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伯,字长卿,是江西弋阳人。他爸爸陈亨仲,在江东做常平提举(主管物价的官员)。康伯从小就有学问,品行也好。宣和三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学正(相当于大学教授)。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这时,贵溪县出了强盗,还打到了他老家附近,康伯立刻组织乡勇反击,抓住了匪首,保住了家乡平安。

建炎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敕令删定官,参与修订《绍兴敕令》。没多久,他又被调到衢州做通判,代理知州的职务。后来白马原出了盗匪,康伯带领州里的军队配合朝廷军队一起讨伐,最终取得了胜利。之后,他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后来又改任江东常平茶盐提举(主管茶盐的官员)。高宗皇帝南下建康(南京),康伯因为工作原因进宫面圣,借此机会向皇帝建议挑选合适的将领,皇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

绍兴八年,他被任命为枢密院大计议官。后来又升迁到户部司勋郎中。康伯和秦桧年轻时在太学就认识,秦桧当权后,康伯在郎省(户部)待了五年,一直很清廉,从不巴结秦桧。直到绍兴十三年,他才被调到军器监。有一次,他奉命作为吏部尚书出使金国,到了汴京将要吃晚饭的时候,金国人不提供伙食,他就在屋里闭门休息,不管不问;晚上,驿馆的人来敲门道歉说准备不足,他也懒得搭理。后来金国使臣来访,朝廷让康伯接待,端午节还赏赐了他扇子和手帕,康伯按照礼仪接受了赏赐。有人以此为借口说他结交金国,皇上就把他贬到泉州做知州了。

泉州时不时会发生海盗作乱,朝廷派刘宝、成闵去剿灭,但康伯却根据朝廷的意思招降海盗,很多海盗都投降了,还被编入了军队。过了一段时间,一些不甘心的海盗又密谋造反,康伯查明真相后,将他们处死,泉州从此太平无事。任期满了,康伯三次请求退休,在家休息了十多年。

秦桧死后,康伯被起用,任命为汉州知州。他正准备前往汉州,就被召进宫面圣,然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康伯首先建议朝廷节约开支,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建议州县官员不能随意盘剥百姓,允许各级监察部门互相监督,允许御史台和谏官弹劾官员。不久,他又兼任礼部和户部尚书。他请求制定年度财政预算,将一部分收入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的奏章提交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后来他又兼任刑部尚书。之前一些官员为了讨好秦桧,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康伯秉公执法,为许多冤案平反昭雪,许多士大夫都因此感激他。最后,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宰相想给他一个“权尚书”的虚衔,高宗皇帝却说:“朕要重用他,为什么要用‘权’字呢?”于是,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孙道夫从北方回来后,就听说金国那边说用买马做借口,其实是想挑起战争,朝廷却特别指望能和平相处。康伯和枢密院同知王纶一起,把事情的真相给说清楚了。王纶回来后,说金国那边并没有别的企图,只是想和平相处,但康伯坚持之前的看法,没有改变。

九月,康伯被任命为通奉大夫,兼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按照惯例赏赐了银子和丝绸,但他坚决推辞,最后只接受了一半,还又推辞了一次。他还兼任了史院的官职。皇上曾经夸奖他说:“他为人沉稳、聪明敏捷,说话从不虚言,真是个宰相的料啊!”皇上还命令他和汤思退一起辅佐自己处理政事,并且说处理事情不要害怕讨论,只要是对的就行。康伯说:“大臣办事应该一心为公,如果依附权贵,拉帮结派,这是小人的毛病,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一向也做不到。”高宗皇帝很欣赏他这种长者的风范。

普安郡王一直住在藩地,有一天高宗皇帝对康伯说,应该把使相封为真王,现在应该给他加上一个属籍,于是下诏书,让他成为皇子,封为建王,这已经是三十年的二月了。

明年三月,我当上了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官儿算是做大了。五月的时候,金国派使者来祝贺天申节,说话却极其嚣张跋扈,竟然狮子大开口,索要淮南、汉中地区,还点名道姓地要挟我们的将相大臣,甚至还拿咱们皇帝的健康状况来威胁。我当时主持礼部侍郎黄中之的丧事,按照礼制要穿三年丧服。在此之前,叶义问、贺允中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一定会撕毁盟约,我便建议朝廷早做准备,提出了四条策略:第一,增加刘锜荆南军的兵力,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第二,把淮河两岸的地界划分清楚,让各路将领组织民众自保,各自负责自己的防区;第三,刘宝独守淮东,兵力不足,将士士气又低落,靠不住他;第四,沿江各郡县要加固城防,储备粮草,巩固内地防线。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召集三衙的统帅和杨存中到都堂商议出兵的事,还让侍从和谏官们一起讨论。我向皇帝传达圣旨说:“今天咱们不讨论议和还是坚守,只讨论怎么打仗!”当时皇上心里其实是想出兵的,但是内侍省都知张去为暗中阻挠用兵,还建议朝廷退避,外面谣传皇上要逃到福建、四川去,人心惶惶。右相朱倬一句话也没说,同知枢密院事周麟之奉命出使金国,心里害怕,不愿意去,只有我一个人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我上奏说:“金国撕毁盟约,天怒人怨,今天这事儿只能进不能退,皇上决心已定,将士们自然士气倍增。我希望调动三衙的禁军支援襄阳、汉中,等金兵先动手,咱们再予以反击。” 我极力劝说周麟之为了国家大事前往,结果周麟之却顶撞了我,我当时就说:“就算我不当宰相,我也会亲自去,作为大臣,国家存亡之际,岂能贪生怕死?”周麟之最后还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被罢官贬职了。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建议启用张浚,并且请求斩杀张去为来振奋军心。我看陈俊卿办事能力强,就奏请让他代理兵部侍郎。

