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官员出行时的排场。以前啊,中书门下、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这些高级官员,出门都是两个穿着红衣服的官员引路,还一路喊着“让路让路”。不过,开宝年间之后,学士出行就只用一个官员引路了,喊路也不喊了,只有谢恩那天,才恢复两个官员引路并喊路。至于那些宰相、仆射,还有两省五品以上的官员,就只有一个官员引路。要是枢密使兼任宰相,那就得两个官员引路,但大中祥符五年后,就只用本部门的官员引路了。如果枢密使不是宰相,或者不是副使,那就只用本院穿紫衣服的官员引路。淳化四年的时候,规定东宫的三位少监、尚书、丞郎这些官员入朝,也要由穿红衣服的官员引路,并且有专门的官员维持秩序,喊着“让路”。二品以上的官员,用朝堂的差役,其他的官员用自己部门的差役。宰相和亲王,则由穿紫衣服的官员牵马。
接下来,咱们说说官员的随从。中书省、枢密院、宣徽院、御史台、开封府、金吾司这些部门,都有固定的随从人员。景德三年的时候,皇上下了道旨,规定: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可以有七个随从;学士、丞郎,六个;给事中、谏议大夫、舍人,五个;各部门的三品官员,四个。这些随从人员,就从开封府和金吾司抽调,每三个月换一批。以前中书省的随从都是金吾卫的人,现在也开始用开封府的差役了。宰相、参知政事、仆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知杂事这些高级官员,出行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维持秩序,喊着“让路”。淳化四年的时候,规定东宫的三位少监、尚书、丞郎,出行也要有官员维持秩序。
大中祥符五年,因为官员出行仪仗不合规格,皇帝就让翰林学士李宗谔、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和礼部官员一起仔细研究制定新的规定。李宗谔他们建议:以后除了中书省、枢密院、宣徽院使、御史中丞、知杂御史、金吾卫等官职,像以前那样清道引导外,其他官员的仪仗等级如下:尚书令以上和三司使、开封府知府,只准带四个仪仗队;尚书、文明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三个仪仗队;丞郎以上、三司副使,两个仪仗队;大两省官员、卿、监,一个仪仗队;小两省官员、郎中、员外郎、四品以下官员、三司和开封府的判官、推官,由两个人在前边引导,距离不得超过五步。需要借用金吾卫的人员的,就用各军队的剩余人员代替。
另外,外地任职的节度使、知州、都监,可以带七十个士兵;通判,十五个士兵;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五十个士兵;通判,十个士兵;(河北、河东、陕西驻军的地方,节度使、知州、都监一百个士兵,防、团、军事知州、都监七十个士兵。)转运使,三十个士兵;(咸平二年,皇帝下令节度使、观察使、防、团、刺史,或者其他地方的官员,他们的使者,只准由本使者所属部门提供。景德六年,又规定地方长官带州里的士兵随行,时间限制为一年。)副使,二十五个士兵;提点刑狱的官员,也配给士兵;副留守、节度使行军副使、留守两使的判官,配给十五个散从官;小尹、掌书记、支使、防御使、团练副使、两使推官,十个士兵;两浙推官、防团军事判官、推官、军监判官,七个士兵;录事等官员,配给承符人;县令、县丞、县尉、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如果需要替换,就派人护送,人数根据情况而定。
§赐六
剑履上殿 诏书不名 赞拜不名 入朝不趋 紫金鱼袋 绯鱼袋
这是朝廷赐给高级官员的恩典。穿绿色官服满二十年赐绯鱼袋,穿绯色官服满二十年赐紫金鱼袋。(特殊情况另行处理。)
§食邑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加官进爵的赏赐啊,你看这户数,从一万户一直排到一百户,真是琳琅满目! 一万户、八千户、七千户、六千户、五千户、四千户、三千户、二千户、一千户、七百户、五百户、四百户、三百户、二百户,这都是不同的官职等级对应的赏赐户数。
右宰相、亲王、枢密使这些位高权重的,一次就能加赏一千户!两府、使相、节度使这些也厉害,能加七百户。宣徽使、三司使,还有从观文殿大学士到直学士这些文官,以及武官里的侍郎、观察使,还有宗室里正任以上的官员,皇子的上将军,驸马都尉,都能加五百户。宗室里大将军以上级别的,能加四百户。知制诰、待制,还有文官里的少卿监、武官里的诸司副使,宗室副率以上的官员,以及承制、崇班、军员这些,一开始能加三百户;要是再有功劳,承制、崇班、军员还能再加二百户。 你看,这赏赐的户数,二千户以上虽然也有加例,但没个固定标准,亲王、重臣啥的,特加的甚至能到一万户!
接下来是食实封的赏赐,也是按户数来算的。一千户、八百户、五百户、四百户、三百户、二百户、一百户,这又是一个等级划分。右宰臣、亲王、枢密使这些大佬,能加赏四百户。两府、使相、节度使、宣徽使、皇子上将军,还有宗室里驸马都尉及观察使以上级别的,能加三百户。观文殿学士和宗室正任以上的官员,骑都尉能加二百户。武官里的崇班、宗室副率以上的官员,能加一百户。五百户以上的赏赐,虽然也有加例,但没有固定标准,亲王、重臣这些,特加的能到几千户! 这赏赐,真是相当丰厚啊!
