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都是些啥官职啊!光看名字就头晕!简单来说,这殿前司啊,就像皇帝身边的保镖队,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出行护卫。 最高领导是都指挥使,相当于总司令,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是他的副手。 都指挥使的级别很高,得是节度使才行,副手俩至少也得是刺史级别。 这帮人平时训练士兵,安排值班,管理奖惩,啥事儿都管。 以前还设有都点检和副都点检,官职比都指挥使还高,不过后来取消了。 他们平时在宫里侍候皇帝,出宫就跟着皇帝的车驾,搞大型仪式的时候,还得负责安排仪仗队,总之就是负责皇宫的安全保卫工作,所有军事行动都得按规矩来,要是遇到棘手的事儿,就得上报皇帝请示。

这殿前司下边,兵种分骑兵和步兵。骑兵呢,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一大堆散官,还有金枪班、东西班等等,职位五花八门。步兵呢,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等等,也是各种各样的兵种。 这些兵种里头,还有各种各样的头头,比如都都虞侯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等等,听起来就让人头大。 就拿御龙直来说吧,这支队伍里还有四个都虞侯,每个都虞侯手下还有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等。 骑兵和步兵里,还有捧日、天武左右四厢都指挥使,总之,这官职设置,一层套一层,复杂得很! 每个部队都有都指挥使和都虞侯,每个指挥部下还有指挥使、副指挥使、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等,所有这些人都归殿前司管。

总而言之,殿前司就是一个庞大的军事组织,负责皇宫的安保和皇帝的护卫,内部机构复杂,官职繁多,等级森严,权力很大。 这要是搁现代,估计得是个特种部队加仪仗队加警卫局的综合体吧! 想想都觉得头大!

公元1082年,枢密院签书王岩叟建议说:“祖宗以来,三个统帅的职位从来没同时空缺过两个。如果殿帅的职位空缺了,很难从下面提拔人上来顶替。姚麟是殿前都虞侯,应该提升为步军副都指挥使。” 到了公元1096年,皇帝下令:“殿前指挥使、金枪弩手班、龙旗直所,要减少人员编制,并且按照元丰年间的诏令重新安排班次。”公元1114年,皇帝又下令:“殿前都指挥使的官职在节度使之上,殿前副都指挥使的官职在正任承宣使之上,殿前都虞侯的官职在正任防御使之上。”

南渡之后,都指挥使的职位空缺不立即补上,就由殿前司主管人员暂时代理。殿前司下属人员包括:负责处理公务的官员两名,负责禁卫的官员两名,负责后勤差遣、物资准备、医药饮食的官员各一名,以及负责文书记录的官员一名。殿前司主要负责所有禁军卫队的扈卫事务,“捧日”、“天武”四厢军都归它管辖。殿前司要训练军队,提高士兵技艺,安排轮流值宿,并对宿卫亲兵拥有指挥权。此外,还有统制、统领、将佐等不同级别的官员分管具体事务。所有军队的班次、功赏、升迁、考试、调任、人员编制等事项,都要上报皇帝;殿前侍卫人员到任期后离职,也要登记造册;殿前司要定期进行军事操练,检查马匹、武器、盔甲的出入情况;如果士兵之间发生纠纷,要依法审理。

刚南渡的时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三衙的制度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就先招募人员,勉强凑齐了三个统帅的职位。由于当时许多官员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所以他们都有一个“主管某司公事”的头衔。后来又另外设立了御营司,提拔王渊为都统制。之后,在外州驻扎的军队,也出现了“御前诸军都统制”的职位。 后来又把神武军并入殿前司,原来的神武军统制、统领改任殿前司的统制、统领。

乾道年间,朝臣们上奏说:“现在三衙的军队编制名称不规范啊!按照以前的制度,军职一共分八级,除了都指挥使这个职位有时不设之外,还有殿前副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往下依次是都虞侯,然后是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以及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这些职位等级分明,就像科举考试一样,一个一个往上爬。再往下,就是各个营、各个厢分别设置副都指挥使。要是边境发生战事,需要派将领去征讨,就临时设立总管、钤辖、都监这些职位,让他们各自统领自己的部队出征,事情结束之后这些职位就取消了。现在呢,把负责宫廷卫戍的精锐部队和外地的军队用同样的名称来称呼,用统制、统领做他们的长官,还让他们兼任外地总管、钤辖的职位,这都违背了祖宗的旧制。应该恢复祖宗的旧制,规范三衙的名称,把‘诸军’改成‘诸厢’,把统制以下的职位改成都虞侯、指挥使,这样才能让负责宫廷卫戍的官职等级分明,士兵们心里也有个盼头,将来升迁做将领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全军哗然的情况了。” 当时这个建议没被采纳。到了淳熙年间,四厢的职位大多空缺,而殿司的官员却拥有很大的权力,有时还临时兼任这些职务,这跟乾道年间的情况相比,更是乱套了。

