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朝有三个办法能选拔出好官,也就是咱们说的循吏。第一个办法,是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亲自召见州县长官,考核他们的政绩,然后再让他们回去工作。这选人的方法,那可是相当严格啊!第二个办法,就是监察官员考核郡守,郡守考核县令,大家按时上报考核结果,皇上还专门派大臣监督管理,考核制度非常完善。第三个办法,就是官员贪污受贿,即使遇到大赦也绝不宽恕,这防范措施也相当严厉。
太平盛世的时候,州县官员大多都能认真遵守法度,认真工作。其中肯定有一些人业绩突出,皇上就会额外奖励他们。有的从州县小官做起,最后成为朝廷重臣。光靠简单的父子传承,可完全没法概括他们的生平。所以,宋朝三百多年来,被记录在史册上的循吏,一共只有十二个人。为此,有人专门写了一部《循吏传》。
陈靖,字道卿,是福建莆田人。他从小好学,对历史典故都挺了解。他父亲陈仁壁,曾在陈洪进手下当泉州别驾。陈洪进称臣后,一些豪强仗着地势险要作乱,陈靖就徒步跑到转运使杨克巽那里,献上讨伐贼寇的策略。后来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阳翟县主簿。当时契丹入侵边境,宋朝军队屡战屡败,陈靖就派自己的儿子上书朝廷,请求让他献上作战策略。皇上召见了他,陈靖上奏了五条计策:一是明确赏罚;二是安抚士兵;三是示弱以待机而动;四是允许主帅自己挑选人才;五是让将帅拥有境外军事指挥权。宋太宗很欣赏他的计策,就把他提升为将作监丞,没多久又升任御史台推勘官。
那时候科举考试,很多考生都喜欢写些华丽的文章,追求速度和技巧。陈靖就建议先把考卷交给考官评定等级,等公布名字的时候,如果真是名士,就给他安排到更高的等级。他父亲去世后,他又被起复为秘书丞,在史馆工作,后来又担任三司开拆司判官。淳化四年,他出使高丽回来后,被任命为主管京城各部门事务的官员,后来又升任太常博士。
宋太宗一心想发展农业,下令相关部门讨论均田制。寇准(靖)说:“这法子不能一下子就推行啊!应该先派大臣或者三司使去当租庸使,或者兼任屯田制置使,再挑选两个熟悉民情的三司判官当他的副手。在两京东西千里范围内,调查荒地和逃亡百姓的户籍,招募他们耕种,给耕种的人提供房屋、耕牛、种子和粮食,不够的再从国库拨钱。把他们的收成分成十等,责成州县督促收成,并用印信和文书记录下来。把各县的收成分成三等:县里管理的耕地,一年收成三分,两年六分,三年九分,算作最差;一年收成四分,两年七分,三年达到十分,算作中等;一年收成五分,三年内能达到十分,算作最好。最好的,就让他们的属官免选或者升官;最差的,就增加选拔名额或者降官。每个州把所有县的田地收成算作十分,根据等级高低进行奖惩。等几年之后,完全取消官府屯田,全部交给百姓耕种,然后再根据人口分配土地,衡量土地征税,效仿井田制度,制定成法律,颁布到全国各地,大概就是这样了。”太宗皇帝对吕端说:“我想恢复井田制,但是目前还做不到,寇准的这个办法正合我意。”于是召见寇准,还请他吃了顿饭才让他回去。
过了些日子,皇帝又跟吕端说:“寇准的办法虽然不错,但是田地不一定都能开垦出来,税收也不一定都能收上来,不如让三司再一起讨论讨论吧。”于是下令让盐铁使陈恕等人各自挑选两个判官和寇准一起讨论,并任命寇准为京西劝农使,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担任他的副手。皇甫选他们说这事很难成功,皇帝还是觉得可以做到。后来,寇准想借两万贯钱试行一下,陈恕等人说:“钱一旦借出去,以后收不回来,老百姓就要遭殃了。”因为大家的意见最终都不一致,皇帝只好作罢,把寇准外放到了婺州做知州,后来又升迁为刑部员外郎。
宋真宗当皇帝后,又重新提起了以前那些关于劝农的建议。他说:“咱们国家在西北边防抗击敌人,却要依靠东南地区供应粮食,如果东南地区的粮食供应不足,那可就坏大事了!我建议在京东、西京以及河北各州大力推广劝农的措施,用这个来考核州县官员的政绩,这样一年就能减少江淮地区漕运的粮食一百多万石。”真宗还下令让寇准上奏具体方案。寇准建议刺史负责春季农事,县令负责劝导百姓耕种,对那些孝顺父母、努力耕作的人给予爵位奖励,设立五保制度来查处奸盗,并登记那些游手好闲的人,让他们服劳役。但是,真宗把这事交给三司讨论后,最终也没实行。