《三朝志》里说啊,当时官职制度里头有“检校”、“兼”、“试”三种情况。“检校”呢,就比如三师、三公、仆射、尚书、散骑常侍、宾客、祭酒、卿、监、各种行郎中、员外郎这些官职。“兼官”呢,指的是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这些。“试秩”呢,就是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校书郎这些。 基本上,武官里头那些内职、军职,还有刺史以上级别的官员,都有可能被授予检校官或者兼官。那些在内殿地位比较高的,刚开始任职的时候,就可能被授予“检校祭酒兼御史大夫”这样的官职。至于三班官、吏职、蕃官、以及各军副都头这些,刚开始任职,就可能被授予“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然后一步步升迁。厢军都指挥使最高只能做到司徒,军都指挥使、忠佐马步都头最高只能做到司空,亲军都虞侯、忠佐副都头以上最高只能做到仆射,其他的各军指挥使最高只能做到吏部尚书。 如果这些官职到顶了,碰上朝廷恩典,还能加官进爵,或者被封为功臣。
幕僚类的职位,刚开始任职的时候,一般是“试校书郎”,如果再升迁,做到两使推官这个级别,就能“试大理评事”。那些掌书记、支使、防御团练判官以上级别的,可以“试大理司直、评事”,再往上升,就能“兼监察御史”,甚至有的能做到“检校员外郎”及以上。行军副使一般都能做到“检校员外郎”及以上。那些朝廷官员,如果品级和功勋很高,遇到朝廷恩典,也能加授检校官,比如郎中可以加授卿、监、少监,员外郎可以加授郎中,太常博士以下可以加授员外郎,不过这些一般不兼任其他官职。那些刚入仕途的评事、校书郎、正字、寺监主簿、助教,这些官职被称作“试衔”,有选拔制度,和出身背景有关。
§使职
皇帝祭祀南郊,那可是大事,得有好多官员负责,比如大礼使、礼仪使、仪仗使、卤簿使、桥道顿递使,这五位使者负责不同的方面。像藉田、泰山封禅、汾阴奉祀、进献宝册、南郊谢恩这些大典,也是这五位使者负责。其他的祭祀活动,可能就只需要大礼使和礼仪使了。对了,建隆年间祭祀南郊的时候,还特地设立了仪仗都部署和副都部署。
要是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还得有经度制置使和副使负责筹备工作。皇帝出巡,那就得有行宫都部署,还有行宫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这些官员负责行宫的各项事务。以前,南郊祭祀只有御营使负责,到了咸平年间才增设了行宫使。此外,还有负责车驾前后、行宫四周安全、以及郊坛巡检、仪仗安排等等一大堆官员,总之就是负责把整个仪仗队伍排得整整齐齐。所有部门在皇帝出巡的时候,都得改名叫“行在”某司。(以前出巡,百官都叫“随驾”,大中祥符年间才改成“行在”某司。)
在京城,则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点检、巡检以及新旧巡检这些官员负责治安。大阅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官员负责。
皇帝出征,那队伍就更庞大了,有招讨使、招安使(有的也叫捉贼、招安、安抚使),还有排陈使、都监,以及前军、先锋、大陈、行营、壕砦、头车、洞子、招收部署、钤辖、都监等等,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指挥官,负责协调作战。此外,还有拐子马、无地名马的指挥官,都是从武官里选拔出来的。如果皇帝亲征,这些官员的职位名称前面还会加上“驾前”二字。
如果皇帝要体察民情,那就会有巡抚大使、副大使,或者叫抚使、副使、都监,以及采访使、副使。官职低一点的,就只叫巡抚、安抚,不用加“使”字。
接待外国使臣,会有国信使、接伴使、送伴使和他们的副手;如果是吊祭,那得由大帅亲自前往;此外,还有翻译和润色文书的官员,如果宰相出使,润色文书的官员就是翰林学士。
处理冤假错案,有理检使;推广农业生产,有劝农使;管理马政,有群牧制置使。最后,明堂祫飨(祭祀)的时候,也会像南郊祭祀一样,设立五位使者。
至于那些临时设立的官职,那就得看他们的具体情况了;有些官职是临时设立的,事情办完就撤销了。还有很多内外事务的官员,由于琐碎繁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先说升官的事儿。文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这些都是散官。武官,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也是散官。对了,太平兴国元年的时候,官名改过一些,改正议大夫改成正奉,通议大夫改成朝奉,朝议郎改成朝奉,承议郎改成承直,奉议郎改成奉直,宣义郎改成通直。
京城的朝官和幕僚,从将仕郎到朝奉郎,每升五级;到了朝散大夫以上,就每升一级了。要升朝散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必须先穿绯袍紫袍才行。要是担任令史、判官、司簿、尉这些职位,每升一级;要是幕僚的考核结果该穿绯袍紫袍了,也都能奏请升为朝散大夫或银青光禄大夫。那些司使以上级别,如果职位级别高的,还能加金紫光禄大夫的官阶。内殿的崇班,刚授官的时候就是银青光禄大夫。三班的军职和使职,要是遇到恩典,检校、兼官,也都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阶。
要是像丁尤那样的人复职,当了宰相,就授予云麾将军。(宰相还要加金吾上将军,和正节度使一样;大将军和正留后一样,下面的官职就没有这种待遇了。)那些胥吏,要是做到能穿绯袍的级别了,就授予游击将军;要是做到千牛备身的级别,就授予陪戎副尉以上的官职。
给那些立功的大臣们赏赐官职,从最高的柱国到最低的武骑尉,都有。从五代开始,刚被授予官职的,就封为柱国。淳化年间,皇帝下诏说:“从现在开始,京城里的官员、幕僚、州县官员,最低都授予武骑尉;朝廷官员最低授予骑都尉;三班官员以及军队里的军官、吏员,如果因为恩典而被授予官职,也授予武骑尉。” 又下了一道诏书说:“古代的爵位,都有相应的官职来匹配,可以世袭,也可以赎买。现在授予的爵位,应该和散官一样对待,不能用来世袭。”
唐朝的爵位等级和食邑数量是这样规定的:王,食邑五千户;郡王、国公,三千户;开国郡公,二千户;县公,一千五百户;县侯,一千户;伯,七百户;子,五百户;男,三百户。还有一种食实封的,就是给田地和布帛,每次晋升爵位,就增加一级。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开始增加食邑户数,但是取消了实封的赏赐,也取消了县公的爵位名称,把侯爵提升到郡公的等级。
宋朝初期沿袭了唐朝的制度,文官中少监、少卿以上的官员,武官中副率以上的官员,内廷的崇班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被封爵;丞、郎、学士、刺史、大将军、各部门使以上的官员,有实封。但是只增加户数来区分等级,不和爵位等级严格对应。如果食邑户数超过了爵位的标准,那就同时晋升爵位,最高的等级是郡公。每次增加食邑,从一千户到二百户不等,实封从六百户到一百户不等。皇族成员、重臣,有时候会特别增加,超过一千户的情况也有。(有些郡公的食邑累加起来甚至超过一万户,实封也达到几千户。)皇族成员被特别封为郡公、县公,或者追赠为侯爵的,名字前面没有“开国”二字。(侯爵的等级也在开国郡公之上。)宋朝还采用了秦朝的制度,赐予爵位叫做“公士”。(端拱二年,赐予各州一百二十七位高龄老人“公士”爵位;景德年间,福建有人抓获强盗,应该授予镇将的官职,但是因为当地风俗习惯不喜欢,就赐予了“公士”爵位,以后就以此为例子。)
