朝官与京官同,使臣与兵马监押同。)
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下令外派官员不得携带家眷赴任,允许额外发放钱款补贴家人。额外发放的羊,从二十只到两只不等,分六个等级;额外发放的米,从二十石到二石不等,分七个等级;额外发放的面,从三十石到二石不等,分七个等级;随从人员,从二十人到两人不等,分七个等级;马匹,从十匹到一匹不等,分六个等级。(旧志记载的数字有所不同,这里采用《四朝志》的记载。)
建炎南渡之后,俸禄制度参考了嘉祐、元丰、政和年间的旧制,改动不多。只是在战争初期,宰相请求临时拨发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一半的俸禄;隆兴和开禧年间,官员自己上报减少一半的俸禄,这些都是权宜之计。之后,内外官员增加了补贴钱,职事官员有职钱、伙食钱,负责修纂的官员有伙食补贴,在京的厘务官员有补贴钱和补贴米,选人、使臣如果职田不足的,有茶汤钱,其余的俸禄、粮食、随从人员等,都恢复了以前的制度。这里将新旧制度合并在了一起进行记载。
宋朝元丰年间,朝廷规定官员的俸禄制度,是根据官职高低来发放的。后来南宋时期又重新修订了这个制度。比如,开府仪同三司,一年能领一百贯钱的俸禄;特进,九十贯。(春、冬衣绢各二十五匹,小绫一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再比如,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这两位官职的俸禄都是六十贯。(春、冬绢各二十匹,小绫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这些官职的俸禄都是五十贯。(料钱各五十贯,春、冬绢各十七匹,小绫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
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这些官职的俸禄是四十五贯。(料钱各四十五贯,春、冬绢各十五匹,小绫三匹,春罗一匹,冬绵五十两。)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这些官职的俸禄都是三十五贯。(以上料钱各三十五贯,春、冬绢各一十五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
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这三个官职的俸禄都是三十贯。(以上料钱各三十贯,春、冬绢各一十三匹,春罗一匹,绵三十两。)承议郎,二十贯。(料钱二十贯,春、冬绢各一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奉议郎,也是二十贯。(料钱二十贯,春、冬绢各十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通直郎,十八贯。(料钱十八贯,春、冬绢各七匹,春罗一匹,冬绵三十两。)宣教郎,十五贯。(料钱十五贯,春、冬绢五匹,冬绵十五两。)宣议郎,十二贯。(料钱十二贯,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承事郎,十贯。(料钱十贯,春、冬绢各五匹,冬绵十五两。)承奉郎,八贯。(料钱八贯。)承务郎,七贯。(料钱七贯,元丰以来,厘务止支驿料,大观二年定支。)
这些俸禄的支付方式,一部分是直接给钱,一部分是折算成其他物品来发放。一贯钱在京城可以兑换六百文钱,在外地可以兑换四百文钱。官员上任后,还会额外发放路费。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啥?是古代官员的俸禄清单吧!你看,承直郎这个官职,待遇可真不错! 二十五贯钱,茶水费十贯,米六斗,面粉一石五斗,草料四十束,柴火二十束,还有一匹马,春夏秋冬的绢各六匹,棉花十二两。
这钱啊,一半是直接给现钱,一半是折成其他东西发的。一贯钱能换七百文钱呢! 每天的伙食费啥的都管够,要是休假了,住宿也安排好了。
然后是儒林郎,这个官职的待遇稍微低一点,料钱二十贯,茶水费还是十贯,米面和承直郎一样,草料柴火就少一些了,三十束和十五束,绢各五匹,棉花十两。 其他方面和承直郎差不多,也是一半现钱一半折支,每天伙食住宿都安排妥当。
再往下看,文林郎的待遇和儒林郎差不多,料钱十五贯,其他东西也和儒林郎差不多,都是十五贯钱,茶水费十贯,米面都一样,草料柴火也一样,绢和棉花也一样。 同样是现钱和实物各一半,伙食住宿都包了。
从事郎、从政郎、修职郎这三个官职,待遇都一样,料钱都是十五贯,茶水费十贯,米麦各两石。 和前面几个一样,也是一半现钱一半实物,伙食住宿全包。
最后是迪功郎,这个官职的待遇就更低了,料钱十二贯,茶水费十贯,米麦各一石五斗。 同样的,一半现钱一半实物,伙食住宿都管着。 总之,这些官员的俸禄,看着还挺丰厚的,钱粮、衣物、住行,都考虑到了。
武臣请求朝廷赏赐:太尉(职位)的俸禄是:一百贯钱,春装一匹罗缎,小绫和绢各十匹,冬装小绫十匹,绢二十匹,棉花五十两。
节度使的俸禄,正任的(不是兼职的)是这样的:在光禄大夫之下,初次任命时还兼管军队,俸禄是四百贯钱,禄米一百五十石。承宣使的俸禄,在通议大夫之下,俸禄是三百贯钱,禄米一百石。观察使的俸禄,在中大夫之下,俸禄都是二百贯钱,禄米一百石,米麦各十五石。防御使的俸禄,在中散大夫之下,俸禄是二百贯钱,禄米一百石,米麦各十二石五斗。团练使的俸禄,在中散大夫之下,俸禄是一百五十贯钱,禄米七十石,米麦各九石。各州刺史的俸禄,在中散大夫之下,俸禄是一百贯钱,禄米五十石,米麦各七石五斗。
从承宣使以下的职位,如果没兼任其他官职的,就是正任;兼任其他官职的就是遥郡,遥郡的俸禄都比正任低。请求朝廷赏赐的标准,遥郡和正任的俸禄相同。
靖康指挥使的俸禄:遥郡及以上的官员,俸禄、衣服、仆人、马匹,先发放三分之二。
殿前三衙四厢、捧日、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的俸禄):遥郡团练使的俸禄是一百贯钱,春装、冬装各十匹绢。殿前诸班直都虞侯,诸军都指挥使(的俸禄):遥郡刺史的俸禄是五十贯钱,衣服和上面说的相同。龙卫、神卫右厢都指挥使(的俸禄):遥郡团练使的俸禄,和捧日、天武的相同。龙卫、神卫诸军都指挥使(的俸禄):遥郡刺史的俸禄,和殿前的相同。
话说啊,古代那些高级官员的待遇,那可是相当丰厚!比如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和左、右卫上将军,他们的级别在光禄大夫之下。这些卫上将军的年薪啊,足足有六十贯钱! 此外,每年春天和冬天,还能领到五匹绫、十匹绢、一匹春罗和五十两绵花。想想这待遇,啧啧!
