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是江西抚州临川人。他爸爸是都官员外郎,是个小官。王安石从小就爱读书,过目不忘,那记性真是没谁了!他写文章,提笔就飞快地写,一开始看着好像没怎么用心,可写完一看,大家都觉得特别精妙,服气!他的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对他赞赏有加。后来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淮南判官。按以前的规定,官职做满后,可以写文章请求调到中央做官,但他却没这么做,这有点特立独行。
之后他又被调到鄞县做县令,他治理地方很有办法,修建堤坝水利设施,疏通河道,方便了水陆交通;他还借粮食给老百姓,约定收取一点利息再还,这样大家都能周转起来,老百姓都觉得他好。后来他又做了舒州通判。宰相文彦博很欣赏王安石,觉得他很清廉,还特意向皇帝推荐他,想让他破格提拔,以此来激励那些贪图功名的人。但王安石还是没接受。欧阳修推荐他当谏官,但他因为祖母年纪大了,需要他照顾,就推辞了。欧阳修跟朝廷解释说王安石需要养活祖母,于是朝廷就让他做了群牧判官,后来又让他做了常州知州。之后他又被调到江东做提点刑狱,最后调到中央做度支判官,那会儿是嘉祐三年。
王安石的见解非常高超独特,他总是能用丰富的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很有主见,一心想要改变社会风气,很有抱负。于是他就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大意是说:“现在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困难,社会风气也越来越败坏,主要是因为不懂得遵循法度,不学习先王的好政。学习先王的好政,关键在于学习他们的精神实质。只要抓住了这个精神实质,我们即使进行一些改革创新,也不会让天下人觉得大惊小怪,也不会引起大家的反对,实际上就已经符合先王的好政了。用全国的力量来发展经济,用国家的财富来满足国家的需要,自古以来,治理国家,从来没把钱不够用当成大问题,问题在于治理经济没有好的方法。现在朝廷里的人才不够,民间也没有多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重任都压在陛下身上,陛下能一直靠运气平安无事吗?难道就没有一点担忧吗?我希望陛下能警惕那些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坏毛病,下令让大臣们逐步改革,适应当今的形势变化。我说的这些,都是现在社会上不重视的,有些人觉得我的想法很迂腐过时。”后来王安石当了宰相,他做的很多事情,都跟这封奏章里的想法有关。
司马光直接被任命到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好几次下诏让他担任馆阁要职,但他都推辞了。当时很多官员觉得他淡泊名利,都没见过他本人,朝廷很想给他好官职,就怕他推辞不接受。第二年,朝廷又让他参与修撰起居注,他又推辞了好几天。负责传达圣旨的官员拿着诏书亲自去找他,他拒不接受;官员给他跪下,他又躲到厕所里去了;官员把诏书放在案几上就走了,他又追回来。前后上书推辞了七八次,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职务。后来他又担任知制诰,负责纠察京城的刑狱案件,从那以后,他就不再推辞官职了。
有个年轻人抓到一只斗鸡,同伴向他要,他不给。同伴仗着和他关系好,硬是抢走了。年轻人追上去把同伴杀了。开封府要判这个年轻人死刑,司马光却反驳说:“按照法律,公开抢夺和偷偷摸摸偷窃都算盗窃。这个年轻人不给,同伴却抢走了,这就是盗窃;年轻人追上去杀了抢鸡的人,那就是捉贼,即使杀了人,也不应该追究责任。”于是,司马光弹劾开封府判案失误。开封府不服,案件上报审刑院和大理寺,他们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决是正确的。皇帝下诏免除司马光的罪责,让他去宫门口谢罪。司马光说:“我没有罪!”不肯谢罪。御史们也上奏弹劾他,但皇帝没有理会。
当时朝廷下令,舍人院不得自行申请调动或更改文书,司马光对此表示反对,他说:“如果这样的话,舍人就无法履行职责,一切都要听从大臣的安排。除非大臣想偏袒某一方徇私舞弊,否则制定这样的法令是不合理的。现在,那些能力较弱的大臣不敢为皇上维护法纪;而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则凭借皇上的旨意制定法令,谏官和御史都不敢违背他们的意思,我对此非常担忧。”司马光的话直接批评了执政大臣,因此更加和他们不和。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直到英宗皇帝在位期间,朝廷多次召他复出,他都没有答应。
王安石,本来是楚国人,在朝廷还没什么名气。因为他想借助韩、吕两大家族的势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就和韩绛、韩绛的弟弟韩维,还有吕公著交好,这三个人互相吹捧他,他的名气才慢慢大了。宋神宗还在当颍川郡王的时候,韩维给他当记室,每次讲学,韩维要是说了什么好话,就说:“这不是我的想法,这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想法。”后来韩维当了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来给自己当助手。神宗因此就想见见王安石这个人,一登基就让他当了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又把他召进京,当了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第一次上朝。
皇上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先要选择好的方法。”皇上问:“唐太宗怎么样?”王安石说:“陛下应该效法尧舜,干嘛要学唐太宗呢?尧舜的治国之道,极其简单而不繁琐,极其重要而不迂腐,极其容易而不困难。只是后世读书人理解不了,觉得高不可攀罢了。”皇上说:“你这话可真是敢批评我啊,我自知能力有限,恐怕达不到你的期望。你尽管放手辅佐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实现这个目标。”
有一天讲学结束后,大臣们都退下了,皇上留王安石坐下,说:“我想和你好好聊聊。”然后说:“唐太宗一定要有魏征,刘备一定要有诸葛亮,才能有所作为,这两个人真是旷世奇才啊!”王安石说:“如果陛下真能像尧舜那样,那一定会有皋陶、夔、稷、后稷那样的人才;如果陛下真能像高宗那样,那一定会有傅说。那两个人都是有道之士都觉得羞愧的人,有什么好说的呢?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百年太平,读书人也不少。可是总是找不到可以帮忙治理国家的人,是因为陛下您在选择方法上不明确,真心实意还不够,就算有皋陶、夔、稷、后稷、傅说那样的人才,也会被小人蒙蔽,灰心离开。”皇上说:“哪个时代没有小人呢?即使是尧舜时代,也避免不了四凶。”王安石说:“关键在于能辨别出这四凶并除掉他们,这就是尧舜之所以为尧舜的原因。如果让这四凶肆意诽谤作恶,那么皋陶、夔、稷、后稷他们又怎么会甘心领着俸禄过一辈子呢?”