古代那些立下大功的人啊,唐朝开元时期皇帝会赐给他们“开元功臣”的称号,到了代宗时期又有了“宝应功臣”,德宗时期则有“奉天定难元从功臣”的称号。到了僖宗时期,给大臣们加封功臣的头衔更是多了起来,到了五代时期,这种做法就更泛滥了。宋朝初期沿袭了这个做法,只要皇帝下诏书授官,很多官员都会被赐予功臣称号。像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刺史这些高级官员,还有那些功劳很大的官员,也都能得到这个称号。
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封号一般是“推忠”、“协谋”之类的;亲王就用“崇仁”、“佐运”;其他的官员就用“推诚”、“保德”、“翊戴”;掌管兵权的官员,则用“忠果”、“雄勇”、“宣力”;在外任职的官员,则用“纯诚”、“顺化”。宰相刚被封的时候,一般是六个字的封号,其他的都是四个字,如果多次加封,就只用两个字了。中书省和枢密院赐予的封号,如果官员被罢免或者外放,封号就要更改。至于那些侍卫、将士、禁军士兵,就赐予“拱卫”、“翊卫”之类的称号,如果遇到皇帝恩宠多次加封,就只改动封号的名称,但字数不会超过两个字。
§宫观
宋朝的制度,设立了一些供养退休官员的官职,用来优待年老有功的官员们。以前这些官职的数量非常少,到了熙宁年间才开始增加。在京城里的宫观(道观、寺庙),以前的规定是由宰相、执政官员担任使,或者由丞郎、学士以上级别的官员担任副使,两省(中书省、枢密院)五品以上的官员担任判官,内侍官或者各部门的使、副使(政和年间改了武臣的官制,使改称大夫,副使改称郎)担任都监,此外还有提举、提点、主管等官职。那些皇亲国戚、朝廷要员的亲属,以及以前担任过宰相的官员留在京城里的,大多都被安排到宫观任职,以此表示朝廷的优待。
那时候朝廷正在大力整顿政务,担心那些年老体弱、无法胜任工作的官员耽误事,想把他们全部辞退。于是就让他们去宫观任职,领取俸禄。王安石还想利用这个办法安置那些和他意见相左的官员,所以下诏说:“宫观不再限制员额,并且可以安排知州级别的官员去任职,任期为三十个月。”又下诏说:“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从现在开始都按照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的模式设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俸禄方面,参照两省、卿、监及职司官员的等级,知州级别的官员俸禄相当于小郡的知州,知州级别的官员俸禄相当于小郡的通判,武臣的俸禄以此类推。”
四年后,又下诏说:“宫观、岳庙每个地方只留一个官员,其余的可以像分司、致仕的官员一样,随意居住。”六年后,又下诏说:“卿、监、职司以上的官员担任提举,其余官员担任管干。”还有一些京官担任干当(类似于办事员的职位)。又下诏说:“只有六十岁以上的官员才能被安排到这些职位,而且最多只能任职两届。”又下诏说:“兼用执政恩例的官员,总共不能超过三任。”
话说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当上了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还兼任集禧观使。同时,吕公著和韩维两位大人也身兼数职,一个是资政殿学士兼侍读,还分别提举中太一宫和集禧观的事务。
到了宋哲宗元祐年间,冯京做了观文殿学士,梁焘做了资政殿学士,他们分别负责中太一宫和醴泉观。范镇大人退休后,又因为是端明殿学士,被朝廷委任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后来,朝廷在元祐三年下令说:“那些横行使、副使,不能兼任多个职位,但可以兼任一个宫观。”到了元祐六年,朝廷又下令:“横行狄谘和宋球既然已经负责皇城司了,那就取消他们提点醴泉观的职务吧。”
到了宋徽宗元符元年,高遵固八十多岁了,还请求朝廷让他继续在宫观任职;高遵礼七十六岁,也请求让他重回亳州太清宫。朝廷考虑到他们都是宣仁皇后亲属,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大观元年,赵挺之做了观文殿大学士,还兼任了佑神观使。政和六年,朝廷下令说:“宫观的人员配置,像万寿宫、醴泉观那样近百人的,以后就别再另外设额了。”到了靖康元年,朝廷下令,所有内外官员中担任提举、主管神霄玉清万寿宫的职务的,全部取消。
总的来说,这些祠馆的设立,都是为了安置退休的官员和表彰有功之臣,不过分内外。京城里的祠馆,一般由前任宰相或现任宰相担任使者,其次是提举;其他的就担任提点或主管,都是根据官职高低安排到不同的祠馆。至于选派人去监察岳庙,那可不是自己毛遂自荐就能去的,都是朝廷特别指派的,就像降职一样。
自绍兴年间开始,很多官员都四处奔波,生活困苦,没个安稳的地方。后来朝廷就规定,承务郎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有机会到宫观任职一次。接着,又允许一些在部门里找不到合适职位的选人,或者破格进入岳庙任职。甚至有些官员还能凭借宰相的恩典请求获得这样的机会,朝廷还会按月发放供给。(这可不是降职,而是按照资历降两级发放俸禄。)表面上看是安排职务,实际上是体现了朝廷的关怀。但是,最初是为了安抚那些不服管教的人,后来却演变成了大家争相投机钻营,滥竽充数。于是朝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停止发放这些供给,以杜绝这种钻营求官的行为,改变这种任职方式,抑制侥幸心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泛滥成灾。皇上也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从那以后,朝廷的规章制度逐渐恢复了祖宗之法。
还有一些官员,年纪到了七十岁,年老体衰,已经不适合再担任地方官职,却不愿意主动申请去宫观任职。朝廷又重新明确了旧有的规定,并制定成法令来约束他们。(旧的规定是:六十岁以上的知州,如果资历符合,而且主管部门认为他们神智清醒,能够胜任工作,可以让他们再任职一次;如果是执政官员请求的,还可以再加一次任期。绍兴二十二年,有官员建议说:“郡守的职位责任重大,朝廷却允许七十岁以上的官员申请去宫观任职,请求将之前的命令永久地列为法令。”皇上也同意了。)如果不该请求却去请求,就会导致那些冗杂无用的官员争着抢着享受清闲和俸禄;如果该请求却不请求,就会显得不知进退,明智的人都会感到羞愧。一个祠馆的任免,都不能不谨慎对待。所以朝廷重视内祠的任命,专设官职,以此来维护大臣们的尊严,一次任命以确定制度,再次任命以表示恩典。(绍熙五年庆寿赦免时,文武官员在宫观、岳庙任职已满,不再允许再次请求,但考虑到这次庆寿的恩典,八十岁以上的官员特许再次请求一次。)京官两年,选人三年,对其他官员的任期安排,都在优厚的待遇中体现了对闲职的限制。