然后呢,左、右金吾卫大将军的级别就比上将军低一点儿,在中散大夫之下。他们的年薪是三十五贯,绫罗绸缎也少一些,只有三匹绫、七匹绢、一匹春罗和三十两绵花。其他的卫大将军,级别也是中散大夫之下,年薪二十五贯,绫三匹,绢七匹,春罗一匹,绵花二十两。
再往下,就是诸卫将军了,他们的级别在朝奉郎之下,年薪二十五贯,绫二匹,绢七匹,春罗一匹,绵花十五两。 这待遇,虽然比不上上将军们,但也算得上是相当不错了。
最后说说率府率和率府副率。率府率的级别在奉议郎之下,而率府副率则在通直郎之下。副率的年薪是十三贯,能领到五匹绢,一匹春罗和十五两绵花。你看,这古代官员的俸禄,真是细致到令人咋舌! 从上将军到副率,级别不同,待遇也大相径庭,这可是实打实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通侍大夫”这个官职。它在“中散大夫”之下,工资待遇呢,是这么算的:每年给五十贯钱,二十五石粮食,春夏各七匹绢,秋冬各十匹绢,还有三十两棉花。另外,还有二十个仆人伺候着,配三匹马。
然后是“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这几个官职,它们都跟“通侍大夫”一样,级别都在“中散大夫”之下。工资待遇也差不多,都是每年三十七贯钱,二十五石粮食,春夏各七匹绢,秋冬各十匹绢,三十两棉花,二十个仆人,三匹马。
“中亮大夫”这个官职也和上面那些一样,级别都在“中散大夫”之下,工资待遇也一样,每年三十七贯钱,二十五石粮食,春夏各七匹绢,秋冬各十匹绢,三十两棉花,二十个仆人,三匹马。
接下来是“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这几个官职的级别在“中散大夫”之下,“防御使”之上。 “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这几个官职的级别在“奉直大夫”之下,“诸司正使”之上。这些官职的工资待遇都一样,每年二十七贯钱,春夏各七匹绢,秋冬各十匹绢,三十两棉花。
最后,咱们说说“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这些官职。它们的级别都在“朝奉大夫”之下。工资待遇也差不多,每年二十五贯钱,一石米,两石面,春夏各七匹绢,秋冬各十匹绢,三十两棉花。
好家伙,这上面列了一堆官职,听着就头大!先说那些“郎”吧,比如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等等,这些官职都在朝奉郎下面。 待遇都一样,每人每年发二十贯钱,春天五匹绢,冬天七匹绢,还有三十两棉花。 这待遇听着还不错啊!
然后是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这些带“武”字的郎官,它们在承议郎下面。 这些郎官的待遇也差不多,都是二十贯钱,一石米,一石面,春天五匹绢,冬天七匹绢,还有三十两棉花。 比刚才那些“郎”的待遇,好像也没啥区别。 再往下,训武郎和修武郎,待遇稍微低一点,钱少了三贯,棉花也少了十两。
接下来是那些带“义”字的官职,比如从义郎、秉义郎,这些官职的待遇就更低了,只有十贯钱的俸禄,另外还有十二贯钱的职务补贴,绢也少了,棉花也更少。 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这些,待遇就更低了,钱更少,补贴也更少,绢和棉花也更少。 承节郎和承信郎,待遇就更低了,钱就更少了,绢也更少了。
再往下看,是武校尉和义校尉了,待遇也都不高,就几贯钱,几匹绢。 最后是下班祗应,这个官职的任期不固定,从三个月到一年都有,待遇也根据任期长短而定,一般是七百文钱,两石五斗粮食,五匹春绢和五匹冬绢。 进武副尉和进义副尉,待遇也都不高,就几贯钱。 守阙进义副尉,待遇也比较低。 总之,这些官职的待遇,差距还是挺大的。
说白了,绍兴年间的官员俸禄,沿袭的是政和年间的旧例。宰相和枢密使一个月能领三百贯的俸禄。 (政和年间,左辅、右弼是宰相;绍兴年间,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宰相。老规矩,春天和冬天,官员的衣服补给,分别是:小绫各二十匹,绢各三十匹,春天的罗绸一匹,冬天的棉花一百两。一开始,建炎元年的时候,朝廷下令,宰执们请求把权力和俸禄都按比例分摊,权力分摊三分之二,俸禄分摊一半。)
接下来是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这些官职。(他们的俸禄是二百贯,春天和冬天的衣服补给,分别是:小绫各十匹,绢各二十匹,春天的罗绸一匹,冬天的棉花五十两。)
最后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这些高级官员。(他们的俸禄是三百贯,春天穿的罗绸布料给三匹,实际发放一匹;小绫三十匹,实际发放二十匹;绢四十匹,实际发放三十匹;冬天的绫罗绸缎和棉花数量与春天相同。棉花给二百两,实际发放一百两。)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是啥?原来是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清单啊!先说开封府尹,也就是开封知府,一年能拿一百贯钱!这还不算,还有衣服呢!春天发罗缎一匹,小绫十匹,绢十匹;冬天发小绫十匹,绢二十匹,外加五十两棉花。够暖和的!