九月,金兵攻打庐州,王权战败逃回,朝野上下都吓坏了,很多朝廷官员都带着家人去豫章躲避。只有康伯一个人,特地派船把家人接回浙江,并且下令临安城的所有城门关门的时间都比平时晚一些,让老百姓安心。金兵逼近长江,皇帝召见杨存中到内殿商议对策,又让杨存中去和康伯商量。康伯把杨存中请到家里,脱下衣服摆酒设宴款待,皇帝听说后也放心了不少。第二天,康伯上奏说:“听说有人劝陛下逃到越州再到福建去,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大事就完了,不如静观其变。”

有一天,皇帝突然下了一道手诏:“如果敌人还没退兵,就让百官都散了吧。”康伯把诏书烧了,然后上奏说:“百官都散了,皇上的威信就孤单了。”皇帝主意已定,决定亲自出征,任命叶义问督领江淮军队,虞允文担任军事参谋。皇上最初任命朱倬为都督,朱倬推辞了,才任命了叶义问。后来虞允文在采石矶打败了金兵,金主完颜亮被自己的部下杀死,金兵退兵了。

金主完颜亮进攻长江的时候,百姓们拥立了葛王为帝。过了三年,葛王派高忠建来报告即位的事情,朝廷要按照迎接外国使者的礼仪来接待,康伯据理力争,最终决定用敌国的礼仪来接待高忠建。

高宗皇帝年老体弱,想把皇位传给皇子,康伯暗中支持这个决定,请求皇帝先公开宣布立储君的决定,让天下人都知道圣意,于是他起草了立太子的诏书呈给皇帝。等到禅让仪式举行的时候,康伯负责奉上册宝。孝宗皇帝即位后,任命康伯兼任枢密使,晋封信国公,对他礼遇有加,直接称呼他为丞相,而不直呼其名。

康伯从建康护送皇帝回朝后,就因为生病请求辞官,皇帝没同意。第二年,改元隆兴,康伯再次请求辞官,皇帝最终同意了,让他担任太保、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并让他去信州任职。皇帝还非常关切地慰劳他,说:“如果朕有诏令召你,你一定要来,千万别推辞。”朝廷大臣们在府里为他饯行,百官都送他到都城门外。后来他又辞去了信州的官职,请求退休,被任命为醴泉观使。

公元1166年八月,我被任命为绍兴府判官,同时还被要求进京汇报工作,但我推辞了。没过多久,皇上又召我参加郊祀大典。当时北方军队再次入侵淮河地区,老百姓都人心惶惶,大家都希望陈康伯(指“我”)再次出任宰相。皇上亲自写信,派人立刻把我从家里召进宫。我还没走出家门,就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平章事兼枢密使,还被晋封为鲁国公。我的亲朋好友都觉得我身体不好,劝我推辞,但我却说:“不行。我是朝廷大臣,现在国家正处于危急关头,我应该带病上任,希望能得到皇上体恤,让我早日回家。”路上听到边境战事紧急的消息,我就加快了行程,到达京城后,皇上命令我的儿子安节和女婿文好谦扶我觐见,还让我免去跪拜礼,赐予座位。每隔一天我进宫一次上朝,皇上允许我坐轿子到殿门,还派人搀扶我,除非是特别重要的事,我都不批阅奏章。等敌军退去后,我便以眼睛有病为由免除了朝见,在家休养,十多天才进宫一次处理政务。

公元1167年正月上辛日,皇上要举行南郊祭祀大典,我起身前往参加,祭祀完毕后,我就请求退休,多次上奏章,皇上都不准。有一天,我从宫里出来,呼吸急促,喘不过气来,坐轿子回到府邸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皇上追赠我太师的官职,谥号文恭,并择日举行祭奠仪式,我的儿子伟节坚决推辞,皇上才作罢。皇上还命令工部侍郎何俌护送我的灵柩回家。我的两个儿子:伟节,被任命为直秘阁;安节,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他推辞了五次,皇上还亲自写信劝他,让他留在省里,以完成他的仕途,但我死后,皇上就让他回家了。庆元初年,我被配享孝宗庙庭,谥号也改为文正。

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晋江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过目不忘。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他参加廷试,考中了状元,被任命为平江府签判。当时金主完颜亮死了,大家都说应该趁机出兵攻打金国,梁克家就写信给陈俊卿,说:“虽然敌人退兵了,但我们的军队实力还没有恢复,如果贸然出兵,很可能会后悔。”陈俊卿把这封信转呈给了宰相陈康伯,陈康伯赞叹梁克家考虑得周到。于是,梁克家被召进朝廷,担任秘书省正字,后来又升迁为著作佐郎。