【侍卫亲军马军】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负责管理马军各级指挥的名单和人事,包括统领、训练、轮值守卫、戍守、升迁调动、奖惩,这些都由他们负责;他们还要负责侍卫扈从皇帝,以及重大仪式时的宫廷卫戍,权力跟殿前司的官员差不多。他们管辖的马军,从龙卫往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使,龙卫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每支军队都有都指挥使、都虞侯,每个指挥使手下有指挥使、副指挥使,再往下还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侯、承勾、押官,他们都分别隶属于马军司。政和四年,朝廷下诏规定,马军都指挥使和马军副都指挥使的品级在正任观察使之上,马军都虞侯的品级在正任防御使之上。

中兴之后,设立了一个主管侍卫马军司的官员。 他手下有几个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的、负责准备差遣事宜的、负责检查医药和伙食的,各一人。 另外,还安排了一个官员负责出兵建康,以及掌管马军的命令和政令。 总之,马军司的工作和殿前司差不多,包括出入时的护卫、值夜守卫,以及士兵的招募、训练、考核、升迁等,都要负责。 要时刻核查士兵的名单,确认他们的生死情况,如有违规行为,就依法处置。 如果接到巡防的命令,就要指挥调动龙卫四厢的士兵。

然后是侍卫亲军步军,设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一人。他们掌管步军各指挥的名单,负责步军的统制、训练、轮值守卫、戍守、升迁、奖惩等一切事务,总揽步军的政令。 侍卫扈从皇帝,以及重大仪式时的守卫工作,也和殿前司一样。步军下辖神卫等左右四厢,每厢都有都指挥使。每支军队都有都指挥使和都虞侯,每个指挥使手下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个指挥使手下还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承勾、押官等等,各司其职,都隶属于步军司。政和四年,朝廷下令,步军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的官职,高于正任观察使;都虞侯的官职,高于正任防御使。

中兴之后,还设立了一个主管侍卫步军司的官员。他手下有负责日常事务的官员两人,以及负责准备差遣、检查医药和伙食的官员各一人,掌管步军的政令。 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和殿前司相似,包括出入时的护卫、值夜守卫,以及士兵的招募、训练、考核、升迁等,都要负责。 要时刻核查士兵的名单,确认他们的生死情况,如有违规行为,就依法处置。 如果接到巡防的命令,就要指挥调动神卫四厢的士兵。

【环卫官】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首先,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这些官职,听着就挺厉害的。 那些诸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都属于环卫官,人数没固定,一般都由皇室宗亲担任,也可以作为武官的荣誉称号。大将军以下的官职,还可以作为武官降级后的散官。宋徽宗政和年间,虽然改了武官制度,但环卫官制还是保留了下来,因为虽然有四十八个等级,但这些官职并没有实际的管辖事务。

靖康元年,朝廷下令任命武安军节度使钱景臻等人担任左金吾卫上将军,保信军节度使刘敷等人担任右金吾卫上将军。这是采纳了御史中丞陈过庭的建议,沿袭了太祖开宝初年罢免王彦超、武行德等人,让他们归入环卫的旧例。这些禁军分别隶属于殿前司和侍卫司。所谓的“十二卫将军”,其实都是空官,没有实际权力,南宋中兴时期,很多时候这些官职都不任命人。到了隆兴年间,才让学士洪遵等人研究典故,重新设置了十六卫,称为环卫官。

规定是:节度使就担任左、右金吾卫上将军,承宣使就担任左、右卫上将军。在京城任职的,可以兼任这些官职,在外地任职的就不兼任了。正职是上将军,外放遥远的州郡就降为大将军,皇帝的亲兄弟、子孙可以试着担任这些官职。朝廷还下令,从宋明肃皇后到宋钦慈皇后,以及其他后妃嫔御的家族,都要上报家中有资格担任环卫官的人员名单和官衔。 还下令把三卫郎改称三卫侍郎,并且还指派文官担任博士。崇宁四年二月设立了这些官职,五年正月又取消了。

皇城司呢,一共七个官,都是武功大夫以上级别的,还有内侍都知和押班。他们主要负责皇宫出入的管理,包括宫里的巡逻、守卫,还有宫门开关的时间都归他们管。每个宫门都配两块铜牌和一块铁牌,一块铜牌留在门上,另一块用来请求开门,铁牌是请求开门的人自己拿着,到时候要检查一下才能开门。他们还要管理皇室亲属和负责亲事官员的名单,安排他们的值班地点,保证轮值公平。要是有人冒充身份或者违反规定,他们就要上报。大臣们上朝,下马、上马都有规定的地方,从宰相、亲王开始,带的人数都有限制,贴出告示来避免混乱。

元丰六年的时候,皇上说皇城司的人太多了,除了两省都知和押班,其他的年纪大的就都辞退了,只留下十个人。元祐元年,皇上又说,在皇城司干满三年没犯错的,可以升一级,干满两任的,考核时间可以少两年。元符元年,皇上又下令说,宫里出入送东西、上报公事、传递文书,还有御厨、翰林院、仪鸾司这些地方,如果临时有事情需要,可以走便门,但不能走其他的门,要是违反规定,就按私闯皇宫的罪名处罚。皇城司派人出去办事,或者其他部门派人来办事,都要提前一天报备人员数量和去向。元符二年,皇上说皇城司的官员任期满了,奖励按照熙宁五年指挥使的标准来,要是干满两任都没问题,就由皇上亲自决定奖励。政和五年,皇上又说皇城司可以新设五个亲从弟指挥使,一共七百人(以前只有四个指挥使,一共两千二百七十人),五尺九寸一分六厘高的才能当将军,副使当中郎将,其他的当左右郎将,一共十个人,皇室成员不在此列。如果管的是军队,那职务就解除,如果是管阁门、皇城之类的,还可以继续兼任,即使是皇亲国戚,没有战功的也要辞退,批文和印章归殿前司管。

