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用,字用之,是河北赵州宁晋人。他爸爸是谏官,曹利用自己也考中了明经,当上了右补阙,后来因为军事才能被调到崇仪使这个职位。曹利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辩论,为人慷慨,很有志气。他爸爸去世后,曹利用被任命为殿前承旨,后来又升任右班殿直,最后调到鄜延路做走马承受公事,相当于一个跑腿的官。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河北,宋真宗皇帝亲自跑到澶州指挥作战,还射杀了契丹大将挞览。契丹军想撤兵,就派王继忠来议和,需要选一个合适的人去跟契丹人谈判。这时候曹利用正好在行在(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办事,枢密院觉得曹利用合适,就推荐了他。皇帝说:“这是件大事,不能随便用人。”第二天,枢密使王继英又推荐了曹利用,于是曹利用被任命为阁门祗候、崇仪副使,带着皇帝的书信去契丹军营谈判。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跑到咱们这儿来,要不就是想抢地盘,要不就是想敲诈勒索。关南地区早就属于咱们中国了,不能答应他们;汉朝用玉帛贿赂匈奴单于,是有先例的。”曹利用很生气,脸色都不好了,回答说:“如果他们胡乱提要求,我宁死不回!”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了。

曹利用马不停蹄地赶到契丹军营,耶律隆绪的母亲看到曹利用的车驾,车上还放着横板和食物,就邀请曹利用吃饭。契丹的官员们都毕恭毕敬地坐在一旁。吃完饭后,契丹人果然提到了关南地区,曹利用坚决拒绝了。契丹人派大臣韩杞来传达他们的要求,曹利用又再次跟契丹人谈判。契丹的太后说:“晋朝把关南地区给了我们契丹,周世宗又抢走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们。”曹利用说:“晋朝把地给了契丹,周朝又抢了回去,我们宋朝并不知道这事儿。如果他们每年要些金银财帛来补充军费,我还不确定皇帝同不同意呢,更别说割地了,这个要求我根本不敢向皇上汇报。”这时,契丹的政事舍人高正始突然站出来说:“我们带兵来打仗,是为了收复失地。如果只得到些金银财帛就回去,那我们岂不是要让全国人民耻笑?”曹利用说:“你为什么不替契丹好好想想呢?如果契丹采纳你的意见,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冲突,没完没了的打仗,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契丹人觉得无法强迫曹利用,于是和谈最终达成协议,曹利用带着和约书回到了宋朝。他被提升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在京城赐予府邸。后来契丹派使者来朝拜,朝廷就派曹利用去迎接他们。

听说宜州的刘永规对下属特别狠,手下的军校们趁着大家都很不满,把他杀了,然后占领了柳城县,包围了象州,还分兵去抢劫广州,整个岭南都乱成一锅粥了。皇上对大臣们说:“以前司天监占卜说要打仗,我就担心边疆的将领不合适,会引发边境冲突,现在果然应验了。曹利用懂军事战略,而且对工作很尽心,就让他去当广南安抚使吧!”

曹利用到了岭南,在武仙县碰上了贼寇。这些贼兵装备精良,盾牌结实,盔甲也很厉害,普通的箭矢根本射不穿。曹利用就让士兵们拿着大斧头和长刀去砍破他们的盾牌,最后把贼寇的头砍下来示众。岭南平定后,曹利用升官了,当上了引进使。后来又当过客省使、嘉州防御使,最后被派去当鄜延路总管。大中祥符七年,他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后来又加封宣徽北院使、同知院事,然后升任知院事,最后当上了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曹利用当官时间长了,有点骄傲自满,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天禧二年,大臣丁谓和李迪在皇上面前争吵,李迪指责丁谓奸邪,还说曹利用和丁谓是一伙的。曹利用说:“论写文章讨好皇上,我比不上李迪;论冒着生命危险去对付难以捉摸的敌人,李迪就比不上我了!”结果李迪因此被免职,而曹利用则被授予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的职位,还被任命为会灵观使,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仆射。

乾兴年间初期,曹利用又升任左仆射兼侍中、武宁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皇上还下令给他每年发放一万贯的公使钱,就像当年给曹彬一样。契丹使者萧从顺很嚣张跋扈,他假装生病,赖在馆驿里不走,也不按时办事。朝廷派人去慰问他,双方在路上相遇。曹利用建议干脆把他们都打发走,萧从顺这才离开了。

给吕夷简加了个司空的头衔。以前规定,枢密使虽然兼任三司使、侍中和尚书令这些要职,但在朝堂上排位还是要比宰相低。在乾兴年间,王曾从次相的位置升任会灵观使,吕夷简则由枢密使升任景灵宫使。当时宫观使的地位比较重要,皇帝下令让吕夷简的排位在王曾之上,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没过多久,王曾又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和玉清昭应宫使,准备向皇帝辞谢,可吕夷简还是想把自己的排位放在王曾之上,负责仪仗的阁门官员不敢做主。皇帝和太后在承明殿坐了很久,才派人催促安排朝班,阁门官员吓得不知所措,王曾大声对官员说:“就奏报宰臣王曾等人前来谢恩。”朝班的顺序最终确定下来,但吕夷简心里很不舒服。皇帝让他的同僚去安慰他,还下令宰相和枢密使的排位按照旧例执行,可吕夷简更加骄横,排位居然还在次相张知白之上。不久,皇帝把张旻从河阳召来,任命他为枢密使,吕夷简怀疑皇帝要取代自己,这才开始后悔害怕起来。

一开始,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宫里的宦官和权贵们有点儿互相倾轧,谁得势谁就兴风作浪。吕夷简凭借自己祖上是功臣的背景,对此不屑一顾。凡是宫里私下恩赐的事,他都坚决反对,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太后对他既敬畏又忌惮,称呼他为“侍中”,连名字都不直呼。吕夷简在太后面前奏事的时候,有时会用手指甲敲打腰带上的环扣,旁边的人会指着这事儿告诉太后:“吕夷简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哪敢这样啊?”太后就点点头表示认同。吕夷简屡次奏请阻止宫里的私下恩赐,虽然也有不得不答应的时候,但人们都猜到了他的心思。有人就骗太后说:“那些得到私下恩赐的人,吕夷简都不肯帮忙,现在吕夷简家里的老妈子暗中答应了我的请求,这事儿一定能成!”太后就照办了,结果发现是假的,太后开始怀疑吕夷简私下收受贿赂,对他很生气。

