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皇帝出行,那排场可大了!咱们先说说绍兴年间的仪仗队规模。一开始,宋朝初年,皇帝出行要带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后来宣和年间,又增加了二万六十一人,队伍壮观得很!建炎年间精简了一番,只留下了一千三百三十五人。到了绍兴初期,又恢复到宋初的规模,后来十六年后,队伍人数调整到一万五千五十人;再后来,明堂的队伍规模缩减三分之一,变成了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孝宗皇帝时期,人数进一步减少到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的仪仗队也只有三千三百十九人了。之后,就一直沿用孝宗时期的规模了。
再说说大象。绍兴年间,皇帝出行带六头大象,还有一头备用的。到了乾道年间,就只带一头了;淳熙年间又恢复到六头,但取消了备用象;绍熙年间又和乾道年间一样,只带一头;庆元年间以后,大象就彻底取消了。
然后是仪仗队的六个方阵,每个方阵的配置都差不多。第一个方阵,主要负责清道,就两个人。(孝宗皇帝时期,这个清道队伍被取消了。)此外,还有骑着马的持弩兵一人,一把方伞,两把杂花扇,一把曲盖;还有两个穿青衣的侍卫,两个车辐棒,以及负责喊“停”、“传旨”和举信幡的各两人,还有十支戟。第二个方阵,也负责清道,同样是两个人。(孝宗皇帝时期,这个清道队伍也被取消了。)然后是骑着马的持弩兵一人,一面鼓,一面钲,十面大鼓;还有骑着马的持节者一人,持槊者两人;一把方伞,四把杂花扇(孝宗时期减为两把),一把曲盖,一面幢,一面麾,都是骑马的;还有四面大角,一面铙,两支箫,两支笳,两支横吹,一支笛,一支箫,一支觱栗,一支笳;还有四个穿青衣的侍卫(孝宗时期减为两个),四个车辐棒(孝宗时期减为两个),负责喊“停”、“传旨”和举信幡的各两人,十把仪刀,二十支戟,二十支弓箭(孝宗时期都减为十六支),二十面刀盾,二十支槊(孝宗时期都取消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个方阵,配置都和第二个方阵一样。不过,每个方阵里还有两把花扇,两面大角,以及两个青衣侍卫。(孝宗时期,第三到第六方阵的大角都减为两面,其他配置都和第二个方阵一样,沿用孝宗时期已经精简后的数量。)
金吾卫的队伍,那可是相当壮观!你看,纛旗就有十二面,(孝宗皇帝时期减为六面。)抬旗的两人,(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一人。)押队的官员四人,(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两人。)上将军四人,将军四人,(孝宗皇帝时期都取消了。)大将军两人,(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一人。)还有十二杆长矛,都骑着马。(孝宗皇帝时期减为八杆。)
朱雀队也很威风,一面朱雀旗,两杆长矛,四张弩,队伍前后各有一位天武都指挥使引领押队,都骑马。龙旗队就更厉害了,前面有一面引路旗,还有风师旗、雨师旗、雷旗、电旗各一面,五星旗五面,摄提旗两面,北斗旗一面,护旗一面,左右各一位卫大将军。金吾卫负责引路的骑兵,由神勇都指挥使带领;后面跟着弩、弓箭、长矛各四杆,都骑马。
太常寺前部的鼓乐队,那场面更是热闹非凡!鼓吹令两人,府史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带兵的官员三十六人,(孝宗皇帝时期减为十四人。)大大小小的鼓就有很多,比如十二面大锣,十二面金钲,(孝宗皇帝时期,锣和钲都减为十面。)大鼓六十面,(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二十四面。)小鼓六十面,(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三十面。)还有节鼓一面,铙鼓六面,羽葆鼓六面,歌工二十四名,乐器管理员二十四名,(孝宗皇帝时期,歌工和管理员都减为十八名。)箫和笳各三十六支,(孝宗皇帝时期,箫十八支,笳二十四支。)长鸣六十支,中鸣六十支,(孝宗皇帝时期,都减为十八支。)大横吹六十支,(孝宗皇帝时期减为二十四支。)笛子十二支,(孝宗皇帝时期增加到十八支。)还有觱栗十二支,桃皮觱栗十二支。
持钑(一种仪仗兵器)前队的阵容也不简单!骁骑都指挥使一人,将军二人,军使四人,都骑马。还有称长一人,以及各种象征吉祥的旗帜:灵芝旗二面,瑞瓜旗二面,双莲花旗二面,太平瑞木旗二面,朱雀旗一面,甘露旗二面,嘉禾旗二面,芝草旗二面。绛色引幡一面,(孝宗皇帝时期取消了。)黄色麾幡一面,青龙旗、白虎旗各一面,金节十二支,罕、罼各一支,叉一支,钑戟五十支。(孝宗皇帝时期减为四十八支。)
第一段:
老规矩,仪仗队一共分三队。先说第一队,有两名军官,两名士官,都骑马。旗帜方面,熊虎旗各两面,赤豹旗也两面,吏兵旗和力士旗各两面。兵器呢,戈六杆,矛四杆,戟四杆,钺四把,白柯枪五十杆。还有二十面平列的旗帜,在仪仗队两侧排列。
第二段:
第二队,和第一队差不多,也是两名军官,两名士官骑马。旗帜方面,龙君旗和虎君旗各三面,黄熊旗四面,赤豹旗两面,吏兵旗和力士旗各一面。兵器方面,戈六杆,矛四杆,戟四杆,钺四把,白柯枪四十杆。同样,二十面平列的旗帜在两侧。
第三段:
第三队,还是两名军官,两名士官骑马。这次多了两个通直官。旗帜方面,吏兵旗和力士旗各一面,熊虎旗两面,龙君旗和虎君旗各一面,天王旗四面,十二辰旗每种一面。兵器方面,戈六杆,矛、戟、钺各四。白柯枪三十杆。同样,二十面平列的旗帜在两侧。对了,孝宗朝的时候,这三队的配置稍微有点不一样。第一队,军官和士官各一人,龙虎旗、赤豹旗、吏兵旗、力士旗各两面,矛四杆,戈四杆,戟二杆,钺二把,白柯枪三十杆,平列旗十四面,其他的差不多。第二队,军官和士官各一人,龙君、虎君、黄熊、赤豹旗的数量和之前一样。不过戟六杆,钺六把,戈四杆,矛四杆,白柯枪二十杆。第三队,军官和士官各一人,吏兵、力士、熊虎、龙君、虎君、天王旗的数量都和之前一样,十二辰旗变成了十二面,通直官还是两个,白柯枪十杆,平列旗十二面。
第四段:
再说说龙墀旗队。最前面是一面“天下太平”旗,两名排仗大将站在两边。然后是五方龙旗各一面,一共三重,红色在前,黄色在中间,黑色在后,青色在左边,白色在右边。接下来是一面金鸾旗在左边,一面金凤旗在右边,再有两面狮子旗,还有一面“君王万岁”旗,左边是日旗,右边是月旗。最后是十匹御马,五匹在左边,五匹在右边,也分五重。
第五段:
中间队伍,由左右卫大将军一人检校,骑马。旗帜有日月合璧旗一面,庆云旗两面,五星连珠旗一面,祥光旗和长寿幢各一面。
第一段:皇宫大门,金吾卫的队伍相当壮观!最前面是金吾牙门,旗帜高高飘扬。然后是牙门旗,一共四面,接着是监门使臣,六个人,分列左右,骑马出行。不过,孝宗皇帝时期,旗帜减少到两面,监门使臣也减为三人。金吾卫的仪仗队也十分讲究,有青龙旗一面在左边,白虎旗一面在右边;还有五岳神旗五面,分别位于队伍的前、中、后、左、右,组成三列;五方神旗五面,摆放方式也一样。更厉害的是,还有二十五面五方龙旗,分成五队,每队旗帜颜色是:红色在前,黄色在中,黑色在后,青色在左,白色在右。五方凤旗也一样,二十五面,也是五队,排列方式和龙旗完全相同。五岳旗在左边,五方旗在右边;五龙旗在左边,五凤旗在右边;代表四条大河的旗帜,长江和淮河的旗帜在左边,黄河和济水的旗帜在右边。还有两个人押送旗帜,分列左右,骑马同行。孝宗皇帝时期,龙旗和凤旗每种只留下一队,一共减少了四十面旗帜,其他的都一样。
第二段:接下来是八宝舆,也就是装载八种宝物的车驾。镇国神宝在左边,受命之宝在右边;皇帝之宝在左边,天子之宝在右边;皇帝信宝在左边,天子信宝在右边;皇帝行宝在左边,天子行宝在右边,一共四列。每件宝物都用一辆车载着,每辆车前都摆放一个香案,车和案前都挂着三十二个烛罩。负责引领宝物的官员有八个人,侍奉宝物的官员一人,内外符宝郎各两人,还有负责护卫的一百人。此外,还有二十个穿着碧色衣袍的官员,夹在护卫队伍的两侧。孝宗皇帝时期,穿着碧色衣袍的官员减少到十二人,其他都一样。
第三段:然后是殿中的伞、扇、舆辇等仪仗。有两把方形大伞(孝宗时期减为一把),四把朱红色的团扇(孝宗时期减为两把)。还有六个金吾卫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官员(孝宗时期减为两个),两个骑马押送仪仗的官员,两个穿着金甲拿着大斧的官员,四个骑马的进马官,一个千牛卫大将军(孝宗时期取消),八个千牛卫将军(孝宗时期减为两个),两个金吾卫引驾官,四个导驾官,他们都骑马引导仪仗队伍。还有两把大伞(孝宗时期减为一把),四把凤羽扇(孝宗时期减为两把),夹着伞一起行进。(前面提到的仪仗也一样)。还有一辆腰舆,十六把凤羽扇围绕着它(孝宗时期减为四把)。还有两顶华盖,一个排列仪仗的官员,一个香炉,一个火盆,一辆小舆,一个逍遥子,以及平辇。
皇上出行,前面浩浩荡荡的队伍,那可真是不少人啊!先说那些负责驾车的,有驾头、鸣鞭、掌管马匹的和负责烛火的,加起来足足三百三十个人呢!不过孝宗皇帝的时候精简过,只留下了二百一十人。
然后是开路的前驱队伍,都是从京城来的亲卫,一百五十人,孝宗皇帝时期也缩减到了四十五人。还有左右两边的侍卫,一共六个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二十二人左右。殿前指挥使四十人,东第三班负责皇帝近侍的五十二人,还有负责管理这些人的九个班直主首,孝宗皇帝时精简到三人。负责茶水酒水的旧班新班加起来一百六个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四十四人。
接着是开道的旗帜,有一面大旗,十二面大纛旗,还有负责这些旗帜的二百七十个钧容直,这些人在回宫的时候还要负责演奏音乐。孝宗皇帝乾道元年的时候取消了这个队伍,到乾道六年又恢复了。还有五面吉利旗,五面五方龙旗,二十面龙旗,这些孝宗皇帝都取消了。门旗原本有六十面,孝宗皇帝时减到了三十面。殿前指挥使和负责引路的队伍,有四十个人,他们分列左右,在门旗的外面。
驾车队伍里,驾头下面还有二十二个天武官,孝宗皇帝时减到十七人;还有十六个从京城来的亲卫,孝宗皇帝时减到八人。负责茶水酒水和侍奉的队伍有二十二人,再加二十二个从京城来的亲卫,孝宗皇帝时都减到十七人。还有六个持剑的侍卫,孝宗皇帝时减到三人。一面麋鹿旗和负责它的人,孝宗皇帝时都取消了。殿前指挥使和负责宫门的队伍有二十二人,鸣鞭的队伍有十二人,孝宗皇帝时增加到十四人。
最后是负责护卫的御龙直,一百二十人,孝宗皇帝时减到八十六人;还有五十个快马,以及日、月、麟、凤各一面旗帜,青龙、白龙、赤龙、黑龙各一面旗帜,还有两个人,以及引领皇上的千牛上将军一人。