§赠官
从建隆年间开始,凡是有恩典的规定,文武朝官、各部门的使副、禁军以及藩镇的马步都指挥使以上级别的官员,父亲去世都追赠官职。亲王追赠三级官职,可以追赠的追赠二级,并追加大国爵位。皇族近亲也是这样,追加封爵。服丧期内以及其他亲属中服丧期较近的,追赠一级官职。宰相、枢密使追赠二级官职。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尚书以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内臣中担任都知或副都知的,追赠一级官职。这就是皇族和臣僚去世后追赠官职的办法。
那些官职本来没那么高,但因为功勋或战死沙场,即使官职很低,也追赠官职并提升等级的,都要临时请示皇帝决定。至于皇太后、后族和臣僚,追赠他们祖先的官职,各有不同的等级。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都追赠三代,婕妤追赠二代,贵人只追赠其父亲而已。宰相、三师、三公、王、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枢密使副、知院、同知院事、参知政事、宣徽使、度支使、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节度使,都追赠三代。东宫三师、仆射、留守、节度使、三司使、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都追赠二代。其他的官员,不管是还在任上,还是已经退休的,都追赠一代。
兄弟俩同时被追赠的,官职再提升一级;父亲健在的,只提升一级;文臣有出身的,追赠到秘书监为止;没有出身的,追赠到光禄卿为止;武臣追赠到金吾卫上将军为止。
说白了,就是给去世的官员追赠官职的事儿。要是祖上三代都有人当官的,那追赠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是从东宫的三少开始,然后是陈宫的三太,再往上是三公、中书令、尚书令,接着是封个小国,然后从小国升到次国,再从次国升到大国,要是已经是大国了,那就只改个国名就行了,当然也有不改的。如果他爹或者爷爷以前当的官职已经很高了,那就在原来的官职基础上再往上加赠。不过,追封的话,最高只能追封到王爵。
两省的官员,还有待制、大卿监、各卫的上将军、观察使、正任防御使、遥郡观察使、景福殿使、客省使,如果他们的儿子现在担任这些官职,或者他们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这些官职,那追赠的官职最高只能到三公。要是父子俩都没当过什么大官,文官最高追赠到诸行尚书,武官最高追赠到节度使或各卫的上将军。但是,如果他爹曾经担任过中书令、枢密使、宰相、节度使或者一品大员,那追赠就没有限制了。那些担任待制及以上职务,享受过服丧恩典的人,服丧期满后也可以追封。
尚药奉御到医官使这些曾经担任过文职的官员,可以换成南班的官职。但是司天监的官员,追赠的官职不能超过大卿、监,而且也不许换成南班的官职。凡是追赠到正郎的,可以把追赠的官职换成朝散大夫的品级;大卿、监以上级别的,可以换成银青的品级;追赠到两代人的,就授予朝散大夫的品级;追赠到三代人的,就授予金紫的品级。咸平四年,朝廷下令让舍人院详细制定相关规定。知制诰李宗谔等人建议说:“追赠三代的官职,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东宫一品以下的官员,即使曾经担任过宰相,也只能按照原来的品级追赠。对那些功劳卓著、位高权重的文武大臣,特恩追封王爵的规定也照旧执行。但是,如果是因为子孙后代的缘故而追封,即使曾经担任过将相,也不允许追封为王,仍然要按照品级逐级追赠,不能越级。”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宰相刚上任的时候,有的就立刻追赠三代。后来,签书枢密使以上级别的官员,也都是立刻追赠,其他的官职则需要经过恩典才能追赠。学士及刺史以上级别的官员,内侍都知、押班,都由中书省负责执行,其他的则由有关部门奏请。
§叙封
唐朝的规定,官员家属的封号,是根据官员本身的官阶爵位来定的。公元979年(宋太宗建隆三年),朝廷下令规定文武官员的母亲和妻子的封号: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曾祖母、祖母、母亲,都封为国太夫人;妃嫔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封为郡太夫人;婕妤的祖母、母亲,都封为郡太君;贵人的母亲,封为县太君。
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以前还有尚书令),他们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封为国太夫人;妻子,封为国夫人。枢密使副、知院、同知、参知政事、宣徽节度使,他们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封为郡太夫人;妻子,封为郡夫人。签书枢密院事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封为郡太君;妻子,封为郡君。而那些从同知枢密院到枢密使、参知政事,并且多次受恩宠、多次升迁的人,他们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可以加封为国太夫人。三司使的祖母、母亲,封为郡太君;妻子,封为郡君。
东宫三太子的母亲、文武二品官员的母亲、御史大夫的母亲、六部尚书的母亲、两省侍郎的母亲、太常卿的母亲、留守的母亲、节度使的母亲、各卫上将军的母亲、嗣王的母亲、郡王的母亲、国公的母亲、郡公的母亲、县公的母亲,都封为郡太夫人;他们的妻子,封为郡夫人。常侍、宾客、中丞、左右丞、侍郎、从翰林学士到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卿、监、祭酒、詹事、诸王传、大将军、都督、中都护、副都护、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他们的母亲都封为郡太君;妻子,封为郡君。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县令、少詹事、谕德、将军、刺史、下都督、下都护、家令、率更令、仆,他们的母亲封为县太君;妻子,封为县君。其他的升到朝官以上,遇到恩典,母亲也封为县太君;妻子,封为县君。杂五品官做了三次任期,也可以叙封;那些本来就该叙封的官员,就不再考虑官阶爵位了。退休的官员,和在职的官员一样。母亲和祖母去世了,也按照规定追封。父亲去世,没有嫡母或继母的,可以封生母。技艺官不能叙封。从宰相到签书枢密院的官员,他们的三代都可以封赠;其他官员,只有品级达到标准的才能立即封赠,其他的都要等到朝廷恩典。