寇准后来当过度支判官,京畿均田使,淮南转运副使兼发运司公事,还做过江南转运使。他极力批判李氏时期对百姓加征的十七种苛捐杂税,结果真宗下令取消了其中最严重的几项。他还做过谭州知州,度支判官、盐铁判官,在汾阴祭祀过,当过行在三司判官,京西、京东转运使,泉州、苏州、越州知州,官职一路升迁到太常少卿,后来又升任太仆卿、集贤院学士,做过建州知州,又调到泉州,最后做到左谏议大夫。一开始,寇准和丁谓关系很好,丁谓被贬官后,那些丁谓的党羽都被排挤出去了。侍御史王耿上奏说寇准年老多病,不适合再担任地方官,于是寇准就以秘书监的职位告老还乡,最终去世了。
寇准一生做了很多事情,尤其对农业生产非常了解。他还曾经收集淳化、咸平年间以来关于农业的奏章,编成了一本书叫《劝农奏议》,呈献给了皇帝。但是,他的很多说法比较拘泥于古法,很多都不太实用。
张纶,字公信,是颍州汝阴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个性,很自信。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后来补了个三班奉职,然后升任右班殿直。他曾经跟随雷有终去蜀地讨伐王均,当时有几百个投降的敌人占据险要地势叛乱,雷有终派张纶去讨伐。张纶飞快地回报说:“这些是穷途末路的敌人,如果逼得太紧,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不如劝降他们。”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些叛军果然丢下武器投降了。因为立功,张纶升任右侍禁、庆州兵马监押,后来又升任阁门祗候、益州、彭州、简州等地的都巡检使。他手下士兵曾经酗酒抢掠百姓,张纶把为首的几个杀了,这才平息了事态。后来,他又调任荆湖提点刑狱,然后升任东头供奉官、提点开封府界县镇公事。
我奉命出使灵夏回来后,正赶上辰州的溪峒彭氏蛮族作乱,于是被任命为辰州知州。我到任后,立刻修筑了蓬山驿道,堵住了贼寇的通道,他们没办法,只好逃跑了。后来我又调任渭州知州,之后又升任内殿崇班、镇戎军知军。
我再次奉命出使契丹,安抚使曹玮想让我留下,但我没答应。蛮族又来犯境,我被任命为辰州、澧州、鼎州等州边境的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我晓谕蛮族首领祸福,赎回了被掠走的百姓,并派官员与他们结盟,还在边界刻石为记。
过了一段时间,我被任命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当时盐税收入大幅减少,我就上奏朝廷,免除了通州、泰州、楚州三州盐户的积欠,并由官府资助他们生产工具,盐税收入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这样一来,每年盐税就增加了数十万石。我又在杭州、秀州、海州三州设立了新的盐场,每年又增加了十五万石的盐税收入。我在任两年间,增加了八十万石上供米,疏通了五条水渠,引导太湖水流入大海,又增加了六十万石的租米收入。我还开凿了长芦西河,以避免漕运船只翻覆的危险,并在高邮北面修筑了二百里的漕河堤坝,并在旁边砌上巨大的石头作为十石坝,用来泄洪。泰州有一道捍海堰,绵延一百五十里,长期荒废失修,每年都遭受海潮侵袭,百姓的田地受灾严重。我正打算修复它,有人反对,说海潮之患消除了,积水成灾的隐患就会出现。我说:“海潮之患占九成,积水之患只占一成,能得到的好处多,损失的少,这难道不可行吗?”我三次上表请求,愿意亲自督工。朝廷任命我兼任泰州知州,最终完成了捍海堰的修筑,恢复了二千六百户逃亡户籍,州民都因此受益,还为我立了生祠。
我在淮南地区任职六年,多次升迁,最后做到文思使、昭州刺史。契丹皇帝隆绪去世,我又被任命为吊慰副使。之后我历任秦州、瀛州知州,两次担任沧州知州,又升任东上阁门使,正式被任命为乾州刺史,后调任颍州知州,最终在那里去世。我很有才能和谋略,到哪里都能兴利除害。我为人宽厚仁慈,喜欢施舍,在江淮地区任职时,看到很多漕运士兵因寒冷饥饿而死在路上,我叹息道:“这是官府的过错,不是体恤百姓的体现啊!”于是拿出钱财,购买了数千件棉衣,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邵晔,字日华,祖上是京兆人。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他曾祖父带着全家老小逃到荆南,想投奔高季兴,结果没被重视,就又去了湖南。后来彭玗当上了全州刺史,就请邵晔当判官。碰巧贼人鲁仁恭攻打连州,邵晔就被临时任命为岳州国子司业兼知州事,最后就在桂阳安家了。他爷爷邵崇德在道州当录事参军,他爸爸邵简在连山当县令。
