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勋,字修业,是河南人。他爸爸刘处让,在后唐当官,后来又到后晋当枢密使,之后外放当彰德军节度使。刘保勋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后唐清泰年间,他才十多岁,就担任了潞州左司马,跟着他爸爸在彰德军衙门里当都校。他爸爸去世后,刘保勋补了个供奉官的职位。他还学习刑法,并且诗写得挺好。有一次他献诗给朝廷,宰相桑维翰觉得他很奇才,就推荐他做了太常丞。后来,他又在汉朝当了秘书丞。周朝广顺年间,有人推荐说他精通法律,于是他兼任了大理正,然后升迁为工部员外郎。他还先后负责过郓州、宋州、楚州三州的盐税、酒税和商业税。
宋朝建立初期,他被任命为户部官员。他母亲去世后,他丁忧服丧,服丧期满后重新上任,被派去蕲口负责榷茶(管理茶叶专卖)。之后调任云安监盐制置使,任期结束时,他上交的盈余竟然有百万之巨!主管转运的官员想把这事上报朝廷邀功,刘保勋说:“贪官污吏把公家的东西据为己有,这能行吗?”于是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开宝年间,他升迁为司封员外郎,又监管左藏库。六年后,他出任宋州知州。太平兴国初年,他升任祠部郎中,兼任晋州通判。两年后,他被选为江南西路转运使,朝廷还赏赐了他一百万钱。三年后,他又调任两浙东北路转运使。宋太宗征讨晋阳时,刘保勋被改任户部郎中,同时担任随军转运使,并负责北面地区的转运工作。他还和侯陟一起负责军队的各项事务。恰逢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因为延误沁州军粮的运输而受到朝廷弹劾,朝廷就派刘保勋代替了他。太原城被攻克后,刘保勋被任命为并州知州。一年多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大理寺丞,之后又外放出任升州知州。那年冬天,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点检三司开拆司的官职。正赶上盐铁使的职位空缺,朝廷又让他暂时代理盐铁使的职务。后来,他升任兵部郎中,并兼任三司勾院判官。八年后,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不久又担任开封府尹。
有一天,一个寡妇刘氏到开封府告状,说她丈夫的前妻元吉在饭菜里下毒,想毒死她。经过调查审理,案情真相大白。元吉的妻子竟然还去登闻鼓告状说刘氏冤枉她。这件事被转交给了御史台。其实刘氏与人有私情,元吉知道后,刘氏羞愧难当,得了重病,所以才诬告元吉。刘保勋因为这件事被朝廷夺去三个月的俸禄,不久之后,辛仲甫接替了他的职位。没过多久,刘保勋又重新担任了大理寺丞。
公元985年,保勋担任御史中丞兼勾当差遣院的要职。到了秋天,他被免去了御史中丞的职务。公元986年春天,朝廷命令曹彬等人征讨幽州,保勋以本官的身份担任幽州行府事。他的儿子利涉带着开封府的兵曹,负责运送军粮,一直跟随父亲。
结果,战事不利,军队在拒马河边溃败,士兵们互相践踏,死伤惨重。保勋的马陷进了泥淖里,利涉从后面想把他拉出来,但力气不够,父子俩被挤压在一起,最终双双战死,时年保勋六十二岁。皇上下令抚恤他们的家人。保勋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早于他去世,最小的儿子也战死了。朝廷便让他的孙子巨川继承香火,授予他秘书正字的官职。端拱年间,朝廷又追赠保勋工部侍郎的官职。
保勋为人正直谨慎,睡眠很少,从不与人冲突,精通吏事,从不畏惧繁琐的工作。他曾经对别人说:“我接受朝廷的任命,从未推辞;对待同僚,从未有过不和;居家积蓄,从未超过一千钱。”他死后,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到了至道三年,朝廷又录用他的次孙世长为正字。咸平初年,保勋的妻子去世,朝廷赐予十万钱。他的孙子巨川后来官至比部郎中。
滕中正,字普光,是青州北海人。他的曾祖滕瑶是高邮县令,祖父滕煦是即墨县令,父亲滕保裔是兴平县令。滕中正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落榜了。周显德年间,滑州节度使向拱看中了他的才能,奏请朝廷让他担任掌书记。向拱调任彭门后,滕中正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向拱又上表请求朝廷破格让他继续担任旧职,并加封他为朝散大夫。后来,向拱镇守襄阳,又任命滕中正为襄阳、均州、房州、复州观察判官。向拱调任西洛留守后,又奏请朝廷任命滕中正为河南府判官、检校户部员外郎。
公元967年,度支员外郎侯陟上表推荐滕中正很有才能,于是滕中正入朝担任殿中御史。两川平定后,朝廷选派他担任兴元府知府,兼任西京留台判官,不久又调任河南府留守司通判。太祖在西洛举行雩祀大典,因为滕中正办事勤勉,被提升为仓部员外郎。
宋太宗当了皇帝以后,就把这位官员升职为考功员外郎,后来又派他去四川东路当转运使,负责管理财政和运输。太平兴国五年,皇上把他召回京城,当了膳部郎中,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处理一些杂务。第二年,皇上又让他和中书舍人郭贽、户部郎中雷德骧一起负责京朝官的考课,也就是对官员进行考核。
有一次,这位官员推荐监察御史张白去蔡州当官,结果张白却利用职务之便,借了二百贯钱去买米麦倒卖,从中牟利,最后被判处死刑。因为推荐的人出了问题,这位官员也被降职为本部门的员外郎,不过还是继续负责那些杂务。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同时还代理御史中丞,权力很大。
雍熙元年春天,皇上大摆宴席,非常高兴,还拿了个空杯子给大臣们看。宰相们担心喝酒喝多了,会失仪犯错。皇上看到后,就对这位官员说:“今天君臣同乐,就算有人不小心犯了错,也不要追究了。”于是伶官们就大肆渲染宴会上的快乐气氛。皇上还说:“朕的快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到了冬天乾明节,群臣向皇上敬酒,敬了三杯之后,皇上看着这位官员说:“三杯酒是正常的礼节,我想和各位大臣再喝一杯,可以吗?”这位官员回答说:“陛下恩典如此隆厚,臣怎敢不遵旨。”殿上的人都高呼万岁。
两年后,这位官员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被任命为河南府知府。没过多久,他就生病了,被允许在西京休养。淳化年间,他又被任命为留司御史台判官,皇上还特地让他儿子玄锡代理河南司录,方便照顾他。淳化二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这位官员为人刚正不阿,处理过很多大案要案,当时有人觉得他过于严厉,有些小题大做。但他担任御史中丞期间,确实维护了法纪,大家都认为他称职。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大儿子玄锡做到刑部郎中,小儿子玄晏(后改名世宁)做到工部郎中。