那时候,皇上跟宰相说,皇城司就像文臣的馆阁一样,是储备人才的地方。绍熙年间,皇上想空出一些职位,储备将才,这和以前的打算一样。嘉泰年间,又重申了隆兴年间的诏令,杜绝贪污受贿,重视皇城司这个职位。嘉定二年,皇上又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专门挑选那些曾经当过兵、立过战功的,还有名将子孙中有才能的来担任皇城司的官员。从头到尾看下来,皇城司一直都是储备人才的地方。

话说这三卫官啊,最高的是三卫郎,地位相当于太中大夫。下面还有个副手,叫中郎,文武各一人,地位相当于朝议大夫。此外,还有博士两人,主簿一人。

再往下,亲卫府、勋卫府、翊卫府,每个府都有郎官十人,中郎十人。其中翊卫府的郎官和中郎人数多一些,分别是二十人和二十人。加起来,文武官员一共八十人。这三卫郎主要负责管理自己府里的事情。他们每天轮流值班,在宫殿台阶上站岗。三卫郎站在最左边,在起居郎前面;他的两个副手,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站在都承旨后面。值班结束后,就回府里办公。博士们主要负责教导三卫官孝道,并考核他们的文武才能。亲卫就站在殿上的两边,勋卫在朵殿,翊卫则在两阶卫士前面站岗。三卫郎的待遇跟给事中一样,中郎跟少卿一样,其他的官员则跟寺丞一样。

亲卫官的成员,主要来自后妃嫔御的亲属,以及翰林学士和管军正任观察使以上官员的子孙;勋卫官的成员,主要来自勋臣的后代和品德高尚的官员的后代,以及太中大夫以上和正任团练使、遥郡观察使以上的官员;翊卫官的成员,主要来自卿监、正任刺史、遥郡团练使以上的官员,他们的级别都是一样的。至于将校、十将、节级这些军官的职责和待遇,就跟第四指挥使和现行规章制度一样。

靖康元年三月,朝廷规定,官员如果私自带人进宫,要按照宗室的律法处理赏罚。如果只是带人进宫次数过多,就处罚带人的官员本人;如果同时还兼管其他部门,那么被带进宫的人,如果并非随该官员一同进宫,则按擅闯宫门的律法处罚。同年十一月,朝廷命令嘉王楷负责整顿皇城司,加强对随驾禁卫的管理。朝廷还下令,进出皇城的人必须穿着规定的服装,不得穿便服或不戴帽子。违者将受到处罚。

三卫官下属还有一个机构:冰井务,负责储存冰块,用于祭祀宗庙、宫廷使用以及国家需要。如果要赏赐给臣下,则按照规定程序发放。

南宋初年,有个部门叫行营禁卫所,负责管理皇宫出入,就像现在宫门的保安一样,他们得检查有没有冒充的,皇帝出巡的时候还要负责引导队伍。到了绍兴元年,改名叫行在皇城司。 这个部门有个提举官,两个提点官,五个干当官,都是由其他部门的副使和内侍都知押班担任的。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皇宫大门,发放通行证,检查出入人员。皇帝的侍卫人员,分成了五个指挥使,还有负责内院和宫门守卫的指挥使,皇城司要管理他们的花名册,安排他们的工作,考核他们的功过,进行奖惩。所有宫门都必须严格把守,保持干净整洁,庄严肃穆。皇帝祭祀的时候,他们也要负责护卫;有宴会的时候,他们负责看守宫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对侍卫进行武艺考核,发放奖赏。如果皇城城墙有损坏,他们还要负责修缮。到了嘉定年间,有人建议把皇城司的权力收归中枢,并确定侍卫的人数,避免滥竽充数,这个建议被采纳了。

客省和引进使,客省设正副使各两人。他们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处理国书、贡品和朝贡事宜,负责款待使节,发放诏书和赏赐。大臣们送来的节礼,他们会根据官职高低来区别对待。文官中散大夫、武官横行刺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回朝,他们负责宴请。当有使节来朝的时候,客省、四方馆和阁门使之间会互相协调工作。大观元年,客省和四方馆不再受审计院管辖。政和二年,朝廷改革了武官的等级制度,重新制定了客省、四方馆、引进司以及东西上阁门等部门的职权和规章制度,并上报尚书省。高丽称臣之后,也归客省管辖。靖康元年,客省、引进司、四方馆和西上阁门被划归中书省,不再受审计院管辖,主要负责宫廷的接待工作,和东上阁门一样。

引进司,设正副使各两人,主要负责处理官员和藩属进贡的事务,并上报四方馆。当有使节来朝的时候,客省和四方馆会互相协调工作。

四方馆有两个馆使,负责递送奏章和表文。凡是文武官员朝见皇帝辞谢、国家忌日进献香烛,以及各地官员元旦、冬至、朔日上报节日庆贺和日常起居的奏章表文,都由他们接收并呈递给皇帝。像郊祀大典和盛大的朝会,他们还要负责确定外国使节以及退休官员、未入朝为官的年长官员的陪位名单,进士、僧道人员的名单也由他们负责。此外,他们还负责处理丧葬、赙赠、朝拜等事务。客省和四方馆,在建炎年间初年都并入了东上阁门,都听从东上阁门的指挥。