话说那年头,出了不少怪事,克家上奏建议皇上公开征求意见,皇上采纳了,下令让侍从、谏官、卿监、郎官、馆职官员们纷纷上书陈述国家弊端。克家自己也提出了六条建议:一、端正品行;二、确立纲纪;三、拯救世风;四、谨慎用权;五、筹划国策;六、团结民心。尤其在国策方面,他认为边境问题无非就将领、士兵、军费这三点,说得非常直接、到位。后来,他官职也一步步升迁,做到中书舍人了。

有一次出使金国,金国人听说他是中原进士第一,对他非常尊重,还举办了宴会和射箭比赛,他连射数十箭,箭箭命中靶心。后来金国使者来朝贺庆典,克家建议让金国使者走南门入朝,百官走北门入朝,随从人员不得靠近殿门,以维护朝廷的威仪。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执行。

有一次郊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雷电交加的异象,克家又上奏提出了六条建议。他升任给事中,三年里,只要遇到事情,他都坚持据实上奏,从不隐瞒。有一次,他上奏说:“陛下想用真正有才能的人,不喜欢空话,空话确实没用,但是如果因为空话就惩罚人,那么谏言的渠道就堵死了,希望陛下能想办法疏通。”皇上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让他具体列举一下社会风气的弊端,克家列举了四点:欺骗蒙蔽、敷衍塞责、循规蹈矩、争名逐利。皇上亲自批阅,并给予了嘉奖和鼓励。

乾道五年二月,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第二年,升任参知政事。又一年,兼任知院事。当初跟金国修好关系的时候,金国还索要被俘人员,战事并未完全平息。克家建议修筑楚州城,并在城外部署水军,边防因此得以安定。在朝廷里,他和虞允文意见有时相左,但并不一味苟同。太子刚刚立储,克家建议挑选合适的官员辅佐太子,增加讲读人员,于是推荐王十朋、陈良翰担任詹事,朝野上下都称赞他选人得当。虞允文主张恢复中原,朝中大臣多半附和,克家却私下劝谏,多次意见不合,于是请求退休。皇上问他:“难道战争真的不能打吗?”克家奏道:“打仗首先要解决军费问题,现在财政不足,拿什么打仗呢?”皇上脸色变了,说:“朕会好好考虑的。”第二天早上,皇上就下旨说:“朕一夜都在思考你的话,你说得非常对,你不用退休了。”

话说,皇帝在位八年的时候,下令把仆射改成左右丞相,并且任命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有一天,皇上跟大臣们说:“我最近去德寿宫看望太上皇,发现他老人家身体越来越好,精神也很好,我心里高兴极了!” 克家就说:“尧帝还没找到舜帝的时候,心里还为国家未来担忧呢,找到舜帝之后,当然应该非常高兴啊!” 另一个大臣允文接着说:“尧帝之所以能活那么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皇上说:“对啊!” 允文后来辞去了相位,克家就一个人掌握大权了。虽然当时权贵亲戚很多,但他一点也不偏袒他们,反而处事比较温和。

后来,张说这个人想进枢密院工作,大家普遍反对,皇帝也暂时搁置了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任命了他。张说因为士大夫们都不支持他,就想着要陷害克家。但克家处处维护张说,很多正直的人因此都得到了保护。

有一次,讨论金国使臣来朝见时,该如何行礼的问题。当时很多人想用书信的方式,跟金国讲清楚礼仪,但克家觉得不合适,于是就主动请求离开朝廷,去当了观文殿大学士兼建宁府知府。临走前,皇帝还问他治理地方的经验,克家劝皇上不要追求那些虚浮的功劳。结果没多久,朝廷跟金国在泗州又起了冲突,金国使臣也不听劝,还派人来叫嚣,朝中一片哗然。两年后,汤邦彦因为办事不利被贬官,全国上下更加佩服克家为国尽忠的决心。

淳熙八年,克家被任命为福州知府,在任上政绩显著。有个叫赵雄的大臣建议让克家继续在福州任职,皇帝就下令让他继续留在福州。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醴泉观使。淳熙九年九月,克家被任命为右丞相,还被封为仪国公。然而,一个月后他就生病了。淳熙十三年,皇帝让他在家休养,还让他兼任侍读,并且赐给他府邸,皇帝经常派人去慰问他。淳熙十四年六月,克家去世,享年六十岁。他临终前还写了奏章上交给皇帝,皇帝为此非常悲伤,追赠他少师的官位,谥号为文靖。

克家年轻的时候,孝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认识他了,非常欣赏他的风度,等到克家当了宰相,皇帝对他更是宠爱有加。克家写文章风格浑厚明白,自成一家,辞官的奏章也写得非常温雅,流传至今。

汪澈,字明远,安徽人,后来搬到江西浮梁。他考中了进士,做过衡州和沅州的教授。因为万俟卨的推荐,当上了秘书省正字和校书郎。有一次在皇帝面前轮流陈述政见,他建议让地方长官、监察官员、侍从人员和谏官都推荐将领,高宗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之后升迁为殿中侍御史,皇帝还特地赏赐给他马匹和鞍具。当时跟金国和谈已经很久了,边防也因此松懈下来,汪澈就上书皇帝,详细阐述了如何安抚百姓、加强军队、做好防御准备的策略,写了几千字。