皇帝的车驾,前面是护卫队伍,分左右两边,负责皇宫的警卫,一共八层。最里面一层是崇政殿的亲卫,两百人;(从里往外数)第二层是御龙直,二百五十人;第三层是崇政殿亲卫的外围,二百五十人;第四层是御龙直和骨朵子直,一共二百五十人;第五层是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第六层是御龙弩直,二百五十人;第七层是禁卫天武军,二百五十人;最外层是都城亲卫,三百人。(从孝宗皇帝开始,都是这个配置。)天武军大概还有两百人左右负责警戒,(孝宗皇帝时减少到一百八十八人。)在禁卫的外面,还有禁卫行军人员二十一人,快马五十九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四十二人。)负责监视和指挥御龙四直的八个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四个人。)负责看管行军人员和御龙四直的二十四个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八个人。)天武军六人,(孝宗皇帝时取消了。)禁卫里面,在崇政殿亲卫前面还有三十二个警戒人员。(孝宗皇帝时减少到二十五人。)
皇帝车驾的后面,有一面大黄龙旗。后面还有乐队:东西两边的乐队各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都骑马。(孝宗皇帝时期增加了三十四个弓箭手。)还有一面旗帜,旗帜下面是天武军二十二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十七人。)都城亲卫十六人,(孝宗皇帝时减少到八人。)还有负责茶水酒食的五十人,也骑马。(孝宗皇帝时减少到三十人。)
皇帝乘坐的大辇,下面跟着的侍从和工作人员一共六百一十四人,分成五班轮换;(孝宗皇帝乾道元年的时候取消了,六年后又恢复了。)拉辇的马有十匹,分成五队。
队伍后面跟着持着钑(一种金属器皿)的队伍。有两个神勇都指挥使骑马,跟着他们的是两个举着重轮旗的,还有两把大伞(孝宗皇帝时减为一把)。八把朱红色的团扇(孝宗皇帝时减为四把),两把凤扇,二十二把小雉扇(孝宗皇帝时去掉凤扇,小雉扇减为六把)。还有两顶华盖(孝宗皇帝时减为一顶),十二个俾倪(孝宗皇帝时减为六个),六把御刀,一面玄武旗,两面绛色旗帜,十二支叉和细槊(孝宗皇帝时减为六支),以及一个骑马的骁骑都指挥使(总领着大角),四十个大角(孝宗皇帝时减为二十个)。
接下来是太常寺后部的鼓吹乐队。有两个鼓吹丞,四个典吏(孝宗皇帝时减为三个),一个管辖指挥使,六面羽葆鼓,二十四名歌工,十二面拱宸管,三十六支箫,二十四支笳,六面铙鼓,六十支小横吹,十二支笛,十二支觱栗,十名带兵的官员。(孝宗皇帝时,歌工减为十八名,拱宸管还是十二面,箫减为十八支,笳还是二十四支,铙鼓还是六面,笛减为十八支,增加了一面节鼓,小横吹减为三十支,觱栗减为十八支,另加十二支桃皮觱栗,羽葆鼓减为六面,带兵官员减为八名。)
后面跟着一面黄色的麾幡(在队伍中间)。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各一辆,每辆车前面都有六匹拉车的马,以及一百五十四名驾车的人。(乾道元年的时候取消了,六年后又恢复使用了。)队伍的最后面是掩护后卫的队伍(在队伍中间)。有两个宣武都指挥使,还有十五支大戟、十五面刀盾、十五张弓箭和十五支槊。
首先,是金吾卫的第二道门。队伍从中间走过去。 你看,那边有四面牙门旗,左右各两面。(孝宗皇帝觉得太多了,减掉了) 接下来是六个监门使,骑着马,也分列左右。(孝宗皇帝觉得太多了,减到了三个) 然后是玄武队,骑马,也从中间走过。
虎翼都指挥使一人,带着两杆长矛,一面玄武旗,还有十杆长矛、十张弓箭。(孝宗皇帝觉得太多了,减到了五样) 另外还有五张弩。 接下来是外围的仪仗队,分列在道路左右两侧,夹着中间的仪仗队伍前进。 然后是清游队,骑马前进。 他们有二面白泽旗,两位捧日指挥使,四张弩,十张弓箭,十六杆长矛。 左右两侧各八个金吾卫,骑马。 还有两个天武都头,八张弩,十二张弓箭,十二杆长矛。(孝宗皇帝觉得弓箭、长矛、弩太多了,减到了六样)
最后是佽飞队,也骑马。 两位拱圣指挥使,二十个虞侯佽飞,十二个穿铁甲的佽飞。 前面是持殳(一种兵器)的队伍,六个都头骑马,带着六十杆殳和叉。 后面也是持殳的队伍,四个都头骑马,带着四十杆殳和叉。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支队伍的前部马队。第一队,有两个捧日都指挥使,旗帜上分别写着角、斗、亢、牛四个星宿的名字,还有四张弩、十支弓箭和八杆长矛。
第二队和第一队差不多,也是两个捧日都指挥使,旗帜上写着氐、女、房、虚四个星宿,弩、弓箭、长矛的数量也一样。第三队换成了两个天武都指挥使,旗帜是心、危两个星宿,武器装备也和第二队一样。第四队也是两个天武都指挥使,旗帜是尾、室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三队一样。
第五队换成了两个拱圣指挥使,旗帜是箕、壁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四队一样。第六队还是两个拱圣都指挥使,旗帜是奎、井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五队一样。第七队是两个神勇都指挥使,旗帜是娄、鬼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六队一样。第八队也是两个神勇都指挥使,旗帜是胃、柳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七队一样。