邵晔从小就特别爱学习,看不上那些靠走后门谋官职的人。太平兴国八年,他考中了进士,刚开始当官,就被任命为邵阳县主簿,后来又改任大理评事、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当蓬州知州,这人脾气暴躁又愚昧无知,把老百姓张道丰等三人诬陷成强盗,直接判了死刑,案子都准备执行了。邵晔仔细查了案子,发现是冤枉的,就没签字,跑去跟杨全说,让他好好查查。杨全根本不听,硬是把张道丰等人拉去砍头。张道丰他们喊冤,又重新被关进监狱审问。后来,真正的强盗被抓住了,张道丰他们才被释放,杨全也被革职为民了。邵晔回来后向宋太宗汇报此事,宋太宗夸奖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真是太值得赞扬了!”还赏了他五万钱,并且下诏书把这件事告诉全国,以此来告诫大家。之后,邵晔被任命为光禄寺丞,派去广南地区调查刑狱案件。没多久,他又升任荆南府通判,还被赐穿红袍。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忠州知州。他官至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之后又改任监察御史。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被任命为朗州知州。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三司磨勘司判官,之后又升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宋景德年间,我被临时任命为光禄卿,担任前往交趾(今越南)安抚的国信使。正赶上黎桓死了,他儿子龙钺继承王位,结果他哥哥龙全带兵抢了国库的钱财就跑了。 然后龙钺的弟弟龙廷又杀了龙钺自己当了皇帝,龙廷的哥哥明护率领扶兰砦的军队跟龙廷打了起来。
当时我在岭南地区,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朝廷,朝廷就改派我做缘海安抚使,还允许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策略。我给安南(今越南)写信,说明朝廷的威严和恩德,让他们赶紧稳定局势。明护他们立刻听从朝廷的命令,拥立龙廷为他们的领导人。 一开始,朝廷命令我等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把准备送给黎桓的礼物转送给新的皇帝。但是我觉得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应该表现出诚意,不应该这样,所以我上奏朝廷说:“安抚外族,应该展现诚信,不如等到龙廷进贡之后,再另外给他加封爵位,赏赐他。” 宋真宗很欣赏我的建议,采纳了我的意见。
我出使回来后,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还被赐予金紫官服。当初我出使的时候,朝廷拨给我八十万钱的公款,用来购买一些见面礼,等安抚工作结束后,我已经还了一半,剩下的朝廷也帮我免除了。我还曾经献上过《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和《宜州山川》等四幅地图,这些地图详细地描绘了当地的地理形势和战略要地,对朝廷控制当地很有帮助。
后来我被任命为三司使判三勾院,因为我推荐的人季随犯了贪污罪,按理说我应该降一级官职,但是皇上考虑到我出使的劳苦功高,只让我暂时停职。大中祥符年间,我被重新启用,担任兖州知州,我上奏朝廷请求去泰山封禅,皇上也恩准了我的请求。 等到朝廷派王钦若、赵安仁去主持封禅大典的时候,我还兼任着兖州知州,朝廷又任命我为京东转运使。封禅大典结束后,我被破格提升为刑部郎中,再次担任三勾院判官,然后又外放担任淮南、江浙、荆湖的制置发运使。
四年后,我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兼任广州知州。广州城靠近大海,每当外国商船靠岸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飓风袭击,为此我开凿了内城河道,方便船只通行,这样飓风就无法造成危害了。不久之后,我得了重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崔立,字本之,是开封鄢陵人。他爷爷崔周度,在周朝当过泰宁军节度判官。后来慕容彦超造反,崔周度因为坚持正义指责他,结果被杀害了。崔立后来考中了进士。
