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爷的那些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你看这天上啊,太阳、月亮、星星,什么七曜、景星、彗孛、客星、流星、妖星、星变,还有云气、日食、日晕、月食、月晕,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
先说这七曜吧,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象征,它每天走一度,一年绕天一周。国家要是政治清明,国泰民安,那太阳就光芒万丈。君王要是德才兼备,太阳的光辉就更加灿烂;行事有度,太阳的光芒就更加耀眼;要是出现了圣人,太阳还会出现“日再中”的奇观呢!君王如果很有德行,太阳周围会出现四条彗星,光芒四射,甚至出现两条彗星,那一年就能大赦天下。
《周礼》里还记载了十种日晕的现象,听着就玄乎:什么祲啊、象啊、鑴啊、监啊…… 说的都是些阴阳五色之气互相侵蚀,或者云气形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刺,有的像帽子,有的像日食,有的光线暗淡,有的白虹贯日,有的像山一样压在太阳上,有的五彩缤纷,形态各异。
要是太阳周围出现黄色的气体,那可就吉利了!环绕在太阳左右叫抱气,在上面叫戴气或冠气,在下面叫承气或履气,在下面左右两边叫纽气或缨气。抱气代表辅臣忠心耿耿,其他的也都预示着喜庆和好运。
再来说说日珥,要是日珥出现在太阳西边,西边的军队就赢;出现在东边,东边的军队就赢;南北也一样。就算没有战争,也预示着有人要升官。如果两个日珥又圆又小,在太阳左右两边,那说明百姓都能长命百岁。三个日珥,黄白相间,是女主人的好兆头;纯白色代表丧事;红色的代表战争;青色的代表疾病;黑色的代表水灾。四个日珥,预示着将有侯王诞生,子孙兴旺。
哎,你看这太阳,要是黄光闪闪的,那可是好兆头,说明皇上福气好,国泰民安,一片太平盛世! 要是太阳没光了,那可就糟糕了,要嘛是打仗,要嘛是有人死了,更有甚者,可能是朝中有人搞阴谋诡计!
太阳旁边要是出现白色的云气,像铺了张席子似的,那意味着将士们要打仗牺牲了;要是黑云,说明有叛臣作乱;要是像蛇一样,颜色青绿,那庄稼就要歉收了;白色的云代表打仗;红色的云,说明下面有人造反;黄色的云,是臣子之间要内讧;黑色的云,预示着水灾。 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要是被黑云笼罩着,连续三天,那准要下暴雨。 要是上下都有青色的云,那就说明可以出兵了。 要是出现像死蛇一样的红色云气,那就预示着饥荒和瘟疫。 总之,各种奇怪的云气聚集在太阳周围,都代表着要打仗。
太阳出现日晕,七天之内不会有风有雨,但也预示着要打仗;甲乙日出现日晕,要担心火灾;丙丁日出现日晕,说明臣子忠心耿耿;戊己日出现日晕,说明皇族兴旺;庚辛日出现日晕,将要获利;壬癸日出现日晕,臣子专权。 要是只出现半个日晕,说明有人在密谋;如果是黄色的,那就是吉兆;黑色的,那就是灾难。 要是日晕出现了两次,那一年就会丰收;颜色是青色的,预示着打仗,粮食价格上涨;红色的,预示着蝗灾。 三次日晕,就要打仗了;四次,臣子要造反;五次,打仗加饥荒;六次,打仗加丧葬;七次,天下就要亡了!
要是同时出现两个太阳,说明诸侯们在密谋,那些不遵守道义而用兵的诸侯,最终都会灭亡。 太阳偏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预示着兵寇四起。 太阳坠落了,说明国家失去了正确的统治。 中午的时候看到燕子飞过,说明下面有昏庸无能的君主。 太阳中间出现黑点,说明臣子蒙蔽了君主的眼睛。 白天太阳的光芒暗淡了,说明臣子蒙蔽了君主的眼睛,有篡位弑君的危险。 太阳红得像血一样,说明君主死了,臣子造反了。 太阳晚上也出现,预示着战争爆发,下层压迫上层,还会发生大水灾。 太阳光四散开来,说明君主失去了明智的判断。 白虹贯日,说明近臣作乱,诸侯叛逆。 太阳红得像火一样,君主就要死了。 太阳长出牙齿了,说明下面有奸臣作乱。
日食啊,就是太阳被月亮遮住了,要是发生日食,大臣们就得担心了,搞不好会有臣子造反,引发战争。尤其是在正月初一发生日食,皇帝最忌讳这个。日食的时候,如果太阳旁边出现红色的光圈,叫日珥,根据出现的日期不同,预示着不同的情况:甲乙日出现,伴随白云,预示着战争;丙丁日出现,伴随黑云,天下要闹瘟疫;戊己日出现,伴随青云,预示着战争和丧事;庚辛日出现,伴随红云,会有小国君主出现;壬癸日出现,伴随黄云,会有土木工程兴建。日食发生在不同的日子,预示着不同地区会出事:甲乙日,在海外;丙丁日,江淮、海岱地区;戊己日,中州黄河济水流域;庚辛日,华山以西;壬癸日,常山以北。 具体哪天发生日食,就看对应的地区会出什么事情。寅卯辰(三月)是木,掌管谋划的是司徒;巳午未(六月)是火,掌管谋划的是太子;申酉戌(九月)是金,掌管谋划的是司马;亥子丑(十二月)是水,掌管谋划的是司空。
月亮是太阴之精,代表着女性和君主。月亮每月绕天一周,如果君主英明,月亮运行就会正常;如果臣子专权,月亮运行就会紊乱。有时候大臣擅权,兵刑不公,月亮就会忽南忽北;有时候女主或外戚专权,月亮就会忽进忽退。月亮变色是不祥之兆:青色代表饥荒;赤色代表战争和旱灾;黄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水灾。白天月亮出现,奸邪就会作乱。月亮旁边出现祥瑞之气,比如出现一个光圈(日珥),预示着五谷丰登;出现两个光圈,预示着外敌战争获胜;出现四个光圈,并且伴随有光芒,预示着君主高兴,国家安定。如果一年到头月亮都不发光,天下就会停止战争。
月球晦暗的时候,在西方出现,叫朏(fěi);朔月的时候,在东方出现,叫仄匿(zè nì)。朏出现,政事就宽松;仄匿出现,政事就紧急。月球六天的时候是弦月,预示着臣子专权;七天的时候是弦月,预示着君主战胜敌人;八天的时候是弦月,预示着天下太平;十天还没到弦月,预示着君主将死,战争会失败。
两个月亮同时出现,预示着战争爆发,国家动乱,洪水泛滥。星星进入月亮里,预示着国家灭亡,将领战死。白色的光晕贯穿月亮,预示着下面会有君主被废黜。白色的虹贯穿月亮,预示着大规模战争爆发。月亮上出现牙齿形状,预示着下面有叛臣;月亮上出现脚形状,预示着后族专权。
月亮出现光圈和晕,并且光圈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预示着不同的情况:光圈和晕出现,六十天后会有战争爆发;光圈是青色的,预示着担忧;光圈是红色的,预示着战争;光圈是白色的,预示着丧事;光圈是黑色的,预示着国家灭亡;光圈是黄色的,预示着喜庆。出现晕,预示着臣下放纵,互相残杀,国家不和。晕出现三层,预示着战争爆发;四层,预示着国家灭亡;五层,预示着女主担忧;六层,预示着国家失政;七层,预示着易主;八层,预示着国家灭亡;九层,预示着战争爆发,失去土地;十层,预示着天下改朝换代。
古代人觉得月食很可怕,他们认为月食发生的位置能预示不同的灾难。比如,月食从上面开始,是君王失德;从旁边开始,是大臣失职;从下面开始,则是将领违反法纪。
要是岁星(木星)碰到月亮,就会发生战争、饥荒和人民流离失所。荧惑(火星)犯月,大将要死,还会有叛臣出现,老百姓也挨饿。填星(土星)犯月,大臣会弑君;如果土星和月亮相合,国家就会闹饥荒。要是月食的时候还碰上填星,人民就会流离失所;也有人说,这种情况还预示着女主忧愁。太白星(金星)犯月,如果出现在月亮右边,阴国(指某个国家)就会有阴谋;出现在左边,阳国就会有阴谋;如果太白星出现在月亮下面,君王会死,人民流离失所。
月亮戴着太白星,预示着要起兵;太白星进入月亮,将领要死;太白星和月亮相遇,太子会有危险。辰星(水星)犯月,天下就会发大水。月食发生在辰星附近,也会发大水和饥荒;辰星进入月亮,臣子会背叛君主。彗星进入月亮,或者与月亮相犯,预示着十二年后会有战争和严重的饥荒;彗星贯穿月亮,臣子会背叛君主。流星犯月,会有战争;流星进入月亮,没有光亮,国家就要灭亡;流星在月亮上下出现,国家就要大乱。月亮犯了其他星星,那个国家就会遭受战争。星星遮蔽月亮,国家的宰相会死。星星出现在月亮里,君王会有忧愁。
月亮绕地球运行,大约二十九天半才能和太阳会合,这叫做合朔。如果在朔日(农历初一)交会的时候,月亮运行到黄道(太阳运行的轨道)上,并且被太阳遮挡,就会发生日食,这是阴气战胜阳气,变化比较大,自古以来圣人都很害怕。如果日月在朔日同度,但月亮没有进入黄道,即使会合也不会发生日食。月亮运行到望(农历十五)的时候,与太阳相对,如果月亮进入暗虚(日食时太阳背后的暗影)之中,就会发生月食,这是阳气战胜阴气,变化比较小。朱熹认为,月食终究是灾难,只是阴气如果退避,就不会互相碰撞而发生月食。所谓的“暗虚”,大概是指太阳之外明亮的地方,其对面一定有阴暗之气,大小与太阳差不多。这就是日月交会发生日食月食的大致情况。古人认为,日食要修德,月食要修刑,古代君王遇到这些灾难就会害怕,从而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岁星啊,代表东方,代表春天,代表木行。在人的五常里对应仁义,在五事里对应容貌。岁星往前走叫“赢”,往后退叫“缩”。岁星颜色光明润泽,预示着国君长寿,百姓富足。它还掌管着国家的福祉,掌管着大司农,掌管着五谷丰登。石申子说:岁星所在之处,那个国家就不可攻打,比如岁星在卯位,就不要向东出兵。甘德说:岁星离开的地方,国家就会遭遇灾祸;岁星到达的地方,国家就会吉祥;岁星如果逆行,就会发生大的灾难。岁星还主管着泰山,徐州、青州、兖州以及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些星宿。如果国君的命令得不到执行,岁星就会逆行;岁星进入阴位代表内政方面出问题,进入阳位代表外交方面出问题;在阴道运行代表水灾,在阳道运行代表旱灾。岁星如果很大,就是吉兆;如果很小,牛马就会大量死亡,还会发生瘟疫。岁星刚出现时很小,但日渐变大,则所在国家就会兴盛;刚出现时很大,但日渐变小,则国家就会衰败。《荆州占》里说:岁星颜色发黑,预示着有丧事;黄色,则预示着丰收;白色,预示着战争;青色,则会有很多官司;如果国君暴虐,岁星就会呈现红色。