第九队是两个骁骑都指挥使,旗帜是昴、星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八队一样。第十队是两个宣武都指挥使,旗帜是毕、张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九队一样。第十一队是两个虎翼都指挥使,旗帜是觜、翼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十队一样。最后,第十二队是两个广勇都指挥使,旗帜是参、轸两个星宿,武器装备和第十一队一样。
对了,我还得补充一句,孝宗皇帝曾经把这支队伍精简成了七队,每队都用四个二十八星宿的旗帜,弓箭和长矛每队各六件,其他的装备数量和之前一样。
首先,咱们来说说步兵队伍的前排。第一队,领头的有捧日指挥使和都头,各两个人,都骑马。(后面队伍也一样骑马。)他们打着两面鹖鸡旗,穿着青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一共二十个人。(孝宗皇帝时期,刀盾兵减少到十二人,后面队伍也一样。)第二队,领头的还是捧日指挥使和都头,打着貔旗,穿朱红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三队,领头的是天武指挥使和都头,打着万年连理木旗,穿黄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四队,领头的是天武指挥使和都头,打着芝禾并秀旗,穿白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五队,领头的是拱圣指挥使和都头,打着祥鹤旗,穿黑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六队,领头的是拱圣指挥使和都头,打着犀旗,穿黄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孝宗皇帝时期,把黄色的头盔改成了青色的,其他队伍也一样。)
接下来,看看金吾卫左右两边的牙门,先说第一道门。这道门有四面牙门旗,左右各一半。还有八个监门使,都骑马。(孝宗皇帝时期,旗子减到两面,监门使也减到四个。)步兵队伍前排的第七队,领头的是神武指挥使和都头,打着鹖鸡旗,穿青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八队,领头的是神武指挥使和都头,打着麟旗,穿朱红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九队,领头的是骁骑指挥使和都头,打着白狼旗,穿黄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十队,领头的是骁骑指挥使和都头,打着苍乌旗,穿白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十一队,领头的是虎翼指挥使和都头,打着鹦鹉旗,穿黑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十二队,领头的是广勇指挥使和都头,打着太平旗,穿黄色头盔和盔甲,拿着刀和盾牌。从第二队到第十二队,人数、旗帜、刀盾的数量,都和第一队一样。(孝宗皇帝时期,把鹖鸡旗和麟旗换成了庆云旗和瑞麦旗。)
最后,再看看金吾卫左右两边的牙门,这次是第二道门。这道门也有四面牙门旗,左右各一半,还有八个监门使,都骑马。(孝宗皇帝时期,旗子减到两面,监门使也减到四个。)
前面是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第一队,有两个殿中侍御史骑马,后面跟着二十面绛红色的引路旗(孝宗时期减为十面),两杆犦槊,两个捧日指挥使,五个都头,他们都骑马,后面跟着五十件黄色的披风(孝宗时期减为二十件),四个鼓,十把斧头,二十套戟、弓箭,三十杆长枪(孝宗时期减为二十杆),十张弩。第二队到第六队,殿中侍御史、天武指挥使、都头等等,穿着青、绯、黄、白、黑五种颜色的披风,配置的鼓、斧、戟、弓箭、长枪、弩的数量都和第一队差不多。孝宗时期只设三队。
接下来是青龙白虎队,他们骑马,队伍里有一面青龙旗,一面白虎旗,两个虎翼都指挥使,四张弩,十套弓箭,八杆长枪。
最后是班剑仪刀队,也是骑马的。队伍里有两个武卫将军,还有捧日、天武、拱圣、神勇四个指挥使,每种指挥使各两个人,后面跟着六十把班剑和六十把仪刀。接下来是骁骑、骁胜、宣武、虎翼四个指挥使,每种指挥使也各两个人,后面也跟着六十把班剑和六十把仪刀。
话说这队伍啊,相当壮观!首先是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这些人都骑着马,一起行动。队伍里,中卫郎有四个,翊卫郎两个,亲卫郎两个,卫兵四十个,还有四十个穿甲的骑兵在卫兵外面。左右骁卫、翊卫队也有三队,也都是骑马的。第一队,左右骁卫大将军各一人,带着两面双莲花旗,还有四支弩,十支弓箭(孝宗皇帝后来减到六支,以下弓箭数量都一样),十六支长枪(孝宗皇帝后来减到八支,以下长枪数量都一样)。第二队,广勇指挥使两个人,一面吉利旗,弩、弓箭、长枪的数量跟第一队一样。
接着是金吾卫左右两道的第三道门,这里有四面牙门旗,分列左右,八个监门官也骑马同行。(孝宗皇帝后来把旗子减到两面,监门官减到四个。)然后是捧日队,一共三十四队,左右各十七队。(孝宗皇帝后来减到十队,左右各五队。)每队都带一个人开路,押送一个人,还有三个拿旗的,五个拿枪的,二十个拿弓箭的。
最后是后部的黄麾仗,一共六部,从第一部到第六部,都跟前面黄麾仗一样,就是没有绛引幡和犦槊。(孝宗皇帝后来减到三部,数量也跟前面黄麾仗减下来的数量一样,而且去掉了犦槊和绛引幡。)绛引幡原来有二十面。(孝宗皇帝后来减到十面。)