他先在果州当团练推官,负责运送官府的物资。路途险峻,他就带头出钱雇船运送,安全地把东西送到了目的地。果州知州姜从革说他这是违反了规定,要杀三个相关人员。崔立说:“这不是为了自己谋私利,最多打板子就行了。”姜从革一开始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把这事儿上报朝廷了,朝廷采纳了崔立的意见。真宗皇帝记住了这件事,特意提拔他做了大理寺丞,后来又让他做了安丰县令。
安丰县发大水,冲坏了期斯塘,崔立亲自督促修缮,一个月就修好了。之后他又升任殿中丞,先后在广州和许州做通判。
后来滑州黄河决堤,需要调集民工运送柴草堵塞缺口,朝廷让崔立负责接收物资。崔立算了一下,物资足够用,但还有二百多万户人家还没交税,他就上奏朝廷免除了他们的税赋。他后来做了江阴军知军,当地有个有利港很久没用了,他就发动老百姓疏浚,修好后,可以灌溉几千顷田地。他还开凿了六十里的横河,方便漕运。
他一路升迁,做到太常少卿,先后在棣州、汉州、相州、潞州、兖州、郓州、泾州七个州做知州。兖州那年闹大饥荒,他就号召富人捐出十多万石粮食救济灾民,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
崔立为人正直谨慎,特别喜欢议论政事。大中祥符年间,皇帝刚刚封禅,很多官员都争着献上祥瑞,歌功颂德。崔立却说:“徐州发大水,江淮地区连年干旱,还有狂风和金陵的大火,这些都是上天在警示我们骄傲怠慢、放纵淫乐啊!那些所谓的祥瑞,对治理国家有什么用呢?”他前后上书朝廷四十多次。后来他做了右谏议大夫,知耀州,又改任濠州知州,最后升任给事中。
他告老退休后,被朝廷授予尚书工部侍郎的荣誉称号,后来去世了。他早年认识韩琦的时候,韩琦还是个平民,崔立把女儿嫁给了他,大家都觉得他很有眼光。
鲁有开,字元翰,是参知政事鲁宗道的堂弟。他喜欢学习《礼记》,精通《左传》。凭借鲁宗道的关系,他做了韦城县令。当时曹州、濮州一带盗贼横行,听说鲁有开的名声,都不敢到他管辖的地区来。
后来他做了确山县令,当地一些大姓家族把持着官府的权力,鲁有开严厉打击了他们中最嚣张跋扈的几个,从此就太平无事了。他还修建水利设施,灌溉了数千顷田地。富弼在蔡州做官的时候,推荐了他,说他很有古代清廉官员的风范。
话说金州有个监狱,叫蛊狱,关着几十个要被处死的人。有个官员就说了:“想杀人,只要暗中策划就够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呢?”审问他们,这些人却互相推诿,互相诬陷。巧的是,那天正好大旱,结果监狱里却下起了雨。后来这位官员调任南康军。
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问他江南的情况怎么样。他说:“新法刚实行,还没看到什么坏处,坏处应该在以后吧。”因为他的回答跟王安石的想法不太一样,所以就被调到杭州当通判去了。
到了卫州,那里发了大水,百姓没吃的。这位官员自作主张,拿了常平仓的钱粮救济百姓,还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利息。后来调到冀州,他下令加高堤坝。有人说:“冀州没水患,为什么要做这些工程呢?”他又说:“未雨绸缪,这是古人好的策略啊!”最后,堤坝修好了。第二年,黄河决堤,洪水泛滥,眼看就要冲垮冀州,幸好有了他修建的堤坝才挡住了洪水。朝廷派人去河北视察,老百姓都争着告诉使者这位官员的功劳,于是他被召回朝廷,当上了膳部郎中。元祐年间,他先后担任信阳军、洺州和滑州知州,又再次回到冀州任职,最后官至中大夫,然后去世了。
张逸,字大隐,是郑州荥阳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到襄州邓城县当县令,政绩显著,很有名气。积州的谢泌想推荐张逸,先摆好桌案,把奏章放在上面,对着皇宫的方向行了两次跪拜礼,说:“老臣为朝廷找到了一位好官!”然后就上奏了。
过了些日子,宋真宗召见张逸,问他想做哪个官。张逸回答说:“我母亲年纪大了,在家等着我呢,我希望得到一个离家近的官职,能回家尽孝就足够了。”于是,他被任命为澶州观察推官。没几天,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皇帝再次召见他,又问他想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这次我想在京城做官。”皇帝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大理寺丞。皇帝一向很欣赏谢泌,所以两次召见张逸,都是因为谢泌的推荐。