刘蟠,字士龙,是山东滨州渤海人。公元949年(汉乾祐二年)考中了进士,初次做官是益都县的主簿。宋朝建立后,他先后在安远军和河阳节度使衙门担任推官,又在保义军担任掌书记。公元967年(乾德五年),朝廷召他进京,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同时主管染院的事务。一开始,苏晓负责京城征税,工作做得比较出色,但他去世后,刘蟠接替了他的位置。那年冬天,朝廷派他去给太宗皇帝祝寿。公元974年(开宝七年),他和殿中丞刘德言一起负责淮南各州的运输工作。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他升迁为仓部员外郎,后又改任转运使,每年要从江东运送四百万斛粮食到京城,他做得非常称职。任期满了,仓部里的僧人和道士都请求朝廷留下他,皇上也批准了他的请求,还赏赐了他金紫官服,并把他调到驾部任员外郎。公元978年(太平兴国八年),他父亲去世,按照制度应该回家守孝。当时各州的漕运物资滞留,朝廷又起用他,让他负责京城陆路运输司的事务。正好黄河在韩村决堤,朝廷派很多人去堵塞决口,刘蟠负责给他们发放粮饷,没过多久,黄河的决口就被堵上了。朝廷正准备举行封禅大典,任命刘蟠为东封水陆计度转运使,后来因为朝廷取消了封禅大典,这个任命也就作罢了。不久,他升迁为工部郎中,兼任河北水路转运使;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继续兼任水陆转运使,并参与刑部政务。籍田典礼结束后,他又升迁为左谏议大夫。宋真宗淳化初年,他还兼任考查京朝官差遣的官员。公元992年(淳化二年),他突然中风,皇上派太医给他诊治,还赐给他金丹。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赐给他十万钱,并负责了他的丧葬事宜。
刘蟠为人清廉正直,不善交际,生活简朴,能吃苦耐劳,做事非常严格认真,而且喜欢耍些小聪明,来讨好皇帝。他在染院工作期间,太祖皇帝经常来视察。刘蟠每次发现皇帝的车驾快到了,就赶紧换上简陋的衣服,拿着木棍督促工人干活,头发蓬乱也不梳理,然后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皇帝。太祖皇帝认为他勤于职守,赏赐了他二十万钱。有一次,他奉命巡查淮南地区的茶叶贸易,发现私下贩卖茶叶的人很多。刘蟠就骑着一匹瘦马,假扮成商人,到老百姓家里买茶叶。老百姓毫无戒心,就把茶叶卖给他,他当场就把这些人抓起来,依法处置。
子锴啊,一开始是靠他爹的关系当了个大理评事,咸平二年,考中了进士。他还曾经献过一篇《幸太学颂》。宋真宗半夜看书,看到了子锴的这篇颂文,挺喜欢的,还拿给大臣们看,并且说子锴从小没了爹妈,还能这么自立,于是就召见他考试,让他去史馆当差。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孔承恭,字光祖,是长安万年县人。唐昭宗迁都的时候,他全家都跟着去了,所以户籍就落在河南了。他家祖上五代的孔戡,在《唐书》里还有传记呢。孔戡的孙子孔迥,当过莱州刺史;孔迥的儿子孔昌庶,做过虞部郎中;孔昌庶的儿子孔庄,在后晋当过右谏议大夫。从孔戡到孔庄,都是进士出身。承恭呢,就是孔庄的儿子。他一开始是靠家族荫庇,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后来做过温县和安丰县的主簿。那时候王审琦在寿春当节度使,觉得承恭是名门之后,就奏请让他代理节度推官。 节度使府撤销后,他又被调到郑州当录事参军,后来进了大理寺当丞。他还写过宫词,想以此讨好皇帝求升官。结果太祖皇帝生气了,说他引用的典故不合适,把他免职了,打发回老家种地去了。
唐太宗登基后,大赦天下,孔承恭也恢复了原来的官职。那时候刚开始实行酒税专卖制度,孔承恭被任命为西京酒曲承办监,一年就增加了六千万的税收。后来他升迁为大理正,处理案件公正公平,又升任库部员外郎,兼任大理少卿。之后又升任屯田郎中和兵部郎中,参与考核京朝官员的功绩等级。
端拱三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原文是:“九寺三监,国之羽仪,制度声名,往往而在。各有副贰,率其司存,品秩素高,职任尤重。郎吏迁授,斯为旧章。比闻缙绅之流,颇以台阁自许,目为散地,甚无谓焉。朕将振之,自我而始。其以兵部郎中孔承恭为太常少卿,魏羽为秘书少监,户部郎中柴成务为光禄少卿,魏庠为卫尉少卿,张洎为太仆少卿,吕端为大理少卿,臧丙为司农少卿,袁廓为鸿胪少卿,工部郎中张雍为太府少卿。” 皇上又任命屯田郎中雷有终为少府少监,虞部郎中索湘为将作少监。当时裴祚、慎从吉、宋雄先都是少卿,也都改任为东宫的官员。皇上还下令让孔承恭和左散骑常侍徐铉一起校订道书。不久,孔承恭因为生病请求辞官,并且说他年轻时游历过嵩山,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想在那里养老。皇上召见了他,看到他身体很虚弱,就赏赐给他御医开的药,并且让他以将作监致仕。皇上还让他的儿子孔玢通过考试当了登封县尉,好让他有个稳定的收入来赡养父亲。孔承恭还没来得及退休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孔承恭年轻的时候比较散漫,长大后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他曾经上书建议州县长官要多向当地老年人了解民情,掌握百姓的疾苦和官吏的政绩好坏,他还提出了一条举荐人才的标准:“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并建议在京兆府和各州府的要害地方立木牌刻上这些字,违反者依律处罚。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执行了。孔承恭特别信奉佛教,经常吃素,他所得的俸禄大部分都用来供养僧人。他还劝诫皇上不要滥杀无辜,还建议在战争地区修建寺庙,并且广泛施舍给僧尼,很多人觉得他过于迂腐。
宋珰,字宝臣,是陕西渭南人。他爹宋鸾是监察御史。宋珰在乾德年间考中了进士,成绩非常优秀,一开始在青州当了个主簿。他特别喜欢看书,任期满了之后,带回了好多书,足有好几千卷。后来吴廷祚在永兴当节度使的时候,把他请去当掌书奏事的官员。吴廷祚去世后,他又调到下邽当主簿,之后升迁为著作佐郎,后来又做了绵州知州。
宋太宗登基后,宋珰被提升为右赞善大夫,又当上了峡路转运副使。任期结束后回朝,被皇帝召见谈话,还赏赐了他红色的鱼袋(官服饰物)。之后他又被派去当秦州知州,政绩很好,于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任陕西转运使。后来派韦亶接替他当秦州知州,宋珰离开秦州还不到一百天,韦亶就因为犯事被关进了监狱。皇上考虑到宋珰之前在秦州的政绩,赏了他五十万钱,又再次任命他为秦州知州,让他去安抚那里的少数民族,整顿当地吏治。
雍熙年间,他升任比部员外郎。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六年,被朝廷召回,皇帝还亲自赏赐了他金紫官服,任命他为度支判官。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屯田郎中,知益州。当时益州正闹饥荒,盗贼很多,宋珰刚到任,就用他的策略抓捕和招安盗贼,盗贼们都纷纷投降,社会秩序恢复了平静,朝廷还下诏表彰了他。端拱年间,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当时两川转运使的副使都因为犯事被免职了,朝廷就派他去当西川转运使,还升他为左谏议大夫,之后又调他去当陕州知州。