最后,金吾卫左右两道的第四道门,也有四面牙门旗,八个监门官骑马同行。(孝宗皇帝后来把旗子减到两面,监门官减到四个。)
咱们先说仪仗队,一共六队,排成一列纵队。第一队最前面,是捧日指挥使和都头,每种职位各两个人,骑马,队伍里还带着鹍旗和鹖鸡旗,每种旗帜两面,士兵穿青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一共二十个。不过孝宗皇帝时候,刀盾兵减到十六个了,后面几队都一样。
第二队,是天武指挥使和都头,旗帜是芝禾并秀旗和万年连理木旗,士兵穿红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三队,是拱圣指挥使和都头,旗帜是犀旗和鹤旗,士兵穿黄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四队,是神武指挥使和都头,旗帜是苍乌旗和白狼旗,士兵穿白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五队,是骁骑指挥使和都头,旗帜是天下太平旗和鹦鹉旗,士兵穿黑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第六队,是虎翼指挥使和都头,旗帜是鹖鸡旗和鹍旗,士兵穿黄色头盔,戴着盔甲,拿着刀和盾牌。从第二队到第六队,人数和配置都跟第一队一样。
然后是金吾卫左右两边的第五道牙门。这个牙门有四面旗帜,八个骑马的监门官。不过孝宗皇帝时候,旗帜减到两面,监门官也减到四个了。
咱们先说说后面跟着的骑兵队伍。第一队,前面有俩捧日都指挥使,还有两面角端旗,四张弩,十张弓箭,十六杆长矛;(孝宗皇帝的时候,弓箭减到六张,长矛减到八杆。)第二队,前面是捧日都指挥使,(孝宗皇帝改成了天武都指挥使。)一面赤熊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孝宗皇帝改成了拱圣都指挥使。)一面兕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四队,天武指挥使,(孝宗皇帝的时候改成了神勇都指挥使。)一面天下太平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五队,拱圣都指挥使,一面犀旗,(孝宗皇帝用的是龙马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一面芝禾并秀旗,(孝宗皇帝用的是金牛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一面万年连理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一面驺牙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一面苍乌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一面白狼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一面龙马旗,弩、弓箭、长矛都有;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一面金牛旗,弩、弓箭、长矛都有。从第二队到第十二队,队伍的排列和第一队一样。
皇太后和皇后的仪仗队,都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安排。徽宗政和元年,曾经下诏让皇后在受册封的时候,要摆出黄色的仪仗旗帜和华丽的重翟车,还要用比较简朴的仪仗队。后来皇后谦虚地推辞了,于是就下诏在延福宫受册封,仪仗队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子;而简朴的仪仗队、端礼门外黄色的仪仗旗帜、紫宸殿大臣们祝贺的礼仪,都取消了。至于景灵宫的朝拜,则还是按照以前的惯例进行。三年后,礼仪部门又上报了皇后仪仗队的制度。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首先是清游队的旗帜,前面一个人拿着旗,左右各跟着两个人,还有两个人并排骑马。然后是金吾卫的折冲都尉,他骑着马,左右各有两个拿着长矛的士兵护卫着。他一共带着四十个骑兵,其中二十个人拿长矛,四个拿弩,十六个拿横刀。
接下来是二十八个骑马的虞侯佽飞,再后面是内仆和内仆丞各一人,他们都带着两个书令史,两个人并排骑马。然后是正道的黄麾,也是一个人拿着旗,左右各跟着两个人,并排骑马。左右厢的黄麾仗,每厢有三排,每排一百人,第一排拿短戟,披五色氅;第二排拿戈,披五色氅;第三排拿仪锽,拿五色幡。
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卫,这些队伍都一样,每队有三排,每排二十个人,每队有六个军官领队,其中左右领军卫的军官是三个,每个队伍还有一个果毅都尉检查,他们都步行跟着。左右领军卫还带着绛色的引导旗,前面和后面各六个人引导和掩护。
接下来是四个内谒者监,还有给事、内常侍、内侍各两个人,都骑马。内给使各一个人步行跟着。后面跟着一百二十个内给使。然后是二十四把偏扇、二十四把团扇、二十四把方扇。接着是一盏香镫。四个内给使抬着香镫,走在重翟车前面。