接下来是太子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位大佬,一年拿两百贯!衣服比开封知府好一些,春天是罗缎一匹,小绫十匹,绢二十五匹;冬天绫、绢数量一样,棉花也是五十两。这待遇,妥妥的顶级VIP啊!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位也挺不错,一年一百五十贯,衣服稍微差一点,但棉花还是五十两。
御史大夫和六部尚书的工资就分等级了:在职的六十贯,退休的五十五贯,实习的五十贯。衣服嘛,春天罗缎一匹,小绫五匹,绢十七匹;冬天和春天一样,棉花五十两。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一年五十贯,春天的衣服和御史大夫一样。左、右散骑常侍,在职五十五贯,退休五十贯,实习四十五贯,衣服比御史大夫差点。
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六曹侍郎,还有太子宾客这些,和散骑常侍差不多,工资也差不多。太子詹事呢,工资和衣服都和太子宾客一样,就是小绫少发几匹。给事中和中书舍人,在职五十贯,退休四十五贯,实习四十贯,衣服和太子詹事一样。左、右谏议大夫,在职四十五贯,退休四十贯,实习三十七贯,衣服和中书舍人一样。最后是权六曹侍郎,四十贯,衣服和上面那些差不多。太常卿和宗正卿,在职三十八贯,退休三十五贯,实习三十二贯,衣服嘛,就按他们的官位大小发。
总而言之,这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也是根据职位高低有所区别的,看来这官位越高,拿的钱越多,穿的也越好,待遇真是天差地别啊!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唐朝的官职和俸禄啊!秘书监这个职位,正职一年能拿42贯钱,副职38贯,代理的也有35贯。
七寺卿,还有国子祭酒,这个官儿也挺肥的,正职一年35贯,副职32贯,代理的30贯。太常寺少卿、宗正寺少卿,还有秘阁少监这些职位,正职一年32贯,副职30贯,代理的28贯。
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还有左、右司郎中,这些官职的俸禄就比较高了,正职40贯,副职37贯,代理的35贯。国子司业,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这些职位,正职32贯,副职30贯,代理的28贯。
太子少詹事,正职35贯,副职32贯,代理的30贯。太子左、右谕德,正职33贯,副职30贯,代理的29贯。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这些官职的俸禄也都不低,正职37贯,副职35贯,代理的32贯。左、右司员外郎,六曹郎中,这些和上面几个的俸禄是一样的。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正职35贯,副职32贯,代理的30贯。
你看这唐朝的官员,俸禄差距还挺大的呢! 这上面列的都是具体数字, 一目了然。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官职和对应的俸禄啊!你看,正言、员外郎这些官,俸禄可不少呢!正言,行(在职)三十二贯,守(正式任职)三十贯,试(试用期)二十七贯。其他的那些司谏、少府少监、将作少监、军器少监,俸禄也差不多,都是三十贯上下。太子侍读、侍讲这些,就稍微少点儿,二十五贯到二十贯不等。
监察御史跟正言一样多,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就更少了。太常丞、太医令、宗正丞这些官,俸禄跟太子侍读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绍兴元年的时候,那些指挥、宣教郎、寺监丞、簿、评事这些官,还有台法、主簿、寺簿、正、司直,都额外加了十六贯的职钱,指挥每月还能多领三石米呢!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这些官的俸禄都差不多。大理司直、评事、少府、将作、都水监丞这些官的俸禄又少一些。
秘书省校书郎、正字这些官职的俸禄就更低了。御史台检法、主簿,九寺簿这些官的俸禄跟太子中舍人差不多。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太学、武学博士这些,俸禄也差不多,不过现在诸王府的翊善、赞读、直讲、记室,都是直接发钱了。律学博士的俸禄也还可以。太常寺奉礼郎、太常寺太祝、郊社令、太官令这些官的俸禄都差不多。五监主簿、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这些官的俸禄也都在这个范围。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好家伙,这上面写的是枢密院官员的工资待遇啊!你看,都承旨、承旨,一个月能领四十贯料钱,三十贯职钱,承旨是二十五贯。衣服也给配,春天给一匹罗、三匹小绫、十五匹绢,冬天给五匹小绫、十五匹绢,还有五十两棉花。副都承旨的待遇就低一些了,料钱三十贯,职钱二十贯,副承旨和各房副承旨十五贯,要是管着承旨司的事务,还能多加五贯,衣服也比都承旨少一些。
再往下看,检详各房文书的,一个月有三十五贯职钱,每天还有五百钱的伙食费,这待遇不错啊!计议、编修官呢,每月多发十贯钱,还有二十五贯的伙食补贴,伙食费也是每天五百钱。 这上面说的职事官的职钱,没写“行”、“守”、“试”的,都按“行”的标准发放。职事官的衣服,跟寄禄官一样,没明确规定的,也按寄禄官的标准发放。职务相关的钱、米、麦,都是按实际数量发放,如果两种发放标准都有,就按多的那个发。这里说的“两种”,指的是职钱和米麦。那些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正字、录事,武学博士、谕德,律学博士、正字这些做职事官的,都可以按照他们的官阶领取相应的俸禄和补贴。 “请受”指的是衣粮和料钱,“添给”指的是其他的补贴。
最后,这上面还列了几个高级官员的待遇,比如观文殿大学士,一个月三十贯,还给三石米、五石面;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一个月二十贯,米面也一样;资政殿学士、保和殿学士,一个月十五贯,米面也一样,不过他们还有衣服,春冬各五匹小绫,十七匹绢,春天还给一匹罗,冬天给五十两棉花;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显谟阁学士、徽猷阁学士、敷文阁学士、直学士,以及保和殿的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显谟阁待制、徽猷阁待制、敷文阁待制,这些人的待遇都一样,一个月十五贯,衣服就比前面那些学士少一些,春冬各三匹小绫,十五匹绢,春天一匹罗,冬天五十两棉花。 总之,这待遇差距还挺大的!