淳化年间,江南三吴地区闹饥荒,瘟疫流行,很多人饿死病死。朝廷要选派优秀的官员去治理,就派宋珰去苏州当知州。宋珰身材高大,平时就腿脚不好,到了苏州后,因为当地地势低洼潮湿,他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有人劝他以生病为由请求回北方,但他却说:“皇上是因为百姓受苦才派我来安抚他们,我因为自己生病就辞职,这可不是臣子的本分啊!”后来,天上出现了太白星犯南斗星的现象,他说:“南斗星对应着吴地,百姓正遭受饥荒,天象如此,做地方官的能没有责任吗?”四年后,宋珰去世,享年六十一岁。皇上听说后非常悲伤,还录用他的儿子宋明远为蒲州主簿,让他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
宋珰为人清廉简朴,做了三十年的官,从不操心家务事,只是收集书籍留给子孙,还说:“这是为了不忘本啊!”他的儿子宋明远在淳化三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都官员外郎。他的二儿子宋柔远也考中了进士。他的另一个儿子宋垂远在宫中当阁门祗候。
袁廓,是四川梓潼人。他在四川考中了进士。到了宋朝,先被任命为双流县的主簿。后来又当上了西平县的主簿,他仔细核查户籍,发现了上万个漏报的人口,州长推荐他工作认真负责,于是他升任上蔡县令。因为政绩突出,他又被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在御史府负责审理案件,还掌管着税收事务。袁廓为人比较张扬,说话大胆,喜欢批评别人,宋太祖却把他当成奇才看待。
宋太宗继位后,袁廓升任殿中丞,后来外放到楚州当知州。回到京城后,他负责管理京城的市场税收,一年之内增加了数万贯的税收,皇上很高兴,赏赐给他红袍和一百万钱。正赶上吴越王钱俶把他的土地和人民都献给了宋朝,朝廷就派袁廓去浙江各地清点户籍,所有州府的军需仓库里的东西都运到京城,让他全权负责此事。皇上还特别恩宠他,每次宫廷宴会都让他坐在单独的席位上。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郓州知州。当时黄河决堤,洪水涌入城内,淹没了百姓的房屋,到了冬天,水都结成了冰。袁廓组织百姓大规模开挖排水渠,用竹轿把冰块运出城外,堆积起来。朝廷派来的使者认为他很有办法,让洪水没有进入城内,于是上报朝廷,袁廓被提升为监察御史。等到春天冰雪融化,州里地下水位上涨,融化的冰水又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这时,秦王赵廷美被贬到房州,朝廷派崇仪副使阎彦进代理房州知州,袁廓担任通判,还赏赐给他三百两白银。没多久,袁廓升任殿中侍御史,被召回京城担任户部判官,负责和陈恕、李惟清一起计算粮草数量。后来,他又升任户部员外郎,接着又担任度支判官。在负责籍田之后,他升任户部郎中,主管户部勾院。
袁廓性格强硬,好争强好胜,经常和上司们争论,声音很大,态度强硬,皇上总是宽容他。但他核查账目非常仔细,导致户部积压了大量的公文,被郡县官员投诉,皇上就下令御史调查此事。袁廓去拜见宰相赵普,自己解释此事。恰逢郑州团练使侯莫陈利用犯了罪,袁廓曾经和侯莫陈利用有书信往来,关系密切。赵普问他:“你工作上的事情,这不算什么,但你和侯莫陈利用关系密切,这合适吗?”袁廓吓得满脸通红,羞愧地哭了起来,说不出话来。几天后,他被外放到温州当知州。之后又升任鸿胪少卿。
话说,咱们同郡的袁仁甫,管着州里的关卡征税,跟苏轼关系本来挺好,毕竟是同宗,又是盟友。可后来俩人闹掰了,互相弹劾对方。皇上就派光禄寺丞牛韶去调查,牛韶到了之后,把苏轼给抓起来关进监狱审问。皇上觉得苏轼可能冤枉,就赶紧派人把他召回京城。苏轼这人性格刚烈,脾气又急,审问他的时候,皇上还没下旨,他就气死了。皇上听说后,特别惋惜,又重新调查了袁仁甫的指控,发现大多都是假的,于是就免了牛韶的官职,把袁仁甫贬到商州当长史,还追赠苏轼为右谏议大夫,苏轼十岁的儿子苏过也得到了奉礼郎的官职。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苏轼,后来又下令把袁仁甫的名字从户籍里除掉,发配到商州去。
樊知古,字仲师,祖上是长安人。他曾祖是濮州司户参军,祖父在吴国当金坛令,他父亲在李景手下做过汉阳和石埭两县的县令,所以家就安在了池州。樊知古曾经考进士没考上,就打算北上,在采石江边钓鱼打渔好几个月,用小船拉着绳子,在南岸固定好,然后快速划到北岸,以此测量长江的宽度。开宝三年,他进京上书,说江南可以收复,想找个官做。太祖皇帝让他去学士院考试,结果他考中了,做了舒州军事推官。他曾经向皇上禀报,说他年迈的母亲带着几十口人在江南,担心被李煜害了,想把她们接到治所。皇上马上就下令让李煜把她们送来。李煜接到命令后,立刻准备了丰厚的行李,护送她们到了边境。
开宝七年,樊知古被召回朝廷,做了太子右赞善大夫。碰上朝廷要攻打江南,樊知古就当了向导,带兵到了池州。开宝八年,樊知古被任命为池州刺史。当时池州百姓中有人结伙成寇,樊知古带兵去打,一口气端掉了三个据点,抓住了他们的头目献给朝廷,其他人也都逃散了。正准备南征的时候,朝廷派高级官员石全振去湖南制造黄龙船和黑龙船,用大船装载巨大的竹筏,从荆南往下运,还派八作使郝守濬等人带工匠去建造。有人觉得长江水流湍急,担心造不成,就在石碑口试着造了一座,然后移到采石矶,三天就造好了桥,尺寸一点都不差,这都是采纳了樊知古的建议。
金陵平定后,他被提升为侍御史,然后坐着官车去江南各地巡查,调查了解百姓疾苦,之后被任命为江南东路转运使。没过几天,他又升任江南转运使,还赏赐了一百万钱。之前,江南各州的茶叶交易,官府要抽取八成税收,剩下的两成也要再收一次税,然后才能给商人通行证,让他们去交易,搞得商人叫苦不迭。他上任后就请求免除这部分税收,同时增加官府收购茶叶的价格,这样就能方便百姓了。江南以前用铁钱,十个铁钱才抵得上一个铜钱,物价飞涨,老百姓日子很难过,他也上奏朝廷,废除了铁钱。之前李煜当政时,为了打仗,临时加收了不少税,他也把这些临时税收都改成了正式的税额。豫章的洪氏家族曾经在升州负责酒税,欠着朝廷几百万铁钱。他以前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洪氏家族的羞辱,所以这次就借机让他们用铜钱偿还欠款,以此出气。
宋太宗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库部员外郎。朝廷召他回京,给他换上了高级官员的服饰,又赏赐了一百万钱,然后任命他为京西北路转运使。太平兴国六年,他升任虞部郎中,随后调任邠州知州,之后又调到凤翔府。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盐铁判官,之后又出任荆湖转运使。雍熙年间初期,他升任比部郎中。当时北方边境打仗,朝廷把各郡分为东西两路,负责运输军需物资。他就担任了东路转运使,之后又升任驾部郎中,朝廷还赏赐了他五十万钱。他本名叫若水,字叔清,有一次被皇帝召见,皇帝问他:“你的名字出自哪本书?”他回答说:“唐朝尚书右丞倪若水,为人正直,我很敬佩他。”皇帝笑着说:“那就改名叫‘知古’吧。”他连忙叩头谢恩。其实倪若水真正的名字叫“若冰”,他学识浅薄,胡乱引用名字来回答,大家都笑话他。