话说这位知长水县的官员,那时候西京留守王嗣宗很看重他,对他特别好。后来他调到青神县,生活比较贫困,自己都难以维持生计,王嗣宗就特地给他批了半年的差旅费,让他好好准备一下。到了青神县上任后,他积极兴办学校,教书育人。后来,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两位进士,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住处改名叫“桂枝里”。县城东南有个松柏滩,夏天秋天涨水的时候经常会翻船,他就去祈祷江神保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松柏滩竟然移了五里地,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
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常博士,知尉氏县,接着又升任监察御史,负责提点益州路的刑狱,还做过开封府判官。他还出使过契丹,当过两浙转运使。之后被调到陕西,还没去上任,又被调到河东,在河东待了几个月,又被调回陕西。最后,他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知梓州。
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尚书兵部郎中,还做过开封府尹。有一次,有个和尚来求他,想在内降免除田赋,但他坚决不同意。仁宗皇帝听说后说:“有官员能坚持遵守法令,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还曾经上奏说:“以前禁止宫女进宫求恩,最近又开始稍微放宽了,希望官府能好好查处这件事。”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知益州。他一共四次到过四川,对那里的民风非常了解。有一次,华阳县有个驺长杀了人,却诬陷路边的行人,县里的官吏还收受了贿赂。案子结了,竟然让杀人犯看守犯人。这位官员一看,觉得犯人脸色冤枉,看守的人神情也不坦荡,心想:“难道是看守的人杀人吗?”于是他问了问犯人,犯人才敢说出实情,看守的人也承认了罪行,立刻被处死了。四川人都觉得他像神一样。
碰上那年大旱,他就让人修建水堰,拦蓄江水,用来灌溉农田,还自己拿出公家的租税,降价出售以救济百姓。一开始,因为百姓饥饿,很多人杀了耕牛吃肉,犯法的人都被发配到关中。他就上奏说:“百姓杀牛是为了活命,和盗窃杀人不一样,如果禁止的话,又会影响农业生产。现在年成不好,请皇上把这些人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去务农。”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死在了任上。
吴遵路,字安道,他爹吴淑,在《文苑传》里也有记载。吴遵路考中了进士,官做到殿中丞,还当过秘阁校理。当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朝中大臣谁都不敢说她治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吴遵路一口气上书十多件事,说话直来直去,把太后给得罪了,结果被贬到常州当地方官。
有一次,他提前在苏州地区大量收购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后来果然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全靠他储备的粮食活了下来,甚至还有很多从其他州府逃荒来的人也得到了救济,差不多有八九成的人活了下来。后来他又升官,当了尚书司封员外郎,还代理过开封府推官,做过三司盐铁判官,还被加官直史馆,当过淮南转运副使。江淮地区发运使的职位被撤销后,他又兼任了发运司的事务。他在真州、泰州、高邮等地修建了十九个水闸,用来调节水利,还扩建了各郡的常平仓,储备了200万石粮食,以应对歉收。他做的这些事,后来都证明是很有益处的。