话说登州有个女人,特别讨厌她老公,觉得他太邋遢了,于是半夜里拿刀把他砍了一顿。她老公虽然受了伤,但命大没死。这案子一直上报到朝廷,大臣们都觉得这女人该判死刑。只有王安石站出来,根据法律条文仔细分析,认为这属于“谋杀未遂”,可以减轻两等处罚。皇上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并且还把这个判决结果定为一个法令。
两年后的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很多人都不了解你,觉得你只会死读书,不懂得处理政务。”王安石回答说:“经书上的道理正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只是后世所谓的儒生,大多都是些庸才,所以世人才觉得经书上的东西不能用到实际政务中去。”皇上问:“那么你打算从哪方面入手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制定法度,这是当务之急啊!”皇上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王安石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让枢密院判官陈升之一起负责。王安石还让他的同党吕惠卿参与其中。
随后,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个接一个地推行开来,这些改革措施统称为“新法”。王安石还派出了四十多个官员,到全国各地去推行这些新法。
话说这青苗法,就是用常平仓的粮食做抵押,借钱给老百姓,利息是百分之二,春天借出去,秋天收回来。这均输法呢,就是把负责运输粮食的官职改成均输官,他们负责用钱和货物置办上供的物品,可以货比三家,就近取材,提前准备好京城仓库需要的东西,这样就能省钱省力。
保甲法,就是把乡下人组织起来,每十户人家组成一个保,每两户出一个人当保丁,发给他们弓弩,教他们打仗。免役法,根据家里的财产多少,让大家花钱雇人服徭役,就算是一家只有一口人,或者只有女人的家庭,也要交钱,这钱就叫作助役钱。
市易法,允许老百姓从官府赊贷钱物,用田地房屋或者金银财宝抵押,利息是百分之二,要是到期还不还,除了利息,每个月还要加收百分之二的罚款。保马法,凡是愿意养马的,每户养一匹,官府会给补贴,或者直接给钱让他们自己去买,每年检查马匹的肥瘦,死了或者病了得赔偿。
方田法,就是把一块地划成一千步见方,约等于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每年九月,官府会派人丈量土地,查看土地肥瘦,分五等,根据地等来确定税收。还有个免行钱,就是把京城各种商铺的收入多少都登记在册,然后收钱,给免行户发放补贴。
自从这些法子推行以后,各地都开始重视农田水利,以前荒废的池塘水库都开始修缮了。还允许老百姓加价买地盖房,增加了茶叶监的规模,又设立了河北籴便司,在临河的州县大量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可是,这些措施导致赋税越来越重,天下百姓都开始怨声载道了。
吕诲这老兄,一口气给皇上告了王安石十条大罪状。皇上本来想把吕诲叫来好好说说,结果王安石却推荐吕公著顶替吕诲的位置。 韩琦上书给皇上,把王安石的那些事儿又好好说道说道。皇上心里有点动摇了,想听韩琦的。王安石一看情况不妙,主动请辞。司马光也给皇上写信,信里说“士夫沸腾,黎民骚动”,意思就是大家都很不满,老百姓也闹腾起来了。王安石一听这话,火了,立马写信为自己辩解。皇上没办法,只能委婉地道歉,还派吕惠卿去传达圣旨。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谢恩之后,又跟皇上说,朝中大臣、官员、御史、甚至普通官员都结党营私,互相勾结。他还跟皇上分析说:“您想用先王的正道治理天下,可现在天下风气不正,您和这些不正之风在争夺民心。如果不正之风占了上风,天下人就会跟着不正之风走;如果您的威望高,天下人就会拥戴您。这就像秤砣和货物一样,即使是几千斤重的货物,只要改变秤砣的重量一点点,就能改变平衡。现在那些坏人想破坏先王的正道,来阻碍您的改革。现在您和不正之风在争夺民心,您即使再努力,效果也很微弱,天下人的心已经偏向了不正之风,所以才会这么乱。”皇上觉得王安石说得有道理,于是王安石继续当他的宰相,韩琦的意见也没能被采纳。
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前关系挺好,司马光仗着和王安石的交情,写了三封信苦口婆心地劝他,可王安石就是不听。皇上想让司马光当副枢密使,司马光推辞了,结果王安石正好辞职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吕公著是王安石推荐的,但他还是请求罢免新法,然后去了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这些人都因为反对新法而被罢官。 皇上却提拔了一个秀州的小官李定当御史,还让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苏颂把写好的文章退回重写,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因为被认为不孝而被罢免。翰林学士范镇因为三次上书反对青苗法,被免职退休。吕惠卿因为家里办丧事离开了,王安石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他,后来找到了曾布,非常信任他,几乎和吕惠卿一样重要。