内侍罗崇勋得罪了太后,太后就派利用去训斥他。利用把罗崇勋的帽子都给摘了,狠狠地骂了他一顿,罗崇勋心里恨透了利用。后来,罗崇勋的侄子罗汭当上了赵州兵马监押,赵州有个老百姓叫赵德崇,跑到京城告罗汭的状,说他干了不少坏事。奏章递上去后,罗崇勋主动请缨去调查,结果把罗汭的罪行查了个底朝天。罗汭因为喝醉了酒,穿着黄色的衣服,还让人喊万岁,最后被杖毙了。

罗汭的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利用就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务,改任兼侍中判邓州。等罗汭被处死后,利用又被贬为左千牛卫将军、知随州。后来又因为私自挪用景灵宫的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发配到房州安置,还派内侍杨怀敏押送他;他的儿子们都被撸掉了两个官职,赏赐的房子也被没收,家产也被抄没,他的亲属十几个也被罢官。很多宦官都讨厌利用,到了襄阳驿的时候,杨怀敏不肯继续押送,用话逼他,利用一向刚烈,就自杀了,对外宣称是暴卒。

后来,利用的家属请求让他葬在邓州,皇帝很同情,就答应了,还让他的儿子罗渊在邓州管税务。明道二年,追复利用节度兼侍中的官职,后来又追赠太傅,还恢复了他儿子的官职,赐谥号为“襄悼”,还让学士赵概写了神道碑,皇帝亲自题写碑额为“旌功之碑”,并下令归还他被没收的财产。

利用这个人性格强悍,不太通情达理,喜欢蛮干,靠运气往上爬,但他的一些亲戚朋友却因为和他沾亲带故而得到提拔,所以最终招致了祸患。但是他在朝廷上忠心耿耿,始终保持节操,从不屈服,他的死并非罪有应得,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

孙继邺,字元嗣,祖籍金陵。他爷爷孙谦,在李升手下当长剑都指挥使,南征福建时,援军没到,战死了。他父亲孙承睿,当时是个小校,因为将领没有按时到达战场,导致他父亲战死,于是孙承睿就刺杀了那个将领,然后逃跑了,在淮河、长江流域一带辗转流亡。过了很久,他来到京城,写了一篇策论献给太宗皇帝,被授予左班殿直的官职,最后做到左藏库使。

一开始,继邺在邺城当差,后来被派去涔阳负责酒税的监管。碰巧宜州的陈进造反了,曹利用看中了他,让他跟着自己去打仗,当先锋部队,结果在象州的大乌岭打败了叛军。因为立了功,他升职了,当上了左侍禁和端州兵马监押。 之后他又被调到秦州永宁砦,负责管理洛门的城防建设,后来又改任西头供奉官。 晁迥推荐他当了阁门祗候,他还给皇上出了十多条关于军事策略的建议。 接着,曹玮又推荐了他,让他当了鄜延路兵马都监,后来又调任环州知州,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崇仪副使。

后来修筑洪德砦的时候,他和总兵官因为事情意见不合,被降职为冀州兵马都监,后来又起复,当了保安军知军,之后又调到泾州。他还出使过契丹。 枢密使曹利用想重用他,但是继邺心里清楚曹利用权势太大,怕惹祸上身,就多次以生病为由推辞。最后,他被授予左龙武军统军,然后就退休了。 曹利用被贬官后,继邺又被起复,重新当上了崇仪副使,后来又升任供备库使、石州知州,之后又调到保州,还兼任了恩州刺史和雄州知州。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西上阁门使,接着又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和端州防御使。 后来他又被外派,当了环庆路副都总管,途中改任泾原路,还兼任渭州知州。 他上书建议说:“萧关的旧路,前面扼守着大川,水草丰美,是敌人骑兵经常出入的地方。如果能安抚好羌族,给他们赏赐,并且控制住他们的首领,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屏障,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西面的敌人了。” 最后他当上了步军都虞侯,后来又调到真定路,最终在那里去世了。

张耆,字元弼,是开封人。他十一岁的时候就在真宗皇帝当藩王的时候就在他府上当差,真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授予西头供奉官。 有一次他和石知颙一起在御花园射箭,连续几次都射中了靶心,因此被提升为供备库副使,还兼管御器械。

宋朝咸平年间,契丹入侵边境,王继耆凭借军功升迁,先后担任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边境战事还没结束,他又被调到镇州行营担任钤辖,后来又调到定州。 契丹军队包围了望都,王继耆和众将领从山间小路前去救援,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城池已经被攻破了。王继耆和敌人展开激战,身中数刀,却杀死了契丹的一名主将。第二天拂晓,战斗再次打响,结果王继忠被契丹俘虏了。王继耆回到朝廷后,就说:“老天爷总是眷顾先下手为强的人啊!我们应该立刻组织大军反击!” 他还建议皇帝趁势出兵,收复失地。皇帝把这事儿问了问大臣们,大臣们都觉得不行。于是,王继耆又升任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

第二年,契丹军队再次入侵,皇帝想要御驾亲征。王继耆上奏十多条关于边防的建议,里面大多是关于如何稳扎稳打,以及如何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策略。皇帝召见了他,说:“你以前建议过北伐,结果契丹入侵的时间,和你当初建议出兵的时间竟然差不多,真后悔当初没听你的。现在澶州需要一个能干的守将,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你有什么想法?”王继耆请求前往澶州。皇帝很高兴,任命他为驾前西面钤辖,让他去澶州侦察契丹军队的动静。王继耆立刻骑马前往,后来又改任东面排阵钤辖。