后来他升任工部郎中,因为一起案子,因为没查清楚蕲州王蒙正案中一个部属的死因,被降职到洪州做地方官。之后他又被调到广州,但他没去,没就任。这时江淮发运使的职位又恢复了,朝廷就让他去当发运使。还没等他上任,朝廷又召他回京修撰起居注。西夏元昊造反的时候,他建议朝廷恢复民兵制度。接着,他又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负责在河东地区筹集粮草。他奉命挑选河东地区的百姓充当兵员,其他各路都效仿他的做法。他又升任兵部郎中,代理开封府尹,他管理很严格,属县都没有冤假错案发生。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三位宰相都被吕夷简看不顺眼,而吴遵路跟这三位关系很好,吕夷简就嫉妒他,把他贬到宣州做地方官。他还上书朝廷《御戎要略》《边防杂事》二十篇。后来他又被调到陕西做都转运使,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即使生病了,他也坚持处理政务,还亲笔写奏章上奏朝廷。他死后,仁宗皇帝听说后很惋惜,还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回京。
吴遵路从小聪明,长大后学识渊博,很有见识。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守孝三年,吃素食。他为人平和、稳重,不爱说话和开玩笑,字写得很好。他做官清廉简朴,不靠声势吓唬人,在朝堂上敢于直言,从不阿谀奉承。平时生活也很节俭,没有什么爱好。他死后,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的朋友范仲淹还拿出钱来接济他的家人。
他的儿子吴瑛,当过尚书比部员外郎,没到老就辞官回家了。
赵尚宽,字济之,是河南人,他的父亲是参知政事安仁。他曾经担任平阳县令。邻县有十几个重刑犯越狱逃跑了,他们半夜里逃出来,还杀了几个居民,眼看就要跑到平阳县来作乱。赵尚宽立刻命令县尉带人去抓捕,他说:“这些盗贼肯定以为我们抓不到他们,所以才会这么放松警惕,正是抓捕的好时机。一定要赶紧行动,别让他们逃散了,那样危害就更大了。”县尉带人出去了以后,赵尚宽又派巡逻兵在后面跟踪,结果把所有逃犯都抓住了。
他后来做了忠州知州,忠州有个恶习,就是养蛊毒人。赵尚宽就在集市上张贴告示,教大家服用解药,并且积极寻找养蛊的人,严厉查处,把他们绳之以法,这才改变了当地的风俗。有一次,转运使要运送几十万斤盐,当地老百姓想用白银来换,但是时间很紧。赵尚宽就拿出官府仓库里的钱来帮助老百姓购买,慢慢地跟老百姓交易,这样既不扰民,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嘉祐年间,赵尚宽因为政绩考核第一名,被任命为唐州知州。唐州原本土地肥沃,但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田地荒废了,人口也变得稀少,赋税都收不上来,朝廷里有人建议把唐州降级。赵尚宽却说:“土地荒芜可以开垦,人口稀少可以招徕,为什么要废除唐州呢?”于是他仔细查阅地图和史书,找到了汉朝召信臣开凿的陂渠遗址,就组织人力重新疏通了三个陂和一条渠,结果灌溉了上万顷田地。他又教老百姓自己开挖几十条支渠,互相连通灌溉。这样一来,各地百姓纷纷迁来唐州,赵尚宽又请求朝廷把荒地按人口分配给百姓,还借给百姓官府的钱让他们买耕牛。三年之后,荒地变成了良田,户口增加了上万。赵尚宽勤于政事,治理地方很有成效,三司使包拯和部使者一起向朝廷汇报了他的政绩,仁宗皇帝听说后很高兴,下诏表彰了他,还提升了他的官职并赏赐了他金银。他在唐州一共做了五年知州,老百姓都为他立庙祭祀,王安石和苏轼还为此写了《新田》《新渠》诗来赞美他。
后来,他调任同州和宿州知州,河中府的神勇军士兵因为大校贪暴而怨声载道,有人匿名写信告状。赵尚宽下令把告状信烧了,说:“都是些胡说八道。”士兵们这才安心。过了一段时间,赵尚宽上奏朝廷,弹劾了那个大校,并且把他的士兵分到其他营去了。他又调任梓州。赵尚宽离开唐州好几年了,那里的田地还在不断开垦,人口也在不断增加,朝廷都把这些功劳记在他身上,所以他从少府监升为直龙图阁知梓州。他官至司农卿,去世后,朝廷还赐给他五十万钱。
高赋子正臣,是中山人。他因为父亲的功劳,一开始担任右班殿直。后来他又参加进士考试,改任奉礼郎,然后升迁四次,做到太常博士。之后,他先后担任真定县知县、剑州、邢州、成德军通判。
当他担任衢州知州的时候,当地人迷信巫术,盛行蛊毒。毛氏、柴氏等二十多户人家世世代代都养着蛊毒,尤其是在闰年,害人更多,只要跟人发生争执就用蛊毒害人。高赋子把这些人都抓起来审问,最终让这些人都认罪伏法,衢州的蛊毒之患从此就消失了。