公元1068年,也就是三年十二月,司马光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第二年春天,京东和河北地区刮起了罕见的大风,老百姓都吓坏了。皇上把这事儿交给中书省处理,让大家赶紧安抚民心,应对这天灾,同时派人去两路招募民夫,还下令追究那些没及时上报情况的官员。可司马光就是不同意皇上的处理方法,坚持己见。
开封城里,老百姓为了躲避灾祸,纷纷躲进保甲里,甚至有人为了活命,自己砍掉了手指或手腕!开封知府韩维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就问司马光怎么回事,司马光说:“这情况现在还不好说,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现在那些当官的,看到新政,都还有点慌慌张张的呢,更何况是二十万户老百姓,肯定有傻乎乎的,容易被别人忽悠的,难道因为这事儿,咱们就不敢做任何事情了吗?”皇上说:“老百姓的意见,要综合考虑,听一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老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重视啊。”
东明县的老百姓,竟然拦住宰相的马,哭诉徭役钱的问题。司马光跟皇上解释说:“东明县知县贾蕃,是范仲淹的女婿,他喜欢迎合老百姓,所以才导致了这种情况。”他还说:“治理百姓,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的利益和苦难,不能一味地姑息。如果放任他们胡乱跑到省里、朝廷上告状,敲锣打鼓地拦驾,倚仗人多势众,侥幸蒙混过关,那可就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了。”司马光这种强词夺理、不讲道理的辩解,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皇帝任命韩维当了中丞,王安石心里很不爽,因为他之前说过韩维的坏话。王安石说韩维是那种很会迎合世俗的人,根本不认同皇上建立的政策,最后还是因为韩维自己辞职才算了结此事。欧阳修请求退休,冯京想留住他,王安石却说:“欧阳修巴结韩琦,把韩琦当成国家的栋梁。像这种人,在一个地方就能把一个地方搞坏,在朝廷上就能把朝廷搞坏,留着他有什么用?”于是皇上就同意了欧阳修的请求。富弼因为反对青苗法被罢免宰相,王安石认为富弼根本没办法阻止奸邪,甚至把他比作古代的共工和鲧。灵台郎尤瑛说最近天阴得很久,星星的位置也不对,应该让王安石下台,甚至建议把他刺字流放到英州。唐坰本来是王安石推荐当的谏官,结果他却上书极力弹劾王安石的罪行,最后被贬官而死。文彦博说因为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跟老百姓抢生意,导致华山都塌了。王安石却说:“华山出事,大概老天爷就是要惩罚那些小人吧。市易法是为老百姓着想,他们长期受苦,市易法是为了抑制兼并,对朝廷有什么好处呢?”王安石驳回了文彦博的奏章,把文彦博贬到魏州做官。
你看,吕公著、韩维,这些王安石用来抬高自己名声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曾经推荐过他的人;富弼、韩琦,曾经和他一起当侍从的人;司马光、范镇,和他关系很好的朋友:都被王安石毫不留情地排挤掉了。
礼部官员讨论要调整太庙太祖皇帝的朝向,王安石却单独决定把僖宗皇帝的牌位迁回祧庙,其他人集体反对,但也没办法。上元节那天,王安石骑马进宣德门,守卫拦住了他,他还策马前进。王安石很生气,上奏要抓那些守卫治罪。御史蔡确说:“守卫士兵的任务就是保护皇上,宰相下马不是应该的吗?他们拦着你没错。”皇上最后还是杖责了那些守卫,还斥责了内侍,但王安石还是不满意。王韶在熙河打了胜仗,皇上因为王安石当初支持过他,就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带赏赐给王韶。
话说那年春天,全国闹大旱,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逃荒,皇帝急得都愁眉苦脸的,上朝就唉声叹气,想把那些不好的法令都废了。王安石说:“旱涝灾害是常有的事,连尧帝和汤王都躲不过,这事儿不用您老费心,咱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皇帝说:“这可不是小事啊!我担心的,正是咱们没做好该做的事啊!现在这免行钱收得太重了,老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还敢说些不敬的话。从身边的大臣到皇室宗亲,没一个不说这免行钱坏处的。太后们都哭着说,担心京城要乱了,说天旱还不够,再失去民心可就糟糕了。”王安石说:“那些大臣们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挑拨离间,如果太后们真这么说,那一定是冯京和曹佾在背后搞鬼。”冯京说:“我也听说了。”王安石说:“那些不务正业的士大夫都把冯京当靠山,所以冯京能听到这些话,我却没听到。”