显仁皇后下葬完毕后,有人建议扩大陵园的范围,方圆二十里内的百姓坟墓都要迁走,皇帝就让汪澈去调查这件事。汪澈回来后上奏说:“昭慈、徽宗、显肃、懿节四座皇陵以前占地一百步,已经几十年了,现在为什么要大动干戈呢?汉朝的长乐宫、未央宫旁边就挨着樗里疾的墓,也没迁走啊。朝廷的宫陵制度,规定在封界之内,不许开挖旧墓合葬新墓,如果有人愿意搬迁,那就听他们的,这个规矩已经很明确了。”高宗皇帝一听,恍然大悟,就决定一切照旧。

叶义问出使金国回来后,透露出金国有入侵的企图,汪澈就说:“我们平时没有做好准备,事情一旦紧急,就会像靖康之变那样。现在将士们骄惰,应该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战斗力。文武官员的任用,应该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要拘泥于资格。”之后他被任命为侍御史。当时左相汤思退不得人心,汪澈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一起弹劾他,把他罢免了。他们还一起揭露镇江大将刘宝的十项罪状,皇帝下令夺了他的兵权,让他退休。

三十一年上元节前夜,突然刮风打雷下冰雹,汪澈说,《春秋》里记载鲁隐公时期,曾发生过大雷电,接着又下冰雹,孔子认为这预示着八天内会有大的变故,所以把它记录了下来。现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两种异常的天象,这是阴气盛的征兆,恐怕是金国要来入侵了。现在荆州、襄阳没有统帅,江淮地区也缺乏防御,于是汪澈就上书皇帝,提出了加强防御的十二条建议。当时殿帅杨存中长期掌握兵权,暗中勾结宦官,王十朋、陈俊卿等人也陆续揭发他的罪行,高宗皇帝想让他退休,但还想留他一条后路。汪澈和陈俊卿一起上奏,杨存中这才被罢免。

高景山这厮想找茬,跑到金国使者那儿告状。张浚跟他说:“这天下啊,谁强谁弱,说变就变,关键看咱们怎么用兵。皇上为了和平,送了不少金银绸缎,可他们倒好,还出言不逊,想动摇咱们国家。皇上您得下定决心,赶紧加强军队,做好准备,对外宣布,这样才能上下同心,力量翻倍!”说完,张浚就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了。

没过多久,朝廷派马成闵将军率领三万人马驻扎在荆州和襄阳,还让张浚当了湖北、京西宣谕使,负责收集各地官员的政绩和百姓疾苦的报告。张浚路过九江,王炎见他谈论边事很有见地,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属官,一起去了襄阳安抚军队。当时湖北的统帅田师中年纪大了,又胆小怕事,张浚直接上奏朝廷把他换了。朝廷想放弃襄阳,改守荆南,张浚却说:“襄阳地理位置重要,是荆楚的门户,不能丢!” 金军将领刘萼带着十万大军,扬言要攻打荆南,还打算分兵从光州、黄州进攻武昌。朝廷因为金军以前就是从这里进入江南的,就命令吴拱严加防守武昌的渡口。吴拱想带兵增援鄂州,张浚听说后,赶紧派人阻止,自己调动鄂州的剩余兵力去驻守黄州,让吴拱留在襄阳。

金军骑兵突然杀到樊城,吴拱在汉水上与他们展开激战,打得金军大败而逃。这时,唐州、邓州、陈州、蔡州、汝州、颍州等地也陆续向朝廷效忠。没过多久,金主完颜亮死了,张浚请求朝廷出兵淮甸,与荆州、襄阳的军队夹击金军的退兵。还没等朝廷回复,金国的新的皇帝就主动求和了。朝廷召张浚回朝,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与宰相陈康伯一起辅佐皇帝禅位。

孝宗皇帝登基后,一心想收复失地,首先任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张浚自己则参与督促荆州、襄阳的军队,准备分兵进攻。赵撙守卫唐州,王宣守卫邓州,朝廷还招回了皇甫倜镇守蔡州。襄阳、汉阳一带土地肥沃,但到处都是荆棘,张浚建议利用古代的长渠修建水利工程,招募闲散人员和裁减冗余士兵一起耕种,一共开辟了三十八个屯田,发放种子和耕牛,盖起了房屋,一年可以收获七十多万斛粮食。老百姓偿还种子后,剩下的粮食归自己所有,朝廷再用钱买一部分,这项工程也逐渐有了起色。

1165年,隆兴元年,(我)进宫上奏之后,回到武昌。这时张浚定下日期要大举进攻,朝廷下令(我)出兵配合。我觉得他的作战计划不行,就请求让张浚兼管荆州和襄阳的军事。谏议大夫王大宝上书弹劾我,说我“没有制胜的策略,皇甫倜凭借忠义占据山寨,扼守敌人的要冲,我却不能有效指挥他,眼睁睁看着孤军落入敌人的计策。赵撙率领一千五百人去救援方城,结果损失了五百多人,我却对此毫不在意。请求罢免我的职务。”我也请求退休,于是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王大宝又上书再次弹劾我,我被免职,但保留了退休的俸禄。