调任唐州后,他发现唐州的土地荒废了一百多年都没耕种。前任知州赵尚宽虽然努力开垦荒地,但仍然有很多地方长满了荆棘灌木。高赋子接任后,更加努力,招募了两河流域的百姓,按人口分配土地让他们耕种,还修建了四十四座水坝和水渠。在他任职期间,土地增加了三万一千三百多顷,户口增加了万一千三百八十户,赋税增加了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朝廷还专门下发诏书表彰他,并把他的政绩公布天下,以激励其他官员。唐州和衢州的老百姓还为他修建了祠堂。
后来,他被提升为河东路提点刑狱,又加官直龙图阁,并担任沧州知州。当时,程昉想在沧州境内开凿西流河,让河水绕过州城向北流入三塘泊。高赋子说:“沧州靠近河流,每年都要加固堤防,还担心河水泛滥,更何况还要随意开凿呢?”程昉坚持己见,不肯听从,结果工程最终没有成功。
他先后担任蔡州、潞州知州,又担任太常寺同判,最后升任集贤院学士。在朝中任职期间,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他曾经说过:“朝廷官员,有的租住在城里的偏僻小巷,分散居住在京城各处,这对公务和私生活都不方便。应该效仿前朝,在端门外修建大型官邸,让这些官员居住。”他还说:“仁宗朝为兖国公主修建府邸,花费了数十万贯钱。现在有五大长公主,如果都按照以前的规格修建,费用将难以估量。希望能够制定一个适中的标准,作为以后修建的模式。”他还建议在各路提点刑狱司设立检法官,专门负责审理案件,避免冤假错案。他还请求在宫中修建阁楼,绘制功臣画像,效仿汉朝的云台和唐朝的凌烟阁。他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最后,他以通议大夫的官职退休,回到襄阳,享年八十四岁。
程师孟,字公辟,是吴地人,考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先后担任南康军和楚州的知州,还做过夔州路的提点刑狱。当时泸州和戎州经常侵犯渝州边境,而朝廷派驻万州的使者离渝州太远,一旦发生战事,等他们赶到,最快也要一天。程师孟就建议把使者的驻地迁到渝州。夔州地区没有常备粮仓,他又上奏朝廷请求建立粮仓。恰逢灾荒年景,救济百姓的粮食不够,他就自作主张调拨其他地方的粮食,没等上级批准。下属官员害怕,说这样做不行,程师孟说:“如果非要等批准,等粮食到了,人都饿死了!”最终还是调拨了粮食。
他后来调任河东路。晋地有很多土山,旁边是河谷,春夏雨水很大,河水浑浊得像黄河一样,当地人称之为“天河”,可以用来灌溉。程师孟就劝说老百姓出钱修建水渠和水坝,结果开垦出上万八千顷良田,他还把这件事的经验总结成《水利图经》,分发到各州县去推广。之后,他当上了度支判官。担任洪州知州期间,他用石头加固江堤,疏通章沟,整修北闸,有效控制了水位的涨落,从此洪州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
在担任三司都磨勘司判官时,他接待契丹使者。契丹使者萧惟辅说:“白沟地区本属两国共有,现在南朝在那边种了几里柳树,却以北方的百姓在界河捕鱼为罪,这合理吗?”程师孟说:“两国应该遵守盟约,涿郡有相关的文书可以查阅,你却抛开文书,只凭口说,难道是想挑起事端吗?”萧惟辅听了,羞愧地向他道歉。
程师孟后来出任江西转运使。当时袁州发生盗窃案,州里的官员充当盗贼的眼线,很久都没破案。程师孟就把几个涉案官员抓起来关进监狱,盗贼很快就被抓住了。朝廷加封他为直昭文馆,又让他担任福州知州,他修建了子城和学舍,福州的政绩在东南地区名列前茅。之后,他调任广州。广州城被侬族叛军破坏,后来一旦有战事,百姓都惊恐逃窜,各级官员都纷纷赶来,都说城墙地基松软,不好修建。程师孟在广州六年,修建了西城,当交趾攻陷邕州的时候,听说广州的防备很坚固,不敢向东进攻。这时,程师孟已经被朝廷召回,朝廷念及他的功劳,任命他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并让他担任都水监。
给契丹皇帝祝寿,到了涿州,契丹那边摆好了宴席,迎接的人正南朝向,涿州官员西边朝向,宋朝使臣师孟东边朝向。师孟说:“这摆明了看不起我啊!”他不肯就座,从太阳偏西一直僵持到天黑,随从都吓得脸色发白。师孟的气势更加强硬,呵斥引座的人重新安排座位,于是就改成迎宾的人和师孟东西相对而坐。第二天,涿州百姓在郊外给师孟送钱,师孟骑马飞奔而过,根本不理会,涿州百姓就到雄州告状,结果师孟被罢官回家。后来他又被起用,先后担任越州、青州知州,最终退休,以光禄大夫的官衔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方官职,为政简明而严厉,只有判处死刑的案件才交给下属处理。他查案如同神明一般,能揭露隐藏的罪行,抓住那些为非作歹的恶霸,一定会严惩不贷,直到彻底铲除为止,他管辖的地方都非常安定。洪州、福州、广州、越州都为他建立了生祠来纪念他。
