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记》里写了《唐六臣传》,是讽刺的意思。《宋史》里也写了《周三臣传》,名字看起来差不多,但意思不一样。要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为了维护正统思想、巩固纲常伦理。韩通跟宋太祖一起侍奉过周朝,却死在宋朝还没篡位的时候,可宋史里没记载他,那他忠义的精神要靠什么来流传呢?李筠、李重进在旧史书里被说是叛臣,但到底是不是叛臣还真不好说,洛阳那些被说成顽民的人,难道就不是殷商的忠臣吗?孔子整理《尚书》,都没改动原来的称呼。有人说:这三个人都曾经侍奉过唐、晋、汉三个朝代。我说:智伯的豫让不也是这样吗?所以才写了《周三臣传》。
韩通是并州太原人。年轻的时候就应募从军,因为勇敢有力而闻名,被任命为骑兵队长。晋朝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汉高祖在太原起兵,韩通就在他手下做事。后来跟着汉高祖到了东京,一路升迁,当上了军官。汉高祖掌管禁卫军时,任命韩通为衙队副指挥使,跟随汉高祖讨伐杜重威,因此获得银青阶,并被授予检校国子祭酒的官职。汉高祖建国后,韩通升任检校左仆射。隐帝即位后,韩通又升任奉国指挥使。
乾祐年间初期,周太祖担任枢密使,率军攻打河中。周太祖知道韩通为人谨慎可靠,就让他跟自己一起出征,韩通冲锋陷阵,身中六箭,因为战功升任本军都虞侯。周太祖镇守大名府后,奏请朝廷任命韩通为天雄军马步军都校,非常信任他。周太祖入汴梁后,韩通出力很多,被授予奉国左第六军都校,兼领雷州刺史。
广顺年间初期,韩通被任命为虎捷右厢都校,后来升任左厢都校,担任孟州巡检,接着又担任永州和睦州的防御使。周太祖亲征兖州,任命韩通为在京右厢都巡检。当时黄河泛滥,淹没了河阴城,周太祖命令韩通率领一千二百名精锐士兵疏浚汴河河口,又参与修筑河阴城,并建立营垒。不久,韩通被任命为保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周太祖亲自到郊外为他正式授予节度使的职务。并州的刘崇南下入侵,周太祖命令韩通协助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出晋州进攻刘崇,结果在高平战败。之后,韩通被任命为太原北面行营部署,负责挖掘地道攻打太原城。不久后班师回朝,被调任曹州,并被授予检校太保的官职。
皇上世宗登基后,发现深州和冀州之间有条胡芦河,横着流了好几百里,河堤不高,根本拦不住契丹人来回冲杀。显德二年,皇上就派他跟王彦超一起加固河堤,活儿还没干完,契丹人就杀过来了。他立刻带兵迎战,把契丹人打退了。然后,他火速在李晏口建了个城,叫静安军,只用了四十天就完工了。接着他又建了束鹿和鼓城,还修缮了祁州的城防。当时战场上到处都是死去的士兵,他把他们的遗体都收集起来,埋在一个万人冢里。他还修建了博野和安平的城池,那段时间他经常往返于深州和定州之间,晚上住在破庙里,白天就披荆斩棘地赶路。有一次,他在安平带一百多骑兵督促工程,突然来了几百个契丹骑兵,他立刻指挥手下士兵作战,一直打到傍晚,突然下起了大风大雨,契丹人就撤了,他还抓了十几个契丹俘虏。之后他又建了百八桥镇和武强县的城池,这些工程都只用了十来天就完成了。