这时,监安上门郑侠上书,画了幅图,画的是他亲眼看到的流民们扶老携幼,艰难困苦的样子,然后献给皇帝,说:“这旱灾都是王安石造成的!只要把王安石赶走,天一定会下雨!”结果郑侠也被贬到岭南去了。慈圣太后和宣仁太后哭着对皇帝说:“王安石把天下都搞乱了!”皇帝也开始怀疑王安石了,于是就把他罢官了,让他当个观文殿大学士,去江宁府当知府,从礼部侍郎直接升了九级,当了吏部尚书。
吕惠卿服丧期满后,王安石天天提携他,最后让他当了参知政事,又请求让韩绛代替自己。这两人都坚持王安石的政策,一点都没变,当时人们称韩绛为“传法沙门”,吕惠卿为“护法善神”。其实吕惠卿是想自己掌权,又怕王安石回来,就利用郑侠的案子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翻出李士宁的旧案来打击王安石。韩绛看出了吕惠卿的意图,就偷偷告诉皇帝,请求召回王安石。
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被任命为宰相,接到圣旨后,他立刻快马加鞭赶了回来。《三经义》完成,他被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还把儿子王雱提拔为龙图阁直学士。王雱推辞了,吕惠卿劝皇帝批准他的请求,因此两人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吕惠卿被蔡承禧弹劾,在家等候处置。王雱又让御史中丞邓绾弹劾吕惠卿和华亭县令张若济贪污受贿,吕惠卿被关进监狱审问,最后被贬到陈州当知州。
十月,天上出现彗星,皇帝下令征求直言,并询问哪些政事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王安石就带着他的同僚上书说:“晋武帝五年,彗星出现在轸宿;十年后,又出现了彗星。可他当了二十八年皇帝,这和《乙巳占》的预言不符啊。其实天道很玄妙,古代圣王虽然也设有占卜官职,但他们真正相信的还是人事。天象的变化无穷无尽,人们总是牵强附会,难免会有巧合。周公、召公难道会欺骗成王吗?那些说中宗皇帝在位时间长的人,就说他‘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那些说夏、商朝统治时间长的人,也只说是‘德’的缘故。裨灶预言郑国将发生火灾,想进行祭祀来避免,郑国国君不听,他就说‘不用我的话,郑国就要发生火灾’。结果郑国国君始终不听,郑国也没发生火灾。像裨灶这样的人,都难免会有胡言乱语的情况,更何况现在的那些星象学家呢?那些流传下来的占卜书籍,本来就被朝廷禁止,抄写过程中又难免出现错误,更是不可靠。陛下您德行高尚,远胜于中宗,周公、召公所说的那些道理,您也早已全部了解了,又何必听信那些盲人瞎子们的胡言乱语呢?我听说太后和皇太后都为此担忧,希望陛下能采纳我们的意见,以此来安慰她们。”
皇帝说:“我听说民间对新法怨声载道啊。”王安石说:“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和雨涝的夏天,百姓也总是抱怨,这没什么好担心的。”皇帝说:“难道不应该把寒冷的冬天和雨涝的夏天的怨言也一并消除吗?”王安石有些不高兴,就装病在家休息,皇帝派人去安慰他,劝他出来工作。王安石的同党们商量说:“现在如果不趁机推行皇上本来就不喜欢的事情,那我们的权力就会很轻,到时候就会有人趁机钻空子。”王安石采纳了这个计策。皇帝很高兴他主动提出建议,就都答应了。当时朝廷正出兵安南,探子带来了安南的战报,上面写着:“中国推行青苗法、助役法,使百姓穷困不堪。我们现在出兵,就是想拯救他们。”王安石大怒,亲自起草诏书,狠狠地斥责安南。
华亭监狱的事儿拖了很久都没解决,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就找门下客吕嘉问和练亨甫商量,把邓绾告发王安石的材料,跟其他东西混在一起,偷偷地递交给皇帝,安石自己根本不知道。
省里的官员把这事儿告诉了吕惠卿,吕惠卿就写了个奏章上报皇帝,还告了安石一状,说:“安石完全抛弃了他以前学习的东西,只喜欢那些旁门左道的歪理邪说,还经常自作主张,欺上瞒下,讨好皇帝。这些坏事他做了好几年了,就算古代那些失意、倒行逆施的人,恐怕也没有他这么过分!” 他还把安石私底下写的信拿出来,信里写着“别让皇上知道”之类的话。皇帝把信给安石看,安石死活不承认,回去问王雱,王雱就把实情说了,安石就责怪王雱。王雱气得不行,结果得了疽病死了。安石就狠狠地惩罚了邓绾,把“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这些罪状给抹掉了,结果他和练亨甫都因此受到了处罚。邓绾一开始是靠着巴结安石才当上官的,后来安石和吕惠卿闹翻了,邓绾就拼了命地帮着攻击吕惠卿。皇上本来就有点讨厌安石的做法,邓绾害怕失势,就多次在皇上面前为安石说话,说话一点都不顾忌;练亨甫为人阴险狡诈,巴结王雱往上爬,结果到最后都被罢官了。