公元997年(宋太宗咸平四年),根据舍人院的详细规定,对群臣母亲和妻子的郡县封号,按照本来的姓氏和名望来封。公元1001年(宋真宗天禧元年),规定文武官员升到朝官,没有嫡母的,可以封生母;那些曾做过升朝官,后来退休的,也可以叙封。规定给谏、舍人的母亲都封为郡太君;妻子,封为郡君。四年后,又规定翰林学士到龙图阁直学士,也和给谏、舍人一样。封赠的制度,旧例有三代、二代、一代的区别,根据官员品级的高低而有不同的等级。凡是初次任命或逢大典时,封赠三代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凡是逢大典封赠三代的,还有节度使。三代初封,曾祖为朝奉郎;祖为朝散郎;父为朝请郎。(签书枢密院事降一等,相当于父亲封朝散郎。)凡是封赠父亲、祖辈是武官的,按照文武官员封赠的对应等级来换算。一代的封赠也一样。初次赠封,曾祖为太子少保;祖为太子少傅;父为太子少师。封赠曾祖母、祖母、母亲、妻子为国夫人。(执政官、签书枢密院事,为郡夫人。)
凡是逢大典封赠二代的,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左右卫上将军。二代初封,祖为通直郎,父为奉议郎。初次赠封,祖为朝奉郎;父为朝散郎。封赠祖母、母亲、妻子为郡夫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为淑人。)凡是逢大典封赠一代的,文官是通直郎以上,武官是修武郎以上。一代初封,父亲文官为承事郎,武官、内侍、技艺官、将校为忠训郎,母亲、妻子为孺人。
古代官员赠官的规矩是这样的:
文官方面,从通直郎开始往上赠官。寺监官(寺庙和监察机构的官员)级别以上但还没上朝的,跟通直郎一起算,都一样。一般每赠两次官,最高到奉直大夫。不过,有些出身特殊的官员,就不赠奉直大夫和中散大夫了。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六曹尚书、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御史中丞、开封尹、六曹侍郎、枢密直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这些高级官员,每赠三次官,最高能到奉直大夫(赠两次),甚至通议大夫(赠一次)。同样,有些出身特殊的,也不赠奉直大夫和中散大夫。
文武官员的封赠和调换官职,都是按照所加官职的级别来对换的,而且可以升高一级。 具体来说,承事郎换成忠训郎,宣义郎换成从义郎或秉义郎,宣教郎换成训武郎或修武郎,通直郎换成武义郎或武翼郎,奉议郎换成武节郎、武略郎或武经郎,承议郎换成武功郎、武德郎或武显郎。朝奉郎换成武义大夫或武翼大夫,朝散郎换成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或武经大夫,朝请郎换成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或武显大夫。朝奉大夫换成遥郡刺史,朝散大夫换成遥郡团练使,朝请大夫换成遥郡防御使。奉直大夫、朝议大夫换成刺史,中散大夫、中奉大夫换成团练使,中大夫换成防御使,太中大夫、通议大夫、通奉大夫换成观察使,正议大夫、正奉大夫、宣奉大夫换成承宣使,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换成节度使。
最后,关于文武官员的父亲,如果他们的官职在承直郎以下,那么可以赠官。
承直郎,就是留守府判官、节度判官这些官职,官阶是承议郎。儒林郎,指的是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这些,官阶是奉议郎。文林郎、从事郎、从政郎,还有那些两使之类的低级官员,比如留守推官、观察推官、军事判官、军事推官、司录参军、录事参军、团练推官、军监判官、防御判官,还有县令,官阶是通直郎。修职郎,可以做到知司录参军、知录事参军、县丞这些职位,官阶是宣教郎。迪功郎,可以做到军巡判官、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主簿、县尉这些,官阶是宣义郎。
退休的事儿,是这样的:那些文武官员,还有宫里当差的,年纪大了或者生病想退休的,朝廷一般都会给他们升官,或者给他们的子孙加官进爵表示优待。乾德元年的时候,太子太师侯益来退休了,还参加了郊祀大典,太祖皇帝对他特别优待,还下诏说:“朝廷官员的等级制度,自有它的规矩,老臣回朝,应该给予特别的礼遇,以此来表彰贤能,弘扬尊老的风气。从现在开始,一品退休官员,以前当过平章事的,每次朝会都可以到中书省门口排队。”两年后,又规定藩镇里当过平章事的,想退休的也一样。
咸平五年,朝廷下令,文武官员七十岁以上,想退休的,都可以批准。因为生病或者犯了事的,也允许他们方便行事。那些牧守、宫里当差的、三班衙门的官员,都换成环卫、幕僚、州县外地的官员。景德元年三月,朝廷又下令,三班衙门的官员,七十岁以上,如果耳聪目明身体好的,可以继续参与政务;那些年纪大了,干不动了,或者七十五岁以上的,就让他们去当个支郡上佐之类的闲职;奉职、殿直这些官员,就让他们去节镇当上佐;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家养老。那些升了朝官,遇上皇帝恩典,父亲健在的,就授予他们退休官员的职位;父亲不在了,文官就从大理评事开始,武官就从副率开始,以后再慢慢升迁。如果祖上健在,想回去再授官的,也允许。这些退休官员是不发俸禄的,不过有些官员的儿子在朝廷要职,皇帝还会赏赐他们衣服之类的。
话说北宋天圣、明道年间,那些做到员外郎及以上级别然后退休的官员,他们的儿子可以被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而做到三丞(指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及以上级别退休的官员,他们的孙子、弟弟、侄子,如果没儿子的话,可以被安排到较低的官职。
景祐三年,皇帝下诏说:“以前退休的官员都只发半俸(退休金),那些没做过大官的,有的穷得活不下去,这怎么能体现朝廷对老臣的优待呢?所以,以后那些在两省、大卿监、正刺史、阁门使以上级别退休的官员,退休金就按分司官员的标准发放,每年还赏赐羊酒、米面,地方长官也要经常去慰问他们。”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的子孙可以免除担任一些近臣的官职。
景祐四年,有些官员请求退休,还没来得及安排他们的子孙,就去世了。诏令一下达,朝中大臣都说应该按规定追封他们的后代。但是仁宗皇帝很同情他们,最终还是给他们的后代安排了官职。“
侍御史司马池上奏说:“文武官员七十岁以上,自己不请求退休的,允许御史台弹劾,然后上报朝廷。”庆历年间,权御史中丞贾昌朝又上奏说:“那些七十岁以上,身体衰弱的官员,应该优待他们,让他们退休;但如果七十岁以上身体还硬朗,或者有其他功劳,朝廷想留他们继续任职的,就不要拘泥于这个规定。比如在京城的尚书工部侍郎俞献卿、少府监毕世长、太常少卿李孝若、尚书驾部郎中李士良,在外地的给事中盛京、光禄卿王盘、太常少卿张效、尚书兵部郎中张亿,这些人都年纪大了,神志不清,不能胜任工作了,都应该让他们退休。”皇帝下诏说:“在京城的,让中书省去考察一下;在外地的,就下令到各地去通知他们。”