然后是重翟车,六匹青马拉着,二十四个人驾车,六个行障、三个坐障夹在车旁,宫女们拿着。两个骑马的内寺伯领着六个寺人,分列在重翟车的左右两侧。后面是一辆腰舆,八个舆夫抬着,两把团雉尾扇夹在两边。接着是四把大伞,八把大雉尾扇,两个锦花盖,十二把小雉尾扇,十二把朱画团扇,二十个锦曲盖,八个锦六柱。从腰舆开始往后,都是内给使抬着。然后是宫人的车子。再后面是两面绛色的旗帜,各由一人拿着。
接着是正道后面的黄麾,一个人拿着旗,左右各跟着两个人,并排骑马。然后是供奉宫人。最后是厌翟车(驾赤骝马四匹)、翟车(驾黄骝马四匹)、安车(驾赤骝马四匹),每辆车都由二十四个人驾驭。四望车和金根车,每辆车由三头牛拉着,十二个人驾车。
首先,左右两边各设两个牙门,每个牙门由两个人负责,一共四个人,其中一人在黄麾前面,一人在黄麾后面。接着是左右领军卫,每边各一百五十人持殳,由四位兵官进行检查。左右领军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检查殳仗,每人各有一名骑兵随从。
然后是殳仗,中间正道上设一个牙门,每个牙门由两位骑马的监门校尉负责;每边各有一位骑马的巡检校尉来回巡视检查。前后有鼓吹乐队,包括金钲、钲鼓、大鼓、长鸣、中鸣、铙吹、羽葆、鼓吹、节鼓、御马,数量是皇帝大驾仪仗的一半。
接下来是皇太子的卤簿仪仗。按照礼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詹事、率更令、家令都应该用他们各自的卤簿仪仗在前引导。宋太宗时期,宋真宗被立为太子时,行事十分谦逊,只有在祭祀庙宇时才使用东宫卤簿,六个引路的官员也只乘车,不设仪仗。天禧二年,宋仁宗成为太子时,也沿用了这个制度。政和三年,议礼局才重新制定了皇太子卤簿的制度。
家令、率更令、詹事各乘辂车,太保、太傅、太师则乘辂车走在正道上,仪仗和卤簿都按照他们的品级来设置。然后是清道队旗,(每面旗由一人执持,前面两人引导,后面两人护卫。)也走在正道上。清道率府的折冲都尉一人,率领二十名骑兵,另有十八人持槊,九人持弓箭,三人持弩,折冲都尉另有两人骑兵随从。接着是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人,率领清道直荡和检查清道队龙旗等,各持犦槊两人。
之后是正道上每边各六面龙旗,(每面旗由一人执持,前面两人引导,后面两人护卫。)还有两面副竿,(每面由一人执持,骑马。)接着是正道上的细仗引导队伍,分为六排,每排两人,从龙旗后面一直排到细仗队伍的末尾,槊和弓箭交替排列,都骑马;每边各由一位果毅都尉率领。最后是率更丞一人。
首先,前面是鼓乐队开道。有两个府史大人骑马领队,带着两面大鼓、两面金钲,每样乐器都各有一人负责,夹在两位府史大人中间,后面的乐队也都是这样安排的。然后是三十六面大鼓横着排开,由八个兵官带队;接着是三十六面长鸣,由两个兵官带队;接下来是铙吹乐队,两面铙鼓,每面都由一人负责,夹在中间,后面的铙节鼓也是同样的安排。还有六支箫、六支笳,由两个兵官带队;再之后是两面大鼓、两面金钲,由两个兵官带队;然后是三十六面小鼓,由四个兵官带队;最后是三十六面中鸣,由两个兵官带队。这些乐队人员都骑马。
接下来是十匹御马,每匹马由两个人牵着,其他的马也是这样安排的。马厩的负责人——厩牧令、丞各一人也骑马跟着,还有两个府史大人骑马护卫。之后是左右翊府郎将各一人,他们带着仪仗队,左右翊卫的二十四个持班剑的士兵,四个通事舍人,两个司直,四个文学,以及洗马、司议郎、太子舍人、中允、中舍、左右谕德各两人,还有左右庶子各两人,都骑马。不过,从通事舍人开始,后面的人就都步行跟着了。
然后是左右卫率府副率各一人,他们步行跟随。亲卫、勋卫、翊卫每队都由中郎将、郎将各一人带领,他们都拿着六行仪刀:第一行,亲卫二十三人,还有三个曲折;第二行,亲卫二十五人,四个曲折;第三行,勋卫二十七人,五个曲折;第四行,勋卫二十九人,六个曲折;第五行,翊卫三十一人,七个曲折;第六行,翊卫三十三人,八个曲折。这些曲折的人都在队伍的最后面。以上三个卫队的成员都骑马。
最后是三个卫队里剩下的十八个人骑马;两个中郎将夹着御车,在六行仪刀仗的队伍里。御车是金辂,由四匹马拉,车夫和驭手都跟着,左右率府率各一人也跟着,还有二十二个驾车的人。在御车两边,左右卫率府率各一人步行跟随。
首先,派左、右内率府各派一名率和一名副率,都骑马出行。(每人都带一个步兵随从。)接下来是千牛骑,他们拿着细刀、弓箭,还有三卫的仪仗刀,走在开牙门的后面。然后是左、右监门率府的直长各六人,负责监视后门。(他们也骑马。)接着是左、右卫率府每厢各派两队翊卫。(也骑马。)之后是厌角队,每队三十人,每队都有一人持旗。(每队有两人引导,两人夹持。)还有十五人持槊,七人持弓箭,三人持弩,每队都由一名郎将率领。
接下来是两把正道伞,四把雉尾扇,夹着伞一起走。然后是一辆腰舆,八个舆士抬着,旁边有两只团雉尾扇和八只小方雉尾扇夹着。(每样都由一人执持。)然后是内直郎和令史各两人骑马随行检查。接着是十匹御用马,由两名典乘和两名府史骑马随行。
然后是左、右司御率府的校尉各一人,(两人骑马同行。)他们拿着团扇和曲盖。接着是六把朱红色的团扇和六把紫色的曲盖。(每样都由一人执持。)然后是各部门的供奉官员。
然后是左、右清道率府的校尉各一人,(两人骑马同行。)他们拿着三十六面大角。还有两面铙鼓,六支箫、六支笳,以及两名领兵的官员;还有十支横吹,一面节鼓,五支笛、箫、觱栗,以及两名领兵的官员。(两人骑马同行。)接下来是管辖指挥使两人进行检查。
接下来是副辂,用四匹马拉,有二十名驾车士;轺车,用一匹马拉,有十四名驾车士;四望车,用一匹马拉,有十名驾车士。