一开始,大家觉得大观这个职位,待遇好像有点不公平,厚此薄彼的。后来,从大学士开始,就调整了他们的薪水和福利,重新制定了标准。
观文殿大学士,待遇是:贴职钱一百贯,米和麦各二十五石,另外再添发大米三石,面粉五石,还有两斤上好的万字茶。
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这些职位的待遇差不多,贴职钱八十贯,米麦的数额和上面一样,不过额外补贴的钱改成了十贯,米面数量和大学士一样。
资政殿学士、保和殿学士的待遇是:贴职钱七十贯,米麦数量和上面一样,额外补贴的米面也一样,另外还有两斤万字茶,春夏秋冬各五匹绫,十七匹绢,五十两棉花,还有一匹罗。
端明殿学士的待遇是:贴职钱五十贯,米麦二十石,额外补贴的大米三石,面粉五石,万字茶两斤,春夏秋冬各五匹绫,十七匹绢,一匹罗,五十两棉花。
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显谟阁学士、徽猷阁学士、敷文阁学士,以及枢密院直学士(正三品),他们的待遇是:贴职钱四十贯,米麦各十石,额外补贴的大米二石,面粉五石,万字茶两斤,春夏秋冬各五匹绫,十七匹绢,春天一匹罗,冬天五十两棉花。
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直学士、宝文阁直学士、徽奠阁直学士、敷文阁直学士,还有保和殿待制,他们的待遇是:贴职钱三十贯,米麦各十七石五斗,春夏秋冬各三匹绫,十五匹绢,春天一匹罗,冬天五十两棉花。
龙图阁待制、天章阁待制、宝文阁待制、显谟阁待制、徽猷阁待制、敷文阁待制,他们的待遇是:贴职钱二十贯,米麦各十二石五斗,春夏秋冬各三匹绫,十五匹绢,春天一匹罗,冬天五十两棉花。
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这三个职位的待遇都一样,贴职钱都是十五贯。
直龙图阁、直天章阁、直宝文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直敷文阁、直秘阁,这些职位的待遇也一样,贴职钱都是十贯。
宣和年间,取消了支贴职钱(就是额外补贴),然后又恢复了以前的制度,继续发放补贴。
绍兴年间,沿袭了这个做法,规定从观文殿大学士到保和殿大学士的官员,他们的俸禄和春夏秋冬的官服都按照他们原来的官职等级发放;而从资政殿学士到待制的官员,俸禄按照本官等级发放,春夏秋冬的官服则比规定多发一件。另外,所有学士的额外补贴,如果曾经担任过宰相及以上职务的,无论在京城还是外地任职都发放;其他学士,只有在京城任职才发放,外地任职就不发了。米、面、茶、炭、马匹和仆人的衣粮,无论在京城还是外地任职都发放;酒、额外补贴和马草料,外地任职就不发了。
还有一些补贴是按照祖宗的旧例发放的,比如六部尚书以下的官员,根据官职等级不同,发放不同数额的伙食费,从十五贯到九贯不等,一共四个等级,具体数额按照宣和年间的规定执行。负责修书的官员的伙食费,监修国史的官员发放四十贯,史馆修撰、直史馆、各省的长官和次长发放三十七贯五百,检讨、著作郎发放三十五贯,这些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当然,也有一些是皇帝特批的额外补贴。比如绍兴元年,皇帝下令:馆职、寺监丞、簿、评事、台法、主簿、寺正、司直、博士,每人额外补贴十贯钱。绍兴六年,皇帝又下令:五寺、三监、秘书省、大宗正丞、太常博士、著作、秘书、校书郎、著作佐郎、正字、大理寺正、司直、评事、台簿、删定官、以及检、鼓、奏告院的官员,额外补贴大米,计议、编修官每人补贴大米两石,其他官员每人补贴大米三石。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待遇啊!首先,宰相的俸禄是一百石,还有随身侍从一百人。绍兴时期,三公——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还有左、右仆射同平章事,这些都算宰相,待遇也是一样。
然后呢,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这些官职的俸禄都是一百石,随身侍从五十人。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俸禄一百石,以前是百五十石,随身侍从一百人。太尉的俸禄是一百石,随身侍从五十人。
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这些,俸禄都写在别的册子里了,但节度使和承宣使都有五十个随从,观察使和防御使、团练使都有三十个随从。各州刺史跟这些差不多,随从二十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这些,俸禄和随从人数都写在别的册子里了。