东上阁门和西上阁门,每个门都有三个使,两个副使,十个宣赞舍人(以前叫通事阁人,政和年间改的),十二个祗候。他们负责朝会宴饮和皇帝出行时的礼仪事务,使和副使负责接受皇帝的命令,舍人负责传达宣旨和引导宾客朝见,祗候则协助舍人工作。凡是文武官员,从宰相到宗室亲王,再到契丹使等外国使节,朝见皇帝辞谢,都由他们负责管理,根据官员的品级安排他们的站位和次序,指导他们行礼拜舞,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如果遇到庆典需要呈递表文,就由东上阁门负责;如果是慰问需要上报名单,就由西上阁门负责。他们每月都要呈递官员班次名册,年底更换一次,把东西两班的名单贴出来上报。从客省以下,因事而设的官职,都有固定的员额。于是又设立了考核晋升制度,允许他们外出任职,又增设了六个看班祗候,从看班升到使需要五年,从使以上升迁则需要七年,遇到职位空缺就升迁,没有空缺就加封遥远的郡县官职。

公元1080年,皇帝下令,除了客省、四方馆的使者和副领,还要从最高级别的官员中选一人兼管阁门的事务。

公元1086年,皇帝下令,客省、四方馆和阁门合并,实行横向管理。

公元1096年,皇帝下令,如果看班和祗候的人员不足,就让吏部挑选合适的人选,尚书省呈报人才,中书省再由皇帝决定任命。

公元1101年,皇帝下令,阁门按照元丰年间的制度,归属门下省管理。

公元1107年,皇帝下令,阁门按照殿中省的管理模式,不再受台察的管辖。

公元1116年,皇帝下令,宣赞播告时,要直接朗读诏书内容。

公元1126年,皇帝下令,阁门要设立明确的员额。

监察御史胡舜陟上奏说:“阁门这个职位,是祖宗时代就非常重视的。宣赞人员最多也就三五个,熙宁年间,通事舍人有十三人,祗候有六人,当时就已经有人觉得太多了。现在通事舍人却有一百八十人,祗候七十六人,看班四人,内部免职的人员还有二百三十人!这些职位都成了宦官和权贵们为了赚钱而争抢的对象,朱勔父子卖官鬻爵尤其厉害,富商巨贾经常能得到这些职位。真宗皇帝的时候,皇室的妃嫔们在节日的时候请求补任阁门官员,皇帝说:‘这个职位不能用恩泽来授予。’所以没有答应。神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用宫廷直省官员郭昭选做了阁门祗候,司马光就说:‘这个职位是祖宗为了培养贤才而设立的,对文臣来说相当于馆职。’阁门职位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现在怎么能把它当成赚钱的工具呢?请求皇上裁减这些冗员!” 因此才有了这道圣旨。

以前啊,宫里有两个上阁门,东边一个西边一个,主要安排皇亲国戚和功勋贵族在那儿当差。到了建炎年间初期,就把这两个门合并成一个了。原来的引进司和四方馆也都归上阁门管,客省呢,还是按照老规矩,除非是横行(高级官员)才能管上阁门的事。

到了绍兴元年,皇帝觉得宋篯孙是藩邸(皇子府邸)的老员工,对宫里的礼仪规矩比较熟悉,就让他升职当了个横行级别的官员,主管上阁门。皇帝还特意解释说:“藩邸旧人,从内侍到使臣,都不安排在京城当差,都外放了,只有宋篯孙因为上阁门缺人手,才留了下来。” 五年后,朝廷下令,右武大夫以上级别的官员都称作“知阁门事”,还兼管客省和四方馆的事务;官职没到这个级别的,就叫“同知阁门事”,也兼管客省和四方馆,按官职高低排序。

绍兴年间,允许上阁门官员在职期间接受其他差遣,内外职位都可以兼任,等到有空缺再免去他们的供职。后来,上阁门供职的舍人人数有点多了,就规定最多四十人。

乾道六年,皇帝想整顿上阁门的人员选拔,除了宣赞舍人和阁门祗候继续负责引领和接待的工作外,又设立了十个阁门舍人的职位,专门给武举及格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宫殿里察看有没有违规行为,还要侍立在皇帝身边。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在六参(皇帝六次朝会)和常朝(日常朝会)上,他们还要在后殿协助引领亲王入座。这套制度模仿的是儒臣馆阁的模式,先由中书省进行考试,合格后再任命。还允许他们像其他官员一样参与朝政,在阁门供职满三年后,可以外放到边疆地区。

淳熙年间,又设立了看班祗候的职位,忠训郎以下的官员可以担任,要做到秉义郎以上才能当阁门祗候。同时,还加强了阁门祗候的选拔制度,必须是清廉正直、有谋略、擅长骑射,而且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突出,并且曾经在边疆地区任职的人才能担任。绍熙年间以后,就正式确定了上阁门官员的人数。到了庆元年间,又进一步严格了上阁门长官挑选下属的规定,必须是右科(相当于现代的吏部)推荐的优秀人才才能参加考试,这是为了保证上阁门官员的高素质。