荧惑星(火星)如果和岁星相犯,就会发生大战;两者相距一寸就叫相犯,战争会以客方获胜告终;岁星被荧惑星遮蔽,国家就会灭亡;荧惑星侵犯岁星的边界叫“食”,岁星被荧惑星占据而不离开叫“守”,荧惑星占据岁星叫“贼”。荧惑星触碰岁星,国家就会大乱;两星体都移动,并且运行方向一致就叫“触”。荧惑星和岁星相合又分离,分离又相合,就叫“斗”,预示着饥荒和旱灾。填星(水星)如果和岁星相犯,并且岁星逆行,或者填星侵犯岁星,太子就会谋反;岁星向东运行,却反向西行就叫“退”。岁星和填星相合,就会发生内乱,百姓挨饿;两者芒角相接,光芒相连就叫“合”。岁星占据填星,则下面的城池就会失守。太白星(金星)如果和岁星相犯,大臣就会被罢免,女主(皇后或太后)会死亡;太白星触碰岁星,则四面八方都会有敌人入侵;太白星占据岁星,则四季气候就会失调;太白星和岁星相合,则大将就会死亡。辰星(水星)如果和岁星相犯,太子就会有忧患;辰星触碰岁星,预示着忧患和盗贼;辰星占据岁星,预示着忧患和盗贼;辰星和岁星相合,则君臣关系就会和谐;辰星白天出现,则臣子的势力强大。其他星星如果侵犯岁星,则预示着不安定;客星侵犯岁星,则预示着忧患;流星侵犯岁星,如果颜色苍黑,则大农会死亡;如果颜色赤红,则预示着饥荒和瘟疫;如果颜色黄亮,则预示着丰收;流星撞击岁星,则臣子会背叛国君。
荧惑,也就是火星,代表南方、夏季和火。在人的五常里对应着“礼”,在五事里对应着“视力”。晋朝的学者灼解释说:“火星常常在十月进入太微宫,受到约束后才出来,它在星空中运行的轨迹和顺序,掌管着人间的不法之事,进退不定。”火星绕天一周需要两年。它出现的时候,往往会有战争;它隐没的时候,战争就会平息。
如果火星逆行一宿或两宿,就是不祥之兆,它所经过的国家就会发生叛乱、盗贼、疾病、丧葬、饥荒和战争。如果火星环绕着勾陈星(注:勾陈星指北极星附近的一组星)运行,光芒闪烁,位置摇摆不定,颜色变化莫测,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那灾祸就更严重了。火星如果后退一宿,天下就会发生火灾;后退五宿,大臣就会叛乱。《星经》里记载:火星主管霍山、扬州、荆州、交州,还主管舆鬼、柳宿、七星。它还主管大鸿胪(注:古代官职)、司空(注:古代官职),相当于司马,掌管楚国、吴国、越国以南的地区,并掌管天下君臣的过失。
火星东行,则东方就会聚集兵力;西行,则西方就会聚集兵力。天下太平的时候,火星运行就很快。如果火星与岁星(木星)相会,预示着册立太子,并且会有大赦。火星触犯岁星,会有儿子出生;如果火星守护岁星,太子会有危险。火星与填星(注:指某种星象)相会,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火星进入填星,将会有叛乱;触犯填星,会有刀兵;如果火星守护填星,会有内乱,太子也会有危险。火星与太白星(金星)相会,预示着有人死亡,并且会有战争;如果火星守护在太白星的北面,太子会有忧虑;在南面,庶子(非嫡长子)会有忧虑。火星环绕太白星,偏将(副将)会死亡。火星与辰星(水星)相会,战争会失败。火星与辰星相合,会发生旱灾,秋天会发生战争,冬天会发生丧葬;如果火星守护辰星,太子会有忧虑,但也会有大赦。火星与其他星星相会,都会发生战争;如果凶星(祅星)触犯火星,也会发生战争和火灾。
首先,填星代表中央,对应季节是夏季,五行属土。在人的五常里,它代表“信”;在五事里,它代表“思”。它每甲辰年(六十甲子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开始运行一宿,二十八岁才能走完一个天球周天。如果其他四星都运行失常,填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填星所在的地方,国家就会兴盛,女人也会有福气,千万别去破坏它。如果填星离开了那个位置,国家就会失去土地。天子如果失信于民,填星就会剧烈震动。填星运行到极致,就会超越常轨,如果是因为德行高尚而达到极致,就会得到加倍的福报;如果是因为刑罚严酷而达到极致,那后果就难以预料了。如果填星运行衰弱,就会退回原来的位置,甚至达不到正常的运行轨迹,如果是因为德行衰败而衰弱,就会带来悲伤和忧愁;如果是因为刑罚减弱而衰弱,就会导致人口减少。《星经》上说:“填星主管嵩山和豫州,还主管东井星宿。”如果填星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那么阴阳就会调和。如果它后退一宿,就会发生水灾;后退两宿,就会发生海溢河决的大灾难。如果填星逆行穿过天空,天下就会改朝换代,地动山摇。
巫咸(古代著名占星家)说:填星明亮,则五谷丰登;非常明亮,则国家昌盛;如果暗淡,则预示着忧患。春天填星呈青色,夏天呈赤色,对女性来说都是吉兆。春天填星呈青色,则五谷丰登;呈赤色,则会发生饥荒。如果填星有芒刺,则预示着战争。如果填星与岁星(木星)相冲相撞,就会发生内乱;如果两者相合,则野外会有战争。如果填星与荧惑(火星)相冲相撞,则预示着战争和丧亡;如果两者相合,则会发生战争和内乱,对当权者是不利的预兆。如果填星与太白(金星)相冲相撞,则会发生内战,会有大的战争,也有人说这是王者失去土地的征兆。如果填星与太微垣(星官名,代表朝廷)相合,则国家会有大的战争,也有人说国家会灭亡。如果填星与辰星(水星)相冲,则预示着战争和旱灾。如果填星与祅星(彗星)相冲,则预示着下级官员会谋反。如果填星与流星相冲,则百姓会有很多灾难。如果填星与月亮相冲,则预示着战争。
太白星啊,代表着西方,秋天,金属性。在人的五常里对应的是“义”,五事里对应的是“言”。它总是在正月初一甲寅日,跟太阳一起从东方升起,然后运行240天后落下。落下40天后又从西方升起,再运行240天落下。落下35天后,它又从东方升起。升起的时候是寅戌二时,落下的时候是丑未二时。这样一年就完成了一个周天循环。
太阳在南边的时候,太白星也在南边,这叫“赢”,这时候诸侯王不安稳,用兵的话,进攻顺利,撤退也能避免灾祸。“赢”字,大家可以理解为太白星与太阳运行方向一致,势头强劲。反过来,太阳在南边,太白星却在北边,这叫“缩”,诸侯王会有忧虑,用兵的话,撤退顺利,进攻反而会招致灾祸。“缩”字,大家可以理解为太白星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反,势头衰弱。《星经》里说:“太白星主管华阴山、梁州、雍州、益州,还主管奎、娄、胃、昴、毕、觜、参等星宿。”
太白星从西方升起,运行失常,外国就会战败;从东方升起,运行失常,中国就会战败。如果它横跨天空,也就是“经天”,天下就会发生大变革,百姓改换统治者,这叫做“乱纪”,人民就会四处流亡。白天出现,跟太阳争辉,强国就会衰弱,女主人会兴盛,还说它主管大臣。巫咸说:太白星光明闪耀,出现影子,预示着战争胜利,五谷丰登;如果它燃烧般向上,预示着战争爆发;如果它的光芒像张开的伞盖,预示着下面会有新王建立。
凡是太白星跟岁星(木星)相冲,就会兵败失地;跟荧惑(火星)相冲,客军战败,主人获胜;跟填星(土星)相冲,太子不安,会失地;跟辰星(水星)相冲,预示着战争;如果它进入月亮的区域,预示着死亡,并且下面会有战争;如果它跟月角星相冲,预示着战争爆发,如果在左边,中国获胜;如果在右边,外国获胜。太白星应该出现却没出现,预示着失地和军队溃败;其他星星跟它相冲,事情就会紧急;如果跟祅星(彗星)相冲,边境就会发生战争;如果跟客星(新星)相冲,预示着将领会战死。
总之,太白星运行到午位(正南方),会躲避太阳而潜伏;如果运行到未位(东南方向),就会“经天”,这时候的灾难就更严重了。
辰星代表北方、冬季和水。在人的五常里对应智慧,在五事里对应听觉。它通常在二月春分时出现在奎宿、娄宿附近,五月夏至时出现在东井宿,八月秋分时出现在角宿、亢宿,十一月冬至时出现在牵牛星附近。辰星的出没分别在辰时和戌时,在丑时和未时入宿,二十天左右入宿一次。早晨它出现在东方,晚上出现在西方,一年运行一周天。辰星早晨出现预示月食,晚上出现预示彗星或天祅出现。如果一时辰不出,则时令不和;如果四季都不出现,天下就会大饥荒。《星经》上说:“辰星主管常山、冀州、并州、幽州,还主管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又说它主管燕国、赵国、代国,还主管廷尉,比作宰相的象征。石申说:辰星呈黄色,五谷丰登;呈黑色,预示水灾;呈青白色,预示丧事。凡是与岁星相犯,皇后会有谋反;荧惑犯之,会妨碍太子;填星犯之,会兵败;太白星也一样。芒角相接或光芒交汇叫做“合”,其他星的光芒互相影响则为灾害。客星、太阴、流星相犯,预示国内会有祸乱。
总共有五颗星:岁星颜色青绿,对应参宿左肩上的星;荧惑颜色赤红,对应心宿大星;填星颜色黄色,对应参宿右肩上的星;太白星颜色白色,对应狼星;辰星颜色黑色,对应奎宿大星。五星颜色正常并对应四季则吉利,颜色异常则为凶兆。
木星与土星相合会导致内乱和饥荒;与水星相合会导致改变计策和更换事务;与火星相合会导致饥荒和旱灾;与金星相合会导致白衣之会(起义),同时也会导致国家内乱,野外有军队溃败,还会发生水灾。太白星在南,岁星在北,叫做牝牡相配,那一年五谷丰收;太白星在北,岁星在南,那一年则可能丰收也可能歉收。火星与金星相合会发生火灾和丧事,不宜举事用兵,从军的人会担忧;如果它们分开,军队就会撤退。太白星阴气出现,会分封土地;阳气出现,偏将作战。火星与土星相合会担忧,预示孽卿当道;与水星相合则预示北方军队用兵举事会大败。还有一种说法是,火星与水星相合会发生水火相济的情况,不宜举事用兵。土星与水星相合会导致阻塞和阻碍,不宜举事用兵,会有军队覆没。还有一种说法是,会导致改变计策和更换事务,一定会发生旱灾。土星与金星相合会导致疾病,“白衣之会”,发生内乱,国家失去土地;与木星相合则国家饥荒。水星与金星相合会导致改变计策,发生战争和忧患。
木星、火星、土星、金星与水星相斗,都会发生战争,但战争并非发生在外,而是内乱。
哎,你看这天象啊,三星连珠,那叫一个惊人!预示着国家要乱套了,内忧外患,打仗的打仗,死人的死人,老百姓都饿肚子,最后还得改朝换代,换个侯王来当家。
要是四星连珠,那就更惨了,叫“大汤”,兵灾和丧事一起爆发,那些当官的都愁眉苦脸,老百姓更是四处逃难。
五星连珠,这可是大事儿!要是国家有德行,那就能得到上天的恩泽,换个好皇帝,地盘越来越大,子孙后代也兴旺发达;要是国家没德行,那就倒霉了,国家要完蛋,祖庙都要被毁,老百姓跑光了,到处都是流民。而且啊,这五星的大小也代表着事情的规模,星星越大,事情就越大,反之亦然。要是五星同时出现,那这一年肯定要出大事。
这五星啊,跟其他星星的关系也很讲究。离得一寸远叫“犯”,离得近了待着不动叫“守”,两颗星一起动,直直地撞上叫“触”,一会儿离一会儿合叫“斗”,东边跑西边跑叫“退”,星星的角碰到一起叫“合”。一般来说,五星往东走是正常的,往西走就反常了,正常走就快,反常走就慢,最后还是得往东走。要是既不东也不西,那就叫“留”,要是离太阳太近看不见,那就叫“伏”,跟太阳走一样的速度,那就叫“合”。