捧日、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兼遥郡团练使,俸禄五十石,随从十人,龙神卫右厢都指挥使兼遥郡团练使也是一样的待遇。殿前诸班直都虞侯、诸军都指挥使兼遥郡刺史,俸禄二十五石,随从五人,龙神卫诸军都指挥使兼遥郡刺史也一样。
那些大学士们的米粮补贴前面已经写过了,这里再补充一下:观文殿大学士有二十个随从;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有十个随从;资政殿学士、保和殿学士、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学士、宝文阁学士、显谟阁学士、徽猷阁学士、敷文阁学士有七个随从;枢密都承旨有十个随从;副都承旨和各房副承旨有七个随从。
其他的京畿守令、幕僚和各级官员,俸禄从十石、七石、五石到二石不等。中书堂后官提点五房公事,每个房的副承旨人数也不一样,从七人、五人到一人不等。这些都是沿袭以前的制度,旧史书上都写过了。总的来说,宰相和执政官员有随身侍从,从太尉到刺史有固定的随从,其他的官员只有随从,没有固定的随从人数。
好家伙,这绍兴年间的工资待遇,咱来捋捋。你看啊,每石粮食,精米六斗,中等麦子,管军的米六成,麦四成。至于随身侍卫、元随从和仆人的口粮,一斗米能换三十文钱,绸缎一匹一千文,布匹三百五十文,棉花一两四十文。
【公用钱】这公家钱,可就看官职大小了。节度使兼任宰相的,能拿到两万贯!往下依次递减,分了好几档。节度使、节度观察使、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些官儿的公用钱,从万贯到几百贯不等,也是分了好几档次。当然,也有不发公用钱的。特别说明一下,那些在禁军当差的观察使以下的官员,是没有公用钱的。边疆重镇的京师守将,可能会额外加钱,但离职后就恢复原样。这些钱都是按月发放,跟正常的俸禄一样。咸平五年的时候,河北、河东、陕西等地的官员,改成按季度发放了。
再看看京城里每月领工资的那些人:玉清昭应宫使,每月一百万文;景灵宫使、崇文院,七十万文;会灵观使,六十万文;祥源观都大管勾,五十万文;御史台,三百万文;大理寺,二百五十三万文;刑部,九十六万文;舍人院,二十万文;太常寺,二十五万文;秘阁,二十万文;宗正寺,十五万文;太常礼院、起居院,各十万文;门下省、登闻检院、鼓院、官诰院、三班院,每个部门都发五十万文。 这钱,可真不少!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各种补贴和津贴!首先,那些高级官员,比如尚书省、银台司、审刑院和提举诸司库务司这些部门的领导,每年都能领到3万钱,花完了还可以继续领,没次数限制,想领多久领多久!其他的文武官员,只要是常参官、内职知州之类的,每年也能领到1000到10万钱不等,一共分了13个等级,这些钱都是由长官和通判一起签字才能领的。那些级别更高的,比如少卿监以上,还能额外多领1万到10万钱。淳化元年九月,朝廷还下令,所有州、军、监、县,只要不是公务员,逢年过节都有茶宴钱,节度州领10万钱,防、团、刺史州领5万钱,监、三泉县领3万钱,岭南州、军则由幕府州县官代领1万钱。
接下来是关于各种“给券”的说明。文武官员出差,藩镇官员进京,来来往往都要吃住,所以朝廷会发放各种补贴。这其中包括宾客、幕僚、军队将领、随从、牙官等等人员的费用,还有马匹、驴子、骆驼的费用。节度使和观察使这些高级官员,宾客幕僚的费用都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这些部门的官员,有随从的费用,但没有牙官和军队的费用;而那些更高等级的官员,则有军队和骆驼的费用。其他的官员,都有牙官和马匹驴子的费用,只有节度使和观察使有宾客幕僚的费用。还有,各州以及少数民族进贡的使者,以及朝廷各部门负责接待他们的官员,也都有相应的补贴。少数民族使者这边,有翻译、通事、文书、医生、十券头、首领、部署、子弟等等人员,进贡使者这边,有厅头、子将、推船、防授等等人员,这些人员的费用也都有。
京城的朝廷官员,还有三班以外的外任官员,没有额外的补贴,只有继续发放之前的补贴。京城的府尹按察使在畿内办事,幕僚、州县官员出境办事,核对钱粮,查办案件,都会发放给券。如果去川峡地区上任,就发放驿站的凭证;如果去福建、广南地区上任,经过的地方都发放仓储的凭证,到了本路再发放驿站的凭证,这些凭证都只管到任为止。皇帝出巡,大臣们随从,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这些部门的官员发放馆舍的凭证,其他官员发放仓储的凭证。
【职田】
话说以前啊,周朝的时候,那些有功劳的人可以得到免税的土地,叫圭田;到了晋朝,也有类似的免税田地,叫刍田;再到后魏,做官的可以分到公田;北齐呢,一品以下的官员也能分到公田,不过数量有区别。唐朝的时候,朝廷规定内外官员都发放职田,但是到了五代十国,这规矩就废除了。