第二年,我被任命为建康府知府,不久又升任枢密使。在枢密使的位子上干了两年,之后被任命为观文殿学士,继续提举洞霄宫,然后又兼任鄂州知州和安抚使。孝宗皇帝询问边境的情况,我上奏说:“以前我们有唐州、邓州作为屏障,还有皇甫倜扼守陈州、蔡州,敌人不敢窥视襄阳。现在失去了这两郡,皇甫倜又被调往内地,敌人驻扎在新野,距离我们只有百里左右。我已经命令赵撙、王宣修筑城池、储备粮食,分别防守重要的关隘,以此来应对敌人。至于战机何时出现,很难预料。”孝宗皇帝很认同我的说法。当时有人提议废除江州的军队,我说不可行。后来我担任宁国府知府,又改任福建安抚使,再次请求退休。不久就彻底退休了。我63岁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

我还在殿中侍奉皇帝的时候,曾推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担任台官,高宗皇帝说:“都是名士啊,我会陆续任用他们的。”我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孝宗皇帝秘密地向我询问人才,我推荐了一百一十八个人。我曾经上奏说:“我出身寒微,所以报效国家就只有做到公正无私、不欺骗别人。”我生活俭朴,即使当了大官,也和以前布衣时一样。我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和十二卷奏议。

叶义问,字审言,是浙江寿昌人。南宋建炎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后来被分配到临安府当司理参军。当时范宗尹当宰相,叶义问和沈长卿等人一起上书揭发他的奸诈行为。

之后,他被任命为饶州教授,并代理知州的职务。那一年闹旱灾,叶义问为了救济百姓,擅自调用常平仓的粮食。结果被提刑官黄敦书弹劾,但是朝廷下令不予追究。有一次,前枢密使徐俯家的和尚犯了罪,叶义问依法处置了他。徐俯以前曾经推荐过叶义问,这下气坏了,直接把推荐信收了回去。

叶义问后来做了江宁县令。朝廷要他召集秦桧的亲信来服役,他的同事们都觉得不行,叶义问说:“如果这事都不做,那怎么服众呢?”最后还是把那些人召集来服役了。接着他又升任江州通判。当时豫章太守张宗元得罪了秦桧,有人在背后造谣中伤他,这事被转交给了漕运使张常先处理。张宗元路过九江的时候,张常先下令让叶义问扣押他的船只。叶义问把命令扔了回去,说:“我宁愿自己受罚,也不做这种不吉利的事!”张常先把这事报告给了秦桧,叶义问因此被罢官。

秦桧死后,汤思退推荐了叶义问。皇上想起他以前曾经弹劾过范宗尹的事,于是召见了他。叶义问在皇上面前说,台谏官的任免应该由皇帝您亲自决定,秦桧的党羽应该全部罢免,那些因为说实话而被贬官的人应该恢复官职。皇上很赏识他,于是提拔他做了殿中侍御史。后来枢密使汤鹏举效仿秦桧的做法,拉拢周方崇、李庚等党羽,安插到台谏部门,打压异己。叶义问多次上书弹劾汤鹏举,说“一个秦桧死了,又出来一个秦桧”,结果汤鹏举和周方崇等人都被罢免了。他还建议说:“凡是选拔将领,遇到一个空缺,就让枢密院推荐三个候选人,然后由皇上决定,这样军政大权就能掌握在您手中。” 之后,他升任侍御史。朱朴、沈虚中因为依附秦桧而被免职在家养老,叶义问弹劾他们,结果他们都被迁出了京城。 一次郊祀大赦,叶义问说:“那些过去依附秦桧,互相告密的人,不应该被赦免。”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他升任吏部侍郎兼史馆修撰,不久又兼任侍读,最后官至同知枢密院事。

话说朝廷听说金国有入侵的苗头,就派义问去打探情况。义问回来汇报说:“金国正在造船、准备武器,他们的意图肯定不轨,咱们应该在沿海重要的地方驻扎军队,做好防御准备。” 结果金主完颜亮果然南下入侵了!朝廷命令义问去视察军队情况。义问本来就不懂军事,正巧这时刘锜的捷报到了,义问念到“金贼又添生兵”一句,就问身边的官员:“‘生兵’是什么东西?” 周围的人一听,都赶紧捂住嘴不敢说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到了镇江,义问听说瓜洲的官军和敌人僵持不下,情况很糟糕,就赶紧让人挖沙沟,插树枝做成鹿角来抵御敌人。结果一夜之间涨潮,沙沟被填平了,树枝也被冲走了。这时建康留守张焘派人来求援,义问就改走陆路,说是要去建康催促军队,结果城里老百姓都嘲笑他,骂他无能。后来又听说敌人占领了瓜洲,采石的军队也很多,义问就想回镇江,结果军队都闹起来了,说:“不能回去了,回去就危险了!” 没办法,义问只好赶紧往建康跑。 没过多久,金主完颜亮就被杀了,金兵也撤退了,义问回朝后,极力请求退休,最后就辞官了。

隆兴元年,中丞辛次膺弹劾义问说:“你之前几次差点让将领们把事情搞砸,而且还徇私枉法,为自己的亲戚谋私利。” 结果义问被贬到饶州。 乾道元年,朝廷下诏让他自便。 乾道六年,义问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蒋芾,字子礼,是常州宜兴人,是蒋之奇的曾孙。绍兴二十一年,他考中了进士第二名。孝宗皇帝即位后,蒋芾官职一路升迁,做到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当时宦官梁珂在皇上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他,权势很大,尹穑弹劾梁珂,想让他退休,蒋芾也上奏章请求罢免梁珂。