金星和水星啊,跑得特别快,它们跟太阳合在一起之后,就跑得比太阳还快,傍晚在西方能看到。离太阳远一点儿,傍晚快到南方的时候,它就慢下来了,慢到最后不动了,然后又靠近太阳,开始反着走,最后又和太阳合在一起。到了太阳后面,早上在东方就能看到它了。反着走也一样,慢下来,再慢下来,离太阳远一点,快到南方的早晨,它就加快速度追太阳,最后早上在东方又跟太阳合在一起。这就是五星连珠、速度快慢、顺逆运行、停留运行这些现象的大概情况。
古人说五星运行,比如岁星(木星),说它十二年绕天一周,其实这只是个大概的数字。晋朝的灼先生说,太岁(岁星所在的位置)如果在四仲(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中间月份),岁星就运行三个星宿;如果在四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月份)或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岁星就运行两个星宿,这样十二年就能运行完二十八宿。但这说法也不对。因为二十八宿的度数有宽有窄,岁星的运行速度也有快有慢,怎么可能十二年就精准地运行完一圈呢?唐朝的一行和尚才说,岁星从商朝、周朝到春秋时期,一百二十多年才超出一个周期,他以此作为常数。他还说,春秋时期战乱频繁,岁星运行得快;太平盛世,岁星运行得慢。这说法也过于牵强。后来又搞什么前率后率的算法来推算,那就更自相矛盾了。现在绍兴历法里,岁星每年运行一百四十五分,也就是每年运行一圈还多一分,一百四十四年就多运行一圈。那么,以前那些儒者的说法还能相信吗?其他四星的运行,虽然没有逆行或顺行之分,中间也肯定会有误差吧?一行和尚没详细解释,大概也是知道的。
景星是德星,也叫瑞星,形状像半个月亮,出现在晦朔(每月初一和十五)之间,又大又空。它的名字有很多,比如周伯星,颜色发黄,光芒四射,出现的地方国家就会兴盛;含誉星,光芒像彗星,出现就预示着喜事;格泽星,形状像火焰,下大上尖,黄白色,从地上升起,出现就不用耕种也能丰收;归邪星,像两条红色的彗星向上,上面有盖子;天保星,有声音,像火把落地,野鸡鸣叫。这些都是五行之气冲和产生的。像王蓬芮、玄保、昭明、昏昌、旬始、司危、菟昌、地维臧光之类的星,也都属于瑞星。但是以前的文献把王蓬芮以下的星都当成妖星。还有一些奇星,古代没有记载,仁宗、英宗时期出现过,所以就放在景星后面一起说了。
彗星,小的只有几寸长,长的可以横贯天空。出现就预示着战争、洪水,是除旧布新的征兆。彗星本身没有光,依靠太阳的光芒才能发光。所以晚上看到它就指向东方,早上看到它就指向西方。光芒所及之处都会有灾难。彗星有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之精气所生。
话说这天上啊,出现各种奇怪的星星,预示着人间吉凶祸福。首先说这“孛星”,它属于彗星的一种,不过比普通的彗星更厉害。彗星是条尾巴,而孛星呢,光芒四射,就像一股邪恶的能量,预示着大乱和大规模的战争,比彗星带来的灾难还要严重。“旄头星”也是彗星的一种,《玉册》上也这么记载着。
接下来是“客星”,一共五种: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这周伯星,又大又黄,闪闪发光,它出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会发生战争、饥荒,百姓流离失所。老子星呢,又大又亮,纯白色,出现时,会带来饥荒、灾祸,也可能带来好事,总之吉凶难料,让人捉摸不透。王蓬絮星,像团棉絮一样,飘飘忽忽的,出现时,那个国家就会发生战争,还会有穿白衣的人聚集。国皇星,又大又黄白,还有芒角,预示着战争和水灾,君主见了都会害怕。温星,是白色的,像风一样摇曳不定,常出现在四个方位,都预示着战争。这五颗客星,会在五颗行星之间不定期地出现,运行轨迹毫无规律,得根据它们出现的位置来占卜吉凶。此外,四个方位上各有三星:东南是盗星,预示着大规模盗窃;西南是种陵星,出现则粮食价格上涨;西北是天狗星,出现则天下大饥荒;东北是女帛星,预示着会有大的丧事。
然后是“流星”,它就像天上的使者一样。从天上往下落叫“流”,东西横向移动也叫“流”。流星有八种:天使、天晖、天雁、天保、地雁、梁星、营头、天狗。如果流星是天使、天晖、天雁,或者晚上坠落是天保,那就是吉兆;但如果晚上坠落是地雁、梁星,白天坠落是营头,那就是凶兆。流星中最大的叫奔星,晚上坠落是天狗,那凶兆就更大了。从下往上飞的星叫“飞星”,也有五种,也分吉凶。飞星变成天刑是吉兆;变成降石、顿顽、解衔、大滑,就是凶兆。
最后是“妖星”,……(此处应接上妖星的描述,原文未提供)
妖星啊,就是五行里那些邪门歪气的玩意儿。那些五星的精华,散开就成了妖星,形状各不相同,但带来的灾祸都一样。人们根据它出现的时间、方位、颜色形状,来预测战争、饥荒、水灾、旱灾、叛乱和死亡。这妖星啊,小的有三尺到五尺长,出现一百天;大的呢,一丈长就出现一年,三丈长就出现三年,五丈长就出现五年,十丈长就出现七年,超过十丈的,也不会超过九年。总之,妖星越大,出现的时间越长,带来的灾祸也越严重;妖星越小,出现的时间越短,带来的灾祸也越轻微。
天棓星是岁星的精华,主导着战争和争斗。天枪星像彗星一样,从西方出现,长两三尺,叫天枪星,预示着国家将要灭亡。天猾星则预示着将要发生叛乱。天棓星从西方出现,长好几丈,预示着国家将要大乱。蚩尤旗,长得像彗星,但尾巴是弯的,预示着战争。天冲星长得像人,穿着青色的衣服,脑袋是红色的,一动不动,预示着臣子谋反,国家将要灭亡。国皇星又大又红,离地三丈高,像燃烧的火炬,预示着国内将有叛乱。登主星预示着蛮夷作乱,恣意残暴,早上出现则预示着国家衰弱。昭明星像太白星一样,但光芒暗淡,预示着战争和死亡。司危星,《天官书》上说它像太白星,长着眼睛,离地大约六丈,又大又白,它的下面有兵戈,预示着强者将被击败。五残星像辰星一样,离地六七丈,它的下面也有兵戈,预示着奔逃和亡命。六贼星离地六丈,又大又红,闪闪发光,出现在不寻常的地方,预示着下面将有战争和死亡。狱汉星青中带红,下面跟着三颗彗星,离地大约六丈,又大又红,经常移动。大贲星预示着邪恶和暴乱的军队将被消灭。烛星预示着邪恶将被消灭。绌流星预示着敌人将被伏击或逃亡。茀星、昴星、孛星都预示着灾难。旬始星出现在北斗星旁边,像一只雄鸡,出现就预示着统治者更迭。击咎星预示着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有叛乱,就会天下大乱。天杵星预示着瘟疫。天柎星预示着灾祸。伏灵星出现就预示着天下大乱。天败星预示着战争和冲突。司奸星预示着怪异的事情发生。天狗星长着毛,旁边有短小的彗星,下面像狗的形状,出现就预示着战争和饥荒。天残星预示着贪婪和残暴。如果突然发生兵变,预示着惊恐和死亡。枉矢星颜色是黑色的,像蛇一样蜿蜒前进,看起来像长着毛和眼睛,长几匹布那么长,出现就预示着战争爆发,君主臣子忧心忡忡,上下大乱。拂枢星预示着能够控制时局。灭宝星预示着讨伐叛乱。绕綎星预示着叛乱滋生。惊理星预示着互相残杀。大奋祀星预示着招致邪恶。
哎,这上面说的都是些啥啊,全是些天象预兆!你看,这“天锋彗象,形似矛锋,见则兵起,有乱臣”,彗星长得像矛尖儿,一出现就意味着要打仗,还会有乱臣贼子作乱。 “昭星有三彗,兵出,有大盗不成,又主灭邪”,昭星出现三颗彗星,军队出征,虽然会有大盗,但最终不会成功,反而预示着邪恶会被消灭。 “蓬星大如二斗器,色白,出东南方,东北主旱,或大水”,蓬星像两个斗那样大,颜色是白的,从东南方出现,东北方要么大旱,要么发大水。
接下来,“长庚星如一匹布著天,见则兵起”,长庚星像一块布挂在天上,出现就意味着要打仗。“四填大而赤,可二丈,为兵”,四填星又大又红,能有两丈长,代表着军队。 “地维臧光星如月,始出,大而赤,去地二丈,东南,旱;西北,兵;出东北,大水”,地维臧光星像月亮一样,刚出现的时候又大又红,离地两丈远,出现在东南,预示着旱灾;出现在西北,预示着战争;出现在东北,预示着洪水。“老子星色白,为善为恶,为饥为凶,为喜为怒”,老子星是白色的,代表着善恶、饥荒、凶险、喜怒无常。 “营头星有云如坏山坠,所坠下有覆军流血”,营头星出现云彩,像山崩一样坠落,坠落的地方会有军队覆没,流血漂橹。“积陵出西南,长三丈,主兵,小饥”,积陵星从西南出现,有三丈长,预示着战争和小规模的饥荒。“昏昌出西北,气青赤色,中赤外青,主国易政”,昏昌星从西北出现,青红相间,中间是红色,外面是青色,预示着国家要改朝换代。
“莘星出西北,状如环,大则诸侯失地”,莘星从西北出现,形状像环,如果很大,就意味着诸侯要失去土地。“白星如削瓜,主男丧”,白星像削过的瓜,预示着男子死亡。“菟昌有赤青环之,主水,天下改易”,菟昌星有红青相间的环状,预示着洪水和天下大变。“濛星赤如牙旗,长短四面,西南最多,乱之象”,濛星红色像牙旗一样,长短不一,四面都有,西南最多,是天下大乱的征兆。“长星出西方”,长星从西方出现。
最后一段,是说各种星宿的精气变化:岁星之精,化为天棓、天枪、天猾、天冲、国皇、及登,苍彗;火星之精,化为昭旦、蚩尤之旗、昭明、司危、天欃,赤彗;土星之精,化为五残、六贼、狱汉、大贲、昭星、绌流、茀星、旬始、蚩尤,虹蜺、击咎,黄彗;太白之精,化为天杵、天柎、伏灵、天败、司奸、天狗、天残、卒起,白彗;辰星之精,化为枉矢、破女、拂枢、灭宝、绕綎、惊理、大奋祀,黑彗。 这说的就是岁星、火星、土星、太白星、辰星的精气,会变化成各种不同的星象,预示着不同的吉凶祸福。 听起来挺玄乎的,反正就是各种天象预兆,跟战争、灾荒、政治变动都有关系。
月亮旁边的那些星星,也各有各的来历。天枪、天荆、真若、天袁、天楼、天垣,是岁星(木星)生的,在甲寅日出现,旁边有两个青色的方块。天阴、晋若、官张、天惑、天雀、赤若、蚩尤,是荧惑(火星)生的,在丙寅日出现,旁边有两个红色的方块。天上、天伐、纵星、天枢、天翟、天沸、荆彗,是填星(土星)生的,在戊寅日出现,旁边有两个黄色的方块。若星、帚星、若彗、竹彗、墙星、权星、白雚,是太白(金星)生的,在庚寅日出现,旁边有两个白色的方块。天美、莒天毚、天社、天林、天庥、天蒿、端下,是辰星(水星)生的,在壬寅日出现,旁边有两个黑色的方块,要是看到了这些星象,就预示着会有水灾、旱灾、战争、丧事、饥荒、动乱。
接下来咱们说说云彩的事儿。《周礼·保章氏》里说:“要根据五种颜色的云来判断吉凶,预知水旱丰歉的征兆。”所以,鲁僖公会在冬至那天登上观景台眺望,汉明帝也会登上灵台观察元气,吹奏时律,观察天象的变化。古代,在节气交替的时候,一定会记录下相关的现象,云彩的变化也是记录的内容。可是到了后来,这种做法就逐渐失传了。吉利的云彩,比如庆云、昌光之类的;不吉利的云彩,比如虹霓、牂云之类的,古人会根据这些来推测天子的命运,预测一年的丰收还是歉收,判断贤才的出现和去留,甚至推算战争的胜负。