战事平息后,曹州有个叫赵谏的人诬告王继耆受贿,并为他人谋求礼部官职,结果王继耆被贬为供备库使、潞州都监。过了很久,事情才逐渐查明,王继耆的官职才恢复,担任管勾皇城司。皇帝知道王继耆长期在河东地区任职,熟悉边境情况,于是召见他到宣和阁,询问边境的地形险要情况。王继耆就说:“云州、应州、蔚州、朔州这四个州郡,经常有人用公文往来于并州、代州之间,这可不是为了探查边境虚实那么简单,他们是想熟悉道路。应该秘密通知代州,凡是从云州、应州、蔚州来的,要让他们走大石谷这条路;凡是从朔州来的,要让他们走土墱这条路;其他的小路都要封锁起来,以示险要。”

景德年间,战争结束后,王继耆与曹璨、李神祐、岑保正一起清查军队名册,建议裁汰掉那些体弱多病的士兵。之后,他又升任英州防御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

皇上派他去东封,后来又升迁为绛州防御使、殿前都虞侯。那时候要修建玉清宫,他上奏说耗费国家财力太大,这不是顺应天意的做法。之后他又升迁为相州观察使、马军副都指挥使。他参加了汾阴的祭祀活动,被授予威塞军节度使,之后又升任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卸任后,他被任命为河阳判官。父母去世后,他服丧期间被起复,调任武宁军节度使,被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他一路升迁,先后担任镇安军、淮南节度使、判寿州。朝廷派中书舍人张师德去宣读圣旨。不久就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会灵观使。

他原名旻,到这个时候才上表改名为耆。之后又加封尚书左仆射,先后担任河阳、泰宁、山南东道、昭德军节度使,之后又加兼侍中,被封为邓国公。章献太后去世后,他以左仆射、护国军节度使的身份出任许州判官,之后又管辖襄、邓、孟、许、陈、寿六州,被封为徐国公。

这个人做事很谨慎,很有计谋,宋真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曾经命令他学习《论语》《左氏春秋》,后来又赐给他《宸戒》二十条以及《圣政记》《册府元龟》,所以他对史书和术数都比较了解,他讲到天文历法方面的事情,往往很准确。章献太后年轻的时候曾经寄居在他家,他侍奉太后非常恭敬。等到太后参与朝政后,对他的宠信就更加厚重了,赐给他尚书省西边的一座宅邸,足足有七百间房屋,他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长达四十年。他家里建有曲折回廊,里面堆满了各种货物,他和家里的丫鬟们做买卖。要是有人生病了,他亲自诊脉开药,给她们治病,却不要钱。他到各地任职,当地百姓都觉得他比较麻烦。但是他对儿子管教很严,每天只允许见儿子一次,见面之后就让儿子到外舍去住,人们也因此对他多有称赞。最后他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兼侍中,谥号荣僖。

他一共生了二十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庆历年间担任贝州知州,当时妖人王则造反,这个儿子没能战死,还跟王则商议礼仪之事,最后被杀;另一个儿子,因为和丫鬟合谋杀害了他的妻子,被处以极刑;还有一个儿子,担任团练使;还有一个儿子,担任客省使、枢密都承旨。

说简翁,他老爸是位高官,简翁自己也一路升迁,做到引进使,还管着冀州、邢州等好几个州府的事儿。有一次贝州叛乱,简翁带兵第一个赶到,还顺利拿下了他们的水门。他哥哥也当过官,管着洪州的盐务。后来简翁又当上了河北边境的安抚副使。他提议把边境的士兵调到内地,这样可以降低粮食的运输成本,每个州每年都定个粮价,这样买卖粮食的人就赚不到暴利了;而且规定士兵家属的口粮要比士兵早一天发放,让士兵家属互相监督,谁家要是有人逃亡,全家都要受罚。这些措施他都正式立为法令了。之后他又调任成都利州路的钤辖和真定府路的总管。

他多次出使辽国,也做过接待辽国使臣的工作。辽国人曾经抱怨说,雄州不该禁止在界河捕鱼,也不该让白沟两属的百姓服役。简翁就说:“界河禁渔,是从咱们大宋太祖统和年间就开始的,相关的文件现在还留着呢!至于白沟,它本来是要上缴田赋给咱们大宋的,咱们太宗皇帝特地免除了,后来辽国才在那里收税,所以才叫‘两属’,难道咱们大宋的百姓不应该服役吗?”辽国人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后来,简翁被任命为均州防御使,兼任集禧观的提举,最后去世了。他有个弟弟叫利一。

他弟弟利一,字和叔,靠着祖上的荫庇做了供奉官,后来又当了光州都监。他还做过京东、淮南的刑狱提点,管过莫州、冀州,还做过河北边境安抚都监,兼任阁门通事舍人,以及广信军的知军。

有人密报说辽国和宋朝的元寇要来侵犯边境,利一在谯门摆下酒席,大摆宴席,结果元寇一听风声,带兵逃跑了。后来他又调任保州、雄州知州,一路升迁,做到西上阁门使、嘉州团练使。辽国人强迫两属的百姓当兵,百姓受不了这种苦,利一安抚了他们。当时有个大户人家举家南迁,结果有近两万人慕名而来。利一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还去质问涿州官吏,从此辽国再也不敢强迫百姓当兵了。

有个巡检叫赵用犯了罪,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并报告,被降职为卫州钤辖。很久以后,他又升任定州路钤辖,后来又升为马步军总管,之后又调任真定、大名府路。他先后做过代州、沧州、澶州、郑州、相州的知州,最终官至雄州团练使。

杨崇勋,字宝臣,是蓟州人。他爷爷杨守斌,给太祖皇帝当过龙捷指挥使。他爸爸杨全美,给太宗皇帝当过殿前指挥使。杨崇勋靠着他爸爸的关系,当上了东西班承旨,在东宫伺候真宗皇帝。皇帝曾经说过:“听说你很喜欢学习,我给你一些书。” 从那以后,杨崇勋对兵法和历朝兴衰的事情稍微懂了一些。