话说皇祐年间,谏院包拯和吴奎两位大人就提了个建议,说:“希望御史台能监督那些70岁以上的老官员,要是他们自己不主动请辞退休,就给他们直接办理退休手续。” 但是朝廷当时没采纳。吴奎又接着说:“咱们国家一直很重视礼法来约束君子,用刑罚来震慑小人。君子看重的是礼法,小人害怕的是刑罚。文武官员都是国家选拔出来的士大夫,都是君子啊!要是咱们不拿礼法来约束他们,那不就等于废弃了这些名号和官位,轻视了爵禄吗?70岁退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规矩,下属主动请辞退休,也是很正常的。皇上爱惜人才,留他们继续为国效力,这是仁义之举啊!从三代以来,都是用这种方法来杜绝贪污腐败,树立清廉的榜样。最近像句希仲、陆轸这些老前辈,都是因为年纪大了,才被特别安排到分司任职,皇上本来是想以此带动其他官员,可是在位的官员却一个都没主动请辞,看来我的建议没起到作用啊!请皇上重新考虑之前的奏章,认真执行吧!” 皇上听了之后就下令说:“少卿监以下的官员,70岁以上不适合再处理政务的,外地的官员让监司上报,在京城的官员由御史台及所属部门上报。曾经担任过馆阁、台谏官以及提点刑狱的官员,由中书省裁决。那些待制以上的官员,如果自己主动请辞退休,就给予优厚的待遇。”
可是那时候,那些喜欢弹劾大臣的言官们,都想着要攻击那些高官,那些年纪大的官员个个都坐立不安。仁宗皇帝就亲笔写了道圣旨:“老臣们,都是朕所敬重和礼遇的,他们的升迁和退隐,朕都会给予特别的恩遇!凡是曾经参与过政务的官员,从今以后不要轻易地请求退休,台谏官也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皇上这样一说,那些劝退的言论也就消停了。至于那些因为犯错被降职分司的,或者因为年老体弱无法胜任工作的,或者是在任上犯法,或者因为治理不善被所属部门弹劾,请求退休的,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再得到恩赏了。即使得到恩赏,官职等级也会降低。如果那些年老的旧臣品德高尚,表现优异,那么赏赐可能会惠及子孙,俸禄也可能会全给或者半给。朝廷每年都会慰问他们,都非常有礼数。
公元1067年,宋神宗当了皇帝。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李柬之和李受先后退休了。按老规矩,龙图阁没这退休告别仪式,皇上破例召见李柬之到延和殿,让他坐下,还亲自给他倒茶。因为李受是前任皇帝时期的藩镇老官员,皇上就给他儿子升了一级官职,还把他的孙子也安排了工作。皇上还设宴在资善堂为他们饯行,让讲读官们作诗送行,并且自己也写了诗歌作为序言,以此来隆重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这在当时可是非常罕见的待遇。同年,皇上又特别批准果州团练使何诚用、惠州防御使冯承用、嘉州团练使刘保吉、昭州刺史邓保寿这几位七十多岁甚至八十多岁的官员退休。枢密院汇报说,虽然朝廷有退休的规定,但官员们很少主动提出退休。
公元1068年,皇上让定国军节度使李端愿以太子少保的职位退休。按照惯例,一般都授予上将军的职位,皇上专门查阅了唐朝的制度,破例给了他这个更高的职位。公元1069年,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赵概退休,职位是太子少师。老规矩是,官员两次请求才能批准退休;赵概三次请求才被批准,皇上这是优待老臣啊。公元1070年,负责修订中书条例的部门说:
古代官员退休,只要没犯错,皇帝都会像他们还在职时一样尊重他们,这是规矩。不过现在退休的官员,很多都同时被安排到其他职位上,因为贪图便宜的人多,真正懂得退休的人少,所以朝廷想通过额外优待来鼓励大家退休。这个做法实行很久了,我们姑且沿用旧例。但是,像两省正言以上级别的官员,还有三班使臣、大使臣、横行、正任这些职位,就不安排他们退休。那些退休但还保留职位的官员,都要先把原职务辞去,然后再提升他们的官职。仔细看看,这套制度其实没什么道理,主要问题是退休的优待不公平。比如谏议大夫不能改任给事中,却能直接升为工部侍郎,这相当于连升两级;工部尚书可以直接升为太子少保,这相当于连升六级。而知制诰、待制这些官职低,退休后只能升任卿监,但知制诰、待制的待遇和卿监根本没法比。现在其他官员退休都能升官,就他们退休后反而被降级了,这太不合理了。
供奉官、侍禁是八品官,退休后能升为率府副率,是六品官;诸司副使、承制、崇班是七品官,退休后能升为将军,是三品官;节度使退休后能升为上将军,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退休后能升为大将军。但因为各卫的编制不一样,甚至出现刺史退休后的官职比防御使还高的现象。如果我们规定,文武官员退休后可以保留原职,再升一级;文臣正言、武臣借职以上的官员都可以退休,这样就不会出现轻重不一的问题了。
如果把选人令、录事参军这些官职退休后都安排到朝中做官,并且享受恩典,可以荫及四代,旁支还能免除罪责和徭役。但京官退休只升一级,比如光禄寺丞退休,有出身的能升秘书省著作佐郎,没出身的只能升大理寺丞;而选人令、录事参军这些官职退休后,只能升太子中允或中舍,这也不太合理。那些通过捐纳获得官职的人,退休后都能安排到京官的职位,甚至有些人通过恩典,一直升到朝中高官,这些人大多是权势显赫的家族,他们都能免除州县的徭役,还能追封父母。京官七品以下的,就算不安排到衙门当差,也还要服徭役,这简直就是走狗屎运。
现在条例太复杂,让人无所适从。比如录事参军退休后,有的能升卫尉寺丞,有的能升大理评事,有的能升奉礼郎,恩典不一样,很容易造成漏洞。
好,现在开始翻译。
首先,这条规定是这样的:所有在京的文官,从朝官级别开始,每个人都升一级。但是,如果你已经带职(兼任其他职务),那就不用再升官了;之前申请过亲属恩泽的人,也按照原来的规定执行。选拔官员按照原来的资历顺序提拔,符合条件的可以进入京朝官队伍。进士及流外的人,判官、司官、簿书、尉,升为司马;令、录则升为别驾。在京的各部门官员,如果被勒令留任,那么他们的级别要从簿书、尉开始往上算。对那些贤能之士和老臣,如果需要特别恩赏的,要经过皇帝批准。如果官员在任期间有过贪污受贿行为,就不能申请亲属恩泽,也不能升官。那些退休的官员,除了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外,退休后的官职都保持在他们之前任职的级别之上。如果退休三年以上,又不是因为犯错被免职,年龄不到七十岁,之前也没有被封赏过或者申请过亲属恩泽,现在又想出来做官,可以上书陈述理由。如果有推荐人,就按照原来的资历授予官职。如果某个人的才能和品行大家都认可,朝廷特别任命他去做事,那就不用遵守这个规定了。
这条规定就这样通过了。从宰相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带职退休了。