宋朝初期,那些武官里级别比较高的、皇帝比较信任的人,会佩戴弓箭盒和佩剑,或者由一些贴身伺候皇帝的内臣担任这个职务,名字就叫“御带”。到了咸平元年,改名叫“带御器械”。景祐二年,皇帝下令,这个职务的人数不能超过六个。庆历元年,又说,如果有人员空缺,可以从那些在边疆立过功的人里面选拔。等到宋朝中兴之后,很多将军在外领兵,都挂着这个“带御器械”的职务,其实就是借着接近皇帝的名义,增加自己在军队里的分量。

绍兴七年,枢密院建议说:“带御器械的官员应该佩带刀剑。”皇帝说:“这个官职本来就是为了防备意外情况的,现在却佩带着一堆弓箭,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现在太平盛世,他们还用珠玉装饰,每次皇帝出行,他们就成了好看的摆设。以后要是收复失地了,这些东西都得取消。”到了绍兴二十九年,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荐武官,但是合适的人选不够,于是又增加了四个带御器械的职位。不过,那些在皇帝身边伺候的人,有时候也能得到这个职位。乾道年间,皇帝下令把带御器械的官职排在枢密院检详文官之上。淳熙年间,凡是正规任命到军队里担任差遣或者外派到地方任职的,都不允许再保留“带御器械”的职务,而且必须在原岗位工作满一年,才能获得免除这个职务的恩典,所以这个职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宋朝刚开始的时候,有个机构叫“内中高品班院”。淳化五年,改名叫“入内内班院”,后来又改名叫“入内黄门班院”,再后来又改名叫“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景德三年,皇帝下令说:“东门取索司可以并入内东门司,其他的都归入内都知司;内东门都知司和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合并成立入内内侍省,其他的机构都归它管。”宋朝初期,还有一个机构叫“内班院”,淳化五年改名叫“黄门”,到了九月,又改名叫“内侍省”。

皇宫里的内侍省分前后两个,前面那个叫入内内侍省,离皇帝更近些。那些经常在宫里伺候,跟皇帝很亲近的内侍,都属于入内内侍省。而那些在宫殿里打扫卫生,跑腿干杂活的内侍,则属于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的官职可多了,有都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等。内侍省的官职也差不多,也有左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从供奉官到黄门,一共280个人。刚开始当内侍的,都叫小黄门,要是得到皇帝恩宠升官了,就叫内侍黄门。如果内侍省缺人了,就从入内内侍省调人过去。 押班可以升副都知,再升都都知,这是内侍最高的官位了。

熙宁年间,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的都知、押班的职位被精简了,以后就按先后顺序递补,就这么定下来了。 这些内侍的官职名称,还有内客省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等。到了元丰年间,有人想改官制,张诚一就想把都知、押班这两个官职改了,想用殿中监来代替内侍省。结果大臣们把这事儿禀报给神宗皇帝,神宗说:“祖宗定下的这些名称是有深意的,怎么能随便改呢?” 直到政和二年,才最终改了官制。 把通侍大夫改成了内客省使,正侍大夫改成了延福宫使,中侍大夫改成了景福殿使,中亮大夫改成了宣庆使,中卫大夫改成了宣政使,拱卫大夫改成了昭宣使,供奉官改成了内东头供奉官,左侍禁改成了内西头供奉官,右侍禁改成了内侍殿头,左班殿直改成了内侍高品,右班殿直改成了内侍高班,只有黄门这个名称没变。

好家伙,这宫里头部门可真多!先说御药院吧,这儿有四个勾当官,都是从内侍里挑出来的,主要负责检查药方,配药,给皇上用,还有给宫里其他人用的。

内东门司,也四个勾当官,也是内侍出身,管着宫里进进出出的东西,得记清楚数量,还得盯紧点儿,别让人蒙混过关。合同凭由司,有两个监官,负责宫里要什么东西,就给个凭证,要是皇上赏赐东西,都得登记清楚,然后交给相关部门去办。管勾往来国信所,有两个管勾官,从都知、押班里选,主要负责跟契丹使者联络,处理外交事务。

后苑,管后花园的,人数不固定,都是内侍,负责花园、池塘、宫殿的种植、装饰,好让皇上游玩的时候看着舒服。造作所,负责宫里和皇族婚嫁需要的东西。龙图阁、无章阁、宝文阁,四个勾当官,都是内侍,负责保管祖宗留下的文章、书籍和珍宝,还要好好供奉着。

军头引见司,五个勾当官,从内侍省都知、押班和合门宣赞舍人里挑,负责安排禁卫军进宫面圣的事儿,还有管理禁卫军的名单。最后是翰林院,只有一个勾当官,从内侍押班、都知里选,管着天文、书法、绘画、医官这四个部门,总之,给皇上服务的那些人,都在这儿挂号呢。