建隆元年五月己亥朔,日食。二年四月癸巳朔,日食。
乾德三年二月壬寅朔,日食,但没发生。五年六月戊午朔,日食。
开宝元年十二月己酉朔,日食。三年四月辛酉朔,日食。四年十月癸亥朔,日食。五年九月丁巳朔,日食。七年二月庚辰朔,日食。八年七月辛未朔,日食。
太平兴国二年十一月丁亥朔,日食,结束了。六年九月乙未朔,日食。七年三月癸巳朔,日食。八年二月戊子朔,日食。
公元989年(雍熙二年)十二月,初一那天,日食了。到了公元990年(雍熙三年)六月,初一又日食了。
公元995年(淳化二年)二月,闰月初一,又日食了。996年(淳化三年)二月初一,日食;997年(淳化四年)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都日食了。到了998年(淳化五年)十二月,初一那天也日食了,可惜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
公元998年(咸平元年)五月初一和十月初一,都日食了。公元999年(咸平二年)九月初一,日食;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三月初一,日食;公元1002年(咸平五年)七月初一,又日食了。
公元1008年(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一,日食。公元1010年(景德三年)五月初一,日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公元1011年(景德四年)五月初一,也是日食,可惜那天阴雨连绵,啥也看不着。
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初一,日食,但因为阴雨没看到。公元1011年(大中祥符五年)八月初一,日食;公元1012年(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初一,日食;公元1013年(大中祥符七年)十二月初一,本来该日食的,结果没食。公元1014年(大中祥符八年)六月初一,日食了。
公元1020年(天禧三年)三月初一,日食;公元1022年(天禧五年)七月初一,日食。
公元1021年(乾兴元年)七月初一,日食,差点儿把太阳全遮住了,“日食几尽”。
公元1023年(天圣二年)五月初一,本来该日食的,结果没食。公元1025年(天圣四年)十月初一,日食;公元1027年(天圣六年)三月初一,日食;公元1028年(天圣七年)八月初一,日食。
公元1029年(明道二年)六月初一,日食。
公元1034年(景祐三年)四月初一,本来该日食的,结果没食。
公元1038年(宝元元年)正月初一,日食。
公元1040年(康定元年)正月初一,日食。
公元1044年(庆历二年)六月初一,日食;公元1045年(庆历三年)五月初一,日食;公元1046年(庆历四年)十一月初一,本来该日食的,结果没食;公元1047年(庆历五年)四月初一,日食,但阴天没看到;公元1048年(庆历六年)三月初一,日食。
公元1048年(皇祐元年)正月初一,日食;公元1051年(皇祐四年)十一月初一,日食;公元1052年(皇祐五年)十月初一,日食。
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四月初一,日食。
宋朝嘉祐元年八月初一,庚戌日,发生日食。三年后,也就是嘉祐三年八月初一,己亥日,又发生日食。再过一年,嘉祐四年正月初一,丙申日,又发生日食。到了嘉祐六年六月初一,壬子日,也发生日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
接着是宋朝熙宁元年正月初一,甲戌日,日食又来了。熙宁二年七月初一,乙丑日,再次发生日食,但是同样因为阴天,没看到。熙宁六年四月初一,甲戌日,日食又出现了,还是阴天,没戏。熙宁八年八月初一,庚寅日,日食又来光顾,依然是阴天看不清。
宋朝元丰元年六月初一,癸卯日,这回日食该出现了,结果没出现。三年后,元丰三年十一月初一,己丑日,日食又来了。元丰四年十一月初一,癸未日,日食预告,结果又没出现。元丰五年四月初一,壬子日,日食如期而至,可惜又是阴天,啥也没看到。元丰六年九月初一,癸卯日,日食再次发生。
宋朝元祐二年七月初一,庚戌日,日食出现了,但是阴雨连绵,啥也看不着。元祐六年五月初一,己未日,又发生日食。
宋朝绍圣元年三月初一,壬申日,日食。绍圣二年二月初一,丁卯日,日食没出现。绍圣四年六月初一,癸未日,日食又来了,可惜天公不作美,又是阴天。
宋朝元符三年四月初一,丁酉日,发生日食。
宋朝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初一,辛卯日,日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
宋朝大观元年十一月初一,壬子日,发生日食。大观二年五月初一,庚戌日,日食。大观四年九月初一,丙寅日,日食。
宋朝政和三年三月初一,壬子日,日食。政和五年七月初一,戊辰日,日食。
宋朝重和元年五月初一,壬午日,发生日食。
宋朝宣和元年四月初一,丙子日,发生日食。宣和五年八月初一,辛巳日,发生日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
宋朝建炎三年九月初一,丙午日,日食发生在亢宿。
绍兴五年正月初一,那天是乙巳日,发生了日食,地点在女宿。七年二月初一,癸巳日,又发生日食,地点在室宿。(这年是金朝天会十五年,《金史》没记载这次日食。)从绍兴八年到十二年,好几次日食都发生在晚上,史书上故意隐瞒没写。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初一,癸未日,日食发生在牛宿,但是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绍兴十五年六月初一,乙亥日,日食发生在井宿。绍兴十七年十月初一,辛卯日,日食发生在氐宿。(这年是金朝皇统七年,《金史》也没记载。)绍兴十八年四月初一,戊子日,发生了日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绍兴十九年三月初一,癸未日,也发生了日食,同样因为阴天没看到。绍兴二十四年五月初一,癸丑日,日食,阴天没看到。绍兴二十五年五月初一,丁未日,日食,阴天没看到。绍兴二十八年三月初一,辛酉日,日食,阴天没看到。绍兴三十年八月初一,丙午日,日食发生在翼宿。绍兴三十一年正月初一,甲戌日,天文官预报说会有日食,结果没发生。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初一,戊辰日,日食发生在女宿。
隆兴元年六月初一,庚申日,日食发生在井宿。隆兴二年六月初一,甲寅日,发生了日食,但阴天没看到。
乾道五年八月初一,甲申日,日食发生在翼宿,阴天没看到。乾道九年五月初一,壬辰日,日食发生在井宿,阴天没看到。
淳熙元年十一月初一,甲申日,日食发生在尾宿,阴天没看到。淳熙三年三月初一,丙午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淳熙四年九月初一,丁酉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淳熙十年十一月初一,壬戌日,日食发生在心宿。淳熙十五年八月初一,甲子日,日食发生在翼宿。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一,辛酉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
庆元元年三月初一,丙戌日,日食发生在娄宿。庆元四年正月初一,己亥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庆元五年正月初一,癸巳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庆元六年六月初一,乙酉日,发生了日食,阴天没看到。(这年是金朝承安五年,《金史》没记载这次日食。)
嘉泰二年五月初一,甲辰日,日食发生在毕宿。嘉泰三年四月初一,己亥日,发生了日食,《金史》没记载。
开禧二年二月初一,那天日食,但是天文官说没看到日食。
嘉定三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四年十一月初一,也发生日食,但天文官说没看到日食,这个《金史》上没记载。七年九月初一,日食发生在角宿。九年二月初一,日食发生在室宿。十年七月初一,日食发生在张宿。十一年七月初一,发生日食。十四年五月初一,日食发生在毕宿。十六年九月初一,日食发生在轸宿。
宝庆三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
绍定元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六年九月初一,也发生日食,但是因为阴天没看到。
端平二年二月初一,虽然是日食的日子,但实际上没发生日食。
嘉熙元年十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淳祐二年九月初一,发生日食。三年三月初一,发生日食。五年七月初一,发生日食。六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九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十二年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宝祐元年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景定元年三月初一,发生日食。二年三月初一,发生日食。
咸淳元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三年五月初一,发生日食。四年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六年三月初一,发生日食。七年八月初一,发生日食。八年八月初一,发生日食。