四年后,端明殿学士、尚书右丞王素被任命为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然后退休;观文殿学士、兵部尚书欧阳修被任命为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然后退休。带职退休,是从王素开始的。五年后,司空兼侍中曾公亮升任太傅后退休,特许他入宫谢恩。因为曾公亮侍奉过三朝皇帝,所以朝廷对他格外优待,还继续给他发放之前的俸禄。十月,朝廷下诏,所有两省以上级别的退休官员,都不能因为大礼(祭祀典礼)而让他们的子孙升朝叙封或迁官。在此之前,王安石说过,李端愿和李柬之的叙封,是中书省违反了旧例,应该改正。皇帝说:“这样的话,岂不是只有他们得不到恩典?”王安石说:“叙封的本意和道理,现在还不能一下子废除,怎么能因为错误的先例而继续错下去呢?像三师、三公这样的官职,因为子孙在郊祀典礼上受恩而被授予官职,就更不应该了。”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宋神宗元丰三年,皇帝下令说:以后退休官员在过生日和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和以前一起工作的同事们一起参加庆典活动。当时礼部侍郎范镇住在京城外,赶上皇帝生日,想和退休官员一起给皇帝祝寿,皇帝就让他和翰林学士们一起参加。所以才有了这个命令。 皇帝还下令说:退休官员上朝的时候,如果仪容不整,不要追究责任,并且把这个规定写进律法。又下令说:以后退休官员如果兼任其他职务,可以保留退休身份;如果需要升迁,就先升迁到寄禄官的职位,如果只是寄禄官,就按原来的官职退休。那些正在任职的退休官员,除了三师、三公、东宫三师三少以外,其他的都要重新安排职务。
元丰六年,朝廷任命担任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河南府知府的文彦博为河东、永兴节度使,并授予他太师的职位后让他退休。文彦博辞去了这两个节度使的职位,只接受了河东节度使的职位,并按照惯例办理手续。文彦博又说:“我以前辞官的时候,曾经请求过,退休后要亲自向皇上辞行,现在既然已经批准我退休了,我想去皇宫辞行。”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
元丰七年,朝廷下令,文官中大夫、武官诸司使以下级别的官员退休,不再额外给予恩赏。到了元祐元年,枢密院上奏说:军队里七十岁的军官,如果因为生病休假满一百天,而且无法治愈,无法胜任职务的,厢都指挥使级别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授予诸卫大将军的职位;诸军都指挥使、诸班直都虞侯级别以上的官员退休后授予诸卫将军的职位,并让他们兼任遥郡的官职;诸班直上四军以下的官员退休后,授予屯卫、拱圣以下的职位,并根据他们的功劳,分别授予左、右的职位。皇帝同意了这个奏章。
元祐四年,皇帝下令:那些请求退休,但不想升迁的官员,在接到退休诏书后,他们的所属部门要上报朝廷,朝廷会给予他们恩典。中大夫到朝奉郎以及诸司使级别的官员,如果他们的直系亲属中有服丧期内的人,可以荫补一个官职。横行、诸司副使等,如果本人有资格荫补的人,以及内殿承制、崇班、阁门祗候等,如果他们的亲属在地方为官,以及承议、奉议郎级别的官员,可以请求荫补一个直系亲属为官。中大夫、中散大夫、带遥郡的诸司使,荫补的规定也与此类似。即使是朝奉郎以上以及诸司使级别的官员,即使没有收到退休诏书就去世了,在外地的,以他们的退休申请到达门下省的日期为准;在京城的,以得到皇帝旨意的日期为准,也可以请求荫补一个直系亲属为官。
元祐六年,监察御史徐君平上奏说:文官退休的年龄是七十岁,而武官七十岁还要担任近地的监当,八十岁才能退休,希望武官退休的年龄也和文官一样,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俸禄。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三省又说:张方平原来是宣徽南院使、检校太傅、太子少师,后来退休了。元丰年间实行新的官制,废除了宣徽使的职位,元祐三年又恢复了这个职位,品级和恩赏都和以前一样,张方平仍然保留宣徽南院使的退休职位。
绍圣三年,皇帝下令:文武官员该升迁后退休的,仍然要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其余的,保留原官职退休的,都下发诏书,不再给予告假。退休官员如果需要荫补亲属,不再需要填写申请表,让尚书省直接通知三司,然后直接办理,不再需要盖章。又下令:官员在丁忧期间,不允许请求退休。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780年,尚书省上奏说:“现在官员们在丁忧期间,不能请求退休。有些官员按照规定本来可以退休享受优待的,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 皇帝下令说:“官员们在丁忧期间,如果遇到疾病危重的情况,按照规定本来可以退休享受优待的,允许他们通过原先的部门自报。”
公元1108年,皇帝下令说,八十岁以上退休的官员,应该发放的俸禄,用铜钱支付。
公元1116年,广东提举学事孙璘上奏说:“各州退休的官员住在老家,请求允许他们参加贡士的宴会,挑选年纪最大的官员来好好款待,这样才能长幼有序,敬酒酬酢有礼节,让大家知道乡里选拔人才的制度,以及孝悌的道理。” 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公元1122年,皇帝下令,六个部门的尚书退休后,可以享受优待的,一共只有四个人;其他侍从官,只有三个人可以享受。 这被确定为一项制度。
南宋建炎年间,皇上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文武官员如果请求退休,朝廷不同意,结果导致他们去世的,就允许按照他们的请求,追赠退休的恩典。还有那些请求退休,但是因为路途不通,没收到朝廷命令的,也允许州、军保举,给予恩典。
那时候,有个叫强行父的,他学问渊博,品行高洁,没有因为什么事故或者疾病,就爽快地请求退休。叶份为他说了情,皇上就准许他再次出仕。王次翁不到六十岁,就干脆利落地退休了,吕祉为他说了情,结果朝廷同意他退休,又特别准许他再次出仕。像这样的情况有很多,都是因为看重他们的才能,所以才挽留他们。
郑南,一个已经退休很久的直秘阁官员,年纪大了,德高望重,大臣们为他说了情,皇上就下诏任命他为秘阁修撰,仍然让他退休。这是优待他的恩典,又不强迫他改变心意。吕颐浩以少保的身份请求退休,只领一份闲职的俸禄,皇上就授予他少傅的职位,仍然让他以镇南军节度使、成国公的身份退休;韩世忠以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的身份请求退休,只做个醴泉观使、咸安郡王,皇上就授予他太师的职位,让他退休。这是因为尊重将相们知道适可而止,所以优待他们的退休。
杨惟忠和刑焕都以节度使的身份退休了。有大臣上奏说:“祖宗时代,将领和官员请求退休,不管文官武将,都会收回他们的节度使印信,改授予他们一个闲职。”现在不收回节度使印信而直接退休,这不对。皇上就下诏说,以后要按照祖宗的旧例办理,这是为了不以私人恩情违背公正的法律。
韦渊,昭庆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他请求退休,继续留在原任上。皇上就下诏免除他上朝参拜的义务,仍然按照两府的惯例,允许他破格请求,由朝廷批准。这是优待亲近大臣的恩典,与众不同。
隆兴年间以后,因为大臣们说七十岁还没退休上奏请求的,除了符合退休条件或者有特殊恩典的,一律不准在郊祀大典上推荐。后来又下诏:郊祀仪式快到了,还没退休的人还可以再上奏请求推荐一次。本来可以不给的,却给了,这是表示恩典啊!