从南宋中兴开始,朝廷就大力整治内侍干政的弊端,严格禁止前朝后宫的官员和将领私下往来,还下令内侍不得擅自外出拜访或接待宾客。到了绍兴三十年,朝廷发现内侍省的职务其实不多,人员冗杂浪费资源,于是下令废除内侍省,将其职务并入内内侍省。以前,内侍在过节的时候可以进献贡品,十二岁的时候还要参加考试,考中了就能在三年后被引见入宫任职。到了绍兴三十二年,殿中侍御史张震上奏说宦官人数太多,孝宗皇帝就让内侍省上报现有的人数,取消了节日进贡的惯例,并把宦官人数定为二百人。到了乾道年间,因为德寿宫需要人手,又增加了二百五十个宦官名额。绍熙三年,根据宰相的建议,规定宦官只负责宫禁内的杂务,不许参与其他政务。嘉定初年,朝廷允许内侍省申请恩典,让他们的亲属担任寄班祗候,期限为十年。

开封府的府尹和牧守不是常设的,只有一个权知府,由待制以上级别的官员担任。开封府主要负责京畿地区的行政事务,负责教化百姓,督促农业生产。京城的所有诉讼案件都由开封府受理审判,小案子可以自行判决,大案子则要上报朝廷。如果皇帝已经下旨判决的案件,刑部和御史台就不能再追究了。开封府还要负责维护治安,一旦出现盗贼奸犯,就要责令相关官员抓捕处理。凡是京城的户籍、赋税、以及佛教道教事务,开封府都要发布禁令,管理账册。重大节日,开封府要负责桥梁道路的维护和人员的调动;皇室出行,开封府要安排官员负责引导护卫。

开封府啊,那可是个大衙门!府里头有四个判官和推官,每天都忙着审案子,分工合作,井井有条。然后呢,还有一个主管南司的副手,督察使院的事儿,除了刑狱诉讼,其他的都归他管。还有一个司录参军,专门处理户籍和婚姻纠纷,同时负责跟六个曹司(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传递文书。每个曹司都配一个参军,各司其职。还有左右两个军巡使和四个判官,负责处理京城里的打架斗殴和审案。左右厢公事干当官四个,负责检查、复核、审问,那些小打小闹的,他们就能直接判了。开封府管辖着十八个县,二十四镇,那些县令、佐官、训练官、征税官、监察官、巡警之类的,都听知府的。整个府衙分六个部门,六百多号人。

从建隆年间开始,开封府知府就一直是个肥差,权力很大。到了熙宁年间,朝廷加强了对府衙吏员的管理,禁止他们受贿,减少了衙门的杂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把一些案件处理权下放给了厢官,所以府衙的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大概减少了十四分之一的工作量。元祐元年,朝廷下令,开封府管辖范围内的捕盗官吏,都归开封府和都大提举司共同管理,赏罚也由他们一起决定。还在新城里设立了左右两个厢。三年后,朝廷取消了大理寺的监狱,在军巡院里设了个判官。四年后,又把新城里新设的左右厢给撤了。元祐六年,王严叟建议说:“左右厅的推官,以前没有明确规定谁管哪些案子,建议除了那些涉及朝廷和需要奏请朝廷处理的案子,其他的案子就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处理。”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绍圣元年,知府钱勰建议说:“祖宗以来,开封府左右厅各设一个推官。这几年只设了一个推官,元祐年间,又让他们分管,我建议恢复旧制,左右厅各设一个推官,一起处理府衙事务。”他还建议说:“熙宁年间设立了旧城左右厢,元祐初年在新城又增设了左右厢,四年后又撤了,现在我建议恢复。”朝廷也同意了他的建议。三年后,朝廷下令,开封和祥符两县的知县,以后都要从通判里选拔。四年后,朝廷下令,开封府推荐的推官和判官,都要到朝廷来面试,听候皇帝旨意。

崇宁三年,蔡京建议说:“请求取消‘权知府’的职位,设立一个‘牧’和一个‘尹’,专门负责府里的事情;再设两个少尹,分别负责左右事务,协助处理府里的政事。‘牧’由皇子担任。‘尹’由文臣担任,职位在六曹尚书之下、侍郎之上。少尹的职位在左右司郎官之下、列曹郎官之上。六曹的顺序是:士、户、仪、兵、刑、工,每个曹设司录两员,六曹各设官员两员,再设参军事八员。开封和祥符两县也仿照这个模式设置。更改胥吏的称呼,大致参照《唐六典》的制度。”皇上还批准了把开封府的府衙搬到旧尚书省。 (太宗、真宗皇帝都曾经担任过开封府尹,自宋道宗以后,知府的职位都必须加个“权”字,蔡京这是借着皇子的名号来安排臣下,一下子增加了十六个曹官以上的职位,比以前增加了十一个要职。)

五年后,朝廷下令开封府属官参军依旧保持原来的员额。大观元年,李孝寿请求增加府学博士一名,皇上批准了。朝廷还下令说:“开封府六曹事务繁忙程度不同,比如士曹的官员,主要负责批阅奏章,而刑曹、户曹的事务就比较繁忙,从现在开始,所有关于士人的婚姻、田地、诉讼等事情都归士曹管辖,其他各曹也依此类推。” 大观二年,朝廷下令皇子担任开封府牧,俸禄等同于执政官员,还下令全国州郡都参照开封府的模式分曹设置官员。政和二年,又重新设置了开封府学钱粮官一员。政和五年,盛章建议说:请求参照尚书六部设置架阁主管官一员。宣和元年,聂山建议:司录和六曹官员的官阶应该参照省部少监的标准来封叙。朝廷下令修订相关的条例。