安石第二次当宰相的时候,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等儿子王雱死了以后,更是悲伤得不行,极力请求辞去一切职务。皇上更加厌烦他了,就把他罢免了,让他去当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第二年,又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他多次请求还政,把宰相的印信交回去。元丰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来又升官,改封荆国公。哲宗皇帝即位后,又加封他为司空。
元祐元年,安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绍圣年间,追谥为“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三年,又让他在文宣王庙享祭,列在颜回、孟子的后面,追封为舒王。到了钦宗年间,杨时上奏反对,皇帝下令停止了这种做法。高宗皇帝采纳了赵鼎、吕聪的问言,取消了他配享宗庙的资格,也削去了他的王爵。
一开始,王安石给《诗经》、《尚书》、《周礼》做注释,注释完成后,就颁发给学校,全国都称之为“新义”。他晚年住在金陵,又写了《字说》,里面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他的学说影响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当时读书人,没有一个敢不学习他的学说,主考官完全用他的学说来考取士子,士子们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前的儒家注释,全部都被废弃不用了。他还把《春秋》从学校的课程中取消,甚至戏称它为“断烂朝报”。
王安石没当官之前,名声就响遍了京城。他为人不好奢华享受,生活非常节俭,有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很多人夸他贤能。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种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之徒的。”他还写了《辩奸论》来讽刺他,说王衍和卢杞合体成了一个人。
王安石性格强硬固执,遇到事情从来不会妥协,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认准了的事情就绝不改变。到了要推行变法的时候,朝中大臣们激烈反对,王安石就用经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起来往往能说几百字,别人根本辩不过他。更过分的是,他还说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话。他罢黜了朝中内外很多有经验的老臣,大量启用自己门下那些聪明伶俐的年轻人。后来,因为旱灾被罢官,后来又重新当了宰相,一年多后再次被罢免,神宗皇帝在位期间再也没有召他回来,一共八年时间。他的儿子叫王雱。
王雱字元泽。为人性格强悍,阴险刻薄,什么都不顾忌。他天资聪颖,还没成年,就已经写了数万字的书。十三岁的时候,他读到秦朝士兵描述洮河地区情况的记载,感叹道:“这里是可以征服并占有的地方。如果让西夏占领了这里,那我们的敌人就会强大,边患也会扩大。”后来王韶开拓熙河地区,王安石大力支持他的意见,这大概就是预兆吧。王雱后来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旌德尉。
苏辙他啊,那可是个傲气十足的人,眼高于顶,看不上那些小官小职。他写了三十多篇策论,里面全是关于天下大事的精辟见解,还写了《老子训传》和《佛书义解》,加起来有好几万字呢。当时王安石当政,执政好些年了,苏辙也想参与其中,就跟他爹商量:“虽然不能直接参与王安石的政事,但去经筵当个说书的应该没问题吧。”
王安石这个人,想让皇帝知道苏辙,然后自己再启用他。于是,他就把苏辙写的策论和《道德经》注解刻成木板,拿到市面上卖,这样消息就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邓绾和曾布又极力推荐苏辙,皇帝就召见了他,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在崇政殿讲书。宋神宗皇帝好几次都留苏辙下来聊天,还下诏让他撰写《诗经》和《尚书》的义疏。书写完后,苏辙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书写完成后,他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但因为生病就辞官不做了。
王安石改革政事,苏辙实际上是他的重要推手。苏辙经常夸商鞅是英雄人物,说如果不杀掉反对改革的人,新法就推行不下去。有一次,王安石跟程颢谈话,苏辙光着脚,头发蓬乱,还穿着他媳妇的帽子跑出来,问他爹到底在谈什么。他爹说:“因为新法总有人反对,所以跟程颢先生商量呢。”苏辙就大声说:“把韩琦、富弼的头砍了挂在菜市口,新法就能推行了!”王安石一听,赶紧说:“孩子,你错了!”苏辙去世的时候才三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左谏议大夫的官职。