话说在端拱年间,寇准(知古是寇准的字)升迁为右谏议大夫,兼任河北东西路都转运使,皇上还赏赐了他一千两白银。当时河北东西两路都分别设置了转运副使,而都转运使这个官职,是从寇准开始才有的呢。两年后,皇上又加封他为河北西路招置营田使。他上奏请求朝廷拨付五百多万根修城木料和三百多万张牛皮。皇上说:“修建万里长城可不是光靠这些东西就能完成的!自古以来,匈奴和黄河,都是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朕即位以来,有时边境太平无事,就忙着修筑河堤;最近边境稍微有点警报,黄河水流又很平静,这大概都是上天在警示我们,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但是,事先做好准备,才是古人教导我们的好方法,‘深沟高垒’,也是历代帝王为了防范敌人而设置险要关隘的道理。你这次请求的物资太多了,岂不是要加重百姓的负担吗?”于是皇上就下令让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用官府的物资来供应他。
不久,度支使李惟清上奏说河北的军需储备不足,请求从河南十七个州郡调运粮食过去。太宗皇帝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怎么能再搞这么大的调动呢?”李惟清坚持请求,皇上就派左正言冯拯快马加鞭地去和寇准商量这事儿。寇准就说:“河北的军需储备,通过合理的调配是可以满足需要的,等到农闲的时候再让老百姓运送粮食就行了。”冯拯把寇准的话带回去后,太宗皇帝说:“要不是仔细地商量一下,老百姓真的要受苦了。”没过多久,寇准上朝奏事,皇上很满意,就把他提拔为给事中。没多久又升任户部使。
寇准很有才干,因为多次担任转运使,所以当时名声很好。可是等到他担任户部使的时候,却经常因为工作没做好而受到皇上的严厉斥责,名声也因此下降了。他跟陈恕关系很好,陈恕当时是参知政事。有一次,太宗皇帝说计司的工作有人违规,陈恕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寇准。后来寇准上奏的时候,就主动辞职了。皇上问他:“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的?”寇准说:“是陈恕告诉我的。”皇上很生气,觉得陈恕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而且也嫉妒寇准轻率冒失,所以就把他们俩都免职了。先把寇准外放去梓州做地方官,还没等他到任,又改派他去西川做转运使。
寇准觉得自己曾经担任过三司使(主管财政的要职),现在却要到剑南道(四川)去管漕运,心里很郁闷,很不甘心。他经常说自己腿脚有病,从来不去各郡县视察。四川地区富庶,丝绸、锦缎等物品天下第一,那些爱说话的人就争着讨论如何增加收益。但四川地狭人稠,耕地不够用,因此兼并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地主们就囤积居奇,抬高物价以牟取暴利。
宋朝淳化年间,青城县有个老百姓叫王小波,他拉起了一帮人造反,跟大家说:“我痛恨贫富差距这么大,现在就帮你们把东西平均一下!” 跟着他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攻下了青城县,接着又抢了彭山县,还杀了彭山县令齐元振。 巡检使张玘在江源县跟他们打仗,一箭射中了王小波的额头,王小波没多久就因为伤重死了,张玘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之后,大家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当了他们的头头。
一开始,王小波的队伍才一百多人,州县的官兵根本没准备好,所以各地都有人跟着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他们攻打蜀州,杀了监军王亮和十几个官吏;攻陷邛州,杀了知州桑保绅、通判王从式以及其他很多官员,还把都巡检使郭允能赶跑了。郭允能在新津江口率领手下跟贼寇作战,结果战死了,和他一起的同巡检、殿直毛俨侥幸逃脱。 贼寇越来越嚣张,人数发展到几万人,攻陷了永康军、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到处放火抢劫,留下一部分人看守这些地方。 他们还去攻打成都,烧了西郭门,但没成功,就撤兵了。 后来又攻陷了汉州、彭州,最后攻下了成都。
这时候朝廷已经下旨让知梓州、右谏议大夫张雍去代替知古担任转运使。张雍还没到任,知古就和知府郭载以及其他官员一起逃到了东川。 朝廷又下令让他继续负责两川的漕运。知古自己也承认擅自离开岗位,处理事情不利,皇上最终宽恕了他,让他以原官职去担任均州知州。 他在均州上任十几天,就忧虑过度而死了,享年五十二岁。皇上还很同情他,赏赐他儿子汉公一个进士出身的名额。
知古这个人聪明能干,口才好,办事效率高,可是在西川任职时,没能平息盗贼反而逃跑了,虽然得到了皇上的宽恕,最终还是因为羞愧而死。
郭载,字咸熙,是开封浚仪人。他爸爸郭晖,当过右监门卫将军和义州刺史。郭载呢,靠着老爸的关系,先当上了右班殿直,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供奉官、阁门祗候。宋太宗雍熙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派去西川负责带兵抓盗贼,皇上还赏赐了他马匹、武器和钱财。四年后,因为工作出色,他升任崇仪副使。
后来被召回京城,郭载向皇上汇报说:“川峡地区有钱人有个坏习惯,喜欢娶上门女婿,死了之后,财产还要和女婿的儿子平分,所以穷人就更多了。”皇上听了之后,下令禁止这种做法。端拱二年,郭载升任引进副使,然后又去天雄军当知军,之后又兼任勾当三班,最后被派去秦州当知州,还兼任沿边都巡检使。以前那些巡边官员,都带着很多兵马,气势汹汹地去吓唬少数民族,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郭载不一样,他把这些多余的兵马都撤了,少数民族反而对他很感激。后来他又升任西上阁门使,之后又调任成都府知府。
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人采购的军粮质量很差,士兵们都说:“这东西根本不能吃!”太宗皇帝起初有点怀疑,就派人去复查。结果查明,郭载的奏报和戴某的奏报一致。段献可等人因此被降职,还要赔偿损失。等郭载调离天雄军后,段献可等人采购的军粮都发放完毕了,居然还多出了不少。三司判勾冯拯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太宗皇帝就叫来度支使魏羽问话。魏羽说:“段献可等人采购的军粮其实并没有那么差,数量上也没少。我和冯侃是老朋友了,所以没敢说实话。”太宗皇帝说:“这是公事,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下令告诉宰相:“这是郭载坚持上奏的结果,我跟你们多次讨论过,都说这事是真的。现在军粮发放完毕了,居然还有剩余,士兵们也没再抱怨。郭载,我一直很信任他,他怎么会故意诬陷别人呢?不过他已经调去西川了,等他回来再好好问问吧。”最后,段献可等人全部恢复了官职。