回到京城后,正赶上朝廷要攻打秦州和凤州,皇上就让他当了西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侯,让他带兵进入大散关,包围凤州,还派兵去攻打城固镇,切断蜀地的粮草供应线。没过多久,凤州就攻下来了,因为立了大功,皇上就升他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后来皇上世宗去征讨淮南,又让他负责京城的治安,当了京城都巡检。皇上觉得京城太小了,就让老百姓帮忙修建新城,还拓宽旧城的街道。皇上还派了薛可信、史佺、盖万、康彦环这几个将军分别负责四个方向的工程,他总管这些工程的进度。工程还没完工,皇上就去了淮南,留下他继续负责京城的治安,还让他暂时代理点检侍卫司的职务。这次修建工程预计要三年才能完成,结果只用了半年就完工了。三年后,皇上追认他攻打秦州凤州的功劳,让他当了忠武军节度使,还授予他检校太傅的荣誉称号,后来又改任他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皇上世宗去寿春的时候,他又负责京城的治安。淮南平定后,他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
公元956年春天,朝廷命令韩通去河北巡视河堤,顺便指挥徐州、宿州、宋州、单州等地的老百姓疏浚汴河,好几百里呢。后来,世宗皇帝要北上征讨契丹,就让韩通和高怀德、张铎先去沧州,还赏赐了他衣服、金腰带、马匹和各种贵重物品。韩通随即带兵进入契丹境内,打到了乾宁军南面。没多久,他就升任陆路都部署,殿前都虞侯石守信当他的副手。 之后,他又奉命巡视北部边境,从浮阳一直到淤口,修缮了三十六座坏掉的城坊,打通了通往瀛州、莫州的道路。攻克益津关后,把它改名为霸州,还征调了滨州、棣州几千老百姓去修城,韩通负责指挥这项工程。战争结束后,韩通被封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还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到恭帝继位,韩通又调到郓州任职。
后来,太祖皇帝奉命北征,到了陈桥驿,被众将士拥立为皇帝。韩通当时在宫殿里,听说发生兵变,吓得赶紧回家。结果在路上碰到了军校王彦升,王彦升骑马追赶他,韩通跑回家,门还没关上就被王彦升杀了,他的妻子儿女也都被杀害了。太祖皇帝听说韩通死了,很生气王彦升擅自杀人,但是因为当时是开国初期,为了稳定局面,就暂时没有追究王彦升的罪责。 然后,太祖皇帝下了一道诏书:“改朝换代,受命于天,这是帝王应有的气数;面对危难而不苟且偷生,这是臣子应该具备的节操。故周天平军节度、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卫亲军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他戎马一生,效忠前朝,功劳显著,屡获晋升。他早年就与朕在霸府结交,后来又在朝廷共事,同甘共苦,情谊深厚。朕因为得到上天的庇佑,百姓拥戴,念及他的功劳,本来打算重重赏赐他,没想到他却惨遭不幸,朕心里非常难过。特追赠他中书令的职位,并按照礼仪将他安葬,派高级官员梁令珍负责丧葬事宜。”
韩通为人刚强,但是缺乏谋略,说话又经常得罪人,还蛮横霸道,大家都叫他“韩瞪眼”。他儿子却很有智谋,从小身体就驼背,人们都叫他“驼驼儿”。他儿子看出太祖皇帝很有前途,经常劝韩通早点投靠他,但是韩通不听。后来,太祖皇帝去开宝寺,看到寺庙墙壁上画着韩通和他儿子的画像,立刻下令把画像都撤掉。
李筠,是山西太原人,骑马射箭特别厉害。后来,后唐的秦王从荣负责管理军队,招募勇敢的士兵当他的亲兵。李筠拿着弓箭去见从荣。他的弓箭拉力能达到一百斤,从荣府里没人拉得动。从荣就让他射箭试试,李筠拉弓满弦还有余力,而且连续射箭都射中了目标。于是,从荣就把李筠留在自己手下当兵。
从荣后来造反失败了,李筠骑马跟着他到了天津桥,射杀了十多个人。看到事情没希望了,李筠就丢下马跑了。清泰年间初期,李筠应征入伍,当了宫廷侍卫,后来升迁为控鹤指挥使。