真宗皇帝登基后,杨崇勋升官了,先后当上了左侍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 后来雷有终平定了王均的叛乱,杨崇勋负责处理这件事,因为战功被提升为内殿崇班。 他步步高升,当上了西上阁门使、群牧都监,后来又升任副使,接着又当上了左卫大将军、恩州刺史,然后是枢密都承旨。没多久,他又升任提举枢密诸房、通进银台司事。 之后,他被任命为英州防御使,接着又当上了马军都虞侯,还兼任代州马步军副都总管,之后留任客省使,继续兼领群牧使。

真宗皇帝身体不好,很久都没上朝,寇准被罢免了。 当时,入内副都知周怀政想让真宗皇帝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太子,然后重新启用寇准。 周怀政曾经想和杨崇勋商量这件事,杨崇勋察觉到这是要变天,就把他告发了。 丁谓知道了这件事,半夜里去找曹利用商量,一起决定把周怀政拿下。第二天,周怀政就被杀了,杨崇勋被提拔为邓州观察使,但他没去上任,最后被任命为内客省使,兼领桂州观察使,还继续兼任群牧使。 以前,群牧使都是文官担任,杨崇勋却说:“马匹是战争的准备,即使现在太平无事,也不能忽视啊!”

仁宗皇帝登基后,杨崇勋被任命为彰德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陈州,后来又升任殿前都虞侯、真定府定州路副都总管、知定州,接着又升任马军副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振武军节度使,最后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 皇宫失火的时候,他还担任了修葺副使。 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镇南军、定武军、山南东道节度使。

章献皇后跟仁宗皇帝说,先帝最看重崇勋的功劳和为人可靠,可以委以重任,于是就把他提拔为枢密使。百官都去洪福院呈上章献皇后的册封文书,之后大家列队慰问,结果宰相张士逊去崇勋的园子喝酒,半天都没回来。御史中丞范讽就弹劾了他,张士逊和崇勋都被罢官了,崇勋被任命为同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判许州。第二天,又改任陈州。景祐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崇勋家人的事情出了纠纷,上告朝廷,结果崇勋又丢了同平章事的官职,被贬到寿州做知州,后来又调到亳州,最后又回到陈州。

契丹要撕毁盟约,朝廷要选将领去边境防备,崇勋主动请缨,又重新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判定州。后来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调到成德军,接着又调到郑州。因为他儿子宗诲受贿枉法,崇勋就以左卫上将军的职位告老还乡,后来又改任太子太保,最后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尉的官职,谥号恭密,后来又改成了恭毅。崇勋这个人啊,特别贪财吝啬,在军队里待了很久。真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崇勋每次觐见,都肆无忌惮地谈论朝中内外的事情,还喜欢背后中伤别人,所以大家都很怕他。他在藩镇的时候,曾经让士兵制作木偶戏人,涂上红白颜色,然后装船运到京城卖。

夏守恩,字君殊,是并州榆次人。他父亲夏遇,是武骑军校,跟契丹打仗的时候战死了,那时候夏守恩才六岁。后来夏守恩补任下班殿侍,在襄王宫里当差,慢慢升迁到西头供奉官。真宗皇帝即位后,夏守恩连升四级,做到北作坊使、普州刺史。真宗皇帝去澶州,夏守恩跟着去了,多次得到重用。后来又升任博州刺史,历任龙神卫、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泰州防御使。真宗皇帝身体不好,皇后开始参与政事,她让夏守恩统领亲兵,非常倚重他。夏守恩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又兼任安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管辖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的事务。

天圣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步军副都指挥使、威塞军节度使,还担任永定陵总管。后来雷允恭和邢中和在修建皇堂的时候,挖地打井,结果挖到一半全是水,土石各半,工人们都生病了,工程没法继续下去。守恩把这事儿禀报了皇帝,雷允恭他们俩就被处死了。 之后,他又被调到河阳三城,然后回到原来的镇守地,先后担任澶州、相州、曹州三州知州,还兼任代路马步军都总管,后来又历任天雄、泰宁、武宁节度使,最后当上了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

他走到哪儿都仗着皇帝宠信,骄横跋扈,胡作非为。他儿子元吉收受贿赂,买卖东西都不给钱。定州通判李参揭发了他们的罪行,皇帝就派侍御史赵及和大名府通判李钺一起审问,结果查实了,按律当判死刑,但是皇帝最后网开一面,饶了他一命,只是把他革职,发配到连州去管制,最后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守赟,字子美。一开始,他哥哥守恩在襄王王府当差,襄王问他兄弟几个的情况,守恩说守赟四岁就没了父亲,一直跟着他在王府里,没怎么好好抚养过他,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个弟弟。襄王听了很感动,当天就把守赟叫进宫里,因为觉得他年纪小,就让他住在宫外。两年后,襄王又把他叫进宫,还让自己的奶妈齐国夫人派人照顾他。

守赟长大后,学习很好,文墨通达。襄王当了太子后,守赟在他身边当差。襄王即位后,授予他右侍禁的职位。后来李继迁造反,皇帝派他去绥州、夏州附近侦察边境情况,后来又升迁为西头供奉官、寄班祗候。皇帝去大名的时候,他负责在皇帝前面骑马探路。康保裔跟叛军作战牺牲了,他的部下害怕受处罚,就谎称康保裔投降了叛军,皇帝就秘密派守赟去调查。守赟乔装打扮混进敌营,调查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回来后向皇帝如实禀报。皇帝下令抚恤康保裔的家属,还任命守赟为真定路走马承受公事。

皇帝去澶渊和汾阴祭祀的时候,守赟都负责在皇帝前面巡查,后来升迁为东绫锦副使。皇帝去亳州的时候,守赟负责修建行宫。他又升任崇仪使、提举仓草场。皇帝非常信任他,还派宦官去问他:“你想管军队吗?想当横行霸道的使臣吗?”守赟回答说:“臣能每天侍奉在陛下左右就已经很满足了。”不久,他又升任西上阁门使、提举诸司库务,后来又担任右千牛卫大将军、昭州刺史,最后官至枢密都承旨,还兼领三班院。