话说,王继载到了梓州,正赶上李顺造反。有个算命先生偷偷告诉他:“益州肯定要失守,你去的话肯定要倒霉,最好多待几天避避风头。” 王继载一听就火了,说:“我奉命来这里负责军事,现在正是危险的时候,怎么能拖延呢?” 说完,当天就进成都了。
李顺的军队猛攻成都,守不住了,王继载就和樊知古带着手下官员们一起冲破城门逃了出来,带着剩下的兵马从梓州赶往剑门关,然后跟着招安使王继恩一起带兵平定了李顺的叛乱,又回到了成都。 一个月不到,他就因为操劳过度忧虑成疾去世了,年仅四十岁。
王继载在蜀地的时候,很能为百姓除害,所以蜀地的老百姓都很喜欢他。第二次到成都,正好赶上兵乱,后来又跟着王继恩平定了叛乱,也做了不少好事。所以他死后,成都好多人都很惋惜他。
臧丙,字梦寿,是河北大名府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太平兴国初年考中了进士,做了大理评事,后来又做了大宁监的通判。他负责管理老百姓煮井为盐的事。以前,政府给钱让老百姓买柴火,但是官吏们贪污受贿,导致每年收的盐税都不够,被关起来受罚的人经常有好几十甚至上百个。臧丙到任后,直接把钱交给井户,结果柴火堆积如山,每年盐税还多了不少。
宋太宗平定晋阳后,任命臧丙为右赞善大夫,知辽州。臧丙为人正直果敢,很有能力。 同年,冯汝士以秘书丞的身份担任石州知州,和监军不和,有一天晚上竟然剖腹自杀了,这件事很可疑。臧丙上书说,冯汝士的死不是自杀,请求调查此事。宋太宗看到奏章后非常震惊,立刻派人调查,并召见臧丙询问情况。臧丙说:“冯汝士担任地方官,没听说有什么罪过,却说他自杀,如果冤死不明,以后谁还敢去边疆做官? 这以后读书人都不敢去边郡治理地方了!” 皇上很欣赏他的正直,就把他升为著作郎,不久又升为右拾遗、直史馆。后来又升任工部员外郎,担任河东转运使,不久又兼任本路营田使。 他从河东调回京城后,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同知审官院。
朝廷当时很看重九寺的官员,于是就提升他当了司农少卿。淳化二年,他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然后外放去江陵府做知府。一年多后,他生病了。皇上听说后,派宦官和御医赶去探望,但他一个月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皇上很悲痛,就给他儿子一个待用的四门助教的职位。
这个人,原名叫做丙,字仲回。他父亲去世后,经常梦见父亲召他到庭院里,指着天空说:“老人星出现了!”丙抬头一看,星星又大又亮,于是就拜了拜。醒来后,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这是个好兆头。因为寿星出现在丙(生肖属丙)入丁(生肖属丁)的年份,所以他就改了名字。但其实这根本没啥意义,古代人告诫不要迷信占卜和梦境,不要无缘无故地高兴。
他儿子待用后来当了金部郎中、东染院使、贺州刺史。他另一个儿子考中了进士,官做到太常丞。
徐休复,字广初,是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初年考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通判。转运使推荐了他的才能,他被调回朝廷,授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改任著作郎、直史馆,赐予绯红色的官服和鱼袋,升迁为左拾遗。太平兴国六年,他升任右补阙,兼任两浙东北路转运副使,后调任明州知州。太平兴国七年秋天,他被召回朝廷。第二年,被任命为库部员外郎、知制诰。太平兴国九年,他外放广州做知州,同年升任水部郎中。雍熙二年,他升任比部郎中,兼任枢密直学士,赐予金紫官服,仍然兼任广州知州。
徐休复和转运使王延范关系不好,于是他就上奏弹劾王延范私养术士,对宾客太过优待,对下属官员恩威并施,还暗中给他的故人韦务升写信,用隐语打探朝廷机密,相关的证据已经收集齐全了。皇上就派内侍阎承翰和徐休复一起调查弹劾王延范,最终王延范被治罪。
端拱初年,徐休复升任左谏议大夫,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使。淳化元年,他被免去户部使的职务,改任给事中,先后知青州、潞州。他之前上奏说,父母的坟墓在青州的青社,想请求到青州任职,好料理父母的坟墓。他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只顾着聚敛钱财,却始终没提修坟的事。到了潞州几个月后,他得了脑疾。病情严重时,他好像看到了王延范,就哭喊着说自己罪该万死,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他根本干不了这个差事,掌管诰命实在是不称职,在达官贵人们看来,他的表现也很差劲。
张观,字仲宾,是常州毗陵人。他在江南考中了进士。回到宋朝后,他担任彭原主簿。太平兴国初年,他调任兴元府掾,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没考中,于是调任鸡泽主簿。他又一次请求参加考试,被破格授予忠武掌书记的职位,随后改任观察判官。他请求恢复刺史的职位,并且建议不要让武德军士兵到外州侦查,这个建议很合太宗皇帝的心意,于是被召拜为监察御史,兼任桂阳监使。他献上自己写的文章,被赐予进士及第。
这期间,三司奏报说剑南地区赋税太轻,朝廷下令张观乘驿车去各州巡查,并下令稍微增加赋税。张观上疏说道:“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不应该轻易被扰动,即使是安抚他们,也担心达不到效果,更何况是增加赋税来扰乱他们呢?就算积攒的粮食运往京城,也会增加运输的负担,这肯定不行。如果分兵就地驻扎吃粮,也不是长久之计,只会招致百姓怨恨,对国家毫无益处。”太宗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把他留了下来,没有让他去执行这个任务。
后来,他又上了一道奏疏:臣蒙受皇恩,担任风宪官,每逢百官朝见的日子,我都要站在朝堂上,负责察举那些仪容不整的官员。我发现陛下您慈祥宽厚,经常与近臣们议论政事,来来往往的,也挺辛苦的。至于那些主管的官员,他们总是揣摩圣意,顺从您的旨意,各种各样的奏章,都呈递到您面前,这岂止是亵渎了至尊,更是扰乱了朝廷的秩序。况且,帝王之道,所说的话左史官要记录,所做的举动右史官也要记录,这些都记录在册,作为后世的典范,万万不可不谨慎。如今最紧要的是,边远地区的人民尚未完全归顺,边境地区还不稳定;阴阳失调,国库空虚;淳朴的民风尚未恢复,奢侈之风盛行;道路尚未修好,逃亡的人还很多;刑法尚未完善,禁令还很多;典章制度尚未恢复,祭祀活动还缺失。这些都是朝廷的当务之急。我真心希望陛下在处理政务之余,能够抽出时间,体察大臣们的意见,让他们畅所欲言,这样才能使国家治理和教化之源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我以前也看过唐朝的历史,看到贞观年间刚开始设立崇文馆,皇帝命令翰林学士和德高望重的学者轮流值班,上朝的时候,他们就进入内殿讲解文章典籍,讨论国家大事。有时候一直工作到太阳落山都舍不得休息,有时候到深夜才结束工作,这些都记录在正史里,成为千古佳话。更何况陛下身边都是正直优秀的人才,我希望陛下能放下那些日常琐碎的事务,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下令让身边的近臣弘扬优秀的风气,为祖宗留下无穷的功德,为子孙后代建立不可动摇的基业。相比之下,那些斤斤计较,事无巨细都去管的人,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