德祐元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日食结束后,星星都出来了,鸡鸭都回家了。第二年,南宋灭亡了。
接下来是关于一些其他的日食奇观:
周显德七年正月初几,太阳刚出来,下面好像又出现了一个太阳遮挡住它,黑色的光芒互相摩擦碰撞了很久。
开宝七年正月初几,太阳里出现了两个黑点。
景德元年十二月初几,太阳出现了两个影子,看起来像三个太阳。三年九月初几,太阳红得像赭石一样。四年四月初几,太阳没有光。
宝元二年十二月初几,太阳红得像朱砂一样,过了两个时辰才恢复正常。
公元1048年正月某天,太阳光线暗淡,没啥光亮。
公元1073年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一直到几天后才消失。
公元1078年闰正月某天,太阳里又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到二月某天才消失。同年十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这次比李子还大,到几天后才消失。第二年二月某天,太阳里又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一直到几天后才消失。
公元1102年五月某天,太阳光线暗淡,没啥光亮。同年十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
公元1112年四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一会儿多一会儿少,像栗子那么大。公元1118年十一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
公元1122年正月某天,太阳光线昏暗,没啥光亮。同年五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同年十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公元1124年二月某天,太阳光线昏暗,没啥光亮。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某天,太阳红得像火一样,没啥光亮。
公元1129年三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一直到几天后才消失。
公元1131年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三天后才消失。公元1136年十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一直到十一月某天才消失。公元1137年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李子那么大,十天才消失。同年四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到五月才消失。公元1138年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同年十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公元1145年六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气,来回飘动。第二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太阳没啥光亮。
公元1168年正月某天,太阳颜色发黄发白,浓雾弥漫。
公元1178年正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从某天到某天,太阳里都有黑点。公元1179年五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
公元1194年十一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到某天才消失。
公元1198年八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到某天才消失。同年十二月某天,太阳里又出现黑点,到某天才消失。
公元1202年十二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到某天才消失。公元1204年正月某天,公元1205年四月某天,太阳里都有黑点,像个枣子那么大。
公元1226年十月某天,太阳里出现黑点。
公元1276年二月初一,那天太阳上出现了黑子,就像鹅卵石在水里互相碰撞一样。
接下来这段是记录各种天文异象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古代人记录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太阳、天空现象,用专业术语描述的,咱们就看看原文吧:
§日煇气
建隆元年到开宝末年,一共记录到:冠气7次,珥100次,抱气7次,承气6次,赤黄色气3次,黄白色气3次,青色气2次,缨1次,晕156次,半晕45次,重晕59次,重半晕7次,交晕18次,背气231次,纽气和戟气各3次。
太平兴国到至道末年,一共记录到:冠气18次,戴气3次,抱气13次,珥77次,承气3次,赤黄色气和璚气各1次,青色气3次,晕59次,半晕23次,重晕12次,交晕3次,背气44次,纽气3次,戟气1次,直气15次。
咸平元年到乾兴末年,一共记录到:重轮24次,彗星1次,五色气1次,冠气266次,珥41次,戴气197次,抱气57次,承气184次,直气77次,光气1次,黄色气9次,赤黄色气4次,紫色气5次,赤黄交错的气2次,赤黄绿碧相间的气2次,青赤色气21次,黄白色气1次,黑色气2次,白色气5次,缨3次,戟气1次,纽气2次,背气299次,晕1231次,半晕653次,重晕27次,交晕13次。
天圣元年到嘉祐末年,一共记录到:太阳发出黄色光芒并伴有光辉1次,辉气19次,龙凤云1次,庆云2次,五色云8次,紫黄色云5次,赤黄色云1次,紫色云2次,青黄紫晕855次,周晕26次,重晕16次,交晕5次,连环晕1次,珥847次,冠气140次,戴气256次,承气100次,重承气1次,抱气18次,负气1次,背气170次,格气2次,直气5次,白虹贯日4次,白色气体像绳子一样贯穿太阳并伴有晕1次。 这些都是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记录,用现代的科学解释,可能就是各种太阳活动、大气现象等等。
从治平元年到治平四年,一共出现了八次五色云,一次辉气,一百二十八次晕,三次周晕,十二次重晕,两次交晕,八十九次珥,十一次冠气,三十九次戴气,五次承气,三十三次背气,一次白虹贯日,一次白虹贯珥。
这段时间的天象记录,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奇异的日晕现象特别多,还有五彩祥云和白虹贯日这种罕见的天象也出现过。 这些记录详细到各种晕的类型和数量,比如周晕、重晕、交晕等等,还有冠气、戴气、背气等等,都是古代对日晕现象的特殊描述。
从治平年之后到元丰末年,日晕出现的次数就更多了,一共有一千三百五十六次日晕,二百七十七次周晕,七十四次重晕,四十九次交晕,一次连环晕,八百八十二次珥,四十二次冠气,二百七十一戴气,五十次承气,两次抱气,二百四十六次背气,两次直气,一次戟气,五次缨气,一次璚气,九次白虹贯日,三次白虹贯珥,二十六次五色云。
这段时间的天象记录比前面更惊人,各种日晕现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出现了更多类型的日晕,比如连环晕、抱气、璚气等等,白虹贯日也比之前更频繁了。 可见,这段时期天象异象频发。
从元丰八年三月五日到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日晕出现了五百二十八次,周晕二百五十七次,重晕六十八次,交晕六十七次,两次五色气晕,五百五十六次珥,六十一冠气,一百五十次戴气,三十三次承气,一百七十四次背气,三次直气,四次戟气,一次缨气,五次格气,十六次白虹贯日,一次白虹贯珥,十二次五色云。
这段时间的天象记录依然保持着高频率,各种日晕现象和白虹贯日持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五色气晕”和“格气”这些新的类型,说明天象的种类也更加丰富了。
从元符三年正月到靖康二年四月,日晕出现了九次,三次晕戴,一次半晕,一次晕珥背,一次半晕重背,一次晕缨,三次珥背,十三次珥,七次晕珥,七次冠气,四次晕背,六次戴气,两次承气,四次抱气,十七次背气,一次五色气晕,四次直气,两次环气戴气,一次戟气,两次履气,一次半晕重履,一次半晕再重。
这段时间的天象记录相比之前明显减少,但依然记录了各种类型的日晕现象。 记录中出现了“半晕”、“环气戴气”、“履气”等新的描述,显示了古代对天象观测的细致程度。
建炎三年春天和次年二月辛丑日,出现了白虹贯日。四年十一月癸卯日,出现了日生背气。
最后这两句记录了建炎年间发生的两次比较重要的天象事件,白虹贯日和日生背气,标志着这段天象记录的结束。
绍兴元年正月壬戌这天,太阳背着气。
两年后的四月壬申和五月戊寅,太阳都戴着气。闰四月丙申,太阳又背着气了。三年二月乙卯,太阳戴着气。六月甲申朔,太阳又背着气。四年正月壬子,太阳承着气。三月壬戌,太阳在轸宿附近出现了日晕。甲子日,又出现在娄宿附近。辛未日,又在胃宿附近出现了日晕,这天太阳抱气。五月甲戌,太阳背着气。六月壬辰,太阳在井宿附近出现了日晕。五年正月庚申,太阳戴着气。六年二月丙寅,太阳在娄宿附近出现了日晕。三月戊寅,太阳在张宿附近出现了日晕。丁亥日,又在胃宿附近出现了日晕。四月己亥,太阳戴着气。庚子日,太阳又出现了,还承着气。十一月庚寅,太阳两边生出日珥,还背着气。癸巳日,太阳又背着气了。七年二月辛丑,阴沉的雾气遮蔽了太阳。八年二月辛巳,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天象。二十一年闰四月壬申,太阳周围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二十七年二月壬寅,又出现了白虹贯日。二十八年二月戊申,太阳周围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二十九年正月癸酉,太阳连续出现日晕,上面还戴着青赤黄色的气,太阳两边生出日珥。三十一年四月戊辰,太阳周围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六月辛酉,太阳上方的日晕外侧出现了赤黄色的气,还有背气。七月辛卯,太阳上方的日晕外侧出现了背气。