话说晋朝开运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契丹人来攻打汴京。契丹将领赵延寿听说石敬瑭很勇猛,就把他招到自己帐下效力。后来契丹主回北方去了,死在了栾城。赵延寿到了常山,被永康王给扣押住了。当时有几万契丹兵驻扎在常山,后来也北撤了。只留下耶律解里率领两千骑兵,另外还派部将杨衮带一千骑兵去抢掠邢州和洺州。
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很多朝廷官员都在城里。契丹人和汉人混杂在一起。耶律解里这个人贪婪奢侈,只顾自己享乐,还克扣汉军士兵的口粮,大家都饿得面黄肌瘦。石敬瑭就利用了大家对耶律解里的怨恨,偷偷地跟王荛、石公霸、何福进等人商量,决定在闰七月二十九日,趁契丹守城的人吃早饭的时候动手。他们约定撞响寺庙的钟声作为行动的信号,然后一起冲进兵营,接着放火烧掉契丹人的牙门,再号召城里的百姓一起作战。
契丹人吓了一大跳,从北门逃跑了,耶律解里带着他的家眷逃到野外去了。第二天,契丹人集合兵力想攻进城里再战一场,结果碰上了晋朝的士兵四处抢掠。只有控鹤军和城里的百姓在抵抗,双方死伤惨重。到了下午,城外有一千多老百姓知道契丹人败逃了,就拿着武器追赶耶律解里的家眷,想抢劫他们。守城的士兵赶紧进城报告,耶律解里听说后,就带着家人逃跑了。一开始,石敬瑭计划好要和众将领一起行动,但是控鹤左厢都校白再荣却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石敬瑭拔出佩刀,掀开帐幕,逼着他出来。白再荣没办法,只好答应。其他的将领也陆续赶来。
契丹人走了以后,百姓死了两千多人。众将领之间互相夸耀自己的功劳。石敬瑭就去找原来的宰相冯道,请求让他暂时掌管节度使的职务。冯道说:“你只要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就行了,至于留守的事,应该等论功行赏后再决定谁来担任。”冯道担心将领们为了争功劳而再次发生混乱,于是就提升了白再荣的官职,让他暂时担任留守,这样人心才安定下来。那次战斗中,石敬瑭的功劳最大,他就派人向后唐庄宗献上财物,并送自己的儿子去朝廷做官。后唐庄宗非常赏识他,因为控鹤军奋勇作战,后唐庄宗对他们加倍赏赐,任命白再荣为留守,石敬瑭被任命为博州刺史。石敬瑭觉得赏赐太少,心里很不高兴。
周祖镇,名字挺响亮的,官职是先锋指挥使,还管着北边边境的巡逻。周祖带兵打进汴州,周祖镇跟着郭崇一起,和慕容彦超在留子陂打了一仗,把慕容彦超打跑了。广顺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滑州的代理知州,没多久就正式被封为义成军节度使。过了几个月,他又调到彰德军当节度使。正赶上并州人入侵晋州,王峻带兵去抵抗,周祖镇也请求带兵西征,皇帝还专门下诏表扬了他。他还请求免除黄泽关的商税,皇帝也批准了。后来周祖去征讨兖州,回军驻扎在濮州,周祖镇趁着朝见皇帝的机会,献上战马,皇帝赏赐了他一套御赐的衣服和金腰带。跟着周祖到了澶州,宴会结束后就让他回去了。等到皇帝召潞州的常思进京,就让周祖镇代理军府事务,常思调任宋州和亳州,周祖镇则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三年后,又升任检校太傅。当时王峻兼任节度使,因为周祖镇、王殷、何福进都是开国功臣,所以都受到了皇帝的恩宠。显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周祖亲自去郊外祭天,周祖镇被加封为同平章事。
世宗皇帝登基后,并州人又来入侵了,他们的将军张晖带着先锋部队从团柏谷进入梁侯驿的营地,攻打抢劫堡垒关卡,到哪儿就烧杀抢掠,一片狼藉。周祖镇派护军穆令均率领两千步骑去抵抗。穆令均在太平驿扎营,太平驿在潞州东南八十里,侦察工作没做好,张晖一大早就偷偷摸摸地摸到了,潞州的士兵穿着盔甲骑着马,张晖看到后假装撤退,潞州的士兵追了上去,并州伏兵突然发动进攻。穆令均一边打一边退,几百步兵投降了并州军,一百多骑兵没跑掉,剩下的士兵就回潞州去了。世宗皇帝亲自带兵去征讨沁州,攻克了沁州,命令周祖镇率领沁州的行营兵马去太原,符彦卿在忻口驻守,抵挡契丹的援军。符彦卿请求增兵,皇帝命令周祖镇和张永德带三千骑兵增援他。到了之后,他们用一部分兵力绕到契丹军后面,猛烈攻击,把契丹军打跑了。军队回来后,周祖镇又加官兼任侍中。