皇上看了我的奏章后很欣赏,召见我并赐给我绯红色的官服,任命我为度支判官。
一年多后,我升迁为左司员外郎,又改任盐铁判官。有一次我上奏皇上说:“陛下您致力于推行淳朴的社会风气,宫殿的装饰都应该简化,只追求朴素,这样天下百姓都会感到幸运。但是,在穿着打扮和器物用具上,我也希望能够从简节俭。”皇上说:“朕已经尽量简化各种事务,就连穿的衣服,大多都是粗布麻衣,都洗得很干净了,你说的很好。”我连忙叩头谢恩。我经常在省署和长春殿附近办事,跟我的下属李惟清商量事情,因为意见不合,言语上有些失礼,李惟清心里不舒服,就向皇上奏请免去我的职务。我写奏章据理力争,皇上也认为我没有大错,所以不久后又让我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我还曾经上奏请求停止修建佛寺,但没有被采纳。后来我被外派担任各地茶盐转运副使,我上书皇上说:更改茶盐制度,从道理上讲并不合适。皇上没有采纳我的意见,把我调任黄州知州,后来又调任扬州知州,在这些地方我都做了不少好事。
他先是在三司改革旧制度,把州县的户籍按职能分管,后来被朝廷召为三司河东道判官。朝廷下令,三司属官不得越级谈论其他事情。可他觉得自己是谏官,就上书指出拾遗补阙是谏官的职责,说说话当然没问题,不听你的命令。皇上大怒,对宰相说:“我让三司的官员各司其职,可不是说让谏官不谈论时政啊,这王观居然胡乱引用典故来讽刺我,就算了,不想深究。”于是就把他外放到道州做官,后来又调到广南西路做转运使。因为上奏说交州黎桓是被叛军杀害,丁濬复位这件事不属实,被弹劾。案子还没审理完,他就死在桂州了,享年五十三岁。
王观博览《汉书》《史记》,特别喜欢议论时政,说话办事条理清晰,直截了当,很有古代名臣的风范。
文章评论说:保勋父子为国捐躯,宋榼不顾个人安危救济百姓,臧丙重情重义为朋友鸣冤,他们的经历都很值得学习。中正虽然整顿风纪,但过于严厉刻薄;袁廓刚正不阿,但夸夸其谈,只为邀宠求官;承恭为人平和宽厚,但又喜欢阿谀奉承,信奉佛教,他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王知古最初献策征讨南方,因此得到重用,但他回到京城后,还追究旧怨,这和古人所说的“不因私人恩怨而破坏乡里情谊”的作法不一样。郭载肆意造假诬陷别人,怀恨而死;休复不尽孝道,还喜欢陷害别人,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但王观能直言进谏,见识广博,又能抓住事情的关键,这还是值得称赞的。
陈从信,字思齐,是安徽亳州永城人。他为人恭敬谨慎,力气很大,心思缜密,非常有头脑。当年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就让他负责管理钱粮,宫里的大小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后来,陈从信官至右知客押衙(相当于朝廷接待宾客的官员)。
开宝三年秋天,主管财政的三司上奏说:国库的粮食只够供应到第二年二月,请求调集各地的军队,征用老百姓的船只,来运输江淮地区的粮食。太祖皇帝一听就火了,狠狠地责备他们说:“国家没有九年的粮食储备就说不够,你们平时不好好计划,让国库的粮食快用光了,现在才想着调兵遣将,征用民船来运输,这能行吗?现在留着你们还有什么用?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一定重重处罚你们,向老百姓谢罪!”三司使楚昭辅吓得不轻,赶紧跑去求太宗帮忙说情,希望能给他一次弥补的机会。
太宗答应了,就召见陈从信询问解决办法。陈从信回答说:“我以前在楚州、泗州一带走访过,了解粮食运输的难题。主要是因为船夫的伙食,要一天天经过各个县城去报销,所以运输非常缓慢。如果预先计算好船只的行程,按天发放伙食,就能按时完成任务。另外,楚州、泗州运来的粮食到了京城还要搬进仓库,应该预先准备好运输人员,让他们及时装卸,这样每次运输就能节省几十天的时间。楚州、泗州到京城有一千多里路,以前八十天才能运一趟,一年才运三次。如果去掉那些耽误的时间,一年就能多运一趟。现在三司想征用老百姓的船只,如果不答应,粮食就运不过来;如果答应了,冬天京城的柴火就要断了。不如招募一些结实的船只运送粮食,那些破旧的船只就用来运送柴火,这样就能解决公私两方面的燃眉之急。现在米价飞涨,官府定价一斗米七十文钱,商人没利润可赚,谁还敢把米运到京城?即使那些囤积居奇的大商人,也把米藏起来不卖,所以米价越来越贵,老百姓都快饿死了。如果允许老百姓自由买卖,各地就会纷纷运米来京城,米多了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太宗第二天把陈从信的建议向太祖皇帝汇报,太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事情也果然按照他的方法顺利解决了。
宋太宗当皇帝后,把从信升职了,让他当东上阁门使,还兼任枢密都承旨,官儿越做越大。后来,有个叫綦廷珪的八作副使,因为生病请假,假满后也不回来上班,天天旷工。结果,当时主管的宣徽使潘美和王仁赡,还有从信,以及阁门使商凤,都被扣了一个季度的俸禄。其他人根据犯错的程度,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太平兴国三年,从信又升任左卫将军,然后再次担任枢密都承旨。宋太宗打仗的时候,还让他当大内副部署,帮着管理后勤。太平兴国七年,因为秦王赵廷美的案子,从信被免职了。第二年,他被派去三部工作,还被任命为度支使,皇帝还赏赐给他浚仪宝积坊的一处宅子,并且升官为右卫大将军。太平兴国九年,从信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从信这个人挺迷信的,特别相信一个自称活了八百岁的叫李八百的人,对他特别恭敬,希望能学到他的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啥也没学到。他还推荐过一个人叫侯莫陈利用,这个人干了不少坏事,所以大家对从信的印象不太好。
张平是青州临朐人,年轻的时候住在单州,跟着刺史罗金山混。后来罗金山调到滁州,就让张平当马步都虞侯。宋太宗当京兆尹的时候,张平就在他府上做事。等秦王赵廷美管贵州的时候,又让张平当他的下属。过了几年,有人诬陷张平在府里藏钱财,秦王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宋太宗,结果查出来张平根本没这事儿。秦王更不高兴了,就把张平给打发走了。宋太宗觉得张平是冤枉的,就把他托付给了徐州的帅哥高继冲,高继冲就让他当了镇将。张平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虽然坎坷,但将来未必不会有好运气啊!”