隆兴二年二月壬申,太阳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太阳两边生出青赤黄色的日珥。癸未日,太阳周围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三月庚戌,太阳周围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六月甲子,太阳出现了戟气。七月甲申朔,太阳出现了不完整的赤黄色日晕,上面出现了重叠的日晕,还出现了背气和青色的日珥。丁亥日,太阳出现了重叠的日晕,上面出现了青赤黄色的背气。癸卯日,太阳出现了不完整的赤黄色日晕,日晕外侧出现了赤黄色的背气,两头向外弯曲。
1165年6月某天,太阳周围出现了日晕,而且晕圈外面还出现了异常的气象,像条横线一样在太阳底下。第二年(1166年)2月,太阳左边出现了一道红色的、黄色的直线状气体,大概有一丈多长,一直延伸到日晕的边缘。1167年3月,太阳在娄宿附近出现了日晕,外面也出现了红黄色的气体。4月份,又出现了日晕,这次是红黄色的光环。5月1日,太阳周围是红黄色的日晕。同月某天,太阳底下日晕的外圈出现了青、红、黄三种颜色的气体。6月,又是红黄色的日晕。1168年6月,还是红黄色的日晕。1169年1月,太阳出现黄色的光环,并伴有其他气象。1170年3月,日晕不完整,太阳下方出现了异常气体。闰五月,日晕只有一半,而且出现了好几种异常气象。同月某天,太阳左边出现了日珥。1171年6月,日晕不完整,太阳左右两边都出现了日珥。同月另一天,日晕完整。同月某天,日晕不完整,外面出现了异常气体,太阳下方也有日晕。1172年2月,太阳在奎宿附近出现了日晕。
1178年3月,太阳在胃宿附近出现了日晕。第二年(1179年)7月,太阳出现了背向的光晕。1180年2月,日晕不完整,太阳外侧还有一层不完整的日晕。1181年2月,日晕不完整,太阳上方连接着日晕,并伴有异常气象,太阳下方日晕外侧也出现了异常气象。1182年3月、4月、6月,都出现了完整的日晕。12月,太阳出现了两个日珥,并伴有一种异常气象。1183年2月,日晕只有一半,而且是双层。6月,日晕完整。12月,日晕外侧出现了异常气象。1184年1月,太阳出现了异常气象,之后太阳左边出现了青、红、黄三种颜色的日珥。闰3月,日晕完整。7月,日晕只有一半,外侧出现了背向的光晕。1186年1月,日晕只有一半,而且是双层。1188年5月,日晕完整。1190年2月,太阳周围是半圆形的黄色日晕。6月,太阳上方出现了青、红、黄三种颜色的背向光晕。1191年3月,日晕只有一半,而且是双层。
绍熙元年五月庚辰那天,中午太阳周围出现了两层晕圈。六月甲申,太阳升起时,周围环绕着红黄色的晕圈。第二年二月壬寅,太阳升起时带着青、红、黄三种颜色的光芒。三月辛未,太阳升起时,周围环绕着青、红、黄三种颜色的晕圈。四月癸未,太阳升起时带着光芒。七月庚申,日晕外面出现了背光。壬戌那天,太阳也有背光。绍熙四年二月癸亥,太阳周围环绕着晕圈。十一月辛巳,日晕外面出现了背光。绍熙五年四月乙卯,太阳周围环绕着晕圈。六月丙午,太阳上方的晕圈外面出现了背光。
庆元元年正月丙辰,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奇观。二月辛巳,太阳上方的晕圈外面出现了青、红、黄三种颜色的背光。四月己未,太阳升起时,带着红黄色的光芒。庆元二年五月己丑,太阳升起时出现了背光,颜色是青黄色的。
嘉泰元年六月辛卯,太阳周围环绕着晕圈。
嘉定四年七月己卯巳初刻,太阳出现了不完整的红黄色晕圈,到酉初以后,太阳上方的晕圈外面出现了青、红、黄三种颜色的背光。嘉定六年四月己卯,太阳出现了完整的红黄色晕圈。嘉定七年三月壬申,太阳升起时出现了红黄色的晕圈,外面还有青、红、黄三种颜色的光芒,后来晕圈环绕了整个太阳。嘉定十一年二月丙辰,太阳出现了红黄色的晕圈,并且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奇观。丙寅那天,太阳带着光芒。嘉定十五年二月己亥,太阳在娄宿附近出现了晕圈,环绕了整个太阳,并且有光芒。嘉定十七年六月辛卯,太阳升起时出现了背光。
宝庆三年十二月己酉,太阳旁边出现了像耳环一样的光芒。
绍定三年二月丙申,太阳出现了背光。绍定四年七月己丑,太阳升起时出现了光芒。绍定五年三月丁酉,太阳升起时出现了环绕和承托的光芒。
端平元年四月甲申,太阳升起时出现了红色的晕圈。六月戊子,太阳升起时出现了红黄色的晕圈,上下都有光芒。端平二年六月戊寅,太阳出现了光芒。端平三年二月辛亥,太阳周围环绕着晕圈。
嘉熙元年二月己酉,太阳周围环绕着晕圈。三月癸亥和七月壬申,太阳出现了背光。嘉熙四年二月丙申朔,太阳升起时出现了背光。辛丑那天,出现了白虹贯日的奇观。
1241年2月某天(具体日子是农历二月戊寅日,下午),天上出现了日晕。1243年7月某天(农历七月甲午日),太阳出现了日晕,并伴有格气。1245年5月某天(农历五月戊申日),太阳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外面还有背气。同年的六月某天(农历六月甲子日),日晕环绕太阳一周。1246年3月某天(农历三月癸巳日),日晕环绕太阳一周,并伴有珥气。同年的四月某天(农历四月丁丑日),日晕再次环绕太阳一周。1247年2月某天(农历二月戊申日),日晕环绕太阳一周。1248年6月某天(农历六月己酉日),日晕出现在井宿附近,颜色是赤黄色,并环绕太阳一周。
1249年1月某天(农历正月戊戌日),太阳出现了戴气。1250年2月某天(农历二月辛酉日),日晕环绕太阳一周。1252年3月某天(农历三月乙卯日),日晕环绕太阳一周。
1267年4月某天(农历四月戊辰日),太阳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1268年3月某天(农历三月己丑日),日晕出现在娄宿附近,环绕太阳一周,颜色是赤黄色,从午时持续到申时。同年的6月某天(农历六月庚午日),太阳出现了赤黄色的日晕。9月某天(农历九月己丑日),太阳出现了格气。
1265年6月某天(农历六月壬午日),太阳出现了承气。1271年春天3月某天(农历三月辛巳日),出现了赤黄色,环绕太阳一周的日晕。
接下来是月食记录:
974年11月某天(农历十一月庚寅日),发生了月食。975年10月某天(农历十月戊子日),发生了月食。976年4月某天(农历四月乙酉日),发生了月食。978年8月某天(农历八月壬寅日),发生了月食。980年8月某天(农历八月庚寅日),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979年6月某天(农历六月甲辰日),发生了月食,并且食甚。同年的11月某天(农历十一月壬寅日),发生了月食。980年10月某天(农历十月丙寅日),发生了月食,但是因为云层遮挡而没有看到。982年8月某天(农历八月乙卯日),发生了月食,并且食甚。
984年1月某天(农历正月丙寅日),发生了月食。985年7月某天(农历七月戊午日),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987年5月某天(农历五月丁丑日),发生了月食。
986年3月某天(农历三月丁酉日),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990年1月某天(农历正月庚寅日),发生了月食。991年8月某天(农历八月壬午日),发生了月食,并且食甚。992年1月某天(农历正月癸卯日),发生了月食。同年的8月某天(农历八月丙子日),发生了月食,但是因为云层遮挡而没有看到。994年6月某天(农历六月乙未日),发生了月食。同年的12月某天(农历十二月癸巳日),发生了月食,并且食甚。
995年6月某天(农历六月己丑日),发生了月食,但是因为云层遮挡而没有看到。同年的12月某天(农历十二月丁亥日),发生了月食。996年10月某天(农历十月辛亥日),发生了月食。
宋朝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十月庚子日,发生了月食。第二年九月乙未日,又发生了月食。第三年二月壬戌日,还是月食。同年八月庚申日,又一次月食。咸平四年八月甲寅日,又见月食。咸平五年正月辛亥日,月食。同年七月戊申日,再次发生月食。咸平六年正月甲辰日,月食。同年七月壬寅日,又发生了月食。 这几年,月食可真不少啊!
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一月乙丑日,发生了月食。景德二年五月壬戌日,月食。同年十月庚寅日,又来了一次月食。景德三年十一月癸丑日,月食。景德四年五月辛亥日,发生了月食,可惜那天云彩遮住了月亮,啥也没看见。同年九月戊寅日,月亮该食的时候,却没食。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九月癸酉日,月食。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丁卯日,月亮该食的时候,却没食。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甲子日,月食。大中祥符五年正月甲申日,发生了月食,但被阴云遮蔽,什么也看不清。同年七月庚辰日,月食。同年十二月丁丑日,又发生了月食。大中祥符八年十月辛卯日,月食。大中祥符九年四月己丑日,月食,但因为云层遮挡,没看到。
宋朝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四月壬午日,月食。同年十月庚辰日,月食。天禧三年二月壬寅日,月食。天禧四年八月癸巳日,月食。
宋朝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五月壬寅日,月亮该食的时候,却没食。天圣四年五月戊午日,月食。