后来宋朝咸平年间,朝廷查阅了以前的档案,重新规定了职田制度。他们把官庄和那些多年来逃亡户的田地都拿来充作职田,这些田地全部免税。佃户呢,就用那些流动的劳动力来充当,收上来的租税平均分配,就跟乡下一样。州县长官可以分到总收入的五成,剩下的再按官职大小分配。具体来说,两京和那些大藩镇,每处四十顷;次等藩镇,三十五顷;防御、团练州,三十顷;中、上刺史州,二十顷;下州以及军、监,十五顷;边远的小州、上县,十顷;中县,八顷;下县,七顷;转运使、副使,十顷;兵马都监、押寨主、厘务官、录事参军、判司等等,就根据他们官职大小,跟通判、幕僚的数目差不多,平均分配。
景德二年七月,朝廷下令,如果职田遭遇了灾害,可以按照规定免除赋税。到了大中祥符九年,殿中侍御史王奇上书建议,把全国的职田收入用来救济市场。皇上说:“王奇啊,你还没搞明白这给田和纳税的道理呢!朕每次看大理寺的奏章,那些外地官员占田地的情况,都严重违反了规定,他们自己连牛种子都买不起,遇到旱涝灾害,朝廷也不免除赋税,导致百姓无处申诉啊!”于是,皇上下令驳回了王奇的奏章,并且下令告诫官员们。
天圣年间,皇上觉得职田分配不均,有些官员贪污受贿,多占田地,害苦了百姓。于是下令取消全国的职田制度,把所有田地的租税收入都上交给朝廷,然后由三司计算清楚,再平均分配给官员。朝廷正讨论着怎么处理这事儿,仁宗皇帝在审查案卷的时候,发现很多官员因为受贿而被判罪,心里很难过;于是又下令恢复职田制度,并且规定官员不能多占田地,也不能无缘无故地把佃户的租税收入据为己有,违反者按枉法论处。
过了十几年,到了庆历年间,朝廷下令限制职田(官员的田地),有关部门才开始确定职田的数量。那些大州府的长官,能分到二十顷地;通判八顷;判官五顷;幕僚四顷。节度使和观察使等长官,十五顷;通判七顷;判官四顷;幕僚三顷五十亩。那些防区、团练州以下的州郡长官,十顷;通判六顷;判官三顷五十亩;幕僚三顷。其他军营、监营的长官,七顷;判官和幕僚,跟防区、团练州以下州郡的一样。县令呢,万户以上六顷,五千户以上五顷,不满五千户的,就四顷。簿书和尉史,万户以上三顷,五千户以上二顷五十亩,不满五千户的,二顷。录事参军和本地的判官一样多;曹官和倚郭的簿书、尉史一样多;发运使、制置使、转运使副职和武臣总管,和节度使、观察使一样多;发运使、制置使的判官,和大州府的通判一样多;安抚使、都监、路分都监,和节度使、观察使的通判一样多;大州府的都监,和本府的判官一样多;黄河、汴河、许州汝州的石塘河的都大催纲,和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一样多。从节度使、观察使往下,到军营监营,各路巡检、走马承受、砦主、提举捉贼、提点马监、都大巡河,都不能超过节度使、观察使的判官的田地数量。在州里做监当、催纲、拨发,或者巡查捉拿私卖茶叶盐的贼盗,驻扎捉贼的,都不能超过簿书、尉史的田地数量。从这以后,官员有了固定的田地,士人有了固定的限制,官员因为职田而犯罪的,跟以前比起来,算是少多了。
到了熙宁年间,朝廷又下令详细确定:
咱们先说说那些大官的田地分多少。你知道那些大地方吧,比如三个京师,还有京兆、成都、太原、荆南、江宁府,以及延州、秦州、扬州、杭州、潭州、广州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的最高长官,每人分二十顷地。那些节度使和观察使,每人分十五顷。其他的州和军,像淮阳、无为、临江、广德、兴国、南康、南安、建昌、邵武、兴化这些,每人分十顷。更小的军和监的官员,每人分七顷。
通判,在那些大府里分八顷地,在节度使和观察使管辖的地方分七顷,其他州的通判分六顷。留守、节度使、观察使手下的判官,在大府里分五顷,在节度使和观察使管辖的地方分四顷。掌书记以下的幕僚,每人分三顷五十亩。防御使、团练使手下的推官,还有军、监的判官,每人分三顷。
县令、县丞、县簿、县尉的田地,根据管辖的人口多少来定。管辖人口一万户以上的,县令分六顷,县丞分四顷;管辖人口不满一万户的,县令分五顷,县丞分三顷;如果管辖人口不满五千户,县令分四顷,县丞分二顷五十亩。县簿和县尉的田地,是县令的一半。那些大府和节度使、观察使管辖的地方的录事参军,田地跟本州的判官一样多;其他的录事参军,田地跟幕僚一样多。大府和节度使、观察使管辖地方的曹官,田地跟管辖一万户的县簿、县尉一样多;其他的曹官,田地跟管辖不满一万户的县簿、县尉一样多。
接下来,咱们看看那些负责运输和财政的官员分多少地。发运使、转运使和他们的副手,田地跟节度使和知州一样多;开封府管辖区域的提点官,田地跟其他州的官员一样多;发运使、转运使手下的判官,还有常平仓的提举官,田地跟大府的通判一样多;那些副提举官,田地跟管辖一万户的县令一样多;发运司里负责公务的官员,田地跟节度使管辖地方的通判一样多;转运司里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还有提刑司的检法官、常平仓负责公务的官员,田地跟管辖不满一万户的县令一样多;蔡河、许汝石塘河的都大催纲,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以及府管辖区域提点司负责公务的官员,田地跟节度使管辖地方的判官一样多。