唐太宗当了皇帝以后,就召见他,让他担任右班殿直,负责监察秦州和陇州的木材供应。他全面更新了木材的采运制度,建立了木材加工厂,还仔细计算了水路运输的费用。他利用春秋两季,组织大型木筏,从渭河一直运到黄河,经过砥柱山,最终运到京城。仅仅一年时间,大量的优质木材就堆积如山了。太宗皇帝很欣赏他的功劳,就提升他为供奉官,同时让他兼管阳平的木材加工厂和造船厂。
以前官府造船完成后,因为河水湍急,经常发生船只漂流丢失的情况,每条船都需要三户人家派人看守,一年下来要动用几千户人家。于是他就开挖了池塘引水,把船只系在池塘里,这样就不用再调动老百姓了。当时有个叫寇阳拔华的强盗,经常在关中地区活动,作恶多年,朝廷派内侍带着几州的军队去讨伐他,都没能成功。结果,他用好话派人去劝说寇阳拔华,寇阳拔华就投降了。后来,他被提升为崇仪副使,仍然负责木材和造船的工作。九年时间里,他一共为朝廷节省了八十万贯钱。
雍熙年间初期,朝廷把他召回京城,让他担任三班副使,之后又升任如京使。三年后,他又改任西上阁门使。才三个月,他又改任客省使。四年后,接替王明担任盐铁使。他在阳平负责木材加工厂多年,这一年秋天,听说陕西转运使李安揭发了他在阳平时期贪污受贿的事情,他忧愤成疾,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朝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并赐予官府的丧葬用品。
他很喜欢读史书和传记,年轻的时候,如果遇到稀奇古怪的书,就会整天沉迷其中,甚至会脱掉衣服去换书来看。等到他当了大官,就收集了几千卷书。他在彭门做官的时候,有几个郡里的官员侮辱过他,后来这些人全部都被判刑,发配到京城的窑厂做苦役。他的儿子从式恰好负责监督那些苦役,看到了这些曾经欺负他父亲的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把他叫到家里,摆上酒菜款待他,说:“你们这些人真不幸,碰巧遇到了这样的灾难,千万不要再为以前的事情担心了。”他还给了他一些钱,并嘱咐儿子从式要好好对待他们。没过多久,这些人就因为大赦而被释放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的宽厚仁慈。
话说这位王继升啊,祖籍是冀州阜城,为人老实巴交,特别认真负责。他早年就跟着太宗皇帝在藩邸做事,深得太宗的信任。太宗皇帝登基后,就提拔他当了供奉官,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军器库副使。
后来,陈洪进献上漳州和泉州的地盘,朝廷就派王继升去泉州当兵马都监。结果,碰上游洋洞的几万老百姓造反,攻打泉州城。王继升沉着冷静,偷偷带着两百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偷袭,打了个措手不及,把反贼首领抓了,押送到京城,剩下的反贼也都平息了。朝廷召他回京,升他当了军器库使,还兼任顺州刺史,负责全国陆路运输的事务。
雍熙四年,朝廷把全国的水陆运输合并成一个部门,让王继升和刑部员外郎董俨一起负责,两人都干得很出色。没多久,王继升又升任右神武军将军。到了端拱年间,他又改任本州团练使,可惜三个月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太宗皇帝很惋惜,追赠他为洋州观察使,还派官员负责他的丧事,留下个儿子叫王昭远。
再说说他家那位从吉,也是个厉害角色。他老爹早年在太宗皇帝的藩邸当差,后来官做到文思使。从吉呢,靠着老爹的荫庇,先是在宫里当殿直,后来又当了供奉官,还当过宜州知州,多次打败了当地的溪蛮。
当时有个叫尧叟的转运使,上书朝廷夸奖他的功劳,从吉就一路升迁,做到内殿崇班、阁门祗候。他在宜州一共干了八年,回京后当了副使。咸平年间,他又去环州当知州,还和宋沆一起带兵袭击西夏,虽然有点小败仗,但有个叫张凝的官员却把责任全推到他身上,结果从吉被降职为内殿崇班。后来他又去澧州当知州,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景德四年,宜州有个军校叫陈进造反了,朝廷派副曹利用当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带兵去平叛。攻打象州大鸟砦的时候,和贼军作战,先锋郭志言被刺,从吉率军冲进城里,斩杀了六十个敌人的脑袋。因为平定叛乱有功,从吉被提升为庄宅副使。还没等他回京,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
昭远,长得高大威猛,皮肤黝黑,后来因为他的勇猛,大家都叫他“铁山”。他力气很大,骑射技术也非常好。小时候,他进山去抓鹰隼,结果遇到山涧暴涨,水位涨了十多丈高,昭远赶紧爬上大树,一夜才躲过危险。还有一次,他过河的时候,冰面塌陷了,幸亏旁边两个人把他拉了上来,当时昭远一点儿慌张的样子都没有。他喜欢跟村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混在一起玩。有一天,大家一起祭祀村里的神,昭远正好路过,有人拿六面骰子给他,说:“你将来要是当了大官,拿着这个试试运气吧!”昭远一掷,六个面都朝上是红色的。
后来他南下去了京城,在晋王(后来的太宗皇帝)府上做事,很受晋王赏识,晋王经常叫他的小名。晋王即位后,提拔他当殿前指挥使,之后又升官。跟随皇帝征讨太原时,他第一个冲上城头,被流矢射中,箭矢把他的铠甲都射穿了,但他依然奋勇杀敌。等到刘继元投降后,皇帝让他守城门,清点兵器。之后又参加了征讨范阳的战役,立下大功,被提升为散员指挥使。
涪王被贬到房陵的时候,很多禁卫军校尉因为依附涪王而受到牵连,只有昭远没事儿,太宗皇帝觉得他很忠诚。昭远又升任东西班都虞侯,之后又升任殿前班都指挥使,兼任寰州刺史。后来又改任马步军都军头,奉命驻守镇州、定州、高阳关,招募士兵以防备契丹。之后又担任冀州驻泊都监,不久又升任泽州团练使、洺州都部署。太宗皇帝多次称赞他的才能,说他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
端拱年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殿前都虞侯,兼任勤州防御使。朝廷派人给他修建衙门,结果挖地的时候发现一块铁块,形状像山一样,有人说这就是铁山旧营地,而且跟昭远小时候的名字也相符,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太宗皇帝曾经用毛笔在纨扇上写字,还作古诗赐给各位将领,诗里有很多影射和讽喻,而赐给昭远的诗尤其隆重,可见皇帝对他的赏识。端拱二年,他担任沙州观察使,后来又担任并州、代州副都部署。至道年间,李继迁在西边作乱,切断了灵武的粮道,皇帝任命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护送二十五个州的粮草,最终顺利抵达灵武,李继迁不敢来犯。
宋真宗登基后,把尹昭远调到定州行营当都部署。没多久,他又升任保静军节度使,兼任天雄军都部署和知府。咸平二年,他调任河阳知府,几个月后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当时皇帝正在大名府,为了表示哀悼,还停朝一天。朝廷追赠他太尉的官职,谥号惠和,还派宦官护送他下葬。
尹昭远虽然有点文化,但为人非常吝啬,到哪里都没什么好政绩。他母亲的弟弟尹昭懿也曾在晋王(宋太宗)府上做事,后来官至捧日都虞侯。尹昭远的弟弟尹昭逊,则担任西京作坊使。早年,尹昭远的祖母郭氏曾经指着尹昭远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有贵相,将来一定会当上公侯。”又指着尹昭懿说:“这孩子,花个两万钱就受不了了。”结果,祖母的预言都应验了。