第二年,王筠在榆社打败了并州的军队,抓了他们的将领安濬、康超等等七十多人。
第三年,王筠派他的行军司马范守图带兵进入辽州的地界,杀了三百多个并州士兵,还抓了几个小校回来献俘。
第四年,他又派范守图进入河东的地界,收降了两个砦堡。第五年,王筠亲自带兵进入石会关,攻破了并州的六个砦堡。那年冬天,他又攻破了辽州的长清砦,活捉了他们的磁州刺史李戴兴,献给了朝廷。紧接着又在边境打败了并州军队,斩杀了三百多人。
第六年,平定了辽州,抓获了刺史张丕旦等二百四十五人献给朝廷。王筠在镇守边疆期间,擅自征收赋税,还招揽了不少亡命之徒。有一次,他因为私人恩怨把监军使给关了起来,世宗皇帝心里非常生气,但只是下诏书斥责了他而已。恭帝继位后,提升王筠为检校太尉。那年秋天,王筠命令部将刘继忠带兵和吐浑人一起进入并州境内,攻克了贾家砦,斩杀了百余人,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才回来。
话说赵匡胤当上皇帝初期,就给石敬瑭加官,让他当上了中书令,还派使者去通知他,让他接受禅让,乖乖把皇位让出来。石敬瑭一开始就想拒绝,但是身边的人给他分析了一通利害关系,他才勉强低头下拜,但样子还是很不恭敬。等到使者上台阶的时候,石敬瑭摆酒设宴,还让人把周太祖的画像挂在墙上,哭个不停。 陪在他身边的人都被吓坏了,赶紧跟使者说:“我们家令公喝醉了,有点失态,您别介意啊!”
后来,太原的刘钧用蜡烛写信,跟石敬瑭密谋一起造反。虽然石敬瑭把信交给了赵匡胤,心里却已经有了反叛的打算。赵匡胤还亲自写信安慰他。那时候,石敬瑭的儿子石守节在当皇城使,他哭着劝谏他父亲,但石敬瑭根本不听。赵匡胤又派石守节去传话:“我听说你劝你父亲,你父亲不听,那我干脆杀了你,怎么样?你回去告诉你父亲,我当皇帝之前,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现在我当皇帝了,他难道就不能臣服于我吗?”石守节把话带到,石敬瑭的谋反之心更甚了,于是就起兵造反,还让幕僚写檄文,言语非常不客气。
石敬瑭手下的幕僚闾丘仲卿给他出了个主意:“您现在孤军起事,情况很危险,虽然指望河东的支援,但也不一定能靠得上。大梁的军队精锐,很难跟他们对抗。不如您往西走,穿过太行山,直接占领怀州、孟州,堵住虎牢关,占据洛阳,然后向东进攻,夺取天下,这是上策啊!”石敬瑭却说:“我可是周朝的老将,跟周世宗情同手足,禁卫军里都是我的老部下,他们听到我来,一定会倒戈相向的!更何况我还有儋珪枪和拨汗马,还怕打不下天下吗?” 这儋珪是石敬瑭的得力战将,很勇猛,擅长用枪;拨汗是石敬瑭的骏马,一天能跑七百里,所以石敬瑭才会这么夸口。 接着,石敬瑭抓了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和闲厩使李廷玉,派判官孙孚和衙校刘继忠去求刘钧派兵支援。他还派人杀了泽州刺史张福,占领了泽州城。
刘钧带了几千契丹兵来救,到了太平驿,王景崇按照臣子的礼仪去迎接他。看到刘钧的兵力很少,王景崇非常后悔,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刘钧封王景崇为西平王,赏赐他三百匹马,还召见他谈话。王景崇自己说,他深受周世宗的大恩,不敢忘记,宁死也不叛变。刘钧和周世宗有世仇,刘钧沉默不语,开始怀疑王景崇。于是,刘钧派他的宣徽使卢赞监视王景崇的军队。王景崇心里很不服气,和卢赞相处得很不融洽,刘钧又派平章事卫融去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王景崇有三千匹马,他开辟了校场操练军队,日夜策划叛乱。他留下儿子王守节守卫上党,自己率领军队南下。宋太祖派石守信、高怀德带兵去讨伐他,并下令说:“不要让王景崇进入太行山,要迅速进兵,扼住他的要隘,这样一定能打败他!”又派慕容延钊、王全斌从东路与石守信会合,和监军李崇矩一起在长平打败了王景崇的军队,斩首三千级。又攻克了大会砦。