老总啊,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路分钤辖,相当于其他州的知州。安抚使、路分都监和州钤辖,相当于省里的副职,跟省长平级。藩府都监,相当于本州的副职。各路军队正将,相当于路分都监;副将,相当于藩府都监。那些跑来跑去负责接收的,各州都监,都同巡,都大巡河的官员,都相当于省里的副职。
巡检、堡砦都监、砦主这些在州里管事,负责催促物资发放、抓捕走私茶叶盐巴的贼人和盗匪,驻扎抓捕贼寇的,都相当于幕僚级别的官员。负责管理驿站的,以及县、镇、砦里的管事,都相当于县里的主簿、尉。各州的学校老师,在京城当官的相当于本州的副职,负责选拔人才的相当于本州的办事人员。
皇帝下令说: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司,要按照本路职田的规定,每年把各州县上交的稻米麦子之类的收成,换算成钱,然后根据这个钱数,再换算成每斗多少钱,最后再根据官职高低,平均分配这些钱。
从熙宁三年开始,成都府知府的年收入是一千石,转运使是六百石,两个钤辖,每人五百石;转运判官的收入和钤辖一样;两个通判,每人四百五十石;签判、节推、察推、知录、干当粮料院、监军资库、都监、都巡检、巡检、以及大使臣,这些官职的收入都是二百石;京朝官和知县也是二百石。内职官里,要是级别在两使支掌以上的,和上面这些一样;要是初等或者临时任职的,就是一百五十石。监商税、市卖院、交子务的官员,如果是京朝官或者大使臣,就按照他们的官职定收入;城外巡检、监排岸、十县巡检(如果是三班使臣),每人一百五十石;司理、司户、司法、府学教授(是正式任命的),监甲仗库的,每人一百石;眉州、蜀州、彭州、雅州、邛州、嘉州、简州、陵州、永康军的知州,收入和成都通判一样,只不过通判的收入要减去三分之一;威州、黎茂州知州的收入,和眉州、蜀州通判一样;都监、监押、驻泊、都巡检(如果是大使臣),签判、推官、判官(是两使职官,并且级别在支掌以上的),知录、京朝官和职官知县、监棚口镇(是京朝官),收入都和成都的官员一样;监押、巡检、同巡检、驻泊(如果是三班使臣),初等官员或者临时任职的官员、录事参军、县令、试用知县,收入和成都城外巡检一样;司理、司户、司法、各县主簿、尉,还有负责监税、监盐、巡辖马铺的(是三班使臣),收入和成都的曹官一样;各县令佐临时代理的,不发放收入。每年丰收或者歉收,收入多少都会有变化,都会根据等级随时增减。
一开始,权御史中丞吕诲和御史知杂刘述奉命一起确定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职田的收入。吕诲他们发现,成都路每年收的稻米麦子、桑丝、麻竹等等东西,各地都不一样,于是他们把这些东西都折算成稻谷,每斗稻谷定价一百二十文,然后根据官职高低,确定了各级官员的收入。后来又下令详细确定,结果另外三路收成少,平均分不够,所以就只确定了成都路的数目上报,中书省又详细核定,才有了这个诏令。
话说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下令给熙河路、泾原路、兰州路州郡的军官发放职田,每顷地每年给钱钞一万。朝廷还利用这些原来的田地和新开垦的土地,招募弓箭手,并把这些地作为营田。
到了宋哲宗元符三年,朝散郎杜子民上奏说:“职田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分配不均。神宗皇帝最初改变了川蜀地区的做法,取消了上下级官员的差别待遇,一路都按同样的标准发放。到了元祐年间,朝廷又推广这种思想,实行限额发放的办法,力求平均分配。可是,一些贪婪的官员为了完成指标,不是日夜奔波,就是托关系走后门,弄权营私,导致争竞之风盛行,廉耻之心丧失殆尽。我请求恢复元丰年间的平均分配制度,以培养官员的廉洁节操。”皇上听了他的奏章,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建中靖国元年,延安府知府范纯粹上奏说:“我以前在河东做官的时候,听说晋州的官员所得到的职田,是因为李君卿担任晋州知州时,指示属县增加租税收入,比以前多出几倍。后来,襄陵县令周汲极力陈述其中的弊端,郡守时彦每年减少收入十七八,佃户才得以摆脱苛捐杂税的痛苦。而晋州、绛州、陕州这三个地方的圭田,向来以肥沃富饶著称,但其中很多都是违法所得。他们或者改变种植的作物,或者让自己的子弟、家仆监守,贪污受贿,无所不用其极。我请求朝廷下令河东、陕西的监司,彻底改正这些违法行为。”皇上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到了宋徽宗大观四年,一些大臣上奏说:“圭田本意是为了养廉,但如果没有办法加以防范,贪婪之徒就会更加猖獗。那些奸诈的官员,利用田地肥瘠的差别,来满足私欲,朝廷规定的田地有限,而上缴的租税却没个限度。祖宗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弊端,所以设立提点刑狱官来监督,却从未让他们参与圭田的收益分配,以免他们从中获利而分化他们的心思。但近些年来,提点刑狱司所收取的圭田租税,和其它官署一样,因此多年来的利弊得失,都无法及时上报朝廷。元丰年间的旧制,检法官是提点刑狱官的下属,应该听从提点刑狱官的指挥。自从元祐年间,提举常平司的职务并入提刑司后,提刑司又兼管编敕,于是就把本该给提举官的圭田租税拨给了提刑司,由他们共同商议修订,而检法官也参与其中。”皇上于是下令恢复旧制。