最后是左、右厢的步兵队伍,一共十六队,每队由一名果毅都尉率领,(骑马同行。)每队三十名步兵,其中一人持旗,(两人引导,两人夹持,都带弓箭,骑马。)还有二十五名步兵徒步跟随。第一队持槊,第二队带弓箭,依次轮换。(左、右司御率府、左、右卫率府每厢各四队,其中两队在前,两队在后。)最后是左、右司御率府的副率各一人进行检查,每队还有两人步兵,拿着大槊骑马随行。
好家伙,这仪仗队排场真大!先说仪仗队的队伍,左右两边都分成了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九排人,每排六个人。第一排拿着戟,穿红披风;第二排是弓箭手;第三排是仪鋋(一种兵器)和毦(也一种兵器);第四排是刀盾兵;第五排拿着仪锽(一种兵器)和五色幡;第六排拿着油戟。
接下来是前导队伍,左右两边也都是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三排人,每排六个人。左右司御率府各派一个人,果毅都尉也各派一个人,还有六个带兵的官员指挥。然后又是左右两边各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三排人,每排六个人。左、右卫率府的副率各派一个人,果毅都尉也各派一个人,还有六个带兵的官员指挥。最后是队伍的最后面,左右两边也都是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三排人,每排六个人。左右司御率府的副率各派一个人,(每人带一个步兵随从。)果毅都尉各派一个人,带兵的官员各六个指挥,左右司御率府的带兵官员还有六个骑马护卫在后面。每边都有十二面绛红色的引导旗帜,(每面旗帜都由一个人拿着,前面六面,后面六面。)还有十二面大鼓。(大鼓由左右司御率府四队人抬,左右卫率府两队人抬。)
再来说说左右两边的殳兵(一种兵器),每边一百五十人,(其中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他们分成前后两队,走在步兵仪仗队的外面,骑兵队伍的里面,前面连接着六面旗帜,后面跟着队伍的最后面,队伍拐弯进门的时候,每边都由司御率府的果毅都尉带一个人检查,每边还有七个带兵的官员。(他们都骑马,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人,左右卫率府各三人。)
首先,是马队,左右两边各十队,每队有包括队长在内的31个人,还有一面旗子。(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其中有16个拿长矛的,7个拿弓箭的,3个拿弩的。第一队前面,左右两边各由一个清道率府果毅都尉带队开路;第二、三、四队,左右两边各由一个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带队;第五、六、七队,左右两边各由一个卫率府果毅都尉带队;第八、九、十队,左右两边各由一个司御率府果毅都尉带队。
接下来是后卫队。(旗一,执一人,引二人,夹二人。)由一个清道率府果毅都尉率领40名骑兵,其中有20个拿长矛的,16个拿弓箭的,4个拿弩的,还有两个拿叉的,以及一些骑兵随从。
后卫队前面,正道上是仪仗队,在开牙门的内侧。左右两边各有三个开牙门:第一个门,左右两边分别是司御率府步兵在后面,率府步兵在前面;第二个门,左右两边分别是卫率府步兵在后面,司御率府仪仗在前面;第三个门,左右两边分别是司御率府仪仗在后面,卫府步兵在前面。(每开牙门,执旗二人,夹四人,并骑。)
然后是监门率府直长,每边两个人,两人共乘一骑;接着是左右监门率府副率,每边一人,骑马;负责巡视各门的官员,每门一人,骑马随行。接下来是左右清道率府副率,每边三人,在队伍里巡视和纠察,每边一人骑马随行。最后是少师、少傅、少保,乘坐大车走在正道上,仪仗和卤簿按照各自的等级排列,文武官员依次陪同。
话说皇太子妃的仪仗队,那排场可大了!政和三年,礼部开会讨论这事儿,具体安排是这样的:首先是六个骑马的清道府校尉开路,后面跟着十个穿青衣服的,再后面是四个导客舍人,还有六十个内给使,拿着十八把偏扇、十八把团扇、十八把方扇(都是宫女拿着)。然后是四个行障,两个坐障,还有夹车(也都是宫女伺候着)。接着是两个骑马的典内,坐厌翟车,三匹马拉车,十四个驾车的人。之后是两位阁帅,带着十八个内给使,坐夹车,车上有六根柱子,两个扇子,都是内给使拿着。再后面是供奉内人,坐犊车出行。最后是:一把伞,走在正中间;两把雉尾扇,四把团扇,两个曲盖。(这些伞和扇子,每个都配一个内给使拿着)最后是九十个持戟的卫士。
宋朝的规矩,臣子是没有固定仪仗队的,只有当太子的时候,才会临时准备。虽然《政和礼》里也设计了太子仪仗,但当时没用上。南宋以后,虽然讨论过几次,但太子们都觉得太麻烦,不愿意用,去宫庙朝拜或者参加祭祀,以及日常上朝,都是骑马,就带些宫廷官员跟着,有伞和扇子,但没有围子。所以,就简化成:一把三层青罗伞,四个拿着紫罗障扇的,两个指使,两个直省官,四个客司,二十个亲事官,二十个辇官,四个翰林司官员,四个仪鸾司官员,六个厨子,四个教骏(训练马匹的官员),两个背印(负责印章的官员),十个步军司宣效,七十八个步军司兵役,四个防警兵士。太子在朝堂上的地位仅次于三公,扈从队伍就在御驾后方的围子里面。
皇太子妃的仪仗,政和年间也有,南宋以后也简化了。妃子出行就坐个檐子车,一把三层青罗伞,四个拿着黄红罗障扇的跟着。太子府的亲事官充当辇官,走在前面拿着各种东西,檐子车前面的小殿里站着一个人,抱着个涂金香球。前面开路的时候,教骏兵士负责维持秩序,呵斥行人。
老百姓到王公贵族,出行仪仗队都得用这套规格。一般皇帝出行,或者册封官员、派人出使,甚至皇室葬礼,都得用这套仪仗。亲王呢,就用一品官员的规格,不过得额外加上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两面,亲王葬礼那天,仪仗队得用六辆仪仗车。