宋太祖亲自带兵征讨。山路险峻,多石头,不好走。宋太祖先在马上背了几块石头,群臣和军队都跟着背石头,当天就修出了一条大道。宋太祖和石守信、高怀德会合,在泽南打败了王景崇的三万军队,有三千多人投降,还杀了王景崇的监军使卢赞,俘虏了王景崇的河阳节度使范守图。王景崇逃回泽州坚守。宋太祖到达后,设置栅栏包围了泽州。王景崇的龙捷使王廷鲁、吐浑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率领部队从昭义投降,王景崇更加孤立无援了。宋太祖亲自督战,攻破了泽州城,王景崇投水自尽,卫融被俘。刘钧害怕了,逃跑了。
宋太祖接着攻打上党,王守节打开城门投降。宋太祖赦免了他的罪责,赏赐他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当天设宴款待随军官员,王守节也参加了宴会,被任命为单州团练使;昭义军节度副使赵处愿被任命为郢州刺史;节度判官孙孚被任命为屯田郎中;观察判官史文通被任命为水部郎中;前辽州衙内指挥使马廷禹被任命为右监门卫将军,兼领壁州刺史。
李筠这个人虽然脾气暴躁,但对母亲却非常孝顺。每次他盛怒之下要杀人,他母亲就会躲在屏风后面叫他。李筠听到后赶紧跑过去,他母亲就会说:“听说你要杀人,能不能饶了他?这样也能给我们家积点福气啊!”李筠一听,立刻就放了人。李筠虽然有点文化,但也挺爱开玩笑的。他最初的名字叫李荣,为了避开周世宗柴荣的讳,想改名字。有人建议他叫“筠”,他说:“李筠,李筠,玉帛云乎哉?”(李筠,李筠,难道是玉帛吗?)听到的人都笑了。
李筠有个心爱的妾室叫刘氏,跟着他到了泽州。当时泽州被围困,情况危急。刘氏问李筠:“城里还有多少匹好马?”李筠说:“你问这个干什么?”刘氏说:“孤城危在旦夕,马上就要破城了!如果现在能找到几百匹好马,让心腹将士突围而出,去昭义军求援,再向河东求救,总比坐等城破强啊!”李筠觉得她说的有道理。他让人清点了一下,发现马匹竟然不少于一千匹。当天晚上,他们准备突围。有人劝李筠说:“现在帐前议论纷纷,大家人心惶惶,城门一旦打开,就很难保证安全了。万一有人劫持你投降,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李筠犹豫不决。第二天,城池失守了,李筠准备自焚而死,刘氏想和他一起死,但李筠因为刘氏怀孕了,就让她离开。刘氏最终保全了性命,并生下了孩子。
李筠字字得臣,最初担任东头供奉官。广顺年间,他因为心疾,喝醉酒后打死了一只供奉用的白隼(一种猛禽)。李筠上表谢罪,皇上最终赦免了他。他后来升迁,历任皇城使、单州和济州团练使。乾德六年,他出任辽州刺史。开宝三年,改任和州团练使。开宝四年,李筠去世,年仅三十三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以刘氏所生的弟弟为继承人。
李重进,祖籍沧州。他是周太祖的侄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出生在太原。晋朝天福年间,他担任殿直。汉朝初年,他跟随周祖征讨河中。广顺初年,他升任内殿直都知,兼领泗州刺史,后改任小底都指挥使。广顺二年,他升任大内都点检、权侍卫马步军都军头,兼领恩州团练使,后又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广顺三年,他加领泗州防御使。显德初年,他担任武信军节度使。