每次契丹使臣来,杨崇勋都轮流当他的馆伴副使,干了十多年。后来升任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又改任马军、并代州都总管。一步步升迁,做到步军、马军殿前副都指挥使,还当上了建武、镇东、保大军节度使。不久因为修缮皇宫有功,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又调任定国军节度使。

杨崇勋因为受贿被免职,杨守赟也因为镇海军节度使的职位被免去军职,回本镇去了。一年多以后,调任定州路都总管,然后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院事。杨守赟进宫面圣后,皇帝问起西线战事,杨守赟说:“平时边境小障的驻军不到一千人,如果敌人兵力强大,我们连自保都困难,哪还能主动出击呢?应该把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占据战略要地,伺机反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刘平、石元孙战败后,有人诬告他们投降了敌人。杨守赟详细分析,证明了他们的冤枉,还用康保裔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动请缨带兵去打仗。于是,他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还派御药院的张德明、黎用信拿着御剑跟随他。但是杨守赟为人懦弱胆小,缺乏战略眼光,并不受士兵们的拥戴。

不久,朝廷下令让他驻军河中,几个月后又调到鄜州驻扎。他的儿子杨随被任命为陕西缘边招讨副使。当时晏殊、宋绶担任枢密院正副使,又召杨守赟担任枢密院同知。杨随去世后,杨守赟请求辞官,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天平军节度使,判澶州,因为生病被调到相州。病稍微好些后,又担任真定府定州等路都总管,还没到任,又被调到高阳关,判瀛州。最后去世,追赠太尉,谥号忠僖。

杨随,字君正,很喜欢儒学,经常和士大夫交往。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茶酒班殿侍,后来升任右班殿直。仁宗在东宫时,杨随担任率府副率兼春坊谒者。仁宗即位后,杨随被任命为内殿承制、阁门祗候,一步步升迁到西上阁门使,然后外放担任天雄军兵马钤辖。因为母亲生病被召回朝廷,担任三班院,又升任四方馆使、营州刺史。后来外放知卫州,正式任命为韶州团练使。又调任邠州,升任泰州防御使。

西夏元昊造反的时候,随(随州人,名元亨)当上了鄜延路的副都总管。他本来叫元亨,跟元昊有点过节,所以就上奏朝廷改了名字。没多久,他又被调到环庆路,没过多久,又调回了鄜延路。

元昊写信,还送来锦袍和银带,扔到边境上,说是送给金明军的李士彬,并且想跟他一起叛变。有人捡到了这些东西,将领们都怀疑李士彬,只有随说:“这是敌人离间计啊!李士彬和羌族世代有仇,如果他真的跟元昊私下有约定,送礼来往,怎么可能让大家都知道呢?”于是,随就把李士彬叫来喝酒,好好安慰他。李士彬感动得哭了,过了几天,果然带兵打败了敌人,斩首获胜,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马匹,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后来,守赟(守赟是随的父亲)当上了枢密院的事务官,随被任命为耀州观察使、亳州知州。刘平、石元孙战败后,随又担任了河中府知府。守赟去陕西经略安抚,随留下来负责会灵观的事务。守赟回来后,随又当上了陕西副都总管,还兼任缘边招讨副使。皇帝说:“朝廷正把边防大事交给你,你不要因为你父亲在枢密院而有什么顾虑。”这时候随已经生病了,在陕州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昭信军节度使,谥号庄恪。随在边疆没有多少战功,但他为人谨慎,很少犯错。

史书评论说:“曹利用投身于险恶的环境,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契丹,使得河北七十多年没有战乱,他的功劳确实很大啊!岭南之战的胜利,难道也可以忽略吗?!可是他仗着功劳骄纵跋扈,灾祸的苗头已经出现却不自知,真是令人惋惜啊!耆、崇两位将军,以及夏州的两位功臣,都身居将相高位,却骄奢淫逸,贪婪吝啬,依仗私恩,违背舆论,这是君子所不屑为的。”

狄青,字汉臣,是山西汾州西河人,骑马射箭特别厉害。一开始他在宫里当骑兵,后来被选拔当了散直。宝元年间,西夏的赵元昊造反了,朝廷要选拔卫士去边境作战,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还被派到延州当指挥使。当时好多偏将都被敌人打败了,士兵们都很害怕,狄青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四年时间里,他前后打了大小二十五仗,身上中了八支箭。他攻破了金汤城,又夺取了宥州,还消灭了好多西夏的部落,烧毁了敌人的大量物资,缴获了大量的帐篷和俘虏。他还修建了桥子谷,并在几个重要的地方修建了堡垒,这些堡垒都卡住了敌人的要害。有一次在安远作战,狄青受了很重的伤,结果听说敌人又来了,他立刻爬起来,冲到战场上,大家争着跟着他冲锋陷阵。他上战场的时候头发披散着,戴着铜面具,冲进敌群里,敌人见了他都吓得四处逃散,没人敢挡他。

尹洙当时是经略判官,狄青去见他,尹洙跟他聊起军事,觉得狄青很厉害,就向经略使韩琦和范仲淹推荐说:“这个人是难得的将才啊!”韩琦和范仲淹见了一面狄青后,都觉得他很优秀,对他特别好。范仲淹还送给他《左氏春秋》,说:“当将军的如果不了解历史,那只是匹夫之勇罢了。”狄青认真读书,把从秦汉以来历代将帅的兵法都研究明白了,从此名气更大了。因为战功,他不断升迁,做到西上阁门副使,后来又当了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还被加封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

宋仁宗皇帝因为狄青屡立战功,想召见他,问问他的战略战术,结果正赶上西夏人攻打渭州,仁宗就让他画图来汇报战况。后来赵元昊向宋朝称臣,狄青被调到真定路当副都总管,之后又升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侯、眉州防御使,后来又升任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最后升任马军副都指挥使。