那些被贬官的官员请求退休,虽然允许恢复官职,但后来又取消了他们获得恩典的资格,只按照他们现有的官职给予荫补。淳熙十六年,宁武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王友直复任奉国军节度使后退休,大臣们议论纷纷,最后还是让他按原官职退休。本来可以给的,却没给,这是严格执行法令啊!
你看,朝廷在这些事情上的处理,轻重缓急拿捏得当,既能体现出优待老人、爱惜贤才的用意,又能看出朝廷控制情势、抑制侥幸心理的策略,所以这些事情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了。
接下来是关于文官荫补的规定:
太师到开府仪同三司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承事郎;孙子及直系亲属,承奉郎;大功以下及旁系亲属,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限名额)。
知枢密院事到同知枢密院事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承奉郎;孙子及直系亲属,承务郎;大功以下及旁系亲属,登仕郎;门客,登仕郎(不限名额)。
太子太师到保和殿大学士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承奉郎;孙子及直系亲属,承务郎;大功以下,登仕郎;姻亲,将仕郎。
太子少师到通奉大夫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孙子及直系亲属,承务郎;大功亲属,登仕郎;旁系亲属,登仕郎;小功以下亲属,将仕郎。
御史中丞到侍御史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承务郎;孙子及直系亲属,登仕郎;大功亲属,将仕郎;小功以下及旁系亲属,将仕郎。
中大夫到中散大夫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通仕郎;孙子及直系亲属,登仕郎;大功亲属,将仕郎;小功以下亲属,将仕郎。
太常卿到奉直大夫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登仕郎;孙子及直系亲属,将仕郎;大功小功亲属,将仕郎。
国子祭酒到开封少尹这个级别的官员:儿子孙子及小功以上亲属,将仕郎。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古代官员的荫补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官员去世了,他的子孙可以凭借他的功劳继承官职。 咱们一句句来看。
首先,如果是朝请大夫、带职朝奉郎及以上级别的官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将仕郎;如果去世官员的亲属是立了小功以上的,也可以做将仕郎;如果是他的族亲(缌麻之服),可以做上州文学。 这里面还特别说明了一下,如果官员在任上去世,那荫补的官职就按照他去世前的官职来算。
接下来,如果是广南东、西路转运副使,他们的儿子可以做登仕郎;孙子和期亲(直系亲属)可以做将仕郎。 如果是提点刑狱的,儿子可以做将仕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将仁郎。
武臣的荫补规则又不一样。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这些高级武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秉义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忠翊郎;立了大功以下的亲属可以做承节郎;异姓亲属(非直系亲属)可以做承信郎。
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太尉、节度使这些高级官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忠训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成忠郎;立大功的亲属可以做承节郎;小功以下和异姓亲属可以做承信郎。
诸卫上将军、承宣使、观察使、通侍大夫这些武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成忠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保义郎;大功以下和异姓亲属可以做承信郎。
枢密都承旨、正侍大夫到右武大夫、防御使、团练使、延福宫使到昭宣使这些内侍省高级官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保义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承节郎;大功以下的亲属和异姓亲属都可以做承信郎。刺史的儿子可以做承节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承信郎;大功以下的亲属可以做进武校尉。
诸卫大将军、武功到武翼大夫、枢密承旨到诸房副承旨这些武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承节郎;孙子和期亲可以做承信郎;大功以下的亲属可以做进武校尉。
诸卫将军、正侍到右武郎、武功到武翼郎这些武官,他们的儿子可以做承信郎;孙子可以做进武校尉;期亲可以做进义校尉。
枢密院各房副承旨的儿子可以做承信郎。
训武、修武郎和阁门祗候的儿子可以做进乂校尉。
如果是带遥郡的忠佐官员,逢大礼可以荫补两次,他们的儿子可以做刺史或进武校尉(视情况而定),也可以做承信郎(视情况而定)。
最后,这后面还有一段“臣僚大礼荫补”,看来这荫补的规矩还挺多,得看具体情况了。
好家伙,这上面说的都是啥?简单来说,就是古代官员的荫补制度,也就是子承父业,或者说家族世袭的意思。 你看,这第一段,说的是哪些官职可以世袭。宰相啊、执政官啊,这些高官,可以由本家人、外姓人、家里的门客,甚至连家里的医生都能世袭!东宫的三师、三少,还有谏议大夫这些职位,就只能本家人继承了。 权六曹侍郎和侍御史也一样。
第二段继续说,寺庙的正副寺长、监察部门的正副监长、秘书少监、国子监司业、起居郎舍人、中书门下省的检正、左右司郎官、枢密院的检详,还有六曹郎中、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开封少尹这些官职,就只能由官员的儿子或者孙子继承了。
第三段是关于退休官员的荫补。 如果之前当过宰相,或者现在是三少、使相,那就能让三个子孙继承官职。 要是之前当过三少、使相、执政官,或者现在是节度使,那就只能让两个子孙继承。 要是之前做到太中大夫,或者做过尚书侍郎、右武大夫以上,并且做过谏议大夫以上或者侍御史,那就能让一个子孙继承。
最后一段是关于官员死后,通过遗表(遗嘱)来荫补的情况。 如果生前做过宰相,或者死时是三少、使相,那就能让五个子孙继承官职。 如果生前做过执政官,或者死时是节度使,那就让四个子孙继承。 要是生前做到太中大夫以上,或者诸卫上将军、承宣使,那就让四个子孙继承。 如果是观察使,那就让三个子孙继承。 总之,这荫补制度,等级森严,官位越高,能荫补的人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