蒋芾后来担任签书枢密院事,他首先上奏朝廷要重视边防,又上奏说:“要从军队里挑选有才能的将领,记住他们的名字,一旦需要用人,就能立刻找到合适的人选。还要考察那些归顺朝廷的人,让他们担任将领,一部分派到山东深处,一部分派到荆州、襄阳深处去。”

胡铨当上参知政事和同知国用事后,上奏说:“现在国家最大的开支就是养兵,太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军队也就十五万人。绍兴初年,外面有强大的敌人,国内还有大盗,但是兵力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最近我看到陈敏勇裁减了三千人,戚方裁减了四千人,但裁减的大多是有官职的人,只是把他们外放了,他们的俸禄、借款都照旧发放,这是减少了内部的开支,却增加了外部的开支,有什么好处呢?而且招兵买马的耗费越来越严重,我调查了一下国内各支军队,每月逃跑的士兵,经常不下四百人。如果暂时停止招兵一年半,等到国库充裕一些再招募强壮的士兵,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保证兵员精良。”皇上听后明白了他的意思。

有一天,胡铨进呈边境战报,皇上看着胡铨说:“将来都督非你莫属啊!”胡铨奏道:“我从未在军中任职。”他又奏道:“现在钱粮不足,士兵训练不足,将领们和我也不认识,希望陛下再慎重考虑一下人选。”南郊祭祀完毕,宰相叶颙和魏杞被罢免。胡铨综合大家的意见,加上自己的看法,写成了《筹边志》呈献给皇上。

第二年,胡铨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恰逢母亲去世,朝廷下诏让他复职,任命他为左仆射,胡铨极力推辞。这时有密旨说打算今年大举用兵,皇上还下诏让廷臣们讨论,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恢复故土,让胡铨来决定。胡铨奏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这违背了皇上的意愿。守孝期满后,胡铨被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不久,因为有人弹劾他,他被罢官,到建昌军居住。一年后,朝廷下旨让他自便。他又被重新任命为提举洞霄宫,最终在那里去世。

胡铨最初因为进言边事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不到十年就当上了宰相,最终却因为不能胜任军事而受到责备,这难道是因为他长于议论而短于实际行动吗?

叶颙,字子昂,兴化军仙游人。绍兴元年考中进士,担任广州南海县主簿,代理县尉。一次发生盗案,州里下令巡检和县尉一起抓捕盗贼,巡检抓获了十多个盗贼,把功劳归于叶颙,叶颙说:“邀功、欺骗皇上、侥幸得到赏赐,这三种都是罪过,我做不出这种事。”州长曾开因此对他非常赞赏。

叶颙担任信州贵溪县令。当时朝廷下令丈量土地,郡里打算按照上中下三等来确定田赋,叶颙请求分成九等,郡守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信州六个县都以贵溪县为榜样。

话说这绍兴府上虞县啊,以前那些徭役啥的,都是让老百姓自己推举出谁来出人出力,分个甲乙之类的,不用官府插手。老百姓们都高兴得很,老老实实地按规定来。收税的时候,官吏把税额写在纸上给老百姓,约定好让老百姓自己把税送到官府,官吏亲自看着收,大家都觉得方便。后来,上司曹泳下令今年夏税要提前交八成,县令颙(yóng)就请求稍微宽限点时间,结果曹泳大发雷霆。没想到麦子大丰收,上虞县的税收反而成了各县里最高的,曹泳高兴坏了,想把颙推荐给朝廷,但颙坚决推辞了。

贺允中推荐颙,说他是个清廉退让的好官,皇上就召见了他。颙跟皇上说,国家大仇还没报,中原百姓都盼着皇上能早日收复失地,说得特别恳切。皇上高宗听了很高兴,就让他当了将作监簿。后来他又当了处州知州,青田县令陈光献上了一百万钱的“羡余”(多余的钱),颙就把这笔钱用来充抵赋税。汤思退他哥哥在处州做官,家里的奴仆犯了法,颙依法处置,汤思退很不高兴。后来常州欠了四十万钱的税,当时的知州因此被免职,颙就接替他当了常州知州。

金国又来犯边了,高宗皇帝亲征,到了建康(南京)附近,在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时候,颙在船上给皇上上奏章,说:“要收复失地,最重要的是将相大臣,张浚丞相虽然被贬官了,但一直平安无事,这是上天特意留着他辅佐您的啊!”颙刚到常州的时候,府库里几乎没啥钱,一年多点就积攒了二十万钱。有人劝他弄点“羡余”来充实府库,颙说:“这所谓的‘羡余’,不是加重税收就是横征暴敛,那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用老百姓的钱来邀功请赏,我心里觉得耻辱!”