韩晋卿,字伯修,是密州安丘人。他从小就厉害,每天能读几千字书。长大后,凭借熟读《五经》的功底,一路升迁,做过肥乡、嘉兴的主簿,安肃军的司法参军,平城县令,大理寺详断官、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最后因为政绩突出,被提升为刑部郎中。
元祐年间初期,他担任明州知州,当时两浙转运使的差役制度重新实行,其他州府的执行都比较仓促混乱,只有韩晋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办事,又没有违反法令。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大理寺少卿,之后升任大理寺卿。
韩晋卿从仁宗朝就开始担任审理案件的官员,当时朝廷遇到有争议的案件,经常会让大臣们一起讨论。有一次开封有个百姓争抢野鸡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盗贼反抗抓捕而死,杀他没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女谋杀丈夫,郡守许遵抓捕了她并进行审问,王安石又偏袒妇女,韩晋卿说:“应该判死刑。”这件事迟迟不能决断,争论充满了整个大理寺,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名声大噪。
元丰年间设立大理寺监狱,很多案件都是内廷直接下达的,韩晋卿公正地进行审理,从不偏袒权贵。神宗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每当遇到虽然证据确凿,但牵涉到权贵,或者审理多次都没结果的案件,一定会交给韩晋卿处理。有一次,他被皇上诏令去审理宁州的案件,按照惯例应该先向皇帝汇报,韩晋卿说:“奉命办事,法律条文就在这里,怎么能先去揣测圣意,再去决定轻重呢?”说完就立即前往宁州办理案件。
各州都请求判决死刑,但执政大臣觉得判死刑的太多了,想弹劾那些没有及时判决的官员。晋卿说:“审理案件,寻求让犯人活下来的办法,这是仁政的极致啊。如果因为判决而受到处罚,以后谁还敢判案呢?” 有人又想效仿唐朝的旧例,要求全国所有死刑案件都必须上报朝廷决断。晋卿说:“对那些可疑的、值得同情的案件,允许上报请求,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全国这么大,如果所有案件都必须等候朝廷的命令才能判决,恐怕以后活活饿死的人会比被处死的人还多!” 朝廷都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士大夫们都称赞他忠厚仁慈,而不把他归类为法家。他最终在官位上去世了。
叶康直,字景温,是建州人。他考中了进士,做了光化县令。光化县竹子很多,老百姓都用竹子盖房子,叶康直就教他们用陶瓦盖房,以防火灾。他做官,一切政务都以利民为先。当时丰稷担任谷城县令,也因为政绩显著而被人称赞,人们还编了歌谣:“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
曾布推行新法,叶康直被任命为司农寺属官。他先后担任永兴、秦凤转运判官,之后调任陕西,升任提点刑狱、转运副使。西夏军队西征的时候,叶康直担任泾原地区的粮草运输官,结果遭到内侍梁同的诬告,说他贪污克扣军粮。神宗皇帝大怒,把叶康直抓起来,要杀了他。幸亏王安礼极力营救,他才得以回到原来的官职。
元祐年间初期,他被提升为直龙图阁,担任秦州知州。中书舍人曾肇、苏辙弹劾叶康直巴结李宪,结果被免官。后来查明事实并非如此,他又被任命为河中府知府,然后再次担任秦州知州。西夏军队入侵甘谷,叶康直命令将士们设下埋伏,打死了西夏的两个首领,从此西夏不敢再侵犯边境了。后来他又升任宝文阁待制、陕西都运使。因为生病,他请求调任亳州知州,在那里疏通积水,使得百姓多了几十万亩耕地。后来朝廷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兵部侍郎,最终叶康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