【监安府】以前是杭州,管辖浙西的兵马,建炎三年,朝廷下令改名为临安府,府尹必须兼任浙西同安抚使。当时,安抚使驻扎在镇江府,绍兴年间,安抚使驻扎在临安,正式的称呼是安抚使,同时设置知府一名、通判两名,以及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节度推官、观察推官、观察判官、录事参军、左司理参军、右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各一名。

我这个府衙管辖着京畿地区的各种事务,负责登记户口,分配赋税和徭役,发布各种禁令。城内外分别设有南北左右四个厢,每个厢都设有厢官,负责处理百姓的诉讼。(厢官允许由京朝的官员、亲民的贤达人士担任,后来因为臣僚的建议,取消了城内两个厢的厢官,只保留城外厢官。)我们还派出了十个使臣,专门负责缉捕城里的盗贼。设立了五个酒务,并设置监官来增加府库的收入。把辖区分成了六个都监区,安排了一百四十八名士兵进行巡逻,以防范火灾。设立了两个总辖,负责接收朝廷的旨意和文件。凡是需要呈送御宝、御批、密封文件等,我们都会及时送上;凡是来自省、台、寺、监、监司的公文,以及下属各县和仓场的公文,我们都会接收并处理;凡是大礼和国信,我们都会及时办理,负责祭祀的礼器和用品,以及搭建帐篷,安排人员往来,准备船只等等,都会提前通知相关部门。

我们管辖着九个县,按照士、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来分管事务。户籍案又细分为上、中、下三案,此外还有免役案、常平仓案、上下开拆司、财赋司、大礼局、国信司、排办司、修造司等等,每个部门都负责各自的事务。我们府衙的官员包括:点检文字一名、都孔目官一名、副孔目官一名、节度孔目官一名、观察孔目官一名,磨勘司主押官一人、正开拆官一人、副开拆官一人,下名开拆官二人,押司官八人,前后行守分二十一人,贴司三十人。

乾道七年,太子开始负责临安府的事务,取消了临安府通判和签判的职位。新设了一个少尹的职位,每天都要向太子汇报老百姓的诉求,每隔一天,少尹要带着属官去宫里汇报工作。同时还设置了两个判官和三个推官。朝廷有旨意下来,规定少尹的权力和知府相当,判官相当于通判,推官相当于幕僚,他们的职责和权限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到了九年,太子不再负责临安府的事务了,临安府知府、通判、签判、推官等职位又恢复了原来的设置。

后来,根据保义郎赵礼的报告:“按照规定,临安府应该设置一名兵马监押,以及四名监当。现在少一名监当,之前太子负责临安府时也没补上这个缺额,现在太子卸任了,请求从宗室成员中补充这名监当。”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淳熙三年,朝廷下令取消备摄官的职位,只保留十二名缉捕使臣和六名听候差遣的官员,允许地方自行任命。嘉泰四年,朝廷下令临安府增加不厘务总管路钤二十员,州钤辖、路分都监、副都监二十员,正副将十五员,安抚司淮备将领十五员,州都监以下十员,总共八十员。后来又减少了总管路钤五员。开禧三年,朝廷再次精简机构,取消了总管和路分共六员。

河南应天府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府尹、少尹、司录、户曹、法曹、士曹。府尹以下的官职设置和开封府差不多。如果府尹的职位空缺,就设置一名知府事的人员来代理,这个代理人必须是郎中以上级别的官员,如果是二品以上级别的官员,就称作判府。其他府和节度州的设置类似。通判一人,由朝官担任。判官和推官各一人,有时也由京朝官兼任。使院牙职、左右军巡的设置也和开封府一样,但是主典以下的官员数量会减少。户曹负责管理府院的户籍、考课和税赋;法曹专门负责审判和议事;士曹负责官员的荫叙和起家,这个职位并不经常设置。(其他州府的设置都差不多。至道初年,取消了司理院,州里设置了司士,负责惩治官吏的强横跋扈行为,给簿和尉也负责执行。)只有得到特殊恩典才能担任助教,不厘务。