后来皇上召他进京,做了尚书郎,又升了右司郎中。皇上要大臣们直言进谏,颙就上书说:“陛下把最亲近的家人派到州郡做官,这可是利了一人,害了一方啊!”大家都夸他敢说真话。后来他又当了吏部侍郎,后来又掌管尚书省的权力。当时七个部门有很多弊端,他上书陈述了选官部门的弊端,还和郎官们一起整理了七个部门的条例,写成一本书,皇上很高兴,下令刻印颁发。

皇上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兼任参知政事和同知枢密院事,官职一下子升了好几级。这时,武臣梁俊彦提议要对沙田和芦场征税。皇上问了朱熹的意见,朱熹回答说:“沙田是江边的土地,随着沙子的涨落,田地时有时无,很不稳定;至于芦场,我不太了解情况。况且,辛巳年战争以后,芦场和田地的租税都免除了,现在又要征收沙田的税,实在太扰民了。”皇上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朱熹回到中书省后,立刻把梁俊彦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你为了个人利益升官,万一因此给国家带来麻烦,杀了你都难抵罪!”梁俊彦吓得浑身冒汗,脸色惨白。当天,皇上就下令取消对沙田和芦场的征税。

御史林安宅建议在两淮地区发行铁钱,朱熹极力反对,林安宅不服气。等朱熹进了枢密院后,林安宅就上书弹劾他,说:“朱熹的儿子收受了宣州富人周良臣一百万钱的贿赂,得以担任镇江大军仓的监官。”御史王伯庠也参与了弹劾。朱熹请求皇上彻查,查明真相。后来,皇上将他外放,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这个案子交给了临安府处理,当时王炎是临安知府,皇上命令王炎亲自审理此案。结果查明,根本没有此事。案件上报后,皇上认为林安宅和王伯庠的弹劾是无中生有,免去了他们的官职,并且把林安宅贬官到筠州,同时召朱熹回朝。朱熹回朝后,皇上慰劳他说:“你的清廉正直,只会越来越光明。”

皇上任命朱熹为枢密院事,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升他为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官位越来越高了。朱熹首先推荐了汪应辰、王十朋、陈良翰、周操、陈之茂、芮晔、林光朝等人,认为他们可以担任执政、侍从、台谏等要职。皇上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朱熹又说:“自古以来,明君用人,贤者、愚者、奸诈者、盗贼,都会用到,关键在于把握好尺度。”皇上说:“确实如此。虞舜时代有禹、皋陶这样的贤臣,也有共工、驩兜这样的奸臣;周朝有召公、奭这样的贤臣,也有管叔、蔡叔这样的奸臣,关键在于用还是不用。”朱熹说:“正如圣上所言,只是现在朝中虽然没有看到共工、驩兜、管叔、蔡叔这样的人,但确实有一些人暗中弄权,我不敢隐瞒。”皇上问是谁,朱熹回答是龙大渊,具体情况记载在《陈俊卿传》里。

皇上说国库空虚,于是下令让宰相兼任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王颙就说:“现在国家花钱养兵太多了,兵多了就会出现冗员虚报的情况,没事的时候花钱,有事的时候又派不上用场。虽然说要裁减,但很快又招募,想要充实国库,就应该严格裁减,缓慢招募才行。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你看,节约用度,那么爱护百姓的政策自然就会实施,如果想生财,只会耗费百姓的钱财而已。”皇上说:“这真是至理名言啊!”皇上又说:“建康的刘源曾经贿赂近臣,我想派王抃去查办他的罪行。”王颙说:“我担心查办的人比罪犯还坏。”皇上于是作罢。

乾道三年冬至那天,皇上亲自去郊外祭天,结果下起了雷雨。王颙效仿汉朝的故事,上交了印绶,请求提举太平兴国宫。回家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观文殿学士的职位,又追赠特进,谥号为正简。王颙为人简朴清廉,与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发生冲突,但遇到大事却非常果断,毫不动摇。他的朋友高登曾经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结果被通缉得很紧。王颙与高登住在同一个住所,偷偷地帮助高登逃走。高登说:“这样不会连累你吗?”王颙说:“即使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于是,王颙就为高登准备了一条船,等船离开后他才离开。从他刚做官到当宰相,他的衣食住行、仆人、田地房屋都没有改变。

叶衡,字梦锡,是浙江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为抓获了盐枭而升官,后来担任杭州府于潜县县令。当时户籍管理混乱不堪,富人多隐瞒漏报,穷人则被迫承担过多的赋税。叶衡将百姓分为九等,将第五等以下的百姓从户籍中去除,然后将赋税平均分配到前四等,穷人顿时得到了缓解。他规定了征税的期限,在县衙门张贴告示,让里正通知百姓,没有派出一名官吏,赋税就自动收齐了。那一年,灾荒严重,但蝗虫却没进入他的辖区。他的政绩在各县中名列前茅。郡里将他的政绩上报朝廷,皇上召见他,说:“听说你在做县令的时候很有办法。”然后又让他回到原职。

他被任命为常州知州。当时洪水泛滥成灾,百姓饿肚子。他就打开常平仓,把粮食分给灾民。有人说常平仓的粮食不能轻易动用,他说:“粮食不就是为了应急用的吗?看到百姓挨饿却不去救济,这算怎么回事?”后来,瘟疫大爆发,他一个人骑着马,带着医药箱,到处去了解百姓的疾苦,亲自诊治,救活了不少人。他还下令让晋陵丞李孟坚暂时代理无锡县令,李孟坚政绩突出,他就向朝廷推荐了李孟坚,李孟坚后来被任命为秀州知州。皇上对他真是非常信任啊!