唐坰这个人,是靠他爹的关系才当上官的。熙宁年间初期,他上书说:“秦二世被赵高控制,是因为他软弱,而不是因为他强大。”宋神宗很高兴,觉得他说得对。他还说:“青苗法推行不下去,应该把像韩琦这样的反对大臣杀掉几个。”王安石特别喜欢唐坰这种人,推荐他去面见皇帝,赐他进士出身,让他当崇文校书郎。皇帝觉得他这个人不行,就把他调到钱塘县当县令。王安石想留住他,就让邓绾推荐他当御史,于是他就做了太子中允。几个月后,王安石想提拔他当谏官,但又觉得他轻率,担心他会背叛自己,另立名声,所以就没让他当谏官,让他以本官的身份兼任同知谏院,这可是破例了。
苏轼这小子,看不惯王安石,就写了二十多份奏章,全是批评时政的,结果皇上一个都没批。 后来,趁着百官朝见皇帝的日子,苏轼直接跪在宫门口求见,要当面跟皇上说话。皇上说改天再说,苏轼死活不起,最后皇上没办法,只好让他进宫。
苏轼到了皇上跟前,直接说:“我奏章里说的都是那些大臣违法乱纪的事儿,请皇上您听我细细道来!” 然后,他就把奏章打开,指着王安石说:“王安石你赶紧过来,听听这奏章!” 王安石磨磨蹭蹭的,苏轼就大声呵斥道:“在皇上面前你都敢这样,在外面还了得!” 王安石这才吓得赶紧走过去。
苏轼就开始大声念奏章,足足有六十条罪状! 大概意思就是说:“王安石专权跋扈,曾布他们跟王安石狼狈为奸,整个天下都只怕王安石,都忘了皇上您才是老大!文彦博、冯京明明知道这些事,却不敢吭声;王珪更是巴结王安石,跟个奴才似的!” 念到王珪的时候,苏轼还特意瞪了他一眼,王珪羞愧得赶紧低下头。 “元绛、薛向、陈绎,都被王安石呼来喝去,跟家奴一样;张琥、李定是王安石的爪牙,张商英那个御史台官员更是王安石的走狗! 那些跟王安石对着干的,就算再有本事,也被说成是废物;那些巴结王安石的,就算再没本事,也被说成是人才!” 苏轼甚至把王安石比作李林甫、卢杞那样的奸臣!
皇上几次想打断他,苏轼却激动得不行,一点也不害怕,一口气读完了。 读完后,苏轼就下殿磕头告退了。 当时在场的官员和侍卫们,一个个都吓得脸色发白,王安石更是赶紧请求皇上把苏轼处理了。 结果,宫门官吏说苏轼扰乱朝纲,就把他贬到潮州当个小官——别驾。 邓绾还替苏轼求情,还自己检讨说举荐苏轼是自己的错。 王安石却说:“苏轼这人本来就疯疯癫癫的,不用太在意。” 后来,苏轼又调到广州当个管仓库的,最后又调到吉州管酒税,最后就在那里去世了。
话说啊,朱熹曾经评价王安石说:“王安石凭借文章和品德名扬天下,尤其以道德和经济为己任。受到神宗皇帝的重用,做到宰相的位置,当时大家都期待他能有所作为,差不多能恢复二帝三王时代的盛世。结果王安石却一心只想着钱财、兵力、武器,启用奸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行事急躁强硬,弄得天下人都人心惶惶,失去了安居乐业的心思。最终奸臣当道,祸害遍及全国,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这可是天下人的共识啊。
以前神宗皇帝想任命宰相,就问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做翰林学士还算绰绰有余,但做辅弼大臣就不合适了。”神宗没听,还是任命了王安石当宰相。唉!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啊!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他很早就考中了进士,后来跟着河东的唐介做事。熙宁年间,鄜延路(今陕西延安一带)的城啰兀(地名)发生战乱,河东地区征发四万老百姓运送军粮,宣抚使韩绛下令让王安礼协助。当时主帅吕公弼也打算这么做。王安礼却反对说:“老百姓没经过军事训练,现在把他们驱赶到那么远的地方,要是不被敌人打败,也会冻饿而死,应该赶紧把他们送回去。”吕公弼采纳了他的建议,老百姓得以回家,而其他路上的军队遭遇敌人,却全军覆没。吕公弼握着王安礼的手说:“四万人的性命啊,这可不是偶然的啊!你真是有阴德啊,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功德。”
一开始,绛州那边上报的功劳赏赐,很多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安礼的上司公弼把这事儿上报朝廷了。皇上就让河东地区重新核实功劳,公弼准备亲自去办理这件事。安礼就说:“宣抚使有宰相的权力,可以便宜行事,要是封赏方面出了点问题,别人还能说几句。您是藩臣,却要去河东汇报功劳,这不太合适吧?”公弼一听,赶紧就放弃了。然后安礼被推荐到朝廷,宋神宗召见了他,想立刻重用他。当时王安石当政,安礼推辞了,只接受了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的职位。