咸平二年,也就是真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王承衍去世要出殡,当时正赶上皇宫里演奏着音乐呢。负责礼仪的官员请求,仪仗队的鼓乐队准备好就行了,不用演奏,皇帝就同意了。
景德二年,负责南郊祭祀仪仗队的王钦若提了个建议,他说:“郓王去世那天用的仪仗,跟南郊祭祀的仪仗,吉凶混杂在一起,不太合适。建议按照规定,另外制作一套王公贵族的车驾,鼓乐队和仪仗队也得多准备一些,这样拜官、上朝、婚丧嫁娶都能用得上。”皇帝也同意了。于是,所有仪服的样式都画了下来,并且规定,王公贵族出殡那天,路上可以用牛车代替原来的豪华马车。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朝廷讨论皇室仪仗的规格,那场面可真是浩浩荡荡的!先说皇帝出行:队伍中间有六个清道官,负责清理道路。然后是一名骑着马的弩手,负责警戒。接着是大晟府(负责音乐的机构)的前部乐队,跟着是礼仪部门的官员各一人,还有各种乐器,比如大鼓、长鸣号各十八面(个),以及其他的锣鼓。再后面是两位乐官,带着十面小鼓和十面中鸣号。接下来是旗帜、节杖各一件,还有两支长矛,八匹仪仗马(每匹马都配有两个马夫)。然后是一辆红色的革车,四匹红马拉车,车夫二十五人,还有十把扇子、两把方伞、四把朱红色的圆扇夹在方伞之间,以及两把曲盖伞。之后是八面大角(一种乐器)。接着是大晟府的后部乐队,带队的是一位丞(相当于副职官员),还有一位办事人员。后面跟着各种乐器:一面铙鼓,四支箫,四支笳,六支大横吹,一面节鼓,两支夹色(一种乐器),笛子、箫、觱栗(一种乐器)、笳各四支。最后是仪仗队的其他人员:十二个穿青衣的侍从,十二根车辐棒(一种兵器),九十支戟,六面绛红色的引路幡,刀盾、长矛、弓箭各八十件,十八把仪刀,八面信幡,告止幡和传教幡各四面,两支仪鋋(一种兵器),仪锽斧(一种兵器)上挂着六面五色幡,十八支油戟,十二支仪仗长矛,十二支细长矛。最后是左右卫尉寺的十一位官员骑马护卫,还有步兵、骑兵的指挥官各一人,太仆寺的官员一人,以及一位教马官。另外还有四位官员骑马护卫。
公主出行的仪仗规格呢,只有在公主下葬的时候才用。比如秦国成圣继明夫人(公主的封号)下葬那天,也只用了外命妇一品官员的仪仗规格,其他时候公主出行可没这么大的排场。
好家伙,这可是头等官员的仪仗队啊!(命妇的仪仗队也差不多。)队伍中间有四个负责清道的。仪仗队里有一辆遮阳伞车,还有骑兵。大晟府前面还有鼓乐队。指挥仪仗队的人只有一个,但还有个局长和一个院里的官员。 然后是各种乐器:一面锣、一个金钲,十六面大鼓,十六个长鸣号角,一面旗帜,一杆幢,一个节杖,两杆长矛,六匹装饰华丽的马。
接下来是一辆皮革车,四匹红马拉车,二十五个车夫。(命妇坐的是装饰华丽的翟车,二十三个车夫,二品、三品官员的仪仗队也差不多。)还有八把扇子。(二品官员减四把,三品官员减六把,命妇有五十把扇子,还有五个屏障在车前,二品、三品官员也差不多。)两把方伞,四把朱红色的团扇,两个曲盖,八个大角号。(命妇的仪仗队里还有六辆车,十八头黄牛拉车,五十九个车夫,大角号走在最前面,二品、三品官员的仪仗队也差不多。)
后面接着是后队的鼓乐队。队伍里还有一个丞(相当于副职官员),一个记录文书的人,两个负责音乐的官员。乐器包括一面铙鼓,四支箫,四支笳,四支大横吹,一面节鼓,四支笛子,四支箫,四支觱栗,四支笳。
接下来是仪仗队的外围护卫。十个穿青色衣服的卫士,十根车辐棒(一种兵器),九十支戟,八十面刀盾,八十杆长矛,六十套弓箭,三十把仪刀,八面信幡,还有告止幡、传教幡、仪锽斧挂五色幡各四面。 最后是卫尉寺负责排列队伍和押送的十一个人,还有太仆寺负责押送的人员、教马官各一人。负责押送的还有四个人。(命妇的仪仗队要多加两个人。)
好家伙,这阵仗,是按照政和年间的规定来的。咱们先说二品官员的仪仗队,那可是相当排场!你看,前面开道的是两个人,负责清扫道路,后面跟着一个撑伞的,还有个弩兵,以防万一。然后是大晟府前部的乐队,浩浩荡荡的,带队的是个乐队指挥,还有几个乐队官员跟着。乐器那也是相当齐全,有各种鼓、金钲,还有十四面大鼓,各种旗帜、节杖,两支长矛,四匹装饰华丽的马。
接着,就是官员乘坐的牛车了,拉车的可是四匹红色的骏马,驾车的有二十五个人!这排场,啧啧啧!后面跟着四把散扇,还有方伞、朱红色的团扇、曲盖各两把。再往后,是八个大角,然后是乐队的后部,同样是人马众多,乐器也很多,什么铙鼓、箫、笳,还有大横吹,各种乐器应有尽有。
最后是仪仗队的护卫部分,八个穿青色衣服的侍卫,八根车辐棒,七十支戟,还有六十面刀盾、六十支长矛、六十套弓箭,十四把仪刀,四面信幡,还有告止幡和传教幡各两面。最后是卫尉的人员,负责维持秩序,有九个卫尉官员,还有太仆寺的人员和教马官各一人。官员夫人出行的话,还要再增加两个押送人员。
接下来是三品官员的仪仗队,规模稍微小一些,但也是相当的壮观!开道清扫道路的还是两个人,撑伞的和弩兵也都有。旗帜、节杖、长矛、装饰马这些也都有,只是数量上比二品官员的少一些。牛车、驾车的人数也一样,只是扇子、伞的数量减少了。乐队规模也缩小了,护卫的人数也相应减少,戟、刀盾、长矛、弓箭都比二品官员的少一些。其他方面,比如信幡、告止幡和传教幡,数量都和二品官员的一样。卫尉的人员也减少了,只有七个官员,其他人员和二品官员一样,官员夫人出行的话,也同样要增加两个押送人员。
以上这些,都是政和年间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