好家伙,这古代官制,看着就复杂!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说“次府”里的官职。 “牧、尹、少尹、司录、户曹、法曹、士曹、司理、文学、助教”,这些官职啊,跟开封府的官差不多。 括号里说的“大中祥符八年,以楚王为兴元牧,其后又为京兆、江陵牧,自余无为者。” 意思是说,大中祥符八年的时候,楚王被任命为兴元牧,后来又当过京兆牧和江陵牧,其他的就没啥人了。 “尹阙则知府事一人”,如果尹缺了,就由一个人代理府尹的事务。“以朝官及刺史以上或诸司使充。” 这个代理人呢,得是从朝廷来的官员,或者刺史以上级别的,或者各部门的使者。 “通判一人,以京朝官充。” 还有个通判,得是京城来的高级官员。 后面括号里说的是,乾德年间,各州都设置了通判,负责管理州县政务,权力很大,跟州长平起平坐。 大州可能会有两个通判,小州人少事少,可能就不设通判了。 即使是小州,如果州长是刺史以上级别,也会特地设置通判。 最后一句,“使院牙职事并同前”,就是说使院里的其他官职也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接下来是“节度使”。宋朝初期,节度使其实没啥实权,所有事务都由州知州和通判一起管,也没个固定的人数。“恩数与执政同”,他们的待遇跟执政大臣一样。 刚被任命的时候,朝廷会派人送来锁院和降麻,仪式非常隆重,主要给皇室宗亲、外戚、国婿,以及那些资历深的老臣。 如果要外放,只有被任命为殿帅才能授予节度使的官职,而且一般只设一人;除非有特别大的功劳,或者之前是宰相,才有可能被授予节度使,而且非常慎重。 宋朝沿袭唐朝的制度,节度使可以兼任中书令、侍中或者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都叫“使相”,一般都是给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或者退休的宰相。 他们会根据之前的官职或者荣誉官职,加个节度使的头衔,去管辖大州,也叫“使相”。 元丰年间,新制度出来后,节度使改成了“开府仪同三司”。 以前,朝廷的命令是从中书门下发出的,重要的命令都跟使相的官衔有关。 到了元丰年间,这些命令都由南省执行了,开府仪同三司就不参与了。

话说八年的时候,韩绛升官了,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还去大名府当官。五年后,文彦博也退休了,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还兼任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从崇宁五年开始,蔡京也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还兼任安远军节度使、中太一宫使。之后,当过宰相的刘正夫、余深,以前当过执政的蔡攸、梁子美,还有外戚向宗回、宗良、郑绅、钱景臻,禁军统帅高俅,内侍童贯、梁师成,都纷纷升官。到了宣和年间,节度使竟然多达六十人,很多人觉得这太夸张了! 这其中,亲王、皇子有二十六个,宗室成员十一个,以前当过执政的两个人,大将四个,外戚十个,还有七个是靠皇帝恩宠提拔上来的宦官。

到了南宋中兴之后,很多州都升格为节度使管辖的地区,一共有十二个。那时候,很多将领功劳很大,一人管辖两三个地方的也有,这可是非常少见的荣耀啊!(宋朝元老大臣中,同时担任两个节度使的只有韩琦、文彦博和中兴之后的吕颐浩三人。这三位都是三公级别的官员,后来都辞职了。)那些厉害的大将,像韩世忠、张俊、吕颐浩、岳飞、杨幺、刘锜他们,大多都管辖过两个地方,后来韩世忠、张俊、刘锜更是管辖了三个地方:韩世忠管辖南、武安、宁国三镇;张俊管辖静江、宁武、静海三镇;刘锜管辖护国、宁武、保静三镇。

后来,宰相的亲属、官员和皇妃的家族成员,当上节度使的也不少。但是从建炎年间到嘉泰年间,真正被特别提拔为宰相的只有六个人,吕颐浩、张浚、虞允文都是因为军功,史浩是因为以前就有名望,赵雄、葛邲则是因为皇帝的恩宠。而担任执政的只有一个人(叶梦得),其他从官只有两个人(张澄、杨倓)。只有绍兴年间的曹勋、韩公裔,乾道年间的曾觌,嘉泰年间的姜特立、谯令雍,他们都是靠巴结皇帝和得到恩宠才升官的,这都是非常规的任命。

承宣使这职位啊,没固定人数,以前叫节度观察留后。政和七年,皇帝下令说:“观察留后这名号,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势力用自己信任的人留下处理后事时才用的说法,不能再沿用了,得加上个带兵的名称,改成承宣使。”唐朝就有留后这个职位,五代沿袭下来,宋朝初期,留后和观察使都不能兼任本州刺史。大中祥符七年,朝廷让有关部门查阅史料后,才又允许他们兼任。

观察使,也没固定人数。一开始沿袭唐朝的制度,在各州设置观察使。那些卫将军和遥领观察使的,官职品级都只按本职官位来算。政和年间,皇帝下令承宣使和观察使依旧不带持节之类的仪仗。

防御使、团练使和各州刺史,这些职位也没固定人数。靖康元年,有大臣建议说:“那些外放的、遥领的州郡官职,升迁机会太少了,从外放州郡升迁到正式州郡的,应该按顺序逐步升迁。现在从外放州郡直接降级再授予正式州郡官职,直接跳过本级正官,这都是奸邪之徒钻营求进、越级提拔的表现。请求对那些有功劳的外放承宣使升迁到正式州郡官职时,只授予正式州郡刺史的职位。”皇帝同意了。凡是没有降过级的官员,就担任外放州郡的官职;降过级的官员,就担任正式州郡的官职。参加朝会和御宴,只有正式州郡的官员才能参加。外放州郡的官员,官职品级只按本职官位来算;正式州郡的官员,则按顺序逐步升迁,这符合旧制,升迁有等级差别。中兴以后,节度使移镇的情况越来越少,后来规定了不能直接升迁为太尉;承宣使和观察使直接升迁为一个官职,还有那些外放州郡降过级的官员,很久才能升迁到正式州郡的官职。绍兴年间,大臣们又提了意见,虽然又设置了检校官,但其他方面还没完全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