话说这位青将军,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才升官发财,那时候脸上还留着当兵时的脏污呢。皇帝曾经下令让他擦掉脸上的污垢,青将军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您是因为我的功劳提拔我,根本没看我的出身,我今天能有这份成就,全靠这脸上的泥巴啊!我想留着它激励军中将士,不敢遵从您的旨意。”后来他被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掌管延州,又升迁为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的蛮人侬智高造反,攻陷了邕州,接着又打败了沿江九个州,包围了广州,岭南地区一片混乱。杨畋等人负责安抚和管理蛮族事务,打了很久却没啥效果。朝廷又派孙沔、余靖去当安抚使讨伐贼寇,仁宗皇帝还是非常担心。青将军这时上书请求出征,第二天就进宫面见皇帝,自己主动请缨说:“我出身行伍,只有打仗才能报效国家。我希望得到几百个少数民族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军,抓住贼首带回京城!”皇帝被他这豪迈的气势所折服,立刻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平定广南盗贼,还在垂拱殿摆酒席为他饯行。当时侬智高又占据了邕州,青将军和孙沔、余靖的军队在宾州会合。

在此之前,蒋偕、张忠都因为轻敌而战死,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青将军告诫各位将领不要轻率地和敌人作战,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广西钤辖陈曙,在青将军还没到之前,就自作主张率领八千步兵去攻打敌人,结果在昆仑关大败,殿直袁用等人全都逃跑了。青将军说:“命令不统一,所以军队才会失败。”第二天早上,他在将领们面前,把陈曙叫起来,又把袁用等三十个人叫来,当着大家的面,一一指证他们的罪状,然后把他们拉出去斩首。孙沔、余靖面面相觑,非常吃惊,其他的将领个个都吓得浑身发抖。

好家伙,打完仗之后,潘美下令全军休息十天。派出去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敌人好像没啥动静,没打算马上进攻。第二天,潘美就整顿军队,骑兵部队日夜兼程,一天一夜就翻过了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开阵势。

敌人因为丢了险要的地形,全军出动跟咱们硬碰硬。咱们的前锋孙节跟敌人拼死搏斗,战死在山下。当时敌人的气势很猛,潘美手下的将领们都吓坏了,脸色都变了。潘美赶紧挥舞着白旗指挥骑兵,从敌人的两翼发起攻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把他们打得大败,追击了五十里,斩首数千级。敌人的头目黄师宓、侬建中、智高,还有那些伪官,一共死了五十七个,活捉了五百多人。智高趁着夜色放火烧城,逃跑了。

天亮后,潘美率领军队进入城内,缴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牲畜,还招抚了七千二百个曾经被敌人俘虏胁迫的老百姓,安慰他们,让他们安心回家。潘美把黄师宓等人的首级悬挂在邕州城下,然后把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城北建了个京观(古代用敌军尸首筑成的坟堆)。当时,在敌人的尸体中发现了一具穿着金龙袍的尸体,大家觉得智高可能已经死了,想赶紧把这个消息报告朝廷。潘美说:“谁知道是不是诈死呢?宁可让智高跑了,也不敢欺骗朝廷,说自己立了大功。”

一开始,潘美刚到邕州的时候,正好赶上瘴气弥漫,能见度很低。有人说,敌人的毒药流到了水里,喝了水的人很多都死了,潘美当时非常担心。有一天晚上,突然在寨子下面涌出一股泉水,水很甜,大家就用这泉水解渴了。

后来,潘美被升任为枢密副使,又升迁为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城后,皇上非常高兴,封他为枢密使,赏赐他在敦教坊的府邸,还提升了他儿子的官职。当初,潘美出发去打仗的时候,皇上一直很担心,说:“潘美威名远播,敌人一定会害怕他。派去协助他的人,必须是他信任的人;就连他吃喝拉撒睡,都要防着有人暗算他。”皇上还派人快马加鞭地给他送去警告。等到听到潘美已经打败了敌人,皇上立刻问宰相:“赶紧商量赏赐的事,时间长了,赏赐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

一开始,交趾(越南北部)表示愿意出兵帮忙讨伐智高,余靖认为他们靠不住,就先在邕州和钦州准备好了一万人的军粮,等着他们。朝廷下令拨给交趾三万贯钱作为军费,还答应如果平定了叛乱就重重赏赐他们。结果交趾军队到了之后,余靖上奏说:“李德政声称要派五万步兵和一千骑兵来支援,这根本不是真的。再说,借用外兵来平定内乱,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就因为一个智高就能在两广地区横行霸道,我们自己都拿他没办法,还要去借用蛮夷的军队?蛮夷贪婪而且不讲信用,借兵给他们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我们拿什么来对付他们呢?请求取消交趾的援兵。”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叛乱平定了,大家都佩服余靖的远见卓识。

余靖在枢密院四年,每次出征,士兵们都会指着他的名字互相夸耀。后来有人说余靖家里的狗长角了,而且家里经常发生一些怪事,建议把他外放以保平安,皇上没同意。嘉祐年间,京城发大水,余靖搬家到相国寺避水,行动却很谨慎,在宫殿里走动,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于是皇上就把他罢免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职务,让他去陈州做地方官。第二年二月,他胡须上长了毒疮,去世了。皇帝为他感到悲痛,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谥号为武襄。

余靖为人谨慎小心,很少说话,他做事总是仔细衡量时机,然后才行动。带兵打仗,他总是先整顿队伍,赏罚分明,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使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后退或抢先。所以他每次出征都能取得胜利。他还特别喜欢把功劳让给将佐。当初,他和孙沔一起打败了敌人,实际上主要的功劳是余靖的,但战事结束后,所有后续的善后工作,余靖都推给了孙沔,表现得好像自己并不在意似的。孙沔一开始佩服他的勇猛,后来又敬佩他的为人,最后感叹自己不如他。尹洙被贬官后死去了,余靖尽力帮助他的家人料理后事。他的儿子余谘和余咏都当上了阁门使,余咏还多次立下战功。