后来有一天,神宗召见安礼,还让他坐下。有官员说八品官没资格赐座,皇上就特别吩咐让他坐下。之后安礼升任直集贤院,又外放出任润州、湖州知州,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开封府判官。有一次,他和开封府尹一起给皇上汇报工作,汇报完之后,皇上单独留下了安礼,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皇上对安礼的意见很重视。之后,安礼又升任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情况非常危急,没人敢为他求情。安礼却很平静地说:“自古以来,宽宏大量的君主,不会因为言语治罪。苏轼因为才华而自负,觉得官位唾手可得,可是现实却不如意,心里肯定会有怨气。现在把他治罪,恐怕后世会说陛下不能容人。”皇上说:“朕本来就没打算重罚他,就由你替他求情吧。你赶紧走吧,别声张,苏轼现在正怨恨很多人,怕有人借此来害你。”李定、张璪都劝安礼别管这事儿,安礼没理他们,因此苏轼的罪责才得以减轻。
安礼后来升任知制诰。 有一天,彗星出现了,皇上就下令让大臣们直言进谏。安礼上了一道奏疏,原文如下:
“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陛下有仁民爱物之心,而泽不下究,意者左右大臣不均不直,谓忠者为不忠,不贤者为贤,乘权射利者,用力殚于沟瘠,取利究于园夫,足以干阴阳而召星变。愿察亲近之行,杜邪枉之门。至于祈禳小数,贬损旧章,恐非所以应天者。”
皇上看了奏疏后多次赞叹,并对安礼说:“王珪想让你把奏疏的内容具体列出来,我曾经说过,不应该压制别人的意见,把自己封闭起来。现在就像用一根手指遮住眼睛,即使泰山、华山就在眼前也看不见,近臣蒙蔽了君主,跟这有什么区别呢?你应该更加自信。”
安礼当上开封府尹的时候,办事雷厉风行,效率极高。之前积压下来的案件,很多都没能查清真相,甚至还有好几万人等着审判。安礼上任后迅速处理,不到三个月,开封府三个监狱和附近十九个县的囚犯都放空了!府衙门口贴出告示,辽国的使臣路过看见了,都惊叹不已,连连称赞。皇帝听说后非常高兴,说:“以前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巧妙地化解了由余的阴谋,现在安礼勤于政务,连邻国都震惊了,真是古人也不逊色啊!”于是破格提拔了他。
皇帝曾经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京城附近有很多坟墓,所以不利于皇室子嗣的繁衍,于是下令把这些坟墓都迁走,要迁走的人数多达几十万,百姓都非常恐慌。安礼劝谏道:“周文王卜算天下,统治三十年,他的政绩首先是掩埋尸体,安葬死者,我可没听说过为了皇室子嗣而迁走百姓坟墓的。”皇帝听了很受感动,就取消了这个命令。
有人连续匿名举报很多人谋反,牵涉到了一百多户人家。皇帝把这事交给安礼处理,说:“赶紧查清楚!”安礼仔细查看举报信,发现内容都差不多,最后一封信里多加了三个人,其中有个姓薛的。安礼一拍大腿:“我找到凶手了!”他立刻传唤薛某,问他:“你有没有跟谁结过仇?”薛某说,曾经有人拿着笔来卖给他,被他拒绝了,对方很不高兴地走了,好像心里很不服气。安礼马上派人去抓捕,果然就是薛某干的。安礼把薛某斩首示众,没有冤枉一个人,整个京城都把他当作神一样敬仰。
皇室宗亲令騑用几十万钱买了个妾,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她赶走了,然后到府衙告状,要找元直讨回钱。安礼见了那个妾,发现她的脸被烧伤了,就上奏说:“这个妾之所以值几十万钱,是因为她长得漂亮。现在她的脸被烧伤了,就卖不出去了,这跟古代的炮烙之刑有什么区别?请陛下不要追究她的价钱,但要严厉处罚令騑,以儆效尤。”皇帝同意了,并且还削减了令騑的俸禄。
后宫造的油纸,三年内损坏的可以按原价赔偿。可是才一年,就有一些油纸坏了,宫里的宦官气势汹汹地跑到府衙,要求按照约定赔偿。安礼说:“这油纸坏了,难道不是因为存放的地方不好,受了风吹雨淋吗?如果这样都能赔偿,那老百姓以后就别想讨回公道了,这约定根本就不能执行!”最终,安礼没有追究赔偿。从此以后,皇室宗亲和宫里的宦官都对他敬畏三分。
公元1081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设立了执政官,苏轼被任命为中大夫、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任左丞。当时宋军讨伐西夏,泾原路转运使梁同上奏说:“转运使叶康直送来的米粮质量很差,根本不能吃!”皇帝一听勃然大怒,说:“花大价钱从远处运送粮食,结果却不能用,白白浪费了百姓的力气,叶康直该杀头!” 安石却说:“这只是梁同的一面之词,未必属实,应该调查清楚。”于是,皇帝派判官张大宁与梁同一起核实情况,同时把叶康直先抓起来等候发落。结果查明,米粮可用的大约有八九成,皇帝这才消气,赦免了叶康直。