宋朝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六月丁亥日,月食。庆历五年四月庚子日,月食。同年九月戊戌日,月食。庆历六年九月壬辰日,月食。
宋朝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七月庚子日,月食。皇祐四年十一月丙辰日,月食。皇祐五年十月辛亥日,月食。
宋朝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九月庚午日,月食。
宋朝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八月甲子日,月食,并且食甚(指月食过程中月亮被遮挡最严重的时候)。嘉祐二年二月壬戌日,月食。同年八月戊午日,月食。嘉祐三年闰十二月辛巳日,月食。嘉祐四年六月戊寅日,月食。同年十二月己亥日,月食,并且食甚。嘉祐五年十二月己巳日,月食。嘉祐七年十月己丑日,月食。嘉祐八年十月癸未日,月食,并且食甚。
宋朝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四月庚辰日,月食。治平四年二月甲午日,月食。 这期间,月食发生的次数还真不少!
1068年(熙宁元年)七月,那天是乙酉日,发生了月食。1069年(熙宁二年)十一月,闰月里的丁未日,又发生了月食。1070年(熙宁三年)五月乙巳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1071年(熙宁四年)五月己亥日,月食。同年十一月丙戌日,再次发生月食。1073年(熙宁六年)三月戊午日,月食。同年九月乙卯日,又发生月食。1074年(熙宁七年)九月己酉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1076年(熙宁九年)正月壬申日,月食,但是那天也是阴天,啥也没看到。1077年(熙宁十年)正月丙寅日,月食。同年七月癸亥日,月食,同样因为阴天啥也看不着。
1078年(元丰元年)正月庚申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结果被云彩挡住了。同年六月戊午日,月食。1079年(元丰二年)六月壬子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1080年(元丰三年)十月甲戌日,月食,同样因为阴天啥也没看到。1081年(元丰四年)四月辛未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同年十月己巳日,月食。1082年(元丰五年)十月癸亥日,月食。1083年(元丰六年)八月丁亥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但是没发生。1084年(元丰七年)二月乙酉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同年八月辛巳日,月食,同样因为阴天啥也没看到。1085年(元丰八年)八月丙子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
1086年(元祐元年)十二月戊戌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结果因为阴天啥也没看到。1088年(元祐三年)六月庚寅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同年十二月丁亥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但阴天看不清。1089年(元祐四年)五月甲申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1090年(元祐五年)五月戊寅日,月食,同样因为阴天啥也没看到。1091年(元祐六年)四月癸卯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戊戌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1093年(元祐八年)九月己丑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
1096年(绍圣三年)七月癸卯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1097年(绍圣四年)正月庚子日,月食,可惜那天阴天,啥也没看到。1098年(元符元年)五月壬戌日,月亮本该发生月食,但是没发生。1099年(元符二年)五月丙辰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同年十月甲寅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1100年(元符三年)十月戊申日,月食。
1102年(崇宁二年)二月甲子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同年八月辛酉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1103年(崇宁三年)二月己未日,月食。同年八月丙辰日,月食。1104年(崇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月食。1105年(崇宁五年)六月乙亥日,月食。同年十二月壬申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
1108年(大观三年)十月丙戌日,月食。1109年(大观四年)四月甲申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同年九月庚辰日,月食,这次看得清清楚楚。
宋朝政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1年,三月戊寅那天,发生了月食。九月甲戌,又发生了一次月食。到了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二月丁酉和十月甲午,两次月食接踵而至。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正月辛卯,也发生了月食,而且这次月食很彻底,“既”字说明月球完全被地球的影子遮挡住了。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十一月乙巳和七年(公元1117年)十一月乙亥,又分别发生了一次月食。
接下来是宋朝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五月丙申,发生月食。到了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三月丙辰,以及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正月癸亥和十二月戊午,都出现了月食。其中宣和六年十二月戊午那次月食也是全食,“既”字再次出现。
宋朝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二月壬午,月食发生在轸宿(二十八宿之一)。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八月己卯,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是那天阴天,啥也看不见。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二月丙子,月亮虽然没有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但看起来像月食,颜色发黄发白。七月甲戌,月食发生在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并且是全食。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七月戊辰,月食发生在危宿(二十八宿之一)。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二月庚寅,月食发生在井宿(二十八宿之一)。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一月乙酉,月食发生在井宿,并且是全食。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五月辛巳,月食发生在南斗(星宿名)。十一月己卯,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是又因为阴天没看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辛丑、九月丁酉,两次月食都因为阴天没观测到。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九月壬辰,月食发生在胃宿(二十八宿之一),并且是全食。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七月丙午,月食发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六月庚子,月食发生,并且是全食。十二月戊戌,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阴天看不见。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六月甲午,月食发生在女宿(二十八宿之一)。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五月己未,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四月甲寅,发生了月食。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二月丙辰望,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阴天没看到。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五月壬戌望,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是山影遮挡,看不清月食的程度。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九月丁丑,发生了月食。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正月甲午望,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是阴天遮蔽了。