熙宁元年,神宗皇帝回顾近世的将帅,认为余靖出身行伍,却名扬天下,为人深沉,有谋略,而且能够谨慎小心地保全自己直到最后,非常感慨。于是下令把余靖的画像请进宫中,自己写了祭文,还派使者带着祭品去祭祀他的家庙。

张玉,字宝臣,是保定人。他一开始只是个六班散直,在狄青手下做事,负责修筑青涧、招安砦。有一次,遇到三万夏军来犯,敌军派铁骑来挑战,张玉一个人拿着铁简就冲出去跟人家单挑,结果把敌将的人头和战马都拿回来了!军队里都叫他张铁简。这事儿上报朝廷后,仁宗皇帝夸他:“真是个勇敢的将军啊!”然后就把他提拔为本路同巡检。

后来跟着狄青去征讨侬智高,到了归仁驿,敌人摆出三个锋利的阵势来阻击官军,咱们的军队有点儿后退,张玉带头率领右厢的骑兵,直接冲进敌人的阵营,敌人一下子就溃败了!皇帝召见了他,还让他在殿廷下演示一下当时是怎么打败敌人的。 之后,张玉被提升为广西钤辖,后来又调到到大名府,最后升任龙、神四厢都指挥使,当上了副都总管。

有一次,谅祚攻打大顺城,张玉只带了三千兵马,晚上偷袭,把敌人打得落荒而逃。他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昭州防御使,后来又调到泾原。熙宁年间,庆州的士兵叛乱,张玉追击到石门,叛军被逼到绝境,请求投降,张玉杀了二百个叛军首领。因为这事儿,他被降职了,降为了陵州团练使,不过几个月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王韶在熙河开边的时候,张玉被提升为宣州观察使,还是副都总管。河北地区一共设置了三十七个将领,张玉被排在第一位!后来他回到朝廷,当上了马步军都虞侯,最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建雄留后。

孙节,开封人。年轻的时候就当兵了,因为勇敢有才能,被提升为右侍禁。他和狄青一起在延州,多次攻破敌人的据点,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升到西京左藏库副使。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孙节也在他手下做事。到了归仁铺,孙节做先锋,冲在最前面作战,敌人非常凶猛,孙节在山下浴血奋战,最后中枪牺牲了。朝廷特别追赠他为忠武军节度留后,封他的妻子为仁寿郡君,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侄子都得到了官职,还给了他们副使的俸禄,并为他办理了隆重的丧事。

郭逵,字仲通,祖上是从邢州搬到洛阳的。宋仁宗康定年间,他哥哥郭遵战死沙场,朝廷就录用郭逵当了个三班奉职,派他到陕西,跟着范仲淹将军。范将军很赏识他,鼓励他好好学习。有一次,延安清刚社招募的士兵误杀了羌族熟人,差点被判死刑,郭逵出面求情,把十三条人命给保了下来。后来,军队正准备攻打灵武,郭逵却说:“灵武路途遥远,后勤补给跟不上,城池又大,兵力又不足,我看这事儿没啥好处。”没多久,泾原的任福将军就带着全军覆没了,大家都佩服郭逵当初的预见。

接下来,陈执中在山东当安抚使,就推荐郭逵当驻泊将。陈执中和他的幕僚们讨论现在谁是名将,大家都说是葛怀敏。郭逵却说:“葛怀敏这个人很容易得意忘形,以后一定会坏朝廷的事儿。”陈执中当时很生气,过了几天,又问郭逵:“你凭什么说葛怀敏不是名将,还会坏事呢?”郭逵说:“他这个人喜欢邀功求赏,只会蛮干,没啥谋略,很容易被击败。”陈执中感叹道:“你真是懂兵法啊!葛怀敏果然兵败了!”后来,郭逵被任命为真定兵马监押。

保州的士兵叛乱了,田况派郭逵去招降。郭逵找到叛军首领臻,他们以前一起在范仲淹手下做事,郭逵跑到城下,拿出以前范仲淹送他的紫囊。臻认出来了,他和同伙韦贵、史克顺立刻下拜,邀请郭逵上城。见面后,郭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可有些人还是犹豫,说:“要是投降了,恐怕性命不保。”郭逵主动提出拿自己做人质,这才让保州开城投降。因为这次功劳,郭逵升了官,当了阁门祗候和环庆兵马都监。他母亲去世后,他三次请求辞官守孝,朝廷才批准。环庆的帅杜杞送给他四十万钱表示慰问,但他没接受。母亲下葬后,他又被任命为泾原都监,攻克了古渭城,之后又升任通事舍人,调到河北边境当安抚都监。

后来,他跟着吴奎出使辽国,正赶上辽国皇帝接受新的尊号,郭逵还参加了观礼仪式。使节回国后,郭逵却被降职为汾州都监。庞籍镇守河东,让他暂时代理忻州事务。辽国来索要天池庙的地盘,庞籍拿不定主意,就推给了郭逵。郭逵查阅了太平兴国年间的旧档案,证明那块地是宋朝的领土,就写信告诉辽国,辽国这才灰溜溜地认输了。

话说湖北的溪蛮首领彭仕羲造反了,朝廷就给他配上了御用的武器装备,让他当路钤辖兼澧州知州。 彭仕羲这小子还挺厉害,他收买了蛮族的亲信当向导,把那些险要地段都给平定了,最后攻破了彭仕羲的老巢桃花州,彭仕羲见势不妙,拔腿就跑,剩下的喽啰都投降了。 后来,他升了礼宾使,又调任南路钤辖、邵州知州。 武冈那边的蛮族又造反了,他去平定了叛乱。 就这样,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容州观察使。 仁宗皇帝驾崩的时候,他还负责皇陵的守卫工作呢。 之后他又升了殿前都虞侯,然后被外派到泾原路当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他被提升为检校太保,还兼任枢密院签书,风光得很!不过没多久,他又被派去陕西当宣抚使,兼管渭州。 虽然他立了不少军功,但一下子升迁这么快,很多人心里不服气,谏官和御史们纷纷上奏弹劾他,但皇帝没理他们。 后来神宗皇帝登基了,他又被升为静难军留后,然后被召回朝廷。 那些弹劾他的人又开始闹腾了,皇帝没办法,只好把他改任为宣徽南院使,让他去郓州当知州。 他在郓州才待了七天,就被调到鄜延镇守边疆去了。