宋徽宗政和八年的时候,大臣们上奏说:“现在尚书省给县令的土地太少了,就按照县人口多少,从五千户以下到一万户以上,依次增加给他们一顷田地。可是,全国的土地租税,本来就多寡不齐,很久就是这样了,县令们收到的租税也不一样。多的能收到九百斛,比如淄州高苑;八百斛的,像常州江阴;六百斛的,像常州宜兴,也是六百斛。从这些地方往下,有的四五百斛,有的三四百斛。尤其是在河北、京东、西京、荆湖这些地方,少的甚至只有三二十斛;而两广、福建有些地方本来就没有田租;川峡四路,从知州到县丞、主簿、尉,都是按照全路收入平均分配的,县令根本不可能单独拥有很多田租。现在想要一股脑地给所有县令增加一顷田地,这怎么可能呢?”皇上就下令,对那些县令的职田亩数还没达到规定的,要赶紧催促分配。
宣和年间,皇上又下诏说:“各路官员都有职田,这是为了让他们廉洁奉公。县令要管理客户、税户,租税要分摊收取,遇到灾害要检查核实减免,这是为了防止贪污。可是很多县令违规压榨保正长和中上户,让他们分田承租纳税。不管收成好坏,都强迫他们交税,甚至都不知道田地在哪儿,就虚报租税。听到这些,朕心里很难过。凡是违法压榨勒索,或者用假名委派保正的,按违抗圣旨论处;灾害减免不全的,按贪污枉法论处;把租税据为己有的,按盗窃论处。”
公元1126年,也就是靖康元年,朝廷下令调查各地官田,看看哪些田地荒废了,哪些田地还在耕种,然后把荒废的田地重新分配给官员们。
到了绍兴年间,朝廷担心田地分配不均,又下令让各路提刑司按照法律规定重新分配官田。如果某个官员分到的田地太少,就可以从附近州县调拨一些过来,直到数量足够为止。朝廷还下令把那些闲置的,被其他部门官员占用的田地收回来,重新分配给合适的官员,而且是从簿书和尉史这些基层官员开始。不管有没有官田,所有被选拔的官员和基层小吏,每个月都能领到十贯钱的茶汤费。即使有些官员已经有官田了,但每月收入不足十贯的,朝廷也会补足差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廉洁收入。
为了防止他们苛待百姓,朝廷又委托通判和县令去核实,把那些根本无法耕种的田地去掉,把已经分配过多的田地数量减少。所有官田租税,都不允许随意让保正催收,也不允许强迫百姓折价纳税,更不允许那些没有官田的官员白白监收租税,或者虚报数字让百姓代交租税,或者额外多收租税。朝廷对这些行为都下了严厉的禁令,如果监察部门查实,就按贪污罪论处,以此来防止官员贪污受贿。
那些被暂时取消的措施不久又恢复了,那些被借走的钱财不久又还回来了,之前被挪作粮食采购款的钱,被挪作马料款的钱,后来也都免除了。朝廷这样做,都是为了显示恩德,鼓励官员保持清廉。
好家伙,这得看官职大小分田地啊!你看,要是你当了那些大官,比如管着京兆府、成都府这些地方的大佬——三京、颍昌、京兆、成都、太原、建康、江陵、延安、兴仁隆德、开德、临安府,还有秦州、扬州、潭州、广州这些地方的最高长官,那就能分到二十顷地!
再往下,那些发运使、围运使的副手,还有总管、副总管、节度使这些,也能分到十五顷。要是你当的是州府长官,比如广济、淮阳这些州,或者那些路分钤辖,也能分到十顷。 发运使、转运判官,那些管盐的官员,还有藩府的通判,也能分到八顷。
再往下,那些州县的官员,级别就差一些了,分的地也少。比如知州、知军,还有那些监司的官员,以及安抚副使、都监这些,能分到七顷。通判、县令(一万户以上的),能分到六顷。藩府的判官、录事参军、州学教授(都是承务郎以上的),都监,发运司、转运司那些管文书的,还有五千户以上的县令、副将,都能分到五顷。
节度使的判官、录事参军、州学教授(承务郎以上),转运司管帐的,还有不满五千户的县令,一万户的县丞,州的都监,那些跑腿办事的,管文书的,巡检,管河道的,管马匹的,都能分到四顷。节度使的书记,观察使的副手,藩府和节度使那边的推官,巡检,县、镇、砦的都监、砦主,那些抓私盐私茶的,抓贼的,城里的监当,州的判官、学教授(承务郎以上),军、监的都监,这些也能分到三顷五十亩。
再往下,军、监的判官,州的推官,州和军、监的录事参军,巡检,县、镇、砦的都监、砦主,抓私盐私茶的,抓贼的,城里的监当,藩府和节度使那边的官员,州学教授(承直郎以下),五千户以上的县丞,一万户的县簿、尉,管马匹驿站的,县、镇、砦的监当和管水利的,都能分到三顷。州和军、监的官员,州学教授(承直郎以下),不满五千户的县丞,五千户的县簿、尉,管马匹驿站的,县、镇、砦的监当和管水利的,都能分到二顷五十亩。最后,那些不满五千户的县簿、尉,管马匹驿站的,县、镇、砦的监当和管水利的,就能分到二顷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