最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五月己亥,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四月甲午,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因为阴天没看到。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二月丁未,发生了月食,并且是全食。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二月辛丑,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阴天没看到。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十一月辛酉,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阴天没看到。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六月壬子,月亮应该发生月食,但阴天没看到。
1178年(淳熙元年)四月某一天,月亮要发生月食,可惜天公不作美,乌云密布,啥也看不见。两年后的1180年(淳熙二年)四月,月亮在房宿发生月食,这次倒是看到了。同年九月,又发生月食,但还是因为阴云遮挡,没看到。1181年(淳熙三年)三月,月食,依旧是阴天,看不着。1183年(淳熙五年)二月,月食,还是阴天。1184年(淳熙六年)正月,月食,这次看到了。1186年(淳熙八年)十一月,月食。1187年(淳熙九年)十一月,月食。1188年(淳熙十年)五月,月食。1190年(淳熙十二年)三月,月食。同年九月,月食,但天阴,看不清。1191年(淳熙十三年)三月,月食,阴天,看不到。同年八月,月食,这次看到了。1192年(淳熙十四年)八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194年(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月食,天阴,看不到。
1190年(绍熙元年)六月,月食,天阴,没看到。同年十一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191年(绍熙二年)六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192年(绍熙三年)四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194年(绍熙五年)九月,月食,天阴,没看到。
1195年(庆元二年)八月,月食。1196年(庆元三年)七月,月食,这次看到了。1197年(庆元四年)七月,月食。1199年(庆元六年)五月,月食,天阴,没看到。
1200年(嘉泰二年)五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201年(嘉泰三年)三月,月食,天阴,没看到。
1205年(开禧元年)三月,月食,天阴,没看到。同年闰八月,月食,天阴,没看到。1206年(开禧三年)正月,月食。同年七月,月食。
嘉定元年二月丙戌那天,月亮要发生月食,可惜那天阴雨连绵,啥也看不见。十二月庚辰,又发生了一次月食。到了二年六月丁丑,月食又来了。三年十一月己亥,月食。五年十月戊子,还是月食。七年二月庚戌,月食;八月丁未,又是月食。八年八月辛丑,这次月食很彻底,“既”就是指食既,也就是月食结束的意思。九年二月己亥,月亮要食了,但天上全是乌云,啥也没看到。闰七月乙未,也是同样的情况,月食发生了,但云层遮挡,啥也看不清。十年十二月戊午,月食。十一年六月乙卯,月食。十二月壬子,月食,这次也是完整的月食,“既”字说明月食结束了。十二年五月庚戌,月亮要被遮挡了,这次月食很完整,但因为阴雨天气,看不清。十一月丙午,月食。十三年五月甲辰,月亮要食了,但因为阴天,看不清。十四年十月丙寅,月食。十五年三月癸亥,月亮在氐宿发生月食,这次月食完整,但因为阴天,看不清。十六年三月丁巳,月亮要食了,可惜阴天看不见。
宝庆元年正月丁丑,发生月食。七月癸酉,月食,但是阴雨天,看不着。二年七月戊辰,月食,同样因为阴雨看不清。
绍定元年十一月甲申,月食。二年十一月己卯,月食。四年四月庚午,月食。五年三月乙未,月食。六年二月庚寅,月食。
端平二年十二月癸卯,月食。三年十二月丁酉,月食。
嘉熙元年六月乙未,月食。三年四月甲寅,月食。四年四月戊申,月食。
淳祐元年九月庚子,月食。四年十月癸丑,月食。五年七月戊申,月食。七年五月丁卯,月食。八年十月己丑,月食。十一年三月乙亥,月食;九月壬申,月食。十二年八月丙寅,月食。
宝祐二年闰六月丙戌,月食。三年十二月丁丑,月食。五年十月丁酉,月食。六年四月癸巳,月食;十月辛卯,月食。
开庆元年四月戊子,月食;十月乙酉,月食。
景定二年七月甲戌,月食。
南宋咸淳二年六月丁丑那天,发生了月食。十一月甲辰,又发生了一次月食。四年七月癸亥,月食。五年九月丁巳,月食。六年三月乙卯,月食。九月辛亥,又发生月食。九年正月戊辰,月食。十二月壬戌,最后一次月食也出现了。 这几年,月食发生的次数还真不少。
接下来是关于月亮的一些奇异现象的记录。北宋天禧四年四月乙酉,西南方竟然出现了两个月亮!这可真是罕见的天文景象,“西南方两月重见”啊!
然后是关于月亮光辉和各种气象的记录。从建隆元年到开宝末年,一共记录到日珥十九次,月亮的光辉气象十三次,晕二十九次,重晕一次,半晕十四次,交晕两次,纽气两次。
太平兴国元年到至道末年,记录到冠气一次,日珥六次,月亮的光辉气象五次,赤气两次,抱气一次,晕八次,半晕三次,背气一次。
咸平元年到乾兴末年,记录到重轮三次,日珥一百二十次,冠气十二次,晕气十二次,承气八次,抱气三次,戴气九次,赤黄气十七次,五色气十一次,青赤气两次,黄红气一次,晕三百九十四次,五色重晕二十次,背气一次。 这期间月亮的异常现象真是多啊!
天圣元年到嘉祐末年,记录到扬光一次,光芒气一次,红光辉气一次,辉气五次,五色辉气一次,晕二百五十七次,周晕三十三次,交晕四次,连环晕一次,日珥七十二次,冠气五次,戴气十三次,承气五次,背气一次,白虹贯月一次,黄虹贯月两次。
治平元年到四年,记录到五色辉气一次,五色晕气一次,晕五十一次,日珥十五次,冠气一次,戴气四次,背气两次。从治平四年到元丰末年,记录到五色辉气十一次,五色晕气六次,晕四百二十三次,周晕二百四十七次,交晕两次,日珥一百三十四次,冠气七次,戴气五十次,承气五次,背气十次,白虹贯月五次,贯珥一次。
从元丰八年三月五日到元符三年正月十二日,记录到五色晕气九次,晕八十九次,周晕二百五十一次,重晕一次,交晕三次,日珥一百三次,冠气七次,戴气二十七次,背气八次,白虹贯月两次,贯珥一次。 这些记录详细地记载了各种月亮的异常现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从宋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到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一共出现了五次日晕,两次日珥,其中五彩日晕出现了五次,日珥两次,还出现过一次日晕戴帽的现象,一次日晕交错,一次日晕重叠,以及一次白虹贯月和一次五彩祥云。
这段记录了宋朝时期多次罕见的日晕现象,包括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五彩日晕、日珥、日晕戴帽等等,甚至还有白虹贯月这种更罕见的景象。这些天文现象的出现,在当时应该引起不小的关注,或许会被认为是某种预兆。
建炎四年十月己卯那天,又出现了五彩日晕。绍兴二年四月壬申,日晕出现在轸宿;五月乙亥,又出现了五彩日晕。绍兴四年六月壬午,出现了日珥。绍兴五年正月戊午,日晕出现在东井宿。
这段记载了宋高宗时期出现的几次日晕,时间跨度也比较长,从建炎年间到绍兴年间都有记录。这些日晕的出现位置和颜色也各有不同,有的出现在特定的星宿附近,有的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乾道元年三月丁巳,日晕环绕一周,靠近太微垣西扇星。乾道三年五月壬午,出现了黄白色日晕,并伴有左右日珥。乾道四年三月壬寅,出现了环绕一周的黄白色日晕。乾道五年二月庚子,同样是环绕一周的黄白色日晕。
这段记录了宋孝宗时期出现的几次日晕,这些日晕大多是黄白色,并且都是环绕一周的。其中一次还靠近了太微垣西扇星,这在当时的天文观测中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细节。
嘉泰三年七月壬午,出现了一道白虹,像半个日晕一样贯穿月亮。淳祐六年闰四月辛丑,出现了五重日晕。淳祐六年十月辛丑,出现了日珥。淳祐八年二月戊子,出现了黄白色日晕。
这段记载了宋宁宗和宋理宗时期出现的日晕现象,其中“白虹如半晕贯月中”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此外,五重日晕也是非常壮观的景象。
宝祐四年三月乙卯、四月庚午,景定三年十月甲子、十二月辛酉,景定四年二月戊午,这些日子出现的日晕都环绕一周。德祐二年正月己卯,日晕出现在东井。
这段记录了宋度宗时期以及南宋灭亡前夕出现的日晕,这些日晕都呈现环绕一周的形态,这似乎暗示着某种规律或周期性。而最后一次记录的日晕出现在东井,预示着南宋即将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