郭重进比周世宗年纪大,周世宗的父亲(周太祖)病重的时候,就让他参与辅政,让他去拜见世宗,确定君臣关系。世宗继位后,任命他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大概就是高级军官)。
后来跟着世宗去打刘崇,在高平打仗,一开始很不顺利,大将樊爱能、何徽带着兵跑了,只有郭重进和白重赞没动。然后周太祖亲自带兵冲锋陷阵,白重赞也率领部队奋勇作战,世宗也亲自率领卫队一起上,周军士气大振,最后把刘崇打败了。因为立了功,郭重进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后来又去攻打太原,还是担任行营马步军都虞侯。打完仗回来,升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兼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官越做越大。
周世宗亲自带兵去打淮南,命令郭重进带兵先到正阳。结果听说李谷攻打寿春没成功,退守正阳,就催促郭重进带兵去支援。吴军看到李谷退兵,很害怕,就派出了三万多兵,旗帜辎重连绵数百里;还派了二百艘战船,摆出截断桥梁的阵势,列阵呐喊着向北进攻,摆出了上万个拒马,每个拒马都装上了锋利的刀刃,用铁索连接起来;还刻木头做成各种战斗的形状,放在阵前,叫做“揵马牌”,用皮囊装满铁蒺藜撒在地上。当时周军还没吃早饭,吴军突然杀到,周军看到他们的阵势,都笑了起来。周宣祖(周世宗的父亲)率领前军,和郭重进、韩令坤一起进攻,一鼓作气就打败了吴军,斩首一万多人,追击了二十多里,杀了吴军大将刘彦贞,俘虏了裨将盛师朗等数十人,三千人投降,缴获了三十万件兵器铠甲。世宗非常高兴,下诏书褒奖他,马上就让郭重进代替李谷担任行营招讨使,还赏赐了他御赐的衣服、金腰带、玉鞍和好马。
三年后,任命郭重进为庐州、寿州等地的招讨使。当时李继勋占据寿春,郭重进驻军在城北,听说城南的洞屋被淮南人烧了,正打算撤军。这时周太祖从六合回来,路过寿州,就在那里驻扎了十多天,郭重进就依靠周太祖的军队作为支援,周军的士气又高涨起来了。吴军非常害怕,因为郭重进皮肤很黑,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黑大王”。
张永德驻扎在下蔡,跟重进关系处不好。张永德每次请将领和官员吃饭,就总是在背后说重进的坏话,后来喝醉了酒,还说重进图谋不轨,把在场的将领官员都吓坏了。张永德偷偷派心腹快马加鞭地向世宗皇帝告状,但世宗皇帝不信,也没放在心上。这俩将军都掌握着重兵,大家心里都很不安,很害怕。
重进于是从寿阳一个人骑着马直接来到张永德的营帐,叫人摆酒,亲自斟酒给张永德喝,说:“我和你都是皇上身边的心腹重臣,应该同心协力,一起为朝廷效力,你为什么这么怀疑我呢?”张永德听了之后消气了,两军也都安定下来了。李景知道了这件事,偷偷派人送蜡纸书信去引诱重进,许诺给他很多好处,重进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上。当时濠州刺史齐藏珍也劝重进造反,世宗皇帝知道了,就找个借口把齐藏珍杀了。
皇上命令重进在淮河边上修建正阳和下蔡两座城,建好后,重进就把图纸呈了上去。没多久,他又在塌山北打败了淮南军两千多人。当时寿州被围困了一年还没攻下,吴国派将领许文緽、边镐率领几万水军,沿淮河前来救援。许文緽把船停在淮河南岸,占据了紫金山,这座山离寿州只有几里地,他修建了十多个营寨,连绵相望,跟寿州城里的烽火台互相呼应;又在南边修筑了一条夹道,准备一直修到寿州,作为运输物资的道路。重进观察到吴军在城北扩展营寨,就带兵去攻击,打败了五千多人,夺取了两个营寨,缴获了大量的兵器盔甲。