接下来,西夏战事进展不顺利,李宪又想再次出兵。皇帝就此事询问辅臣,王珪说:“以前之所以打仗打不好,是因为军需不足,现在朝廷拨款500万缗钱,足够供应军队了。”安石却不同意,他说:“钱钞不能直接吃,必须换成钱,钱还要换成粮食草料。现在距离出征只有两个月时间,怎么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妥当?”皇帝说:“李宪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宦官都能做到这样,你们这些大臣难道就没有想法吗?唐朝平定淮西,只有裴度才能和皇帝的想法一致,现在竟然不是靠朝廷大臣,而是靠宦官来出谋划策,朕觉得很丢脸!” 安石反驳道:“淮西只有三个州,有裴度出谋划策,有李光颜、李愬这样的名将,却仍然需要动用全国的兵力,耗费数年才平定。现在西夏的强大远非淮西可比,李宪的才能也远不如裴度,将领们也无法与李光颜、李愬相比,我担心无法达到您的期望。” 皇帝听了安石的话,终于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后来,皇帝想要罢免李宪的节度使职务,安石又认为这样做不可取。
御史中丞舒亶上奏弹劾执政大臣,还说:“尚书省不设立案卷目录,有旨意要查处官员的罪责。”安石请求取来御史台的案卷作为样本,然后和省里的官员一起,把舒亶其他的事情也列举出来,最终导致舒亶被罢免。徐禧在议论边境战事时,安石说:“徐禧这个人志向很大,但才能不足,一定会误国的。”后来永乐军战败的消息传来,皇帝说:“安石总是劝我不要轻易用兵,少判刑,原来是这样啊!”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弹劾他的过失,把他贬到江宁府当端明殿学士,张汝贤自己也被罢官了。宋哲宗元祐年间,他又升任资政殿学士,先后在扬州、青州、蔡州三个州担任地方官。后来又被御史弹劾,丢了学士的官职,被贬到舒州。到了宋哲宗绍圣年间,他重新上任,担任永兴军知府。两年后,又担任太原府知府。他那时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只能躺在帐篷里处理政务,下属们都不敢欺瞒他。最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王安石为人风度翩翩,议论清晰明辨,总是把自己当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为人处事比较粗疏,不太注意细节,所以经常因为说话不谨慎而惹麻烦。
王安国,字平甫,是王安石的弟弟。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没有专门拜师学习,文章却写得自然流畅。十二岁的时候,他就拿出了自己写的几十篇诗歌、铭文、议论文和赋,文章语句都十分精炼,一下子就名扬天下,文人士大夫们都赞不绝口。他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几次参加进士考试,又参加了茂材异等考试,主考官认为他提交的序言最好,但是因为母亲去世,他没参加考试,在母亲墓旁守孝三年。
话说熙宁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韩绛推荐了安国(苏辙)的才能和品德,皇上召见他考试,结果安国考试及格,被授予西京国子监教授的职位。任期满了之后,安国来到京城,皇上因为和王安石的关系,特地让他回答问题。皇上问:“你的学问通晓古今,你觉得汉文帝算得上什么样的君主?”安国回答说:“自三代之后,再也没有像汉文帝这样的君主了。”皇上接着说:“只是可惜他的才能不足以制定新的法令制度啊。”安国回答道:“文帝从代地回来,进入未央宫,平定变乱只在顷刻之间,恐怕没有才能的人是做不到的。至于采纳贾谊的建议,对待群臣有节制,专心致志地用道德教化百姓,全国上下兴起礼义之风,几乎到了可以废除刑罚的地步,这足以证明文帝的才能更胜一筹啊!”
皇上又问:“王猛辅佐苻坚,凭借小小的国家就能让命令得到执行,而朕拥有整个天下,却不能让所有人都服从,这是为什么呢?”安国回答说:“王猛教苻坚用严酷的刑法杀人,导致秦朝的江山都没能传下去,现在那些刻薄的小人,一定会用这种方法来迷惑陛下。我希望陛下能够专心效法尧、舜、三代的统治方法,那么天下人怎么会不服从呢?”皇上又问:“你哥哥(苏轼)执政,外面的人是怎么评价他的?”安国回答说:“人们遗憾的是他识人不明,而且敛财太急了。”皇上听了之后默然不悦,从此再也没有给安国什么恩宠,只让他担任崇文院校书郎,后来又改任秘阁校理。安国多次因为新法而力劝王安石,还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哥哥,并且非常痛恨吕惠卿的奸诈行为。
早些时候,安国在西京做教授的时候,有点沉溺于声色享乐,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写信告诫他说:“应该戒除那些靡靡之音。”安国回信说:“我也希望兄长远离那些奸佞小人。”吕惠卿因此记恨上了安国。等到王安石罢相后,吕惠卿就借郑侠的事情陷害安国,安国因此被罢官,遣返回乡。皇上还下诏书告知王安石此事,王安石见到使者后哭了起来。后来,皇上又恢复了安国的官职,但是诏书还没来得及下达,安国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七岁。“论曰:安石厌恶苏轼而安礼却救了他,亲近惠卿而安国却因此受损,人们不因此责怪苏轼的两个弟弟,只认为这是他们各自的命运罢了。安礼为政,还是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的。安国英年早逝,所以没有机会施展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