尹昭远的儿子尹怀普,九岁时就在太宗皇帝身边当差,后来官至西京左藏库使、平州刺史。他的儿子尹怀一,当上了供备库副使;尹怀正,担任内殿承制;尹怀英,则在内殿担任崇班。
尹宪是并州晋阳人。开宝年间,他在太宗当藩王的时候就侍奉过他。太宗即位后,提拔尹宪当殿直,又让他担任延州保安军使,后来改任供奉官。太平兴国四年,尹宪率领府州屯兵,与鄜州军队联合攻打岚州,打败了敌人一千多人,俘获了伪知岚州事马延忠,并攻占了缘河附近的几个据点。因为这次战功,他升任西京作坊副使。之后,他又进入朔州境内,攻破宁武军,杀死了宁武军的军使,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兵器和盔甲。接着,他又调任护夏州兵,后来又升任供备库使。他还先后消灭了三义、丑奴庄、岌伽罗腻叶等十四个部落,并诱降了他们的首领。朝廷多次下诏书嘉奖他的功劳。雍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夏州知州,他在地斤泽打败了李继迁的军队,李继迁逃跑了,尹宪俘获了四百多顶帐篷。他向朝廷建议,从部队中抽调一些帐篷,另组建一支骑兵,命名为“平砦”,以防备李继迁的反扑,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他又消灭了芦关和南山地区的几个部落,结果导致其他部落骚扰不断。他从夏州调回朝廷后,担任洪州巡检。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护莫州屯兵。
三年后,皇上任命他做瀛州知州,同时兼任兵马钤辖,还让他担任富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东上阁门使。端拱二年,他被任命为沧州知州,之后又调任邢州知州,这两个职位都兼任兵马钤辖。淳化初年,他和王文宝同时被任命为四方馆使,负责镇守、保护定州的驻军。之后他又改任贝州知州,随后又调任高阳关兵马钤辖。五年后,他被任命为定州知州,但是和兵马部署王荣相处得不好。王荣这个人本来就粗暴,因为生气而把官府的仆人打倒在地,这位官员心里很不舒服,结果一病不起,几天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王宾,是许州许田人,为人谨慎小心,非常听话。十多岁的时候就在宣祖皇帝身边当差,长大后,擅长骑马射箭。太宗皇帝担任兖海节度使的时候,太祖皇帝就让他在府里担任中右职务。太平兴国初年,他被任命为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王宾的妻子很厉害,很泼辣,王宾管不住她。当时监军是不允许带家眷到任所的,可他妻子却擅自去了亳州,王宾只好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太宗皇帝把王宾的妻子叫来,命令卫士抓住她,打了她一百杖,她因为受惊过度,当天晚上就死了。之后,王宾被提升为仪鸾副使,负责管理内酒坊。
他参加了太原之战,又参加了范阳之战,和彰信节度使刘遇一起攻打城池的东面。太平兴国五年,皇上北巡,他作为副手协助王仁赡担任大内都部署。七年,他改任洛苑使。恰逢汴河漕运堵塞,军队的粮食供应不上,皇上就下令另外设立水陆发运两司,因为王宾有头脑,善于处理事务,所以皇上任命他为演州刺史,和他一起负责这件事的还有儒州刺史许昌裔。他干了四年,粮食储备增加了许多,大家都说他工作出色,不久之后,他又被提升为右神武将军。
黎阳是舟车必经之地,常年驻扎着上万名禁军。因为度支使张逊的推荐,皇上任命王宾为黎阳军的护军,同时兼任黄河、御河两条河的发运事务,不久又让他担任本州团练使。因为王宾建议在黎阳建立通利军,皇上就让他负责军事事务。王宾规划修建了官署、邮馆,各种帐篷和器物都准备齐全了。他被加封为本军大将军,每年另外给他发放二百万元钱,不久又兼任河北水陆路转运使。
贝州驻扎的军队没有城墙和营垒,士兵们分散住在民间的房屋和店铺里。后来,他们利用空地建造了一千二百多间房屋安置士兵,皇帝还为此下诏书褒奖了他。他被任命为右羽林大将军,兼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和六军诸卫仪仗司事。淳化四年,他出任扬州知州兼淮南发运使,后来调任通许镇都监。至道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并加官进爵。
他侍奉宣祖、太祖、太宗三代皇帝将近六十年,是皇帝的老臣子,所以受到特别的恩宠,前后赏赐的钱财数千万,他都用来供奉佛教。他在黎阳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古寺的遗址,就拿出自己的钱来修缮。挖地丈余深,发现了许多石佛和石碑,上面刻有他的名字。他觉得这件事很神奇,就上奏朝廷。皇帝下诏书将这座寺庙命名为淳化寺,并赐给他一部新刻的佛经和三百万元钱用于寺庙的修缮。
安忠是河南洛阳人。他的曾祖父叔千,在后晋时期做过很多地方官,最后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他的父亲延韬,担任左清道率府率。安忠身材高大魁梧,不识字,只认识自己的名字而已。他在太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侍奉了他将近二十年。太宗即位后,任命他为东头供奉官,掌管弓箭库。后来又升迁为内弓箭库副使、西京作坊使,掌管翰林司、内衣库,提点医官院,并在雄州驻扎军队。
当时曹彬在拒马河战败,安忠带领一部分军队布置在边境,以防备敌人的骑兵袭击,他还开凿河道,修筑城墙。不久,他又被调到威虏军,后来又隶属于镇定路大军的左厢,很快就被提升为东上阁门使。他和大将李继隆、田重进、崔翰一起追击契丹军队到祁州北面,皇帝还下诏书嘉奖他们。端拱元年,他被调往高阳关驻守。契丹军队入侵镇州、定州,他又和崔翰一起抵抗。傅潜将军在瀛州布阵,安忠负责守卫城池的西面。端拱二年,他被调任寿州知州,一个月后,又调任贝州知州。当时贝州有十二个恶贯满盈的强盗长期以来祸害百姓,安忠将他们全部抓获。
公元993年,安忠被任命为左金吾街的负责人。后来,王宾被外派到扬州做官,皇帝就让安忠接替王宾的职位,当上了左龙武军大将军。安忠哭着请求皇帝说:“那些卫将军的职位都在朝廷外面,不能参加朝中的迎送仪式,我想回到原来的岗位。”皇上笑着说:“环列的官职,是古代就有的官职啊。大将军可是三品大员,你到现在还不知道朝廷重要的职位是什么吗?” 皇上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没过多久,安忠又升任东上阁门使,还兼任淮南几个州的兵马钤辖。到了公元997年,安忠因为生病请求退休,在泗州去世,享年64岁。到了公元1001年,皇帝还追封他的孙子安惟庆为殿前侍卫。
书里评论说:太宗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身边一定需要那些忠厚老实、能力又强的人。等他当上皇帝以后,修建旧宅邸的时候,陈从信、张平、王继升、尹宪、王宾、安忠这六个人都得到了重用,都承担了重要的军事和后勤任务,而且都做得很出色。不过,张平这个人不记旧怨,这多少符合士大夫的风范。而陈从信却因为引荐那些奸邪小人,用一些歪门邪道迷惑皇帝,这大概也是近侍人员的通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