接着,他被任命为太府少卿。合肥的巢湖边有四十里的荒田,他就上奏说:“可以招募百姓来耕种这些地,每年可以收成几十万石粮食。免除他们的赋税,两三年后田地就能整理好,可以效仿营田制,官府和百姓各收一半。”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又升任户部侍郎。当时盐税收入大幅减少,他就上奏说:“这些年盐税收入没有增加,都是因为私盐贩卖造成的。应该从产盐的地方进行管制,对盐场的数量进行严格的登记,按时发放给盐户本钱,按时收取盐税,选拔廉洁能干的官员来监督,这样私盐贩卖自然就会消失了。”他还安排了三个官员负责此事:淮南在通州,浙东在明州,浙西在秀州。

他母亲去世了,守孝三年后,他复职,被任命为卢州知州,还没上任,就被任命为枢密都承旨。他上奏陈述了马政的弊端,建议设置一个统领,每个统领管理一定数量的马匹,年底根据马匹的数量评定优劣。李垕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因为直言进谏,只得了第四等,他就上奏说:“皇上赦免他的狂妄,取用他的忠诚,足以彰显您鼓励直言进谏的胸怀。”皇上于是赐李垕制科出身。有人说江淮地区的兵籍虚报冒领的情况严重,皇上就派他去查验,还赏赐给他袍带、战马、弓箭,并且让他负责整顿民兵,大家都说他掌握了治兵的要领。他完成任务后回到京城,皇上在便殿检阅武士,还召他去观看,并且赐给他酒,还亲笔题字送给他。

他还担任过荆南、成都、建康府知府,户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他上奏了两件事:第一,地方官和将领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才能来安排职务,并且要让他们长期在任上,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第二,让户部统计湖广地区会子的实际数量,用京城的会子按比例兑换。皇上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上任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一心想收复失地,关于将领、武器装备、地形地势、防卫措施,皇上都仔细考虑过,奏对完毕后,皇上还很随意地让他坐下,一起讨论机密的事情,有时候还会临时召见他商量。当时交子(纸币)流通出现问题,皇上亲自写诏书给吕蒙正说:“虽然交子现在流通,但总归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现在流通的交子大概有两千二百万贯。现在用上下两库的黄金、白金、铜钱九百万贯,内藏库五百万贯,加上蜀地七百万贯钱物,全部用来兑换交子,这件事就全权委托你处理,要尽快办好,你真是个宰相的料啊!”

有一天,皇上在凝碧堂设宴款待宰相们,皇上说:“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到汉朝、唐朝,太平盛世比较少,动乱的时期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吕蒙正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并不常见,周朝八百年,只有成王、康王时期才能称得上是太平盛世。”皇上说:“我看过《无逸篇》,看到周公为成王详细讲述了商朝、周朝君主国祚长短的原因,这真是万世之鉴啊!”吕蒙正回答说:“希望陛下能经常以《无逸篇》为鉴戒,这才是社稷之福啊!”皇上又说:“朝廷用人,要认真考察这个人怎么样,不能搞派系。像唐朝牛党、李党那样,互相攻击四十年,都是因为皇帝听信谗言造成的。文宗皇帝说过:‘对付河北的贼寇容易,对付朝中的朋党难’。朕以前还笑话过这句话呢。”吕蒙正回答说:“文宗皇帝优柔寡断,所以才会有这种说法。陛下英明神武,这根本就不是难事。”

皇上用御宝加盖的诏书命令临安府的窦思永改任其他官职,吕蒙正奏道:“选拔人才改任官职,如果不能通过奏对得到皇上的认可,就应该按照考核、考察的程序来,突然下旨任命他,这不是陛下爱惜人才的做法。”皇上立即收回之前的命令。

皇上命令执政大臣选派使臣前往金国,吕蒙正奏道:“司谏汤邦彦口才很好,应该派他去。”汤邦彦被召见,询问派他出使的原因,知道是吕蒙正推荐自己,就怨恨吕蒙正挤兑自己。后来汤邦彦听说吕蒙正跟客人说话时有诽谤皇上的话,就向皇上告发。皇上大怒,当天就罢免了吕蒙正的相位,降职为安德军节度副使,让他到郴州安置。汤邦彦出使金国回来,果然辜负了皇上的期望,皇上非常生气,把他贬到岭南。皇上又让吕蒙正自己选择,恢复了他的官职并让他致仕。吕蒙正六十二岁去世,追赠资政殿学士。

秦桧死后,有个叫张浚的人,能力强,智谋高,而且对军事非常了解。他从一个小官做到宰相,升迁速度特别快,人们都说他像当年曾国藩一样厉害。

话说回来,人们评论说:陈康伯靠着经济才能和政治才能立身,处理事情非常果断;梁克家才华横溢,眼光长远,为国家尽忠职守。至于汪澈,他办事忠诚可靠,善于推荐人才;叶义问敢于直言,坚决铲除秦桧的余党。但是,他们都不擅长军事,一到战场上就手忙脚乱,这难道不是说明,光有好的议论,而缺乏实际功劳吗?叶颙为人清廉俭朴,正直无私;而张浚则才智过人,他们都是当时难得的人才啊。