世宗皇帝亲临寿州,宴请随行的官员,还召见重进,赏赐给他戎装、玉带、金银器皿、丝绸和马匹鞍具。寿州攻克后,皇上表彰重进的功劳,提升他为检校太傅兼侍中,又让他担任天平军节度使,仍然担任招讨使。
四年的时候,他攻下了濠州南关城,守城的团练使郭廷谓带着一万多兵马投降了,还缴获了好几万斛粮食。之后参与平定了楚州,然后奉命先回扬州。
五年,世宗皇帝回京,派重进带着兵马去庐州。正赶上李景建议以长江为界划定势力范围,世宗皇帝就回去了,留下重进驻守。李景还派人送来牛酒犒劳军队,没过多久重进就回镇了。六年,世宗皇帝北上征战,到了博州,重进前去朝见,世宗皇帝在行宫设宴款待了他,然后马上命令他带兵先往北面进发。等到世宗皇帝驻扎在瓦桥关的时候,重进和其他将领率领军队到达了。当时关南已经平定,正准备进攻幽州,结果世宗皇帝身体不适,这事儿就停了。于是就命令重进率领部队前往河东,在百井路打败了五千多并州人,斩杀了二千多人。恭帝继位后,重进被加封为检校太尉,还改任淮南道节度使。
太祖皇帝登基后,让韩令坤代替重进担任侍卫都指挥使,又提升重进为中书令。后来又把他调到青州任职,还加封了开府的官阶。重进和太祖皇帝都在周朝当过官,都掌握兵权,一直以来都对太祖皇帝心存忌惮。太祖皇帝当了皇帝后,重进更加不安,听说自己被调动,就暗中有了异心。太祖皇帝知道了这事儿,就派六宅使陈思诲带着铁券赏赐给他,想让他安心。重进想收拾行李跟着陈思诲进京,但是被身边的人迷惑了,犹豫不决。他又觉得自己是周朝的近亲,担心自身安全,于是就把陈思诲扣押了,加紧修筑城墙,整顿兵甲,还派人向李景求援,李景害怕,没答应。这件事被太祖皇帝知道了。监军安友规一向被重进忌恨,这时候安友规就和几个心腹谋划着砍断关门逃出去,结果被大家阻止了,翻墙逃跑了。重进抓捕了十几名不服从他的军官,全部杀掉了。
老赵(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偓这四个将军带兵去讨伐重进。正好碰上友规来了,老赵赏了他一身好衣服、金腰带、不少钱财和一匹好马,还让他当了滁州刺史,负责前线军队。老赵跟身边的人说:“我对周朝的老臣们都没什么猜忌,重进这小子不领我的情,心里老想着造反,现在咱们大军压境,得去劝劝他。”于是老赵亲自带兵去了,到了大仪镇。石守信派人快马加鞭地报告说,扬州城马上就要打下来了,请皇上您老人家过去看看。老赵直接杀到城下,当天就把城给拿下了。
一开始,城快要破了,重进身边的人劝他杀了思诲,重进说:“我现在全家都要完蛋了,杀他有个啥用?”然后就放火烧了自家,思诲也被他的手下给杀了。老赵进城后,在城西南清点了一下造反的那些人,几百号人,全给杀了。重进他哥,深州刺史重兴,听说他造反了,自己吓死了。他弟弟解州刺史重赞,还有他儿子尚食使延福,都被砍了头。
早先,重进计划起兵造反,派他手下翟守珣去潞州暗中联系李筠。这翟守珣以前认识老赵,经常在京城跑,他偷偷地跑去见枢密承旨李处耘,老赵问他:“我想给重进送块免死金牌,他信不信我?”翟守珣说:“重进根本没想过要投降。”老赵重重地赏了翟守珣,许给他官位,还让他去劝重进,让他稳住别轻举妄动,别让两个坏蛋一起造反,那样兵力分散。翟守珣回去后,劝重进要沉住气,时机未到,别轻举妄动,重进很听他的话。等李筠被杀后,重进造反的消息传来了,结果跟老赵预料的一样,他压根不信免死金牌,也跟翟守珣说的那样。扬州城平定后,抓到了翟守珣,让他当了殿前侍卫,没多久就升了供奉官。
还有一个叫张崇诂的,周朝广顺年间当过枢密承旨。过了两年,外放当了解州刺史兼两池盐务管理官,他很会管理盐池,对盐池的利弊很清楚。显德三年,又调到德州,后来又调到泗州、泽州。这崇诂本来叫崇训,因为恭帝登基,避讳才改了名字。重进南下淮南的时候,路过泗州,张崇诂给他出了个囤兵修城的计策。重进失败后,这事儿败露了,朝廷下令抓他,把他杀了,抄了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