种谔将军接受了嵬名山部的投降,收复了绥州,结果西夏人就杀了我们的官员杨定。 朝廷正因为边境冲突刚起,想放弃绥州。 可这位逵大人却说:“西夏人杀了我们的官员,我们还要放弃绥州,这不是显得我们很软弱吗?再说,嵬名山部全族投降了,我们总得给他们个说法吧?” 后来西夏人想用塞门、安远两个砦来换绥州,朝廷都同意了。 逵大人说:“这可是个六百里之外的交易啊!如果不先拿到这两个砦,咱们不能答应他们!” 他就派手下赵卨、薛昌朝跟西夏使者谈判,只谈砦的界限问题。赵卨说:“这两个砦的北面,以前有三十六个堡垒,而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时期移交的文书还在呢!” 西夏使者一听,傻眼了,说不出话来,只好放弃了他们的要求。 其实,当初朝廷下令要放弃绥州,逵大人偷偷藏了起来没执行。 后来皇帝问大臣们这事儿,大家都不知道,逵大人这才主动承认自己违抗圣旨的罪过。 皇帝还特地写了手诏褒奖了他呢!

话说,西夏人又来求饶,想让景询改个名字,逃过一劫。逵说:“景询不过是个普通人,对大局来说轻重不轻重啊!要是答应了他们,以后就得把名字还回去,恐怕西夏那些首领以后再也不敢归顺朝廷了。” 逵暗中查到了杀害杨定的人头目姓名,想派人去边境把他们杀了,向西夏赔罪。逵说:“这分明是用杀几个死囚来糊弄我!”有人报告说:“必须抓住李崇贵和韩道喜才行!”西夏人说:“已经把他们杀了。”逵就按照两人的相貌特征,派人去仔细询问那些俘虏,结果查明了真相,抓到了李崇贵和韩道喜,把他们献给了朝廷。 朝廷因此加封他为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算是对他功劳的肯定。

韩绛和种谔商量着要攻打横山,跟逵商量出兵的事。逵说:“种谔,就是一个狂妄的书生,朝廷只是看在他家世背景才用他,他一定会把事情搞砸的!”韩绛一听这话,非常生气,认为逵是在阻挠军务,就上奏朝廷,把逵召回京城。第二年,庆州发生叛乱,逵被派去永兴府任职,后来又调到秦州。王韶攻打熙河时,逵查出了他不少违法的事情。朝廷派蔡确来调查,说逵是诬陷,于是就罢免了逵的宣徽使职务,让他去潞州做知州。后来又把他调到太原,之后又恢复了他的宣徽使的职位。

交趾的李乾德攻占了邕州,朝廷召逵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兼任荆湖、广南宣抚使,还允许他带自己以前在鄜延、河东的旧部下一起前往。 出发前,皇帝在便殿设宴款待他,还赐给他中军旗、章、剑、甲,以示恩宠。逵到达长沙后,先派兵收复了邕州和廉州;到达广西后,又攻克了广源州,降服了守将刘应纪;接着又攻克了决里隘,乘胜追击,占领了桄榔州和门州,在富良江与敌人进行了一场大战,斩杀了伪王子洪真。李乾德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上表投降。这次战争,动用了三十万兵士,他们冒着酷暑,跋涉在瘴气弥漫的土地上,死伤过半。 最后,军队与敌人隔着一条河无法前进,只好班师回朝。 因为这次战役的失利,逵被贬为左卫将军,发配到西京安置,在那里被冷落了十年。 哲宗皇帝即位后,恢复了他的左屯卫大将军的职位,让他致仕(退休)。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潞州知州,之后又升任广州观察使、河中府知府。 最后他辞官回到洛阳,改任左武卫上将军、提举崇福宫,最终病逝。朝廷为他辍朝一天,追赠他雄武军节度使的称号。

韩逵这个人啊,特别喜欢研究兵法,宋神宗皇帝曾经问他八阵图的用法,韩逵说:“兵法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这只是奇正相生的一种方法而已。” 皇帝就让他详细解释了一番。后来,神宗派韩逵去延安训练军队,可他教了好久,士兵们就是学不会。韩逵就挑选了64个在校场练习金鼓、屯营的士兵,一人教一队,一会儿功夫就训练有素了。他尤其擅长运用偏将裨将,每次到部队,都让士兵们自己说自己擅长什么,然后有空的时候再检查考核,所以到了战场上,每个士兵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李复圭在庆州打败仗后,杀了李信和刘甫,还想治罪鄜延都巡检使白玉。白玉找到韩逵求情,哭着说自己还没尽到孝心,不能侍奉母亲到终老。韩逵很同情他,没把他送去受罚,还极力为他求情,最终让他免罪。结果白玉后来在新砦打了一场大胜仗,神宗皇帝对韩逵说:“白玉能用功劳弥补过错,这都是你的功劳啊!”韩逵每次打仗,总是先招降敌人,然后再战斗,他很爱惜士兵,从不随意杀戮。 杀敌时,即使是妇女儿童,他也不赏赐。虽然后来因为南征没有功劳而被冷落,但他依然被人们认为是当时难得的宿将。

人们评论说:宋仁宗时期,国家太平了百年,虽然也有武夫和强悍的士兵凭借时机得到高位,但从基层士兵做到高级将领,成为一时名将的,只有狄青和韩逵两个人。狄青在边境打了25仗,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最后在昆仑山那一战,才比较显露出他的奇才异能。考察他的见识和胆量,也远超常人。韩逵预测到葛怀敏的失败,就像烛光照亮龟甲上的卜辞一样准确,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最懂兵法的。虽然南征没有功劳,那是因为用兵方法违背了他的长处,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